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526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等十别解文义者。然此经。文富义博。势变
多端。况一义一文包摄法界。是以古德明十
卷四 第 527a 页
例科判。欲显难思。其第一名本末部类。但
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
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
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襵
叠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
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
主伴无尽科。初本部三分者。谓序正流通。
初品为序分。现相品下为正宗。流通有无古
有七释。一光统律师。以法界品为流通。由
入法界广无边故。二隋远法师。以法界品
内善财下属流通。寄人显法故。三裕法师。
以法界品后偈为流通。以叹德无尽故。四
有云。末后二颂为流通。以结说无尽叹益
劝修故。五或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六或
云。以馀眷属经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
出故。七或云。此经总无流通。以法无尽说
无休息故。故诸会各无流通。不同大般若
诸会皆有流通故。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
六皆有第七独无。若义会之应成四句。一
有序正无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无二分。
由自初暨后。皆显玄微并悟物故。初虽
列众而叹佛德。后虽寄人有修相故。三
具三分。四俱不可说。即言亡言故。约义
包含不可局取。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
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所以三
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
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
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
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
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
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
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襵
叠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
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
主伴无尽科。初本部三分者。谓序正流通。
初品为序分。现相品下为正宗。流通有无古
有七释。一光统律师。以法界品为流通。由
入法界广无边故。二隋远法师。以法界品
内善财下属流通。寄人显法故。三裕法师。
以法界品后偈为流通。以叹德无尽故。四
有云。末后二颂为流通。以结说无尽叹益
劝修故。五或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六或
云。以馀眷属经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
出故。七或云。此经总无流通。以法无尽说
无休息故。故诸会各无流通。不同大般若
诸会皆有流通故。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
六皆有第七独无。若义会之应成四句。一
有序正无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无二分。
由自初暨后。皆显玄微并悟物故。初虽
列众而叹佛德。后虽寄人有修相故。三
具三分。四俱不可说。即言亡言故。约义
包含不可局取。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
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所以三
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
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
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
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
卷四 第 527b 页
无尽。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
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虽六解皆通。今依
第二。以奇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
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初之一
解。令正宗中阙于證入。第三但属善财之
一相故。末后二偈。但结偈中佛德。非通一
部。十行等末类有此偈。经来未尽。未必在
后眷属流通。但约义故。故依远公。二问答
相属科者。古云。此九会中。大位问答总有五
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问。或当会答尽。
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从第二会初有四
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
分。中间虽有诸问。并是随说随问。非是大
位问答。不思议品不问因故。三第八会初
起二百句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
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句问。如来自入师
子频申三昧。现相答名顿證法界分。五福城
东善财求法等别问别答。名历位渐證分。古
德以善财犹属正宗。故今既判入流通。则
前唯四兼取流通。以为五分未爽通涂。三
以文从义科者。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
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
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
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
谓二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
因果。三普贤行品辩因。出现品明果。即明
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
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
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
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虽六解皆通。今依
第二。以奇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
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初之一
解。令正宗中阙于證入。第三但属善财之
一相故。末后二偈。但结偈中佛德。非通一
部。十行等末类有此偈。经来未尽。未必在
后眷属流通。但约义故。故依远公。二问答
相属科者。古云。此九会中。大位问答总有五
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问。或当会答尽。
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从第二会初有四
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
分。中间虽有诸问。并是随说随问。非是大
位问答。不思议品不问因故。三第八会初
起二百句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
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句问。如来自入师
子频申三昧。现相答名顿證法界分。五福城
东善财求法等别问别答。名历位渐證分。古
德以善财犹属正宗。故今既判入流通。则
前唯四兼取流通。以为五分未爽通涂。三
以文从义科者。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
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
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
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
谓二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
因果。三普贤行品辩因。出现品明果。即明
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
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
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
卷四 第 527c 页
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因
果二门俱證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
四前后襵叠科者。一部分二。谓前九会是
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
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
识为会主故。二就前中亦二。初八会明所
成解行。后一显所證法界。三就前中复二。
初七会明历位修成行。后一明圆融周普行。
四前中复二。初明修生因果。后普贤下二品。
明修显因果。五就前复二。初明修生因。
后不思议法等三品。明修生果。六就前复
二。四明位中因行。后十定下。六品明位后
之行。七就前复二。初明地前比行。后第六
一会。明十地證行。八就前亦二。初明位前
十信行。后第三会已去三会。明入位三贤行。
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品下
三品。明能依能信菩萨行。十就前中复二。
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号下三品。明佛正报
果。五前后钩锁科。亦分为十。一第一会为
依报因果。前明依报果。后毗卢遮那品辩
因。二更取毗卢遮那。及第二会初三品。为
正报因果。前因后果。三以名号至菩萨住
处。名依起因果。依于本有而修起故。前果
后因。四从问明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
前因后果。五取不思议下至普贤行品。为
圆融因果。前果后因。以不思议等与前为
果。果别于因。与后为果则一一融摄。然
有六义證成。一因果相属科中。多先果后
因故。二四十八后未有證成。普贤行后
果二门俱證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
四前后襵叠科者。一部分二。谓前九会是
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
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
识为会主故。二就前中亦二。初八会明所
成解行。后一显所證法界。三就前中复二。
初七会明历位修成行。后一明圆融周普行。
四前中复二。初明修生因果。后普贤下二品。
明修显因果。五就前复二。初明修生因。
后不思议法等三品。明修生果。六就前复
二。四明位中因行。后十定下。六品明位后
之行。七就前复二。初明地前比行。后第六
一会。明十地證行。八就前亦二。初明位前
十信行。后第三会已去三会。明入位三贤行。
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品下
三品。明能依能信菩萨行。十就前中复二。
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号下三品。明佛正报
果。五前后钩锁科。亦分为十。一第一会为
依报因果。前明依报果。后毗卢遮那品辩
因。二更取毗卢遮那。及第二会初三品。为
正报因果。前因后果。三以名号至菩萨住
处。名依起因果。依于本有而修起故。前果
后因。四从问明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
前因后果。五取不思议下至普贤行品。为
圆融因果。前果后因。以不思议等与前为
果。果别于因。与后为果则一一融摄。然
有六义證成。一因果相属科中。多先果后
因故。二四十八后未有證成。普贤行后
卷四 第 528a 页
有證成者。结属前故。三普贤品初。无别发
起。便即蹑前云。略示如来少分境故。四以
义明之。不思议法显佛德难思。一一圆融
故。五前虽有问不思议品初重念问故。六
第二会初已有三业。为差别果故。由斯六
义故。普贤行品得属前因。六取普贤行及
出现品。为平等因果前因后果。七取出现
及离世间品。为出现因果。前果后因。成佛涅
槃亦因现故。非说真成由离世间为因方
能现世。八离世间品为成行因果通辩行
故。具因果故。九取离世间品及法界品。为
法界因果。前因后果由离世间称法界故。
故因不依位果唯證入。十法界一品自为證
入因果。先果后因。其善财已下亦为无尽
因果。先因后果故。历事至普贤一毛因则
无尽。普贤说佛德过虚空。而果无尽以为
流通。故不明之。六随品长分科者长分为
十。一通辩教起因缘分。二现相品下明佛
果无涯。大用分三。毗卢遮那品举彼往因
證成分。四名号下三品。明大用应机普周分。
五问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诸位差别令
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明差别因圆
果满分。七普贤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现
果分。八离世间品明因果超绝世间分。九法
界品中前分。明大众顿證法界分。十尔时文
殊下。明一人历位渐證分。七随其本会科者。
亦为十分一初会名举果令信分。二第二会
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会初贤十住分。四第
四会中贤十行分。五第五会上贤十向分。六
起。便即蹑前云。略示如来少分境故。四以
义明之。不思议法显佛德难思。一一圆融
故。五前虽有问不思议品初重念问故。六
第二会初已有三业。为差别果故。由斯六
义故。普贤行品得属前因。六取普贤行及
出现品。为平等因果前因后果。七取出现
及离世间品。为出现因果。前果后因。成佛涅
槃亦因现故。非说真成由离世间为因方
能现世。八离世间品为成行因果通辩行
故。具因果故。九取离世间品及法界品。为
法界因果。前因后果由离世间称法界故。
故因不依位果唯證入。十法界一品自为證
入因果。先果后因。其善财已下亦为无尽
因果。先因后果故。历事至普贤一毛因则
无尽。普贤说佛德过虚空。而果无尽以为
流通。故不明之。六随品长分科者长分为
十。一通辩教起因缘分。二现相品下明佛
果无涯。大用分三。毗卢遮那品举彼往因
證成分。四名号下三品。明大用应机普周分。
五问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诸位差别令
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明差别因圆
果满分。七普贤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现
果分。八离世间品明因果超绝世间分。九法
界品中前分。明大众顿證法界分。十尔时文
殊下。明一人历位渐證分。七随其本会科者。
亦为十分一初会名举果令信分。二第二会
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会初贤十住分。四第
四会中贤十行分。五第五会上贤十向分。六
卷四 第 528b 页
第六会圣位十地分。七第七会因圆果满分。
八第八会普贤大行分。九第九会初行成證
入分。十善财下善友教證分。八本末大位科
者。本会为九。末会有五十五。总为六十
四分。九本末遍收科者。先九会为九分。文殊
为六千比丘说法。为第十分。及善财历一
百一十善知识。总一百二十分。若开诸龙及
三乘会。及弥勒后文殊普贤三人。便成一
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长者子经由一百一
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则弥勒已
前已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善友。其分数弥多。若合为一则一百
二十六分。十主伴无尽科者。一一会一一品
一一法。皆结通十方。如此间说十方虚空
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尘中皆如是说。
此结主经也。又彼一一会等。皆有他方尘
数菩萨来證法。此结伴也。即主伴相与周
遍法界。重叠无尽。是则段数亦无尽无尽也。
上来十例各显一理。然亦无尽。若依常用
应依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品下正宗。
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
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结通
十方无尽世界序。初中复二。初證信序。后尔
时如来道场下发起序。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则阿难请
问如来令置。如智度论及大悲经说。若覈其
所以意有六焉。一为异外道故。外道经首。
皆立阿优以为吉故。此约如是。二为息诤
论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
八第八会普贤大行分。九第九会初行成證
入分。十善财下善友教證分。八本末大位科
者。本会为九。末会有五十五。总为六十
四分。九本末遍收科者。先九会为九分。文殊
为六千比丘说法。为第十分。及善财历一
百一十善知识。总一百二十分。若开诸龙及
三乘会。及弥勒后文殊普贤三人。便成一
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长者子经由一百一
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则弥勒已
前已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善友。其分数弥多。若合为一则一百
二十六分。十主伴无尽科者。一一会一一品
一一法。皆结通十方。如此间说十方虚空
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尘中皆如是说。
此结主经也。又彼一一会等。皆有他方尘
数菩萨来證法。此结伴也。即主伴相与周
遍法界。重叠无尽。是则段数亦无尽无尽也。
上来十例各显一理。然亦无尽。若依常用
应依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品下正宗。
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
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结通
十方无尽世界序。初中复二。初證信序。后尔
时如来道场下发起序。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则阿难请
问如来令置。如智度论及大悲经说。若覈其
所以意有六焉。一为异外道故。外道经首。
皆立阿优以为吉故。此约如是。二为息诤
论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
卷四 第 528c 页
则诤论起。故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故经
传历代妙轨不辍。此局我闻。三为离增减
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
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
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四为断众疑故。
真论引律云。结集法时。阿难升座变身如
佛。众起三疑。一疑大师涅槃重起。二疑他
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此如是我
闻三疑顿断。既言我闻即非佛明矣。上二
义通约信闻。五为生信故智论云。说时方
人令生信故。此局后四。六为顺同三世
佛故。此通六种。若准佛地论科为五事。一
总显已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
教起处。五显所被机。今依智论开初总显
已闻。作信闻二种为六成就。一信。二闻。
三时。四主。五处。六众。然信闻二事。文局初
首义通九会。时主二种文义俱通。处众二
事文义俱局。随相则尔约实互融。上来略
依三分二序。然此经体势少异。故依五分
释文。而合后二名依人證入。就第一举
果分中。或科为十。一教起因缘分。即初一
品。二大众同请分。三面光集众分。四毫光示
法分。五眉间出众分。已上在第二品内。六普
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
九大众重请分。已上在第三品内。十正陈
法海分。在后三品内。若以义从文。且分为
三。一教起因缘分。二现相下说法仪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正陈所说分。就初分中亦分
为十。一总显已闻。二一时下标主时处。
传历代妙轨不辍。此局我闻。三为离增减
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
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
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四为断众疑故。
真论引律云。结集法时。阿难升座变身如
佛。众起三疑。一疑大师涅槃重起。二疑他
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此如是我
闻三疑顿断。既言我闻即非佛明矣。上二
义通约信闻。五为生信故智论云。说时方
人令生信故。此局后四。六为顺同三世
佛故。此通六种。若准佛地论科为五事。一
总显已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
教起处。五显所被机。今依智论开初总显
已闻。作信闻二种为六成就。一信。二闻。
三时。四主。五处。六众。然信闻二事。文局初
首义通九会。时主二种文义俱通。处众二
事文义俱局。随相则尔约实互融。上来略
依三分二序。然此经体势少异。故依五分
释文。而合后二名依人證入。就第一举
果分中。或科为十。一教起因缘分。即初一
品。二大众同请分。三面光集众分。四毫光示
法分。五眉间出众分。已上在第二品内。六普
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
九大众重请分。已上在第三品内。十正陈
法海分。在后三品内。若以义从文。且分为
三。一教起因缘分。二现相下说法仪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正陈所说分。就初分中亦分
为十。一总显已闻。二一时下标主时处。
卷四 第 529a 页
三始成正觉别明时分。四其地下别显处严。
五尔时世尊下教主难思。六有十佛世界下
众海云集。七从尔时如来道场下称扬赞德。
八尔时如来师子座下座内众流。九尔时华
藏下天地徵祥。十如此世界下。结通无尽。
今即初也。如是我闻者。谓如是一部经义。
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谓传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如是总言依四义
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
许可。具如彼论。馀更有释意不殊前。此上
总合信闻。若离释者。先释如是信成就也。
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
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
肇公云。如是者。即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
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
传。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
唯如为是故称如是。此唯约所诠之理。次
真谛三藏云。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
真称之为是。真俗无二故称如是。此约所
诠理事。若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说。则唯约
能诠。有云。如者当理之言。言理相顺。谓之
如也。是者无非之称。此明说事如事说理
如理。明能诠之教。称于事理也。融公云。
如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
无非为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
机为应。经以言教出于感应。故云如是。
此兼对机。上来诸释各是一途。更有诸释。
言异意同。若依生物之信。应如智论及佛
地合释。若取敌对阿优。应如真谛所释。
五尔时世尊下教主难思。六有十佛世界下
众海云集。七从尔时如来道场下称扬赞德。
八尔时如来师子座下座内众流。九尔时华
藏下天地徵祥。十如此世界下。结通无尽。
今即初也。如是我闻者。谓如是一部经义。
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谓传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如是总言依四义
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
许可。具如彼论。馀更有释意不殊前。此上
总合信闻。若离释者。先释如是信成就也。
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
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
肇公云。如是者。即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
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
传。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
唯如为是故称如是。此唯约所诠之理。次
真谛三藏云。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
真称之为是。真俗无二故称如是。此约所
诠理事。若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说。则唯约
能诠。有云。如者当理之言。言理相顺。谓之
如也。是者无非之称。此明说事如事说理
如理。明能诠之教。称于事理也。融公云。
如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
无非为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
机为应。经以言教出于感应。故云如是。
此兼对机。上来诸释各是一途。更有诸释。
言异意同。若依生物之信。应如智论及佛
地合释。若取敌对阿优。应如真谛所释。
卷四 第 529b 页
今当广之。外谓阿之言无。优之言有。万法
虽众不出有无。此即断常之计。今云。如即
真空。是即妙有。既无俗外之真。故空而非
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邪宗
以彰中道。一代时教不出于斯。故云如是。
若华严宗□无障碍法界曰如。唯此无非
为是。应随教门深浅。以显如是不同。二我
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有言
而不传便是徒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
次明我闻。我即阿难。闻谓亲自听闻。云何
称我即诸蕴假者。此用何闻。若依大小乘
法相。各有三说。一耳闻非识。二识闻非耳。
三缘合方闻。然或具四缘八缘等。虽因耳
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法虽无我言语便
故。随顺世间故称我闻。非邪慢心而有所
说。若依无相。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
故而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若约法性。此
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
境非一异之妙耳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
然阿难所不闻经。或云展转传闻。或云。如
来重说。或云。得深三昧。或自然能通。上皆
就迹而说实。是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
思议境界经。斯为良證。但随机教别。故见
闻不同。上来总显已闻竟。第二标主时处
者。即三成就。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
随世假立时分。一者拣异馀时。如来说经
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云一
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岸等。即法王
启运嘉会之时也。亦可机教一时。谓上言如
虽众不出有无。此即断常之计。今云。如即
真空。是即妙有。既无俗外之真。故空而非
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邪宗
以彰中道。一代时教不出于斯。故云如是。
若华严宗□无障碍法界曰如。唯此无非
为是。应随教门深浅。以显如是不同。二我
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有言
而不传便是徒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
次明我闻。我即阿难。闻谓亲自听闻。云何
称我即诸蕴假者。此用何闻。若依大小乘
法相。各有三说。一耳闻非识。二识闻非耳。
三缘合方闻。然或具四缘八缘等。虽因耳
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法虽无我言语便
故。随顺世间故称我闻。非邪慢心而有所
说。若依无相。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
故而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若约法性。此
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
境非一异之妙耳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
然阿难所不闻经。或云展转传闻。或云。如
来重说。或云。得深三昧。或自然能通。上皆
就迹而说实。是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
思议境界经。斯为良證。但随机教别。故见
闻不同。上来总显已闻竟。第二标主时处
者。即三成就。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
随世假立时分。一者拣异馀时。如来说经
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云一
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岸等。即法王
启运嘉会之时也。亦可机教一时。谓上言如
卷四 第 529c 页
是言。虽当理若不会时。亦为虚唱。今明
物机感圣圣能垂应。凡圣道交不失良机。
故云一时。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
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虽具十号佛义包
含。故偏明之。义见题中。三在摩竭下处
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辩之。摩
竭提国者。通举说处。此云无毒害。以国法
无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遍聪慧。聪慧之
人遍其国故。表所化机。阿兰若法者。别举
说场也。阿兰若者。此云无諠诤。即事静也。
法者所證真理。二障业苦諠杂斯尽也。事
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场者。菩提云觉。即
能證大智圆明究竟也。场者證菩提之处也。
然事处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
刚座上。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
所。故为表所说如所證。故不移其处说
之。若圆融时处等。并如前说。第三别明时
分者。前标一时未知何时。故今别显是初
成佛时。亦彰大师出现时也。此教胜故众教
本故。在于初时。初言尚总几日之初。九会
之文同此初不。略为三解。一约不坏前
后相说。才成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
十地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以祇园身子
皆后时故。常恒之说不妨后时。虽能顿说
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愿最在初故。故皆
云不离道树。第六会因地證位居其次深。
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界极證最在于后
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虽异处别时亦不
相离。为寄秽土以显净故。须前后耳。若
物机感圣圣能垂应。凡圣道交不失良机。
故云一时。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
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虽具十号佛义包
含。故偏明之。义见题中。三在摩竭下处
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辩之。摩
竭提国者。通举说处。此云无毒害。以国法
无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遍聪慧。聪慧之
人遍其国故。表所化机。阿兰若法者。别举
说场也。阿兰若者。此云无諠诤。即事静也。
法者所證真理。二障业苦諠杂斯尽也。事
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场者。菩提云觉。即
能證大智圆明究竟也。场者證菩提之处也。
然事处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
刚座上。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
所。故为表所说如所證。故不移其处说
之。若圆融时处等。并如前说。第三别明时
分者。前标一时未知何时。故今别显是初
成佛时。亦彰大师出现时也。此教胜故众教
本故。在于初时。初言尚总几日之初。九会
之文同此初不。略为三解。一约不坏前
后相说。才成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
十地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以祇园身子
皆后时故。常恒之说不妨后时。虽能顿说
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愿最在初故。故皆
云不离道树。第六会因地證位居其次深。
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界极證最在于后
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虽异处别时亦不
相离。为寄秽土以显净故。须前后耳。若
卷四 第 530a 页
尔世亲那云初七不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
世亲才见十地。即为论释。或则未穷广文。
或则知见有异未全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
此。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
久亦名始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
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海印
定中一时印现以应机出世机感即应。应即
有说无非时失故。祇园身子。盖是九世相
收。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故法界放光。
亦见菩萨遍坐道场成正觉故。此经十地
之初无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故
诸经论。显初说时有多差别。谓普耀密迹二
经。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华过三七日方
云说小。四分律中六七。兴显行经七七。五
分八七。智论五十七日。有云。与十二游经一
年大同。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根器所宜
见闻有异约佛赴机无时不说。望器无感
未曾有说。登地恒见常说一味之经。就佛
而言无说不说。若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
差别耳。无涯之说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
为十重。如前已辩。上显时分。次释成正觉
义。约教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
身初圆。名成正觉。是实非化。大乘之中约
化八相示成。约报十地行满四智创圆。名
曰始成正觉。据实即古今情亡心无初相。
名之曰始。无念而照。目之为正。见心常
住称之曰觉。始本无二目之为成。约法
身自觉圣智。无成无不成。若依此经。以
十佛法界之身云。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
世亲才见十地。即为论释。或则未穷广文。
或则知见有异未全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
此。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
久亦名始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
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海印
定中一时印现以应机出世机感即应。应即
有说无非时失故。祇园身子。盖是九世相
收。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故法界放光。
亦见菩萨遍坐道场成正觉故。此经十地
之初无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故
诸经论。显初说时有多差别。谓普耀密迹二
经。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华过三七日方
云说小。四分律中六七。兴显行经七七。五
分八七。智论五十七日。有云。与十二游经一
年大同。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根器所宜
见闻有异约佛赴机无时不说。望器无感
未曾有说。登地恒见常说一味之经。就佛
而言无说不说。若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
差别耳。无涯之说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
为十重。如前已辩。上显时分。次释成正觉
义。约教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
身初圆。名成正觉。是实非化。大乘之中约
化八相示成。约报十地行满四智创圆。名
曰始成正觉。据实即古今情亡心无初相。
名之曰始。无念而照。目之为正。见心常
住称之曰觉。始本无二目之为成。约法
身自觉圣智。无成无不成。若依此经。以
十佛法界之身云。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
卷四 第 530b 页
念念初初为物而现。具足主伴摄三世间。
此初即摄无量劫之初无际之初。一成一切
成无成无不成。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
言穷虑寂不坏假名。故云始成正觉。如出
现品及不思议法品广显。摄前诸说。皆一乘
之所现也。第四别显处严者。然此下处主及
众。即三世间严。三中前二即如来依正。众即
净土辅翼不空。今初器界严者。即广于前场
之严。显成前觉之妙。异于馀经之处。于中
四事各十种严。明即染显净即为四别。第
一地严。第二树严。第三宫殿严。第四师子座
严。然此诸严各具三释。一约事可知。二
表法。谓地表心地法身。树表菩提。宫殿表
无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谓一以
穷心地法身之因。报得增上金刚之地。二
以般若为因。三以悲智相导为因。四亦以
法空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严或一切
行成一严。或一行成一严。或一切行成一
切严。以通融别纯杂无碍。今但明一行一
严显所表故。然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
有十句。初总后别。今且就文各分为四。今
初心地十句分四者。第一总显地体。二四
地相具德。三四地上具严。四一举因结用。
今初标以坚固释以金刚。诸教或云。木树
草座。多云座是金刚。今全地金刚。则权实斯
显彻华藏故。广如彼品次上妙下地相具
德。约因释者。一宝轮者。一摄一切圆行致
故。二及众宝华开觉悦他故。三清净摩尼
圆净明彻故。以上三行用严心地故。结云
此初即摄无量劫之初无际之初。一成一切
成无成无不成。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
言穷虑寂不坏假名。故云始成正觉。如出
现品及不思议法品广显。摄前诸说。皆一乘
之所现也。第四别显处严者。然此下处主及
众。即三世间严。三中前二即如来依正。众即
净土辅翼不空。今初器界严者。即广于前场
之严。显成前觉之妙。异于馀经之处。于中
四事各十种严。明即染显净即为四别。第
一地严。第二树严。第三宫殿严。第四师子座
严。然此诸严各具三释。一约事可知。二
表法。谓地表心地法身。树表菩提。宫殿表
无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谓一以
穷心地法身之因。报得增上金刚之地。二
以般若为因。三以悲智相导为因。四亦以
法空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严或一切
行成一严。或一行成一严。或一切行成一
切严。以通融别纯杂无碍。今但明一行一
严显所表故。然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
有十句。初总后别。今且就文各分为四。今
初心地十句分四者。第一总显地体。二四
地相具德。三四地上具严。四一举因结用。
今初标以坚固释以金刚。诸教或云。木树
草座。多云座是金刚。今全地金刚。则权实斯
显彻华藏故。广如彼品次上妙下地相具
德。约因释者。一宝轮者。一摄一切圆行致
故。二及众宝华开觉悦他故。三清净摩尼
圆净明彻故。以上三行用严心地故。结云
卷四 第 530c 页
以为严饰。上皆形色四即显色。谓青黄等
殊。名诸色相种种重叠深广如海。互相映
发。等彼波澜或诸色俱生。或更相摄入。含
虚莹彻。现势多端。名无边显现。此由隐显
自在定散无碍。随机利行之所致也。三摩
尼下。明地上严者。一宝幢曲有五句。一摩
尼为体。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网缨辩饰。就
因行者。降魔伏外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
悦愿行交罗戒香芬馥。四摄周垂故。二摩
尼雨宝表神通如意。随机变现雨法宝故。
三妙华散地。亦多因行遍严心故。四宝树行
列者。德行建立故。四佛神力下举因结用。
佛力者出所因也。严具多门别说难尽故。
总云一切悉现。或于树中现。或于上诸严
具及地中现。明一一行中皆道场故。第二
觉树严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初
一总显高胜。长耸迥露圆妙独出故。约因
即智超数表为高。本性不昧为显。成物具
德曰殊。更无二真为特。约果树即菩提。
二金刚下六句。明体摄众德。一身是金刚金
刚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为树身也。二
干是琉璃。本智发解内外明彻故。三杂宝枝
条。解随境差故。四条假叶以为严。智资定
而深照。宝叶虽异共成一荫。百千定门同
归一寂。自荫荫他也。五宝华异色在树。
分枝承光色。同于地布影。表神通等法
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现心地。六华虽
不同。果皆如意无边行海。同趣菩提。若自
利果成内则含辉。若身心湛寂外便发焰。
殊。名诸色相种种重叠深广如海。互相映
发。等彼波澜或诸色俱生。或更相摄入。含
虚莹彻。现势多端。名无边显现。此由隐显
自在定散无碍。随机利行之所致也。三摩
尼下。明地上严者。一宝幢曲有五句。一摩
尼为体。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网缨辩饰。就
因行者。降魔伏外为幢。智光常照慈音外
悦愿行交罗戒香芬馥。四摄周垂故。二摩
尼雨宝表神通如意。随机变现雨法宝故。
三妙华散地。亦多因行遍严心故。四宝树行
列者。德行建立故。四佛神力下举因结用。
佛力者出所因也。严具多门别说难尽故。
总云一切悉现。或于树中现。或于上诸严
具及地中现。明一一行中皆道场故。第二
觉树严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初
一总显高胜。长耸迥露圆妙独出故。约因
即智超数表为高。本性不昧为显。成物具
德曰殊。更无二真为特。约果树即菩提。
二金刚下六句。明体摄众德。一身是金刚金
刚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为树身也。二
干是琉璃。本智发解内外明彻故。三杂宝枝
条。解随境差故。四条假叶以为严。智资定
而深照。宝叶虽异共成一荫。百千定门同
归一寂。自荫荫他也。五宝华异色在树。
分枝承光色。同于地布影。表神通等法
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现心地。六华虽
不同。果皆如意无边行海。同趣菩提。若自
利果成内则含辉。若身心湛寂外便发焰。
卷四 第 531a 页
若触境斯明。若利他果立未熟。则含辉解
生佛相。已熟则发焰还流教光。体如之行
所成果。无异因之果故。与华间列故。下经
云。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等。三其树下
三句。明妙用自在展转成益。初依菩提智
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圆明法宝。后教成
悲智。即菩萨现前。无心行成。故如云出。四
又以下一句。举因结用。谓佛力为因。流音
演法以如如力。则智演法音。音还如性故。
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穷无间故。
称恒也。第三如来所处下。明佛宫殿严十
句分四。初一总明分量。宫可覆育即是慈
悲。殿可朝宗。所谓圆寂。悲智相导。若楼阁
相依。广者无边法无外故。博者不隘法内空
故。严者。庄饰具众相故。丽者。华美法义备
故。充十方者。称法性故。二众色下二句。体
相圆备。
一体是摩尼积德镕融之所成故。
二相严多种。神通等法悲寂用故。三诸庄严
下六句。妙用自在。一众行发光洒法如云。
云更多义至下当辩。二光幢独出。萃者聚
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谓悲寂交际承智起
应降魔超出故。三内容众海无边菩萨。即
道场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
有因。即明涅槃众圣冥会。四声光宝网网
者。为防禽秽以益殿严。犹大教网。外防
恶见内益悲寂。教皆圆妙以宝而成。故能
出佛智光。圆音妙说言不思议音。略有四
义。一音声繁广。二所说难量。三声即无义。
四一具一切。五出生果用。即正报大用在
生佛相。已熟则发焰还流教光。体如之行
所成果。无异因之果故。与华间列故。下经
云。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等。三其树下
三句。明妙用自在展转成益。初依菩提智
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圆明法宝。后教成
悲智。即菩萨现前。无心行成。故如云出。四
又以下一句。举因结用。谓佛力为因。流音
演法以如如力。则智演法音。音还如性故。
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穷无间故。
称恒也。第三如来所处下。明佛宫殿严十
句分四。初一总明分量。宫可覆育即是慈
悲。殿可朝宗。所谓圆寂。悲智相导。若楼阁
相依。广者无边法无外故。博者不隘法内空
故。严者。庄饰具众相故。丽者。华美法义备
故。充十方者。称法性故。二众色下二句。体
相圆备。
一体是摩尼积德镕融之所成故。
二相严多种。神通等法悲寂用故。三诸庄严
下六句。妙用自在。一众行发光洒法如云。
云更多义至下当辩。二光幢独出。萃者聚
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谓悲寂交际承智起
应降魔超出故。三内容众海无边菩萨。即
道场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
有因。即明涅槃众圣冥会。四声光宝网网
者。为防禽秽以益殿严。犹大教网。外防
恶见内益悲寂。教皆圆妙以宝而成。故能
出佛智光。圆音妙说言不思议音。略有四
义。一音声繁广。二所说难量。三声即无义。
四一具一切。五出生果用。即正报大用在
卷四 第 531b 页
此依中。依正混融参而不杂。明依大涅槃
能建大义。故曰出生。六无染现染。众生是
正居处。是依染违性净不言出生。妄无自
体还依真现。四又以下举因显广。谓德
广难陈故。今总结由佛力故。一念顿包事
理染净一切法界。况多念耶。然上充遍十方。
即通局无碍。集菩萨众出佛神通。即摄入
无碍。现生含宅即染净无碍。悉包法界广
陜无碍。一念即能延促无碍。又集菩萨因
果无碍。出佛神通依正无碍。十种宫殿。此
应说之。第四其师子下。师子座严十句分
四。初一总显形胜。师子座者。人中师子处
之。又说无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
哉。空乃高而无上。深不可测。广而无外边
不可穷。妙乃即事而真。好谓具德无缺。二
摩尼下六句体德圆备。一座台。摩尼即处
中正+(正)【甲】正正可依处。摩尼随映有差。法空随缘
成异。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座华网。即
外相无染交映本空。三净宝为轮。轮谓台之
处中周匝。轮围即具德周遍。四华缨周垂。诸
觉诸通垂化周摄。五宝严填饰堂等略举。凡
诸总包无处不严。故云备体。显于法空
全收万像。无事非理故。六宝树间饰间上
物象也。即菩萨妙法树。随化分枝随因感
果。并依无相义曰周回。凡圣相资名为间
列。三摩尼光下二句。妙用广大。一净宝出
光如云。涉入法空亦尔。一一智中知一切
法。一一法体显一切智。为互照也。二主伴
宝用互相发挥。谓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
能建大义。故曰出生。六无染现染。众生是
正居处。是依染违性净不言出生。妄无自
体还依真现。四又以下举因显广。谓德
广难陈故。今总结由佛力故。一念顿包事
理染净一切法界。况多念耶。然上充遍十方。
即通局无碍。集菩萨众出佛神通。即摄入
无碍。现生含宅即染净无碍。悉包法界广
陜无碍。一念即能延促无碍。又集菩萨因
果无碍。出佛神通依正无碍。十种宫殿。此
应说之。第四其师子下。师子座严十句分
四。初一总显形胜。师子座者。人中师子处
之。又说无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
哉。空乃高而无上。深不可测。广而无外边
不可穷。妙乃即事而真。好谓具德无缺。二
摩尼下六句体德圆备。一座台。摩尼即处
中正+(正)【甲】正正可依处。摩尼随映有差。法空随缘
成异。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座华网。即
外相无染交映本空。三净宝为轮。轮谓台之
处中周匝。轮围即具德周遍。四华缨周垂。诸
觉诸通垂化周摄。五宝严填饰堂等略举。凡
诸总包无处不严。故云备体。显于法空
全收万像。无事非理故。六宝树间饰间上
物象也。即菩萨妙法树。随化分枝随因感
果。并依无相义曰周回。凡圣相资名为间
列。三摩尼光下二句。妙用广大。一净宝出
光如云。涉入法空亦尔。一一智中知一切
法。一一法体显一切智。为互照也。二主伴
宝用互相发挥。谓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
卷四 第 531c 页
论云。轮王宝珠但随人意能雨宝物。天宝
堪能随天使令佛宝十方能作佛事。菩萨
宝珠亦能分作。如文殊师利冠中毗楞伽宝
珠。十方诸佛于中显现。今菩萨髻珠即是其
类。下文云集菩萨髻珠亦尔。用此严座者。
凡初成佛。皆一切诸佛现形灌顶一切菩萨
亲授敬养。故因果宝珠俱来莹烛。如来从果
起用。故云化现。理圆解满义曰珠王。菩萨
心顶智照圆净。故曰髻中妙宝。寂照照寂。皆
莹净照烛。四复以下一句。佛加广演佛境如
空。故云广大。有感斯至为无不及。显教
皆从法空所流。是故所流还周法界。非智
不显故云佛力。显处严竟。第五尔时世尊
下。明教主难思。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
又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相云何。故今显
之。谓具十种深广功德。即是遮那十种无尽
法界身云。遍于法界成正觉也。非权应
身。文分为二。先总后别。今初总辩。即菩提
身具无尽德为世所尊。座相现时身即安
处。智处诸法无前后故。于一切法示所
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正觉示
能觉智。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名最获
得名成。此当相解。若拣别者。凡夫倒惑佛
觉重昏。二乘虽觉不名为正。但知法有未
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厌生死
空沈涅槃。颠倒未除岂得称正。设许称
正亦未名最。菩萨虽正有上有修。不得
称最。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成。我佛独
能故。云成最正觉。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
堪能随天使令佛宝十方能作佛事。菩萨
宝珠亦能分作。如文殊师利冠中毗楞伽宝
珠。十方诸佛于中显现。今菩萨髻珠即是其
类。下文云集菩萨髻珠亦尔。用此严座者。
凡初成佛。皆一切诸佛现形灌顶一切菩萨
亲授敬养。故因果宝珠俱来莹烛。如来从果
起用。故云化现。理圆解满义曰珠王。菩萨
心顶智照圆净。故曰髻中妙宝。寂照照寂。皆
莹净照烛。四复以下一句。佛加广演佛境如
空。故云广大。有感斯至为无不及。显教
皆从法空所流。是故所流还周法界。非智
不显故云佛力。显处严竟。第五尔时世尊
下。明教主难思。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
又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相云何。故今显
之。谓具十种深广功德。即是遮那十种无尽
法界身云。遍于法界成正觉也。非权应
身。文分为二。先总后别。今初总辩。即菩提
身具无尽德为世所尊。座相现时身即安
处。智处诸法无前后故。于一切法示所
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正觉示
能觉智。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名最获
得名成。此当相解。若拣别者。凡夫倒惑佛
觉重昏。二乘虽觉不名为正。但知法有未
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厌生死
空沈涅槃。颠倒未除岂得称正。设许称
正亦未名最。菩萨虽正有上有修。不得
称最。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成。我佛独
能故。云成最正觉。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
卷四 第 532a 页
已出微细所知障故。后智入下。别中。即
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一三业普周。
二威势超胜。三福德深广。四随意受生。五
相好周圆。六愿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
弥纶。九智身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
依正。今初。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
提时。得无量清净三轮故。文中先法后喻。
法中三。先意次身后语。今初意业。即释上成
正觉。言前云于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横竖
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觉成也。智即二智三
智四智。无障碍智。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
复有二。一以如量智达俗。名入三世。以
如理智證真名悉平等。故佛地论云。以二
智觉二谛是也。二者證差别性即无差别
故。三世即平等。瑜伽云。如其胜义觉诸法。
故名等正觉。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
智也。此亦二义。一真俗互泯双遮辩中则
三世平等二相两亡。方为智入二真俗虽
即。而不坏相即双照明中。此二觉三谛之
境。境既双泯而双现。智亦寂照而双流。为
无障碍智。觉无障碍境为正觉也。言四智
者。即圆镜等四智也。通缘三世境故。并入
三世。言平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
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妙观察智观察平等。
成所作智普利平等。四智圆融一句摄尽。下
身语等皆是四智之所发现。四智圆融无二
性故。修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经宗。然上
能觉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觉即法身也。理
智无二为真法身。二其身下身业也。通三
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一三业普周。
二威势超胜。三福德深广。四随意受生。五
相好周圆。六愿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
弥纶。九智身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
依正。今初。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
提时。得无量清净三轮故。文中先法后喻。
法中三。先意次身后语。今初意业。即释上成
正觉。言前云于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横竖
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觉成也。智即二智三
智四智。无障碍智。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
复有二。一以如量智达俗。名入三世。以
如理智證真名悉平等。故佛地论云。以二
智觉二谛是也。二者證差别性即无差别
故。三世即平等。瑜伽云。如其胜义觉诸法。
故名等正觉。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
智也。此亦二义。一真俗互泯双遮辩中则
三世平等二相两亡。方为智入二真俗虽
即。而不坏相即双照明中。此二觉三谛之
境。境既双泯而双现。智亦寂照而双流。为
无障碍智。觉无障碍境为正觉也。言四智
者。即圆镜等四智也。通缘三世境故。并入
三世。言平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
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妙观察智观察平等。
成所作智普利平等。四智圆融一句摄尽。下
身语等皆是四智之所发现。四智圆融无二
性故。修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经宗。然上
能觉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觉即法身也。理
智无二为真法身。二其身下身业也。通三
卷四 第 532b 页
世间故云一切。此正觉身以是十身之总
故。此其身通于三身十身无不充满。法身
普遍世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遍故。色
身无碍亦同理遍。并是圆遍而非分遍。谓一
切世间一一纤尘等处。佛皆圆满。总看亦现
别看亦现。又国土等。即是我身土等。体外
无别我故。我即土等。我之体外无土等故。
馀一一身互望融摄。犹多灯光各互相遍。
三其音下语业也。顺有三义。一顺异类言
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馀
故。二顺所宜说法。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
无边契经海故。三则顺遍佛以一妙音周
闻十方国故。二譬如下喻显。通喻三业。然
佛三业非喻能喻。唯虚空真如略可显示。更
以馀喻便为谤佛。然虚空喻有同不同。故
下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妙法所
圆满等。此显不同。今分取同义。同义多种
如下十忍品。今有二喻开成四义一含摄
喻。兼无分别义。二普遍喻兼遍入义。以此
四喻喻意业者。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
故。此总喻也。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
而證入。又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
现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摄义。下经云。菩提
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
所现言无有分别。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
他有情。悉皆平等亦无分别。无分别言显
无差别故。下经云。于一切义无所观察
等。是以太虚能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
虚。太虚不分别众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
故。此其身通于三身十身无不充满。法身
普遍世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遍故。色
身无碍亦同理遍。并是圆遍而非分遍。谓一
切世间一一纤尘等处。佛皆圆满。总看亦现
别看亦现。又国土等。即是我身土等。体外
无别我故。我即土等。我之体外无土等故。
馀一一身互望融摄。犹多灯光各互相遍。
三其音下语业也。顺有三义。一顺异类言
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馀
故。二顺所宜说法。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
无边契经海故。三则顺遍佛以一妙音周
闻十方国故。二譬如下喻显。通喻三业。然
佛三业非喻能喻。唯虚空真如略可显示。更
以馀喻便为谤佛。然虚空喻有同不同。故
下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妙法所
圆满等。此显不同。今分取同义。同义多种
如下十忍品。今有二喻开成四义一含摄
喻。兼无分别义。二普遍喻兼遍入义。以此
四喻喻意业者。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
故。此总喻也。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
而證入。又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
现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摄义。下经云。菩提
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
所现言无有分别。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
他有情。悉皆平等亦无分别。无分别言显
无差别故。下经云。于一切义无所观察
等。是以太虚能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
虚。太虚不分别众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
卷四 第 532c 页
况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
有我法者分别如来。是如来者不分别我
法。二普遍喻中。妙观察智无不遍知。即普
遍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又
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
心。此即体遍。悉了世间诸妄想。此约智
遍。又云。得一切法界等心。此约證遍。智性
全同于色性故。此约理遍。云何遍入不坏
能所。有證知故。故下经云。世间诸国土。一
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由随
于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是以虚空遍
入国土。国土不遍入虚空。有国土处。必
有虚空。有虚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于国
土。平等随入。国土之于虚空。自有彼此。虚
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佛
智必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佛
智之于三世平等随入。三世之于佛智。自
有始终。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
二。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
举一全收。普遍亦然。三世间圆融。则言思道
断。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次以二喻喻
身业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众像出
现身业第二喻云。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
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有分别。亦
无戏论。合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诸
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
有分别。即第二义。佛身充满于法界。即普
遍义。又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
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法
有我法者分别如来。是如来者不分别我
法。二普遍喻中。妙观察智无不遍知。即普
遍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又
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
心。此即体遍。悉了世间诸妄想。此约智
遍。又云。得一切法界等心。此约證遍。智性
全同于色性故。此约理遍。云何遍入不坏
能所。有證知故。故下经云。世间诸国土。一
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由随
于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是以虚空遍
入国土。国土不遍入虚空。有国土处。必
有虚空。有虚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于国
土。平等随入。国土之于虚空。自有彼此。虚
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佛
智必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佛
智之于三世平等随入。三世之于佛智。自
有始终。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
二。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
举一全收。普遍亦然。三世间圆融。则言思道
断。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次以二喻喻
身业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众像出
现身业第二喻云。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
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有分别。亦
无戏论。合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诸
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
有分别。即第二义。佛身充满于法界。即普
遍义。又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
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法
卷四 第 533a 页
一切国土等。即普遍义。亦非至非不至。即平
等随入义。次以四义喻语业者。如来于一
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舍支天鼓无心出
故。如来音声无不至故。应知。如来音声无
断绝。普入法界故。又云。如来音声无邪曲。
即平等义。随其信解令欢喜故。即随入义。
以空一喻遍喻三业。故云正觉得无量清
净三轮。明文昭然。非是穿凿。菩提身竟。第
二身恒下。威势身超胜。谓随诸有情所乐。示
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无不周遍。言一切道
场者。略有十种。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场。二
法身非坐而坐道场。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
场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此四义便故来。
若正约威势身。略辩六类道场。一遍一切同
类世界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
界。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种
中。四一切世界海中。并如华藏说。五一
切微尘中。文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
中亦如是等。六刹尘帝网无尽道场。并前十
种故云一切。言菩萨众中威光赫奕者。正
显威势超胜胜于胜者故。独言菩萨非不
超馀。如日轮出照明世界。约喻以显映山
出没无隐显故。处处全现无异体故。喻遍
坐道场。大明流空馀辉掩辉。赫日之照难
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映菩萨。菩萨不能测
也。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先照高山独言
菩萨。第三三世下。福德身深广。三世佛德昔
皆遍学。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故众福皆净。
第四而恒下。随意受生。一随他意处处受
等随入义。次以四义喻语业者。如来于一
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舍支天鼓无心出
故。如来音声无不至故。应知。如来音声无
断绝。普入法界故。又云。如来音声无邪曲。
即平等义。随其信解令欢喜故。即随入义。
以空一喻遍喻三业。故云正觉得无量清
净三轮。明文昭然。非是穿凿。菩提身竟。第
二身恒下。威势身超胜。谓随诸有情所乐。示
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无不周遍。言一切道
场者。略有十种。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场。二
法身非坐而坐道场。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
场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此四义便故来。
若正约威势身。略辩六类道场。一遍一切同
类世界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
界。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种
中。四一切世界海中。并如华藏说。五一
切微尘中。文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
中亦如是等。六刹尘帝网无尽道场。并前十
种故云一切。言菩萨众中威光赫奕者。正
显威势超胜胜于胜者故。独言菩萨非不
超馀。如日轮出照明世界。约喻以显映山
出没无隐显故。处处全现无异体故。喻遍
坐道场。大明流空馀辉掩辉。赫日之照难
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映菩萨。菩萨不能测
也。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先照高山独言
菩萨。第三三世下。福德身深广。三世佛德昔
皆遍学。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故众福皆净。
第四而恒下。随意受生。一随他意处处受
卷四 第 533b 页
生。二随自意能无不生。谓慈悲般若恒
共相应感而遂通。穷未来际。第五无边色
下。相好庄严身色无尽。故名色无边。十
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而皆称真则一
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皆称法界故
云圆满。广处陜处皆圆现。故名无差别。第
六演一切法。如布大云即愿身。演法谓雨
大法雨断一切疑。故下经云。毗卢遮那佛
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然
经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云喻于身
雨为说法。法喻影略。又先兴慈云后霔
法雨一云一雨所润不同亦随物机宜云
雨各异掩尘蔽日普覆无心等。第七一一。
下化身自在。谓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
别。皆自在故。文中二。先明广容谓于如来
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无碍有
二义。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小
无碍。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
杂。则隐显无碍。后各现下。普遍以广容
不碍普遍故。还于前毛内刹中神力调生。
若广遍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所作
事。居然易了。第八身遍下。法身弥纶以
法为身。本来湛遍故无来往。依法现色还
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往来。第九
智入下。智身穷性相之源。相别曰诸性皆
空寂。性静故寂。相无故空。第十三世诸佛下。
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于中先持正报。神
谓妙智。变谓现身。转变变现俱名为变。皆能
持之。尚持于他况于自事。后段亦然。后
共相应感而遂通。穷未来际。第五无边色
下。相好庄严身色无尽。故名色无边。十
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而皆称真则一
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皆称法界故
云圆满。广处陜处皆圆现。故名无差别。第
六演一切法。如布大云即愿身。演法谓雨
大法雨断一切疑。故下经云。毗卢遮那佛
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然
经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云喻于身
雨为说法。法喻影略。又先兴慈云后霔
法雨一云一雨所润不同亦随物机宜云
雨各异掩尘蔽日普覆无心等。第七一一。
下化身自在。谓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
别。皆自在故。文中二。先明广容谓于如来
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无碍有
二义。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小
无碍。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
杂。则隐显无碍。后各现下。普遍以广容
不碍普遍故。还于前毛内刹中神力调生。
若广遍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所作
事。居然易了。第八身遍下。法身弥纶以
法为身。本来湛遍故无来往。依法现色还
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往来。第九
智入下。智身穷性相之源。相别曰诸性皆
空寂。性静故寂。相无故空。第十三世诸佛下。
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于中先持正报。神
谓妙智。变谓现身。转变变现俱名为变。皆能
持之。尚持于他况于自事。后段亦然。后
卷四 第 533c 页
一切佛土下。能持依报。横尽诸土竖穷诸
劫。所有严事常持令现。上约十身。若约三
身者。则初三段皆名报身。而恒下化身。身
遍十方下法身。就报身中。前一自受用报。后
二即他受用报。故云处菩萨众。以诸教中
说三身四身。成说等别。今皆圆融。于一
始成无不顿具十身为正。三四义兼。又
毛内调生光中持刹。如空普遍等。亦即国
土等十身三世间之圆融。岂报化之云别。
是知略以十德叹于教主。其一一德无不
圆融。当去情思之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
劫。所有严事常持令现。上约十身。若约三
身者。则初三段皆名报身。而恒下化身。身
遍十方下法身。就报身中。前一自受用报。后
二即他受用报。故云处菩萨众。以诸教中
说三身四身。成说等别。今皆圆融。于一
始成无不顿具十身为正。三四义兼。又
毛内调生光中持刹。如空普遍等。亦即国
土等十身三世间之圆融。岂报化之云别。
是知略以十德叹于教主。其一一德无不
圆融。当去情思之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