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0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菩萨问明品第十
释此一品亦有四门。初来意中有通有别。
通谓上来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正
答主解因果。故次来也。生解因中先答十
住。住揽信成。将答所成。先辨能成。又正
答十信故下三品来也。后别者。三品明信
有解行德。解为二本此品先来。二释品者。
菩萨是人问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菩萨。
问即是难。明即是答。然问有二种。一汎尔相
问。梵云必理车。二者难问。谓以理徵诘。梵
云钵罗室囊。即今品意也。答亦有二。一但
依问詶报曰答。二若俱为解释旁兼异
义。美言赞述令理显焕曰明。即今品意也。
明亦破闇。能除问者之疑闇故。今文殊九
首互为明难。递作砧椎。研覈教理以悟群
生。故以名也。又长行明起于问。偈颂明解
于问故曰问明。不云答者。欲以明兼于
问故。问有二义故得称明。一问中徵责诘
难理尽。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问也。二以
问中进退诘理令现使答者易释。故以为
明。又明即法明。以十菩萨问出十种法明。
故曰问明。虽诸义不同。皆菩萨之问明。依
主释也。三宗趣者。亦先通后别通复二义。一
通分宗。二通会宗。并如会初。二别明此品。
有其二义。一望当品以十甚深为宗。依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1a 页
成观解为趣。二望后二品。则以甚深观
解为宗。成后行德为趣。第四释文。此下
至菩萨住处。明生解之因。配十句问。如前
问中依文次第。且分为六。初此下三品明
未信令信。二第三会已信令解。三第四会已
解令行。四第五会已行令起愿。五第六会
已起愿令證入。六十定品至住处品。已證入
令等佛。今初三品即为三别。此品明正解
理观。次品明随缘愿行。贤首品明德用该
收。就初分二。先问答显理。后示相结通。前
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
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
说法甚深五福田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
甚深。八正助甚深。九一道甚深。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次第。云何缘起深理。总该诸法观
解之要。故首明之。众生迷此故须教化。违
化顺化有善恶业。欲知此业由说法成。
然说法成善唯佛福田。既说顺田须持圣
教。教在勤行。行须正道助道。助必有正殊
涂同归。得一道者。当趣佛境故为此
次。又此十种亦可配于十信。但不次耳。文
殊佛境即当信心。文殊主信故。佛境即所
信。故约发心次第信居其初。约所信终极
最居其后。亦明十心不必次故。勤首即进
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觉首定心。能观心性为上定故。智首则慧心。慧为上首
兼己庄严故有十度。法首即不退心。如说
修行得不退故。宝首即戒心。三聚无缺如
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德首即护法
解为宗。成后行德为趣。第四释文。此下
至菩萨住处。明生解之因。配十句问。如前
问中依文次第。且分为六。初此下三品明
未信令信。二第三会已信令解。三第四会已
解令行。四第五会已行令起愿。五第六会
已起愿令證入。六十定品至住处品。已證入
令等佛。今初三品即为三别。此品明正解
理观。次品明随缘愿行。贤首品明德用该
收。就初分二。先问答显理。后示相结通。前
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
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
说法甚深五福田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
甚深。八正助甚深。九一道甚深。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次第。云何缘起深理。总该诸法观
解之要。故首明之。众生迷此故须教化。违
化顺化有善恶业。欲知此业由说法成。
然说法成善唯佛福田。既说顺田须持圣
教。教在勤行。行须正道助道。助必有正殊
涂同归。得一道者。当趣佛境故为此
次。又此十种亦可配于十信。但不次耳。文
殊佛境即当信心。文殊主信故。佛境即所
信。故约发心次第信居其初。约所信终极
最居其后。亦明十心不必次故。勤首即进
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觉首定心。能观心性为上定故。智首则慧心。慧为上首
兼己庄严故有十度。法首即不退心。如说
修行得不退故。宝首即戒心。三聚无缺如
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德首即护法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1b 页
心。说法甚深是所护故。目首即愿心福田
等一由愿异故。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贤
首即回向心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一身一
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回
向心等。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又亦
摄十信之十德。恐繁不叙。且为十甚深解。
然有二义。一约行。二约法。言约行者。文
殊发问九菩萨答。明妙慧通于众行。九菩
萨问文殊为答。明众行成于妙慧。言约法
者。初九显差别义。后一显差别同归佛境。
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观解。文中十段。皆先问
后答。又先起明问后解问明。今初。问中二。先彰问答之主。问觉首者。彼得此门故。
缘起深义不觉则流转故。二佛子心性下。
正显问端。略启五门。一问所为。二述问意。三定所问。四会相违。五释本文。初所
为者。有二义故。最初问之。一拂异见。二
显深理。拂见有三。一令诸菩萨知法从缘
异外道见。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但心
性起不同权教。二显深理者。令诸菩萨于
此实义发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终皆实。故
问斯义。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应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依一心法。
有真如门及生灭门。彼论依此生净信故。
二述问意者。谓明心性是一。云何见有报
类种种。若性随事异则失真谛。若事随性
一则坏俗谛。设彼救言报类差别自由业等
熏识变现不关心性故无相违者。为遮
此救故重难云。业不知心等。谓心业五依
等一由愿异故。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贤
首即回向心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一身一
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回
向心等。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又亦
摄十信之十德。恐繁不叙。且为十甚深解。
然有二义。一约行。二约法。言约行者。文
殊发问九菩萨答。明妙慧通于众行。九菩
萨问文殊为答。明众行成于妙慧。言约法
者。初九显差别义。后一显差别同归佛境。
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观解。文中十段。皆先问
后答。又先起明问后解问明。今初。问中二。先彰问答之主。问觉首者。彼得此门故。
缘起深义不觉则流转故。二佛子心性下。
正显问端。略启五门。一问所为。二述问意。三定所问。四会相违。五释本文。初所
为者。有二义故。最初问之。一拂异见。二
显深理。拂见有三。一令诸菩萨知法从缘
异外道见。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但心
性起不同权教。二显深理者。令诸菩萨于
此实义发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终皆实。故
问斯义。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应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依一心法。
有真如门及生灭门。彼论依此生净信故。
二述问意者。谓明心性是一。云何见有报
类种种。若性随事异则失真谛。若事随性
一则坏俗谛。设彼救言报类差别自由业等
熏识变现不关心性故无相违者。为遮
此救故重难云。业不知心等。谓心业五依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1c 页
各无自性。自性向无何能相知。而生诸法。
既离真性各无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应不多。事法既多性应非一。
此是本末相违难。亦是理事相违。亦一异相
违。亦真妄相违。三拣定所问者。准此问意。
离如来藏不许八识能所熏等。别有自体
能生诸法。唯如来藏是所依生。亦不可言
八识无二类。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种种非
相违故。亦非第八而为性一。熏成种种
非相违故。心性之言非第八故。答中既言。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异
名。正与报事相违故成难耳。文殊欲显实
教之理。故以心性而为难本。欲令觉首以
法性示生决定而答海会同證。楞伽密严皆
广说故。四会相违者。问若尔瑜伽等中。异熟
赖耶从业惑种办体而生。非如来藏随缘
所成。如何会释。答瑜伽等中。对于凡小约
就权教随相假说。楞伽密严对大菩萨。依
于实教尽理而说。既机有大小法有浅深。
教有权实故不相违。故密严云。佛说如来
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此明守权拒实诃为恶慧。又彼经云。如来
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
差别。楞伽中真识现识。如泥团与微尘非
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皆此义也。
又彼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
识。又入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
无明七识共俱。又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又如达磨
既离真性各无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应不多。事法既多性应非一。
此是本末相违难。亦是理事相违。亦一异相
违。亦真妄相违。三拣定所问者。准此问意。
离如来藏不许八识能所熏等。别有自体
能生诸法。唯如来藏是所依生。亦不可言
八识无二类。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种种非
相违故。亦非第八而为性一。熏成种种
非相违故。心性之言非第八故。答中既言。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异
名。正与报事相违故成难耳。文殊欲显实
教之理。故以心性而为难本。欲令觉首以
法性示生决定而答海会同證。楞伽密严皆
广说故。四会相违者。问若尔瑜伽等中。异熟
赖耶从业惑种办体而生。非如来藏随缘
所成。如何会释。答瑜伽等中。对于凡小约
就权教随相假说。楞伽密严对大菩萨。依
于实教尽理而说。既机有大小法有浅深。
教有权实故不相违。故密严云。佛说如来
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此明守权拒实诃为恶慧。又彼经云。如来
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
差别。楞伽中真识现识。如泥团与微尘非
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皆此义也。
又彼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
识。又入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
无明七识共俱。又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又如达磨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2a 页
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摄论等就
初教释云。界者因义。即种子识。宝性论翻
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
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
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以此
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又唯识等。
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
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五释文者。文分三
别。初心性是一者。立宗案定。二云何下。设相违难。三业不知心下。结成前难。今初。谓
心之性故。是如来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
清净心也。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
也。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皆平
等无二故云一也。第二设难中二。先总显
相违。谓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诸根总别
报殊。故云种种。不同二所谓下。别示相
违。有十事五对。一约总报明趣有善恶。
善谓人天恶谓三涂。下四对皆约别报。于中二。谓于前善恶趣中。各根有满缺。谓眼等
内根。三于满缺中各生有同异。谓四生不
同胜劣处异。四于上同异生处。各貌有妍
媸。五于上妍媸各受有苦乐。上之五对前
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展转异同成
多差别。故云种种不同。心性是一其义安在。
第三结成前难中。此文意稍难见。略为
二解。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
意中辨。二直结成前难。且依此释文。自有
三意。由前难意亦有三故。一直问所以故。
今结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各不
初教释云。界者因义。即种子识。宝性论翻
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
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
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以此
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又唯识等。
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
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五释文者。文分三
别。初心性是一者。立宗案定。二云何下。设相违难。三业不知心下。结成前难。今初。谓
心之性故。是如来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
清净心也。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
也。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皆平
等无二故云一也。第二设难中二。先总显
相违。谓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诸根总别
报殊。故云种种。不同二所谓下。别示相
违。有十事五对。一约总报明趣有善恶。
善谓人天恶谓三涂。下四对皆约别报。于中二。谓于前善恶趣中。各根有满缺。谓眼等
内根。三于满缺中各生有同异。谓四生不
同胜劣处异。四于上同异生处。各貌有妍
媸。五于上妍媸各受有苦乐。上之五对前
前皆具后后。后后必带前前。展转异同成
多差别。故云种种不同。心性是一其义安在。
第三结成前难中。此文意稍难见。略为
二解。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
意中辨。二直结成前难。且依此释文。自有
三意。由前难意亦有三故。一直问所以故。
今结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各不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2b 页
相知。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
教种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
心令种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
之所由也。二者怀疑故结云既不相知。为
是一性为是种种。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
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
俗谛。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
并立。已知大意。次正释文。亦有十事五对。
略为二解。一通二别。通谓总观前来总别
二报。于中初一对。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
难。然有二意。一约本识。谓业是能依心是
所依。离所无能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
故云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
各不相知谁生种种。下并准之。二约第六
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
生成种种耶。第二对约得报果时难能
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
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
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
三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谓前能受报因。
依心无体故无相知。馀义同前。四约因
缘就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种为因。能
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
等准之。五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谓境
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
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
相知也。第二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
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二复以
教种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
心令种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
之所由也。二者怀疑故结云既不相知。为
是一性为是种种。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
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
俗谛。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
并立。已知大意。次正释文。亦有十事五对。
略为二解。一通二别。通谓总观前来总别
二报。于中初一对。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
难。然有二意。一约本识。谓业是能依心是
所依。离所无能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
故云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
各不相知谁生种种。下并准之。二约第六
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
生成种种耶。第二对约得报果时难能
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
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
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
三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谓前能受报因。
依心无体故无相知。馀义同前。四约因
缘就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种为因。能
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
等准之。五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谓境
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
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
相知也。第二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
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二复以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2c 页
第二及第三对。结受生同异初对以名言
种对所生处。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
三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
丑陋。初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
媸。皆由缘令异。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
忍因成妍媸果。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
诸根满缺亦有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
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满
缺故。于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不
相知既不相知谁令种种。第二时觉首下。
答中二。初一偈赞问许说。上半赞问。谓自究
深旨。一向为他仁心弘益也。次句许说分齐
称性说故。后句劝听。言同意别故令谛受。
后十偈正答。答势纵横具答三重问意。
且分为二。前五答前释成之中。以何因缘
而不相知。用此释成答前难故。首而明之。
后五正答前难。令初分二。先一法说。后四
喻况。今初意云。特由从缘种种。故不相知
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结归本宗。后四
即为同喻量。云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
是宗法。因云从缘无体用故。同喻云如河
中水。河水无体用河水不相知。眼等无体
用眼等不相知。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初
句因缘相假互皆无力。次句果法含虚故无
体性。至下喻中别当释之。是故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
知。二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三由此
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
现文但有初后二意。言诸法者。非唯举前
种对所生处。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
三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
丑陋。初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
媸。皆由缘令异。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
忍因成妍媸果。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
诸根满缺亦有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
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满
缺故。于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不
相知既不相知谁令种种。第二时觉首下。
答中二。初一偈赞问许说。上半赞问。谓自究
深旨。一向为他仁心弘益也。次句许说分齐
称性说故。后句劝听。言同意别故令谛受。
后十偈正答。答势纵横具答三重问意。
且分为二。前五答前释成之中。以何因缘
而不相知。用此释成答前难故。首而明之。
后五正答前难。令初分二。先一法说。后四
喻况。今初意云。特由从缘种种。故不相知
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结归本宗。后四
即为同喻量。云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
是宗法。因云从缘无体用故。同喻云如河
中水。河水无体用河水不相知。眼等无体
用眼等不相知。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初
句因缘相假互皆无力。次句果法含虚故无
体性。至下喻中别当释之。是故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
知。二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三由此
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
现文但有初后二意。言诸法者。非唯举前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3a 页
十事五对。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
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性
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下
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
法。各各不相知也。第二喻况。略有二意。一
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二别对前
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今初以四大为
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然此四喻各
显一义。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
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
依真妄相续。二依真妄起灭。三妄用依真
起。四妄为真所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
义。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
喻中。唯就能依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义不
相知。而成流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
故。流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二后流虽
排前而不到于前流。故亦不相知。三后流
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
不能知前。四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
不相知。五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六
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七能排与所
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
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
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
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名无自性。只由如此
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肇公
云。江河竞注而不流。即其义也。然上云前
后者。通于二义。一生灭前后。谓前灭后生
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性
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下
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
法。各各不相知也。第二喻况。略有二意。一
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二别对前
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今初以四大为
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然此四喻各
显一义。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
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
依真妄相续。二依真妄起灭。三妄用依真
起。四妄为真所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
义。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
喻中。唯就能依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义不
相知。而成流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
故。流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二后流虽
排前而不到于前流。故亦不相知。三后流
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
不能知前。四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
不相知。五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六
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七能排与所
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
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
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
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名无自性。只由如此
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肇公
云。江河竞注而不流。即其义也。然上云前
后者。通于二义。一生灭前后。谓前灭后生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3b 页
互相引排。二此彼前后即前波后波。小乘亦
说当处生灭。无容从此转至馀方。而不
知无性缘起之义耳。二依所依者。谓前流
后流各皆依水。悉无自体不能相知。然不
坏流相故说水流。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
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
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二法中三义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真立。三妄尽唯真。
初中妄缘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
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有而非有也。二依
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何
有体用能相知相成。即由此无知无成含
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三唯所依者。
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
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
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说真性隐即非隐
以非隐为隐。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
种问思之。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有
十义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
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
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
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成水而有硬
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
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煖融成
软。喻本识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
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
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
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
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
说当处生灭。无容从此转至馀方。而不
知无性缘起之义耳。二依所依者。谓前流
后流各皆依水。悉无自体不能相知。然不
坏流相故说水流。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
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
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二法中三义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真立。三妄尽唯真。
初中妄缘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
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有而非有也。二依
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何
有体用能相知相成。即由此无知无成含
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三唯所依者。
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
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
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说真性隐即非隐
以非隐为隐。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
种问思之。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有
十义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
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
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
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成水而有硬
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
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煖融成
软。喻本识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
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
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
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
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3c 页
而不失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
水为喻。此义见文虽似不具。而大通众
经。第二依火焰起灭喻中。三义同前。初唯
焰者。谓焰起灭有其二义。一前焰谢灭引起
后焰。后焰无体而不能知前焰。前焰已灭
复无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二前焰若未
灭。亦依前引无体故无能知。后焰未生故
无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妄法亦尔。刹
那生灭不能自立。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
生已则灭无体可知。是故皆无所有也。斯
则流金烁石而不热也。二依所依者。谓彼
火焰。即由于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而有
起灭虚妄之相。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妄
法亦尔。依此无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
非有为有也。三唯所依者。推起灭之焰体
用俱无。无焰之理挺然显现。是则无妄法之
有。有妄法之无。湛然显现。遂令缘起之相
相无不尽。无性之理理无不现。上三义中。
亦如次喻答前三问也。下二喻准知。第三
依风有动作喻妄用依真起。三义同前。一
唯动者。离所动之物。风之动相了不可得。无
可相知。妄法亦尔。离所依真体。不可得故
无相知。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二依所
依者。谓风不能自动。要依物现动。动无
自体可以知物。物不自动随风无体。不能
知风。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无体知
真。真随妄隐无相知妄。三唯所依者。谓风
鼓于物动唯物动。风相皆尽。无可相知。妄
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依真挺然显现。是故
水为喻。此义见文虽似不具。而大通众
经。第二依火焰起灭喻中。三义同前。初唯
焰者。谓焰起灭有其二义。一前焰谢灭引起
后焰。后焰无体而不能知前焰。前焰已灭
复无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二前焰若未
灭。亦依前引无体故无能知。后焰未生故
无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妄法亦尔。刹
那生灭不能自立。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
生已则灭无体可知。是故皆无所有也。斯
则流金烁石而不热也。二依所依者。谓彼
火焰。即由于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而有
起灭虚妄之相。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妄
法亦尔。依此无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
非有为有也。三唯所依者。推起灭之焰体
用俱无。无焰之理挺然显现。是则无妄法之
有。有妄法之无。湛然显现。遂令缘起之相
相无不尽。无性之理理无不现。上三义中。
亦如次喻答前三问也。下二喻准知。第三
依风有动作喻妄用依真起。三义同前。一
唯动者。离所动之物。风之动相了不可得。无
可相知。妄法亦尔。离所依真体。不可得故
无相知。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二依所
依者。谓风不能自动。要依物现动。动无
自体可以知物。物不自动随风无体。不能
知风。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无体知
真。真随妄隐无相知妄。三唯所依者。谓风
鼓于物动唯物动。风相皆尽。无可相知。妄
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依真挺然显现。是故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4a 页
妄法全尽。而不灭真性。全隐而恒露。能所
熏等法本自尔。思之可见。第四依地有任
持者。喻妄为真所持。三义同前。初地界因
依有二种义。一约自类。二约异类。前中从
金刚际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持上。展转
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离所无体。而能
知下。然下能持皆亦离所无体。可令知
上。又上上能依彻至于下。无下可相知。下
下能持彻至于上。无上可相知。是故若依
若持相无不尽。所现妄法当知亦尔。必粗
依细。谓苦报依于业业依无明。造无明依。
所造展转无体。无物可相知。斯则厚载万
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覆无谓不
静也。二约异类者。如下文地轮依水轮。水
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准此
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如来藏。
如来藏无所依。是故若离如来藏。馀诸妄
法。各互相依无体能相知。是则妄法无不皆
尽。二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无自性。而得
存立。向若有体则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
有法。是故揽此无性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谓揽无性成彼法者。是则彼法
无不皆尽。而未曾不灭。唯无性理而独现
前。馀义同前。上通答释成前难竟。第二别
对诸不相知及通前难者。初水流转喻。前
二对不相知。答趣善恶难。以善恶趣流转
体故。二大火喻。第二三对不相知。答前诸
根受生。如火依薪有生灭故。次以长风
喻前因缘。答前好丑。遇物鼓扇现诸相故。
熏等法本自尔。思之可见。第四依地有任
持者。喻妄为真所持。三义同前。初地界因
依有二种义。一约自类。二约异类。前中从
金刚际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持上。展转
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离所无体。而能
知下。然下能持皆亦离所无体。可令知
上。又上上能依彻至于下。无下可相知。下
下能持彻至于上。无上可相知。是故若依
若持相无不尽。所现妄法当知亦尔。必粗
依细。谓苦报依于业业依无明。造无明依。
所造展转无体。无物可相知。斯则厚载万
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覆无谓不
静也。二约异类者。如下文地轮依水轮。水
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准此
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如来藏。
如来藏无所依。是故若离如来藏。馀诸妄
法。各互相依无体能相知。是则妄法无不皆
尽。二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无自性。而得
存立。向若有体则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
有法。是故揽此无性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谓揽无性成彼法者。是则彼法
无不皆尽。而未曾不灭。唯无性理而独现
前。馀义同前。上通答释成前难竟。第二别
对诸不相知及通前难者。初水流转喻。前
二对不相知。答趣善恶难。以善恶趣流转
体故。二大火喻。第二三对不相知。答前诸
根受生。如火依薪有生灭故。次以长风
喻前因缘。答前好丑。遇物鼓扇现诸相故。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4b 页
次以地界亦喻因缘。答前苦乐。展转因依
以轻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诸根。随种所
生根等异故。上来总别并答释成中。以何因
缘各不相知竟。第二五偈答前设难。文分为
三。初三偈正答前难。次一偈释成前义。第
三一偈。拂迹入玄。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释
文。今初前问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
上之三间。谓第一直耳。问云。既有种种何
缘得不相知。前五偈答竟。既不相知何缘
种种。答有四因。一妄分别故。二诸识熏习
故。三由无性不相知故。四真如随缘故。初
偈具二三。馀二各一义。然此四因但是一致。
谓由妄分别为缘。令真如不守自性。随缘
成有诸识。熏习展转无穷。若达妄源成
净缘起。诸宗各取并不离象。受一非馀斯为
偏见。上第二疑云。为是种种为是一性。今
答云。常种种常一性。第三难云一性随于种
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坏俗谛。今
答云。此二互相成立。岂当相乖。性非事
外曾何乖乎种种。种种性空。曾何乖乎一
性。由无方有。一性能成种种。缘生故空。种
种能成一性。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一缘
生故有。即妄心分别有。及诸识熏习是也。二
缘生故空。即上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
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是也。三无性
故有。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即上随缘是也。四
无性故空。即一切空无性是也。是以无性缘
生故空。则非无见断见之空。为真空也。无
以轻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诸根。随种所
生根等异故。上来总别并答释成中。以何因
缘各不相知竟。第二五偈答前设难。文分为
三。初三偈正答前难。次一偈释成前义。第
三一偈。拂迹入玄。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释
文。今初前问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
上之三间。谓第一直耳。问云。既有种种何
缘得不相知。前五偈答竟。既不相知何缘
种种。答有四因。一妄分别故。二诸识熏习
故。三由无性不相知故。四真如随缘故。初
偈具二三。馀二各一义。然此四因但是一致。
谓由妄分别为缘。令真如不守自性。随缘
成有诸识。熏习展转无穷。若达妄源成
净缘起。诸宗各取并不离象。受一非馀斯为
偏见。上第二疑云。为是种种为是一性。今
答云。常种种常一性。第三难云一性随于种
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坏俗谛。今
答云。此二互相成立。岂当相乖。性非事
外曾何乖乎种种。种种性空。曾何乖乎一
性。由无方有。一性能成种种。缘生故空。种
种能成一性。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一缘
生故有。即妄心分别有。及诸识熏习是也。二
缘生故空。即上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
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是也。三无性
故有。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即上随缘是也。四
无性故空。即一切空无性是也。是以无性缘
生故空。则非无见断见之空。为真空也。无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4c 页
性缘生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是幻有也。
幻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
故名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实有。非空非有
是中道义。又开此空有。各有二义。一真空
必尽幻有。以若不尽幻有非真空故。二
真空必成幻有。以若碍幻有非真空故。二
幻有二义者。一幻有必覆真空。以空隐有
现故。二幻有必不碍真空以幻有必自尽
令真空彻现故。文殊各以初义致难。觉首
各以后义而答。以初二义空有异故。以后
二义空有相成故。然此二不二。谓有非有无
二。为一幻有。空非空无二为一真空。又非
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空与非有无二为
一真空。又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
即中道义。离相离性无障无碍无分别法门。
思以准之。复次性有二义。一者有义。二者
空义。复有二义。一者不变。二者随缘。以有
义故。说二空所显即法性本无生也。以空
义故。说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各不相知。
以有义故说于不变。以空义故说于随缘。
此二不二。随缘即是不变。不变故能随缘。若
唯不变性何预于法。若但随缘岂称真性。故
随其流处有种种异。而其本味停留雪山。
又若性离于法则成断灭。法离于性则本
无今有。又法若即性性常应常。性若即法
法灭应灭。故二相成非常非断。此二相夺
故。说非有非空。为中道义。苟得其会不
惑百家异说。愿诸学者虚己求宗。次正释
文。且第一偈答三问者。初答何因种种。此
幻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
故名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实有。非空非有
是中道义。又开此空有。各有二义。一真空
必尽幻有。以若不尽幻有非真空故。二
真空必成幻有。以若碍幻有非真空故。二
幻有二义者。一幻有必覆真空。以空隐有
现故。二幻有必不碍真空以幻有必自尽
令真空彻现故。文殊各以初义致难。觉首
各以后义而答。以初二义空有异故。以后
二义空有相成故。然此二不二。谓有非有无
二。为一幻有。空非空无二为一真空。又非
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空与非有无二为
一真空。又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
即中道义。离相离性无障无碍无分别法门。
思以准之。复次性有二义。一者有义。二者
空义。复有二义。一者不变。二者随缘。以有
义故。说二空所显即法性本无生也。以空
义故。说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各不相知。
以有义故说于不变。以空义故说于随缘。
此二不二。随缘即是不变。不变故能随缘。若
唯不变性何预于法。若但随缘岂称真性。故
随其流处有种种异。而其本味停留雪山。
又若性离于法则成断灭。法离于性则本
无今有。又法若即性性常应常。性若即法
法灭应灭。故二相成非常非断。此二相夺
故。说非有非空。为中道义。苟得其会不
惑百家异说。愿诸学者虚己求宗。次正释
文。且第一偈答三问者。初答何因种种。此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5a 页
具二意。一以八识熏习而成故。初句五识
次句心。是本识集起义故。意通六七。七谓审
思量故。六谓意之识故。了别义故。偈文窄故
不立识言。亦诸情摄。此从别义。通则八识
皆得心意识名。诸情根者。通于八种。类非
一故。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依。又第
七识为染污根。第八又为诸识通依。云诸
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识。为能所熏展转
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
又识外无法亦为无者。二明由不相知方
成种种。上半出种种。以此者。以前不相知
故。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各无体
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
熏变。安得流转。次遣疑者。以虚妄中有二
义故。一虚转。二无转故。常种种常一性也。
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
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
第二偈亦答三问。初明真如随缘故成种
种者。答所以也。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
变义。次句答上云何见有种种。是随缘义。
唯心变现全揽真性。生非实生故云示现。
下二句印上业不知心等者。以是随缘不
失自性义故。是以诸趣种种了不可得。生
即无生无能现者。性不动故。无所现者妄法
虚故。次遣疑者。常生常无生。上半即无生之
生业果宛然。故胜鬘云。不染而染难可了
知。下半生即无生真性湛然。故胜鬘云。染而
不染难可了知。又法性本无生。不空如来藏
也。此中无能现。空如来藏也。答第三难者。
次句心。是本识集起义故。意通六七。七谓审
思量故。六谓意之识故。了别义故。偈文窄故
不立识言。亦诸情摄。此从别义。通则八识
皆得心意识名。诸情根者。通于八种。类非
一故。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依。又第
七识为染污根。第八又为诸识通依。云诸
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识。为能所熏展转
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
又识外无法亦为无者。二明由不相知方
成种种。上半出种种。以此者。以前不相知
故。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各无体
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
熏变。安得流转。次遣疑者。以虚妄中有二
义故。一虚转。二无转故。常种种常一性也。
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
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
第二偈亦答三问。初明真如随缘故成种
种者。答所以也。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
变义。次句答上云何见有种种。是随缘义。
唯心变现全揽真性。生非实生故云示现。
下二句印上业不知心等者。以是随缘不
失自性义故。是以诸趣种种了不可得。生
即无生无能现者。性不动故。无所现者妄法
虚故。次遣疑者。常生常无生。上半即无生之
生业果宛然。故胜鬘云。不染而染难可了
知。下半生即无生真性湛然。故胜鬘云。染而
不染难可了知。又法性本无生。不空如来藏
也。此中无能现。空如来藏也。答第三难者。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5b 页
此中无能现性非性也。亦无所现物相非相
也。又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亦无所现物。
相不违性无二为二。二即无二无碍圆融岂
有乖耶。言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性
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又
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
性即法故名为法性。此二义并约不变释
也。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即随缘
之性法即性也。本有二义。一约不变。本谓
源本。本来不生随缘故生。二约随缘有此
法来本自不生非待灭无。即示现生时本不
生故。故下云无能现也。第三偈答三问者。
初答所以者。上三句种种即一心性。亦印
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出因。由妄分别故
有种种。正答前问。此复二意。一上二句依
他起也。次句圆成实也。后句遍计性也。由遍
计故能起依他。依他无性即圆成实。故唯识
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
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二者
上二句因缘所生法也。次句我说即是空也。
后句亦为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道义。又妄
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
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
宰割以求通哉。又前偈从本起末。末不异
本。此偈摄末归本。本不碍末岂相乖耶。第
二一偈释成前义。然有二义。一者云何得
知无性。以法眼观称性非倒。成净缘起。
当知此理甚为决定。二者前偈诃其见有
种种。是妄分别。此不应依。此偈印其观察
也。又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亦无所现物。
相不违性无二为二。二即无二无碍圆融岂
有乖耶。言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性
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又
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
性即法故名为法性。此二义并约不变释
也。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即随缘
之性法即性也。本有二义。一约不变。本谓
源本。本来不生随缘故生。二约随缘有此
法来本自不生非待灭无。即示现生时本不
生故。故下云无能现也。第三偈答三问者。
初答所以者。上三句种种即一心性。亦印
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出因。由妄分别故
有种种。正答前问。此复二意。一上二句依
他起也。次句圆成实也。后句遍计性也。由遍
计故能起依他。依他无性即圆成实。故唯识
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
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二者
上二句因缘所生法也。次句我说即是空也。
后句亦为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道义。又妄
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
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
宰割以求通哉。又前偈从本起末。末不异
本。此偈摄末归本。本不碍末岂相乖耶。第
二一偈释成前义。然有二义。一者云何得
知无性。以法眼观称性非倒。成净缘起。
当知此理甚为决定。二者前偈诃其见有
种种。是妄分别。此不应依。此偈印其观察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5c 页
无性各不相知。斯为法眼固应依止。即依
智不依识也。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谓前
法性无生。一切皆空实也。示现有生。眼等差
别非实也。妄心分别有妄也。如理观察。非妄
也。以妄为缘生世间流转。以如理观成出
世间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无真实。何者。如
言取故。又欲言其实而复示生。欲言不
实体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
非妄。能令流转。欲言世间即涅槃相。欲
言出世无世可出。则染净两亡。是以物不
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
独静于言教之外。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
说。是以什公云。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
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
可与圣同耳。又后三偈。亦如次明三无性
观。又此五偈合前四喻。初以流转合水漂
流。次颂合火。火本无生随缘生故。次颂合
风风即空无。因见物动妄谓有故。次颂合
地。法眼见理无分别故。后一总显令亡言
故。又前五偈是印成答。次四出所以答。后
一夺令亡言。文殊一问以含多意。觉首纵
答体势无方。逆顺研穷以显深致。幸诸学者
不咎文繁。第二教化甚深。先问中二。初标
告。告财首者。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二
正问中二。初立宗。众生即非众生。彼此同
许。亦可蹑前觉首八识皆空。二云何下设
难。谓众生既空佛云何化。若佛不见生空
则无大智。便成谤佛。若见空而化岂不违
空。空有相违进退何据。于中先明十随。辨
智不依识也。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谓前
法性无生。一切皆空实也。示现有生。眼等差
别非实也。妄心分别有妄也。如理观察。非妄
也。以妄为缘生世间流转。以如理观成出
世间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无真实。何者。如
言取故。又欲言其实而复示生。欲言不
实体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
非妄。能令流转。欲言世间即涅槃相。欲
言出世无世可出。则染净两亡。是以物不
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
独静于言教之外。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
说。是以什公云。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
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
可与圣同耳。又后三偈。亦如次明三无性
观。又此五偈合前四喻。初以流转合水漂
流。次颂合火。火本无生随缘生故。次颂合
风风即空无。因见物动妄谓有故。次颂合
地。法眼见理无分别故。后一总显令亡言
故。又前五偈是印成答。次四出所以答。后
一夺令亡言。文殊一问以含多意。觉首纵
答体势无方。逆顺研穷以显深致。幸诸学者
不咎文繁。第二教化甚深。先问中二。初标
告。告财首者。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二
正问中二。初立宗。众生即非众生。彼此同
许。亦可蹑前觉首八识皆空。二云何下设
难。谓众生既空佛云何化。若佛不见生空
则无大智。便成谤佛。若见空而化岂不违
空。空有相违进退何据。于中先明十随。辨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6a 页
所化差别。后明三轮显能化不同。今初一
随根生熟时。如是时中堪如是化。又此句
为总。谓随何寿命时等。下九为别。各有二
义谓随其寿命脩短而化。又以无命者法而
教化之身二义者。谓随其所受何等类身
而受化故。又宜以观身空寂等而得度者。
以彼化故馀准此知。故下答中多说后意。
行谓三业善恶。解谓识解差别。言论者。国俗
教诲。此六多约未发心前。后四多约发趣已
去。心乐者。有所欣求。方便者。随所进趣。
思惟者。依法求义。观察者。如说修学。二于
如是下能化差别。先牒十随。后现三业。教
化调伏通于语意。为以十随化故。众生非
空耶。为以众生空故。十随虚设耶。第二财
首答中。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四意。一
佛见众生本来自空非断空故。不碍随化。
偈云。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故。二佛知众
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随化。偈云。随解
取众相颠倒不如实故。三随化即空。不异
众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此是乐寂灭多
闻者境界故。四融上诸义。良以揽空为众
生。生与非生唯一味故。不增不减经云。即
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以斯义
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
化。大智现前见于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
摄化。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
成立故。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以随缘非
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名
随根生熟时。如是时中堪如是化。又此句
为总。谓随何寿命时等。下九为别。各有二
义谓随其寿命脩短而化。又以无命者法而
教化之身二义者。谓随其所受何等类身
而受化故。又宜以观身空寂等而得度者。
以彼化故馀准此知。故下答中多说后意。
行谓三业善恶。解谓识解差别。言论者。国俗
教诲。此六多约未发心前。后四多约发趣已
去。心乐者。有所欣求。方便者。随所进趣。
思惟者。依法求义。观察者。如说修学。二于
如是下能化差别。先牒十随。后现三业。教
化调伏通于语意。为以十随化故。众生非
空耶。为以众生空故。十随虚设耶。第二财
首答中。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四意。一
佛见众生本来自空非断空故。不碍随化。
偈云。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故。二佛知众
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随化。偈云。随解
取众相颠倒不如实故。三随化即空。不异
众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此是乐寂灭多
闻者境界故。四融上诸义。良以揽空为众
生。生与非生唯一味故。不增不减经云。即
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以斯义
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
化。大智现前见于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
摄化。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
成立故。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以随缘非
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名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6b 页
化即无化。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智不
殊。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不动真而
随化方能究竟化他。众生不知此理。故流
转无穷。今令众生悟如斯法。是则真实随
化。非直十随不违空理。亦由此十方契真
空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
真实慈也。十颂分二。初一举法劝听。上半
以人显法。已含答意。上句体深下句用广。
即闻之寂则闻无所闻。故无众生。大经亦
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
寂多闻则善解药病。不碍随化。下二句许
说劝听。后九颂别答前问。文势多舍略
为二释。一者一一别答。谓初三答随身。次
一随命。三一颂答随观察。四一颂答随行及
方便。五一颂答随心乐及解。六一颂答随言
论。七一颂答随思惟时通此九。二谓依前
五随答后四随。亦时通于九。今依此消文。
文分为六。初三颂教。依随何身时。随其心
乐修其方便。思惟观察。此四遍于五段。二
有一颂依命时。三二颂依行时。四一颂依
解时。五一颂依言论时。六一颂教离二取。
通结上文。今初三颂。若著我时作界分别
观。分别观身皆无我故。若爱染身时作念
处观。观于内身及心法故。总相而言即二空
观。初一我空。次一法空。后一类通一切。今
初。上半即寻思观。观于内身四大五蕴若
即若离。寻求主者。不可得故下半观益。如
实知于假我则有。计实我无。次偈观身实
相法无我观。上半谛了身空。谓揽缘假立
殊。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不动真而
随化方能究竟化他。众生不知此理。故流
转无穷。今令众生悟如斯法。是则真实随
化。非直十随不违空理。亦由此十方契真
空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
真实慈也。十颂分二。初一举法劝听。上半
以人显法。已含答意。上句体深下句用广。
即闻之寂则闻无所闻。故无众生。大经亦
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
寂多闻则善解药病。不碍随化。下二句许
说劝听。后九颂别答前问。文势多舍略
为二释。一者一一别答。谓初三答随身。次
一随命。三一颂答随观察。四一颂答随行及
方便。五一颂答随心乐及解。六一颂答随言
论。七一颂答随思惟时通此九。二谓依前
五随答后四随。亦时通于九。今依此消文。
文分为六。初三颂教。依随何身时。随其心
乐修其方便。思惟观察。此四遍于五段。二
有一颂依命时。三二颂依行时。四一颂依
解时。五一颂依言论时。六一颂教离二取。
通结上文。今初三颂。若著我时作界分别
观。分别观身皆无我故。若爱染身时作念
处观。观于内身及心法故。总相而言即二空
观。初一我空。次一法空。后一类通一切。今
初。上半即寻思观。观于内身四大五蕴若
即若离。寻求主者。不可得故下半观益。如
实知于假我则有。计实我无。次偈观身实
相法无我观。上半谛了身空。谓揽缘假立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6c 页
来无所从故。本无住处缘尽谢灭。去无所
至无停积处。虚假似立实无所住。下半观
益。后偈类通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
皆空。则知万法皆是虚妄。此观亦寂故不起
心。若作念处释者。内身拣于外器及他身
故。念处有二。一通二别。通则身等皆无我
等。别则观法无我。今是通也。复有二种。一
小二大。此中是大。观身性相同虚空故。空
无二我。谁是我言已兼二我。次偈观受不
在内外中间故无方所。后偈观心及法。不
得善法及不善法故。云知法虚妄心如幻
故。不起分别。又别则身受不同。通则受等
皆身。是故三偈皆致身言。前问意云。众生既
空。云何如来随其身化。今释意云。以彼不
知身本空寂。教如是观故。说如来随众
生身而教化也。下皆准之。二一颂令于寿
命思惟观察。命谓命根。能令色心连持。故
名为命。寿谓寿限即命根体。实谓由业种
力。引一期报众同分体。住时分限假立寿
命。从业缘起起即无起。业尽便灭灭无所
灭。本无主者。况刹那生灭实无自性。喻以
火轮。谓旋火速转不见始终。生灭遄流宁
知本际。又薪火不续识钝谓轮。命实迁流
妄谓相续。又轮资火有命假心明。待他而
成固无自体。三二偈令依行时。思惟观察。
成四种观。一无常观。二空观。三无我观。四
无相观。于中初偈略标其四。一切有者三有
也。亦一切有为。然无常等经论异说。今且依
辨中边论。以三性释之。初无常三者。约
至无停积处。虚假似立实无所住。下半观
益。后偈类通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
皆空。则知万法皆是虚妄。此观亦寂故不起
心。若作念处释者。内身拣于外器及他身
故。念处有二。一通二别。通则身等皆无我
等。别则观法无我。今是通也。复有二种。一
小二大。此中是大。观身性相同虚空故。空
无二我。谁是我言已兼二我。次偈观受不
在内外中间故无方所。后偈观心及法。不
得善法及不善法故。云知法虚妄心如幻
故。不起分别。又别则身受不同。通则受等
皆身。是故三偈皆致身言。前问意云。众生既
空。云何如来随其身化。今释意云。以彼不
知身本空寂。教如是观故。说如来随众
生身而教化也。下皆准之。二一颂令于寿
命思惟观察。命谓命根。能令色心连持。故
名为命。寿谓寿限即命根体。实谓由业种
力。引一期报众同分体。住时分限假立寿
命。从业缘起起即无起。业尽便灭灭无所
灭。本无主者。况刹那生灭实无自性。喻以
火轮。谓旋火速转不见始终。生灭遄流宁
知本际。又薪火不续识钝谓轮。命实迁流
妄谓相续。又轮资火有命假心明。待他而
成固无自体。三二偈令依行时。思惟观察。
成四种观。一无常观。二空观。三无我观。四
无相观。于中初偈略标其四。一切有者三有
也。亦一切有为。然无常等经论异说。今且依
辨中边论。以三性释之。初无常三者。约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7a 页
遍计名无性无常。以性常无故。约依他起
名生灭无常。有起尽故。约圆成实名垢净
无常。位转变故。空亦有三。一无性空。性非有
故。二异性空。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三自性
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无我亦三。一无相
无我。我相无故。二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
相异故。三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无相亦三。一相都无故。二相无实故。三无妄
相故。然皆融摄则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约前
二性辨。后一偈略显二观。上半明空观。报
从业生。如梦从思起不实故空。下半明无
常观。由上不实故念念无常。前即过去已灭
事显例后现未当灭不殊。四一偈依解令
入唯识。量观境即心变。故心为主。然此唯
识略有二分。一相二见。今随其见分之解。
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为颠倒也。五一
偈依言论时令寻伺名等入如实观。谓了
名等唯意言分别。无别名等。意即意识分
别。言即名言。名言既唯意之分别。名下之义
亦无别体。故所言论以兼名义。既随分别
则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若能
如是自觉通达。是入唯识之方便也。即复
此心无相可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上约
心乖。体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体虚无可
入故。六一偈通结。亦近结次前二偈。能缘
所缘即见相也。又观一切法。唯是意言未
能除遣。此境亦为能所也。以此为方便
得入唯心。种种法出生者。此相见二分。由
无始数习有种种法相似生谓能缘心生。则
名生灭无常。有起尽故。约圆成实名垢净
无常。位转变故。空亦有三。一无性空。性非有
故。二异性空。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三自性
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无我亦三。一无相
无我。我相无故。二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
相异故。三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无相亦三。一相都无故。二相无实故。三无妄
相故。然皆融摄则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约前
二性辨。后一偈略显二观。上半明空观。报
从业生。如梦从思起不实故空。下半明无
常观。由上不实故念念无常。前即过去已灭
事显例后现未当灭不殊。四一偈依解令
入唯识。量观境即心变。故心为主。然此唯
识略有二分。一相二见。今随其见分之解。
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为颠倒也。五一
偈依言论时令寻伺名等入如实观。谓了
名等唯意言分别。无别名等。意即意识分
别。言即名言。名言既唯意之分别。名下之义
亦无别体。故所言论以兼名义。既随分别
则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若能
如是自觉通达。是入唯识之方便也。即复
此心无相可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上约
心乖。体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体虚无可
入故。六一偈通结。亦近结次前二偈。能缘
所缘即见相也。又观一切法。唯是意言未
能除遣。此境亦为能所也。以此为方便
得入唯心。种种法出生者。此相见二分。由
无始数习有种种法相似生谓能缘心生。则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7b 页
种种境生所缘境起则种种心起。起法必灭。
安得暂停。若了相无相生无有生名了种
种。则了唯心。若了无性心境两亡。则住无
分别自觉智境。不动法界名入法性。故
末后偈结上诸观。令亡观相也。佛如是化
应如是知。幻人化幻皆无化化也。第三业果
甚深。问中亦二。初标能所问人。以事中显
理是可贵。故问宝首也。二一切下。正显
问端中三。初举法按定。谓诸众生身但四
大。假名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安有我所。彼
此同许以为按定。二云何下。正设疑难。能
造能受是谓为我。所造所受即是我所。以无
我故无能造受。谁令苦乐。无我所故无所
造受。何以现见而有苦等十事五对。一苦乐
者约粗相说。三涂为苦人天为乐。二就苦
中各有妍媸。三于其乐中有内身外境。四
通于苦乐受中。若时若事皆有多少。此上皆
约生报。前生作故。五现作现受名现报。隔
一生去受名为后报。三然法界下结难。谓
二无我理即真法界。真法界中。定无善恶。
未知苦乐从何而生。此问所以也。为无
我故无我所耶。为有所受亦有我耶。此
致疑也。以圣言量及正理量违于现量。如
何可通结成难也。第二答意云。达体业亡
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业报揽缘
虚无自体。故无我所。由法无我非断灭故。
业果不亡斯乃正理。圣教所明不违现事。
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违正理。在文分二。
初一法说馀九喻况。今初。上半约俗谛缘生。
安得暂停。若了相无相生无有生名了种
种。则了唯心。若了无性心境两亡。则住无
分别自觉智境。不动法界名入法性。故
末后偈结上诸观。令亡观相也。佛如是化
应如是知。幻人化幻皆无化化也。第三业果
甚深。问中亦二。初标能所问人。以事中显
理是可贵。故问宝首也。二一切下。正显
问端中三。初举法按定。谓诸众生身但四
大。假名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安有我所。彼
此同许以为按定。二云何下。正设疑难。能
造能受是谓为我。所造所受即是我所。以无
我故无能造受。谁令苦乐。无我所故无所
造受。何以现见而有苦等十事五对。一苦乐
者约粗相说。三涂为苦人天为乐。二就苦
中各有妍媸。三于其乐中有内身外境。四
通于苦乐受中。若时若事皆有多少。此上皆
约生报。前生作故。五现作现受名现报。隔
一生去受名为后报。三然法界下结难。谓
二无我理即真法界。真法界中。定无善恶。
未知苦乐从何而生。此问所以也。为无
我故无我所耶。为有所受亦有我耶。此
致疑也。以圣言量及正理量违于现量。如
何可通结成难也。第二答意云。达体业亡
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业报揽缘
虚无自体。故无我所。由法无我非断灭故。
业果不亡斯乃正理。圣教所明不违现事。
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违正理。在文分二。
初一法说馀九喻况。今初。上半约俗谛缘生。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7c 页
即业报相属。答前现见。次句胜义。即空印
其按定。此二不二故不相违。无所有言该上
业果。则亦无我所。后句是圣教量。智论第二
云。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
是诸佛所说。下九喻显。通相而明。喻于业
果从缘无性不坏事相。别彰喻意喻各不
同。初三颂喻业报无性不坏虚相。次一偈
喻无造受者。三一偈喻性一相殊。后四喻
体无来处。初中初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
无实体而相不同。次偈喻能生因缘相虚。
后偈喻所生业果无实。今初。若法相宗唯
以本识为镜。今依法性宗亦以如来藏性
而为明镜。然有二义。一随境界质现业缘
影故。合云业性亦如是。二随业缘质现果
影像故。前偈云。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二
文影略。共显业果似有无体。合云业者。谓
善恶等三性者。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无性
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
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
空。故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
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说。不失业果。方显中
道。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
此。显镜踰净如来藏。现生死业果亦然。
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亦乃由此知如来藏
自性恒净也。此有四位。一能现位。复有二
义。一由真净故现染。二由真净故不为
污。二所现位亦有二义。一由相虚故不能
污。二由相虚故虚相现。三相对位亦有二
义。一由分明现染方显性净。二由性本恒
其按定。此二不二故不相违。无所有言该上
业果。则亦无我所。后句是圣教量。智论第二
云。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
是诸佛所说。下九喻显。通相而明。喻于业
果从缘无性不坏事相。别彰喻意喻各不
同。初三颂喻业报无性不坏虚相。次一偈
喻无造受者。三一偈喻性一相殊。后四喻
体无来处。初中初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
无实体而相不同。次偈喻能生因缘相虚。
后偈喻所生业果无实。今初。若法相宗唯
以本识为镜。今依法性宗亦以如来藏性
而为明镜。然有二义。一随境界质现业缘
影故。合云业性亦如是。二随业缘质现果
影像故。前偈云。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二
文影略。共显业果似有无体。合云业者。谓
善恶等三性者。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无性
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
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
空。故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
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说。不失业果。方显中
道。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污镜。净亦乃由
此。显镜踰净如来藏。现生死业果亦然。
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亦乃由此知如来藏
自性恒净也。此有四位。一能现位。复有二
义。一由真净故现染。二由真净故不为
污。二所现位亦有二义。一由相虚故不能
污。二由相虚故虚相现。三相对位亦有二
义。一由分明现染方显性净。二由性本恒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8a 页
净令染妄现。四真净虚染镕融一味无碍圆
融。思之。此约染净门。以但有所现即为
染故。更约喻中。以一异门释。谓一镜是定
一门。二所现染净妍媸。等殊是定异门。染净
虽虚不能相摄。故是异也。镜现染处不异
现净。故是一也。三像不异镜。是非异义。镜
外无像故。镜不异像。是非一义。正现像
时去像亦失镜故。上二即非一非异门。四像
虽即镜而不坏像。镜虽即像而不碍镜。
是亦一亦异门也。二田种生芽。喻能生者
田喻业缘也。种子喻于识种因也。此二相
待。无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于后
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亦本识为田
名言为种。三幻师现幻喻。喻所生者。若幻
色喻报。则幻师喻业。若幻色喻业。则幻师
喻业因。以业亦缘生同报无体。而幻相不
亡故。中论内。以化复现化喻业果俱空。若
幻唯喻报业则不空。四衢以喻四识住。造
业处故。二机关出声。喻无造受者。机关缘
造体虚无人。喻业从缘故。无造者。从机出
声尤更非实。喻报因业起安有受人。夫
无我者。因对我无。既无有我何有非我。著
无我者亦是倒故。三出㲉音别。喻性一相
殊者。如鸟在㲉含声未吐喻业同一性。出
㲉声别。犹感报无差。然鸡子之中终无凤
响。业虽无性善恶冥熏。四有四偈。喻体无
来处。皆从缘来即无来故。然亦不同。初一
喻因含于果故无来处。次偈果酬于因故
无所从。此二喻内异熟业果也。次偈转轮
融。思之。此约染净门。以但有所现即为
染故。更约喻中。以一异门释。谓一镜是定
一门。二所现染净妍媸。等殊是定异门。染净
虽虚不能相摄。故是异也。镜现染处不异
现净。故是一也。三像不异镜。是非异义。镜
外无像故。镜不异像。是非一义。正现像
时去像亦失镜故。上二即非一非异门。四像
虽即镜而不坏像。镜虽即像而不碍镜。
是亦一亦异门也。二田种生芽。喻能生者
田喻业缘也。种子喻于识种因也。此二相
待。无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于后
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亦本识为田
名言为种。三幻师现幻喻。喻所生者。若幻
色喻报。则幻师喻业。若幻色喻业。则幻师
喻业因。以业亦缘生同报无体。而幻相不
亡故。中论内。以化复现化喻业果俱空。若
幻唯喻报业则不空。四衢以喻四识住。造
业处故。二机关出声。喻无造受者。机关缘
造体虚无人。喻业从缘故。无造者。从机出
声尤更非实。喻报因业起安有受人。夫
无我者。因对我无。既无有我何有非我。著
无我者亦是倒故。三出㲉音别。喻性一相
殊者。如鸟在㲉含声未吐喻业同一性。出
㲉声别。犹感报无差。然鸡子之中终无凤
响。业虽无性善恶冥熏。四有四偈。喻体无
来处。皆从缘来即无来故。然亦不同。初一
喻因含于果故无来处。次偈果酬于因故
无所从。此二喻内异熟业果也。次偈转轮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8b 页
王七宝。喻外增上业果也。后偈喻无漏业
果无漏智火。焚荡有漏智因漏发故。亦无来
业果寂然。方依幻住。第四说法甚深。亦可
名应现甚深。问及答中通三业故。以说法
化胜故。从此立名。先问中初总标告问。德
首者显佛德故。二正显问端中三。初举法
按定。谓佛證一味法界彼此共许。二云何下
正设疑难。谓證悟既一说现乃多。为一耶多
耶。偏取互妨。并立相违。就法即体用相违。
约佛是證教相违。下辨十种相违。前九是别
后一总结。三而法性下释成前难。谓非唯佛
悟于一。我观法界亦不有多。能證所證既
并不殊。以何因缘而现多种。将无如来乖
法界耶。答有二意。一云。所證虽一随机现
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二者所悟一法即
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
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
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岂唯
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
悟一。偈中分二。初一叹问利益。上半叹
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
甚深。即一之多尤更难了。不可但以一多
知故。下半知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后九
喻答。皆三句喻况。下句法合。喻中皆上二句
即体之用。三二两句即用之寂。又初二句以
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
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初地一持多喻答现无量。刹依住胜劣地无异故。二
火一烧多。答化无量众。物从火化不择薪
果无漏智火。焚荡有漏智因漏发故。亦无来
业果寂然。方依幻住。第四说法甚深。亦可
名应现甚深。问及答中通三业故。以说法
化胜故。从此立名。先问中初总标告问。德
首者显佛德故。二正显问端中三。初举法
按定。谓佛證一味法界彼此共许。二云何下
正设疑难。谓證悟既一说现乃多。为一耶多
耶。偏取互妨。并立相违。就法即体用相违。
约佛是證教相违。下辨十种相违。前九是别
后一总结。三而法性下释成前难。谓非唯佛
悟于一。我观法界亦不有多。能證所證既
并不殊。以何因缘而现多种。将无如来乖
法界耶。答有二意。一云。所證虽一随机现
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二者所悟一法即
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
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
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岂唯
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
悟一。偈中分二。初一叹问利益。上半叹
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
甚深。即一之多尤更难了。不可但以一多
知故。下半知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后九
喻答。皆三句喻况。下句法合。喻中皆上二句
即体之用。三二两句即用之寂。又初二句以
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
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初地一持多喻答现无量。刹依住胜劣地无异故。二
火一烧多。答化无量众。物从火化不择薪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 608c 页
故。三海一波异。答说无量法。义海波涛无
穷尽故。四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
重动有异故。五云雷普雨。答无量音。圆音
普震法雨无差故。六地一芽异。答无量庄
严。芽茎华实为藻饰故。七廓日普照。答知
无量心。无私普照穷皂白故。八净月遍见。
答无量神通。不往而至随器现故。九梵王
普应。答现无量身。不分而遍弥法界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
穷尽故。四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
重动有异故。五云雷普雨。答无量音。圆音
普震法雨无差故。六地一芽异。答无量庄
严。芽茎华实为藻饰故。七廓日普照。答知
无量心。无私普照穷皂白故。八净月遍见。
答无量神通。不往而至随器现故。九梵王
普应。答现无量身。不分而遍弥法界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