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四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初来意者。总有五义。一为答前第二会初
十藏问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
梵行品。三前约位别行。今辨始终通行故。
四前明成位行。今辨净治彼行故。同十地
中信等十行。五前明自分究竟。今辨胜进趣
后。同上明法。准问应在十回向后。今此辨
者略有二义。一云藏有二义。约蕴摄义在
十行后。约出生义在十地前。义通二处问
答互显。一云。回向无别自体。但以能回前
行为其自体。今十藏既为十行胜进。亦为
回向胜进故。回向后无别胜进。此即前后互
举显义方备。然明法品及第五回向。皆有十
藏随三贤异故不相滥。又前是胜进所成。
后是一位之果。今通为胜进故意旨不同。二
释名者。藏是出生蕴积之义。谓一藏内体含
法界故。摄德出用一一无尽。寄圆显十
即带数释也。三宗趣者。十藏为宗。摄前
生后得果为趣。四释文中大分四别。第一
唱数显同。二徵名列异。三依名广释。四总
叹胜能。今初三世同说显胜令遵。二何等
下徵名列异。藏如前解。信等对藏皆持业
释。心净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贤善为惭。轻
拒暴恶为愧。餐教广转为闻。辍己惠人
为施。决择诸法名慧。令心明记为念。任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4b 页
持所记为持。巧宣所持为辩。各有业用。
然念慧及信惭愧等五。皆当体为性。馀五行
用立名。此约随相。若就融通。皆顺法界
之行。良以法界性自清净。离过等故。随义
说十。然约随相前九自利。后一利他。通皆
具二。信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离过。惭
愧庄严戒行光洁。上三离过之行馀皆进善。
进善之首必藉多闻。如闻而行。唯福与慧
念使增明。持令经久辩以利他故。前七即
七圣财慧为正导。故终辨之。次二守护。后
一积而能散。第三依名广释十藏。即为十
段。信中有四。谓徵名释相。结名辨益。辨益
一种唯初七十。馀之七段。文但有三。今初段
中初徵可知。释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
萨下明信力。三此菩萨入佛下总结信成。今
初也。十句为四。初三三空。信所执无相。谓
情有理无名空。空亦无相。空无相故无所
愿求。次三信依他无生。一缘起无作二不实
故。无能所分别。三无体故无所依。次三信
圆成无性。一广无边量。二胜故无上。三深不
可越。后一总信三性无生。如初会辨则十
皆无生。并通三性。如一无生观。但信依他
无遍计人法自然之生性。则是无性圆成。馀
例此知。第二明信力中二。先正显业用。后
徵释所由。今初文有十句。遍从前十前十
并成此十。若类例辨。初二于胜上法不怯。
次四。广多法不怯。一所化众生。二即化法。
三是化处。四化之所归。后四宽远法不怯。若
剋文取义。以后十句逆配前十。谓由信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4c 页
法无生故。于佛法不怯。佛法以无生为体
故。佛难超故。众生无尽故。法界无边故。虚
空无依故。涅槃无分别故。过去之因不作果
故。未来之法无可愿故。现在之法即无相故。
入劫无障碍。以即空故。此十皆深广难思。
二徵释中。先徵意云何。以深广难思。菩萨闻
而不怯。释意云。以于深广皆坚信故。文分
为二。初总后别。总云一向信者无犹豫故。
坚者异说不坏故。所信谓何即佛智慧。智慧
何相无边无尽。然通二义。一广无边涯竖不
可尽。二无二边之偏同真性之无尽。二十
方下别释。初释前意。十方无量是无边义。已
现当入是无尽义。言得菩提是自證义。出世
入灭是应现义。法无边故佛智无边。一佛之
智尚不可尽。况横遍十方竖该三际。菩萨
于斯广远坚信不移。宁有怯耶。二彼诸下
释第二意。闻深不怯。谓已得今得菩提而不
增。当得未得而不减。已出今出而不生。已
入今入而不灭。当出而不进当入而不退。
现得出入而不近。在于已当而不远。照穷
万法而无知。顿寂诸相而不舍。以寂照之
体。如如超戏论故。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
有三世。非菩提涅槃有去来今。菩萨既坚
信于此。宁闻深而怯耶。此二段释文。具前
十句难思之法。如文详之。第三总结信成
于中二。初一句总牒信成。谓由明达佛智
无边无尽故。称此成信。二得此信下显成信
之益。亦是正显成相。有十一句。前七行体坚
牢。初句为总。二内心不杂故不退。三外缘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5a 页
不沮故。四不染相故。五有正慧故。无慧之
信长无明故。静法云。梵云阿慕罗匿陀。此
云不从根生。谓无生之信无根生故。经本
云常有根本者。译人不审阿字没在上。句翻
无为有于理背也。此或应尔。今以理通二
义无违。无根语慧之体。根本约慧之用。亦
犹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无本者即是根
本。六顺同古圣故。七安住菩提心故。后四
摄德无尽。一护已成性。二复长新解。三顺
如生善。四不滞有无。三是名下结。四菩萨
住此下辨益易知。第二戒藏文三。释相中
二。初列十名后随牒释。初中十戒皆通三
聚。取其相显。初但饶益有情。后一律仪中八
通三。约遮过罪皆菩萨律仪。但为救护等
即是饶益。摄善可知。为显此十皆通三聚
故。释后一复显三聚。二牒释中十戒为十。
皆先牒后释。初饶益者。菩萨本意故首明之。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一不受邪戒。谓鸡狗
等。二三聚宿成动不踰矩。三中唯为菩提
及众生故。非如难陀之类。四中涅槃云。何
故持戒。为不悔故。何故不悔。为欢喜故。
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五中有四。非者违也。
一不违制立。不同调达。二不违涅槃。不
取相故。三不违律仪。具足持故。四不违
利物。不恼他故。六有二意。一非为欲恼
众生先须持戒。二非为欲成净戒逼恼
众生。如杀马祀等。七中戒正见邪故名为
杂。定有定无为断常杂。观缘性离非有非
无。则名为持。又无烦恼之杂真出离矣。八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5b 页
中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见净
行。又如十住论说。一者矫异。二者自亲。三
者激动。四者抑扬。五者因利求利。大同前
引智度论说。今文即矫异也。九中不轻毁者。
无行经云。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念彼
人久久亦当得道。问涅槃云。见破戒人应
当摈黜诃责举处。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岂
不违于无行。此经答略有三义。一此经约
自行涅槃据摄众。二此经约根未熟。护恐
增恶故且摄受。涅槃约根熟者慈心拔济
故。应折伏。三彼约慈心此约轻毁故。不
同也。十中释内分二。初明律仪。十善众戒
之本。故偏明之。广如二地。二菩萨持此下
双明二聚。摄菩提善益众生故。第三惭藏。
释相中二。先标章。二谓彼下别释。今初然惭
愧相别诸说不同。涅槃云。惭者羞天愧者羞
人。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
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瑜伽四十四亦云。内
生羞耻为惭。外生羞耻为愧。大同涅槃
后解。成唯识云。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惭。
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愧。俱舍亦同。若无
惭愧但翻上惭愧。谓不羞天则是无惭。馀
可例知。若说羞耻为惭愧者。是二通相。今
经多同唯识。而以不相恭敬为二通相。二
别释中分二。先释过去作恶即无惭行。二
自惟下释而生于惭。前中亦二。初自念无
惭。后一切下悲他亦尔。第二正显惭相中。
初自念昔非耻佛知见。现修惭相。自惟即
是内自羞耻。是故已下决志断證。文言去来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5c 页
现在行无惭者。言总意别。菩萨自惟昔过
悯物。三世常行故。专心断除防己伏之。再
起为众生说。则物我之兼亡。第四愧藏。释
相中三。初自念无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
不应复行是事。即愧行也。二又作下。伤物无
愧不觉苦集。故云无知无见。三于母人下。
依顾世间而修愧行。誓益自他。于中初所
愧境。有智慧下。顾他生愧。即外羞也。初因
人后诸佛。是故已下决志断證。言不净之法
者。从淫欲生。即种子不净。母人腹中即住
处不净。成垢秽身即自相自性。究竟发白意
含究竟不净。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处胎
受生有苦触不净。从淫欲生下劣不净。若观
待涅槃三界并为不净。其五取蕴体是违坏
不净。上来烦恼亦是不净。言诳三世佛者。
违本四弘誓断惑故。馀文易了。第五闻藏。
释相中二。初明所知之法。后菩萨摩诃萨
下。显多闻之意。今初标称闻藏。释云知者闻
为本故。实则多知耳。文亦分二。先标章后
牒释。今初句。虽有十义束为七。初之四句
但是缘生故。谓一缘生。二有漏五蕴。三无漏
五蕴。四有为五无为。六有记七无记。二何等
下牒释。即为七段。初缘起中依生引二门。
开为四重徵释。谓十二支。初二能引。次五所
引。次三能生。后二所生。故为四也。然依杂
集第四云。十二有支。皆具此有彼有等义
故。彼论文释支相云。相者谓无作缘生故。
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此有彼有者。显无
作缘生义。唯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6a 页
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
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有法生而得成
立。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
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生故。一切果
生。以诸法功能差别故。然今经中欲显缘
起无性。举前二门。势用一门六地广辨。就
二门中。从增胜说前后互举。前七许同因
位故。名能引所引。后五要因果相望。云能
生所生。由此能所引中但云此有彼有。后文
则云此起彼起。起即生也。故集论云。谓于因
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然文
有染净二观。初于能引中明染观。故云无
明有故行有。第二约所引。亦通能所相对
以明净观。故云识无故名色无。以识通能
引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谓与
行所引习气俱生灭故。二与名色作缘。谓
由识入母胎。名色得增长。今言识无者。即
不为业熏不持业缚故不入胎。增长名
色故。云识无故名色无。第三能生所生相
对。以明染观故。云爱起故苦起。苦即当果
爱即能生。能生有三。举初摄末。下明净观
举末摄初。盖巧辨影略耳。第四亦能所生相
对。以明净观。谓因亡果丧耳。后之三门皆能
所相望。何以无明与行。唯约能引而相望
耶。答欲显十二支皆有无作无常二门故。
于初一位相次以明。不尔则谓要四位相
望。方得此有彼有故。下之三门。欲显四位
不同故。能所相望。又为显能引支中或二
或三。故于前二别为一段。盖说者之妙也。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6b 页
第二有漏五蕴。蕴者积聚义。杂集第一云。藏
果重担义而标名世间者。世即隐覆义。隐覆
胜义故。又可破坏义。三世所迁故。间者堕
虚伪中故。隐覆之法即堕虚伪故。世即是
间。然色等蕴通于无漏。出世之义。欲诃毁
故略举一分。云何知之。应知三种。一知其
相。谓色以变碍为相。受以领纳为义。想
者取像行谓迁流。识以了别。二知其生灭。
谓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三知其不生不
灭。谓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故力林菩萨云。
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
是无生义。况知一切法趣蕴。蕴即法界无碍。
方名真实多闻。然诸蕴性。性皆迁流。随胜
立名。行之一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又摄
法多故。第三无漏五蕴。亦名无取五蕴。然
无漏蕴亦有二类。一仍本名。亦名色等。不
与漏相应。故名为无漏。二从已转立名。即
五分法身如今文是。欲显戒等德是可欣
故。从极果标以出世。理实亦有世间戒等。
戒定慧三上来频释。解脱即是离系。为名解
脱知见由离系缚。于境自在观求觉了。智
论八十八云。戒众者。摄一切戒和合成众。
众即蕴也。馀皆准之。然即转前五蕴成此
五分。谓转色蕴成于戒身。表无表戒皆色
蕴故。转受蕴而成定身。定名正受。入四
静虑出四受故。转想成慧。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见相非相见法身故转行为解脱。无
贪等行名心解脱。永断无知慧解脱故。又
转识成解脱知见。若与邪受妄想相应。谓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6c 页
识依根了别诸境。若与正受智慧相应。即
是现量如实知故。仁王观空品云。观色识受
想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即斯
义也。知见与慧此二何别。佛地论第四。总有
三说。略举其一。谓无漏净戒。名为戒蕴。无
漏定慧名定慧蕴。无学胜解名解脱蕴。无学
正见名解脱知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此
五别说四法为性。谓定慧胜解。及无表色。然
此五分法身。不覆胜义不为相迁。不堕
虚伪故名出世。杂集云。谓能对治三界。无
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出世间义。问无取
五蕴即有为无漏。何以言不为相迁。答约教
异故。前是权小所明。若实教定说非为无
为。同真性故。但似蕴相现。立以蕴名故。涅
槃纯陀云。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应言如来
同于无为况一一融摄。若如是知名为多
闻。第四有为者。瑜伽一百云。有生灭系属因
缘。是名有为。智论云。有所得故。是名有为。
二论心境为异。今略举四事。三界即所依
处。众生即能依之者。然所依处随心成异。
故论云。欲所属界名欲界等。第五无为。为
者作也。即前生灭今虚空等。寂寞冲虚湛然
常住。无彼造作。故名无为。瑜伽云。无生灭
不系属因缘。是名无为。智论云。无所得故名
为无为。净名云。不堕数故。然诸论总名大
旨无别。然其名数开合不同。小乘多说三
种。即此中初及三四。诸大乘中掌珍说四。
谓加真如。法相论中或说有六。复加不动
及想受灭。谓于择灭中灭惑障。故名为择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7a 页
灭。灭定障故复加后二。或开为八。于真如
中开出三性。谓善法真如等。渐欲展此真
如遍诸法故。此经说六。于择灭中开出
涅槃。二道别故。复加缘起。显无一事不即
真故。略无二定未究竟故。言虚空者。离
诸障碍无物所显故。二涅槃者古有二释。
一云性寂灭故。此即性净涅槃。涅槃三十四。
亦同此说。此与择灭显未显殊。一云即性
净之果。此即解脱道。后择灭乃在无间道中。
然大乘非择灭。既约性净。又下说法性。则
后解为正。三数缘灭者。数谓慧数。由慧为
缘拣择诸惑。能显灭理故。唐三藏译为择
灭。谓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然此灭言有其
二义。一理性寂灭。此从所显得名。二因灭
惑显名理为灭。则从能显得名。四非数缘
灭者。非由慧数灭惑所得。但以性净及于
缘缺之所显故。五缘起者。有别有通。别谓
十二因缘故。分别论者大众。一说鸡胤化地。
说出世部。皆立十二缘起。以为无为。彼意
以其次第作缘。恒无杂乱故。说为常。有佛
无佛此法自尔。名曰无为。故智论三十二云。
声闻法中。亦说法性实际。故杂阿含中说。
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为是佛作。为是
馀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
馀人作。有佛无佛诸法皆如。法相法位一切
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等。涅槃亦说即
是无为。远公云。就人论法三世流转。是其
有为。废人谈法法相常定。故曰无为。望今
经意缘起无性。故曰无为。大品云。菩萨观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7b 页
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涅槃云。十二因
缘即是佛性。虽举十二因缘。即已摄阴界
诸法。六法性住者即真如也。谓非妄倒故
名真如。又真实如常拣妄拣事。于一切位
恒如其性。而云住者离迁变故。与法为性
是随缘义。复云住者是不变义。即妄即真事
皆如矣。若准智论。法性法住各是一义(云云)
即为七法。然小乘说三。虚空则就外空。复
计三皆实有。若大乘说非唯数增。义亦有
异。唯识论中二义建立一唯心变故。二依法
性假施设。有谓此诸义但一真如随义假设。
一无相义。二所證义。三惑尽义。四性净义。五
随缘义。六随缘即不变义。此中法性即是真
如。然法性真如亦假施设。遮拨为无故说为
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
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为法之性名为
法性。非离色心别有实体。今多闻之人。不
唯知名而已应如是知。第六有记法者。有
释云。谓能招爱非爱果。故名有记。此乃通
说。馀处辨记即是善恶。今唯举善。应云顺
理善法可记录故。下出所记法体。句有十
一义摄唯五。四圣谛如前本品已辨。四沙
门果如梵行品。四辨如第九地。三十七品
如第四地。四无所畏今当略明。谓外难无
怯故名无畏。瑜伽云。如来于此谤难。都不
见有如实因相。由是因缘能自了知坦然
无畏。无畏有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
畏。三者障道。四出苦道。此之四段各有难
答。初外难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诸比丘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7c 页
从他方来。何须问言安乐住不。言一切智
无所不知。今问于他一何相反。佛自唱言。
我是一切智人。但为摄受来者。随顺世间
师弟人事故。二有难云。若佛自言漏永尽
者。何以爱语罗睺诃骂调达。佛于此难正
见无由。安隐无怯。自唱德号我实漏尽。但
为随根而调伏故。三有难云。若佛说欲能
障道者。何故预流一来。尚有妻子之爱。佛
于此难心无怯惧。谓自唱德号。我说欲能
障道。但障不还罗汉非初二果。四有难云。
若佛说诸圣道能尽苦者。何故罗汉受疮溃
蛇螫之苦。佛于此难心无怯惧。自唱德号。
我说圣道实能尽苦边际。但说未来非现
在故。四中初一离所知障。次离烦恼障。三
是出离道障。四即出离之道。初二自利后二
利他。所以自叹此四者。初一为菩萨。第二
为声闻。后二通为。智论二十八。瑜伽五十
对法十四。广辨其相。第七无记中分二。先
徵名。后谓世间下辨相。今初无记二义。一
非善非恶不能招感爱非爱果。名为无记。
可释馀文。今此正谓虚妄推度非理问难
不可记录。故名无记。非对善恶故。俱舍
第十九云。诸契经说十四无记。即其义也。亦
名置记记即答也。不应答故。所以不答者
何。谓此乃无义语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
不障涅槃。前说有记则反于此。智论第三
云。所以不答十四难者。此事无实故。诸法
有常无此理故。言断亦尔。如有人问。𤛓于
牛角得几升乳。岂曰问耶。复次世界无穷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8a 页
犹如车轮。复次无利有失堕恶邪中。覆于
四谛诸法实相。复次人不能知。复次称法
说故。第十七云。有一比丘。思惟十四难不
能解辞。佛不为弟子。佛言我为老病死
人。说法济度。此是斗诤法如中毒箭。不应
推寻。楞伽亦云。皆是世论非我所说。言十
四者。即此中前四四句。其第四四句但合为
二。谓身与神一身与神异。然诸经论多说
十四难。而相或同异不繁会释。今经委论不
出我法二执。文分五段。第一有四四句。就
我明无记。第二过去下。就三世横论凡圣
数之多少。三何等下。约凡圣竖论初后。四
世间从何下徵三世间所从。五何者下约生
死际畔。以辨无记。今初句虽十六。其过不
出断常二见。言世间者。准大品中通三
世间。谓众生世间五蕴世间。及器世间。今此
文意。正显众生世间。兼明五蕴世间。以众
生是总主假者外道计以为我故。有边等诸
见。初有边四句约未来世。常等四句约过去
世。如来有无依涅槃起。故中论邪见品云。
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
依过去世。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
等诸见。皆依未来世。涅槃品云。如来灭后有
无等。依涅槃起。我及众生有无四句约现
在说。既知起见之本。次随文别释。即为四
段。第一四句言有边者。即断见外道。计我
于后世更不复作。则与此身俱尽。无边者。
谓我于后世更有所作。三俱句者。身尽故
有边。我不异故无边。四俱非句者。亦以我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8b 页
存身尽见上有过故立此句。谓身尽故非无
边。我存故非有边。既皆邪见故不答之。若
欲破者。初之二句。堕无后世过。谓有边则
与阴同尽。无边则是今身。故皆无后世。无
后世者。修道苦行为何益耶。第三句亦有边
无边者。若身尽我存身我为一为异。一则不
应有尽不尽。异则离蕴何相知有我耶。若
谓舍人生天。人分犹在天分。更增则半天
半人故。皆不可。第四句非有边未免于无。
非无边未免于有。云何于此强分别耶。二
常等四句。约过去者。过去世我即是今我。
名之为常。若常即有大过。破坏因果涅槃
等故。若谓我今始生名为无常。若尔我是
作法。亦堕无因。无因则亦无涅槃等。第三
见上二过。便谓我常身无常。离身何处有
我。又成上二过。第四谓我不异故非无常。
身有异故非常。破同第三句。又中论云。一
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及常等见。馀义广如
彼论。三如来灭后等四句。释有二义。一明
如来者非是佛也。如即相似。来谓从前际
来。谓一有执云。如从前世来生此间。去向
后世亦复如是。故云如来灭后有。谓如前
际来时有故。此由计我异阴故。二云。如
从前世来此间死后断灭。故云如来灭后
无。谓不如来时去故。此计阴我一故。三
由计我有粗细故。谓粗我与身俱尽故。云
不如去。细我异阴不同灭故。亦如来时而
去故。云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四云我如虚
空体无来去故。晋经云。如来灭后如去不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8c 页
如去等。此则通望三世以辨。若依中论。附
涅槃起四句。如来即佛也。顺此经文。亦是外
道自立己师。而为如来。有谓如来灭后定有
不变。或谓入无馀依同于太虚。或谓法有
应无。或谓约应非有。约法非无。以其四句
皆成戏论。不见如来寂灭相。故亦为邪见。
此则权小之徒。未能免也。瑜伽八十七云。
依二道理如实随观。俱不可记如来灭后
若有若无。所以者何。且依胜义彼不可得。
况其灭后或有或无。若依世俗。为于诸行
假立如来。为于涅槃若于诸行。如来灭后
无有一行流转可得。尔时何处假立如来。
既无如来何有无等。若于涅槃。涅槃唯是
无行所显。绝诸戏论。自内所證绝戏论故。
施设为有不应道理。亦复不应施设非有。
勿当损毁施设妙有寂静涅槃。又此涅槃极
难知故。最微细故。说名甚深。种种非一。诸
行烦恼断所显故。说名广大。现量比量及
正教量。所不量故说名无量。四我及众生
有无等四句。此并双立众生即是五蕴。非约
总主。有即定有定有著常。无即定无定无著
断。三远上二过双立有无。即堕相违。四
避此相违立俱非句。又成戏论。然此四句。
亦有单计我有所无所有我无。亦不离初
之二句。又合上成第三。互夺成第四。亦不
出初之二句。第二门明三乘凡圣数之多
少者。以横无边故不可记也。第三门竖无
际故不可记也。有人答问云。有初佛言自
然悟引獭祭天。亦为应机宁加置记。若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9a 页
有初佛如来应知。则可说名。言何法者。
染净等一切法也。第四门徵世间所从有六
句。初二句问众生及蕴世间。次四句约器世
间。以外道计众生有最初生故。或谓从冥
谛中来还至冥故。或谓世界皆微尘成。谓至
妙之色常恒不变聚。则为身器。散则成微
尘故。此皆邪见之源故不应答。有情世间
不言成坏者。瑜伽云。有情望器有五不同。
一谓器界生死共因所生。有情生死但由不
共故。是因不同。二谓器有除断有情流转
不断故。是时不同。三谓三灾坏不坏故。名
法不同。四谓器界因无永断有情不尔。名
断不同。五谓器则断而复续。有情断已无续。
名续不同。以斯义故略无成坏也。第五约
生死初后际。唯有二句。问初际无始圣教所
明。生死有终岂非正理。答略有三义。一约
一人则可云终。通望一切则无终极。二
以彼定执长邪见。故亦不应答。谓若许有
终必有始故。常法无始亦无终故。三约法
性皆不可说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
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
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
既言本际不可得。亦不应定谓无始无终。
况有始终之见耶。又有偈云。真法及说者听
者难得故。是故则生死非有边无边。上诸邪
见多是外道。亦参小乘。菩萨善知则问答无
滞。便举破者。令自他造中故也。第二菩萨
下显多闻之意。谓悲物无闻长沦生死。故
誓持闻藏自證利他。第六施藏文三同前。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9b 页
释相中二第一标列十章。第二佛子下依章
牒释。释中十段一一各三。谓标释结。然此十
施前六事舍。谓身命财。次三心舍。谓不取
著。后一俱舍名为究竟。第一分减施。释中
三。初明分减之相。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
外无施境而不舍施心。三复作下对治施
障。第二竭尽施者。不顾活命倾竭所有也。
然施心须成施行须量。若彼为成大利则
身命无吝。若彼但为贪求无厌。或恶心欲
行大害。应以方便勿成人恶。如月光王
施头。与怨夺万姓之欢。施二人之死。怨王
喜死。乞者恨死。虽有贤行未全可准。今
言竭尽者。以彰菩萨施心已成。有应施境
终无吝也。内施内外准此可知。若不尔者。
菩萨能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见
众生所不宜故。释相中三。初明难施之物。
二或时下乞境现前。三菩萨自念下正修施
行。下之四施皆有此三。第三内施。谓内身
也。茕者单也。玉篇云无兄曰茕。无子曰独。
顿者损也冀者望也。第四外施即王位也。窭
者无财备礼也。第五内外施者。王位为外
兼身作役为内也。第六一切施者。凡所有物
也。此与竭尽及内外施异者。竭尽拣异分
减。但约资生内外合前二门空。言作役王
位。今云一切通前诸门。又是事舍之终故
总该收举难摄易。略列数条。广则无边。如
第六回向所辨。第七过去施者。然三世之施。
通相皆明不著。别则过去不生追恋。未来
预止贪求。现在心无染著。今过去释中分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79c 页
二。先明于佛法无著。后又复下于一切法
无著。前中初二句总明。次不起分别下别显。
先显不著之相。不分别者称法性故。次不
贪染不爱味。亦不方便求取以为己德。亦
不依此而起修行。次见法下。广上了达释
不著所由。次但为下释疑。疑云。既俱无著云
何而说。释云为化众生令无著故。二于一
切法无著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触目现境
尚了性空。过往法中宁当计有。第八未来
施释中分二。先正显后释疑。前中不著修
行之因。不愿净土之果。不味其好不厌
其事。不回向者释上不味。不自安处求胜
乐故。不退已下。释上不厌修彼行故。二但
欲下释疑。疑云。既于净不味修行何为。释
有二意。一者约悲但为摄物故。二然此下
约智。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故。不著不碍
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处所者与理冥
故。非无处所者事像形故。非内者相分境故。
非外者心所净故。非近者十万等殊故。非远
者我净土不毁故。此约净国以说。若通论
未来法者。可以意知。复作已下。更约性空
结成舍义。又目击尚舍况于未形。第九现在
施释中有三。初明所舍之境。二闻已下正
明舍心。三为令下释通外难。今初先列诸
天。后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举佛菩萨。今
举诸天二乘者。文影略耳。天中初六欲界。
已如初会。梵天已下明色界天。然色界摄
天多少。诸说小异。俱舍正理皆说十七。故
颂云。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长行之中建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0a 页
立十六。以梵王梵辅同一天故。瑜伽云处
有十八。谓色究竟外说大自在。不言无想。
意在广果中收。今此即文而数有二十二。
然四禅初一皆是总标。则初静虑四。二三各
三。第四有八还成十八。正理初说有三。今
加梵身。晋经梵众名梵眷属。若然身亦众
义。则梵身是外所领之众。梵众则为内眷属
众。梵辅即大梵前行列侍御大梵。即彼天王
获中间定。初生后殁威德等胜。故名为大。
次光天下。即二禅三天。一自地天内光明最
少故。二光明转胜量难测故。三光音者口出
净光故。次净天下即三禅三天。意地受乐总
名为净。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少净。
二净增难量故。三此净周普故。次广天下明
四禅八天。初三是凡离八灾患。皆称福广。
于自地中此福犹劣。故名少广。三福难量
故。三异生果中此最胜故。无烦已上名五净
居。谓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
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
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一无烦者。烦谓繁
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
此最劣故。此依正理。若顺今经皆作此烦。
则无广义。二无热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
中品障。意乐调柔离热恼故。或热者炽盛为
义。谓上品修静虑及果。此犹未證故。三善
现者。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
善现。四善见者。杂修定障馀品至微见极清
彻。故名善见。经本先见后现或恐误也。五
色究竟者。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0b 页
故。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故。言乃
至二乘功德者。中间越于四空等。故二正
明舍心中。闻上世出世境已。不迷为实。
不沈没于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动以
分别。但观下释其所以可知。三释难者。疑
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说五乘因果。释云。
拯三涂之剧苦。示人天以稣息。止劣见之
妄情。说二乘以引摄。为物然耳。非自不舍
也。第十究竟施文三。同前徵名者。略有五
义得究竟名。一前六舍财命。次三舍著心。
今则兼上二门故。二又发大愿令物无著
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爱著。
则微细无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实益故。如
无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岂能将他之
目安之于己。今菩萨福力令彼还得。以慈
善根力故。如五百群贼。平复如故。故云究
竟益。释相中三。初施境现前。二菩萨闻下正
明施行。三如我下回向众生。二中分二。初
正施无吝。二但自下释成行之由。由入观
故。此观即是念处观也。皆言身者观有通别。
别观五蕴一一名身故。净名云。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等。通观五阴皆无常等故。智论
云。五阴即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等。今此
不净偏语色身。馀之三观皆通五蕴。第一苦
观。谓始从入胎皆生苦。摄老等可知。二又
观下明无我观。谓无真实主宰故。无有惭
愧者。虽假以澡浴衣食。一旦背恩如小儿
故。非贤圣物者是世间故。故智论云由无我
故令舍世间。三臭秽下明不净观。四复作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0c 页
下明无常观。观危脆故。三回向者拣小乘
故。然菩萨修此观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故。同法界故。已不共小况回向耶。第七慧
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释相。三结名四叹益。
就释相中二。初明慧藏后释无尽。前中三。
初明如实知境。次云何下释如实知义。三菩
萨成就下总结多门。以彰善巧。今初以四
谛慧照十种法。摄十为五类。前五五蕴次
二有支。后三三乘故。收此五类不出二门。
初二凡境后三圣境。又若后三就果。则初二
有作四谛。后一无作四谛。界内界外因果异
故。此就所观。若约菩萨能观皆无作也。又
初二流转后三还灭。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
之还灭。后有苦集。是还灭未尽之流转。又前
是所知之法。后是能知之人。人中有法即是
前法。历于四谛是声闻法。所缘有支是缘觉
法。五蕴即是三乘共法。皆如实知是菩萨法。
皆言如实知者。下经总释今当略辨。一如
事实。二如理实。十中前七当相是苦。无明与
爱有漏性故。行苦随故。行蕴摄故。缘成是集
无性是灭。显灭为道从诠显故。此则总说
及就理灭。若别说者。不了无常不净等过。
而生爱著名为色集。若灭痴爱名为色灭。
唯止与观是色灭道。由止离爱由观离痴。
若兼助道。即有戒学及道品等。受想行识例
此可知。无明集者。由他言说不如理引。
由自妄想不正思惟。灭此名灭。言爱集
者。谓无明触为缘所生受故。亦灭此名灭
痴爱之道。皆同蕴说。十二支中唯举二者。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1a 页
发业润业唯此二故。能引能生各举初故。从
痴有爱病之源故。涅槃三十四云。从无明
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
是取即无明。爱等亦似斯义。又约三际。无
明为本爱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
老死。今悟无明。由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
之爱即是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思
断之。将来无复生死矣。后三约净。声闻是
人四谛为法。所行道品为集。所成果为涅
槃。十二因缘是缘觉法。无边法界是菩萨法。
又知声闻即是知苦。以声闻苦是已知故。
但举其位。法即是彼所行之法即是道谛。集
即是彼惑。集未尽是为集谛。已有断故法
后说之。涅槃即是灭谛。已證灭故改名涅
槃。缘觉菩萨准斯可见。前释通因后释就
果。若定以前二为分段。后三为变易。则小
乘三果已前应受变易。直往七地已下。非
此所知故不可也。第二释如实知义。非唯
能知行相。亦显所知之相也。先徵后释。徵
意云。为随相知为无相知。若随相知宁异
凡小。若无相知。无相无知故言云何知。后释
意云。知相知性无有障碍。是菩萨所知。无
知之知是菩萨知。文分二别。先约自利明
知苦集。后约利他彰知灭道。二文影略
应各具四。又二段中含前五类。具显三乘。
今初段中知。从业报是五蕴相。业集报苦是
二谛相。言诸行因缘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诸
行因缘。即是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谛相。上辨
知相。一切已下显知无相。通于苦集。初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1b 页
有二句共三乘相。非我已下释成上文。拣
二别相。由非我故空无有实。但假五阴是
声闻相。以非坚固空无有实。但缘成假是
缘觉相。若无少法可得空无有实。但虚假
幻相是菩萨相。非安立谛无可成故。二欲令
已下。次约利他彰知灭道。能知实性是道
谛相。法不可坏及所知性。即灭谛相。广为宣
说唯菩萨相。文中二。初标说意。二为说下展
转徵释。总有三重。初徵意云。说何等法令
知实性。释云。说不可坏此略示其宗。次徵
云。此不可坏为性为相。此寻说处。释云相
即性故。五类等法皆不可坏。依般若中。自
色已上种智已还。悉皆遍历。后徵云。现见
诸法。犹如聚沫泡焰芭蕉幻梦不实。那言不
坏下释所由略由三义。一色等性空无可
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
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
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文中十句五对。初无
我无造故不可坏。二离能所诠故。三能生
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取果果不与因
故。五体无动转用无作相故。第三总结多
门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门。皆以无所得等
为少方便。则色空见尽。坏与不坏两亡。不
随境转。名不由他悟。第二释无尽义。有标
徵释结。释亦十事五对。一因缘二教理。三福
智四持辨。五智通。福智中云。一味者。百华异
色共成一阴。万法虽殊贯之一智。亦如上
酥无不入也。三结四叹文可知。第八念藏。
释相中有四。一总标念体。二所念差别。三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1c 页
能念胜相。四明念益相。二忆念下所念差别
中。唯依宿住以辨明记。略举十事以显无
尽。一生二劫。三佛名四授记。五演教六众会。
七说义八根性。九所治十能治。文并可知。十
二分教今当略说。旧名十二部经。恐滥部
帙改名分教。各有二相。唯修多罗或二或
三。修多罗者。此云契经广如初卷。言二相
者。一是总相。谓涅槃十五云始从如是我闻。
终至欢喜奉行皆修多罗。二者别相。杂集十
一云。谓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然更有
异名异名有四。一法本二但名经。三直说
四圣教。言法本者。远公以五义释之。一教
为理本。二经为论本。三总为别本。四初为
后本。五略为广本。以彼立三修多罗故。一
总相二别相三本相。亦名略相。总不异前。
别谓就前总相分出十一。馀不收者。还复
摄在修多罗中。名为别相用斯别相望祇
夜等。为其本故。名初为后本。言本相者。
于彼别相十二部中。初略标举名修多罗。
后广释者随别名之。如言色者即是根本
略相。复云青黄等者是名广相。故云略为
广本。然其后二。不违杂集长行缀缉等言。
缀缉即是十一所不摄者。如贤首品云。尔
时文殊师利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加德已等
类。此是结集缀缉。非佛正说。故云十一所
不摄者。其略说所应说义。即是略为广本。
如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即其类也。此第
三略相亦顺成实。成实名直说。语言总相而
言名为直说。一一语言多义分别。名非直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2a 页
说。斯则通十二分教皆有此一。若十二分
中修多罗。并通前三。若三藏修多罗唯局总
相。但开杂集别义。以成后二有不晓者妄
非先贤。而云修多罗但依总相业用。则违
诸论长行缀缉等。言二祇夜者。此云应颂。
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
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如十住品发
心住颂。即其类也。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
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
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
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
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
久流转生死大苦海等。三授记者。梵云和
伽罗那。亦云记别。记者录也。别谓分别。一
记弟子生死因果。其文非一。二记菩萨当
成佛事。如记弥勒。此发心品及出现品。并
有其文四伽陀者。此云讽颂。讽即是颂。谓
孤起偈。一为易诵持故。二为乐偈者故。三
天偈赞皆是其流。五尼陀那此云因缘。一因
请方说为重法故。如三家五请等。二因事
方说知本末故。如观善财。又杂集云。又有
因缘制立学处。即因事制戒。亦第二摄。六
优陀那此云自说。一为令知而请法故。如
十地本分等。二为令所化生殷重故。念佛
慈悲为不请友。如普贤行品等。七本事者。
梵云伊帝目多伽。一说佛往事。如说威光
太子等。二说弟子往事。如说诸善友因缘
等。八本生者。梵云阇陀伽。谓说昔受身。一
说如来如说威光数数转身值诸佛等。二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2b 页
说弟子如诸善友等。然其本事。但云其事
除所生事。本生要说受身耳。九方广者。梵
云毗佛略。一广大利乐故。二正法广陈故。此
经一部全受斯称。涅槃云。所谓大乘方等经
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杂集开为五义。云
方广者。谓菩萨藏相应言说。亦名广破。以
能广破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法。无有诸法
能比类故。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
说广大甚深义故。十未曾有者。梵云阿浮达
磨。亦云希法一德业殊异故。如佛。初生即
行七步。斯经不起而升四天等。二法体希
奇故。谓说佛菩萨不共功德。经文非一。十
一譬喻者。梵云阿波陀那。一为深智。说似
令解真故。如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如出现品一一喻明。二为浅识就彼取
类诱令信故。如为担人说二蕴等。此经所
无。杂集通说。为令本义得明了故。十二论
义者。梵云优波提舍。一以理深故。二义不
了故。并须循环研覈。或佛自说或菩萨相论。
如问明品等。此之十二。于大于小为局为
通。若皆大者则违涅槃等文。涅槃第三云。
护大乘者受持九部。法华第一云。我此九
部法随顺众生说。瑜伽等论说声闻藏。无
有方广。然诸经论。且约一相故作是说。如
实说者。大小皆具。如深密中。菩萨依十二
分教修奢摩他。瑜伽二十一云。佛为声闻
一一具演十二分教。而涅槃说大但有九
者。依三部中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取因事
制戒。于譬喻中依为诱引。于论议中约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2c 页
非了义。法华九部小者。三相大故。于记别中
取记作佛。自说之内依不请友。方广之中
依广大利乐。其正法广陈通大通小。然契
经。望馀总相略相则许通。有别相则无。应
颂讽颂本事本生。互望并无。本事本生望于
记别亦是互无。自说因缘容得互有。如因
事说不由请故。除上所除馀皆互有。此经
之中具足十二。已如上引。十二分教义已略
周。有欲广知。如涅槃十五。杂集十一。瑜
伽八十一等说。言一三昧种种性者。如一
定中。凡小权实多差别故。又一多即入故。三
此念下明能念胜相。于中十句。一静虑相应
故。二无漏俱转故。三净信俱故。四了了知故。
五不取相故。六离分别故。七离所知故。
八与慧俱故。九具上诸德故。十离上诸过
故。四菩萨住此下明念益相。亦有十句。既
世与出世皆念故。能离过成德并显可知。
第九持藏。释相中三。初别举文义显长时
持。二持一佛下。遍举诸法显能广持。所持
即前所念之法。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
十句。一大之无外。二广能虚受。三深难至
底。四四边绝相。五外无能制。六体无分量。
七用无穷尽。八内含众德。九因彻果源。十
馀无能究。第十辩藏文有四别。谓徵释结
叹。释相中四。初总举体用双照事理。二种
实相名深智慧。二说一品下显能广演。三或
一日下明长时演。二先正明。后徵释。以是
十藏之终故说具前十藏。近接总持。复举
陀罗尼门。四其说法下彰辩之德。亦有正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此下当第二十二经)¶ 第 683a 页
明徵释可知。四叹胜中文有十句。义该七
辩。一无穷尽是丰义味辩。一一句中出多事
理故。二即捷辩。欲言即言无分段故。三无
疏谬辩。不以邪错间深理故。四无断辩。相
续连环故。五应辩。应时应机无变异故。六
迅辩。迅若悬河无隔碍故。已下四句。即一
切世间最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
即第八句。二清彻远闻故不退转。即第七句。
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故。能普入一切
佛法。即第十句。四能令众生入心敬爱。五其
有闻者欢喜无厌故。难可得入上二即第
九句。上来第三依章别释竟。第四佛子下。总
叹十藏胜能分三。初标叹二徵释。释有十
句摄为五对。一下化上求。二竖穷横遍。三
舍相契实。四无变善摄。五外护内明。三是
为下结叹。此后应有偈等或是略无。多是经
来未尽。第四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