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3a 页
No. 231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 释斯钞序启以三门(三)

* 初题目(大方)
* 次撰人(清凉)
* 后本文(二)

* 初教起源流(二)

* 初通明诸教(四)

* 一明如来说经(至圣)
* 二明菩萨造论(大士)
* 三纵夺遣妨(二)

* 初纵法本离言(虽忘)
* 后夺不碍言说(而浩)
* 四出示经意(二)

* 初举例设教(盖欲)
* 后因言悟入(穷无)
* 后别指当经(二)

* 初标指(斯经)
* 后叹胜(不可)
* 后钞兴本末(二)

* 初依经制疏(三)

* 初晋译先彰(二)

* 初旨趣玄微(晋译)
* 后贤首得旨(贤首)
* 二唐翻后阐(二)

* 初新经罔博(唐翻)
* 后刊定迷宗(后哲)
* 三疏成广播(二)

* 初陈谦述(不揆)
* 后疏远流通(偶溢)
* 后请集钞文(四)

* 初学徒咨请(四)

* 初标众(讲者)
* 二陈词(咸叩)
* 三按定(大教)
* 四谦承(亲承)
* 二冀远重宣(二)

* 初慜后(垂范)
* 后正请(希垂)
* 三法师承领(三)

* 初明制钞意(顺斯)
* 次引古释成(昔人)
* 后出意制钞(今为)
* 四述作体式(三)

* 初正显(然繁)
* 次谦陈(显此)
* 后出理(意夫)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一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排定



* 释此华严经八十卷三十九品大文分(二)

* 初经前演义(三)

* 初经疏总题(大方)
* 二述人名号(清凉)
* 三正解疏文(四)

* 初总叙名意即是疏序亦名教迹(二)

* 初大分为(四)

* 初通叙法界以为佛法大宗(随疏)
* 二别叙此经以申旨趣(二剖)
* 三庆遇由致激物发心(是以)
* 四略释名题令知纲要(四题)
* 二细科为(十)

* ○初标举宗体(四)

* 初约三大释(五)

* 初句用大(往复)
* 二明体大(二动)
* 三明相大(三含)
* 四融拂上三(四超)
* 五结法所属(五其)
* 二约本末释(五)

* 初句从本起末(第二)
* 二摄末归本(次句)
* 三本末无碍(第三)
* 四本末双寂(第四)
* 五结通四义(末句)
* 三明法界类别(三)

* 初约三法界(五)

* 初句事法界(第三)
* 二次句理法界(次句)
* 三无障碍法界(第二)
* 四融拂上三(第四)
* 五结属上三(第五)
* 二约四法界(五)

* 初句事法界(二者)
* 二次句含三法界(动静)
* 三事事无碍法界(含众)
* 四融拂上四(超言)
* 五结属上四(其唯)
* 三约五法界(四)

* 初二句融四法界(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5a 页

* 初往复动二字有为法界(三者)
* 二静之一字无为法界(静无)
* 三一源二字分(二)

* 初互夺双亡非有为无为法界(一源)
* 二互融双照亦有为无为法界(若互)
* 二第三句无障碍法界(含众)
* 三第四句总融五法界(超言)
* 四第五句结属五法界(其唯)
* 四总彰立意疏外问答(第四)
* ○二别叹能诠(四)

* 初总明能诠(剖列)
* 二别显深广(穷理)
* 三结叹深广(汪洋)
* 四结法所属(其唯)
* ○三教主难思(四)

* 初标果满(故我)
* 二语因深(乘愿)
* 三明体玄(渴虚)
* 四彰德备(富有)
* ○四说仪周普(七)

* 初所依定(湛智)
* 二能应身(皎性)
* 三说经之处(不起)
* 四说经之时(无违)
* 五所被众(尽宏)
* 六说本经(圆音)
* 七叙说仪(主伴)
* ○五言该本末(二)

* 初理事相望论本末(虽空)
* 二诸教相望论本末(若乃)
* ○六旨趣玄微(二)

* 初理事无碍(二)

* 初示三大(其为)
* 二融真妄(二)

* 初正明双融(真妄)
* 二不碍双存(事理)
* 二事事无碍(二)

* 初明无碍所由(理随)
* 二显无碍之相(十)

* 初明诸法相即自在门(故得)
*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大)
* 三微细相容安立门(炳然)
* 四同时具足相应门(具足)
* 五一多相容不同门(一多)
*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隐显)
*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重重)
*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念念)
* 九托事显法生解门(法门)
* 十诸藏纯杂具德门(万行)
* ○七成益顿超(二)

* 初总显高深(二)

* 初明广远(若夫)
* 二彰深妙(深不)
* 二正显成益(八)

* 初见闻益(见闻)
* 二解行益(解行)
* 三顿證益(师子)
* 四超权益(象王)
* 五成智益(启明)
* 六成位益(寄位)
* 七显因成果益(剖微)
* 八成就行愿益(盖众)
* ○八结叹宏远(二)

* 初当相显胜(真可)
* 二对他显胜(二)

* 初法(寻斯)
* 二喻(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6a 页

* 初智明映夺喻(文有)
* 二高胜难齐喻(后须)
* ○九感庆逢遇(二)

* 初弘阐元由(是以)
* 二正明感遇(二)

* 初对昔自庆(愿惟)
* 二对今自庆(况逢)
* ○十略释名题(三)

* 初双标二目(题称)
* 二双释二目(二)

* 初解经题(大以)
* 二释品目(佛及)
* 三双结二目(斯经)
* 二归敬请加○
* 三开章释文○
* 四谦赞回向○
* 二正解经文○



* ○二归敬请加(三)

* 初八句正归敬三宝(二)

* 初句总明(归命)
* 二七句别显(三)

* 一初归依佛宝(座刹)
* 二归依法宝(三一)
* 三归依僧宝(三一)
* 二六句请威加护(三)

* 初请归之意(第二)
* 二愿加护相(次愿)
* 三著述所为(三俾)
* 三二句回施众生(回兹)



* ○三开章释文(二)

* 初标列章门(将释)
* 后依章别释(十)

* 初教起因缘(二)

* 初生起大意(三)

* 初正释(三)

* 初法(初因)
* 二喻(次若)
* 三合(后今)
* 二引證(言故)
* 三释如(言出)
* 二开章别释(三)

* 初双标(先因)
* 次双释(二)

* 初释因十义(三)

* 初标列(因十)
* 二别释(十)

* ○初法应尔故(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7a 页

* 初正释(言法)
* 二引證(故不)
* 三结释(斯则)
* 四解妨(二)

* 初正解(但随)
* 二重通再难(三)

* 初法(令寻)
* 次喻(如观)
* 后合(二)

* 初正法合(而此)
* 后释成上义(以一)
* ○二酬宿因故(五)

* 初标章门(二酬)
* 二蹑前起后(何以)
* 三标因深广(夫根)
* 四释成深广(深大)
* 五开章别释(二)

* 初标章(宿因)
* 二别释(二)

* 初大愿力(一者)
* 二昔行力(二者)
* ○三顺机感故(六)

* 初标章(三顺)
* 二蹑前起后(谓昔)
* 三约喻显相(其犹)
* 四引经證成(故兜)
* 五指略在广(广显)
* 六拣定于机(然此)
* ○四为教本故(三)

* 初标章(四为)
* 二总彰大意(二)

* 初立理(谓非)
* 二正释(将欲)
* 三开章别释(三)

* 初为开渐本(然亦)
* 次为摄末本(二)

* 初标名(二为)
* 后义證(如日)
* 后双證上二(二)

* 初引摄论(无不)
* 二引法华(二)

* 初正引经文(法华)
* 后结成本义(斯则)
* ○五显果德故(二)

* 初总彰大意(三)

* 初法(五显)
* 二喻(不识)
* 三合(不知)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正释(然果)
* 二融通(三)

* 初约用互在以明六句(然依)
* 二约体相相即以明四句(又有)
* 三双结体用(随举)
* ○六彰地位故(二)

* 初彰大意(二)

* 初顺明来意(六意)
* 二立理反成(夫圣)
* 二开章别释(三)

* 初正释(二)

* 初行布(此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8a 页
* 二圆融(二)

* 初正释(二)

* 初一位即摄一切位(二圆)
* 二别明五位相摄(一一)
* 二引證(三)

* 初约当位自互相摄(初地)
* 二明五位互摄(二云)
* 三明以初摄后(三初)
* 二会融(二)

* 初辨定其相(然此)
* 二正明会融(三)

* 初一翻直明无碍(相是)
* 二二翻则互相成(圆融)
* 三三翻融通涉入(无量)
* 三引正(故世)
* ○七说胜行故(二)

* 初总举大意(七说)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以义别释(二)

* 初顿成(二)

* 初正明(行亦)
* 二引證(故十)
* 二行布(二遍)
* 二指例会融(此二)
* ○八示真法故(二)

* 初总明(八示)
* 二正释(此亦)
* ○九开因性故(二)

* 初总彰大意(二)

* 初蹑前起后(九开)
* 二总相解释(三)

* 初总明因义(良以)
* 二覆彼因义(但相)
* 三正明开义(今令)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开释(亦有)
* 二后引證(二)

* 初引自经(如下)
* 二引他经(亦如)
* ○十利今后故(二)

* 初蹑前总辨(十利)
* 二开章别释(三)

* 初就时辨益(此亦)
* 二约行辨益(二)

* 初令得见闻为坚种(此益)
* 二令起行證入(二)

* 初正释(二令)
* 二释成(良以)
* 三对前辨益(二)

* 初通收十益(又此)
* 二通申本义(亦可)
* 三结属会释(因十)
* 二释缘十义○
* 后双结(教起)
* 二藏教所摄○
* 三义理分齐○
* 四教所被机○
* 五教体浅深○
* 六宗趣通别○
* 七部类品会○
* 八传译感通○
* 九总释名题○
* 十别解文义○



* ○二释缘十义(二)

* 初引例总明(第二)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标列章门(今有)
* 二依章正释(十)

* ○初依时文分(四)

* 初大意(二)

* 初佛迹显实(今初)
* 二就德显圆(况无)
* 二开释(三)

* 初标(今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49a 页
* 二释(初唯)
* 三结(于前)
* 三会融(三)

* 初正融会(又此)
* 二通妨难(二)

* 初难(依此)
* 二通(亦随)
* 三显胜能(三)

* 初对他显胜(若依)
* 二会他显胜(而馀)
* 三再通妨难(或说)
* 四出法之源(广如)
* ○二依处(四)

* 初总彰大意(三)

* 初拂迹显实(第二)
* 二融通显圆(况刹)
* 三依义建立(然真)
* 二叙昔顺违(二)

* 初正叙(然有)
* 二决断(上之)
* 三句数圆融(三)

* 初双标(然说)
* 二双释(二)

* 初释染净二四句(二)

* 初本末相望四句(初净)
* 后唯就一刹四句(又或)
* 后释通局二四句(二)

* 初标(次明)
* 后释(二)

* 初平漫四句(谓或)
* 后相摄四句(又或)
* 三以粗例细(又以)
* 四别明处异(六)

* 初标数(若从)
* 二别释(初此)
* 三总结(然上)
* 四释妨(三)

* 初总荅前问(然说)
* 二重通再难(若约)
* 三以一例馀(一一)
* 五随难重释(二)

* 初正显同遍(十馀)
* 二释通妨难(然主)
* 六总融十义(三)

* 初正显十义融通(又上)
* 二对时显处(而随)
* 三通显甚深(此犹)
* ○三依主文分(五)

* 初总彰大意(第三)
* 二假难徵起(二)

* 初问起(今说)
* 二徵难(二)

* 初难真应(若言)
* 二难一多(若云)
* 三总相会通(二)

* 初遮非(故说)
* 二显正(三)

* 初总相显示(即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0a 页
* 二对难会融(二)

* 初双标(真应)
* 二双释(二)

* 初释真应(二)

* 初唯释真应(即虚)
* 二正明真应兼显一多(常在)
* 后释一多(二)

* 初唯释一多(身不)
* 后正释一多兼该真应(同时)
* 三结成难思(一切)
* 四开章别释(三)

* 初标章(今先)
* 二解释(二)

* 初明十身(二)

* 初三世间十身(言十)
* 二佛身自有十身(二就)
* 二彰无碍(二)

* 初标数(言无)
* 二列释(十)

* 初用周无碍(一用)
* 二相遍无碍(二相)
* 三寂用无碍(二寂)
* 四依起无碍(四依)
* 五真应无碍(五真)
* 六分缘无碍(六分)
* 七因果无碍(七因)
* 八依正无碍(八依)
* 九潜入无碍(二)

* 初标章(九潜)
* 二解释(二)

* 初佛入众生(三)

* 初正释(入众)
* 二引喻(如如)
* 三引證(故出)
* 二众生入佛(又亦)
* 十圆通无碍(二)

* 初别明(十圆)
* 二总结(同一)
* 三总结周遍(以此)
* 五会通馀教(三)

* 初别会五文(五)

* 初会起信唯识(是知)
* 二会涅槃央掘(或说)
* 三会通梵网(或说)
* 四会他受用(或说)
* 五通会三身(或分)
* 二总非(俱非)
* 三拣滥(设分)
* ○四依三昧(二)

* 初立理正明(二)

* 初别显(第四)
* 二结成(故于)
* 二指文略释(有不)
* ○五依现相(四)

* 初总明大意(第五)
* 二显相不同(起教)
* 三别明放光(三)

* 初总明(故诸)
* 二别显(然有)
* 三明随处放异(随处)
* 四料拣同异(其动)
* ○六依说者(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1a 页

* 初总显来意(二)

* 初立理(第六)
* 二引證(下文)
* 二开章别释(三)

* 初总明说人(四)

* 初明有三(今此)
* 二开为五(开即)
* 三开五为十(更开)
* 四开十为无量(广即)
* 二指文显说(如僧)
* 三说仪不同(其能)
* ○七依听者(二)

* 初总明大意(第七)
* 二略指类别(即下)
* ○八依德本(三)

* 初标大意(第八)
* 二正显示(略有)
* 三拣滥(若感)
* ○九依请者(二)

* 初举无显有(第九)
* 二别示请仪(然有)
* ○十依加者(二)

* 初总明大意(二)

* 初立理(第十)
* 二指陈(心冥)
* 二别释所以(四)

* 初总彰有无(然若)
* 二出加所以(二)

* 初徵(所以)
* 二释(欲显)
* 三释通妨难(三)

* 初徵难(若尔)
* 二释难(表徵)
* 三遮难(然施)
* 四就类彰别(二)

* 初别显(加有)
* 二指文(普光)



* △二藏教所摄(二)

* 初明藏摄(二)

* 初明藏(二)

* 初总科(第二)
* 二别释(二)

* 初释三藏(三)

* 初总列三名(言三)
* 二别释三藏(三)

* 初修多罗藏(二)

* 初辨名(四)

* 初会梵音(初中)
* 二叙古译(五)

* 初标名(古译)
* 二引證(智论)
* 三释义(契谓)
* 四会六释(即契)
* 五会傍正(复云)
* 三叙古破(有云)
* 四会顺违(三)

* 初伸全纵(今更)
* 二彰半夺(若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2a 页
* 三出古意(古德)
* 二显相(三)

* 初总举包含(二显)
* 二正会五义(故杂)
* 三以义贯通(二)

* 初总释贯通(三)

* 初标义(总上)
* 二引證(故佛)
* 三释所引论(此或)
* 二彰所贯摄(二)

* 初引论正释(二)

* 初引论总标(又世)
* 二引论别释(依者)
* 二例同指馀(瑜伽)
* 二毗柰耶藏(二)

* 初标科(第二)
* 二别释(二)

* 初辨名(二)

* 初正释(前中)
* 二辨异(四)

* 一名毗尼(毗尼)
* 二名尸罗(或名)
* 三名波罗提木叉(亦名)
* 四名性善及守信(亦名)
* 二显相(二)

* 初指前总说(后显)
* 二引證别说(若别)
* 三阿毗达磨藏(二)

* 初总标(第三)
* 二正释(三)

* 初辨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释法(阿毗)
* 二释对(二)

* 初释对义(法既)
* 二出对体(其能)
* 二释名(言对)
* 二显相(二)

* 初总标(世亲)
* 二别释(对义)
* 三异名(亦名)
* 三总显所诠(然比)
* 二释二藏(四)

* 初总标(第二)
* 二别释(即由)
* 三引證(故庄)
* 四出其所以(三)

* 初正出为二所以(此就)
* 二出三乘三藏不同(若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3a 页
* 三重成二藏之义(又此)
* 二明摄分(二)

* 初明彼摄此(第二)
* 二明此摄彼(若约)
* 二明教摄(二)

* 初总标(第二)
* 二别释(二)

* 初明通相十二分教(一者)
* 二别明诸宗立教(三)

* 初标举将说(二者)
* 二总显深广(三)

* 初标深广(夫教)
* 二释所以(以无)
* 三结难思(极位)
* 三开章别释(二)

* 初标章门(今乘)
* 二依标释(四)

* 初大意合离(三)

* 初双标开合(今初)
* 二双释开合(二)

* 初释不分之意(三)

* 初总标(且不)
* 二列释(一则)
* 三总结(以斯)
* 二辨分教之意(二)

* 初五对前五义(其分)
* 后五显过于前(又王)
* 三双结开合(以斯)
* 二古今违顺(二)

* 初叙此方(二)

* 初总列(第二)
* 二别释(五)

* ○初立一音教(二)

* 初叙昔义(一立)
* 二辨顺违(上之)
* ○二立二种教(四)

* 初昙无谶三藏(二)

* 初叙(第二)
* 二判(斯则)
* 二隋延法师(二)

* 初叙(二隋)
* 二判(此虽)
* 三唐初印法师(二)

* 初叙昔(三)

* 初总标(三唐)
* 二正立(一屈)
* 三拣异(又此)
* 二辨顺违(二)

* 初顺(三)

* 初总出立意(此约)
* 二遮破释成(二)

* 初救总名(然华)
* 二救四异(二)

* 初通主异(约释)
* 二通处异(娑婆)
* 三结成昔义(略云)
* 二违(但于)
* 四刘虬居士(二)

* 初叙(四齐)
* 二判(二)

* 初顺(然此)
* 二违(渐约)
* ○三立三种教(二)

* 初总标(第三)
* 二别释(三)

* 初南中诸师(二)

* 初叙昔(二)

* 初总明(三)

* 初正立(一南)
* 二辨立意(由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4a 页
* 三出不定相(谓别)
* 二别明渐义(二)

* 初总标(渐中)
* 二别释(四)

* 初分为二(或但)
* 二或为三(二)

* 初一师正立(或分)
* 二后二师指同(二)

* 初唐三藏指同初师(此与)
* 二真谛指同别立(二)

* 初指同初师(真谛)
* 二指异别立(而时)
* 三或为四(二)

* 初标(或分)
* 二显(即宋)
* 四或为五(二)

* 初总标(或开)
* 二别释(二)

* 初道场惠观等同立五教(一道)
* 二刘虬居士亦立五教(二者)
* 二顺违(三)

* 初总明顺违(上来)
* 二别破违理(二)

* 初破道场(五)

* 初破初时唯有(四)

* 初小乘论破(初明)
* 二引小乘经破(又阿)
* 三引大乘论破(又智)
* 四结上三文(皆显)
* 二破第二时唯空(三)

* 初破其说空(二)

* 初引制戒(若云)
* 二引论破(又智)
* 二破不明常住(四)

* 初返质破(若云)
* 二显正破(涅槃)
* 三会义破(是知)
* 四纵夺破(又般)
* 三结立正义(是知)
* 三破第三时抑扬(二)

* 初双标(若云)
* 二双破(二)

* 初引净名破(净名)
* 二引般若破(般若)
* 四破第四时唯同归(若云)
* 五破第五时唯常住(五以)
* 二破刘虬(若以)
* 三结成违顺(然上)
* 二后魏光统律师(二)

* 初明承习(二后)
* 二显立义(二)

* 初叙昔(意明)
* 二顺违(二)

* 初出意(此亦)
* 二释妨(意明)
*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师(二)

* 初叙(三隋)
* 二判(此判)
* ○四立四种教(二)

* 初总标(第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5a 页
* 二别释(四)

* 初光宅法师(二)

* 初叙昔(三)

* 初正立(一梁)
* 二出所以(以临)
* 三结成(是知)
* 二顺违(四)

* 初结辨顺理(此则)
* 二明其有违(若唯)
* 三会通教旨显违之由(三)

* 初明会不会之意(是知)
* 二明会二会三之意(若约)
* 三明取昔废昔之意(二)

* 初明会三为一会取昔三(二)

* 初正明(若开)
* 二引證(故彼)
* 二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二)

* 初会昔成今(若废)
* 二彰今异昔(若依)
* 四结成昔义成四无失(于文)
* 二智者大师(二)

* 初叙昔(二)

* 初明师宗(二陈)
* 二辨立教(二)

* 初正立四教(四)

* 初藏教(三)

* 初立名(立四)
* 二所诠(此教)
* 三所被(正教)
* 二通教(三)

* 初正名(三)

* 初正立(二者)
* 二所诠(此教)
* 三所被(正为)
* 二引證(大品)
* 二解妨(然教)
* 三别教(二)

* 初正释(三)

* 初立名(三别)
* 二所诠(此教)
* 三所被(的化)
* 二解妨(不名)
* 四圆教(二)

* 初正释(二)

* 初释义(三)

* 初立名(四圆)
* 二所诠(此教)
* 三所被(但化)
* 二引證(华严)
* 二结成(别则)
* 二通相料拣(三)

* 初明立教所因(又此)
* 二彰其所释(又此)
* 三用四仪式(又更)
* 二顺违(二)

* 初总名顺违(二)

* 初明顺(此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6a 页
* 二辨违(但三)
* 二别为会释(三)

* 初别释藏教难(四)

* 初出三藏名之所据(所以)
* 二立三藏名之所以(初对)
* 三明后三不称所以(通教)
* 四明不名小乘所以(所以)
* 二总通四教难(故藏)
* 三重通别圆会其去取(但判)
* 三元晓法师(二)

* 初正立(二)

* 初正立(三唐)
* 二解释(然三)
* 二顺违(二)

* 初出义本(然此)
* 二明顺违(自言)
* 四净法苑公(二)

* 初叙正立(五)

* 初总以标举(四贤)
* 二引论为据(论云)
* 三正明所立(言四)
* 四别示其相(初教)
* 五结广从略(广如)
* 二判顺违(二)

* 初别破(二)

* 初破初一(然今)
* 二破后三(又依)
* 二结非(故其)
* ○五立五教(二)

* 初标(第五)
* 二释(二)

* 初波颇三藏(二)

* 初叙昔义(一波)
* 二辨顺违(此释)
* 二贤首大师(二贤)
* 二叙西域○
* 三立教开宗○
* 四总相会通○



* ○二叙西域(二)

* 初正叙(二)

* 初总叙源由(第二)
* 二双释所以(二)

* 初戒贤(五)

* 初师资相承(戒贤)
* 二所凭经论(依深)
* 三正显所立(二)

* 初总(立三)
* 二别(谓佛)
* 四彰了不了(是故)
* 五结成所凭(此依)
* 二智光(五)

* 初师资相承(二智)
* 二所凭经论(依般)
* 三正显所立(二)

* 初总(亦立)
* 二别(谓佛)
* 四彰了不了(又初)
* 五结成所凭(此三)
* 二顺违(二)

* 初总明顺违(三)

* 初总非前立(然此)
* 二会释二经(深密)
* 三结成和会(得斯)
* 二各别会释(三)

* 初标列章门(然欲)
* 二广会初二(二)

* 初双标二义(且初)
* 二别显二相(二)

* 初法相宗(二)

* 初标所宗(如法)
* 二引文成立(二)

* 初三乘为了一乘不了(二)

* 初引深密(故深)
* 二引胜鬘(又胜)
* 二明五性为了成前三乘(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7a 页

* 初般若说有五性(大般)
* 二引深密经證有趣寂以成五性(二)

* 初指同前文(深密)
* 二證有趣寂(又云)
* 三引十轮明定有三乘以成五性(又十)
* 四引庄严瑜伽二论正明五性(故楞)
* 五引善戒地持立有二性成前无住(善戒)
* 二法性宗(二)

* 初标所宗(若法)
* 二引證成立(十)

* 初引法华双立一乘一性(二)

* 初立一乘为实三乘为权(法华)
* 二立一性为实證成一乘(以性)
* 二引涅槃明其乘性相成(涅槃)
* 三重引法华明无趣寂(二)

* 初引教成立(二)

* 初引文(三)

* 初引法华(又法)
* 二引智度论(智论)
* 三引法华论(二)

* 初引论(法华)
* 二释论(既云)
* 二总结(入楞)
* 后结成无定性(如是)
* 四引涅槃明无无性(三)

* 初引经正明(涅槃)
* 次破其不晓经意(三)

* 初引其所迷(况前)
* 次疏释经意(此意)
* 后引经结成(况经)
* 后引论重成(庄严)
* 五引经释论结成正义(二)

* 初释般若深密经意(是知)
* 二通妨难(诸论)
* 六广引诸经遮救定性(二)

* 初正牒破(二)

* 初牒救辞(若谓)
* 二以经重难(四)

* 初正难(何以)
* 二遮救(二)

* 初正遮其救(谁敢)
* 后引经论成(如智)
* 三又遮其救(若不)
* 四复重遮救(若以)
* 二结成前非(明知)
* 七引涅槃遮救无性(二)

* 初叙其救辞(若谓)
* 二辨其差当(二)

* 初正辨经意(然涅)
* 二结示正义(是知)
* 八引法华遮救趣寂(二)

* 初牒救(若谓)
* 后正破(二)

* 初总夺双破(二)

* 初总夺化有无用之失(权必)
* 二纵其有化化翻成损(又岂)
* 后结成正义(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8a 页
* 九释胜鬘会一乘方便(四)

* 初正引经文(又胜)
* 二释成经意(二)

* 初正释经意(此意)
* 后斥其谬解(不晓)
* 三更引馀文(二)

* 初正引(又彼)
* 后反质(岂说)
* 四复纵破之(设有)
* 十以法华结成破立(二)

* 初正法华经结成破立(法华)
* 后更引他经證成一义(故百)
* 三遍略会释(三)

* 初总标(上约)
* 二以正会释(谓就)
* 三总结令除执著(是故)



* ○三立教开宗(二)

* 初标列章(第三)
* 二依章释(二)

* 初以义分教(三)

* 初总辨源由(今初)
* 二正立五教(二)

* 初列名(言五)
* 二解释(五)

* 初小乘教(初即)
* 二始教(二)

* 初正立(二始)
* 二释名(此既)
* 三终教(三)

* 初正立(三终)
* 二立理释名(定性)
* 三结前生后(上二)
* 四顿教(三)

* 初正立(四顿)
* 二释名(二)

* 初约当法释名(二)

* 初正释(不依)
* 二引證(如思)
* 二约对他释名(不同)
* 三解妨(二)

* 初通第一难(顿诠)
* 后通第二难(天台)
* 五圆教(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59a 页

* 初正立(五圆)
* 二指经(如此)
* 三约其所诠以辨异(二)

* 初总标(若约)
* 二别释(五)

* 初小乘教(四)

* 初约数法多少(初小)
* 二约空差别(但说)
* 三约所依根本(但依)
* 四约成有馀(未尽)
* 二始教(三)

* 初总(二)

* 初对后彰劣(二始)
* 二对前显胜(说有)
* 二别(九)

* 初唯心真妄别(说有)
* 二一性五性别(法尔)
* 三真如随缘凝然别(既所)
* 四三住空有即离别(依他)
* 五生佛不增不减别(既言)
* 六二谛空有即离别(二)

* 初但明二谛别(真俗)
* 二兼明中道别(非断)
* 七四相一时前后别(同时)
* 八能所断證即离别(根本)
* 九佛身有为无为别(既出)
* 三结(如是)
* 三终教(三)

* 初总(三终)
* 次别(九)

* 初唯心真妄通真义(所立)
* 二一性兼一乘义(一切)
* 三真通随缘义(但是)
* 四三性空有相即义(依他)
* 五生佛不增不减义(一理)
* 六二谛空有相即义(二)

* 初明二谛相即(第一)
* 后兼明中道(虽空)
* 七四相一时义(四相)
* 八能所断證相即义(二)

* 初总明无断之断(缘境)
* 后别明内證之相(照或)
* 九佛身无为义(世出)
* 后结(如是)
* 四顿教(四顿)
* 五圆教(五圆)
* 二依教分宗(二依)



* ○四总相会通(二)

* 初总标(第四)
* 二别释(二)

* 初会通诸教(三)

* 初总标(今初)
* 二别释(五)

* 初总为一教(一或)
* 二分为二教(三)

* 初会牟谶二种教(二或)
* 次会光宅四乘教(二对)
* 后会印公二种教(三者)
* 三分为三教(三或)
* 四分为四教(二)

* 初合三四为一教(四或)
* 二合二三为一教(二约)
* 五分为五教(五或)
* 三遮外难(然取)
* 二会化仪前后(三)

* 初总标列(第二)
* 二别释(十)

* 初本末差别门(三)

* 初以正明(初中)
* 二出其相(然有)
* 三拣其滥(然此)
* 二依本起末门(二)

* 初正明(二依)
* 二拣滥(约法)
* 三摄末归本门(三摄)
* 四本末无碍门(二)

* 初正明(四本)
* 二拣滥(上之)
* 五随机不定门(五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0a 页
* 六显密同时门(三)

* 初总牒(六显)
* 次正显(若亘)
* 后结同(密显)
* 七一时顿演门(七上)
* 八寂寞无言门(八从)
* 九该通三际门(九此)
* 十重重无尽门(十上)
* 三详定所宗(后之)



* ▲三义理分齐(二)

* 初总彰大意(三)

* 初结前生后(第三)
* 二总显深广(三)

* 初法(然此)
* 二喻(其犹)
* 三合(二)

* 初正合(前之)
* 二解妨(斯则)
* 三结属所摄(三)

* 初总显深广(故此)
* 二别释深义(一乘)
* 三通释妨难(以别)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标列章门(今显)
* 二依章别释(四)

* 初所依体事(三)

* 初具列(初中)
* 二略释(教即)
* 三结示(馀可)
* 二摄归真实(三)

* 初标章(第二)
* 二正释(即真)
* 三引證(经云)
* 三彰其无碍(三)

* 初总标(第三)
* 二别释(十)

* 初理遍于事门(三)

* 初标门(一理)
* 二正释(谓无)
* 三结成遍义(故一)
* 二事遍于理门(二)

* 初正明(二事)
* 二会前(二)

* 初会一性(三)

* 初明一性无性(二事)
* 二明成佛不成佛(二)

* 初正明由上(理遍)
* 二引證故出(经云)
* 三明无性即佛性(二)

* 初正明由上(一性)
* 二引證故出(故涅)
* 二会一乘(又出)
* 三依理成事门(二)

* 初总释(三依)
* 二会前(二)

* 初会诸法通真心(于中)
* 二会真如能随缘(二明)
* 四事能显理门(二)

* 初正明(二)

* 初正释(四事)
* 二释成(依他)
* 二引證(夜摩)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1a 页
* 五以理夺事门(二)

* 初正释(五以)
* 二会前(三)

* 初正会(故说)
* 二引證(二)

* 初引当经(出现)
* 二引他经(不增)
* 三拣权(非约)
* 六事能隐理门(二)

* 初正释(六事)
* 二引證(故法)
* 七真理即事门(二)

* 初正释(七真)
* 二引證(第七)
* 八事法即理门(二)

* 初正释(八事)
* 二会前五义(五)

* 初二谛空有(上之)
* 二重会唯心(此亦)
* 三会不断常(又由)
* 四四相前后(又由)
* 五能所断證(亦令)
* 九真理非事门(九真)
* 十事法非理门(二)

* 初正释本门(十事)
* 二会无为义(上七)
* 三以总结(二)

* 初总标无碍同一缘起(上之)
* 二别束十门以成八字(约理)
* 四周遍含容(二)

* 初标举章门(第四)
* 二依章别释(二)

* 初正辨玄门(三)

* 初列名总显(今初)
* 二指事别明(二)

* 初总辨所依(今且)
* 二别显十门(十)

* 初同时具足相应门(二)

* 初正明(二)

* 初明当门中具(如下)
* 二明具馀九门(亦具)
* 二引證(二)

* 初引妙严品(故下)
* 二引华藏偈(二)

* 初正引经偈(华藏)
* 二举细况粗(一尘)
*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二)

* 初正明广狭(三)

* 初正明(二即)
* 二引證(十定)
* 三句数(是故)
* 二会通纯杂(然此)
*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三)

* 初正明(二)

* 初正释(三即)
* 二句数(舒摄)
* 二引證(下云)
* 三料拣(二)

* 初明相入(若一)
* 二辨相摄(互摄)
*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2a 页

* 初正释(四比)
* 二句数(一多)
* 三引證(下云)
*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四)

* 初正释其相(五华)
* 二句数指同(全摄)
* 三引文成證(下云)
* 四重以喻显(如八)
* 六微细相容俱成门(二)

* 初正明(六此)
* 二引證(下云)
*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四)

* 初正释(七此)
* 二喻显(如天)
* 三引證(下云)
* 四重喻(亦如)
*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三)

* 初正释(八见)
* 二拣滥(非是)
* 三引證(下云)
*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三)

* 初正释(九即)
* 二引證(故晋)
* 三拣滥(时无)
*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三)

* 初正明(十此)
* 二引證(下云)
* 三重例(是故)
* 三结例成益(二)

* 初举一例馀(四)

* 初以华例事(二)

* 初正例(举华)
* 二类结(如此)
* 二以事例馀(事法)
* 三以所例能(如教)
* 四结成无尽(若重)
* 二结劝修益(于此)
* 二德用所因(三)

* 初问答总明(四)

* 初标举章门(第二)
* 二假问徵起(问有)
* 三列数总答(答因)
* 四总相会通(三)

* 初总标功能(中随)
* 二料拣差别(十中前)
* 三会通德用遮其异释(二)

* 初别明(二)

* 初以互通释非其两别(二)

* 初标(前之)
* 二释(约佛)
* 二会通染净辨二双融(即用)
* 二结成(故相)
* 二随门别释(十)

* 初唯心所现故(初唯)
* 二法无定性故(三)

* 初约大小释(二法)
* 二引文證成(旧经)
* 三例释馀法(一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3a 页
* 三缘起相由故(三)

* 初总显(三)

* 初总彰多义(三缘)
* 二标举章门(约就)
* 三彰十所以(谓缘)
* 二别释(十)

* 初诸缘各异义(四)

* 初正释(一诸)
* 二反成(若杂)
* 三结示(此则)
* 四引證(文云)
* 二互遍相资义(四)

* 初正释(二互)
* 二反成(若此)
* 三例馀(此则)
* 四引證(下文)
* 三俱存无碍义(四)

* 初正释(三俱)
* 二句数(二)

* 初总明(是故)
* 二别释(一或)
* 三引證(文云)
* 四结成(此上)
* 四异体相入义(五)

* 初总释(四异)
* 二引證(如论)
* 三反成(若各)
* 四结成(是故)
* 五示相(三)

* 初以一望多(二)

* 初明一持多依(二)

* 初正明依持之义(是故)
* 二释成亦通妨难(由一)
* 二例多持一依(如一)
* 二例多望一(二)

* 初结前(如望)
* 二生后(多望)
* 三结成句数(俱存)
* 五异体相即义(四)

* 初立理略明(五异)
* 二反显前理(若阙)
* 三结成正义(得此)
* 四别示其相(三)

* 初以一望多(二)

* 初明一有体(二)

* 初正明(是故)
* 二释成(由一)
* 二例多有体(一多)
* 二例多望一(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4a 页

* 初结前(如一)
* 二生后(多望)
* 三结成句数(俱存)
* 六体用双融义(三)

* 初立理略明(六体)
* 二开章别释(是故)
* 三总结所属(此上)
* 七同体相入义(三)

* 初别释同体义(七同)
* 二双释即入所以(又由)
* 三正释此门(二)

* 初明一望于多(二)

* 初明本一有力多一无力(先明)
* 二例多一有力本一无力(一入)
* 二例多望一(馀义)
* 八同体相即义(二)

* 初明以一望多(二)

* 初明本一有体(二)

* 初出其所以(八同)
* 二正释斯义(以多)
* 二例多一有体(如一)
* 二例多一望本一(馀义)
* 九俱融无碍义(二)

* 初正释本门(九俱)
* 二结前三门(此上)
* 十同异圆满义(三)

* 初标名(十同)
* 二别释(谓以)
* 三结属引證(二)

* 初结属(此第)
* 二引證(故下)
* 三总结(上来)
* 四法性融通故(二)

* 初总显(二)

* 初拣非(第四)
* 二显正(二)

* 初标举(今则)
* 二示相(四)

* 初顺明(谓不)
* 二反立(若一)
* 三结正(今既)
* 四引證(华藏)
* 二别明(二)

* 初结前生后(斯即)
* 二正显别相(二)

* 初别明(十)

* 初同时具足相应义(一既)
* 二广狭自在无碍义(二事)
* 三一多相容不同义(三理)
* 四诸法相即自在义(四真)
* 五秘密隐显俱成义(五由)
* 六微细相容安立义(六真)
* 七因陀罗网境界义(七此)
* 八托事显法生解义(八即)
* 九十世隔法异成义(九以)
* 十主伴圆明具德义(十此)
* 二融通(故一)
* 五如幻梦故(二)

* 初幻(二)

* 初喻(二)

* 初正释(五如)
* 二引證(经云)
* 二合(一切)
* 二梦(二)

* 初喻明(言如)
* 二引證(故论)
* 六如影像故(二)

* 初正释(六)
* 二引證(下)
* 七因无限故(二)

* 初正释(七)
* 二引證(无)
* 八佛證穷故(二)

* 初正释(八)
* 二引證(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5a 页
* 九深定用故(二)

* 初正释(九)
* 二引證(贤)
* 十神通解脱故(二)

* 初正释(十)
* 二引證(不)
* 三总结所属(由上)



* △四教所被机(二)

* 初举意总标(二)

* 初蹑前起后(第四)
* 二约法拣定(若明)
* 二依门别释(二)

* 初标二门(通有)
* 二别释相(二)

* 初拣非器(二)

* 初三凡愚(二)

* 初别明(前中)
* 二总指(上三)
* 后二权小(四狭)
* 二彰所为(二)

* 初二别示(二)

* 初正为(后五)
* 二兼为(二)

* 初明所为(二兼)
* 二通外难(约未)
* 二三牒前(三)

* 初引为(三引)
* 二权为(四引)
* 三远为(四)

* 初立理正明(五远)
* 二引经證成(故出)
* 三会释前文(前三)
* 四明恶是所为(二)

* 初正明为恶(二)

* 初引二经明其为恶(又彼)
* 二引二经明等有性(又如)
* 二况出圆融(此皆)



* △五教体浅深(三)

* 初总标(三)

* 初标举(第五)
* 二列数(一音)
* 三料拣(四)

* 初约体性(十中)
* 二大小乘(又前)
* 三一三乘(前七)
* 四同别教(前八)
* 二别释浅深(二)

* 初合释前三(三)

* 初双标(就前)
* 二双释(二)

* 初小乘(二)

* 初徵(小乘)
* 二释(三)

* 初语业为体(二)

* 初正显其相(一云)
* 二拣法通妨(其名)
* 二名等为体(二)

* 初正明(二)

* 初正显其相(二云)
* 二拣法通妨(若俱)
* 二引證(三)

* 初评家断归初义(评家)
* 次二论双證二义(杂心)
* 后正理成第二义(正理)
* 三唯声为体(三者)
* 二大乘(二)

* 初标(大乘)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6a 页
* 二释(三)

* 初唯取声(一云)
* 二取名等(二云)
* 三则总取(三云)
* 三双会(二)

* 初会去取差当(二)

* 初出意双取(以余)
* 二会通前二(五)

* 初正明去取(若就)
* 二出于所以(良以)
* 三遮其妨难(书虽)
* 四会通前文(前净)
* 五引證成立(仁王)
* 二会浅深同异(然大)
* 二别明后七(七)

* 初即第四通摄所诠体(二)

* 初牒名(第四)
* 后释相(三)

* 初正辨所诠(瑜伽)
* 二出通诠所以(此明)
* 三通收能所(又瑜)
* 二即第五诸法显义体(三)

* 初标举(第五)
* 二引證(二)

* 初引净名经(净名)
* 后引楞伽经(又十)
* 三结释(三)

* 初引例总收(又香)
* 二结成说听(既语)
* 三况出此经(四)

* 初事物说法(况华)
* 二即事是法(华香)
* 三即事能说(刹土)
* 四引證成立(下云)
* 三即第六摄境唯心体(二)

* 初标义总显(二)

* 初正释(第六)
* 二引證(唯识)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开章(然有)
* 二别释(二)

* 初本影相对(二)

* 初标举(前中)
* 二别明(二)

* 初别明四句(四)

* 初唯本无影(一唯)
* 二亦本亦影(二)

* 初正明俱有(二)

* 初各别成立(二)

* 初本质教(二)

* 初正明(二亦)
* 二引證(故佛)
* 二引像教(三)

* 初正明(若问)
* 二引證(佛地)
* 三释妨(此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7a 页
* 后引二十唯识證前二(二)

* 初正引论證(故二)
* 二指其师说(护法)
* 二聚集显现(二)

* 初总明聚集之相(然云)
* 二别释五心之相(然西)
* 三唯彰无本(三唯)
* 四非影非本(四非)
* 二通结所由(此前)
* 二听说全收(三)

* 初标其句目(第二)
* 二别明句数(二)

* 初约同教(一约)
* 二约别教(二)

* 初总标(二约)
* 二别释(四)

* 初果门摄法(二)

* 初正立(一众)
* 二引證(三)

* 初引当经證(故出)
* 次引他论證(又佛)
* 后引当经况出摄听(二)

* 初以一身顿现况于众生(又下)
* 后以本其况于全身(况佛)
* 二因门摄法(三)

* 初正立(二佛)
* 二引證(故出)
* 三解释(此明)
* 三因果交彻(二)

* 初正辨交彻(三由)
* 二双显存相(故众)
* 四两相形夺(二)

* 初正立(四由)
* 二引證(是以)
* 二总结融通(是故)
* 四即第七会缘入实体(二)

* 初总明(第七)
* 二开释(二)

* 初以本收末(三)

* 初正明(亦有)
* 二引證(故摄)
* 三释妨(彼宗)
* 二会相显性(四)

* 初正释(二会)
* 二重辨(如来)
* 三引證(仁王)
* 四通局(此经)
* 五即第八理事无碍体(第八)
* 六即第九事事无碍体(三)

* 初双标能所(第九)
* 二正示能诠(文即)
* 三类结所诠(此且)
* 七即第十海印炳现体(第十)
* 三结示兼正(以上)



* △六宗趣通别(二)

* 初释名标章(第六)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通明(三)

* 初总标大意(前中)
* 二叙昔顺违(二)

* 初叙昔(二)

* 初正立(然隋)
* 二异名(又此)
* 二顺违(二)

* 初顺理(初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8a 页
* 二明违(但收)
* 三申今正解(三)

* 初总标(今总)
* 二正明(十)

* 初我法俱有宗(二)

* 初各别成立(第一)
* 二辨其异名(然此)
* 二法有我无宗(二)

* 初正立宗旨(二法)
* 二显教功能(五)

* 初显其功能(又于)
* 二广明所破(三)

* 初叙西域(三)

* 初束九十五为其十一宗(然西)
* 二束十一为四计(二)

* 初正明所计(统收)
* 二对因果明(若计)
* 三结诸计为二因(虽多)
* 二明此方(二)

* 初指同二因(此方)
* 二略出诸计(二)

* 初合引庄老(二)

* 初引文(如此)
* 二断义(若以)
* 二别引周易(二)

* 初引文(周易)
* 二断义(太极)
* 三双结过(然无)
* 三举正析邪(三)

* 初总明迷倒(以不)
* 二况出深旨(安知)
* 三拣滥显邪(言有)
* 四指繁从略(广明)
* 五结功起胜(今但)
* 三法无去来宗(三法)
* 四现通假实宗(四现)
* 五俗妄真实宗(五俗)
* 六诸法但名宗(六诸)
* 七三性空有宗(七三)
* 八真宗绝相宗(八真)
* 九空有无碍宗(九空)
* 十圆融具德宗(十圆)
* 三料拣(二)

* 初通相料拣十宗(五)

* 初通明浅深(然此)
* 二大小乘料拣(前四)
* 三权实料拣(七即)
* 四五教料拣(又七)
* 五二谛料拣(又第)
* 二会通妨难(二)

* 初明通局异(二)

* 初标(然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69a 页
* 二释(教则)
* 二明体式异(入夫)
* 二别显即是此经宗(二)

* 初总标立意(二)

* 初正立(第二)
* 二解妨(然楞)
* 二开章别明(二)

* 初释章(略以)
* 二别释(二)

* 初序异解(十)

* 初衍法师(前中)
* 二裕法师(二裕)
* 三缘起为宗(三有)
* 四唯识为宗(四有)
* 五敏印二师(五敏)
* 六惠远法师(六远)
* 七笈多三藏(七笈)
* 八海印为宗(八有)
* 九光统律师(九光)
* 十贤首大师(二)

* 初出意总立(十贤)
* 二为其解释(二)

* 初出其互阙(谓前)
* 二彰立所由(三)

* 初总标(故贤)
* 二出光统之意(由光)
* 三出贤首所以(二)

* 初总明所以(贤首)
* 二出总别相(以法)
* 二申今义(二)

* 初总建立(五)

* 初总相标立(二中)
* 二显其包含(此则)
* 三彰加所以(而法)
* 四释通妨难(净名)
* 五重显异门(若就)
* 二别解释(二)

* 初释名(今释)
* 二显义(三)

* 初标(二显)
* 二释(四)

* 初别开法界以成因果(四)

* 初标章略明(第一)
* 二开章别释(于中)
* 三通会宗趣(而此)
* 四结成因果(一经)
* 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四)

* 初标(第二)
* 二释(法界)
* 三会通六释(五对)
* 四结示法界(上五)
* 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四)

* 初总标(第三)
* 二会释(亦有)
* 三宗趣(此上)
* 四结成(又上)
* 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二)

* 初标(第四)
* 二释(一由)
* 三结(四)

* 初体用收之(上之)
* 二以宗中十一字收之(又初)
* 三总融四门(既以)
* 四会归心观(故即)



* △七部类品会(二)

* 初总辨来意(第七)
* 二开章别释(二)

* 初开章(于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0a 页
* 二解释(四)

* 初彰本部(二)

* 初总明(初中)
* 二别释(十)

* 初略本经(一略)
* 二下本经(二下)
* 三中本经(三中)
* 四上本经(四上)
* 五普眼经(五普)
* 六同说经(六同)
* 七异说经(七异)
* 八主伴经(八主)
* 九眷属经(九眷)
* 十圆满经(十圆)
* 二显品会(二)

* 初总明(第二)
* 二别辨(二)

* 初明会不同(今经)
* 二彰品不同(今有)
* 三明支类(二)

* 初标(第三)
* 二释(二)

* 初显之流(于中)
* 二明流类(二)

* 初正明(二明)
* 二支类(或是)
* 四辨论释(二)

* 初总标(第四)
* 二别释(四)

* 初龙树菩萨(一龙)
* 二世亲菩萨(二世)
* 三北齐刘谦之(三北)
* 四后魏僧灵辨(四后)



* △八传译感通(二)

* 初标章(第八)
* 二别释(二)

* 初明翻译年代(二)

* 初略明(前中)
* 二别辨(四)

* 初觉贤三藏(一晋)
* 二日照三藏(二大)
* 三实叉难陀(二證)
* 四贤首大师(二)

* 初正叙所补(四则)
* 二指阙今续(其第)
* 二明传通感应(三)

* 初正辨感应(六)

* 初翻译(二明)
* 二造论(论成)
* 三书写(其书)
* 四读诵(读诵)
* 五观行(观行)
* 六讲说(讲说)
* 二感应功能(良以)
* 三感庆逢遇(宿生)



* △九总释名题(二)

* 初总标章门(第九)
* 二依章别释(二)

* 初经题(三)

* 初总标举(今初)
* 二列章门(一通)
* 三依章释(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1a 页

* 初通显得名(二)

* 初总举诸经体式(今初)
* 二别明今经得名(二)

* 初标其异名(今经)
* 二彰今之称(三)

* 初正释今名(依今)
* 二拣前所说(前三)
* 三结成今义(故今)
* 二对辨开合(二对)
* 三具彰义类(二)

* 初总标(三具)
* 二别释(七)

* 初大十义(二)

* 初标(初明)
* 二释(二)

* 初正释十义(十)

* 初体大(一体)
* 二相大(二者)
* 三用大(三)

* 初正释(三用)
* 二引證(涅槃)
* 三释妨(良以)
* 四果大(四果)
* 五因大(五因)
* 六智大(六智)
* 七教大(七者)
* 八义大(八者)
* 九境大(九者)
* 十业大(十者)
* 二结会他文(如摄)
* 二方十义(二方)
* 三广十义(二)

* 初别释广字(三广)
* 二合释方广(二)

* 初正释十义(若合)
* 二结示本源(此之)
* 四佛十义(三)

* 初依于本经(四解)
* 二引佛地论(又佛)
* 三引真实论(又真)
* 五华十义(二)

* 初别释十华(五释华)
* 二总相料拣(然华)
* 六严十义(三)

* 初十总释(六释)
* 二十别释(又上)
* 三十以八句互严(二)

* 初别约十义五对以显互严(更有)
* 二收成四句以显互严(二)

* 初标(又上)
* 二标(二)

* 初相资(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2a 页

* 初双标前(初相)
* 二明第三(三)

* 初正释(三理)
* 二反成(非真)
* 三正成前义(良以)
* 三明第四(四理)
* 二相即(相即)
* 七经十义(七释)
* 四别释得名(二)

* 初得名(第四)
* 二释名(后释)
* 五展演无穷(二)

* 初展一为多(十)

* 初展法界为理智二门(第五)
* 二展理智成题目(又理)
* 三展题目为初会(又展)
* 四展初会成后八会(又展)
* 五展九会周十方(又展)
* 六展十方各为主伴(又展)
* 七展此主伴遍于尘刹(乃至)
* 八展此尘刹遍异类界(异类)
* 九展此异类界遍异类尘刹(异类)
* 十又展刹尘为无尽时会(无尽)
* 二举题总摄(皆不)
* 六卷摄相尽(第六)
* 七展卷无碍(第七)
* 八以义圆收(二)

* 初以法摄(二)

* 初指不说总题(第八)
* 二重释摄义(或以)
* 二以人摄(二)

* 初约人法(或唯)
* 二总收之(又大)
* 九摄在一心(二)

* 初指前总明(第九)
* 二约观心释(心体)
* 十泯同平等(三)

* 初法说(第十)
* 二喻明(余曾)
* 三合喻(四)

* 初取两镜及灯合之(见夫)
* 二取两镜及尊容以合(又即)
* 三双融前二以成止观(皆取)
* 四结例一切(心境)
* 二品称(四)

* 初会其梵音(第二)
* 二正释义理(二)

* 初释世主(世者)
* 二释妙严(三)

* 初三世间严(妙谓)
* 二出严所以(众生)
* 三二严相成(复由)
* 三立名所以(诸经)
* 四会释晋经(旧云)



* △十别解文义(二)

* 初总释经序(三)

* 初明题目(第十)
* 二造序人(天册)
* 三释序文(六)

* 初明佛日未兴群生沉溺(三)

* 初明化法舛异(二)

* 初辨淳元之始(盖闻)
* 二明三才巳著(龟龙)
* 二明能所浅近(虽万)
* 三明所迷沦(由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3a 页
* 二辨如来出世德用难思(四)

* 初欢化生高深(二)

* 初总序教兴(及夫)
* 二寄对显胜(慧日)
* 二明时处长广(包括)
* 三别叹如来胜德(三)

* 初叹体大(其为)
* 二叹相大(其为)
* 三叹用大(二)

* 初约化法为用(念处)
* 二约化体为用(混太)
* 四结德归于如来(无德)
* 三自庆逢时闻斯声教(三)

* 初远蒙佛记(朕曩)
* 二弥荷大平(加以)
* 三万国朝宗(殊祯)
* 四别彰此典旨趣(玄微)

* 初总叹(大方)
* 二别叹(三)

* 初约人叹(二)

* 初对劣显胜(有学)
* 二当体显胜(最胜)
* 二约法叹(一句)
* 三约处叹(摩竭)
* 五传译古今感庆逢遇(二)

* 初明前译多阙(缅惟)
* 二明今译多具(六)

* 初邀迎(朕闻)
* 二正译(粤以)
* 三感徵(遂得)
* 四事毕(以经)
* 五赞益(二)

* 初明益教理(添性)
* 二辨益物机(大乘)
* 六庆遇(二)

* 初庆遇(岂谓)
* 二发愿(所冀)
* 六总释序意叹理自谦(三)

* 初制序本意(一窥)
* 二赞理离言(虽则)
* 三谦巳以成(辙申)
* 二别解文义(二)

* 初总科判(三)

* 初标章(第二)
* 二列名(一本)
* 三解释(十)

* 初本部三分科(二)

* 初正明序正(初本)
* 二别释流通(三)

* 初叙昔说(流通)
* 二会昔义(此上)
* 三申今解(四)

* 初立取源由(今依)
* 二辨三之相(所以)
* 三例成前义(非唯)
* 四辨定流通(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4a 页

* 初取其正义(虽六)
* 二辨前顺违(初之)
* 三结归正意(故依)
* 二问答相属科(二)

* 初通叙昔说(二问)
* 二密示今意(古德)
* 三以文从义科(二以)
* 四前后摄叠科(四前)
* 五前后钩锁科(二)

* 初标数(五前)
* 二正释(三)

* 初通释前四(一第)
* 二别释第五(四)

* 初正释(五取)
* 二解妨(以不)
* 三引證(然有)
* 四结成(由斯)
* 三通释后五(六取)
* 六随品长分科(六随)
* 七随其本会科(七随)
* 八本末大位科(八本)
* 九本末遍收科(九本)
* 十主伴无尽科(十主)
* 二正释经文(附科第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序科文¶ 第 37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