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四
卷五十四 第 42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五十四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后一望上显同下。明第三尽此句显意
标名。言满种智者。释一切智智字。此有
二意。一上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
后得智。此二无碍名一切种智。二依论经
意上一切智是佛。下智字是佛智慧。故论云
得一切智人智满足故。二义皆是种智。疏
自力辨中下解妨问意云。他力唯一句自力
有十句者。答谓。他力总彰佛加。不在彰
于佛德。自力欲彰刚藏胜德故具列多句。
后后胜前前则无德不备。如无作法净。即
卷五十四 第 422c 页
胜有作善法净。教化众生胜前自利身净。已
胜前三皆显二利满故。身净中受位过于
位满。后报胜于现前得涅槃道。后胜于
前同佛种智。谓位极尊胜方显刚藏从因至
果无德不备。方堪说法故广显之。疏第
二意加者。当时如来但意地冥被与其智力。
都无言说。皆集经者言。疏总中身有二种
者。论经总句云。与金刚藏菩萨真实无畏身。
无畏即无能胜义。上力被下故名为与。虽
己之智即不可他用。约为缘助故得言
与。如鬼入身尚增智辩。况于如来。问此与
为暂为永。答有三义。一就实相。金刚藏上
契佛心佛力下被。相应为与此与则常。二
就化体。既金刚藏化周法界。无时不说。随
说即与无有暂废亦得名永。三就化相。
有说不说。说时即与。此则非永。然此总句
亦总亦别。总谓总摄十句为无能胜身故。
别谓此句即当色身。后九句别唯属名故。二
名已去即得名身。身者聚义。疏后与无碍下。
释别句。于中有四。一总显别句不通色
身。二所加通三下解妨难谓有难云。上云
口加增辩。意加益智。身加增威。今何意加
而增身威。此即难前身胜故为此答。亦是
此释云。如实意者。能加则局所加则通。故
随一业皆加三业。今此意加故益身胜。由
意得智便说无碍即益口也。三在心名智
下。会论同经。正显所加通加口义。四一与
不著下。随文别释。九中前八与其自在说
智。后一与其殊胜化业。前中相从摄为三
卷五十四 第 423a 页
对。初二句一对。前句说能后句能说智。令
知世法。次三句为一对。初句说能。后二句
能说智。于中前句方便智。后句了理智。后
三句为一对。前二句说能。后一句说智。令
知教法。然案文影略故为此判。实则智能
皆通诸句。故总名与智。已总科判。今当别
释。今初一不著辩才。疏文有四。一此上即论
标名峻若悬流无涩滞故。二说法不断无
滞碍故即是论释。三谓无偏住著故不滞
事理。即疏释论四云无碍乐说。疏举经帖下
八大同。疏二与堪辩。此论标名。分别法相
下。疏以论意会经。由解法相故。能正说解
故名堪。正故名净。从论云下。别示堪相。
解此四事名解法相。故堪说法。于中二。
先举论正释。后此言缘者下。疏释论文。于
中三。初取意略释。次然其此四下。略指二
经。后今依杂集下。引论正释。于中二。先正
释。后而彼经论下。明其次第。疏所应成义
者。谓自体差别者。即声为自体。常无常等而
为差别。又色是自体。形色显色表无表等而
为差别。言现量等者。等取比量圣言量。不
违立宗等言者。等取于因。因唯一字。何故
不言不违宗因。今等取言。云何等言。如
云声是有法定无常故。宗法因云。从缘生
故。此言既多。今立宗等言。四字摄之故云
等言。疏如火能烧等者。此释自相。下释共
相。疏三任放辩才。于中三。此标名。言说恣
心故名任放。二说不待下论释三谓随门下
疏释论。然论经云与善忆念不忘加。论释
卷五十四 第 423b 页
加字云是不忘加意力。故所以偏就此释者
意加正为不忘故。疏四能说辩者。初举论
谓字下。疏会论就经。疏五不杂辩下。初举
论三义无乱故云不杂。次三同智下。疏释
论。无法不尔下会经。疏六教出辩。然论但
云得佛十力不坏。于可度故者。断烦恼
故。释曰。谓令众生断惑出离故名教出。而
论经云与佛不坏力故。故有不坏之言。今疏
云化物。即是教义。断惑是出义。论无得果
之言。今会经文成道二字。疏八无量辨中先
举论言修多罗等。等馀二藏。次言六正见
者下。疏释论此六正见即深密中六种理趣。
已如普贤三昧品说。此中名小异尔。其能
知教法合云教道。前三为本。后三次第释
于前三。就其所知名为理趣。就其能知名
为正见。全与前同。若约今文前三即理行
教。略无果耳。疏上十已辩他力者。然论文中
无有自力他力之文。以前口加中有自他
力二辩才故以义例之。故此上已有佛正
与智故为他力。具德堪加故为自力。疏何
以得此三昧者。疏徵得三昧之由。上总句
中由得三昧故得偏加。今徵意云。三昧殊
胜何以能得。下别显下。答有二因。一宿愿深
重。谓因中发愿。欲證十地智光三昧。故今
得之。二是现缘。即三昧身摄功德也。现身
无德虽有宿愿亦不能入。然诸菩萨皆具
此德。随门显法在金刚藏。故偏言其有。
又据佛力能加草木何要有德。欲令菩
萨进修具德。上契佛心方得加故。表此地
卷五十四 第 423c 页
法證方说故。疏此复八种下。就总开别。于
中有三。初总科。二别释。三总显为因。今
初。先出论文。谓前四下疏释。疏一善净深
心下别释。此一句中文有五节上句牒经。
二云是因净者。是论立名。三信乐至极趣菩
萨地尽皆清净故者。是论释义。论中具云。一
因净深心趣菩萨地尽清净故。如经善净深
心者。信乐等复是一切善根本故。今疏取后
论向前释其信乐字。是论释经深心。即初
地契理净心。论主但云信乐。其至极两字。
即是疏释深心之言。以信乐殷重故曰深
心。由此深心故能得第二第三乃至十地。
为菩萨地尽。即论等字。既至地尽障无不
除。云尽清净。四故云善净即疏以论会经。
五此一为众行本故名为因。即疏释论立
名即复是一切善根本也。既此为因则显下
德为其行体。疏谓二即智净趣菩萨地尽
修道真如观者。举论则显初句是见道。故次
如日轮下义取论释。具足论云。此真如观内
智圆满。普照法界犹如日轮光遍世界故
然。今疏文言含法喻。疏三身转净者。助道
能得出世报身名身。初地已上受身非。一
后后胜前前名生生转胜。总由助道福行
净故。疏四心调伏净空有自在名心调伏。
言善断等者。不著有故断粗烦恼。不住
无故断微细习。无住而断故称善断。言故
云修治者。以论会经。无住是菩萨本业即
是修治故。论经云善修本业。本业即今经所
作。亦是以无住心修前證助。以为本业言
卷五十四 第 424a 页
此即断德者。初是智德则显助道是其恩德。
已配三德。下配三道。故有亦言。疏五闻摄
净。谓闻持智。而为能念其无量法。即是所
念持即是念。具能所持故为法器。论云一
切如来所说秘密法者。一切明广秘密显深。
若不持法不能利他。以闻持而为方便。
其无量言便含二义。一多无分量。二深无分
量。疏上八句下。第三总显上八行能为因
义。疏谓由深心能起行等者。前明深心是
起行方便。起行即是精进故。深心为精进因。
二由得如智故常不忘。三由助道成胜势
力。四由不住道。不住空有生死涅槃故无
染著。五由自念法能断他疑。六由神通故
令他敬重。敬重即是信入。疏七转法理因者。
即无错谬总持法。是教法理是义理。化流
名转。谓正法灭时假馀外法流通诵持彼
正法义故。以总持持馀尊法为教理流转
之因。疏八教出离因者。具足论云。教授出
离因。即经法界智印善印故。谓教授于他。由
契法界自出取相。即化而无化也。亦令他
出。次引论释此意明下疏释论。疏不离本
处等者。今经但云各申右手。论经云尔时
十方诸佛不离本处。以神通力各申右手
故疏为此释言。即四通者。智论云。一如意
通转变自身。以大音声闻一切等。二者幻
通转变外事。三法智通。智法无碍。四圣自
在通。能于苦中生于乐想。于彼乐中能生
苦想。于苦乐中生于舍想。如是一切今于
自身但延促一多故。是如意非馀三也。疏
卷五十四 第 424b 页
所以起者。三昧事讫等者。徵其起因。乃有
四义。论主但云即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讫故。
又得胜力说时复至。定无言说故。释此论
文乃通二势。一当句释。二相承释。即今疏
意后后蹑于前前。若当句释者。言事讫者。
上入三昧为显已證故能宣说。今已显竟
故名事讫。二前入三昧为受佛加。今佛已
加云得胜力。三前入三昧为观物机。随顺
受法物悟在今故云时至。四前入三昧显
證离言。今说起定反显所入寂灭离言故
云定无言说。当句则显入定有其四义。句
句不同相蹑。则得胜力。言含于多意。谓显
證得加观机已竟。皆名得力应存二释。疏
第五普告下。本分者若约教道分三分者。此
下当其正宗。正说地故如品初所明。例如
法华方便品去以为正宗。此中本分如双
叹二深。下请分如身子三请。说分如彼广
明开权显实。故前四分为序。即起说之由。
令物生信。今此本分举法叹胜令起乐欲。
是所成行。文中有四。一释名。二解妨。三科
判。四释文。今初。何名为本生下二分故于
此中略示纲要。有体有相说分之中。说于
地相以显体故。请分闻于名体而申请故。
若别说者。十名地相即说分本说分广显十
地相。故云为广本。此中地体即请分本请分
广显地体寂灭出言道故。故云亦与请分
为其本故。疏不请而说下。二辨妨。妨云
下待三请此何不请。答有二意。前意疑说。
后意疑法。谓设知欲说不知说何。此即无
卷五十四 第 424c 页
问自说经也。问上言佛加为令说法。何言
不知为说不说。答诸佛虽加不知刚藏承
力。说不问上言说不思议诸佛法明。云何
言复不知欲说何法。答不思议法中门别
非一。故犹不知。若尔上以能加同名金刚
藏。则知所为是金刚法。云何不知。答藉相
表知而非决定。犹名不知为说何法。疏
文分为三下。三科判也。科为三段。若别对
者。对下请中互相成起。此初地体起下请
中地体寂灭。后显寂灭成此标体。此彰要
胜起下大众令生乐欲。下自陈。有根有欲
即成于此。其第二段自对说分。此能起彼。
彼能成此可知。疏今初地体已如前辨下。
四释文即品。初有十体。一离言体。二所證
体。三能證体。四能所契合体。五随相体。六
三昧体。七就德体。八随要体。九总摄体。十唯
因体。今此即当第八随要。以六决定而为
体也。疏就总中言菩萨愿下。释此总句文
有六段一解菩萨。疏于大菩提下二解愿
义。于中有二。初正释愿。愿以希求为义
故。后即下初地中发菩提心者。即指下初
地住分之中菩提心。生即是此愿故。下论文
还指此愿。故彼文云。生是心者是本分中愿
善决定。良以心愿体一故二处相指两处之
文俱显地体。谓此世真證善根以能增长
顺趣菩提故说名愿。亦名发心。体虽是同。
随义有异。心愿不同。言义异者。谓于大菩
提起意趣向是发心义。要彼属己是其愿义。
问愿善是诸地体。说分已下皆是地相。何故
卷五十四 第 425a 页
偏指初地发心。答曰。就始言故。又问。愿善
是体。说分已下但是地相。云何指相而得显
体。答总相指彼在地相中。分别指彼即相
所显。果分发心是此愿矣。疏此愿所以下。
第三释善决定义。愿是希求。若地前愿不
得称善决定今是證智相应之愿。相应之愿真能随理故名为善。此善即是决定之义。
疏真智即善下。第四会六释。于中有二。先
正释。后故论下引證。回文未尽。合言善决
定者。善即是决定。疏此已入初地下。第五
拣善决定。地前亦有相心之善。非真智摄。
不名决定。地前亦有决定。复非至顺于理
不得称善。故地持说决定有三。一种性地
名为决定。定为佛种。二解行地名为决定。
定能发心。三初地已上名为决定。今是第三。
拣非前二。疏若通论决定下。第六通显决
定得名。唯取第三决定耳。下别句中有六
决定。一一皆具今之六义。疏后别中此善决
定有六种者。释此别句经前有三。初就总
开别。二瑜伽下指文引證。既诸论皆说
故要为六。疏此六行相下。三通相料拣。先从
后渐收。后是故自体下顺牒结示。疏一无杂
等者。文总有四。一牒经。二即观相善决定
者。论主立名总中开出故有决定。三真如观
一味相故者。即论释也。真如观释观。一味相
释相。理绝妄情说之为真。诸法体同目之
为如。照理名观。观之体状。故名观相。四谓
正体缘如下。疏释上论正体缘如转释真
如观。言正体者。拣非后得是根本智名为
卷五十四 第 425b 页
正体。此是能观如是所观缘即观义。故唯识
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境智即是二取。离二取相故
为一味。即以一味为观之体相。一味是喻。
如海虽广同一咸味。亦如众药煮之一器
其味无别。能观所观皆无所得即为一味。
言则无带相之杂者。以论会经。经云无
杂。论以一味相。释无杂也。若是地前现前
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
住唯识。未能忘如为带如相。此相为杂。
今俱无所得故无此杂。疏二不可见者。牒
经是真实善决定者。论立名也。非一切世间
境故者。是论释义。谓此真智下。疏释于论。
由此句明行体离过。行成离妄故曰真实。
缘观不睹名非世间境。言出世间故者。转
释非境。既是出世。世智安知。经云不可见
斯乃契实。反望情想虚妄由来不有故名
为出。非有世间对之出也。谓此真下疏释
可知。疏三广大如法界者。牒经胜善决定即
论立名。此明行德行合法界。随义广大故名
为胜。疏论总释下。以论释相。然论有二段。
一总释。二重料拣前段。疏中先举论文。后
此中上句下。疏释论上句。即论云大法界
故。下句即一切诸佛根本。以地智是诸佛根
本故。如法界之广大也。从法界所以下。别
释二句。先释所如法界。后今能如地智为
下。合上二义法界为悟之根。今地智为菩
提智根。法界为诸法性。今地智为佛本性。
况体合下。释成上义。地智所以得如法界
卷五十四 第 425c 页
者由契合故。合则一味。离于二取故无所
如。智即是如。况复相契如是方是真实如法
界矣。疏下开义释下。即论第二重分别。于
中二。先疏假问生起。后论总释云下。举论
解释。先总后别。总中先举论文。后言一体者
下。疏释论既是一体异名故不妨将胜释
于广大。便更将高释广理亦无违。四义同
体故。疏法尔者即是界义者。梵云达摩驮都
此云法界。亦云法尔故。疏一双释大胜下。
论释能如文有三段。义包四字。于三段中
皆初句标举论意。次举论文。后疏释论。并
显可知。疏故随义下。总结上三节。又大字
为总故。上四节皆有大言。馀之三义在三
别中。虽无其名义无遗矣。然其三段皆应
有说大白。第二显广云说大乘。第三显高
特云白也。疏是因善决定者是论立名。二此
有下论释。三有释云下。疏释论。于中三。初
叙昔。二此顺法相下。辩顺违。三今更下。申
正释。于中分五。一正释言用虽亏盈者。正
拣智体非无常义。智体如空空非无常所生
之色有起有灭。如用应机说为无常。言
究竟如空者。谓毕竟无有不如空义。二若
会下会三身。明报身不在无常因中。三
设智为了因下。遮救。恐彼救云。智为了因
了于涅槃。若为生因生于菩提。故今答云。
性净菩提亦了因所了。本具智慧光明义故。
四故论云涅槃道下释成上义。古译菩提
名之为道。是故疏云道亦菩提明论亦说
菩提涅槃以为常矣。用是无常若别对菩
卷五十四 第 426a 页
提涅槃因者。即寂之照是菩提因。即照之寂
是涅槃因。寂照既融二果亦融。故云若相融
摄故不在言。五言无常爱者下随难释论。
疏大善决定者此句标名。二随顺下论释相。
三即普覆名大。疏释论名。疏论又云次前下。
举论释不住义。于中二。先举论。后谓由下。
疏释论。于中三。初牒论正释。二叙异解。三
广释不住。今初又二。先正释。后前虽有应
用亦智所成者。遮难。恐有难云。常果因是
智。无常果因为用。既为应用岂不是悲。答
因善中已成不住故为此答。二有云下。
叙异解许不违理。即远公意。谓常果因能
得涅槃。故于世间不一向住。无常爱果因。
及此大善能随世间。故于涅槃不一向住。
三然约双遮下。广释不住之义。复有二
义。谓住不住。论意即是双住之义。云非一向
住不言无住。然即由非一向住故成无
住。犹如船师非一向在此岸住。亦非一向
在彼岸住。故成无住运载众生。而言谓大
悲故常处生死等者。等字多义。一者等取大
智。故常处涅槃是俱住义。二大悲故不住
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
明俱不住者。有二义故不住生死。一见
生死过患故不可住。二由见生死本空
故无可住。上二皆约智故不住。有二义
故不住涅槃。一见涅槃本自有故不待
住。二由不异生死故不可住。又智与理
冥无别异故。能所绝迹故无能所住也。则
双不住生死涅槃。上皆约智。二明俱住者。
卷五十四 第 426b 页
有二义故住于生死。一由见过患起大悲。
故住为练除也。二见空故住不怖也。上句
约悲。下句约智。又有二义。一见过生厌故
住。二见空即涅槃故住。此即常在生死。恒
在涅槃也。此二皆约智。前了相。后了性。
有二义故常住涅槃。一常證理故住。二常
化众生故住。以所化众生即涅槃故。上句
约智。下句双具悲智。又合生死涅槃二境
体无二故。无偏住处故云无住。又即住此
无二之处故亦云住。又合住不住之二行
以为无碍。良以不住为住。住为不住。唯一
无分别行故无二也。又合境行二门。以法界
法门绝能所故平等。法性唯一味故无境行
之异也。上开则多门。合则无二。开合无二。
总为一大无障碍门。言思斯绝。疏六为一
切下。是不怯弱善决定文中有三。初论立名。
于深能入故不怯弱。二上入下论释。三论
经下。疏释论会经。言与入智地反覆相成
者。智造佛境即入智地。故得佛护此以入
智地成佛护。由得佛护得入智地。即佛护
成智地。疏论下。六相圆融者。论云善决定者
总相。馀者是别相。同相者善决定。谓六种同
名善决定故。异相者别相故。一观相。二真
实。三胜。四因。五大。六不怯弱。相别不同故
不同前别。分一总句为六决定。以为别
相。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一一广说故。如世
界成坏。前文已有故云类前可见。疏二中以
生成住持故者。出同说所以。然生之与成。
望于佛果。始起为生。终满为成。亦可生为
卷五十四 第 426c 页
因成为缘。因有二种。一證二教。果亦有二。
一是性净。二方便净。望性净果。證道为因。
教道为缘。望方便净果。教道为因。證道为
缘。因果功德皆因地智。而住地智能持有
斯胜能。故三世同说。疏同说之言文在地相。
义兼地体者。地体最为要胜故。又依论经
初无寄问徵起。释不怯弱善竟。便云诸佛
子。此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
今说当说故。论先云复此十地生成佛智
住持故。如经诸佛子此菩萨十地等。方牒
向前所引经文。明是三世同说地体六决
定也。疏三列名中为对治十障下。疏文有
三。初总明。二别释。三料拣。今初。即唯识论
文指在说分。然本论此中文有三段。初
列十障。二释十地名。三总以喻显。今疏唯
广第二喻。显略标初段。即今总明。今当具
显论文故。论问云。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
治十障故。何者十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
者邪行障。三者暗钝于闻思修等诸法忘
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净慢障。六者
微细烦恼习障。七者细相习障。八者于无
相有加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
十者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义如下说。
疏今依本论略释地名者。即论第二段也。
论先徵云。何故十地初名欢喜。乃至十名
法云。疏此有二义。上则论文。此下疏释。
二利创成是其教行由前修习。今得初成
非前能加。故云无上。圣位新得即是證行。
理即圣家故名为处。此地證始故名为初。无
卷五十四 第 427a 页
上拣前初證拣后上二喜事故生欢喜。即
是喜心。疏此有三义下。释论。一因离者三
离之义。本地具足。今当略释因惑起业詺
惑为因。揽因成行詺业为果。行体清净故
能对治。然惑有二。一粗。二细。犯亦有二。
一粗。二细。细即误犯。粗即故犯。由粗烦恼
起于故犯。由细烦恼起于误犯。今无细惑
故不起误。何况故耶。此之三义即同十住
毗婆沙论。疏此唯一义下。疏释于中三。初
顺今经文。闻思修等是所知法。顺法正解
故名为照。照法分明称为显现。言当地所
闻者。以此地中亡躯求法故。疏若准下二
引论重释彼无行慧者。义如下释。疏然唯识
下。三引他经论释。以此一地与经名别。故
引他论。于中有四。一双标经论。二谓成就
下。唯识论释。三此则三义下。疏释论文。四
然三慧就初下。会今地论。谓唯识以得三
慧方发證智故。慧光为后。疏此亦兼下二
义。疏释二义中。前约内證。后约外用。据
能烧惑应名火地。但火能烧未必有焰。今
取有焰故能普照。疏五得出世间智下。先
举论文。远公意云。上二句解难度。难度即
释胜义。今疏但通释。此唯下疏释于中有
二。先总明。后以三地下别显。初三地下。是
一难度。四地下是二难度。多滞已下结前难
度。谓三滞世。四滞出世。云滞二边。上明
所度之境。从今得出世下。是能度之法。此
句由得四地已度世间故。论云十平等心
实难得故。从又能随下。即是论文。巧方便
卷五十四 第 427b 页
智已入五地能度出世。前三滞俗违真。第
四滞真违俗。今已度前故化众生而无著
俗不违真。證出世智而起用故。真不违
俗。则前四地不能胜也。若尔六地已上岂
不然耶。故疏通云此初得故。疏六般若下。
先举论。后谓妙达下。疏释。于中有二。初解
大智。准龙树云。智有二种。一小。二大。小谓
因分缘照之解。即妙达缘生。大谓果分灭观
智心。即疏引无分别。今取所引故云大智。
次亲如目下释现前义。后对后下释有间
字。若远公意。二智皆有间。二智皆现前。疏此
或下。疏释论。于中三。初为三义释。次
第对论三节可知。第二合唯下。为一义
释。先标。后然善下别释二字。文并可知。疏
此亦三义下。疏释第一义。释报行纯熟曲
有二义。一以变易果为报。二依此下。约行
德释所有行德。由前修起故名报行。成就
在今故云纯熟。即下经释名中。名为无功
用地。先以成就故。二释无相。三释无间。即
下经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意明功用
不动。二合一义中轮王喻者。七地菩萨烦
恼及相已不动故。而非报行不动。梵王舍欲
生于梵天。即功用不动故。證合唯一义。远
公意云。离功用相名为无相。空有双现故
曰无间。则无相无间俱非前地无相无间
也。疏得无碍慧下。疏释。然其论文义通一
地。剋字取义即说成就。于中有三。初得无
碍力。即口业成就。谓内具无碍之智。外以
美妙言说名无碍力。二说法成就者。即智成
卷五十四 第 427c 页
就。三利他行者。即法师自在成就故。疏云遍
说遍益方名为善。疏十得大法下。先举论。后
此有下疏释。先以法身为云。此地菩萨法
身普周一切法界。云大法身。第二义以佛
说为云。能受为法。即法器故。论释第十
既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恐滥于佛。故寄
对显异。先对下叹胜。论云如是受法王位。
犹如太子而得自在。后对上彰劣。论云。是
处有微细智障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
佛地。释曰。谓金刚心后微细障尽种智现前
故。第三次下论云。总喻十地。疏略不出今
当具之。于中二喻。一喻十地在障未出。二
喻十名所显之德。前中亦二。先喻菩萨云
又如怀孕在藏。菩萨十地亦复如是。以诸
地有障故。二喻如来。于中又二。先喻体圆。
后喻用极。前中论云。如子出时。佛亦如是。
事究竟故。二喻用极。论云。又如生时诸根
觉了。佛亦如是。于一切境界。智明了故。在
文可知。但喻于障。与前小异。前之十障在
十地前。如第十地于诸法中不自在障。在
于九地若断此障则得十地今明十障。障
在当地乃障于后。如十地有障未得成
佛。故犹喻在胎。出胎生时方喻于佛。无有
障故。第二喻前十名之德。论但有喻而无
合法。而于胎中分为十时。以喻十地。论
云。藏有十时。一陀罗婆身时。远公云。前三
梵语难解。彼疏不释。今以类取即俱舍涅
槃之梵语也。陀罗婆者。即最初羯剌蓝。涅槃
云歌罗逻。则大同也。俱舍译为凝滑。亦云
卷五十四 第 428a 页
和合。顺今论意。即喻初地。如智契合。离于
生涩。初托圣胎故。论云。二者得捭罗婆身
时。释曰。即当俱舍次生頞部昙。此云胞也。
喻如二地初成戒身之体。论云。三者尸罗
陀身时。即俱舍闭尸。此云软肉。如第三地
忍辱柔软亦禅定柔软也。论云。四者坚身时。
下皆唐言。即俱舍云闭尸生键南。键南此云
坚也。正与此同以四地出世法身坚固。又
精进坚牢故。论云。五者形相似色身时。即俱
舍次钵罗奢祛。此云支节。与形相似义同。
谓五地涉俗不住道行。则于一身有支节
分段也。上之五位属胎中名色支。其第五
位兼六处支。俱舍更有两句。云后发毛爪
等及色根诸相。论云。六者性相似身时。即犹
属上支节之位。已具六处。如头等六分成
智身性。论云。七者业动身时。于其胎中已
能动转。即七地中得方便智起殊胜行故。
论云。八者满足身时。释曰。此下喻后三地行
德满足。论云。于中有三种根满足时。男女
相别满足时。广长诸相满足时。释曰。根满足
者。即六根。即俱舍云及色根也。如八地报
行纯熟。二男女相别满足时。即俱舍云诸根
相。谓九地分自利利他二行故。三广长诸相
满足者。亦即俱舍诸相字摄。谓第十地得大
法身。充满一切。一切功德皆已满故。下论结
云。如是十时诸地相似故。释曰。上来论文总
喻十地。大旨易了故。疏不存恐寻论者不
能晓了抄具释也。疏此十得名略有四对。
下第三料拣可知。疏初句證行者。即经向菩
卷五十四 第 428b 页
提最上道。谓诸佛證此为因者。释经道字。
十地證智为佛因故。今经但云最上。论经
则云增上胜妙法。故疏云最上最胜。疏次句
阿含者。即经亦是清净法光明门。言法门名
为法体者。则显光明是用。体有二义。一即
上地法由此證真故能了俗名为光明。二
即后得智为体。能了一切馀法。馀法门者差
别法也。疏后二句别显其相者。初句即经所
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疏释可知。疏后句显
上證道者。即经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菩
萨随證智。此有二句。疏云一者是义句故。若
分二者。上句叹胜超劣。下句示其体相。本
分竟。疏此下请中三者。疏文有三。初总科。
二显意。三释文。疏所以默者下。二显意也。
然通论请分。总有三意。一明请中所显之
法。二依法生成之行。三以请对说互相起成。
今三段中具此三意。文中有二。一显默所
以。二释请所以。前中令生爱乐请法行
故。文中又二。先立理即借老子意。彼道经
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彊
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
之。是谓微明。释曰。意明君子行权。反经
合义。将欲歙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
侈心。令自固于爱欲之念。则当歙敛矣。彊
弱等例然。此道甚微。而动则著明矣。故云是
谓微明。今借此意将欲为说。必先默然令
其敬请是欲说也。疏欲令大众渴仰请说
者。正显意也。总云请说细辨多意。一令菩
萨敬请。二如来加请以显重法。三希佛加
卷五十四 第 428c 页
被听者。四冀佛教其说仪。义在下科。而论
但云何故默然住。欲令大众渴仰请。故。复
增菩萨尊敬法故。今疏将论初意以释默
之所由。后意转释请意。疏所以俟请下。
第二释请所以。此疏有二意。前意之中自
有二义。一为生行生于恭敬重法行故。
由上首大众。及于如来加被请说。知法可
重故增恭敬。二为起说之由令恭敬故。刚
藏便说。疏二前本分下。是疏第二意。亦曲
有二意。一为生行。谓生正解解亦行故。若
以请对说请为生解说为生行。若但就请
解亦名行。对所显法就人名行故。二者显
法。即次疏言云何生解等。谓徵释上解便
明显法。云何显法请分。为欲显于地体离
言念故。疏得说默之由者。由解脱月意第
一怪默腾疑请。第二金刚藏法深难受止。
即默所以。故经云。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
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微细难可见。离念
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即默所
以中显地体也。疏令众生解下。释上显法
之意。便成第三请说相成之义。此中正明以
请起说。然下说中意义有二。一者明行。二
者明说。今请对彼亦有二义。一对彼后行
命其起行。若不正解后行颠倒随声取著。
行亦谬故。正今文意。二望后教。亦为起教。
众有谬解刚藏不说故。上辨起说意。云何
以说成此请耶。以后说因分行相。言教诠
表。显斯地体真实离相。今明请意故略不
论说能成请。疏即复由此下。释第三段所
卷五十四 第 429a 页
以。言即复由此者。上说默之由。显于地体
甚深玄妙。本为彰默之意。傍令物解。第三
段中将欲为说特明义说二大显法之深
玄。令知所说但是说因说大可说。因于说
大悟解深义。亦为令众不随声取离谬
解故。故有即复之言。疏第二请中三家。请
殊等者。疏文有四初总科为三。二出三所
以。三明三次第。四释上首请。疏所以要三
家者下。第二出三所以。于中三。初总明显
深。二众首显扬下。别明。三前之下结叹。二
中有四。一正助分别。二相因分别。三主伴
分别。四因果分别。今初众首为正。馀二为
助。疏道大兼亡下。第二相因分别。相蹑起
故道微则自济。道大则兼亡。亡字无心。此训
无也。兼于无道之人。故论语云。夷狄之有
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若加于心。兼忘两字
出于庄子。意于自他两忘。若人相忘于
道术。鱼相忘于江湖。虽有深意非此所
用。疏为顺请主此众堪闻。言不虚者此第
二家因第一家起也。谓初刚藏云法深难
受故止不说。次解脱月叹众堪闻。请云此
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等。众若不请则非
堪闻。今解脱月此言虚谬故。大众请则言
不虚。疏为成请者。如来护念而生信受。言
有徵者即第三请。亦蹑第一家生。谓解脱
月末后双叹人法。请云佛子愿承佛神力分
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
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法应如是得佛护
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即其文
卷五十四 第 429b 页
也。为成此言故。有第三如来加请文云若
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即护念
生信言有徵也。疏此约因请生请者。总
结上意亦是次第者。此中正显三家所以。
下文方说三家次第。今此所以兼于次第
故。致亦是言耳。疏又佛请者下。第三主伴
分别上首为助。但可名请。如来为主故有
加言。疏又前二家下。第四因果分别。疏前之
二请下。第三结叹。此言因于天台而生。谓
彼法华经疏叹身子三请竟云。馀经无此
殷勤之请。唯华严解脱月请金刚藏可为
连类。而彼因人请于因法。此请佛慧故亦
不同。今此翻明法华劣。此略言但是一家。
细分乃有多异。彼是一家。此有三家。一
不同也。彼之一家但是声闻。此有三家是佛
菩萨二不同也。彼唯三请。此有五请。三不同
也。彼唯因人请。此有佛请。四不同也。但彼
云法华请果。华严请因者。然此请因乃是佛
因。说分等中因果兼说。是故经云此是菩萨
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又云如
来大仙道智起佛境界。第十地后校量佛德
地影像分。十山依地。十德依海。皆明因果
相顺。又有因果二分。令于因门彻见果海。
所入智地亦通果故。法华虽然请说佛智。
及下广说但示因门故。说众生皆有知见。
诸佛智慧即此證道。其智慧门即此教道。教
證二门该因彻果。非此独因各随所弘自
扬圣教耳。疏三请次第者下。第三明次第。
初上首请。次由前二止下。大众请。后听说
卷五十四 第 429c 页
理穷下。如来加请。今初众首下。第四别释
上首。于中有四。初辨三请意。二通妨。三科
判。四释文。今初自有二意。一顺世得中故。
二以止有三下对止须三故。上意通诸经。
下意正是今意。言抑扬当时者。三止皆抑。
三请皆扬。谓初止通抑不堪。次止正明法
深难受。后止劣者不堪故皆抑也。请皆扬者。
初请怪默腾疑有疑欲问。次请叹众堪闻
后请双叹人法皆是扬也。夫请法者必叹人
叹法。叹法有教有證。叹人叹说叹听。故
请仪具矣。疏二家助成各唯一请者。第二通
妨。谓有问言。若三有表馀何不三。通意可
知。疏然依三请下。第三科释疏今初下第四释文。疏虽似初二徵默所由者。文具
二意。前意约所叹分别叹说叹听。故分为
二。后释约徵请分别徵请互有故。依前
判言互有者。如初二中何故不说。即正显
徵默所由。既云何故不开演亦是请说。为
顺众欲。如后三中此众皆欲闻愿为分别
说。正是请顺欲说。若为宣说众疑即除。相视
恭敬义兼徵默。故论经云迭共相瞻住一切
咸恭敬。即上句正是怪默意也。故云互通。叹
说叹听则不互有。故依前判。疏合为徵问
之辞。总言何故不解释。细论何故是徵问
之辞。不解释是徵问之相。中间净觉是徵问
所以。故疏合云谓有中间净觉无过。何故不
解释耶。疏圣德虽多下。释偏叹所以。具能
所治下。别释净义。疏别叹净觉有二下。释
此别句。疏文有三。初开章总释。二初中由
卷五十四 第 430a 页
有下。依章别释。三然念智下会通违妨。疏
一杂觉者。常等四倒思求名觉。秽浊之心
目之为杂。以四念为治者。观身不净等能
治净倒等。疏二杂觉因者。想心见倒能生
四倒名杂觉因。忆想分别即三倒也。忆是心
倒。想是想倒。分别是见倒。令心亦倒不能
见如。妄取染净因果相故。谓随名相转
下。即疏释论。由不了如故随名相。若得
如智斯倒自亡。疏离悭嫉过者。吝法为
悭。忌胜为嫉。正是说法之过。三善根中无
贪在初。瞋为菩萨大障。故论举瞋等贪。
说法懈怠者。有人虽无悭嫉而堕开演
故。疏无不乐说者。有人虽勤而无巧慧。凡
所言说令他不乐故。此不乐之言乃属于
他。亦可属自。若尔何异不懈怠耶。谓复有
人心勤欲说。无有辩才故不乐说。疏然
念智正为治杂觉等者。第三通妨难也。谓
有问言杂觉是过。有念智等即得名离。悭
嫉是过。功德具等岂非能治。何以前觉偏名
摄治。此离悭等为离过耶。故为此通。前由
先有杂觉故。修念智治之。此先无贪等
自无悭嫉故别立名。前犹以药治病。后犹
内有妙药众病不生故有二别。又远公释
云念智内德对治义显。不贪无失离过义彰。
故有隐显理实具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四
卷五十四 第 43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