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将释此品四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宗
趣。四释文。然下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减
至文当辩。今初来意中二。先分来后品来。
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
显故次来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缘。次
辩说法仪式。故次来也。二品来者。曲有二
义。一前辩众集。今显疑现相。二前明旧众
今辩新集。故次来也。二释名者。一分名者。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2b 页
正宗正陈宗旨。拣序流通。若四分中。名举
果劝乐生信者。举依正果劝物信乐。是故
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说佛依果会。以从多
说故。二品名者。如来是能现之人。相是所现
之法。现通能所能所合说。体用双陈以立
其称。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以成其十。
如来五者。一就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
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无虚妄故名如
来。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
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正
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此与成实大同。四
离相说。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故名如来。五融摄说。谓一如无二如。若
理若智若开若合。无不皆如。故名为如。如
外无法来亦即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现相
五者。一现面门光相。召十方众。二现眉间光
相。示说法主。三振动刹网以警群机。四佛
前现华表说依果。五白毫出众表教从佛
流。如是等相。是如来现相品中辩此。故以
为名。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
如上说。四分之宗。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
三世间无尽自在。故以为宗。令诸菩萨发
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二品宗者。以
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四释文
者。此下二品。说法仪式是当分方便。即分为
二。初现相品为远方便。后三昧品为近方
便。今初一品大分为六。一众海同请。二光召
有缘。三所召云奔。四现瑞表说。五称扬佛德。
六结通无穷。今初先以五门料拣诸会请
果劝乐生信者。举依正果劝物信乐。是故
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说佛依果会。以从多
说故。二品名者。如来是能现之人。相是所现
之法。现通能所能所合说。体用双陈以立
其称。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以成其十。
如来五者。一就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
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无虚妄故名如
来。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
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正
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此与成实大同。四
离相说。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故名如来。五融摄说。谓一如无二如。若
理若智若开若合。无不皆如。故名为如。如
外无法来亦即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现相
五者。一现面门光相。召十方众。二现眉间光
相。示说法主。三振动刹网以警群机。四佛
前现华表说依果。五白毫出众表教从佛
流。如是等相。是如来现相品中辩此。故以
为名。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
如上说。四分之宗。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
三世间无尽自在。故以为宗。令诸菩萨发
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二品宗者。以
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四释文
者。此下二品。说法仪式是当分方便。即分为
二。初现相品为远方便。后三昧品为近方
便。今初一品大分为六。一众海同请。二光召
有缘。三所召云奔。四现瑞表说。五称扬佛德。
六结通无穷。今初先以五门料拣诸会请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2c 页
问之殊。一问之有无。二所问法异。三能问
人别四仪式不同。五疑之权实。初中前二后
二。此四有问中五皆无。谓初会标果起因
故问。第二会寻因至果故问。但因有升降
寄六会以答之。果无差别。第七当会答也。
然诸会更有问者。并当会别义以总收之。
或重明于前非大位问。第八会明因果纯
熟。故须有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
会答。第七会明称性因果。故别有问。谓俱
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四处都有三
百一十句问。谓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二
百。第九三十。中本广本问则难思。二所问异
者。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解故。第八
会问因广果略。为成行故。第九会问全同
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显唯
證故。三能问人异者。初及第九。皆同生
异生二众齐问。以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
会中唯同生问。以所入位同生胜故。八唯同
生。一人自问。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四请
问仪式。复有二义。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初
中请有二种。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
二示相。交络相望应成九句。在文唯四。初
会之中具二问答。谓现相品长行念请供声
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即
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请。下之三品亦
以言答。第二会唯念请。如来初相答。菩
萨言说答。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
现相能答。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
同佛故。第九会念请示相答。显以心传
人别四仪式不同。五疑之权实。初中前二后
二。此四有问中五皆无。谓初会标果起因
故问。第二会寻因至果故问。但因有升降
寄六会以答之。果无差别。第七当会答也。
然诸会更有问者。并当会别义以总收之。
或重明于前非大位问。第八会明因果纯
熟。故须有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
会答。第七会明称性因果。故别有问。谓俱
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四处都有三
百一十句问。谓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二
百。第九三十。中本广本问则难思。二所问异
者。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解故。第八
会问因广果略。为成行故。第九会问全同
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显唯
證故。三能问人异者。初及第九。皆同生
异生二众齐问。以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
会中唯同生问。以所入位同生胜故。八唯同
生。一人自问。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四请
问仪式。复有二义。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初
中请有二种。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
二示相。交络相望应成九句。在文唯四。初
会之中具二问答。谓现相品长行念请供声
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即
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请。下之三品亦
以言答。第二会唯念请。如来初相答。菩
萨言说答。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
现相能答。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
同佛故。第九会念请示相答。显以心传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3a 页
心。唯證相应离言说故。二通别者。初后二
会别问通答。二八两会别问别答。又初会。亦
得是别问别答。次文当明。第五疑之权实
者。问诸王菩萨位皆圆极。何得有疑。有云。
为众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显因果悬
隔故。然上二解初权后实。并皆有理可通
馀教。然此经中。若实若权。无非法界之疑。
以疑为有力。与所说證为缘起故。此事旧尔
海印顿现。疑之与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断。
其犹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
成像之高。缘起法界理应尔故。次正释文。
文分二别。先长行念请。后供声偈请。前中
亦二。先举人标念。谓尽于众海皆希佛
境。并欲利生成缘起门。故标同念。二云何
下。正显问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别。前二十
句直尔疑念请。后二十句引例举法请。准
义二文皆应具举。互有影略不欲繁辞。故
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处文直尔请说。
第二会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问同此直请。
正欲显于诸佛道同影略之义。又四十句
中。初二十句问果。后十问因。中间十句明
化用普周。通问依正染净因果。前是所求后
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举果故先问果。
据斯义类亦可分三。今以两段皆有结请。
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后明结请。今
初前十句问。德用圆满。后十句问。体相显
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
问。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阙
者。或是脱漏或是义含。无能摄取之中。摄
会别问通答。二八两会别问别答。又初会。亦
得是别问别答。次文当明。第五疑之权实
者。问诸王菩萨位皆圆极。何得有疑。有云。
为众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显因果悬
隔故。然上二解初权后实。并皆有理可通
馀教。然此经中。若实若权。无非法界之疑。
以疑为有力。与所说證为缘起故。此事旧尔
海印顿现。疑之与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断。
其犹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
成像之高。缘起法界理应尔故。次正释文。
文分二别。先长行念请。后供声偈请。前中
亦二。先举人标念。谓尽于众海皆希佛
境。并欲利生成缘起门。故标同念。二云何
下。正显问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别。前二十
句直尔疑念请。后二十句引例举法请。准
义二文皆应具举。互有影略不欲繁辞。故
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处文直尔请说。
第二会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问同此直请。
正欲显于诸佛道同影略之义。又四十句
中。初二十句问果。后十问因。中间十句明
化用普周。通问依正染净因果。前是所求后
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举果故先问果。
据斯义类亦可分三。今以两段皆有结请。
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后明结请。今
初前十句问。德用圆满。后十句问。体相显
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
问。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阙
者。或是脱漏或是义含。无能摄取之中。摄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3b 页
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阙无能摄取及与神
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则可一。开则为
三故出没不同。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
此经宗通收万德故。广则无量。略有十种。
如上所引同性经说。然体不出五。谓清净
法界及与四智。以斯五法摄大觉性具。
如佛地经。及彼论说。然要唯有二。无所不
摄。谓真理妙智融而无二。是诸佛地。并
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此句为总该
摄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问。二佛境界
下。诸句皆别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
所缘故。亦分齐故。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
出现及问明不思议品广说。然出现多明体
遍。不思议品。以辩超胜故云十种无比境
界。问明该其因果体用。小有不同至文当
知。若准瑜伽。如来境界谓五界差别。一有
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调伏界。五调伏加行
界。或说要唯有四。一所缘真俗。二所住刹
海。三所起业用。四所应摄化。并如下说。此
与瑜伽大同。总唯有二。谓佛即境约分齐
说。或佛之境。约所观化等。今文多显佛之
境也。三佛加持者。谓佛胜力任持。令有所
作。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及法
云地说。离世间品。十种佛所摄持亦其例
也。然不出三类。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
二如加耆婆入火不烧等。三如加非情。
作佛事等。此与神通宽陜不同。谓六通中。
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
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说十种。如不思议
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则可一。开则为
三故出没不同。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
此经宗通收万德故。广则无量。略有十种。
如上所引同性经说。然体不出五。谓清净
法界及与四智。以斯五法摄大觉性具。
如佛地经。及彼论说。然要唯有二。无所不
摄。谓真理妙智融而无二。是诸佛地。并
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此句为总该
摄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问。二佛境界
下。诸句皆别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
所缘故。亦分齐故。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
出现及问明不思议品广说。然出现多明体
遍。不思议品。以辩超胜故云十种无比境
界。问明该其因果体用。小有不同至文当
知。若准瑜伽。如来境界谓五界差别。一有
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调伏界。五调伏加行
界。或说要唯有四。一所缘真俗。二所住刹
海。三所起业用。四所应摄化。并如下说。此
与瑜伽大同。总唯有二。谓佛即境约分齐
说。或佛之境。约所观化等。今文多显佛之
境也。三佛加持者。谓佛胜力任持。令有所
作。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及法
云地说。离世间品。十种佛所摄持亦其例
也。然不出三类。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
二如加耆婆入火不烧等。三如加非情。
作佛事等。此与神通宽陜不同。谓六通中。
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
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说十种。如不思议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3c 页
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化。不失时等。亦是
所行之行。如出现品。谓无碍行。是如来行
等。或大悲摄生。或大智造缘无思成事。方
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为行。然约人望行。
标云所行。既是所作实通能所故不同彼
境界之中。彼智所观所应摄化但就所故。
况所望不同。故不相滥。若准瑜伽七十八中
引深密经佛答文殊。此二别相云所行。谓
一切种如来。共有不思议无量功德庄严净
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五界如
前。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广有无量。略
说有十。即处非处等。又有十种。谓广大力
等。如不思议品。六无畏者。无诸畏惧故。离
世间品说有十种无畏。或说四种如常所
明。昔云。前四是异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
功德。无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尔。十力
无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来多明大智功
德。七佛三昧者。谓佛果等持数过尘算。
如师子嚬申等。略说十种。如不思议品说。
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等。八准答及颂名
佛神通者。谓依定发起无碍神用。或说有
十如十通品。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有无
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十通唯
局菩萨。或说有六如常所辩。然名通大
小。九准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意无
碍成就故。广有无量或说百种。谓于众
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种。谓命自在
等。并如离世间品说。不思议品亦说有十。
谓诸佛世尊于一切法。皆悉自在等。十无
所行之行。如出现品。谓无碍行。是如来行
等。或大悲摄生。或大智造缘无思成事。方
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为行。然约人望行。
标云所行。既是所作实通能所故不同彼
境界之中。彼智所观所应摄化但就所故。
况所望不同。故不相滥。若准瑜伽七十八中
引深密经佛答文殊。此二别相云所行。谓
一切种如来。共有不思议无量功德庄严净
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五界如
前。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广有无量。略
说有十。即处非处等。又有十种。谓广大力
等。如不思议品。六无畏者。无诸畏惧故。离
世间品说有十种无畏。或说四种如常所
明。昔云。前四是异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
功德。无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尔。十力
无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来多明大智功
德。七佛三昧者。谓佛果等持数过尘算。
如师子嚬申等。略说十种。如不思议品说。
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等。八准答及颂名
佛神通者。谓依定发起无碍神用。或说有
十如十通品。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有无
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十通唯
局菩萨。或说有六如常所辩。然名通大
小。九准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意无
碍成就故。广有无量或说百种。谓于众
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种。谓命自在
等。并如离世间品说。不思议品亦说有十。
谓诸佛世尊于一切法。皆悉自在等。十无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4a 页
能摄取者。颂名无能制伏。答中名无能毁
坏。谓佛所作无有天上人中。沙门魔梵。及
诸二乘大菩萨等。神力能制。是故旧经翻为
佛胜法也。略有十种。如不思议品。诸佛有
十种最胜法等。若取无能毁坏即十种大那
罗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问。多在不思议
品。至下当知。二云何是诸佛眼下。十句问体
相显著。谓六根三业。于身业中开常光
为身光。放光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议法
品。诸佛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谓
无边际眼等。离世间品一一各以十门辩
释。又出现品说佛三业。各具十义。然诸经
论。说佛常光一寻。准不思议品常妙光明
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
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
障碍。然放光则有时不放。如诸会面门
毫相所放之类。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
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别者。常即
湛遍。放则见有去来故。言佛智者。广即无
量。略说有十。体不出五。谓清净智及大
圆镜等四智。要唯有二。谓根本后得。总摄
唯一。诸法实相无障碍智。此之十句多如
相海及随好品。二惟愿下结请。将欲引例
故。且结请。二又十方下。引例举法请。亦分
为二。初引例后结请。今初分二。前十句问
化用普周。后十句问因德深广。今初文唯有
九阙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处。如华
藏品。二众生海是所化机。即刹中所持。三
准答及颂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
坏。谓佛所作无有天上人中。沙门魔梵。及
诸二乘大菩萨等。神力能制。是故旧经翻为
佛胜法也。略有十种。如不思议品。诸佛有
十种最胜法等。若取无能毁坏即十种大那
罗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问。多在不思议
品。至下当知。二云何是诸佛眼下。十句问体
相显著。谓六根三业。于身业中开常光
为身光。放光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议法
品。诸佛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谓
无边际眼等。离世间品一一各以十门辩
释。又出现品说佛三业。各具十义。然诸经
论。说佛常光一寻。准不思议品常妙光明
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
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
障碍。然放光则有时不放。如诸会面门
毫相所放之类。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
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别者。常即
湛遍。放则见有去来故。言佛智者。广即无
量。略说有十。体不出五。谓清净智及大
圆镜等四智。要唯有二。谓根本后得。总摄
唯一。诸法实相无障碍智。此之十句多如
相海及随好品。二惟愿下结请。将欲引例
故。且结请。二又十方下。引例举法请。亦分
为二。初引例后结请。今初分二。前十句问
化用普周。后十句问因德深广。今初文唯有
九阙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处。如华
藏品。二众生海是所化机。即刹中所持。三
准答及颂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4b 页
通明法界所安立海。起具因缘等故。若因
缘者。贤首云。所化生法也。亦是前二。于
法界中施设安立故。诸经论皆说世谛。为
安立谛。然安立言。梵云柰耶而义多含。
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法
门。或云安立故。知即安立法式也。四佛
海者。能化主也。如华藏品广举其名。亦如
不思议等。品五波罗蜜海者。化所成行如
离世间品。六佛解脱海者。化所得果如法
界品。七佛变化海者。临机神变化难化众
生。即身业化也。如诸会不起而遍。光明觉
品长行身业阿僧祇等。皆是其文。八佛演说
海者。称根说法语业化也。如四谛品。九佛
名号海。随机立称如名号品。十佛寿量海
者。随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寿量品。二及一
切下。问因德深广中。一创于生死立大誓
愿。二胜进大心趣求佛果。三积集菩提福智
资粮。四运诸菩萨从因至果。五慈悲喜
舍。四菩萨行。六谓永背业惑證契真理。
馀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别。别则初二
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
向出离故。次三登地已上。后一等觉。此约
横论一切菩萨。若约通说各通始终。即竖
论一切菩萨也。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
普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云海也。并如下诸
会说。二愿佛下结请。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问有通局。答亦如之。
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
然当之。谓前众海既是九会常随。岂得此问
缘者。贤首云。所化生法也。亦是前二。于
法界中施设安立故。诸经论皆说世谛。为
安立谛。然安立言。梵云柰耶而义多含。
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法
门。或云安立故。知即安立法式也。四佛
海者。能化主也。如华藏品广举其名。亦如
不思议等。品五波罗蜜海者。化所成行如
离世间品。六佛解脱海者。化所得果如法
界品。七佛变化海者。临机神变化难化众
生。即身业化也。如诸会不起而遍。光明觉
品长行身业阿僧祇等。皆是其文。八佛演说
海者。称根说法语业化也。如四谛品。九佛
名号海。随机立称如名号品。十佛寿量海
者。随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寿量品。二及一
切下。问因德深广中。一创于生死立大誓
愿。二胜进大心趣求佛果。三积集菩提福智
资粮。四运诸菩萨从因至果。五慈悲喜
舍。四菩萨行。六谓永背业惑證契真理。
馀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别。别则初二
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
向出离故。次三登地已上。后一等觉。此约
横论一切菩萨。若约通说各通始终。即竖
论一切菩萨也。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
普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云海也。并如下诸
会说。二愿佛下结请。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问有通局。答亦如之。
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
然当之。谓前众海既是九会常随。岂得此问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4c 页
局于初会。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
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而为分意别故诸分
初皆重举诸问。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
等故。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问明已
下答十因问。不思议品下。答二十句果。
至下当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
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
华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释成现相
三昧。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三名
号品。答如来名号海。四四谛品答演说海。
五光明觉至十忍品。别答十句因问。通答
众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
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故。偈
中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七寿量住处。皆
答寿量海。八不思议等五品。别答二十句
果问。总明佛海。就德深广以显佛故。九第
八会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十
第九会。答解脱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问
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约本有修成自行化
他。而为次第。谓先有世界众生。则有佛出
修因得果故。波罗蜜海是因。解脱是果。馀
四皆大用。谓临机变化随宜说法称物立
名。随物修短。答中先人后己故。大用四海
居先。自利因果二海居后。又众生一海。亦
可通在。九海皆为生故。种种随宜。显生多
故。若约局言当会答尽。此复有二。一现相
答。下文当示。二者言说答。此亦有二。一经
来未尽。二答二兼馀成就品当引。第二尔
时下。供声偈请中分二。先明因缘。后正
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而为分意别故诸分
初皆重举诸问。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
等故。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问明已
下答十因问。不思议品下。答二十句果。
至下当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
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
华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释成现相
三昧。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三名
号品。答如来名号海。四四谛品答演说海。
五光明觉至十忍品。别答十句因问。通答
众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
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故。偈
中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七寿量住处。皆
答寿量海。八不思议等五品。别答二十句
果问。总明佛海。就德深广以显佛故。九第
八会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十
第九会。答解脱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问
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约本有修成自行化
他。而为次第。谓先有世界众生。则有佛出
修因得果故。波罗蜜海是因。解脱是果。馀
四皆大用。谓临机变化随宜说法称物立
名。随物修短。答中先人后己故。大用四海
居先。自利因果二海居后。又众生一海。亦
可通在。九海皆为生故。种种随宜。显生多
故。若约局言当会答尽。此复有二。一现相
答。下文当示。二者言说答。此亦有二。一经
来未尽。二答二兼馀成就品当引。第二尔
时下。供声偈请中分二。先明因缘。后正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5a 页
说偈。今初前请在念。佛虽已知今请彰言
使大众同晓。前既为法兴供。今乃以供宣
心。不因拊击。故曰自然。非无因缘。即菩
萨威力。同异生众皆菩萨也。又表身口为
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体故。二正说偈中。
十颂分二。初三叹德请。后七举法请。前中
亦二。初二叹佛明具说因。后一叹众明具
说缘。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
身。后偈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
必普。有智必能。故应说也。后一叹众请中。
前半叹众显无异念。后半结请明说则断
疑。后举法请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
问。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馀一切广大法
者。结例所馀。谓二十句外佛无边德。亦愿说
之。不思议品广说馀门。诸说果处皆答此
也。次一颂。述前体相显著十句。略示可知。
后二颂述化用普周十句之问。现文唯七。
以佛海中。舍于神变寿量名号。以此三海
不离佛故不问因者。长行名通诸会故
列因疑。今彰初分请当会答。又显此会因
略果广。第二会果略因广故。第二尔时世
尊下。明光召有缘分。长分为十。一放光意。
以领念故。供声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
法。何以放光现相答故。答相云何。谓佛三
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萨来远远能为。此即
佛地境界。是佛所行无摄无畏故。此为总
意。若别明者。如文思之。又召来菩萨。亦
是言答。上之十问。至文当知。二即于下。明
光依处。面门即口。言众齿者。表四十问。教
使大众同晓。前既为法兴供。今乃以供宣
心。不因拊击。故曰自然。非无因缘。即菩
萨威力。同异生众皆菩萨也。又表身口为
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体故。二正说偈中。
十颂分二。初三叹德请。后七举法请。前中
亦二。初二叹佛明具说因。后一叹众明具
说缘。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
身。后偈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
必普。有智必能。故应说也。后一叹众请中。
前半叹众显无异念。后半结请明说则断
疑。后举法请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
问。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馀一切广大法
者。结例所馀。谓二十句外佛无边德。亦愿说
之。不思议品广说馀门。诸说果处皆答此
也。次一颂。述前体相显著十句。略示可知。
后二颂述化用普周十句之问。现文唯七。
以佛海中。舍于神变寿量名号。以此三海
不离佛故不问因者。长行名通诸会故
列因疑。今彰初分请当会答。又显此会因
略果广。第二会果略因广故。第二尔时世
尊下。明光召有缘分。长分为十。一放光意。
以领念故。供声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
法。何以放光现相答故。答相云何。谓佛三
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萨来远远能为。此即
佛地境界。是佛所行无摄无畏故。此为总
意。若别明者。如文思之。又召来菩萨。亦
是言答。上之十问。至文当知。二即于下。明
光依处。面门即口。言众齿者。表四十问。教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5b 页
道遐舒。口生真子故。咀法滋味益法身
故。总处放者。此会总故。三放佛下。显光体
随机多演故。四所谓下列光明。略列十名。
皆从体用立称。五如是下结光数。六一一
下彰眷属。七其光下。辩色相。众宝隐映表
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应远。九彼世界
下。彼众感通。十以佛下。偈声命召即通举十
号示为所归。十偈在文且分为五。初六偈
自彰因果已圆。劝同观礼。于中初一总明
二利因满。成正遍知。次一毛光开觉。是明行
足。次一颂往来诸趣。是世间解。一念解脱可
谓善逝。次一云成正觉。即佛义焉。次一大
音演寂。谓无上士。随心开觉。是调御丈夫。
次一诸力皆圆。即天人师也。二有一颂明
众海已集。引例劝归。既云已雨诸云为供。
是应供也。为对引例故不当次。三一颂圆
音随机见必蒙益。结云两足尊。即世尊也。
四一颂义海顿演。宜速及时。如三世佛大
愿而来。故结云如来也。五一颂特命有缘。
是光本意。第三尔时十方下。所召云奔。文
分为三。第一同会道场。第二现自在用。第
三声光自述。今初。亦三。初总明。二所谓下别
显。三如是等下总结。别中十方即为十段。
一一方中皆有十事。一定方。二土海。三世
界。四佛名。五主菩萨。六眷属数。七至佛所。
八兴供云。九申礼献供。十化座安坐。此中
应有世界种。名略不说耳。其东方供云应
有十种。而但九者。涂香烧香二文合故。言
各现者。主伴一一皆现也。重重无碍各遍虚
故。总处放者。此会总故。三放佛下。显光体
随机多演故。四所谓下列光明。略列十名。
皆从体用立称。五如是下结光数。六一一
下彰眷属。七其光下。辩色相。众宝隐映表
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应远。九彼世界
下。彼众感通。十以佛下。偈声命召即通举十
号示为所归。十偈在文且分为五。初六偈
自彰因果已圆。劝同观礼。于中初一总明
二利因满。成正遍知。次一毛光开觉。是明行
足。次一颂往来诸趣。是世间解。一念解脱可
谓善逝。次一云成正觉。即佛义焉。次一大
音演寂。谓无上士。随心开觉。是调御丈夫。
次一诸力皆圆。即天人师也。二有一颂明
众海已集。引例劝归。既云已雨诸云为供。
是应供也。为对引例故不当次。三一颂圆
音随机见必蒙益。结云两足尊。即世尊也。
四一颂义海顿演。宜速及时。如三世佛大
愿而来。故结云如来也。五一颂特命有缘。
是光本意。第三尔时十方下。所召云奔。文
分为三。第一同会道场。第二现自在用。第
三声光自述。今初。亦三。初总明。二所谓下别
显。三如是等下总结。别中十方即为十段。
一一方中皆有十事。一定方。二土海。三世
界。四佛名。五主菩萨。六眷属数。七至佛所。
八兴供云。九申礼献供。十化座安坐。此中
应有世界种。名略不说耳。其东方供云应
有十种。而但九者。涂香烧香二文合故。言
各现者。主伴一一皆现也。重重无碍各遍虚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5c 页
空。一一可观名不散灭。十方化座体相各
异。而皆同名莲华藏师子之座者。师子之义
已见上文。莲华藏言。通有三意。一约菩萨
表含藏开敷故。二约所诠将说依报故。
三约诸会通显华严故。上下还于本方坐
者。佛圆回身皆见面故。异于馀宗但八方
故。三总结中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云如
是等。二总明海数。谓十亿刹尘。以上来所
列是华藏鳞次之海。口光各照一亿十方。故
有十也。上二段前别中所无。三结主。四结
件。五结来至。六结兴供。七结礼献。八结
安坐。既为总结故阙定方。已至会中。故阙
初海等三事。第二如是坐已下。现自在用即
为叹德。谓尘尘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
一明诸菩萨毛孔现光。二光现菩萨。三菩
萨入尘。四尘含广刹。五刹有如来。六菩萨
往供。七助佛扬化。八所化成益。初二可知。
三中言安立海所有微尘者。略有二义。一
一切施设依正等尘。一一称真故。二约观
心。众生意识所缘。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
别而转。是谓安立妄故为尘。体皆可依是
名大刹。皆有觉性是曰如来。此明菩提證
入众生性海。四中可知。五随世俗故说有
三世。全称性故并在尘中。六中供养者。通
财及法。七于念念下。助佛扬化。及第八念
念中下。所化成益。于中贤首对前开悟。
以三义释之。一别配释。二圆通释。三各
别释。初者谓以前十法门。对后所成十益。
一门得其一益。二三前却馀并如次。一以
异。而皆同名莲华藏师子之座者。师子之义
已见上文。莲华藏言。通有三意。一约菩萨
表含藏开敷故。二约所诠将说依报故。
三约诸会通显华严故。上下还于本方坐
者。佛圆回身皆见面故。异于馀宗但八方
故。三总结中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云如
是等。二总明海数。谓十亿刹尘。以上来所
列是华藏鳞次之海。口光各照一亿十方。故
有十也。上二段前别中所无。三结主。四结
件。五结来至。六结兴供。七结礼献。八结
安坐。既为总结故阙定方。已至会中。故阙
初海等三事。第二如是坐已下。现自在用即
为叹德。谓尘尘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
一明诸菩萨毛孔现光。二光现菩萨。三菩
萨入尘。四尘含广刹。五刹有如来。六菩萨
往供。七助佛扬化。八所化成益。初二可知。
三中言安立海所有微尘者。略有二义。一
一切施设依正等尘。一一称真故。二约观
心。众生意识所缘。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
别而转。是谓安立妄故为尘。体皆可依是
名大刹。皆有觉性是曰如来。此明菩提證
入众生性海。四中可知。五随世俗故说有
三世。全称性故并在尘中。六中供养者。通
财及法。七于念念下。助佛扬化。及第八念
念中下。所化成益。于中贤首对前开悟。
以三义释之。一别配释。二圆通释。三各
别释。初者谓以前十法门。对后所成十益。
一门得其一益。二三前却馀并如次。一以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6a 页
梦自在门。梦中警觉造恶众生。令得断恶
免苦益故。二以菩萨行门令人正定。三以
现诸天殁生门。令生天受乐。以放逸则殁。
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动刹现无
常令厌。以叹佛神变令欣成二乘益。下
皆大乘。五以严刹大愿令修福求向。六以
摄生言词令发大心。以佛音声即同体大
悲故。七以佛云雨法。令入菩萨不退之位。
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贤。八以照遍满法界土
及神变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见平等法。九
以佛普现遍法界解脱力。令得八地已上大
力大愿无尽智净国土益。十以普贤建道场。
令住佛果大愿海。言生如来家者。入佛果
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二圆通
者。此上十法。于此十益一一遍通。谓或一法
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亘遍无所障
碍。三各别者。谓前十法门。各自开悟世界海
微尘数众生。此以法为益。后十益但言须
弥尘数。不言刹尘之国。则是己身以人为
益。既各别释则梦自在门。亦显一切皆如
梦故。延促等无碍故云自在。馀并可知。此
上菩萨法化。始从放光终于得益。顺数八
段。若逆推十二金叠无尽。一其十须弥尘数
众生。得益方在一国。馀一切土皆尔。故
云一一国土各令等也。二此一切土益在
一念时中馀一切念时皆尔。故云念念中
也。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门。所开悟
一一法门皆尔。四彼多法门。方是一念所用。
馀念念所用法门亦尔。五彼多念法门方论
免苦益故。二以菩萨行门令人正定。三以
现诸天殁生门。令生天受乐。以放逸则殁。
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动刹现无
常令厌。以叹佛神变令欣成二乘益。下
皆大乘。五以严刹大愿令修福求向。六以
摄生言词令发大心。以佛音声即同体大
悲故。七以佛云雨法。令入菩萨不退之位。
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贤。八以照遍满法界土
及神变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见平等法。九
以佛普现遍法界解脱力。令得八地已上大
力大愿无尽智净国土益。十以普贤建道场。
令住佛果大愿海。言生如来家者。入佛果
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二圆通
者。此上十法。于此十益一一遍通。谓或一法
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亘遍无所障
碍。三各别者。谓前十法门。各自开悟世界海
微尘数众生。此以法为益。后十益但言须
弥尘数。不言刹尘之国。则是己身以人为
益。既各别释则梦自在门。亦显一切皆如
梦故。延促等无碍故云自在。馀并可知。此
上菩萨法化。始从放光终于得益。顺数八
段。若逆推十二金叠无尽。一其十须弥尘数
众生。得益方在一国。馀一切土皆尔。故
云一一国土各令等也。二此一切土益在
一念时中馀一切念时皆尔。故云念念中
也。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门。所开悟
一一法门皆尔。四彼多法门。方是一念所用。
馀念念所用法门亦尔。五彼多念法门方论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6b 页
一广刹。如一广刹。如是十刹尘数广刹皆
尔。六彼多广刹方论一尘内。如一尘一切
安立中诸尘亦然。七如上诸尘。方是一安立
海。如一安立海遍法界诸安立海亦然。八
遍法界安立海中业用。方是一化菩萨所化。
如一化菩萨。十世界海化菩萨。一一皆然。九
诸化菩萨。方是一光所现。如一光一一光亦
然。十彼十刹尘数光明。方是一毛孔现。如
一毛孔遍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遍身毛
孔。方是一菩萨。如一菩萨。有如是十亿佛
刹微尘数。各世界海微尘数菩萨。遍身毛
孔皆尔。十二上来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论
来此一会。如此一会。于馀佛会亦复如
是。此后一段偈文具之。又上十二重。一一
开之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
切念。即是二义。类例相似合之为一。馀十
一重准此思之。如是重叠无尽。各周法界。
唯智顿观非心识境。华严海会大用皆然。第
三光声自述。前既光声召命。今亦光声自述。
菩萨位极用穷深广。若非自述时众难知。
十颂分二。初一总明。兼陈说处。后九别显
德用殊胜。文分为三。初三通显体用自在。
初偈悲智相导。度众生而不疲。次偈空有
双观。入法门而常寂。后偈物我无滞。故化
他而自清。次五颂。别叙前现自在与前影
略。一身遍十方智观寂灭。即显不唯来此
会也。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观。三住一毛端
遍动诸刹。况乎于上处宝莲华。四尘尘多
身。门门化异。举一殁生门可以例诸。五念
尔。六彼多广刹方论一尘内。如一尘一切
安立中诸尘亦然。七如上诸尘。方是一安立
海。如一安立海遍法界诸安立海亦然。八
遍法界安立海中业用。方是一化菩萨所化。
如一化菩萨。十世界海化菩萨。一一皆然。九
诸化菩萨。方是一光所现。如一光一一光亦
然。十彼十刹尘数光明。方是一毛孔现。如
一毛孔遍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遍身毛
孔。方是一菩萨。如一菩萨。有如是十亿佛
刹微尘数。各世界海微尘数菩萨。遍身毛
孔皆尔。十二上来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论
来此一会。如此一会。于馀佛会亦复如
是。此后一段偈文具之。又上十二重。一一
开之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
切念。即是二义。类例相似合之为一。馀十
一重准此思之。如是重叠无尽。各周法界。
唯智顿观非心识境。华严海会大用皆然。第
三光声自述。前既光声召命。今亦光声自述。
菩萨位极用穷深广。若非自述时众难知。
十颂分二。初一总明。兼陈说处。后九别显
德用殊胜。文分为三。初三通显体用自在。
初偈悲智相导。度众生而不疲。次偈空有
双观。入法门而常寂。后偈物我无滞。故化
他而自清。次五颂。别叙前现自在与前影
略。一身遍十方智观寂灭。即显不唯来此
会也。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观。三住一毛端
遍动诸刹。况乎于上处宝莲华。四尘尘多
身。门门化异。举一殁生门可以例诸。五念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6c 页
劫无碍结由證深。念劫既融故。于念念能
作法性无碍者。分与无分皆无碍故。谓證
理不唯无分。故在一切处而全在一法。一
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
此而无不在思之。后一偈结广有归。普
贤胜行皆入。非独向来所陈故。能光中演
斯自在。大文第四现瑞表法。上所现相。
但召有缘众集。将陈故重现斯瑞。瑞文有
三。初光示法主。二现华表义。三现众表
教。法藉人弘故先明主义。为教本故在教
前。今初示主。文分为六。一意。二体。三名。四
相。五展。六收。今初可知。二放眉间光即光
体也。眉间者。表离二边故。于体不计有
无二边。于义不著常无常等诸法相边。于
行不习苦乐二边。于道不住邪正二边。于
人不执因果二边。于教不说世出世二边。
于谛不见真俗二边。于化不定权实二边。
是故为众放眉间光。三此光下辩光名。菩
萨智光者。令得能知智也。普照十方藏者。
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义。一智光含德无
尽故。二以十方刹海各于尘内重含诸刹
故。三亦通于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
令菩萨證。照次二藏令菩萨成。證则得于
涅槃。成则得于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净。
三中后二如下业中。四其状下显相。谓色
如灯云犹日月。洞照周遍润泽雨法雨故。
具如相海品。五遍照下展即光业用。于中
分五。一所照分齐。谓尽十方一切佛刹。二
光所现。谓土及众生。三动刹网。以诸世界
作法性无碍者。分与无分皆无碍故。谓證
理不唯无分。故在一切处而全在一法。一
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
此而无不在思之。后一偈结广有归。普
贤胜行皆入。非独向来所陈故。能光中演
斯自在。大文第四现瑞表法。上所现相。
但召有缘众集。将陈故重现斯瑞。瑞文有
三。初光示法主。二现华表义。三现众表
教。法藉人弘故先明主义。为教本故在教
前。今初示主。文分为六。一意。二体。三名。四
相。五展。六收。今初可知。二放眉间光即光
体也。眉间者。表离二边故。于体不计有
无二边。于义不著常无常等诸法相边。于
行不习苦乐二边。于道不住邪正二边。于
人不执因果二边。于教不说世出世二边。
于谛不见真俗二边。于化不定权实二边。
是故为众放眉间光。三此光下辩光名。菩
萨智光者。令得能知智也。普照十方藏者。
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义。一智光含德无
尽故。二以十方刹海各于尘内重含诸刹
故。三亦通于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
令菩萨證。照次二藏令菩萨成。證则得于
涅槃。成则得于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净。
三中后二如下业中。四其状下显相。谓色
如灯云犹日月。洞照周遍润泽雨法雨故。
具如相海品。五遍照下展即光业用。于中
分五。一所照分齐。谓尽十方一切佛刹。二
光所现。谓土及众生。三动刹网。以诸世界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7a 页
重叠影现。交互相当。犹如网孔。四尘现
如来。五随机雨法。略举三法皆下所显。
初法轮云示其所行。二出离云示其所度。三
大愿云示说法主。谓将说普法。令知法
主大愿。普周刹尘内故。第六作是下。收
则示有终归。證从佛流。眉间出光修因
顺果故须右绕。自下升高故从足入。履
佛所行方證入故。第二尔时佛前下。现华
表义文有二别。一总标华现为坐。所现
中方众。故通表所诠佛华严故。别表华
藏佛所净故。故于佛前出此莲华。既通表
华严亦具同时具足等十门及教义等。而其
本意正表义耳。忽然现者。依理起事难测
量故。二其华下显具德严。文亦有二。先标
十种显德无尽。后所谓下。别列十句。前六
体备众德。后四妙用自在。今初。莲子住处。
有含藏之义。故名为藏表示法门。一含一
切。华藏之名由此而立。后妙用中。一念况
多摩尼宝王。即前藏体。影现佛身。即依正无
碍。既发多声声皆演法。第三此华生下。现
众表教。文略有三。一现众时。言一念者华
生无间表教义相应。二现众处。谓白毫中
表教从所證净法界所流。为众教源。如
白为色本。三有菩萨下。正明众现。亦分
为三。一主属齐现遍诠诸法。故云一切所
诠圆满。是曰胜音圆教法门。必摄眷属故。
下文云。世界海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
权实无碍故曰俱时。二右绕下。申敬就座。
主伴虽殊并修因顺果。故右绕如来。文义
如来。五随机雨法。略举三法皆下所显。
初法轮云示其所行。二出离云示其所度。三
大愿云示说法主。谓将说普法。令知法
主大愿。普周刹尘内故。第六作是下。收
则示有终归。證从佛流。眉间出光修因
顺果故须右绕。自下升高故从足入。履
佛所行方證入故。第二尔时佛前下。现华
表义文有二别。一总标华现为坐。所现
中方众。故通表所诠佛华严故。别表华
藏佛所净故。故于佛前出此莲华。既通表
华严亦具同时具足等十门及教义等。而其
本意正表义耳。忽然现者。依理起事难测
量故。二其华下显具德严。文亦有二。先标
十种显德无尽。后所谓下。别列十句。前六
体备众德。后四妙用自在。今初。莲子住处。
有含藏之义。故名为藏表示法门。一含一
切。华藏之名由此而立。后妙用中。一念况
多摩尼宝王。即前藏体。影现佛身。即依正无
碍。既发多声声皆演法。第三此华生下。现
众表教。文略有三。一现众时。言一念者华
生无间表教义相应。二现众处。谓白毫中
表教从所證净法界所流。为众教源。如
白为色本。三有菩萨下。正明众现。亦分
为三。一主属齐现遍诠诸法。故云一切所
诠圆满。是曰胜音圆教法门。必摄眷属故。
下文云。世界海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
权实无碍故曰俱时。二右绕下。申敬就座。
主伴虽殊并修因顺果。故右绕如来。文义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 第 567b 页
相随故。依华坐。正助不等台须有差。上
义依理明故忽然而现。今教由人立。故众
从佛流。亦如涅槃从牛出乳。三其一切下。
彰其德业。主教是宗故偏叹主。文有十句。
略为二解。一竖配十地。此明普摄十地
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欢喜得智證如。二地
性戒。是佛所行。三地多闻入法身海。四行道
品。善友是依。五地总行现通利物。六观法
界般若现前。七功用已终。故佛与力。八
无生无动住三昧心。九为法师见无边法。
十具于大尽三昧等圆。初地尚摄诸地功德。
况于后后不具前前。二横就极位释者。
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穷法身。四
常观受用。五毛现神变。六念观法门七外
感佛加。八内安身定。九竖见来际。十横无
不圆。故此十句摄为五对。若横若竖能證
必具。故为二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
义依理明故忽然而现。今教由人立。故众
从佛流。亦如涅槃从牛出乳。三其一切下。
彰其德业。主教是宗故偏叹主。文有十句。
略为二解。一竖配十地。此明普摄十地
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欢喜得智證如。二地
性戒。是佛所行。三地多闻入法身海。四行道
品。善友是依。五地总行现通利物。六观法
界般若现前。七功用已终。故佛与力。八
无生无动住三昧心。九为法师见无边法。
十具于大尽三昧等圆。初地尚摄诸地功德。
况于后后不具前前。二横就极位释者。
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穷法身。四
常观受用。五毛现神变。六念观法门七外
感佛加。八内安身定。九竖见来际。十横无
不圆。故此十句摄为五对。若横若竖能證
必具。故为二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