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0b 页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此尽十住知识)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有三。一分名
者。谓广依胜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
成德分矣。二会名。约处名祇洹重阁会。谓
表此法济物摄生故在给园。又显悲依本
智重出之相故在重阁。三品名者。入是能
入。谓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所入法有三义。
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则义。三对意义。界
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
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
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
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辩亦然故也。
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初一唯依
主。后一唯持业。中间通二释。心境合目故
云入法界也。

二来意者。初明分来。谓前
显托法进修。今辨依人入證。义次第故是故
来也。会来品来。亦同此说。

三明宗趣者。
亦分会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为宗。于
中分别作三门。一约义。二约类。三约位。

初中先明所入法界义有五门。一有为法
界。二无为法界。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四非
有为非无为法界。五无障碍法界。初有为法
界有二门。一本识能持诸法种子名为法
界。如论云。无始时来界等。此约因义。二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0c 页
世诸法差别边际名为法界。不思议品云。一
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无有馀。知未
来一切法界悉无有馀。知现在一切法界悉
无有馀等。二无为法界亦有二门。一性净
门。谓在凡位性恒净故。真空一味无差别
故。二离垢门。谓由对治方显净故。随行浅
深分十种故。三亦有为亦无为者亦有二
门。一随相门。谓受想行蕴及五种色并八无
为。此十六法唯意识所知。十八界中名为法
界。二无碍门。谓一心法界具含二门。一心
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虽此二门。皆各总摄
一切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杂。其犹摄水
之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故回向品云。于
无为界出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
有为界出无为界而亦不坏有为之性。四
非有为非无为者亦二门。一形夺门。谓缘无
不理之缘故非有为。理无不缘之理故非
无为。法体平等形夺双泯。大品经三十九云。
须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为是有为法。为
是无为法。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
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
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是有为性无为性。是二
法不合不散。此之谓也。二无寄门。谓此法
界离相离性故非此二。由离相故非有为。
离性故非无为。又由是真谛故非有为。由
非安立谛故非无为。又非二名言所能
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经第一云。一切法者
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
非无为。无为非无为非有为。乃至广说。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1a 页
无障碍法界者亦有二门。一普摄门。谓于上
四门随一即摄馀一切故。是故善财或睹
山海。或见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圆融门。谓
以理融事故全事无分齐。谓微尘非小。能
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也。以事融
理故全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或云一法
界。或云诸法界。性起品云譬如诸法界分齐
不可得。一切非一切。非见不可取。此明诸
则非诸也。舍那品云。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
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
一也。是故善财或暂时执手。遂经多劫。或
入楼观。普见三千。皆此类也。上来五门十
义总明所入法界。应以总别圆融六相准
之。二辨能入亦有五门。一净信。二正解。三
修行。四證得。五圆满。此五于前所入法界五
门之内有其二门。一随一能入通五所入。
随一所入。通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
第各入所入五中之一。又此上心境二义十
门。无碍圆融总为一团。无障碍法界亦以
六相准摄思之。

第二法界类别亦有五门。
谓所入能入存亡无碍。初所入中亦五重。
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
法俱泯法界。五无障碍法界。初中有十。一
事法界。谓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谓一味湛
然等。三境法界。谓所知分齐等。四行法界。谓
悲智广深等。五体法界。谓寂灭无生等。六
用法界。谓胜通自在等。七顺法界。谓六度正
行等。八违法界。谓五热众鞞等。九教法界。
谓所闻言说等。十义法界。谓所诠旨趣等。此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1b 页
十法界同一缘起无碍镕融。一具一切。思之
可见。二人法界者准此下文亦有十门。谓
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此
并缘起相分。参而不杂。善财见已。便入法
界故名人法界也。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谓
前十人十法同一缘起。随义相分。融摄无二。
思之可见。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谓平等果海
离于言数。缘起性相俱不可说。五无障碍法
界者。谓合前四句。于彼前人法一异无障。
存亡不碍。自在圆融如理思之。二明能入
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圆。谓入
楼观而还合身證也。鉴无边之理事智證
也。同普贤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两
亡俱泯也。一异存亡无碍自在圆融也。又发
心品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随顺入无边佛土
中。一念悉周遍。案云前二句智入法界。后二
句身入法界。由身智无碍故。智入理身遍
土也。馀准可知。三能入所入混融无二。际
限不分。就义开异。理仍不杂。此五能所如
次反通。如理思摄。四能所圆融形夺俱泯。
五一异存亡无碍具足。上来约类辨竟。


三约位明入法界者。准下文中。所入法界
大位有二。所谓因果。于前人法无不皆是
佛果所收。即如来师子奋迅三昧所现法界
自在是也。又于前人法无不皆属因位所
收。即文殊普贤所现法界法门是也。此因位
中曲分有五。则信等五位之法界也。准摄可
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对前果位明诸
菩萨顿入法界。对前因位寄显善财渐入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1c 页
法界。因果既其无碍。渐顿亦乃圆融。但以布
教成诠寄斯位别耳。

四释文者。此一品中
大分有二。初明本会。二尔时文殊从善
住楼阁出已下明末会。亦则前明果法界
后明因法界。又前明顿入法界。后明渐入
法界。又前总后别。则本末圆融无碍思之。

就前本会中长分有十。一序分。二请分。三
三昧分。四现净土分。五集新众分。六举劣显
胜分。七偈颂赞德分。八普贤开发分。九毫光
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

就初序分有三。初
尔时佛在明智正觉世间圆满。舍卫城等器
世间圆满。与五百等众生世间圆满。初文可
知。器中有三。谓一城。二园。三阁。城名具言
名室罗伐悉帝。讹略称舍卫。此翻云闻者
城。谓昔有古老仙人住于此处。复有少仙
名为闻者。于老仙所听受法要。老亡已后。
少于此处建立城郭。因以为名。园在城
南可三四里。祇是太子之名具言誓多。此
云战胜。又无父曰孤。无子曰独。须达长
者惠施资给名给孤独。然长者侧金买地。
太子施树同成。二人共立伽蓝故俱以名
焉。园内别阁宣法之所。名曰讲堂。体无不
周曰大。德无不备曰严。用依体起故曰
重阁。第三众中亦三。谓一菩萨。二声闻。三诸
天王。初菩萨中亦三。谓一举数。二列名。三
叹德。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
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
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也。表其入法界故。
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2a 页
广大之义文殊明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标上首。次列名中有一百四十一大位。十
十有十四位。初十同名幢。显行德高出故。
二十同名端严。表福智二严故。十中欠一
是减数也。三十同名藏显德备含摄故。四
十同名眼明照法界故。十中剩二是增数
故。五十同名天冠表净德冠于心顶故。六
十同名周罗。此云顶髻。表德重尊高故。七
十同名光十四位中各以二义释妙光。具
身智光照内外故。八十同名幢者。幢有二
义。前明独出义。今辨降伏义。九十同名音
明美音悦机故。十十同名上德过众表故。
十一十同名妙德吉祥显胜故。十二十同名
王于法自在故。十中剩一亦是增数也。十
三十复同名音者。音有二义。前明音体美
妙。今显巧诠妙法。十中剩一亦增数可知。
十四十同名觉鉴理察机故。十中欠二亦
是减数可知。如是等结也。就叹德中十句
有二义。一此十句德遍通上诸菩萨。一一皆
具。二别叹前十五位德。谓初句叹前二上首
德。以普行普境皆通一切。彼二同成此德
故。二持无量等叹前十幢十严二位菩萨。谓
身幢独出。具德端严。能遍至故。三具足无碍
等叹十藏十眼二位菩萨。谓具无碍藏净
眼见佛故。四至无量等叹十天冠十周罗菩
萨谓天冠顶发以自严身。同梵王形。至诸
佛成道之所。观佛无休。请说法故。五无量
智光等叹十光十幢菩萨。谓智光普照甚
深法故。又伏痴闇故。六于无量等叹十音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2b 页
菩萨。谓美音清辩说无尽故。七究竟等叹十
上十妙德菩萨。谓同虚空之上智极净境之
妙德也。八无所依等叹十王菩萨。谓无依现
色自在。为王亦现王身故。九除灭等叹后
十音菩萨。谓内离智障。巧说分别众生界
故。十虚空智等叹十觉菩萨。谓放阿含光
善觉照故。又释此十句摄为五对。初二一对。
初行德内充。后多身外遍。次二一对。初净眼
观佛。后观无厌足。次二一对。初内智照法。
后辩说无尽。次二一对。初内智同空。后现身
普应。次二一对。初内离智障。后外演慧光。
又释此十句中初句为总。馀九是别。莫不
皆显普贤行故。一身诣佛普。二遍见佛普。
三见无休普。四智照理普。五辨多劫普。六
理智净普。七量智现身普。八断障普。九光照
普。并准释可知。二声闻众中亦二。举数叹
德。言声闻者。佛地论云。闻佛言音而入
圣道故曰声闻。又瑜伽八十二云。从他听
闻正法言音。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曰声
闻。大者是第四果故。又是不动种姓故。诸声
闻中最尊大故。如鹙子等。又此等并是回向
大乘之声闻故云大。佛地论云。如实义者。皆
不定种姓声闻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
为大。解云以其未入圆教一乘普贤法故。
是故下文如聋盲也。如上性起品云声闻
缘觉不闻此经。又云若菩萨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种道品善根。不闻此经。虽闻
不信。是等犹为假名菩萨。此之谓也。又释
此等并是大菩萨示现作声闻。如新译花严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2c 页
不思议境界分中说。以显此法深胜故示
现如聋盲也。二叹德中十句分四。初四句
證涅槃舍生死。谓觉真谛者见道也。證
实际者修道也。深入性者无学道也。由此
證理满足故。舍离分段故。云离生死海。又
由怖畏生死故云离也。又由无方便慧故
證实际也。由无大悲故舍离生死也。二
次二句住空断结。初住空者。谓此人空之理
亦是如来二空之一故云如来境也。唯契此
分故云安住。后句由住人空断离四住之
惑。谓九结十使相应缠缚。三次二句通力自
在。谓于世无染故云不著一切。神通遍游故
云游行虚空。四次二句疑尽信坚。谓成就不
坏信故也。又释此并信佛甚深自在果法。明
知是大菩萨。三诸天中亦二。举数叹德。叹
德中十句摄为五对。初二一对叹宿因德。谓
已供过去佛。久已益众生。自下皆叹现行
德。次二一对叹行慈入智德。谓慈念无间救
生入智。次二一对叹在染显净德。谓不舍
染众生出佛真净法。次二一对叹护持德。
谓护于果法使正教流通。持于因法證性
决定。又外能守护持法之者。内自受持佛真
性法。后二一对叹家业德。谓生于佛家作
求佛业。一切智因名为智门。以能通至佛
智故云门也。上来序分竟。

第二请分中有
三。初众念请。二念所请。三念请现。问准下
声闻皆如聋盲。何故此中而同疑念。答意法
师释曰。理处不隔故得同疑。未积大心故
不应其次。又释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请。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3a 页
普眼未开故如盲等。又释实是菩萨。是以
同念迹现声闻。是以如盲(云云)。所请中总有
六十句。古德释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后
三十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释六十中初十
念请果法。何以得知所请是果。谓次十明
下位不能测量故。既下不能知。云何今欲
请。谓次十明因缘力具。或亦得知。虽力具
得知未知。此众有知力不。谓次十显此众
根器力具。虽众器具。若无佛力亦无能知。
谓次十明佛利他因具。虽利他因满。若无
现起利他果用亦无由令知。次十辨果用
摄生。既此缘具故。结请云唯愿现等。又释此
中初三十句念法请。后三十句念德请。前中
初十正念所请果法。次十明深玄难测。后十
明缘会可涉。初中一问悲智无碍无功用
行。如性起品说。二问佛智所知真俗无碍。
亦如性起境界中说。三佛地总持无边念惠
又如十佛中持佛所辨。又如不思议品说。
十持等。四是处非处等十力。又那罗延幢等
十种大力。亦如彼品。五四无畏十无畏。六
师子奋迅等不可称量诸三昧海。七理及功
德并诸刹土。皆是如来身智所住。亦如不思
议品说。八殊胜功德。初二会问中名佛胜法
者。彼就通辨。此中别约福德显胜。九三身
十身圆满之相。十四智十智理量融照。又有
经本此中更有一句。名如来法。或是剩来。
或是结上诸句。又此十问与前初会所问果
德多分是同。以彼摄门于此宜用。又十中
初一是总。馀九是别。别中初一所智德。次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3b 页
智用德。次一大定德。次一所依德。次一胜福
德。后二身智德可知。第二非下位测量中。
谓于前十种如来法中。高故不能知。广故
不能度。深故不得底。多故不能受。此四
非闻慧境界。玄故不能思。妙故不能观。此
二离思修境。称法界故不能分别。一即
一切故不能闻发因智。不證故不能宣明。
超过言议故不能解说。又前六离三慧。后
四超四辩。谓法辩不能分。义辩不能开。辞
辩不能宣。乐说不能说。又释此十配前十
种。次第显示甚深之义。可准知之。又释于
前一义则有此十。于此一门亦有前十。准
成百门等可知。第三缘会可知。中初四佛
力为缘。后六根力为因。方可得知。初中佛
持力者是佛加持力。如加持青莲花菩萨令
知佛功德说不思议品等。二自在力者是
回转无碍力。如文殊转鹙子令知说深理
等。三威神力者密以威加令知德。如令迦
叶知如来心等。四本愿力者是佛往昔本誓
愿力。是故令他知佛深德。下六中初宿世多
生种善根力。二多生亲近一乘善友力。三
现在深彻净信心力。四于上胜法欲愿求
力。五不杂无明真法所发大菩提心力。六
深心专求一切种智。不杂二乘心力。于此
十中随一种力可分得知。或二或三乃至
十种以显无尽。第二三十句念德请中。初十
叹机堪受德。后二十叹佛能说德。初中思量
是意多故种种也。从思起欲欲增名解。则
胜解印持也。依解发言方音亦异。所住行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3c 页
位优劣不同故云地也。受法根器利钝生熟
三品不同故云根。依根作业造修不同故云
方便作业。所缘境相非一故云境也。皆依佛
果为缘。差别而得入法。或依佛光。或因
说法等。乐闻所说浅深广略。各多少不同
故云乐闻法也。二叹佛能说中。初十念佛
说因圆满。后十念佛说果德备。前十中初一
明昔初发菩提心愿。二依愿起行故云净波
罗蜜。三行成入位故云诸地。四依位成行
故云满足行。五总说诸行皆具二严故云
菩萨庄严。六别辨一行巧摄一切。互相严
饰故云方便严。七别显自利行摄同前名
道庄严。道是因义通至果故。八别明利他行
巧多端。故云出方便海。严义同前。九二利
无碍双融究竟。各摄一切成普贤行故云
自在庄严。十多劫受身。恒修胜行故云本
生海。显本生身多故。如海多身修行行亦广
多也。后十明佛说果备中。初前既因圆。
有何所得。谓菩提自在也。二既得菩提。有
何所用。谓自在转法轮也。三于何处转。诸
净刹也。四转何所益。谓严众生界。五转何
法。谓法王法。六以何智转。谓道明之智。七
佛智照法机何由悟。谓自在能入众生处
故。八入至机处作何所益。谓作福田故。九
以何成福。谓说成功德之达榇。达榇者尊
婆须论作檀嚫。此云财施。律云施之法名
曰哒嚫。导引利他亦名达西域记云。正
言达榇拿。或云驮器尼。此云右也。以用
右手受他所施。为其生福故从之立名。今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4a 页
明佛施与众生功德故云功德达榇。十用
何摄生。谓三轮。身业神通轮。破疑成信。语
业正教轮。破惑成解。意业忆念轮。破结成
行。下结请可知。请分竟。第三三昧分中。何
故入者。前问愿具现故。今入定为其现法。
何故前诸会集众后入定。此乃居先。释前
明从相入实。今辨依体起用。又前因人入
定。今果位自在故不同也。何故此会佛自入
定。为表法界解脱自在唯佛穷原故。文中
有四。一入定缘。二入定因。三正入定。四入
定意。初中知心念者。以他心智领前疑念。
即入定之缘。二以四种大悲明入定之因。
谓入定益物。要以大悲为本故以为因。一
身者利物之身。积悲而立。即三昧所依之身
也。二门者然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门。今欲
益生故唯依大悲门也。又亦开此悲门以
摄群品故也。三首者即明益物诸所造作
皆以大悲先导故为首也。四随顺方便法者
虽悲为首。若无巧便悲法随物根缘。无以
令其同入法界。此四亦从佛向机之渐次
也。三正入三昧者明定业用。从喻为名。谓
如师子奋迅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现其
威势。哮吼之相令馀兽类失威窜伏。令师
子儿增其雄猛身得长大。今佛亦尔。一奋
大悲法界之身。二开大悲之根门。三竖悲
毛之先导。四现应机之威。吼法界之法门。
令二乘诸兽藏窜聋盲。菩萨佛子增长百千
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如是相似故以为喻。
又离世间品十种师子奋迅于此具论。四令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4b 页
一切下明入定意。谓现此法界清净之法。
令众睹入名乐法也。三昧分竟。

第四现
净土分中有三。初现器世间圆满。二智正觉
世间圆满。三众生世间圆满。初中二。先明
此祇洹现严净土。后类结十方同现净土。
前中亦二。初正显庄严。后出所因。前中三。
初重阁庄严。二园林庄严。三虚空庄严。光统
云。严空表无为缘起。严园表有为缘起。严
阁显自体缘起故也。初中二。先广处无边
匆然广博者。谓案权显实破情显法故。二
正显庄严。于中有十种。一金地。二一切摩
尼下明地上布宝。三琉璃下明阁柱。四阎浮
下正明成阁。五摩尼下于阁上安网。六建
宝幢。七悬幡盖。八放光照法界。九杂宝庄
外。十四边阶道令可登涉。二严园中佛神
力是所因也。忽然广等显广处也。众宝下亦
十种庄严。一总句。二以宝布地。三宝墙。四
宝树。五香河。六多阁楼。七光照。八宝庄地。
九出妙香。十建宝幢有十七种。三庄虚空
亦有十种。一天宝宫。二香树。三须弥。四宝
乐。五宝树。六宝座。七宝像。八珠网。九楼阁。
十解脱音乐。第二出严因中有二。先徵谓
何以有此不思议严故。二释中有十句。一
由是如来不思议善根之所生故此约因也。
二由是佛果无流法故此约果体。下明果
用。三总举神力。四别举身通。五六二句明
身土无碍微细相入。七八现过去佛照现在
刹。九十出佛现刹。此上庄严并是如此佛
果体用非馀位能知。是故皆云不思议也。上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4c 页
来一方祇洹竟。二类结中。如此祇树等举此
也。一切法界类通法界。同此现土。此处随
粗。是须达所造。然其据细。乃称周法界
该于十方尽于三际。以通不碍局故须达
新造。以粗不异细故。所造则微细而周法
界。如常在灵山及案足所现。皆此类也。二如
来满等明智正觉世间圆满。此并于斯所
现刹内各有如来。俱来诣此满祇洹中。三
众生世间中二。初菩萨充满。二雨十种供养
云。上来现净土分竟。

第五集新众分中有
二。初明所集之众。后皆是如来威神力故者
释集所由也。前中亦二。初别集十方。后总
叹其德。前中十方则为十段。于中初二及
第六各有九门。馀方有十。先东方九义。一
集处远近。谓过不可说刹尘界表法深远
也。二有世界海名金刚等。表所依之法界
也。金刚有二义。一坚。二利。云亦二义。一遍。
二润。明净亦二义。一普照。二离染。今勘梵
本但此名明净之言。皆梵名毗卢遮那也。
灯亦二义。一破闇。二照现。庄严亦二义。一
饰事。二严理。三佛号等表能依之圆果。谓
明净同前。妙德梵名室利。则吉祥之胜德也。
王显自在。四标上菩萨名显能依之分因。
明净同前。愿是自体大愿也。光明破无明
照法界也。五眷属俱来。六兴供养云。谓天
花等事供满虚空。七诣佛礼供。八本方化
作楼阁花座结跏而坐。九宝网覆身。显胜
德自严。若准下馀方加第十。或髻珠或天
冠。显其胜相为标帜故。馀方世界佛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5a 页
等。准释可知。南方供中。妙香等杂事充满
一切佛世界者。此并称法界法门成此供
故。是故或云满虚空。或云遍法界。或遍
一切刹。或充众生界。皆无障碍。参而不杂。
西方供中同名须弥山云者。显妙高具德
之相。皆充法界者行同理性故。一切如来
相好为须弥山者。明果德妙高故为菩萨
所行。须弥山者因行高成故。此等并以人同
法。以正同依。以果同因。无碍法界自在之
德。北方供中同以衣供。显惭愧严身之相
故也。亦通人法教义等。东北方中同以楼
阁为供者显重成高出阶级之相。亦通理
事等。东南方同以圆满光云为供者。是身
所佩表具德胜用故也。虽通内行及外事。
文中以佛无见顶相为供具者显尊贵之
极。明以佛供佛方穷际故。西南方同于毛
孔出诸炎云者。显烧惑薪而照理故。身
出此炎。乃照三世者明九世缘起贯通故。
以遍一切处该一切时也。西北方同于相
好及毛孔出三世十身通三世间。明身业
胜能。同法界佛果大用以为供具。下方同
于毛孔出十音云明语业自在。同佛果德
应机设法无碍之相。上方同于六处之内
出三世佛十度等行。因果圆融。明意业自
在。此上十位供具。亦从初至末显渐深之
相。并是圆满教中菩萨同佛果而自在。是故
非下位及二乘等所能知见也。第二叹德中
有四十句分三。初一句总叹。二成就三世
下三十八句别叹。三此诸菩萨下一句结叹。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5b 页
别中亦三。初明摄佛三业。二于大众中下
明摄化之智。三知世界智。初中亦三。初四
句明语业自在。一得佛眼见法。二能转佛
所转。三摄佛圆音。四超因至果。二于念念
下六句明身业自在。一念念无间诣诸佛所
无有休息。二明法界身云一遍一切。三能
于佛众现净法身。四幻通之力尘中现刹。
五虽常在佛所而化众生恒不失时。六
于身毛孔出法雷音。如密严经中。金刚藏
菩萨遍身毛孔同时发声演妙法。亦同此
也。三知众生界下七句明意业自在。一知众
生缘集如幻。二知诸佛有用如电。三知有
趣现实如梦。四知起果酬因如镜像。五
知生相有体无如焰。六知广器显现如变
化。七具足等结能知具果智也。上来同佛
三业竟。二摄众生三业中十句分三。初五
句明语业摄生。一决定宣说。二辩海无尽。三
同物言音。四于理不碍。五于诤斯尽。二有
二句身业摄生。一具通智者。通以惠为
性故名妙智也。二勤行摧魔者。以精勤力
故魔久摧伏。又以神通力故伏耶归依
众生故也。三安住下三句明摄生意业。一三
达殊胜智。二处世无染智。三得佛圆果智。
三知一切有下十一句明世界自在智。于中
初二明真谛智。一了妄空。二深入等證真
性。三量智普入。谓不改真而入俗故云不
坏智也。四入已回转现身自在。五同时示现
多处受生。六知方圆等形类差别。七八二句
明广狭自在智。亦是知微细世界智。九得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5c 页
佛持刹智。身能住于佛住。即器世间身也。
十净惠照十方。十一自在普周遍。结文可
知。如来神力者集众所因。此文应在前。
但为顺西方语法故。在此后辨。上来集新
众分竟。

第六举失显德分中有三。初显能
不见人。二明所不见境。三释不见所由。初
中前文通列大数五百。今此别标上首故
举十大弟子。舍利弗者此云鹙子。梵正音
云奢哩补呾啰也。奢哩此云鹙。即当百舌
鸟之类也。吴僧会法师六度集中译为鹙鹭
子也。此是母名。以其母有辩才峻捷似同
彼鸟。眼转明利亦如彼鸟故。从喻为名。补
呾罗此云子。以儿从母为名矣。古译
为身子者。以梵语中名身为舍利。如佛身
分为舍利。非此所用也。智论中。亦是过去
发愿。为释迦佛弟子而立此名。以能论义
亦名优波提舍。二摩诃目连者。梵正音
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
山。静处常采绿豆而食以为姓。尊者之
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为其名。得大神
通。简馀此姓故云大采菽氏。此与鹙子二
人因缘如别说。三摩诃迦叶者。梵音具名摩
诃迦叶波。此云大饮光。饮光是姓。婆罗门姓
中上古有仙。身光饮夺日月之光。迦叶是
氏之族故以为名。是迦叶身光亦能饮夺
日月之光。又是大富长者之子。舍大财姓。出
家能行少欲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简馀
迦叶故名大矣。四离波多者具云颉丽伐
多。此云室星。即北方星也。祀之得子。因以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6a 页
为名。又名阿哩波多。此云所供养也。有云
名假和合。即智论中二鬼食事显之也。五须
菩提者正云苏蒱底。此云善现。亦云善实。
古云善吉非也。六阿泥嚧豆者正云阿泥
嚧陀泥嚧陀。此云灭。阿云无。即名无灭。
是佛堂弟也。七难陀者此云喜本。是牧牛人。
因问佛牧牛十一种法知佛具一切智。得
阿罗汉果。性极聪明音声绝妙。令人闻喜故
以为名。八金毗罗者正云劫比罗。此云黄
谓上古有黄头仙。因以为姓。亦从姓为名。
九迦旃延者具云摩诃迦多衍那。此是姓名。
此云大剪发种男。婆罗门姓。上古多仙。山
中静处年岁既久。须发稍长无人为剔。发
婆罗门法恶为剔发。时一仙有二子。俱来
觐父。少者乃为诸仙剔发。仙愿护。后
成仙贵。尔来此种皆称剪发。尊者身是男
子威德特尊。简馀此种故云大剪发种男。
又西方取母姓者。今显是父姓故置男
名。十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者。富楼那者正
云补剌拿。此云满也。弥多罗者正云梅呾
哩曳。此云慈也。尼是女声也。弗呾罗此云
子。即满慈女之子。从母以立其名。如鹙子
等。如是等结其不见。等二所不见中二。先明
不见法界佛果。后显不见法界菩萨。前中
十句。与上众人所念请法多分是同。问若全
无器前不能同念。若有器能念。何故今乃
示之不见。答有悕法心前能同念。眼未开
故示之不见。又前但念自三乘佛果。今示
一乘故不得见。十句中初一总。谓显如来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6b 页
障尽作用无碍故云自在。下别。一胜果位
二严。二果位分齐及佛所知。三作用多端。四
圆音决定。五离粗相之德。六无思利物。七
威力自在。八持诸佛所作。九所依净刹。此等
并是前后所现身土等事。如是下结其不见。
二亦复下明不见菩萨众中亦十。初不见
大会者是总也。下九别。别中一是境界业
用集来之相。二不见眷属来处及坐此中宫
殿。则前化作楼阁是也。三不见跏坐三
昧观察。四不见菩萨所作供具等。五不知
受记长善等。六不见菩萨所受之身有五
身可知。七不见菩萨圆光等。八不见菩
萨充满一切十方等。九不知菩萨所有德
行。又释此上九中。初四句中细开有十句。
释前云集菩萨众。后五句内亦有十句。释
普贤等本众。并可知。如是下总结不见。三
释不见所由中二。初法后喻。前中亦二。先
明因时不修其见因是故不见。二亦无三
昧下明果时绝无其见分是故不见。前中
有四。初明行劣不逮胜。二是诸功德下
显胜以过劣。三何以故下释胜以非劣。四
是故下结劣不见胜。初中先徵问云。若无
善根不应在会。若有善根不应不见故
云何以故也。下释成中。初总释云。有善行
故得在会。以是别异善行故不见也。又由
不同凡故有善根。不同菩萨故不同善
根也。下别释中十九句。初十二句别释前
不见佛果。于中初二句略释。谓释初以本
不修习大菩提善根故。云本不修习能见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6c 页
如来自在之善根。故名别异。是故无因不
能见佛也。自在是前佛果十句中初句是
也。二但修入趣涅槃之行故云不修净佛土
行。净土是前十中末后。是故举初举后。中
即可知。下广释中。初七句不修利他行。后
三句不修自胜行。亦即初是狭心。后是劣
心。文释可知。

二不求菩萨下别释不见
菩萨所由中七。一不求通明。二不修彼
善。三不生彼愿。四五不知法空。六不入
彼位。七不得普眼。二显胜过劣中。明上二
十种所不能修功德之法超过二乘不与
共故。是故彼法非此能修。不能修彼为因
缘故。是故于彼不能见等。谓眼不能见。
耳不能闻。證不能入。比不能知。察不能
觉。虑不能念。智不能观。意不能思。三释
中先徵问云。何以如此。总不能知。为是总
不可知故不能知。为二乘总无智故不能
知。故云何以故也。下释云菩萨智境者。
非是总不可知。以深智能知故。非声闻智
境者。亦非声闻是无智慧。但智浅境深故
不能知。四是故下结不知可解。上来不修
因故不见竟。第二明果时绝分故不见者。
谓得小果故。于此法绝分无入。是故前文
但言不能修习等。今此文中乃至云无三
昧眼等。故知前约因时不能修行。今就果
位总无分也。文中有三。初总举。二徵释。三
结不见。初中十句。一无深定眼。二无所得
法。三无大悲功德。四无是处智。五无大智
眼。此上无自胜德。下五句无利他德。二徵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7a 页
释中。徵云声闻因果岂可不是佛境界中
一分所摄。何以总言无彼法耶。若总无
彼与凡夫何别。故云何以故。释意以出
三界故不同凡夫。以住权乖实故无彼
法。又由有四失故。是故总无。一出粗而
不离细。谓但出分段三界不离变易生死
故。二得权而不得实。三滞寂而失悲。四
自调而不救物。又初离过不尽。二得法
不深。三无大悲心。四无四摄行。三是故下
结不见。上来法说竟。问如有经云。声闻缘
觉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既亦彼菩
萨所得。何故此中而言总无。答二乘是菩萨
法忍。非菩萨是二乘所知。问若尔何故经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耶。答由回心故。是渐
悟菩萨道非是顿圆。此约顿圆故非彼分。
问只可闻而不信。如文殊行经中五百声闻
闻不信受等。何故此总不闻见。答彼是
三乘逐机说今得故亦闻。今此一乘逐法高
出故。不能闻。其犹重阳丽空发雷振音。
蚁子等类不能闻见。问若尔二乘应非法
界所摄。答法界广故摄于二乘。二乘狭故
不摄法界。问法界缘起一尘犹能摄于一切。
何故二乘狭而不摄广耶。答广狭相摄是菩
萨所知。二乘无此故非此摄。问二乘岂不
亦是菩萨所知法界。何故不摄答是此摄故
彼不知见。如聋盲也。问若是此摄应得知
见如菩萨众。答法界缘起略有二门。一顺缘
门。如成法因等。即佛菩萨要是知见方得摄
耳。二违缘门。如相违因等。即二乘众要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7b 页
知见。方乃摄耳。此二缘门望所起法悉有
功力。是故同此。缘起所收见不见异。问若
尔凡夫外道亦是违缘。何不此摄。答彼无德
人不堪于此。如聋盲故。设馀声闻犹恐不
堪。是故要以鹙子等类诸大声闻。或是菩
萨变化所作方显法胜。是故辨之。问若尔此
声闻等得此法不。答并得法。何以故如聋
盲入缘起故。以此为得。思之可解。问若得
应知见。答若知见即不得。以非是相违缘
起摄故。不名得也。菩萨不同此故不例
也。正由二乘问二乘高德尚如聋盲。如今
凡夫岂得受持。答往昔凡时不受持故。今
时对面如聋如盲。今若不受还亦同彼。
是故只为高德二乘如聋盲故。故须受持。
增长信力令后得之。第二喻况中有十喻
况之。远法师等诸德皆将十喻配前所迷
佛果十句功德。唯第九二天喻。喻上第二如
来庄严。馀皆次第配释可知。又就此十中
见不见分别有三义。一第一第五第十此三
喻二乘不见佛果功德。二第二第三第四此
三喻菩萨能见佛果德。馀四喻如来自见
果德亦见二乘等法。又释此十别相者。一鬼
对恒河喻。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见殊胜
境。辨法师云。如饿鬼者。喻二乘人不得菩
萨法界行食故云饿也。鬼者似人非人。喻
二乘所得涅槃似而非真也。裸形者以无
菩萨惭愧行服。饥渴者以不得无二理观
沾其神故。举身烧燃者四相所迁不息也。
毒兽所逼者。不知生死是自心所作。乃怖而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7c 页
舍之也。往诣恒河求水饮者。趣祇洹处求
解脱味水也。或见枯竭等者。唯證断涅槃
不见法身净土法界之德水也。由罪业障者
喻法执无明之所障也。下合喻可知。二觉
对梦境喻。喻二乘人守劣乖胜故不见。于
中先喻后法。法中先总次别后结。别中菩萨
睹见出九种因故可知。三愚对雪山喻。喻
二乘人狭心无悲故不见。四咒见伏藏喻。
喻彼二乘无净慧眼故不见。五盲人至宝洲喻。喻二乘无净眼故不见。六涂眼
隐身喻。喻彼二乘无深智故不见。七遍
处定境喻。喻彼二乘无深定故不见。喻中
天者是空处识处也。众生境界者是青黄赤
白也。八曀身自见喻。喻彼二乘无深行故
不见。九二天随人喻。喻彼二乘无密智故
不见。十灭定无见喻。喻彼二乘住位息求
故不见。上来总举劣显胜分竟。

第七偈颂
赞德分。于中十方菩萨说即为十段。初段中
十颂分二。初九明述前三昧用。后一结用
所依。即显是前师子奋迅定也。前中初五
欢佛身土无碍。于中初一自在。次二甚深。
后二广大。后四叹菩萨众德。于中一显前
云集。二愿行深。三超二乘。四定惠坚。第二
颂中分六。初二叹众具德。初位满后德深。
次二叹处众集。次一断障證理。次二不动普
遍。次一结归佛力。后二了达佛法。初义后
教。第三颂中分二。初三法说。一叹佛说法
应时。二叹佛力用摧耶。三叹佛法超情
表。后七喻况中。一智达三际喻。二无漏德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8a 页
圆喻。三自在遍知喻。四德无限碍喻。五法轮
荷戴喻。六无碍速遍喻。七智轮为本喻。第四
颂中。一德山益物喻。二悲海除炎喻。三行高
深證喻。四五二颂明智海出生喻。六巧现应
机喻。七随愿毕遂喻。八种智普照喻。九随方
现法喻。十见佛净根喻。又释此十中一大福。
二大悲。三大定。四五理智。六量智。七悲用。
八种智。九镜智。十慈用。第五颂中分四。初
一叹见益。次三益菩萨。一总叹。一别令得
法。一别令成行。次一现三世间。次三现法
成益。一举能。一广现。一成智。后二法轮益
物。第六颂中分三。初三明凡小不能知。次
四明所不知之德。一智深。一福广。一巧化。
一德法。后三显能知之德。一修行。一破我。
一愿满。斯等能知非是佛德总非可知。第
七颂中分三。初五叹佛体德圆备。于中初
一总叹身净。次二万行为因。次二灭障成
德。次三叹妙用难测。于中初一色用。后二
智用。末后二总结。一不思。一不议。第八颂中
分三。初二出智德。一依闻出。一依心出。次
三坚固行。一精进行。一信智行。一回向行。后
五断德行。于中初二离染成自行。后三离染
成利他。第九颂中分四。初二叹佛语业利
益。次二身业利益。次二身语双益。后四利益
见闻。第十有十一颂分四。初二叹佛益菩
萨。一现德令见。一转法令闻。次五叹佛为
生忍苦。是大悲深厚也。次一释忍苦所
以。馀三明见佛成益。上来偈赞分竟。


下第八明普贤开发分。令众生信故。于中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8b 页
二。初长行后偈颂。前中三。初明说意。二显
能说方便。三辨所说分齐。初中欲重等者。前
明教主自入此定广现其事。开现法界未
有言说。今明普贤以言广说。更重开前定。
用法界使显现照明。令诸菩萨同入此法
故云重开等也。二以法界等下明能说方
便有三。初总次别后结。别中十一种方便
言以者是用也。用此等法界等诸方便而
得十种广说如来三昧德也。一法界等者。
谓如法界既无边尽。此能说方便亦同法
界故云等也。馀皆如是。何以尔者。以奋迅
定业用广大。用馀方便不能显故。是故十
一皆将无分齐法。以用类之。此一是总句。
馀十皆是法界别句。于中悕望约始。欲据
终。法光是能化法。随时约就根生熟时等。
馀门可知。三为诸菩萨下结成显意。谓以
法界等方便。为诸菩萨。十种广说师子三
昧。虚空界等方便亦十种说。馀并准之。三何
等为十下明所说之法亦有十门。望前能
说有二门。次第配前十一方便。谓以前方
便如其次第说此所说。是故各配一种。唯
第十中摄后二方便。准释可知。二前十一方
便一一皆有十种广说。则成一百一十门
也。细思准释义理可见。此十何别。一多佛
出。二多时说。三多处现。四摄多众。五一念
此一与前念请中初十可计会思之摄九
世。六一身充法界。七依报境中现佛德位。
八依报微尘中现佛自在。与前何别者。境
粗尘细故别也。九正报毛孔出音恒作。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8c 页
遍坐道场常转法轮。此十并师子奋迅三
昧之德。犹是略说。佛子下显未说者更复广
多。唯如来智境者明更有广多非菩萨能
知。第二尔时下明其重颂。文中亦二。初序
意。后正颂。意中承佛力者显非自能故。观
如来者明有所承故。观大众者明有所为
故。馀句观其所说故。此等并是佛果差别德
故。正颂中于前十法次第颂之。初中一一
毛孔中颂前一切法界中也。馀三句颂佛兴
等。二中净法轮颂前一切佛所说。三中最胜
加坐等颂前现成正觉。四中菩萨云集等颂
前大众皆往诣等。五中说诸法界等颂前充
满一切法界也。六中显现诸佛刹入法界智
海等颂前充满一切世界海等。七八二颂半
颂前第七法。安住于如来一切诸境界者颂
前一一境界也。亦有本作一切诸世界。世界
亦是依报境也。安住如来地者颂自在功德
地也。中间并是三世佛功德法。九中初二句
颂前第九法。后二句却颂第八法。末后颂中
初二句颂前遍坐。后二句颂常说。上来开发
信分竟。

自下第九毫光示益分令众證入
法界故。于中有三。初举佛放光为示法之
缘。二时祇洹下明众依缘见法。三其有众
生下辨见法得益。正入法界。初中五句先
标意。欲令菩萨因人随分亦得此三昧故。
又此三昧中所显现事即是大众前所疑问
故。佛答问而入此定。令众亦得方为益也。
二放白毫光者显中道平等白净法界。是前
三昧摄生之用。三名照法界者依义立名。谓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9a 页
照现三世法界法门。令诸菩萨得入此门
故云也。四摄眷属明具主伴故。五照十方
等者辨摄化分齐也。二令众见法界中二。
先举能见人。谓普云集通新旧二众也。二
明所见法中亦二。初见此方法界。后类见
十方法界。初中亦二。先见一切世界中现身
说法。二或见天宫下明见一切宫殿中现身
说法。前中先举所现之处。如是等下正明现
身说法。具三世间可知。二天宫等中亦二。
先所现处即于前世界中更取微细十种宫
殿。二现种种身下正明现身说法亦有十
种。于中种种持者义持也。教持是法持也。
此等所现并是通答前十句疑问。谓佛自在
等可准思释。二类见十方中二。初举此类
彼。二显自在。类彼中初粗类十方世界。诸
业所起者彼十方中器世间及众生等。并是
实报显现故名也。三细类毛孔中可知。二
显自在中初一句不坏广事。谓虽在毛孔
微细之中。而亦不坏三世九世广大无边众
生界等。差别宛然。次三句明业用。一照其
心。二为现身。三开示法。后一句结神力三
明见法得益中二。先辨见法因缘。后辨所
得之益。前中亦二。初约佛有缘。宿缘得见。
二约行已修。具德方入。三句。一利他。二自
利。三摄成入法方便。二明所得益中有三。
初明因见得法。二彼诸菩萨下明因法成
德。三尔时下明因德起用。初中二。先逮得
下一句标其所得。谓得佛地广大三昧。以此
众并是普贤位中诸菩萨故。是故所得无有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9b 页
渐次故即究竟。二或得下辨其所得。于中
三。先总标所得略列十门。于中初六明得
菩萨行位究竟。后四明得佛果自在成满。二
此诸菩萨下结略显广。于中初结数后结
名。名中十一句者是增数十也。何以知者。
以结数中云十不可说等故知也。种种道
者结前。法身是智所游处故云道。然有多
类不同故云种种也。理实无二。何以言多。
谓摄生异故。能游之智有浅深故。二种种门
者结前色身异类。标别故云门。三种种入
者结具诸行能有證入故。四种种度者结
诸波罗密度到彼岸故。五方便者结前净行
巧能圆故。六至者结得菩萨究竟地故。七
方者结菩提自在遍十方故。八光明者结
三昧业用起光明故。九功德及具者结诸行
智力故。十自在者结无碍辩才故。三深入
菩萨下释但广前。初句所得三昧一门馀类
准之。就中二。先明因显广义。于中二。初
深因位明自分终极。后入如来海下妙契
果海显胜进圆满。前中三。初一句总标。二
所谓下百门别辨。三如是下结略显广。此百
三昧于上十句种种之中。一一各有如此百
门及后结广。以彼十种是标大门故。所谓
已下是别辨故。是上文结数云十不可说。此
中下结直云不可说。故此是十中一也。又
释此百但是前十之中种种门之一门也。何
以得知者。以下结云不可说刹尘三昧门。不
云道等故得知。又上文但云十不可说等
妙功德。不唯言三昧故也。问此种种门内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49c 页
含有陀罗尼门等无量诸门。何以此中唯辨
三昧门耶。答以初标云逮得如来不思议自
在三昧。是故就此以广显之。又前云为欲
令诸菩萨安住师子奋迅三昧。是故偏显此
门。理实诸门无不皆具。如下文云。一一皆
得不可说等大悲法门。亦是此类也。又百
门并由业用异故差别立名。准释可知。于
中初一明所依之本。以无尽行海用类平
等法界。使出缠结究竟圆明具德故。以为
名。末后一明摄归其位故。名观察师子奋
迅菩萨三昧。上诸三昧皆为趣向此三昧故
云观察。然此不同佛地所得故云菩萨也。
中间诸名随义思释。二入佛果者由前所得
因位终尽。是故果海方能趣入可知。上来因
见得法竟。第二因法成德中二。初令座广
大。二现大自在下正显所成德。于中二。先
别显后总结。别中有十门显德。初成就深
智德。二悉为众生下了法为师德。三乐寂
灭下随缘无著德。四安住庄严下成就众生
德。五解一切众生下解深具行德。六具足十
力下得法智能德。七巧妙方便下巧便胜智
德。八得一切法无碍下理智契真德。九放净
法光下摄生见佛德。于中初摄生成益。后常
见下见佛得益。以分别了知诸法自在大小
相摄故。是故于一切法得无诤境界也。
十决了如来下照法圆融德。于中先总持转
法德。二成就如来下妙穷佛境德。二彼诸下
总结可知。上来所成竟。第三明因德起用
中三。初总次别后结。初中深入等结前也。身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0a 页
中等起用处也。乐法力等用因也。于念念
等总举用相也。别中十事差别可知结中法
力者是此所得法界法门力也。上来大段第
九示法成益分竟。

自下第十文殊述德分。
于中二。先述赞。后显德。前中二。先序意可
知。后正颂有十三半颂分二。初五叹祇洹
中所显示法。于中初二叹祇洹中器世间自
在用。次二叹菩萨众生世间自在用。次一
智正觉世间自在用。二馀颂叹诸菩萨等得
法业用。于中初一颂前境界等中所出妙用
之内初句叹三世佛功德。次一颂叹前第
二句说众生净业果报等。次一超颂出佛化
身云等。次一颂于一切佛刹赞佛功德。次一
超颂末后转法等。即方便度生是也。次一却
颂愿行庄严等。次一颂三世佛严道场云等。
末后一颂半颂所叹普贤行等。此等并是祇
洹林中当时所现之事。今文殊颂中述赞辨
矣。第二显德益中有三。初明所得行体。二
一一毛孔下明所得行相。三随其所应下明
行胜用。初中由佛三昧照故得此大悲。为
利他行体。毛孔光所出尊重身云明大悲
之相。就第三胜用中二。初总辨大用。以满
法界。二现不可说下别显悲用。于中有五
门。一以欣厌二门化。二或于一切世下以
十度门化。于中三。初明现处。二为一切众
生下正明所现十度。于中初六可知。七从
善知时会下明方便度。八悉能供养诸佛菩
萨此一句是愿度。九降伏下是力度。十知一切
下是智度。三以如是下结法成化。三或现天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0b 页
宫下明以三轮门化。于中四。初明化处。二
大悲智下明化心。三或以名号下明化行。于
中光明等是身业神通轮。馀二可知。四现处
处下明化实。谓此菩萨虽遍法界化用摄
生。而本不离此佛众处阁内座上。此显不
动而普遍繁兴而恒寂静也。四或放化身下
以三世间身化。于中初以智正觉身化。无
二者为无为无二也。又一身即一切故无二
也。二或现声闻下明以众生世间身化。三
或现一切城邑等像是器世间身。随其所应结成化用。五或现种种下以三业门化。
于中初明身语化。次种种巧术下明意化。
后悉现下结成化处。上来从会初至此十
段不同。总明本会竟。

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明其末会。于中前则
不异末之本故。虽卷而恒舒。则后文是也。
后则不异本之末故。虽舒而恒卷。即前文
是也。是故本末无碍同为一品。意存于此。

今通释。此下文略作十门 一叙诸古
说 二会数开合 三会主多少 四定会
名义 五二位统收 六分成五相 七圆
摄始终 八明法界人类 九法界事义
 十随文解释。

初叙古中诸说极多。难以备
举。且叙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识有四十五
人。后文殊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
知识。次四十是十住等。四十位知识。次二为
等觉位知识。后一是妙觉位知识。以旧无补
阙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统等诸德并
多同此说。更依一家。总不配位亦不悬科。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0c 页
但随诸会依文散释。即如五台论及意法
师等并同此释。此二之中前说于文小违。
后说于义无妨。准思可见。

二明会数开
合者于中有六。一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
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会。功
德云已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
别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
三及后第五十四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
主故。馀五十一各别人会。是故约主唯五十
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谓善
财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
主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如下文辨。五若
约散说所依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会。
如后文殊处说。此约引彼三乘机辨。六若
约普贤德有十方世界微尘数会。如下结
通处辨。

三明会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
唯就人说有五十四人。谓于五十五会中四
会唯一人。谓文殊。又有两会各二人。谓遍
友众艺并童子童女。是故会有五十五主有
五十四。二若约会显人有五十七人。谓于
五十五会中二处各加一。谓遍友等可知。

四定会名义者。问此等诸会并无佛说。何
得为经。答此等并是传法菩萨。结集当时
求法说法诸菩萨事。同上本会所现祇洹自
在等法。令彼大众睹已入法。虽无佛语岂
亦非经。问前本会中佛虽无说。诸所现
事并在佛会之中。今此乃在远方异处说。
非佛说。复不对佛。岂得为例。答虽在远
处而不离本会。是故常在佛前。如上文中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1a 页
祇洹林内。一一境界尚摄十方一切佛刹。况
此诸处而不摄耶。是故此五十五会不出本
故名为一会。谓入法界品也。问既此诸处并
在祇洹。下文善财应见普贤及佛大众在
此重阁。何故乃见在金刚道场。答以觉树
金刚为八会本故。是故不动觉树遍诸
会处。寻末见本。还在此故。又此会初普贤
及佛在祇洹中。更无移动见之觉树。即此
祇洹亦在树下。思之可见。

五摄二位者。此
五十五会二主统收。初文殊至后文殊。是文
殊位属般若门。后普贤一位属法界门。非
般若无以入法界。是故善财创见于文殊。
非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是故善财终见于
普贤。是故二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
文殊即法界甚深义。后普贤显法界广大义。
是故二门相影具德。问前中亦有功德云等
馀善知识。何故乃云总是文殊。答皆是文殊
摄化德故。悉从文殊智慧大海所出世故。
是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黡法等。弥勒
亦云。汝今得见诸善知识来我所。皆由文
殊师利之所摄受(勘之)是故有形文殊作开
觉之初缘。无相妙德结终之妙趣。于中有
三。初一明始起于先际。二从功德云下明
善修于中际。后文殊明终归于后际。此亦是
一周之行相耳。就中际中。初四十人明位内
行缘则寄四十心位。后十明位后行缘即
位外所修等也。

六分五相者。长科此文总
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二从
摩耶夫人下有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1b 页
相。三弥勒一人明摄德成因相。四后文殊一
人明智照无二相。五普贤一位明显因广大
相。又此五相亦是菩萨五种行相。一高行。二
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

七圆摄始
终者。谓此诸会差别位中一一各摄一切诸
门。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刹尘
等。如一一切亦尔。重重准之。但为寄法显
异布之前后。思之可见问若一即具一切。
善财何须广历诸位。答此之所历。并是一
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问若是一中之一切
者得一即得。彼何须更历耶。答得一即
是历多。是故同时无有障碍。思之可见。

八法界人类有二。先辨类别。后显义相。前
中虽总通论有五十七人。收摄流类但有
二十。一菩萨二比丘。三尼。四优婆塞。五优婆
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子。九天女。十外
道。十一婆罗门。十二长者。十三博士。十四医
人。十五船师。十六国王。十七仙人。十八佛
母。十九佛妃。二十神。二显义相中有四句。
一约果摄化。总是佛智摄生之用。海印三昧
之所显现。二约因成行。总是菩萨成行摄
生。但随愿力现形差别。以应群机。三约义
显德。总是缘起法界之中人法门摄四约相
辨异。即是菩萨。五生所收。一息苦生。二随
类生。三胜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于中菩
萨有六。三处现身。一初文殊为佛母故。本
有缘故。初位劣故。唯一人也。二中间渐进现
于二人。谓观音正趣也。后位成满显德胜
故。具有三人。谓弥勒文殊及普贤。馀人寄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1c 页
显位别。至文当辨。

九法界事义中通下诸
位总有十门。一正报法界。二依报法界。三
现相法界。四表义法界五言说法界。六义理
法界。七业用法界。八说往因法界。九结自分
法界。十推胜进法界。然此十门同一缘起互
融无碍。随一皆具。于下文中有具不具。随
文准之。

十释文者今依五相科释此文。就初寄位
修行相中有四十一知识内。初文殊一人
寄当十信知识。以信不成位故不辨十人。
馀四位成故各有十。就初中分二。先明发
起能化之缘。后尔时尊者承力下明成彼化
事。初中三。先主伴出阁明依本起末也。證
如离念名善安住。法界数重名为楼阁。从
此正證起后妙智名从阁出。同行者智眷
属故。以文殊表是吉祥智故。菩萨是内眷
属。馀力士等外眷属。十天者梵云提婆。此
云天。亦云神。同上初会中地神河神等。并
是法门之神。如名准释。此显内报离染。次
有八王表法自在可知。此并显文殊之威
德耳。二俱到佛前。三设敬辞去。明就机救
济故二成化事中有三会则为三段。


摄比丘会中有二。初明身仪摄益。则令根
熟起欲。二尔时文殊告诸下明语业摄益。则
正授法门。前中有七。初睹胜缘。二起胜念。
三摄胜机四示胜境。五得胜益。六诣胜
人。七蒙胜摄。初中鹙子向会如盲。何故此
中乃云得见。释以出本会故。承佛力故。
二见已等者以根熟故作此胜念也。三尔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2a 页
时下摄胜机。于中初总辨。六千比丘是所
被机。从自房出者表舍小涅槃也。向文
殊者表趣一乘道也。又文殊出阁辞佛南
游为化主故。鹙子出房辞佛南游从为助
化。引摄六千正为所化。问若尔鹙子亦是
大菩萨。何不同在阁。答寄迹是声闻故不
在彼。二此六千下别显所被机。于中三。
先标数位。共行者同鹙子行。如上文殊同
行菩萨。此亦如是。又释同彼鹙子相示声
闻。德实菩萨之行故云共也。新出家者未
得罗汉果故。染习未深。明易回故。又释
新出小乘分别心家。已入三乘位。以鹙子
是三乘之中法将故。引之新出。文殊是此一
乘法将。方便引之。二其名曰下列名。比丘
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刍或云比
丘。此无正译。义翻有三。谓怖魔破恶及乞
士。释相可知。三已曾下叹德。于中有八句。
初二句明宿有大因。三性乐下现有深信。
四现行大愿。五观佛胜境。六了法实相。七
大悲益物。八乐求佛果。此等皆是下结德
由缘。谓明过去已蒙文殊摄护。是故今时
还为救济也。四尔时下明示胜境。于中二。
初劝观自分境有六。一令观身光胜。二
眷属胜。三威仪胜。四行处胜。五依果胜。六供
养胜。二海智下劝观胜进境。谓加持胜也。
五尔时下明得胜益。于中初闻赞悉喜是
总句。下别有十三句益故欢喜也。于中分
五。初五句明离障益。二现见下二句发心
益。三逮得下二句成器益。四长养下三句增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2b 页
行益。五悉见下一句见佛益。六时诸比丘下
明诣胜人。于中二。先白尊者等起胜欲乐
也。二往诣等告来意也。七尔时文殊下明
蒙胜摄。于中三。初象回顾视者明摄受之
相。二比丘礼足明归诚之相。合掌而立明伫
闻说相。三作如是念下显胜愿熏心方堪
受法。初愿知法以得涅槃。后愿身相等
以得菩提。前中如舍利弗者约生空实相。
释迦者约法空实相也。又释如舍利弗所依
之释迦。此则举舍利而取释迦也。上来文
殊身仪摄化竟。自下第二语业授法中文有
二。先授自分法。二尔时文殊下授胜进法。
前中亦二。先授法。二彼诸比丘下明益。前
中三。初警告总标。二何等下别示行法。三若
善男子下举益劝修。别中十门以显无尽。
摄为五对。初二为一。谓大心敬佛。次二
为一。谓求法修行。次二为一。谓依定起
用。用者则是大悲方便。随有受生不失正
念。能于生死久处摄生。此即翻彼二乘怖
生死见也。次二为一。严土摄生。后二为一。
谓自行化人。又释前八自分。后二胜进可知。
三举益劝修中。举十种益以劝修学。一生
善益。二离染益。三超出等出小益。四生如
来等入大益。五具足等大愿益。六行菩萨行
成行益。七住位益。八成果益。九降魔益。十制
外益。二彼诸下正明闻法得益中有二。先
明闻法得定益。二得此下明因定行成益。
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体。谓所见彻过故云
无碍。能见离曀故云净眼。下明业用亦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2c 页
先见现在无碍。后又能下见过未无碍。前中
初见正觉及众生。二见器世间。谓明所见
境界广大无边故云如来十眼境也。三闻
前所见诸佛说。四他心通等知前所见众生
根欲。五以生死智通知彼受生等。二知过
未中八位各言十者。以应圆数显无尽故。
二明因得此定令行成立。初句标所得
心。具十者广无边故。实际者深无底故。二主
伴定。三主伴戒。四主伴智。五十明是智用。
如十明品说。此是圆教摄机顿成大益故。
创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后十明之用。以始
摄终。如上发心功德品及小相品等说。馀教
中则无此事。第二胜进中亦二。先教劝后得
益。不死通明者。大悲为因离业系故。又释
离分段故。又释通明作用无休息故。不离
此处等有二。一不动此因出生果故云
生如来等。二不离一处能出佛身满十方
界。此是不死通明之力。具一切佛法者明
成果德之法。上来明摄比丘令入法界一
会竟。此中明二乘回心义。略作三门。一明
回之有无。二明回心身位。三辨回心至得
(云云)。自下第二摄龙王入法界会中有四。
初结前起后。二辨说法处。三辨所说法。四
所得益处中。辨法师释云。觉城者本觉也。东
者始觉也。大塔庙者始觉觉本觉也。则于
此处说普照法界者。则于始觉觉本觉
处。觉心无初从本已来遍照法界故。又日
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古佛
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三藏亲到其所。其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3a 页
塔极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于今现
在。此处诸人处处唱善财歌词。此城内人
并有解脱分善根。堪为修道之器。有觉分
者在此城内故云觉城也。此则觉者之城
名为觉城。又释文中既云是过去诸佛所游
止处。佛既名觉故知亦是觉者之城。又准释下文。城山处所有名义皆是法门之所表
也。谓觉者表于生死有觉察故。城者防
敌外难内守德故。即觉用也。东者开明之
始。表是发觉之初简终位之觉故云也。塔
庙者显此觉德是归宗之所故也。若馀教中
托处表法。非处即法。此圆教中所托之处
即是所表之法。名义即事义故也。思准
之。下文处意并同此。

三所说经从所诠
立名。谓智用宏舒名为普照。所照深广称
为法界。即是入法界经也。具足主伴是圆
教法门。四获益中。初舍恶身。后坚胜心。此
亦同前比丘住不退转普贤菩提心位也。第
二会竟。

自下第三摄善财会。今通辨下。文相别不同。
略作十门。一明赴求差别。二修入众别。三
示方差别。四示处差别。五教问差别。六叹不
叹别。七推不推别。八结不结别。九去不去别。
十释文。

初中有三句。初文殊自就觉城。以物机初
劣未发心故就之方摄。二功德云已去有
善财往求。显位成故。根渐胜故。已发心故。
知识不就。显法重人尊故。三末后普贤中
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明法界位满无来去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3b 页
故。

二修入众别者。于中唯初位内有三会
四众。以是修故。馀位唯善财一身以行别
在人故。

三示方差别者大位有三。初地前
知识多在南方。地内无方。地后亦有南方
之者。其南有四义。一是正义。如指南之说
等。表所向非耶故。二是背闇向明义。表舍
障向理故。三是离增减义。如日东出西没
是增减相。南离二边表中道法界。四是生
义。谓南主其阳。是其生义。北主其阴。是灭
义。此表善财因行渐增故显生义。如来涅
槃金棺北首表其灭义。于此四中前二后一
地前表之。其离增减义地后表之。地中正證
离相故不可南表。地后显业用。不同地内
也。后文殊有示无方。表般若有加行證无
二也。末后普贤无示无方。表法界德圆普
遍故也。

四示处者有四句。初三贤未證
散在诸处。二地上證真生在佛家故。多佛
众中等。三地后起用亦散随缘。四普贤表因
圆剋果。亦在佛所。

五遣不遣中有二。初后
二位无教遣而自往至。初谓文殊自往就
故无人教。后普贤遍故。眼开自见又至。后文
殊般若智成自见法界故不待教。馀位无
此二义皆有教遣。又若不教遣。即诸知识
独著于己。何成自行。又唯言知一。若不
遣馀求何成圆备之益。又若不遣。岂合一
位不进升后。

六叹不叹中三。初文殊亦叹
亦不叹。谓善财未发心。但劝令发心故不
叹。后劝令发心已方乃叹之。中间知识皆
有叹。以发修进故。有不叹者应是略也。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3c 页
后文殊普贤不叹以位成满故。

七推不推
中二。谓诸位知识皆有结自分仰推胜进
唯初一。后三无结无推为显人尊德满故。
尔何以有遣。谓表令位增故。显法门别
故。馀位有结有推。以因行未圆故。若尔普
贤等何以不推佛。以非因位善友摄故。

八结不结中前诸文皆无结通。以行未究
竟故。唯后普贤有结通十方等于尘刹。以
普遍故。行满故。事究竟故。

九去不去中唯
末后二位无辞去故。文殊以离相故无去。
普贤以德满故无去。馀位非此。皆有辞去。
若不辞去封守一师。何得遍求法界知识。
何成升进之行十释文中。就觉城摄善财
会令成十信行中文别有四。初明众集
显所被机。二明观机辨授说方便。三正说
所授之法。四引起胜进之行。初中二。先总
举。二时有下别显。别显中。四众优婆塞者古
翻名善宿男。今译名近事男。谓亲近比丘
而承事故。女亦同之。又修达多此名善施。
婆须达多此名财施。跋陀罗此云贤。馀名
准释可知。第二文殊知觉城人下。明观机
为授说方便中有二。初通标说意可知。二
观察下别观善财。于中亦二。初观其现生
胜事。二此童子者下察其宿因德行。初中三。
初总标。二别显。三善明相师下总结。别中由
此福报财宝相起。立善财名。即善为因财
为果。又得此顺道之财故曰善财。又生时
宝现为财。后叹其行德为善亦如善现空
生等。又智论释常啼名等。准此可知。二叹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4a 页
其德行中十句为五对。初曾供佛种善。明
此善财已曾宿种解脱分善根也。二乐净近
友。三三业净修。四求修果法。五心净具行。
以心无异念故净如空。又无现烦恼等故。

问此善财是何位菩萨。答经无正断。位相难
明。或有判为地上菩萨。设后发心则是四
种发心中后二位也。又是论中三发心内證
发心也。或有说是实报凡夫。但有信心能
求善友。今更准释。应善趣信中行人。依圆
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则是善财次前生
身。见闻如此普贤法故。成彼解脱分善根
故。如叹德中辨者是。二是解行位顿修如
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
者是。三證入位。即因位穷终潜同果海。善
财来生是也。若尔善财定是何位。谓是何位。
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
随在则彼位遍一切故如普贤位。馀义准
宗思释。第三文殊如象回下明正说所授之
法中二。先明摄机许说。身首俱回如象王。
现身摄受相。观察自视明意摄受相。告而
许说明语摄受相。二则为下正宣所说。说
佛果法。令成信故。令彼发心求此果故。八
句之中初一总。后七别。别中初三妙用摄生
德。一明为机出世。二放光集众法。三正说
所说法。后四明体相圆备德。于中前二后
二。各先相后体可知。第四尔时文殊下明
引成胜进行。于中有三。初文殊南行引发。
二善财随逐求救。三文殊象回摄受。初中先
结前后游行。南方生后也。前中令成信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4b 页
菩提之心。故云欢喜等也。显明过去善根
者。令彼过去所修善根由今菩提心故更
得增长。使不失没故云显明也。不舍本座
等者明不离觉城而遍游故也。同上不起
觉树至六天等。如上已释。若尔童子亦如
文殊不去而遍诸位准之。二善财随逐中
有二。先经家叙事。二善财说偈求救。于中
有三十四颂分二。初四伤已迷沦不能自
出。后三十叹文殊德请求救济。前中四颂
通皆具有惑业苦三别分。三初二起惑。次
一造业。后一苦转。初中三有等起惑处也。痴
闇等起惑因也。恶魔等起惑缘也。三毒等正
起惑也。就造业中初二句失正行。后二句
成耶行。就苦报中悭等举饿鬼因。下结
成苦果可知。就第二三十颂中亦二。初九
叹文殊德求其救厄。悕离生死之苦。后二
十一叹德求其与法。悕成行得果。又前希
离凡地苦。后望离二乘乐。又前望得涅
槃。后望得菩提。初中九颂叹文殊九种功
德。一悲智德。二慈惠德。三法化德。四愿满
德。五救苦德。六自在德。七力用德。八善净
德。九净眼德。又前八及后颂。皆初三句叹
德。下一句求救。二远离下求菩提法中分
四。初二求示果法令知所求菩提。次一
求见三世诸佛成菩提行缘。次十七正求
能得菩提因行。是故皆云乘。或云道也。
后一结请。就因行中分四。初五叹智悲定
摄德。次三叹十度行圆德。次四叹二利灭障
德。后五叹随事摄生德。第三文殊摄受中分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4c 页
五。初回视叹善明受之相。二是故善男子
下教近善友问菩萨行。三说偈叹德令其
喜修。四指示后位令其趣入。五时善财下
庆闻辞退。依教趣求。就第二教近友问
行中。初教近善友。二教请问行。于中十
句。初一句总后九句别别中一问创修行
法。二问行成满法。三问净治行法。四问净
已圆成法。五问从行出行法。六问念持
所行道。七问缘彼差别境界道。八问增长
法用。九问摄成普贤行。亦是摄别成普
行。此上九种皆依前起后可知。三偈颂中
十颂分二。初一叹善财已成行令喜。后九
叹普贤行令修初。一教发大愿为行之
本。次二举普贤行。劝彼令求。一举行。一劝
求。后六辨普贤行令修。一多闻法行。二多
见佛行。三顺教修行。四一切处行。五一切
时行。六成大益行。谓有众生闻彼普贤名
号者还成彼行得大菩提。上来明信位成
满竟。就第四指示后位第五庆闻辞退此
二段文。若约会分即属前会。以是前位善
友说故。若约法分即属后位。以是后位之
方便故。

今通辨下文诸善知识略作四
门。一明求善友意。二显善知识义。三料简
文段。四消释本文。

初中何故文殊不即
为其一切宣说。而令善财广历多处求善
友者。释云意乃多端。略论八种。一为轨范
故。谓诸菩萨于佛圣法恒修二行。谓求法
说法。经云明诸菩萨求法不懈说法无吝。
此中显斯二行示诸众生。是故善财成求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5a 页
法之妙轨。善友现说法之良规。使诸众生
轨此躅成行。即佛花常敷广严恒著者也。
二行缘胜故。谓成行之要莫不以良友为
先。如阿难言。善知识是半梵行。佛言不尔
是全梵行。经云阿阇世王若不用耆婆语
者。来月七日定堕地狱。是故我言得道之来
莫若善友。又如论说。迦旃延令应入地
狱。弟子而得圣果等。又经言。善知识者是
大因缘。能令汝等当得见佛。又下文云。善
知识者是奇特法等。由是要用是故善财求
之无足。三破见慢故。令善财等新学菩萨
破自憍慢及执见故。令其求法。不简男女
长幼贵贱道俗尊卑神天外道。但卑身屈辱。
务存得法。经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应当
恭敬犹如诸天奉事帝释。四。寄成行故。问
此善财得一法门足成修行何不修习。乃
游历无厌。答即此广求成就菩萨事善友行
及求法行。纵不得法此已成行。况皆得彼
未曾得法。慧眼开明见真法界。如花手经中
求法千岁而不得闻。因兹舍命生佛土
等。此即是其所得之法。谓得行法故也问何
不观空入理。乃随事諠諠。岂成菩萨甚深
之行。答即此随事常见理故。是故遍游而
未尝有去。问若未尝有去仍有遍游。何
不未尝有去而不去也。答亦相似。以去不
去无二相故。若尔何不座而有去外去坐。
亦相似。以俱无性故五寄现位故。谓广
寄善友显信等五位差别之相。文处可见。
问何故善财不向佛所求法。答表因行未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5b 页
圆未至佛故。不到佛所也。六显深广
故。谓表显佛法广无边故。诸知识虽有位
极法云。犹称我唯知此一法门。岂能了知
诸大菩萨无量行相。表显佛法深无底故。善
财纵位至登地。犹云而我未知云何菩萨
行菩萨道等。况今具缚少善凡夫。微有所解。
便自谓解一切佛法起慢。自高𣣋蔑他
人耻。有不知便臆断经论自陷陷人。何
悲之甚。八显缘起故。善财与善友同成一
缘起。以能入所入无二相故。是故无善友
之外善财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财历诸位
也。无善财之外善友故显一切即一。明多
位成在于善财也。由是卷舒自在相融无
碍。思之可知。

第二释知识义者有二。先
通后别。通论真善知识有其三类。一人。二
法。三人法合辨。初人中有六。一有人虽能
济其现苦。而不劝修善。非真善友。二虽
劝修世善免于恶趣。而不劝修向出世
路。亦非真友。三虽修二乘出世善行免三
界苦。而不劝行菩萨之道。亦非真友。四虽
劝修菩萨道免于二乘。犹存相善。亦非
真友。五要劝众生修无相行。方为真善知
识。此依佛藏经及智论等辨。六要劝令具
普贤行愿。方名究竟真善知识。此上并是
行善知识。以行引机故。唯属人。二法善知
识亦有六重。一人天法。二二乘法。三初教
法。四终教法。五顿教法。六圆教法。依此等
法以成正行故名善友。但随教权实辨
真善友。三人法合辨中亦六重。谓于上六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5c 页
法各说一门。以授机缘即人法双辨也以
此是解善知识说法授人。不同前位真善
友等。准之可解。今此下文于上三位六门
之内有通有别。通即六门皆有。别唯未后。
以并成就普贤行故。又离世间品有十种
善知识。亦于此叙之。二别辨下文诸善知
识。皆具前三。此三位中各有三义。且人中
三者。初闻名等为方便。二正见人为得法
界。三问法等彰其德。二法中三者。初言教
为方便。二智眼所得为得法界。三通明业
用以显其德。三人法合辨中。初闻名至处
为方便。二见人得法为得法界。三说往
因及推胜进以显其德。下诸知识皆准此
知。

第三明科文分齐。增数有十。初总为一。谓
各一位故。二依远法师分二。初亲近善友。
后告言下结听闻正法。其系念思及如说
行并摄在闻中。就近友中有四。初闻善友。
二求善友。三见善友。四请问法。就初闻善
友中亦四。初列国名。是通处。二山名。是别
处。三善友名。四教往诣。二求善友中有三。
一初闻心喜。二礼足辞去。三渐行访友。三
见善友中二初往见。后设礼退住。四请问
中三。一向已发心明已有机。二而未知
等问行法。三我闻等叹德请近善友竟。二
闻正法中二。初叹其发心。后正为说法。
说法中初说證量法门。后仰推等说教量法
门。此上科文诸位多同。少有不同者。三依
辨法师分三分。初闻名求觅等是加行位。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6a 页
受其所说是正證法界。三仰推胜进是后得
位。四依衍法师等分为四量。一初闻名等
是教量。二依教寻求是信量。三见彼依正
是比量。四闻彼所说为现量。此四即是闻
思修證也。五有诸德分五于上第四现量
中开出自分胜进二位。馀同前辨。六依意
法师等分作六分。一明求诣心行。二明敬
咨问。三赞说己知以授善财。四说己未知。
五更示知者劝令往诣。六辞退造彼。七或
分为七。于此六中第二内。先见。后敬故也。
八或分为八。于此六中第三内。先赞发心。
后说己法。九或分为九。于此八中第五内。
先指示。后劝往。十或分为十。于上九中第
六内。先致敬。后辞去。谓一求。二见。三礼。四
问。五赞。六说。七推。八指。九敬。十去。此上增
数十种科中。初五约位科。后五约会科。


四释文中。今且依位五分科释。一举法劝
修。二依教趣入。三推求简择。四正得法界。
五仰推胜进。

就此初位发心住知识内五分中。

初举劝
内有四。一处名。二人名。三教问。四叹德。初
处中国者表摄生分齐之义。但此十住之。初
是信地所欣故名可乐。山者随相闲静。贤圣
所居。亦是修三昧之所。若约法即表住位高
出信门之上。名和合者。比丘在中得三昧。
相应故云和合。又令善财与住位相应亦
名和合。又辨法师云。闻熏与解性和合。转
成圣人依故入发心住也。二人名中比丘义
如前释。为创出外凡故。以比丘表之。勘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6b 页
天竺本。梵名迷伽室利。迷伽此名云。室利
此云德。顺彼应名云德比丘。但云有四义。
一普遍义。二泽润义。三荫覆义。四注雨义德
亦四义。一定德。二福德。三悲德。四智德。于
云四义如次配释可知。又定眼普开如云
见佛好德。境智立名。又普眼见佛多故如
云。有斯德故以立其名。此经是于奠本。翻
名功德云义。亦相似可知。三汝诣彼下劝
往教问问中。十问同前。是故举初二乃至
十也。四善男子下叹彼比丘德。令其喜去。
举法劝修竟。

第二依教趣入中。闻法欢喜
者知有所向故。悲恋者荷深恩故。

第三
推求简择中二。初登山者明见心陟位故。二
于彼下明寻求实义。七日者古说表度七
方便方见本位。又亦应是于彼山处先净
身语七支之失然后得见真善知识。

第四
尔时善财见彼下明正得法界。于中五。初
见人。二设礼。三咨问。四赞问。五正说。初中
见在山顶者表兹住位不退之际。静思经
行者明修般舟三昧等故。亦是一行三昧
故。又静思修止。经行成观。又是贤护等经。
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之相状也。二礼中右绕
是极尊敬相。三咨问中二。先白已发心显
有法器。令其易说。二问所未知彰已渴
法。令起悲速说。下文诸处皆同此释。问
中虽前教十问下诸位内多存此二。依勘
梵本。应云而未知菩萨于菩萨道应云何
学应云何行。此即先解后行。文处可解。我
闻大师善能宣畅者。依梵本。应云我闻大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6c 页
师于诸菩萨善能教授善能教诫。此即由教
授成前解。由教诫成前行。传译存略故。总
云宣畅。下诸文皆同此释四赞问中。二先
总后别。别中九句。同前所教。初二句正同。
馀句不次。三入菩萨境是前缘菩萨境也。
四出生等亦同。五广心是前增广等。六具足
等是前具普贤行。七随顺等是前满足等。八
于生死等是前究竟等。九有为等是前清净
及正念等。此并以他心智称根而叹。五善
男子下正示法界。于中有二。先示义。后我
唯下结名。前中二。先明所得法体。二普照
下明其业用。前中解脱力者。正法师云。此是
发心住体。谓本解性由大乘闻熏习故。转
凡夫依令其得脱故。名解脱。依此所證。
能證智名之为力。今释此是依定所发
作用无碍称为解脱。如不思议解脱等。于
一尘处见多世界。今此亦尔。不离此处见
十方佛依正差别。是此解脱之力用耳。言逮
得慧眼者。然此解脱有能小处容致广大。
有于一处而见一切。今于二中偏取能
见。不取能致故云于彼逮得此也。此别简
定所得法体。二明用中二。先通后别。通论
此眼见一切世界等。非但见佛。普照等释
慧眼也。境界无碍释方便也。除一切障释
清净也。二一切佛化下别辨见佛。先明能
见之力。谓陀罗尼此云总持。以念惠为
性。然有多种。或法持或佛等持。今简法等
持故云佛也。然佛中亦有法身报化。今简
法报但取化佛故云一切佛化也。是故所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7a 页
见之佛种种形色等并是化身佛也。二正明
所见佛中。先见佛身。初东方后类九方。二
种种下见佛作用。于中先见佛随机现种
种依正。二见佛于众决定说法。二善男子
下结名分齐中。普门者简异别门故。谓别
门中或见一方二方一佛二佛等。皆不称十
方。今不依彼故云普门。此门若开普见十
方尘数诸佛。如文所显。光明者显所见分
明故。此普门光明是前普照也。观察者所见
审细故。是前观察也。正念者见时不乱故。是
上除障等也。上是能见。诸佛是所见。三昧
是彼见所依定。创入住位光明念佛三昧广
见佛者。以佛是究竟所依本故。自分竟。依
佛方成馀行故。

第五岂能了知下明仰推
胜进中二。先总后别。前中岂能了知等者显
己于彼实不能知。不知何法。谓菩萨圆满
等。即名为智行。障无不尽故云清净。德
无不备故云圆满。二诸大菩萨下别显有
二十一门。各先举所得定门。后辨业用差
别。初十明念佛胜德圆备。后十一念佛妙用
自在。前中初一具见佛主伴依正故名圆满
普照。二念佛令众生离倒之德故名清净。
总中圆净依此应知。三念佛是处非处等
十力之德亦是大力那罗延等十力。四念
佛于法无倒。能说能授亦是菩萨心于法无
倒故。能见佛已闻法受持。五以达佛海智
分别如来。约能念智为名。六念佛微细境。
谓一念具八相等。如前后说故云自在。下
位菩萨总不能见上位菩萨。虽见不能證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7b 页
入故名也。七以念佛常住故云无倒。八念
佛应机未曾断绝故云随时等也。九念佛
依土现身。十念穷三际佛。第二明妙用自
在门中。初一念佛遍满一切差别境中。二
念佛涅槃相故云寂静。三念佛超时不离
时。四念佛身满法界故云广大。五念佛毛
孔重现。六念佛于一切处现成正觉故
名庄严。七念佛光照离染转净法轮。八唯
心念佛。九由念佛故见所作业。由如镜像。
无体有相离执著染故云净业。十念佛修
生功德严真如法界。十一念佛大智等功德
遍照法界等。十住第一位竟。

第二治地住位中五门同前。

初举法劝修
中。前既推己不知。谁能知耶。故今指示后
位劝令修入。于中言海门者。此国近在南
海。城门向海故名也。又表观海门开见治
地法界故以为名。比丘同前。海云者。此比
丘常在海岸。观缘起大海及彼海上人法庄
严遍覆如云。从所观为名。如菩提萨埵等。
又表此比丘内具胜德深广如海。外应群
机雨法若云。又所观法界深广如海。能观
大智周遍如云。故从境智为名。劝往教
问。同前可知。二善男子下叹彼胜德有十
句。初一总馀九别。具因善者地前善也。大地
是地上。大力是佛地。次二能叹因令增广。次
二令行愿净现。次二令二利德满。三时善财
下设敬辞去。

第二尔时善财下明依教趣
求中。先心念法门显无散动故。温前所
得故。悕望后位故。长养净心故。二身步渐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7c 页
进至于后位。

第三见已敬请中二。先设敬
后申请。于中先申己意乐。二而未知下正
请所要十句。初五句问自行。后五问利他
行。一一各二。谓背凡向佛。舍生死向佛
果。初一约转位。馀多约喻。准释可知。


四尔时海云下明示法界中二。初叹法器
为授法方便。后正示法界令其修学。前中
亦二。先问答审定。二善男子下正叹其德。于
中初总叹。二得普门下别叹。别叹中初十句
叹能发之德。谓具此德者方能发心。二大
悲心下十句叹所发心德。谓具此十德是菩
提心。前中初得字贯下九句。后者字亦通前
九门。其初普门普照等多是前功德云处所
得之法。亦是宿有普贤种性故也。十心中
增数有十一。初四摄生心。一救现苦。二授
现乐。三灭当苦。四除彼因。谓恶业也。次二
灭障心。一断烦恼障。二除所知障。次二證
理心。一正證。二后得。后三赴佛心。一见佛
身。二顺佛量智。三究佛理智。二善男子下
示已法界。于中有五。初观察大海为證门
方便。二得见法界无碍依正。三领受所流
无边教法。四传授众生同入法界。五结己
所知。唯一非馀。初中十二年者。有人释观
十二因缘大海故。有云住菩萨十二住故。
有云此是十住之第二故云十二也。观海中
初二句是总举所观能观。下十句别显观相。
此中十种与十地品中大海十相有同有
别。准释可知。善男子我如是下重更研
覈令海门开。二从作是已下明海门既开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8a 页
见法界依正。于中先见依报。后见正报。前
中四。初见莲花出明依真法界净土集成。
二百万下明外相庄严有二十句。初十一
明众生世间庄严。后九器世间庄严。三彼宝
莲花下明出所因。亦是智正觉世间庄严。于
中亦十句可知。四随顺世间下结叹无尽。
谓据实唯佛境故。总不可说。若约方便顺
于世间说亦不尽。二见彼花上下明见正
报佛身有二十句。初十明佛果德备。后十
明妙用自在。并可知。三时如来下明受所
流教。于中有五。初摩顶身加显摄受之相。
二说普眼下明所说经法。普眼者从所诠为
目。此是总名。唯如来境下十种别名。准释可
知。三善男子我从下总显己闻。四假使下别
辨所闻法广。五我于佛所下别显己有广闻
持力。此十持力中皆先举所闻广法。后辨能
持大力。以大海等墨等书一品不尽。于一
日中以此十持受尔所阿僧祇品。如是于
千二百岁一一日新受。以此普眼经是一乘
无尽修多罗故也。四其有十方下明传授众
生同入此法可知。五善男子下结己所知。

第五岂能尽知下仰推胜进。于中二。先总
举。二何以故下十句别辨。初五自分行。后五
入佛果行。皆云海者。以此比丘但知自一
海更有多海非己能知故皆推也。第二治
地住竟。

第三修行住位中亦五。

初举法劝修中。六
十由旬者。古人云。修六度行故。海岸国者
此国在海滨故。天竺梵本名海岸楞伽道。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8b 页
解云此国通向楞伽山故也。又到胜流法
界之岸故。又前入于海门今达到海岸故
也。善往者巧入理住。又身住。虚空。行路无
碍名为善住。劝往教问敬绕辞退。并可知。
略无叹德。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
先忆念前法。随路而行有十句中。初念彼
教法。次思惟彼义。次修习法行。后入深正
證摄法除障。

第三见已敬请中四。初至彼
推求见其依报。二见彼下明见正报。以智
住无相身游虚空。下天等供养有十句。明
眷属行。三尔时善财下亲临设敬。四白言下
申己请意。初十句问于法起行。后我闻大
圣下十句问行起胜用。前中十种皆从微至
著。准释可知。后十中初二句明不离三宝
行。次不舍大愿下二句明二利行。次不舍佛
刹下二句明摄佛依正行。次不离有为下二
句明悲智无住行。后常闻下二句明摄法行。

第四尔时善住下正示法界中二。初叹其
发法器。二我已成就下示已法界。于中四。
初总标法门。谓證法界无障碍义。能令随
事用亦无碍也。二我已修习下释上法门。
初释上成就义。谓修习明了故也。逮得下释
无碍义。谓照达所作名无碍慧光。则十二
句是照用自在无碍之相。刹那者此云念顷。
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一百二十刹那
名一呾刹那。同此间瞬息顷。六十呾刹那
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摩睺妒路。此云
须臾。三十摩睺妒路名一日一夜。何以
下释成无碍义。无所有者称理性故。无作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8c 页
者无功用故。天竺本名无体性。无作神力。三
善男子下显法门业用中三。初总举通用。
二于一念下明速至十方见佛供养闻法
等行。三若有众生下明利物不空行。四结名
可知。天竺本云得普速疾不空超度究竟无
尽菩萨解脱。解云速至十方名普疾超度。
供佛利生名不空。此用无限故云究竟无尽。

第五仰推胜进中二。初别辨二十门净戒。
善男子下总无量。皆不能知说。第三修行
竟。

第四生贵住中五分同前。

初举法劝修中。
国通城别。名自在者良医于此摄化自在故
以为名。又表此位中种姓尊贵生在佛家。
是故国名自在。城名咒药者。谓于此城
中放三昧光破无明闇。如咒除鬼病。说
轮字法破馀烦恼。如药疗馀病。以此
良医者天竺本名达闭多。解云此是种类之
号。在南天竺。如此方吴楚等类。但此类中
此人善医故。能以法药善治惑病故以为
名。以此寄当无流位故。灭障义显故。以
表之。弥加者此翻名云。谓能注法雨润益
众生故名也。略无叹德。馀同前辨。

第二
尔时善财下依教趣人中。思念前法使纯
熟成满。十句中初二句念所得所具。次正念
佛下二句念所归所离。次念善知识下二句
念所求所度。次于一切下二句明护烦恼
行。后悉能下二句护小乘行。以此熏心增
其正行。渐至等明进至后处。

第三见敬
申请中四。先入见依报。二见正报法堂显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9a 页
其正位。说轮字庄严光经者明所说教法。
有本错作论字。诸德种种解释。近勘两本梵
经皆名轮字。请则改正谓三藏解云。轮有
多义。一约字相。楞伽中字轮圆满如象迹
等。二约所诠。尽理周备如轮满足。三约用。
谓下所言不虚等有传授义灭惑义。如法轮
等。即轮字教法诠示。庄严光行。除障为光。
證理为严。三时善财下亲近设敬。四白言下
申情请问。问中初二句为总。后十句为别。
并准释可知。

第四尔时良医下明示法界
中。二初敬叹法器。后授己法门。前中四。初
审其发心。二敬礼供养。何故礼者。古释
云。显敬法重人故。明诸弟子修行法时敬
法具。显师即不尔已有过教之德。是故于
弟子常有敬法之必。但身事不得起礼。今
此以心行难明故。现相表之。又云敬其道
器也。又云不轻末学也。今更释以菩提心
是佛因故重其果。而敬其因。此敬则是行
菩萨行故。示此轨则令众仿学。又释佛果
大心不足为难。创起大心此则为难。是故
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
未得度。先度他故。我顶礼初发心。又释此
心希有。能广出生。是故敬礼。如新翻法界无
差别论中。敬礼菩提心者如世间人礼白
分初月不礼满等。以希现故。满月由此
故。三敬重下明言中叹德。中三。初十叹大
心功德能。初二为佛果依正性。性者因也。
以菩提心是因法故皆云性。次二成所化
因。次二成业行因。次二愿智因。谓愿常随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9b 页
有。智恒离欲。后二为大果因。谓菩提涅槃
也。二为一切佛下十句为十王敬护。三彼为
安慰下明得敬护之因。亦十句可知。四善
男子下汎明一切菩萨胜德中二。初法说。二
菩萨为大风下十三句约喻显德。准释可
知。二尔时良医下示已法界中二。初口光集
众说法广益。二还升本坐方示已法界。
问前既敬礼。今何故复坐。答前未与法。
非弟子故。致敬无咎。今现师位。是故还
坐。所言不虚者言必饶益故。天竺本名得妙
音陀罗尼法门。解云即是此中分别知天龙
等语言是也。业用及结名可知。

第五云何
能说下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总举。二彼诸
菩萨下别显。十句悉是言音字句施设等繁
广如海。胜进深入非已能知。三逮得下结
彼所得深妙之法。第四生贵住竟。

第五方便具足住中五分同前。

初举法劝
修中。住林者行德建立名林。安固不动称
住。又此长者栖薄大林长道之所。因以为
名。又住三昧身内。广现佛境依正因果如
林。长者名解脱者。有财有德名为长者。
身内容现无边佛境。定用自在名为解脱。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初念法熏
修也。二如是念已下明身游涉。前中初一
句总念前法。二入菩萨下六句明利他行。三
坚固菩萨下十句明自分行成。四逮得普眼
下十句明胜进行立。二身游中十二年者。
古人云。自分胜进各修六度故以表之。后
渐至后处。

第三正敬请中三。先推求简择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59c 页
见已设敬。二作如是念下生胜欲乐。起难
遭想。以悕望多年今方见故。九句可知。三
白言下申意请问。诸文皆先述己力发菩提
心。然后请法。以此文验即知。欲受大法。
要须发菩提心。若不发此心非此法器。是
故诸文皆先定发心。或善友重问。然后为说
此为佛法之大辙。应思记。之请中三。初申
自欲乐。二我闻大圣下叹德劝说。三唯愿下
结请令说。前中四。初十句欲穷佛宝境界。
二欲闻一切佛法下十句欲穷尽法宝僧宝
境界。各五句可知。三欲得一切诸佛菩萨因
缘下十句明欲穷尽十藏源底。四欲满诸愿
下十句明欲令万行圆备。欠一句。二白言
我闻下叹德劝说中。初叹能善教令馀菩
萨离障得果。二其心下叹其自心常净具
德。三唯愿下结请可知。

第四时解脱长者
下示法界中三。初入定默示。二出定告示。
三结唯知此一。初中亦三。先具缘入定内文
殊忆念力者善财善友不舍之力。摄刹从境
为目。旋持从智为名。摄彼刹随己智转
含摄总持故为号。二入已下明法界业用无
碍之相。于中初身内现佛。三种世间实报因
果。二或于一刹下明现佛八相权化摄生。三
善财悉闻下明善财入前法界闻彼身内佛
所说法。又见彼身内佛神力等。二尔时解脱
下明出定告示中亦三。初举法门体二正
辨业用。三劝修令入。初中无碍有四义。
一者一一如来各具一切无碍庄严。二者一
一如来互遍无碍。三者一切如来庄严悉皆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0a 页
入此长者身内。四长者彻见十方佛海。此
文具四故云无碍。二得此法门下正显业
用中四。初略见十方各方刹尘佛。二若欲
见安乐下随心广见一切诸佛。皆佛不来
此而令此见。此不往彼而常见彼。如是无
碍。三知一切下释不来往知见所由中。先
标有五对。初一对标下释。何以无从至。
以能见所见俱在梦中各无自体。何所来
至。以梦无处所故。此约体释。二对中如
电等约佛大用有四种义。一照水现影以
应机故。二破闇见道灭众生障故。三不
可执持。以离相无碍故。四速灭不住。以
非世摄故。心水定澄能现彼像。水亦不去
电亦不来。而像无不现故也。三如幻对中
以幻心无碍故能现无碍之幻佛。于幻身
内现多幻佛。无所障碍。此是缘起相由门
中自在之义。思准之。四如响对中释上闻佛
说法音声等。如是知下结知。證入故得自
在。四善男子当知下通结。所作皆由自心。
以诸佛境界遍满一切。但以心垢对之不
见。若修治自心令离障得定诸佛境界当
处便现故云也。三是故善男子下劝其修
学。是前所说由自心得故。劝以十法修治
息心。谓一以善长心。二以法润心。三于
境鍊心。四以勤策心。五以定摄心。六以
智洗心。七以惠反照心。八法纯熟心。九
等佛果心。十十力照心。下结己唯一可知。

第五仰推胜进中。初一句总。次五句别显
行体无碍。次于一切诸方下明行用自在。然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0b 页
诸文仰推有二类。一即于自己法门之内更
有深细。非己能知。即如此文及前位等。二
推异类法门非己能知。如前第三住中推
菩萨戒等。上下诸文皆此应知。第五住竟。

第六正心住中。

初举法劝修内。国名顶者
此在阎浮最南畔处故云顶也。表第六般
若终极故也。海幢者。古人云。定深如海。智
胜若幢。又释定身独出名幢。业用繁多云
海。设敬辞退中叹德。悲泣者伤已无始不
逢善友。今遇会心原故也。又指示般若门。
荷恩深故。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谓
念前趣后念中。初二句总。下十句别。一能
入慧。二所證理。三所摄德。四所起用。次四
了知刹海。后二受持行愿。皆是解脱业用难
知。同名不思议也。三渐趣至后。

第三见
敬请中。初见彼依报推求简择。二见正报
静处安禅。

第四从三昧正受下正示法界。
于中七。初辨法体。二示法界业用。三令善
财观證法界。四出定叹德。五问答现名。
六问答现用。七结唯知一。初中身安不
动。心寂无觉。七转已息唯第八持身。定前
加行誓愿力故。令于定身起诸业用。若圆
教中融摄法界自在无碍故。业用无方未曾
起念。总有十四门。初足下出长者等众。明
修行之初以施为首。二从两膝出刹利等
者。具云刹帝利。刹此云土田。帝利此云主。
则王种。王种以福化人。婆罗门以智化导。
三从腰出仙人者以多著断常故。两边出
也。三岐杖于上安居。持瓶洗净用也。西域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0c 页
外道多执此瓶杖。四胁出龙。五胸德字出
阿修罗。六背出二乘者。与大乘正面相背
故也。此是贪他财故。慈观治也。嗔无情物
故教缘起观。是耶见愚故教巧观。法体无
二我也。七肩出夜叉。八腹出紧那罗等。九
口出轮王。十两目出日。十一眉间出帝释。
十二额出梵王。十三头出菩萨。以十波罗
密教化众生。十四顶上出佛者明极果尊
胜故。于中二。先十二位摄菩萨众。后二十
事摄杂类众。前中初平等法者令道场菩萨
速成佛果。齐诸古佛也。二普门法者。因位
既满令摄别归普。三普庄严法者。以灌顶
受职普严法门授第九位。令其修学。四坚
固山法者。第八住中成三业离过不动故
也。又令不舍此不动而进受第九无碍说
法。是故方云坚固如山。五海藏者。以第八
住无生藏海授与第七。令其修学故。六普
境界法者。以七住中善巧周遍所缘境法
住与第六。令其修学。七自性地音声法者。
六住中赞毁自性但有言声授与五住。令
其修学。八随顺世间法者。令第四住进修五
住随于世间五明等法。九厌离法者。令第
三住厌离世间向于第四出世住故。十长
养法藏者。令此受持第三住闻持陀罗尼甚
深法故。十一精进法者。策此初心令更进
修至后故。十二信行者。住前信中菩萨何以
不言菩萨者。以不成位。但是行故。言无
尽法者令修普贤无尽行故。问准依此文。
十住满后即至道场。成佛而不说十行等。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1a 页
者何也。答此是普贤十住摄后诸位。皆在此
中。显一位即一切位故。是故一位满后即
至佛地如上十行等后成佛同此也。此是
以位摄位门。若以行摄位。即十信满心成
佛。如贤首品说。此之一辙非此圆教馀处
总无。正是一乘宗之大例。自下二十门。为诸
天并是入法界之器非是世法。一以色究竟
天虽是长寿终归有尽。今为说法身平等
无尽法。二者初禅梵王有慈不普。为说大
慈普覆众生。三者自在天虽世中大力终
归灭尽。为说法身生善根力。四者建正法
幢降彼耶心。此亦是他化天摄。五者化乐
自念化作乐具。为说净念令念法门。六者
为说出世净意乐故。令其远离执手染心。
七者夜摩喜乐终竟无常。为说出世真法欢
喜。八者彼著地居有为庄严。为说福智庄严
性空。九者令此夜叉舍离恶护众生命
故云欢喜。十者彼属诸天而不自在。为说
出世法乐圆满不系属他。十一者修罗大力
为天所伏。为说出世法身大境物莫能过。
十二者彼金翅鸟虽有大力只游一界故。
今为说法身金翅覆无量世界。十三者紧那
作乐愚著无益。为说出世胜智益生自他俱
乐。十四者人王乐著世间五欲。为说欲过
名不可乐。十五者龙有热沙金翅等忧。为
说无我令彼欢喜十六者摩睺恶性事中
好静因。则为说甚深寂静。十七者地狱苦逼
心乱。为说法安心令得正念。十八者说智
治痴。十九者阎罗王处苦具可畏。说法除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1b 页
之故云无畏。二十者饿鬼饥渴常恶悕望。
令说法翻之。言悉令众生下结上所说。皆
向出世贤圣之门。明放光利益可知。第三
尔时善财下明善财观见得法中二。初观比
丘身明證人法界。二念彼三昧下證法法
界中四句。初一句念彼法体。二思业用难
测。三思其大用深广。言无量者明前十四
处所出广多故。言无作者明不作功用。
显其甚深。四观察法界下明法起所因。谓法
界严智是因力。依佛智等是缘力。出生等
现所作事。明善财委得其本故具知也。第
四出定叹德中二。先出定者利益事讫。六
月六日者是第六住故。二尔时善财下明言
中叹德。于中二。初十句叹三昧体深广具
德。二大圣其有下叹业用。于中初叹上救
三途人天等。二发菩提心叹上益菩萨用。
谓从信行终至道场等。第五问答显名中。
答有三名。初一总名普眼平等法门。见法
界故。障无不尽云舍。理无不證名得。二
净般若约智离障。三净严约境證德。善男
子下释立所由。良以此德当其第六般若
位故。第六大圣下问答辨业用。答中有二
十三句。初六句明于器世间自在。二见一切
佛下十一句明于智正觉世间自在。三大悲
摄下六句明于众生世间自在。第七结已
唯一可知。

第五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总
推。二皆悉深入下别。三我尚不能下结不能
知。以积行成德行尚不知。况所成德。第六
住竟。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1c 页

第七不退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海潮者显
别住处。近大海侧潮浪至之。处表此第七
巧便就机用不过限故。园林者众行建立栖
止之所。普严者胜德圆备。优婆夷者是慈悲
之貌。休舍者智论第八名呼舍罗。勘天竺
本名阿舍。此翻名意乐。亦名满愿。以能
满一切众生愿故。二劝往教问。三时善财
下庆己所得。设敬辞退。

第二尔时善财正
念下明依教趣入。于中二。先敬念人法。二
又作是念下见其胜德身渐游行。

第三至
海潮下明见已敬请。于中四。先见依报。二
见正报。三设礼。四申请。初中有十三事
严此园林。初宝墙。二花树。三堂。四阁。五殿。
六池。七有大宫殿。八殿内有十种座。九宝
帐覆座。十宝网覆帐。十一光明普照。十二
有十种电光。十三百种云严。二时优婆夷
下辨正报庄严。于中三。初胜德严身。吉由
罗者此云臂印。庄严也。二眷属围绕。三其
有见下明利物不空。三尔时下明善财正设
礼。四白言下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正
示法界。于中有四。初举法门体用。二明因
缘厚薄。三来果久近。四显法门名字。初中
四。初一句举法门体。二若见闻下明其胜
用。三东方下显佛被益。四我此大众下明眷
属行成。二往因厚薄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初
举过去所事诸佛。涅槃中八恒佛所。此位中
多于彼也。二了知下十句明所成法界行
德。三来果久近中亦先问后答。答中三。初不
为限齐故发心。二欲教化一切下正为作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2a 页
无齐限事故发心。于中各有十四事相。翻
可知。三是故下结自修行。无限齐故不辨
自身成佛期。问若尔岂可成耶。答菩萨阐
提亦不成故。众生须成。亦现成故。望自證
理无成不成故。四显法名字中。先问后答。
言离忧安稳幢者大心多劫遭苦无忧。造
修正行安稳无倦。大志独拔。是故云幢。天
竺本名无忧建立幢。我唯下结已可知。


五仰推中二。初一句总举。二诸菩萨心下九
句别显行德。我当下总结。第七住竟。

第八童真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国名海
潮者虽起潮浪海无增减。表此位得无增
减法界。又證理起悲如海起潮。同前处者
表第七已上同是菩萨故。仙人者表第八童
真清洁之貌。又表纯无漏故。又表唯变易
身故同八地等也。毗目多罗者。天竺本名
毗目多罗涅惧沙。此翻名最上无恐怖声。
上文叹佛处。云以一切智微妙音安慰无
边众生界。此名得也。二叹德劝往教问可
知。三善财荷恩敬辞中十一句。初一句总馀
十句别。一大乘真友暂逢亦难。二况得同止
多时。此二善友难遇值之。三若自无大乘
根器亦不成故云得菩萨根难。四虽得根
器。正直真心此发亦难。五虽具此因。得同
行同愿。伴善知识亦复更难。此三法器难
辨。六正得法身难證。七正说法身难闻。
此二法义难得。八生大心难。九求果智难。
十长大行难。此三心行难备。

第二尔时下
依教趣入中。初念前法。初句总。心能长养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2b 页
下十句别显所念。皆言心能者。心若净则
行无不成。是故顺教念心法功能也。初二
心为行缘。次二心能起行。次二心能摄法。
次二心能成定慧。后二心能除障。二渐游
下正趣后位推求简择。

第三见敬请中五。
初见依报。二尔时善财见彼下明见正报。
树皮衣等明少欲之相。三设礼中五体投地
敬之极也。四念善知识下起胜念想十句。初
五句念彼能作成之因。后五句念彼悲智
巧运度故。五作是念下敬绕申请。

第四时
彼仙人下明示法界中二。初叹发心为授
法方便。于中三。初仙人叹有十句。明善财
大志所作德。二眷属供礼叹亦十句。明善财
广益众生。三时彼仙告大众下结叹大心当
成大果。二告善财下正授法界。于中四。初
示法门名体。以此位中高出功用之表故
云幢。然不为相惑所动故云无坏。智慧是
其法体。是故天竺本名无能胜幢菩萨解脱。
又此仙人定慧作用胜出无屈故以为名。二
辨其业用中。先问中境界者问其业用分
齐也。则申右手下示用现答。摩顶执手是
加持之相。于中三。初入广处见佛。闻法以
修大行。二或自见下复多时以修胜行。三
明法门照得益之相有十句五对。初一总后
四别。能照皆是无坏幢之别义。因照所得。
皆是明净藏异德。以此明净梵本名为毗卢
遮那藏。是故该摄也。三放手下明息用归
本。放手者令其出观。还在本处者不移此
处而见十方故。处既还本时亦未经一日。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2c 页
是故于一时一处顿修成十方多劫行成
者。皆善友圆教法门力也。是故善财一生至
究竟位者良由此等也。下文云一切诸佛
无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者亦由是也。是故
普贤位中或无量不可说劫修非唯三祇。如
法力加持所经时劫。或一生一念如本时等。
皆无定限。可准通之。汝忆念者问观中事。
唯然者正忆不忘。知识力者是胜位加持。显
非自力。则答所由。四我唯下结己所知。
明授法即尽。更无遗惜故。

第五仰推胜
进中三。初总推。二诸大菩萨下别。于一切时
轮自在者。古人云。于一切时机三轮自在。
又可于一切时劫回转自在故说轮也。三
我岂能下结非己分。第八住竟。

第九法王子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国名进
求者反道之相。人皆背舍既成顺用。故令
进求。又在反道之位。不宜怠慢故以为名。
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悕求。
婆罗门者梵志净行。方便命者随事以方便
为命故。刀火不能损也。又刀火返道以
为方便。正行相续故称为命。天竺本是野人
也。

第二尔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亦。先
念前。二渐渐等趣后。此等亦得总属前位。
谓初见敬申请。是亲近善知识。二告言等总
是听闻正法。三念前法门是系念思惟。四
进至后处是如说修行。是故总成四亲近
行。念前法中四。初念前因无坏幢照所得
三昧等法。于中声闻忍是人空。无生忍是法
空。善财此处得无生忍者。以是前第八住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3a 页
位之益故同第八地也。二常行菩萨行下
念前游诸佛所成胜行。三于一念顷下念前
游诸刹海行。四又知无量下念前所见诸佛
化众生行。是即诸文成益皆悉在此忆持法
门。使纯熟明净證会究竟。二到处可知。

第三见敬请中三。初见苦行相。二礼。三问。
初中四面火聚者。正法师云。四无碍智能烧
惑薪。刀山者真无分别出妄解也。从彼山
上自投火聚者。加行相应意言。分别缘。真
望證真显妄灭故也。又解火聚者是根本般
若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边
不可触。远离于四句。解云此智火有四义。
一烧烦恼薪。二破无明闇。三成熟善根。四
照现證理。刀山者加行智趣證疾利故。高
峻者非即正證故。投下者从彼入此故。又
刀是断德。障无不割故。火是智德。理无不
照故。投下者障尽證理故。此火聚刀山即
法门。更无表示。若尔何故有刀火相。解云
即以此相即是法门。甚难解者是。此文意。
设敬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界中
有六。初示法劝修。二善财作如是念下对
此生疑。三作是念时下菩萨加劝。四童子闻
奇特下除疑悔过。五登刀山下如说修行正
證法界。六我唯成此下结己唯一。就初中。
言若能登刀入火者劝其舍分别入正證
法界也。菩萨行净者。分别尽故离障清净。
證法界故。菩萨行成。何故要以如此法劝。
为破其见故。令解菩萨深密法故。顺相易
解。逆相难知故令知也。如是反道。上下文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3b 页
中总有三类。一此位同耶见。二满足王同
瞋恚。三婆须密同贪爱。是故三毒相并有
正法。然有四义。一以当相即空故。诸法无
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于此三事
中有无量佛法。解云此约即空是佛法。非
谓三事即是佛法。二约巧摄生说为佛法。
非谓即是。如净名云。先以欲拘牵后令
入佛智等。三约留惑润生长菩萨道说
有佛法。非谓即是。如净名一切烦恼为
如来种。四约当相则是不同前三。此极难
解。不思议故。如此文是也。二生疑中。初十
二句念现得生疑。恐坏道缘失正行故。
二此将非下念当得生疑。坏我应得不令
得故。恶菩萨者实是恶魔。诈现菩萨。又是
初心菩萨已退本心。欲妒害者名恶菩萨。
如驴菩萨狗菩萨等。三加劝中有三。初色界
梵天劝。二欲界六天劝。三龙神八部劝。初中
三。告善财莫作是念者总劝莫疑。二别
叹炙身本意德。三时诸梵天下明因此通化
摄生德。四种道者四无碍智道也。二一万魔
等六天中。一万诸天者是夜摩天。与忉利四
天等同说。曼陀罗花等者大小白花也。伊那
槃那龙者。伊那是树。槃那是叶。以过去坏
树叶故。堕在龙中立此名也。难陀等名欢
喜极欢喜龙也。馀劝等可知。四除疑悔过中
三。初起真心。二礼谢悔过。三说偈受忏开
导。善财是大人。何故疑者。以相是反道。理
须疑也。若不尔者无以甄别耶正。何故劝
者显示实德故。若不尔者亦无以简真伪。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3c 页
是故拒其耶相。劝故受其实德。问若是魔
王作此。岂亦不能现此劝耶。答亦如前善
知识指示此人。固非误也。况劝中正说非
魔所能。善财已得超魔之眼。岂不见之。若
尔知非是魔。何故生疑。以大菩萨境未能
知故。法须疑故。如前说也。偈中初一劝顺
教除障。后一劝因得果。五如说修行中
三。初得安住三昧者加行定。谓无散动智。
以刀应割断。反此故安住也。二既至者到
正證位。寂静是所證理。安乐是能證智。照明
是證相应。亦是破无明也。入火应烧苦。反
此故寂静安乐。三白言者明后得智说證
中。事触者是證智与理融故云快乐。六我
唯下结名。无尽者智依大定遍照法界故
云也。又反道之用普周法界故云无尽。天
竺本名得普摄道场菩萨解脱。解云普摄无
尽诸众生界。如上加劝中显。皆令向佛果
故云道场。梵本名毗目叉。此云解脱。旧翻
名法门。但依得出离名门。则此名解脱。
亦有业用自在可知。

第五仰推胜进三。初
明净法王等一句是总。二满足下别。三如是
等下结。推可知。第九住竟。

第十灌顶住中。

初举法劝修中。城名师子
奋迅者谓三昧德用自在之相。童女者位满
离染贞洁之相。弥多罗尼者此云慈女。谓智
德内圆慈相外彰故名也。天竺本名弥多罗
衍那。此云慈救物也。彼本亦云此女父名
师子幢。即是王女也。以位满故。

第二尔时
善财下依教趣入中。先念前法。后至后处。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4a 页
前中初念自分境中观真际等。二决定了知
佛下明念胜进分中。果法等渐至后处可
知。

第三见敬请中五。初推问。二指示。三入
见殊胜依正。金色者可贵之貌。位满显彰。
四设敬。五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法
界中四。初示法令观。二观已显名。三辨法
业用。四结己唯一。初中三。先一句举法劝
观。则业用自在依止法界二见一一下明正
观證法界。略辨十句一一理实无边下文普
贤毛孔现尘刹等即正报现依。此中则依报
现正。皆是无碍法界自在故也。又此亦是
器世间内现智正觉。亦是因位中现果法。亦
是体中现用。有法喻合。三皆是彼女下结
法属人。亦是结果由因。二尔时善财正念
下显法门名。先问后答。答中名般若者。第
十住位智度满故。即智自在。依止法界。普庄
严者依智起用。具德圆备。如法云所显则
其事也。彼诸如来以异门令我入者摄别归
普故。一切成一故。显一甚深故广多故。三
白言下辨业用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先举
法总标。生平等时者明正證相应时。明得
法门之体也。得普门等者总明所得业用
也。以此中得陀罗尼门三摩提地门依止
法界故。以十住十地境位同故。得法亦相
似也。二所谓下别显所得。于中略举。总有
一百一十六门。分作十位。初八门明所知理
事持。二功德下十门明行持。三从业陀罗尼
下八门明业持。四从善行三昧下六门明
定用持。五心海下五门明知他心持。六发起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第 464b 页
众生下十一门明知所化持。七大悲下十五
门起能化持。八世界起下十七门知刹海自
在持。九分别佛身下二十七门知佛海自在
持。十菩提心色下十门知色海无碍持。我唯
下结已何知。

第五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
总推深广之德。二安住下十句别显。于中初
二句明行深。次离痴下二句明惠广。次得
无碍下明眼智无碍。次一切世间下二句明
行坚固。后善巧下二句明摄化自在。三如
是下结非己分。上来十住总明十住竟。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