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 第 670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八十六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今初言轮字下。疏文有二。先明义相。后
辩次第。前中二。先叙昔。后今更依毗卢下。
申今于中三。初叙意。次如最初下正辩字
相。后其字下深义下辩字义。文并可知。疏
所以次前而辩斯者下。二明次第上问下
答。即密用毗卢遮那经意。彼有偈云。甚深
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
有无说。释曰。寄字即存有无相智即存无。如有偈云。八叶白莲一时开炳现阿字。
素光色即存有也。阿表无生义。即存无
也。会之不二即是中道。疏又为总持令不
失者。人俗化导总持差别故。从既为医人
下。即直就有说。从圣教中生约表位说。疏
然字即四十二字如众艺处说。十四音初地
已明。疏五诠深密者。略有三义。一诠于理
智。即事而真如。三德涅槃名秘密藏等。二
密意故三具三密故。

疏。年耆德艾者。耆即长
也。艾者老也长也。色白如艾云事长于人
者。年德俱高也。

疏。皆为度脱等者。具足经云。
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
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二饶益。三安乐。四哀
悯。五度脱。上四皆同初句。有一切众生。六
卷八十六 第 670b 页
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七出生死苦。八发
生净信。九悉得调伏。十咸證涅槃。皆如第
六句。有令一切众生。今疏随便引于二句。
疏第五解脱长者。寄具足方便住者。带真
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疏结前发心
之相便为请问之端者。如经前言为欲入
于清净藏中。以一切相而庄严故。即为请问
云何得入于清净藏中等。馀皆仿此。

疏。如
来无碍庄严总有五义者。而文中皆含如一
云如来各具无碍庄严者。即上经。云种种
光明诸庄严事。若因若果若依若正。即无碍
庄严也。二一一如来互遍无碍者。以身中现
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佛无杂乱故。三与
长者身无碍者。以身不大而刹不小。亦无
来去互遍无碍。谓以含刹之身入身中之
刹。无不充遍。是内外一多无碍故。新译经
云。身与佛刹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即此便
有重重之义。谓含刹之身入身中之刹。身
中刹内之身亦能容刹。所容之刹亦能有身
故。身身无穷刹刹无尽。四长者彻见等者。经
云亦见诸佛成正觉等。尚令善财见闻。况长
者耶。故下出定告。云我入出此定即见东方
阎浮檀金光明世界龙自在王如来如是等。
十方诸佛欲见即见。五长者智持无碍者。以
是唯心三昧力故。所以出定能持能说疏故
无碍言兼得旋持等者。即第五义不违前
普摄一切佛刹无边旋陀罗尼。普摄佛刹之
义定中相显。而中智持不违总持。疏既了
境唯心等者。上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
卷八十六 第 670c 页
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言了心即佛者。
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既境即是心心即是佛。则无境
非佛。况心心耶。加以志一不挠精诣造微。
佛应剋诚于何不见。疏初总明相无来往
者。体性寂灭故。疏了彼相虚唯心现故者。以
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体之妙用能念所念
何动寂之相千。疏一如梦对下。此之四喻
唯影。别喻馀三皆通。若准新译。梦响二喻
具通与别。影幻二喻唯别无通。今初梦喻
彼经别喻。云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
佛从自心起。上二句喻下二句合。则梦境
喻佛。分别梦因喻能念心。故观无量寿佛经
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从心
心想生。缘生非实故。能所见空无往来也。
疏般舟下引證。此经有三卷。题云般舟三
昧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后魏
沙门支娄迦谶译。在罗阅祇加邻竹园说。跋
陀和菩萨问。第一问事品。今引亦第一卷行
品。第二佛先今远恶近善。修此念佛三
昧。故举诸喻示念佛相。经文浩博今疏略
引。今当具引一喻。经云。何因致现在诸佛
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
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彼
国。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佛在
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时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即于梦中。见有种
种金银珍宝。或复梦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
卷八十六 第 671a 页
识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
之。复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
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
念彼佛。不得缺戒一心专念。若一昼夜若
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
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
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不用
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
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
界名大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
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
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
其佛刹。不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耳。乃
见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
受持。得从三昧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释
曰。次下即有须门女喻。从七日已下即示
合相。取如梦见无定实义。彼经有多梦喻。
今但引二。前七宝喻喻即有而空。觉无所
得故。后如梦喻喻空不碍有。有即事故。然
合二不二为中道义。故但取意略引其二。
又约义别说。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成如
梦。此唯就于能行人合。又法身如境。报身
如想。应身如梦。此唯约佛境合。又彼佛如
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所见。双约感应。此
之三释。释经通喻一切诸佛及以我心皆如
梦故。言有女名须门者。经有二人以念
三女。经云譬如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
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人名即凡
和利。若复有人闻优婆须。然经言小隐。若贤
卷八十六 第 671b 页
护经缘事全同。而文分明。经云复次贤护。如
此摩伽陀国有三丈夫。其第一者。闻毗耶
离城有一淫女名须摩那。彼第二人闻有
淫女名庵罗波离。彼第三人闻有淫女名
莲华色。彼既闻已各设方便系念勤求无时
暂废。然彼三人实未曾睹如是诸女。直以
遥闻即兴欲心专念不息。后时因梦谓在
王舍城。与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
心亦息希望既满。遂便觉寤。寤已追念梦中
所行。如所闻见如所證知。如是忆念来
诣汝所具为汝说者。汝应为彼方便说
法。随顺教化令其得住不退转地。究竟成
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于当来必得成
佛。名曰善觉。又云如舍卫国等者。即智论第
六似引此缘而有小异。论云。如佛在世三
人为伴。闻毗舍离有淫女名庵罗婆和。舍
卫国有淫女名须曼那。王舍城有淫女名
优钵罗盘那。并端正无比。三人各闻长念心
著。便于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人不
来。我又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即悟诸法
亦尔。于是共至跋陀婆罗菩萨所而问其
事。菩萨答言。诸法实耳。皆从念生。菩萨乃
为其方便说法。皆得不退转地。释曰。大意
同经但阙授记耳。然经论大意。却显念见
佛竟。方悟性空有无无碍。与疏意同也。疏
二水影对中等者。乃是别喻。心但喻水。为
影缘故。若取通意心佛皆则影。然新译经
亦是别喻。而加于器可喻净身。然水在器
依江河等物皆可为器。而般舟经亦有影
卷八十六 第 671c 页
喻具水月镜像。以喻自见非从外入非
从内出。正与疏同。明非入出兼唯心义。疏
心之定散准喻思择者。然水有四类。谓一清
二浊三动四静。疏合中水浊对前皎净。波腾
对于澄潭。以法就喻通有二义。一有惑
无信为浊。二有信无惑为清。散乱为动。
有定为静。四事交络成多句数。一水浊而
动。若黄河汨流。此喻有惑无信。又多乱
想。二浊而不动。如稀泥无波。喻如有惑
无信并无攀缘。然此一句曲有多义。一有
惑而静。二无信而静。愚痴之定也。三清净而
动。喻无惑有信。而多觉观对上第二亦
有三义。一无惑而乱。二有信而乱。三明了
而乱也。四清而且静。喻无惑有信而定。略
举定散实含清浊。而第一人设有念佛而
见佛者。如黑象脚加睒烁不定。第二人见
同灰炭色安住不动。第三人见或睹相好。
忽有忽无乍离乍合。第四人见则色相端严
凝停不乱。唯见唯静逾观逾明。今同第四
而念见也。故法华云。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故云心之定散准喻思择。然其大意。佛既如
影。安有有无一多胜劣去来入出等相。非空
非有中道观成。若水喻心性。则佛之月影。
皆是众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彻真唯心也。疏
三如幻对者。但有通喻。新经别喻云。又知
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谓有
能幻法方有幻事。无能念心无所见佛。
疏中具显三观初空观。次而不无幻相下即
假观。后正喻下中道观也。四如响对亦唯通
卷八十六 第 672a 页
喻。新经别喻云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
自心随念见佛。释曰。此唯一义。则法身如
空谷。自心如发声。见佛如响应。而疏释经
通相之喻。心佛皆响故两句释之。初喻佛如
响。则谷等同上。后以佛为缘下。喻心如响
则以自性清净心为空谷。佛应为声起见
佛心即如响也。故疏结云此但总喻缘成
之义。然亦声谷皆喻缘成之义。声谷皆缘喻
二心为缘而有佛响。二佛为缘而心得见。
故上二皆响。而上四喻皆言对者。虽喻有
三法本但喻于心佛二。故上之四喻皆具四
观。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
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若皆具四
何用四喻。兼别义故。一欲广唯心无性
等故。二从增胜说四义不同。谓梦喻不来
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
非合非散。又梦喻散心意。言分别故。水喻
定心。同静水故。幻喻起用心。如幻术故。响
喻胜劣。心随念见故。又前三喻喻见佛身。
后一兼喻闻法。三中梦喻法身。但有想见竟
无见故。影喻报身。相明净故。幻喻化身随
意成故。又幻喻是心作佛。影喻是心是佛。
梦喻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响喻随心
胜劣见佛有异。具上诸意四喻不同。故上
疏云别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疏后结成唯
心者。即释经我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
心。疏家便引经證。先引观经。略如向说。后
引般舟依止观中引文稍阙略。今当次第
具引经文。经云。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
卷八十六 第 672b 页
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
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
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
萨阿竭心。此云如来。是我心。见佛心。不自
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
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
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和
菩萨。在三昧中者所见如是。佛于尔时
颂偈言。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
有想为痴。无想即泥洹。是法无坚固。常
立在前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释
曰。对疏广略可知。次释疏文。初明佛无去
来随念即见佛。二心作佛下。明唯心念佛
观成。初知是我心作佛心外无佛故。所见佛
即见自心。言是佛心者。我心佛心心无二
故。若见自心即见佛心如如即佛故。略不
出。言是我心见佛者。结成唯心决定是我
心。见心外无别佛也。故疏结云上方摄境
归心。下又拂者先拂上心自见心夫心为
能见佛为所见。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云
何自心还见自心。能所不分见相斯绝。下句
拂上知是我心。既能所知二皆是心。则亦绝
能所故无知耳。故结云有想则痴。然般舟别
译。隋朝沙门阇那崛多。即大集贤护有文
五卷。初品名思惟。第二品名三昧行。此中
义在初品馀可知。第六海幢比丘寄正心
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无住无依无邪无
正故。闻赞毁真正其心念不动故。疏一灭
受想定。如此品初及七地说。引净名经亦
卷八十六 第 672c 页
如前说。疏布十善令向佛法故者。经文自
具。细寻可知。疏十法雨即十住者。寻经易
了。疏显方便行不离般若者。既了俗由證
真故说后得明不离也。疏能知三世佛法
者。上约善友释此约表位。经云。佛子。此菩
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等为十。所谓说
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
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
即性性即无性。即广大法海也。馀可思准。第
七休舍优婆夷寄不退住入于无生毕竟空
理。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
坏。湛犹澄海。故疏涅槃亦有此数者。即第
六经如来性品说四依义。后经云迦叶菩萨
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
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众生时。谁听受奉持
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下取意
引。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
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一恒河沙佛
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恶世不谤是经。不
能为人分别广说。若二恒河沙佛所发菩提
心。乃能于恶世不谤信乐受持读诵。亦不
能为人演说。若三恒河沙佛所发菩提心。
具第二人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若四恒
河沙佛所发心。亦具前德为他广说十六
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五
恒河沙佛所发心。能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
分之义。若六恒河沙佛所发心。能广为人
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之义。若七恒河沙佛所
发心。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
卷八十六 第 673a 页
于八恒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
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
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得听受
通利等。然经但有积一至八。三十六言乃
是义取。一上加二为三。三上加三为六。六
上加四为十。十上加五为十五。十五上加
六为二十一。二十一上加七为二十八。二十
八上加八为三十六。是则积于八人二三四
等。共为三十六也。虽是义取理必应然。疏
天女云者。即净名经。前已引竟。疏故彼住文
云。出广大遍满音者。即胜进十法中之一句
耳。第八仙人寄童真住者。心不生倒不起
邪魔破菩提心故。疏正如此方楸树。乃至馀如音义者。音义具云。楸树下云。然甚有
香气其华紫色。子如枇杷。具云。其叶如此
方柳树。子似枇杷子。承蒂如柹。然其种类
耐老。诸树中最能高大。疏执手表授与之义。
约教相说言相摄有力者。约义理说上通
诸教。此在华严知识有力。善财无力。力摄
无力。故因知识令善财见。若善财有力。
则仙人无力。力摄无力。仙人所證善财皆
得。故互相摄。疏文有十句五对下。疏文有
三。初通相总明。二然初对下展转释。则无
胜幢之总。为第一能益馀四展转。皆以所
益转为能益。三若约能照下。就总别释
无胜幢之总含于五义。初之一能虽标总
称即受别名。故言能照皆是总中别义细
寻可见。疏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者。
既善友力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
卷八十六 第 673b 页
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行不倦。何得
一生不经多劫。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
世王质遇仙之棋。才看斧柯烂已经三岁尚
谓食顷。既能以长为短。亦能以短为长。
如周穆随于幻人。虽经多年实唯瞬息。故
结云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旨
也。疏善知三际故长。善知胜义故直者。即
义引第九住。又经云。此菩萨善知十种法。
何等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
业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
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
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
演说第一义。释曰。若剋实取唯取第八及
第十句。若通相说除第十句。馀皆三际之法。
第九胜热寄王子住者。从法王教生于正
解当绍佛位故。疏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
犹如大火聚即第二十论。疏又释刀是断德
等者。上唯就般若上说。此下即三德。涅槃
刀山是解脱德。火是般若德理即法身。疏今
初刀山不可执下。疏文有三。一直消文
意即就前约般若上说。般若能成众行故。
二此中下。通标三毒深玄之义。三然有
五义下。开门别释。一言诸部般若其文非
一者。文中广说三毒四倒悉皆清净。广说
贪欲瞋痴性皆空寂故。二如净名行于非
道者。即第二经佛道品。文殊师利问维摩
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菩萨
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行于
非道通达佛道。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
卷八十六 第 673c 页
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
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佛法。
乃至示行瞋恚而常慈悯。皆言示行即幻
用摄生。又云。云何为如来种。文殊答云。有
为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等。结
云六十二见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源陆地不生
莲华等皆菩萨幻用化生。言先以欲钩牵
者。亦是此品净名答。普现色身之要言也。经
云。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引
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既
言现作。明是幻用。三在惑用心者。以是俗
流带妻挟子。是其常业。未能舍事。事上
用心令了性空。但我妄念。未得自在非以
为是。令惑渐薄便能远离。上经亦云。菩萨
在家与妻子俱。未曾暂舍一切智心等。四
留惑润生出现已释。净名不入生死大海。此
前喻云。譬如不入大海不能得无价宝
珠。疏但合文。五当相即道者。是道体故。理
无二味故。无有一法非佛法故。言不思
议故者。总相叹也。不可作欲等思。故引无
行经文。前曾一用取欲空性则用初义。今
取即道。亦如智论第七。喜根菩萨为于胜
意菩萨而说偈言。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
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
卷八十六 第 674a 页
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
道甚远。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
吾我。淫将入恶道。见有无异行。是不离无
有。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都说七十馀
偈。皆即道也。喜根于今现在东方。过十亿
佛土作佛。其国土亦号宝藏。佛号光喻日
月王。文殊言。胜意比丘我身是也。尔时不信
受无量苦。佛问。闻偈得何益。答能毕众苦
世世利根解深妙法等。疏上疑为拣其真伪
下。疏文有五。一直释经意。二魔亦能为下
设疑难。三以此善友下解释。四若尔下蹑
迹生疑。五以显法故下释显疑意。疏净
名云受诸触如智證者。即第一迦叶章中。谓
智證实相。则触而非触。触而非触。受亦当
然。心境两冥为亲證也。疏表振动等者。彼
经云。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成
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振动无数世界。
二照耀。三住持。四往诣。五严净。上四皆同
初句。六开示无数众生。七观察无数众生。
八知无数众生根。九令无数众生趣入。十
令无量众生调伏。今以无畏贯斯十句。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者。从前观空得无生
心最为上首。诸佛法水灌其顶故。疏般若
中云了色是般若等者。即大品经意。具历
诸法且初历五蕴。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
具历诸法皆然。若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
不异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法性空。
既无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
卷八十六 第 674b 页
色。是假观。色尚不可得。是空观。云何当有趣
非趣。即中道观。今疏用意但要初句。以取
色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
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无碍之意。故随一
法皆收法界。故得依果一一境中具诸庄
严。则庄严属果以果詺因名普庄严。第二
意即因自庄严。疏言三十六下。但约表义。若
约事释。如休舍处。疏又彼总此别者。谓地
经之中。但云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解
脱门三昧门亦然。设有列者。但列其十。今
有一百一十八门总持。故云别也。疏用上三
眼下。释此名大文第三十行位。疏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者。施悦自他故名欢喜。疏
初二约菩萨者。理智一对。初一报类难知
者。如回向品说。二妄想为因即无性者。妄想
为因释依想住。即无性言释于甚深。故楞伽
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斯为自觉
圣智之境。故甚深也。疏三染分行业等者。以
约众生故。如一孔雀毛一切种因相等。疏
四感异熟识者。行相深细故。经云。阿陀那识
甚深细等。亦如楞伽上中下。修照见自心生
灭流注。又经云。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相
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相住。有二种灭。谓
流注灭及相灭。古同释云。流注是八识相续。
然相有三种。已如前引。今此即刹那流注。
与上照见自心生灭流注义相符也。若常照
之见其无性即自觉圣智故。疏五所变影像
等者。相分即是影像。第八缘三种境。境即相
分。谓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
卷八十六 第 674c 页
变现心所等皆是内也。色为二所现。影亦通
内外。外即五尘内即五根等。疏六名无得物
之功。已见上文。疏七文字言说皆解脱故者。
即净名中天女折身子。已如前引。疏皆严
法界而无严者。故金刚云。庄严佛国土即
非庄严是名庄严。谓虽复庄严无能严心。
则称实理。事理无碍方真严也。馀二可知。
言总上二分下结法所属。疏此则但是一相
者。以晋经合其身殊妙属后尼拘陀。故今经
二相彼但成一。然如尼俱陀者。其枝横布与
上耸相称。非如建木一向直耸。非如傍覆
一向婆娑。故云上下端直。若顺树相圆满最
妙。此明不长不短。如人横寻与身相称七
尺之人。寻亦七尺。此为福相。疏明其心相
者。然世之相亦有三类。一色相。二声相。三
心相。心相最胜。然可修成。含弘仁惠是胜
相也。今此正明菩萨心相。言即止观双运
者。经初二句标示止观。初智慧为观。后于
诸境下即止。从止过下释若沈若举已下经
文。然沈举略有二种。一昏沈掉举。此相即粗
今所不论。二细沈举。即如疏辨。若静无遗
照动不离寂。则是双行不沈不举。故云
正受现前。然经一切皆息总该上四。而疏释
之四对别显。上释第一若沈若举竟。二不
智不愚则双契中道者。即取下皆息该此
名不智不愚。若智牒前观也。非智牒前止
也。今由皆息则止观两亡。为真止观方契
中道。三起念下。释动转皆息。若有止观即
为动转。今由两亡故无动转。四双非已下
卷八十六 第 675a 页
释戏论字。言双非者。非止非观。斯则第四
戏论谤也。再遣者又亡双非。谓非非止观
等。由迹不忘如楔出楔。故并戏论。今由
皆息戏论自亡。上但遮过。从得佛下显其
成德。故疏云。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等。
双运即为双照。无心即为双遮。遮照同时互
融平等。即是如如平等之境。第二自在主寄
饶益行者。三聚净戒能益自他。故云饶益。
疏持戒现世果故者。戒经云。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故。
疏福河常流注者。不持戒者可犯之境皆有
犯分。由持戒故于无尽境皆发胜福故。疏
有智能护戒者。文殊主智故。此言亦是戒经
云。当观如是处有智勤护戒。戒净有智
慧便得第一道。释曰。上二句以智为因。下
二句是智之果。疏四重十重者。四重通二乘
别解脱戒。十重已下大乘四重通。亦唯大故。
弥勒受戒羯摩但受四不可过。谓十重之中
最后四戒。谓悭瞋赞毁及谤三宝故。疏成五
明者。五明在下业中。上之诸名体但是声明
中义并如五地。今当略释。疏二业用中三初
总明者。此之总文亦即声明书。即声明中法
施设建立名句文身等故。其数算印即声明
中数施设建立。通治取与中生疑障其界
处等。法即是因明故。新经云。种种论是论
体。即言论诤论等。疏杂辨诸明者。即馀三
明。一即医方明于中风痫消瘦是病相鬼魅
所著亦是病相。亦是病因因鬼等病故。其能
疗治即是除断。能字亦是断已不生。二亦能
卷八十六 第 675b 页
造立下。即工巧明。瑜伽十五有十二工巧。今
略有五明。一营造工业。二以善调练种种
仙药者。即和合工业。三善营理田农。即营农
工业。四商贾。即商贾工业。其一切诸业。即
该诸文所不说者。更有七不说。谓音乐书
算成熟方所事王变化咒术。五又善别知众
生身相。即占相工业。三作善作恶下即是内
明。然瑜伽有四施设建立。一事二理三摄圣
教四圣所应知。今文唯明于理。于中有二。
一知六趣因果。二此人下知三乘因果。从
如是等下。总结兼于馀三。谓令其习学决定
究竟即摄圣教。圣教所知应辨事。理事即
三藏故。下知算亦声明摄。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