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18b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七(尽此第□会)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将释此文四门同前。

初释名有三。一者分
名。谓此明第三名托法进修分。即依托行
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会名者。约处名
普光重会。今何故于此而重会者。以前普光
是生解之初。今明依解起行故重会之。若
尔何不三四等处亦重会邪。释前是生解之
法。可寄多处。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
会。三品名者有四。一下文有十义。至彼当
辨。二别翻一本名度世经。三更有一本名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四此品名离世间亦
有四义。一约妄执为世间。即空为离故。上
文云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
其性未曾有。二约缘起为世间。无自性故
名为离也。上文云三世五阴法说名为世间。
斯由虚妄有。无则出世间。三约行。谓常在
世而非世摄故云离也。四约位。人天是世。
二乘为离。二乘为世。菩萨为离。菩萨分段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18c 页
变易俱为世间。佛果究竟方以为离。今此所
辨。六位行故。因果二位俱即世而非世故
云离也。品内明此故以为名。

二来意者亦
三。初分来者。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则于
法起解。今明托法进修行德分。则依解起
行。义次第故。是故须来。二会来者。前第六
会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圆。次显正行处世
无染故次来也。三品来者。前性起品明显
性果殊胜。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来也。

第三宗趣者二。先约类。二约义。前中亦
二。先约人。后约法。人有化主助化。化主以
内證行海为体。助化以入定动地为相。馀
并同前准之。二法中教事内。以略标二百
问为本。广答二千为相。赞成益物为用
义。理中平等性海为体。尘算行德为相。与
教相应为用。馀相即等并准之。二约义者
有四。一法。二行。三俱。四泯。初中二。先明
世间。后明离。前中有三类。一约事相世
间有二。一器世间。二五蕴世间。此就依正
分之。如馀论说。二约粗细亦有二。一有
为世间。二无为世间。此据分段变易为二。
以变易非是三有摄故名为无为。胜鬘
云。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是此义也。三约
染净有三种。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智
正觉世间。初是所依。次是所化。后是能化。
如地论说。二明离者有二。初明世间即是
离。二明世间之离。前中有三种。一不同
故名离。如智正觉名为世间。而不同世
故名为离。二相望离。如无为世间望于分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19a 页
段。亦名为离。三性自离。如诸世间皆无自
性。本来无生故亦名离。论云世间与涅槃
无有少分别。是故世间即为离也。二超出
世间名为离。中亦三。初不同离及相望离。
皆超出他世名为离。性离之理亦非世摄。
是故俱名超出世间方为离也。二约行中亦
三。一行从缘起名为世间。自性无生即名为
离。二行能灭惑令背于世故名为离。三
行成妙果永超二死故名为离。此三如次
同前三离。又同三种佛性等思之。三约俱
辨中。以世间为境。悲智为行。以悲故常
行世间。以智故恒离世间。又以世间与性
离无二为境。悲智无二为行。境行通融亦
有三句。一智无不悲故世无不离。是故常
在世间未曾不出。二悲无不智故离无不
世。是故恒超世表无不游世。三双融故动
静无二。唯是一念。谓无念也。是故菩萨无念
不智念。常行世间。常出世间无障无碍。
四俱非中亦三。一约境世间与离形夺两亡。
二悲智俱融。二念双泯。三境行相由形夺齐
遣。绝待离言不可说也。思之可知。下文二
千行相是此等义。思以准之。

第四释文者。此会之中长分为八 一序分
 二三昧分 三起分 四请分 五说分
 六结劝分 七表證分 八偈颂分。

就序
分中有三。初明器世间圆满。二显智正觉
世间圆满。三众生世间圆满。初义如前释。第
二中成等正觉等者。此是受用身二十一种
功德。如摄论第五及佛地论第二并广此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19b 页
文。今依彼二论略示少分。初一句是总。馀
二十句是别。初中具后二十殊胜德故名为
正觉。即称正理而开觉。又离邪障之觉故
名也。又正觉约理智。等觉约量智。可知。
论名不二现行。别中二不二念者是一向无
障殊胜功德。以离二障故。异凡小。住二
处故。又释于远时方等境无知不知二念
故。即由此故名等正觉。三无相念者。彼论
名趣无相。是调化方便功德。令他趣證无
相涅槃故。又释名能入无二功德。谓自能
入离有无相清净真如。亦令他入故。四住
佛住者。是观所调化功德。谓住大悲常观
世间故。又是任运佛事不休息功德。恒住
圣天及梵住故。五等一切佛者。是得一切佛
相似事业功德。又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
业无别功德。谓所依智同。益生意同。报化业
同故云等也。六到无碍趣者。是永断所治功
德。谓證得二障习灭。及修彼治道成就现
前故。七得不还法者是伏外道功德。谓證教
法彼不能转。伏彼显已正道法故。八无碍
境者。是伏魔怨德。谓违顺中境不能碍心。
及世八法不能拘碍。九住不思议者。是安
立法教功德。谓诸胜教出过寻思非馀能
测故。十离三世者。论名游于三世平等法
性是记别三世功德。谓记别去来皆如现
在。分明无倒故名平等。此中离者离于三
世。记不明了故也。十一于一切世界普现
身者。是同时普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化
身功德。十二知一切法者。论名于一切法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19c 页
智无疑滞。是断一切疑功德。谓于诸法自
断疑。得决定智。令他亦得。十三具足成就
一切妙行者。论名于一切行成就大觉。是
入种种行功德。谓随所化有情所宜。现同
类身。令彼入故。十四永灭疑或者。是达
当来法生智功德。谓过二乘境微细善种。
如瓦石中细金种子。如是等境无倒遍知故。
十五离虚妄身者。论名不可分别。是自身
无染德。谓非惑业苦杂染分别所起故。又
随其胜解。如应现身如末尼珠。虽无分
别。增上力故现金色身等。十六能与菩萨无
量智慧者。论名一切菩萨正所求智。是成
就佛种不断方便功德。谓诸菩萨依诸有情
调伏方便。皆由如来增上力故。得闻法思
修。次第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属展转
相续无间而转。十七住佛无二彼岸者。论
名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是诸身诸度极成满
德故。谓法身无二。度行满故。十八具足乃至
法门者。论名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
竟是受用身及土。随机应现互不杂等。此不
可沮坏是彼不间杂也。十九究竟无量无边
者。论名證无中边佛地平等。是三身方处无
有分限功德。又是證真如离有为无为中
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此佛地在后
句中。又释世界无中边故。佛现亦无中边。
无中边故。即总无边也。二十法界等者。论
名极于法界。是證得果相功德。谓穷清净
法界故。又是穷生死际。常现起作一切有
情利乐功德。谓依净界流起经法益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0a 页
故。二十一虚空等者。论名尽虚空性。穷未
来际。虽经劫成坏。而空常无尽。此同自实
德也。未来际无尽。期利他胜用。常无休也。
第二会初唯有初十句。准此释知之。问佛
地经及解深密经辨十八圆满受用土中。叹
受用身有此二十一种功德。今此佛身在摩
竭国。即是变化。何因亦得具此功德。设此
化身约地上见具此德者。何故见佛而不
见土。又此见化即为报者。岂地上菩萨不
得兼见变化身耶。答是知此中约十佛功
德。见通五位。处该染净。以二千法中亦有
地前四十位故。地前地上同所见故。摩竭花
藏融无二故。馀如前说。

第三众生世间圆
满中有二。初举数叹德。二列名叹德。亦是
前举数总叹。后是列名别叹。前中二。初举
数简定。二具足下叹显胜德。前中一举数。
二简大异小。三简终异始。四简客异主。
二叹中二。先别叹。后总结。前中亦二。初十
句叹因位自分德。二于一念下叹果位胜进
德。前中亦二。初五句叹巧惠德。后五句叹
摄生德。前中初句总标。谓此中夫一菩萨即
已具成一切菩萨所有方便智慧故也。下四
别显中二。初释前二义。后双显功德。前中
二。初释成方便。谓具此调生入法之巧故
云方便也。不令众生堕二乘地故。纵入者
亦令起故。要当令住菩萨法中故。名善巧
胜方便也。二释上智慧中二。先量智知世
界染净差别。二理智观达解脱真境。又释前
句知世界相不同。后句知相入相即为解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0b 页
脱境。如十解脱等。二显功能中二句。一灭
障德。二成行德。谓由前巧惠故。障无不
尽。行无不具可知。二摄生行中亦五。初一
句总标。谓善摄等者巧识根器也。深入无量
等者深解法药也。下四别释亦二。初二释
上二义。后二显化归体。前中二。先释识器
中。一了众生报类差别。二知心之所念。三
知彼烦恼使有轻重。四知根机有生熟软
中上等。五知其所缘境界差别。六知彼入
法方便所宜。又亦知是起行方便。二三世下
释上深解法药。谓三世佛说显法胜也。善
闻者巧听故。受者领纳故。持者不忘故。广说
者授群机故。下二释化归体。一虽能游入
无边世间教化众生而常超出世间之表。
二何以处世而恒出耶。释以解有为即是无
二法界故也。第二胜进中十一句。初一总。谓
速成佛果。依新译花严不思议佛境界分中。
普贤文殊等。并是他方诸佛为欲与毗卢遮
那佛为众会故现菩萨身。故知此等并实
是诸佛。故云得一切佛智。下别显果用。一
自现佛身。谓念念无间尽未来际。当现成
佛。自为法主。常作菩萨。为他助化。二能
令他成佛。谓以殊胜巧便之力回转众生。
要合当得大菩提时。必当得故。三得自在
智。谓一切众生心所行境无量无边。直尔遍
知。已为希有。况今入一而知一切。明其智
德极自在也。四得自在身。谓不离果位现
因身故。五得自在位。谓虽现因身而不
转果智。以因果无二故。六得自在行。谓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0c 页
舍随事行而入于无行。以约境理事无碍
故。约智寂用无二故。七得自在悲。谓虽已
成佛。为众生故。更于无量劫常修菩萨
行。未曾休息。八显自在德。谓此自在希有
之宝难值遇故。九摄化自在。谓转法轮明
化法体。调伏者显法胜用。令逮得等者显所
成益。见理深彻故云明净。又令离所知障
故云明也。令离烦恼障故云净也。智照法
界名为法眼。十结同诸佛。谓同三世诸佛
所有清净功德及所住位地。所成行相所起
大愿。此诸菩萨皆悉成就。与彼无二故。二具
足下结德无尽可知。第二列名叹德中三。
初列名中。行相遍周。备满法界。同名普也。
二结数可知。三叹德十句。初一总。谓具得
普贤无边之行及普贤无障碍愿。此叹普
贤德也。别中一摄法上首行。二受持正法。
上二叹普正法德行也。三化诸众生令佛
种不断。此普化德也。又释次后更有佛兴
故云佛种不断。四了知诸佛与诸菩萨次
第受记之法。又释知诸佛灭后次第受记诸
佛兴世。此普惠德也。五随诸下成佛说法
行。此普眼德也。六随处现佛行。此普光德
也。七令离惑染行。此普观普照德也。八能
除业行。此普幢德。高出业障也。九令
證法界行。此普觉德也。此上九种。若望宿
誓今成即是普贤愿摄。如十大愿等。准配知
之。若望现缘所作即是普贤行摄。是故此
文亦愿亦行。序分竟。

第二尔时普贤正受
下明三昧分。于中有二。先入定。后辨益。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1a 页
中普贤入者。以是会主故。表此行法普周
遍故。从此出彼无边行故。花严定略作四
门。一释名者。以因行花严感果相令显著
故。二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
广大无限量故。三明业用者有二。一依
此显说花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
言得佛花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
显示花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
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花严三昧势力
故。解云以诸行法深广多端。不能别说故
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法也。四明位
地者有四句。一若摄始归终。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云地说。二若摄终归始。在信位满
心得。如前贤首品说。三若始终无碍。遍一
切位。如前二说不相离故。以彼始终括中
间故。四若超绝始终总不依位。如此文。
但约行法以辨其相故。二益相中二。先动地
以惊悟机缘故。后出声令闻法音故。即
此亦是三昧业用。何故此中无加分者。以
所显行法依前解起无别法故。若尔何故
更须入定。谓摄解成行故。次入定。法不异
前故。不须加。三昧分竟。

第三起分以三
昧事讫故。说时至故。定无言说故。是起也。
安祥者审谛之状。谓从定起已。念不乱故
云安祥也。

第四尔时普惠下明请分。于
中有三。初总举问意。二正辨问辞。三结请
愿说。何故前诸会入定前问。此不尔者。以
前诸会从相入实以成正解。此中依体发
起以成正行故不同也。又未入定前。众则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1b 页
不知谁为说法。故先入此定。令众知主而
起问故。何故普惠问者。表满法界之惠
堪发起故。何故一人问者。表此行法各独
成。故知诸菩萨云集者。知问时至。故知显
法之缘已具故。此明问所依也。问普贤者
以无尽行法从遍𠮳法界而流出故。二明
所问法中有二百句。其别行度世经。彼中别
作六翻问。还作六翻答。古来相传皆依彼
文。用科此经。即为六段。初二十句问十信
行。二从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句问十住
行。三从何等为持下三十句问十行位。四
从何等为宝住下二十九句问十回向行。五
从何等身业下五十句问十地證行。六何等
为观察下五十一句问因圆果满究竟位中行。
此经上下总有三遍。说六位中。此当第二
约行说六位。以普贤行该六位故。是故度
世经云。唯为解说诸菩萨行。从始至终。令
无疑也。彼经六段虽不配于信等六位。既
云从始至终。次于末后明成佛果为终。
故知最初信行为始。此不待言。故知决定
约六位耳。

第五大段尔时普贤下明说分中。初总告。
二正答。于前二百门。一一皆以十门答
故有二千行法。释此二千普贤行法略
作五门 一约因果 二分行位 三显
普别 四明互摄 五辨行相。

就初中
有四句。一约大位以分前五位等。总为
因行。后成佛等总为果行。二细剋而辨二
百门行。一一皆悉彻于佛果。是故诸文之
末悉皆结云即得佛等也。是则皆通因果二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1c 页
位。三或总属因位。以普贤位中亦现成佛
摄生等故。四或总属果。以下文多云虽得
成佛而不断菩萨所行。是故此行皆是果行。

二分行位者。谓二千是行。实称位。位揽
行成。位虚行实。亦有四义。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总属位收。以行并
是位中行故。三总属行摄。以普贤行体不
依位故。唯有自分胜进即为究竟。四一行
遍六位。一位该二千。如是无碍而不坏前
后故。是普贤行也。

三显普别者。谓一行
相必遍一切。然恒不杂。不杂故别义元分。
必遍故。普义该收。犹如锦文朱紫窠别故
得成文。朱紫綖通织而非绣。当知此中行
相亦尔。即普是别。即别为普。皆无障碍。思
之可见。若尔此则普别具足。何独名为普
贤行耶。释非谓守普而不能别。亦非作
别而失于普。实谓能别而不坏普者是普
贤也。

四互收摄者有四重。一以位收位。
六位之内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
具二千为万二千也。上云在于一地普摄
一切诸地功德。此之谓也。二以门收门。即
二百门中一一各收一切门故。即成二百个
二百为八万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
内一一各摄一切行故。即成二千个二千
也。过亿兆名等也。四以略摄广。如此所
说二千行等。下颂结云如大地一尘之说
也。以此一尘之略说不离十方之广地。是
故摄广亦无不尽。此乃等无极之法界超
无际之虚空。下云虚空可度量。菩萨德无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2a 页
尽。斯之谓也。

五辨行相者。随文解释应
知。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为六。如
前应知。

初二百句答前二十信问。明信
位行中。于中分三。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满。
二从十种入下八十句明胜进行圆。三
从十种不可坏智。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中。何故最初明依果者。以是行起所
依寂居首故。文中有四。一举数总标。二列
名释义。三结说分齐。四叹胜劝学。下诸文
中多皆具此亦有不具。至文当知。言依
果者简非从因所生之果。亦非世界依报
之果。但是诸行。或依前起后。或互相依。各
得增长故以为名。即相依之果名为依果。
又释如世界依果是众生所依。依果若增即
失所依正报不立。今菩萨亦尔。以此十法
为所住依果。此若断绝则失所依非为
菩萨。如忘失菩提心即非菩萨。是故文中
取不忘失以释成也。十中皆先标名后义。
初句是总以菩提心是万行之本。是故二千
之首。唯此建初。谓依此不忘菩提之心方
令馀行悉得生长。二虽内有胜心。若外无
善友行亦无成。若不顺同善友无功。即非
依果。是故要以随顺和合释成依果也。三
虽遇善友。若宿无善根不能顺修。又亦病
等馀障碍故。是故要依宿善更增新行。四
虽有宿善。若不得所行诸度之法无所造
修。五虽得行法。若不达于理法虚通。即触
途皆碍。是故依一切法皆得出也。六虽得
理法。若无大愿即便滞寂不增菩提。七虽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2b 页
有自分之行。若不胜进广修无由究竟。八
虽内具二行。要须外依胜侣。以一生菩萨
于馀菩萨为兄为长。方堪为依。此据极
说。九虽依菩萨。理宜兴供于佛以成坚
信。十要唯如来是究竟所依。以于菩萨能
正教授令离倒故。又能正教授故。离倒教
授故。第四叹胜劝学中。佛以无上果智为
所依果。菩萨住此十法。当亦得彼故云也。
又释菩萨未曾不依菩提之心。以恒不忘
故。二菩萨未曾不依善友。以常随顺与和
合故。三菩萨未曾不依善根。以常长养
故。馀亦如是准之。第二十奇特想者。前依
因缘以成诸行。今依胜想以摄善根。十中
初以随喜他善根作己善根故云奇特。二
凡小等善皆堪成佛故云种子。三下至阐
提皆菩提器。以悉有佛性故。四以一切菩
萨愿同己愿故。五以一切法性净非生死
故。六他同己体。他行即己行。又他所行是
己行法故生自想。七一切法即是真如故。又
一切法悉堪成觉故云佛法。八一切语言皆
堪作法轮故云道也。九知菩萨善根皆是
诸佛慈悲体分故云慈父也。十知一切如
来悉同一体故云无二。此十皆超意外之
想故云奇特。若得此想即得能转一切法
之想。以一切法皆随想转此是佛德也。第
三十种行者。以依胜想之解起此大行故
次明之。十中初四戒行。于中初二摄众生
戒。次一律仪。后一摄善。次一三昧行。次二智
慧行。一加行。二正證。次一严佛土行。后二报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2c 页
恩行。第四十善知识者。以行起必示依善
友故次明也。初一令发坚心。二令习修善。
三令满度行。四令得智行。五令成悲行。
六具辩才行。七无染著行。八无厌倦行。九成
普行。十入佛智。第五有十精进者。虽遇善
友。若不策勤无由进行故次明也。此中意
为何义故修此精进。为欲作此十种所作。
于中入一切法者智證入也。令众生灭恶
者灭其苦因也。馀如文显。第六有十正悕
望者。由前精进。悕欲自他。令行究竟故次
明也。于中初一约行本。次二约离过。次二
约成行。一行因。二行果。次三约證入。一證
位。二證法。三證道。谓由證法故离谤也。后
二约胜进佛果。一佛愿满。二佛智圆。言无
上平等大智悕望者。是佛地无功用故云平
等。摄生无尽亦云悕望。第七有十法成就众
生者此有二义。一以此十法通用成就一
切众生。二各别成就一类众生。别中一成悭
贪贫穷众生。二憍慢众生。三愚痴众生。四很
悷众生。五贪爱众生。六乐二乘众生。七不
厌世间众生。八不欣佛果众生。九耶归
依众生十耶智狡滑众生。以此十法。如次
教化。令其入道故云成就。第八有十戒者。
依前十法成就众生故。恶无不离。善无不
积故次明也。此十中初者。若失坏菩提心
即是破菩萨戒。乃至第十若取著如来身。即
是犯戒。馀亦如是准之。此十随其所应
三聚所摄。第九有十种自知受记者。依前
离过德成自验己行。必当得果决定无疑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3a 页
故云自知受记。一自验菩提心一向不回
故。二自验所修菩萨苦行无厌足故。三设
多劫修谓若须臾故。四自验不违佛教法
故。五自知于佛所说深法决定信故。六自
知所修善根悉具足故。七自知能令众生
住菩提心故。八自知于善友不违其教
同善根故。如善财等。九自知于善友起佛
想成故。十守大菩提愿常不忘故。于此十
行自验有一即知定当得佛受记。又瑜伽
菩萨地中菩萨由六相佛受记。一安住种姓
未发心位。二已发心位。三现前住。四不现
前住。五有定时限。谓尔所时證菩提。六无
定时限。谓不说时限与授记。又善戒经云。
非但种姓人得受记。非种姓亦得受记。解
云如不轻菩萨敬四众与受记者。约非种
姓人。远亦当得故亦受记。如十信中记
是种姓人。以约种姓决定故。如发心已去
决定不退故。是三贤位。如梁论第六。十行
菩萨名受记者是也。初地已上證理成就故
受记。如地论。如第八地中受记是无功用
行成故。如燃灯佛边得记等。此中十种约圆
教。通诸位。据始。在十信中。馀义如别说。
上来九十句明自分行竟。下第二从十种
入下即八十句辨胜进行。于中初十入者。
既自分行成。次明胜进入诸所入之处。入犹
證也得也。初二入大愿行。三入八万四千
法聚等。四入十度等。五入行位圆满故云
具足。六入差别大愿。七證入真性。八入严
刹。九随心现神力。十入于一切世界示现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3b 页
出生。第二十种深入如来者。前明入因境。
今明转胜入果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
以三轮摄化。后一示入涅槃。前八中初四
语业。一总举法轮。二所转巧便法。三能转之
妙音。四正调众生。次二身业。一依身现
通。二现多异身。后二意业。一定。二慧。又以
三世诸佛悉亦同作如是作用故云亦共
入也。此中信内亦得此法者。是圆教中普
贤行相故也。第三有十种入众生心行者。前
即上入佛境。此辨下入众生故也。初三总
明入三世众生心行。次二别入善不善众
生。六明入欲乐心行。七入根利钝。八入其
种姓差别。九烦恼轻重。十起治不同。谓根未
熟者待时故。已熟者不待时。又释时者待
其熟时调伏故。非时者方便开觉不待时
故。又因此十入。则普入一切同佛果也。第
四有十种入世界者。前知众生正报。今知
其依报故也。于中初二约染净。次四约粗
细。次二约形状。谓伏者向下。仰者向上。后
二约佛有无。又普入一切者以不离此十
故。第五有十种入劫者。前明入处。今辨入
时故也。于中前五入别劫。后五入相摄劫。
前中初三别入三际劫。次二别入多少劫。
后五相摄中。一以少摄多故云可数不可
数。二以多摄少。三以会事入理劫入非
劫。四从理起事非劫入劫。五二事相即。谓
前可数等约缘起相由门。非劫等约法性融
通门。此一切劫即一念者。通约二门无碍自
在故。又由皆是数识所现故得自在也。第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3c 页
六有十种说三世者。前约劫。此约世故明
也。于中前九别说。后一总显。别中未来说
未来。既是无尽。过去说过去何不亦同耶。
释以未来续起故云无尽。过去不起故不
云也。又现在说现在。即与现不殊故云
平等。过未说过未。何不亦同耶。释以过未
之过未是无故。现在是有故不同也。馀义
如十世章辨。第七有十种入三世间者。前
既达时劫无碍。今明入时中之法故次明
也。于中初一总明所入。馀九别明所入。此
中一以语言为道。显所诠义故。二性者文
字性。类即字界等。三施设者言教假施设故。
四想者依想立名等。即名等异名如论云
阿毗达摩想为标帜等。五名字者正显名句
字身体等。六语言者明音声语业。与前何别
者。前成能诠。此中通举。如恶阿等声。七无
尽者明上诸门。并是虚假施设无有尽故。
八离欲者体不可得故。九寂灭者性清净故。
明此十法皆通过未等三世之中故云入
三世间也。又释前语言道是所诠法。以是语
言所游路故。二性是理性亦是所诠。此义理
世间。次四是言说世间。后三是实相世间。又
释十中初一器世间。次六众生世间。后三智
正觉世间。虽有三释初释顺文。第八有十
种舍离忧恼等者。前既达解时法。起行摄心
故离忧等。谓行成遂志。舍离忧恼。时无空
过。心无厌悔。于中初四供佛近友。求法
闻法。此四自利行。次三摄生。一说法。二调
令离过。三令住佛道。次一重明自行广。次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4a 页
一重辨化他广。后一明二行满足出生佛果。
上来八十句明信中胜进行竟。

自下第三
从十种不可坏智下有三十句。明前二行
究竟。于中初十种不可坏智者。谓称法而
知更无改易故云不可坏。于中知众生
等约染法。知三宝等约净法。知世界等
约亦染亦净。知法界约非染非净。并可知。
第二有十种陀罗尼者。前既知法不坏。此
明持法不失故也。智论以定慧为体。佛地
瑜伽增上念慧为性。以慧照法。念忆持故。
智论中正翻云持。能持种种善法令不散
失。如完器盛水等。或云遮。能遮诸不善心
等不令生故。瑜伽等有四。谓法义咒忍与
此十种不可相摄。以类别故。此中初二
持教法。一持修多罗法。二持阿毗达摩法。
三持理法。四持慧法。五持定法。六持异方
语法。七持三世异义。八持辩才法。九持无
碍耳根法。十持果法。安住者与相应故。第三
分别说十佛者。前明持法。今辨解佛故也。
又此信满明得佛果故明也。若尔后解位
满亦得佛果。何不明耶。释以信初故。解准
此故。此十佛义具如别章。今略释名。一自
然开悟名为正觉。正觉即佛。二自体无碍大
愿成满。愿即是佛。三万行因感故云业报。四
万德积成任持不失。五应机化现。六称理普
周。七唯心所现。八常恒在定。九真性不变。
十无功大用名如意佛。如末尼珠等。又释
同下十种见佛处。以彼释此应知。上来二
百句答前二十句问。明十信十行相纯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4b 页
竟。

自下大门第二从十种发普贤心下有二百
句。答前二十句问十住中行法。于中粗分
为四。初六十句别明十解中。初位发心住
义。二从十种波罗蜜下六十句明馀九住中
所成内德行。三从十种说法下三十句明诸
住位中外化摄生行。四从十种胜法下五十
句明无碍殊胜行。就初中。创得住位以大
心为本。是故最初明发普贤心。于中初三
下救护众生心。次三上求佛果心。后四厌
离有为心。具此三心乃名大菩提心。又释
初六护小乘心初三护狭心。后三护小心馀
四护烦恼心。是故异于凡小名菩提心也。
又此十心各是一行。亦不相收。以显无尽。
各先标后释可知。二有十种普贤愿行法
者。谓依前大心起广愿行故次明也。于中
前九因行广。后一成果广。以普贤通因果
故也。前中初二自行广。次一益生广。馀通二
行广。皆广立大无限之誓愿故同云普贤
愿。依愿成行名愿行法。三有十种大悲者。
依前普贤行法中别辨大悲。以深要故次
明也。是故论云。菩萨以大悲本故别显也。
用此悲心缘念众生无曾暂废故云常观。
于中一苦逼无归。二设欲求依乃倒求耶
道。三设欲向正乃贫无宿善。四设有小善
乐著生死不能开觉。五设欲求觉唯倒行
不善。六设有修善不能离欲。七设求离
欲还复轮回。八无始无明久远所病。九不
欲佛因。十失佛果法。又释此十初二颠倒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4c 页
众生。一无真。二逐伪。次四欲求众生。一乏
出因。二无出果。三具缚因。四处缚果。次二
有求众生。一深。二远后。二梵行求众生。一异道求。二求异脱。菩萨缘此起大悲心。要当
救拔。四有十种发心因缘者。悲愿行起必
赖所因故次明也。又前明所发心体。今辨
发心所因故也。或四缘发心如瑜伽地持等。
或七缘如智印经起信论等。并如前说。今
显十缘以明无尽。于中前五下以众生为
缘。后五上以佛果为缘。论云菩萨以菩提
萨埵为所缘境此之谓也。前五中初一总。
后四别。别中初二除苦与乐。后二除愚与
智。后五中亦初一总。后四别。别中初二顺教
见相。后二顺义显德。馀义可知。五有十种
亲近善知识者。既发心已。理宜近善知识。
具菩提心。而得增长。故次明也。又释此上
五十门行悉并同时说有前后。以依善友
方能发心等故。于中有五。一标意。二徵责。
三总释。四别辨。五结数。别中十内。一身业
走使。二语顺教命。三意不乖隔。四身心俱
悦。亦庆见善友。五情无异求。六唯期出道。
七同其胜行。八同彼要期。九敬师如佛。十
同果圆成。又前六事友。后四同修。六有十
种清净者。依前发心得此净报故也。此是
发心家近果。于中初六三业净。谓前三体净。
后三用净。次眷属下二明伴主净。后二明愿
行净。并可知。上来别明初住位竟。

下第
二从十种波罗蜜下有六十句通明馀住
中所成内德行。于中初十正明诸住所行之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5a 页
行。于中十度并约深胜以释。是故檀中不
云舍财等。乃云舍一切有净佛戒具佛忍
等应知。第六般若约正体智故以如如为
境。后四多并是后得智。第七应名方便。以
能深入佛力故立智名。第十应名智。以能
领摄诸佛法故从境为名。馀并如前十行
处说。二有十随顺觉知者。由前行成。能于
所知无倒了达故云随顺觉知。于中一知
依报染净差别多门。二知众生正报异类难
思。三知缘起之法一异无住。四知真如法
界平等离相。五知虚空无为无际。六七八知
三际世界。又亦知一切俱是过去俱是现未。
九知诸佛具万行在一念中。十知诸佛同
一行以遍三际。三有十决定智者。由前随
顺无倒觉知故能得此决定智成。于中初二
知法分明。一知在于一念者显能知迅速
也。二以无碍智知者显能知自在也。以无
所知障故云无碍耳。次五知众生。一知心
乐欲。二知根同真性。亦同是菩提根。三知
烦恼细习。四知正使之行。五知所化善恶。
后三知菩萨及佛可知(欠一门检馀本)。四有十种
力者。由智既决定多有堪能故明力也。于
中初一总。馀九别。别中初二解依他性如幻
化。三解圆成性。四解所执性即空故无染
也。五求行法。六敬养善友力者。以法从
彼。得求力无坏故也。七由回向力能令
善根至佛果故。八由信解力能于甚深佛
法免诽谤也。九于求大果心坚强不退。又
释前五解力。后五行力。五有十种平等者既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5b 页
有智力堪能故。能于诸事作平等真观故
次明也。于中一情绝怨亲。二真俗一味。三
染净理均。四一道无二。五同会一性。六果法
岂殊。七因无异愿。八十度齐备。九行契理
原。十法身等无二。又释前五行等。一等悲。
二等智。三等净。四等行。五等修。后五德等。
一果德等。二愿行等。三六度等。四因行等。五
法身等。六有十种方便佛法句者。前既平等
正證理。宜起于后得巧便设教故次明也。
于中初知一切法。但有言说。此约遍计性。
二似有如幻。三速灭犹电。四无性从缘。五
缘作本净。六言有但名此上约依他性。七
无生真。八无相真。九无性性真。上约空如
来藏。十具德法界是不空如来藏。由以佛法
句显此十义故同立此名。上来内德成讫。

下第三十种说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摄生
行。于中初十于教能说。次十于法能持。后
十于言能辨。初十中初二说理法。一深一
妙。次四说行法。一具德法。二佛智法。三顺
度法。四生果法。后四说因果法。初一说三
世染法因果。后三说净法因果可知。二有
十种受持者。前既宣之于口。今此蕴之于
心故次明也。于中初七记因法。后三记果
法。前中一记持行法。二记持教法。三记顺
法之喻法。四巧令生解法。五令生总持法。
谓少文摄多义等。六答难断疑法。七菩萨
行位法。后三中一佛定法。二佛慧法。三佛通
法。三有十种辩者。前明记持在心。今明巧
宣于口故也。于中一不取情谓故名为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5c 页
辩。是知若在性执。纵巧言百端未足为辩。
二顺法无行。三显无著法。四此辩亦空方为
辩也。五体无无明。六辩同佛持。七辩法令
他自悟。八于无名相法。巧以名言说令他
于言不作言解。九说众生义门辩。上应
机令喜辩。又前五是无作净辩。后五有作净
辩。上来外化摄生行竟。

下第四说十种胜
法下有五十句。明无碍殊胜行。亦是当位
成满行。于中初十胜法者。前以辩才无滞
遂显德相挺过凡小故云胜法。于中一悲
胜。二智胜。三修胜。四行胜。五戒胜。六回向
胜。七策勤胜。八降魔胜。九因行胜。十成果
胜。二有十无著者。前行德超升故。今于境
无执故云无著也。又前即行高殊胜。今即
下离染著。此十皆是自心显现意言所作。是
故智慧于中不著。初于化处不著。二于所
化不著。三于化法不著。四正作化业不
著。五化所成善不著。六应机受生不著。七
于自本愿不著。八于所行行不著。九于
因不著。十于果不著。由自安住此无著智。
即能速转异念众想。得佛无上智无著。三
有十平等心者以成无著智故。于众法中
心无分别故云平等心也。此与前十平等
何别者。前约法辨平等。此约心辨故云平
等心也。于中初八约因等。后二约果等。前
中一于所长养。二于所发言。三于所化生。
四于所化因果。五于所知法。六于染净土。
七于好丑人。八于所行行。后二中一功德
智。二正證智。于此十中皆不生异念故云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6a 页
平等心也。四有十种出生智慧者。从前平
等体寂出生后得胜智故云也。于中初入
众生性者證入众生真性也。出生智者入已
出生后得智也。馀文入出皆准知。二刹无
一异者约体俱绝故。又摄相从体故明无
异。以体从相故明无一。又多则一故无异。
一即多故无一也。三知世界如帝网。四知
土形相。五巧入法体无一无异。三释同刹
应知。六知异类之身报。七知倒惑身之因。
八知究竟一乘通同别也。九知法界自在
德。十知佛种不断德。五有十种变化者。前
依正證起后得。今依后得起自在用故次
明也。谓转变本无。化现令有故云变化。于
中初一变他众生身。如文殊变鹙子等。二
变自身作异类等。三变染刹为净等。四
变现香花等。五化现言声等。六化现愿行。
七化现调生如满足王等。八化现成佛。九
化现转法轮。十化现舍利等。又释此十亦
是以实用化显其平等。上来四段二百句文
总是释十住位竟。

自下大门第三从十种持下有三百句。答
三十句问十行位中行法。于中分三。初六
十句明大志旷远行。二从十种不思议下九
十句明定慧业用行。三从十种园林下有
一百五十句。明德备成满行。就初中有二。
先有二十句明依起大欲行。后四十句明
依起胜念行。前中初十持标行所依。谓依此
任持力方能起大志。此中通摄地持中三持
及地品中十持准辨应知。于中初三则三宝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6b 页
力持。众生是僧宝也。四大悲所作名业持。五
十大愿力令行相续。亦由佛力持故。佛果
化用尽未来际。六十度行力住持所馀。七众
生及菩提为所缘境持。起菩萨悲智行心。八
以真如理为妙也。九福。十智。各有胜力故
云持也。问此持与前十陀罗尼及十种受持
各何别耶。答陀罗尼是总持文义等。受持约
领纳忆持等。此中据加持等故不同也。二
有十种大正悕望者。依前持力起此广大
无边欲乐名大正悕望。与前正悕望何别
者。前约自分故不言大。今据胜进故不
同也。何故起此大欲愿者。以行成由此故
也。上文云智慧王所说。欲为诸法本。应起
清净欲志求无上道。此之谓也。于中一定
望顺佛令喜。二定望供佛令尽。三定望
同法成行。四定望长时修行。五定望离畏。
六定望令众生先已成佛。七定望尽严刹
海。八定望令众生灭恶因果成善因果。九
定望直心见佛闻法。十定望尽穷来际转
大法轮。第三有十种深入佛法者。明悕望
不已便能深入。是故依前大欲能尽佛法
深远边际故云也。下四十句中初二十为所
依。后二十为所起。前中初此十深入内證。于
中初四入器世界佛法。一切世界一一各别
入一切世界。故云一切世界悉分别入一切
世界也。次二入众生世间佛法。次三入智
正觉佛法。后一总就法界入于佛法。以理
就行分故云于无一异而说一异。谓五乘
位异成佛为一。行同归理故云入无所入。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6c 页
二有十种依止者。前显行深入。今辨所托
缘。于中一依善友教授。二依多闻熏力。三
依善住处资缘不乏。四依悲力。五深證大
行。六依满本愿力。七依本菩提心。八依佛
果。是所求故(脱第九第十须检馀本)。三有十种发无畏
心者。前既有所依。道令行心深胜。于可
畏事。能无所畏。以无有难作而不能作故
也。于中一以奋大勇猛故。能于十种难作
事中而悉能作。一恶业难灭。二遗法难护。
三恶魔难降。四身命难舍。五外道难伏。六
物心难称。七大众难喜。八八部难调。九下
乘难离。十上行难修。于此十难皆无畏也。
又智论第六云。菩萨有四无畏。一以闻持
善说。二知根欲说令得解脱。三一切方中
不见有难而不能答。四不见有疑而不
能释。四有十种发无疑心者。前以于难
无惧。由此自知所作皆易故无疑也。于中
一以十度摄生。二三供佛严土。四大心无
疲。五满本大愿。六定作世灯。七巧说诸法。
皆堪摄生。俱是佛法。八定成正觉。九会事
即理。十灭倒显智。上来六十句明大志旷
远行竟。下第二从十种不思议下九十句
明定慧业用行。于中分三。初三十句明融
慧超情行。次十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
行。后十法门下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就
初中。初十约行。次十约语。后十约智。约行
中有十种不思议者。由前心决无疑故令
所修无测也。于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至佛
果故云不思。如尼俱陀子小树大。二由本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7a 页
愿力无思任运果用无尽。如灭定前愿力等。
三如幻法不有而有。四依无住而不失善。
五得理不舍事。六在因能现果。七得果不
舍因。皆不思议也。八解法无碍。于中五对
十句。一约迷悟境。谓凡于无相妄见有相。
圣于凡有悟见无相。又即相是无相。无相
即是相。一事双离故难思也。馀对准之。九解
发心等菩提。以始齐终。次句以终等始。后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解心不错故无三
倒。三倒如前发心品释。十中四句。初尽流
不尽流而无二。二佛法世法一而不杂。三
摄事同理入而无入。四释成无二。不变者
一味故无二也。是故俱难思也。二有十种巧
方便微密语者。正以内行难测遂令发言
巧密。汎论密语有五种。一说彼深密法
故名为密语。如上性起中名如来密藏等。
二以一言说一切法等为密语。三以近而
不闻。如鹙子如聋等。远而无限。如目连寻
声等。名为密语。四言近意远。如说三乘为
究竟等。亦名密语。五以异言说异法。如
说觉不坚为坚等。今此文中唯约初义
说。于中初一约教法。得意玄故。会同异
故。二示同涅槃密现受生。三如东方入定
西方密出等。四巧说众生善中有恶等苦中
有乐等。五巧说众生不染而染为垢。染而
不染为净。六巧说一中有一切等。七坏处
有成。如法花中天人见劫尽此土常安稳
等。八于佛普遍现生入灭。见此密处而发
言故。九解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而不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7b 页
大愿摄生。以为巧密。十自悟不由他。而求
善友不息。以为巧密。三有十种巧方便分
别智者。前既巧说密处。今智达明了故云
也。初二知世界一净一染。次三知众生机
器。次三知三乘行相。后二知世出法。又释
初二器世间。次七众生世间。后智正觉。又释
初二何处化。次三何所化。次三化置何处。后
二以何法化。上来三十句明融惠超情行
竟。第二有十种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
行。于中初十明定体。后十明业用。又初明
深定。后显普周。前中一明入定处。谓遍一切
种种刹。二明入定身。谓以一切众生身而
入定故。如童子身入正受等。三明定照法
实。四定中见佛。五定持多劫。如十明品第
十智明说。六定出身云。如海幢比丘等。七
或以佛身示现入定。八为觉悟众生入
定。后二各于一念中得一切菩萨定慧。具
足二行入定。又初一入定处。次一入定身。
次六入定用。后二入定时。二有十种一切处
者。前明入定。今辨从定起用遍一切处
也。一悲托处。二身依处。次三起解处。一解
正报根性。后二解依报劫坏。三灾中略无风
灾。次一是所供处。次二所成处。一依一正。后
二是所作处。一惠一福。上来深定普周行
竟。第三有十种法门者下四十句明业用
自在行。于中初十明自在现法门。初一身普
现。二多处异现。三令多入一。四不失住持。
五上同果现。六无处不遍。七无时不遍。八
一刹现多身。九一身现多处。十一念普示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7c 页
现。此等并是法性融通门等故名法门也。二
有十种神通者。正以身现法门。业用无限
故云也。一宿命。二天耳。三他心。四天眼。次
五神足。一现神力。二示多身。三速往来。四
能严刹。五现化身。后一流尽示成菩提。此
十皆以通慧为体故名智通。悉从定起齐
名出生。三有十种明者。前以无壅曰通。
今委显为明。于中初一知众生业果差别。
二知众生于寂灭境起净信心。三知众生
證入理智。上三知所化。四语业。五意业。六
身业。此三显能化。七于境转分别想为正
智因。八知理平等起行无碍。初知三性理
不碍起行成佛。九知众生真心称理随缘
显事不失化用。于中初知称理现事不
失化用。二何以故释成无碍。初中又初一
向化他。二不失自行。三何以下释成。前中
初四句知众生真体。二知因下八句知众生
缘起相事者。是从因缘所生报也。三知愚
痴下六句三对知众生染净差别。四知生死
下八句四对知众生理事无碍。五知转下八
句四对知众生道器差别。初知转依未转。二
知治道起未。三知惑灭道立。四知行成根
报别。下句总结成化。谓称缘起而观察也。
十中有七。初善能离著。二不见下善起行
愿。三见一切下善植德本。四自在下善起胜
通。五知种种说下善能照境。六永断下善益
自他。七除灭下善能得果。并可知。馀义如
前十明品说。四有十种解脱者。前大智明
起。今辨无明障尽故云解脱。解脱有二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8a 页
一作用自在名为解脱。如上不思议法品十
种不思议解脱等。二于缚离系名解脱。如
此所说。于中初四于凡夫得脱。初二脱惑
障。一钝使。二利使。次一脱业障。后一脱报
障。五于小乘得脱。六于地前得脱。七于
地上因位得解脱。八于微细著微细碍得
解脱。亦是道累外自在故云解脱。脱后二
门也。上来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竟。下第
三从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明德备成满行。
于中分四。初四十句明报德圆满行。二十
种发不动心下二十句明心住坚深行。三十
种智慧观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胜行。四从
十种不可称量下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就
初报德圆满行中。初十游赏园林。次十栖止
宫殿。次十于中娱乐。后十将出束带故曰庄
严。就初十园林中。一一皆初举园林名体。
后以义释成。谓游观适悦故也。前七自分因
行。后三胜进果行。前中初二利他行。后五自
利行。一时。二处。三违。四顺。五修行。以道品
等从佛流出故云慈父境也。后三中一念
果法。二现法轮。三示正觉。二有十种宫殿
者。前园林外游。今宫殿内安故次明也。亦皆
先标名体。后释显义相。谓若妄失菩提心。
即令正行无所栖止故云也。此一为行本。
次七明利他行。初四化三界众生。色界中分
二故。四梵者四无量也。无色是难处。为灭
彼难菩萨生中也。次三中一通化。二化眷
属。三化憍慢。后二自行成满。一修因。二得
果。三有十种乐者。既住宫殿情忻胜利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8b 页
云乐也。于中初八因法中乐。后二果法中
乐前中初六自利法。后二利他法。第四有十
种庄严者。既乐心成以胜德自严故次明
也。于中初二力无畏。次二义法辩。次二愿行
严。次二摄刹雨法。后二持行现化。上来
报行竟。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坚深行。于
中初十心坚。后十深入。初中一舍有心坚。二
向法。三供佛。四悲观。五慈摄。六专求。七常
修。八信坚。有根信者生佛果故。不浊信者
不杂无明故。离垢信者不求世有故。明净
信者正證理故。供佛信者向果故。不退者因
行坚故。不坏者外缘不动故。九穷果。十行圆。
二有十种不舍深心者。以行坚不动乃穷
达深理故云也。又令此心不离慇至。故云
不舍探心也。于中一智。二悲。三显化意。四
近友。五供佛。六求法。七持净戒。八摄同行。
九持佛法。十修愿行。下第三有十种智慧观
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能行。于中初十者。
以能心慇不舍。遂令智慧巧观所作。于中
一观教法。二观行法。三观通力法。四观巧
便法。五佛持者。若约用明佛神力加持。若
约体法身住持万德。上观法自在。六内持。
七外说。上说法自在。八观深。九观广。十观
多。十一观无碍。上观法深广。是增数十故。
剩一门也。二有十种分别者。既能观察。遂
能简择诸法故云分别也。于中初二分别
依他起性。一法一喻。次一知遍计性无所有
故无可诤也。后七分别圆成实性。一知恒
沙功德。二体实无依。三坚若金刚。四则是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8c 页
法身如来。五法身体寂。六證道所摄。七体相
一味。三有十种无垢者。由简择深法除障
离垢故也。此中离十种垢。一无异求垢。二
无疑惑垢。三无邪见垢。四无所知障垢。五
无不欲佛果垢。六无讷言垢。七无怯弱垢。
八无障大悲垢。以悲是菩萨所住故。又
无障十地之无明。以十地是菩萨所住故。
九无散动垢。十无微细碍著垢。又释初三
约心净。一深心。二信心。三解心。次一约境
净。次五约行净。后一约果净。四有十种智
印者。以离垢障令德坚固揩定不动故次
明也。于中一于安受苦境。忍智不动故明
印也。变易苦者是坏苦也。二于他不饶益
忍行决定。三于深佛法信忍决定。即法思忍
也。四决定成佛当度众生。五决定解教等
诸佛故。六大欲决定有十一句。初善欲是
总。馀十是别。七决定不惜身命求佛果。八
于善根未熟众生令生长。九已熟众生令
入法。十因圆果满。五有十种智慧光明者。
既行能决定遂令照用无碍故也。于中皆先
明所照。后显能照。初二求果见佛。次二见
机授法。次二依友示佛。次二摄生说法。
次二佛持行满下第四有十种不可称量下。
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于中初十明尊重行。
次十勇修行。次十高胜行后十深广行。初十
中明行用难测。凡小莫窥故云也。于中一
住真不證难。二成善不取难。三解理不疑
事难。四长劫无怠难。五得灭不住难。又释
四不厌生死。五不住涅槃。六无劫说劫难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9a 页
七非行起行难。八解了唯心难。三界是处
识。三世是数识也。心无边者通摄馀一切法
也。九悲广无限难。十得果不受难。由此难
测故过凡小。言不能称。智不能量故云
也。二有十种发无懈怠心者。既行用超过。
遂令勇猛无间故也。于中初三破邪授正。
次二满行摄生。次二成果调物。次一多刹
现佛次一一切广施。后一一念顿解。于中
有五。初举所解之法有九门。二如是等下
对辨能解之相。三于一切下略明解不颠倒。
四无二智下广显无倒解相。五法界等下辨
无倒智业用。三有十种须弥山王正直心者。
正以勇猛中成大心决定。正向菩提不
可倾动故云也于中初一修能證智决定。
二观所證理决定。三决定令此福慧趣入
所證无垢白净真如。四决定成熟求法之
行。离盗法者。谓从他闻法言我自解。不
称赞师。准观佛三昧经。堕地狱如箭射
也。起一切施心者欲拟法施于一切众生
故也。五大忍度生行如如舍者观如舍相故。
大忍法者大智现前故。六成就超魔境界
行。于中四。初成就胜法。二不味此胜。三但
求正法。四举因释成。七精进勇修行摄。论
云愚修虽小时怠心疑已久。佛于无量劫
勤勇谓须臾。八不舍恶人行。九孤子勇修
行。十即空成有行。于中。初无有一法等。
正明见理实无。二而菩萨下明不舍悲愿。
三举法释成。谓即此无所有。出生菩提故。
四而此菩萨下明称理造修。亦不生如是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9b 页
恐怖。若一切空我有何义求无上道也。四
有十种入深智慧大海等者。前明志山坚
耸。今显智海宏深故次明也。谓以如大海
之智慧。深悟證入此十种法。成无上菩提
故名也。非是入此智慧海中。以别显中云
入无量众生界等故得知也。一入众生界
无量。二入世界无量。三入虚空界。四入法
界。五入三世佛无边善根界。六七八入三世
诸佛界。九能供多佛。十能求多法。上来总
答第三十行位行相竟。

自下大门第四从十种宝住下有三百句。
答前二十九问。明十回向位中行相差别。
以十自在中章门十句不在问中故。有三
百答二十九问也。于中分三。初一百一十
句明回向位中行体坚固义。二从十自在下
一百二十句明行用自在义。三从十种游戏
神通下七十门明行位圆备义。就初行体
中分二。初四十门明行体成就高栖彼岸。
二从十不坏信下七十门明行体离障摄诸
胜德。就前中初十种宝住者。住于正法可
贵之所故云宝住。又以无住为住。亦名
宝住。于中一近佛。二闻法。三自在受生。四
知法自在。谓总别无碍。五智断自在。谓资粮
道息。加行道离。无间道断。而不證实际者。
异二乘故。留惑故。到实际岸者。到法无我
际故究竟也。六悲智自在。谓知众生空而
行化度。七知理事无碍法。八知理无不碍
起行。九于空善巧所愿不虚。十闻多佛异
说善解会通。谓以四意等而决故也。以佛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29c 页
智不思故多异说。法体不殊故云言无二
也。二有十种发金刚心者。既所住可贵。能
于大乘无限齐法。以坚固心穷尽其际故
名庄严等也。于中一知三世无际法。二引
多菩萨自策励已。三严无际世界。四福惠
治及无际众生。五以善根供无际佛。六
深解无际佛法。谓释中云一切摄取者。谓
无相不坏相为摄取。以无相摄相故。相摄
无相故。云一切摄也。七能忍无际苦恼级
者。俗书云。斩贼首为级。赐爵一级。因以为
名。住不二法者。苦及我不二。即法思忍也。
八无际无际时。于无际无际处行菩萨道。
九以心要成无际大行。十即寂起用行。于
中四。先住空寂。二而亦不舍下明起事用
行。三何以故下举大愿释成。四善知是法下
明双融大愿行。三有十种发大事者。于所
作大事令发起现前故云也。于中初三福
业大。次三化业大严土为摄生也。次二明
胜进摄福。九成佛。十说法。四有十种究竟大
事者。前于大事但能起现前。今明所作成
满故云究竟。于中一供尽佛境。二满本所
请。三求尽正法。四次二增因出果。次二愿
行成满。后三供人闻法。第二有十不坏信
下有七十门。明行体离障摄诸胜德。于中
初四十门明信惠善巧。后三十显心行摄
位。就前中初明十种不坏信者。于深入
法净信不坏。破不信障。初六信行缘。后四
信行体。前中信众生者。信是所化悲境故
也。又信其有如来藏佛性等故。二有十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0a 页
受记者。既内怀坚信。外蒙记别故有受记。
前明自知受记。今明诸佛与记故为别也。
于中一种解脱分善根闻法毛竖等。二得
初地见谛名谛满等。三于修位中广行诸
行。四对现众前。五对众不现前。六因悟自
心本之觉义。七法忍位成。八化功已立。九
劫数已满。十位至自在。馀如前说。三有十
种善根回向者。以已善根顺同善友故云
也。初二同心。次一同行。次二同修。次二同
治。谓正念能治现前。清净所治已离。次一
同位。后二同證。则无异。同者谓此菩萨善根
回向与善知识善根。一体无异故名为同。
非是别体相似名同。四有十种得智慧者
以回向德熟得智能自在故明也。于中初
四自分。一解施。二乐法。三入佛境。四能遣
疑。后六胜进。一悟实。二入权。三解小善
生佛。四具德。五往佛。六悟法。由解此等
故得智自在也。第二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
心者。下三十门明心行摄位。于中初于无
限之境发称境之心故云也。一广念所求。
二广念所度。次二广念所显。一会事。二显
理。次二广念因果位。七广了业报。八广严
刹。九入大众。十观圆音。二有十种藏者。
既以大心普周故。令德穷海奥故次明
也。一字藏。二义。三持。四辩。五惠。六通。七
巧。八见佛。九入劫。十喜敬。此等皆有含摄蕴
积同名藏也。三有十种调顺者。既积德盈
满刚犷斯尽故。次明也。一离谤。二离疑。三
舍慢。四舍自见。五背下乘。六离散动。七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0b 页
舍异见。八离三不善。九降魔怨。十离六弊
此约遮释。若就表言。所作行熟至顺调柔故
也。上来释行体坚固竟。

下第二十自在下
有一百二十门明行用自在。于中初十总明
自在。后一百一十别显自在。前中十自在者。
作用无碍延促由已故云自在。此中十自在
同第八地中释。此中庄严彼名财物自在。此
中解脱彼名信解自在。准梵本应名胜解。
此中神力彼名如意自在。一一皆标名后释
义。同前可知。法集经第二卷中亦明此义。
第二别显中。初列十章。后以百门次第解
释。列名中第九约身力。第十约智力。馀
如下释。后次第释中。先辨众生自在。以是
所化故。于中初五于众生中转变自在。后
五于众生中作上首自在。又释初一总。馀
九别。别中起其愿。乐想不断名持。二依物
授法。三令得益名变。四令入法界。后五
上首身可知。二刹自在中。初三以粗入细
自在。渐次深入乃至无尽。次三身上无碍自
在。一身满刹。二刹满身三撖令动。次二严
刹自在。后二现佛现刹自在。何故皆得如
是自在者。释略有五义。一了达缘起相由
门故。二达法性融通门故。三定力自在起
胜通故。四得解脱力能回转故。五智力了
如幻梦法。随自心现得自在故。并由所知
障尽故得然。馀上下文皆同此释应知。三
法自在中。一一多自在。二要由智出。三理事
无碍。四总别善巧。五无言之言。六巧转一
乘。七多劫说一。八即染成净。九巧现多端。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0c 页
十体不碍用。四身自在中。初二自他无碍。
次二果德无碍。次二依正无碍。次二定慧自
在。后二理事自在。亦是染净自在。真妄自在
也。五愿自在中。一因愿同求故。彼即自也。二
果愿同现皆为众生。三愿令得果。四常愿
不息。五无身现身。谓离凡夫识身不著二
乘智身。又离取相识身。亦不著无相智身
而能现身。由愿力也。次二同事教化。八修
因多时。九成果多处。十普雨法雨。并由愿
体无障碍愿力不待作意。自然成就故名
愿自在。六境界自在者。于分齐境界回转无
碍。于此十种胜劣相违境中。皆得胜现劣
故称自在。一理事相违。二耶正。三染净。四
因果。五静乱。六真妄。七凡圣。八悲智。九体
用。十大小。谓处大现小故也。七智自在者
智。不自显。约所知显之。初二能化智。一说。
二持。次三知所化智。一知根。二知欲。三
知惑治。六亦上入十力。七下知三世。八
示正觉。七知根业。十达音声。八通自在中。
一神足。二天耳。三流尽。亦是应成。四语业。
五宿命。六幻通。七义法智通。八教法智。九敬
护。十理法智。九神力自在中。初二幻通力。尘
中现者尘内先有非是外入。次三如意通力。
初二正中现依。谓毛孔是正报故。后一毛系
围山。次三于劫自在。一多少自在。二示现
三灾不恼众生。三劫灾坏时持其资具不
令坏损。后二于处自在。一远掷。二解空。十
力自在。是悲智之力故不同前门。一调生
力。二严上力。三法身力。四常修力。五开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1a 页
觉力。六摄行力。七度生力。八自觉力。九种
智力。十大悲力。各先标名后释义。皆业
用不屈称为力也。下通结可知。上来行
德自在竟。

下第三十种游戏神通下七十门
明行德圆备。于中初二十门明行德殊胜。
后五十门明行德圆满。前中初十明住志
行成游赏自在故云也。于中初二以染正
报对净依报以明相作。此中有四种自在。
一依正相作。二染净相作。三染正净依相作。
四此上相作已甚希有。况各不坏不杂故为
极自在。名游戏通也。下并准之。次二以佛
身对二乘明相作。问佛是果人。菩萨因人。
何故因人能令佛身作二乘耶。答此是普贤
位中菩萨与佛齐故。又释是佛下就容其作
故。次二因位果位相作。次二生死涅槃相作。
而不著涅槃者生死不染涅槃也。亦不究竟
无馀者明生死不亡也。此中唯是果位方便
净涅槃。此中非是性净涅槃。性净涅槃与生
死相作不足为奇。后二明定用相作。二十
胜行者。以游履自在故。令所作皆悉精微
故云胜行。于中初三摄生行。前二以法就
机。后一摄机同法。次三知法行。一因果相
出。二有为无为相出。三生死涅槃相出。后四
三业行。一语业。次二身业。后一意业可知。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门明行德圆满中。初十
力者。正以德胜智用堪能故云力也。皆有
标释。于中初七自分因力。一不染三界。二
不坏四信。三巧修行上三自行。四知物心。
五满物愿。六常化。七现乘。上四利他行。后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1b 页
三胜进果力。一现佛身。二悟菩提。三转法
轮。二有十种无畏者。正以智力功强外无
所惧故云也。于中初二具持文义答难不
畏。三了达二空不畏妄念。四威仪无缺
畏。五三业无失畏。六不畏魔等。七无有
不能闻持畏。八悲愿不畏生死涅槃。九
示同二乘而不畏二乘。十不畏机感而不
能现。三有十不共法者。正以智力雄猛凡
小莫窥故云不共。又释既皆云不由他悟。
即知行起。自心非他所共故名不共。一自
己行。二化他行。三回向行。四巧便行。于中
有三。先巧离二乘。二于生死中下巧顺世
间。三于世间下巧穷彼岸。五智慧行。于中
三。先总举定慧。二常在涅槃下别辨十门自
在智慧。三菩萨成就下总结叹胜。六三业随
智行。七悲代他苦行。八慈受他供行。九自
净净他行。十位满常修行。四有十种业者。
正以内德不共令所作必然故云业也。于
中初一约处。次三约人。次一约时。次二约
用。一身行。二身光。后三约护持。一护法。二
说法。三愿持。此等多约境事为名。各有标
释可知。五有十种身。由业因既备身果现
前故也。此亦是回向位满所得十身。初二
约体以不来入趣故。后于趣中亦无可
出去故云也。次五约用。一顺同世。二不失
真。亦是世间所知真实。三用尽来际。四五
正以随缘不变故得坚固不动也后三约
相。一福相。二理相。三果相。此十身与前十
行品中第九行内十身有同有异。相摄可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1c 页
知。上来有三百答十回向中行相竟。此
上十业十身自古诸德多将入后十地位中
收。然别行度世经六翻问答中。此在第四末。
今依彼经。科判此文入回向摄。自下大门
第五从十种身业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
问。十地位中行相。于中分四。初一百二十
门明十地中三业殊胜行。寄在于初地。二
从十种方便下九十门明造修离障行。寄
二三地。三从十种离生下九十门明造修纯
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四从十种足下二
百门报相圆满行。寄八地已上位。

就初
中分三。初二十明身业行。二次四十明口
业行。后六十显意业行。就初中先依身起
业。一遍一切处。二趣一切机。三同一切
生。四游一切刹。五诣一切佛。六擎一切土。
七碎一切山。八现一切事。九覆一切生。十
现一切佛。皆是身之作用同名身业。二有
十种身者。准前问应名净身业。下口业中
亦同此。又此是行法为身故不同前。于中
初二六度四摄。次二慈悲。次二福智。次三体
用。后一成果。第二有十种口下四十明口
业。初十明口业体应名语业。以口是身分
摄故。于中一离恶口。二离两舌。次二离妄
语。一粗二细。馀六离绮言。此并约遮释。若
约表十种各显一德。如文可知。二有十种
清净业庄严菩萨口业者。显语业净因以
严其语故云也。于中初二摄法行。次二离
过行。次二摄善行。次二法施行。后二闻法行。
由此十行使语业严净也。三得十守护者。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2a 页
由发言诚谛。幽灵悬鉴故加守护。于八部
之外。加梵王众及佛法王为十可知。四成
十大事者。由内因诚实。外缘加护。致令语
力广大成其所作故也。一能断疑。二能普
至。三动其根。四入其性。五拔其使。六除其
习。七生净信。八起深乐。九令證理。十得
大果。第三有十种心下六十门明意业。于
中初十明意业体。后五十显意业用。就前
中一广心。二深心。三胜心。四净心。五利心。
六坚心。七无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无
边心。此并是意乐之心也。二有十发心者。
心体既满理。宜发起胜用故也。于中初
六明利他心。次二自利心。后二胜分中利他。
又释初一总。馀九别。并是利他心可知。三
有十种满心者。前既发心修成所作遍满
法界故云也。于中一悲心广。二智契深。三
解脱用。谓是九世即一念名为解脱。四满八
相。五遍知器。六了真谛。七解俗网。八满无
生。九达心界。十现等觉。四有十根者。由
前心满堪为法器。能出生故名根也。一信
根。二乐根。谓信增为乐。三精进根故不退
也。四定根住位。五慧根。六悲根。七坚智。八
明慧。九为法身器。十作报身根。五有十种
直心者。以生后体立正向所作故云直
也。于中初二直背下。次二直顺上。五于违
不动。六于顺无染。七随法能持。八悲不择
处。九入深义。十习广教。第六有十深心
者。由前正向令信乐慇至故曰深心。于中
初二深离障。次二正入法。一行二解。五知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2b 页
法无碍。六入异方便。七成辨所作。八定深。
九愿深。十悲深。上来初地行相竟。

下第二十种方便下九十门明二地已上行
相。于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方便行。二
从十种入众生下三十句明慈悲方便行。三
从十种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就前
中初十方便者。巧修正行故。初六是舍相
方便。巧修六度可知。后四是摄生方便。一
慈与乐。二悲代苦。三授智。四与法。二有
十种乐修者。正以善巧无碍而能欣求诸
行故云也。一乐胜善。二乐异严。三乐广大。
四乐甚深。五乐四无量。六乐持戒。七乐慈
忍。八乐明解。九乐神通。十乐听法。上辨
因。后一显所成果。三有十种解脱深入世
界者。谓乐修不已。能以解脱胜力令一切
世界相入等故以为名。于中初以多入一。
二以一入多。三一佛满十方。四示界全空。
五同佛庄严。六一菩萨满一切。七入毛孔。
八入众生中。九一果处遍。十一妙音满。第二
有十种入众生下三十明悲方便中。初十
明无缘大悲。巧会物性故名入众生性。又
令众生界有所入故名入众生性。性亦名
界。界有二义。一分齐义。二为因义。文中前
五明相入自在。一摄事入理。次二多事入
一。四摄末入本。五多界入一。后五回入化
用。初一入所化器。后四入能化相。初一入
随类相化。馀三可知。二有十习气者。由善
入物性令成串习气分。以为行因。即熏成
习气也。一行本气。二成行气。三下化。四上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2c 页
见。五受生。六大行。七十愿。八十度。九理智。
十量智。三有十炽燃者。前习因既立。能发
生现行繁兴大用故名也。初二严土摄生。
次二依缘成善。次二慈悲。次二行巧。后二
因果。第三有十种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
行中。初十趣者到行到果名为趣也。初二六
度三学。次二妙智真境。次二依法成善。次
二依人起行。后二成佛说法。前八趣因。后
二趣果。二有十种事能具佛法者。由此十
事现前。令诸佛法无不成满故云也。初二
信人法。次二离过失。次二信入胜境。次二
住正离耶。后二念佛信果。于此十中遂
作一种。如教成就。即令佛法皆悉具足。况
具十事。三有十种退失应远离者。既能具
足佛法。便能修道在缘不退故云也。初四
失利他行。后六失自利行。观令远离。


第三有十种离生。下九十句明四地已上至
七地来出世间行。于中分三。初三十句明
因行体广。二从十种名号下二十明行用殊
胜。三从十种无量下四十显行德成就。前
中初离生者是舍有为行故名离生。又得
无生故名离生。又显行熟纯离生涩等过
患故名离生。广释如婆沙中。又大小乘同
辨离生位在见道。今此寄在四地已上出
世间位。于中初二约智悲。次二就舍著。次
三离惑就生。若二乘舍惑离生。不能随有
亲近众生。菩萨反此。八离而不离。九不离
而离。十得果不舍因。二有十种决定法者。
正以离生之患能得法决定。初五自分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3a 页
一生佛种中。二入佛境界。三解。四行。五成
善。后五胜进行。一住果体。二得果用。三顺
果位。四同果身。五同佛住。三有十出生佛
道者。于法既决。能从缘出生圣道故云
也。于中初二顺人信法。次二愿善不虚。次
二时处广长。次二无间普遍。后二愿行摄生。
第二有十名号下二十句显行用殊胜中。
初十正以实德内充。嘉名外响故云也。菩提
是所求。萨埵是能求之士。以从所求名菩
提萨埵。于中初四约所求菩提境为名。一总
举菩提。二约过小乘。三约过因位。四约体
胜殊。次二约自行为名。一惠无比。二上
精进。次二约所知解为名。一能示上法于
众生。二能知十方于诸佛。后二约德为名。
一福高。二惠深。又如瑜伽第四十六云。一切
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所谓名为菩提
萨埵摩诃萨埵。乃至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
八。庄严论第十二皆同此说。庄严论云。此十
六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又商主
天子经有五义立名。一于菩提分住持入
故。故名菩萨。二入大乘故。满大智故。故名
摩诃萨。三不可求法智德入故。故名最胜萨
埵。四不与烦恼共住。为诸众生灭烦恼
故。发精进故。故名净萨埵。五令诸众生行
净道故。故名极净萨埵。二有十种道者。以
名德称实遂得行解虚通故云道也。于中
约增数以明十种。初一约行本。以菩萨万
行皆菩提心为本故。二约实惠方便惠。亦
是正助二行。三约三空定。游出三界故云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3b 页
道。四约四行。除四障。一业障。二嫉妒障。三
谤法障。四乐世有障。亦是异求障。智论云。行
是悔过等四行。疾至阿毗拔致地。五约五
根。六约六通。七念中于六念上加念众生。
是悲心也。八正道可知。九次第定者并是寂
用双行故。是菩萨道摄。于中初禅可知。二
从喜悦者是二禅利益支也。离退过者是二
禅离觉观障也。三息喜悦者是三禅也。四离
世苦乐者是第四禅也。见佛等明定用。并四
无色定及灭尽定为九也。十力道中知欲乐。
先知。后为说法现身等。馀并可知。第三有
十种无量道下四十句明行德成就。于中
二。先总标四名。后各别显释。初无量道者。
谓是菩萨智所游路无边际故。一事空。二理
性。三正报。四依报。五时劫。六施设。后四是
佛三业力用。净识为体。二道具者以前染净
等无际限。菩萨起道之缘亦同无际故云也。
约前所知十种广大。显能知集起亦同无际
更无别法。三修道者对缘造行故名修
道。非是见修等修。又摄论中总集修亦在地
上。同此也。初三别约三无性修。一无相观
中不见所执染法可著。亦不见净法可依
出离。由此能令三业无失。二于无生观中。
不见染分可减净分可增。以无生理实
故。三于无性性观中。不见前二性为有。不
见三无为无。又真如相非有体非无。上
约正證智。四约后得智中。别就依他性以
成修行。观唯识如幻等成不颠倒行。五作
三空不离三界。为欲在中长善根故。六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3c 页
于教法不著。七于理中恒沙法不坏。八于
真体平等。九起行勇猛。十于佛德平等不
疑。四庄严道者。谓修道行互相交饰故名也。
又释皆以逆行用严道。于中初五自行无
染。一在乱常定。次二处小常大。次二在欲
行禅。次三随有摄化行。一化乐世。二化
耶道。三化犯戒救苦。九自行成满。于中
三。初得法满。二为一切众生下巧便示现。三
何以故下释成善巧。十因圆果满。于中三。
先因圆得果。二而亦不断下明得果不舍
因。三何以故下释成行相。可知。

下第四
从十足下二百门明八地已上报德纯熟
行。于中分五。初二十句明手足外用行。二
从十腹下三十句明内德盈满行。三从十
庄严下二十明外相严备行。四从十头下
七十明六根业用行。五从十行下六十明
四威仪动止行。就初中。十足行用进涉表其
脚足。从下为初。是故先辨。于中初二约行。
一戒一进。次二约通。一总一别。次二约心。
一信一愿。次二约法。一护一听。后二约德。
一福一断。二有十手者行用取授表其身
手。于中初四自行。一取。二与。三恭下。四敬
上。次四利他。一除疑网。二拔欲泥。三济四
流。四授正法。后二明二行满。一除惑病。二
破无明。第二有十腹下三十句明内德盈
满中。初腹者如世人腹含容不净。今明菩
萨行腹。反彼说净。于中初三约戒净。一持
戒心。二正护戒。三不覆过。次一约定净。谓
定心无著也。后六约惠净。一断惑障。二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4a 页
灭业障。三纳实法。谓如食满腹之想。四悟
缘起。五觉八正。六破耶见。二有十藏者。
前总举其腹。今明前腹内五藏相。似有摄
藏义故次明也。于中初六下摄众生。后四
上摄佛果。前中初三总摄。一授解。二令行。
三成德。谓成僧宝也。后三别摄三聚众生。
耶定众生令得生善根者。此约菩萨为
外缘力也。涅槃经一阐提人虽断善根。由
佛性力故。未来善根还得生长者。彼约内
因力也。后四上摄中。一摄佛十力。二摄四
无畏。三摄不共法。四摄佛證智。三有十心
者。前通明腹内诸藏。今别明心藏。为最胜
故。五藏主故。中实故。集起故。于中初二摄
善心。一勇。二勤。次二破恶心。一破恶缘。二
破恶因。次二成行心。一坚。二净。上六自行。
次二摄生心。一令悟。二慈救。谓梵住是慈
也。后二成德心。一深。二固。第三从十庄严
下二十明外相严备行。初十犹同世人服饰
严身。初二慈悲严。次二愿求严。次三摄生严。
后三摄德严。二有十器杖者。前既束带严
身。今固执持器杖。显行能除障故。初五以
顺杖破障。次三以违杖破障。如夺贼器
杖还用害贼。后二成德建功杖也。第四有
十头下七十句明六根业用行。先明头者
以身之上故。于中初一断德深。次三福德
高。次一悲德坚。次二智德广。次二摄生德。后
一护法德。二有十眼者。行德净胜照了于
缘故同眼也。十眼义略作四门。一释名。二
体性。三诸门。上三如别说。四释文中。智论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4b 页
中。无常肉眼畏大风故不见他方。此经是
真常肉眼见十方色故。无量寿经慧眼见
真。又法眼观察究竟诸道。与此不同准释
可知。此中皆从根境立名可知。后五中智
眼分别事法。无碍眼见事不碍理也。普眼
见五事平等。馀并可知。三有十耳者如
理听闻故。依闻起行故。初二离违离顺。次
二弃小欣大。次二悯苦离乐。次二求佛究
法。后二了俗至真。四有十种鼻者。饮嗅
行香依鼻增道故云也。于中初四闻香体。
杂集论唯有三种。此文有四会释可知。次
三闻香表用。瑜伽等中上二界既无鼻舌两
识。亦无香味二尘。此中闻非想等香者明
其不无微细香等。以菩萨鼻识过人天故
能了知也。后三闻出世人法香。五有十种
舌者明语业自在。依之增善故也。于中初
五约辩说显德。后五约顺用显位。六有
十身者明身业自在。应机现形故。于中初
三现凡身。次五现三乘身。后二现体用身。
一用一体。七有十意者明意业自在。于中一
信。二闻。三思。四修。五止。六观。七总调。八调
内思。九调外境中。十明佛定。第五有十种
行下六十门明四威仪动止行中。初十行
者。谓发动游行故。初二能听能说。次三自调
化物。次一成己净惠。次二下化上敬。后二
得果存因。二有十种住者。行有止息故
明其住。若小乘令住四念等。今明菩萨住。
此十行初一住行本。二住行相。三住正慧。
四住定处。五住戒处。次二顺人法。次二智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4c 页
忍圆。后一住果满。三有十种坐者。住戒有
疲故明安坐。菩萨处此。而成行摄生故也。
初四同世坐以摄物。后六以法坐而成德。
一辨。二持。三定。四慈。五悲。六力。四有十种
卧者坐亦须卧显憩息归静故云也。初二
定加行。一息諠。二趣定。次一得定。后七定
果。一起慈。二离悔。次二惠悟。次一如愿。
后二作满。又如经中不得仰伏左胁等卧
唯以右胁思明相等。今此菩萨就法以明
摄用归体故为卧也。五有十种住者明智
有栖止故云住也。前明能住。此辨所住。又
前明身住此明心住。是故前属四仪。此约
心行也。于中初四住四等。次一住六度。次
三住三空。后二行位满。六有十种行者。远
师释。前明利他行此明自利行。又正云前
明始终方便故以乐闻等为行。今此明淳
熟修故以正念等为行。又厚云。前是四威
仪中行住之行。此说始终起行之行。今谓亦
是前约身仪。此约心行。若尔何故前十亦
有心起行耶。释此经菩萨身外事。并就内
行以显其相。例皆如是故不疑也。于中初
四自行。一加行。二觉法理趣。三后智顺佛。
四起六度行。次四摄生行。一总举。二同事。
三爱语。四利益。谓示同贪等而觉悟彼也。
后二二行成满。上来总五百二十句明上第
五大段十地位中相竟。

自下大门第六从
十种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因圆果
满行。于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圆究竟
行。亦是等觉位相似。二从十种住兜率天下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5a 页
一百九十明现果圆满行。亦是妙觉位相似。

就前中分三。初有一百四十门明因行
体性。二从十种义下八十门明方便造修
行。三从十种魔下一百门明因行除障。就
前中二。初四十明起行方便。二从十种施
下明十度行体。就前中初二十明意业观
察。次十身业奋迅。后十语业哮吼。前中初十
种观察者。观解方便故。善达所行通塞相
故。于中初三观所化。一知业。二知报。三知
根。谓能不迷理性无根而能观随事根别。
次六觉法宝。一理法。二果法。三教法。四行
法。五六观位法。一灭障。二得记。后一定法。
亦是所成果用。二有十种周遍观察者。谓审
察穷尽故。解能起行故。又释亦得前是审虑
筹度。此明举目周察故也。初六令众生
得六度行故。后四令他得四丈夫法。一近
友。二闻法。三思惟。谓不舍悲也。四修行。
令得菩提故。又释后四是自利。一重人。二
顺法。三悲。四智。三有十种奋迅者。谓实行
内充。威德外溢。又建功玄极。威肃勇健故
名奋迅。初一身胜。二心大。三教威。四行用。
五破耶。六灭惑。七达法。八广持。九具辩。
十圆果。四有十种师子吼者。既勇健无畏。
即能决定宣唱故名也。依涅槃经师子吼有
十一事具如彼说。此中一觉心吼。二大悲
吼。三报恩吼。四大誓吼。五净戒吼。六积德
无厌。七积智无足。八證理决然。后二果成
决定。此皆先显所成决。后结能成之行可
知。第二有十种净施下一百门明十度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5b 页
初十施者辍己惠人故。一舍心施。二满
愿。三一心。四了田。五无简。六不著。七舍身
财。八求大果。九益众生。十净三轮。二有十
种戒者防三业非具止作故。于中初七自
分中。初三律仪戒。次三摄善戒。一过凡。二
背小。三顺大。次一摄众生戒。谓巧拔犯禁
故名微密。后三约胜进。亦三聚可知。三有
十种忍者。情安于法故。初三耐怨害忍忍
他三业所恼故。次五安受苦忍。一不害他。
二不惜命。三不轻小。四受割截。五忍苦
恶。后二法思惟忍。一离惑。二得法。四有十
精进者顺理勤策故。初五明三业精进。身
语初二。意业三心。亦是勤勇精进。六无足精
进。七难坏精进。八成事精进。九入理精进。
十用进。五有十禅者摄心不散故。初四方
便。一出俗。二近友。三在静。四离闹。次二
正定。一初得。二坚成。次二发惠。一起智。二
断惑。上八是现法乐住禅。九利益众生禅。
十引起神通等禅。六有十慧者正解照理
故。初三解法慧。一解因不即果。二解缘不
离果。三解果不断常。次四摄生慧。一拔
邪。二知器。三授法。四降魔。后三證理慧。
一见法身。二摄胜德。三觉平等。又释初三
加行。次四后得。后三正体可知。七有十慈
者与乐意故。初一离怨亲。二令得实益。非
但口言。谓令离苦因也。三救苦果。四授乐
因五令得断果。六令求智果。七身放慈光。
八心广如空。上八缘众生慈。九法缘。十无
缘。并可知。佛地论中法缘慈缘。五蕴假法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5c 页
与此不同。八有十悲者拔苦意故。于中初
总显。馀九别辨。别中初六对物起悲。后三
授其所益。一悯其容妄故为灭。二伤其
真隐故为显。三念彼不知故令悟。九有十
喜者庆物获益。于中一庆自发心。二庆
舍所有。三庆救毁戒。四庆和诤讼。五庆
护正法。六庆乐正法。七庆物同行。八自
庆供佛。九庆他得定。十庆他智满。十有
十舍者情无取著故。一舍贪嗔。二舍世法。
谓八法中利衰依身。称讥毁誉依口。苦乐依
意。又利及称誉是生乐因。衰及讥毁是生苦
因。以因果通说故有八也。三舍非器。谓于
法器众生知时授法。于非法器舍而不嫌。
四舍二乘。五舍惑染。六舍背有。七舍异语。
八舍非时。谓根未熟待时且舍。九舍非缘。
谓有众生应受佛化。非是菩萨所化。亦不
强化。是故舍之。十舍异见。上来明因行体
性竟。第二有十种义下八十门明造修方
便行。于中初四十明自分行。二从十种明
足下四十显胜进行。前中初十义者所诠旨
故。依义成行故明也。一如教旨。二解俗谛。
馀八解真谛。一离相。二离染。三绝言。四平
等。五一味。六證得。谓正智證理顺如而来
故名如来。七真。八灭。并可知。二有十法
者。自性执持故以法成行也。初一实行法。
次四离障法。次三离相法。后二果法。三有十
功德具者。成福之缘故云具也。一谓不断
三宝。是功德法由何成。此由劝众生发菩
提心。是故此劝名功德之缘具也。馀句例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6a 页
然。二巧回向。三正惠教他。四悲心不倦。五
能舍身财。六勤修相好。七不轻小善。八不
蔑小人。九敬养大人。十舍心广大。四有十
种智具者。成智因缘故云具也。于中一近
胜人。能得智故名具也。下并准之。二内调
心。三住念惠。十智显无尽。如前说。四乐
真法乐。五六度四等自折伏故。六出家守心
欲恚痴为三觉也。七观法空净。如因陀罗
陈者是帝释与修罗战时。列兵在空。影现
大海故也。八深解二空。九到无相彼岸。十
因渐得智。谓五重渐次相资得也。自分行竟。
第二有十种明足下四十明胜进行中。初
十明足者委解曰明。周备称足。又惑闇尽故。
智用满故。初七解行。后三别显三明可知。
二有十种求法者。依求正法以成胜行。初
五深心求法。谓自有实心不能勤求。自有
勤不能舍命。有能舍命不能为他舍。菩
萨不尔故。皆能也。后五广心求法。初二
为智深法住。次二为授法断疑。后一为满
足正法。三有十种明了法者。既求得法委
解照达故云也。于中以普贤法了知三乘
凡圣差别法。初一约外凡法。二内凡之始名
信行。三内凡之终名法行。四住圣之初名八
人。有人释约八忍为八人。今释大般若中
名第八人。谓从阿罗汉却数至须陀洹向
为第八也。五正得初果灭众结者。灭八
十八结见所断惑断恶道生死流。六得第二
果观欲味是患尽。馀三品惑未尽故。润
一受生故云还来受生。七得第三果。三果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6b 页
唯舍欲界。此约实法。通离三界。八罗汉。九
缘觉。十菩萨。四有十种向法者顺向普贤
法界故。一若违善友即背法门。是故反此
名为向法。馀皆准此。二觉悟诸天不令著
乐名向法也。三常怀惭愧恒向法门。四
背二乘名向法。五实心办事。六舍小。七
舍耶。八背染因缘。九称根说法。十内住
法界。上来造修行竟。第三有十种魔下一百
门明离障行分二。初五十明离障成行。后
五十明离障加持。前中初二十明所离障体。
次十明离障方便。后二十显见佛成行。前中
初十魔者于道有障。初一简去无取五蕴
故云贪著也。以彼非魔故。二简不染无知
等故云染也。以所知障等非是魔故。三简
善业故云障碍。四是第六识心慢非是馀
识。五蕴坏名死故云舍离受生。六他化天魔
𣣋妒故。七作罪不悔令善皆失。又退失善
根心不生悔故名为魔。八味定废道。九曲
情相附。如依人不依法等。十迷于所求不
起大愿。此十种魔皆持业释。谓蕴即魔故。
乃不知即魔。问此十魔摄四魔不。答或
摄。谓阴天死各一。馀皆烦恼收。或不摄。彼
四与六各是一门故。以显无尽故。彼据别
门。此约普故。二有十种魔业者。前据魔体。
今辨所因故云也。又此十业招感天魔。一
既忘觉心所修善根唯感人天。岂非魔业。
此是耶善根故。二求世报名恶施。业报差
别经若有行布施。急性多瞋怒死作大力
龙。三厌舍恶人。弃大悲故。四内有四门。一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6c 页
悭法。二呵法器令退学。三求利说。四非
器说深。五不如闻行。六乐小乘。七心瞋
口说。身恶眼视。八谤法轻人。九文词世论。
十舍危就安。十一慢法散动。剩一是增数
十也。三有十种舍离魔业者。对障修治故
云舍。一他力舍。二自力舍。三诚信力。四忆
本力。五离放逸。六求本法。七乐深法。八归
佛。九念佛。菩提树者以善根回向。要于此
树成菩提故。十善根同性。又同一果也。四
有十见佛者行障既离。佛境斯现故云见
佛。十中各标名释义。初一安住世间者。示
于涅槃无著也。成正觉者。示于世间无著
故名无著佛。又释无著是不滞义。谓不滞
体寂。现于世间示成正觉。此是总句。下九
别显。一由愿力出现故。上云佛愿力故皆悉
见。二示往善业得此妙果。令他信知业
不虚。又释以胜福业感此相好之身。令物
生信故。三净识体住持善根顺成正觉。又
持净土等。四虽现世间而常住涅槃故。前
即持令顺起。此即欲度常灭。无碍故也。问
此岂成总句释。若不尔何成正觉。五即是
理法界故。遍一切有为行处。又此现觉之身
即遍一切处故名法界佛。如结通处佛。如
上即佛身充满诸法界也。六佛虽普遍机
感心中。方乃安住心即是佛。上云应受化
器。悉充满也。又是净心缘起集成故云安住。
七虽现心中常在深定。以于多处皆无著
故。八体性不变故云决定。此通在缠等。由
此等乃成正觉。不尔即非也。九如能化意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7a 页
普覆群机故。又如所化意皆普覆故。又如
末尼珠。普覆应机无思念故。又释如意是
自在大用故。此中十佛六相总别等准之。又
此十佛摄为五对。初二能所一对。谓初是所
出后是能出。次二依正一对。谓初是正报。后
持是依报。次二常遍一对。谓涅槃常恒法界
普遍。次二现住一对。谓应现心中住定无
著。后二体用一对。初体性不动。后用充法
界。馀门如别说。又法集经云。菩萨入十种
法能知诸佛。何等为十。所谓习气佛。果报
佛。三昧佛。愿佛。心佛。实佛。同佛。化佛。供养
佛。形像佛。乃至广说。五有十种佛业者。前
明所见佛体。今辨得佛之因。又此起行顺
佛故名佛业。各有标释。初一总约化生。次
二显自利行。次二约别化生。一化悔缠者。
二化凡小心。次二于恶时护法行。一正法
难时。二魔事起时。八不取小果。九不断本
愿。十成无碍行。于中七句。一求道不碍
离。二于如来下无染不碍求。三令一切下
严刹不碍空。四教化下化生不碍无。五诸
通下具果不舍因。六示现下示圆不舍
分。七现大下现寂不碍生。上五十句明离
障成行竟。第二有十种慢业下五十明离
障加持行。于中初二十内成离障行。后三十
辨外加持行。前中初十举障。后十现治。前
中慢业者。执我自高𣣋他为业。初轻人。
次二慢法。四自举。五妒他。六谤法。七自恃。
八求师过。九不能问。十明慢障道。二有
十种智业者显对治行也。谓既识障惑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7b 页
令增长。成情从理。敬重法行故名智业。
初二信法念佛。次二近人乐法。次二敬他
自净。次二顺理重行。后二成德灭惑。并此
智之作用故名也。第二有十魔所摄持者下
三十辨外加持行。初十明怨障加持。即所离
障也。后二十明佛法加持。即能治行也。前中
由内行乖理。外魔得便故名摄持。又行乖
理即是魔摄。初二怠心舍法。次二起贪自
度。次二舍愿起断。次二成小舍大。后二舍
悲谤法。二有十佛摄持者既离魔摄。即佛
加持远耶入正。理宜故也。初二约心摄。次
二约起行摄。次二约悲智摄。一悲。二智。次
二约巧惠。一巧。二惠。后二约智断。一断。
一智。并此佛力摄持令成此等行也。三有
十种法摄持者。舍过从法故为摄持。初四
即四法印法。次二十二缘生法。次二即三乘
法。后二此净法。一性净。二断净。并由法力。
成此等行故名摄持。上来总三百二十门
明因圆究竟讫。

第二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门明果用
圆满行。此等多约八相现化。明于佛用者。
以此亦通普贤等用。不向净土实报处说
也。又释此唯菩萨作用故。唯示八相成佛
非馀实成。又释彼实成佛无成不成。不可说
故。就八相说也。于中分六。初二十在天
行。二从十种降神下二十明入胎住胎行。
三从十种生下十明出胎行。四从十种大
庄严下四十明在家同俗行。五有十种出
家下六十辨出家期道行。六有十种觉如来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7c 页
力下四十明成佛果德行。初中前十在天行。
后十现终行。前中一生菩萨在彼天时作何
等事。谓作如此十种事业。一谓于彼化欲
界天。二化色天。三化三千界生。四为十方
同类说下生法。五授彼十方同处法化。六
说法降魔。七眷属乐声化欲诸天。八诣佛
闻法。九供养多佛。十多身益生。二命终示
十事者。所作既了将欲下生现兹十明。大
乘方便经下卷中。菩萨如其本愿处兜率天
宫。能得阿耨菩提转于法轮非为不能。
菩萨思惟。阎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
听受法教。兜率天人能下阎浮提听法。是
故菩萨舍兜率天于阎浮成佛。一轮光灭
苦。觉彼令知。二毫光惊觉宿世有缘。三手
光严界。并除非器。四膝光觉天。令辨供随
侍。五心光觉力士。六毛光觉助化。七堂光
照处眷属同生。八楼光照母胎内现阁。九
足光延寿。十小相中光应现八相。馀结百
万等可知。第二有十事降神下二十。初十
明入胎。后十明住胎。前中何故入胎。为十
事故。一化小根。二摄眷属。三念不乱。四
现奇广益。五称物本愿。谓彼应在胎中化
故。六同人类故。七机宜见故。八同类共集。
九定力现奇。十供佛闻法。问据此上文兜
率命终即入胎等。何故梁摄论明化身二十
年在中阴中。答真谛三藏金光明疏中释云。
有少乘别部师云。听待父母受生竟故。
二十年在中阴。今释并是机感现形。所见各
别故也。二有十微细趣者明胎中广摄。幽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8a 页
密难知故名微细。初一现本因行。次八现
八相。后一现神力。并在胎内同时齐现。第
三有十生者。于右胁出时有此十种。一内
离痴闇。二外放大光。三未来更无此最后
边。四称理而生。五如幻似生。六顿现十方。
七内智具。八外光用。九定慧满。十震动益。第
四有十大庄严下四十明在家行。初十明
初生未行之前。大誓自严故也。一拔欲泥。二
开慧眼。三得胜身。四摧憍慢。五接退屈。六
令大益。七见佛力。八觉同行。九救疲顿。十
蒙光触。皆奋起大志用以自严。二有十事
行。七步者创起游行。显自在之貌。初一示
有俱生力故。二若在家有轮王七宝。出家
七圣财宝。三满他本愿。四自现超过。五现
大人行相。六履地现金。七加他与力。八同
数相表。九示现自悟。十称己最尊。后身菩
萨为化众生。同卅七数故不增减。三有十
事现童子地者。幼稚无染现学摄生故也。
初三符同世务。次二常无过失。次三色力
救生。后二供佛受法。四有十事现处中
宫者彩女围绕显行无染。一以同行在
彩女中故如下文监惠女等。二以不同
二乘舍欲之善故云欲明菩萨善也。如文
殊在龙女宫坐夏等。三处彼能舍以化著
乐。四顺同浊世。五在欲而行禅等。六七应
本期。谓受化在此故。八以世乐供佛。九
现定力自在。十为守护法。上来在家行竟。
第五有十事出家下六十门明舍家期道行。
于中初明出家内。初二令厌舍染。次二显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8b 页
胜令欣。次二令其舍惑。次二现于挺出自
在之德。后二顺果同因。二有十事现苦行
者。明示同异道摧诸邪见。初一有小乘机
众生。谓菩萨生在王宫未经苦行练神。何
能得道。故示化彼也。二外道耶见以自饿
为道。菩萨示饿。六年而不得道。食乳糜后
方觉菩提。是故破彼见邪。三化无业报邪
见者。如大乘方便经第二卷中。佛于往昔迦
叶佛时。为化外道五人令得无生忍故。
须为五人骂迦叶佛言秃头道人。何有秃
人能得菩提。实以般若观空而发此语。示
现此业。得报不失。苦行六年令馀众生信
知。一生菩萨方便之业犹有此报。况我等耶。
乃至广说。四顺五浊者。谓五浊众生皆有
重罪。忧恼覆心不得解脱。为除彼忧示
此业报。令彼念言。菩萨谤佛尚得解脱。况
我等耶。即当悔除。亦如彼经说。五策懈怠。
六令求法。七令离我乐。八显殊胜者示
此苦行。非此正故对显菩萨之胜行也。九
策未来。十待根熟。三有十事诣道场者。
明舍邪趣正。亦是因圆趣果。于中初二
现处。次二现身。次二严处。次二见佛入
定。后二爱供观佛。并于趣向道场行路之
时有此十事。四有十事坐道场者处此受
道故。初四约处现相。次三约三业现相。
后三成德相。一满金刚喻定。二受古佛所
坐。馀经受吉安草坐。三纳所应化生。五
有十种奇特者。大果将临。奇相先现故名
也。初二佛加赞。次二人物归向。次二得定总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8c 页
持。次二通慧具。亦是上供诸佛。下识化器。
后二明身业体用。一体二用。六有十种降
魔者。彼对魔怨显胜幢独绝故云也。依
方便经下卷。若非佛力召来。彼等恶魔莫得
近佛。为欲界中此最尊胜。尊胜若降馀皆
随伏。波旬四兵满三十六由旬。围菩提树
欲作留难。菩萨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
切散坏。八万四千八部大众发阿耨菩提心。
广如彼说。此化魔眷属也。诸天本见魔王
自在。将谓胜佛。为决彼疑故云降也。四
示征以入道。五显己德力。六起他信力。
七八为未来轨则。谓修行之时未免魔障
不宜放逸。九显惑劣德胜故。十顺恶世法
故。第六有十种觉如来力下四十门明成佛
摄化。于中初十成佛。次二十转法轮。后十入
涅槃。初中觉如来力者。前降魔当无间道断
障也。此当解脱道證果也。初中魔是恶缘。
烦恼是恶因。此二是所离障也。究竟行是治
道成也。次二得定自在。次二二德满。一自
德圆。二化德备。次三三业具。后二同诸佛。
一三业同。二十力同。是故结名如来。不名
菩萨也。二有十转法轮者。大觉既圆机熟
时至。理宜开甘露门授以正法。馀经此中
有梵王请。于中初十明所转法轮。后十显
能转之因。就前中若小乘等法轮四谛下各
有见智明觉等四行。今此十行以显无尽。又
彼四行既在谛下。今此亦在十谛之下。各
有十行成百行法轮。并如前法轮章辨。于
中初三可知。此等并是所转之法非能转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9a 页
者。具此等也。四顺入佛果无碍之法。五悲
心普覆法。六教法不虚。七显宿因法。八显
教声至一切处。九说尽一切时。十转该一
切法。三因十白净法等者。显能转之因是
佛无流清净法界故云白净。由此转入众
生心中成闻熏种子也。出生无相者。依此
种子出生无相圣智也。决定不虚者。更无
异因故。摄论中。多闻熏习从最清净法界
等流生无流现了。是此义也。一由佛过去
弘誓愿力。令此法入众生心中。出生无相。
决定不虚。馀亦如是。二宿世大悲所任持
故。三现在不舍众生故。四称根说法。五不
差时故。六不令生厌。又非不足。七知三
世智。后三殊胜三业。四有十义示现大涅
槃者化缘既毕。息用归真故名示现大般
涅槃。初二显有为失。次二显涅槃德。五令
求法身。六无常决定。七明爱必有离显不
自在。八总举三界皆不坚牢。后二显涅槃
体相。一体二相。佛子一切如来下总结三世
诸佛化仪齐等。上来一百九十句明第六究
竟位中行法竟。上来总辨二千行门六位差
别。明大门第五普贤说分竟。

第六大段从
佛子是为菩萨清净下明结劝修学分。于中
二。初结义劝修。二从佛子此经出生下结
名劝学。前中亦二。先结义。后若有众生下
劝信修行。前中初总结。二引證。结中障尽名
净。德高曰胜。用广称大。理深为妙。此四之
中净胜是行。大妙为法。二诸佛所说下引證。
谓如上所说并是三世诸佛所说。令有智等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9b 页
明说有益。二佛子若有下劝信修行中三。
先标益。二何以下释成。三佛子下结劝。第二
佛子此经出生下结名劝学中亦二。先结
名。二是故下劝持名中有十。一生诸行。二
出妙德。三入深智。四摄法门。五离世间。六
远二乘。七显不共。八普照法。九长善根。十
度众生。前中功德义花者。是功德妙行。间错
如花。以成严饰。如上功德花聚十行相似。
花严之名依此而立。此十并是所诠之义。从
义立名也。二劝持中先总劝。若菩萨下举
益劝持可知。上来结劝分竟。

第七大段从说此出生下明表瑞證成分。于
中二。先明说经表瑞。谓动地放光。二尔时
下诸佛證成。于中四。一总赞善说。二佛子
汝已下别叹说德。此中久已善学。中间决定
證知。今时临机快说。三我等下显已同说。
明现说不殊故。四是故下述已护持。令未
来不断故。上来表瑞證成分竟。

第八大段
从尔时普贤下明偈颂分。于中有二百三
十一颂分四。初有一十六颂显德广难说。
二从持众生善根下一百三十三颂半明略
示行德差别之相。三从常依如来下四十三
颂正略颂前二千行相。四从菩萨修诸下三
十八颂半颂前结劝修学文。就初十六颂中。
各二颂为一结。则为八事。一叹供佛摄生
行。二于上二事皆无染行。三摧魔灭惑行。
四现化为物行。五救生求果行。六六度四等
行。七舍自存他行。八总结广多许说少分。
第二持众生下一百三十三颂半略示行德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39c 页
差别之相中。总分为二。初六十七颂明托
事表法。显行相殊胜。二从一身无边际下六
十六颂半明行用广大。就前中有十五种
行相。初八颂明法树鸟兽行。二生死下四颂
导迷治惑行。三菩萨为法王下四颂明法轮
王行。四甚深智慧海下四颂明大海须弥行。
五深心下四颂明金刚法雨行。六白净下四
颂半明法城金翅行。七净戒下四颂明日月
照临行。八自在下四颂辨法王梵主行。九远
离下四颂离过成德行。十无量方便下四颂
明四大珠宝行。十一菩萨功德下四颂明花
香幢盖行。十二菩萨无上下四颂明龙象希
灯行。十三菩萨功德河下四颂明河船园
药行。十四菩萨等如来下六颂等同佛果行。
十五菩萨悉成下四颂半明障尽德圆行胜
行。略示结劝。令听行相殊胜竟。第二一身
无边下六十六颂半明行用广大中。分为十
行。初六颂明三业深广行。二菩萨现如是下
五颂半明供佛受法定慧行。三示现种种下
四颂明逆顺行成德满行。四或现声闻下五
颂半明随类现身难思行。五或在天宫下八
颂半明八相念劫法印行。六如是知众生下
七颂明了众生根欲行。七菩萨一念中下七
颂半明身心迅用甚深行。八犹如人梦下六
颂半明智悲广大玄绝行。九观色如聚沫下
十一颂明智德圆明照法行。十广入甚深下
五颂明结德殊胜无尽行德用。略示结所
说。但以功成德立行该法界。其旨深奥。讵
可言哉。聊举一尘之说以拟玄趣也。三常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40a 页
依如来下四十三颂正颂前二千行法。于中
颂前六位则为六段。初四颂前十信位中
二百门行。二一切妙功下四颂前十住位中
二百门行。三住持一切劫下六颂前十行位
中三百门行。四金刚妙宝住下六颂前十回
向位中三百门行。五清净身身业下十颂前
十地位中五百门行。六观察善逝智下十三
颂前因圆果满究竟位中五百门行。第四菩
萨修诸行下三十八颂颂前结劝修学。中分
三。初一颂总结所说。谓结前二千名举
小分。二无量劫下三十三颂半别结德用。三
末四颂结广劝修。就前别中二。先二十一
颂半别结德用广大。二净身下十二颂结别
行德殊胜。前中分五。初五颂半明于刹自
在。二无量金刚山下六颂明三业自在。三过
去一切劫下三颂明三世间自在。四深知下
五颂明身智自在。五示现如是下二颂结自
在无尽。二净身下十二颂别结行德殊胜。中
分三。初六颂半明轮王七宝宫殿器杖。二陀
罗尼下三颂半明林泉游观饮食乘御。三此
等下二颂结上诸行多劫修得。三末后四颂
中。初二结德无尽。后二举益劝修。离世间
品竟。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七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第 44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