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十九经)自下第三中贤十行会。初来意者。酬前
十行问故。匪知之艰行之为艰。前解此
行。若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次来也。次品
来者。此会四品分三。初二品当会由致。次一
品当会正宗。后一品胜进趣后。于由致中。后
品明赞德显体。此品先明感应道交。前会已
终将陈后说。故次来也。二释名者。会名有
三。一约处名夜摩天宫会。夜摩此云时分。
即空居之首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适其时。
时而后言闻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涉
有依空即事入玄。托此而说。约人名功
德林。约法名十行会。并如后释。三皆依主。
次品名者。大同于会。然梵本中。上无升字
下有神变。译者以升为神变。升为神变略
有四义。一不离前三而升此故。二升一处
即升一切处故。三升已广其处故。四前后
同时无障碍故。谓佛以圆遍之身。不起而
升时分天宫。升属如来夜摩。约处相违释
也。前升须弥后升兜率。准此可知。三宗趣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4c 页
者。会品之宗并如名说。意趣可知。四释文
者。一品长分为十。第一本会圆遍。谓前会不
散而说后会故。初句遍因。十方下遍相。亦
有主伴等并如上说。但处加须弥。则而演
说法通上三会。第二尔时世尊下。不离而
升。第三时夜摩下。天王见佛并如前会。第
四即以下。各严殿座。初一句总依空起行。
故云化作。无著导行故曰莲华。一行含多
所以称藏。馀如上说。百万已下别显严相。
于中四。初明座体备德严。皆云百万位渐
增故。次百万夜摩下。明座旁围绕严。三从百
万下法门行德严。文有八句。摄为四对。一
因缘。二福智深心契理故。三愿行四体用。无
生法体之所起故。四末后一句法教流通严。
第五时彼下请佛居殿。第六时佛下如来
受请。第七尔时下各念昔因。然晋经亦有
乐音止息。今略无者译人之意。谓不如十解
会事归理。不云乐音止息。不及回向事理
无碍。不云炽然。退可同前进可齐后。故
并略之。第八偈赞十佛。此十佛是前会十佛
之前。如次十佛明位渐高念昔亦远。理实
三世诸佛皆同此说。馀如前会。文亦有二。
先明此界后辨结通。前中十偈亦各有四。
初句标名赞别德。次句通显具吉祥。三忆
曾入此殿。四结处成胜极。亦初一句诸颂
不同。初二字别名次二字通号。下三字别德。
亦皆以下别德释上别名。一以闻十方释
成名称。二以世间灯释宝王义。珠有夜光
可代灯者。为宝中王。佛有智光照无明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5a 页
夜。故曰宝王。三四五六义并可知。七以世
灯释胜天者。身智光照胜于天故。八以论
雄释无去者。具勇智辩不可动故。九十
可知。又此中殿各举别名。初一严体下皆宝
之别德。谓此宝清净。以用庄严殊胜无垢。
此宝发香是香必妙。能严之宝无所不见。
可谓普眼如是。严者。是善庄严无处不严。
名普严也。又善严者善因生故。第九尔时世
尊入下。佛同升殿。第十此殿下。处忽宽容并
如前会。

*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初来意者。助化赞扬故。说行体性故。行所
依故。然三天偈赞来意宗趣大旨是同。但解
行愿以为异耳。释名宗趣亦不异前。约
处约行少有别耳。四释文者。文亦有三。一
集众。二放光。三偈赞。初中有十。一明集因。
亦即各随其类。为现神通也。二十方下主
菩萨。三一一下眷属数。四从十万下来处分
量。然显数随位增。信十住百回向是万。此
合当千而云十万。或译人之误。或是十百则
传写之误。五其名下列菩萨字。同名林者
表十行建立故。行类广多故。聚集显发故。
深密无间故。扶疏庇映故。此十菩萨。表行之
体也。可以意消息之。六此诸菩萨下。来处
刹名同名慧者。十解之慧行所依故。七此诸
菩萨各于下。明所事诸佛。同名眼者。以智
导行了了分明。成有目之足故。斯即十行当
位之果佛。于此位显者皆名眼故。宜以当
界之佛与当界菩萨。共相属对思而释之。八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5b 页
是诸下至已设敬。九随所下参而不杂。十如
此下结通无尽。第二尔时下放光足上。谓
跌背行必动故。背依轮指得有用故。表行
依信解而成用故。馀同前会。第三尔时功
德林下。明说偈赞。十菩萨说即为十段。亦
以东方为始。上方为终。各有说偈所依。谓
承佛力等。今初菩萨。且就能说。积行在躬
功德圆满。故名功德。若就所叹。叹佛胜德
故云功德林。有十二颂。以是会主总叙此
会普遍之事。于中二。初八述赞奇特。后四
举德释成。前中四。初一偈叙此品放光。次
二叙前品感应。次三叙此品众集。后二明
自在普周。后四举德释成中二。前二举因显
用。后二辨果用深广。于中一体用自在。上
半不去遍至。下半卷舒相尽。谓一身即多。则
一相不可得。多即是一则多相不可得。是故
恒一恒多恒非一多。由此自在。一尘内身无
不周于十方。遍十方身并潜一尘之内。皆
悉圆遍非分遍。故难思议也。后一深广相
成。上半牒广辨深。下半释深显广。谓不住
故无处不至。不去故不离本位。此释深也。
尘毛等处无不普入。广无边也。第二上明
功德此辨智慧。悟此除冥难遇之慧。故
名慧林。偈中叹此十颂分三。初一明佛难
遇。次六别释难遇。于中亦三。初二益广难
遇。次一因圆难遇。后三果深难遇。三有三
偈校量显胜。于中初一长时大行校量。次
一长时供佛校量。后一胜物供佛校量。第三
胜林悟胜义甚深之法。故偈叹深广无涯之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5c 页
德。十颂分二。初三明佛德广博。后七显法
体甚深横竖互显。前中初二喻况。后一法合。
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译也。梵本敌对翻云后
热月。西域如来圣教。一岁立为三际。谓热雨
寒。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
日为热时。则后热月。言兼得此方孟夏后
半馀之二际。各有四月准释可知。赫日之
言。但取阳光时长难穷其际耳。彼方或为
四时。与此名同。但以正月黑半为首耳。不
见此文妄为异解。后七中令于依他修
三无性观。以馀之二性不离依他故。由于
二性成依他故。谓圆成是依他体性。遍计
但横执依他。又迷真似现故。即依三性说
三无性。三性尚一岂有三无。三无但是即
有之无。三性但是即无之有。有无不二为
一实性。有无形夺性亦非性故。于一依他中
具修诸观。文即分三。初三作生无自性性
观。次二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后二修相无
自性性观。今初即分为三。初偈正观无生。
初句果空。谓缘生果法非先有体。从世性微
尘。及未来藏因缘心识中来。若有来处即
先已有。如鸟来栖树何得言生。次句因空
既无有果。对何说因。又世性等。亦是妄计
因缘有故。次句双遣所从。是因所生是果。又
初句不自生。次句不他生。次句不共生。又初
句非先有而生。次句非先无而生。次句非半
有半无。三义各以末句息妄成观。次偈以
无生释无灭。略有三义。一无生可灭故。二
无待对故。三例生从缘故。后偈观成利益。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6a 页
经。云无生即是佛。故论云。若见因缘法。则
为能见佛。依他因缘即无生故。次二偈约依
他。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中。前偈遣所观。
上半辨观。下半明益。各含二义故致兼言。
一者成前。谓非唯能相之生。生即无生。所
生法体从缘无性。即无所有。此显依他无
生是圆成。性益云深者即事而真故。二云无
生真性亦无所有。即彼胜义无自性。性益云
深者真性不立故。后偈遣能观然有二义。
一成前所观。谓以无性故无有能了。如
无有人能了龟毛长短大小。知无所了是
究竟了。二是正遣能了。既无所了亦无能
了。能所两亡为究竟解。后二偈明相无自性
性观。中初偈正明后偈总结。前中上半显执。
不了国等依他谓为现见。妄计为生故。晋
经云。所言有生者。当知由所生。下半明观。
若知无性则离遍计故。后偈总。结称于事
理之实以观世等。故善说也。第四以信乐
力闻深不畏。名无畏林。偈叹信向益深德
故。十颂分二。初一所信之境。谓法身体即法
界。智身證极法界。致令应用之身不动而
遍。后九闻信之益分五。初一闻信离恶。次
二辨其难闻。次三明闻信成佛。将过去已
成證现未当成。四有一偈明闻必有由。励
物起愿。五有二颂显起行益。第五拒妄崇
真。拒迷崇智名为惭愧林。偈赞如来大
智胜益。十颂分三。初三法说难思。次六以
喻并决。后一结德归佛。今初初偈明闻生
胜益。令物希闻自在法者即佛智也。次偈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6b 页
佛穷种智故下位难思。后偈显智从生。此
文反显。然有二意。一者成前。谓欲生智慧
当于佛求佛。无不知故。不应求之于凡
凡暗冥故。犹搴芙蓉必于深水。而于木末
安可得耶。二者成后智。从熏习自种而生。
不从烦恼无智所生。是故下。言二心不同
时。属自愚智故故应慎所习也。若尔何以。
经言烦恼泥中有佛法矣。此说在缠如来
藏故。然此大智从藏德生。非从迷起。若尔
烦恼即菩提。复云何通。约体性故。从所迷
故。如波与湿。然实义者真妄愚智。若约相
成二门峙立。若约相夺二相寂然。双照二门
非即非离。若说一者离之令异。如此章中。
若云异者合之令同。如后章是善须得
意。勿滞于言。若准晋经。云非从智慧生。
亦非无智生。了达一切法灭除世间闇。则
显智体绝于愚智。不称实了则名无智。
此偈双明性相。后喻但显二相不同。二并决
中二。先五明二性相违。后一辨功能不等。
今初。唯第二偈三句是喻。馀偈喻合。各有半
偈。一约色非色者。非色谓心缘虑质碍体性
不同故。二中有二喻。相无相者理事相反。生
死涅槃真妄相反。虽同一体。分别义门不相
是故。三成之与坏约相别故。四初心后心时
不同故。五诸识身所用别故。缘会不同故眼
无耳用。又此眼识不合馀根。识身同识尚
不相合。愚智。性异安得相生。二功能不等
者。非唯二性各别。然智能灭愚愚不灭智。
药能去毒毒不去药。亦犹明能灭闇闇不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6c 页
灭明。三一偈结归如来。迥出世表故难值
遇。第六勤观理事同无差别。离身心相故
名精进。十颂总相显佛此德。前即无差之
差。此乃差之无差。二章相接显非即离。亦互
相成。十颂分二。初一约法双标。后九就喻
双释。今初也。初句标其所知。五类之法皆无
有差。馀三句对人以显。次句拣非馀境。下
半唯佛究尽。后九释中前五释所知。后四释
能知。前中初四正释。后一遣疑。前中皆上半
喻。下半法无差所由。在于末句。然其能喻
不离诸法。取其所易喻其所难耳。一体色
无别喻。此喻为总。喻虽是一法合有二该
横竖故。竖约理事交彻。法者事也非法理
也。色即空故。亦可法真法也非法妄法也。
取文虽异义旨乃同。谓如金之黄色与金
体斤两性无差别。随取互收。合中金是所
依喻其真法。色是能依喻妄非法。以妄无
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以真
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是则无体之妄不
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异也。亦同密严如
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横者异法相望。法
者可轨之法也。非法者。不可轨之法也。又法
谓有法非法谓无故。中论释法不生非法。
云有不生无故。体性无异者。谓同如故。然
前义正顺于喻。后义乃顺标中。诸法之言要
由初义性相无差。方得显于后义事事无
差。若但用后义。未显相全同性。那得显
于事事同于一性。第二偈假名不实喻。以
真夺俗是故无差。揽缘成众生。即虚非众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7a 页
生。所遣既无能遣安有。故俱无实。以喻诸
法皆无实义。并从缘故。若以正报为众生。
依报非众生。乃全是所喻非实之相。尚难显
了。三三世互无喻。喻无相故无别。谓若未
来有过去者。应名过去何名未来。故知定
无过现之相。文举一隅应反馀二。诸法无
相如彼互无。此以差别喻无差别。四四相
非实喻。喻无性故无差别。生等四相离所
相法。无别自性。一切诸法离所依理。无别
自性。此以相无喻于性无。后遣疑者。疑云
若都无别。云何见有性相等殊。故此释云。
亦如涅槃体离有无百非斯绝。而强立名
字曰馀无馀。诸法亦然。真俗并虚分别成
异。若离分别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第二四
偈。喻能知者皆展转遣疑。初偈疑云。既有
分别则有能知。故释云。离所数物无能数
数。既所知无性何有能知。无知之知是真了
法。次复疑云。若依向喻能数喻能知。能知
虽无所知犹有故。复用能数法以喻所知。
智慧差别以喻能知。反覆相遣显无差理。
谓一上加一名之为二。乃至百千。皆是诸
一。由能数智作百千解故。晋译中第三句。
云皆悉是本数。今译明一多相待故。无体
性喻彼妄想。于无性中计为有无耳。次又
疑云。都无能所何名佛智。故释云。能所双
亡佛智斯显。故所知妄法如世成坏。能知真
智湛若虚空。尚不初成况当有败。如出现
品。又权智照俗同世成坏。权即是实如不
离空。末偈疑云。佛智既等应用何殊。释云。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7b 页
随心妄取佛无异相。又谓常无常如各取
空。佛智双非如空无别。第七智了三种世
间。性相诸边不动。故名力林。十颂显佛离
相真智。于中分三。初四遍明世间。次五双
遣世及出世。后一观成利益。今初略有二
观。初二偈摄末归本观。显众生世间空。后二
缘生无作观。兼显器世间空。今初也。初二
句。推假名众生不出三世。显是无常。次二
句推三世众生不出于蕴。显无有我。次
句蕴由业生。以明果空显非邪因。次句推
业唯心明心外无法。次句体心如幻。不离
性空及与中道。如幻无性故。非有非无故。
末句以本例末。则上五一如皆展转缘生故。
二缘生无作观中。初偈无作故缘成。后偈缘
成即无作。今初言不自他作者。通遣诸非。
一约外道非自性等作。亦非梵天等他作。
但以虚妄无业报故。广如三论破。二约小
乘非同类因自作。亦非异熟因他作。以皆相
待无自性故。三约因缘相待。如十地论及对
法所明。四约以因望果。中论云。自作及他
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
此自他言含于二意。一以果为自以因为
他。论云。果法不能自作已体故。二以因
为自以缘为他。此明不从因缘。无果待
对故。离既不成合亦不成故。论云。若彼此
共成应有共作。若彼此尚无作。何况无因。
作彼此即自他也。下半二意。一不碍缘成
以遣无因。二非但不碍幻有。亦由有空义
故能成因果。是则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又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7c 页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一切外万物四
义皆不成。成坏之言显兼器界。后偈缘成即
无作者。向约幻有。虽言成坏幻有即空故
不应说。是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第二五
颂双遣中。初半偈假徵。次半标答。次偈出体
释成蕴是世间缘成。寂灭即出世间故。净名
经云。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一体说二故云
假名。次二句徵蕴名体。世以蕴为体。蕴以
何为体。次二句标答。上句答体下句答名。
应名无生五蕴。既云性不可灭。则显前非
事灭。次一偈释成空故不灭亦非事在。不
灭则知本自不生。是无生义。后一偈例出
世间。显智正觉世间。亦应缘无性。又證无
性之理为自体故。末后一偈明观益者。佛
以实法为其体故。见法则常见佛也。第
八照理观佛而起正修。故名行林。十颂观
佛体相普周德。于中分二。前七约喻显修。
后三见实成益。前中复二。初二地种无性普
周喻。喻佛无生遍应德。后五业相无依成事
喻。喻佛难思现用德。于中二。三偈喻二偈
合。前中初一明业果互依。次偈明相依无
性。业不离生故业性空。因业有生故生无
来处。后偈双结难思显成真观。若逆推其
本。业复有因卒至无住。无住无本故无所
见。无见之见方了业空。二颂合中。初偈难思
普应。合上业果互依。次二句。以互不相是。
合互依无性。身若是佛转轮王等即是如来。
佛若是身。正觉之心应同色相。后二句结
示真体。唯如唯智。合第三偈难思达本。二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8a 页
有三偈明见实中。初颂见佛即了法。以见
佛称性不疑同体故。次偈见法即见佛。了
法即性净。知佛不住性相故。后偈明了正
修行。照了无相心寂分别。寂照双流故名
正念。则从佛法生是法王子故。又上三偈初
知离名为法。次知法名为佛。后知无名为
僧。穷见三宝之实体也。第九照心本末
名为觉林。十颂显于具分唯识。大分为二。
前五约喻显法。后五法合成观。前中二。前
二约事后三约心。乍观此喻似前喻所作
后喻能作。细寻喻意。前喻却亲。故喻真妄
依持。后喻心境依持。然依生灭八识。但有
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心故。有真妄依持。
以会缘入实差别相尽。唯真如门。即前喻
所显。摄境从心不坏相故。是生灭门。即后
喻所明。存坏不二唯一缘起。二门无碍唯是
一心。故下合中但明心造欲分义别。喻显
二门。是名具分唯识。今初。二偈真妄依持即
真如门。摄一切法也。初偈初句总喻一心。
次句喻随缘熏变成依他也。次句不了
依他故成遍计。第四句喻依他相尽体即圆
成。后偈喻依圆真妄非即离义。上半不即
能所异故。大种中无色身所触故。色中无大
种眼所见故。又能造无异画色差别故。喻妄
依真能所异故。性无差别相不同故。下半
不离义。谓所造青等。离能造地等无别体
故。假必依实同聚现故。喻妄必依真性相
交彻故。然大必能造色。非色能造大。喻妄
必依真起真不依妄生。故不云也。然不离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8b 页
于色有大种可得。后三约心者。喻于唯
识心生灭门。于中初一亦明心境不即离义。
上半不即。心中无彩画。不可见故。彩画中
无心。无虑知故。喻能变所变见相别故。下
半不离随心安布故。喻离心则无境界相
故。要由心变于境。非是境能变心。故云唯
识。不言唯境。但云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
得。不言然不离于画而有心可得。次一
偈喻能所变之行相。明画师巧思不住。变态
多端。所画非心谁相知者。法合彼心者。真
妄和合心也。恒言遮断。不住遮常。如瀑流
故。含一切种故云无量相。甚深细名难思
议。次句顿现万境。下句喻所变境。离心无
体。又常不住者。无住为本故。无量难思总
标深广。下二句释。示现一切广故难思。各不
相知深故难思。三一偈。重喻上来不相知义。
谓非唯所画之法。自不相知。喻所变之境
无有体性。能画之心念念生灭。自不相知
故。亦不能知于所画。双喻心境皆无自性。
各不相知故。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
又虽不知画心。而由心能画。喻众生虽迷
心现量而心变于境。又由不能知所画。但
画于自心故。能成所画。喻众生由迷境唯
心方能现妄境。又喻正由无性方成万境。
故云诸法性如是。第二五偈合中分四。初一
偈合。初二句初句合。最初句心者。即总相之
心也。下三句合。第二句诸世间者。即诸彩色
此句为总。下出诸相即蕴界处。故云无法
不造故。晋译云造种种五蕴。正法念云。心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8c 页
如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及白白。故
上文云。布诸彩色。画手譬心六色。如次喻
地狱鬼畜修罗人天。若言种种则十法界。
五蕴等法皆心所造。次二颂合前初偈下半。
于中二。初一举例以合。由成前诸言。谓如
世五蕴从心而造。诸佛五蕴亦然。如佛五
蕴。馀一切众生亦然。皆从心造。然心是总相
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
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佛果契心
同真无尽。妄法有极故不言之。若依旧译。
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则三皆无尽。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
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
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又上三各
有二义。总心二义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
一应机随染。二平等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
背佛。二机熟感佛。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
各以后义为反流无差。则无差之言含尽
无尽。又三中二义。各全体相收。此三无差成
一缘起。上约横论。若约一人心即总相。佛
即本觉。众生即不觉。乃本觉随缘而成此二。
为生灭门。下半此二体性无尽。即真如门。随
缘不失自真性故。正合前文大种无差。若
谓心佛众生三有异者。即是虚妄取异色
也。后一偈反势合。谓妄取异色则不知心
行。若知心行普造世间。则无虚妄。便了真
实。即正合大种无差。兼明观益。三一偈有
二义。一双合前真妄心境不即离义。上半合
前二三偈之上半。即前互无不即之义。心即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9a 页
能变及心体故。身即所变。谓有根身是识相
分及性之相故。下半双合前两偈。下半不离
之义。谓虽不相住。而依心现境依体起用。
作诸佛事体用不碍。为未曾有。二又将合
前第四偈。谓上半合前恒不住义。及各不
相知。而能作佛事。合示现一切色。自在未
曾有合无量难思议。为兼此义。不以互无
言之而言不住。译之妙也。晋经但云心亦
非是身。但得前文互无之义。末后一偈结劝
即反。合前画师不知心喻。若不知心常画
妄境。观唯心造则了真佛。上半有机下半
示观。然有二释。一云。若欲了佛者应观
法界性。上一切差别皆唯心作。以见法即见
佛故。二观法界性是真如门。观唯心造即
生灭门。是双结也。又一是真如实观。一是唯
心识观。大乘观要不出此二。观此二门唯
是一心。皆各总摄一切法尽。二谛双融无碍
一味。三世诸佛證此为体故。欲知彼者。应
当观此既为妙极。是以暂持能破地狱。第
十鉴达诸佛迥超色声。心言路绝故云智
林。颂显此德十颂分二。初一标章后九解
释。今初。若准晋本。第四句云所思不可思。
则四句皆标章。今经则上三句标章。第四句
总结。谓标章遮过令不依识。明佛三业非
凡境故。第四总结显德示智入门。谓若了
唯一真心。言思斯绝则合菩提之体故。梵本
第四句。云于不思何思。即是以一真心而
成三业。三业不离一真形夺相融。不可以
一多思也。又非唯佛之三业同一真心。亦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9b 页
与观者真心非异非一。故难思议。若能离于
思议则终日见闻。亦无所见闻矣。后九别
释中。即分三别。初二释不可取。次四释不
可见。后三释不可闻。今初也。初半偈夺以
正释。后一偈半纵以生过。然有量等实通
三业。为对下二且就智明。有如理智不可
言量。有如量智不可言无。又一智即是
一切智故。众智所用不相杂故。后纵中初
半。纵其令取必无果利。后一偈显取之失。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所得而欲取得。
心计有说执石为宝。是谓自欺。理无谓有
是为自诳。终不契理。故云。己事不成污他
心识故不令众喜。又以量无量取则堕断
常。自损损他故皆不可。第二有四偈。叹佛
色身深奥释不可见。章文分为二。初一法
说后三喻况。今初。非色现色故称为妙。物感
斯现是曰无边。又色即空故边即无边。又净
识所现空色相融。故身分总别。乃至一毛皆
无边量。摄德无尽。具上三义岂可以尽言。
次三喻中分二。初一摩尼随映喻。喻佛地
实无异色。随感便现故言无色而现色。喻
全似法。故但合云。佛亦如是。后二偈净空现
色喻。喻佛法身体非是色。能现粗妙一切诸
色。初偈喻后偈合。四句对前。但二三前却此
是分喻。故委合之。以空但不可眼见。而可
心知。佛所现色心行处绝。故为分喻。心眼
尚不能见。况肉眼哉。此即见中绝思议也。
问二喻。岂不违经上云有无边妙色。今云
非色无色耶。亦违诸论佛有妙色为增上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59c 页
缘。古德云。若约初教大乘义。如前说。若
实教大乘。佛地无此色声粗相功德。但有
大智大悲大定大愿诸功德等。然诸功德等
并同證真如。若众生机感。即现色无尽。既
无不应机时。故所现色亦无断绝。此以随
他为自。更无别他自。约此为有。故云。无
边妙色。今约自说。不约随他。故云无色非
色也。亦可前喻初教后。喻实教。有云。若尔
彼能现体为有无耶。十莲华藏尘数之相。皆
示现耶。八地七劝。言佛色声皆无有量。宁
不违耶。若执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
存者。无漏蕴界穷未来际。遍因陀罗网皆
非实事。亦违涅槃灭无常色而获常色。此
义具如智慧庄严经说。然上二解各是一理。
并符经论。今当会之。摄末从本唯如如智。
自受用色智所现故。摄相从性但有如如。
既所现即如。何妨妙色。故有亦无失。然如外
无法何要须现。万法即如如即法身。更何所
现。故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于理未失。
如色相即有无交彻。若定执有无恐伤圣
旨。故今二喻前后相成。摩尼现色但云无
色。无即但是无他。非无自体。净空现色既
云非色。非即非其自体。不独无他。前喻自
受用身后喻法身。此二不二为佛真身。故
下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
色形令入此法中。第三三偈。释所闻不可
闻中。初约应声缘感。便应离相离性故。声
非如来应不差机。非声之声故云不离。故
以声取是行邪道。若离声取未免断无。次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 660a 页
颂约体释。湛然不迁。心离分别。尚非心见
安可耳闻。犹如天鼓无心出故。此即闻中
不思议也。后偈释疑。疑云。为是有法不
可闻耶。为是无法无可说耶。上半顺理后
句答。次疑云。若尔何以现闻教法。下半释
云。但自心变非佛说也。若依权教。此约有
影无本。然本影相望通有四句。若依此宗
果海离言故无有说。用随机现谓如是说。
而此本质亦是自心馀如悬谈中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