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五 第 915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五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大文第六尔时下偈颂赞德分。既至咏德显
所證故。文中十方菩萨。即为十段。初二赞
道场三昧等用。馀八通赞佛德。今初。东方总
赞一会。十颂分二。初总馀别。别中亦二。前
四叹佛。于中初二叹内德。一广二深。次一
叹内外无碍。后一结成今用。后五叹菩萨。
一总显云集。二愿行深。三超下位。四智地
高。五定用广。第二南方唯叹菩萨。然既结
归佛力。亦为叹佛。十颂分五。初二令观
内德。于中初偈二严究竟。后偈定智广深。
次二示其集处。次三明寂用无碍。初一偈半
即寂。后一偈半起用。次一结归佛力。后二
结其德广同诸佛故。第三西方下唯叹佛
德。然虽通诸德随多显名。今此叹智用
应时德。十颂分二。初三法说。一内德。二外
用。三总结离言。后七喻显。一喻前广大。
二喻圆满。三四喻现通。一长时。二无碍。五
喻演法。六喻摧邪。七总喻前德诸佛同依。
第四北方十偈。九喻叹三德深广。于中二。
前五偈四喻喻内德。一恩二断。次三喻喻
智。前一高远。次二深广。后五喻大用。一巧
示。二随欲。三照机。四合理。五结益。第五东
北方法界。愿月王十颂。叹普益众生德
分四。初偈总喻见无不益。次三别明益
菩萨。初一净二障。后二成妙力。三有五颂
卷五十五 第 916a 页
明益周遍。一成道遍。二神通遍。三示行遍。
四了法遍。五转法遍。四有一偈结益周普。
第六东南方十颂。叹大用难思德分三。初
三明凡小难思。次四出难思之法。后三显
能知之人。第七西南方十颂叹智身难思德
分四。初一总显难思。次一举因显果。次三
别示难思之相。于中三。初三智照净障。次
一示现深广。后二念智圆融。四有二颂结
劝。谓从不思议生佛智身。令绝思议之念。
是思佛矣。第八西北方十颂。叹佛成就菩萨
德分二。初总标观成决定。馀九展转成益。
于中前七偈各一行。后二总结深广。第九
下方菩萨叹佛难见闻德分二。初一标名
难闻近必断疑。馀别显益物之相。于中初
一生福益。次二向菩提益。次二成智益。馀四
就人结益。第十上方菩萨叹佛恩深重德
分四。初二总举佛德意在于恩。次一恩深
难报。次四发荷恩之心。后四释成荷恩之
意(已下入第六十一经)大文第七尔时普贤下普贤开发
分。现土显于法界普贤主此方能开故。
于中长行与偈前中。三初明开发意。二能
开方便。三正明开显。今初观众会者。上佛入
定现相。令众睹亲證。今假言开显使寻言
契实。二以等法界下明能开方便。有十一
句。初句总以含事理深广故。句初以字贯
下十句。谓嚬申三昧业用深广。要以此十
无分齐之方便。方能开显。况十复表无尽。
馀句别。虚空明其广无际限。馀八显其多
无分齐。光影一种兼显深义。如光影清净
四了法遍。五转法遍。四有一偈结益周普。
第六东南方十颂。叹大用难思德分三。初
三明凡小难思。次四出难思之法。后三显
能知之人。第七西南方十颂叹智身难思德
分四。初一总显难思。次一举因显果。次三
别示难思之相。于中三。初三智照净障。次
一示现深广。后二念智圆融。四有二颂结
劝。谓从不思议生佛智身。令绝思议之念。
是思佛矣。第八西北方十颂。叹佛成就菩萨
德分二。初总标观成决定。馀九展转成益。
于中前七偈各一行。后二总结深广。第九
下方菩萨叹佛难见闻德分二。初一标名
难闻近必断疑。馀别显益物之相。于中初
一生福益。次二向菩提益。次二成智益。馀四
就人结益。第十上方菩萨叹佛恩深重德
分四。初二总举佛德意在于恩。次一恩深
难报。次四发荷恩之心。后四释成荷恩之
意(已下入第六十一经)大文第七尔时普贤下普贤开发
分。现土显于法界普贤主此方能开故。
于中长行与偈前中。三初明开发意。二能
开方便。三正明开显。今初观众会者。上佛入
定现相。令众睹亲證。今假言开显使寻言
契实。二以等法界下明能开方便。有十一
句。初句总以含事理深广故。句初以字贯
下十句。谓嚬申三昧业用深广。要以此十
无分齐之方便。方能开显。况十复表无尽。
馀句别。虚空明其广无际限。馀八显其多
无分齐。光影一种兼显深义。如光影清净
卷五十五 第 916b 页
故。又映光之影随机别故。拣异水镜似本
质故。三为诸菩萨下正明开显分三。初总
标。次徵释。后总结。今初。以十法句者。此法
望前方便。即是所用。望三昧境界即是能
开。二何等下徵释。释中一一法句。皆用前来
十种方便。一一方便皆能演斯十句。然此
十句所开即前所现。亦念请中果用十句。文
少开合不次而义无缺。初二即净佛国土。
一依正净。二法流布净刹成坏即土。佛于中
兴明是佛土。前念欲知佛土之相。今明一
切佛刹尘中皆有佛土。土无边矣。皆佛所净
下诸句例然。皆一毛一尘。即含摄无尽故。次
三即成等正觉。一主一伴。五即为一切众
生现诸佛影像。六即入一切众生所住处。
七八二句通显能现神通即开智城。而境
粗尘细为别。九即含前调伏众生等四句。
十即转法轮。三佛子下总结。第二尔时普贤
下偈颂中二。先说仪意有十句。初四句说仪。
后六观其所说。然多同前念请果德难思。
馀如前辨。二正偈中。颂十法句而开合不
次。初偈颂初句。二颂第三。三颂第二。四颂
第四。五颂第五。其六七二颂同颂第六。八
颂第九句。九却合颂第七八句。十颂第十
文并可知。大文第八尔时世尊下。毫光示益
分。令寻智光为能證故。文中四。初毫光普
示。二时逝多林下依光见法。三其有见者下
显见證因缘。四是故皆得下明其得益。今初
有四。一标光意。二从眉间下主光体用。表
即法界中道无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现之法
质故。三为诸菩萨下正明开显分三。初总
标。次徵释。后总结。今初。以十法句者。此法
望前方便。即是所用。望三昧境界即是能
开。二何等下徵释。释中一一法句。皆用前来
十种方便。一一方便皆能演斯十句。然此
十句所开即前所现。亦念请中果用十句。文
少开合不次而义无缺。初二即净佛国土。
一依正净。二法流布净刹成坏即土。佛于中
兴明是佛土。前念欲知佛土之相。今明一
切佛刹尘中皆有佛土。土无边矣。皆佛所净
下诸句例然。皆一毛一尘。即含摄无尽故。次
三即成等正觉。一主一伴。五即为一切众
生现诸佛影像。六即入一切众生所住处。
七八二句通显能现神通即开智城。而境
粗尘细为别。九即含前调伏众生等四句。
十即转法轮。三佛子下总结。第二尔时普贤
下偈颂中二。先说仪意有十句。初四句说仪。
后六观其所说。然多同前念请果德难思。
馀如前辨。二正偈中。颂十法句而开合不
次。初偈颂初句。二颂第三。三颂第二。四颂
第四。五颂第五。其六七二颂同颂第六。八
颂第九句。九却合颂第七八句。十颂第十
文并可知。大文第八尔时世尊下。毫光示益
分。令寻智光为能證故。文中四。初毫光普
示。二时逝多林下依光见法。三其有见者下
显见證因缘。四是故皆得下明其得益。今初
有四。一标光意。二从眉间下主光体用。表
即法界中道无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现之法
卷五十五 第 916c 页
界故。三世是相相即法界。法界体用互为其
门。又通皆为门。若见法界之性相。即入
三昧之体用故。三以不可下光摄眷属。差
别之智皆入法界故。四普照下明光分齐
第二依光见法中二。先明此众普见。后如
此会下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能见人通新
旧众。后悉见下明见法亦二。先见此会遍。
法界之尘刹。后或见于不可说下。多类摄
化遍周法界。于中分三。初明广大会遍。二
或见在天宫下。明遍处不同。并在前尘刹之
内。三现种种姓下别彰所现。亦通答前诸
所念请。故云种种。第二类显十方。则十方
众会同见。于中二。先举此显彼。后如是尽
下以彼类此。于中亦二。先举能见分齐。谓
彼十方微细大会。并同此会之见。后皆亦
如是下。明其所见自在。谓虽广现而不坏
本相故。第三明见證因缘。谓顿尔證见非
无宿因。然成前为见因。顺下为證因。皆
是如来所摄受故。可知。第四明其得益中
二。初明因见得法。二尔时诸菩萨下。荷恩
兴供前中二。先略明后广显。前中三。一明
所入初句为总。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
或入下别列十门以显无尽。二彼诸菩萨
下。显前能入亦列十门。一解者鉴达分明
种种不同。如发心品。二道谓一道。二道乃
至无量正道。三门谓无常门梦境界门等。四
入谓所證差别。五理趣谓意旨不同。六机
法万差并皆随顺。馀四可知。即此能入亦
是所益。三入如是等下结其所入。谓用前解
门。又通皆为门。若见法界之性相。即入
三昧之体用故。三以不可下光摄眷属。差
别之智皆入法界故。四普照下明光分齐
第二依光见法中二。先明此众普见。后如
此会下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能见人通新
旧众。后悉见下明见法亦二。先见此会遍。
法界之尘刹。后或见于不可说下。多类摄
化遍周法界。于中分三。初明广大会遍。二
或见在天宫下。明遍处不同。并在前尘刹之
内。三现种种姓下别彰所现。亦通答前诸
所念请。故云种种。第二类显十方。则十方
众会同见。于中二。先举此显彼。后如是尽
下以彼类此。于中亦二。先举能见分齐。谓
彼十方微细大会。并同此会之见。后皆亦
如是下。明其所见自在。谓虽广现而不坏
本相故。第三明见證因缘。谓顿尔證见非
无宿因。然成前为见因。顺下为證因。皆
是如来所摄受故。可知。第四明其得益中
二。初明因见得法。二尔时诸菩萨下。荷恩
兴供前中二。先略明后广显。前中三。一明
所入初句为总。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
或入下别列十门以显无尽。二彼诸菩萨
下。显前能入亦列十门。一解者鉴达分明
种种不同。如发心品。二道谓一道。二道乃
至无量正道。三门谓无常门梦境界门等。四
入谓所證差别。五理趣谓意旨不同。六机
法万差并皆随顺。馀四可知。即此能入亦
是所益。三入如是等下结其所入。谓用前解
卷五十五 第 917a 页
等入前法身等。前略列十。实有不可说尘
数等。二云何下广明得法。先广能入。后其
诸菩萨皆悉下广其所入。前中但广三昧一
门例馀九句。文中三。初句徵起。次所谓下
别列一百二门。皆从业用受名。并以法
性真如为三昧本。随一一事。皆能契实正
受现前故。于中前百一门别别业用。后一总
相同果。初言普庄严法界三昧者。入此
三昧。能令法界普妙严饰故。斯即嚬申现净
土之一义。下诸三昧。皆是嚬申大用别义
故。以多别入佛之总。诸门别义说者随宜。
后师子嚬申者。若不总相分同。无以能究
佛境故。三菩萨如是下总结能所。上略列
百门。如前之例有多尘数。方能入佛神变
之海。三昧既尔。解等九门亦然。文略不结。
二广所入中二。先别列。后其诸菩萨具如是
下总结。前中有其十德。广前十门别句。而
小不次。总句即前三昧结中。一智位高深
德。即前诸地。二为诸众生下调生无染德。
即三轮严净。三智慧解脱下成满诸度德。四
以不颠倒下智力无畏德。虽有四辩意在
于智。五善巧下成就昔行德。六普见诸佛
下。法身圆满德。七已得自在下色身自在德。
八决了下辩才自在德。九得佛境界下三昧
神变德。十一一尘中下成等正觉德。第二
总结可知。第二荷恩兴供中三。初总。次所
谓下别。后是诸菩萨下结。结其所因。由得
前十种德故。大文第九尔时文殊下。文殊述
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后述德。光本令證
数等。二云何下广明得法。先广能入。后其
诸菩萨皆悉下广其所入。前中但广三昧一
门例馀九句。文中三。初句徵起。次所谓下
别列一百二门。皆从业用受名。并以法
性真如为三昧本。随一一事。皆能契实正
受现前故。于中前百一门别别业用。后一总
相同果。初言普庄严法界三昧者。入此
三昧。能令法界普妙严饰故。斯即嚬申现净
土之一义。下诸三昧。皆是嚬申大用别义
故。以多别入佛之总。诸门别义说者随宜。
后师子嚬申者。若不总相分同。无以能究
佛境故。三菩萨如是下总结能所。上略列
百门。如前之例有多尘数。方能入佛神变
之海。三昧既尔。解等九门亦然。文略不结。
二广所入中二。先别列。后其诸菩萨具如是
下总结。前中有其十德。广前十门别句。而
小不次。总句即前三昧结中。一智位高深
德。即前诸地。二为诸众生下调生无染德。
即三轮严净。三智慧解脱下成满诸度德。四
以不颠倒下智力无畏德。虽有四辩意在
于智。五善巧下成就昔行德。六普见诸佛
下。法身圆满德。七已得自在下色身自在德。
八决了下辩才自在德。九得佛境界下三昧
神变德。十一一尘中下成等正觉德。第二
总结可知。第二荷恩兴供中三。初总。次所
谓下别。后是诸菩萨下结。结其所因。由得
前十种德故。大文第九尔时文殊下。文殊述
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后述德。光本令證
卷五十五 第 917b 页
三昧。智本为显法界。寻智得理故。述叹
林中。又前普贤门以行显理。此则以解显
理。解行无二方能入故通明。即以文殊权
实无二之大智。普贤体用之理。行此二无二。
共显如来三昧之果德。文中二。先述意。二
正颂。颂中十三偈。通赞一会三种世间自
在之用。分之为六。初二总叹。初一普遍。后
一广容。次一偈赞众生世间。即通前诸来及
向得益菩萨兴供之事。次二偈赞依正互在。
初偈依中有正。后偈正中有正。四三偈述
上林空。五有三偈述于正觉依正无尽。六
末后二偈总显普收。大文第十尔时彼诸下
无涯大用分。开必得益。益必利生。于中二。
先总显用因。谓由佛三昧得前三昧。成此
悲门故能有用。后于其身下依体起用中。
二初别明毛孔世主化。后佛子此逝多林下。
通显分身多类化。今初分二。一总明。二或
现下别显。于中四。一明能化法。二以如是
等下所化处。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
有见已下明所化益。今初。总有二十五门
分二。初八门杂明欣厌等门化。馀门明十
度门化。于中前六门各一度可知。次三门
明方便度。次降魔一门是力度。馀七门皆智
度。前欣厌中已明于愿故此略无。第二化处
中二。先结前生后。后所谓下别明及第三
化心。第四化益。文并可知。第二通显多类
化中二。先明住处化异。结不离逝多林者。
明不动而普遍繁兴而恒静。末不离本故。
下文殊游行。亦不离于本会。本末事理非
林中。又前普贤门以行显理。此则以解显
理。解行无二方能入故通明。即以文殊权
实无二之大智。普贤体用之理。行此二无二。
共显如来三昧之果德。文中二。先述意。二
正颂。颂中十三偈。通赞一会三种世间自
在之用。分之为六。初二总叹。初一普遍。后
一广容。次一偈赞众生世间。即通前诸来及
向得益菩萨兴供之事。次二偈赞依正互在。
初偈依中有正。后偈正中有正。四三偈述
上林空。五有三偈述于正觉依正无尽。六
末后二偈总显普收。大文第十尔时彼诸下
无涯大用分。开必得益。益必利生。于中二。
先总显用因。谓由佛三昧得前三昧。成此
悲门故能有用。后于其身下依体起用中。
二初别明毛孔世主化。后佛子此逝多林下。
通显分身多类化。今初分二。一总明。二或
现下别显。于中四。一明能化法。二以如是
等下所化处。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
有见已下明所化益。今初。总有二十五门
分二。初八门杂明欣厌等门化。馀门明十
度门化。于中前六门各一度可知。次三门
明方便度。次降魔一门是力度。馀七门皆智
度。前欣厌中已明于愿故此略无。第二化处
中二。先结前生后。后所谓下别明及第三
化心。第四化益。文并可知。第二通显多类
化中二。先明住处化异。结不离逝多林者。
明不动而普遍繁兴而恒静。末不离本故。
下文殊游行。亦不离于本会。本末事理非
卷五十五 第 917c 页
即离故。二佛子此诸下明现身化异。于中
五。一能化身异。有十二种。初二总馀十别。
此中多同善财所见。故知善财诸友。即此
会之菩萨。二往诣下化处异。三随其下化类
异。四或说下化法异。五教化下总结末不
离本。上来本会竟。大文第二末会。亦即一
部流通略启十门。一总显会意。二会数开
合。三会主多少。四定会名义。五二位统收。
六五相分别。七圆摄始终。八会主类别。九
法界事义。十随文解释。今初。夫圆满教海摄
法无遗。渐顿该罗本末交映。人法融会贵
在弘通。故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
进。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非人
无以證法。非法无以成人。故前明不异
渐之顿。多门而众人同契。此明不异顿之
渐。一人而历位圆修。前则不异末之本。虽
卷而恒舒。此即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
本末无碍同入法界。今托人进修以轨后
徒。使大教弘通即斯本意。二会数开合者。
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会。一比丘。二诸乘
人。三善财会。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
善财自有五十三故。虽人有五十四。文
殊一人四会说故。德生有德同一问答。遍
友无答不成会故。若以遍友承前指后。
得名会者。善财则有五十四会。是以唯就
能化不足定会。若约主伴。成百一十会。
至下当辨。若约散说。则佛刹尘数会。尚顺
三乘。若约普贤德则无尽会。如普贤结通
处说。三会主多少。若以人剋定唯五十四。
五。一能化身异。有十二种。初二总馀十别。
此中多同善财所见。故知善财诸友。即此
会之菩萨。二往诣下化处异。三随其下化类
异。四或说下化法异。五教化下总结末不
离本。上来本会竟。大文第二末会。亦即一
部流通略启十门。一总显会意。二会数开
合。三会主多少。四定会名义。五二位统收。
六五相分别。七圆摄始终。八会主类别。九
法界事义。十随文解释。今初。夫圆满教海摄
法无遗。渐顿该罗本末交映。人法融会贵
在弘通。故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
进。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非人
无以證法。非法无以成人。故前明不异
渐之顿。多门而众人同契。此明不异顿之
渐。一人而历位圆修。前则不异末之本。虽
卷而恒舒。此即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
本末无碍同入法界。今托人进修以轨后
徒。使大教弘通即斯本意。二会数开合者。
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会。一比丘。二诸乘
人。三善财会。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
善财自有五十三故。虽人有五十四。文
殊一人四会说故。德生有德同一问答。遍
友无答不成会故。若以遍友承前指后。
得名会者。善财则有五十四会。是以唯就
能化不足定会。若约主伴。成百一十会。
至下当辨。若约散说。则佛刹尘数会。尚顺
三乘。若约普贤德则无尽会。如普贤结通
处说。三会主多少。若以人剋定唯五十四。
卷五十五 第 918a 页
若以会显人则五十七。文殊分四故。或刹
尘数。或无尽无尽思之。四定会名义者。此
下诸会虽无佛说。以本收末亦得名经。谓
文殊滥觞出此会故。诸友皆本会得益。菩
萨不离而周故。若尔下文善财应收归重阁。
何乃见在菩提场耶。以菩提为诸会本故。所
为既终摄末归本。况诸众会不动觉场。五二
位统收者。此中诸会不出文殊普贤。略有
二门。一相对明表。二互融显圆。今初。略明
三对。一以能所相对。普贤表所依法界。即
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
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藏身三
昧故。文殊表能信之心。故佛名经说。一切
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见发大
心故。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
下诸经皆说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
通解理事故。慈氏云。汝见善友皆文殊力
等故。三以理智相对。普贤即所證法界。善
财入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普
贤身相如虚空故。文殊即能證大智。本所事
佛名不动智故。见后文殊方见普贤故。又
理开体用智分因果。二互融显圆者亦二。
先以二门各自圆融。谓解由前信方离邪
见。信解真正成极智故。依体起行行必
称体。由行證理理行不殊。故随一證即一
切證。二以二圣法门互融。谓始信必信于
理故。能所不二称解起行。行解不二智与
理冥。则理智无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由此故能入遮那
尘数。或无尽无尽思之。四定会名义者。此
下诸会虽无佛说。以本收末亦得名经。谓
文殊滥觞出此会故。诸友皆本会得益。菩
萨不离而周故。若尔下文善财应收归重阁。
何乃见在菩提场耶。以菩提为诸会本故。所
为既终摄末归本。况诸众会不动觉场。五二
位统收者。此中诸会不出文殊普贤。略有
二门。一相对明表。二互融显圆。今初。略明
三对。一以能所相对。普贤表所依法界。即
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
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藏身三
昧故。文殊表能信之心。故佛名经说。一切
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见发大
心故。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
下诸经皆说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
通解理事故。慈氏云。汝见善友皆文殊力
等故。三以理智相对。普贤即所證法界。善
财入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普
贤身相如虚空故。文殊即能證大智。本所事
佛名不动智故。见后文殊方见普贤故。又
理开体用智分因果。二互融显圆者亦二。
先以二门各自圆融。谓解由前信方离邪
见。信解真正成极智故。依体起行行必
称体。由行證理理行不殊。故随一證即一
切證。二以二圣法门互融。谓始信必信于
理故。能所不二称解起行。行解不二智与
理冥。则理智无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由此故能入遮那
卷五十五 第 918b 页
嚬申之境故。前本会明二圣开显。序分之中
标为上首。馀如别说。六分五相者。若意法
师及台山论。但随文散释更无别配。光统等
师皆配地位。二皆有理。谓随一一位具多
法门。岂容凡心不得习求善友之法。故不
配有理。然无次位中不碍次位。显位是常
规配亦无失。横竖无碍。且依古德配为五
相。谓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
人依人求解显修行故。二从摩耶下九会。
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住等。成普
别两行契證法界故。初得幻智后得幻住。
该于中间如幻之缘。入一实故。三慈氏一
人名摄德成因相。会前二门之德。并为證
入之因故。故法门名三世不忘念。则摄法
无遗。四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谓行圆究竟
朗悟在怀。照前行等唯一圆智。更无前后
明昧等殊故。五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
始觉同本圆觉现前。称周法界无不包含
故。其后四相亦得称为寄位。前三义同等
觉故。摩耶慈氏并入重玄门。文殊表菩萨
地尽心无初相。普贤义同妙觉。才见普贤
便等佛故。今从别义目为五相。此五亦是
菩萨五种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
行。五广行。七圆摄始终者。上寄法显异布
之前后。据实圆融一位即一切位。乃至无尽
故。所历差别并一中之多。一多同时无有
障碍。八法界人类。于中有二。先明类别。谓
知识虽多不出二十类。一菩萨。二比丘。三
尼。四优婆塞。五优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
标为上首。馀如别说。六分五相者。若意法
师及台山论。但随文散释更无别配。光统等
师皆配地位。二皆有理。谓随一一位具多
法门。岂容凡心不得习求善友之法。故不
配有理。然无次位中不碍次位。显位是常
规配亦无失。横竖无碍。且依古德配为五
相。谓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
人依人求解显修行故。二从摩耶下九会。
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住等。成普
别两行契證法界故。初得幻智后得幻住。
该于中间如幻之缘。入一实故。三慈氏一
人名摄德成因相。会前二门之德。并为證
入之因故。故法门名三世不忘念。则摄法
无遗。四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谓行圆究竟
朗悟在怀。照前行等唯一圆智。更无前后
明昧等殊故。五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
始觉同本圆觉现前。称周法界无不包含
故。其后四相亦得称为寄位。前三义同等
觉故。摩耶慈氏并入重玄门。文殊表菩萨
地尽心无初相。普贤义同妙觉。才见普贤
便等佛故。今从别义目为五相。此五亦是
菩萨五种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
行。五广行。七圆摄始终者。上寄法显异布
之前后。据实圆融一位即一切位。乃至无尽
故。所历差别并一中之多。一多同时无有
障碍。八法界人类。于中有二。先明类别。谓
知识虽多不出二十类。一菩萨。二比丘。三
尼。四优婆塞。五优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
卷五十五 第 918c 页
天。九天女。十外道。十一婆罗门。十二长者。
十三先生。十四医人。十五船师。十六国王。十
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佛妃。二十诸神。二
显义相有四。一约果摄化。并是如来海印
所现。二约因成行。皆是菩萨随力现形。三
约义显法。总是缘起法界之人法。四约相
辨异。不出菩萨五生所收。一息苦生。如良
医等。二随类生。如外道等。三胜生。如善见
比丘等。四增上生。如无厌足王等。五最后
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可知。于
中菩萨有六。三处现身。一初文殊信位劣
故。唯显一人。二中间渐进现于二人。谓大
悲正趣。三位后成满显于三人。谓弥勒等。九
法界事义者。通下诸位总有十门。一正报
法界。二依报法界。三现相。四表义。五言说。
六义理。七业用。八说往因。九结自分。十推
胜进。此十门法界同一缘起互融无碍。十随
文释。依五相中。今当第一寄位修行相分
五。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信未成位故但一
人。馀四十人寄十住等位。各有十。谓二从
德云至慈行寄十住位。三善见至遍行寄
十行。四鬻香长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五
婆珊夜神至瞿波寄十地。今初。信中分二。
先明能化发起。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成彼
化事。前中分三。初标主出阁。二与无量下
别明伴从。三文殊下总显出仪。今初。文殊
菩萨本是童子。而前列菩萨。此彰童子者。
表创入佛法故。亦显非童真行不能入。
故。权实相依悲智无住。名善住阁。从此
十三先生。十四医人。十五船师。十六国王。十
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佛妃。二十诸神。二
显义相有四。一约果摄化。并是如来海印
所现。二约因成行。皆是菩萨随力现形。三
约义显法。总是缘起法界之人法。四约相
辨异。不出菩萨五生所收。一息苦生。如良
医等。二随类生。如外道等。三胜生。如善见
比丘等。四增上生。如无厌足王等。五最后
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可知。于
中菩萨有六。三处现身。一初文殊信位劣
故。唯显一人。二中间渐进现于二人。谓大
悲正趣。三位后成满显于三人。谓弥勒等。九
法界事义者。通下诸位总有十门。一正报
法界。二依报法界。三现相。四表义。五言说。
六义理。七业用。八说往因。九结自分。十推
胜进。此十门法界同一缘起互融无碍。十随
文释。依五相中。今当第一寄位修行相分
五。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信未成位故但一
人。馀四十人寄十住等位。各有十。谓二从
德云至慈行寄十住位。三善见至遍行寄
十行。四鬻香长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五
婆珊夜神至瞿波寄十地。今初。信中分二。
先明能化发起。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成彼
化事。前中分三。初标主出阁。二与无量下
别明伴从。三文殊下总显出仪。今初。文殊
菩萨本是童子。而前列菩萨。此彰童子者。
表创入佛法故。亦显非童真行不能入。
故。权实相依悲智无住。名善住阁。从此
卷五十五 第 919a 页
利生为出非离此矣。二伴从中初一同生。
馀皆异生。并约通称表法之名以明般若
导万行故。随一一类各有众多。故云诸足
行等。或缺诸言盖文略耳。馀如初会。三总
显出仪中。前约无住化生名善住阁出。今
约依自利而利他。云出自住处。又前依佛
法界流。此依自所證出。二文影略。第二成
彼化事中。通有三会。一比丘会。显回小入
大故。二诸乘人会。显通收诸权入一实故。
三善财会。显纯一乘机一生成辨故。又前二
会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信终可入
證故。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摄大。二正明
化益。今初。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
先明睹缘兴念。二时尊者下摄众同游。于
中亦二。先总辨摄仪。舍小趣大为出自住
处向文殊所。后此六千下别明所化。于中
三。初指数辨位。比丘义如常。六千者。表六
根性净可入法界故。自所同住者。同居权
小故。同住法界故。出家未久者。未證实际
易可回故。信心尚微须诱化故。二所谓下
列名。三悉曾下叹德。文有十句。初二叹宿
因。次七明现德。后一结德属缘。既皆约大
乘以叹。明本大器。托迹比丘显收诸类
非小乘矣。结属文殊今成其善。非无因
矣。第二尔时尊者舍利下正明化益。于中
二。先以身仪摄益。则令根熟起欲。二尔时
文殊告诸下。语业摄益正授法门。前中四。一
示胜境。二得胜益。三诣胜人。四蒙胜摄。今
初有三。初标告。二海觉汝可下正教观察。
馀皆异生。并约通称表法之名以明般若
导万行故。随一一类各有众多。故云诸足
行等。或缺诸言盖文略耳。馀如初会。三总
显出仪中。前约无住化生名善住阁出。今
约依自利而利他。云出自住处。又前依佛
法界流。此依自所證出。二文影略。第二成
彼化事中。通有三会。一比丘会。显回小入
大故。二诸乘人会。显通收诸权入一实故。
三善财会。显纯一乘机一生成辨故。又前二
会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信终可入
證故。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摄大。二正明
化益。今初。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
先明睹缘兴念。二时尊者下摄众同游。于
中亦二。先总辨摄仪。舍小趣大为出自住
处向文殊所。后此六千下别明所化。于中
三。初指数辨位。比丘义如常。六千者。表六
根性净可入法界故。自所同住者。同居权
小故。同住法界故。出家未久者。未證实际
易可回故。信心尚微须诱化故。二所谓下
列名。三悉曾下叹德。文有十句。初二叹宿
因。次七明现德。后一结德属缘。既皆约大
乘以叹。明本大器。托迹比丘显收诸类
非小乘矣。结属文殊今成其善。非无因
矣。第二尔时尊者舍利下正明化益。于中
二。先以身仪摄益。则令根熟起欲。二尔时
文殊告诸下。语业摄益正授法门。前中四。一
示胜境。二得胜益。三诣胜人。四蒙胜摄。今
初有三。初标告。二海觉汝可下正教观察。
卷五十五 第 919b 页
有十胜德。一身相胜。二常光胜。三放光胜。
四众会胜。五行路胜。表常依八正故。六住
处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转故。七福
严胜。常观空有二边。心地之下具如来藏恒
沙万德。无心忘照任运寂知而显现故。八林
树胜。树立万行严法体故。九自在胜。于
我无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为最尊故。十
上摄胜。此有二意。一约事心常上摄诸佛
法故。二约表。诸佛显扬皆依般若究竟至
于一切智。故三尔时下结略显广可知。二彼
诸比丘下得胜益。中上既劝观义兼修观
益。相可知三即白尊者下明诣胜人可知。
四尔时文殊下蒙胜摄于中二。先示摄相。
以回观法器故。如象王回者。身首俱转无
轻举故。后时诸比丘下。设敬兴愿为后正
说之由。第二语业摄益中二。先受自分法。
后尔时文殊下受胜进法。前中亦二。先受
法。后时诸比丘下得益。前中三。初举益标
告。二何者下别示行法。皆言无疲厌者。
法门无尽众生无边。取相而修多生疲厌。厌
则退堕二乘。若无爱见而修则无疲矣。无
疲则佛果非远。况我身耶。十句摄为五对。
一内因外缘。二求法成行。三深定妙智。智入
三世故四严刹调生。五长时广大。广大亦胜
进修也。三比丘若善男子下举益劝修中。
亦为五对。一长善离生。二超凡越小。三生
家具业。四习果修因。五摧邪入證。第二
得益中二。先别明一定。后又即成下通显多
门。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体。言无碍者。
四众会胜。五行路胜。表常依八正故。六住
处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转故。七福
严胜。常观空有二边。心地之下具如来藏恒
沙万德。无心忘照任运寂知而显现故。八林
树胜。树立万行严法体故。九自在胜。于
我无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为最尊故。十
上摄胜。此有二意。一约事心常上摄诸佛
法故。二约表。诸佛显扬皆依般若究竟至
于一切智。故三尔时下结略显广可知。二彼
诸比丘下得胜益。中上既劝观义兼修观
益。相可知三即白尊者下明诣胜人可知。
四尔时文殊下蒙胜摄于中二。先示摄相。
以回观法器故。如象王回者。身首俱转无
轻举故。后时诸比丘下。设敬兴愿为后正
说之由。第二语业摄益中二。先受自分法。
后尔时文殊下受胜进法。前中亦二。先受
法。后时诸比丘下得益。前中三。初举益标
告。二何者下别示行法。皆言无疲厌者。
法门无尽众生无边。取相而修多生疲厌。厌
则退堕二乘。若无爱见而修则无疲矣。无
疲则佛果非远。况我身耶。十句摄为五对。
一内因外缘。二求法成行。三深定妙智。智入
三世故四严刹调生。五长时广大。广大亦胜
进修也。三比丘若善男子下举益劝修中。
亦为五对。一长善离生。二超凡越小。三生
家具业。四习果修因。五摧邪入證。第二
得益中二。先别明一定。后又即成下通显多
门。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体。言无碍者。
卷五十五 第 919c 页
略有三义。一能见离障故。二所见无拥故。
故云见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虽具此
能而无见相。故名三昧。二得此三昧下别
明定用。有四。一正明天眼用。二及亦闻下
天耳用。三亦能观下他心用。四亦能忆下宿
住用。一眼具斯四用故称无碍。二通显多
门者。上一定之用既尔。多门无尽例然。此
显圆教摄机创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后十通
之用。以始摄终故。如发心功德品等辨。
第二受胜进法中亦二。先教劝。上但明大
心无疲。今令广住行愿进趣普修。后以成
就下明展转获益。上来初会竟(已上入第六十二经)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下。诸乘人会
中四。一结前所作。二渐次下明至化处。三
时文殊下显所说法。四说此经下明所益众。
就化处中。其城居人多有福德故曰福城。
城表防非。东为群方之首。亦启明之初。表
顺福分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
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
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大塔庙者。即归宗之
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
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三藏亲到其
所。其塔极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于
今现在此处居人多唱善财歌辞。此城内
入并有解脱分善根。堪为道器。此表所依
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故云往昔诸佛曾
所止住等。三显所说法。名普照等者。智用
宏舒。故云普照。所照深广称为法界。即入
法界经也。四所益众中有二类别。初明诸
故云见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虽具此
能而无见相。故名三昧。二得此三昧下别
明定用。有四。一正明天眼用。二及亦闻下
天耳用。三亦能观下他心用。四亦能忆下宿
住用。一眼具斯四用故称无碍。二通显多
门者。上一定之用既尔。多门无尽例然。此
显圆教摄机创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后十通
之用。以始摄终故。如发心功德品等辨。
第二受胜进法中亦二。先教劝。上但明大
心无疲。今令广住行愿进趣普修。后以成
就下明展转获益。上来初会竟(已上入第六十二经)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下。诸乘人会
中四。一结前所作。二渐次下明至化处。三
时文殊下显所说法。四说此经下明所益众。
就化处中。其城居人多有福德故曰福城。
城表防非。东为群方之首。亦启明之初。表
顺福分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
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
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大塔庙者。即归宗之
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
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三藏亲到其
所。其塔极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于
今现在此处居人多唱善财歌辞。此城内
入并有解脱分善根。堪为道器。此表所依
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故云往昔诸佛曾
所止住等。三显所说法。名普照等者。智用
宏舒。故云普照。所照深广称为法界。即入
法界经也。四所益众中有二类别。初明诸
卷五十五 第 920a 页
龙。得主教意故云正求佛道。即住海水中
堪受得闻。后复有下。摄三乘机得眷属教
意故。但云复有众生调伏。不别演说故非
别会。自此第三时福城人下摄善财会。亦为
十门。一趣求有异。二修入众殊。三示方不
同。四见处差别。五遣不遣别。六叹不叹
别。七推不推别。八结不结别。九去不去别。十
正释本文。今初。有三句。初文殊自往福城。
以机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二德云
已去善财往求机渐胜故。已发心故。显重
法故。三末后普贤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显
法界位满无来去故。二修入众殊。唯初信内
有三会。四众诸类不同。显创修故。表通收
故。住位已去善财一身行别。在已入位希
故。三示方不同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识多在
南方。地内无方。地后兼二。然南者古有五
义。初一约事。谓举一例诸。一方善友已自
无量。况于馀方。馀四约表。二者。明义表舍
闇向智故。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听
政。盖取于此三中义。离邪僻东西二边。契
中正之实道故四生义。南主其阳发生万
物。表善财增长行故。北主其阴。显是灭义
故。世尊涅槃今棺北首。五随顺义。背左向
右右即顺义。以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
东向故。自东之南顺日月转。显于善财随
顺教理故。此五义中。初一则通。次一后二地
前表之。契中道义地后表之。亦通地前正
證离相。地中不以南表。地后显于业用
不同地中。后文殊有示无方。表般若加行。
堪受得闻。后复有下。摄三乘机得眷属教
意故。但云复有众生调伏。不别演说故非
别会。自此第三时福城人下摄善财会。亦为
十门。一趣求有异。二修入众殊。三示方不
同。四见处差别。五遣不遣别。六叹不叹
别。七推不推别。八结不结别。九去不去别。十
正释本文。今初。有三句。初文殊自往福城。
以机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二德云
已去善财往求机渐胜故。已发心故。显重
法故。三末后普贤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显
法界位满无来去故。二修入众殊。唯初信内
有三会。四众诸类不同。显创修故。表通收
故。住位已去善财一身行别。在已入位希
故。三示方不同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识多在
南方。地内无方。地后兼二。然南者古有五
义。初一约事。谓举一例诸。一方善友已自
无量。况于馀方。馀四约表。二者。明义表舍
闇向智故。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听
政。盖取于此三中义。离邪僻东西二边。契
中正之实道故四生义。南主其阳发生万
物。表善财增长行故。北主其阴。显是灭义
故。世尊涅槃今棺北首。五随顺义。背左向
右右即顺义。以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
东向故。自东之南顺日月转。显于善财随
顺教理故。此五义中。初一则通。次一后二地
前表之。契中道义地后表之。亦通地前正
證离相。地中不以南表。地后显于业用
不同地中。后文殊有示无方。表般若加行。
卷五十五 第 920b 页
有行正證无二故。普贤无方无示表法界
普周故。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谓
正明之义出此方故。宁知西域南非明等。
况通方之说言旨多含。四见处差别者。三贤
未證散在诸处。地上證真生在佛家多居
佛会。地后起用亦散随缘。普贤因圆剋果还
居佛所。五遣不遣者。初之文殊以在最初。
表内重起信。前更无遣见。后文殊则般若
照极自见普贤法界故亦无遣。中间诸友
显缘起万行相资圆满。故皆教遣以指后人。
亦显诸友不独己善离摄属故。六叹不叹
者。初文殊中。未发心前所以不叹。劝发心
已方乃叹之。后二不叹表位满故。离心相
故。中间诸友皆应有叹。其不叹者略有二
缘。一正在定故。如海幢等。二行非道故。
如胜热无厌婆须蜜等。叹违逆化故。无此
二缘不叹者略。七推不推者。诸位知识。皆
有谦己知一推胜知多。唯初一后三缺斯
二事。为显人尊德已备故。而有遣者。令增
修无厌法门别故。普贤不推佛者。显果海
离修故。佛属本会故。八结不结者。唯普贤
有结通十方尘刹。显位满證理周故。馀皆
反此。九去不去者。末后二位无有辞去。以
文殊无身显离相故。普贤位极收尽法界
故。馀皆辞去。学无常师。成胜进故。十释文
者。于摄善财十信行中。文别有四。一四部
云奔。二三业调化。三上根随逐。四大圣重
教。今初分二。先总明。后时有下别显。别有
四众。一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亲近比丘
普周故。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谓
正明之义出此方故。宁知西域南非明等。
况通方之说言旨多含。四见处差别者。三贤
未證散在诸处。地上證真生在佛家多居
佛会。地后起用亦散随缘。普贤因圆剋果还
居佛所。五遣不遣者。初之文殊以在最初。
表内重起信。前更无遣见。后文殊则般若
照极自见普贤法界故亦无遣。中间诸友
显缘起万行相资圆满。故皆教遣以指后人。
亦显诸友不独己善离摄属故。六叹不叹
者。初文殊中。未发心前所以不叹。劝发心
已方乃叹之。后二不叹表位满故。离心相
故。中间诸友皆应有叹。其不叹者略有二
缘。一正在定故。如海幢等。二行非道故。
如胜热无厌婆须蜜等。叹违逆化故。无此
二缘不叹者略。七推不推者。诸位知识。皆
有谦己知一推胜知多。唯初一后三缺斯
二事。为显人尊德已备故。而有遣者。令增
修无厌法门别故。普贤不推佛者。显果海
离修故。佛属本会故。八结不结者。唯普贤
有结通十方尘刹。显位满證理周故。馀皆
反此。九去不去者。末后二位无有辞去。以
文殊无身显离相故。普贤位极收尽法界
故。馀皆辞去。学无常师。成胜进故。十释文
者。于摄善财十信行中。文别有四。一四部
云奔。二三业调化。三上根随逐。四大圣重
教。今初分二。先总明。后时有下别显。别有
四众。一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亲近比丘
卷五十五 第 920c 页
而承事故。别名云婆须达多者。此云善施。
或云财施。馀可思准。二优婆夷。此云近事
女。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上二并由受五
戒。故立近事名。三童男四童女。并可知。而
数皆五百者。表五位證入并通此故。第二尔
时文殊下。三业调化中二。一身意调机。二尔
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下。当机授法。前
中亦二。先总调大众为授法方便。故云将
说。后复于下。别观善财知其不群。特回圣
眷。善财会名因此而立。偏所为故。于中二。
先总标。二知此下别显。别中二。先观外缘。
后观内因。前中亦二。先别明。后以此事下总
结。财多属依善通依正财现是其善相。称
曰善财。亦犹善现立称。二又知此下观内
因者。此亦称善对上为财。又解心顺理曰
善。积德无尽曰财。文有十句。初一唯宿因。
信解已去皆通过现。第二当机授法中三。
初结前标后。二所谓下别举法门。三尔时
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下结说劝进。就别
举中十句。初二约佛因。一积集万行。二念
念不断。次七约佛果。于中前三妙用摄生。
后四体用圆备。第十句通因通果通理通
事。三结说劝进中。结前所说普及无偏。指
前因法劝令进修。令发大心求前佛果。
令忆宿善使不自轻。馀非此机随宜更
演。第三尔时善财下。上根随逐同餐妙旨。独
颖众流重法随师。说偈求度。文中二。先
总序说因。二正陈偈颂。今初。由已发心
故。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
或云财施。馀可思准。二优婆夷。此云近事
女。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上二并由受五
戒。故立近事名。三童男四童女。并可知。而
数皆五百者。表五位證入并通此故。第二尔
时文殊下。三业调化中二。一身意调机。二尔
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下。当机授法。前
中亦二。先总调大众为授法方便。故云将
说。后复于下。别观善财知其不群。特回圣
眷。善财会名因此而立。偏所为故。于中二。
先总标。二知此下别显。别中二。先观外缘。
后观内因。前中亦二。先别明。后以此事下总
结。财多属依善通依正财现是其善相。称
曰善财。亦犹善现立称。二又知此下观内
因者。此亦称善对上为财。又解心顺理曰
善。积德无尽曰财。文有十句。初一唯宿因。
信解已去皆通过现。第二当机授法中三。
初结前标后。二所谓下别举法门。三尔时
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下结说劝进。就别
举中十句。初二约佛因。一积集万行。二念
念不断。次七约佛果。于中前三妙用摄生。
后四体用圆备。第十句通因通果通理通
事。三结说劝进中。结前所说普及无偏。指
前因法劝令进修。令发大心求前佛果。
令忆宿善使不自轻。馀非此机随宜更
演。第三尔时善财下。上根随逐同餐妙旨。独
颖众流重法随师。说偈求度。文中二。先
总序说因。二正陈偈颂。今初。由已发心
故。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
卷五十五 第 921a 页
为凡。有古多释。一云即地上菩萨。言发心
者。證发心也。一云是地前宝报凡夫。但有
宿善信根现熟。有云。古不足依。自引安住
地神处。众神相谓云。此人已生法王种中。
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一谓智契法性
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二谓据多
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
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然此师解依于前
义。不异初师。依于后义未殊次解。何足
异焉。又以此文为證者。则慈氏云。一生净
菩萨行。见普贤处等诸佛等。复云何通。无
执一文自相矛盾。贤首云。应是善趣信行
中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
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
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二是解行位。
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
普贤位是。三證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
海。善财来生是也。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
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
即彼收。以遍一切故。如普贤位。此之一解
甚顺经宗。但更有一理。谓历位而修得见
普贤一时顿具。地狱天子尚三重顿圆。何以
善财剋定初地等。又定初地。言为是未见
文殊前耶。为是已见普贤竟耶。一生有
增进耶。始末定耶。无得管见以害经宗。二
正陈偈辞。三十四颂分二。初四颂。伤己沈
溺自勉不能。后三十颂。仰德依人请垂拔
济。前中亦二。前二明依果起因。长迷不
出故。喻之以城。后二明依因趣果。生死
者。證发心也。一云是地前宝报凡夫。但有
宿善信根现熟。有云。古不足依。自引安住
地神处。众神相谓云。此人已生法王种中。
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一谓智契法性
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二谓据多
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
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然此师解依于前
义。不异初师。依于后义未殊次解。何足
异焉。又以此文为證者。则慈氏云。一生净
菩萨行。见普贤处等诸佛等。复云何通。无
执一文自相矛盾。贤首云。应是善趣信行
中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
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
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二是解行位。
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
普贤位是。三證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
海。善财来生是也。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
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
即彼收。以遍一切故。如普贤位。此之一解
甚顺经宗。但更有一理。谓历位而修得见
普贤一时顿具。地狱天子尚三重顿圆。何以
善财剋定初地等。又定初地。言为是未见
文殊前耶。为是已见普贤竟耶。一生有
增进耶。始末定耶。无得管见以害经宗。二
正陈偈辞。三十四颂分二。初四颂。伤己沈
溺自勉不能。后三十颂。仰德依人请垂拔
济。前中亦二。前二明依果起因。长迷不
出故。喻之以城。后二明依因趣果。生死
卷五十五 第 921b 页
无穷故。喻乘恶乘。又初二迷于苦集。后二
失于灭道。今初文也。三有悦情即起惑之
处。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魔王即起惑之
缘。童蒙乃起惑之者。馀皆所起之惑。然三
界受生皆由著我起。依我起高而难踰故。
六趣门中出入不息。馀可思准。后二中初偈
失正行邪道。后偈入苦无涅槃。徽者束也。
缠者索也。又三股曰徽。四股为缠。盈者缓
也懈也。第二请拔济中分三。初十三偈赞
人求法。次十五偈赞法求乘。后二偈双结
人法。前中二。初六偈对前苦集希垂拔济。
后七偈对失灭道冀成行果。皆上三句
赞文殊德。偈各一德。后一句正求运济。就
后七中初一总求其道。次二求涅槃道。次
二求菩提道。后二求见道缘。第二愿轮下叹
法求乘中。亦对前恶乘以求胜乘。尚异二
乘。况驰骤三界。于中分四。初四求悲智定
摄利他乘。次三求十度自行乘。次四求二
利灭障乘。后四求运载广大乘。上四即同
三贤十圣皆文义多含。可以意得。后二偈双
结中。初偈结法愿见。后偈结人请摄。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下。大圣重教成
其胜进之行。文分四别。一略赞略教。二广问
广答。三指示后友。四念恩辞退。今初先赞。
一赞发心。发心在前长行之中。二赞近友。
问行在前偈内。后善男子亲近下。教往
近友。云何近友是种智初因。法无人弘虽
慧莫了。故下德生中广显其相。涅槃二十
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
失于灭道。今初文也。三有悦情即起惑之
处。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魔王即起惑之
缘。童蒙乃起惑之者。馀皆所起之惑。然三
界受生皆由著我起。依我起高而难踰故。
六趣门中出入不息。馀可思准。后二中初偈
失正行邪道。后偈入苦无涅槃。徽者束也。
缠者索也。又三股曰徽。四股为缠。盈者缓
也懈也。第二请拔济中分三。初十三偈赞
人求法。次十五偈赞法求乘。后二偈双结
人法。前中二。初六偈对前苦集希垂拔济。
后七偈对失灭道冀成行果。皆上三句
赞文殊德。偈各一德。后一句正求运济。就
后七中初一总求其道。次二求涅槃道。次
二求菩提道。后二求见道缘。第二愿轮下叹
法求乘中。亦对前恶乘以求胜乘。尚异二
乘。况驰骤三界。于中分四。初四求悲智定
摄利他乘。次三求十度自行乘。次四求二
利灭障乘。后四求运载广大乘。上四即同
三贤十圣皆文义多含。可以意得。后二偈双
结中。初偈结法愿见。后偈结人请摄。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下。大圣重教成
其胜进之行。文分四别。一略赞略教。二广问
广答。三指示后友。四念恩辞退。今初先赞。
一赞发心。发心在前长行之中。二赞近友。
问行在前偈内。后善男子亲近下。教往
近友。云何近友是种智初因。法无人弘虽
慧莫了。故下德生中广显其相。涅槃二十
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
卷五十五 第 921c 页
善友。乃至广说。以为全分等。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历事多时故宜勿懈。第二善
财白言下。广问广答中先问后答。今初。有
十一句。望前偈中文有二势。一前别此
总。谓于前悲智等别行总修学故。二前横此
竖。悲智等行。位位同修趣入圆满等。从
始至终故。就此诸句初二为总故。下诸友
中多但举此。谓若学解学行始修终修皆
名修学。唯因圆无学果满无修故。又学摄
于解修摄于行。二句已收解行尽故。馀九
句别。一始趣向。二即事造修。三治障离过。
四达證分明。五具足获得。六随顺人法。七
长时无间。八无馀修习。九究竟圆满。若竖配
者。谓十住解能趣故。十行正行故。十向普贤
悲愿能净障故。初地始入如故。二三四地
世出世行皆成就故。五六七地能随世故。
八地无功无念无间断故。九地知诸稠林
广利益故。十地等觉方圆满故。横竖无碍
是则问意。二尔时文殊下答。于中二。先
以偈颂别赞别教。后长行内总赞总教。今
初。十偈分五。初二偈赞其发心。于中初二
句总赞。次三句指其发心之体。即三种心。
谓悲以下救智以上求。大愿为主故。慈氏
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
界。后三句显发心意乐。谓不求五欲及王
位等。但为众生故。二有一偈略教。谓若
厌苦趣寂。则大道不具魔小所坏。若能了
生死之实息爱见之疲。则摄众魔为侍。
不溺实际之海故。一切莫坏三有一偈
鲜克有终。历事多时故宜勿懈。第二善
财白言下。广问广答中先问后答。今初。有
十一句。望前偈中文有二势。一前别此
总。谓于前悲智等别行总修学故。二前横此
竖。悲智等行。位位同修趣入圆满等。从
始至终故。就此诸句初二为总故。下诸友
中多但举此。谓若学解学行始修终修皆
名修学。唯因圆无学果满无修故。又学摄
于解修摄于行。二句已收解行尽故。馀九
句别。一始趣向。二即事造修。三治障离过。
四达證分明。五具足获得。六随顺人法。七
长时无间。八无馀修习。九究竟圆满。若竖配
者。谓十住解能趣故。十行正行故。十向普贤
悲愿能净障故。初地始入如故。二三四地
世出世行皆成就故。五六七地能随世故。
八地无功无念无间断故。九地知诸稠林
广利益故。十地等觉方圆满故。横竖无碍
是则问意。二尔时文殊下答。于中二。先
以偈颂别赞别教。后长行内总赞总教。今
初。十偈分五。初二偈赞其发心。于中初二
句总赞。次三句指其发心之体。即三种心。
谓悲以下救智以上求。大愿为主故。慈氏
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
界。后三句显发心意乐。谓不求五欲及王
位等。但为众生故。二有一偈略教。谓若
厌苦趣寂。则大道不具魔小所坏。若能了
生死之实息爱见之疲。则摄众魔为侍。
不溺实际之海故。一切莫坏三有一偈
卷五十五 第 922a 页
重赞其发心之德。以为物发心福之胜故。
有智之福为福光。凡小不坏之福为威力。能
生众福为福处。离障深广为净海。四有五
偈广教具答十一句问。初偈答二总句。谓
若见多佛闻法则能受学。于解持而修行。
次偈答次三句。谓若趣向见佛。成就大愿
则能具行。具则行净。次二句答入与成就。
谓證入真空而不碍涉有。了达妙有而不
迷于空。是入方便。若如是入即住菩提。何
行不成。次二句答随顺问。若顺佛学是真
随顺。自然顺于一切智法。次一偈答忆念。
谓刹尘诸劫相续修行。斯为忆念。后一偈
答后二句。谓多时处修则增广圆满。大圣此
中总教诸法。显十信中总相信故。下诸善
友各别教示。显入位后别修證故。五有一
偈结益。第二长行总赞总教中。先赞。但言
发心已含前别义后善男子若欲下。教谓但
能求友离过则前诸问皆圆。于中先按定
上令求友不得犹豫。言善知识者。谓能
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识恶法令识。或二
字并通。识约明解知约决了。真为拣似。然
知识有五。一知识世间善恶因果。而令修
断。二厌世乐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心修
度。四以无相慧令物修行。五令无障碍
修满普贤行。此五前前非真真唯第五人能
行。此是人善友。若约法友。教理行果皆善友
也。后善男子求善知识下诫劝。随顺是劝。馀
皆为诫。设有实过尚取法亡非。况权实多
端生熟难测。
有智之福为福光。凡小不坏之福为威力。能
生众福为福处。离障深广为净海。四有五
偈广教具答十一句问。初偈答二总句。谓
若见多佛闻法则能受学。于解持而修行。
次偈答次三句。谓若趣向见佛。成就大愿
则能具行。具则行净。次二句答入与成就。
谓證入真空而不碍涉有。了达妙有而不
迷于空。是入方便。若如是入即住菩提。何
行不成。次二句答随顺问。若顺佛学是真
随顺。自然顺于一切智法。次一偈答忆念。
谓刹尘诸劫相续修行。斯为忆念。后一偈
答后二句。谓多时处修则增广圆满。大圣此
中总教诸法。显十信中总相信故。下诸善
友各别教示。显入位后别修證故。五有一
偈结益。第二长行总赞总教中。先赞。但言
发心已含前别义后善男子若欲下。教谓但
能求友离过则前诸问皆圆。于中先按定
上令求友不得犹豫。言善知识者。谓能
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识恶法令识。或二
字并通。识约明解知约决了。真为拣似。然
知识有五。一知识世间善恶因果。而令修
断。二厌世乐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心修
度。四以无相慧令物修行。五令无障碍
修满普贤行。此五前前非真真唯第五人能
行。此是人善友。若约法友。教理行果皆善友
也。后善男子求善知识下诫劝。随顺是劝。馀
皆为诫。设有实过尚取法亡非。况权实多
端生熟难测。
卷五十五 第 92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