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七 第 931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第九胜热善友寄王子住。义如前释。文亦有
六。一依教趣入中二。初證前。后趣后。前
中二。初显證所因。后住诸佛下正明證益。
于中二。先得自分益。后求一切智下得胜
进益。及于趣后文并可知。第二见彼胜热
卷五十七 第 932a 页
下。见敬咨问中三。先见苦行。四面火聚者。
更加头上有日。即五热炙身。今但云四者。
四句般若皆烧惑薪故。中有刀山者。无分别
智最居中道。无不割故。高而无上难可登
故。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
边不可取远离于四句。四句即四边。取则
烧人离则成智。又火有四义。一烧烦恼薪。
二破无明闇。三成熟善根。四照现證理。投
身入火者。从无分别智遍入四句。皆无滞
故。又释刀是断德无不割故。火是智德无
不照故。投身下者障尽證理故。即刀山为
能證。火聚为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门。不
须别表现所用故。称性事故。此为甚深难
解不可轻尔。二敬三问文并可知。第三婆
罗门言下。正示法界有六。一示法劝修。二
疑惮不受。三胜缘劝引。四疑尽悔愆。五诫
劝见容。六依教修證。今初。然刀山不可执。
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无分别智遍入四
句。则远离四谤不滞空有何行不成。所以
要令入者破其见心。令解菩萨深密法故。
顺相易解逆相难知故。此中示于邪见。无
厌足王示瞋。婆须蜜女示贪。显三毒相并
有正法故。然有五义。一当相即空空故是
道。非谓此三即是佛法。诸部般若其文非
一。二约幻用摄生。亦非即是如净名云。行
于非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等。三在
惑用心如俗流辈。此在观心为道亦非即
道。四留惑润生长菩萨道。亦非即是。如净
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
更加头上有日。即五热炙身。今但云四者。
四句般若皆烧惑薪故。中有刀山者。无分别
智最居中道。无不割故。高而无上难可登
故。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
边不可取远离于四句。四句即四边。取则
烧人离则成智。又火有四义。一烧烦恼薪。
二破无明闇。三成熟善根。四照现證理。投
身入火者。从无分别智遍入四句。皆无滞
故。又释刀是断德无不割故。火是智德无
不照故。投身下者障尽證理故。即刀山为
能證。火聚为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门。不
须别表现所用故。称性事故。此为甚深难
解不可轻尔。二敬三问文并可知。第三婆
罗门言下。正示法界有六。一示法劝修。二
疑惮不受。三胜缘劝引。四疑尽悔愆。五诫
劝见容。六依教修證。今初。然刀山不可执。
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无分别智遍入四
句。则远离四谤不滞空有何行不成。所以
要令入者破其见心。令解菩萨深密法故。
顺相易解逆相难知故。此中示于邪见。无
厌足王示瞋。婆须蜜女示贪。显三毒相并
有正法故。然有五义。一当相即空空故是
道。非谓此三即是佛法。诸部般若其文非
一。二约幻用摄生。亦非即是如净名云。行
于非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等。三在
惑用心如俗流辈。此在观心为道亦非即
道。四留惑润生长菩萨道。亦非即是。如净
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
卷五十七 第 932b 页
宝等。五当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议故。无
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
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斯义矣。二时善财童
子作如是下。疑惮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
缘。示智未深故生此念。文中先明道缘难
具。于中离诸难者。非佛前后等。得无难
者。非生聋等。具诸根者。谓信进等。后此将
非下正疑魔坏。三作是念时下。胜缘劝引中
有十三众。各述曾为胜热化益。故劝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禅。文中有三。一
总劝莫疑。二今此下彰其本意。智慧坚利
犹如金刚。烧诸惑薪发诸智焰。烧而常寂
为三昧光。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梵王最
初。生此馀众念而后生。故生邪见。次五欲
天。次六杂类。各有复有以为拣别。十三欲
界诸天众。然此欲界即是一类。从地狱出
者。义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前所不列
皆在其中。第四尔时善财闻如是下。疑尽
悔愆。第五时婆罗下诫劝见容。上疑为拣
其真伪。此劝为显其实德。魔亦能为现劝。
何故闻即疑除。以此善友前友指来。况劝中
正说非魔能作。善财亦得超魔之眼故。若
尔何以生疑。以显法故。如第八地中佛之
七劝。纵佛不劝岂容趣寂。又为后代之轨
令审察故。第六尔时善财下。依教修證。
于中二。初正修證。未至得善住三昧者。上
不依山下不依火。正处于空即显般若。
离于二边无所住故。名为善住寂静乐。
神通三昧者。亲證般若实体。即性净涅槃
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
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斯义矣。二时善财童
子作如是下。疑惮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
缘。示智未深故生此念。文中先明道缘难
具。于中离诸难者。非佛前后等。得无难
者。非生聋等。具诸根者。谓信进等。后此将
非下正疑魔坏。三作是念时下。胜缘劝引中
有十三众。各述曾为胜热化益。故劝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禅。文中有三。一
总劝莫疑。二今此下彰其本意。智慧坚利
犹如金刚。烧诸惑薪发诸智焰。烧而常寂
为三昧光。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梵王最
初。生此馀众念而后生。故生邪见。次五欲
天。次六杂类。各有复有以为拣别。十三欲
界诸天众。然此欲界即是一类。从地狱出
者。义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前所不列
皆在其中。第四尔时善财闻如是下。疑尽
悔愆。第五时婆罗下诫劝见容。上疑为拣
其真伪。此劝为显其实德。魔亦能为现劝。
何故闻即疑除。以此善友前友指来。况劝中
正说非魔能作。善财亦得超魔之眼故。若
尔何以生疑。以显法故。如第八地中佛之
七劝。纵佛不劝岂容趣寂。又为后代之轨
令审察故。第六尔时善财下。依教修證。
于中二。初正修證。未至得善住三昧者。上
不依山下不依火。正处于空即显般若。
离于二边无所住故。名为善住寂静乐。
神通三昧者。亲證般若实体。即性净涅槃
卷五十七 第 932c 页
故。云寂静乐。而大用无涯故云神通。触者。
亲證也。故净名云。受诸触如智證。二善财
白言下。自陈所得显后得起说。第四谦己
推胜。谦己中云无尽轮者。有二义。一智
轮摧惑。照其本源无可尽故。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无有尽故。圆转不已所以名
轮。推胜可知。第五指示后友。师子奋迅者。
师子幢王所居。表振动照耀住持世界自
在无畏故。慈行童女者。知众生根令其
调伏。慈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处世无染。
是谓童女。以学如来十种智故(已下六十五经)第
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文六同前。初依教趣
求中二。先修入前教。于中初二句重友解
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观法下智證实际。
初句能观智。现决定下所證穷极。后于一
切佛下离障自在。二渐次下趣求后友。于
中初至处。次闻名五百为侍者。以一期位
满总摄五位十十法门。互相涉入之法。而
相应故。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咨问中亦
三。初见中先明远见。表得门未證故。后善
财入已下。亲睹依正等。二敬三问并可知。
第三时慈行童女下。正示法界中二。一令
观亲證。并依中见正。小大念劫皆无碍等。
十住位终故约报显。二尔时善财下。以言
显发于中二。先显法名因。后彰法胜用。前
中初善财默请。后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庄严者。有二义。一由般若照一
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
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亲證也。故净名云。受诸触如智證。二善财
白言下。自陈所得显后得起说。第四谦己
推胜。谦己中云无尽轮者。有二义。一智
轮摧惑。照其本源无可尽故。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无有尽故。圆转不已所以名
轮。推胜可知。第五指示后友。师子奋迅者。
师子幢王所居。表振动照耀住持世界自
在无畏故。慈行童女者。知众生根令其
调伏。慈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处世无染。
是谓童女。以学如来十种智故(已下六十五经)第
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文六同前。初依教趣
求中二。先修入前教。于中初二句重友解
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观法下智證实际。
初句能观智。现决定下所證穷极。后于一
切佛下离障自在。二渐次下趣求后友。于
中初至处。次闻名五百为侍者。以一期位
满总摄五位十十法门。互相涉入之法。而
相应故。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咨问中亦
三。初见中先明远见。表得门未證故。后善
财入已下。亲睹依正等。二敬三问并可知。
第三时慈行童女下。正示法界中二。一令
观亲證。并依中见正。小大念劫皆无碍等。
十住位终故约报显。二尔时善财下。以言
显发于中二。先显法名因。后彰法胜用。前
中初善财默请。后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庄严者。有二义。一由般若照一
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
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卷五十七 第 933a 页
色。即其义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诸度庄
严故。所證所成亦庄严无尽。次下显因云。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即其义也。
总摄三十六恒沙之别。归于普门。则一严一
切严故名普严。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
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皆
恒沙性德本觉中来。故云佛所求得。二善
财白言下显法胜用。先问后答。答中先总。
后所谓下别。总中初明修习契證相应。后
得普门下。总明所得业用陀罗尼。以智为
体。由得般若普严故能总持万法。一持一
切持故云普门。以圆融十住。亦同十地所
得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又彼总此别。
但举一持馀三昧等。略而不说。二别显中
有百一十八门。略分十位。初八总知依正
理事持。二福德下九门明愿行持。三业下
九门明业持。四三昧下六门明正受体用持。
五心海下五门染净诸心持。六知众生下十
门知所化持。七普见十方下十七门知能化
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门明知刹海自在持。
于中言世界转者。晋经云回转世界。九见
诸佛下二十五门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
下十二门明菩提因果持。自心清净即性净
菩提。总摄诸门不出于此。第四谦己推胜
可知。第五指示后友。国名三眼者。施为行
首复开导自他。如目导馀根故名为眼。
财施无著成于慧眼。无畏之施成于慈眼。法
施开于法眼故复云三。用上三眼见无不
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见者皆善故出
严故。所證所成亦庄严无尽。次下显因云。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即其义也。
总摄三十六恒沙之别。归于普门。则一严一
切严故名普严。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
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皆
恒沙性德本觉中来。故云佛所求得。二善
财白言下显法胜用。先问后答。答中先总。
后所谓下别。总中初明修习契證相应。后
得普门下。总明所得业用陀罗尼。以智为
体。由得般若普严故能总持万法。一持一
切持故云普门。以圆融十住。亦同十地所
得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又彼总此别。
但举一持馀三昧等。略而不说。二别显中
有百一十八门。略分十位。初八总知依正
理事持。二福德下九门明愿行持。三业下
九门明业持。四三昧下六门明正受体用持。
五心海下五门染净诸心持。六知众生下十
门知所化持。七普见十方下十七门知能化
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门明知刹海自在持。
于中言世界转者。晋经云回转世界。九见
诸佛下二十五门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
下十二门明菩提因果持。自心清净即性净
菩提。总摄诸门不出于此。第四谦己推胜
可知。第五指示后友。国名三眼者。施为行
首复开导自他。如目导馀根故名为眼。
财施无著成于慧眼。无畏之施成于慈眼。法
施开于法眼故复云三。用上三眼见无不
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见者皆善故出
卷五十七 第 933b 页
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行本令物得出
离故。上明十住竟。大文第三善见已下有
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见比丘
寄欢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总馀别。别分
为三。初二约菩萨论深。一所證法界即事
而真故。二入菩萨地智唯證相应故。次有
七句。约众生辨深。一报类难知故。二妄想
为因。即无性故。三染分行业。唯佛知故。四
感异熟识。若种若现恒转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变影像若内若外缘无性故。六名无
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
说皆解脱故。后三句合辨前文。一染净二分。
皆严法界而无严故。二上二分业不相知
故。三各自庄饰净染世间果报无失。即
同真故。总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
故。所以思之。二趣求后友于市肆等处处
求者。显随缘造修无不在故。第二见在林
中下。见敬咨问中。先见次敬。后问。见中三。
先见身胜相。见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
者。如说修行顺佛果故。于中七处平满者。
两手两足两肩及项。言其身殊妙如净居天
者。准晋经即师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
尼拘陀树者。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
陀树。此则但是一相。言诸相随好者。上但
列十四故总结之。目视不瞬圆光一寻。复
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馀至瞿波处释。二智
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止过则沈。智
过则举。不沈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
离故。上明十住竟。大文第三善见已下有
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见比丘
寄欢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总馀别。别分
为三。初二约菩萨论深。一所證法界即事
而真故。二入菩萨地智唯證相应故。次有
七句。约众生辨深。一报类难知故。二妄想
为因。即无性故。三染分行业。唯佛知故。四
感异熟识。若种若现恒转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变影像若内若外缘无性故。六名无
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
说皆解脱故。后三句合辨前文。一染净二分。
皆严法界而无严故。二上二分业不相知
故。三各自庄饰净染世间果报无失。即
同真故。总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
故。所以思之。二趣求后友于市肆等处处
求者。显随缘造修无不在故。第二见在林
中下。见敬咨问中。先见次敬。后问。见中三。
先见身胜相。见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
者。如说修行顺佛果故。于中七处平满者。
两手两足两肩及项。言其身殊妙如净居天
者。准晋经即师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
尼拘陀树者。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
陀树。此则但是一相。言诸相随好者。上但
列十四故总结之。目视不瞬圆光一寻。复
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馀至瞿波处释。二智
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止过则沈。智
过则举。不沈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
卷五十七 第 933c 页
双契中道。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
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
皆息。为践如来所行之道。随所履道即是法
门。三无量下明诸侍从不无表法。恐繁
不说。敬问可知。第三善见答下正示法界
中二。初示依缘得法。后又善男子下显
法业用。今初分三。初总序。初入行位故云
年少。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言我
此生者。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
目处说。二显入解行生。非见闻生故。供三
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次或有下明所修
时分。后听闻下所作成益。于中初自修愿
智行。次见果用。后知佛修因。二显法业用
中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后出所由。然不
出愿智行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
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第四谦己推
胜中。谦己结前。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
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后如诸下推胜中。
初句为总。亦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
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證真如为
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报命
胜。由所證常故。即金刚义。三内智胜。如
于所證无尽灭故。即是灯义。四报体胜。
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五现于下明
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
皆不可坏馀并可知。指示后友次文当
说。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初依教趣求。国
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果故。河渚中
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
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
皆息。为践如来所行之道。随所履道即是法
门。三无量下明诸侍从不无表法。恐繁
不说。敬问可知。第三善见答下正示法界
中二。初示依缘得法。后又善男子下显
法业用。今初分三。初总序。初入行位故云
年少。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言我
此生者。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
目处说。二显入解行生。非见闻生故。供三
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次或有下明所修
时分。后听闻下所作成益。于中初自修愿
智行。次见果用。后知佛修因。二显法业用
中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后出所由。然不
出愿智行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
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第四谦己推
胜中。谦己结前。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
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后如诸下推胜中。
初句为总。亦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
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證真如为
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报命
胜。由所證常故。即金刚义。三内智胜。如
于所證无尽灭故。即是灯义。四报体胜。
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五现于下明
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
皆不可坏馀并可知。指示后友次文当
说。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初依教趣求。国
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果故。河渚中
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
卷五十七 第 934a 页
福河常流注故。童子自在主者。三业无非
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
染故云童子。第二尔时善财下。见敬咨问。
中见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积集故。第三
自在主言下。正示法界。于中二。初举法门
名体。二善男子我因下明业用。今初文殊
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书者。能诠止作分
明故。数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
万细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印
者。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等者。等馀医
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工巧神
通皆智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二
明业用中三。初总明。次亦能疗下杂辨诸
明。三善男子下广显知算。于中初辨能算
之数。后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馀三段
可知。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城名
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于忍。如海包含
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
遍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文中
初依教趣求可知。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咨
问。初见中四。一见外依报。二见友正报。端
正可喜者。忍之报故。素服等者。忍华饰故。三
于其宅下见内依报。四复有下明其眷属。
万行皆顺忍故。二敬三问并可知。第三彼
即下正示法界。于中二。初举法门名体。器
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
后能于如是下辨业用中三。初正显业用。
次令见同益。三使其目验。前中三。初益众
生。次益二乘。后益菩萨。今初亦三初总明。
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
染故云童子。第二尔时善财下。见敬咨问。
中见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积集故。第三
自在主言下。正示法界。于中二。初举法门
名体。二善男子我因下明业用。今初文殊
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书者。能诠止作分
明故。数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
万细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印
者。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等者。等馀医
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工巧神
通皆智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二
明业用中三。初总明。次亦能疗下杂辨诸
明。三善男子下广显知算。于中初辨能算
之数。后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馀三段
可知。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城名
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于忍。如海包含
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
遍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文中
初依教趣求可知。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咨
问。初见中四。一见外依报。二见友正报。端
正可喜者。忍之报故。素服等者。忍华饰故。三
于其宅下见内依报。四复有下明其眷属。
万行皆顺忍故。二敬三问并可知。第三彼
即下正示法界。于中二。初举法门名体。器
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
后能于如是下辨业用中三。初正显业用。
次令见同益。三使其目验。前中三。初益众
生。次益二乘。后益菩萨。今初亦三初总明。
卷五十七 第 934b 页
以是称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无尽
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
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
为一。内空外假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
出无尽。次出生下别明出味。后如饮食下
举一倒馀。二又善男子假使下明益二乘。
二乘虽不立忍名。亦忍尽无生理方成果
故。三又善男子东方下益菩萨。约事如
受于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
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二善男子汝
见下令见同益。三且待下令其目验。及后
三段文并可知。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
行。初依教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后渐次下
趣求后友。城名大兴者。起大精进故。友
名明智者。进足必假智目导故。第二尔时
善财下见敬咨问中。先见于市四衢者。表
处喧不挠无不通故。敬问可知。第三长者
告下。称赞授法中三。初叹发心胜能。二善男
子汝见下。示己所化发心眷属。生如来家
者。同四住中生也。三善男子我得下正示
法界。于中二。先举名。财法无尽蕴在虚空。
随意给施故。名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
空无不备故。后凡有下显业用。于中二。一
略举。二善男子且待下。举事现验。于中先
见众集。后尔时居士下。广施财法。先施财。
后然后下施法。于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
约施。馀六约食。食有五果。一得如诸法
即是慧命。二得喜悦即常安乐。三具相好
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辨。言上味
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
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
为一。内空外假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
出无尽。次出生下别明出味。后如饮食下
举一倒馀。二又善男子假使下明益二乘。
二乘虽不立忍名。亦忍尽无生理方成果
故。三又善男子东方下益菩萨。约事如
受于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
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二善男子汝
见下令见同益。三且待下令其目验。及后
三段文并可知。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
行。初依教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后渐次下
趣求后友。城名大兴者。起大精进故。友
名明智者。进足必假智目导故。第二尔时
善财下见敬咨问中。先见于市四衢者。表
处喧不挠无不通故。敬问可知。第三长者
告下。称赞授法中三。初叹发心胜能。二善男
子汝见下。示己所化发心眷属。生如来家
者。同四住中生也。三善男子我得下正示
法界。于中二。先举名。财法无尽蕴在虚空。
随意给施故。名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
空无不备故。后凡有下显业用。于中二。一
略举。二善男子且待下。举事现验。于中先
见众集。后尔时居士下。广施财法。先施财。
后然后下施法。于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
约施。馀六约食。食有五果。一得如诸法
即是慧命。二得喜悦即常安乐。三具相好
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辨。言上味
卷五十七 第 934c 页
相者。牙有甘露泉故。馀可准思。第四尔时
居士下。谦己推胜可知。第五善男子下指示
后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
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
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心顶故。定
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已下六十六经)第五法宝髻寄无痴乱行。六中初文
可知。第二见此长者下见敬咨问。市中见
者。表处闹忘怀乱中常定故。第三尔时长
者下。授己法界。于中四。一执手将引。即授
法方便。显加行智归正證故。二作如是下
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三尔时善财见其下
正證法界。四尔时善财见是下。问答因缘
即后得智。初二可知。三中二。先总。后善财
入已下别。今初。十层八门者。如八角塔形。
层门各有三义。层别中解。门三义者。一通
约所修之道。以八正为门。八正通入于诸
位故。二约所依之道。即以八识为门。于
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则可知。三
约教显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
门。谓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谤。得意通入
并称为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于理得解
即理四门。别中十层三者。一表十地。一施
食。显初地行檀。二地持戒。以惭愧为衣
服。三地忍行。以为严具。四地。道品为内眷
属。精进可珍。五地。文显。六地。般若现前故。
文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显十五门。一照
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机不鉴。
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
居士下。谦己推胜可知。第五善男子下指示
后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
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
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心顶故。定
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已下六十六经)第五法宝髻寄无痴乱行。六中初文
可知。第二见此长者下见敬咨问。市中见
者。表处闹忘怀乱中常定故。第三尔时长
者下。授己法界。于中四。一执手将引。即授
法方便。显加行智归正證故。二作如是下
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三尔时善财见其下
正證法界。四尔时善财见是下。问答因缘
即后得智。初二可知。三中二。先总。后善财
入已下别。今初。十层八门者。如八角塔形。
层门各有三义。层别中解。门三义者。一通
约所修之道。以八正为门。八正通入于诸
位故。二约所依之道。即以八识为门。于
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则可知。三
约教显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
门。谓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谤。得意通入
并称为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于理得解
即理四门。别中十层三者。一表十地。一施
食。显初地行檀。二地持戒。以惭愧为衣
服。三地忍行。以为严具。四地。道品为内眷
属。精进可珍。五地。文显。六地。般若现前故。
文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显十五门。一照
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机不鉴。
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
卷五十七 第 935a 页
六遍摧诸惑。七包含胜德而甚深。八普见
法界而无碍。九一即无尽。十巧化无边。十一
内證世间。十二外演胜辨。十三曲随物欲。
十四事理交罗。十五观缘授法。后说如是下
总结。七地有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故。云得
如响忍。八层之中含于二位。一八地无功用
之神通。三种世间自在。二即九地法师。一
音能演。九层亦二位。十地等觉俱可为一
生故。十层即如来地。二表十行。以十行即
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
九一生所系力最上故。十唯至如来智方满
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向摄十地。即摄后
诸位故。以十层双表二义。还如海幢。当位
摄尽十位才竟说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摄。
此寄第五位摄。前约正报摄。此约依报摄
者。皆显位胜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
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
尽。初四以物施。后后渐难。次二集法施。
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初陜后广。后二现胜
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等法。以为
长者之宅。四问答因缘中。先问后答回向
三处者。谓离贫穷招前四层之报。二三两果
即后六重。一九之微因愿力故报胜。又表
万行混融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矣。
何果不阶。第四善男子下谦己推胜。谦己
云菩萨等者。世宝三宝蕴积十重之中。故
云宝藏。常用无尽是为无量福德。后推胜
中当法显胜故。功德宝藏皆不思议。即是
总句。入无分别下别明。由无分别而具诸
法界而无碍。九一即无尽。十巧化无边。十一
内證世间。十二外演胜辨。十三曲随物欲。
十四事理交罗。十五观缘授法。后说如是下
总结。七地有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故。云得
如响忍。八层之中含于二位。一八地无功用
之神通。三种世间自在。二即九地法师。一
音能演。九层亦二位。十地等觉俱可为一
生故。十层即如来地。二表十行。以十行即
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
九一生所系力最上故。十唯至如来智方满
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向摄十地。即摄后
诸位故。以十层双表二义。还如海幢。当位
摄尽十位才竟说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摄。
此寄第五位摄。前约正报摄。此约依报摄
者。皆显位胜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
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
尽。初四以物施。后后渐难。次二集法施。
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初陜后广。后二现胜
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等法。以为
长者之宅。四问答因缘中。先问后答回向
三处者。谓离贫穷招前四层之报。二三两果
即后六重。一九之微因愿力故报胜。又表
万行混融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矣。
何果不阶。第四善男子下谦己推胜。谦己
云菩萨等者。世宝三宝蕴积十重之中。故
云宝藏。常用无尽是为无量福德。后推胜
中当法显胜故。功德宝藏皆不思议。即是
总句。入无分别下别明。由无分别而具诸
卷五十七 第 935b 页
法。故不思议。后二可知。第六普眼长者寄善
现行。国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于地上发
华苗。表善现行般若證深能生后得。后得
随物而转。故取类于藤。城名普门者。实相
般若无所不通故。长者名普眼者。观照般
若无不见故。第一依教趣求中。言深入诸
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义。一多故即权
智境。二无分量故即实慧境。境无量故智亦
无量。知见亦二义。一别。谓知即是智。见即是
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者。谓知见二字
俱是如来能證。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碍
智。若尔何假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
为拣肉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
释。悉知悉见。入谓證达馀句易了。第二然后
乃得下见敬咨问中。先见依正。百千聚落
周匝围绕者。眷属般若也。雉堞崇峻者。般
若防非高而无上也。五板为堵。五堵为雉。
堞即女墙。衢路宽平者。般若诸佛常行非权
径。故荡然无涯。第三长者告下称赞授法。
先赞。后善男子下授己法界。于中二。先能
疗病。即下化众生。后善男子我又下。明能合
香上供诸佛。今初有二。先除身病。后治心
病。前中亦二。先治无不能。后善男子十方
下。来者皆治。兼与身乐。二然后合为下治
心病。亦二。先明除惑义通大小。后为欲令
其下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初五
通显大心行愿。次十别明十度之因。感十
身之果。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戒遍止恶
故。净身遍至。忍兼忍理故不思议。进策万
现行。国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于地上发
华苗。表善现行般若證深能生后得。后得
随物而转。故取类于藤。城名普门者。实相
般若无所不通故。长者名普眼者。观照般
若无不见故。第一依教趣求中。言深入诸
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义。一多故即权
智境。二无分量故即实慧境。境无量故智亦
无量。知见亦二义。一别。谓知即是智。见即是
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者。谓知见二字
俱是如来能證。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碍
智。若尔何假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
为拣肉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
释。悉知悉见。入谓證达馀句易了。第二然后
乃得下见敬咨问中。先见依正。百千聚落
周匝围绕者。眷属般若也。雉堞崇峻者。般
若防非高而无上也。五板为堵。五堵为雉。
堞即女墙。衢路宽平者。般若诸佛常行非权
径。故荡然无涯。第三长者告下称赞授法。
先赞。后善男子下授己法界。于中二。先能
疗病。即下化众生。后善男子我又下。明能合
香上供诸佛。今初有二。先除身病。后治心
病。前中亦二。先治无不能。后善男子十方
下。来者皆治。兼与身乐。二然后合为下治
心病。亦二。先明除惑义通大小。后为欲令
其下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初五
通显大心行愿。次十别明十度之因。感十
身之果。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戒遍止恶
故。净身遍至。忍兼忍理故不思议。进策万
卷五十七 第 935c 页
行故无能胜。禅唯一心故无与等。般若照
理故显法身。方便显用色身可睹。愿穷来
际住劫无穷。力不可摇悉过一切。智穷
事法故随物成身。后一句总离诸恶。故究
竟净妙。二上供佛行中二。初知香体。辛头
者。即信度河也。波罗是岸。即彼河岸之香。
阿卢那跋底。此云赤色极。乌洛迦者。西域
蛇名。其蛇有毒绕此檀树故。和合者。戒定
慧等融无碍故。次兴供起愿。后能成大供
文处并显。第四谦己推胜中。谦己知一中。
谓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馀并可知。第七无
厌足王寄无著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
教成益。后渐次下趣求后友。既入其国必
闻其政。言多罗者。此云明净。幢者。建立
表无著行依般若净明立胜行故。王名无
厌足者。如幻方便化无所著故。无疲厌心。
第二遥见下见敬咨问中。先见有四。一见
胜依正。二其前后有下睹其逆化。三善财
见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
谕。于中二。先令忆前教真实使不生疑。
后善男子菩萨善巧下。辨后行深玄令其信
入。然善财虽常忆教而生疑者。逆行难知
故。贪益此世不疑婆须。瞋痴现损故。胜热
此王并生疑怪。言深玄者通达非道故。梁
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杀等生无量福
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此有二
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
作无间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
理故显法身。方便显用色身可睹。愿穷来
际住劫无穷。力不可摇悉过一切。智穷
事法故随物成身。后一句总离诸恶。故究
竟净妙。二上供佛行中二。初知香体。辛头
者。即信度河也。波罗是岸。即彼河岸之香。
阿卢那跋底。此云赤色极。乌洛迦者。西域
蛇名。其蛇有毒绕此檀树故。和合者。戒定
慧等融无碍故。次兴供起愿。后能成大供
文处并显。第四谦己推胜中。谦己知一中。
谓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馀并可知。第七无
厌足王寄无著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
教成益。后渐次下趣求后友。既入其国必
闻其政。言多罗者。此云明净。幢者。建立
表无著行依般若净明立胜行故。王名无
厌足者。如幻方便化无所著故。无疲厌心。
第二遥见下见敬咨问中。先见有四。一见
胜依正。二其前后有下睹其逆化。三善财
见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
谕。于中二。先令忆前教真实使不生疑。
后善男子菩萨善巧下。辨后行深玄令其信
入。然善财虽常忆教而生疑者。逆行难知
故。贪益此世不疑婆须。瞋痴现损故。胜热
此王并生疑怪。言深玄者通达非道故。梁
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杀等生无量福
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此有二
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
作无间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
卷五十七 第 936a 页
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
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堕地狱。为彼
受苦。彼虽现受轻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
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此
文。下王自说。二时善财下敬问可知。第三
时阿那罗下。授己法界中二。初授法方便。
执手同坐示无间之仪。表摄彼加行令趣
真故。二告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应。于中
四。一举果令入。二时阿那罗王告善财下以
实显权。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于中
初名如幻者。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次我
此国下明法门业用。后我以如是下明法门
胜益。四善男子我身语下。直显实德慈
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舍观自
在开敷树华。多约慈悲。第四谦己推胜。推
胜云无生忍者。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后位中当此忍故。第八大光王寄难得
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后渐次下趣
后。于中初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前位悲
增。今得无住妙慧运众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
后时善财童子下自庆当益。第二作是念已
下见敬咨问。初见中三。初见依报中二。
先所见殊胜。云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既
有十亿衢道道各无量众生。岂世间十小由
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应圆融。表法
如理思之。后尔时善财下能见无染。二渐
次下见王正报。处四衢道者。以四无量用
四摄法摄众生故。二十八相者。因未满故。
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堕地狱。为彼
受苦。彼虽现受轻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
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此
文。下王自说。二时善财下敬问可知。第三
时阿那罗下。授己法界中二。初授法方便。
执手同坐示无间之仪。表摄彼加行令趣
真故。二告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应。于中
四。一举果令入。二时阿那罗王告善财下以
实显权。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于中
初名如幻者。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次我
此国下明法门业用。后我以如是下明法门
胜益。四善男子我身语下。直显实德慈
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舍观自
在开敷树华。多约慈悲。第四谦己推胜。推
胜云无生忍者。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后位中当此忍故。第八大光王寄难得
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后渐次下趣
后。于中初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前位悲
增。今得无住妙慧运众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
后时善财童子下自庆当益。第二作是念已
下见敬咨问。初见中三。初见依报中二。
先所见殊胜。云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既
有十亿衢道道各无量众生。岂世间十小由
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应圆融。表法
如理思之。后尔时善财下能见无染。二渐
次下见王正报。处四衢道者。以四无量用
四摄法摄众生故。二十八相者。因未满故。
卷五十七 第 936b 页
三于王座前下主伴摄生。于中亦三。先列
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义如别说。次一
一道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后为欲普摄
下明其施意。二三敬问可知。第三时王告
下。授己法界中三。一总示法门。谓大慈首
出离染圆满故。二善男子我于下明得法因
缘。问难是闻慧。以三种慧庄严此慈。三我
以此下明其业用。于中五。一以法摄化。二
我国土中下以无畏摄。三若有众生下以财
宝摄。四此妙光城下随机遍摄。五善男子
此国土中下以三昧摄。于中二。先以言告。
后时大光王下。正以定示显定业用情与
非情咸成胜益者。谓同体大慈物我无二
故。如世间王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璧
呈瑞。况于出世慈力。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时大光王从三昧下谦己推胜。先谦己
知一。慈本为物名顺世间。高出众行故名
为首。即是幢义馀并可知。第九不动优婆夷
寄善法行。自发心来于一切法无不得
定。烦恼二乘不能动故。亦令众生心不动
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王
子位故。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第
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后趣求。前中有
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欢喜下因修得益。无
浊约无他。清净约自体。三如是思惟下推
功归友。至此偏悲者修悲将满故。四又作
是念下广叹友能。五善财童子如是悲哀下。
胜缘印劝。于中先印。天字两用。故晋本云。
如来使天随菩萨天。随菩萨天是已业行之
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义如别说。次一
一道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后为欲普摄
下明其施意。二三敬问可知。第三时王告
下。授己法界中三。一总示法门。谓大慈首
出离染圆满故。二善男子我于下明得法因
缘。问难是闻慧。以三种慧庄严此慈。三我
以此下明其业用。于中五。一以法摄化。二
我国土中下以无畏摄。三若有众生下以财
宝摄。四此妙光城下随机遍摄。五善男子
此国土中下以三昧摄。于中二。先以言告。
后时大光王下。正以定示显定业用情与
非情咸成胜益者。谓同体大慈物我无二
故。如世间王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璧
呈瑞。况于出世慈力。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时大光王从三昧下谦己推胜。先谦己
知一。慈本为物名顺世间。高出众行故名
为首。即是幢义馀并可知。第九不动优婆夷
寄善法行。自发心来于一切法无不得
定。烦恼二乘不能动故。亦令众生心不动
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王
子位故。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第
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后趣求。前中有
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欢喜下因修得益。无
浊约无他。清净约自体。三如是思惟下推
功归友。至此偏悲者修悲将满故。四又作
是念下广叹友能。五善财童子如是悲哀下。
胜缘印劝。于中先印。天字两用。故晋本云。
如来使天随菩萨天。随菩萨天是已业行之
卷五十七 第 936c 页
神。如来使天是佛力摄生神。但修行位已
著。皆有二天常随其人。后汝可诣下劝
诣后友。二时善财童子从彼下。趣求后友可
知。第二入其宅内下。见敬咨。问见中分二。
先见依获益。后善财童子前诣下见正超
伦。二尔时善财曲躬下。敬问可知。第三时
不动下称赞授法。于中先赞。后善男子我得
下正授法界。于中二。先示法门名体。后善
财童子言下徵业用之境界。今初。不同前
例而举五法者。亦同九地当法师位。须
广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德。一智慧无羁
偏名解脱。有智则烦恼不可坏。取著无能
胜故云难摧伏。此智包容故名为藏。二受
持坚固偏得行名。谓遇恶众生而能堪忍。
遍生诸趣而心不迷。故云坚固。三即能持
深入法门。得法性地则无不持矣。四即外
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别。故得辩才。能转
法轮称众生欲。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
三昧。近佛无厌受法无足故。二徵业用
之境界。中四。一徵问二显难。三重请四
广答。答中二。先明得法因缘以彰深远。释
上难知。二善男子我得菩萨求一切下。显
其业用以酬初问。今初分六。一举往见佛
为发心缘。二便从楼下内兴观念为发心
因。先观后念。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
自在是行坚固。三善男子尔时下佛劝发心。
能成前五有十种心。初二成智慧。次一成
总持。次二成神通。次二成三昧。后三成
辩才故。上来取斯十句释五法门。四善男
著。皆有二天常随其人。后汝可诣下劝
诣后友。二时善财童子从彼下。趣求后友可
知。第二入其宅内下。见敬咨。问见中分二。
先见依获益。后善财童子前诣下见正超
伦。二尔时善财曲躬下。敬问可知。第三时
不动下称赞授法。于中先赞。后善男子我得
下正授法界。于中二。先示法门名体。后善
财童子言下徵业用之境界。今初。不同前
例而举五法者。亦同九地当法师位。须
广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德。一智慧无羁
偏名解脱。有智则烦恼不可坏。取著无能
胜故云难摧伏。此智包容故名为藏。二受
持坚固偏得行名。谓遇恶众生而能堪忍。
遍生诸趣而心不迷。故云坚固。三即能持
深入法门。得法性地则无不持矣。四即外
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别。故得辩才。能转
法轮称众生欲。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
三昧。近佛无厌受法无足故。二徵业用
之境界。中四。一徵问二显难。三重请四
广答。答中二。先明得法因缘以彰深远。释
上难知。二善男子我得菩萨求一切下。显
其业用以酬初问。今初分六。一举往见佛
为发心缘。二便从楼下内兴观念为发心
因。先观后念。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
自在是行坚固。三善男子尔时下佛劝发心。
能成前五有十种心。初二成智慧。次一成
总持。次二成神通。次二成三昧。后三成
辩才故。上来取斯十句释五法门。四善男
卷五十七 第 937a 页
子我于彼下。正明发心坚固。五我发是心已
来下。经久无违。六我从是来下彰发心胜
益。即前五因之果。二显其业用中四。一许
现。即举五法中二。二申请三正现。入一万
三昧者。于一求法无厌三昧即入一万。明
知。馀解脱等亦摄多门。四出定即述并可
知。第四优婆夷言下谦己推胜。第五指示
后友中。都萨罗者。此云喜出生。谓此城中
出生无量欢喜之事故。以智度圆满则能
无所不生。友名遍行。巧智随机无不行。
故名真实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
道不染故曰出家。馀可知(已下六十七经)第十遍行
外道寄真实行。第一依教趣求。第二城东有
山下见敬咨问。见中中夜见者。智入生死
故。善财将入此位故。上云日没入城。于山
顶者。表位极故。光明照者。以智慧光破于
生死及二边闇故。第三遍行答言下称赞授
法。先赞发心。后善男子下正授法界。于中
二。先彰名体有四者。智遍知故。四义虽别
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亦从此
立。二入定观机。三由无作神通故。能遍至
前处。四由普门般若故。能在定普观。若约
别者。无作无依用而无住。普门般若无法
不穷。二善男子我普于下显四业用。即分
为四。一明至一切处用。二或住诸见下普
观世间用。观其所宜随宜说故。三又善男
子此部萨罗下。明无作无依用故。云不知
从何而至。四善男子阎浮提内下。普门般若
用。九十六种皆能穷故。上来随胜别配。实
来下。经久无违。六我从是来下彰发心胜
益。即前五因之果。二显其业用中四。一许
现。即举五法中二。二申请三正现。入一万
三昧者。于一求法无厌三昧即入一万。明
知。馀解脱等亦摄多门。四出定即述并可
知。第四优婆夷言下谦己推胜。第五指示
后友中。都萨罗者。此云喜出生。谓此城中
出生无量欢喜之事故。以智度圆满则能
无所不生。友名遍行。巧智随机无不行。
故名真实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
道不染故曰出家。馀可知(已下六十七经)第十遍行
外道寄真实行。第一依教趣求。第二城东有
山下见敬咨问。见中中夜见者。智入生死
故。善财将入此位故。上云日没入城。于山
顶者。表位极故。光明照者。以智慧光破于
生死及二边闇故。第三遍行答言下称赞授
法。先赞发心。后善男子下正授法界。于中
二。先彰名体有四者。智遍知故。四义虽别
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亦从此
立。二入定观机。三由无作神通故。能遍至
前处。四由普门般若故。能在定普观。若约
别者。无作无依用而无住。普门般若无法
不穷。二善男子我普于下显四业用。即分
为四。一明至一切处用。二或住诸见下普
观世间用。观其所宜随宜说故。三又善男
子此部萨罗下。明无作无依用故。云不知
从何而至。四善男子阎浮提内下。普门般若
用。九十六种皆能穷故。上来随胜别配。实
卷五十七 第 937b 页
则义通。大文第四有十善友寄十回向。今
初。青莲华长者。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在广大国者。创入回向故。回向众生
故广。回向菩提故大。回向实际义通广大。
言鬻香者。鬻者卖也。香质虽小。发气弥布。
善根虽微回向普周。又若卖若买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回向。青莲华者。莲华处淤
泥而不染。犹护众生而离相。青莲华为
水中之最。救护为入生死之尊。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教兴愿。以是回向
大愿之首故。后渐次下趣求后位。第二诣长
者下见敬咨问。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
先赞后授。授中二。先总标所得。后所谓下别
显业用。今初知世诸香以表法香。谓以戒
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灭恶习气故。善知
一切香者。差别行也。亦知调合者。融通行
也。以金刚杵碎之。实相般若波罗蜜调和。
令纯杂无碍。悲智圆融成回向故。二别显
业用中二。先总相显知。后指事别显。前中
四。一知香体异。二又善了下约类辨异。三
又善别下知力用异前。二约世此兼出世。
四如是等下明委穷本末。上四各有事理
思之。二人间有下。指事别显中有十种香。
初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一但语香名必
有形相。二龙斗为生起。三兴云为出现。四
雨雨为成就。五金色为清净。六喜乐为安
隐。七无病等为方便。八慈心等为境界。九
意净为威德。其业用一种义通前七。十我
知下是根本。本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
初。青莲华长者。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在广大国者。创入回向故。回向众生
故广。回向菩提故大。回向实际义通广大。
言鬻香者。鬻者卖也。香质虽小。发气弥布。
善根虽微回向普周。又若卖若买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回向。青莲华者。莲华处淤
泥而不染。犹护众生而离相。青莲华为
水中之最。救护为入生死之尊。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教兴愿。以是回向
大愿之首故。后渐次下趣求后位。第二诣长
者下见敬咨问。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
先赞后授。授中二。先总标所得。后所谓下别
显业用。今初知世诸香以表法香。谓以戒
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灭恶习气故。善知
一切香者。差别行也。亦知调合者。融通行
也。以金刚杵碎之。实相般若波罗蜜调和。
令纯杂无碍。悲智圆融成回向故。二别显
业用中二。先总相显知。后指事别显。前中
四。一知香体异。二又善了下约类辨异。三
又善别下知力用异前。二约世此兼出世。
四如是等下明委穷本末。上四各有事理
思之。二人间有下。指事别显中有十种香。
初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一但语香名必
有形相。二龙斗为生起。三兴云为出现。四
雨雨为成就。五金色为清净。六喜乐为安
隐。七无病等为方便。八慈心等为境界。九
意净为威德。其业用一种义通前七。十我
知下是根本。本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
卷五十七 第 937c 页
显十义者。以菩提心香似如来藏。因善
恶相攻而生。若一发心兴慈云注法雨。心
所及者令归真净。得法喜乐离惑业苦。展
转兴慈志愿纯净。馀之九香皆应具法喻之
十。略故或二或三。摩罗耶者国名。国多此
香故。此即忍香瞋火不烧。三即进香魔军
退散。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九即称法
界香。先陀婆一名四实。此宜用盐香似此
故。十忘能所香故名夺意。馀三可知。第
二船师婆施罗寄不坏回向。婆施罗者。此
云自在。谓于佛法海。已善通达于生死海。
能善运度。于一切法深信不坏。故名自在。
在楼阁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转更增
长。悲智相依而胜出故。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中。先依教观道。于回向道初得不坏故。
佛道为高馀皆是卑。生死涅槃为夷险。障
无障为净秽。二乘为曲菩萨为直等。后渐
次下趣求后位而兴胜念。谓菩萨道因人
得故。即于菩萨法师得不坏信。于中先正
明。后徵释可知。第二既至彼下见敬咨问。
见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为此岸。不
舍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为此
岸。住大慈悲令离因故。第三船师告言下。
称赞授法分二。先赞问。赞其发心。后能问
法文有十句。前五能问果因。后五能问
因因。故云道因。三昧旋者。旋谓深澓沈而
不流。二乘沈寂动八万劫故。能远离是菩
萨道。二善男子我在此下授己法界中二。
先标名体。谓大悲超出为物所归故。后
恶相攻而生。若一发心兴慈云注法雨。心
所及者令归真净。得法喜乐离惑业苦。展
转兴慈志愿纯净。馀之九香皆应具法喻之
十。略故或二或三。摩罗耶者国名。国多此
香故。此即忍香瞋火不烧。三即进香魔军
退散。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九即称法
界香。先陀婆一名四实。此宜用盐香似此
故。十忘能所香故名夺意。馀三可知。第
二船师婆施罗寄不坏回向。婆施罗者。此
云自在。谓于佛法海。已善通达于生死海。
能善运度。于一切法深信不坏。故名自在。
在楼阁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转更增
长。悲智相依而胜出故。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中。先依教观道。于回向道初得不坏故。
佛道为高馀皆是卑。生死涅槃为夷险。障
无障为净秽。二乘为曲菩萨为直等。后渐
次下趣求后位而兴胜念。谓菩萨道因人
得故。即于菩萨法师得不坏信。于中先正
明。后徵释可知。第二既至彼下见敬咨问。
见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为此岸。不
舍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为此
岸。住大慈悲令离因故。第三船师告言下。
称赞授法分二。先赞问。赞其发心。后能问
法文有十句。前五能问果因。后五能问
因因。故云道因。三昧旋者。旋谓深澓沈而
不流。二乘沈寂动八万劫故。能远离是菩
萨道。二善男子我在此下授己法界中二。
先标名体。谓大悲超出为物所归故。后
卷五十七 第 938a 页
我观阎浮下。辨其业用中二。先明于陆化
生令知有海。后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于
海化生于中二。初明善知。后彰化成益。今
初此宝洲等。生死法海义皆有之。且约生
死海释文中。略举知五种事。一知宝。宝即
是智故。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
智宝。于中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
动。谓之宝洲。二空不空如来藏为宝处。三
恒沙功德皆宝类。四佛性为宝种。此上皆
约本有。次四约修成。以净戒头陀等为能
净以缘起智为能钻。以发一切智心为
出因。听闻为能作。后四为宝用。谓三乘等
器智慧有殊。照理断惑所用各别。所缘境界
万品阶差。破愚显明各各不等。二我知一
切龙下。即生死中瞋贪痴之三毒。部多此云
自生。亦如夜叉。但不从父母生故喻多
痴。三亦善别知旋澓下。即知心识相色无
色等依识心定。劫数浅深。七识波浪染习远
近。随善恶缘心水色异。四亦善别知日月等
者。即能知时。谓机之生熟。如是时中宜
修定慧等。五亦知其船。即知万行不同。有
方便为坚无方便为脆。曾修为滑不曾则
涩。水之大小者。谓生死有边与无边。风之逆
顺者。八风四顺四逆。又谓修行有住与无住
故。若开第三第五。各有三事。则总具十
二。我以成就下彰化成益。既列十海则知
前海。准此应思。前四自利后六利他。后三
文显。第三无上胜长者。寄等一切佛回向。
以得胜通无过上故。等于诸佛。更无胜
生令知有海。后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于
海化生于中二。初明善知。后彰化成益。今
初此宝洲等。生死法海义皆有之。且约生
死海释文中。略举知五种事。一知宝。宝即
是智故。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
智宝。于中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
动。谓之宝洲。二空不空如来藏为宝处。三
恒沙功德皆宝类。四佛性为宝种。此上皆
约本有。次四约修成。以净戒头陀等为能
净以缘起智为能钻。以发一切智心为
出因。听闻为能作。后四为宝用。谓三乘等
器智慧有殊。照理断惑所用各别。所缘境界
万品阶差。破愚显明各各不等。二我知一
切龙下。即生死中瞋贪痴之三毒。部多此云
自生。亦如夜叉。但不从父母生故喻多
痴。三亦善别知旋澓下。即知心识相色无
色等依识心定。劫数浅深。七识波浪染习远
近。随善恶缘心水色异。四亦善别知日月等
者。即能知时。谓机之生熟。如是时中宜
修定慧等。五亦知其船。即知万行不同。有
方便为坚无方便为脆。曾修为滑不曾则
涩。水之大小者。谓生死有边与无边。风之逆
顺者。八风四顺四逆。又谓修行有住与无住
故。若开第三第五。各有三事。则总具十
二。我以成就下彰化成益。既列十海则知
前海。准此应思。前四自利后六利他。后三
文显。第三无上胜长者。寄等一切佛回向。
以得胜通无过上故。等于诸佛。更无胜
卷五十七 第 938b 页
故。在可乐国者。由等佛回向不见美恶。皆
得清净欢喜悦乐故。文中第一可知。第二
见无上胜下见敬咨问。初见。在城东者。启明
佛日故。处无忧林者。同佛回向无爱憎故。
商人等围绕者。佛为商主菩萨为商人。法
财外益功归己故。次尔时善财下设敬。后
白言下咨问称名者。声名久闻。表重法之
器。冀有闻故。第三时彼长者下。称赞授法。
授法中先标名体。由无作无依故能遍至。
遍至是用广。无依是体胜。无依者。不依他
故。无作者。离加行故。二善男子云何下徵
释业用。释中明至一切处广说法故。文中
先举三千。后如于此三千下类显十方。第
四谦己推胜中。加清净法门者。遍至本为
说法故。即前所说。后二可知。第四至一切
处回向。善友名师子嚬申者。舒展自在无
不至故。比丘尼者。纯净之慈合善遍故。
国名输那者。此云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
根无不至故。又以十度明义。义当进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以义翻。为相斗战时。
谓因斗胜而立城故。表此回向愿。以信解
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令修善根
无所不至义同战时。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言胜光王舍施日光园者。准律。尼之头陀
多在王园。藉外护故。表因实际胜光。令
其善根遍法界之园苑故。并皆即智故有
光名。第二时善财童子即诣下。见敬咨问
中三。先见次敬后问。前中二。初见依。后
见正。今初有六。一无漏林树无漏法行而建
得清净欢喜悦乐故。文中第一可知。第二
见无上胜下见敬咨问。初见。在城东者。启明
佛日故。处无忧林者。同佛回向无爱憎故。
商人等围绕者。佛为商主菩萨为商人。法
财外益功归己故。次尔时善财下设敬。后
白言下咨问称名者。声名久闻。表重法之
器。冀有闻故。第三时彼长者下。称赞授法。
授法中先标名体。由无作无依故能遍至。
遍至是用广。无依是体胜。无依者。不依他
故。无作者。离加行故。二善男子云何下徵
释业用。释中明至一切处广说法故。文中
先举三千。后如于此三千下类显十方。第
四谦己推胜中。加清净法门者。遍至本为
说法故。即前所说。后二可知。第四至一切
处回向。善友名师子嚬申者。舒展自在无
不至故。比丘尼者。纯净之慈合善遍故。
国名输那者。此云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
根无不至故。又以十度明义。义当进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以义翻。为相斗战时。
谓因斗胜而立城故。表此回向愿。以信解
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令修善根
无所不至义同战时。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言胜光王舍施日光园者。准律。尼之头陀
多在王园。藉外护故。表因实际胜光。令
其善根遍法界之园苑故。并皆即智故有
光名。第二时善财童子即诣下。见敬咨问
中三。先见次敬后问。前中二。初见依。后
见正。今初有六。一无漏林树无漏法行而建
卷五十七 第 938c 页
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二园中复
有下明八解泉流。八功德者。谓轻冷濡美
净而不臭。调适无患。三无量宝树下敷法
空座。而随法严异。于中有标列及结可知。
四此大园下杂明诸严。万行非一故。五尔时
善财下出其所因。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
二尔时善财见师子下。明见正报中四。初
总明遍坐胜德显彰。二别明所遍。演法各
异。三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四通显所因释
成自在。今初婆楼那者此云水也。此天
能满人愿故。二或见处座下别明所遍中
有三十处分三。初十六为八部人非人等。
次二为二乘。后十二为菩萨。今初中先有
七处为天。一为净居天。说无尽者。治彼
那含求尽身智故。二梵王。普应。但于己众
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不应。梵音清妙
但是世间。为说法界胜流方为净妙。三他
化天。令得出世净心超世自在故。四化乐。
乐具庄严不及善故。五旋归如来藏心。则
真喜足故。六遍严法界方尽时分之乐。七
释天。耽欲甚故。次一为龙。龙能通变耀电
雨庄严故。三夜叉。性好飞空害物故四
乾闼婆众。能奏乐喜乐故。上三亦四王众意
存八部。故阙南西。五修罗。善幻为庄严
故。六迦楼罗。动海怖龙故。七紧那罗。是
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头有一角
亦云疑神。令同佛觉离疑光明故。八摩睺
罗伽。多瞋毒故。上来八部。除第一第七及
夜叉众摩睺罗伽。约对治说。馀皆约随便
有下明八解泉流。八功德者。谓轻冷濡美
净而不臭。调适无患。三无量宝树下敷法
空座。而随法严异。于中有标列及结可知。
四此大园下杂明诸严。万行非一故。五尔时
善财下出其所因。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
二尔时善财见师子下。明见正报中四。初
总明遍坐胜德显彰。二别明所遍。演法各
异。三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四通显所因释
成自在。今初婆楼那者此云水也。此天
能满人愿故。二或见处座下别明所遍中
有三十处分三。初十六为八部人非人等。
次二为二乘。后十二为菩萨。今初中先有
七处为天。一为净居天。说无尽者。治彼
那含求尽身智故。二梵王。普应。但于己众
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不应。梵音清妙
但是世间。为说法界胜流方为净妙。三他
化天。令得出世净心超世自在故。四化乐。
乐具庄严不及善故。五旋归如来藏心。则
真喜足故。六遍严法界方尽时分之乐。七
释天。耽欲甚故。次一为龙。龙能通变耀电
雨庄严故。三夜叉。性好飞空害物故四
乾闼婆众。能奏乐喜乐故。上三亦四王众意
存八部。故阙南西。五修罗。善幻为庄严
故。六迦楼罗。动海怖龙故。七紧那罗。是
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头有一角
亦云疑神。令同佛觉离疑光明故。八摩睺
罗伽。多瞋毒故。上来八部。除第一第七及
夜叉众摩睺罗伽。约对治说。馀皆约随便
卷五十七 第 939a 页
宜。随其世能转入出世故。紧那罗众通其
二义。第十五一座为人。人多行不善行。设
行仁义亦非胜故。故令起出世胜行。十六
一座为罗刹。则是非人。亦治多残害故。次
二为二乘者。声闻智劣故。缘觉修福止百劫
故。缘起智光未能亡缘故。后十二为菩
萨分三。初一为地前。说定慧之光。次十为
地上。初发心者。證发心也。发十大愿故。五
地妙华藏者。华谓十种平等净心故。晋经
云净心华藏。华藏者。以真俗双修。于难得
胜为因含藏故。馀八可知。后一义当等觉
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故。既为等觉而说
明此位非小。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他皆
仿此。第三善财童子见如是下总结多类闻
法发心可知。第四何以故下总显所因。释
成自在有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二此日
光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二时善财童子下
设敬。于中三。初睹胜发心。次放光摄受。后
正申敬仪。三白言下问法。第三比丘尼言下。
授己法界中三。初标名。一切智者同佛智
故二善财言下徵释其体。一念普照故。三善
财白言下辨其业用。先问后答。答中二。先
明通用。后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
谓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
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体即如如。
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
言有其二义。一遍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对
于种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实故。以
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实理故。一切三昧
二义。第十五一座为人。人多行不善行。设
行仁义亦非胜故。故令起出世胜行。十六
一座为罗刹。则是非人。亦治多残害故。次
二为二乘者。声闻智劣故。缘觉修福止百劫
故。缘起智光未能亡缘故。后十二为菩
萨分三。初一为地前。说定慧之光。次十为
地上。初发心者。證发心也。发十大愿故。五
地妙华藏者。华谓十种平等净心故。晋经
云净心华藏。华藏者。以真俗双修。于难得
胜为因含藏故。馀八可知。后一义当等觉
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故。既为等觉而说
明此位非小。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他皆
仿此。第三善财童子见如是下总结多类闻
法发心可知。第四何以故下总显所因。释
成自在有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二此日
光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二时善财童子下
设敬。于中三。初睹胜发心。次放光摄受。后
正申敬仪。三白言下问法。第三比丘尼言下。
授己法界中三。初标名。一切智者同佛智
故二善财言下徵释其体。一念普照故。三善
财白言下辨其业用。先问后答。答中二。先
明通用。后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
谓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
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体即如如。
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
言有其二义。一遍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对
于种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实故。以
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实理故。一切三昧
卷五十七 第 939b 页
皆入其中。又由王三昧体无不遍故。意生
身随类能成。二往十方下辨能依业用可
知。二善男子我见下明其智用。又前即差别
智用。今即无分别智用故。触境无取(已下六十八经)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善友名婆须蜜多者。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国名险难者。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城
名宝庄严者。逆随世行能生无尽功德藏
故。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谓由
闻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种益。一得
见实法性益。由前实智故。二得了知下得
权智益。由前穷。三世差别智故。二渐次下
趣求后位。于中四。一专心寻觅。二城中下
浅识致疑。逆行难知故。不自疑者。贪顺于
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于前二已调伏
故。此中不疑。三其中有人先知下深智赞教。
先赞。后善男子婆须下教示所在。市者喧杂。
北主于灭。自宅即毕意空寂。谓在欲行禅。
处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四时善财下
依教往诣。第二见其下见敬咨问。见中先
见依报。毕竟空中无德不具故。广显其严。
后尔时下见正报具有主伴德用。二尔时善
财前诣下。敬问下知。第三彼即告下授已
法界。于中三。先标名。离贪欲际者。凡夫染
欲二乘见欲可离。菩萨不断贪欲而得解
脱。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
为究竟离欲之际。二随其下显业用。于中
先身同类现。后若有众生下。以法益生
中有十种三昧。皆随受欲便宜。得斯甚深
身随类能成。二往十方下辨能依业用可
知。二善男子我见下明其智用。又前即差别
智用。今即无分别智用故。触境无取(已下六十八经)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善友名婆须蜜多者。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国名险难者。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城
名宝庄严者。逆随世行能生无尽功德藏
故。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谓由
闻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种益。一得
见实法性益。由前实智故。二得了知下得
权智益。由前穷。三世差别智故。二渐次下
趣求后位。于中四。一专心寻觅。二城中下
浅识致疑。逆行难知故。不自疑者。贪顺于
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于前二已调伏
故。此中不疑。三其中有人先知下深智赞教。
先赞。后善男子婆须下教示所在。市者喧杂。
北主于灭。自宅即毕意空寂。谓在欲行禅。
处喧常寂故。在市廛之北等。四时善财下
依教往诣。第二见其下见敬咨问。见中先
见依报。毕竟空中无德不具故。广显其严。
后尔时下见正报具有主伴德用。二尔时善
财前诣下。敬问下知。第三彼即告下授已
法界。于中三。先标名。离贪欲际者。凡夫染
欲二乘见欲可离。菩萨不断贪欲而得解
脱。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
为究竟离欲之际。二随其下显业用。于中
先身同类现。后若有众生下。以法益生
中有十种三昧。皆随受欲便宜。得斯甚深
卷五十七 第 939c 页
三昧。思之。三善财白言下得法因缘。先问
后答。一宝钱施者有二义。一宝而能舍故
得离贪。二一钱虽微。以菩提心故。成斯
自在。第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善友名鞞
瑟胝罗者。此云缠裹。义当包摄。塔中包摄
一切佛故。或云摄入。摄诸善根入平等
故。城名善度者。无一善根不度到究竟
故。常供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详何缘偏
供此塔。有云。以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
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是一理。文中第一依
教趣求。阙无念法第二诣居士下见敬咨问。
第三居士告下正授法界。于中四。一标名。
不般涅槃际者。般者入也。穷诸如来不入涅
槃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槃如
来涅槃亦如是。二善男子我不生心下显体。
谓心契实际知佛常住。三唯除下释疑。并
如出现品辨。楞伽亦云。无有佛涅槃。无有
涅槃佛。四我开下显其业用。于中二。先辨
用所依。亦是證前不涅槃义。举现见故。佛
种无尽者。佛种从缘起。佛缘理生。见理湛
然故见佛无灭。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后善财白下问答境界。第四谦己推胜
推胜中长者。虽知三世不灭。未能一念而
知及能所平等。第五于此南下。指示后友
中。先长行后偈颂。以大悲菩萨众尊重故。
偏加于颂。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随顺入生
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第七
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善友名观自在者。三
业归向必六通赴缘。摄利难思名观自在。
后答。一宝钱施者有二义。一宝而能舍故
得离贪。二一钱虽微。以菩提心故。成斯
自在。第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善友名鞞
瑟胝罗者。此云缠裹。义当包摄。塔中包摄
一切佛故。或云摄入。摄诸善根入平等
故。城名善度者。无一善根不度到究竟
故。常供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详何缘偏
供此塔。有云。以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
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是一理。文中第一依
教趣求。阙无念法第二诣居士下见敬咨问。
第三居士告下正授法界。于中四。一标名。
不般涅槃际者。般者入也。穷诸如来不入涅
槃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槃如
来涅槃亦如是。二善男子我不生心下显体。
谓心契实际知佛常住。三唯除下释疑。并
如出现品辨。楞伽亦云。无有佛涅槃。无有
涅槃佛。四我开下显其业用。于中二。先辨
用所依。亦是證前不涅槃义。举现见故。佛
种无尽者。佛种从缘起。佛缘理生。见理湛
然故见佛无灭。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后善财白下问答境界。第四谦己推胜
推胜中长者。虽知三世不灭。未能一念而
知及能所平等。第五于此南下。指示后友
中。先长行后偈颂。以大悲菩萨众尊重故。
偏加于颂。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随顺入生
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第七
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善友名观自在者。三
业归向必六通赴缘。摄利难思名观自在。
卷五十七 第 940a 页
由此能遍随顺众生。在补怛落迦山者。此
云小白华树。山多此树香气远闻闻见。必欣
是随顺义。又观自在者。或云观世音。梵云
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
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种不同。
故译者随异。而法华观音品中云。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
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二身业
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
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今
取义圆故云自在。然观即能观。通一切观。
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观。
即所救一切机。若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
文中但有五段。阙第六礼辞。第一依教趣
求。第二见其西面下见敬咨问。先见有三。
初见胜依正。在西面者。西方主杀显悲救
故。又令归向本所事故。二善财见已下彰
见之益。以得胜念熏心故。善知识者。则是
如来者。引至究竟同于佛故。三尔时观自
在下。友垂赞摄大悲深厚。随顺摄受故。二
尔时善财下敬问可知。第三菩萨告言下称
赞授法。先赞后授授中三。初标名。二我以
此下总显体相。亦是释名。平等教化即是
大悲。以同体悲故云平等。相续不断即是
行门。又门即普门。普门示现曲济无遗故。三
善男子我住此下广显业用。于中二先约普
门以显业用。后约大悲。前中先总明。以上
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诸如来所
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
云小白华树。山多此树香气远闻闻见。必欣
是随顺义。又观自在者。或云观世音。梵云
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
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种不同。
故译者随异。而法华观音品中云。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
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二身业
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
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今
取义圆故云自在。然观即能观。通一切观。
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观。
即所救一切机。若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
文中但有五段。阙第六礼辞。第一依教趣
求。第二见其西面下见敬咨问。先见有三。
初见胜依正。在西面者。西方主杀显悲救
故。又令归向本所事故。二善财见已下彰
见之益。以得胜念熏心故。善知识者。则是
如来者。引至究竟同于佛故。三尔时观自
在下。友垂赞摄大悲深厚。随顺摄受故。二
尔时善财下敬问可知。第三菩萨告言下称
赞授法。先赞后授授中三。初标名。二我以
此下总显体相。亦是释名。平等教化即是
大悲。以同体悲故云平等。相续不断即是
行门。又门即普门。普门示现曲济无遗故。三
善男子我住此下广显业用。于中二先约普
门以显业用。后约大悲。前中先总明。以上
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诸如来所
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
卷五十七 第 940b 页
前。普现即普门示现。然大圣久成正觉号
正法明。示为菩萨。义言等佛耳。后或以布
施下。别明普现之义。有十一句。方法华经
三十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五
应。但是此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二善男
子我修行下约大悲行以显业用。救诸怖
畏故。于中三。初离世怖有十八种。初三
约烦恼即是因怖。馀皆约果。缚杀贪三不
活开出。黑闇已下皆五怖中事。上约所离。二
复作下即能离因。念即是意。三业皆益故。
三我以此下。今进大心方能究竟。离二死
怖。第四我唯下谦己推胜。久成正觉尚不
失谦。第五尔时东方下指示后友。于中
二。初后友入会。从东来者。后位如相智明
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遍趣化众生故。
以智正趣真如相故。从空来者。智体无依
方契如故。智轮围上者。如依妄惑显故。
足动界者。以定慧足除杂恶故。同前会
者。不离随顺众生得如相故。又以智会
悲成无住故。后时观自在下。前友指示以
在此会故阙礼辞。第八正趣菩萨寄真如
相回向。善友文中具六。初二可知。第三正
趣菩萨言下授己法界分二。先标名体。十
方无际故名普门。一念超多故云速疾。二
善财言下显其业用。于中四。一申问。虽有
三问意在速疾。二告言下显深。三善财下
承力请说。四正趣菩萨言下正答前问。于
中五。初答得法处。谓从自本智如来藏界。
普生万善本觉而来故。行能速遍知一切法。
正法明。示为菩萨。义言等佛耳。后或以布
施下。别明普现之义。有十一句。方法华经
三十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五
应。但是此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二善男
子我修行下约大悲行以显业用。救诸怖
畏故。于中三。初离世怖有十八种。初三
约烦恼即是因怖。馀皆约果。缚杀贪三不
活开出。黑闇已下皆五怖中事。上约所离。二
复作下即能离因。念即是意。三业皆益故。
三我以此下。今进大心方能究竟。离二死
怖。第四我唯下谦己推胜。久成正觉尚不
失谦。第五尔时东方下指示后友。于中
二。初后友入会。从东来者。后位如相智明
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遍趣化众生故。
以智正趣真如相故。从空来者。智体无依
方契如故。智轮围上者。如依妄惑显故。
足动界者。以定慧足除杂恶故。同前会
者。不离随顺众生得如相故。又以智会
悲成无住故。后时观自在下。前友指示以
在此会故阙礼辞。第八正趣菩萨寄真如
相回向。善友文中具六。初二可知。第三正
趣菩萨言下授己法界分二。先标名体。十
方无际故名普门。一念超多故云速疾。二
善财言下显其业用。于中四。一申问。虽有
三问意在速疾。二告言下显深。三善财下
承力请说。四正趣菩萨言下正答前问。于
中五。初答得法处。谓从自本智如来藏界。
普生万善本觉而来故。行能速遍知一切法。
卷五十七 第 940c 页
不离心性万行顿成。二从彼发下答时久
近。三一一念中下答处近远。以多时发多
步则知远矣。即是速疾。四一一佛刹下显其
成益。五如从东下类显十力。后三可知。第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善友名大天者。现大
身故。无缚无著智净自在。故名为天。称理
普应故名为大。妙用难测故名为神。在堕
罗钵底城者。此云有门。谓有此无缚等微
妙法门。为法师故。初二可知。第三尔时
大天下。授己法界中二。先授法方便。后正
授所得。今初现相。赞友难遇令欣入故。
长舒等者。约事则发心难遇。净目而观散
华而供故。约表谓展四无碍解手。取所證
胜流相应法门。先当自净以洗身心。后因
利他故云华散。亦表四摄远展摄取四众
故。二我已成下。正授法界中二。先名体。谓
以六度大悲。如云覆润如网罗摄故。后善
财下问答业用。四摄摄生故。先问后答。答
中二。先现宝令施教以檀摄。后如我为汝
下类馀通教。及利行摄。如是等言亦兼爱
语同事。后三段易知。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善友名安住地神者。地为万法所依。即所
入法界。安住即入义。在菩提场者。所入法
界即得菩提之处故。菩提是本。前南有所
表。从本之南。今摄末归本之法界故。不
云南矣。又地上證如亦同本故。今回向终
故摄归此。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第二
百万地下见敬请。法于中五。初友见称赞。
既云友见则已含见友。二时安住下。严
近。三一一念中下答处近远。以多时发多
步则知远矣。即是速疾。四一一佛刹下显其
成益。五如从东下类显十力。后三可知。第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善友名大天者。现大
身故。无缚无著智净自在。故名为天。称理
普应故名为大。妙用难测故名为神。在堕
罗钵底城者。此云有门。谓有此无缚等微
妙法门。为法师故。初二可知。第三尔时
大天下。授己法界中二。先授法方便。后正
授所得。今初现相。赞友难遇令欣入故。
长舒等者。约事则发心难遇。净目而观散
华而供故。约表谓展四无碍解手。取所證
胜流相应法门。先当自净以洗身心。后因
利他故云华散。亦表四摄远展摄取四众
故。二我已成下。正授法界中二。先名体。谓
以六度大悲。如云覆润如网罗摄故。后善
财下问答业用。四摄摄生故。先问后答。答
中二。先现宝令施教以檀摄。后如我为汝
下类馀通教。及利行摄。如是等言亦兼爱
语同事。后三段易知。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善友名安住地神者。地为万法所依。即所
入法界。安住即入义。在菩提场者。所入法
界即得菩提之处故。菩提是本。前南有所
表。从本之南。今摄末归本之法界故。不
云南矣。又地上證如亦同本故。今回向终
故摄归此。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第二
百万地下见敬请。法于中五。初友见称赞。
既云友见则已含见友。二时安住下。严
卷五十七 第 941a 页
处摄生以显胜德。三时安住告下。许示昔
善引其问端。四尔时下设敬陈请。五以足
按下正示昔因。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
界。于中四。一标名体用。谓一念之智冥乎
法界。则不可坏。此中则无所不生故名为
藏。由贤位既满。总会三贤。为入地之因
故。显善财之福常随地神之智不坏。是则昔
因不失能入證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
男子我忆下别显业用。由智不坏故常忆
等。三乃往古世下显得法时处。四我于此下
总结纯熟。后三段可知。十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
善引其问端。四尔时下设敬陈请。五以足
按下正示昔因。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
界。于中四。一标名体用。谓一念之智冥乎
法界。则不可坏。此中则无所不生故名为
藏。由贤位既满。总会三贤。为入地之因
故。显善财之福常随地神之智不坏。是则昔
因不失能入證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
男子我忆下别显业用。由智不坏故常忆
等。三乃往古世下显得法时处。四我于此下
总结纯熟。后三段可知。十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