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八
卷五十八 第 456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五十八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十句文下释文不释总句者。有二意。一
以下别成总义故。二者前生起中已显意
故。谓菩提心依于大悲为根本故。亦即瑜
伽四因之中。大悲因也。疏一增上。大疏文有
八。一标名。即经智慧增上智导前悲所以
先辨。二细行苦下论释名。细智现前故名为
生。三谓若了下疏反释论。四文论释智慧
别释二字。皆先举论。此约下疏释。五复是
一门下双结智慧。以智慧名有通有别。通
谓分别名慧。决断名智。此义虽别而通事
理二。别有二义。一了事名智。如第十度。
了理名慧如第六度。二者如今疏文。六自
相下牒论解释。七念生下出经论意。不知
卷五十八 第 456b 页
三界皆苦及苦性相故。八其逆顺下指难。在
下二善巧等者等取方便所摄也。四摄释
所摄。曲巧释善巧。随宜释方便巧用四摄。
随物所宜故。疏三最上下。下取深心所持
从。谓向发下是论自释。然论经云。直心深
心淳至故。论意以深直是别淳至是总。故标
为名。谓深则悲行深重。直则正念真如。悲
智相资能尽生界。故云淳至。淳至即最上。
然经深心有其二义。一以乐修善行为深。
深即重义二契理为深。深即直心故。第二
地初有十深心。论经名直则知深心已摄直
心。疏四无量大下。此下四大皆明胜进。此
谓虽摄佛智亦为利生。疏五善观等者等
取下经。具云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
智现前。论经云善决定众生力智力。论云五
者。决定大上妙决定信深智胜对治。今疏开
经成三决定。复以无碍智该于上三。即展
演经论。六中有名无释。论释云。随顺菩提
正觉。即佛自然智。前疏频有故略不释。七中
先举论。后大包下疏释就经第四有何相。疏以得出世间圣道故者。圣道是福利正体
故。论为总。别有八种过。疏文有三。初依总
开别。二入位过下随别解释。三总结不相
似。二中前七自分后一胜进。一入位过中先
举论。后瑜伽下引證。正性离生是出世义。
谓如世人下上即论文。此下疏释。所證即是
真如故。摄论云。真如为家。契会为生。前约
入位。此约入證下引梁论明生家亦胜。
疏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者。上即论文。谓大
卷五十八 第 456c 页
行下疏释大行。即助道行也。疏道过经有二
句。前一句拣异地前。下句明是地上。喻拣
可知。引梁论。杀生等即世间道。道即因故。
论云。四者道过。世间道不摄。出世间道摄
故。异生道相似法故者。谓世间不摄是初
句。出世间摄故是下句。异生道相似法者。喻
谓人道异于三恶之道。疏中喻文义已分明。
五法体过。初至自事。皆是论文。论下云自
身体相似法从。若无大悲下疏释论意。义
已明显。六论云六者处过。不舍世间方便。
不染善巧住故。处相似法。会疏可知。七业
过。论云顺空圣智生命相似法故。八毕定过
者。大心坚固名为毕定。论云。佛种不断究
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会疏就经文并可
知。疏论云。如是示现下第三总结不相似
显成过义。先举论从显与地前下疏释。然
论此下更云。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种性不
相似。道不相似。体不相似。处不相似。生业不
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说住此地中。是名
为住。如次经云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
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释曰。此论次第
别结皆有不相似言。则知十句不似地前。
从如是说下释于结文。乍观此论。则似唯
取第四段为住如是法。以揽前三成斯相
故。故全收四以总该别。皆有烦恼无烦恼
异。释名分此中论有生起云。已说住义。次
说释名。云何多欢喜示名欢喜(此问得名)以何欢
(此问喜相为身为心下答具二)此地中菩萨欢喜。复以何念
(此问喜因)初说十句(此答喜相)后说二十句(此答喜因)释曰。上
卷五十八 第 457a 页
论疏已摘用故不并举。恐寻论者怪不见
文。故此具出。疏总有三喜者。论主但云欢
喜者。名为心喜体喜根喜。疏便开释。但直
下彰名据其体性。即是下九此是论主摄别
入总。谓下九中前六。自利喜行之体。后三化
他显于喜能。前中初二敬之与爱。是喜行
心。非正喜体。今摄入总名为心喜。次三正
是喜心之体。摄之入总名为体喜。后一明
其喜行功能。出生之义说以为根。摄之入
总名为根喜。备此三喜故名多喜。今虽直
释。至下别中结归此三。言三根喜。由前心体欢喜内充者。心即初一。体即第二。二皆
为内。然五受明义。在五根为乐。在意地
为喜。二禅心喜亦名为乐。此地身乐亦名
为喜就通义故。轻安之言即是善数。亦轻安
乐。调畅之言即是受乐所以结云故此喜者
亦名为乐。疏又内及观心下。重会前三拣异
凡小。观心是初内通前二。谓双證二空离
忧喜相。名为无喜。冥契寂静唯證能知。故
云之喜。二禅喜相。三地当知。疏一敬喜别
九喜中。已如总中之科下。疏便结之。今初
尊敬三宝名为敬喜。由證同体信不可
坏恭敬转增。然总具下九故名为多。当句
言多复有何义。遍敬三宝即是多义。馀可
类取。疏上二即喜行下结成总中心喜。次三
即喜之体相者。即总中体喜。疏前觉后悦义甚。次第者。论经先庆喜。但心自觉胜于地
前。次调柔喜离诸矿强。是故身心悉皆适悦。
后踊跃者。遍益逾前故名踊跃。是为三句。
卷五十八 第 457b 页
作初中后之次第也。疏此一喜能者。喜行
成就能摄菩提。故名为能。此与念当得喜
有何异耶。答念当逆念当果。此念念之自
能。故不同也。疏下三化他。即口身意离三业
障。故下论云斗诤于言中等。论义通于自
他。问此等解释唯约自行。又此三句。初句自
他无扰。次句不恼于他。后句不为他恼。疏
今初。初句总下疏有三门。一总别分别。二若
别显义相下义类分别。三又上十句。初佛下
三宝分别。二中因果人法。即有四门。疏且分
二。先果后因。疏于中更有总别者。此中之总
望前为别。望后为总。即亦总亦别。疏别中
六句次第显前菩萨行。则以六句为能显。
菩萨行为所显。以别显总故。即显示之义。
于六句中自有能所。初一行体为所显。馀
五句能显。亦是别明显相。此则显理之教义。
其次第之言两向用之。初一佛次法后菩
萨。今菩萨行等故为次第。二于后六句初
体。后显六句次第。疏馀三利他皆法云之行者。故论释菩萨地尽竟便云此中馀者。
约教化法故等。则显馀三。是菩萨地尽中
事也。疏亦可后三下。然论云此中馀者。故疏
配在菩萨地尽中。然无显文。故兼显通诸
地意。疏转离一切凡夫取著事故者。此即论
文上即指经。下即疏释。疏别中有三。初通
叙文意。二九中下随文别释。三然此九句下
结定。疏总别九句文虽不次者。初即第二
生如来家过。二即总句超凡夫地。三即第
一入菩萨位入位过。四即第四离世间趣
卷五十八 第 457c 页
得道过五即第五得菩萨法法体过。六即第
三无能说其种姓过失种姓过。七即第六
住菩萨处处过。八即第七入三世平等是
业过。九即第八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
上菩提。名毕定过。馀八全同。唯第九舍转离
相文小不同。故疏会释。疏文分三。初正释
舍转离二即前第八下会通前文。此断前
行故须会释。谓前明者。志气成立决成菩
提。于如来种中即是行义。行断虽殊决成
菩提义则同矣。三言怖畏下释文。于中先
举论。不爱是所畏下疏释。疏今初徵意。云何以此中说离畏耶者。谓得初地远离一
切烦恼业苦。何以偏言离怖畏耶。二答疏
有二意。一以五怖偏障初地初地尽断所
以偏说馀障通障诸地。初地不尽。是以不
说。如十使中五见及疑尽在见位偏说断
之。贪瞋痴慢通障见修。此中不尽二畏是
喜障故偏说之。故于释名分中说耳。疏故
论上云远离此因者。以是经前生起之论。
故云上也。论文具云。次说何者是怖畏。云何
怖畏因。远离此因无怖畏故。释曰。论中怖
畏有问无答。经中离畏有答无问。故疏具
出。疏四举因显相下疏文有二。先释经文意后五怖畏下开义别释。不次第释经。而
取义类以释。于中分二。先总彰五畏之果。
后彰五畏之因。及明离义。前中但拣滥相。
即为释文。于中三。初拣死不活。二死约爱
于善道下拣死恶道。此因上第三第四依
身故。为此拣上三有滥。所以拣之。恶名
卷五十八 第 458a 页
学易德故不释。三但说五者下通妨辨
摄。谓有问言。怖畏多种。谓打缚等岂不畏
耶。何但说五。故为此通。则五无不摄。如
打缚等。即不活死畏所摄等。疏此怖畏因略有二种下。第二彰怖畏因及明离义。文
中三。初引论总明。二分别解释。三总以结
示。今初观下释文二因自显。疏然此二因下
分别解释。于中二。先通后别。别从相显。通约义兼。故明通中即别所拣。谓善根微少别为后二之因。今通为前三之因。不活等者等
取死及恶名邪智爱著。别是前三之因。今通
为后二之因。畏大众等。等取恶道。疏若取
相显下二别配。于中三。初双标。二邪智。
即是下释初因。于中四。一牒释论文。二爱
著于我下别配三因。三无我我所下彰离。四
然不活下会释经文。疏后二因下三释后因。
文中二。先因。后今具福下辨离。疏故初三离
下等三总以结示。疏结酬初徵中三。初释
经意。二叙论。三意谓下释论第三安住分。疏所列谛宝等境者。谛即实事理。宝即三
宝等。等取世出世善之功能皆所信境。疏
信增成欲。欲即信果。疏一敬信。即于德信
也。二净信。即于宝信也。离疑浊故名净。
即经解清净句。疏上二皆云清净是信之性者。上皆唯识并如前所引。疏三决定信
增上。即经信决定故。今取经为名准论云。
以信分别故。便名分别信增上。令他證净
智故。故令疏以分别字为其释文。疏此三
增上下通释。然今经云发起悲悯。故论经
卷五十八 第 458b 页
云起悲悯心。论释云。起者。转复现前。谓地
前修习入地。即现今在地中。云转复现。疏
七惭愧信增上是所成行体者。故论云乐
修何等行波罗蜜行故以崇重贤善为惭。
故成檀等诸度。轻拒暴恶为愧。故治于悭
等诸蔽。轻拒暴恶。即不著世间。无恶有
善。故曰庄严。故遗教经云。以惭愧服而自
庄严。八是得等侣。亦即行缘论云。僧为等
侣同事安乐。九者敬法。即行所依论云入
何法中谓诸佛教。则亦行所诣。是所入故。疏
第二日夜修行中有二。先依论释。后随要别释。前中一亲近集。又是求法方便。二正闻
法时直咨为问。直酬为答。设难为论义通
难为解释。疏后五句次第修行者。五句即
为次第。又先明内观。后辨随缘亦是次第。
疏又难得下举世宝六义。显證法六义。一地
前所无故云难得。二已断分别故云无垢。
三能为二利故云势力。四能严法身故曰
庄严。五等同法界故云殊胜。六一得不失
故云不改。亦与六决定义同。疏其第六七
下。第二随要别释言此中能治即大人觉者。文中具有。但远离一种摄于二事。一摄
寂静。二摄无戏论。此二俱治不远离故。言
八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精进力。
五正意(即正念是)六正定。七正慧。八无戏论。疏八
种不净是谓资生者。即涅槃第六邪正品。经
文广列而不分数。疏案善生优婆塞经具
列。一畜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居
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属群畜。六
卷五十八 第 458c 页
畜金银钱宝。七畜象牙金银刻镂诸宝大
床绵褥氍氀。八畜铜铁釜镬。疏第三求一切智下。回向成就中言总即所求之事名之为
家者。论有十一句。初总馀别。若随行要分
别乃为三节一谓求一切智地是家。二求力
无畏不共法为依家。三馀句。明无障求故。
论别列十一求竟。总云。于中求何等事。求
一切智地故。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不
共法故。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著法故。此
三求者。是家依家无障求故。释曰。今疏别摘
配释并不违论。故今总句即是家也。言总
即所求之事者。此中正明求佛。故一切智
即所求等事。故论上云。求何等事名之为
家者。即上论此三求中是家。家是三中之一。
此即以事为家。从一切智地是求处者。疏
以经释论。为家之言。处即家故。疏别即能
求之因者。从总开出。皆明求义。虽有三节
后二皆因。因中分二。初一为观。即论云。以
何观求名为依家者。即前论三求中依家二
字。从于前家中。下疏释观义。其十力无畏
即一切智地。依彼成观。故名依家。疏馀十
能求之行者。即上论云云何求。即三求中
无障求也。皆治蔽障。故疏或许。多胜等者。
兼上有三。一许不与。二许多与少。三与许
胜与劣。五不舍求中二。先释文。后勤策下
解妨。前中戒法无量者。戒有三聚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故。劫数长远者。一受不舍至成
佛故。戒法精妙者。防于意地起心动念。即
毁犯律仪。论于止作故说为持三聚进善
卷五十八 第 459a 页
利生云行也。疏难行易败者。不同定慧證
法之乐坚固难失。疏后三是欲者。故上文云
后三信增成欲。次十是精进者。即修行成就。
后十是方便者即回向成就能以少善成无
量果。故云方便亦不滞寂故疏上依论辨下
更示别理离四障故亦是摄论第六断除
四处障也。而有开合。后二即彼第一离二
乘作意。初一即第二诸疑离疑。二即彼第三
离闻慧我我所执。兼第四断除分别缘法。
第四校量胜分。疏谓住此地下文前有二。
先释总名兼彰分齐。通一地故。后问经云
下问答拣定。先问后答。问中引涅槃三十八
迦叶菩萨赞佛云。怜悯世间大医王身及智
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
尊。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
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
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
三界。是故得名为最上。故沙弥发心者。即
智论文。昔有阿罗汉。领一沙弥携持衣
钵。沙弥忽发菩提心。阿罗汉心知。便取
衣钵令其前行。前行之次见诸细虫。思众
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即令却持
衣钵。令在后行。沙弥问师。师具答云。汝
先发大心。即是阿罗汉所归敬处故推
于前汝后既退菩提之心。故是凡夫。不合
居吾圣人之前。如何下结难。疏然其胜义
下答。于中三。初标心体。二此三历位下开
章解释。三今此正明下结酬二中。二信胜
者。既于大乘决定解故。依深观解起行愿
卷五十八 第 459b 页
故。云具三心如问明是智净行品中兼明
行愿。三解胜者。习种已去。于深法界如实
解故。四行胜者。性种已上具依种智一切
行故。五愿胜回向大愿向三处。故言此即
三贤。别历三心者。从增胜说。通亦具三。如
十住品。疏下辨果胜亦三心果者。调柔是
行果。发趣是智果。愿智通二果摄报通三
果。疏虽历诸地。戒定下会异说。谓远公有
十七过。十义同疏。二地净业过。戒清净故。
三地定自在过。四地不舍众生修道品过。
五地不住道行过。六地甚深解行过。七地寂
用双行过。八地利他功用过。九地辨说行过。
十地成就微细智过。兼初地中复有两重。
一證过如前。二求胜过。谓地满求證无足
故。此有十一唯存其證。后至七地功用满
故。八地已上无功用故。故云虽历诸地不离
三心。于十一中存三除八。疏中前五后一
是同已同其九。加第九等觉。故唯十过。问
若有十重。今但对地前辨胜便足。何用对
于二乘。答良以小乘是大乘所对。凡欲辨胜
多皆对之。乃至佛果亦对彼耳。下经非一。
法华亦云。诸佛智慧甚深难解。一切声闻辟
支佛所不能知。疏文分为三下正释经文。
所以三者。即行修始终也。疏故下论云者。以
论先广释十愿竟后方以义收束。今先为
义门。故言下论凡有下论之言。皆准此知。
疏而言大下释此大字有通有别。别指在
文。通中有三。初正释。二瑜伽下引證。三今
拣异下结示。今初。先举论文。光明善根此
卷五十八 第 459c 页
举大体转胜增广此示大相。从谓教證下
疏释论文。疏兼取所从即后二愿者。正愿
但约摄受菩萨善法异于凡小。大愿即显
行相深广。故二不同。则正通大别。正未必
大。大必是正。故兼二也。疏即以欲胜解信
三者。欲及胜解别境中摄。信即是善。并如
前释。今希求即欲要印持前境方忍乐欲。而
心净故。疏先约行中二。先别明。后若约通。
下明通二利。疏一以何身者。此中五句。论
有徵下即疏答。义属经文。如一以何身论
也。谓摄法下是疏嘱经。下四皆然而但释前
二后三易故。四众生住处者。即第六承事愿
有其二义。今取土中有生往化之义。疏后
三不定者。自有三释。初一是古疏意。次二即
论疏后三明位下。从初地来證如同圣。故
至九地。不离诸菩萨会等。二十地方得三
业不空。三如来可知。疏已摄二严等者。初一
福严。次二智严。四通二严。五六福严。七八
通二。九福满。十智圆。因果行位已如向辨。
第一愿一始起要期下释此三句。论在后结
中。释今将来此论经二句不同。二云大方便。
三云大行。然一一句皆有三段。如初句云。
始起要期。是疏出意。二云如是大誓愿。是
牒经證。三随心求义。故是论释下二皆然。疏
是知此愿亦即是行者。论言起此三行故。
疏清净解言信因果故者。因即解字。胜解
即于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即唯识
论深忍之义。清净是果。若准唯识。乐欲是
果。今望上因心净即果。疏一摄功德大等
卷五十八 第 460a 页
者。此下三大即初地。初六决定中之二。初
一即胜善决定中义云一切馀善根中胜故。
意取胜等不取决定。二三即因善决定。开
之为二。第二愿亦初教次證者。上约教理
行果以释经文。而论经但有三句。初句明
教。次句明證。三云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
悉守护故。此即用前教證以化众生。故名
为行。论下释中教。谓修多罗等。此释法轮
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他演说故此释受字。
释次句云摄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谓證三
种佛菩提法摄受此證法教化转受。故释
第三句如今三云护教下所引论文。上疏
顺四故为此配。若配教證亦可后二。护初
教法持上證法。疏上约始修下明成就义。
行德相应总名成就。论亦三成就四是义加
顺四法。故论释第三云。三者。修行乃至如
实修行正觉。成就故者。即修上證也。上论
三种菩提者。而论自释。即三乘菩提。此有二
意。一明菩萨菩提包含二将随宜化物。
第三愿以八相如离世间者。今经具列彼各
有十。然亦有佛不具八者。如天王佛。白
衣成道故。若以离俗为出家则亦具矣。须
扇多佛无生可化。则不具转法轮。留一化
佛半劫化人。是则亦具。然论释一切处。云
顺众生见故下料拣。何故不处色无色界。
恐众生云此难处来不为我成故。二云
何故不处他化等而生兜率。令众生知舍
彼胜乐为悯我故。三问。何故下生人中
舍于天乐。为悯我故。四何故处胎示现同
卷五十八 第 460b 页
生。增长力故。五问。何故自成正觉。示非馀
佛教化。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故。
六问。何故入涅槃。为令懈怠众生勤心修
道故。此等略举示八相中一义而已。下离
世间各具十义。故疏全指第四愿世间出世间各有多异者。谓明出世出略有二义。一
约位。谓地前为世。地上为出。二随义。教道
为世。證道为出。今下广大无量即是教道。
故云世间。不坏不杂即是證道。为出世间。
疏论名种种下直至八地已上。三行疏文。
意明俗智之行是疏馀皆论文。疏法无我
下即是论释。谓不杂下是疏释论文有三段。
一释经。二若依瑜伽下会异释。三论主意明下会通二论。言义不异前者。即广大无
量不坏皆同故。瑜伽便当释论广大等义。第
五愿疏彰化所为者。论云何义故化。疏无想
天为细者。色界十八天唯除无想。皆名有
想。无想天与广果天同处。外道取为究竟
涅槃。修无想定生于彼天。得五百劫无心
果报。佛弟子不生彼中。疏化生依何依业染生故者。论但云业生。依于因。果染字即
俱舍世间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
处。湿生染香。化生染处。疏然四生摄尽六趣。则通局有异者。亦俱舍意。彼偈云。人傍生
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
二。今疏说势小别义理皆同。人具四者。卵生
如毗舍祛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儿。
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胎生
如今人是。湿生如顶生王从顶疱而生
卷五十八 第 460c 页
故。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具四此类可知。
化生如龙迦楼罗等。鬼通胎化二者。如饿
鬼白目连言。我夜生五百子。随生皆自食。
昼生五百亦然。虽尽而无饱。即胎生也。鬼
化可知。无而忽有故。疏又以六趣不摄中有化生等即宽狭门故。杂心论云。为生摄
趣。为摄摄生。论自释云。谓生摄趣非趣
摄生。何者中阴是其化生。趣不摄故。六名色
所摄。名色之义六地当说。第六愿疏瑜伽
云下辨其异名。今经已下会释。知生佛住处
者。知生住处往化。知佛住处往供事故。新
经中承事之言其义甚显。偈云。于一毛端微
尘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
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
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
近。释曰。前偈即一切相。及真实义无量相。后
偈正明承事严刹。亦兼化生。疏一切相等者。
一切相是土相。真实义相是土体。及性相相
融世界实尔。云真实义。然其分量约三千
者。且约权实同用耳。应如世界成就品等。
故下第三辨无量相疏云。粗者云色义。当
无色界为细。下二界为粗。以释广等既约
三千。粗细亦且就三界耳。馀义皆如初会
第七愿。疏愿清净下疏文有三。初总显立
意。二于行相下释文。三上七净中下收束。今
初略具三净摄于净土。一清净自土。即是
相净如第三净。二安立正法。即法门流布净
如第七净。三及修行众生。即住处众生净如
第五净。显斯三净即净土意。自他受用及变
卷五十八 第 461a 页
化土。皆悉具矣。疏一同体净有二意。初明
报应净土。皆以法性土而为其体。即事理
无碍。二故令一多下。由相即性。以性融
相。令报应等及染净土互相即入。疏即自
在净者。净土略有二种。一者相净。即第三
净。二自在净。即是今文。如摩尼下喻自在
相。随机现故。如身子螺髻各见不同。而言
普皆清净者。就佛言之。无不净也。故净
名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以自在圆通
而为净也。如第八地。疏受用香饭下引净
名。證身诸惑灭。證离过断德入正位等。證
成行德。等者等于净名馀经。前教体中已
明。至法界品更显。疏具德人居者。亦名人
宝庄严。亦同净名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
因净如世界品。疏一所生果者。即生因招临
机示现。即依因招即后智通慧。故论结云显
智神力等故。第八愿疏一福善同集者。善根
是福无有怨嫉。即心同相。智观齐均无二
如故。同三谛故疏随意现身者。通他受用
及变化也。疏不由他下。然经云任其自心。
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即是證道。威力智慧是
菩萨教道。此就能知。若约所知。威力是佛
教道之用。智慧是佛證道之德。就菩萨中證
知佛境。境即真如。是所知境。威力智慧是
佛所有为分齐境。第九愿疏先总明下。然释
乘不退轮有二义。前义三业不空是轮之
用。后义三业不空是轮之体。疏实则互有者。
谓见身亦得实智及断惑。闻声必定断惑。
信意决定得智。疏一种种苦者。药王树枝叶
卷五十八 第 461b 页
华果。各除病故。疏论主对前下即疏别意。于
中光出论意。言对前安乐者。即佛地论中
利乐之文。总有四对。如光明觉品。此中用
断恶为利益。进善为安乐。然前之作业。就
行体立名三业所为故。取其成益乃是安
乐。今此即就行益立名。从实则下正显
疏意。意云。前之三业通有利益安乐。故今
二喻各喻一。能药能治病故喻舍恶等。即
利益也。宝满人意故喻进善等。即安乐也。
故上所喻三业之中。影略已显利益安乐。生
信决定即是进善。永离烦恼即是除恶。释
云。互通三皆兼二。第十愿疏今初菩提亦是总相者。此有三对。前约自他。对论乘
运故。二者体用。故云菩提体菩提作业。三
者总别。别依于总。总摄别故。方顺经宗。
言真则称性者。约体用二利。此唯是自利
之体。但有此句。谓若有妄念。则身智有分
有在不在。今妄尽称真故无在无不在。云
于一切处而得菩提。若依总别。总既含别。
故有下句应则随机感而即形。故无不在。
广如出现菩提章说。疏示正觉业者。拣上真
成而即体之应故一多自在。此别示菩提
而具八相。二三四业。皆转法轮。相而初一说
实通于诸乘。二唯说一实。三一音随类顿
具诸法。故论云种种。疏说实谛业下四谛之
义。如其本品。上求佛智。亦说知断證修。故
知为通不可局小。疏论经具之者。彼经云
现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是也。今经神通属
下。故亦义兼疏以神通力念念成佛。犹属
卷五十八 第 461c 页
前业。此为说法所依之身。故举之耳。疏以
佛生处必非五难者。必非三涂北洲长寿
故。前后虽是约时。亦约必无馀二容有
非是处故言彼彼胜处者除难处竟于三
洲中唯取阎浮。阎浮为胜。堪受化故。百亿
非一故云彼彼。疏以一极无二之菩提者。
三者正也。菩提云觉也。此是能證其一极无
二释经一字拣异二乘。故名为一。拣异菩
萨故复云极。出现品菩提章云。菩萨应如
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复云。
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所以疏云
一极之菩提。疏契差别之性净涅槃者。性
净涅槃即是所證。二无我理本寂灭。故名为
涅槃。言差别者。释经一切法界。谓即是差
别。而性净故。经云即涅槃相。即相之性方
为净性。契通能所。能所契合真菩提故。言
则不复更灭者。暗引净名弥勒章中證成上
义。彼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在义可知。出现品中更当广说。上即是證。
疏说此證下蹑上释教化义。唯将佛所
證法教化。亦同法华佛自住大乘。如其所
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即佛教
證。疏四。以一音下此业一音顿演。故名种
种。一音之义前疏已明。下复广说。言称机故
者。释经令欢喜言称机故喜。疏不断佛种
业者。化化不绝故。此业广如出现涅槃章。
明疏法轮复住业者。疏文有三。初正释经。
二前即下双结五六。三对实下释名。今初。
大智慧即唯一事实者。法华经云。究竟至于
卷五十八 第 462a 页
一切地智。又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言即是佛智者出体。经云。说佛智慧故诸
佛出于世。能生下释智地义。地有二义。一
者能生。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二者终。归
究竟至于一切智地故。开示众生如来知
见。故曰同归。即法华方便品。初诸佛智慧甚
深无量。疏而智慧门下即是法华。其智慧门
难解难入。又彼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
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
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即随机无量也。广
如法华开示悟入之文。疏前即涅槃下。第二
双结五六意。显此经包含。疏对实下第三
释名。以复住字难了故。谓教法住持名之
为住。实则常住。对实施权故有复言。疏七
以法智下疏文有二。先依本论释。后依智
论释。今初言显自在所依者。即是三通则
知经云自在变化。下正显自在之用。于中
先显三通。以含自在之意。由法智通下方
释自在。束其三通成无住道可知。疏又
依智论释。则以自在亦是一通。但有通名
已含作用。十八变义法界品辨。疏药师十
二弥陀四十八者。并如彼经。恐繁不引。疏
亦摄一切菩提分法如第七地辨者。彼因
说七地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
满。解脱月便问。唯此地满诸地亦满。金刚藏
答。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七地最
胜下说诸地满相。云菩萨于初地中缘一
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即其文也。
言彰自勤行者结也。故论云。一常勤修习无
卷五十八 第 462b 页
量行故。常辨无间无量辨横广可知。疏论
云。尽者示现。不断尽者不断。是无尽统摄无
尽之法令无有馀。名为尽耳。疏初句为
总。十愿皆是为众生故者。此段略有三
门。一总别分别门。二广略分别门。略以三
转摄前九故。三五无量界分别门。即为三
段。今初总别略有三义。一者语总。如十地
十度等。二者法总。诸法因体互相集成。即六
相中总。三者意总。如此中说。意为众生故。
疏后三转下即广略门。以世界是众生依报。
虚空是世界所依故。合为世间法界。是法
可知。涅槃即所證法。佛出现即教化法。如
出现品。以无量缘方出现故。故三皆法。其
如来智是智亦可知心所缘者。意通能所缘。
佛智所入成上能入之智。故皆智转。疏而言
转者。别释转字以略摄广。名展转者可
知。而言转亦无尽者。所摄之九复能摄故。
故转生无尽。疏又十中前四下。五无量界所
摄门。然依瑜伽五界者。一即众生界。二世
界。三法界。四调伏界。五调伏加行界。无虚
空界。今者虚空合后二界。是智论意。若依
瑜伽既除虚空。即以心所缘界摄调伏界。
馀四调伏加行。即方便也。化生法者。名调伏
界。度生法者。名调伏方便界。疏先反显者。
假设界尽愿尽。疏故下顺明下正明界无尽。
故成愿无尽。于中二意。先别出同之所以。
后故十尽句下以论成前。前中言前之十
愿不出此者。且总相明一一愿皆云广大
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等。若别说者。众生即第
卷五十八 第 462c 页
五所度世界。即第六所知。第七所净。虚空
即前第六中十方无量。此四界皆第十愿中
三法界。即知一切法界既为化生法。亦即第
二第三愿。四涅槃界。即示入大涅槃而不断
菩萨行。五佛出现界。即不离一毛端处示成
正觉。六如来智。即约佛境界大智慧力。是
大智慧地等七心所缘界。即第八愿平等一
缘。八佛智所入。即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
即涅槃相。亦是第四二利六相为所入故。此
十句下全是论文。由生界等无有尽故。诸
佛以愿利益不休。第二行校量。

疏。十心为
起行依者。论经但有二心。谓调顺心柔软心。
论云调顺心者。彼诸善根中得自在胜故。
谓欲起即起。故名自在。论云柔软心者。得
胜乐行故。谓内證适神心无刚强故。今有
十心故。对下十行治瑜伽十障。与论小异。
疏二辨体多。同十藏者。十行望藏有名同
者。谓信施惭愧馀多义同。六即闻藏。标章
云。闻说多知故。五同于念。九同于持。十供
养中财供同施。法供同辩。七了世法。即多
闻中义。慈悲二行亦是闻中知缘起义。既言
多同有不同者。不会无失。亦馀处经已出
体竟。故取信等多同。亦不取全同也。疏下
论云等者。以论先释十行后方始收束料拣
故。云下论言尽是障地净法者。下文当释。
今且略明。谓尽能治地障故。故以一行对
治一障。疏前三是行意乐故名为心者。先释
义后引论證。亦是下论。然就通论。十皆是
心亦皆名行。故此十种名行校量。于中分
卷五十八 第 463a 页
别。前三是行方便心。论云深心故。疏以意
乐释心。言地持同此者。彼云前三名为
心净。后七名行方便净。疏五约二利。即就
行分别。言信及无疲是自利行等者。论
主次第释前七云。于中依自利行。谓信
能信菩萨行及诸佛法。求必能得故。依利他
行。所谓慈悲。能安隐他与乐心故。舍者。以
财摄他行故。不疲倦者。自摄法行。故知诸
经论善解世法者。摄他行故。释曰。以论文
虽显。次第相参故。疏摘出二行以为自利。
馀为利他。疏后三摄护前七者。问直尔信
等自能离过。何用惭愧护令离恶。答若无
惭愧终不起信。断于不信如是一切。故
说惭愧。以为能护。由离障故七皆不著。疏
后一摄前七者。摄有二义。如疏所辨。言摄
令成行者。为行供养摄令起信等故。论云
三者。修行彼垢清净依止行。供养诸佛。摄
信等善根故。二由供养得二种身故。令信
等得二身果故。论云。是中有二种供养。故
得二种身。一者上妙身。所可见者心生敬
重。利益不空故。二者调柔心。自性善根成就
乐行法故。释曰。久修令熟故曰性成。即论
自性善疏并结有六者。结文是疏科经论主
不科。但云此菩提所摄本行。入有六种胜。
是故信胜。今依疏前科。则释中唯五。故云
并结有六。所以论取结者。结中有果同前
五故。若尔结中有因。何不对之初立三因。
答以被中间五果隔越故。然皆信为句首。
疏以易见故不牒经。

疏。三不杂染胜者。论
卷五十八 第 463b 页
唯有标名下便以经帖合。谓證真下疏先通
释。后以即边下别释无中边言远公释有二
义。一约染净事法辨。二约有无法理辨。今
初。然论经云无中边。此公云。生死此边。涅
槃彼边。圣道为中。今观生死本性不有。即
无此边。涅槃如故。亦无彼边。两边既无圣
道亦寂。无有中间。二约有无法理辨。云有
为此边。无为彼边。非有非无说以为中。有即
非有故无此边。无即非无故无彼边。两边尽
泯中间亦亡。故无中间。然此二释约法小
异。义旨皆同。二边中道三法皆立。以为所
遣。以性空遣二边。相待遣中道。今之所释
略有二异。一者中边语通则有无染净。一异
断常。生死涅槃。若离若合。皆是二边。中随
二边亦有多义。二者以中遣边以边遣中。
待绝双亡故皆本无馀。如前说。疏亦是三轮
化益者。智地意业。说即口业。力即身业。身威
力故。第二双起慈悲。疏前中三观即为三段。下疏文有二。先明三观。后即为方便义。
前中即是唯识。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若本
空得而不觉。三段中初即真乐本有。二即
妄苦本空。三即不觉不知。然其初一即性净
涅槃。下释云三祇方得者。方始契故。故得
言證涅槃之乐乐中精极。故云最上。殊胜
无加故曰第一。有大义利故名为义。今疏
下文约所證释。二即具足生死之苦。疏但
失真乐下明为方便。于中二。初立理显
过。后正明所起。前中言已为可悯者。则显
后后深于前。前但失乐而可慈悯之。更
卷五十八 第 463c 页
具诸苦故须拯拔。况复双迷于彼二法。迷
谬颠倒苦处计乐。乐处计苦。故增妄苦难
反真乐。云反本无期。后由初观故下别明
所起可知。先总标起念者。菩萨乘前信解
佛法。故念法甚深。以甚深故众生失之。以
失深乐故可怜悯疏一寂静甚深者。然论
一时列其九名。后方重释。释初云寂静者。
离妄计实有故。妄计正取故。疏离二句释
之。以初句为顺释寂静。从自是妄计下
以下句反释寂静下引中论證上二义。即
第二卷第十三行品。初小乘有问云。如佛
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
虚诳。谓第一实者。即是涅槃。虚诳妄计即是
虚妄之相。何得言一切皆空故。龙树以此
偈答上半正答。既无所取即是空义。下半
为释前偈佛说虚诳妄取。正是说空。若不
空者不名妄取。应名真实故。今但用上
半證今论中妄计正取。疏此一遮诠显二是
表。又第一离妄。第二显法体。是故论云法
义定故。疏谓一心体寂等者。即起信论意。
彼论立义分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
者法。二者义故今论云法义定故。彼论释
法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
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释
曰。今疏云一心即总摄二门言体寂者。正
取前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顺经寂灭
故。言二门亦寂者。二门即是解释分中。然
卷五十八 第 464a 页
此立义分中。向所引法已有二门。则真如门
示一心体。生灭门中总示三大。然彼论中释
云。所言义者。即体大相大用大。今欲明于
立义分中已具二门故。说二门已为义也。
是总心中之所以故。故明三大但是生灭门
义。二门之义义则宽矣。三大二门前来频引。
疏三治妄分别障等者。此三释有多门。如下
六地。远公云。分别即是妄想。心体相即分别
所起事相。取舍即依分别取舍。顺境贪求故
愿取。违境厌背故愿舍。亦可约三性说。分
别即遍计所执。口译为分别性故。相即依他
起。取舍即取圆成之真。今治三性之执。成
三无性故。为三解脱门。略无甚深之言。三
云空甚深。四无相甚深。五无愿甚深。疏六明
离杂染观者。下有三观治三道障。此治證
道障。即得真證道。穷终妄想缘智名为杂
染。真智殊彼故名为离。以无所得而为方
便。名真方便。亦兼显方便道及后不住。即
为四道。疏即不住道者。自利大心不住生
死。利他广心不住涅槃。论经但云如是无
上。而论释义。即是今疏第二具足诸苦观。疏
然十二缘下问答显意。问意可知。从业惑苦
因下答有二意。此是以因从果名苦故。六
地中尽属苦树。二又二流动下业惑是行。行
是五阴。体即苦故。动即有苦。引起信證。即
三细之初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
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
因故。释曰。今疏意云。细中之细尚当相是
苦。何况粗者。远公亦云。苦过重故偏举疏前
卷五十八 第 464b 页
中分二下疏文有三。初科为二故。论主下引
證为二。三欲显前三下出为二所以。曲有
二意。一依因果分前三为因。识有二义。为
因属前。为果属后。故前三竟。犹言后十
者。识为果故。二亦显下。复是一意。亦通妨
故。来谓有问言。前三是因因在一处。后十之
中爱取有因那与果同。故有此意为拣唯识。
唯识论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前七次三或
同或异。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二即生老死。三
即爱等七即前七。今前二三属于过去次七
及八属于现在。即前七支。不定同世。故云
许异世故。若远公通爱等为因。云以彼增
长未来苦果故与果同。若尔前三何不从
后说为苦耶。答云。过去已起因果定故。虽
有此通。故今疏云非独因果要分为二。欲
显前七可分二故。疏约果结苦者。此释论
主明其结过。与后十支同处解释。通意可
知。疏总云。邪见下疏文分二。先释邪见。后释心堕。前中先正明后引證。今初。邪见有
二。一粗二细。粗则拨无因果。细则理外推
求。粗亦名别。细亦名通。通则通诸烦恼。今
是通是细非别非粗。疏涅槃亦云下第二引
證。即三十五迦叶菩萨品。因说随自意等三
种语故。文云。善男子。如来或时为一法故
说无量法。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
则已摄尽。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为因。
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
释曰。恶行通于一切业惑。故云一切烦恼邪
见摄尽。疏本在其中云何名堕下。第二释
卷五十八 第 464c 页
心堕言。亦通妨难。上即难词。烦恼无始何有
初堕。若有初堕。则有未堕邪见之时。从
此有二义下。答有二义。初义易了。谓于一
身身心澄静念虑瞥生。即名为堕。二约迷真
下正通无烦恼之难。真是所迷。妄是能迷。既
有能迷义如堕耳。故妄与真皆无始也。言
相依无性者。双遗真妄。言相依者。依真起
妄。因妄说真。若无能迷所迷不立。安得
有真。依真有妄故妄无性。依妄说真真岂
定有。故云相依无性。则能所俱空。从若定
有真下反成真义离妄。说真定性有故事外
真故。若尔已下蹑迹起难。难上相依无性之
义。同妄无性应可断故。从妄必可断下答。
上约下异难令可断。今约不一答。真叵
断如波与湿。虽互相依。波则可灭湿性
不坏。不一不异真妄俱成。此是一意。从不
空之真下复是一意。上依空之真则同于
妄。不空真性非对妄论。即此空有非一非
异。方为微妙之真。恐难无穷。故下结云但
空妄执自见真源。分别不亡。皆成妄惑。谓
如复礼法师有遣问云。真法性本净。妄念
何由起。许妄从真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则
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
斯理。愿为开秘密析之出生死今疏末句
正示秘密故。应总酬其问云。迷真妄念
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
是常恒理。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然疏
文之中理已具矣。但云无始而有于长怀懵
卷五十八 第 465a 页
斯理者。则法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
真。则同无终始。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
则无终无始妄念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
有始。瞥起妄念有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
始。既无终始亦复无有无始无终唯亡言
绝想。可会斯玄。

疏。故论总云下上取义总
科。此下第二引论为證。然论前别列九邪
见竟。重复牒释云。是中蔽意邪见。憍慢邪
见。爱念邪见。此三邪见依法义妄计如
是次第。是故疏言论总云也。从斯则下疏
释论。乃有二义。初义意云。法上妄计故有
蔽意。义上妄计故有后二。即为次第。从亦
可下是第二意。则以一法二义三妄计而为
次第。下疏偏用初意消文。故云次二迷义。

疏。初一句是蔽意。邪见等者。疏文有五。一
指经立名。经云无明覆翳。二此依迷法者。
即论总示其体。三谓无明下疏双释经论之
意。四所言法者。下引起信论释蔽意言。
以论经云无明痴暗蔽我意识故。五此无
明下结成根本无明。故诸经论皆言无明无
因老死无果。唯有无明横从空起。不可
复源。六地云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若
依起信。即是根本不觉。亦是自性清净心。因
无明风动有其染心也。

疏。次二迷义通四住惑者。一见一切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
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上无明住地即当第五。
一五通三界二三四即如次辨欲色无色。
此上总是惑体。二由前痴故。下释迷义。因
缘生法离我我所。今由有我故立我所。我
卷五十八 第 465b 页
所即法。疏三爱念邪见者未得悕欲说之
为念。已得深著说之为爱。其渴鹿喻未得
悕欲。其网鱼喻已得之爱。而言如今之爱
支者。过去无明亦有如今之爱取。故疏行
谄诳下疏文有二。先总释。二由上内计下蹑
前生起。论经无悭则唯二过。今加一悭。故
第二中有二过合成三过。

疏。一初句下释
第四邪见。谄谓为罔冒他故。矫设异仪
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
为罔[曰/月]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
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诳谓为
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矫邪
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
命事故。释曰。以上论文明知此二皆虚似实。
然此二惑俱以贪痴一分为体。

疏。由嫉他
身下释经恒造诸趣受生因缘。然论经无悭
而云常怀嫉妒而作后身生处因缘。论释
云。妒者于身起邪行故。嫉者嫉于资财等。
是故生生之处堕卑贱中。形貌鄙陋资生不
足。释曰。今但以悭对嫉以嫉对妒。配属分
明。然嫉与妒有通有局。若玉篇云。忌贤曰
嫉。忌色曰妒。忌色即是身过。今嫉于财
却参悭义。故案经释。然论释意此二招于
别报。故经云后身生处因缘。今言诸趣受生
因缘。言含总报。

疏。次三明行中下疏文有
十。一此句总标。二初贪恚下别出三中初句
经至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三由前下蹑前追
求总释三句。四此句总明下别举初句。五
故六地下引例释由惑起业。然彼但蹑无
卷五十八 第 465c 页
明。今通贪等。通别有异。六亦是行俱无明
者。再释贪等。前释举于发业无明在于行
前。今与正发业时。所有诸惑皆名无明。
覆蔽于业不知过故。七诸业非一下释馀
经文。八然集业下牒论解释。于中三。初蹑
经文生起论意。谓经云三毒起业。而论云
受诸受时者。因受生毒故次故论下正引论
文。后谓乐受下疏释论意。九然愚痴下拣法
同异。十次二句下释别二句。

疏。即内心思业
为烦恼风动者。此略释经。然经云心通相
而说。亦是举于所依心王。今云思业别举业
体。以论经云吹罪心火故举思业。次谓于
怨恨下论释。其中此思之始及此思之终。是
疏释论。馀皆论文。疏思通诸恶下释妨。

疏。
明所引识支等。疏文有三。初标名示体。此
依能所引生明之。如十藏品及六地广说。
二以其识支下出经论意。通因果义。次下
当明。今取前三为因。故取识种。三心意
识三下释文。于中四。一释心意识名言
如前释者。即问明品。言意识通馀四种者。
识即前六识。是六处种。六识必含于触受。是
触受种除上四外。皆名色种。故云通四。二
谁能起下释起字。无记非因者。但招别报
不招总报。故如九地说。三善业云何下释
用四流之义。四若尔下解妨。先问。后理实
下答。有法有喻并如六地所明。言诸经论
者。总指非一唯识论具二。以业种为增
上缘。识种为亲因缘。今此经中即说识。识
受六道身为种。如中论云。众生痴所覆。
卷五十八 第 466a 页
为后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即
以业为因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