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 第 447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五十七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上犹通实教下。第三结示圆融。如常可
了。于中二。先正结圆融。后若具显下。指
广从略。广如五教义分齐中。即是别章上
已略辩。谓结弹同毗昙成实。即小乘断结
义。引唯识文及具三时即初教义。正约性相
无碍即实教义第五结成圆融中。正显圆
教义。于无断无不断中兼顿教义。谓若无
断者。一切契理故。无不断者。一断一切断故
即圆教义。若云尚无有断何有无断。性本
寂寥言亡虑绝说为断者。即顿教义。疏三句
明三德者。即前体德圆备是涅槃之相。若别
说者。法身是体。般若解脱是德。若通相说三
皆。称德合为涅槃之体。故云三德涅槃。即
对前解脱于诸趣。诸趣有三杂染。般若对
烦恼。解脱对业系。法身对生苦。翻三杂
染成三德涅槃。释此三德。疏文有三。先
别释。后总结。疏初句即般若者。指经辩德。
即非言辞所及也。言是观行相者。依论立
名。然论无观行之言。依下结中云如是观
故。立其名耳。疏无分别观下。取论意释。而
论具云如是解脱。可同他音声观耶不也。
云何观偈言非言辞所说离语言故。此论
有三节。初反问辩非二云何观下顺问彰
是三离语言故者。释是异非。今疏文有二。先取意正释。于中先辩。是后
卷五十七 第 448a 页
前云观智下拣滥。前即涅槃平等住。前云一
等二际是观智相。谓以智决了生死涅槃二
平等理。今即三德中般若。以行契实。馀如
前会。疏次句法身转依相等者。法身是举德
异前般若是转依相依论立名。转是回转。
先是无常。今皆常故转亦离义。离于无常惑
业等故。疏谓转无常依下。以论意释。然唯
识中转依有四。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
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不令引起二障现
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
随其所应渐顿伏彼释曰六行伏惑是曰有
漏加行渐伏。根本后得能顿伏故。论曰二能
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
行。释曰。二道除有漏。三智除加行。论释除
有漏有二义故。一有漏曾习相执所引。二
未泯相故。论释除加行。云加行趣求所證。
所引未成办故。释曰。取根本者根本正能
断惑故。取后得者。后得虽不能断迷理
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
證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论云。二所转依
此亦有二。一持种依。谓即本识。由此能持
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
舍染得净。馀依他起虽亦是依。而不持种
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即真如。由此能作
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
舍染得净。馀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
故此不说。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
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
卷五十七 第 448b 页
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
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
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释曰。实我实
法自性本无。但对妄情妄似于有。今妄情
断无境对心。假说此境亦名为断。由此道
理名舍所执。诸有处言断遍计者义在于
此。论云。二所弃舍。谓除有漏劣无漏种。金刚
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
依故皆永弃舍。舍彼种已现有漏法及劣
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
名舍生死劣法。释曰。馀有漏者。即二障馀
有漏善法。劣无漏种者。即十地中所生现行。
圆谓圆满。明谓行相分明。异于菩萨未圆
明故。此净八识非馀有漏劣无漏依故皆弃
舍。此则总释下。有二师义。一云此之有漏及
劣无漏。与二障种一时而舍。由二障种有
此二故。第二师云。无间道中断二障种。解
脱道中方舍此二。由无间道尚是菩萨。犹
有生死有所熏识未即是佛。是故皆用解
脱道舍。论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
谓大涅槃虽此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尘
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
得名涅槃。二所生得。谓大菩提。然论释涅
槃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二有馀依。三无
馀依。四无住处。论释菩提亦有四种。即是
四智。至出现品当广会释。上所引论文已
略具今当会疏。然本论释此文有四段。一
反问辩非。论云。可如世间智依世间耶不
也。二顺问彰是。论云。云何依。偈言出过于
卷五十七 第 448c 页
三世。三释是异非。论云。转依止依止常
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因缘法。
四引经證成。论云。如修多罗中决定说。上
具引论科释已竟。疏文之中亦有四节。而
有开合。合初二为一。开三为二三。今初
合论前二段取意略释。故云谓转无常依云
出过三世。二从故此微智依常法身。即论
释是。三论云非如下。即论异非上二开论。释
是异非为二。四释论引證三中异非非即
因中。于中二。先牒论。后此拣未转依时下。
疏释论于中二。先总标。后无常意识下。解
释。先释未转依时后释今为所转依。今初持
种本识是无常因者。即唯识所转依中持种依
也。以此能持而为因者。亲是所熏成名言
种。二所持染净种子等。是无常缘者。染净即
有漏善恶业种等故。言依此因缘起无常
意识者。依种起现行也。此即第八种现俱
为所依。前七转识等皆为能依。唯识约能
持种但取第八为所依。种子等并为能依
耳。疏今转无常识下。释今为所转依。即唯识
论云。圣道转令舍染得净。谓在因中双持
染净。今得圣道舍染得净即名转依。故此
转者亦是舍义。疏中先释能依智。后释所
依。今初然四智之义已见第一经初。而此唯
二者成唯识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
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妙观察
智相应心品。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
已得法空无漏智故。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
义金刚喻定无间道得。有义至解脱道乃得
卷五十七 第 449a 页
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
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
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
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释曰。此意正
明舍异熟识。方始转名大圆镜智故。成
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
引故亦得初起。释曰。谓第六意识后得引
故。于净土中起五识故。论有义成佛方
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
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
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有异。由斯此
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
断作意起故。释曰。言不共者。即不共眼根。
根唯为眼识等依故。言必俱者。是俱有
依。根识同时故。言同境者。即同境依根识
共同缘一境故。此三名异俱是五根。皆三
依中俱有依摄。所依眼等既是有漏故不能
发无漏识智。言此二于境有明昧者。二即
是漏及与无漏。无漏即明。有漏识即昧。十
地五识既是有漏故。至佛果方成所依。俱
有依义广如问明品引。今疏意取成佛时
得故。此不言疏依彼本识。如来藏性真如
法身以为所依者。二释所依。言真如者。即
前唯识为迷悟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然
其真如即唯识性。故彼论云。此诸法胜义亦
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今即于
本识之中依真如性。又法性宗识相识性互
交彻故。然于一识有二种门。一真如门。二
生灭门。于真如门法身即是真如门摄故。
卷五十七 第 449b 页
经云。真如平等无相身。若生灭门中。法身即
名如言藏性。如来藏性即是本觉。故起信
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
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然真妄和
合名阿赖耶。凡夫但从妄识熏种圣智去
妄。虽则本识未舍异熟。而其二智唯依真
如法身常理故。论云。转依止依止常身。故
疏论云如修多罗下。第四释论引證。于中
二。一牒论。二是了义故下。疏释于中亦二。
此句出意由是了义故经定说。疏涅槃经
下。引经文于中又二。先正引二通妨。今初即南经第三十五憍陈如品。尔时世尊告
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
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因灭是识。获
得解脱常住之识。彼经次说苦空不净亦复如
是。故说如来五蕴常乐我净。言其文非一
者。即涅槃经第二开宗显德即说常住。如玄
谈中已广分别。此经上下其文非一。疏问所
依本有下。二解妨。先问。后若依唯识下解
释。于中又二。先依法相宗言非自性常者。
自性则凝然常。此约法身。报身名相续常。
即止能依亦说名常。三者化身名不断常。应
用不断故。疏若起信下。二依法性宗先引
论。谓本觉是法身。始觉是报身。既云始觉同
本觉。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则二常无
别。生公亦云。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既无
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等并
如前说。胜鬘经云。一切法常住者。若别说
卷五十七 第 449c 页
三身。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则说化身。如来色无尽智慧亦
复然。即叹报身。一切法常住。即叹法身。是
故我归依。总叹三身。既云一切法常住则
上二身岂非常住。亦同法华世间相常住。世
间尚犹常住三身岂得无常。疏三其相如虚
空即解脱相者。先举经立名。二从不同声
闻下。释显其相亦取论意耳。论亦有三。一
反问辩非。云可同声闻缘觉智。有障解
脱耶。不也。二顺问彰是云。云何解脱偈言
其相如虚空。三释是异非。云无一切烦恼
障碍故。释曰。烦恼即法华云离诸苦缚名
得解脱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
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脱所知
有三馀故。今脱二障故不同彼。疏三德之
义已见上文下。第三总结三德。于中二。
先总结三德。第二别说转依前中总指云
见上文者。即问明品。然下出现品复当广明
也。疏然圆满在佛下。约位分别。即天台智者
意。约圆教六即以明。一理即三德。谓一切
众生平等共有即三杂染。烦恼即般若。结业
即解脱。苦报即法身。迷成三杂染体即三
德。二名字三德。谓于圆理。若因若果。解了
分明。三观行三德。三德圆修。障无不寂。理
无不照。寂照双流彻见心性。又一空一切
空即是般若。一假一切假即是解脱。一中一
切中即是法身。四相似三德。谓六根清净身
如琉璃照法实相业系不羁。五分真三德。
如初发心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说法智慧
卷五十七 第 450a 页
所作自在。六究竟三德。即是如来。今此即当
分真三德。今云圆满在佛即究竟三德。十住
开发即是分真。此中约因即言分得。亦分真
也。从十住初心直至十地皆名分真故。所
依果海即等究竟。疏转依亦尔下。二别会转
依。即唯识第十释四转依之前。先云如是
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
种障證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證得(二转依果即菩
提涅槃)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势益能转。谓
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
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
实證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
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
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
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
障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
达转在真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
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
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除粗
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释曰。通达真俗者。
以有相观通俗无相观达真。言令真非真
现不现者。入无相观真现非真不现。出观
真不现入有相故非真现。言后四地多令
非真不显现者。常在无相观故多不现。由
杂烦恼未名清净。则非真犹现故有多言。
论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
耶。修习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證佛果圆满转依。
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位
卷五十七 第 450b 页
专求自利。一厌苦欣寂。二唯能通达生
空真如。三断烦恼种。四證真择灭。五无胜
堪能。六名下劣转。释曰。上有六义故称下
劣。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生故趣大菩
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俱能通达二空真
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上菩提涅
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
依舍二粗重而證得故。问曰。何以不取果
圆满转。释云。对菩萨说是以不取。意明上
皆约位不出后二大乘小乘。小乘不取故
唯取第六。今疏文中但不取小乘。及损势益损势益能但是资粮加行今辩地故。疏此
不同相由得前同下。第二总结会通。于
中二。先结会同义。后论中下但结不同。今初应有问云。若解脱如空则本来无碍何
异同相。故为此会同约体空。此约契空
悟本无缚名真解脱。故云由得前同成斯
不同。彼能成斯。斯能显彼。能所不一也。
结不同中但结五句者。解脱是总于诸
趣是脱处。故不结之。言谓如是观而观等
者。谓应如是契实而观。莫作馀不契之观。
而云等者等取依止解脱。谓应如是依止
于常。莫依无常应如是双离二障解脱。
莫同声闻。言后三对妄显真者。一般若云。
不同声闻依声而悟。二法身云非如无常
意识智。依止无常因缘。三解脱云不同声
闻。犹有智障故牒于真以结此三。令依于
真不依于妄故。亦可后三即涅槃故。前二
不离三故已如上说。论中此后会六相云
卷五十七 第 450c 页
如是说已。于中自体空是总。三种智空是别。
释曰。此会同相。论又云解脱是总。五种解脱
是别。释曰。此会同不同相也。但会总别同
异成坏略可知故。疏第二一偈类地行微
等者。然远公复云。后之三偈以佛果法类
显地实。意云。前二涅槃是佛所行故难。言说
类于地实亦难。说闻虽有此理前之四偈
曾不说于佛果之相。但指涅槃菩萨得者。
是佛所行之涅槃故。故今疏云以上地智。类
显地行为甚微妙。故论释行云。谓是檀等
非地实故。疏中二。先总科。后初中下牒释。
释上半中三。初出偈意。次寂即同相下别
释。三何不直说下。徵释可知。释下半所类
中五。一正释。二举论。三言境界观下。疏释
论。四设地是体者拣滥。五将此地智下。重释论。四中正拣远公所类是其地实。以前论
言地者。境界观。疏作加行观释故今纵之
云。设令地是地实。境界观非是加行。是地
实者。意取地实所起之行。非取地实。故论
云行谓同行以其地实即是證智。同彼檀
等差别行。故明知取行耳。疏第三一偈寄对
彰微者。文中二。先总显意取对。即闻思慧。等取报生识也。后初句下随文牒释。
四句三节中二合故。初句有三。一取意正
释。言起即加行后得者。此二为能起。證智
一字即是所起。二皆观如。如亦能起故云并
为能起。二故论云下。以论释前加行后得
之言。何观是加行何同行是后得。三此即前
偈下。疏释论文。然论但牒问云何观等。
卷五十七 第 451a 页
而无别答。今疏即指偈之论释观及同行。
从皆言何下。正示答相。即随地加行等
起證智故。其论此智字前疏已释。疏后句明
下。释第三句。言故法华中以说为门者。彼
释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为證甚深。释其智
慧门难解难入。为阿含甚深。阿含即教法。生
公云。夫知智在说说则为门。非唯智不可
解。门亦难了。了门则达三非。三非难解
如何皆以说为门也。疏第四一偈喻者。疏
文有四。一拣喻体。二随文解释。三结叹胜
能。四对前拣异。今初一同前文风画之喻。
疏论云下。二随文解释。于中二。先释喻相。后
释合相。前中二。先举论后总显喻下。疏释此
下更有论云。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
别。故非无虚空行迹。今疏但义合影在合
中。疏此中迹处下。释合相。于中二。一依
论正释。二取意展合。前中三。初总合空迹。
二何以不说下。合上不可说其长短大小
等。三上明粗相下。合上非无。于中二。一正
合非无。二又以空摄迹下。空迹互显非有
非无。疏若欲开鸟下。第二取意展合。于
中三。一展成三事加于鸟故。二若更开
下。展为四事开空为二故。三若以迹喻
證智下。例前以释。亦有四义。然向四者。一
太空喻果海。二迹处之空喻證智十如。三空
处之迹喻地相。四鸟喻言教。而迹不喻證
智。今例风画。迹喻證智。则应云一太空喻
果海。二迹处空喻十如。三空处迹喻證智。
四鸟喻言教。地相皆教道故。言如风画中
卷五十七 第 451b 页
辩者。已上空中风画例同今迹故。然彼
处本论但以风画喻阿含。所依之空喻證
智。然其阿含约言教说。次下疏云。若将二
喻喻所诠者。仍有两重。一以风画喻地
相。所依空喻證智。二以风画喻地智。所依
空喻果海。今正例第二意然。其风画三遍
用之方成四事。一喻言教。二喻地相。三喻
證智。兼所依空喻所證十如。四太空喻果
海为四。然其风画离于空中风画无别风
画。如鸟异迹故风画处空之画以喻地相。
画喻能诠也。疏以斯鸟迹下。第三结叹胜
能。疏此中鸟迹下。第四对前拣异。于中三。
初引论徵起。二论云下举论正答。三此意
云下疏释论文于中二。先释二喻别意。后
若以著心下。引论释取著之过。于中四。一
正出五失。论主但有五名。疏中一句举名。
如云一不正信一句。释论如云以其随
言解不称实故。下四皆然。于中通有三节。
一正出五失前二违行。次二违人。后一违
法。二意令下。总显文意。三今人下。结弹
异释。云言今人者非对古人。但谓如今有
人耳。四故叹难说下出体。举五失之损翻
成五德。故言五德者。一者正信。二者勇猛。
三者正说。四者顺佛。五者重法。疏今初言
三成就义者。疏文二。先彰名意。后方释文。
前中四。初释名。二辩位。三就文辩定。四解
妨难。今初亦二。先释名。后解妨。今初若粗
相分别即闻思修慧为三。若细辩相修慧有
二。真修为第三。缘修属第二。前二不似正
卷五十七 第 451c 页
證下。后解妨。兼释通名。谓有问言三种成
就并非义大。何以第三独拣义耶。答意可
知。从当分下。重复通难。谓有难云。若皆是
因何名成就。释云。当分说成。非对因说以
为成就。以获得释成就者俱舍云。得谓
获成就。故即以此文便释通名。名三成就。
疏此三地位下。第二辩位。远公名为约处
以定。疏意云。十地皆有三种成就。初地三成
前二在地前。馀皆地上。故云初二容在地
前。若远公意总有二意。一假寄处因。此有
三义。一寄种性。种性种子成立。因成就大相
顺彼故。二寄解行。解行起修。趣入出道。因
渐成就。相顺彼故。三寄地上。地上德成就
教说修者相顺彼故。二约实行处说大同
疏意。以后义要当但为后解。疏问慈等闻
等下。第三就文辩意。慈等等取悲愿力。闻
等等取思及修。疏若尔上三渐次下。第四解
妨。于中三。初蹑迹为问。二彼从所表下。正
为会通。三故上论云下。引论證成在文易
了。然此解妨即是远公对前辩异同。其问
意云。此三成就何异三渐次。释云。初因成就
非三渐次因。二其因渐成就是三渐次体。即
前三中观渐次也。皆是闻思修故。三其教说
修成就所有观修。是前三中證渐次。此说證
智为观修故。其满足修是前三中修行渐
次。渐说彼中真修所有教行为满足故。今
之疏意并不用此。其因成就及因渐成就皆
观渐次。以通诸地皆悉有三因成就即是
地加行故。三种成就望于后地皆是加行。
卷五十七 第 452a 页
望于前地即是后得故。满足观修亦后得
摄其證渐次但是深义。前七偈明为不可
说故。此说分无證渐次故。今对前以通妨
难。然其此义不合傍叙。恐后人不知疏
意。故对辩之。疏已知大意下。第二释文。于中二。先结前生后。后因成就大即初二句下。正释初一可知。释第二成就中。言闻思等
次第者。释渐字。从闻生思从思生修故云
次第。从乃至能成就出世间智因故者。即释
因字。前因成就是闻思修因。今云因者是出
世智因。疏三圆满下。释第三成就。疏文有
六。一标名总科。二释二修相。三总结示。四
假喻明。五引例释。六正解文。初一可知。疏
真修位极下。第二释二修之相。疏意可知。
远公云。满足修者。即真实教道真心之体。随
顺集起法界行德。故云满足修。下释论中
云。真德之中教行满也。观修者即真实證道
真心之体。本随妄隐。今隐对治离妄渐净。
始净之心内照法界名为观修。下释论中
云。真德之中證心明也。此公意以教为满足。
以證为观修。今疏小异。满足则是教道之
修。观修亦属教道。教中似證故称为观。则
以能显为满足。所显为观修。以未息修
不得名證。疏初即称性寂然下。第三结示。
疏犹莹下。第四喻显然亦分喻。对前称性
寂然即是全喻。对满足教道犹是分喻。但
取二修同时。似正證义耳。疏此二种修下。
第五例释。于中三。初举能例。二修如于下。
次明所例。则二修如等觉。正證如妙觉。亦
卷五十七 第 452b 页
如七地修无功用未名无功。八地报行方
得斯称。后诸有智下结劝。疏文中虑即下。第
六释文。于中二。先依今经释。后依论经
释。前中言心即真修心体者。谓所證心体
恒沙性德唯是真智方能行故。疏若准论经
下。第二依论经释。于中五。初总出论意。二
故论经下引论。三此明闻思下释论。四次便
引偈下重牒论。五此明函盖下结示。疏次观
修者下。即经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也。疏
中有二。先正牒释。后既难可见下通妨。妨
云。既难见闻何不义大中收。后而随修下
会释。疏佛不随喜者亦名违法慢心。谓若
自说不承佛力言多乖理。不顺圣心故佛
不随喜。疏地法为所入者。即当经文如是
二字。證智为能入者。论云。此所说地法众生
以智入。疏若事若理无不具者。以所入如
来藏中恒沙佛法此知理也。事者即因分之
行解也。疏身正恭敬待等者。若别释者。形虔
曰恭。心重为敬。然实恭敬通于身心。是故
疏云心敬则身必恭。论云身正恭敬等。恭谓
恭谨。敬谓敬重。由心恭敬则身恭敬。尚书云。恭者恪也。敬者恭也。故二大同。有释云。
貌多心少曰恭。心多貌少曰敬。故从多分
配于身心实即通也。心正恭者。敬善法
故。若于邪法虽复恭敬而非正也。由恭
敬故便决定求。即此求心亦名敬相。待有
二义。一者停待待我当说故。二者当待当者
对也。将恭敬心当对我说。疏无谄无憍
慢者。谓胜我者则谄其心必下。劣我者憍
卷五十七 第 452c 页
慢其心必高心无高下故不谄慢。易云。上
交不谄。下交不黩。辩必然之理不改其志
操亦斯义也。疏次二句对法彰已善说等
者。疏文有三。初科经。二文虽三节下解
义。三云何相应下随难别解。二中然论一
时总徵云。一示现何事。二以何事。三云何
事。四依止何事。次重牒其问以对经文。
更无别释。今疏取意便牒。便释四重。释中
初重有二。先问所谓下。答即果分地法为
所显示。故云胜上地法。下之三段文皆有
四。一义释问意。二故论云以何事即引论
證。三答云下义释答意。四故经云微妙音者。
引经證成。斯则经答伏难。论假问起。疏先
释义后方引文。此释第二下三句例知疏
为依出世善字者。妙音是声善字是名句文。
文即是字为名句依故。但云字则四法备
矣。上风画喻中云说者以此二事说。听
者以此二事听。疏一随方言音等者。随诸
方土梵汉等异。二字句等即教与理相应。疏
又与能诠等者。上明说人与教相应。复与
理相应。理即所诠。今明但称能诠。居然合
理。若乖能诠即违理故。三事即声字譬。疏
第三示说分齐下。疏文分四。一标大意。二
半偈之中下。对经会论。三于中上句下牒
经解释。四然因果二分下。释因果义。于中
二初总辩顺违。后申正义。前言古有多释
者。有云。十地有二义。一约教所安立。十地
法门在闻者识上。以义显现名为因分。因
此表离言之义故。二者正诠十地證入。十
卷五十七 第 453a 页
地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相说名果分。由
此因分言所表故。是故因分可说。果分不
可说。释曰。此释理似可通。而因分义成果
义不显。又似影像教则可说。本质教则不可
说。有云。于一證智不坏相边。可言说故
名为因分。相即无相言教不及边名为果
分。故此二分非一非异。释曰。此解则似下文
不说无相。又唯约一證论说不说。教行不
言故。又说与不说纵许得成因果不显故
疏并略之。疏直望论意下。第二申正义。于
中二。先总彰大旨。后更以义取下。开章别
明。于中二。一唯约十地。二通佛因果。前中
有总有别。别中诠表相对。文有四节。一正
释义。二如初三地下指文。三令众因此下。
释因果名。四斯皆證智下。明说不说门。疏
二约究竟佛果下。通第二佛因果。文中三。
初正明。二解妨。三拂迹显玄。初中亦三。一
总指。二谓即此下显相。三是则迹处下辩
可说不可说。果海绝言易故不明。疏问上论
云下。第二解妨。先问即刊定记主难师。后
岂不下答。答中即今疏扶昔大义。于中
二。一总呵既冥同果海岂非地摄有能所
同因果非一。既曰冥同则因果非异。非一
非异为真地智。二故上论云下引證。略引
三文。一即示说分齐中。释成寂灭佛所行偈。
二又上加分即加所为中。自利总句经云。欲
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
故。论释云。不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
明知地智即是佛果法。三引地影像。经證中
卷五十七 第 453b 页
曲分为五。初正引。二是知论主下结示。三有
云下刊定重难。四大海十德下疏引喻反质。
五明知下结破。疏又且依一相下。第三拂迹
入玄。如前二大说分齐竟。第七说分。疏
又请分生其正解等者。上一来意约法以明
此之一意。就益以辩。又前约相实相对。此
约解行故二不同。疏二释名下。疏文分四。
初一正释。二以上请分下。通违妨论云。
初地所摄有八分。说分属初那言通十故
为此通。疏又初地下。三通展转难。谓有问
云。既言初受总名。何以更立校量胜分故
为此通。四又论家下。总相会释馀如品初。
疏此有三义。一得位等者。诸解虽众唯识
委具故先引之。谓既断异生之性。便获圣
人之性。以成圣位下。二拣异二乘。二拣唯
證生空。三拣唯能自利对于二空故云具
證。然准摄论二利亦云初得。则以初冠下
三皆初得。疏此唯依第三成行义说者。于
自利中亦摄初二在文不显故云一义。疏
出世间心即是圣位者。亦含二空故能出
世。亦以文不显故属一义耳。疏三所断障
等者。于中三。初总标。二谓二障下明断障。
三明断愚。二中先举唯识释。后此言异生下引梁论辩。前中意明。依分别障种立
异生性障。分别拣于俱生种拣现起。分别
之言此言犹漫。而本论云。凡夫我相障。知
是我执故。下二愚名执著我法愚。彼论释
云。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而异生性障意
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行。疏上来就能
卷五十七 第 453c 页
起下三释断二愚。文中三。初以义生起。二
由斯初地下引论正释。三断义如前。下结
示断义。二中言断二愚。即是现行及彼粗重
者。彼论释云。显彼二种。次文释云。或二所
起无堪任性。如入二空说断苦根。所断苦
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然。彼粗重
言例亦应释。疏四所證理等者。文中有五。
初对前生起。以断障證如义相顺故。由前
在凡二我之执不见二空。若證二空彼障
随断。故斯断證二义相成。二谓此真如下引
唯识释。三梁摄下会其异名。四意明下双
释二论。谓一切法本是二空。故云遍满等。
非别有如来遍诸法。五此地最初偏證遍满者。为遮伏难。谓有难言。下之九如岂不
遍耶。岂复非是二空所显故。为此通意明
遍行之如。是如总相下之九如。随德别立。今
当初得得于总相以受别名。疏二约所成
者。大愿昔发至于初地。能如愿作故称所
成。复名为行。疏信等十者。即净治地法文
在行校量中。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无有
疲厌。六知诸经论。七善解世法。八惭愧庄
严。九具坚固力。十供养诸佛依教修行。疏
然上诸下第二总相圆融。于中四义。对于
三四五六。四门来意一门但明次第不离下
六释名。通从三四五六得果。一种非正地
法。故但对四。疏第七释文。文前更三。一依
经科。二依论科。三对前相摄。今初亦三。
初正科二。故慈氏下引證。先引瑜伽。二
引仁王。仁王即观如来品。文云。般若空故菩
卷五十七 第 454a 页
萨亦空。何以故。于十地中地地已上文如
疏引。三而论下会今论文。疏今且依论下二
依论科分二。先正科。后初云住下疏释论。
其释名分。最后释者。义通始终。故疏然十地
中。既三心齐證。下第三对前相摄。疏今初
住分下释疏文有四。初一曲科。二初谓深
种善根下疏释。三瑜伽下引證。彼云。菩萨发
心因四行相。一者何相发心。二者何缘发心。
三者何状自性。四起何胜利。即此四段也。
四又此四下会三菩提心。即起信意。前十
住品已广分别言。又此四段各含三心者。
向就增胜各配其一。一者深心即乐修一
切善行故配依何身深种善根。今有集白
净法。即是直心。慈悲现前即大悲心。二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配为何义以求佛智。同念
真如故。今有救一切世间等。即是悲心。为
净一切佛刹。即是深心。三大悲心。救护一切
苦众生故。故配以何因大悲为首。今有智
慧增上故有直心。善巧方便所摄故有深
心。四有何相总。则具上三心故得入位。今
别说者。生如来家是直心相。得菩萨法即大
悲相。住菩萨处即深心相。馀可例知。疏别
有九种集。下疏文有三。初别释二。然小乘
下随难料拣。三已知总别下六相圆融。今初
先科后释。释中前二皆言眷属者。慧为正
道。戒定助道。故疏谓依闻思彼若明若义等
者。以前之五集明四善根古来诸德皆云
权教。似小拟议立四。华严即无。然华严正
约四十二位。文无彰灼。四善根名论无释
卷五十七 第 454b 页
文义旨含有。是约五位收摄之义。且十地
皆有十句加行。起十种心。此心未满犹属
初地。满成二地。二地加行十心未满。属于
二地。满属三地。下七皆然。未知初地亦起
十心。十心已满即入初地。未满属何。例于
下九即在地前回向会竟。既非回向。当属
何人。为加行位理极成矣。又上深种善根之
人。地持判属胜解行人。有如是心。即入初
地。明知未具是地前也。彼依四位明义。
初一即胜解行人。始从十信终至地前。馀
三即是见修究竟同于唯识。又依十二住。亦
以地前为第二胜解行住三即极喜。明知
加行胜解行摄。然判地位总有十门。广如
十住。今约五位。初地加行属加行摄。况论
释十句。前五约闻思修等。第六方名净心
集者前为加行。文理更明。虽局初地而以
地前望于地上。即为十地之加行也。故于
十地总有三处。总集方便。谓初地。八地及
与十地。然初地方便复有二种。一收三贤。
皆为趣地之远方便。二者取四加行。为近
方便。三贤别会已广说竟。今为加行于理
无违。复有人言。此中十句唯属初地。四加
行位总属十地。斯人不晓。唯识论文云。为
入见道复修加行。明知即是初地加行。故
四加行义通于总别。勿复粗心。言四加行
者。唯识第九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
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论曰。菩萨
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
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
卷五十七 第 454c 页
加行伏除二取。谓𤏙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
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
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释曰。
决择是智。即择法也。决拣疑品择拣见品。
疑品择而不决。以犹豫故。见品决而不择。
非正见故。今此具二决择即分论𤏙等四
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标也。四寻
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释四
寻思也。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
如实智。何故名义各别寻求名义自性及与
差别。即合观察问也。名义相异故。别寻求
二。二相同故合思察。次论别释四相文云。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𤏙位。
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
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
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𤏙。释曰。
明得是定。寻思是慧。故云发也。下发皆然。
次论云。依明增定发上品寻思。观无所取。
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
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
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次论云。依印顺
定发下品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
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
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
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
境识空故亦名忍。释曰。忍有三品。下品名
印忍印所取无故。中品名乐顺。乐无能取。
顺修彼故。上忍名印顺。印能取无。顺观彼
故。故论云。印顺忍时总立名忍。印顺俱定
卷五十七 第 455a 页
名印顺定。忍即智也。次论云。依无间定发
上品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
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即从
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
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下论总释云。如是
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
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
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立世第一法。双
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證实。故说菩萨
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
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
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
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云。菩萨于
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
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释曰。此偈初二句煖位。次二句
顶位。次二句下忍位。第七句中忍。合前三
句为上忍位。其世第一住时促故。此偈略
无。末句见位。但观上来唯识论文。四五二集
释然自解。疏言治诸蔽漏者。按唯识论。但
是伏位。故次论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
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
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
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释曰。今约伏故云白净耳。又上疏言欲集
闻慧及思慧等者。彼论次云。此位菩萨于安
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
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
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释曰。上皆闻思
卷五十七 第 455b 页
也。又上疏云定谓四禅者。彼论次云。菩萨
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
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
依欲界善趣身起。馀趣厌心非殊胜故。次
论云。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證唯识真胜
义故。释曰。即顺摄论。唯四位义也。疏六净
心集即善净深心者。上牒名指经。从以得
出世正智。即是论释从于所缘下疏释经。
前加请分皆已广明。疏七广集者。明护小
乘发意旷兼。故名广心。起心殷重故名为
深。信解大因求大果故名为大心。慈悲现
前。疏释论名。谓多行下即是论释。疏然小乘
下第二随难料拣。即是后三。应有问言。何
以护心双约二利。护行唯约利他。故为此
通。又约自利多同前六。故疏中慈依苦苦
等者。然其慈悲略有三义。一别。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二通。故三地中释慈心广大无
量云。广者与欲界乐。大者与色无色界同
喜乐。无量者与不同喜乐。经文后三无
量例同于慈。更不见释义。当同与乐也。
又彼地中依苦众生故入慈悲无量。即慈
亦拔苦。今此则二皆拔苦。慈心粗拔二苦。
悲心细拔行苦。疏中文二。先顺论总明拔
苦。后又明与乐下显二通义可知。疏总云
佛智等者。上句举经。谓无上智。即论总指
其体。知断證修故。论别显其相。谓知苦断
集。證灭修道。苦是报法不可言断。但可
言知以令生厌。集则可断。灭是理法但可
云證。道是心法可以进修。言约无作四谛
卷五十七 第 455c 页
究竟故者。释妨。恐有问言。既是佛智何得
有修。通意可知。疏此智差别下别中九句。
一问记业。记即答也。二拣异菩萨者。皆穷尽
故。三中平等。有其二义。一二无我理生佛平
等。二令众生平等皆證。五中救摄因者。由
慈净嗔。能用四摄。广利乐故。从第六无馀
智下四句经文约五无量界。谓六即众生界
无量。七即世界。八即法界。及调伏众生界。九
即调伏加行界。如文可知。六中言佛眼观
众生者。四眼九眼入于佛眼。皆名佛眼。无
馀亦有二义。一遍观众生尽无尽故。二以
十眼委照性相心行等故。七中言论经阙
于净刹者。论云。七无染佛智。一切世间无障
无染。自然应化。今信作业智心无碍。如
经得一切世界无障净智故。释曰。经无净刹
释有净义。即净刹无染心解脱故。化往无障。
慧解脱故。今经亦令众生但生信乐而无
染著。八中穷尽心行方善调故。九中初举
论。法轮即是下疏以经文会论所释。

疏。二
总结发心中疏文有四。一略释。二而论下辩
论释。三前指于此下辩论指文不同前。即
指此结文。欲以后摄于前。此则指前总
句。欲明以前摄后。总之与结皆是总义故。
结云总摄别故。四又但云生心者。释通妨
难论有二问二答疏亦两节。一问云。前求
佛智。何故唯云生如是心。不云生智。故今
答云心是总故已摄于智。知断證修二亦
摄。下亦有问言。别有诸德。何故但云生如
卷五十七 第 456a 页
是心。答云心亦是总总摄诸德。故不别举
助道等法。亦应问言。心既是总摄于知断證
修。何故前文不求佛心。有二义故。一前是
所求。此是能求。故二果位智强心不可知
故。疏明以何因生如是心者。此是论文。此
中疏文问意梢略。应云第三以大悲下明以
何因。次应更云。谓以何因生如是心。今以
先科文便释意耳。从意云下疏释论文。引
于二经。成立论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