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现相品第二 第 17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第二十三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 现相品第二
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
分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
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
教起因缘分。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后三品
现相品第二 第 174c 页
正陈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说法仪式。二品
经来。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内。三分之中第
二分来。举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对前序
正流通三故。
疏。以从多说者。此通妨难然
有二妨。一云以文从义科中。名所信因果。
经中复有遮那品。因何以问答相属科中。
但名举果劝乐生信分。随其本会科中。但
名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以多说果以
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无水。如乳有水
但名为乳。劝物信乐宜举果故。第二妨云。
上云举佛依正二果劝物信乐。何故随会。
但言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多说依果
少说正故。亦以本意在于依果。正报之果
第二会去。方始说故。
疏。二品名者下。疏文
分三。初总明。二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下。别
释。三如是等下。总结。二中先释如来。后释
现相。
疏。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说者。即是北经。
是树提伽长者父之亲友。赞佛功德。复问
佛。云何名如来。佛云长者。如来世尊。于一
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
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
有二。释曰。无二即无虚妄也。
疏。转法轮论
云。第一义谛名如等者。即第二论。
疏。此与
成实大同者。成实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故曰如来。乘如实道。即第一义来。成正觉
即正觉名来。以如实道亦通万行。故言大
同。
疏。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释。若智
即第二释。若开即双明前二。若合者第三
释。其第四释义通理智。亦兼开合。谓例
经来。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内。三分之中第
二分来。举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对前序
正流通三故。
疏。以从多说者。此通妨难然
有二妨。一云以文从义科中。名所信因果。
经中复有遮那品。因何以问答相属科中。
但名举果劝乐生信分。随其本会科中。但
名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以多说果以
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无水。如乳有水
但名为乳。劝物信乐宜举果故。第二妨云。
上云举佛依正二果劝物信乐。何故随会。
但言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多说依果
少说正故。亦以本意在于依果。正报之果
第二会去。方始说故。
疏。二品名者下。疏文
分三。初总明。二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下。别
释。三如是等下。总结。二中先释如来。后释
现相。
疏。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说者。即是北经。
是树提伽长者父之亲友。赞佛功德。复问
佛。云何名如来。佛云长者。如来世尊。于一
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
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
有二。释曰。无二即无虚妄也。
疏。转法轮论
云。第一义谛名如等者。即第二论。
疏。此与
成实大同者。成实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故曰如来。乘如实道。即第一义来。成正觉
即正觉名来。以如实道亦通万行。故言大
同。
疏。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释。若智
即第二释。若开即双明前二。若合者第三
释。其第四释义通理智。亦兼开合。谓例
现相品第二 第 175a 页
大品云。诸法如即是佛。诸法如则无来无
去。此则唯约理释。二云心无动摇。智绝真
妄。则约智说无有来去。三若以心无来
去。方契如如体无来去。则通合说故。但判
为离相释耳。以离一切相名诸佛故。
疏。
现相五者下。二释现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辩
相。一句辩意。如一云现面门光相者。辩
现相也。召十方众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疏。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
者。然华藏品。犹似有边有金刚轮山。莲华
刹故。此外更有别刹海故。而彼文云。法界
无差别已无边矣。况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刹
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
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又偈中云。所说无
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
议。智慧神通力如是。则刹无边矣。言具
三世间者。无边刹海即器世间。毗卢遮那遍
兴。即智正觉。刹网所持如来所化。即众生
世间。言自在者。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隐显
重重皆无碍故。故华藏偈云。华藏世界所有
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
是如来刹自在。故无尽之义。即是无边。况
三皆称性。所以无尽。
疏。初会标果起因者。
举果即是标果。劝乐生信即是起因。
疏。第
二会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寻因契果。即为
至果。
疏。果无差别者。第七当会答者。当字
去声而有二义。一对上六会不同。今但第七
一会中答。由第七会六品是因。不言一会
答也。二者不对前六。但第七会中六品因
去。此则唯约理释。二云心无动摇。智绝真
妄。则约智说无有来去。三若以心无来
去。方契如如体无来去。则通合说故。但判
为离相释耳。以离一切相名诸佛故。
疏。
现相五者下。二释现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辩
相。一句辩意。如一云现面门光相者。辩
现相也。召十方众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疏。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
者。然华藏品。犹似有边有金刚轮山。莲华
刹故。此外更有别刹海故。而彼文云。法界
无差别已无边矣。况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刹
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
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又偈中云。所说无
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
议。智慧神通力如是。则刹无边矣。言具
三世间者。无边刹海即器世间。毗卢遮那遍
兴。即智正觉。刹网所持如来所化。即众生
世间。言自在者。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隐显
重重皆无碍故。故华藏偈云。华藏世界所有
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
是如来刹自在。故无尽之义。即是无边。况
三皆称性。所以无尽。
疏。初会标果起因者。
举果即是标果。劝乐生信即是起因。
疏。第
二会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寻因契果。即为
至果。
疏。果无差别者。第七当会答者。当字
去声而有二义。一对上六会不同。今但第七
一会中答。由第七会六品是因。不言一会
答也。二者不对前六。但第七会中六品因
现相品第二 第 175b 页
圆。五品果满。与因同会故云当会。当因圆
中即明果满。故云当会。此中应有问云。若
果无差别。何不别一会答。故今答云。欲显
因圆便得果满。故当会答。若更别会。便与
因圆不相摄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后
是果。
疏。然诸会更有问者下。通妨。为有问
言。九会之中皆有问答。何判唯四。如第二
会中十首相问。第三会中正念天子及天帝
释俱问法慧。第四会中精进林问。功德林答。
第六会中解脱月问。金刚藏答。第七会中大
众念问如来功德。岂非问耶。唯第五会中
无别问答耳。何得独判唯四会问。故今答
云。并当会别义耳。言以总收别者。第二
会问。但十信收。第三会问。即十住收。第四会
问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云以总收之。或重
明于前者。如不思议法品十问。但重举第二
会初后十问耳。谓已答因竟。将欲答果。因
果悬绝故。于果初重复念请。亦表果德是
所重故。
疏。第八会明因果纯熟者。初会已
信。次七已解。故云纯熟。
疏。行修无碍下。彰
当会答由。由二义故当会答之。一行修无
碍故。谓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诸位通修不随
位局。故云无碍。既没位名则无优劣。故当
会答。二者六位顿成设尔有位。一时顿成
异乎约解。差别因果故。一会答。此云当会
者。当会问答。
疏。第九会明称性因果者。谓既
證法界。则异前八。前八但明于信及解行
故。
疏。四处都有下。结成问数。
疏。初两会果
广因略为成信解故者。初会四十句问。初二
中即明果满。故云当会。此中应有问云。若
果无差别。何不别一会答。故今答云。欲显
因圆便得果满。故当会答。若更别会。便与
因圆不相摄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后
是果。
疏。然诸会更有问者下。通妨。为有问
言。九会之中皆有问答。何判唯四。如第二
会中十首相问。第三会中正念天子及天帝
释俱问法慧。第四会中精进林问。功德林答。
第六会中解脱月问。金刚藏答。第七会中大
众念问如来功德。岂非问耶。唯第五会中
无别问答耳。何得独判唯四会问。故今答
云。并当会别义耳。言以总收别者。第二
会问。但十信收。第三会问。即十住收。第四会
问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云以总收之。或重
明于前者。如不思议法品十问。但重举第二
会初后十问耳。谓已答因竟。将欲答果。因
果悬绝故。于果初重复念请。亦表果德是
所重故。
疏。第八会明因果纯熟者。初会已
信。次七已解。故云纯熟。
疏。行修无碍下。彰
当会答由。由二义故当会答之。一行修无
碍故。谓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诸位通修不随
位局。故云无碍。既没位名则无优劣。故当
会答。二者六位顿成设尔有位。一时顿成
异乎约解。差别因果故。一会答。此云当会
者。当会问答。
疏。第九会明称性因果者。谓既
證法界。则异前八。前八但明于信及解行
故。
疏。四处都有下。结成问数。
疏。初两会果
广因略为成信解故者。初会四十句问。初二
现相品第二 第 175c 页
十句问果。次十句通问因果。唯后十句问
因。故云因略。第二会四十问。唯第二十句
问因。馀三十句皆是问果。故云果广。初会
为成于信。举果令信故。第二会为成于
解。果相难知故广举之。
疏。第九会问全同
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云
一切菩萨。即通馀也。法界中十因。但云显
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萨
大愿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
者。释成第九举主佛因义。谓因是得佛竟。
因非是菩萨正修之因因果皆證入故。
疏。交
络相望应成九句者。一言请言答。二言请示相
答。三念请言答。四念请云相答。五言请言及
示相答。六念请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请言答。
八言念请示相答。九言念请言说及示相答。
初四以单望单。次二以单问对复答。次二
以复问对单答。后一复问复答。今会正当
第九。第二会即第六句。第八会即第一句。
第九会即第四句。
疏。第五疑之权实。疏文
分三。初徵起。次有云下。序昔说。后然此经
中下。申正义。非斥权实为不当理。但成
缘起有异昔人。言此事旧尔者。法界之中
法尔有此疑与答故。言海印顿现者。疑之
与答。皆佛现故。由上二义故。疑答皆常。
其犹像模者。假以喻显。以模喻疑。以像
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疏。皆希佛境等
者。总收上三。皆希佛境。即上实疑。并欲利
生。即是权疑。成缘起门即是正义。故入大
乘论第一偈云。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
因。故云因略。第二会四十问。唯第二十句
问因。馀三十句皆是问果。故云果广。初会
为成于信。举果令信故。第二会为成于
解。果相难知故广举之。
疏。第九会问全同
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云
一切菩萨。即通馀也。法界中十因。但云显
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萨
大愿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
者。释成第九举主佛因义。谓因是得佛竟。
因非是菩萨正修之因因果皆證入故。
疏。交
络相望应成九句者。一言请言答。二言请示相
答。三念请言答。四念请云相答。五言请言及
示相答。六念请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请言答。
八言念请示相答。九言念请言说及示相答。
初四以单望单。次二以单问对复答。次二
以复问对单答。后一复问复答。今会正当
第九。第二会即第六句。第八会即第一句。
第九会即第四句。
疏。第五疑之权实。疏文
分三。初徵起。次有云下。序昔说。后然此经
中下。申正义。非斥权实为不当理。但成
缘起有异昔人。言此事旧尔者。法界之中
法尔有此疑与答故。言海印顿现者。疑之
与答。皆佛现故。由上二义故。疑答皆常。
其犹像模者。假以喻显。以模喻疑。以像
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疏。皆希佛境等
者。总收上三。皆希佛境。即上实疑。并欲利
生。即是权疑。成缘起门即是正义。故入大
乘论第一偈云。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
现相品第二 第 176a 页
疑者必破诸有。疏二云何下。正显问端。疏
文有二。先科判。后准义二文下。料拣。而有
二重。光明影略。后辩因果。前中亦二。先正
明。后故下偈中下。以义成立。引二文證故
一引偈文。直尔问中。已具列故。二引后会。
彼中引例。同此直请。彼中直请。同此引例。
二文相对。则直尔引例。皆合四十。其义明
矣。言正欲显于下。结成上义。既引例直问。
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
所以。要此二势问者。直请以尊主佛。引
例为显道同故。
疏。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
问果。下二因果料拣。于中三。初正明。二前
是所求下。示为三意。三分是举果下。通妨。
此有二妨。一对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
前故。今答云。分是举果故先问果。二据斯
下。对科文难。既义有二节。何不分三。以
义从文。故分为二。二段之中皆有结故。
疏。
故此三事合则可一等者。可一故没。可三
故出。此文无能摄取中。摄于自在及与神
通。法界品中。复以自在。摄于神通及无能
摄取。亦合有于神通摄无能摄取及与自在。
问中略无。馀经则有。
疏。言佛地者下。疏文有
四。初出体。二辩类。三释名。四结示。今初。言
即智德者。正是出体。非断德故。言分位
者。便彰地义。
疏。然此经宗下。二辩类。自宽
之狭总有五重。一无量法界融故。二略有
十者显无尽故。三然体不出。五者剋实体
故言具。如佛地经等者。即五法摄大觉性。
谓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论第一释佛地
文有二。先科判。后准义二文下。料拣。而有
二重。光明影略。后辩因果。前中亦二。先正
明。后故下偈中下。以义成立。引二文證故
一引偈文。直尔问中。已具列故。二引后会。
彼中引例。同此直请。彼中直请。同此引例。
二文相对。则直尔引例。皆合四十。其义明
矣。言正欲显于下。结成上义。既引例直问。
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
所以。要此二势问者。直请以尊主佛。引
例为显道同故。
疏。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
问果。下二因果料拣。于中三。初正明。二前
是所求下。示为三意。三分是举果下。通妨。
此有二妨。一对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
前故。今答云。分是举果故先问果。二据斯
下。对科文难。既义有二节。何不分三。以
义从文。故分为二。二段之中皆有结故。
疏。
故此三事合则可一等者。可一故没。可三
故出。此文无能摄取中。摄于自在及与神
通。法界品中。复以自在。摄于神通及无能
摄取。亦合有于神通摄无能摄取及与自在。
问中略无。馀经则有。
疏。言佛地者下。疏文有
四。初出体。二辩类。三释名。四结示。今初。言
即智德者。正是出体。非断德故。言分位
者。便彰地义。
疏。然此经宗下。二辩类。自宽
之狭总有五重。一无量法界融故。二略有
十者显无尽故。三然体不出。五者剋实体
故言具。如佛地经等者。即五法摄大觉性。
谓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论第一释佛地
现相品第二 第 176b 页
名云。地谓所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
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
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摄。
故名佛地。
疏。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摄五为
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云。唯有如
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
疏。融而无二
者。第五摄二为一。谓无有智外如。为智所
證。亦无如外智。能證于如故。融无二。又融
无二者。总融五节。为无障碍如来地矣。
疏。
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者。三释名此
有三义。一能生万德。二成熟自他。二任持
万德。万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疏。此句
为总下。四结示。结示是总。总持诸德及示
答文。
疏。二佛境界下。诸句皆别明佛智之德
者。疏文分三。初对总彰别。二言境界下。牒
名辩体。三广亦无量下。约类开合。亦有五
意。一广无量。无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
十种下。寄圆说十。于中二。先正说三种十。
然后出现多明体遍等者。拣三处不同。谓出
现品。即五十二云。佛子。菩萨以无障无碍智
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
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
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
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
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
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等。
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
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摄。
故名佛地。
疏。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摄五为
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云。唯有如
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
疏。融而无二
者。第五摄二为一。谓无有智外如。为智所
證。亦无如外智。能證于如故。融无二。又融
无二者。总融五节。为无障碍如来地矣。
疏。
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者。三释名此
有三义。一能生万德。二成熟自他。二任持
万德。万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疏。此句
为总下。四结示。结示是总。总持诸德及示
答文。
疏。二佛境界下。诸句皆别明佛智之德
者。疏文分三。初对总彰别。二言境界下。牒
名辩体。三广亦无量下。约类开合。亦有五
意。一广无量。无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
十种下。寄圆说十。于中二。先正说三种十。
然后出现多明体遍等者。拣三处不同。谓出
现品。即五十二云。佛子。菩萨以无障无碍智
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
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
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
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
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
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
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等。
现相品第二 第 176c 页
释曰。此即明体遍义也。言多明者。一切
处无有。亦显深义也。言不思议品以辩超
胜者。即四十六经。所谓一一切诸佛一加
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二一切诸佛说一
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
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于一身中悉能示现
一切诸身。五于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
界。六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
挂碍。七于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
于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九于一念
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十于一
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是为
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诸佛之言。释曰。既
一念能为无尽之事。故云超胜。问明该其因
果者。即十三经问有十一。谓一何等是佛境
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三度四入五智六法
七说八知九證十现。十一广。上九皆有何
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总。二即是因。智
證知广。四句皆体。馀五皆用。偈中答云。如来
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
入。此双答总及广二句。又云。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此
即答因。馀如彼文。上三虽同佛境。说意小
殊。故云小有不同。谓佛即境者。分齐谓如来
所成。一切功德智慧等是佛所有。如一国境
属于当国之王。而菩萨不测。唯佛得故言
佛之境者。真如实相真俗二谛等。是智所
缘境故。云所观众生。国土等是佛悲所化境
故。云所观化等。略有十种者。此含二段。
处无有。亦显深义也。言不思议品以辩超
胜者。即四十六经。所谓一一切诸佛一加
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二一切诸佛说一
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
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于一身中悉能示现
一切诸身。五于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
界。六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
挂碍。七于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
于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九于一念
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十于一
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是为
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诸佛之言。释曰。既
一念能为无尽之事。故云超胜。问明该其因
果者。即十三经问有十一。谓一何等是佛境
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三度四入五智六法
七说八知九證十现。十一广。上九皆有何
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总。二即是因。智
證知广。四句皆体。馀五皆用。偈中答云。如来
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
入。此双答总及广二句。又云。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此
即答因。馀如彼文。上三虽同佛境。说意小
殊。故云小有不同。谓佛即境者。分齐谓如来
所成。一切功德智慧等是佛所有。如一国境
属于当国之王。而菩萨不测。唯佛得故言
佛之境者。真如实相真俗二谛等。是智所
缘境故。云所观众生。国土等是佛悲所化境
故。云所观化等。略有十种者。此含二段。
现相品第二 第 177a 页
一即四十六经。十种为众生作佛事。何等
为十。所谓一一切诸佛示现色身。为众生
作佛事。二出生妙音声。三有所受。四无所
受。五以地水火风。六神力自在示现一切所
缘境界。七种种名号。八以佛刹境界。九严
净佛刹。十寂寞无言。皆上一切诸佛下。有
为众生作佛事之言。故下开为三类中。三加
非情作佛事等。二即四十七。十种大那罗延
幢勇健法故。疏结云。今此加持即是神力及
法云地者。即十种持。经云。又如实知佛持
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
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离世间品者。
即五十八经云。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佛
所摄持。二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令不忘
失。佛所摄持。三觉诸魔事悉能远离。四闻
诸波罗蜜如说修行。五知生死苦而不厌
恶。六观甚深法得无量果。七为诸众生说
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脱。八乐观无为
法而不住其中。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
九至无生处而现受生。十虽證得一切智。
而起菩萨行。不断菩萨种。皆有佛所摄持
之言。一如加持者。如此类甚多。谓化现多
身随所乐见碎身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
天。全身舍利如多宝佛。即是如来力持身
也。如出现品医王留身喻等。二如加耆婆
者。即涅槃第三十。南经二十八经云。我于
尔时往瞻婆城。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
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于后不久其妇
怀妊。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
为十。所谓一一切诸佛示现色身。为众生
作佛事。二出生妙音声。三有所受。四无所
受。五以地水火风。六神力自在示现一切所
缘境界。七种种名号。八以佛刹境界。九严
净佛刹。十寂寞无言。皆上一切诸佛下。有
为众生作佛事之言。故下开为三类中。三加
非情作佛事等。二即四十七。十种大那罗延
幢勇健法故。疏结云。今此加持即是神力及
法云地者。即十种持。经云。又如实知佛持
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
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离世间品者。
即五十八经云。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佛
所摄持。二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令不忘
失。佛所摄持。三觉诸魔事悉能远离。四闻
诸波罗蜜如说修行。五知生死苦而不厌
恶。六观甚深法得无量果。七为诸众生说
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脱。八乐观无为
法而不住其中。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
九至无生处而现受生。十虽證得一切智。
而起菩萨行。不断菩萨种。皆有佛所摄持
之言。一如加持者。如此类甚多。谓化现多
身随所乐见碎身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
天。全身舍利如多宝佛。即是如来力持身
也。如出现品医王留身喻等。二如加耆婆
者。即涅槃第三十。南经二十八经云。我于
尔时往瞻婆城。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
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于后不久其妇
怀妊。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
现相品第二 第 177b 页
怀妊。男耶女耶。六师答言。必是其女。长者闻
已。心生愁恼。复有知识来谓长者。何故愁
恼乃至是耶。长者答言。我妇怀妊未知男
女。故问六师。六师见语。如我相法生必是
女。我闻是语。自惟年老财富无量。如其非
男无所付嘱。是故我愁。知识复言。汝无智
慧下取意意引广赞佛德。令问世尊。长者
即至佛所。问佛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
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妊
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六师闻已心
生嫉妒。乃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授其长者。
令其妻服语云。若服此药儿则端正。产者
无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来
知之。便往冢间。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
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汝于
尔时都不见问母命长短。但问所怀为是
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是故当知。定必得
子。是时死尸火焚。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
中。犹如鸳鸯处莲华池。我于尔时寻告耆
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六师止之。耆婆
言。如来使我入阿鼻地狱猛火炽然。尚不
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
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
与我。我授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
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重业果报。火不
能烧毒不能害。是儿业报非我所作。长者
请佛立字。佛言。是儿生于猛火之中。火名
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
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
已。心生愁恼。复有知识来谓长者。何故愁
恼乃至是耶。长者答言。我妇怀妊未知男
女。故问六师。六师见语。如我相法生必是
女。我闻是语。自惟年老财富无量。如其非
男无所付嘱。是故我愁。知识复言。汝无智
慧下取意意引广赞佛德。令问世尊。长者
即至佛所。问佛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
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妊
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六师闻已心
生嫉妒。乃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授其长者。
令其妻服语云。若服此药儿则端正。产者
无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来
知之。便往冢间。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
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汝于
尔时都不见问母命长短。但问所怀为是
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是故当知。定必得
子。是时死尸火焚。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
中。犹如鸳鸯处莲华池。我于尔时寻告耆
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六师止之。耆婆
言。如来使我入阿鼻地狱猛火炽然。尚不
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
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
与我。我授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
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重业果报。火不
能烧毒不能害。是儿业报非我所作。长者
请佛立字。佛言。是儿生于猛火之中。火名
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
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
现相品第二 第 177c 页
耆婆入火。则入火之言。兼于二事。一如向
所说。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狱猛
火不烧。复有一缘。即令入地狱问提婆达
多事也。
疏。四佛所行。疏文有三。初正释名。
次辩类。三拣滥。疏或说十种下。二辩类。
于中初约行化释。后约所行释。今初。十种
化不失时者。即第四十六经云。佛子。诸佛
世尊有十种化不失时。何等为十。所谓一
切诸佛成等正觉不失时。二成熟有缘。三
授菩提记。四随众生心示现神力。五随众
生解示现佛身。六住于大舍。七入诸聚落。
八摄诸净信。九调恶众生。十现不思议诸
佛神通。皆上有一切诸佛。下有不失时言。
疏。亦是所行之行等者。二约所行释。于中
又二。先引文二。或大悲摄生下。类释。今初。
谓无碍行是如来行等者。即五十二经云。佛
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
行。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无碍行是如来
行。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佛子。如真如前
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
是。不生不动不起。下举鸟飞虚空前后无
际。况真如行。金翅辟海喻无碍行。广如下
辩。
疏。或大悲摄生下。二例释亦成上义。大
悲摄生即无碍行。大智造缘即真如行。无思
成事成上二义。亦该通所缘。
疏。约人望行
下。第三拣滥。以经云如来所行滥于境界。
是悲智所行故。于中初正拣后引證。谓佛是
能行故。悲智之行是所行。非如于境悲智
是能行。真如众生是所行也。故云约人望
所说。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狱猛
火不烧。复有一缘。即令入地狱问提婆达
多事也。
疏。四佛所行。疏文有三。初正释名。
次辩类。三拣滥。疏或说十种下。二辩类。
于中初约行化释。后约所行释。今初。十种
化不失时者。即第四十六经云。佛子。诸佛
世尊有十种化不失时。何等为十。所谓一
切诸佛成等正觉不失时。二成熟有缘。三
授菩提记。四随众生心示现神力。五随众
生解示现佛身。六住于大舍。七入诸聚落。
八摄诸净信。九调恶众生。十现不思议诸
佛神通。皆上有一切诸佛。下有不失时言。
疏。亦是所行之行等者。二约所行释。于中
又二。先引文二。或大悲摄生下。类释。今初。
谓无碍行是如来行等者。即五十二经云。佛
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
行。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无碍行是如来
行。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佛子。如真如前
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
是。不生不动不起。下举鸟飞虚空前后无
际。况真如行。金翅辟海喻无碍行。广如下
辩。
疏。或大悲摄生下。二例释亦成上义。大
悲摄生即无碍行。大智造缘即真如行。无思
成事成上二义。亦该通所缘。
疏。约人望行
下。第三拣滥。以经云如来所行滥于境界。
是悲智所行故。于中初正拣后引證。谓佛是
能行故。悲智之行是所行。非如于境悲智
是能行。真如众生是所行也。故云约人望
现相品第二 第 178a 页
行摽云所行。
疏。况所望不同者。上行通能
所。境唯局所。已是不同。设同取悲智行。约
所行以用悲智境。约能行以用悲智。如人
望子名父望父名。子一人二用。岂相滥耶。
疏。若准瑜伽下。第二引證。以释二相不相
同。经当第五。五界全同瑜伽。然瑜伽全写
深密为论。今引瑜伽引经者。欲双引经
论故。
疏。谓广大力等如不思议法品者。即四
十七云。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力。最
上力。无量力。大威德力。难获力。不退力。坚
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思议力。一切众
生无能动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等为一。此上十力
遍于十种勇健法。广如彼文。今略举其名。
一身命不可坏力。二毛孔容持力。三毛持大
山力。四定用自在力。五常遍演法力。六德
相降魔力。七圆音遍彻力。八心无障碍力。
九法身微密力。十具足行智力。一一力中有
多义。理具于下文。
疏。离世间品说。有十种
无畏者。即第五十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无畏。何等为十。经文浩博。今当义
引。谓一闻持无畏。二辩才无畏。上二。不畏
不能答难。三二空无畏。此不畏妄念。四威
仪无缺无畏。五三业无过无畏。上二不畏外
讥。六外护无畏。此不畏天魔外道。七正念
无畏。不畏遗忘。八方便无畏。不畏生死。
九一切智无畏。不畏二乘。十具行无畏。不
畏不能化生。
疏。或说四种者。即十藏品辩。
谓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出障道。
疏。况所望不同者。上行通能
所。境唯局所。已是不同。设同取悲智行。约
所行以用悲智境。约能行以用悲智。如人
望子名父望父名。子一人二用。岂相滥耶。
疏。若准瑜伽下。第二引證。以释二相不相
同。经当第五。五界全同瑜伽。然瑜伽全写
深密为论。今引瑜伽引经者。欲双引经
论故。
疏。谓广大力等如不思议法品者。即四
十七云。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力。最
上力。无量力。大威德力。难获力。不退力。坚
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思议力。一切众
生无能动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等为一。此上十力
遍于十种勇健法。广如彼文。今略举其名。
一身命不可坏力。二毛孔容持力。三毛持大
山力。四定用自在力。五常遍演法力。六德
相降魔力。七圆音遍彻力。八心无障碍力。
九法身微密力。十具足行智力。一一力中有
多义。理具于下文。
疏。离世间品说。有十种
无畏者。即第五十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无畏。何等为十。经文浩博。今当义
引。谓一闻持无畏。二辩才无畏。上二。不畏
不能答难。三二空无畏。此不畏妄念。四威
仪无缺无畏。五三业无过无畏。上二不畏外
讥。六外护无畏。此不畏天魔外道。七正念
无畏。不畏遗忘。八方便无畏。不畏生死。
九一切智无畏。不畏二乘。十具行无畏。不
畏不能化生。
疏。或说四种者。即十藏品辩。
谓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出障道。
现相品第二 第 178b 页
四出苦道。
疏。未必全尔者。非不许昔解。
但显义包含耳。
疏。如师子频申等者。下六
十一经。略列百门。初名普庄严法界三昧。
二名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最后。云
师子频申三昧。结云。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三昧。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一
切法界三昧大神变海。
疏。略说十种如不思
议品。说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者。即四十七
经云。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
遍一切处。普为一切众生广说妙法。二普
为众生说无我际。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
方广大佛刹。五普现无量种种佛身。六随诸
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七说一切法离欲
真际。八演说一切缘起自性。九示现无量世
出世间广大庄严。令诸众生常得见佛。十
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
竟到于无上彼岸。每句皆有一切诸佛恒在
三昧。于一念中遍一切处之言。一如初句。
疏。或说有十如十通品者。一他心智通。二
天眼智通。三知过去劫宿住智通。四尽未来
际劫智通。五无碍清净天耳智通。六无体
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通。七分别一切言
辞智通。八无数色身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
入一切灭尽三昧智通。广如经文。疏不思议
品云。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
无量大神通力。义引经文。无碍解脱一句牒
经。示现无量大神通力。显此解脱是神通解
脱。如净名不思议解脱。能以须弥内芥子
等。故经云。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能于
疏。未必全尔者。非不许昔解。
但显义包含耳。
疏。如师子频申等者。下六
十一经。略列百门。初名普庄严法界三昧。
二名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最后。云
师子频申三昧。结云。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三昧。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一
切法界三昧大神变海。
疏。略说十种如不思
议品。说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者。即四十七
经云。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
遍一切处。普为一切众生广说妙法。二普
为众生说无我际。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
方广大佛刹。五普现无量种种佛身。六随诸
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七说一切法离欲
真际。八演说一切缘起自性。九示现无量世
出世间广大庄严。令诸众生常得见佛。十
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
竟到于无上彼岸。每句皆有一切诸佛恒在
三昧。于一念中遍一切处之言。一如初句。
疏。或说有十如十通品者。一他心智通。二
天眼智通。三知过去劫宿住智通。四尽未来
际劫智通。五无碍清净天耳智通。六无体
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通。七分别一切言
辞智通。八无数色身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
入一切灭尽三昧智通。广如经文。疏不思议
品云。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
无量大神通力。义引经文。无碍解脱一句牒
经。示现无量大神通力。显此解脱是神通解
脱。如净名不思议解脱。能以须弥内芥子
等。故经云。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能于
现相品第二 第 178c 页
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于世。二
转净法轮。三众生受化调伏。四诸佛国土。五
菩萨受记。上五皆有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
不可说不可说言。一如初句。下五句但无不
可说不可说言。馀同上有。谓六现去来今一
切诸佛。七现去来今诸世界种。八现去来今
一切神通。九现去来今一切众生。十现去来
今一切佛事。释曰。既皆一尘顿现。明是大神
通力。
疏。十通唯局菩萨者。欲生下六通。通二
乘故。六谓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尽。
疏。广有无量者。历事别明故。疏或说百种
者。即五十六经。初列十门云。佛子。菩萨摩
诃萨有十种无碍用。何等为十。所谓众生无
碍用。二国土无碍用。三法四身五愿六境界
七智八神通九神力十力。皆有无碍用言。下
九释。一一各有十门。故成百也。
疏。略有十
种。谓命自在等者。即五十五经末云。佛子。菩
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所谓命自
在。不可说劫住寿命故。心自在。智慧能入
阿僧祇诸三昧故。资具自在。能以无量庄
严。庄严一切世界故。业自在。随时受报故。
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解自
在。于一切世界见佛充满故。愿自在。随欲
随时于诸刹中成等正觉故。神力自在。示
现一切大神变故。法自在。示现无边诸法
门故。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
畏成正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得圆满一切诸佛诸波罗蜜。智慧神力
菩提自在。
疏。不思议品亦说有十等者。即
转净法轮。三众生受化调伏。四诸佛国土。五
菩萨受记。上五皆有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
不可说不可说言。一如初句。下五句但无不
可说不可说言。馀同上有。谓六现去来今一
切诸佛。七现去来今诸世界种。八现去来今
一切神通。九现去来今一切众生。十现去来
今一切佛事。释曰。既皆一尘顿现。明是大神
通力。
疏。十通唯局菩萨者。欲生下六通。通二
乘故。六谓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尽。
疏。广有无量者。历事别明故。疏或说百种
者。即五十六经。初列十门云。佛子。菩萨摩
诃萨有十种无碍用。何等为十。所谓众生无
碍用。二国土无碍用。三法四身五愿六境界
七智八神通九神力十力。皆有无碍用言。下
九释。一一各有十门。故成百也。
疏。略有十
种。谓命自在等者。即五十五经末云。佛子。菩
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所谓命自
在。不可说劫住寿命故。心自在。智慧能入
阿僧祇诸三昧故。资具自在。能以无量庄
严。庄严一切世界故。业自在。随时受报故。
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解自
在。于一切世界见佛充满故。愿自在。随欲
随时于诸刹中成等正觉故。神力自在。示
现一切大神变故。法自在。示现无边诸法
门故。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
畏成正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得圆满一切诸佛诸波罗蜜。智慧神力
菩提自在。
疏。不思议品亦说有十等者。即
现相品第二 第 179a 页
第四十六云。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于一
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身。演说
诸法辩才无碍。是为诸佛第一自在法。下略
取意。上即法自在。二心自在。三胜解自在。四
财自在。五命自在。六如意自在。七智自在。八
业自在。九受生自在。十愿自在。然上二经与
八地全同。
疏。十无能摄取。疏文二。先释名。
二略有十下。辩类。于中二。先依晋经佛最胜
法释。
疏。如不思议品诸佛有十种最胜法
者。即四十六经。此顺晋经佛最胜法言。故
引此文。经云。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
可沮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二为欲圆
满一切功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
倦。三为欲调伏一切众生故。往不可说不
可说世界。如是而为一切众生而无断绝。
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
异。五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终不退失菩提
之心。六积集无量诸善功德。皆以回向一
切智性。于诸世间终无染著。七于诸佛所
修学三业。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为回向
一切智性。成于无上正等菩提。八放大光
明。其光平等照一切处。及照一切诸佛之
法。令诸菩萨心得清净满一切智。九舍离
世乐不贪不染。而普愿世间离苦得乐无
诸戏论。十悯诸众生受种种苦。守护佛种
行佛境界。出离生死逮十力地。是为十。每
句之中。上皆有一切诸佛之言。一同初句。
疏。若取无能坏义等者。二依今经释大勇
健法。前文已引。则义有两兼。
疏。多在不思
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身。演说
诸法辩才无碍。是为诸佛第一自在法。下略
取意。上即法自在。二心自在。三胜解自在。四
财自在。五命自在。六如意自在。七智自在。八
业自在。九受生自在。十愿自在。然上二经与
八地全同。
疏。十无能摄取。疏文二。先释名。
二略有十下。辩类。于中二。先依晋经佛最胜
法释。
疏。如不思议品诸佛有十种最胜法
者。即四十六经。此顺晋经佛最胜法言。故
引此文。经云。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
可沮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二为欲圆
满一切功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
倦。三为欲调伏一切众生故。往不可说不
可说世界。如是而为一切众生而无断绝。
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
异。五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终不退失菩提
之心。六积集无量诸善功德。皆以回向一
切智性。于诸世间终无染著。七于诸佛所
修学三业。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为回向
一切智性。成于无上正等菩提。八放大光
明。其光平等照一切处。及照一切诸佛之
法。令诸菩萨心得清净满一切智。九舍离
世乐不贪不染。而普愿世间离苦得乐无
诸戏论。十悯诸众生受种种苦。守护佛种
行佛境界。出离生死逮十力地。是为十。每
句之中。上皆有一切诸佛之言。一同初句。
疏。若取无能坏义等者。二依今经释大勇
健法。前文已引。则义有两兼。
疏。多在不思
现相品第二 第 179b 页
议法品者。亦有离世间等故致多言。
疏。不
思议法品。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
边法界者。即四十六经云。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
而无染著。二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皆明
见。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四鼻能
到诸佛自在彼岸。五有广长舌。出妙音声
周遍法界。六身应众生咸令得见。七意
住于无碍平等法身。八无碍解脱示现无
尽大神通力。九清净世界随众生乐现众佛
土。具足无量种种庄严。而于其中不生染
著十菩萨行愿得圆满智。游戏自在悉能
通达一切佛法。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普
遍无边际十种佛法。其一一句上。皆有一
切诸佛有无边际言。一如初句但第五舌无
无边际言。以广长替故。
疏。离世间品各以
十门辩释者。即第五十七经。谓十眼十耳等。
十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四法五佛六智。
七光明。八出生死。九无碍。十一切智眼。其十
耳十鼻等。广如彼文辩。然彼是菩萨眼等。
而下结皆云则得佛眼等。故通因果。可释
佛眼等。
疏。出现品三业各十义者。身在五十
经。语意在五十一。各有十义。并以十喻喻
之。
疏。常妙光明不可说等者。即四十六经。
十种庄严中。第七庄严文云。一切诸佛皆有
无量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
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
照十方无有障碍。是为诸佛第七最胜无
上常妙光明庄严。
疏。然放光下。通伏难。恐
疏。不
思议法品。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
边法界者。即四十六经云。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
而无染著。二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皆明
见。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四鼻能
到诸佛自在彼岸。五有广长舌。出妙音声
周遍法界。六身应众生咸令得见。七意
住于无碍平等法身。八无碍解脱示现无
尽大神通力。九清净世界随众生乐现众佛
土。具足无量种种庄严。而于其中不生染
著十菩萨行愿得圆满智。游戏自在悉能
通达一切佛法。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普
遍无边际十种佛法。其一一句上。皆有一
切诸佛有无边际言。一如初句但第五舌无
无边际言。以广长替故。
疏。离世间品各以
十门辩释者。即第五十七经。谓十眼十耳等。
十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四法五佛六智。
七光明。八出生死。九无碍。十一切智眼。其十
耳十鼻等。广如彼文辩。然彼是菩萨眼等。
而下结皆云则得佛眼等。故通因果。可释
佛眼等。
疏。出现品三业各十义者。身在五十
经。语意在五十一。各有十义。并以十喻喻
之。
疏。常妙光明不可说等者。即四十六经。
十种庄严中。第七庄严文云。一切诸佛皆有
无量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
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
照十方无有障碍。是为诸佛第七最胜无
上常妙光明庄严。
疏。然放光下。通伏难。恐
现相品第二 第 179c 页
有难言。若常光一寻。与放光异。今常光周
于法界。何异放光。故为此通。疏而分别者
下。亦通妨难。谓上通放光异常光者。则放
光有时不放。今引相海常放。如何取别。故
为此通。
疏。佛智者广即无量等。随事无边故
略说有十者。即如出现品。第五十一经明意
业中。如来心意识俱不可知。但以智无量
故知如来心。说有十智十喻是也。
疏。体不
出五者。即摄论佛地论。皆言五法摄大觉性。
谓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则一是理而非是智。
今清净智。即一真法界。清净智即本来智性。
金刚顶瑜伽说有五智。初法界清净智。即一
真法界故。
疏。通明法界所安立海等。此有三
释。初即疏意。而言通明者。谓世界海。唯约
果说。法界安立海。通因通果。由起具因
缘能安立法界故。二若因缘者。贤首云。所
化生法也。复是一义。唯取化生之法。三亦是
前二下。是第三义。安立众生世界。故前二
即世界海及众生海。于中先正明。后安立。
然安立言下。引梵文證。此是贤首引證。后
二义法式。即化生法也。安立即第三义故。
结云即安立法式。四佛海指不思议等品
者。等取相海随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觉
故。五佛波罗蜜指离世间品者。以二千行
法。一一皆到彼岸故。六如法界品者。佛亲
證入离障解脱。及大作用皆解脱故。七指
僧祇者。僧祇偈颂。广显佛德重重无尽广大
用故。等即等于一经上下变化之文。
疏。因
德深广下。疏文有二。先正释经。后然此十
于法界。何异放光。故为此通。疏而分别者
下。亦通妨难。谓上通放光异常光者。则放
光有时不放。今引相海常放。如何取别。故
为此通。
疏。佛智者广即无量等。随事无边故
略说有十者。即如出现品。第五十一经明意
业中。如来心意识俱不可知。但以智无量
故知如来心。说有十智十喻是也。
疏。体不
出五者。即摄论佛地论。皆言五法摄大觉性。
谓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则一是理而非是智。
今清净智。即一真法界。清净智即本来智性。
金刚顶瑜伽说有五智。初法界清净智。即一
真法界故。
疏。通明法界所安立海等。此有三
释。初即疏意。而言通明者。谓世界海。唯约
果说。法界安立海。通因通果。由起具因
缘能安立法界故。二若因缘者。贤首云。所
化生法也。复是一义。唯取化生之法。三亦是
前二下。是第三义。安立众生世界。故前二
即世界海及众生海。于中先正明。后安立。
然安立言下。引梵文證。此是贤首引證。后
二义法式。即化生法也。安立即第三义故。
结云即安立法式。四佛海指不思议等品
者。等取相海随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觉
故。五佛波罗蜜指离世间品者。以二千行
法。一一皆到彼岸故。六如法界品者。佛亲
證入离障解脱。及大作用皆解脱故。七指
僧祇者。僧祇偈颂。广显佛德重重无尽广大
用故。等即等于一经上下变化之文。
疏。因
德深广下。疏文有二。先正释经。后然此十
现相品第二 第 180a 页
句下。料拣。于中三。初标。二释。三结。
疏。别则
初二下释别。先以竖释别。诸位浅深故。言
此约横论。一切菩萨者。结上别义。约所行
位。信住等异。即是竖论。约能行人。一一位
中摄多菩萨。故云横论一切菩萨。
疏。若约
通说下。二释通。约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
通义。随约一人遍历诸位。皆修此十。即是
竖论一切菩萨。
疏。故此十句文通行位者。三
双结也。别说寄位。通说约行。故疏四十句
答文下。对问辩答。于中二。先标徵。后通即
诸会下。释相。先释通。后释别。通中二。先通
相释。后总别释。前中文四。一正明通。谓九
会通答故。二谓前众海下。立理。此有三理。
一众海常随既通九会故。问答合通。二岂复
下。众海智深能问尽故。三故知初会为总下。
合总问故。以此三理问答合通。三而为分下
释妨。谓前问言。若言众海问尽九会。九会
同答。何以下文。复有三位。大问故为此通。
疏。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谓问虽互
有广略。因果皆足。则是重问耳。四则从此尽
光明下。正示答文疏。又就四十问下。二约
总别释。十海为总。馀三十句别。皆十海摄
故。总答十海。已答馀三十问。于中二。先正
以九会答于十海。后问中为次下。以答对
问。辩次不同。问中言。先有世界众生者。即
标中本有三海。世界即世界海。及摄安立
海故。次则有佛出修因得果等者。即标中修
成。即自行意。言馀四皆大用临机等。即标中
化他也。
疏。答中先人后己下。先利他故。大
疏。别则
初二下释别。先以竖释别。诸位浅深故。言
此约横论。一切菩萨者。结上别义。约所行
位。信住等异。即是竖论。约能行人。一一位
中摄多菩萨。故云横论一切菩萨。
疏。若约
通说下。二释通。约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
通义。随约一人遍历诸位。皆修此十。即是
竖论一切菩萨。
疏。故此十句文通行位者。三
双结也。别说寄位。通说约行。故疏四十句
答文下。对问辩答。于中二。先标徵。后通即
诸会下。释相。先释通。后释别。通中二。先通
相释。后总别释。前中文四。一正明通。谓九
会通答故。二谓前众海下。立理。此有三理。
一众海常随既通九会故。问答合通。二岂复
下。众海智深能问尽故。三故知初会为总下。
合总问故。以此三理问答合通。三而为分下
释妨。谓前问言。若言众海问尽九会。九会
同答。何以下文。复有三位。大问故为此通。
疏。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谓问虽互
有广略。因果皆足。则是重问耳。四则从此尽
光明下。正示答文疏。又就四十问下。二约
总别释。十海为总。馀三十句别。皆十海摄
故。总答十海。已答馀三十问。于中二。先正
以九会答于十海。后问中为次下。以答对
问。辩次不同。问中言。先有世界众生者。即
标中本有三海。世界即世界海。及摄安立
海故。次则有佛出修因得果等者。即标中修
成。即自行意。言馀四皆大用临机等。即标中
化他也。
疏。答中先人后己下。先利他故。大
现相品第二 第 180b 页
用四海。即先利他。言四海者。一名号海。二
四谛海。三变化海。四寿量海。言自利二海居
后者。即波罗蜜海为因。佛解脱海为果。八
九两会答故居后。此中唯会六海。不会四
海者。以世界海及安立海。依问在前故。佛
及众生本居中故。
疏。又众生一海下更以异
门释众生海。上欲具收十问故。以答因
属众生海。今以众生为总。即前答因属演
说海。说诸位故。上来通竟。
疏。若约局言下。
第二释局答问。经来未尽者。遮那品后无结
束故。若来应具答尽。二答二兼馀者。谓正
答安立及世界。兼馀三十八问故。
疏。亦表
身为供养具者。即解脱和尚叹佛说偈云。合
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
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
进。终不相疑误疏。若别明者。如文思之者。
若此之类显义无方。类例相似即可引證
耳。
疏。面门即口者。以昔有解云。面门即面之
正容。非其口也。又云鼻下口上。以梵音呼
面及口并门。并云目祛。是故译者解人。取
文非一。今以众齿之间则口。为定解。表四十
问者。有四十齿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故
口生真子。唯取口义故。法华云。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现。加于普贤
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约齿明义。言总处
者。口为说法处。一切法门总从此演故。
疏。
通举十号者。疏成正遍知者。理无偏邪目
之为正。无法不照名曰遍知。即实智穷源
号。言是明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
四谛海。三变化海。四寿量海。言自利二海居
后者。即波罗蜜海为因。佛解脱海为果。八
九两会答故居后。此中唯会六海。不会四
海者。以世界海及安立海。依问在前故。佛
及众生本居中故。
疏。又众生一海下更以异
门释众生海。上欲具收十问故。以答因
属众生海。今以众生为总。即前答因属演
说海。说诸位故。上来通竟。
疏。若约局言下。
第二释局答问。经来未尽者。遮那品后无结
束故。若来应具答尽。二答二兼馀者。谓正
答安立及世界。兼馀三十八问故。
疏。亦表
身为供养具者。即解脱和尚叹佛说偈云。合
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
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
进。终不相疑误疏。若别明者。如文思之者。
若此之类显义无方。类例相似即可引證
耳。
疏。面门即口者。以昔有解云。面门即面之
正容。非其口也。又云鼻下口上。以梵音呼
面及口并门。并云目祛。是故译者解人。取
文非一。今以众齿之间则口。为定解。表四十
问者。有四十齿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故
口生真子。唯取口义故。法华云。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现。加于普贤
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约齿明义。言总处
者。口为说法处。一切法门总从此演故。
疏。
通举十号者。疏成正遍知者。理无偏邪目
之为正。无法不照名曰遍知。即实智穷源
号。言是明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
现相品第二 第 180c 页
行圆满名明行足。即修行满足号。言世间
解者。明解世间故。即权智圆明号。言可谓
善逝者。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馀三
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
言即佛义焉者。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
满。名之为佛。由此天上人间共所尊重。
故曰世尊。即无师自觉号。言谓无上士。夫
士谓士夫。遍于众圣。于众圣中更无过上。
名无上士。即位超诸圣号。言调御丈夫者。
调谓调练。御谓控御。故云调御。则乃摄有
情号。言天人师者。师谓轨范。说五乘教。
利益众生故。即导轨众生号。言是应供者。
谓堪受人天广大供养故。即堪为福田号。
言结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
如来。即仿同先迹。号佛德无边。十号略尽
故。法华第三云。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
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
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汝等天人阿脩
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斯即举十号以
昭然。初但云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
大云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则通局有异。又
下众集。但云天人阿脩罗等。胜劣小异耳。今
取彼意故。以十号释经十号之义。法界品
方辩。
疏。已至会中故阙初海等三事者。一土
海。二世界海。三佛名。非别从彼来。故此不
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
解者。明解世间故。即权智圆明号。言可谓
善逝者。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馀三
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
言即佛义焉者。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
满。名之为佛。由此天上人间共所尊重。
故曰世尊。即无师自觉号。言谓无上士。夫
士谓士夫。遍于众圣。于众圣中更无过上。
名无上士。即位超诸圣号。言调御丈夫者。
调谓调练。御谓控御。故云调御。则乃摄有
情号。言天人师者。师谓轨范。说五乘教。
利益众生故。即导轨众生号。言是应供者。
谓堪受人天广大供养故。即堪为福田号。
言结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
如来。即仿同先迹。号佛德无边。十号略尽
故。法华第三云。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
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
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汝等天人阿脩
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斯即举十号以
昭然。初但云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
大云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则通局有异。又
下众集。但云天人阿脩罗等。胜劣小异耳。今
取彼意故。以十号释经十号之义。法界品
方辩。
疏。已至会中故阙初海等三事者。一土
海。二世界海。三佛名。非别从彼来。故此不
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
现相品第二 第 18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