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二 第 74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第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中三。初
说已默住。二是时下三家五请。三尔时金刚
藏观察下。许说分齐。所以默者。将欲演之
卷三十二 第 744b 页
必固默之。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所以
俟请者。略有二意。一增诸菩萨尊敬法故。
二前本分中。举地叹胜。为增乐。欲令此
请中生正解故。云何生解。谓由请故得说
默之由。显地体甚深离于言念。令众先解。后
闻说分不随声取。离谬解故。即复由此
故。有第三示说分齐。初默可知。第二请中
三家请殊。即分三段。谓初解脱月请。二大众
请。三如来请。所以要三家者显法深妙。令
闻解故。众首显扬当机渴仰。化主加劝事方
周故。道大兼亡法应请故。为顺请主。此众
堪闻言不虚故。为成请者。如来护念而生
信受言有徵故。此约因请生请亦是次第。
又佛请者即名为加。谓众虽已请要假主
佛威光。方堪说故亦名为教。如来教说显
刚藏说。传佛教故。又前二家请。显此地法
因人修故。后一家请。显此地法佛所證故。
前之二请馀经容有。后之一请馀经所无。法
华三请但是一家。良以地法甚深寄位难说
故。又三请次第者。初解脱月者彼众上首故。
馀问则乱。何缘大众不乱问耶。众调伏故。
由前二止三请抑扬时众故。次众请以表虔
诚。然非争起。依前请仪同声齐请。故亦不
乱后。听说理穷故如来劝说。今初众首请
中。总有三请。所以三者顺世仪式。少不殷
重多则繁乱。正得中故。以止有三。抑扬
当时调伏机故。二家助成各唯一请。然依
三请应分三段。若兼三止应分为六。以
前默住之止。通为五请之本。不可唯属于
俟请者。略有二意。一增诸菩萨尊敬法故。
二前本分中。举地叹胜。为增乐。欲令此
请中生正解故。云何生解。谓由请故得说
默之由。显地体甚深离于言念。令众先解。后
闻说分不随声取。离谬解故。即复由此
故。有第三示说分齐。初默可知。第二请中
三家请殊。即分三段。谓初解脱月请。二大众
请。三如来请。所以要三家者显法深妙。令
闻解故。众首显扬当机渴仰。化主加劝事方
周故。道大兼亡法应请故。为顺请主。此众
堪闻言不虚故。为成请者。如来护念而生
信受言有徵故。此约因请生请亦是次第。
又佛请者即名为加。谓众虽已请要假主
佛威光。方堪说故亦名为教。如来教说显
刚藏说。传佛教故。又前二家请。显此地法
因人修故。后一家请。显此地法佛所證故。
前之二请馀经容有。后之一请馀经所无。法
华三请但是一家。良以地法甚深寄位难说
故。又三请次第者。初解脱月者彼众上首故。
馀问则乱。何缘大众不乱问耶。众调伏故。
由前二止三请抑扬时众故。次众请以表虔
诚。然非争起。依前请仪同声齐请。故亦不
乱后。听说理穷故如来劝说。今初众首请
中。总有三请。所以三者顺世仪式。少不殷
重多则繁乱。正得中故。以止有三。抑扬
当时调伏机故。二家助成各唯一请。然依
三请应分三段。若兼三止应分为六。以
前默住之止。通为五请之本。不可唯属于
卷三十二 第 744c 页
初故。止请相乘。且为五段。一怪默腾疑请。
二法深难受止。三叹众堪闻请。四不堪有
损止。谓虽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双叹
人法请。谓不堪闻者以法深故。亦得佛
护固应为说。于是刚藏理穷更无违请。就
初请中分二。初明大众睹默生疑。二解脱
月下腾疑为请。今初言何因何缘者。疑怪
之辞。为因说者不能说耶。为缘听者不
堪闻耶。金刚藏下出所疑事。二腾疑为请
中二。初叙请因。谓领众疑故。二以颂正请。
文有五偈显说听无过。是以应说。即分为
二。初偈说者无过。亦遣大众何因之疑。后
四听者无过。亦遣大众何缘之疑。虽似初
二徵默所由。为拂众疑。后三请说为遂众
欲。文彰略耳。非不互通故依前判。今初叹
说者净觉无过。偈初二字偈末三字。合为徵
问之词。谓有中间净觉无过。何故不解释
耶。圣德虽多偏叹净觉者。是说因故。觉即
觉观。由此得为口加行故。具能所治无
思发言故云净觉。净觉之人名净觉人。三字
为总。馀皆是别。别叹净觉有二胜能。一摄
对治。谓念智具。念谓四念智谓如智。二离诸
过谓馀十字。具字两用。初中由有能治。所
治不生。所治有二。一者杂觉。谓凡夫寻伺
与四倒相应。即迷事倒。以四念为治。二杂
觉因忆想分别。谓随名相转即迷理倒。以
真如智为治。前唯凡夫。后通凡小。言离过
者离三种过。一由无瞋等功德具故。离悭
嫉过。谓无瞋治嫉等取无贪。无贪治悭不
二法深难受止。三叹众堪闻请。四不堪有
损止。谓虽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双叹
人法请。谓不堪闻者以法深故。亦得佛
护固应为说。于是刚藏理穷更无违请。就
初请中分二。初明大众睹默生疑。二解脱
月下腾疑为请。今初言何因何缘者。疑怪
之辞。为因说者不能说耶。为缘听者不
堪闻耶。金刚藏下出所疑事。二腾疑为请
中二。初叙请因。谓领众疑故。二以颂正请。
文有五偈显说听无过。是以应说。即分为
二。初偈说者无过。亦遣大众何因之疑。后
四听者无过。亦遣大众何缘之疑。虽似初
二徵默所由。为拂众疑。后三请说为遂众
欲。文彰略耳。非不互通故依前判。今初叹
说者净觉无过。偈初二字偈末三字。合为徵
问之词。谓有中间净觉无过。何故不解释
耶。圣德虽多偏叹净觉者。是说因故。觉即
觉观。由此得为口加行故。具能所治无
思发言故云净觉。净觉之人名净觉人。三字
为总。馀皆是别。别叹净觉有二胜能。一摄
对治。谓念智具。念谓四念智谓如智。二离诸
过谓馀十字。具字两用。初中由有能治。所
治不生。所治有二。一者杂觉。谓凡夫寻伺
与四倒相应。即迷事倒。以四念为治。二杂
觉因忆想分别。谓随名相转即迷理倒。以
真如智为治。前唯凡夫。后通凡小。言离过
者离三种过。一由无瞋等功德具故。离悭
嫉过。谓无瞋治嫉等取无贪。无贪治悭不
卷三十二 第 745a 页
等无痴。无痴即前念智摄故。二由前已说
上妙地故。无说法懈怠过。三由有乐说辩
力无不乐说过。然念智正为治杂觉等。故
受治名。而无瞋等本意不为治于嫉等。有
此任运自无彼故但名离过。第二叹听者
无过中四。偈分三。初二叹同生众。论云。
同法决定故。有乐闻故。次一偈叹异生众。
论云。复示馀者心净故。后一偈双叹。论
云。又显此众皆堪闻法故。今初二偈前
偈叹根。故云决定。后偈叹欲故云欲闻。
若有欲无根虽闻不解。有根无欲设闻
不受。故须双叹。今初同法即是同生。拣后
异生。决定即是根器。拣后乐欲。初句为总。
论云。决定者黠慧明了故。黠慧即根黠能知
教。慧能入證故。次二句别。论云。决定有三。
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云勇猛。二名闻决
定。他善敬重故云无怯弱。由内无怯弱外
著大名。三摄受决定。谓彼说者善知故。即
经说地名由堪摄受方为说耳。下句徵默
可知。后偈叹欲中。初句所欲之法。次二句
正明有欲。后句结请。论云。是中若但有阿
含决定。无證决定。但有非现前决定。无现
前决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
受者。现前是欲现见起故。非现前是根。但冥
具故。此中意明。但有根而无欲不堪闻法。
今前偈于教决解于理决證。具二决定。为
非现前之根。复有今偈现前之欲教證决定。
则具足决定故堪受也。其心无怯弱者。论经
云。佛子智无畏。无畏即无怯弱。契理之心。
上妙地故。无说法懈怠过。三由有乐说辩
力无不乐说过。然念智正为治杂觉等。故
受治名。而无瞋等本意不为治于嫉等。有
此任运自无彼故但名离过。第二叹听者
无过中四。偈分三。初二叹同生众。论云。
同法决定故。有乐闻故。次一偈叹异生众。
论云。复示馀者心净故。后一偈双叹。论
云。又显此众皆堪闻法故。今初二偈前
偈叹根。故云决定。后偈叹欲故云欲闻。
若有欲无根虽闻不解。有根无欲设闻
不受。故须双叹。今初同法即是同生。拣后
异生。决定即是根器。拣后乐欲。初句为总。
论云。决定者黠慧明了故。黠慧即根黠能知
教。慧能入證故。次二句别。论云。决定有三。
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云勇猛。二名闻决
定。他善敬重故云无怯弱。由内无怯弱外
著大名。三摄受决定。谓彼说者善知故。即
经说地名由堪摄受方为说耳。下句徵默
可知。后偈叹欲中。初句所欲之法。次二句
正明有欲。后句结请。论云。是中若但有阿
含决定。无證决定。但有非现前决定。无现
前决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
受者。现前是欲现见起故。非现前是根。但冥
具故。此中意明。但有根而无欲不堪闻法。
今前偈于教决解于理决證。具二决定。为
非现前之根。复有今偈现前之欲教證决定。
则具足决定故堪受也。其心无怯弱者。论经
云。佛子智无畏。无畏即无怯弱。契理之心。
卷三十二 第 745b 页
即名为智然智有二种一證法。故此属前
根。二现受故此属今欲。欲亦须智。故于乐
闻心无怯弱。总前二偈根欲。双具诸地妙
义。愿为说之。第二一偈叹异生众。但云众
会故双叹根欲。初句为总心无浊故。名为
清净。三句为别。别离六浊。一不欲浊。谓无
心餐采故。离懈怠治之。二威仪浊。不恭肃
故。严整治之。三五盖浊。贪名等故。洁净
治之。四异想浊。谓贡高杂染轻慢杂染等。皆
名异想。今说行坚固不动治之。五不足功
德浊。善根微少故。于彼说中心不乐住。具
功德治之。六愚痴浊。谓愚闇不了故。智慧治
之。第三一偈双叹二众。云一切故。相视为
总。论云。迭相共瞻者示无杂染故。馀皆
是别。咸恭敬等无轻慢杂染。下半喻显敬
法转深。何有杂染。论经云。如蜂欲熟蜜。古
释云。齐心趣證如蜂熟蜜专意。求教如
渴思甘露。今即但。云念蜜则二句皆通教
證。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浆。喻希法喜解脱
之味更言好蜜复思甘露。显法之妙思渴
情深。第二尔时大智下法深难受止。文中二。
先叙意。后偈酬前中令众欢喜。是总酬答相。
谓说偈本为除前疑恼得心喜故。酬答有
二。一堪酬答。自有大智故。二不怯弱酬答。
不畏大众之不堪故。论云。此二示现自他
无过故。故后偈意明法难说。非己无智而
不能说。但言难闻。非斥大众全不堪闻。
偈中五偈分四。初二颂明法难说。遣上何
因之疑。成上有智。次颂显法难闻。遣上何
根。二现受故此属今欲。欲亦须智。故于乐
闻心无怯弱。总前二偈根欲。双具诸地妙
义。愿为说之。第二一偈叹异生众。但云众
会故双叹根欲。初句为总心无浊故。名为
清净。三句为别。别离六浊。一不欲浊。谓无
心餐采故。离懈怠治之。二威仪浊。不恭肃
故。严整治之。三五盖浊。贪名等故。洁净
治之。四异想浊。谓贡高杂染轻慢杂染等。皆
名异想。今说行坚固不动治之。五不足功
德浊。善根微少故。于彼说中心不乐住。具
功德治之。六愚痴浊。谓愚闇不了故。智慧治
之。第三一偈双叹二众。云一切故。相视为
总。论云。迭相共瞻者示无杂染故。馀皆
是别。咸恭敬等无轻慢杂染。下半喻显敬
法转深。何有杂染。论经云。如蜂欲熟蜜。古
释云。齐心趣證如蜂熟蜜专意。求教如
渴思甘露。今即但。云念蜜则二句皆通教
證。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浆。喻希法喜解脱
之味更言好蜜复思甘露。显法之妙思渴
情深。第二尔时大智下法深难受止。文中二。
先叙意。后偈酬前中令众欢喜。是总酬答相。
谓说偈本为除前疑恼得心喜故。酬答有
二。一堪酬答。自有大智故。二不怯弱酬答。
不畏大众之不堪故。论云。此二示现自他
无过故。故后偈意明法难说。非己无智而
不能说。但言难闻。非斥大众全不堪闻。
偈中五偈分四。初二颂明法难说。遣上何
因之疑。成上有智。次颂显法难闻。遣上何
卷三十二 第 745c 页
缘之疑。成前无畏。三一偈喻难说闻。后一
偈举难结默。初中分二。前偈显难说之法。
后偈彰难说所以。今初偈末难字。即是总相。
谓难得故。难得所以后偈明之。此难有二
种。一最难。体出名相故。经云第一。二未曾
有难在相所无故。经云希有。上二明难相。
何者是难法体。即偈初二句。菩萨行者是出
世间智。谓即是證道。證心涉境故名为行
地。事者谓十地事行即是教道。相差别故。最
上者。通说上二胜故。诸佛本者。释上證智
得菩萨行名所以行。是因义。觉于佛智所
以名佛。今此證智亦觉佛智。故为彼本。本
即因也。此之教證于何处成难。谓显示分别
说。證道亡心故难显示。教道依證亦难分
别。第二释难所以者。彼前菩萨行事所以
难者。由住微妙深义故。故论云。彼菩萨行
事义住不可如是说。偈中初二句对劣彰
深。次句就胜显妙。末句举闻迷惑显成
难说。于中难者是总相。云何难。难得难證
故。难得有四。一微细难得。显非闻慧境故。
二难见难得。亦非思慧心眼见故。三离念难
得。亦非世间修慧境故。以地智是于真修
故。非地前心数分别缘修之境。四超心地难
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报生
善得修道智境。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
报生。生便能知无常等。故名善得修道智。
以非照实之智故。亦不测地智。知无常
等未忘心境名为心地。以七地已还皆容
出观故。又此善得修道智即加行。后得智
偈举难结默。初中分二。前偈显难说之法。
后偈彰难说所以。今初偈末难字。即是总相。
谓难得故。难得所以后偈明之。此难有二
种。一最难。体出名相故。经云第一。二未曾
有难在相所无故。经云希有。上二明难相。
何者是难法体。即偈初二句。菩萨行者是出
世间智。谓即是證道。證心涉境故名为行
地。事者谓十地事行即是教道。相差别故。最
上者。通说上二胜故。诸佛本者。释上證智
得菩萨行名所以行。是因义。觉于佛智所
以名佛。今此證智亦觉佛智。故为彼本。本
即因也。此之教證于何处成难。谓显示分别
说。證道亡心故难显示。教道依證亦难分
别。第二释难所以者。彼前菩萨行事所以
难者。由住微妙深义故。故论云。彼菩萨行
事义住不可如是说。偈中初二句对劣彰
深。次句就胜显妙。末句举闻迷惑显成
难说。于中难者是总相。云何难。难得难證
故。难得有四。一微细难得。显非闻慧境故。
二难见难得。亦非思慧心眼见故。三离念难
得。亦非世间修慧境故。以地智是于真修
故。非地前心数分别缘修之境。四超心地难
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报生
善得修道智境。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
报生。生便能知无常等。故名善得修道智。
以非照实之智故。亦不测地智。知无常
等未忘心境名为心地。以七地已还皆容
出观故。又此善得修道智即加行。后得智
卷三十二 第 746a 页
非根本故。所以拣之。故瑜伽五十五修道
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既通于世
故非其境。既非四心之境是谁境耶。即佛
智境。何者是智见实义故。出生有二义。一
生彼佛智故。二出离于生是无漏故。末句
云。所以难说者。闻者随闻取著悉迷惑故。
第二一偈显难闻者论云。已辩难说复显
难闻。然偈中举具德能闻。反显难闻。兼欲
使人学能闻故。于中三句举德。末句结成
能闻。初中初句为总。谓持听法心坚如金
刚。则能得闻。下二句别。坚有二种。一决定
信坚。即第二句。若无此坚于他分法不能
入故。二證得坚。即第三句。若无證坚于自
分法不能入故。深信之相云何。谓于佛智
设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
相。即胜鬘三种正智中仰推智也。所信是何。
谓佛胜智慧。以此地智上同佛智故。佛智
有二。一菩提智。是自行證法称性无边。二
化生权智是利他教法。随机隐显种种差别。
即是法华诸佛智慧及智慧门。于此二深皆
能信故。云何證坚。此亦有二。一知是能證。
二心地是所證。言无我者。通能所證。心地
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谓唯识相。论云。随心
所受三界中报。此即异熟识。又随心所行
一切境界。亦名心地。此即前七转识。及通
八识相分内外诸境。于此二类。如实了知
我法二空。成无我智。下句结成。既知难闻
之义。如是具上二坚。方闻上来微细胜智。
第三一偈喻难说闻中。上半喻下半法合。此
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既通于世
故非其境。既非四心之境是谁境耶。即佛
智境。何者是智见实义故。出生有二义。一
生彼佛智故。二出离于生是无漏故。末句
云。所以难说者。闻者随闻取著悉迷惑故。
第二一偈显难闻者论云。已辩难说复显
难闻。然偈中举具德能闻。反显难闻。兼欲
使人学能闻故。于中三句举德。末句结成
能闻。初中初句为总。谓持听法心坚如金
刚。则能得闻。下二句别。坚有二种。一决定
信坚。即第二句。若无此坚于他分法不能
入故。二證得坚。即第三句。若无證坚于自
分法不能入故。深信之相云何。谓于佛智
设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
相。即胜鬘三种正智中仰推智也。所信是何。
谓佛胜智慧。以此地智上同佛智故。佛智
有二。一菩提智。是自行證法称性无边。二
化生权智是利他教法。随机隐显种种差别。
即是法华诸佛智慧及智慧门。于此二深皆
能信故。云何證坚。此亦有二。一知是能證。
二心地是所證。言无我者。通能所證。心地
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谓唯识相。论云。随心
所受三界中报。此即异熟识。又随心所行
一切境界。亦名心地。此即前七转识。及通
八识相分内外诸境。于此二类。如实了知
我法二空。成无我智。下句结成。既知难闻
之义。如是具上二坚。方闻上来微细胜智。
第三一偈喻难说闻中。上半喻下半法合。此
卷三十二 第 746b 页
中喻意不单取虚空以无画处空不为喻
故。亦不单取画。以壁上画不将喻故。正
取空中之画。风喻亦然。于中能依风画以
喻阿含。所依之空以喻證智。然空中风画不
可言无。谓若依树壁则可见故。亦不可言
有依空不住故。非有非无故不可说。文
意正尔。论有三段。初释喻相次释合相。后
拣喻不同。初中有三。初离释二喻以明非
有。次合释二喻以明非无。三双结二喻成
不可说。前中画喻有二。一正显喻相云。此
偈示现如空中画色如壁者。谓此空中画色
不异壁上画色。故云如壁。若尔。何以不见
二显其非有。论云。是中不住故不可见。谓
壁上之画有壁可住。故可得见。空中之画
无可依住故不可见。下风喻亦有二段。一
云如空中风如树叶。此正显喻相。二云。是
中不住故不可得见。此显非有。谓树叶上
风有叶可依故可得见。空中之风无可依
住故不可见。二合释二喻以辩非无。云
此动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此论意。明
但无可依故不得见。非风动画作其体全
无。三结成不可说义云。是虚空处事不可
得说。处者虚空处。是风画所依之空。虚空
事是空中风画之相。由前义故不可说有。
由后义故不可说无。故此空处及画事风
事。皆不可说其处所。第二释合喻中。次
第合上三段。而但双合。初论云是画风如说
者。此合上喻相。次论云。以非自性不可得见
是不住故以其客故者。合上非有。即以非
故。亦不单取画。以壁上画不将喻故。正
取空中之画。风喻亦然。于中能依风画以
喻阿含。所依之空以喻證智。然空中风画不
可言无。谓若依树壁则可见故。亦不可言
有依空不住故。非有非无故不可说。文
意正尔。论有三段。初释喻相次释合相。后
拣喻不同。初中有三。初离释二喻以明非
有。次合释二喻以明非无。三双结二喻成
不可说。前中画喻有二。一正显喻相云。此
偈示现如空中画色如壁者。谓此空中画色
不异壁上画色。故云如壁。若尔。何以不见
二显其非有。论云。是中不住故不可见。谓
壁上之画有壁可住。故可得见。空中之画
无可依住故不可见。下风喻亦有二段。一
云如空中风如树叶。此正显喻相。二云。是
中不住故不可得见。此显非有。谓树叶上
风有叶可依故可得见。空中之风无可依
住故不可见。二合释二喻以辩非无。云
此动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此论意。明
但无可依故不得见。非风动画作其体全
无。三结成不可说义云。是虚空处事不可
得说。处者虚空处。是风画所依之空。虚空
事是空中风画之相。由前义故不可说有。
由后义故不可说无。故此空处及画事风
事。皆不可说其处所。第二释合喻中。次
第合上三段。而但双合。初论云是画风如说
者。此合上喻相。次论云。以非自性不可得见
是不住故以其客故者。合上非有。即以非
卷三十二 第 746c 页
自性合上不住。以其客故者。出名无性不
住所以。谓名是实之宾。故无所住无自性也。
二合前非无。云非不于中有此言说。三合
前结成不可说。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地校
量胜分别难见者。佛智即所分别。合上空处。
言说显示下。是能分别。合上空中事。以诠
从旨故亦难见。合上不可说处。然论佛智即
今经牟尼智。牟尼此云寂默。以智相即智
性故。此即地智而名佛智者。无二体故。亦
是译人见牟尼之言。谓是释迦故耳。第三
拣喻不同者。举二喻者喻旨别故。论云。
画者喻名字句依相说故。谓画有相状如
名句之屈曲。能显地相。风者以喻音声。声
无屈曲如风之相。假实既殊故双举之。又
假实相依阙一不可。故云。又说者以此二
事说。听者以此二事闻。故举二喻双喻说
闻。若将二喻喻所诠者。仍有两重。一风画
喻地相所以不可见者。以同地智故。如
风画合空。二将风画复喻地智。地智所以
不可说者。以即同果分。离言说相故。如
风画合空。若以果从因则亦可说。以智从
相地有差殊。以旨从诠可闻可说。是则无
闻说之闻说也。第四一偈举难结默者。若
准上义。以二事说以二事闻。则可说可闻。
但是难见如何不说。故有此偈。意云。说闻
本在證见。难见说之何益。况复加以难信
故我默然。初句所證见法。次句难證。难中之
难故云最胜。次句难信。非地前證信故曰
世间。上三句举难后一句结默。第三解脱
住所以。谓名是实之宾。故无所住无自性也。
二合前非无。云非不于中有此言说。三合
前结成不可说。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地校
量胜分别难见者。佛智即所分别。合上空处。
言说显示下。是能分别。合上空中事。以诠
从旨故亦难见。合上不可说处。然论佛智即
今经牟尼智。牟尼此云寂默。以智相即智
性故。此即地智而名佛智者。无二体故。亦
是译人见牟尼之言。谓是释迦故耳。第三
拣喻不同者。举二喻者喻旨别故。论云。
画者喻名字句依相说故。谓画有相状如
名句之屈曲。能显地相。风者以喻音声。声
无屈曲如风之相。假实既殊故双举之。又
假实相依阙一不可。故云。又说者以此二
事说。听者以此二事闻。故举二喻双喻说
闻。若将二喻喻所诠者。仍有两重。一风画
喻地相所以不可见者。以同地智故。如
风画合空。二将风画复喻地智。地智所以
不可说者。以即同果分。离言说相故。如
风画合空。若以果从因则亦可说。以智从
相地有差殊。以旨从诠可闻可说。是则无
闻说之闻说也。第四一偈举难结默者。若
准上义。以二事说以二事闻。则可说可闻。
但是难见如何不说。故有此偈。意云。说闻
本在證见。难见说之何益。况复加以难信
故我默然。初句所證见法。次句难證。难中之
难故云最胜。次句难信。非地前證信故曰
世间。上三句举难后一句结默。第三解脱
卷三十二 第 747a 页
月叹众堪闻。请前已叹竟。此复叹者。由闻
上言證信难得。示现此众有信有證有堪
能故。先长行后偈颂。前中分二。先叙请。后
佛子下。发言正请。于中三。初陈众集。二善
净下。叹众具德。三善哉下。结请。二中十句
初总馀别。总谓善净深心离教證过。故名善
净。深心有二。一具修一切诸善行故。即下
教净。二与理相应故。即下證净。下九别中。
前五阿含净。后四證净。谓顺教修行名阿含
净。證理起行名为證净。教通地前證唯地
上。今初五中。一善洁思念即欲净。随所念
阿含得方便念觉净。谓得方便。即不取念
相名为善洁。二善修诸行者求。净三业敬
顺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愿
得益众生处上上胜生。生而便得悲智胜念。
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亲近多
佛意在多闻忆持故。五成就善根即行净。
为求地上真證法故。习少欲头陀等离著
善根。后證净四中。一舍离痴惑者得净现智。
善决定故。谓真见道中得无分别智。非比
知故名为现智。相见道中以后得智审观
理智故决定无惑。亦可俱通相见道中。亦
名现观。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
云舍离痴惑。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
一切烦恼不行故。相见道后至金刚无间道
中。皆是修道。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
道。灭二粗重皆使不行。对见道中初断所
知。故云垢染。成唯识第十云。烦恼障中修
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
上言證信难得。示现此众有信有證有堪
能故。先长行后偈颂。前中分二。先叙请。后
佛子下。发言正请。于中三。初陈众集。二善
净下。叹众具德。三善哉下。结请。二中十句
初总馀别。总谓善净深心离教證过。故名善
净。深心有二。一具修一切诸善行故。即下
教净。二与理相应故。即下證净。下九别中。
前五阿含净。后四證净。谓顺教修行名阿含
净。證理起行名为證净。教通地前證唯地
上。今初五中。一善洁思念即欲净。随所念
阿含得方便念觉净。谓得方便。即不取念
相名为善洁。二善修诸行者求。净三业敬
顺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愿
得益众生处上上胜生。生而便得悲智胜念。
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亲近多
佛意在多闻忆持故。五成就善根即行净。
为求地上真證法故。习少欲头陀等离著
善根。后證净四中。一舍离痴惑者得净现智。
善决定故。谓真见道中得无分别智。非比
知故名为现智。相见道中以后得智审观
理智故决定无惑。亦可俱通相见道中。亦
名现观。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
云舍离痴惑。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
一切烦恼不行故。相见道后至金刚无间道
中。皆是修道。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
道。灭二粗重皆使不行。对见道中初断所
知。故云垢染。成唯识第十云。烦恼障中修
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
卷三十二 第 747b 页
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
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七地之中虽暂现
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等。烦
恼即是垢染。不行即是无有。然见道中。非
不断惑见理义增。修道位中审虑重观除障
义胜。故此偏说。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不
乐小乘。但于上胜佛德深心希欲。信解决
定故。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趣菩萨地尽
道中自正行故。上叹德竟。第三结请可知。
二偈颂中。初偈直举法请不颂前文。上半
举法请说。下半彰说有益。后偈颂前请可
知。第四尔时下。不堪有损止中二。先长行
中亦二。先领前所叹对下有损。所以言虽。
后然有下。举损违请。于中二。先举损劣解
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
者。正行相违犹豫义故。惑者心迷于理能破
坏善法远离善法故。此明现损。于长夜下。
明其当损。后我悯下。结默违请。偈中亦二。
初偈颂前段。净明有信馀皆有證。如山如
海双喻教證。后偈颂后段以取相故。但
依于识不能依智。第五双叹人法请中。
复重请者。示彼疑惑应须断之。岂可避之。
避之不说有多过咎。何等过咎不得成就
一切佛法。文中先长行。后偈颂。长行中三。
初标请。次何以故下。释请。后是故佛子下。
结请。释中二。先直徵释。后转徵释。前中先
徵意云。何以当得佛护而能信耶。释云。法
应得护由得护故必能信受。二转徵释中。
先徵后释徵。意云。何以说十地时法应得
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七地之中虽暂现
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等。烦
恼即是垢染。不行即是无有。然见道中。非
不断惑见理义增。修道位中审虑重观除障
义胜。故此偏说。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不
乐小乘。但于上胜佛德深心希欲。信解决
定故。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趣菩萨地尽
道中自正行故。上叹德竟。第三结请可知。
二偈颂中。初偈直举法请不颂前文。上半
举法请说。下半彰说有益。后偈颂前请可
知。第四尔时下。不堪有损止中二。先长行
中亦二。先领前所叹对下有损。所以言虽。
后然有下。举损违请。于中二。先举损劣解
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
者。正行相违犹豫义故。惑者心迷于理能破
坏善法远离善法故。此明现损。于长夜下。
明其当损。后我悯下。结默违请。偈中亦二。
初偈颂前段。净明有信馀皆有證。如山如
海双喻教證。后偈颂后段以取相故。但
依于识不能依智。第五双叹人法请中。
复重请者。示彼疑惑应须断之。岂可避之。
避之不说有多过咎。何等过咎不得成就
一切佛法。文中先长行。后偈颂。长行中三。
初标请。次何以故下。释请。后是故佛子下。
结请。释中二。先直徵释。后转徵释。前中先
徵意云。何以当得佛护而能信耶。释云。法
应得护由得护故必能信受。二转徵释中。
先徵后释徵。意云。何以说十地时法应得
卷三十二 第 747c 页
佛护耶。下释意云。如来说法不离教證。最
所要故。文中三。谓法喻合。法中最初所行者。
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诸佛法者。是證智故。
此即九种教證中。第四修成相对。二喻中以
字母喻于地智。为诸法本。论云。书者是字
相。如嘶字师子形相等者。以书记字非正
字体。言师子形者。谓[虱-(乏-之+虫)+允]字如蹲踞形。有云。
如呼师子为[巢-果+七](词孕)多故。[巢-果+七]字像形似师子
头尾者。全不似也。字者论云恶阿等者。即
十四音正是字体。字即文也。等馀十二。然
有十四音。二音不入字母。谓里梨二字。数
者名句。此二是数义者。谓有二字多字名。
必以多字成句故皆数也。说者是语言。皆以
字母为本者。明末依本喻果依因。字母究
竟者。明本能摄末。喻因无不摄。上二顺
明。无有少分离字母者。反成上二。言字母
者。即迦祛等三十四字。以前十二音入此
三十四字。则一一字中成十二字。复有二
合三合乃至六合。展转相从出一切字。故名
为母。论经名为初章者。以梵章之中悉谈
字母最在初故。然五天口呼。则轻重有异。
书之贝叶字体不殊。梵天之书千古无易。
不同此土篆隶随时。故此为母。亦常楷定。
三合中初合末依于本。后十地究竟合因
无不摄。所以须此二者。若但言为本容
非是末。如以百钱为本成多财货等。今明
如水为海本。无海非水故。云究竟无有离
者。又为本者非但因为果本。亦乃后为前
本地前。望證修阿含故。初心即以智观如
所要故。文中三。谓法喻合。法中最初所行者。
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诸佛法者。是證智故。
此即九种教證中。第四修成相对。二喻中以
字母喻于地智。为诸法本。论云。书者是字
相。如嘶字师子形相等者。以书记字非正
字体。言师子形者。谓[虱-(乏-之+虫)+允]字如蹲踞形。有云。
如呼师子为[巢-果+七](词孕)多故。[巢-果+七]字像形似师子
头尾者。全不似也。字者论云恶阿等者。即
十四音正是字体。字即文也。等馀十二。然
有十四音。二音不入字母。谓里梨二字。数
者名句。此二是数义者。谓有二字多字名。
必以多字成句故皆数也。说者是语言。皆以
字母为本者。明末依本喻果依因。字母究
竟者。明本能摄末。喻因无不摄。上二顺
明。无有少分离字母者。反成上二。言字母
者。即迦祛等三十四字。以前十二音入此
三十四字。则一一字中成十二字。复有二
合三合乃至六合。展转相从出一切字。故名
为母。论经名为初章者。以梵章之中悉谈
字母最在初故。然五天口呼。则轻重有异。
书之贝叶字体不殊。梵天之书千古无易。
不同此土篆隶随时。故此为母。亦常楷定。
三合中初合末依于本。后十地究竟合因
无不摄。所以须此二者。若但言为本容
非是末。如以百钱为本成多财货等。今明
如水为海本。无海非水故。云究竟无有离
者。又为本者非但因为果本。亦乃后为前
本地前。望證修阿含故。初心即以智观如
卷三十二 第 748a 页
故。第三结请可知。问若依上义。诸佛有力
能令信者。何故今后众生于彼法中亦有
谤意。答有二种定。则不可加。一感报定。以
先世今世造定业故。二作业定。宿恶熏心
猛利缠起难晓喻故。上如释种下如琉璃。
颂中初偈颂标请。后偈颂释请。略不颂结。
颂释中长行法中无究竟之言。而喻中有。今
此反前欲显具有。又法中明本能生末。合
中明末依于本。皆影略耳。第二大众同请
者。上来众首请说。显众堪闻乐闻。今大众
展诚自陈有根有欲。文中先叙请。后正偈
请。于中二。前四偈半叹人堪能请。后一偈
叹法成益请。今初亦二。前二颂叹说者。馀
叹听者。前中初五句叹说者。自成教證。后
三句叹能令他入。今初。初四句叹證。后一
句叹教。自分所成一切行位。通名为證。上
受佛教说为阿含。即九种教證中第八门
也。今初上者是总。然总有二义。一双为教
證之总。二唯显證力辩才。对教名上。此中
叹證辩才有三。一真实智为辩所依。即经
初句无漏故无垢。过小故云妙。二辩体性
即第二句。谓堪能分别无边法义故。三者
辩果即下二句。依前起词乐说故名为果。
一诠表深旨字义成就。即下一句二滑利胜
上字义成就。即宣畅句。二有一句叹阿含。
谓念持于教得净慧无疑名清净行。三句
叹能令他入者。初句令入證。谓已入地者
令得佛十力。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云
集功德。集功德即论经净心。净心即初地。由
能令信者。何故今后众生于彼法中亦有
谤意。答有二种定。则不可加。一感报定。以
先世今世造定业故。二作业定。宿恶熏心
猛利缠起难晓喻故。上如释种下如琉璃。
颂中初偈颂标请。后偈颂释请。略不颂结。
颂释中长行法中无究竟之言。而喻中有。今
此反前欲显具有。又法中明本能生末。合
中明末依于本。皆影略耳。第二大众同请
者。上来众首请说。显众堪闻乐闻。今大众
展诚自陈有根有欲。文中先叙请。后正偈
请。于中二。前四偈半叹人堪能请。后一偈
叹法成益请。今初亦二。前二颂叹说者。馀
叹听者。前中初五句叹说者。自成教證。后
三句叹能令他入。今初。初四句叹證。后一
句叹教。自分所成一切行位。通名为證。上
受佛教说为阿含。即九种教證中第八门
也。今初上者是总。然总有二义。一双为教
證之总。二唯显證力辩才。对教名上。此中
叹證辩才有三。一真实智为辩所依。即经
初句无漏故无垢。过小故云妙。二辩体性
即第二句。谓堪能分别无边法义故。三者
辩果即下二句。依前起词乐说故名为果。
一诠表深旨字义成就。即下一句二滑利胜
上字义成就。即宣畅句。二有一句叹阿含。
谓念持于教得净慧无疑名清净行。三句
叹能令他入者。初句令入證。谓已入地者
令得佛十力。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云
集功德。集功德即论经净心。净心即初地。由
卷三十二 第 748b 页
集德成故。后二句令入阿含辩才分别说
者。意令受持十地法故。说主既内具二力。
外令他入。何故不说。二有二颂半叹听者
中二。初偈叹众有根。后一偈半叹众有欲。
今初由有根故堪受教證。初句有治。次二
句离所治。下句结请。结请惟愿是总。惟愿
有二。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妄想不
堪闻教。一我二慢。以我慢故于法法师不
生恭敬。以定戒为治。谓若有定则心调
伏。故内无我慢。戒则善住威仪外相不彰。
有二妄想不堪得證。一邪见颠倒见故。二
疑念于不思议处不生信故。有二对治则
能得證。一證见善思义故。即经集正。谓积
集深思故。二者正心。信心欢喜故。二叹有
欲者。显示大众求法转深。于中一偈喻明
半偈法合。前有四喻。喻四种义门。示现正
受。彼所说义。一受持谓求闻慧。初闻即受随
闻受持。如水不嚼随得而饮。二助力。谓求
思慧嚼所闻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资
身力。三远离。谓求修慧依闻思行能去惑
习。如服良药药行除病。上三三慧。四安乐
行。谓求證智即三慧果圣所依处现法受乐
行故。如蜜众蜂所依故云贪也。后法合中
能求一向是法。所求犹通法喻。以一甘露
总合四喻。甘露有四能故。一除渴。二去
饥。三愈病。四安乐故。二有一偈叹法利
益请。直观经文似当结请。今依论判故
云叹法善哉是总。所说法中善具足故。善哉
有三。一所依即广大智。说地必依此慧故。
者。意令受持十地法故。说主既内具二力。
外令他入。何故不说。二有二颂半叹听者
中二。初偈叹众有根。后一偈半叹众有欲。
今初由有根故堪受教證。初句有治。次二
句离所治。下句结请。结请惟愿是总。惟愿
有二。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妄想不
堪闻教。一我二慢。以我慢故于法法师不
生恭敬。以定戒为治。谓若有定则心调
伏。故内无我慢。戒则善住威仪外相不彰。
有二妄想不堪得證。一邪见颠倒见故。二
疑念于不思议处不生信故。有二对治则
能得證。一證见善思义故。即经集正。谓积
集深思故。二者正心。信心欢喜故。二叹有
欲者。显示大众求法转深。于中一偈喻明
半偈法合。前有四喻。喻四种义门。示现正
受。彼所说义。一受持谓求闻慧。初闻即受随
闻受持。如水不嚼随得而饮。二助力。谓求
思慧嚼所闻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资
身力。三远离。谓求修慧依闻思行能去惑
习。如服良药药行除病。上三三慧。四安乐
行。谓求證智即三慧果圣所依处现法受乐
行故。如蜜众蜂所依故云贪也。后法合中
能求一向是法。所求犹通法喻。以一甘露
总合四喻。甘露有四能故。一除渴。二去
饥。三愈病。四安乐故。二有一偈叹法利
益请。直观经文似当结请。今依论判故
云叹法善哉是总。所说法中善具足故。善哉
有三。一所依即广大智。说地必依此慧故。
卷三十二 第 748c 页
二体性即第二句。正说入诸地则地地转胜
故。三者地果即后二句。谓具十力无障碍佛
菩提故。行亦果行如出现品说。自下第三
如来加请前虽二家四请。为显法胜复待
佛加。前来为分主伴主佛。唯明意加。今欲
具于身口故复重加。又前默与威神令有
加请。今加为说不与前同。若尔诸佛前已
具于三业何得复加。前但是加未是请故。
今以加为请并异于前。上力被下说以为
加。因加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故云加
请。长行则以加为请。偈颂则以请为加。
不以常口求请。而以云台发言。不以常
身展敬而以光业代者。为不轻尊位故。
要复请者为重法故。前加分中不加大众。
今此加者。前若即加说主。无由三止。此若
不加请主。前言得佛护念便为无验。文
中通有八业二身。且分为二。先长行有二
身七业。后偈颂但明请业。前中二。先此佛光
照十方。后十方佛放光照。此二光互照必
互相见。二段皆有二身七业。今初分二。先
明光体业用。后作是事已下。正明所作。今
初。先明光本。上加于下多用眉间之光。亦
表将说中正之道。出清净下。正明体用。
于中文有六业。一觉业。即光名体。谓是光
照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故。觉照光用
故曰焰明。二百千下。因业。能生眷属义
故。三普照下。卷舒业。舒则普照十方。卷则
还入常光。今文略无卷业。若兼取下文。如
日身中于空中住。义则通有。四三恶下止
故。三者地果即后二句。谓具十力无障碍佛
菩提故。行亦果行如出现品说。自下第三
如来加请前虽二家四请。为显法胜复待
佛加。前来为分主伴主佛。唯明意加。今欲
具于身口故复重加。又前默与威神令有
加请。今加为说不与前同。若尔诸佛前已
具于三业何得复加。前但是加未是请故。
今以加为请并异于前。上力被下说以为
加。因加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故云加
请。长行则以加为请。偈颂则以请为加。
不以常口求请。而以云台发言。不以常
身展敬而以光业代者。为不轻尊位故。
要复请者为重法故。前加分中不加大众。
今此加者。前若即加说主。无由三止。此若
不加请主。前言得佛护念便为无验。文
中通有八业二身。且分为二。先长行有二
身七业。后偈颂但明请业。前中二。先此佛光
照十方。后十方佛放光照。此二光互照必
互相见。二段皆有二身七业。今初分二。先
明光体业用。后作是事已下。正明所作。今
初。先明光本。上加于下多用眉间之光。亦
表将说中正之道。出清净下。正明体用。
于中文有六业。一觉业。即光名体。谓是光
照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故。觉照光用
故曰焰明。二百千下。因业。能生眷属义
故。三普照下。卷舒业。舒则普照十方。卷则
还入常光。今文略无卷业。若兼取下文。如
日身中于空中住。义则通有。四三恶下止
卷三十二 第 749a 页
业。五降伏业。论经云。一切魔宫隐蔽不现。
今经阙此。六又照一切下。敬业。显现佛会
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现业。正为令
众见说听者。皆得佛加堪说听故。长行受
身加之名偏从此立。二正显所作即二身
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
论不指经。古德共指卷舒敬示三业当之。
以是往来光体如星流故。二如日身。谓如
日处空即此所作。于上空中为台是也。故
以身业相对。应成四句。一业而非身。谓
八中除三。二身而非业。即如日身。三亦身
亦业即流星身。四非身非业。此经所无。即
论经彼此相见。以身约有体业约有用。三
则双具。四则非正所为故。二十方佛放光
照此者。正为照此。然其作业亦周十方。七
业二身不殊此佛而加。又亦照此娑婆。经
文以主佛普照此。不待言伴佛普照。正意
为此加被相故。第二偈颂明请业中二。初
偈所依望前犹属于身。后正偈请。五偈分
二。前四加请所说。后一教说分齐。前中亦
二。初二偈举法请。后二偈举益请。前中亦
二。初偈正显作加。后偈显加所为。今初。加
于彼三字是总。此偈正为加故。其世中上亦
总亦别望加于彼是别。以二种加中是具
果加故。望四胜义是总。以上即胜义具四
种胜。为世中上故。言四胜者。亦如世王。
一自在胜。所作无碍故。即经初句言佛无等
者。由离二障解脱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已
还皆无等故。重言等者唯与佛等。欲显佛
今经阙此。六又照一切下。敬业。显现佛会
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现业。正为令
众见说听者。皆得佛加堪说听故。长行受
身加之名偏从此立。二正显所作即二身
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
论不指经。古德共指卷舒敬示三业当之。
以是往来光体如星流故。二如日身。谓如
日处空即此所作。于上空中为台是也。故
以身业相对。应成四句。一业而非身。谓
八中除三。二身而非业。即如日身。三亦身
亦业即流星身。四非身非业。此经所无。即
论经彼此相见。以身约有体业约有用。三
则双具。四则非正所为故。二十方佛放光
照此者。正为照此。然其作业亦周十方。七
业二身不殊此佛而加。又亦照此娑婆。经
文以主佛普照此。不待言伴佛普照。正意
为此加被相故。第二偈颂明请业中二。初
偈所依望前犹属于身。后正偈请。五偈分
二。前四加请所说。后一教说分齐。前中亦
二。初二偈举法请。后二偈举益请。前中亦
二。初偈正显作加。后偈显加所为。今初。加
于彼三字是总。此偈正为加故。其世中上亦
总亦别望加于彼是别。以二种加中是具
果加故。望四胜义是总。以上即胜义具四
种胜。为世中上故。言四胜者。亦如世王。
一自在胜。所作无碍故。即经初句言佛无等
者。由离二障解脱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已
还皆无等故。重言等者唯与佛等。欲显佛
卷三十二 第 749b 页
佛等正觉故。二力胜。即经十力能伏邪智
之怨敌故。三眷属胜。即无量胜功德及人间
最胜。论经即当无量诸众首。谓具功德堪
为众首。故云人间最胜。论云诸众首者。佛
于世间最上胜故。四种姓胜。谓家姓胜故。
即释师子法。于中又二。一释师子是生家
胜。谓应生释姓轮王贵胄故。诸佛同加。偏
语释者以现见故。是主佛故。二法之一字
是法家胜。谓非但生家胜。诸佛皆同真如法
中住故。由上四义故。称法王名世中上。上
云二种加者。一具身加依法身故。谓释师子
是有法所依之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
即是世中上。及别明四胜。异未成佛之色
身故。今此具德之人加金刚藏。第二偈加所
为者。欲令开现法藏义故。文中初句及下
句。以佛威神是说所依。馀文正辩所为。开胜
藏一句是总。下十字是别。别叹胜藏。有其
二种。一义藏成就。二字藏成就。义藏即胜妙
行。行者。诸菩萨行。所谓助道法故。妙者。真
实智故。即是證道。胜者。神力胜故。是不住
道。染净无碍故云神力。如是显示深妙胜
上之义。二字藏者。即诸地广智及分别说。谓
说十地差别相故。上举法请竟。第二举益
请者。显所说法利他有三时益故。二偈分
三。初半偈闻时益。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
成闻持故。次半颂修时益。上句修时因圆。
下句所修果满。后一偈转生时益。即具坚种
人。上半顺明。明有信之益。下半反显举无
信之损。论经但有顺明。偈云。虽在于大海
之怨敌故。三眷属胜。即无量胜功德及人间
最胜。论经即当无量诸众首。谓具功德堪
为众首。故云人间最胜。论云诸众首者。佛
于世间最上胜故。四种姓胜。谓家姓胜故。
即释师子法。于中又二。一释师子是生家
胜。谓应生释姓轮王贵胄故。诸佛同加。偏
语释者以现见故。是主佛故。二法之一字
是法家胜。谓非但生家胜。诸佛皆同真如法
中住故。由上四义故。称法王名世中上。上
云二种加者。一具身加依法身故。谓释师子
是有法所依之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
即是世中上。及别明四胜。异未成佛之色
身故。今此具德之人加金刚藏。第二偈加所
为者。欲令开现法藏义故。文中初句及下
句。以佛威神是说所依。馀文正辩所为。开胜
藏一句是总。下十字是别。别叹胜藏。有其
二种。一义藏成就。二字藏成就。义藏即胜妙
行。行者。诸菩萨行。所谓助道法故。妙者。真
实智故。即是證道。胜者。神力胜故。是不住
道。染净无碍故云神力。如是显示深妙胜
上之义。二字藏者。即诸地广智及分别说。谓
说十地差别相故。上举法请竟。第二举益
请者。显所说法利他有三时益故。二偈分
三。初半偈闻时益。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
成闻持故。次半颂修时益。上句修时因圆。
下句所修果满。后一偈转生时益。即具坚种
人。上半顺明。明有信之益。下半反显举无
信之损。论经但有顺明。偈云。虽在于大海
卷三十二 第 749c 页
及劫尽火中。决定信无碍必得闻此经。今
经堪受即决定信义。此中大意云。若有信有
机为堪受者。无问恶道善道。难处生皆
得闻经。以难不障闻故言虽也。海水劫
火即是转生难处。大海即是恶道畜生趣故。
故论云。龙世界长寿。亦得闻此经。偈言虽
在于大海故。而言长寿者。如有经说。右
胁著地未动之间。已经贤劫千佛出世。更
一转亦尔。但暂卧息尚尔。况其一生。劫火中
者。即是善趣。论云。虽在色界光音天等。亦
得闻此经。偈言及劫尽火中故。此即指二
禅已上为长寿天难。然论无长寿之言。而
前龙趣却有长寿。且三恶为难不必长寿。
恐是译人误。将此中长寿入于前文。然二
经中文皆巧略。若具应言劫尽火起时在光
音天中故。论为此释。以火起时初禅无人。
二禅不为其坏于中得闻故。等言等取三
禅四禅。免水风灾长寿天难。乃至无色亦皆
得闻。今举初摄后。及对水成文故云劫
火。案智论等通上二界。除五净居皆长寿
难。今不取初禅者。以彼有梵王多好说
法。有觉有观闻法障轻。又正已烧故不说
之。上顺论释。八难之中善恶二趣各举其
一。理实八难皆容得闻。又劫火之言兼佛前
后。劫坏之时无佛出故。脩罗地狱容在海
中则兼数难矣。今经但云劫火。则正在火
中亦容得闻。以众生见烧烧处有不烧
故。问若依前义。云何堪受法人复生难处。
答此约乘戒缓急应成四句。一乘缓戒急。
经堪受即决定信义。此中大意云。若有信有
机为堪受者。无问恶道善道。难处生皆
得闻经。以难不障闻故言虽也。海水劫
火即是转生难处。大海即是恶道畜生趣故。
故论云。龙世界长寿。亦得闻此经。偈言虽
在于大海故。而言长寿者。如有经说。右
胁著地未动之间。已经贤劫千佛出世。更
一转亦尔。但暂卧息尚尔。况其一生。劫火中
者。即是善趣。论云。虽在色界光音天等。亦
得闻此经。偈言及劫尽火中故。此即指二
禅已上为长寿天难。然论无长寿之言。而
前龙趣却有长寿。且三恶为难不必长寿。
恐是译人误。将此中长寿入于前文。然二
经中文皆巧略。若具应言劫尽火起时在光
音天中故。论为此释。以火起时初禅无人。
二禅不为其坏于中得闻故。等言等取三
禅四禅。免水风灾长寿天难。乃至无色亦皆
得闻。今举初摄后。及对水成文故云劫
火。案智论等通上二界。除五净居皆长寿
难。今不取初禅者。以彼有梵王多好说
法。有觉有观闻法障轻。又正已烧故不说
之。上顺论释。八难之中善恶二趣各举其
一。理实八难皆容得闻。又劫火之言兼佛前
后。劫坏之时无佛出故。脩罗地狱容在海
中则兼数难矣。今经但云劫火。则正在火
中亦容得闻。以众生见烧烧处有不烧
故。问若依前义。云何堪受法人复生难处。
答此约乘戒缓急应成四句。一乘缓戒急。
卷三十二 第 750a 页
生长寿北洲不闻法要。二者乘急戒缓。生
三涂中不碍闻法故。佛会中多列龙鬼等
类。三者乘戒俱急。则人天闻法。四乘戒俱
缓。则处三涂诸根不具又不闻法。今海水
劫火是二三两句。馀二无乘故。经论不明。
即后半意勉旃学徒。愿留心法要故。涅槃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
为缓。第二一偈教说分齐中。应说诸地者。总
劝说也。说地何义。谓应说前字藏之中诸
地广智三渐次相故。次修习言即为总相。
言渐次者。渐明非顿。次辩不乱。云何为三。
一观渐次。二證渐次。三修行渐次。此即十
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
后相也。胜智道者。即观渐次。道者因也。以
加行智为正證胜智之渐次。故名胜智道。
谓说此十地若加行观。若加行所依止理。能
生诸地实智故。次入住展转者。是證渐次。
入者入地心。住即住地心。未转向馀地故。
展转即出地心。地地转所住处故。即此三心
證智自为渐次。第三句即修行渐次。以后
得智要由證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
渐次。言法智者。正辩后得智体缘法别。
故名为法智。此智从二境生。一由證真故。
云从行生故。论云。行者入住展转成就故。
二外能了俗故。云从境界生故。论云境界
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谓以正證之行。行
于俗境是后得也。利益众生一句。结说之
益。亦是后得智境。问地地正證者。如初地中
正智亲證真如。则后九地中不应更證以
三涂中不碍闻法故。佛会中多列龙鬼等
类。三者乘戒俱急。则人天闻法。四乘戒俱
缓。则处三涂诸根不具又不闻法。今海水
劫火是二三两句。馀二无乘故。经论不明。
即后半意勉旃学徒。愿留心法要故。涅槃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
为缓。第二一偈教说分齐中。应说诸地者。总
劝说也。说地何义。谓应说前字藏之中诸
地广智三渐次相故。次修习言即为总相。
言渐次者。渐明非顿。次辩不乱。云何为三。
一观渐次。二證渐次。三修行渐次。此即十
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
后相也。胜智道者。即观渐次。道者因也。以
加行智为正證胜智之渐次。故名胜智道。
谓说此十地若加行观。若加行所依止理。能
生诸地实智故。次入住展转者。是證渐次。
入者入地心。住即住地心。未转向馀地故。
展转即出地心。地地转所住处故。即此三心
證智自为渐次。第三句即修行渐次。以后
得智要由證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
渐次。言法智者。正辩后得智体缘法别。
故名为法智。此智从二境生。一由證真故。
云从行生故。论云。行者入住展转成就故。
二外能了俗故。云从境界生故。论云境界
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谓以正證之行。行
于俗境是后得也。利益众生一句。结说之
益。亦是后得智境。问地地正證者。如初地中
正智亲證真如。则后九地中不应更證以
卷三十二 第 750b 页
如无二无异故。古德释云。如虽一味。约智
明昧有十亲證。此亦顺理故。唯识论云。虽
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此
约所證德异故。有十地亲證。又云。虽初地
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为令圆
满。后后建立此。则亦约能證明昧意也。若
唯取所證德异。则初地未全證如。亦未能
全通如无异难。如人观空小时不远大则
渐增。空虽无差眼有明昧。自下第三许说
分齐。谓所说不过义说二大。是地分齐。于
中二。先叙说仪意。后正显偈辞。今初。观
察十方是叙说仪。论云。示无我慢无偏心
故。观十方佛将欲承力。故无我慢。观十
方机拟将普被故。无偏心故。上下文皆云
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亦可普观物机不
慢旁人。普观诸佛不偏一佛。欲令大众增
净信者。是叙说意。谓众先有信深渴所闻。
今更示说正地二大增益闻者。堪受正义。
不如言取名增净信。若准论经更有增
喜。彼经云。欲令大众重增踊悦生正信
故。以踊悦即是净信故。今略无故。论云踊
悦者。心清不浊故。由信以心净为性。则
称理而悦。以前说主违请中已令众喜故。
今云增如何得此踊悦。论云踊悦有二种。
一义大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
说大能得义故。义名所以深广称大。即是
当法受名。说名诠表。因于此说得彼义
故。依所得义故名为大。大之说故依他受
称。闻于二大皆踊悦者。因诠得旨湛净
明昧有十亲證。此亦顺理故。唯识论云。虽
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此
约所證德异故。有十地亲證。又云。虽初地
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为令圆
满。后后建立此。则亦约能證明昧意也。若
唯取所證德异。则初地未全證如。亦未能
全通如无异难。如人观空小时不远大则
渐增。空虽无差眼有明昧。自下第三许说
分齐。谓所说不过义说二大。是地分齐。于
中二。先叙说仪意。后正显偈辞。今初。观
察十方是叙说仪。论云。示无我慢无偏心
故。观十方佛将欲承力。故无我慢。观十
方机拟将普被故。无偏心故。上下文皆云
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亦可普观物机不
慢旁人。普观诸佛不偏一佛。欲令大众增
净信者。是叙说意。谓众先有信深渴所闻。
今更示说正地二大增益闻者。堪受正义。
不如言取名增净信。若准论经更有增
喜。彼经云。欲令大众重增踊悦生正信
故。以踊悦即是净信故。今略无故。论云踊
悦者。心清不浊故。由信以心净为性。则
称理而悦。以前说主违请中已令众喜故。
今云增如何得此踊悦。论云踊悦有二种。
一义大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
说大能得义故。义名所以深广称大。即是
当法受名。说名诠表。因于此说得彼义
故。依所得义故名为大。大之说故依他受
称。闻于二大皆踊悦者。因诠得旨湛净
卷三十二 第 750c 页
无疑。法喜内充故增踊悦。大意如此。然二
大体相古说不同。远公云。此地经中宗要有
四。一是言教。二是所说教道之行。三是所
显證道之行。四是證道所表地法。就此四中
初二为说大。以行依言成。言依行发故合
为说。后二合为义大。以證依法成法由證
显。故合为义。贤首释云。此经宗要有六。一
所依果海如太虚空。二地智所證十重法界。
如空中所画之处。三根本智能證法界。如能
依画相。四诸地后得随事起行悲智不住。
五诸地加行所起行解。为趣地方便。六寄
法显成诸地差别。如第二地中十善为正。
三地禅支等。于此六中前三合为义大。后
三合为说大。然其后解不取能诠者。意云。
如偈中七偈亦明义大。岂无能诠。正应用
所以甚深故。名之为义。可寄言说故称为
说。且依后解。古德因此复辩可说不可说
义。然下论自明因果二分说不说义。非无
眉目故今叙之于中先就义大。次约说大。
后辩双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
举。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
人名不可说。二约證处。既此所證离相离
名。还云此法不可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
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
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
逮故不可说。摄论云。无分别智离五相故。
谓睡眠昏醉等。以直诠不到故。约遮诠以
示彼法二就说大中亦三。一约后得智。随
事行相可以言辞分别。是则可说。是出世
大体相古说不同。远公云。此地经中宗要有
四。一是言教。二是所说教道之行。三是所
显證道之行。四是證道所表地法。就此四中
初二为说大。以行依言成。言依行发故合
为说。后二合为义大。以證依法成法由證
显。故合为义。贤首释云。此经宗要有六。一
所依果海如太虚空。二地智所證十重法界。
如空中所画之处。三根本智能證法界。如能
依画相。四诸地后得随事起行悲智不住。
五诸地加行所起行解。为趣地方便。六寄
法显成诸地差别。如第二地中十善为正。
三地禅支等。于此六中前三合为义大。后
三合为说大。然其后解不取能诠者。意云。
如偈中七偈亦明义大。岂无能诠。正应用
所以甚深故。名之为义。可寄言说故称为
说。且依后解。古德因此复辩可说不可说
义。然下论自明因果二分说不说义。非无
眉目故今叙之于中先就义大。次约说大。
后辩双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
举。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
人名不可说。二约證处。既此所證离相离
名。还云此法不可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
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
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
逮故不可说。摄论云。无分别智离五相故。
谓睡眠昏醉等。以直诠不到故。约遮诠以
示彼法二就说大中亦三。一约后得智。随
事行相可以言辞分别。是则可说。是出世
卷三十二 第 751a 页
间故不可说。二约加行智。谓是意言观故是
则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说。又
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诸法共相皆是可说。此
通一切法。三约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
人解十地故名为可说。不可以此即为十
地。名不可说。三约双融中。此上六中各说
即是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准思可知。又
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證就缘是则可说。二
所證非修故不可说。能證修起是则可说。三
正證离相故不可说。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
后得无分别故不可说。加行有意言。是则可
说。五加行观无分别故。不可说。寄法表地
是则可说。此上不可说。皆各不异于可说。
以真理普遍故。可说不异不可说以缘修
无性故。是故下文虽说一分。义亦不少。故
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意在于此。涅槃亦
云生生等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故。说不说不可局执。馀至下明。上来叙意
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
则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说。又
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诸法共相皆是可说。此
通一切法。三约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
人解十地故名为可说。不可以此即为十
地。名不可说。三约双融中。此上六中各说
即是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准思可知。又
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證就缘是则可说。二
所證非修故不可说。能證修起是则可说。三
正證离相故不可说。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
后得无分别故不可说。加行有意言。是则可
说。五加行观无分别故。不可说。寄法表地
是则可说。此上不可说。皆各不异于可说。
以真理普遍故。可说不异不可说以缘修
无性故。是故下文虽说一分。义亦不少。故
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意在于此。涅槃亦
云生生等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故。说不说不可局执。馀至下明。上来叙意
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