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438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五十六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四种姓胜。疏文有四。初牒名嘱经。二于
中又二下开章别释。三由上四义下。结归
第二重总。四上云二种加下。结归第一重总。
以具二加。加金刚藏故。于中先结二加。
后今此具德下。结加金刚藏。前中言有法所
依之身者。谓具相好身未成佛时已有故未
是果。后依身修起方名为果向约四胜中
第四胜。则释师子法。以别开二义唯法一
字名为法家。馀则生家。今为二加则单取
释师子为身加。总取释师子法为具果加。
疏第二偈加所为。疏中二。初总辩意。二文
中下总科三义藏即胜妙行下。嘱经别释。今
初令开法藏示显现故。疏是说所依者。依
佛神力说故。故论云此偈中何故令显承
佛力说。答有众生于如来所生轻慢想。以
自不能说请他而说。为遮此故显是承力
非佛不能言开胜藏。一句是总者即开此
法王最胜藏句。然此胜藏属于如来故。云
开法王藏义藏即是地体。字藏即是地相。疏
染净无碍故云神力者。谓经但云胜论詺为
上者。神力胜故。疏会释谓。不住道处生死
而不染不碍涅槃。在涅槃而不證不碍
生死。是为染净无碍。又论但云行为助道
其證不住。疏例论释以义顺故论举一隅
卷五十六 第 438c 页
耳。疏如是显示深妙胜上之义者。总结义
藏深即助道助道能穷实故说为深妙。结
證道。胜上二字同结不住。论经云上。今经
云胜。论结双明胜上。二字藏者即诸地广
智。及分别说。若望经文分别说言通说二
藏。以论经云分别智地义一句为字藏。今
取文同故合第三句四字及第四句三字当
之。疏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成闻持者。正
顺解脱月双叹人法请。说此不思议法。此
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由法胜故则
得佛加。得佛加故法宝入心。法宝入心即
是闻持。既由法胜故加。明是举法胜益以
请。疏后一偈转生时胜益。疏文有六。初显意
总科。二论经但有下会通二经。三此中大意
下总显文意。四以难不障闻下。以论释文
五上顺论释下。别申意趣。六问若依下。问
答料拣。初中言即具坚种人。谓具金刚种。
虽在八难而得闻经。以彰闻经益之深
远。种子无上故。地狱天子三重顿圆。疏今
经堪受即决定信义者。正会释也。若无信心
在善道中。尚不得闻况恶道耶。故次辩大
意。若有信心难处尚闻。况非难处。疏以难
不障闻故云虽也。下第四以论释文。于
中但释前半后半。总科之中以出大意竟。
就释前半中。疏文有二。先总明。后别释。今
初此言有二意。一者成上所以。不问难不
难者。以不信障闻非难障闻故。二者即蹑
此意以释虽字。虽者纵夺之词。言含得失。
八难是恶而不障闻故。虽难而非难也。言
卷五十六 第 439a 页
海水劫火即是转生难处者。即总指经文。
释论转生之义。疏大海即是恶道下。第二
别释也。先释海水堪闻以龙宫有经故。龙
至佛会故。后劫火中释火中闻经。疏有文
五。一正以释经。二会释论文。三以论会
经。四释论等字。五会长寿宽狭。初文可
知。疏此即指二禅下。第二会释论文。以论
云光音天已上故。疏然二经中文皆巧略下。
第三以论会经。言巧略者下云若具应
言即显经意。文中是略而云巧者。下云举
初摄后对水成文此即巧也略义可知。疏
等言等取下。第四释论等字。于中二先显
论包含。劫尽有三。谓水火风。火坏初禅。二
禅已上得闻水坏二禅三禅已上得闻。风
坏三禅四禅已上得闻故。劫火言亦是火劫
异水风劫故。论经云劫尽火中者。正取二
十住劫已终。又十九劫坏有情竟名为劫
尽。一劫坏器名为火中。疏今举初摄后下。
二显经之巧。举火劫摄于水风显义巧也。
对上海水而云劫火。显文巧也。此言初
对长寿天。所以得闻者以彼有天曾从佛
闻而为说法故二能下就佛而听法故。如
初列众处说。皆由信故难不为难。其为难
者未曾闻熏耽禅味故。疏按智论等下。第
五会长寿宽狭。即智论三十八云。长寿天者。
谓非想非非想天处。八万大劫故。或有人云。
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以无形可化故。不
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
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
卷五十六 第 439b 页
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著禅味邪见不
能受道。故上即智论等言。等取梁摄论及
成实论。皆同智论第三师说。上诸论意皆
以上二界寿长。又耽禅味不任受道。故为
难处。今有信心并非是难。此上明长寿天竟。疏今不取初禅者。明论小狭二因故除。
一有觉观义通馀处。二正烧者正顺论文。
若说初禅为长寿天难。无由得说火劫。今
火烧初禅初禅无人故。约二禅已上得闻
长寿之难得闻。疏上顺论释下。第五别申
意趣。于中二。先结成论意。后理实八难下。
正申别旨。于中又二。先通八难。八难虽则
不具不唯有二。谓论已有二。加佛前后为
三。海兼地狱为四。修罗兼鬼为五。以五
趣明义修罗亦鬼摄故。其生聋盲正绝见
闻不可说闻但潜益耳。忽令生于耳目亦
容见闻。世智辩聪亦不妨闻。疏今经但云
火中者。二别释火中之言。即法华中意在
华藏品已引故。华藏云劫烧不思议所现虽
败恶其处常坚固。即明火中闻也。火浣之
布。火中之鼠。炎铁团内而有虫生。众生业殊
岂妨火中闻法。方对海水之内正在其中。
疏问若依前义下。第六问答料拣。先问可
知。后答中三。初以义正答。二会释经文。
三结劝引證。今初然戒能防非止恶。近得
人天之身乘者理运弥载远證涅槃之果。为
功不等益有浅深。故美乘而轻戒。然戒有
随相离相。三聚尸罗体即是乘定慧。若有漏
取相亦不能运出。今以随相律仪不动不
卷五十六 第 439c 页
出。不得称乘定慧。了知性相动出名乘。各
举一边以美乘妙。一乘缓戒急者。事戒严峻
纤毫不犯。三种观心了不开解。以急戒故
人天受生。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世虽有
佛说法度人。而于此类全无利益。设得值
遇不能开解。震旦一国不觉不知。舍卫三
亿不闻不见。著乐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
受。是此类也。譬如禁系之人。或以财物求
诸大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
复如是。冀善知识化道修乘即能得解脱。
若于人天不修乘者。报尽还堕三恶道中。
百千佛出终不得道。二乘急戒缓者。是人
德薄垢重烦恼所使。是诸事戒皆为罗刹之
所啖食。专守理戒观行相续。以事戒缓命
终即堕三恶道中受于罪报。于诸乘中随
何乘强。强者先牵。若一乘强即闻华严等。
三乘戒俱急者。谓具持众戒理事无瑕于
诸妙乘观念相续。即于今生便应得道。若
未得道此业最强。强者先牵必升善处。随
戒优劣欲色等殊。随乘胜劣运出亦异。若
一乘急即于人天身中闻华严等。四乘戒俱
缓者。谓具犯众戒。又复无乘。永坠泥犁失
人天报。神明闇塞无得道期。展转沈沦不
可度脱。疏今海水劫火下。第二会释经文
可知。疏勉旃下。结劝引證。引證即涅槃第
六。因明菩萨忘犯护法。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于戒极缓本所受
戒为具在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
是说。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设有所
卷五十六 第 440a 页
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乃至云善男子。于
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菩
萨摩诃萨。于此大乘不作懈慢。是名奉戒
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萨
虽现破戒不名为缓。释曰。此意唯以大
乘为乘。今疏文意亦取大乘正法为乘耳。
故结劝云留心法要。旃犹之也。疏第二一偈
教说分齐也。疏文分五。一总显文意。二言
渐次下。释总名。三云何为三下。列名出体。
四胜智道者下。随文解释。五问答料拣。三
中观者所谓观解。始心拣择名之为观。依
解得实名之为證。證心清净解脱成德说
为修行。如金清净为庄严具。从此即十地
之中下出体。体即三智。远公更有一释。云
解行为观。初地为證。二地以去说为修行。
今以论意皆言十地观等故唯依前释。疏
即观行渐次者。疏文有二。先取论意总释。
后谓说诸地若加行观下。引论辩其观相。
今初道者因也者。以胜智为地智因故。以
道为因道即加行。若远公意詺三慧为智。
渐增为胜。虚通曰道。就辩观相中。观为能
观。依止理为所观。理智相应能生后地。而
远公云始观为观。正住名依止。地中满足起
后为能生。此三自为观中渐次。似非论意
故。疏不依但以加行为證渐次耳。疏以
后得智要由證真方能了俗等者。證真竟方能了俗故为渐次。故三渐次唯證一种当
證。上论自云三心以为渐次。馀二以自望
他而为渐次。疏问地地正證者下。第五问答料拣。于中先问。后古
卷五十六 第 440b 页
举贤首释。后此亦顺理下。疏为会释。以刊
定取唯识意约德异故。有十亲證破智明
昧故为会释。二义俱取于中二。初句总标。
二别会。今初言此亦顺理者。非是不许
彼之正义正义即唯识意也。故云此亦顺理。
彼疏有二。先难古释。后申正义。难古有
三。一难云。谓境智互相如。约智證十如。何
不境智互相如约境證一如。二难云。加行
后得非亲證。可说彼智有明昧。正体缘如
不变影。何得说此有明昧。三难云。能證有
分限。所證无分限。以限證无限境智岂相
如。下出正义云。应知亲證之言。但望当地
加行后得故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證
故不相违也。于义可知。今当为古德先通
此难。一者我许有十如则应如所难。我
唯立一如何因为此难故应顺语答第
一云境智互相如说智十遍證。境智互相
如约境惟一證二。答第二云。汝證十如不
变影一如而说为十如。我證真如不变影。何
妨一智十亲證。三酬第三有其二意。一随
难通。以能随所證不许有明昧。以所随
能證真如应是智。二者反难云。真如无
分限不许有明昧。真如体不异十德何由
成是则前难未为切要。疏故唯识下。第二
别会释。于中四。一举唯识正义。二借文通义。三反难成立。四以喻显示。今初唯识正
答如无异难刊定。傍此而斥本师。然唯识
疏中释云。真如实无别。随其所證。所生能
卷五十六 第 440c 页
證胜德假立十种。释曰。既云所生能證胜德
假立十种。早有智明昧义矣。疏又云虽初地
中下。第二借唯识文通贤首义。然唯识论
此一段文自明废立。应有问言。初地之内不
达十如。应无发趣之果能达后后相及得
果。若已通达何不齐證真如十德。故今答云
达即齐达。證行未圆故行位有十。故有十
种圆满真如。乃至如来十皆能了。如辩中边
论广有分别。言能證者。由于行圆。后后
地行别别渐圆。岂非约智有昧明义。虽彼
疏释本为废立。即以此义可通明昧故得
引之。以非證论中通真如无异之义故。
今疏云亦约能證有明昧意也。疏若唯取所
證下。第三反难成立。此有二难。一初地未
證难。如有十德初唯證一岂是證如。二不
通本难难谓本难云。如本无异何有十證。
今云当地證于一德名亲證者。无异之难
岂得免耶。疏如人观空下。第四以喻显
示。眼有小大空无差别。是故生公依于此
理立顿悟义。明唯佛悟證如穷故。十地圣
贤皆为信境未全證如。故云夫称顿者明
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顿明悟。义不容
二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
悟即斯意也。虽迥异常谈亦为系表之玄
矣。疏自下第三许说分齐。疏文分二。先显意
总科。后今初下。依文正释。于中二。初释
说仪。后释说意。前中二。先举论释经。后观
十方佛下。疏释论自有二意。一以无慢
对佛。不偏对机。佛请不说便是自高。今承
卷五十六 第 441a 页
力说安敢慢乎。二亦可下。意欲显通。却以
无慢对机。不偏对佛。疏欲令大众下释说
意。疏文有四。一依经释。然疏示说正地该
通二大。远公以示说为说大。正地为义大。
乃成穿凿。二若准论下。引论释。三以前说
主下疏释论经中重增之言。四如何得此踊
悦下显喜意。于中四一徵以总释。二义名所
以下释二大名。三闻于二大下。结成踊悦。
四然二大体下彰其体性。于中二先总标。后
远公下别显二师。远公云。證道所表即是
地法者。證道约人契会地法本自有之。犹
十二缘以法就人三世流转。废人论法性
相常定。疏贤首下。此师文三。初正明二大。
二然其后解下。对前拣异。三古德因此下。
明可说不可说。于中二。前总后别。前中言
下论自明者。论意因分为可说。果分不可
说。举论此文即夺古德。从非无眉目下。
纵成古义妙理无妨故。疏于中初就义大
下。第二别释。于中三。初标章。二别显。三融
通。疏义中有三下。别显言可以标举令人知
有者。总显三意为义大皆可标举。如前
七偈即其事也。不可指斥者。文云言说不
能及是也。疏二约證处等者。如鸟足所履
之处。以喻所證。而言此处非有非无即为
可说。为迹之处不可显示名不可说。疏
三约本智等。谓以空中鸟迹喻于證智。说
有空中之迹即是可说。不可示其长短大
小即不可说。疏摄论云无分别智离五相者。
双證说不说义。即无性摄论第八增上慧品。
卷五十六 第 441b 页
第九论曰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
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
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
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
无分别智。释论曰。依智自性说离五相。
由遮诠门说智体相。以表诠门不可说。故
遣分别门无分别智。其相可了。若异此智
应有分别。何有分别。谓后广说无作意等。
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者。睡眠醉等无所作
意。应成无分别智然不应许。由离功用
应得无烦恼故。若二是者第二静虑已上
应成无分别智。若三是者此智体相难可
成立。以彼离心无有心法故。若四是者应
不成智。如四大所造故。若五是者。此智不
成是无分别性有分别故。论颂云。诸菩萨自
性远离五种相。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
释论云。前三句遮五。第四句正说自性。已
上引论。今疏中言睡眠醉等略举五相之
一。等字二义。一者等取馀四。皆为證成第
三约智耳。二者等于无想定及无想报。以
五位无心略举二故。第五灭定第三相中自
拣竟故。从以直诠不到下。即释论意具如
上引。上句即不可说。下句即可说义。又上三
义且从别义配果海等。而实三义俱通果
海理智等三。皆可标举不可指示。寄言
遣言。约遮约表思之。又上三义明说不说
更有二义。一约自体真法互相显现名为
可说。如经云智起佛境界等。谓以如显智。
以智显如。名为可说。不可以此性相别
卷五十六 第 441c 页
取名不可说。二者情实相对。以情望实情
外有真可以谈说。据真就情真外无情用
何起说。疏是出世间故不可说者。以后得
智必由證真故。是出世如何可说。观中行相
言不至故者。以修中观必称性修性出名
言故不可说。故弥勒云。种性粗相我已略说。
诸馀实义唯佛能知。疏又诸法自相皆不可
说。诸法共相皆是可说者。此依因明论。谓一
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
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为共相。
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
此分别皆名现量。如第十唯识疏说。然就
说大中约加行智傍出此义。以其加行观
法广故。通意言观故傍出也。疏又果海离
缘下。上说不说通其六重。此下六重相望则
初后唯一中间具二。疏此上不可说下。第
三融通于中二。先正融通。二引證。今初
以真理普遍故者。真理不可说普遍于事
是故可说。言以缘修无性故者。缘修即可说。
无性故便同真理不可说也。疏是故下引
證。先引当经。即末偈我今说少分。疏涅槃
亦云下。二引他经即涅槃北本二十一高贵
德王菩萨品。说十功德中。第一智慧功德因
辩修行大般涅槃。闻所未闻。琉璃光菩萨
从东方不动世界满月佛所。而来问佛便明
至不至义。世尊以生不生等释成至不至义。
略有六句。四句是复。一不生生不可说。二生
生不可说。三生不生不可说。四不生不生不
卷五十六 第 442a 页
可说。二句单云。五生亦不可说。六不生亦不
可说。今略释之。第一句未生之法名为不
生。有可生性名之为生。既不生为他所
生。故不可作不生说也。第二句谓生相能
生可生之法名为生生。今生相不能自生。
既不自生何故生他。故不可作生生说。第
三句谓生相能生未生之法名生不生今由
不生无漏。故不可作生不生说。第四句谓
未生时无有生事名不生不生。如虚空未
生之时无有生事。不能令生有漏之法。
既未生时无有生事。若有缘会则能生耶。
故不可作不生不生说也。五生相是生不
能自生故不可说。六未生是不生缘会便生
故不可说。言有因缘故亦不得说者。经云
有十因缘则可得说。远公二释。一以十二
缘生。前十共为生支之因。二者即地持等
十因。谓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
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
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释曰后义为
善。广如唯识等。然彼经中广解不生等相。
今但略引證说默之旨。故不广具。第二正申偈中。疏今初正显地智微妙之相下。疏文
有三。初定所显之法。二于中论经下。略会
论经。三言微妙者下。牒文解释。今初以远
公意明初三偈半显佛法微妙。后有三偈。
举彼佛法显地出言。故今拣之。明初三偈
半亦是显于地智微妙非说佛果。于中三
初总标是地智。二引證。三结弹。疏故论云
下。二引證也。文中五。一问。二依智地故论
卷五十六 第 442b 页
答。三依者据也疏释。四云何知下论重徵。五
上来下论自释。然论但云上来所说皆依智
地。后复所说亦依智地。第六偈言智起佛境
界故。释曰论无本分请分等言。今疏义加
耳。此论引三节文。谓一上来。二者后说。三
即今偈本分即前标举。地体相是请分。谓解
脱月大众如来皆请说十地。解脱月请经。云
何故说地名。而不为解释诸地妙义趣。是
众皆欲闻。大众请经云辩才分别义说此最
胜地。如来请经云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
神分别说。如是等文皆是十地之智地耳。
非佛果也。疏后说分等者。即论后复所说意
云酬请。既说十地法门。明知许说分齐。亦
说十地之深义耳。疏即今此中等者。此经第
六偈即论经第四指语全同。意云。智从佛境
界起。所起之智即是十地。故下释云。智者是
地智。起者以何观。以何同行。能起此智。此
下释佛境界言。次前论云。此偈示现思慧及
报生识智。是则可说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
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意云此智地唯佛穷
尽故。辩所知亦只智地。又境界即如如为
佛境。今此智地由于加行观佛境起。明皆
说十地智耳。不尔岂有请说皆明十地。今
乃示果之分齐耶。疏明知此显下。第三结
弹昔义。疏此即双指下。疏释论言圣道是体
难知故微者。圣之一字即今经。如来大仙即
圣人之道名为圣道。以人取法意在于道。
道即地智故云是体。言难知故微者难知是
微所以。亦是微相。该于说證。故下开二义。
卷五十六 第 442c 页
言故净名云者。即菩萨品弥勒章中文也。疏
云何难知下。开章别释口欲辩而辞丧者。
言语道断故。心将缘而虑息者。心行处灭故。
前来频释问既云说时云何难知。答有心不
能说故。故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则
言而无言矣。疏上大仙道是所證说者。牒经
第一句。为其地体。即论经圣道二字上直就
法体以论微妙。今以人显法。以是佛因何
不微妙。疏初句即说时难知者。次第释上二
章也。非念离念语。则非念似南宗义无念。
离念似北宗义。释乃非念同北宗修得非
念故。离念同南宗本性离故。若二宗相成
由本无念要须离念。方知今此云何以非
念者。由本离念故。言自体无念者以无
缘故。然体无念复有二意。一性净无念。以
心体离念故。今非此义以此通一切凡小
故。二契理无缘都无所得名为无念。即今
所用。若依此义亦异偏就南宗。故南北圆
融方成离念。由上二下结即非念离念二义。
疏求欲證见难證得故者。以论经但云难
得。今经云求见不可得。得之与见俱约證
说。故云求欲證见难可得故。次以无见无得
下。双證二经。言无见者上经精进慧菩萨
云。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又善慧菩萨云。无见说为见。
无生说众生若见若众生。了知无体性。又
功德慧菩萨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
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无得者智慧菩萨
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
卷五十六 第 443a 页
二俱不可得。真实慧菩萨云。佛法不可觉了
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又云
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住于此究竟
不动摇般若宗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
故菩萨心无挂碍。诸佛则得菩提。净名天女
云。若有得有證于佛法中为增上慢。故无
见无得方能證得。得与无得俱绝名言。
非离有得而證无得。方为真无得也。亡
言亡言。疏下四句别等者。以总明难得。其
相犹隐故别显之。然疏文有四。初总标。二
列名。三释经。四料拣。疏第一观行下。第二
列名。依论次下释顺经。论经云难得无垢
浊。智者所行处。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故
为此次。疏初句下第三释经。初句释第四
功德微。即无生亦无灭句。无生者用而常寂。
不灭者寂而常用。故云不一往灭。一往灭者。
即同二乘上来释经。即无住涅槃。寂用无
碍功德者。结成论名。疏次句清净下释第三
清净微。上功德微即是自在我义。此微既约
性净即是常义。悟实本净无染可除。先染
后净即是无常。疏言离垢者下。释第一观行
微即是净义。先顺释。论云智中无无明故。
不同世间下。反释故论云有无明杂智是名
为浊。以论经云无垢浊故。世间八禅是不
动业必杂无明。疏聪慧人下。释第二依止
微。即显乐德。言依止者。为行依故。先释
能行之人。此聪慧人即论经智者二字。疏彼
人之智下。二释彼智所行处。于中三。先总
释二徵以别显。三正释行相。疏何智能行
卷五十六 第 443b 页
下徵以别显。然有二对。一总别。二权实。今
疏合明。然论云智者所行处者。自證知故。
自證知者。依彼生故。于中智者见实谛义
故。复增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灭故。复有
世间智。随闻明了知故。释曰。今疏意明此
中论有总别。先总后于中下别。总中二句皆
是实智。别中有实有权故合之。就总就实
唯一实智。然总别就文。权实约义。疏云何
行处。即第三正释行处。二智可见故。唯约
證智。能行即是论中总意。初云此之地智是
彼證智自證知故者。即论云智者所行处者。
自證知故。次云依彼地智说證智生者。即
释论第二句。云自證知者。依彼生故是则
地智约本有之證智。约人就法。亦由远公
上云三證智。四所表地法思之。疏上四微中
下。第四料拣。于中二。先依论从胜以配。
后上依增胜下。疏意明通。通相云何。如功
德异小。无住功德凡外岂有。观行异凡。小乘
外道皆有无明。明彼亦无依止清净。拣异
外道。凡小宁有。以并非聪慧。双證二空定
契性净为恒寂然。故知论主从胜略配耳。
疏此徵体相也者。疏释论体相有三。一者
标相。如见烟知火见鹤知池等。二者形相
如长短方圆等。三者体相。如火热相等。今
拣前二故云体相。体相复二。一者事体。如
向所引。二者理体如空寂等。今是理体约
不同相。虽义兼于事皆事理相即为深义
之体也。疏智体空寂名为同相等者。其犹
世间色等空寂名为同相。色相差别为不同
卷五十六 第 443c 页
相。不同犹于自性也。疏总中此是谁相下。
释总句有二。先释经后释论经中两重假
徵以经配答。可知但体性有同有异。异者
相据于外。性主于内。体者性相之通称。则
宽狭不同。今此所明即性为体。故经云自
性。论经云自体。疏何以言同下。第二释论
同相之言。先出体。后释名。此即性净涅槃者。
出体也。则下言不同。是方便净涅槃。同相
有二。一对因彰果本隐今显。二对用彰体。
涅槃体净故。不拣修生修显功德彰体齐
称性净。若依初义无始法性。名之为体。昔
为妄覆今障息德显故名为净。若依后义
则涅槃法体名之为性。涅槃体净名为性
净。下方便净亦有二义。次下当辩。疏上同
诸佛下。后释名也。以体释名由体同故。略
举三同显横竖皆同。上下即竖。横同诸法标
也。诸法如故下。展转释成文中自有五重
徵释。一云。云何知皆同诸法。释云。诸法皆
如故智体即如故云同也。二徵云。经云性
空何干于如。故释云如即空故。三又徵云。
何以得知如即是空故释云。一切皆以空
为自性故。自性即是空如。四又徵云。岂不
言总意别。别在于智何言诸法。故释云。色
性智性本无二故。即起信文故以法取性。
性随法别。是则智空非说馀空。若以法就
性性无不同。五徵云。纵言性同何以得
知是涅槃性。故引涅槃经。證一切诸法中
皆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涅槃性故。即涅
槃第三四十二问中一问也。疏下句别者下
卷五十六 第 444a 页
释。此一句疏文有六。初会论经。二释云下。
引论标释。三三种空者。即地前下引他论
證成。四今云有者下。引论别释。五今经阙
有下。会通经文。六三种空义下。结广有在
初二可知。三中即宝性论第四云。若散乱
心失空众生者。谓初发心菩萨离空如来
藏义。以失变坏物修行者。名为空解脱
门。此明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
法可灭后时得涅槃。如是菩萨失空如来
藏修行。又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
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
行彼人不知空。今疏二当第三。三当第二。
为顺论中三种谤故。又取意引对文可知。
然般若经中四句。正遣此三空疑。一疑空灭
色故。以色即是空遣之。二疑空异色故。
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遣之。三疑空是
物。今明空即是色故非别有空也。疏今云
有者。即初离谤摄者。四引论别释也。然论
先列三病。即返问辩非。后列三名治之即
顺问彰是。今初。论云自体空者。可如是
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取。异此空智
更有异空耶。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
体彼此转灭耶。不也。后顺问彰是云。云何
取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如是取此句显
离三种空摄。一离谤摄。二离异摄。三离尽
灭摄。释曰。上论先举所拣以经对治。今疏
乃分其能治所治。兼经五字一一对释于
义易了。如云今云有者。牒经言即初离
谤摄者。即举论立名。言不谓断灭下。明离
卷五十六 第 444b 页
前过。如兔角者。即前可如是取。如兔角
耶。其不谓两字即前不也二字。断灭两字即
取三空乱意中第一乱意。会同论文。下之二
摄例此可知。但观上所引论文自分主
客。二即疑空异色。三即疑空是物。谓空为
有。三中言此明非灭有体之智以成有体
之空者。此有两释。今是第一释。由论云彼
此自体故。以空为此智为彼既离尽灭故。
非灭有体之智等。疏亦非空有物可转灭
者。即第二释。前释双就智空上论尽灭。今
就空上论尽灭。正顺上第三。谓空为有谤
不要约智论有也。疏离此三空下。结成正
义。然正义尚难。初二是有。后义非有自互相
违何成正义。故说正义智相是有。智性说
空。今此智空由有三德离上三谤。一相作
义故离初谤摄。谓若无智则无有空。若无
真空智不成立故。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
果。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
论经云。有能离谤摄。既空能成有。岂待灭
智方成空耶。二不相碍义。是故不异异即有
碍于空。定性有故空碍于有。定性无故既
不相碍。故非色外别更有空故离异摄。三
相违义。以体非有故无可尽。安谓空为有
耶。故初则废他成己故有空。后则废己成
他故非有空由初有故不无。由后无故
非有非有非无是中道义。故此空有岂得
异耶。由空义故与智非一。由前二义与
智非异。非一非异是中道故。故此真空是
智之体。体相无二为智之相是同相也。同相
卷五十六 第 444c 页
即是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即性净涅槃。其揆
一耳。疏今阙有字下。第五会通经文。此句
徵也。此有二意下。释初意。以不尽字摄
有字。前明不尽是无。故无可尽则离谓空
为有过。今明有体故。不尽则离断灭过。二
者下第二意即以无尽二字摄有字。以是
有无不二故离断灭。于中先出论文。次意
云下释论。后今经亦无定字下。会释今经。
言离前二空者。一谓有无不二故离于异
摄。二即异故义如前说。二者有无既其不二。
岂灭有明无。故离断灭虽有二意后意最
亲。疏二有六句明不同相。即方便净涅槃
者。疏文有三。第一总彰大意。第二随文解
释。第三总结会通。初中有三。初出体。二释
名。三解妨。今初即方便净涅槃。对前性净。
方便有二。一对因彰果。从因方便而修得
故。二对体起用作用差别故名方便。方便
即寂故称涅槃。疏断惑平等下。第二释此
不同。对于前同。前同有三。今亦有三而少
开合。一对下不同众生。言断惑平等者。
断惑故异凡夫。平等故异小乘。小乘不
断法执故非平等。又谓有惑可断。不解
无断而断。今皆反此故云平等。二而能断
故。不同外境但是所證。即对前横同诸法。
然诸法中含其有无故开为二。今对有境
质碍之境不能断惑。但是所證故。三有异
相故不同空者。即前诸法中含此无法。又
加此空者。前约性净同空义多。今方便净
同空义少故云不同于空。不云不同诸佛
卷五十六 第 445a 页
者此多同佛故。疏涅槃是果下。三通妨难。
而文有二妨。一以果违因妨。先问后约分
證下答。答有三义文并可知。疏今明地智
下。第二所證违智妨。亦先问。后若分相下
答。大意可知。然约相融凡是一法即摄一
切。若以涅槃为门。涅槃门中摄一切法。
若以菩提为门。菩提摄一切法。若法身为
门。法身摄一切法。今约地智。地智门中摄
一切法。智相即同菩提。智性即同涅槃。今
取即相之性故。同与不同皆名涅槃。言
二而不二者。性与相殊而复相即故。难说甚
深者。欲言菩提即同涅槃。欲言涅槃即
说为智。互融双绝难以一事当之故。理圆
言偏。理与言绝为难说耳。疏文中解脱是
总下随文解释。先解总句。言异前者。异
前同相也。疏宝性论下。引论成立。此论前
有偈云。佛身不舍离清净真妙法。如虚空
日月智离染不二。论云此偈明何义。向说转
身实体清净。又清净者。略有二种。何等为
二。一者自性清净。二者离垢清净。自性清净
者。谓性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净心
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以彼解脱不离一
切法。如水不离诸尘垢等。而言清净。以
自性清净心。远离诸烦恼垢更无染故。又
依彼果离垢清净故(云云)。若无上依经第一
亦明四德。各有二义。净有二者。一自性清
净是其通相。二无垢清净是其别相我有二
者。一远离外道邪执我。二离二乘无我。乐
有二种。一断苦集。二断意生身诸阴灭。常
卷五十六 第 445b 页
有二种。一离无常断见。二离涅槃是常见
故。上皆取意引经耳。广如涅槃章疏。别中
以别显总下。释别句。于中有二。先释于
诸趣言二云何下。释馀五句五句即显五
种解脱之相者标也。下唯列三。后三合故。
若具应云三明般若是观行相。四明法身
是转依相。五明解脱是无碍相。今以后三
合为涅槃。前之二义亦三德开出。般若约
决理边。即名观智。约契合边即名观行。无
间道断即断惑相。解脱道證即无碍相。故
虽五句但是三德。疏言平等者。即牒经解
释也。此即第一等二际。是观智相者。即经涅
槃平等住。谓世间涅槃下皆论文。从以世间
之性下。疏释平等之义。然论云平等摄取。
约人说平等。非如声闻不得平等。得与不
得并约于人。而疏以性释者。由二乘不了
性等故。背生死向涅槃。菩萨了性本平等
生死即涅槃故。不舍生死而取涅槃。不离
不在纳法在心。故云平等摄取。疏中观云
下。引證释成。即涅槃品偈云。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
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之二际无毫釐
差别。今但义引三句意已具矣。若更广说应
有四句。一全涅槃故无毫釐差。以世间实
性说为涅槃。涅槃之相说为世间。以性收
相无相非性故。唯涅槃亦无有差。二全世
间故无毫釐差。以相收性无性非相故。三
全世间之涅槃。与全涅槃之世间无毫釐差。
以虽互收不坏二相故。四全世间之涅槃
卷五十六 第 445c 页
非涅槃也。全涅槃之世间非世间也。非世
间与非涅槃无毫釐差。以性相互夺异不
可得故。义句虽四法唯一事。所谓无事故非
四也。是故顺情而取四句俱非。顺法而言
四句俱是也。此般若智于外能照诸法皆空。
内照之体廓然即空。空四绝故四绝中间即
空之神照朗无相之虚宗是般若法也。此即
非中之中也。由不碍事之理故。全涅槃
入生死。全生死入涅槃。由不碍理之事
故差别宛然也。由二俱无碍故入不入俱成
也。由二无碍又不二故。入即不入。不入即
入。如是方为究竟平等。疏二断惑相下。释
此一句疏文有三。第一总明大意。第二开
章别释。第三结示圆融。今初谓三时相因俱
无定性故。三时无断由无定性。方能断惑
故云方说断耳。故云非初下。指经文然杂
集第七亦云。从何而说烦恼断耶。不从过
去已灭无故。不从未来以未生故。不从
现在道不俱故。此即三时无断义也。中观论
广说。即以三时门明无断义。无断即是性
空义。以有性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成断
义下当广明。疏释此有二义下。开章广释
于中相翻。疏文有四。一定断处以开三
关。二此三惑智下。依关立过。三若尔下。假
问徵起。四若依唯识下。正彰断义。二中谓
智先起有四过者。一本因断惑得无漏智。
今智先起则不断惑自成无漏。二智既先
起。惑犹在故不能断惑。烦恼二过者。一智
已先起烦恼犹在。故后灭时是自灭耳。二惑
卷五十六 第 446a 页
在不碍智起。故不障圣道。惑智各二故有
其四。疏智后同时各具四过者。并出二关。
言智后者。即前为惑先灭智后生耶。言四
过者。初明二惑。一惑自先灭过。由智未生
而惑灭故。二不障圣道过。惑先已灭不碍
智故。此惑二过。智二过者。一智有自成无
漏过。惑已先灭。智不断惑故。二不能灭
惑过。惑已先灭。无可灭故。言同时者。即
惑智同时亦有四过。智二过者。既与惑俱。
惑不干智故自成无漏。亦不断惑。惑二过
者。既与智俱故不障圣道。与智俱时惑犹
在故。后若断时亦自灭耳。疏如灯不破闇
下。约喻以明通经及论。又涅槃下引经。法
说成上法喻并如下明。疏若唯识下。第
四正显断义。于中三。一正显唯识。二明
顺违。三显当宗。初中言二真见道者。彼疏
不释。有云。谓真见道。及相见道。此释非
理。言二真故断惑正在真见道故。有云。人
法二空此亦难依。二空所證今说能断故。
有云。无间解脱为二。此二应非断惑。正在
无间道故。若尔何者指南。应是大小乘为
二故。次前论云。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
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
种名得圣性。二种即二障。所断广狭小异。
大小俱是真见道断故。然彼论意为异萨婆
多宗。彼宗所立见道之前断异生性。无间道
起与惑得俱说言断耳。故为伏难云。若异
生性见道前舍。无漏果起无有凡圣俱成就
失。今既依于见断种立。即无间道有惑种
卷五十六 第 446b 页
俱。异生未断如何凡圣无俱成失。故唯识论
云。见道起时彼种不成犹如明生不与闇
并。故凡圣二性无俱成失。若无间道与惑得
俱。却有凡圣俱成之失。杂集第七亦明此
义。疏此但举法相下。第二辩违顺。先纵成
后若望下。辩有违。先破秤喻。后破明闇。
明闇同喻极似于法理则无违故先印许。后
到与不到下。但就无性理破。三论广说。中
论三相品中。小乘被破大生小生二互相生。
彼便救云。本生生时能生生故。引喻云。如
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生法亦如是。自生亦
生彼。论主破云。灯中自无闇住处。亦无闇
破闇乃名照。无闇则无照。意云明中无闇。
闇中无明。明既无闇。为何所破彼便救云。
具足之灯无闇可破。初生之灯明体未全。
则有闇破故。复破云。云何灯生时而能破
于闇。此灯初生时不能及于闇。意云初生
名半生半未生。未生之半此半无明。亦不
能破已生之半此半无闇亦无所破。彼便
救云。何用及闇但使能破故。复破云。灯若
不及闇而能破闇者。灯在于此间应破一
切闇。又反并云。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
闇亦能自闇亦能闇于彼。释曰。今闇不能
闇于彼。明知是灯不能破闇。由依此义
故。上疏云虽则相倾。意云而明闇理别明能
破闇。闇不破明。故涅槃第二十九亦同于
此。以灯不破闇。喻上毗钵舍那不破烦
恼。疏若此宗下。第三辩此宗大意。如前总
中及下相续中。文略有四。一总标。二上明
卷五十六 第 446c 页
非先后下显正义。三由能断无性下。
双明能所即空而断。四若定有下。以邪显
正疏言相续下释第二章。疏文分四。一总
彰体相。二辩三时不同。三依论正释。四结
弹古义。今初但就一智自有二种三时。疏
就此三时下。二辩三时不同。二种三时
前三时长如下大品之文。发心为初。修行为
中。将成佛为后。后三时为短。谓唯无间
道。然无间之言通于诸位。今且取见道为
初。金刚为后。各有三时。疏论云此智尽漏
下。第三依论正释文。中分三。初顺释无断
义。次明不断断义。后结成正义。今初先引论后此上下疏释疏若尔三时无断下。二明
不断断义。于中二先举论文。后此举喻释
成。下疏解经论此中亦有古义至下结弹
中明。今但直就性相无碍以解正义。于中
二。一释论。二引證。今初言经文正显證智
者。此中义大是不可说故。唯显甚深。论主若
不性相双明岂知是断惑义。疏故大品云
下。第二引證證成论主如灯焰义。然大品
经具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用初心
得菩提。为用后心得菩提。初心不在后
心。后心不在初心。心法不俱云何善根增
益能得菩提。佛反问言。譬如然灯为用初
焰燋炷。为用后焰燋炷。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非初焰燋炷。亦非离初焰。后焰亦尔。佛
问须菩提。炷为燋不。须菩提白佛言。实燋。
佛合喻云。菩萨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离
初心。后心亦尔从初发意行般若具十地
卷五十六 第 447a 页
得菩提。经已分明。况论释云。佛以甚深因
缘法答。所谓不但初心得。亦不离初心得。
所以者何。若但初心得不以后心者。菩萨
初发心便应是佛。若无初心云何有第二
心第三心。以初心为根本因缘。亦不但后
心亦不离后心者。是后心亦不离初心。若
无初心则无后心。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
后心即具足故能断烦恼习。得无上菩提。
合喻准法。此中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
恼焰。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
智慧燋。喻无明等烦恼燋。亦非初心智焰。
亦非后心智焰。而无明等燋。成无上道。彼
既云非初不离初等。则非唯但取相续之
义故。故论云甚深因缘。又彼经中法喻影
略。法说得菩提。喻说断烦恼。二义相成同
故引證。疏涅槃二十九等者。然涅槃云念念
灭者即是空义。由念念灭是无性故。不同
小乘何以得知。彼经初师子吼问云。众生
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集道者。佛便
以此经答云。虽念念灭而有修道。明知念
念灭即是空故。义符今论性相双明。疏上
诸经论皆显性相无碍无断之断下三结成
正义。于中此上疏文结前。又今经论下。重
结正义。谓非唯无碍。而又相成。前则事不
碍理。理不碍事。性相双存。今则依理成
事。事能显理。亦含双夺疏因缘故无性等
者。即中论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若
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即缘生故空义也。次
云无性故因缘者。即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
卷五十六 第 447b 页
切法得成。即无性故有义也。疏若云初念则
能断后念方究竟下。第四结弹古义。即远
公解。前解经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故云
非初亦非中后。正论其果断在穷终。不得
说言非初中后。今乃据果反谈昔因。因时
不顿是故说言非初中后。下释论言非初智
断亦非中后。云非初智独断。中后亦然。通
取三时方能尽结。次释论。若尔云何断如
灯焰非初中后。前中后取。不异毗昙一念
有烧始终方尽治结同然。若依成实一念不
烧相续方然。治结亦尔。若依大乘慧心明胜
一念能断。但相续始终方尽究竟故。经说言
念念具足一切助道。于一念中尚能具足
一切道品。何有不能断除烦恼。但相续始
终方尽究竟。是故今说前中后取。如义正知
名之为取。释曰。此公虽明大乘慧胜。要
明具足三时始终方断。故疏不依但依前
为正义。约性相无碍。释云今依其义开为
两关难令同彼毗昙成实。谓应问言。为初
念即断。后念方究竟耶。为初念不断积至
后念方能断耶。依初则同毗昙。依后则同
成实。一念具足道品何所證耶。又但成于
断惑之义。不知断而不断。不断烦恼入涅
槃义。故结弹云莫失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447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