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719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三依主者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包罗无
外与万化齐其用穷源莫二执迹多端一身多身经
论异说。」

【第三依主者疏文分五一总彰大意二今说此经
下假问徵起三故说此经下总相会通四今先明
下开章别释五是知或说下会通馀教今初谓如
来唯一无障碍身随机教异耳言夫真身寥廓与
法界合其体者若以法界为身法界即身不言合
体今以无障碍智与如冥一故言合体故金光明
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则以如智共为真身既
智合如则令色相佛身功德无不合如言包罗无
外与万化齐其用者体既合如如无不在如无不
包故令佛身亦无不包矣万化云云即是法身大
用而言齐者以如来得一切法量等身故假言齐
耳上二义明佛之体用同法界体用故混万化即
真会精粗一致圆融无碍也故次疏云穷源莫二
谓若据本以适末则万流有异派若寻流以讨源
则千途无异辙若三江之浩淼并源出于岷山也
执迹多端者即据本适末不知多端是应迹耳言
卷三 第 719c 页
一身多身经论异说者出执迹之由也由经论中
一多异说故经随物异论逐经通人随教执若识
其源一多无碍故光明觉品云一身为无量无量
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此身无所从亦
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即其义也言
异说者或说唯一如此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
法界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等或说二身佛地
论说一生身二法身谓法身实报皆名法身实功
德法故他报化身俱名生身为物生故智度论中
意亦同此又般若论说有二佛一真佛二非真佛
初是法身后是报化下经之中亦多说二文云诸
佛真身本无二应物分形满世间又云佛以法为
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等或分
为三即法报化亦言法报应应即化也或说四种
楞伽经说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
佛初是化身中二是报身后一是法身金光明经
又说四种一化身非应谓为物所现龙鬼等形不
为佛身名化非应二应身非化谓地前菩萨所见
佛身依定而现非五趣摄名应非化即四善根所
见一大千界一应身也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
见佛身见相修成故名为应人见同类故名为
化四非应非化谓佛真身前三并是化身后一法
报二身佛地论中亦说有四一受用非变化谓自
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化地前类三亦
卷三 第 720a 页
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四非受用
非变化所谓法身是则前金光明约三身上论四
合法报而开化身今约三身论四三身俱开复重
开于报故故虽有四义理全异或说五身如大通
经说然睿公维摩疏释云所谓法性生身亦言功
德法身变化法身实相法身虚空法身详而辨之
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
身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故言功德法身就其应
则无感不形是则变化法身称其大则弥纶虚空
所谓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
身所以能妙极无相大包虚空遍应万化无感不
形者可拟议而明何者三有之形随业而化故有
精粗大小万殊之差如来法身是妙功德果功德
无边果亦无边功德无相果亦无相功德方便果
亦方便无边故量齐虚空无相故妙同实相方便
故无感不形是为如来真妙法身阴果不摄非有
非无以有此身为万化之本故得于中无感不应
如冥室曦光随孔而照光虽万殊而本之者一所
谓真法身也若直指功德实相名为法身此乃以
法之谓假名为身非色像之谓也上皆五身义若
以三身摄之初二是报次一是化后二是法又有
义说有于九身以三身各三故法身三者一真法
界以为法身本有三大故为三耳修成为报身同
体大用名为化身报身三者真智所證故名法身
卷三 第 720b 页
智德圆满即是报身为十地所现故曰化身是为
报身三也应身三者化必有体即是法身故经云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
修因所成即是报身感而必形即是化身故为化
身三耳或说有十自有二义一约十地所得十身
如胜天王经说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
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
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二约佛身之上自具十
身即如下明故疏云一身多身经论异说略示异
义无厌繁文。】

「▲今说此经佛为真为应为一为多。」

【今说此经下第二假问徵起于中二先问起后若
言真者下徵难今初但有两对巳含前后诸义。】

「▲若言真者何名释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见若云应
者那言遮那处莲华藏大菩萨见见佛法身。」

【徵难中二先难真应后难一多初中有三一约名
二约处三约机。】

「▲若云一者何以多处别现若云异者何以复言而
不分身。」

【若云一者下二难一多言多处别现者如光明觉
品云如此处见佛世尊座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
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
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座等是也又云如于
此处见佛座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
卷三 第 720c 页
所有国土皆明现等何以复言而不分身者出现
品云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
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如是一
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
别。】

「▲故说此经佛并非前说。」

【故说此经下三总相会通也于中二上即遮非。】

「▲即是法界无尽身云。」

【后即是法界下显正于中三初总相显示次对难
会融后结成难思。】

「▲真应相融一多无碍。」

【身应相融下第二对难会融于中分二先此二句
双标。】

「▲即卢遮那是释迦故。」

【后即卢遮那下双释亦二先释真应后释一多前
中先此两句唯释真应通前约名为难谓馀教遮
那是真释迦是应故经云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今既相即明是真应相
融故名号品云或名毗卢遮那或名释迦牟尼但
名异耳又华藏品中明第十三重有世界名娑婆
其佛即是毗卢遮那故知相融也。】

「▲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

【言常在此处等者二有二对正明真应兼显一多
而含有身土对前约处为难初真应者以约应故
卷三 第 721a 页
在此约真故周遍法界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
提座初句即真馀三皆应第四句常在此处馀三
句即他处也言兼显一多者在此处即一在他处
即多如不起一处遍一切处处此菩提座一也普
现众生前多也言含土者此处即娑婆他即遍华
藏也。】

「▲身不分异亦非一故。」

【身不分异下二释一多也不分异故非多多不碍
一也亦非一故离一一不碍多也上唯释一多。】

「▲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

【言同时异处等者二正释一多兼该真应言一多
者以一身全现故非一非多也一身现多故一不
碍多多现而常一故多不碍一如上巳引一身为
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等又
云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见等出现品云如来于
一成正觉身普现一切众生数等身成正觉等而
言同时异处者若异时异处容许一身次第遍游
今明同时异处决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现故非多
矣其犹一月一刹那中百川齐现即一即多又普
现故非一一月故非多故智幢菩萨偈云譬如净
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是也
故下光明觉品疏中明有同时同处见异时异处
见同时异处见异时同处见同异时处一人顿见
卷三 第 721b 页
等言兼该真应者一身圆满即是真身皆全现故
即是应身又言全现者非分现也言分现者如一
身中现多头头中有佛腰现仙人等即分现也今
言全现者即此佛身即一切身即诸类身全菩萨
身是佛身等。】

「▲一切菩萨不能思故。」

【一切菩萨下结难思也兼对前约人为难菩萨尚
不能思况人天能见耶以离心缘相故故二十二
种功德中有无能测身第八十经云如来清净妙
法身一切三界无伦疋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
有非无故虽无所依无不住虽无不至而不去如
空中画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由非真非应非
一非多故不可作真应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觉品
云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故难思也
又云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
咸称叹其文非一既云菩萨不思明唯佛境。】

「▲今先明十身后彰无碍。」

【今先明十身下第四开章解释也于中三初上二
句标次言十下释后以此身云下总结周遍。】

「▲言十身者自有二义一约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一
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
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

▲二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
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
卷三 第 721c 页
身九法身十智身广显其相如第八地及离世间品
辨。」

【广显其相等者第八地中明前十身各有十相第
二十身即是前十中第七如来身之十相又明前
十身相作谓随众生心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国
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
法身虚空身如上教迹中引及一一释相并在下
文言离世间品者彼五十三中有十佛即前第二
十身而名小异彼亦会释言十佛者所谓成正觉
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
佛本性佛随乐佛第五十八中又明十种见佛即
见前十佛文云所谓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槃
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
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受见然无著
等复各十义并至下当明。】

「▲言无碍者略有十义。」

【言无碍下后彰无碍二初标数后列释今初标也。】

「▲一用周无碍谓于上念劫刹尘等处遮那佛现法
界身云业用无边悉周遍故经云如于此处见佛座
一切尘中亦如是等其文非一。」

【一切尘中等者等取下半云佛身无去亦无来所
有国土皆明现此即第五经普贤菩萨偈也言其
文非一者遍于一经如第六经云毗卢遮那佛愿
卷三 第 722a 页
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又云一一微
尘中能證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又云
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
遍等如是等用无量无边谓或现摄生威仪或现
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形或六尘境差别名号业
用多端不可称说法界微尘无不皆遍故云用周
也。】

「▲二相遍无碍谓于上差别用中各摄一切业用故。」

【二相遍无碍等者如上所明摄生威仪行住座卧
如不思议品云如来一座食巳结跏不动遍于十
方经一切劫今明即此座中便具行住及卧也又
如前现八相遍者岚毗尼林神说如来受生云善
男子当我见佛于此四天下阎浮提内岚毗尼园
中示现初生种种神变时亦见如来于三千大千
世界百亿四天下阎浮提内岚毗尼园中示现初
生种种神变亦见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尘中无量
佛刹亦见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
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如是一切诸佛刹中皆有
如来示现受生种种神变如是念念常无间断者
但是一重之遍今此明一一相中皆具八相如三
十一经云菩萨在母胎中自在示现一切法界道
场众会甚微细菩萨在母胎中示现一切佛神力
甚微细又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
甚微细趣何等为十所谓在母胎中示现初发菩
卷三 第 722b 页
提心乃至灌顶地在母胎中示现住兜率天在母
胎中示现初生在母胎中示现童子地在母胎中
示现处王宫在母胎中示现出家在母胎中示现
苦行在母胎中示现诣道场成等正觉在母胎中
示现转法轮在母胎中示现般涅槃在母胎中示
现大微细谓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自在神力无
量差别门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十种
微细趣释曰母胎一相八相皆具万德斯圆故云
相遍也又上示三乘今一乘具三上示五道今一
道具五例可知也。】

「▲三寂用无碍无私成故。」

【三寂用等者若取义显应作思惟之思今用无私
隐之私不偏为故亦以无心于物故谓常在三昧
为寂无方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故云无碍如摩尼
天鼓无心雨宝反出声故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
于一念中悉能示现一切三世诸佛教化一切众
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三昧是为诸佛不可思议
境界又第一经云身遍十方而无来往第三经云
如来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遍十方第四经云广
大寂静三摩地不生不灭无来去严净国土示众
生此树华神之解脱等。】

「▲四依起无碍无心顿现海印力故。」

【四依起等者谓虽寂用无心不妨皆依海印之力
故又正依定即起用故贤首品云或现童男童女
卷三 第 722c 页
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
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
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神通力等。】

「▲五真应无碍应即同法一味平等故。」

【五真应等者释迦遮那无二佛故吾今此身即法
身故第五经云真如平等无相身离垢光明净法
身智慧寂静身无量普应十方而演法又云如来
真身本无二应物分形满世间光明觉品云如来
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
世间随乐皆得见等。】

「▲六分圆无碍一一身分即具全身故。」

【六分圆无碍者支分不碍全身全身不碍支分谓
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遮那全
身法界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座
妙严品云佛身一切相悉现无量佛普入十方界
一一微尘中以一毛之性不异全身故故出现品
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一毛孔中有一切
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
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等
又如来眼等皆遍法界若分与圆异分既有多应
有多个法界合成一身以分圆无碍故一遍一切
遍也又法界品中普贤毛孔支节亦然。】

「▲七因果无碍不碍现因故。」

【七因果等者谓一一毛孔现自遮那往昔本生行
卷三 第 723a 页
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事亦现十方一切菩萨
身云及下经中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等又第
一经云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
第五经云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
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纲中皆演说第六经云一一
佛身中亿劫不思议修习波罗蜜及严净国土如
是等文其处甚多。】

「▲八依正无碍不碍现依故。」

【八依正无碍等者如上说因中释又此身云即作
一切器世间故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
井泉水又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相入相即六
句四句并如前释。】

「▲九潜入无碍。」

【九潜入无碍等者文中二先标章后入众生界下
解释。】

「▲入众生界。」

【释有二义一明佛入众生二又亦摄下明众生入
佛皆众生不知故云潜入今初有三初一句正释
次如如来藏下引喻后故出现下引證。】

「▲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自性故。」

【喻中众生真心名如来藏随无明等缘作诸众生
流转三界而此真心自性不失故胜鬘经云不染
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若转以喻显
者如大海水因风成波而不失湿性佛亦如是随
卷三 第 723b 页
众生感万类殊形而如来身不失自性此以众生
自法身作自众生喻如来真身入一切众生。】

「▲故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心又云众生心中有
佛成正等觉。」

【故出现下引證引其二文初佛智潜入者此以智
身通證佛身佛身随化文处盖多今取潜入之义
故引出现耳彼经云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
地及八十亿诸小州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
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
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
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
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今所
引者正取潜入之义耳又云众生心中等者亦是
彼品前文巳引。】

「▲又亦摄一切众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云汝应观
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等。」

【又亦摄下上辨潜入今明摄他正摄他时不碍入
他故称无碍。】

「▲十圆通无碍谓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
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广即
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

【十圆通等者文中二先别明后总结今初以遮那
佛融大法界而为其身故无不即不待现身方名
即事等以法界之体无不包故无不即故令身亦
卷三 第 723c 页
然若指相别说者佛身色相即事也全同法身即
理也即一即多乃有二义一法身为一应化为多
真应既融故相即也二此一处应即多处应亦以
体融又即此一应为多应故故光明觉品云一身
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此
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
等即依即正亦有二义一以法性身土融无二故
二者有国土身故即依有智正觉等身故即正即
人者證法成人故即法者佛以法为身故即此即
彼者不离菩提树而遍一切处故既亦不离一切
处而坐菩提树可言即彼即此也二义小异彼此
相即是同又即此佛是他佛故他亦是此即情者
异本石故即非情者同色性故作河池等故非情
即佛体故蕴界入等若虚空故即深即广者无形
绝相故深量无不包故广又量同空故广离空相
故深故问明品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
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出现品云譬如虚空遍至一
切色非色处如来亦如是等广也非至非不至深
也又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等皆
广深也又妙严品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
无穷尽广也寂灭无性不可取深也为救世间而
出现具深广也即因即果者因无异果之因果无
异因之果故十身之中有如来身有菩萨身故即
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
卷三 第 724a 页
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
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
三身局唯法报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
世间十身即三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
法身虚空身即法身馀六通法化法身体故随物
应国土等故。】

「▲同一无碍法界身云。」

【同一无碍等者二总结也即以无障碍法界为体
含四法界何所不具故无不即耳则未有一法非
佛身也。】

「▲以此身云遍前时处常说华严。」

【以此身云下第三总结周遍也。】

「▲是知或说报身在色究竟约摄报说。」

【是知等者第五会释馀教也文中三初别会二总
非三拣滥今初略会五文一会起信唯识等文起
信论云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
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
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藏和尚疏引地论释云故地论云一者现报利益
受佛位也二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自
问云何故他受用报身在此天者一义云以寄报
十王显别十地然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于彼身
示成菩提故在彼天馀义如别说天宫抄释馀义
云云二即四智圆满唯识即实报成佛此示高大
卷三 第 724b 页
身即他受用唯识为引二乘令知菩提树下非是
报身且指彼为实报也疏今亦据二文之意及十
地经文通之故云约摄报说。】

「▲或说报身在馀净土约引摄说。」

【或说报身等者即第二通涅槃央崛等经也涅槃
二十四高贵德王菩萨品明十功德中第四功德
末高贵德王难云若有菩萨修大涅槃悉作如是
十事功德如来何故唯作九事不修净土佛答具
修末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
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
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
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
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
转法轮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
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
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
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
世界无不严净释曰既言为化众生居此阎浮无
胜国土是我严净明指报身在馀净土言央崛经
者经文稍广今略义引谓佛答央崛云我住无生
际而汝不觉知等央崛难云若住无生际何以生
于此土佛答云东方有佛汝往问之当为汝说央
崛文殊同往问佛彼佛答言彼释迦者即是我身
大意明馀净土中佛是證无生际者今生娑婆是
卷三 第 724c 页
化现耳故言在馀净土而疏言约引摄说者不言
严净华藏及周法界帝网之刹不言此身周满法
界而言在于东方等明是随宜引摄娑婆杂恶众
生令修净土之行耳。】

「▲或说舍那座千叶华摄二地说。」

【或说舍那下第三通梵网等经彼云我今卢舍那
方座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
国一国一释迦等者即以莲华台上为本源卢舍
那千叶释迦复是大化一释迦更有百亿方为小
化者亦不言其身充满一切世间普贤莲华有不
可说叶量周法界十地菩萨之华尚量等百万三
千大千世界况如来耶明知亦是他受用身摄二
地耳以二地戒度圆满故为说戒以初地化百佛
刹则有百叶之华二地化千佛刹故华有千叶若
至三地应见万叶四地亿叶五地千亿六地百千
亿七地百千亿那由他八地百千万三千大千世
界微尘数九地百千万亿阿僧祇国土微尘数十
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据上十
地百万三千尚犹略说故知非显真极之身。】

「▲或说登地方见约胜机说。」

【或说登地下第四通他受用身登地之机为胜机
耳前别约二地今通约十地。】

「▲或分三异从体相用说。」

【或分三异下第五通三身也若直说者法身约体
卷三 第 725a 页
报身约相化身约用然起信立义分云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
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
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藏和尚释
相大云二种藏中唯取不空如来藏用大者谓随
胜业约自体大用报化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
始成世善终成出世善也释曰依此解者以不空
之藏修成方显为真报故用大中报他受用故显
胜名报。】

「▲俱非此经真实之义。」

【俱非等者第二总非也以十身圆融为实义故。】

「▲设分三十不同亦权实对说若不融前义亦失经
宗。」

【设分等者第三拣滥也云何拣耶粗相约教而说
三身为权十身为实若不知三身即是十身为不
融前权外立实故失经宗。】

「▲第四依三昧者夫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示轨后徒
明将有说必须静鉴前理受诸佛加从定起而发言
言必真当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

【第四依三昧疏文分二先立理正明后对文略释
今初有二先别显后结成初中下十住疏明入定
意总有六义一此三昧是法体故即十地论意二
非證不说故若不證而说则是生灭心行说实相
法三显法非思量境故明要亡心方契上义前约
卷三 第 725b 页
显实此约遮过然上三义后后释于前前大同小
异四观机审法故要须药病相当方可说故五为
受佛加故上四内因此一外缘因缘和合方能说
故六成轨仪故即一向为生上五自利此一利他
今疏含具初之二句总相立理非唯入定为物出
定亦然宜见出者则出宜见入者便入故云唯物
圣无定乱故云圣岂然乎故净名云不定不乱示
轨后徒下别显入意也此即第六意明将有说必
须静鉴前理者含前四意静者离思量也静鉴者
證法体也静鉴前理者观机审法也前字兼机故
佛加可知从定起而发言下明非證不说亦总显
前六之胜用也。】

「▲故于诸会多明八定为说经缘。」

【故于诸会下总结成也九会说经八入三昧第二
不入故名为多第一会普贤入毗卢遮那如来藏
身三昧第三会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第四会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第五会
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第六会金刚藏菩萨入
菩萨智慧光明三昧第七会如来自住刹那际三
昧第八会普贤菩萨入佛华严三昧第九会如来
自入师子频申三昧二不入者未入位故有云盖
文漏耳说世间法尚须入定况十信耶若约所表
前义无失。】

「▲有不入者至文当说其所入定皆尽法源业用难
卷三 第 725c 页
思。」

【有不入者下第二对文略释不入之义巳如向说
其所入下显胜超劣寄位优劣所入不同人法俱
胜故一一三昧皆尽法源底非如入初禅时不入
二三等故以尽法源故并感诸佛三业加等。】

「▲第五依现相者谓法性寂寥虽无诸相无相之相
不碍繁兴。」

【第五依现相疏文分四一总明大意二显相不同
三别明放光四料拣同异今初应有四句一者随
相二者无相三者无相不碍相四者相即无相法
性寂寥即第二句无相之相即三四句下别明中
有初一句故应莫执无相以斥诸相也故下经云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
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十地云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
行事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
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等即其义也。】

「▲起教多端相非一准或放光动刹或华雨香云皆
为发起。」

【起教多端下第二显相不同也由所起教异故能
起相殊如说法华以放光动地雨华为相将说涅
槃以声光遍告为相如说般若以散金华为相今
经具有诸相华藏世界六种震动雨于华云香云
盖云鬘云璎珞云等皆其相也。】
卷三 第 726a 页

「▲故诸会之内将欲说法多先放光通表智光以被
物故。

▲然有二种一不坏次第光随位增微故二圆通无
碍光随一一光皆结通故。

▲随处放异总有十光各有所表至文当知。」

【故诸会下第三别明放光于中文三初总明次然
有下别显后随处放异下重释随相言十光者第
一会放于二光谓现相品初于如来众齿之间放
种种光二亦于此品放眉间光第二会放足轮光
第三会足指放光第四会足上放光第五会膝轮
放光第六会亦眉间放光第七会初不放光而出
现品放二种光谓放眉间光加于妙德放于口光
加于普贤第八会总不放光第九会亦放眉间白
毫光明初七各二八不放故九会有十言各有所
表者初面门众齿放者表教道遐舒金口所流从
佛口生是真佛子故以是光初故于总处放也又
表咀嚼法味滋法身故等眉间放者通表一乘中
正之道足轮最下表信四义一自下而上信最初
故二最卑微故三为行本故四信该果海巳满足
故足指安住故足上依行故膝轮屈伸可回向故
十地眉间表所證十如之中道故出现眉间表出
现中道不住生死涅槃之二边故口放表佛口生
真长子故第八会不放行依解发依解光故或略
无故第九会眉间表證穷法界之中道故广如下
卷三 第 726b 页
疏故云至文当知。】

「▲其动地等多在说后则但是庆闻如十地中虽是
庆前义兼起后则是教缘。」

【其动地等下第四料拣同异庆前起后二义不同
故取起后不取庆前言如十地等者九地初云说
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震动十方诸国
土无量亿数难思议等既牒八地明是庆前赞竟
便请九地故义兼起后。】

「▲第六依说人者法无废兴弘之由人。」

【第六依说人疏文分二先总显来意后开章别释
今初先立理然法有四种教理行果理法湛然故
无废兴龙宫教海亦多长在修行尅果则在于人
故般若论云法欲灭者修行灭故然弘有二义一
者自行二者传化今取传化。】

「▲下文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下文云下二引證也即第十六胜慧菩萨偈具云
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
了故说者如灯能照众生心宝。】

「▲今此能说通三世间。」

【今此能说下开章别释于中三初总明说人次指
文显说后说仪不同今初总有四重一明有三二
开为五三开五为十四开十为无量。】

「▲开即为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

【开即为五者开三世间中智正觉一为三乘故众
卷三 第 726c 页
生世间及器世间仍旧不开故为五也。】

「▲更开为十谓加三世微尘毛孔器及有情各有分
圆故毛孔微尘即是分说此上诸说通三世故故普
贤行品云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说等。」

【更开为十等者以三世为三微尘说为四毛孔说
为五器及有情各有分圆下出为十所以直语世
界说是器家之圆若言微尘说即器家之分但言
有情说是有情家圆若云毛孔说即有情家分言
有情者即含前佛菩萨声闻众生也此上诸说通
三世故者上之七说并通三世谓过去佛说现在
佛说未来佛说等故普贤下引證言如是说等者
等取下句种种悉了知也亦等馀文。】

「▲广即无量法界品中类非一故。」

【广即无量等者法界品中略明五类法界皆有说
义五类之内一一复多故云无量言五类者一法
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无障碍初中有
十门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境四行五体六用七
顺八逆九教十义二人法界亦有十门一人二天
三男四女五在家六出家七外道八诸神九菩萨
十佛又事有多事天有多天神有多神百一十城
三千知识等故云类非一也。】

「▲如僧祗随好即是佛说馀会多菩萨说法界品初
有声闻说诸善友等多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
等即器界说至文当知。」
卷三 第 727a 页

【如僧祗下指文显说言菩提树等即器界说至文
当知者经云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
尽极而言等者等取馀文师子座说等又等取尘
毛之文如善慧地云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
门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
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
悉演出妙法言音乃至云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
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
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
得者上之所引即器界尘毛等说也。】

「▲其能说人用法不同或用音声或用妙色等如教
体中辨。」

【其能说下三明说仪不同但指下文耳。】

「▲第七依听人者子期云丧伯牙辍弦若无听者终
无有说。」

【第七依听人疏文有二先明大意。】

「▲即下诸众略有十类至文当明除当机众馀皆是
缘。」

【后即下略指类别子期云丧等者列子云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云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善得其意伯牙游于
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
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钟子
卷三 第 727b 页
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像犹于吾心也吾于何以逃声哉庄子加云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文选云士为知巳
者用女为悦巳者容明人之道术在遇知音知音
即听者。】

「▲第八依德本者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
无德本外岂能谈然唯约说者前人此法故。」

【第八依德本文三初标大意次略有二类下正显
示后若感者下拣疑滥初中疏川有珠下二句喻
次内无下合后然唯约说者下拣定刘子云山抱
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
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紫玉精歌曰风
凄凄云容容水潺潺兮不息山苍苍兮万重。】

「▲略有二类一者智慧最为首故十方诸佛告金刚
幢言及由汝智慧清净故告金刚藏言亦是汝胜智
力故二者馀行愿力故十方诸佛告普贤言亦以汝
修一切诸行愿力故十方诸佛告法慧言及汝所修
诸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次略有二类下正显示也。】

「▲若感者善根若化主行愿皆属说因。」

【后若感者下拣疑滥。】

「▲第九依请人者若约慈悲深厚亦有无问自谈若
约敬法重人要顺诚请后说初心识昧未解咨求上
智慈悲腾疑启请。」
卷三 第 727c 页

【第九依请者文二先举无显有。】

「▲然有二类一者言请二者念请诸会有无现相品
当辨。」

【后然有二下别示请仪。】

「▲第十依能加者夫圣无常应应于克诚。」

【第十依能加亦二先总明大意后然若佛下别释
所以今初先立理后指陈前中借尚书意故彼第
四云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心冥至极故得佛加。」

【心冥至极下指陈也以入定契理故佛加耳故下
文中以三昧力感十方诸佛现前等。】

「▲然若佛自说则不俟加如第七会因人有说要假
上加其第八会行依法修不异前故略无有加又不
入定故无有加馀皆具有。」

【别释中四一总彰有无二所以加者下出加所以
三若尔僧祗随好下释通妨难四加有下就类彰
别。】

「▲所以加者。」

【二中先徵后释。】

「▲欲显诸佛同加即同说故一说一切说故亦显果
海无言故因相可说故。」

【释有三意言欲显诸佛同加即同说故者即第一
意若佛自说不可言加则但名自说耳今由同加
皆与智劝说即显同说也一说一切说故者第二
卷三 第 728a 页
意也上显通方之法此显圆融之教然一经中总
具四句今但举一以顺同加义故言四句者一者
一说是一说如僧祗等二一说一切说如向所明
三一切说是一说如一切处文殊同遍法界同声
说偈显法无异故四者一切说是一切说如十方
来證皆自叙云我等诸佛亦如是说馀三不顺同
加故疏不明耳亦显果海下第三意也佛表果海
菩萨表因故故十地经云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
分论经云一分论释云果分不可说但说因分因
分于果为一分耳。】

「▲若尔僧祗随好应非一切。」

【疏若尔僧祗下三释通妨难于中三初设难二释
难三遮难今初也。】

「▲表微细难知故超出因果故。」

【疏表微细下二释难也略举二意对前三意言微
细难知者对前同说及一切说前菩萨说以受加
故表佛同说今以僧祗数量重重微细唯佛能知
随好光明功德一好一光能破地狱三重顿圆故
亦难知唯佛能了故佛自说言超出因果故者对
前果海不可说也前难中意云若以菩萨表因今
佛自说应可表果可说故今答云对果说因言因
可说因无果外之因没同果海故因亦叵说如鸟
迹同空迹亦叵说因既非因果亦非果欲拂前因
果之相故佛自说。】
卷三 第 728b 页

「▲然施设不同不应一准。」

【然施设等者三遮难也恐有难言若今佛说即表
微细馀应是粗此言超出前应系著故此遮云圣
教施设千差万别各取一表不应尅定受加表于
同说亦非粗非著佛说表细显超亦不碍于同说
约表小异大旨全同何不亡言触途生滞故云不
应一准。】

「▲加有二种一者显加具于三业二者冥加但与智
令说。」

【加有二种下第四就类彰别于中二先显别后指
文前中显加具于三业者口业劝说以益辩意业
与智以益智身业摩顶以增威然意与智虽则是
冥以与身语同时此二显彰以少从多故三皆称
显冥唯与智故有不同。】

「▲普光法界无显有冥馀皆具二显必有冥故馀至
下明。」

【普光法界等者后指文也普光摄三会谓二七八
也法界即是第九故此四会并唯有冥由二七两
会不入定故故无显加而文殊师利普贤菩萨皆
言承佛神力故是冥加第八会普贤虽入三昧无
有加分但有作用发起故无显加亦言承佛神力
故有冥加法界品如来自入三昧不可有加第七
普贤第二文殊有说无定故阙显加皆承佛力能
说能證故有冥加言馀皆具二者即馀五会显必
卷三 第 728c 页
有冥者释具所以冥即未必有显显即必有于冥
以如来有力有慈常冥加故未定缘阙不容有显
故唯有冥显加之时冥常不舍又有意加故言必
有言馀至下明者谓冥显加相有多义门随文具
显也。】

「▲教起因缘竟。」

【结前十因十缘也。】

「▲第二藏教所摄中二先藏摄后教摄前中亦二先
藏后摄今初藏谓三藏二藏通称藏者以含摄故世
亲摄论第一庄严论第四皆云彼三及二云何名藏
答云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摄即包含。」

【第二藏教所摄今初下疏文分二先总后别总中
亦二先总科后通称藏者下牒释总名引世亲摄
论者然摄大乘论本论即无著菩萨所造释有多
家此方有二即世亲无性二菩萨也大唐三藏俱
译二本各有十卷梁朝真谛译世亲释有十五卷
今称梁摄论是释义大同小异疏家随便引之恐
滥三本故各以异名拣之然依古德多引梁论若
今自取多引无性世亲言谓摄一切所应知义者
即彼论自释摄义所应知者然论无别释下广显
论所明即十胜相谓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相
胜相三应知入胜相等十相皆言应知即理事等
法皆应知也摄即包含者疏家转将摄义复释于
含以前标云以含摄故故牒释也。】
卷三 第 729a 页

「▲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么
藏言三藏下第二别释分二先三藏后二藏前中三
初总列次初中下别释后然此三藏下总显所诠。

▲初中先辨名后显相今初亦名修妒路亦名素呾
缆此皆梵音楚夏。」

【二中三藏即为三别皆先标后释今初亦名下释
也于中四一会梵音二叙古译三叙古破四会顺
违今初言梵音楚夏者秦洛谓之中华亦云华夏
亦云中夏淮南楚地非是中方楚洛言音呼召轻
重今西域梵语有似于斯中天如中夏馀四如楚
蜀西来三藏或有南天或有北天或有中天东西
各异素呾缆者唐三藏译云是中天什公多译为
修多罗亦云修妒路多通诸天什公是龟兹人近
于东天实叉三藏于阗国人多近东北然什公亦
游五天随时所受小有轻重语其大旨理则无乖
然前后三藏多云修多罗也。】

「▲古译为契经。」

【古译等者第二叙古译也于中五一标名。】

「▲智论之中名为经藏。」

【二智论下引證。】

「▲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三契谓契理下释义。】

「▲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契经即藏持业释也。」

【四即契理合机下会六释以契对经即名依主以
卷三 第 729b 页
契经对藏便名持业。】

「▲复云正翻为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
称故存于经。」

【五复云下会傍正。】

「▲有云案五印度呼线席经井索圣教皆曰修多罗
则经正是敌对斥于古德经非敌对。」

【有云等者第三叙古破此古即是静法苑公刊定
记中义也但言有云即是刊定记主若云古德多
是藏和尚亦有此前诸德此中总举先古诸德又
此中疏撮略刊定之意耳刊定记叙古义竟便云
今详诸论及以梵言良恐不尔所以者何此中通
辨有三失故一敌对翻名失二以义为名失三总
别不分失今疏所明即第一失谓修多罗一名既
含四实线既敌对经何得非经是敌对言非敌对
故云敌对翻名失故疏云斥于古德经非敌对二
以义为名失者意云经字是名契字是义以经有
契理合机之义故借契义以助经名而呼契经两
字全作名者即是以义为名失也若全名者应云
欲底修多罗欲底之言有其三义一者契义二顺
古所行三依正道理今取契义既无欲底之言明
知名无契字也又举例云如质多名心集起为义
讵翻集起亦作名耶意云集起既非心名契理岂
是经目也三总别不分失者彼云但藏部立名各
有两重总别一谓三藏十二部为总名修多罗等
卷三 第 729c 页
为别称二谓修多罗为总号毗奈耶应颂等为别
目古来相传唯辨前门不论于后今修多罗依藏
部中总相业用而立其名馀藏部名依藏部中别
相业用所以者何修多罗业能贯摄故馀藏馀部
所诠所化由此贯摄彼方成故故涅槃十五云始
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一切皆名修多罗故
释曰刊定记文犹似难见今更为释言各有两重
总别者如三藏中两重者一云三藏是总经律论
为别二云修多罗是总称调伏对法为别称故三
藏中修多罗即是总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故云
今修多罗依三藏中总相业用古人不知此从总
相得名但谓为别故云总别不分失也如十二部
亦有两重总别者一云十二部经总也谓修多罗
祗夜等即为别称二云修多罗是总名祇夜等十
一为别称不取修多罗以修多罗为总故亦虽标
总称即受别名是则三藏中修多罗通于二藏十
二分中修多罗通馀十一故若不通者修多罗既
称契理合机馀无此名应不契理合机既俱契理
合机明知修多罗是从总相立名耳三藏十二部
皆有两重总别故云各有也刊定之意亦有理在
今谓若十二部中修多罗则通十一及于三藏若
三藏中修多罗名唯通十二不通二藏二藏之中
有契合者自属十二分中修多罗耳思之以非至
要故疏略不叙唯明初一恐欲知根本故钞具叙
卷三 第 730a 页
耳彼复破于远公三修多罗至十藏品当说。】

「▲今更详之若一名四实皆为敌对则古如所破。」

【今更详之者第四会顺违也于中三初全纵次半
夺后出古意今初言古如所破者经线俱为敌对
而言线是经非故如所破。】

「▲若兼顺义经自属于席经敌对应名圣教故梁摄
论译为圣教彼论云有阿毗达磨非是圣教为成圣
教故加修多罗名。」

【若兼顺义下二半夺也纵其经是敌对夺其不名
圣教故一名含于多实应须顺义立名如仙陀婆
一名四实若译经中五味之处应译为盐若译经
中王之所乘仙陀婆者应译为马不可言水言器
今译佛经云修多罗合名圣教也言线言索非全
惬当故云经自属于席经敌对应名圣教梁摄巳
下引文为證即第一论然此所引上两句全是论
文为成圣教下乃取义释以彼本论云摄大乘论
即阿毗达磨教及修多罗释论云此言大乘者欲
拣小乘阿毗达磨何不但说阿毗达磨名复说修
多罗名有阿毗达磨非是圣教故此中意云若但
言阿毗达磨拣滥不尽故加修多罗言拣异凡夫
所造之论明是圣教之论故今引意者本论牒修
多罗释论之中乃云圣教明是译修多罗为圣教
也。】

「▲古德见此儒墨皆称为经遂借彼席经以目圣教
卷三 第 730b 页
则双含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更加契字拣异席
经甚为允当。」

【古德见此下出古意也席经不顺本义是故借耳
儒即儒教夫子为主墨即墨教墨翟为主以忘身
益物是其所宗如夏禹之勤用斯意也儒有九经
五经等皆称为经经者常也典也圣人之言方得
称经此方既以圣人之言为经故译圣教亦名经
也言双含二义者即圣教及经纬义也俱顺两方
者顺此方夫子等经顺西域经纬圣教之经也恐
滥席经故加契字以拣之耳古人既以敌对为线
明知言契经半从义耳故为允当。】

「▲二显相者西域四名所目虽殊意义相似故同称
修多罗而圣教多含具上三义。」

【二显相下此中大意取其一名四实以会杂心五
义便是显修多罗之相文中三初举总包含二故
杂心下正会五义二总上五义下以义贯通。】

「▲故杂心云经有五义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曰显
示四曰绳墨五曰结鬘涌泉则注而无竭出生则展
转滋多义同井索有汲引故显示正是圣教显事理
故绳墨则楷定正邪亦是绳之为经能持于纬同席
经义结鬘同线线能贯华结成鬘故。」

【二中即杂心第八修多罗品云修多罗者凡有五
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涌泉义味无尽故
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
卷三 第 730c 页
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今疏
引初二义不次者依古疏引取义便耳。】

「▲总上五义不出贯摄。」

【总上五义下三以义贯通于中二先总释贯摄后
彰所贯摄前中有三初标义二引證三释所引。】

「▲故佛地论第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
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

【故佛地下二引證也全引论文更无所少而次下
对所诠云应知此中宣说佛地饶益有情依所诠
义名佛地经如缘起经如集宝论意云皆从所诠
也。】

「▲此或贯摄通所摄所化或贯穿法相摄持所化。」

【此或贯摄下三释所引论也释有二义一通二局
上即通也言二义通所说者谓贯穿所说之法摄
令不散故故下引瑜伽云摄取圣语言二义通所
化者贯穿所化众生心行摄取不舍故局义可知。】

「▲又世亲摄论释贯穿云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
义故。」

【又世亲摄论下第二彰所贯摄之法于中二初引
摄论正释后例同指馀前中即彼论第一文中亦
二先引论总标。】

「▲依者谓依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相者谓世
俗谛相胜义谛相法者谓蕴界处缘起谛食诤卢无
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菩提分无碍解无诤等义者
卷三 第 731a 页
随顺密意说等。」

【后依者下引论别释释标四义则分为四初释依
中举其三事一于是处者即说经处如佛在摩竭
提国等二由此者即说经因缘即所被机等如十
地经由十方佛加解脱月请等三为此者即说经
意如发心品云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
故为欲开阐实义故等故梁论云是处是人是用
言相者诸世俗谛相胜义谛相者谓世尊说法有
何相貌诸佛唯依二谛为众生说更无馀相言法
者谓蕴界处等者即所诠法门轨持之法一一皆
通二谛蕴即五蕴界即十八界处即十二处缘起
即十二因缘谛即四谛食即四食如世亲论第十
初说静虑即四静虑无量即四无量无色即四无
色解脱即八解脱胜处即八胜处遍处即十遍处
菩提分即三十七品等无碍解即四辩才无诤即
无诤三昧等者等馀法数并下经文广有其相言
义者随顺密意说等者义名所以世尊说法或显
了说或密意说如说一切皆空此就第一义说凡
夫不解谓无俗谛等亦如四意趣四随等梁论释
义云义者所作事故名义生道灭惑是事此意云
佛所说经但令众生生道灭惑以为其义耳亦佛
之意趣也。】

「▲瑜伽二十五显扬二十大同此说馀义至十二分
中当明。」
卷三 第 731b 页

【瑜伽二十五下二例同指馀先例同诸彼二论皆
云素怛缆者谓佛世尊于彼方所为彼有情依彼
所作诸行差别演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广说结
集法者摄取圣语为法久住以美妙言次第结集
贯穿缝缀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妙实义是名素
怛缆馀义至十二分中当明者下有异名异名有
四一依仁王二谛品名为法本二依梁论名为圣
教三依成论名直说语言四依智论第二但名为
经四中疏文巳有二四初三二名在十藏品文局
十二分中修多罗故此不释又远公立三修多罗
一总相二别相三略相刊定记破于后二并在十
藏品中救之云馀义等。】

「▲第二毗奈耶藏初名后相。」

【第二毗奈耶藏疏文分二初总科后前中下别释。】

「▲前中亦名毗尼梵语之略耳此翻为调伏谓调练
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就所
诠之行彰名即调伏之藏或能诠藏有调伏之能即
有财释契经藏中类有此释。」

【后前中下别释于释名中二先正释后辨异名今
初疏此翻为调伏者准刊定记云义翻为调伏若
敌对翻正称为律若素律师疏云梵曰毗尼或云
鞞泥迦毗那耶鼻那夜此等皆由梵音轻重不同
传有讹略不得正名正曰毗奈耶此云调伏。】

「▲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一灭业非二灭烦恼三
卷三 第 731c 页
得灭果。」

【毗尼或翻下二辨异名于中有四今初名灭者东
塔又云毗腻多此云巳调伏当其灭义故母论第
一云灭诸恶法故名毗尼释曰若依此释则毗尼
是毗腻多之言略耳则与毗奈耶调伏之义有乖
而上又云毗尼鞞泥迦等皆梵音轻重则毗尼亦
是毗奈耶略称含其调伏与灭二义耳故疏云毗
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等者释义一灭业非者不
杀盗等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诤毗尼二灭烦恼者
是发业之本故律云为调伏贪等令尽是故世尊
制增戒学三得灭果者即无为果故戒经云戒净
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或名尸罗具云翅怛罗此云清凉离热恼因得清
凉果故。」

【或名尸罗等者第二名也即双从因果得名。】

「▲亦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此说因得名然有
二义一拣异定道名之为别二三业七支各各防非
故名为别亦翻为随顺解脱此据果立随顺有为无
为二种解脱果故。」

【亦名波罗提木叉等者第三名也言拣异定道者
非是定共道共二戒是远离羁缚业缘名为解脱
亦翻为随顺解脱者即第三名中别义也故遗教
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又相
续解脱经云五分法身名解脱梵云毗木叉若涅
卷三 第 732a 页
槃解脱梵云木叉依此亦可双从因果得名随顺
是因故又刊定记云离过无障名为木叉业用无
碍名毗木叉又云复有异名名优波罗叉此西域
外道律名亦名缦叉亦名刺阇你地(地音田夷反)此西
域王法律名。】

「▲亦名性善如十诵律亦名守信如昔所受实能持
故。

▲后显相者前名之中巳含止作即毗尼相。」

【后显相者下显相文二先指前总说谓制伏过非
及灭恶等即是止行调练三业性善守信等通于
止作毗尼以止善为宗律宗其唯持犯故以止作
总为显相。】

「▲若别说者世亲摄论云毗奈耶有四义谓犯罪故
等起故还净故出离故广如彼论。」

【若别说者下二引论别释言广如彼论者论云犯
罪者谓五众罪等起者谓无知故放逸故烦恼盛
故不尊敬故而犯诸罪还净者谓由意乐不由治
罚如受律仪出离者有七种一各各相对说悔所
犯二誓受治罚谓受学等三等有妨害先制学处
后由异门还复开许四别立止息谓僧和合还舍
所制五转根谓苾刍苾刍尼转男女形故舍不共
罪六由真实观谓作殊胜法[阿-可+(日/皿)]陀南诸行相观七
由法尔得谓由见谛法尔得无小随小罪应知毗
奈耶复有四义一补特伽罗故世尊依彼制所学
卷三 第 732b 页
处一制立故谓告白彼补特伽罗所犯过巳大师
集僧制所学处三分别故谓制学所巳更广解释
先所略说四决择故谓于此中决判所犯云何有
罪云何无罪然明了论释无小随少罪自有二说
一云小谓第二篇罪随小谓二种方便罪一云小
谓性罪随小谓诸戒中制罪问今明大乘那引小
教有答云理实三藏大小不同今且就引接教说
古来同此今更一解谓持心虽异名意大同故得
引小又上所引论名分明易晓故又上云如受律
仪者梁论云如本受持对治。】

「▲第三阿毗达磨藏。

▲阿毗名对达磨云法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即涅
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
也状也二俱名相。」

【第三阿毗达磨藏文中三初名次相后异名初中
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先释法后释对前中即取
俱舍意释故论云能持自性故名为法若胜义法
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圣谛是善是常故名为
胜者即释彼论也相者性也状也二俱名相者亦
释彼论也以四圣谛中灭谛是理而皆云相者灭
谛之相即体相也馀三约相即相状也。】

「▲法既有二对亦二义一者对向谓向前涅槃二者
对观观前四谛。」

【法既有二下二释对亦二初释对义亦取论意彼
卷三 第 732c 页
论云此能对向或能对观故为此属之。】

「▲其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等由对果对
境分二对名故慧但是对而非是法非所对故。」

【其能对者下出对法体亦取论意故论颂云净慧
随行名对法论曰慧谓择法净谓无漏净慧眷属
名曰随行如是总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由对果
对境分二对名等者释疑疑云唯一净慧何有二
对之名故为此通慧但是对而非是法非所对故
者拣滥此是古德解释意云为分能所故言慧但
是对若据法持自性慧何非法故下拣云非所对
故。】

「▲言对法者法之对故故对法藏特名慧论旧译为
无比法以诠慧胜故。」

【言对法者下二释名也即会六释法之对者依主
释也故对法藏特名慧论者若据所对所依应名
法论慧依于法慧为其主故名慧论故所诠中诠
于慧学旧译巳下出其异名兼成上慧义。】

「▲世亲摄论云阿毗达磨有四义谓对故数故伏故
通故。」

【世亲摄论云下第二辨相于中二先总标。】

「▲对义同前数者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
共相等无量差别故伏者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
伏他论故通者此能通释素怛缆义故。」

【后对义同前下别数者数字通去入二声此取去
卷三 第 733a 页
声数数宣说者数即入声自相者如色变碍为相
受以领纳为相等共相者共有无常苦空等广如
十地疏明论处所等者即瑜伽论说论有七例颂
云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
作法亦如初地中辨言胜伏他论者胜约能立伏
约能破故梁论云伏者此法能伏诸说立破二能
由正说依止等方便故通者梁论名解由阿毗达
磨修多罗义易解了故。】

「▲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亦名磨怛理迦此云本
母谓以教与义为本为母亦云依藏生解藏为解母
本即是母亦名磨夷此云行母依藏成行故行之母
故。」

【异名可知也问曰三藏前二是佛所说后一论藏
是菩萨说是则如来不说三藏耶答婆沙最初即
有此问问曰谁造此论答佛世尊谁问谁答或云
舍利弗问或云诸天问乃至或云化比丘问佛答
若尔何以云迦多演尼子造答彼讽诵耳有云亦
是彼说是则论藏有是佛说有是菩萨说取经中
义广以释之以本统末亦佛说三藏耳。】

「▲然此三藏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者剋性则经诠
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如摄论说二约兼正
则三藏之中经正诠定毗尼诠戒论诠于慧兼各通
三。」

【然此三藏下第三总显所诠也如摄论说者亦是
卷三 第 733b 页
世亲摄论第一论云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
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学故立毗奈耶藏谓具尸
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辨增上慧
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择无倒义故梁论亦同
言兼各通三者经中戒慧其文非一毗尼增三文
云云何增戒学所谓增心学增慧学是名增戒学
等。】

「▲第二明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第二明二藏等者疏文有四一标。】

「▲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故名声闻藏诠示
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

【二即由前下释。】

「▲故庄严论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别故复为
声闻藏及菩萨藏摄大乘同此。」

【三故庄严下引證。】

「▲此就二乘理果同故合之。」

【四此就二乘下出所以于中分三初正出为二所
以。】

「▲若约教行别故即开三乘以为三藏如普超等经。」

【次若约教下出三乘三藏不同。】

「▲又由缘觉多不藉教出无佛世佛在世时摄属声
闻故但分为二即是大小半满不同。」

【后又由缘觉下重成二藏之义言即是大小半满
不同者诸经论中多以大小相对故分大藏之中
卷三 第 733c 页
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论别华严般若等为大乘
经藏菩萨戒善戒经等为律瑜伽智度等为论小
乘四阿含等为经五部律为戒婆沙等为论故大
小三藏迢然不同言半满者即出涅槃北经第四
如来性品文云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
忆念怜爱无巳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
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慇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
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等下合云
所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视于一切众生犹
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
毗伽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
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
伽罗论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
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乃至云我
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巳次为演说
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上即经文半满是
喻大小是法馀可知矣又西方三藏之外加一杂
藏谓陀罗尼五明论等为四藏大小俱有则有八
藏若六波罗蜜经说有五藏小乘三藏及杂藏菩
萨大乘为一藏故若大开为三则有七藏三乘各
三便是九藏加一杂藏便为十藏三乘各四应十
二藏。】

「▲第二明所摄者此经三藏之中正唯修多罗摄兼
诠馀二十藏等品广显戒故问明等品显论议故若
卷三 第 734a 页
就修多罗中以义拣教则唯十藏摄具足主伴显无
尽故教义融故二藏之中唯菩萨藏若分权实但菩
萨藏一分所摄权不摄故。」

【第二明所摄下文中有二初明彼摄此经。】

「▲若约此摄乃至声闻亦此经摄此能包含无量乘
故拣于权实至下立教中明巳辨藏所摄竟。」

【后若约下明此摄彼藏文并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