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卷四十 第 806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第二一心所摄门中。然此一门乃含多意。且
分二别。一推末归本门。二如来于此下。本
末依持门。今初依论三观。初约相谛。即当
第二第一义谛观。论生起云。云何第一义差
别如是證第一义则得解脱彼观故。此明
修观所以。以第一义是缘生之性。若见缘
性则脱缘缚。故修彼观。而论经虽云皆一
心作意。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义观。论云。
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此言则总
转者。起作义。亦转变义。然此一文诸教同引
證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义。
一二乘之人。谓有前境不了唯心。纵闻
一心但谓真谛之一。或谓由心转变非皆
是心。二异熟赖耶名为一心。拣无外境故
说一心。三如来藏性清净一心理无二体。故
说一心。此初一心菩萨不为此观。后二一
心经意正明通于三观。约清净一心为第
一观。通此二心为后二观。后二一心略如
问明。广开有十。初之一门假说一心。谓实
有外法但由心变动故。下之九门实唯一
卷四十 第 806c 页
心。二相见俱存故说一心。此通八识及诸
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习
力故。变现三界依正等报。如摄大乘及唯
识等诸论广说。三摄相归见故说一心。亦
通王数。但所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
带彼影起。如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观所缘
缘论。具说斯义。四摄数归王故说一心。唯
通八识以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如
庄严论说。五以末归本故说一心。谓七转
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楞伽云。藏
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
转生。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
心如是异亦不可得。既云离水无别有浪。
明离本识无别前七。六摄相归性故说一
心。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如来藏平等显现
馀相皆尽。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等。楞伽
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如是等文诚
證非一。七性相俱融故说一心。谓如来藏
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
此理事浑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
碍。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乃至不相
离故。又密严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及如金与指环喻等。又胜鬘云。自性清净
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
了知。皆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
染性常净本来真净。即真如门。斯则即净之
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
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深思有味。八
融事相入故说一心。谓由心性圆融无碍
卷四十 第 807a 页
以性成事。事亦镕融不相障碍。一八一切
一中解无量等。一一尘内各见法界。天人
脩罗不离一尘。其文非一。九令事相即故
说一心。谓依性之事事无别事。心性既无
彼此之异事。亦一切即一。上文云。一即是多
多即一等。十帝网无碍故说一心。谓一中有
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皆以
心识如来藏性圆融无尽故。上之十门初一
小教。次三涉权。次三就实。后三约圆中
不共。若下同诸乘通十无碍。一部大宗非
独此品随一一门成观各异。可以虚求。第
二本末依持门。此下终于十门皆是世谛差
别。缘相本寂但应观真。何以复观世谛差
别。论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故。俗为
真诠了俗无性方见真耳。中论云。若不知
世谛不得第一义。故此观有六。一何者。是
染染依止观。即双辨能依所依摄此半门。
二因观观染因故。摄次二门。三摄过观唯
苦集故。四护过观护凡邪见故。五不厌厌观
防小慢故。上三次第各摄一门。六深观显
因缘之理妙过情取故。此摄后三门。六中
初二建立染相。次一就染观过。次二正观
防非。后一观行深极。今此半门。即染依止
观因缘有分为染。而此染相依止一心故。
论云。此是二谛差别。以纯真不生单妄不
成一心之真杂染之俗。此二和合有因缘集。
经中三。初总谓依一心分别十二。则十二
为一心所持。而特言如来说者。一心顿具
非佛不知故。谓显如来过去觉缘性已等
卷四十 第 807b 页
相续起。展转传说故。次徵意云。十二有支三
世行列。前后引生。何以今说皆依一心。后
释中论无别解。古来诸德。但云离本识心
一切不成。而其释相经生越世。此虽不失
依持之义未为得旨。今谓说主巧示非唯
三世不离真心。今一念心顿具十二。弥显
前后不离一心。此同俱舍第九明刹那十
二因缘也。是以此一门中含多缘起。一含
摄论二种缘起。彼第二云。若略说缘起有
二。一分别自性缘起。谓依阿赖耶识诸法生
起。即今一心依持。二分别爱非爱缘起。谓十
二缘起。于善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
体为缘性故。即通今释文及前后九段。二
含俱舍第九四种缘起。一者刹那。二者连
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后三通馀九门。此
中正当第一。彼云。云何刹那。谓刹那顷由
贪行杀等具有十二。彼广说相与此大同。
故今不必依次。意显一心顿具。随事贪欲
与心共生者。此则总指所行之事。贪事非
一。随取一事于一念中则具十二。谓行
此贪事必依心起。复了别前境故。心即识
支。事是行者。贪事即是意业之行。若形身
口亦是二行。不知贪过。能招于苦名于
行迷惑。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者。名色是
总。为二所依名与共生故。晋经云。识所依
处为名色故。俱舍云。识俱三蕴总称名色。
意明。以受蕴自是受支故。名色增长是六
处者。不生五识唯名十界。五识依生乃名
十处。识依相显即是增长增长之言宜译为
卷四十 第 807c 页
开显。俱舍云。住名色根说为六处。谓六根
是别。以别依总开成于六。称住名色。贪
必对境为触受必领触。贪即是爱名受无
厌。爱摄不舍即是欲取。爱取润前六支成
有故。但前诸有支生即是有义。有所起者。即
前诸法起便是生义。生熟为老者。物生即异
故。老坏为死者。刹那灭故。又依大乘当相
坏故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故。
此若不断则名连缚。十二支位五蕴皆名分
位。即此顺后无始来有。名为远续。大小理
通。或六八识异耳。非圣教量孰信斯旨。论
主不解殆似疏遗。此文正辨同时异体十二
有支。若同时同体亦具十二。谓迷第一义
即是无明。有漏有取便名为行。体即是识亦
即名色。即是意处对境名触。领境名受染
境名爱。著境名取招报为有。体现名生
即异灭为老死。以此十二有支约时通说。
总有六种。一依五世说十二支。谓过去无
明行复从过去。过去烦恼生此则烦恼生惑
业。过去二因生现五果。则惑业生苦。若现
生未来未来更生未来。则苦复生苦。此依
三世推因徵果假说有五。非约展转不
堕无穷。二依三世。三依二世。四依一世
前后建立并如初门中辨。五同时异体。六同
时同体。即如此文。二约大悲随顺观中。即
当第二馀处求解脱。谓是凡夫愚痴颠倒。常
应于阿赖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及
于馀处我我所中。求解脱故。经明唯是一
心。则心外无我法。当于一心中求。亦同净
卷四十 第 808a 页
名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言阿赖
耶此云藏识。能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
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
在异生有学。阿陀那者。此云执持。执持种
子及色根故。此名通一切位。此二即心之别
名。论主意明。心含染净故双举二名。释一
心义。求义云何。若有我执成阿赖耶。若我
执亡则舍赖耶名。唯阿陀那持无漏种。则
妄心斯灭。真心显现故。下偈云。心若灭者。生
死尽。即妄灭也。非心体灭。三约一切相智
观。即当第二依止观。明此缘集依于二种。
一依第一义已如前说。二依心识即是今
文。前唯约净。此通染净依义如前。又前即
依真起妄。此则显妄依真。第三自业助成
中亦三。初约相谛观者。此下二门即当因
观。因观有二。一他因观。二自因观。远公云。
行望无明异故名为他因。从前无明生后
无明。名为自因。他因小通自因有妨。以论
云自因观者离前支无后支。经言无明因
缘能生诸行故。今谓他因者。全赖前支生
后支故。此拣自性故。大悲观中拣于冥性。
一切相观名为方便。唯从无明生于行故。
名为自因。此拣馀因能生于行。亦犹于酪
定从乳生。不从石出故。大悲观破于自在
等因。一切相智显因缘相故。三观取意小
异文旨大同。诸德不寻论文妄为异释。今
此一门即他因观。经明各有二业。则一是
自业。二是助成。而并云他者。特由无明迷
于所缘方为行因。若了所缘宁起妄行。又
卷四十 第 808b 页
初明自业显是他义。二明生后显是因义。
馀十一支仿此思准。然生起之因即增上缘。
以缘名因从通义说。于四缘中诸支相望。
增上定有故。缘起经及此文中。唯明有一。
馀之三缘有无不定。故略不明。谓爱望于
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以爱增为取识
增为有故。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
亦作因缘。馀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
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
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瑜伽论说
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
上四位相望明有因缘。初二定实。次一不
定。后一假说。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望老
死有馀二缘。并以现行相望。无间引生故。
行等思心可反缘故。有望于生受望于爱。
无等无间有所缘缘。以种望现故。所生现
行却缘种故。馀支相望二俱非有。此中且
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
望为缘不定。以其逆顺各有次第及超间
故。为缘既多义不同。经约拣要从定有
说。又约因言已含馀三。其十二支各初自
业。不异前之二门。论主唯解老死二业者。
以此难故。举一例诸。然无明无因老死无
果故。前十一各与后支为生起因。老死无
果与谁为因。经文意显与无明为因。则无
明非无因老死非无果故。云不觉知故。相
续不绝不觉知者。即无明也。是以十二因缘
犹如寻环如汲井轮。无有断绝。反显若
能觉知则无复生死。论主总以二业为后
卷四十 第 808c 页
生因。故云坏五阴身。能作后生因以不见
知故。能作后生因。意明前阴但灭则后阴
生故。初为因后意不知。即是无明。无明为
因则十二支相续不绝。不见此意徒自云
云。二约大悲随顺观。四观之中。此下四段
明第三异道求解脱。论云。颠倒因有三种
性因。自在因苦行因及无因。此有四因如
次四门破之。前三是邪因故并云颠倒。一
性即冥性。谓僧祛计此为所知因。谓知此
冥性即得解脱故。前云异处求解脱显其
理非此中。虽云所知意取行非。二即迦罗
鸠驮计自在天。为所求因。谓自在天瞋众生
受苦。自在天喜众生受乐。求其喜故。三删
阇夜计苦行。为所修因。但修苦行以酬往
业。则得解脱故。四无因。即阿耆多计众生
不由因得。万法自然。若知此者便得解脱。
众生于上邪因无因异道中求经。欲以正
折邪故举四门。令于中求。不应于上邪
见中求。此门即破冥性。谓因缘有支各二种
业。而能生彼因缘事。不由冥性故。断前
支缘则后支不续。一生之中便得解脱。汝
之冥性纵八万劫知亦无脱期。三约一切相
智观即当第三方便观。谓因缘有支各有二
业为起后方便。若灭前前即不生后后。
是解脱方便。第四不相舍离中。三门同前。初
约相谛。即当自因观。自因之义已见上文。
又论云。自因观者。无明等自生因观缘事故。
谓离前支无后支故。如不离无明有行
等。则无明唯是行自因也。以是自故令行
卷四十 第 809a 页
不断。以是因故但云助成。若唯不离无
明有行。则成太即。不应言无明缘行。若
全离无明有行则成太离。无明则非行因
故。论云。异则不成不即不离则名自因。亦
二义成矣。故论主引中论偈云。众因缘生法
是则不即因。亦复不异因。非断亦非常。初
句汎举也次句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亦复不
异因者。从于能生生所生故。非断亦非常
者。不即故不常。不异故不断。又不即因故
果不断因不常。不异因故果不常因不断。又
以不即故因果俱不断。不异故因果俱不常。
非无因常故。又亦反此。非相续常故。又
以不离是不即故。即不常为不断思之。
文中先顺后逆。顺中而论云。无明有二种。一
子时。二果时。是中子时者。令行不断。有二
种义故。缘事示现者。子是种子果是现行现
行之果虽前已谢故不取之。种子续故令
行不断。能助成行故取子时。亦可初起无
明名之为子。迁至行时名之为果。由前
等引之力令行不断。助成行故偏取子时。
馀十一支皆有二时。例此可了。后逆观。论
云。先际后际灭中际亦无。是故不说者。十二
因缘不出三际。过未既无中岂得有。是故
不说有不断助成义。又不说者。灭则灭前
诸义故。不假说子果等殊。二约大悲随顺
观破颠倒因中。以自在天为众生因。今
以无明等为行等因。尚不从于馀支。岂得
从乎自在。三约一切相智观。即当第四因
缘相观。有支无作故者。既由前前令后后
卷四十 第 809b 页
不断。助成后后。则后后无性。何有前前能
作后后。即以无作为缘之相。是种智境。第
五三道不断。一依论相谛中六观之内名摄
过观。谓以三道摄十二支。则显有支但摄
于苦因果过患业惑是因。苦即是果亦有顺
逆。初顺观中文含二义。一约三世。则过去
无明现在爱取名为烦恼。虽同烦恼过去迷
于本际与无明名现在牵生后果由于
爱取。从其本末隐显互彰。行有是业者。宿
业名行。现业名有。虽同是业。过去已定当
相名行。未来未有业能有之功能立称。现
在五果未来二果。同皆是苦。现报已定当相
受名。未来来起从过患立。若约二世前十
同世。则烦恼有二能发能润。虽诸烦恼皆能
发润。于发业位无明力增。润业受生。爱取
力胜各偏受名。以无重发唯一无明数数
溉灌。故分爱取。业亦有二。未润已润。未润
名行初造作故。已润名有近生当有故。若
总取识等种为所润。则亦苦摄故。唯识云。
有支一分是业所摄。就苦七中五约种说。二
约现行种位难知。依当果位别显为五。果
位易了故。唯立二并如前说。三道皆言不
断者。谓从三烦恼生于二业。从彼二业复
生七苦。七复生三故如轮转。如净意菩萨
十二因缘论广明。后前后际下逆观分二。初
明对治断。谓断前际无明行及后际爱取
有。则七苦不生。后如是。三道下。明自性断。
故净意云。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但从诸
法空还生于空法。是则生灭因果。如二束芦
卷四十 第 809c 页
互相依立。不能独成则知无性。二我俱空。
二约大悲观中。即当破异道求中苦行因
计。谓以业惑而为苦因。欲求脱苦当断
业惑反修苦行。是起妄业。计苦行心即是
烦恼。如是妄想宁是解脱乐因。三一切相智
观中。即第五入谛观。三道苦集谛故。谓业
惑皆集故。瑜伽云。生老死现法为苦。识等
五当来为苦者。五约种说故。唯识云。十二
皆苦谛摄。取蕴性故。五亦集谛业烦恼性故。
此则业惑通于二谛。约其逆观即灭道谛。
灭分别心亦即道故。又体三道即性净三德
涅槃。佛性一实谛故。第六三际轮回。初约相
谛名护过观。谓说三际护三过故。三际
不同诸教三说。一依唯识合能所引开能
所生故。前十现在后二未来。十因二果定不
同世。因中前七与爱等三。或同或异。谓生
报定同后报便异。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
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此则但以二
世具十二支。不许三世两重因果。若尔云
何三际。今之二果乃是前际十因之果。二依
智论俱舍。生引俱开。初二过去次八现在。后
二未来故成三世。现八之中前五是果。酬于
过去。后三是因复招未来。则二重因果各
具三道。可得抗行。三依此经意明三世
故。开能所引为前中际。为遮前七定同世
故。复示众明迷本际故。二属过去合能
所生。总为后际。为遮爱等但是润故。示因
招果。令厌因故以因从果。五属未来则
能所引生。及所发润皆容互有。经无生死
卷四十 第 810a 页
者。同许为果。略不明之论经具也。明文昭
然。何为唯取二世不受三耶。已知大意。
次正释文。文有顺逆顺中有二。先明一往
三世。后于是下。明流转三世。今初云无明
缘行是观过去者。观有二义。一观现在生
是过去二因所作。二则知识等。是彼过去当
来之果。因果相属反覆相成。如是方名见
过去因义能防三过。言识乃至受是观现
在者。亦有二义。一观现在识等由过业得
二。复知识等能得未来果报。以不得对治
依起爱等故。现在目睹故。分两向明其
二义。言爱乃至有是观未来者。此未来因
决得来果。一往定故。二流转三世者。谓不
得对治复有后世。于后世上转生后世。
后后无穷已知三际。云何护过。谓外与内
因缘之法。立三种过。一者一切身一时生
过。何以故。无异因故。此过从前自因而
生。谓既无自在等而为异因。唯无明行为
识等因。行有多种。何以不得六道齐生。二
者自业无受报过。何以故。无作者故。此过
从于无作缘生。作者即我。三者失业过。何
以故。未受果报业已谢故。此过从于无常
缘生。此上辨过云何护耶。若见三际则能
护之。然过去业有三种义故不得报。一未
作二作已未润三得对治。今无明缘行则
显已作。现识等五则显已润。已受爱取有。
三则知未得对治。于已作业既有润未润。
殊斯为异因。已润则受生报。未润则受后
报。润未润殊。岂得六道一时齐受。此为异
卷四十 第 810b 页
因何用自在。既自造异因自招二报。非他
身受。何言自业无受报耶。假者自造何用
我耶。若已作业不得对治。润则便生知业
不失。因虽先灭势力续故。现见得报不可
言失。三过度矣。后无明灭下逆观。即得对治
义。此灭则彼灭。是观待断。又因观能灭拣自
性灭故云观待。然十二缘三世并备。但随
化迹隐显分三令知过去因招今苦器。今
断爱等当果不生。则愚痴绝命于慧刃。爱
水焦乾于智火。高罗四开于六趣无生。超
逸于八极矣。二约大悲随顺观。治异道求
中。无因之见示三际因果。既先际二是中际
五因。中际之三是后际二因。若无如是等
事。众生亦无。斯因有矣。何得言无。三约一
切相智中。当力无力信入依观。论云。先中后
际化胜故。谓此三际为因义边皆名有力。为
果义边名为无力。若约三世。前际于现五
有力。于当二无力。中际爱等于当二有力。
于现无力。以斯三际化彼凡夫。令信入依
行。化中之胜。如是穷究为种智境。第七三苦
聚集。初约相谛。即当六观之中第五不厌
厌观。论云。厌种种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
苦故。此约微细行苦。又云。及厌种种粗苦
故。此约坏及苦。苦皆凡夫不厌菩萨厌故。
又初微苦二乘不厌。菩萨亦厌。二乘虽知
舍受。行苦不穷委细。有无量相及变易苦。
故云不知。文中亦有顺逆。顺中从相增说
以配三苦。前五迁流相显名为行苦。触受
二支触对生苦。故云苦苦。馀但坏乐故名
卷四十 第 810c 页
坏苦。老死坏生亦名坏苦。若准瑜伽唯识。
十二支全分皆行苦摄。有漏法故。十二支少
分苦苦摄。十二支中各容有苦故。十一少
分坏苦所摄。以老死位中多无乐受。依乐
立坏所以言无。若约坏生如今经说。若依
舍受以立行苦。则除老死。老死位中无容
舍故。以此三苦从三受生。谓苦受生苦苦。
乐受生坏苦舍受生行苦故。二苦皆言少
分者。十二支中具三苦性。若是二苦必是
行苦。故言全分。有是行苦而非二苦。又是
二苦各不摄二故云少分。逆观可知。二约
大悲随顺观。此下四段当第四求异解脱。谓
不识真解脱求三界苦等为解脱。故名之
求异真解脱者。有四种相。一离一切苦相。
二无为相。三远离染相。四出世间相。此四
即涅槃乐常净我故。涅槃云。于世间法自
在远离名为我故。故下四段经。明其但有
四妄而无四德。今此明其有苦无乐故。论
云。彼行苦事随逐乃至无色有缚。彼计无
色为涅槃者。岂非妄苦耶。三约一切相
智。此当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不如
实知微苦。我慢即增上慢。若知微苦非增
上慢。不知令知名为信入。第八因缘生灭。
亦名从缘无性。初约一切智观。此下三门
皆明深观。谓四句求缘皆无有生。无生而
生故曰深观。此门明不自生不他生。第九
门明不共生。第十门明不无因生。释此四
句略有二意。一破邪。二显理。理外妄计曰
邪。邪亡则理显。理显则惑亡反覆相顺。然自
卷四十 第 811a 页
他等四是计是依。不之一字是药是理。穷生
之理不出自等。自等若无生将安寄。故以
不不之则惑亡理显。然其所计略有三类。
一者外道。谓冥性为自梵天为他。微尘和
合为共。自然为无因。又此四计亦是僧祛卫
世。若提子勒沙婆也。二小乘同类因为自。异
熟因为他。俱有因为共。计无明支托虚而
起。亦曰无因。上计亦通大乘执相之者。三
约大乘。果法为自众缘为他。合此为共
离此为无因。又赖耶自种为自众缘为他。
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又法从真起为自。
从妄起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所计
虽众但显正理。诸计自妄。显理复二。一约
无生以显深观。二约生无生无碍以显深
观。先中略为二解。一约展转释法从缘故
不自生。既无有自对谁说他。又一切法总
为自故。又他望于他。亦是自故。既无有他
故不他生。自他不立合谁为共。有因尚
不生无因何得生。二约因缘形夺释。故对
法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
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论解
同此。若尔自种有故则是自生。岂曰无生。
此乃假自破他非立于自。次句假他遣自。
故中论云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也。下
二句例然。惟审详之。二约无碍者。但因
缘生果各有二义。谓全有力全无力缘望于
果。若全有力则因全无力。故云因不生缘生
故。云不自生。二因望果全有力亦然。故云
缘不生。自因生故。故不他生。三二力不俱
卷四十 第 811b 页
故不共生。四二无力不俱故不无因。此复
二义。一约用则力用交彻。有相入义。谓有
力摄无力故。故十忍品云。菩萨善知缘起
法。于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
二据体有空不空。有相即义。谓非但因力
归缘。亦乃因体由缘而显。全摄同缘因如
虚空故。上文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力无
力必俱故。常相即入是为无尽。大缘起甚深
之观。文中亦有顺逆。初顺观中。经云。无明
缘行者牒也。无明因缘能生诸行者释也。论
云。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此以不他生释
经因字。谓如行支唯从无明。故云自因。即
上自因观也。二者非自作缘生故。此以不
自生释经缘字。谓行支但假无明为缘。非
有行自体。在无明中从自而生。即他因观。但
取拣馀不亲生故名因。显前非后疏故名缘。
非谓四缘之因缘也。馀并可知。二约大悲
观。即异求中。计非想等以为涅槃。又计妙
行为解脱者。非是常德但是生灭。故可
悲之。三约一切相智观。此及后门名无始
观。此有二意。一若约俗说。因缘为生灭之
本。生死无际故因缘无始。二约真说。见法缘
集无有本性可依故名无始。即净名云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故。染净真性皆无始终。
显染可除。但云无始馀如别说。论云。中际
因缘生故后际生。即举此第八门随顺缚
故。即第九门。谓但一念从缘生即是不生。故
无始也。不言初际生者。意显无初故。今
不起妄即不生故。第九生灭系缚者。亦名
卷四十 第 811c 页
似有若无。初一切智观中明不共生。文中三。
初顺观。经中但明无明为缘缚行。令行系
属无明。斯则缘生而为不共者。论云。非二
作但随顺生故。无知者故。作时不住故。意
谓但行顺无明。缘不得不生。互无知者。故
非二作。若尔但随顺生即是共生。何要知者。
故末句云。既从缘生则念念不住。谁为共耶。
此同对法无作用故。又中论。云和合即无
性。云何和合生。次无明灭下逆观。谓灭但
灭于系缚。既无共生安有共灭。言有生
灭皆是系缚。三类馀可知。二约大悲观。
谓彼外道异求非想天等。为解脱者。菩萨
观之但是染缚。非是涅槃真净之德。三约
一切相智观明无始观中。随顺缚故而生
非有本也。第十无所有尽观。亦名泯同平
等。三观之中。初一切智观。即深观中显非
无因。经亦三节。初顺观中由行从无明缘生。
缘生即无性故云随顺无所有。次逆观中。灭
亦缘灭缘灭无灭。方顺尽灭之理。然论经顺
观云。是随顺有者。显无性缘生故。不能
不有。二经虽殊同明缘生故非无因。无因
何失若无因生。生应常生非不生也。何以
故。无定因故。此即纵破。亦可恒不生何以
故。无因生故。此即夺其生义故无因生。非
佛法所乐。以无因能生大邪见故。二约大
悲随顺观。即求异解脱中。外道计非想无所
有处等为涅槃。以顺有故。非是出世故。
无我德而妄计解脱。故可悲之。三约一切
相智观。当第九种种观。此即世谛观。由随
卷四十 第 812a 页
顺有故。有欲色无色爱等之殊。故云种种。
即真顺有未失顺无。上来别释十门竟。自
下第三总结十名。既云逆顺观察。则前二
门阙逆观者。乃文略耳。然此逆顺。若对法
第四名为染净。染净中各有逆顺。论云。杂
染逆顺故。清净逆顺故染中顺者。无明缘行
等故。逆者。谓谁老死集乃至无明故。缘起经
云。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
缘。初句推因后句审因。清净逆顺者。无明
灭则行灭顺也。由谁灭无故老死灭无逆也。
今文略无。但约染净为逆顺。耳。言诸缘起
者。十二非一曰诸。前前为缘令后后起。又
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
起。亦云缘生生即起义。亦约果说。馀如瑜
伽第九第十三十一九十三。唯识第八。上来
多依此诸论解十名可知。然各摄三观体
势星罗。今重以十门本意收摄初门。明染
净因起。二明缘起本源。三因果有空。四相
成无作。五陈其谛理。六力用交参。七穷苦慢
除。八形夺无始。九有无无本。十真俗无违。
复收十门不出五意。初门迷理成事。次
门理事依持。次六成事义门。第九事理双
泯。后一事理无碍。故唯四门不出事理。若
从事理无碍交彻则涉入重重。若依事理
逆顺双融。则真门寂寂。故法性缘起甚深甚
深。即此因缘名因佛性观。缘之智即因因
性。因因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
性。因果无碍是缘起性。惟虚己而思之。自
下大文第三佛子菩萨至以如是下。明彼果
卷四十 第 812b 页
胜。亦前摄正心住。故知缘生此下。摄善现
行故。三空等现前。依论云果者。有五种相。
一得对治行胜及离障胜。二得修行胜。三
得三昧胜。四得不坏心胜。五得自在力胜。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唯第二段有二佛子。
初中分二。先明对治胜。后菩萨如是下。明
离障胜。今初。即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三
昧即当体受名。解脱依他受称。此三能通
涅槃解脱故名为门。文中二。初牒前后正
显。今初意通五果。由前十观得此三空等
果故。谓以三空观缘。得第一第三果。三悲
观缘得第二第四果。三望于初。初是能治
三是所成。四望于二。二是能修四是坚固。
第五通从二观而生。亦可展转而生。由有
治故离障。离障故行胜。有治故三昧胜。三
昧胜故心不坏心。不坏故得自在也。二
知无我下。正显三空。三空各有别显总结。
初空门中别显有三。初三句明众生空。次
自性空明法空。此上二句明二我体空。三
无作受显二我作用空。由体空故。并不能
作因受果。结云现前者。智与境冥故。二无
相门中亦三。一者灭障即观诸有支。皆自
性灭。谓若入空门不得空。亦不取空相
则事已办。若见法先有后说为空。及取空相。
非真知空故名为障。故修无相。了自性灭
则不取空障。二所以不取者。得对治故。
谓知空亦复空。名毕竟解脱。三既有能治
治于所治。则念想不行。故云无有少法相
生。能所斯寂则无相现前。三无愿门亦有三
卷四十 第 812c 页
种相。一依止。谓依前入空无相方得无愿
故。二体即无有愿求。不求三界等故。三胜
即大悲化生胜二乘故。又上三空通缘诸法
实相。观于世间即涅槃相故。亦不同二乘。
馀如智论二十二说。第二明离障胜中。先
牒前修。由修得离故。初离三想是空门所
离。次离有无想是无相门所离亦无愿门所
离。不见有可求故。已知离障云何为胜。
经中三句次第胜五四地。及此地方便故。谓
于五地中以十平等深净心。远离四地身
净我慢。此用深空灭离二我。故此胜也。二
四地中。以道品治三地中正受出没等慢。
此用空观以离作受故胜。三此地方便。但
用十平等破显有无今此地满用深无相
破遣有无。一切荡尽。故此胜也。第二大悲
转增下。修行胜中二。先总明。修心悲增心中
修故。是利他心为未满。菩提下。兼于自利。
亦修所为。言悲增者。前观十平等已起三
悲。今十门观缘。弥悲众生缠于妄法。后作
是念下别显。于中二。先明修行。后而恒下。
明修胜。今初又二。先发勇猛修行。谓励志
始修故。后佛子下。明丈夫志修行。果决终
成故。又初则悲智勇修。后则穷證性相。今
初先智。后悲智中先知后厌。初中上二句明
缘有合离。谓业惑相资有为方生。如无明
缘行等。后二句明缘有具阙。集即是具。谓
业惑随阙必不转生。如虽有行无爱润等。
后我如是下厌。既知有为苦过必断和合集
因。然为下。修悲益物不尽有为。二丈夫志
卷四十 第 813a 页
修中。初厌相。见彼有为多过。是对碍法故
厌之。后无有下。證性由了有为自性。同相
本无生灭。便能灭于对碍而与理冥。第二
修胜者。谓不住胜相现前故。有三种胜。一初
二句明般若因胜。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
智而起悲故。二即得下。般若体现胜。般若是
通名无障碍智。是别称无碍佛智。虽未成
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
明即门也。三成就如是下。明般若用胜。亦是
不住之相。谓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
有为。后二句见理不坏事。故不住无为。即
有为涅槃平等證故。以菩提下。不住所为智
慧助道未满足故。不住有为功德助道未
满足故。不住无为又俱未满故。俱不住。
广如净名下卷。大品中亦云。菩萨念言。今
是行时非證时故。即此所为亦是所以。第三
明三昧胜中二。先明空定。后如是十无相
下。例显馀二。前中复二。先举十上首。后此
菩萨下。总结多门。今初十中论分为四。一
除第四前五名观。二以第四名不放逸。
三以第七名得增上。四以馀三名为因事。
今初观是观解。前三就相观空。一入空者。
是人空。亦是总句。二即法空。三即取前二
空为第一义。观之亦空。后二就实观空。谓
四观本识空。如来藏包含无外故云大空。
五观七转识。不离如来藏和合而起。皆无
自体故云合空。楞伽云。七识亦如是心俱
和合生。又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也。
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行修究竟。故名第
卷四十 第 813b 页
一。论云。分别善修行故。自分第一也。修行
无厌足故。胜进第一也。三得增上者。因修
成德功德起故。四因事者。依德起用故。有
三种用。初一自利名智障净因事。谓分别是
智障。今得如实空能净分别。后二利他。一
教化众生因事。依空起悲故不舍离二愿。
取有因事由得空故。故离染。随顺有故
不离诸有。上依论解已为深妙又此十空。
与涅槃经十一空多同少异。更依释之前
八證实空。后二起用空。入空即彼内空外空
内外十二入故。自性即性空。非今始无故。
第一义空名义全同。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谓
前空但空第一义。今明若有若无本来自空
故。彼经云。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
是是名空空。谓是非亦当体空故。如是空
空。乃是二乘所迷没处。十地菩萨通达少分。
故名第一。今亦约少分也。大空名同彼名
般若波罗蜜。合即内外空也。合无合故起即
有为空。八即无为空。如实即无为故。不舍等
二名义俱别。若欲会者。九即无始空。无始
不离生死而即空故。十即无所有空。谓离
与不离皆无所有故。馀结等可知。第四不
坏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摄随顺坚固一切善
根回向。此为进善后起大行。今初。不坏
心者。由障灭行成。若智若悲皆不退坏。文
有十句。初总馀别。别有九种不坏。一信理
决定。二行堪调柔。三不怖甚深。四自乘不
退。五胜进无息。六泯绝自他。七利生无边。
八上求地智。九巧化众生。亦可对前十三
卷四十 第 813c 页
昧心以明不坏。恐厌繁文。九并坚固皆云
不坏。十皆具足名悉圆满。第五自在力胜
中二。初显其相。后佛子下结其分齐。前中
十句。初总。不惧下别。总云此心者。此前十
心顺佛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论云。得般若
波罗蜜行力胜能深入故。则知此前十心皆
是般若现前心也。别中九句。依上十不坏心
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惧异论即能伏他力。二
上入智地名断疑力。得法空故。三自乘不
动力。以离小故。四密处决信力。趣镜智故。
此与前二前却者。此二相成故。五诸魔不坏
力。以精进故。六治惑坚固力。住智明故。七
遍治力。具三空故。处有不染故。八化生力
即前第九方便相应。九智障净力。即前上求
智。地前智居中导二悲故。此智居后。显悲
智相异故。第二结中由般若现前故。顺忍
明利。言第三者。三品忍中为最上故。第二
位果中三果同前。就调柔中分四。初调柔
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四结说地名。前
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鍊行缘。次悉以下能
鍊行。于中闻已受持下是得义持。三昧慧光
是所持义。随顺修行此句示现得义持因。因
何事耶。谓因依前三昧胜故。得如实奢摩
他等忆持不舍。正显能持。又得已下亦是所
持。三经于下明所鍊净转更明净者。解脱
彼障故。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义故。喻中
真金喻證。亦喻信等。琉璃喻方便智。由方
便智数磨。令出世證智发教智光转胜前
也。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合前琉璃。随
卷四十 第 814a 页
逐观察合数磨莹。转更明净者。般若现前故。
转复寂灭者。證智脱彼障故。二譬如月下
明教智净。以月光宽大胜于前地。但取月
轮为喻也。四种风轮者。出现品有能持等
四种风轮。非今四轮。以彼不是坏散风故。
有散坏风复无四种。未见经论不可定
断。且就义释。即四时之风春曰和风。喻烦
恼魔顺爱心故。夏曰炎风。喻于蕴魔多热
恼故。秋曰凉风。亦曰金风。喻于死魔果
熟收杀故。冬曰寒风。喻于天魔败藏人善
故。行四魔行即是魔道。馀文可知。摄报中
言声闻难问无能屈者。已知二乘缘谛等
故。第三重颂。二十二颂分三。初十七偈颂
位行。次四颂位果。后一结说。前中三。初二
颂一句颂胜慢对治。二有十偈三句。颂不
住道行胜。三有四偈颂彼果胜。二中有三。
初一句颂总显心境。次九偈一句颂别明
观相。即为十段。第一有二偈半颂有支行
列。二一偈颂摄归一心。既云心灭则生死
尽。故知不可唯约真心。以真妄和合是说
依心。即真之妄既灭。即妄之真不无故。起
信云。但心相灭非心体灭。三一偈颂自业
差别。四半偈颂不相舍离。五半偈颂三道不
断。六一偈越颂第七三苦聚集。七一偈却颂
第六三际轮环。八半偈越颂第九生灭系缚。
九有半偈却颂因缘生灭。十有三句颂无
所有尽观。第三十种下五句颂总结十名三
如是下颂彼果胜中。初二颂对治胜。次一
颂修行胜。次半偈颂三昧胜。后二句通颂
卷四十 第 814b 页
后二胜。以义通故。位果等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