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世界成就品第四¶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世界成就品第四

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
明果相别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二
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
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
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
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
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娑婆者。对华藏
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成
就者。即能成之缘。谓十缘等。能所合目。若
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释也。准梵本中。云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3c 页
世界海成就。下文辩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
依正闻修方起。众生业报本自有之。故但
标世界耳。三宗趣者。标列无边胜德。广释
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种。一
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趣。谓令知佛
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边尽众生界。仿而
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
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
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佛界
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
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为显此深
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
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
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
境。滞于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成。故普贤
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释文者。三品正陈法海。于中分二。初
二品明果。后一品辩因。然有二意。一约兼
明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
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
分明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
通答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于依傍显
于正。留其正报后分广故。于中初品通辩
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刹海。后品别明本师
之所严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后品别辩
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
等亦是缘故。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
本分。后正陈本义。即是说分。前中亦二。
先承力遍观。后牒问许说。今初。上入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4a 页
昧内契其源。今云遍观外审其相。十海之
义已如问释。但小不次耳。但观于十已含
馀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
等故。第二如是观察已下。牒问许说。于
中分四。一牒问略叹。二许说分齐。三说所
成益。四赞胜诫听。今初分二。先结前生后。
后佛子下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
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
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
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知唯佛智方能
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海为
深广。若尔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
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说海。十智
望海与问开合小异。名或小差。谓一中前问
及观。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
亦有成坏之言。此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
智者。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
清净言。馀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
故。重叠难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
知众生业海者。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
恶等殊。从此别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
虽殊。同是所化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
并合为一。三即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
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四能化诸佛数量
无边。五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
后之五海。五海皆须知根欲故。六即所应
之时。前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
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
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七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4b 页
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故。前问是
名号海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
切世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八应机作用神
变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
法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
法轮中。今此开二演说。第十谓随方施设
言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
音声智。二清净下十句。牒上六根三业十
问。向十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
不思议。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
以总收别。但广身光等。一应机之身修短难
测。二现金银等色类无边。三十莲华藏刹
尘数相好过于此。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五
随缘放光色类非一。六常光如焰具众宝
色。七圆音无尽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
足等。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
有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
故。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
者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
故。由具此三故无空过。三安住佛地下。
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前问中。略无
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义
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变属身自
在属智。馀并可知。第二如是等下。许说分
齐。谓具足说故。承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
者。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
尽故。又虽说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
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
异故。行业感故。馀可意求。第三为令下。说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4c 页
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一證智成福对。二严
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三显义演教对。四生
善灭恶对。五净业普愿对。文并可知。此亦通
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
智。恐繁不会。第四是时普贤下。赞胜劝听
中文二。初长行辩意。后偈颂正显。今初十一
句。初一总标。谓令闻法必生喜故。馀十别
显喜义。亦为五对。初二乐法生信对。二證
性立愿对。三了真入俗对。四持法示佛对。五
开法增智对。如文并显。二正颂中。十颂分
二。初八赞后二劝。前中亦二。初二明佛出
现意。后六辩定法器。于中初一拣非器。次
四示法器。后一结归佛力。及后二劝文并
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问以赞。前长行
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之相。而三十句间
列不次。含义并足。欲委配释。恐厌繁文。第
二广陈本义分中分二。初结集生起。二诸佛
子下。普贤显说。于三十句果问中。广释世
界安立海问。馀并摄之。文分为二。初标举
章门。后依章别释。今初分三。一立数显同。
二徵数列异。三结略显广。今初。先告佛子
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目之为
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体世
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无尽。
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改易
也。二微列中。一明揽缘成立。二成已依住。
三外状区分。四内体差别。五宝等庄校。六
垢秽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随
业改变。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5a 页
后品当会。三诸佛子下。结略显广。言世界
海尘者。智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證法云安
受兹说然上十事。于一一刹多少不定。具
缘一种。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
成一。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
亦无之。以有纯秽刹故。其次七事各各唯
一。谓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馀准思之。
其无差别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
融摄故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有云。一
切世界相望。互同名无差者。则违下经文。经
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无差别故。
若依相望互同。则无有差别之事。若将此
十望刹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云
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清净一事不
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无
差别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随业转变。不得云
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刹种别有
体等故。若以此十。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
严等四。许其唯一。馀必兼多故。经云。一一
世界海有种种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尘数
者。约融摄无尽之说也。有云。约一一刹海
中所有诸刹。各各一因等故。有刹海尘数
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刹海中刹虽多。岂
如刹海尽末为尘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尘
一缘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刹一缘。充一刹
多尘之数。况积具缘等十。有刹海之尘。其一
具缘。自有刹海尘数。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
个刹海微尘数矣。一刹一缘一依一体。安得
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5b 页
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
住故。第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
段。一一皆有长行与偈。长行中各三。谓标释
结。今初。起具因缘。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
世一切佛刹。二何者下释。然佛土之义。虽有
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二变
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为
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
馀宗。又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
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
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土既
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显。次四别
明。后三则融摄转变。言初三者。一如来神
力者。谓一切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
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应统之。皆称佛
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而内含净秽。然
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也。既即秽而净
故不思议。二法如是者。梵云达磨多。此云
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
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若云
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于刹
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诘。若会此二。
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三众生业力者。业
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万行为因。又
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法性虽一随
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涅槃微善。
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因二缘三因。
次四别明者。有因有缘。初一自受用土因。
大圆镜智之所成故。二变化土因。谓众生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5c 页
菩萨共构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
同居。三四二种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
以上。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后即八
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
净土分。后三融摄者。通于因缘。初一即
八地已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
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
在中有刹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
印持随心变故。次一谓成正觉时。其身充
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
由二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
势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
即如经初。即摩竭陀地坚固等。后一无问。
成与不成常能融摄。又前是妙觉。此是等
觉。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者。有
正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
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前土。非
有别体。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总
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
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成。
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同
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萨
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在
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力故。
结略显广如前已释。第二偈颂。多以果显
因。文有九偈束为八段。第一偈颂佛神力。
据此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
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次一超。颂
众生菩萨同集善根。三一颂。颂第四成一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6a 页
切智自受用土因。前半因后半果。成唯识云。
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
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
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
可见。四一颂。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
退行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
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
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
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
虽云愿力非无有行。为分功用有无。长
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
第六。次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
流。心心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五
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加造业因烦恼
所扰。造于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
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于烦恼。
六一颂颂菩萨胜解。七一颂。超颂普贤愿
力。以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发普贤心。
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
居佛前。三位后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
长行居后。八有二偈。却颂如来自在。前偈
颂果用。后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
是法性通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
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于三世故。三共显
融摄无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
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
融故。今经宗要辩无碍。一理事无碍。谓全
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法
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二成坏无碍。谓成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6b 页
即坏坏即成等。三广陜无碍。不坏相而普
周故。经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量国土
悉周遍等。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
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馀。及此文云。身包
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五相即无
碍文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细无碍经
云。清净珠玉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
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
故。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
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九主
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
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
种种刹即眷属也。十时处无碍。谓或于一刹
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量刹。如今第九
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
皆显现。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
诸文。可以六相融之。第二段。所依住通染
净也。长行释中。十事文并可知。然依异者。
由于心乐有差别故。谓一依庄严住者。乐
饰好故。二乐无碍故。三乐即质光故。四
怖众苦故。五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
宝发光。六奉圣教故。七求神护故。八求
天护故。九菩萨愿力所任持故。十普安
众生故。如何广大世界。依有情等小类而
住。此有二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
有二。一宿因力。颂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
在转变力。即世主菩萨神力。任持摄属己
故。二由无漏体事。大小无碍得相依住
故二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初一总显一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6c 页
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
佛神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馀九非佛
神通故。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后
二十一偈。别颂前文。分之为九。初一颂依
庄严住。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二
半偈颂依空。三半偈颂依宝光明。四一偈。
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五一偈。颂
宝色光明住。以严及覆影显依住。六二偈。
颂佛音声。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七
一偈。颂七八二住。兼显说法。八有六偈。颂
依菩萨身住。若树若水皆菩萨身菩萨现故。
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佛身。此中虽有
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贤愿。九馀八颂。
皆颂普贤愿所生住。于中三。初二偈明广
大国土。周法界故。前偈明净识所生。心外
无体故如影像。后偈难思业起起不离空。
次四偈。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然佛力现。此
亦普贤愿收故。二段文皆兼佛力。末后二偈。
彰刹体性结归有在。初偈明刹依性有。有
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寻环。后半结
归普愿。兼显广业。第三形相亦通染净。长
行释中。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故
云无量差别。山焰形者。如山似焰皆取上
尖。对上方圆等故。馀并可知。三结颂中。
十偈分二。初一总赞劝观。馀皆正颂前义。
兼举因显果。于中初二颂前十段。后七颂
前无量差别。今初。摩尼轮者。即水旋之类。净
焰庄严。颂上山焰门闼竞开义兼宫殿。后
七中分二。前三彰刹由因异。后四明自在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7a 页
由佛。一毛孔内难思刹者。更有一理。谓修
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同。佛摄众生所现
国土。以彼报故。重重而现不离一毛。第
四刹体。唯约净刹。长行略辩二十种体。然
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唯
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皆
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声。即
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者或
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亘相作故。又
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即日
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事故。
又依如来说力起故。颂中十偈。初偈颂三
谓初二及第六不可坏金刚。次一偈。颂第三
第四。三有一偈。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四
有一偈。颂二种体。愿力生者。颂佛力持。如
影像现。颂妙宝相。若兼二事颂佛变化。五
有一偈。颂二种体。上半颂日轮。下半颂微
细宝。第六偈颂宝焰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第七偈颂宝冠。宝冠亦佛变化。非正颂佛
化也。第八偈。颂一念普现境界。第九偈。颂
一切宝庄严示现。及颂后三体。摩尼光者。
颂菩萨形宝及宝华蕊。佛光明者。颂佛音
声。声光成刹故。第十偈结归普贤。第五段
刹庄严中。唯明净刹。其中或宝为严。或人
或法。或说法修行示现融摄。皆为严刹。以
人法为宝故。又由说法因等得庄严果。以
果名因为庄严也。十颂分二。初一总显刹
严。后九别颂上文。于中初一偈。颂初妙云。
次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7b 页
次一偈。却颂说众生业报。后六偈。如次颂
后六事。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者。唯约净
也。若约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秽皆称
佛土。若就行致唯净非秽。然净有二种。一
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上二
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复二种。一者出
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权教说之无
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
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
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
量庄严。而为其土。今此正明菩萨。兼显二
乘。然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
自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
已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
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已上
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
所故。其净土色相难名。二七地已还。未出
三界。无漏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
瑜伽入初地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秽
非净。此分受用变化别故。约此经宗。十信
菩萨即有净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终成
佛力。皆净方便。故通万行。然净方便即是净
因。长行亦可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
生有善友之刹中故。即十事皆净相也。然
望庄严有同约门别故。望具因缘当知
亦尔。又起具因缘通于染净。此则唯净。庄严
多约其果。清净多约其因。又前多修善此
多治恶。故于世界。此如洗涤彼如粉绘。别
释中。一近善友。同善根者。如善财夜神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7c 页
处广说。二智导慈云大弥法界。三法门胜
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也。四即初地證遍
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
安住。五修治等者。见道之后修道位故。馀虽
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六初
地胜进遍学十地行法。后后但是依法行
故。上三皆初地。七初地发愿顺行。至第八
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而言净
者。纯无漏故。八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与观。
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九一切庄严
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十净方便力。即是普
贤佛功德也。十中前三变化净因。后七受用
净因。上欲总收诸土故。依次竖配。若约横
修。初心即可圆具其十。颂中。九偈分二。初
一总明能所净。前半方便。后半清净。皆上句
果下句因。后八别颂前文。于中初四。如次
颂上四净。初地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
遍满真如故云广大。第五偈。颂修治净。
及超颂第七愿净。以愿通初地八地。此据
初地故超颂也。第六偈。颂前第八出要。第
七偈。颂第九。及却颂观菩萨地。地义通前
后故。第八偈颂方便力。上来且配长行。其
间亦兼馀义。第七段。佛出差别者十事五对。
于海及种有此差别。五中初二随彼类故。
次一缘广陜故。次一随机宜故。五熟未熟
故。十颂分三。初一颂总标。次五偈别释。
如次颂前五对。后四颂总结。既随心总遍
故。刹海尘数未足为多。第八段劫住不同。
谓刹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长短故。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8a 页
长行略列有十大数更有多少不同。如标
结中及颂所显。并通诸刹不谓净长。如大
地狱其寿更长。人趣却促故。极恶极善受时
即多。更约异门亦不可定也。十中唯九者
欠不可说不可说也。并如阿僧祇品。偈中
十颂。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故此偈文转势
颂之。略分为三。初二总标许说。颂上标也。
次有一偈。通颂上列。兼显修短之因。以愿
力故。馀七颂总结。偈各一义。一明修短通
于染净。结以心想。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
三列诸劫名。染净相摄。四佛兴愿异故。入
劫不同。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六时法相摄
普入无边。七结由想心示以方便。一方便
者。即了唯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
不生长短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
坏于相则劫海无边。第九段劫转变故差
别者。此有二种。一者但约感成住坏。劫皆
名转变。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令染净
转变。释中具二初一即是前义。故云无量成
壤劫转变。言法尔者。法尔随业转也。若尔
何异起具因缘。因缘意在于因。转变意彰
于果。又因缘通有唯成不坏。如自受用因
是也。馀九释后义。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
下文云。泉池皆枯涸等。二修人天大福。令
世界多染少净。故先云染。如下文云。粳米
自然生等。三即地前。以未断障故非纯净。
以净多故。故先云净。经多云染净与前何
别。或译人之失。或传写之误。四即證发心
居受用土故。但云纯净。五各各游者。即二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8b 页
地至十地诸菩萨。游戏神通以多庄严而
严一刹。或以一严而严多刹。所至染刹则
能庄严也。六大庄严者。即普贤位。严于微尘
内刹。如上口光召众等。是七庄严灭者。此
明失善缘而恶现。谓如来示灭。能事随灭。
佛灭百年乳不及水。况今之世。况于减极。
稗为上味铁为上严。八如弥勒来也。九以
佛神通于何不净。净名足指案地。法华三
变净土即其类也。上之十事初总馀别。不
出业故。又初二属凡。次四菩萨后三属佛。
又约佛菩萨。即染令净。约于凡夫即净成
染。十颂如次颂前可知。第十无差别者。
谓前九辩诸世界。约相不同随业染净。由
于众生有差别故。今云无差性无二故。故
偈云业性起也。又约权设则种种差别。今
约实说则一切无差。如教法中或说三乘。
即是差别。说华严时一切无差。又皆是诸佛
之所用故。一一融摄等无异故。故前九差别。
是此无差之差。今此无差。即是前九差之无
差也。故法华云。众生见烧净土不毁。二皆
相即。由依此义说净土中十八圆满一一
称真皆周遍故二释中十事。一海中包数同。
则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二佛
示威力同。三道场同同真性故。四众会同常
随众故。五光明。六名号。七音声。八法轮方
便。上七皆约不动一而普遍无差。九尘含
刹海。十尘容佛境。此二约不坏相而广容
无差。颂中十颂如次。颂上十义。但第六约
身与前名体异耳。而前但约平漫无差。今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8c 页
显尘内重叠融摄无差之义。若云约共同
事者。何以不言染同业苦同。岂世界海中
都无此耶。

* 华藏世界品第五(已下入第八经)

初来意者。前品通明诸佛刹海。今此别明本
师所严依果。答世界海问。故次来也。二释名
者。准梵本。具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
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译者嫌繁。乃成太
略。处中应云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品。谓莲
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
莲华之所含藏。故云华藏。其中一一境界。
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深
广故名为海。有云。世界依海故。立海名者
恐非文意。以下云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
华中故。其梵云严具即是能严。其遍清净
功德海光明。即显严之相用。依体有用故
致之言。今文举体摄用。但云华藏。约事可
尔何因刹海相状如斯。略举二因。一约众
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
是谓风轮。亦妄想风。于此海中。有因果相
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
法。皆悉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性为海。心
即是华。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
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
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
业引故。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
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
所感刹相状如之。是以出现品中。多将世
界以喻佛德。细寻文意。乃由佛德世界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9a 页
如之。三宗趣者。别显本师依报。具三世间。
融摄无尽为宗。令诸菩萨发生信解。成就
行愿为趣。馀如前品。但总别异耳。融摄之
相亦见前文。贤首立华藏观。复有十德大
同小异。如彼文说。第四释文。一品分三。初
明华藏因果自体。二明藏海安布庄严。三明
所持刹网差别。三段如次。释华藏庄严世界
之名。今初分二。先长行后偈颂。长行亦二。初
举果属人显因深广。二彰果体相辩其宽
容。今初也。谓指此刹海是我本师修因所
净。然因深广有三胜相。一长时修刹海尘劫
故。不唯三祇。二于多劫。一一遇多胜缘。不
唯胜观释迦等佛。三于多胜缘。一一净多大
愿。愿净国等不唯净一无生等。由上三重。
故云深广。然瑜伽起信等。约三乘教。一方
化宜一类世界。定说三祇。今约一乘该通
十方及树形等界。故云刹海尘数。是以宝云
经言。我为浅识众生。说三僧祇劫修行。然
我实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行。又时无别体。
依法上立。法既无尽。时亦无穷。况念劫圆
融不应剋执。第二诸佛子下。彰果体相者。
植因既深果必繁奥。然所依刹量诸教不同
小乘但一娑婆。三乘有大小之化。或色究竟
为实。或他方别有净邦。今一乘十佛之境。
大小无碍。净秽相融。且依一相说有边表。
实则一重横寻无边。况复重重尘含法界。然
准下别显。应有十事。一所依风轮。二风持
香海。三海出莲华。四华持刹海。五绕台轮
山。六台面宝地。七地有香海。八海间香河。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9b 页
九河间树等。十总结多严。今文之中唯阙一
河。文且分四。第一能持风轮。第二所持香
海。第三海出莲华。第四华持刹海。然其刹
因有其总别。已见上文。为显别义。且明一
因成于一果。今初风轮之因。即大愿等亦如
前释。于中文三。初总标数。二略列名。三别
举最上。列中名平等住者。一遍持诸位故。
二称实性故。馀文可知。风并在下宝在
台面。以力遥持。三举最上者。胜力能持香
海。故立其名。第二能持下。所持香海。以摩
尼发光。普照一切严海底岸。及宝色香水
故立此名。又藏识名海。具德深广故。流注
名水刹那性故。又佛性名水。远熏名香闻
未證故。涅槃亦云。有人闻香。第三此香水
下。所出莲华蕊放异光。又发胜香高出降
伏故。立此名。又所发万行。一一觉性故曰
光明。皆能普熏即香义也。第四华藏下。所持
刹海四方均平。总显形相。清净坚固彰其体
性。金刚围等别明所有。即下别显此为其
本。一山二地。三海四树。各别区分即总显多
严。但阙一河。以下有别显故。此略明下亦
略颂。第二偈中。然长行偈颂。有十例五对。
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为八九。或超间十。或
颂已重颂。故释颂文不可一例。上下准之。
此文略有四例。一宿因现缘。经离颂合。二所
成果相。经略颂广。三现缘风轮。经广颂略。四
山地海树。经有颂无。十偈分二。初二颂上
因相。即辩因招果。馀颂果相。于中分四。
初一偈半颂风轮。皆上句所持。下句能持。初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79c 页
半偈以果持果。后偈兼明能成之因。前半
离障愿令清净故。后半无碍。愿依空住故。
二有一偈。颂香海寻此了名。三有三颂
半。颂莲华。初一偈半。释种种光明蕊。则显
此华以宝为体。次一偈释香义。就法以明
宝中出佛。佛出世主如从质发香远熏之义。
后一释幢义。演佛是高出义。调生是摧伏义。
四有二颂明刹自在。总颂上所持刹海。初
偈自在。一一称性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
心尘准思。宝光现佛者。依正互融故。后偈结
归普因。故能含摄。第二别显安布庄严。文分
为六。第一四周轮山。二宝地。三香海。四香
河。五树林。六总结。各别有偈。今初。轮山则
清净戒德。内摄外防之所成也。长行中三。初
总举所依。二栴檀下别显体相。三如是下
结德无尽。今初山所依处即地面四周。日珠
王者。所依处地故。旧经云依莲华日宝王
地住。亦有言大华之上别有此莲。为山所
依义。似不顺。所以地受此名者。前华名种
种光明蕊。偈中云光焰成轮。又云。一切宝中
放净光明。知此华以宝为体。是则如日轮
之珠王为莲华也。斯即总华之称。二别显
中。前取坚利且云金刚今明具德略有十
相。前四自体圆满。后六外相庄严。一身为总
形。摩尼圆明栴檀芬郁。皆戒之德也。二山峰。
谓秀出孤绝威伏诸恶。三山轮。古有二义。
一山弯曲之处。二山腹跳出如师子座。半月
为轮。准下偈文轮居山下。为山所依四成
山之缘。上举三事各别有体。今显金刚内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0a 页
含光焰遍成其体。如世土石杂而成山。金
刚遍故得金轮名。馀六文显并在山间。应
颂有十文分为二。前六明山体相庄严。颂
前别显。后四辩山妙用自在。亦显依正无
碍。即颂前结文。前中五。初一总颂围山。初
句所围。次二句能围。后句出因。言无边者
有其二义。一但总相显多故云无边。实有
边表。二说有围山外者。是无边之边。不碍
理而即事故。今云无边者。是边之无边。不
坏相而即理故。二有一颂颂前山轮。三一
颂山体四。一颂成山之缘。五六二偈颂前
水等诸严及加衣等。后四妙用自在。并显可
知。第二台面。宝地即体心性定之所成也。
长行文三。初标所在。二一切下。别显体相
庄严。三总结。二中十句。初一地体标以金
刚。释以坚固不坏。遍华藏地尽是金刚。故
上菩提场地彻华藏也。二地相平净。馀八
皆庄严。谓三饰以宝轮。四畜以宝藏。五间
以异宝。六散以宝末。七布以莲华。八分置
香摩尼。九充以庄严具。但云诸严严有多
少。三世佛国之严。而为严者。显无尽之严
具也。十覆以宝网隐映庄严。网有何用普
现佛影。此网何相。如天帝网而布列也。又
此帝网重现无尽。成上普现如来境界。及上
一一境界皆无尽也。偈有十颂分二。前七
颂前别显。后三颂总结。前中三。初四颂前
八段。而小不次者。显前无优劣故。或重或
广者显义无方也。恐繁不配。可以意得。次
二颂严具如云。后一偈颂如天帝网。谓一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0b 页
宝既收一切。则彼刹诸尘复摄一切即重重
也。后三偈颂总结者。结其所属。初偈结属
道场。次属佛力。后结能知之人。第三地面
香海者。上之大海既是藏识。今明心华之内
摄诸种子。一一种子不离藏识海故。有多
香海。然一一具于性德故。皆有庄严。长行
分二。初总举数。准下刹种及梵本中。皆有
十不可说。今阙十字。或是译人之漏。或是传
写之失。下标种处亦然。二一切下。别显庄
严。准后总结。应云一一香海各有若干庄
严。今文略无。若案文取义。一切之言即一
切海。总以妙宝而为其底等。文有二十句。
前十明海体状。一底二岸。三网四水。五华六
垽。七声八光。九人卫现通。十结广无尽。后
十宝下。十句摄异庄严。唯白莲华当于水
中。馀皆在岸。言十宝者。有云。金银琉璃砗
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玫瑰瑟瑟为十。十中
前七即是七宝。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
敷荣时。尸罗幢者应云试罗。此云美玉。若
言尸罗此云清净二义俱通。馀并可知。以
法门合之。可以意得。颂中菩萨持盖。经有
颂无。日焰光轮经无颂有。且分为二。初三
颂初十句。一颂底。二颂岸及网。缨即网类。
三颂馀七细寻可见。馀七偈。颂后十句而
小不次。谓一颂阶陛栏楯。二颂树林。三颂
华敷。四颂幢相。五颂城珠。六颂墙阁。缭者
缠也。七颂结严属佛。一昔因二现力。第
四海间香河。即随一一心。同时相应功德流
注也。长行亦三。初举数。二一切下辩严。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0c 页
若广下结广。严中严事并无差别。故云一
切皆以。谓并用宝体宝严圣灵游集。光云相
映万象浮辉。十句可知。三结广中。既绕小
海之小河。已有刹海尘数之严。弥显诸标。
结文非唯约事皆是一多无碍耳。偈中初半
偈颂岸体金刚。次一偈半。颂摩尼严岸。三
一颂光云言音。次三皆颂漩澓出影。七颂
网铎垂覆。及总现诸严。前现事严。此说道
行。八颂现佛依正。九颂浪出妙音。十颂水
出光云。更有影略可以意得。第五河间华
林。长行有三。初总标。次一一下别显。后其香
水下总结。别显二事。谓华及树。水陆各一实
有多事。然此一段文势少异。不列十事以
显无尽。而但举二展转明多。谓初一。白莲
后一宝树。于此一树出五业用。一出庄严
云。二宝王照耀。三华香盈满。四出音演法。
五雨宝遍地。于中文有总别及结。别有八
事通三世间。初六现器。次一现正觉。后一
现众生世间。初剑叶林等。现恶业报。天意
树等即善业报。男女林中朝生暮落。皆业报
海。如是等下。且结树之雨宝已有刹海尘
数。例上出云等四。一一皆然。一树之中已
有多刹海之严矣。次例芬陀利华。亦同于
树。其华与树各有四天下尘。一一皆尔。如
华树等类。复应有刹海尘数之物。故为无
尽之严也。后应颂不次。文分为三。初六颂
宝树。次一颂白莲华。后三结严所因。谓由
佛等力。明体用无碍现而常如。然此三偈
有多意趣。一者初一偈则器世间。次一智正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1a 页
觉。后一众生。欲明一一事中皆现三世间
严。影略其文耳。又初明一果能现。次例一
切庄严。后明尘尘皆尔。从略至广从粗至
细。又初明佛力。次彰愿力后随乐力。又初
果后因愿通因果。又初自后他愿通自他。又
初明即性无性体本不生。次明即相无相
现无来去。后明不坏于相各见不同。方显
华藏之严。皆言亡虑绝非可情求也。第六
辩总结庄严。上来诸段。虽说庄严犹未能
尽。故今总显一一之境。若说不说。皆具刹
海尘数功德庄严。是以文云一切境界。长行
文二。先标庄严难测。二何以下。徵释所由。
清净功德文含二义。一谓众多果严。即是清
净功德。二谓一一果严。从多清净功德因
生。以因望果应成四句。谓多因一果。一因
多果等故。随一一事即曰难思。是以颂云。
但由如来昔所行神通愿力而出生。斯即因
也。若语果严略有五相。一者令多周给一
切。二者令常永无乏绝。三者令妙悦可众
心。四者称性无生无相。五者自在镕融无碍。
偈文具之总斯五义。故曰难思。况因果相
即。偈文有十大分为二。前六果严用胜。后
四对因辩果。前中分三。初四别明严用。次
一结属现缘。后一总结多类。后四对因辩
果中。一由行愿神通为因故。获变化如镜
像果。二以普行胜智为因。故得一尘净众
刹果。三由长时近友为因。故得刹那顿现
之果。四彰净国之意使仿而行之。前半智
境严即无严。谓自受用土周遍无等。法性之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1b 页
土体性无生。二皆无相。后半悲应无严之严。
严遍法界。无住之住常住刹中。上释庄严
竟。第三明所持刹网。释品目世界之言。又
前明本刹今辩末界。故兼染净。文分三别。
第一告众许说。二诸佛子此不可说下。双标
二章。三诸佛子彼诸世界种下。广释二章。
标二章者。谓种及刹。然刹种依刹海。诸刹
依刹种。则宽陜可知。名从何得。欲明世界
无边方便显多。故立此名。谓积多世界共
在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如是种类复
有众多。深广无边故名为海。如积多鱼以
成一种鱼龙龟鳖山泉岛屿。乃有多种并
悉摄在一大海中。而言世界无边者海外有
海海海无穷也。若尔种无别体揽界以成。
何以下文说有形体。虽依种类以立种名。
何妨此种别有其体。如多蜂孔共成一窠。
岂妨此窠别有其体。上举鱼龙盖分喻耳。
即依后义。亦得名为种性。依于此种能生
世界。如依一禾有多谷粒。旧经云。性多取
此义。恐滥体性故。改为种。言有不可说
者。若准下文香海及种。皆有十不可说。梵
本亦有今脱十字。多是传写之漏耳。三广
释二章中。文分为二。初通明刹种不同。释
刹种章。二别明刹种香海。双释二章二段
各有长行与偈。今初长行文二。初列十门。
后随门广释。今初也。然此十门刹种之异。并
悉不离所依华藏。故云于世界海中。所列
十事。与成就品都望全异。彼通一切海。此
明一海中种故。若别别相望。互有互无。起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1c 页
具因缘。清净佛出劫住转变。彼有此无。方所
分齐行列趣入力持等五。彼无此有。依住形
体庄严无别。彼此名同。前后互出都有十
五。皆显十者俱表无尽。而或异者彰义多
端。复有同者恐滥全别。何以起具前有此
无。前段总明成立因果。此中正辩何等世界
住故。馀可思准。然与前同已如前释不同。
五事今当说之。各各方所者。若圆满方所
周满法界。无处不有。不即三界不离三
界。若随宜方所随十方中。向背各别各各趣
入者。依门趣入。约法门者谓三解脱。又互
相现入而无来去等。各各分齐者。约事随
宜广陜异。故约佛分齐则十方无际。各各
行列即是道。路约事可知。约法。谓大念慧
行以为游路。各各力加持者。即约食能令
住。约法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又此互出显
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言十八者。显
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及主辅翼眷属任持
事业摄益无畏住处路乘门及依持。云何摄
耶。此具因缘即因圆满。依住即是依持。形状
即当形色。体摄二种。一摄显色。七宝光明
为体性故。二摄果满。随类之果可知。约佛
大圆镜智相应净识之所变故。故上偈云。或
一念心普示现。为体庄严摄三。谓一摄住
处如来庄严为住处故。二摄辅翼菩萨严
故。三摄眷属有馀众故。清净摄三。一摄
事业。谓作有情之义利故。二摄摄益。谓现
證解脱灭彼烦恼及灾横故。三摄无畏。谓
内无灾横外无怖畏故。此中佛住摄二圆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2a 页
满。一摄主二摄乘。或说一乘等故方所分
齐二名全同。行列即路趣入即门。力持为任
持。劫住转变十八中无。义同于果及事业。摄
亦可成二十圆满。于理无违。谓劫住。穷未
来故。转变即如来神通变化。世界海普清净
转变即圆满义。其无差别彼文虽无。即由此
故方显圆满。馀皆随宜故云各各。无差既
同。云何各各所无差事有多种故。若将此
十对成就品。十亦得相摄。恐厌繁文。又上
诸文。一一段中具多圆满。一一融摄故异馀
宗。二随门广释。但释其三。谓依住形体。馀
七虽略义上已说。今初依住中。初列后结文
并可知。二形状中。初列二十种后结尘数
不同。今初回转形者。襵亵往来之形也。坛墠
形者。筑土为坛除地为墠。祛勒迦者。梵音
此云竹篅也。三明体中先别后结列中亦
二十种。前十色相。后十是声。会释如前。应
颂有十分为六段。初一颂依住。次一形状
及布列安住。次三体性。次三颂于五事谓
初偈初二句。颂所入门。次句方所。第四句
庄严。馀二偈中。广大刹之本相。即是分齐广
陜。此彼相入亦颂趣入。初偈以多入一。后
偈一多互入。皆入而无入。入则坏缘起。不入
坏性用。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又约体本
空故。无来无入约相不坏故。如本无差以
性融相。故得互入。次一颂无差。谓尘容佛
海等无差故。后一颂力持。主伴皆是神力任
持。普化之言兼于法味。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世界成就品第四¶ 第 58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