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
卷五十 第 388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五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如不思议品十种勇健法中第一法说
者。经云。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命不可断。
乃至云八部天龙尽其势力雨大金刚山。
如须弥山及铁围山。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一
时俱下不能令佛心有惊怖。乃至一毛亦
不摇动。

疏。具那罗延支节大力者。即涅槃
北经第十一。南本第十现病品。因佛现卧迦
叶怪问。如来已离病恼何故倚卧。便校量
佛力云。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
牛力不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
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次四牙象。次雪
山白象。次香山象。次青象。次黄象。次赤象。
次白象。次山象。次优钵罗象。次芬陀利象。次
一力士。次钵健提。次八臂那罗延。次十住菩
萨一节之力。皆前前之十不及后后之一。
如前六种故知佛力不可思议。

疏。智论十六
卷五十 第 389a 页
如毒龙等者。论云。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波
罗蜜。答曰。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命
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如上苏陀摩
王经中所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
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
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曾受一
日禁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
而睡。龙法睡时复形如蛇。身有文䌽七宝
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此希有难得之
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
杖按其头以刀剥皮龙自念言。我力如
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
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
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悯此人
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
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
见诸小虫来食其身肉。为持戒故不复
敢动。自思惟言。我今此身。以施诸虫为佛
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
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终即生
第二忉利天上。尔时毒龙即今我身释迦牟
尼佛是。是时猎者提婆达多等六师是也。诸
小虫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
者是。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
如是。名尸罗波罗蜜。释曰。虽本明戒正是
施皮耳。及菩萨本缘经亦有此缘。其事更
广。先为大龙有大势力。或化身为人为
与诸龙女共相娱乐。至毗陀山幽邃之处。
金翅欲食。欲来诸山。碎坏泉池令其枯涸。
卷五十 第 389b 页
诸龙龙女化为女人来附此龙。龙为金翅。
说慈心法令反本宫。后为诸龙说慈心
法亦令行慈。后舍諠就静。山间斋戒。多日
困乏暂卧止息。遂遇恶人馀同上智论。疏
及菩萨本缘集经第四等者。经云。菩萨过
去堕畜生中而为鹿身。两胁金色脊似琉
璃。馀处杂厕种种难名。髀如砗磲。角如金
精。其身庄严如七宝藏。身色光焰如日初出。
诸天敬重为立名字名金色鹿。善解人语。
为诸群鹿宣说正法为大利益。下取意略
引。至一河边暴水泛溢损坏树岸。见一溺
人投身救之。其人得济白鹿王言。君即是
我再生父母。何以报德。鹿王言。我无所须。
以身皮妙常恐人见。当默汝言知恩之人
具多功德。不知恩者即受苦报。此人背
恩还白王知。王即命驾令此溺人引至鹿
所。鹿王正睡有乌啄耳觉已瞻望见王兵已
近。乃安抚群鹿云。王为我来汝勿惊怖。寻
至王所溺者指言此是鹿王两手坠落。王
见是事下马诣鹿。鹿却慰王勿令惊怖。
我施一切众生无畏。王遂赞言。汝虽兽身
非实畜也。王语鹿言。既施一切众生无畏。
何为令此溺人两手堕落。鹿王答言。如人
犯官重法自招其咎。此人自作自受非我
使然。王便长跪叉手白鹿。我从今日长相
归依。鹿白王言。若能尔者。愿赐此人无畏
如赤子想。此人必堕地狱故可怜悯。王
益称敬愿长为弟子。普施诸鹿令得无
畏。敕令国内不许游猎杀害众生。广如
卷五十 第 389c 页
彼说。更有九色鹿经事缘一同。但云九色。
又王夫人夜梦托病。王为求之许分半国。
溺人贪利见王言知鹿处当即面癞。后结
会。鹿即我身是。王即父王。夫人即先陀利。乌
即阿难。溺人即调达。馀皆同也。释曰金色义
同非正舍皮。云大例相似。疏愿中相好皮者。金色等者。相谓三十二相中第十五身皮
金色。好者八十种好中第十六。世尊身皮润
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著故。疏纤长者。
量等者直就事说。若约相好纤长是相即
三十二中第三相。圆𦟛𦟛是第二好。赤铜是第
一好。能摄者持法界故亦第五十三好。言
随好者总指。由此一句别詺文为力为色
等。亦瑜伽二十指皆殊妙为二十随好也。齐
等者不参差。即第三随好。云各等无差。轮相
等即第八十随好。上说八十世尊手足。及胸
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
丹珠。里面皆有。本那伽吒者。此云满瓶。塞
缚悉底迦。此云有乐。故云圆满之言应言满
瓶。右旋之言应云有乐。其右旋梵云难提迦
物多。故若准观佛三昧海经者。即第一经观
相品。疏赤铜者。即是小相好。即第一随好。
言事爪则不染尘垢者。亦第一好。又第一
好。云一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赤
铜色。故具此二疏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
即龙树赞般若。至胜热处当广引释。疏四
十一求法入火者三地有文。又贤愚经云。又
复世尊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
有大国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名曰昙
卷五十 第 390a 页
摩钳。好乐正法四方求法。周遍不获愁闷
懊恼。帝释化为婆罗门。来诣王所。王请就
座为说妙法。婆罗门言。学之甚难。云何便
说。太子审问。答言。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
丈满中炽火。自投于中为供养者。吾乃与
法。太子如教群臣谏喻令悯我等。婆罗门
曰。吾不相逼。若不尔者。吾不说法。王知
意定令使乘八千里象。宣告一切太子于是却后七日求法入火。诸小王等远近皆集
悲哀劝喻。太子告言。我于久远生死之中丧
身无数。人中为贪更相残害。天上寿尽失
欲忧苦。地狱之中火烧汤煮等。受无量苦
未曾为法。吾今以此臭秽之身为法供养。
云何止我将欲投火。先请说法。婆罗门为
说偈云。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悯
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于大喜。同已所得
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闻说法已便
投火坑。帝释并梵天王。各执一手而叹之
言。一切生类赖太子安。何为投火丧他父
母。太子答言。为无上道不惜身命。才投于
火火变华池。太子安然坐连华台。诸天雨
华没至于膝。尔时梵天王者净饭王是。疏
如香城粉骨雪岭忘躯者。下句即涅槃。上
句即大般若。大般若文广。今依大品二十
七略引经云。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
般若者。当如萨陀波崙。此云常啼。欲求
般若不惜身命。闻空中声。汝但东行莫惮
劳苦。即当得闻。菩萨闻已作是念言。令我
东行何时何处当闻般若。即住立啼泣经
卷五十 第 390b 页
于七日。空中有佛即语之言。从此东行五
百由旬有城名众香。彼有菩萨名昙无竭。
此云法尚。日中三时宣说般若波罗蜜。心念
欲往即得无量三昧法门。诸佛慰喻忽然不
现。欲见法尚自念贫无以何供养。遂欲卖
身。中路有城。以魔蔽故。并无人闻卖身
之声。唯有城中长者女闻。帝释化为婆罗
门云。不要于人。唯要人血髓用祀天
神。菩萨遂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当破
骨出髓。时长者女楼上遥见下问其故。答
云。我欲供养法尚求闻般若。女遂止之。
许供所须。与共同往。帝释即时复天身云。
我相试耳。欲求何愿。答云。与我无上菩提。
帝释言。是佛境界非我所能。更何所求。答
云。乞令其身如故。帝释许之。平复如故。
释曰。此即粉骨。言香城者。彼众香城七重。
欲往彼故。又至彼城刺血洒地故。言雪
岭忘躯者。即涅槃第十四圣行品明。世尊昔
在雪山。修行为求菩提。帝释化为罗刹。
去其不远遂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
法。菩萨忽闻揽发举视。遂见罗刹。初疑其
人。若闻此偈不合受此可畏之身。又思或
于过去佛所曾闻。寻往问言汝于何处得
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何处得此半如
意珠罗刹言曰。我饥谄言。菩萨请言。汝所
说者义味不尽。为我说终。我当终身为汝
弟子供给所须。又言。我今饥苦终不能说。
菩萨问言。汝须何食。罗刹答言。我所饮者。
唯人热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飞行处处
卷五十 第 390c 页
而不能得。菩萨请言。但为我说。我闻偈已
以身奉施罗刹又言。谁当信汝。菩萨答言。
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得他心者。诸佛菩萨以
为證明。次脱衣服以敷高座。罗刹坐已为
说馀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罗刹又
言。偈已说竟。当施我身。菩萨是时深思此
义。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后升树
投身而下。未至于地。虚空之中发种种声
称叹菩萨。上至阿迦尼吒。天释复本身接
之安置平地。称赞善哉。真是菩萨必成正
觉。愿见济度礼足而去。因此乃超弥勒菩
萨十二劫在先成佛。言其类非一者。如菩
萨本缘经说。虔阇那梨王爱乐正法广召贤
达。有婆罗门应召而至。令王剜身千灯
经停七日。广集眷属遂剜千灯灯如钱
大。添满油竟请说偈法。婆罗门说偈言。常
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闻
竟然灯。又发愿言。愿成菩提然大法灯
光明照于一切。帝释问云。得无悔耶。答
言。不悔。若不虚者平复如故。言毕平复。贤
愚经第一。亦有此缘。名虔阇婆梨。又有钉
身千道。涅槃二十七亦有卖身重法之缘。
恐繁不引。八十经中普贤菩萨自说求法因
缘。第三地中亦说求法内外无吝。疏俱舍
论说。昔有黄门救五百牛毁形之事等者。
与西域记第一全同。彼云。是屈支国旧曰
龟兹国。大城西门外路之左右各立佛像。
高九十馀尺。五年修设一大会。西北渡河
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相传云。昔时
卷五十 第 391a 页
此国先王崇敬三宝。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
谓也。对曰。驾回之日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果有搆祸者。白王。
王命监国淫乱后宫。王闻震怒欲置严刑。
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
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今果
有徵愿垂照鉴。王深敬异情爱弥隆。出入
后庭无所禁碍。王敕弟于后行遂遇一夫
拥五百牛欲事刑腐。见而怀念引类增
怀。我今形亏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
牛。以慈善力男形渐具。以形具故遂不入
宫。王怪而问之。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
也。遂建伽蓝。或旌美迹传芳后叶从此
立名。疏四如说修行者。此下馀经云。善男
子。若男若女具足四法谓名丈夫若有男
子无此四法。即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
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
女。是故佛号调御丈夫。疏又四相品即南经。
北经即如来性品卷当第四。言四相者。一
者自正。二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
因缘义。前亦已引。意云。自正者。明信三宝
常住不移。宁以利刀割断其舌。终不说言
如来法僧是无常也。二正他者。意云。随机
受法智小堪说无常等。智大堪化乃可
具说常无常等。三能随问答者。意云。善知
如来制听之意随问而说。如有问言。云何
卷五十 第 391b 页
不施一钱得大施名。佛言不食酒肉施
以酒肉。不饰香华施以香华。无费一毫
施名流布。迦叶因言。食肉之人不应受施。
便为广说断肉之制。昔开三种乃为渐损
其贪耳。四善解因缘义者。意云。知佛有何
因缘初不说深法不广制戒。后方说之。
知未堪闻故先未说。未有过失故不广
制。随过补之。然此四相将为众生闻大
涅槃。为能开德通是利他。若别说者。初一自
利。自行非邪故名为正。后三利他。令离邪
过故名正他。此一正是利他行体。后二化
德能随问答。明知法业自在随问巧答。四
达根性善知随机授化因缘上说就能开
以说。若就所开四者。经云。复次自正者。
所谓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为比丘说。
言如来常存不变。随问答者。迦叶因汝问
故。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义理。因缘义者。声闻
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
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蜜藏。我今于
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等。馀广
如彼经。此中但取知其四事名丈夫耳。

疏。
虽是女人下。亦是涅槃第九经末。前广说女
人之过竟。便云。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善男
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般涅槃经。常应
呵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何以故。是大乘
经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
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
卷五十 第 391c 页
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
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
当知是等即是男子。释曰。此文證宗五性
者都非丈夫。若具四德不拣男女即丈夫
矣。疏然七丈夫总有多说者。疏出其五。一
依瑜伽七丈夫。即八异熟中除财位果以
属外故。八异熟义即当瑜伽第三十六。此
回向初已具引竟。净行品中亦以略出。疏。
依小乘七贤圣者。如俱舍贤圣品。离世间
亦出七善知。如梵行品已引。

疏。于施行中
略列诸田。下疏文有三。初随难略释。二料
拣诸田。三总结经意。今初。言别人者。谓资财人者。即不思议境界经。普贤菩萨云。又
复菩萨为护三昧随法施时不拣福田。怨
亲善恶持戒破戒富贵贫穷。又复思惟。施
于富者虽无所用。然我自应修习施行。释
曰。即有财为别人也疏于中佛塔下。第二
料拣诸田有四。一总立五田。谓恩敬德悲
苦。二若敬田有病下。辨其兼通。言智论
十四者。论云。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
心清净。二者财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种。若
怜悯。若恭敬。若怜悯恭敬。施贫穷下贱及诸
畜生。是怜悯施。佛及诸法身菩萨等。是为
恭敬施。若施诸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是
为恭敬怜悯施。释曰。论唯此三句。今有非
恭敬非怜悯。即上别人。三总收为二者。谓
悲田摄苦。敬田摄恩德。四然此二田下。
彰其优劣。于中有二。一以二田对辨。二唯
就敬田以明。前中三。一约智。二约境。三约
卷五十 第 392a 页
悲。亦是三约心。二约境。初融心境故云
以理御心。今初。成上以理御心。则心无二。
况就于境而有分别。即净名第一善德长者
子章中。长者子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
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
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入会诃之云。当
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问曰。何谓
法施之会。答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
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后广为说
法施。长者子发心解身璎珞价直百千上
之。不肯取。再请受之。分作二分。一分施
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璎
珞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分明
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复作是言。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
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
则名为具足法施。释曰。既云无所分别。即
以理御心。等于大悲亦同体悲矣。又云施
主等心施时以理御心也。疏若直就境下。
第二约境敬胜。言校量功德经者。经云。施
畜生得百倍福。施外道得千倍福等。前已
引竟。又甚希有经云。以七宝等供满四洲
四果圣人。及灭度后广起塔庙。不如造[𪍿]
麦等佛塔功德。乃至算数譬喻非比。释曰。
此即四果尚不及佛。明敬田胜也。疏若就
于心下。第三约悲心说。然探玄记引像法
决疑经中。乃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不如
有人施畜生一口饭食等。此是伪经。故疏
卷五十 第 392b 页
不引。但取亲引于悲。悲是菩萨根故。悲为
菩萨体故。若无大悲非菩萨。故净名亦云
等于大悲。故从敬则田强而悲心弱下。即
罗什法师释净名等于大悲之言。而睿公不
许。但以心等故。等即前第一义耳。今取双
成后二。故云各有其美。疏若等是敬田下。
第二但就敬中以论优劣。以恩德田皆敬
田故。于中三。一敬恩分别。二若同是恩下。
恩中道俗分别。如舍利弗请问经者。经唯一
卷。问云。何故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报。又
言师僧之恩不可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
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养
育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
发知见。此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
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是师之力也。生
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
其所生乃次之耳。释曰。若据经意。前疏顺
前意各自为重。以二相望则出家为胜故。
言或约生色身等则优劣可知。即顺经后
意也。三等是德田下。就德田中普别分别。
引梵网经。即菩萨戒云。若佛子有出家菩萨
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
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
即得十方贤圣之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
及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者。
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
别请者犯轻垢罪。疏又由主财田等者。俱舍
论云。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此即约分
别门。就于三轮皆具优劣。主谓重心轻心
卷五十 第 392c 页
等。财谓好物恶物等。田谓若敬若悲等。疏然
今此中下。第三结示经旨。三事即三轮。广即
约事。深即约理。融有二义。一融上事理。
二以理融事。重重无尽。疏义多如此反腾前辞者。即五失本中之一。如初会说。疏须达
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经唯一卷。说事
甚广。今当略引。阿难请问。佛说过去不可说
劫有一大国。名为叶波。王号湿波。无子祷
神。后乃有子。内外欢喜。号须大拿。年十五
六无艺不通。纳妃名曼垣。生一男一女。太
子广行惠施。施王敌国行莲华白象与其
怨国。大臣瞋惧白王。摈太子于檀特山。太
子出门一切皆施。无拣车马亦为他乞。太
子负男。其妃抱女。至其山所。山有道人
名阿兰陀。太子遂问道人。云何可居止。答
云。山是福地无处不可。乃造草庵而居有
拘留国十二丑婆罗门。年四十方娶妻。妻令
求奴婢。闻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来求
乞。初遇猎师欲杀之。云王遣迎太子猎
遂放之。见太子乞子。太子自缚以施之。其
母不在。母目瞤动左手复痒。恐子不安遽
归三问。太子不应。复问。方答云。我已施讫。
其妻闷绝良久乃苏放声大哭。太子言。汝
忆过去提和竭佛时。我为婆罗门子。汝为女
卖华。我以五百金钱买汝五华。汝寄二华
以上于佛。愿为我妻。我时要汝莫违我意。
汝答可尔。今何乱我善施心。帝释知其心
坚。复化为婆罗门。亦十二丑。就其乞妻太
子即施却来寄太子所。太子怪问。方答云。
卷五十 第 393a 页
我是天帝。故来相试。遂复天身令其求愿。
妻有三愿。一愿卖我子还至本国。二愿我
子不至饥苦。三愿我及太子早还本国。帝
释曰如汝所愿。太子发愿言。愿一切众生皆
得度脱生老病死之苦。帝释叹言。大哉是愿。
非我所能。更求何愿。又愿言。今且愿得大
富常行布施。又愿国王大臣皆思见我。帝
释言。如意。婆罗门将子归。妇瞋何用王种
别求奴婢。遂外国卖子。帝释诱引无有买
者。遂至本国。国人识之。白王。王欲抱之。
啼不肯就。问卖男人。先言男银钱一千特
牛百头。女银钱二千牸牛二百。王问。何以女
贵男贱。答言。王之后宫与王无亲。出自微贱
而受荣宠。王唯一子。逐之深山。曾不眷念。
明知女贵男贱。王遂令人追太子还。付以宝
藏恣其布施。遂得成佛。父即净饭。母即摩
耶。妃即瞿夷。男即罗睺。女即现罗。复成利
母。婆罗门即调达。妻即旃遮那摩。山上道人
即目连。猎师即阿难。疏现庄严王如大庄严经。疏又菩萨本缘经。说一切持王施二子
者。经有三卷。今当第一一半向后至第二
卷一半向前。然其缘起全似须大拿。但彼施
一男一女。此施二子皆男。又加乞眼。略无
王请归。馀多同也。更复略引一切持王好施。
施王白象行莲华上力能敌国。国人大臣皆
悉恐惧。又虑敌国来侵。遂令摈王子于雪
山。山中施二子与丑婆罗门。婆罗门卖之
至本国。祖王惊叹。后帝释化为婆罗门乞
妻。王子施之。便云。汝妻端正。恐为贼劫。且
卷五十 第 393b 页
寄于汝。我要当取。王子闻已默然受之。复
化婆罗门从之乞眼。王子欲挑。复止之云。
我今未用。且寄汝处。我要当取。王子云我
云何受二种寄付。释知心坚还复天身云。
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今且寄汝勿复施
人飞空而去。雨华称赞必證菩提。疏然所
施化实下。第二料拣。言如贤愚经毗沙门
等者。即第一经因梵王请佛说法。佛辞众
生垢蔽不如速灭。梵王遂引昔缘劝佛。昔
无数劫为生求法。乃至一偈。身心妻子而
用施与。何不念昔而欲弃生。过去久远于
阎浮提。有大国王号脩楼婆。领此世界八
万四千小国。初以财施后思以坚实法施
遂募说者。毗沙门王见欲往试变身为
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钩牙外出头发悉
竖。诣王宫门云。我能说法。王请入宫欲请
说法。彼云。先以所爱夫人及所爱子。与我
食者乃与汝法王即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
者与之。夜叉食竟为王说偈云。一切行无
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王闻欢喜书写流布无有悔恨。毗沙门遂复
本身赞云。奇特夫人及子犹存如故。王者佛是昔为法尚尔。今何速灭。释曰。此则妻
子是实。乞者是化。疏此破菩萨执者。如净名
云。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
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现作魔王。故云破
菩萨执。二乞者是宝引摄论者即第十一。
梁论云。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
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乐心。释论曰。为
卷五十 第 393c 页
化邪见众生不信因果。令得正法离恶
修善故。化现种种本生。如毗笋陀王舍儿
与婆罗门。非是逼恼他。此儿是化作。何以
故。菩萨无逼恼。此人生彼人安乐故。又如
药藏菩萨。令眉絺王与毗提诃王相逼恼。
此亦是化作。后悉令相爱利益安乐心。菩萨
行如是事有何利益。论曰。生他信心为先。
后于三乘圣道中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
深制差别。三俱化可知。四俱宝中二根熟
者。如一切施王施儿与婆罗门。婆罗门鞭
打持去。至一树下更欲打之。树神手拟婆
罗门。婆罗门即倒。神欲断彼命夺王子送
还。王子告神。请勿害之。我若再还。令我父
王檀行不足。即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此
即妻子同行也。尚须自舍身命。岂有辞苦
而退。言生生行施处者。即七十五释迦女瞿
波昔缘中事。当时妙德童女欲事太子。太子
要云恐其为障修菩萨道。彼女意云。我无
染心请为主者。偈白太子中有偈云。无量
劫顶戴广大金刚山。若能眷纳我。甘心受
此苦。无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
处。愿令我亦然。若能眷纳我。与我为主者。
生生行施处。愿常以我施。释曰。斯皆根熟之
者。疏若依璎珞十五轮王者。即三贤十圣等
妙二觉。至随好品当广分别。此中即三禅
梵王。若依大丈夫行论中。菩萨喜乐过于世间。及二乘涅槃。此论有二卷。或单云大丈
夫论。广说世间胜乐之事皆不及菩萨。见
乞欢喜末举解脱之乐亦不能及。即过二
卷五十 第 394a 页
乘也。疏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于施障及对治者。于中初标。二列障。三明治。前
二具论文。对治中略取论意耳。然论文繁
广收义无遗。论后结云。如是菩萨四种施
障。当知四种能对治智。对治于彼。一者觉
悟。二者忍受众苦。三者遍知颠倒。四者见
一切行性不坚牢。是诸菩萨由前三种能对
治智。决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后一种能对
治智。能正摄受施福胜果。当知亦名菩萨
巧慧而行布施离相也。疏先绝我想者。即
欢喜行中。疏一不于法体起增减者。一
切法体不出有无。定有则增益。定无则损
减。四于诸法义离断常者。就一有上。即有
常无常义。从缘而有。即是无常。不从缘有。
即名为常。五三有器界唯识顿变。名为影像。
为生所依。想即是心非想非心。此释六于
法本遗心非心想。以上诸句皆有想言。一
切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义。心为法本
故。忘心即为非想。今并遣之故。云六于法
本遣心非心想耳。疏有即空故者。约缘有
明二空一味等无差故。约真如说皆无有
义。然法相所立。依他缘有。圆成性有。今明
缘有故非有。二空为性。性即非有。言无无
想乃有多意者。略有五义。初一遣无物
之无。如虚空龟毛兔角等。二明缘有即无。
净名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明
有即无故。此明非灭色空也。三明遣无
为有。四遣无为非有。三四俱遣以空为有
义。五者上四遣病明非有。此句显实明非
卷五十 第 394b 页
有不碍有故。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矣。此
引證也。此非非有即是非无。但言非无含义
则少。言非非有含义则多。但言非无。得前
二义后之二义。言非非有。方始终摄也。然
第一义即古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是
有。非谓是非有。五明有即空故非有。空即
有故非非有。上之五句但顺经文以为二
句。此下总遣四句合上即俱句。相夺即俱
非。有无之本既无俱句非俱何立。未对释
结句非非想。中唯取第四意耳。亦可兼于
第五不碍想耳。次对双显缚解者。以分
别为缚。无分别为解也。疏次对双显。二业
者。即思及思已而为二也。后对亦双明缚解者。有心则生死波浪故非心回向。无心则
同乎外道故非无心回向。此即无不碍有
义。又以无心下。拂迹以明前意。言有心为
非有者有起动也。言无心为非者无观照
也。此即寂不失照。后意则寂乎唯寂。二皆
有理。疏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者。即闇用净
名。不二法门中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
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
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
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
不二法门。疏傥然无寄理自玄会者。此言
出肇公百论序。彼有二对。具云。其为论也。
言而无当。破而无报。傥然靡据。而事不失
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反本之道。著乎
兹矣。释曰。此通说论旨。前对不失事。后对
不失理。虽不据说于事理。而契当于事
卷五十 第 394c 页
理。今疏合其二对但取不失于理。以是离
相回向故。傥者俶傥。广雅云。俶傥者卓异
也。谓无所依据。卓异系象而暗与理会矣。
疏三世求生不可得故者。即总显文意。是
中论三时门。从无而有故名为生者。立生之
理。下别出三世求不得生相。已生未生正
生为三。已未不生理易彰显现在正生理隐
故。以不住故过未分之。则无现在之正生
也。正同净名。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
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以
无住故即属已未。从为生之理下。结成无
生。疏静论语识智者。然依智不依识。识是
戏论。依智是寂静今并双非。则不可以智
知。不可以识识矣。即法四依。四依之义下
文当释。疏第二不碍随相中文三。一总辩
来意。二言随相下正明不坏之相。言诸佛依
二谛为众生说法。即中论四谛品下。更偈
云。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前
已引竟。三然俗是真俗下。融上二谛成无
碍义。疏今初然随相之名下。疏文有二。一
辩来意。二略显十义下。正明离相受回向
名。前即假徵。此下解释。于中二。先总。后一
过世八法下别。各随所趣立彼岸别。今初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法即世间法。八
法不动名不动岸。二依蕴计我故有二我。
若离二我名为解脱。三寻伺即言语道。道
是因故实际绝言故。四念想观除为实智
故。五身见以为烦恼障本故。但能断便是
卷五十 第 395a 页
有馀。六苦依身即为依处。智所依身身智俱
亡为无馀也。七施等即是所作善行故。八
菩萨出有入无。而无染故为无住岸。九證
于法身是无漏界故。十生住异灭即是有为
世间之法。觉心现量生灭流注无有自性。故
成自觉圣智岸也。疏菩提性净下。此有二
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
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二明性起。
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故。又缘起无性
即性净故。广如出现。此亦法华云。诸佛两足
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义耳。前已广引。从若业依身下。释不于身
中而有业。第七回向。疏今初。牒名中四。初
正释名。二此从下得名。三故本业下引證。
四即以无贪下。出体性。三中三。一引经。二
名无下会今文。三有云下释彼经。先叙异
说。后应云下正释义。般若方便即净名。及今
经七十九中之意下当广释。恶父母者。无明
贪爱。即楞伽第三经云。尔时大慧。菩萨白佛
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
业。不入无间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
五无间业不入无间地狱。佛告大慧。谛听
谛听善思念之。吾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
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无间业所
为。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
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身贪喜
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入处聚落。断二根
本名害父母。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究竟
断彼名害罗汉。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
卷五十 第 395b 页
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大慧。不觉外
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
想。究竟断彼七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者。名五无间事。亦
名无间等。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以为父。
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
间。次第断。是谓五无间不堕无间狱。释曰。
言如鼠毒发者。西方有鼠啮人甚毒。毒在
身中。其疮虽差。忽遇雷声。其疮还发。使亦
如之。忽遇境雷则还动发。馀可知。不灭
痴爱下。释一合相义。即净名须菩提章。二乘
之人灭痴得明。灭爱则脱。今了一性故不
灭之体即明脱。知理无二即是契合。合无
合相方是真合。疏然其前十下。料拣。言前
十一一遍从中十者。从佛境生小等。从法
境生小等。从馀八亦然。二中十一一能生
后十者。从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从法生
十度。馀八亦然。三后十一一容具前十者。谓
布施等有小有大。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
具足十。不必皆具。故云容具。戒等九度于
前十亦然。四前十一一该后二十者。谓从佛
境起小施。或从佛境起大施等。或于佛
境起小戒。或从佛境起大戒等。理即昭然
云思之自显。疏上六皆巧便殊胜者。通即七
种最胜成波罗蜜。初会已具。然最胜亦名殊
胜。前虽已释。为对经文须知总意。言巧
便殊胜者。彼当第五云要无相智所摄故。
故上六句皆无相智。言次五清净最胜者。彼
当第七云谓要不为二障间杂。别中一无
卷五十 第 395c 页
法执及了唯心离所知障。三见性空无烦恼
障。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者。彼当第一谓要
安住菩萨种性。次有二心。即回向殊胜者。
彼当第六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今言善决
诸义具三回向者。决智决悲决实际故。次
有一心。即意乐殊胜者。彼当第三谓要悲
悯一切众生。后之二心依止殊胜者。彼当第
二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上显施中即事业殊胜者。彼当第四谓要具行一切事业。具
上七下结成前义。故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
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以上释经文同
符契。疏善趣贤首位之行者。圆融十信位也。
种性即十住。解行虽通三贤。今正取行向
二位故。故解行发心在于十行。发回向心
故。疏密迹力士经第二具说者。亦至第十
回向明之。庄严论亦引此经者。论当第六
偈。菩萨自成就。如前义应知。声有六十
种。是说如来事。长行释中具引佛秘密经。
佛秘密经即密迹经耳。并至下明。疏复有处
说六十四音等者。瑜伽等说有八转者。疏
文但举其唐言之名。今兼显梵音。西域国
法。若欲寻读内外典籍要解声论。此八转
声方知文义分齐。一补卢沙。此是直指陈声。
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二补卢
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三
补卢崽拿。是能作具声。如由斧斫故云具
也。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
为也。五补卢沙䫂。是所从声。如因人造舍
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六补卢杀婆。是
卷五十 第 396a 页
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七补卢铩。是
所于声。如客依主故云于也于即依义。瑜
伽第二。名上七种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
例故。唯有梵语声论八转。更加醯补卢沙。
是呼召之声故云呼也。然此八声各有三种。
一男声。二女声。三非男非女声。此上具约男
声说之。以梵名丈夫为卢沙也。疏是八
转声各具八德者。即八梵音。贤首品已明。
今当重说。一调和者。谓大小得中故。二柔
软者。言无粗矿故。三谛了者。亦云最好如
迦陵频伽等故。四易解者。亦云易了。言辞
辩了故。五无错谬者。亦云不误言。无错误
故。六无雌小者。亦云不女。其声雄朗故。七
广大者。亦云尊慧。言无战惧故。八深远者。
脐轮发生故。如来具此八转之音。疏若将
此下属前佛果者。会异释。即刊定记释二
段皆属于佛果。故今明修菩萨行及近善
友非属佛耳。疏八云非一非异者。即十通中等者标示也。故彼通中广说非一异义。
从以了一切下。出非一异是神通相。若一
向非一各互相碍不能相作。若一向非异
无二可得。将何相作。以非异故一理融通。
非一事故得相作等。疏又非一异应成四句者。一非一。二非异。三非非一非非异。四
非亦一亦异。十忍当说。疏初之三句显胜妙生者。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识释前三为增
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其胜妙生即增
上生。名异义同。后三决定胜道。疏六正助无
违者。即经业道不违业。业不违业道。俱舍
卷五十 第 396b 页
业品云。俱得名尸罗。一妙行。二业。三律仪。
四唯初表无表名别解脱。五业道。六释曰。此
有六名。今此即当第六。彼论疏释云。又此
初念亦名业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曰。
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谓戒前之思名
之为业。初念戒体名之为道。思所履故。业
家之道故名业道。故初刹那名别解脱。初弃
恶故。亦得名为别解脱律仪。能防非故。亦
得名为根本业道。畅思起故。第二念等不
名业道。非畅思故。名为后起。根本后故。
今疏全依俱舍论文故不更引古来异释。疏
此之事事所以无违下。出事事无违因。
略出三因。一法性融通门。二缘起相由门。上
二即事事无碍义。三直语同一缘起。通事通
理非无碍义。如睹一叶落知天下秋矣。
言亦由后二段令此无违者。后二即事理
无违。及理理无违。由此故令事事无违。谓
既同一味事。复即理由事即理理融于事
故。得事事无碍故无违也。疏然上三段无违下。重总料拣。于中二。一同异类料拣。二
开此则有下句数料拣。但就刹众生以成诸
句。初根本四句。二刹上理事成四句。三约
众生上理事成四句。上二三两四句但是事
理无碍。四以刹事对生理为四。五以众
生事望刹理成四。此后二四方成事事无
碍。疏上二四句各初及第三等者。以事理相
望。唯就同类即得成故。言各二及四。虽非
无碍。亦不相违。义如上说者。以二四皆是
不即故。非无碍言亦不相违者。由上同一
卷五十 第 396c 页
缘起故。由不坏之事不变之性皆同一缘起
故。疏此中初二句。是理理无违者。一刹无
性即众生无性。二理同故言。以无可即亦
无可违者。释第二句是理理无违义。疏第四
句虽非无碍亦不相违者。第四不碍两
存故非无碍。而亦同是一缘起故。及第五
四中亦不相违。皆同前二三四句中。亦不
相违。疏第五四句等者。言此中初及第三句
是。第二段理事无违中。异类事理相望者。以
将刹望众生无性。众生与刹是异类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