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八
卷四十八 第 372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四十八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后如是一一下释此第三段疏文有三。初
正释。二从无数下却释前二段中增数之
相。三然一一诸言下。拣定言。定通香等者。
香等十事为能成体。故得定通。言不全通
于盖等者。盖等是所成。所成有二十事。如
以香为宫殿则有楯等。香为光明何有楯
等。况灯光明为能成。类前亦成盖等。以灯
光明。成灯光明。此之光上难具楯等。故云
不全通于盖等。以能成中有灯光明。所成之
中复有灯光明。故略举灯光以示无楯等。
例且如香河。河里如何安前楯等。明知总相
则有别相。或无思之可见。疏此为入空之
方便者。真空非得而无不得故。疏欲显随相
离相无前后故者。释上正用前意也。欲
将离相无得导前随相之有故。言义兼于
后者。前意是结前。此意是生后。亦不住于
离相故。疏准大般若下。例释无得为方便。
如清净历一切法则以清净为方便也。若
云无生即云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
卷四十八 第 373a 页
无生所谓色无生。受想行识无生。眼无生。耳
鼻舌身意无生等。今此犹是略举能入方便
广更有多故。复有等言。等取无依无作清
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取不可见不可动
不可坏等。疏谓事法既虚下分二。初总释。次
业空故下。别释。此有二意。一正以缘生即
空破权小见。显业不能为因招果。果亦
不能为果酬因。二兼破外道因中有果等。
彼计因中有果者。如乳是酪因。乳中有酪。
成酪之后亦有于乳。故曰果中有因疏若
约观心者。上约法理通境及智。今约观
心。但一是非有即名为寂。亦无心于事
理。方称为寂。不失于照故名为用。不取
用相即用常寂。疏此与初句但事理之异
者。初句约理无入而入。今约事上无入能
入。以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
疏大般若云下。引此文者拣义不同。谓般
若意却是即用而寂。同上须弥山顶偈云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是
则无所见此偈则先正后反。大般若则先反
后正。今此中意明理不碍事故意别也。疏
末句不有能所见者。以文言不有于法。法通
能所见也。何以得知法是能所见。以下句
云悉知见故。即同金刚如来悉知悉见。疏
待对假言故皆不可得者。出绝事理之意。
一相待门。谓待事说理。待理说事。如因
长有短短不可得等。二云假言者诸法寂
灭本绝名言。今云事理皆假名耳。故皆双
绝。上是疏家释成。下句经自释成。疏良以事
卷四十八 第 373b 页
虚下。出事理无碍之相。是总意。亦十门中相
即门。是三义中无碍义也。广如上说。疏上四
句下。总融前四。言有未曾损者。法即是空
非法灭空。故有未始存者即空之有。有相
虚故。言无隐无显者。事存则空隐。理存则空显。今由两亡故非隐显。言存没同
时者。空不碍有故存。有不碍空故没。然隐
显皆就理明存没。并约事说。亦影略耳。疏
四句镕融下。总结。此则非唯离前随相。亦
离离相真无碍也。真实际也。疏因缘故有
者。然通相说。总有四义。一缘生故有。二无
性故空。三缘生故空。四无性故有。今但取因
缘二句。谓法从缘生安得言无。二从缘无
性故名为空。上二即空有二门。从因缘故不
有者。即明中道亦从因缘。谓既缘有。有
即不有。既从缘空空即不空。合前二句即
亦空亦有。四门之理皆从因缘。后因缘故流
转下。辨生死涅槃亦皆因缘。乃至一切下。结
例上。所明义略举纲要耳。疏故中论云下。
引證皆从因缘。然论此偈前有一偈云。因
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
法无不是空者。前偈亦得證前四句成三
观义。而后偈释于前偈故但引之。而论略
结云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亦合云未
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
是假者。又是故一切法无不是中者。今此
但取一切法从缘之义耳。疏有为缘生下通
妨。妨云。涅槃云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
卷四十八 第 373c 页
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
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
无常虚空如来佛性不从缘生是故名常则
无为非因缘。何言为无为法皆从因缘。故
今答云从缘有二。一从缘生有无常义。二
约缘显何得非缘。故说佛性了因所了。岂
非因缘生。此是一义。次云因有有为下相
待门。释待于有为即从缘义。复云又形
夺相尽者。要待形夺相尽故。真无为亦是
从缘。疏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者。上偈及此皆四谛品。下句云见苦集灭道
亦可證第二句。疏尚无有二何况有五
者。结弹五性。疏以业摄报等者。以经但云
业境。今业摄报故有因果。境必对心故有
内外。疏六即事显理而不坏事者。有为事
也。无为理也。事能显理故。云于有为界示无
为法。事即是理故不坏事。若坏于事成断
灭故。下句反此可知。疏若灭坏有为下。
反成上二。是以若约相即下。结成正义。于
中略有数门。一相即门。二若约无碍下。即
相成门。又云而非理而非事。即不相是门。
即是事理无碍十门中六门。谓真理即事
门。事法即理门。依理成事门。事能显理门。
真理非事门。事法非理门。又前有形夺相
尽。即真理夺事门。事能隐理门。通辨无碍
即事遍于理。理遍于事也。八门非异不
相是。二门非一故。疏结云为与无为体非一
异也。疏示谓显示下。随难别释。第五回向。
疏初三可知者。馀即经五也。一忏悔。二礼
卷四十八 第 374a 页
敬三劝请。四随喜。五回向。回向在后。然昔
有别章六门分别。一说多少。二释名。三出
体。四释相。五明益。六问答。今并具之但略
出体。总分为三初明开合即彼多少。二释
名辨相。三料拣含馀别门。今初。初为八行。
言离垢慧菩萨所问经者。唯一卷经。大旨
如常可知。二或合礼赞俱是所依忏悔故。
三或略供养即但为六。供养亦属佛故。四或
但为五。以回向发愿但总别之异者。二俱是
愿。回向是总。发愿是别。是别发故。言如十
住毗婆沙者。即第三初明至第四方忏悔。
即今晨朝忏悔。是第五发愿。即涅槃经阇王
发愿后人安之。五今文依此则同上有五。
六或但有三即智论第七也。若依善戒即合
为二。以礼赞是忏所依依人德故。回向摄
愿亦摄随喜劝请。故结云随时广略。又随
时者看临其时应用广略。然昼夜三时不
宜阙也。疏然忏名陈露下。第二释文即释
名辨相。四事即为四段。今初释忏悔。先释
名忏悔二字古有二释。今疏即天台释。亦通
汉梵二者。今释即半梵半汉。忏悔者梵云
忏磨。此云请忍。悔即此方。体是恶作。厌先
过失求请三宝。忍受悔过。单云悔者非是
六释。合二即是依主。此上释名。二云除恶
业障故须忏也。此辨忏益。亦忏意也。疏然
忏有二即辨相也。疏如方等者。经中令先
严净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
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
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膳尽心力。须
卷四十八 第 374b 页
新衣鞋履。无新洗故。出入脱著令无参
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
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
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月八日十
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此不可减。若能更
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
得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旋绕一百二
十匝。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佛名经常所见
闻。疏如净名说。即优波离章。波离白佛。忆
念昔时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
问佛。来谓我言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
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
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
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如其
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
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
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净。颠倒是垢不颠倒是净。一切
法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
善解等。即一向理观以呵事也。疏若普贤观
经初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萨。遍忏
六根即事忏也。复令观心。令此空慧与心
相应即是理忏。如前释毗卢遮那。已引经
竟。今时常用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等。
卷四十八 第 374c 页
即彼经后总偈。皆事理双明随好品意。至下
当明。疏言礼敬者。此牒第二行经。除我
慢下疏释初明行益。以我慢故不能礼敬。
今摧我慢山即是除恶起信敬善即是成
德。二皆行益故勒那下。即辨相也。前七是
三藏意。后三疏以义加。略无释名以易知
故。然三恭敬礼云五轮著地者。离垢慧经
云。一一发愿初总愿云我今五轮于佛作礼。
为断五道离于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
不坏五通具足五眼。愿我右膝著地之时。
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著地之时。
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
正觉道中。愿我右手著地之时。犹如世尊
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證大菩提。
我今亦尔共诸众生同證觉道愿我左手著
地之时。令诸众生离诸外道。难调伏者
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首顶
著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
无见顶相。馀义可思。疏言劝请者此牒第
三行也下疏解释。除谤法下先明成益。二声
闻自度下来意。三此文略下辩相。疏智论复
加请佛住世者。如十住毗婆沙亦请住世
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
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疏占察经等者。经
具五忏悔。劝请云唯愿十方一切菩萨。未成
正觉者愿速成正觉。已成正觉者愿常住世。
转正法轮不入涅槃。释曰。即具三也。疏次
句因闻法故下。即经自辩劝请成益。了相
卷四十八 第 375a 页
作意等即七作意义如三地释。疏言随喜者
此明第四行也。为庆下释先明行名。二除
嫉下行益。三然十住下辩相。然智论多同十
住婆沙。婆沙论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定
从身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释曰。其
初三句通三世佛也。疏大品随喜下。重示
随喜成益。释上平等善根功德。初引大品
即第十七。次引法华即第六经。随喜功德
品第十八。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
闻是法华经随喜者。为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经答文广今当略引。谓有人
于会中闻是法华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
于馀处转为人说。是第二人闻已复转为第
三人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
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当说之。若四百万
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满其中。有人求
福一一众生。与满阎浮金银琉璃。𤥭璖码
碯珊瑚琥珀。乃至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七宝
楼阁。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百
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下结
云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释曰。此
显功德多。从此据随喜如来权实功德者。疏
出得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随喜之福。今就
所随喜中分其胜劣。胜境随喜其福更多。
言权实功德者。即是法华经。故经云此法华
经开方便门(也)示真实相(实也)如来智慧甚深
无量(实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权也)于一佛乘分
卷四十八 第 375b 页
别说三从实开权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会三归一会权归实也。世
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实也。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权也。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
显如来权实知见。昔人云此华不有则已有
则华实双含。此经不说则已说则权实双辨。
明知法华不出权实功德耳。既穷终极唱难
信难解。今能随喜故德难量。最初闻人近
获六根清净。远则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
多。疏然佛是除罪胜缘下。第三料拣。于中
曲有三门。一明次第。二然礼等五果下辨
果报。三约教下约教拣定。言可思者如
前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
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
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
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后三合成圆教。八
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
事事无碍故。而言摄前六者二非仪故。但礼心佛十重重无尽故。下经云一毛孔中悉
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
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
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
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等。
又普贤行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
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
礼等。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
量哉。馀之七门可以思准。不入斯观徒
自疲劳。疏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圆满。依佛地经论。此十八种华藏品中已具列释。
卷四十八 第 375c 页
今经文具。疏但随文配属难则释之。今钞重
依彼经论牒经配属。论云经曰。薄伽梵住
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
边世界(此上显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形色圆满)。周圆
无际其量难测(分量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方所
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因圆满也)。最极自在净识为
(果圆满也)。如来所都(主圆满)。诸大菩萨众所共云
(辅翼圆满)。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眷属圆满)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住持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事业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摄益圆满)。远离众魔(无畏圆满)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依处圆满)大念慧
行以为游路(即路圆满)。大止妙观以为一乘(乘圆满也)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门圆满也)。无量功德
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依持圆满)大宫殿
中。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由十
八圆满净事故说名圆满。次列十八圆满
竟。下结云如是十八圆满即此圆满。所庄
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
此契经。释曰下随疏释依今经。次释义即
彼论广释之文。疏今初先举时辨处下。于
此总中数多者。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
切微尘数故。其中已有圆满之相。如方处间
列即方处圆满。无分量故者即分量圆满。
净识所现者唯佛穷故。谓赖耶净识现于自
受用土。第七净识现他受用土。馀五净识现
变化土。唯佛穷者八识转智唯佛穷故。登地
分见见他受用故。虽含有别意皆是总。疏
初辨因满下。总明。初句亦总下别。别有五
句亦总亦别即清净业行所流所引。亦总下
卷四十八 第 376a 页
中自利行业亲招为所流。利他行业与物
为缘。故云所引故释云随业现故此业即
所化者业。以菩萨众生之业为因。亲感他
受用变化之土。如来利他为增上缘。随他众
生之业成。故云引也泉能成池名为所流。
凿池引水水名所引。正同于世界品引生
公义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
生类矣。疏别则唯约受用土下。释上亦别
之言。于中三初总明。二引论成立二因之
义。三示二因之体。今初因缘亲生曰流。增
上缘疏为引。疏故佛地论下。第二引论
成立二因之义。此中有三义。一唯立因缘
此已含二法。一如来净识。二无漏善合二
为因。亦同多闻熏习。与阿赖耶中解性。合
之为因也。然引论犹略。若具应云谓大宫
殿用出世间。无分别智后得智善根为因。
而得生起非是无因。非大自在等而为其
因。乃至云此用本来无分别智后得无漏善
法种子。三无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变现
生因。此佛净土如来识中。无漏善根为因而
生。则具修生本有二法合为因缘也。二云
有义但是增上缘生下。出所以云以外法
故。谓以识生识可是因缘。外生净土那是
因缘。外土即为增上果故是增上缘。三云有
义亦是因缘下。双立。非谓但取因缘亦取
增上。亦取因缘故云亦是亲能生故出因
缘义。若不尔下反难。成立一切外法。皆因
内法熏习为因。明有因缘故。云不尔应无
因缘。无则非理。次云外法相望无因缘故
卷四十八 第 376b 页
者。正成上义将第一师义难第二师。汝
已外法故唯增上缘外法。则不得立于因
缘。今谓外假内熏明有因缘。若尔内熏其
外既非自类何名因缘。境全心变即八识
相分亦离心亦因缘矣。意以后义为正。四
疏家断取也兼显是通二义。疏有云感报
净土以四尘种子而为正因下。出二因
体。四尘种子全在识中。即八识中相分种也。
言或以自利后得者。上言六度万行则通二
利。此依唯识别义。以利他后得为他受用
变化土缘。故用自利后得为自受用土缘
也。疏依此经宗下。正异前文唯取自利
为自受用缘故。二利之行同取他受用之
土。从以皆是下。出互通所以故指如世界
品。问明品贤首章中亦以明矣馀可思准。
疏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者。即佛地论
文。但略其要。具足论云。如其净土任持
圆满。作何事业(问也)作诸众生一切义利(引经
文总答也)谓于此中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
利。或生一切有情自作义利等。然十八圆满
皆初假问生起次引经答。三以论释又
皆约宫殿上明。今之所明乃通说耳。以问
易知故并不出。疏从初得佛下。即唯识论
文。然论云相续变为纯净佛土。今无变字
乃是义释谓虽复相续变化。不同他受用
土前后改变。故不云变。言横周法界云无际者。即唯识论前所引论后云周圆无际
佛地经中同佛地论。又云无际者。谓无长短
等分齐相难测故。下说他受用并如世界
卷四十八 第 376c 页
品。疏果圆满下。引镜智等即世界品。佛地
论云。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疏三无量下。依
持圆满。疏文分三。初引佛地经。二今文下
释文。三佛地经唯据下。会佛地论。今初然彼
论先问起云。如是净土门既圆满如馀宫殿
应有所依故。次须说依持圆满(问起)无量功
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举经答也)今疏
引经云为所依持者。以先无问后不引
释。故但结归名耳。后会彼论于中有二。
先出彼论意。以论广释但约华故。论云谓
如地等依风轮等。或如世间宫殿依地。如
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红莲华王
众所建立。即红莲华大宝所成。如是大宝
无量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大。
宝此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
王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最
胜故名为大佛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
名为王。又此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宝华中
最胜故名华王。又此大华非一。或华蕊多故
名为众。释曰。此即唯据事也。以将功德庄
严属佛故。若将无量功德通理。则佛地亦
有佛力任持故。疏云功德亦通事理。如来
所都全同佛地经。论释曰。谓大宫殿诸佛
世尊为主非馀。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
属世尊住持摄受非馀所能故。疏辅翼圆
满佛地论云。如是净土主既圆满应有辅
翼主。必摄受辅翼故辅翼之者。故彼经云。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论云谓大宫殿有无数
大菩萨僧所共云集。诸来朝者名为辅翼。
卷四十八 第 377a 页
既有如是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
能为违害。诸声闻等无如是事。其眷属圆
满佛地经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行翼从。
今文无此故以诸众摄之。然皆菩萨化作
示净土不空。即彼论释妨云。云何净土超
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
等皆是三界摄故。答云净识如是摄受变现。
为严净土故不相违(第一释也)或为成熟所化
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第二释也)即阿弥陀经
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
流变化所作。论云或诸菩萨化作无量天龙
等身。住净土中供养佛故(第三释也)或自化身
为天龙等。翼从如来是故无过(第四释也四义皆示不空尔)
疏初明方所圆满。此即标名。论云。如是净
土分量圆满为同三界。为不尔耶(问也)超过
三界所行之处(答也)论释云。谓大宫殿处所
方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非如三界自地
法爱执为己有。所缘相应二缚随增是彼异
熟及增上果。如是净土非三界爱所执受
故。离二缚故。非彼异熟增上果故。如涅槃
等超过三界异熟果地。乃至云如是净土。
为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问也)有义。别有
处说在净居天。亦有处说在西方等。有义。
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如实
义者。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
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
随菩萨所宜现者。或有在色界净居天上。
或在西方等处所不定。释曰。今疏直用其
要兼取如实义耳。疏以三三昧为所入门
卷四十八 第 377b 页
者。即义引也。彼经云空无相无愿解脱为
所入门故。疏以经配三门相言入不思议三昧。通该前后者。该前明空等为不思
议三昧故。该后以三昧等为摄益故。疏三
又此净业下。辨摄益相。彼经云。灭诸烦恼
灾横缠垢故。论云。谓于此中远离一切烦
恼缠垢。如是及诸烦恼为诸缠垢。如是即
名诸灾横因。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
此中亦无。释曰。离此烦恼等即名摄益。又现
證得解脱无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故
名摄益。故疏指上净业名为摄益。疏一者形相即形色圆满者。彼论双问云。如是净土
显色圆满形色云何。引经答形色云无量
方所妙饰间列。论释云。谓大宫殿无量妙
饰方所间列。言无量者。或殿无量。或处无
量。妙慧为光。安布为饰。是故说名妙饰间
列。释曰。无量相貌间列即形色也。疏二无量
光色即显色者。彼经云。最胜光曜七宝庄严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间。论释云。谓
大宫殿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或宝严故最
胜光曜于此所。重且言七宝其实净土无量
妙宝绮饰庄严非世所识故。此经云无量光
色。又论释放大光明等云。谓大宫殿放大
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或大宫殿其体周
遍无边世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切。释曰。
彼经有其二句。今经云无量光色则已摄
二。无量光者是彼放无边光句。无量色者即
初最胜光曜等。疏住处圆满彼经云过诸庄
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论释云。谓于此中
卷四十八 第 377c 页
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馀庄严住处。唯
是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彼一切庄
严住处。是故说名住处圆满。疏中以超过一
切菩萨下。即彼论文。经显处严在文极显。
疏亦可并前总标通结上来十八圆满等
者。上来过去有二。未来有九。现在有三。但
有十四下人宝中有五。事业分佛菩萨遂
即重出。除馀重出十八云何摄耶。今总标
文为主圆满。以言佛土故。别中二十九句
有十七圆满。一庄严。二清净。为因圆满。佛
地经云。超出世间善根所生。今以清净故
为出世。以其庄严为所起严。万善严故。三
四事业平等妙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为
威德故。六七住处广大安乐。八即辅翼叵
坏。九眷属无尽。十分量无量。十一依持不
动。十二无畏名同。十三显色光明。十四无
违。十五可爱皆摄益圆满。无烦恼灾横之违
故可爱也。十六照明。十七严好皆果最极清
净为其相故。十八精丽。十九妙巧。二十第
一皆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
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门圆满。三解脱
门为最胜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妙观为
无上等故。二十七无等。二十八无比。二十九
无譬喻皆方所。以遍法界性不并真无比
对故。经旨多含略为此配未必要尔。故疏
略示令如理思。疏大念慧行为所游路。即佛
地经文。言路即道之异名者。是彼论释。彼
论具云。谓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游
履故名游路。是道异名。闻所成慧名为大
卷四十八 第 378a 页
念。闻已记持无离义故。思所成慧名为大
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修所成慧名为大
行。由修习力缘真理故。大者念等缘大乘
法而生起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净土往还
故名游路。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
故名游路。疏七念等者。寻常六念加念众
生耳。疏上辨佛业者。佛地经但云作诸众
生一切义利。论先问云如是净土。任持圆满
作何事业。即引向经论云。谓于此中即能
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或令一切有情自
作一切义利等。今经上明一切诸佛于中
成道故是佛业。今明菩萨常作佛事故是
菩萨业。疏大止妙观为所乘故者。即佛地经
文。论释云。止谓奢摩他。观谓般若。大义如
前大念中缘大乘。故此二等运故名乘。乘
止与观随其所应行前道路。疏无畏圆满
彼经云。远离众魔。论云谓以此中远离一
切烦恼蕴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远离四魔。
如是四种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诸怖畏故。
此中无彼故名无畏。疏即任持圆满者。彼经
文云。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疏即论释也。此文
犹略。具云谓于此中大乘法味喜乐所持。
食能令住住是持义。乃至云此净土中诸佛
后得无漏之智能说能持受大乘法味生
大喜乐。又正体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能
任持身命不断坏故。长养善法故名为
食。在文可知。疏亦一乘者。以大止妙观
为熏修故。疏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见
实故离妄。如见杌则不见鬼。由离妄故
卷四十八 第 378b 页
见实。若无鬼见是见木故。疏思所起者。谓
身语业者。俱舍云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故九地广明。疏以
即空故下。此有三义释不坏因果。初同
净名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此约空观。二
不碍存故即假观。三不坏假名说实相故。二
义双照为中道观。疏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诤
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
得。此约性空下约显实。疏故楞伽云远离
觉所觉前已引竟。疏文殊问云下。亦前已引。
影公即中论疏。疏一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者。多同净名即目连章中。净名云。夫说法
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
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
无有人前后际断故。释曰。上四句我空故
故疏取之。此四即金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寿者。今经辨次不同二经。皆明无定前后
也。名亦小异。以作者当我。以补特伽罗当
人。若释义者人我等相十行已具。空之所以
亦如前辨。今取彼经意案今文释。一法无
众生者。已无众生为法故。远公云正明理
无其所无有三。一无横计神我。二于假名
众生无有定性。三无假名众生之相。此等
皆是虚妄分别。相有理无馀门类尔。离众生
垢者。破情显理取我之心名众生垢。生公
亦云。若得见理垢情必尽。以离垢验之知
无众生也。二法无寿命正明理无。离生死
故释成上义。无寿命谓色心连持从生至
死。本无生死何有寿命。又寿命为生死之
卷四十八 第 378c 页
果。若有实者不合得离。今有永离之人明
本无矣。三无有我者。理本无也离我垢故释
成上义一同初句。四数取趣净名为人。智
论云能造善恶行人法故。取于诸趣三际
轮回。本无数取者何有前后际耶。又若定
有者不应圣人断前后际。今圣有断明无
有人能数取也。疏螺髻亦是净名前已引竟
馀即可知。第六回向。疏今初牒名。徵起中
六。一总释名。二本分下会前文。三本业下
会他经。四此约下别显得名。五亦可名为下
会六释。六即。以无碍下出体性。疏千乘之
国者古以一城出革车一乘。千乘之国其地
千城也。乘即车乘谓以皮里车革即皮也。生
曰革。熟曰韦。每乘管卒七十二人。疏则一
洲已去者。轮王有四。铁轮即王一州故。疏
二等教十善者。夫轮王以十善化世故。
疏具八异熟是增上生者。即瑜伽论三十
六净行品已辨。疏别中若望回向下。疏文有
四。一举其都数。二于中前二十七下。以内
外料拣即一切施中二门明义。三又前二十
七下。以四等料拣喜舍二行在下总句中。
四又代命救残害男刑下。以三施料拣。即
一切施也。疏所谓下。别显中三。一彰所摄之
法。二言善摄下总释善摄。三谓舍住著下。
释随顺善根。略举六度总结万行。疏第二
依标广显于中四。一总相辨异。二然其都
门下。正出八十六十所以。以开合有无故。三
昔光统下。辨成法门。四此上且约下。总
结无量。于中三。初引文成多。次实则下。
卷四十八 第 379a 页
出其本意以皆成事事无碍重重之行。后
故知六十下。结示文旨。疏然阿含唯识食总有四者。唯识第四云。谓契经说食有四
种。一段食(即分段义)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
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但触所得)由此色处非
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恋坏不益眼根故又色粗著与
眼相离方能有用不与眼合故非是食也问此三为食为对自根亦对馀根答先资身根为资养
也后资馀根发识明利)二触食触境为相(即心所触为此馀体)。
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
(此正显也)。此触虽与诸识相应(七八触境细故不摄喜乐等故)
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
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思食。希望为相
(唯取与欲俱思)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
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
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
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
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
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释曰。此三食势增长。
此识亦长养诸根大种。能为食事。由是集
论说彼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释曰。段食
是色。触思是行。识食如名。段是香味触三
处。思是法处。识是意处。段摄三界。触思法
界。识七心界。论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
断坏故名为食。馀如彼论。而列段食居
其后者。前三有漏通于三界。段唯欲界故。
又顺经翻最在后故。疏说出世食有其五种者。然上云阿含即杂阿含。连说九食
前四世间后五出世。一禅悦食者。禅定资神
轻安适悦即为食义。然其五食既云出世通
卷四十八 第 379b 页
资法身。二愿力。任持出世之法。法身增长
即为食义。三念力。明记圣道现前故。四解
脱。除障居然资益。五法喜。内充摄喜乐故。
疏下翻方出食义。一翻前思成第三念。以
经云智慧释成于念。念慧邻故出其所
以。亦如四念慧为体。故邻近名念。二翻触
成第五兼于第四。三翻识成第一。四翻段
成第二愿食言抟者尚依古译。今以饮水
等亦是段食不可抟握。故译为段。形段分
段而食故。疏一如饮无间。此即敌体相似。断
世渴爱常求佛智。即惑翻也。得法喜乐等即
顺也。入海霔雨即同水义也。下诸门中体势
亦尔随时解释。疏经说佛大牙后等者。即
涅槃十四其施食等。亦皆发愿各是一事与
此大同不能繁引。疏义通马等者。以梵语
通呼车乘云野(余我切)囊。若别呼车云奢羯
吒。若呼车辂云曷罗他。此云野囊。明是车
乘故通马等。下第十六即单是车。以梵云
奢羯吒故。疏涅槃第九譬如莲华下。即如
来性品广叹涅槃之德。疏但举喻彼合文云。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槃自
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我说
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
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
如蚕处茧。以其合文第一疏已用今但要
喻耳。疏九月光开青莲引涅槃二十者。
即梵行品耆婆为阿阇世王说。因世尊入
月爱三昧放光照王。王问其故耆婆答云。
此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放光。王问云何等
卷四十八 第 379c 页
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
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荣。月爱三昧亦复如
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下即广说。今但取
月开青莲耳。合以佛智为月行为莲开。疏
或以缨身者。在身曰缨在首曰鬘。缨乃鬘
类皆结华成因便故来。疏然准瑜伽贤首皆明施灯等者。瑜伽文广事亦可知。贤首偈
云。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
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疏然灯
功德经者。亦名施灯功德唯有一卷。前广
说施灯所获功德。近后偈云。于彼佛塔施
灯已其人身光如日照牟尼牛王清净眼。
以好灯明照彼塔得于无漏无上道。其身
光明照十方见四真谛。具十力不共之法。
亦究竟得遍见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
灯。释曰。此明至极功德。次有偈校量云。设
令一切诸众生。昔曾供养无量佛。具大威
德见实义。亿劫来成缘觉道。十方所有诸
世界。悉布灯明无有馀。以是世界诸灯鬘。
若人信心供养彼是人如是修供养于无
量劫常不断。若人一灯供养佛得福过前
无有量。灯油譬如大海水。其炷犹如须弥
山。有人能然如是灯遍照一切诸世界。是
人深心怀敬信其志唯求缘觉道。十方遍置
如是灯一心恭敬而供养。若人发于菩提
心手执草炬暂供佛。是人得福过于彼。我
见实义作是说。释曰。案上经文以佛德难
思故。举广供辟支不及佛塔非令发愿。
今取下七十八大愿为炷大悲为油等。例
卷四十八 第 380a 页
之应广发愿。令其事理皆广大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