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0c 页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六(此尽性起品)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初释名佛者。标人表德。小相者形大辨体。
光明者依体起用。功德者用所成益。此则依
人显德。体用为名。

二来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显所照利益之
相故。今此品正明益事。为大相难明故辨
小相。小相复多。但论一相。一相有多时之
益。且说一时。此一时益复难明故佛自说
也。以此而论。前大相业用无边无边。极难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宗明如来相德利用。略作二门。
一定分齐者。既三十二相有八十随好以
严。则知十莲花藏微尘数相一一各有尘数
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广与三十二中诸
相不同。则知随好亦甚深广大不可量也。二
辨业用者。如八十随好但严形佛生净
信。今此明小相。佛为菩萨时相轮随好最
下位处用。谓放一光照十世界尘数刹。地
狱众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十眼耳等。即
此天子毛孔香普熏众生。亦得十地白净
轮王。又此轮王放光复令无量众生复得十
地十眼等。如是展转尽于未来傍无边际。
皆不可说。菩萨小相既尔。如来大相之海。利
用自在不可说不可说也。

四释文中二。先
略。后广。前中亦二。先明果用摄益。后又菩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1a 页
萨下明因用摄益。前中何故佛自说者。古人
释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竟。
故但佛说。又释明相极至小。用极广大。此
事难明故佛自说。告宝手者能采取故。海
王随形好者是足下相轮处。大相边。随好之
小相也。以馀大相业用难明故说最下相轮
之用。又以相轮大相犹难明故说随好。随
好犹多故说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犹亦难明
故。说在兜率为菩萨时之摄益。就此因
用二。初令离苦生天成安乐行。二生天
上已以下令不著天乐成饶益行。亦是前
身光益。后是空声益。前中令净十眼等者。
以彼众生宿有见闻普贤法种。复遇舍那
法界光触故得十眼普贤之益。二天上益中
初示声名不可乐者不令著乐故。下正说
法有四因缘得生天上。初不放逸者厌恶
对治。二宿植胜善。三曾遇善友。四今佛加
持由此生天。示此因果不应放逸。

第二
广辨中亦二。先广前光救恶道。后广前声
益天处。

前中亦二。先明放光。后明照益。
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轮大相中光。于彼者于
彼大相处有此海王随好小相。一名清净
者简去多光。今但说一。普照下明照益中。
随众生境界者所住差别亦是所观不同。随
善根者随其宿种何乘善根。随意者意乐差
别。亦是欲愿不同。皆称根成益。越于馀益
故云乃至阿毗等。以此下文但说彼照地
狱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馀也。第二广天
上饶益中有六。初因劝释疑。二汝等应当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1b 页
下正劝报恩。三时诸天子闻是音声下依
劝兴供。四是故诸天子下教发心悔过。五
说是法时下闻教获益。六尔时诸天子于一
一毛孔下明得益传通成无尽行。

初中三。
先劝次疑后释。初中善哉者叹其所得明
有重恩。次显舍那所住。劝不忘恩故令敬
念。二尔时诸天子下正生疑怪。何由者由何也。谓从何因由出此音声。三尔时音声
下释疑显法。于中亦三。初总次别后结。总
释云此声是善根功德所成。亦无来处。二诸
天子如我下别释中有六门。一空声无我喻。
喻佛离二我。复疑云若实无我谁来成佛。
二释天声无从来喻。喻佛胜果无来处。复疑
云佛果證理可无来。凡愚苦报应有体。三
犹如汝等下苦报无本喻。喻善起天声亦
无方处。复疑云胜报劣报可俱无体。佛果大
用岂不有耶。四如普照王下明果用无作喻。
喻天声是定慧所起无作成益。复疑云若尔
何故现有所益天报。五譬如须弥下明天乐
无来喻。喻天声应无方面。复疑云少益可
无来。多用应有倦。六诸天子譬如下明天
声广益无疲喻。以此天声则称性故。常无
所有故。所益众生亦如是故。是故无疲。于
不可化众生不生厌恶。于难受化众生不
生疲倦。于易心化众生不生放逸。于
已化竟众生不生憍慢。此上六种是喻况。
亦即是法说。末后结辨。舍那者以是初门总
劝故。离垢三昧有二位。一约因终。如第十
法云地菩萨所得。离自二障微细垢故。二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1c 页
约果初。如此文是。将现成佛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能利众生令离垢故。二乘不能
知者结用深广故也。

第二大段从汝等应
当下明依前正劝。于中分四。初明报恩大
益。劝其修行。于中有法喻合结四文可知。
二诸天子其有众生下明背有损。劝其舍
离。三诸天子汝昔下明昔受重恩。今应长
善。四譬如下示以正法劝令修学。亦是示
天乐空令究竟不著。于中初举无我有用
喻。喻天报依正似有实无义。五欲具等依报
五蕴等明正报。以缘起无作即有常空故
不生灭也。若如是下结成破执之定。

第三
大段时诸天子闻是音声下明依劝兴供中
二。先随相事供养亦二。初兴供天宫不见
菩萨。遂生无见。后观见阎浮将欲往供。复
生有见。二时天妙音下示平等慧。于中有
四。谓法喻合结。不命终者令离无见。不生
彼间者令离有见。以体实普遍。非眼所见
而能起用。化不失时。舍离等结离执也。

第四大段是故诸天子下正教发心悔过法。
于中二。初举法总教。二问答别示。初中先
教发心者。以是众行本故。佛正因故。正法
器故。次教住三业净戒。威仪是身语戒。意
净是意业戒。次教忏四障。业报约因果分
二。烦恼及见约利钝分二。以增上耶见
能断善根故别分出也。后以法界等教忏
悔方便。此是普贤广大忏悔甚深忏悔故称
法界也。二时诸天子下问答别示中。先问后
答。问意云。既以如是三业为忆念四障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2a 页
对佛忏耶为若为耶。答意但观罪空非直
障灭。亦乃即此成于大行故。以此门教令
忏也。答中先显答起所由。谓外缘内因二
力。次正答中有十。初推障无体但由倒起。
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此之谓也。二
天声随说无我喻。喻业所作虽有因果而
求不得。经云若欲求除灭端坐观实相。此
之谓也。前中总说因果名随业报行。别随
三学故云随戒等。喜是慧也。三少福不闻受
化者。闻喻喻业不作不受作已定受。四声
非生灭喻。喻业感报故不灭缘成故不生。
又释业性即不生灭而不失业报。五天声
无尽喻。喻业若不忏灭受报无尽。又释业
即空无可尽也。六天声不堕边见喻。喻业
性离断常。七天声随应喻。喻业作善恶即
有苦乐报应。八镜舍万像喻。喻业影现本
识而实无来去。九幻师眩目喻。喻业体本
性空似有诳凡夫。十若如是知下结成真忏
悔。

第五大段说是法时下明闻法获益。于
中有四。一馀兜率天子得忍益。或当初地
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发心益。三天女益。此
二地前益。四尔时下益当机天子。以是普贤
五位相摄大善巧法。是故创得出地狱已
闻此普法。即得十地。明与三乘渐次教不
同也。于中初得位益。二成行益。三胜报益。
四灭障益。五见佛益。六结益分齐。谓虽得
十地因满。简不同果故云犹未能见等也。

第六大段尔时诸天子于一一毛孔下明展
转通成无尽行。于中有二。先于毛孔出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2b 页
法界供具供养于佛。二显供具所成利益。
于中有三。先花益广见诸佛故。二香益广
灭惑障故。三盖益广成大行故。就香益中。
一法二喻三合四结。又释此四中。初二闻香
得乐。次一灭障。后一成善。前中身心快乐
者定香熏故也。灭障中于五尘内外各五百
烦恼者。四分律中虽有五百结总数。亦无
别列名。既不见经论。古来诸德皆作解释。
有一师释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使然。一
惑力复各有十。即为一百。计应分为九品。
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
合为五品。即为五百。于内外境起合为一
千。此是根本使然。以自五尘为内。以他
五尘为外。一一各千即为五千。别迷四
谛即成二万。并本一千即有二万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万四千。又有释云。以十
恶为本。展转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
自五尘为五百。迷他五尘为五百。合为一
千。正迷十谛法门。谓四谛三谛二谛一实谛。
或迷说诚谛等十谛。或迷十善故成一万。
然迷十谛空有不同。分成二万。或迷十善
二谛亦是二万。并本一千总二万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也。若
依贤劫经别有八万四千。如上九地释。此
诸烦恼皆悉除灭者。现种使习一切皆尽。以
普灭非别故。何位灭者通五位故。云何灭
者如虚空故。本来尽故。三见盖利益中三。
初明见此法门之盖故。得一恒沙轮王善
根。皆如白净宝网等。此是世界性中万子已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2c 页
去轮王。如爱见善慧王等。非是金轮千子
王四洲等。谓一恒沙个白净宝网轮王善根。
暂见此盖。顿得成就。二菩萨摩诃萨下明
得此王位所化利益。于中初所化广多有
法喻合。二放曼陀罗下明所益殊胜。亦有法
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
佛光普照。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
所出香花盖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亦是
十地。三轮王放光照馀众生。亦令得十地。
此之三位皆悉齐等同时顿成。各尘数多类。
以此却推。总是如来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
光既尔。馀光亦然。一小相既尔。馀小相亦然。
小相既尔。其馀大相海等即不可说不可说
也。文意如此。思之。言此等众生悉先修善
者。明宿有见闻一乘修普贤善根。故喻中
如在欲界已得初禅。身虽未转得彼天
乐。如是众生遇此光明顿得十地。身犹未
转。令本身肉眼而得普见。是法力故也。是
即三祇可以念届者明一摄一切也。尘劫
不穷一位者明一切摄一也。如是迟速
无碍自在。是此圆教非馀宗也。三如是成就
清净下释显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齐故。今于十眼中肉眼
最粗。释其分齐。馀眼深妙。可以类知。于中
二。先明见世界广大。后亦于念念下见佛
广多。前中四。初明一重广大。于中并取下
尘点尽处已来刹并本尘。总合为一广大之
刹。二问答辨难。三佛告宝手下重积数显。
谓以如上一广大刹复数至此千亿等。复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3a 页
末为尘。此一一尘各与一切佛刹之尘数
等。菩萨取此诸尘经八十反。种一一生得
一切佛刹微尘等果。四菩萨下结肉眼见。谓
如此数量。如此广大。是此肉眼所知所见
分齐境界。明知此眼深广无边。智论云。五眼
中肉眼但见三千大千世界内事。若见大千
界外即何用天眼为。解云彼约三乘渐次
教说故不同也。二亦于念念下明见佛身。
如锭光珠照瞩广大复明净故。下辨珠分
齐。亦非馀位所见故。结属轮王。如是广大
肉眼是第三重益者。通释向上轮及天子皆
有十眼等。准释可知。小相光明品竟。

*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初释名者。先辨义名。就第二修因契果生
解分中有二。上来明修生因果竟。自下二
品明修显因果。亦是上明差别因果。下显
平等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
体因果。二品名者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
善称贤。摄德表人名为菩萨。对缘造修目
之为行。普贤之行。普贤则行可知。

二来
意亦二。先分来。谓会前差别因果令归平
等。即会前从第二会至菩萨住处品来差
别因。归此普贤圆因故。性起品会不思议
品来三品差别果归平等性故。是故来也。
又释上来差别明三乘因果。此下明一乘因
果。明与上三乘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
别至此本位故来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
显故也。二品来者。前品明前位修果。此品
辨后位了因。义次第故是故来也。

三宗趣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3b 页
者有二。先宗后趣。宗明普贤行略有十种。
一达时劫。二知世界。三识根器。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六鉴事相。七常在定。八恒起悲。
九现神通。十常寂灭。此上十种各有十门。
如时劫中。一陀罗尼门。一念中有多劫等。
二相即门。三世即一念等。三微细门。多在一
中现等。四帝网门。重重显现等。五不思解
脱门。随智自在现脩短等。六一身普遍门。
身遍即入三世劫等。七一身普摄门。三世劫
海在一毛孔等。八现因门。遍前后际常行
菩萨大行愿等。九现果门。普于三世现成正
觉等。十现法门。普于劫海云雨说法等。前
五意业自在。后五身语自在。如约时劫有
此十门。馀九亦各十。准之即略辨百门普贤
行。馀义具如文显。第二趣者。明此普行意
在对显性起果用。问此与性起何别。答有
三别。一此约因彼就果。二此是能发彼为所
发。三此通修生彼唯性起。馀如性起品说。

四释文者。就后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贤
圆因。后品显性起满果。就此品中分二。
谓长行与颂。就长行中亦二。谓正说及瑞
證。就正说中亦二。初序说所因。后正显
所说。又释亦可为三。初举略显广。释成普
义。二从菩萨起一瞋下举恶显善。亦是举
刚显柔。释成贤义。三从佛子是故下辨六
十行门。释成行义。是故名普贤行也。就初
中二。先总标小说。二何以下释小所因。
前中如向说等者释有二义。一约近如前小
相品所说。令诸天子成普贤行。是微小说。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3c 页
以随所化愚痴众生惑业障重堕恶道者。
显小相用故尔也。若约障轻智慧众生。辨
大相业用即广大不可说不可说也。二约远
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说。以
前五位渐次因三德差别果。虽诸门内亦
有普贤圆融之义不同三乘。然其门相阶
降同彼三乘。逐机就病不尽法源名微
小说。此下二品明普贤因果。逐于法性。不
就染机以分阶降。名广大说。文意如此。
就释中先徵后释。释中先总释。一切如来
者。谓如此随病就机小说。三世诸佛皆悉
同尔故也。二别释中。所随众生惑染虽多略
显十种。一无明。二诸缠。三计我所。四著我
见。五四倒。六耶见。七横计。八欲缚。上备苦
因。九具足苦果。十远离出道。三为如是下
结。既为如此具缚众生。如来出世说法。岂
能具尽法性。第二明普贤行中先明所治
广大有百千障。后显能治广大有六十行。
前中三。谓标释结。标中虽诸烦恼皆悉遍障
一切圣道。然瞋一种亲障菩萨大悲摄物。
是故偏举于瞋以例馀惑。又释以瞋障
最重故偏说之。决定毗尼经中菩萨宁起百
千贪心不起一瞋以违害大悲莫过此
故。菩萨善戒经亦同此说。释中言百千等
是总举。何等下别辨百门。于中寄位分五。
初障十信行。二不乐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
菩萨清净诸根下障十行。四诽谤佛法下障
十回向大愿行。五不乐菩萨共住下障十地
真證行。菩萨万行不过五位。起一瞋心一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4a 页
切顿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令能
障同所亦皆无尽故。起一瞋成百千障。
理实无尽。结中有结有释可知。第二辨释
普贤能治行中。先正显后结劝。初中有六
位。皆依前起后。初中佛子是故者。是前一
瞋成于百千邪法障故。劝令修习十种正
法。用以翻之。然此十法非直翻前耶瞋。
亦乃疾得菩提故也。正辨中十句摄为五
对。初二约人。一不舍下。二不慢上。次二
约法。一不谤教。二不迷事。次二约心行。
一乐行。二坚心。次二约因果。一果智。二因
辩。后二约悲愿。一悲。二愿。第二清净中。初
依前正法明行成离染故云清净。十中亦
为五对。初三于教法净。一信二求三护。次
二于理法净。一广二甚深。次二于化法净。
一了器二增善。次二于时劫净。一不著二
观察。后一结成性。第三正智者由离染障
令智明净故云正智此十亦为五对。初二
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次二知持辩
智。次二具身语智。后二照依正智。第四巧
随顺入者。以得正智能回转所知互相顺
入故也。此十亦为五对。初二身土无碍。次
二时法无碍。次三根境无碍。诸入是境也。又
释智入所知也。非根是真理。又亦是境。次
二言相无碍。后一三世无碍。第五直心者以
回转自在令正趣真实故云直心。此十亦
为五对。初二念机设教次。二住深广法。
次二住教义法。次二住行法。后二住果法。
并正心趣向故名直心。起信论云。直心者正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4b 页
念真如法故。第六巧方便者依前正直起
此巧便。初三依證起说。一照深理。二出胜
智亦是显理性。三巧设言。次二證真达俗
分别别相。是俗谛法也。后五入法自在。于
中前四入法。谓一入理法。二入果法。三入
行法。谓行巧便能一入一切。四入教法。谓
多门善巧故也。后一于上所入自在不转
故。第二佛子是故下结劝。初劝听受。何以下
释显要胜。以普贤行必一摄一切故。是故
以少功力疾得菩提。此方便者是功用也。
正说竟。

第二感證中二。先感瑞。后證成。
此二各二。谓此土结通。初感中三。初所因谓
佛力法力。二动地。三雨供。问此会在他化
天说。何因结通乃云如此四天下佛坐道场
耶。答以菩提树下本故结归彼也。又虽升
天以不离觉树故。若尔何故前十地等皆
不同此。答前约同教。通结天宫及彼觉树。
本末合说。此就别教。会末归本。唯据道场
意存于此。下性起品等皆同此释。二證成中
亦三。初所由。二力同前。二来人数量。三作
如是言下赞述證成及结通等。并可知。


二偈颂中二。先序意。后正颂。前中二。初示
相。谓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观十方是设教分
齐也。观法界是显义理深广也。二欲明下述
意。谓为欲述此十种意故说此偈颂。一
明因行。二显果德。三说大愿。四行起时处。
五机熟现佛。六称根授法。七所说利益。八
修因得果。九果现净身。十语业开觉。此十
种义。下偈颂中并具显之。正颂中有一百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4c 页
二十一颂分二。初二十二颂显说之分齐。
馀九十九颂正辨普贤行相。此等并不是重颂前文但与前绮共显普贤行用。谓前
略此广。前体此用故。亦有诸德。将配前长
行。文无相当故。知意异。不可抑度。就前
中四初二颂诫听许说。二一切诸劫下八
颂明此菩萨于过去佛弘誓愿行。三于一贤
劫下十一颂明于现未佛修三轮行。于中
初七举现未佛。后四于成三轮净行。四行
者下一颂结说分齐。自下第二正显普贤行
相中亦二。初有六十九颂明自德大智行。
二度无量众生下三十颂明外化大悲行。前
中明普贤十种大智行。一初七颂明善入帝
网大智行。二深入微细下十七颂明深入时
处微细智行(云云)。三世界及如来下五颂明了
三世佛心秘要行。谓世界名及佛名。此等最
粗犹于多劫说不能尽。况佛心中所知境
界。谓真妙法界等。然此菩萨亦能了知成普
贤大智行。四如是未来世下四颂了未来摄
化业行。五现在十方下四颂通达现在佛境
界行。六菩萨具出下五颂明六根化用行。七
深入智境下十颂明器世间自在行。八菩萨
知诸法下六颂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九清
净法身下五颂明非身不身法身行。十譬如
工幻下六颂明非量不量净心行。上来自德
智行竟。就第二外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
六颂化物令发菩提行。二如来净身下二
颂赞叹现佛摄生行。三有一颂分布过佛
舍利行。四有一颂能知未来佛德行。五如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5a 页
是三世下四颂明法轮深入行。六无量无边
心下五颂了物心器染净行。七一切众生下
三颂了物业报缘起行。八如是诸根下五颂
了达根境无碍行。九有一颂了知五种说
法行。十末后二颂明三世相是自在行。

*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初释名者。宝王是摩尼宝珠。最可珍贵故名
宝也。以能出宝自在故。宝中最胜故。众宝
所依故。故名王也。喻性起法亦具三义。谓
出智义。最胜义。所依义。佛性论如来藏品云。
从自性住来至来至得果故名如来。不改
名性。显用称起。即如来之性起。又真理名
如名性。显用名起名来。即如来为性起。
此等从人法及法用题品目。又别翻一本
名如来秘密藏经。又一本名如来兴显经。又
此下文具有十名。并可知。

二来意者。前品
明能发之因。今辨所显之果故次来也。


宗趣者。明性起法门。即以为宗。分别此义
略作十门。一分相门。二依持门。三融摄门。
四性德门。五定义门。六染净。七因果。八通
局。九分齐。十建立。

初分相者。性有三种。
谓理行果。起亦有三谓理性得了因显现
名起。二行性由待闻熏资发生果名起。三
果性起者。谓此果性更无别体。即彼理行兼
具修生至果位时。合为果性。应机化用名
之为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今
此文中正辨后一兼辨前二也。

二依持门
者。一行證理成。即以理为性。行成为起。此
约菩萨位。以凡位有性而无起故。二證圆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5b 页
成果。即理行为性。果成为起。此约佛自德。
三理行圆成之果为性。赴感应机之用为
起。是即理行彻至果用故起。唯性起也。

三融摄门者。既行依理起。即行虚性实。虚尽
实现。起唯性起。乃至果用唯是真性之用。如
金作镮等。镮虚金实。唯是金起思之可见。

四性德门者。以理性即行性。是故起唯理
性起。此与前门何别者。前约以理夺行说。
今约理本具行说。问理是无为。行是有为。
理显为法身。行满为报身。法报不同为无
为异。云何理性即行耶。答以如来藏中具
足恒沙性功德故。起信论中。不空真如有大
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等。涅槃云。佛性者
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解云此即
无为性中具有有为功德法故。如来藏经模
中像等。及宝性论真如为种性等皆是此义。
是故藉修引至成位名为果性。果性赴感
名为性起。

五定义门者。问。下文云非少
因缘成等正觉。此乃是缘起。何故唯言性起
耶。释云有四义。一以果海自体当不可说
不可说性。机感具缘。约缘明起。起已违缘
而顺自性。是故废缘但名性起。二性体不
可说。若说即名起。今就缘说起。起无馀起。
还以性为起。故名性起不名缘起。三起
虽揽缘缘必无性。无性之理显于缘处。是故
就显但名性起。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缘相。即属缘起。今明
所起唯据净用。顺證真性故属性起。

六染净门者。问一切诸法皆依性立。何故下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5c 页
文性起之法。唯约净法不取染耶。答染净
等法虽同依真。但违顺异故。染属无明。净
归性起。问染非性起。应离于真。答以违
真故不得离真。以违真故不属真用。如
人颠倒带靴为帽。倒即是靴故不离靴。首
带为帽。非靴所用。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以染不离真体故说众生即如等也。以不
顺真用故非此性起摄。若约留惑有净
用。亦入性起收。问众生及烦恼皆是性起
不。答皆是。何以故。是所救故。所断故。所知
故。是故一切无非性起。

七因果门者。问
菩萨善根亦顺性而起。何故下文唯辨佛果。
答以未圆故不辨耳。若约为性起因义及
眷属义皆性起摄。如下文药树王生牙时一
切树同生等。若从此义。初发菩提心已去皆
性起摄。唯除凡小。以二处不生牙故。若据
为缘令彼生善。亦性起摄。如日照生盲等。

八通局门者。问此性起唯据佛果。何故下
文菩萨自知身中有性起菩提。一切众生心
中亦尔。答若三乘教众生心中但有因性无
果用相。此圆教中卢舍那果法该众生界。是
故众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尔者则但是性
而无起义。非此品说。文意不尔。以明性起
唯果法故。但以果中具三世间。是故众生
亦此所摄。问既局佛果。何故下文通一切
法。答若三乘教真如之性通情非情。开觉佛
性唯局有情故。涅槃云非佛性者谓草木等。
若圆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是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6a 页
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

九分齐门者。既此
真性融遍一切故。彼所起亦具一切。分圆
无际。是故分处皆悉圆满。无不皆具无尽
法界。是故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等。如因
陀罗网无不具足。

十建立门者。问法门
无涯。何故下文唯辨十种。答显无尽故。何
等为十。一总辨多缘以成正觉。二正觉身。
三语业。四智。五境。六行。七菩提。八转法轮。
九入涅槃。十见闻恭敬供养得益。此十略收
佛果业用故不增减。此十义通前九位。皆
具准之。馀义下文当现。

四释文者。此品
长分为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请分。四说分。
五显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颂总摄
分。就初分中有二。先毫光加请主。二口光
加说主。前中亦二。初光加。后加益。前中有
十。初明出处。眉间者表證道离二边故。白
毫者表性起。是诸教之本故。二显光名。明
如来法者欲表说佛性起法故。三因业。四
舒业。五敬业。六觉业。七止业。八降伏业。九
示现业。十卷业。入妙德顶者正明加相。何
故加此菩萨者如名表说性起法故。入顶
是加持之相故。二尔时下辨加益。于中二。
先大众益。初心喜等成法器益。二念法益。
二妙德益中。以光入顶三业改仪。以成请
相初身仪袒跪。二意无异念。三语偈赞请。
赞请中十偈分六。初一叹佛申礼。二有五
颂叹佛放光。三有一颂叹前光益。四有一。
颂叹众有堪闻之德。五有一颂叹佛有开
示之德。六末后一颂请佛示说主。何故不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6b 页
请佛乃求馀说主。以光入身时已令知觉
非佛自说。又同上多例。知非佛说故别
求说主也。二口光加说主中。前既请示故。
今示之亦二。先加后益。加中亦十。初明出
处。口放光者表教道传通也。二光名无碍
者表辩才无碍故。言教自在故。无畏者不
惧理深故。处众无畏故。馀义同前。入普
贤口者令说如佛说故。又是口传故。又若
出口入耳为令闻也。今出口入口为令
说也。何故唯加普贤。表此所说是普法故
等是加相。何不入顶。以兼教故。又涅槃经
中。佛自口放光还入自口。表收灭故。彼经
云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
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与此别
也。二尔时下明加益中。过百倍超过同类
以表法胜。恐滥同佛故对简之。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问。二尔时普贤下答中三。
先引古事。二类今答。三闻名益。初动地者。
明本分提名表此大法将兴之感。出论难
光者。明此妙德闻名发生请问之觉故能
请问十门性起。若不尔者知何所请。


三请分中亦二。谓长行与颂。长行中三。先举
法请。二叹众请。三叹说请。就叹众中三。
初标众大。二善学下叹德具。三成就如是下
结众集。就叹德中略叹十德。一净戒业。二
念慧成。三满二严。四住佛仪。五具佛行。六
正念下大定德。七大悲德。八决定下大智德。
九胜通德。十住果德。三结可知。三仁者下
叹说者有堪说德。亦显十德。一殖多善。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6c 页
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深密。五善除疑。
六达教法。七善知根。八随器说。九顺佛智。
十结无尽。善哉下结请。善哉有三种。一法
要妙。二众堪闻。三仁堪说故云愿说也。二
偈请中有十九颂分三。初一颂半标叹说
听。二正请十门性起。三清净真下叹德劝
说。就正请中。初二句请。初总门。二次句别
请身业。三次句语业。四次句意业。五次句所
知境。六次句所行行。七次句示所得果。有本
此中更有二句。谓修习等。八次二句所转法
轮。九次二句所入涅槃。十佛子下四颂半请
第十见闻敬养益。并如下答中广释。三清净
下叹德劝说中有六。初一请普贤说深广
境。二次一叹众乐闻德。三次二劝以巧言
因喻说。四次二重举三业以请说。五次二
叹众会希有以劝说。六次二结请显众乐。

第四说分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一一各
二。长行与颂。十中。

初答性起正法者是总
相故。身业等九种是别相故。皆是性起。同
异成坏皆准可知。又释此初是所依之法。馀
九是能依之德。依法成德同名性起。又此
十门皆约缘显性。性从缘现故名性起。亦
有诸德。将此十中初一为因。后九为果。文
相非顺。

就初长行中三。先约法略说。二
就喻广陈。三据法通结。此三各有十门。于
中初之十门有将配十地一一别释。恐不
顺文。有将此十于下广说一一别配。文亦
不顺。今释此略一一皆通十广释中。下十结
文亦一一通结十广释。是故此中因缘数总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7a 页
有四种。一云十种者据初略也。二云百者
约初略十入广十中。一一具十故有百门。
三云千者就后十结一一结百故有千门。
四无量阿僧祇等者。彼广等中一一各有多
门。如四智风轮十光明等。又亦通摄身等九
中诸因缘故无量等也。释文中二。初告众。
二显释显释中二。初总叹甚广故云不思。二
所以下释成。初总释有二义。一以因缘广多
无量名为不思。故下云非少因缘等。二甚
深微妙名为不思。故下云无有作者亦无
成者等。此二并非下位测量故云不思也。
二以十种下正显。于中有标释结。释中初一
是行本。由此大心长劫熏习不舍众生。是
故于今现成正觉。二久修众善。正直深心
引此善根现成正觉。三以慈悲救生无限
尽故现成正觉。四积行广多大愿无竭。尽
于未来现成正觉。五虽积德成满。而度生
增善情无厌足故现正觉。如与盲比丘
贯针等。六二利德圆是以成佛。七巧智多端。
应机出现故成正觉。八福藏圆。九智严具。
是故出现正觉不可穷尽。十若不成佛。无
由宣说无尽法义故现正觉。此十皆是果
成之处说彼因缘。但是为生现佛之因不
取自德。又亦即以为生现佛为其自德。更
无别自。是故摄因无不皆尽。如是因缘既
无自性。无自性理为本起用故名性起。结
文可知。

第二就喻说中亦十。一一中皆
三。先喻次合后结。前请中言因缘及譬喻为
我分别说。前十辨因缘。此下明譬喻。亦有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7b 页
因缘义。初是大千兴造喻。喻佛众缘共起性
起德。于中喻内。初总举多缘。二别辨云雨。
三因雨起风。一名能持者。众生业力于空
劫处。世界将成。于上空中先起云雨。若无
风持。雨水无停。坏馀世界。是故业力起初
风轮。水若不减。无由得起诸天宫殿。是故
业力起次风轮。虽能消水处起无由。是故
业力起第三风。减一节水起一天宫。如是
渐下至成须弥山及大地等。虽起总处。不
能办彼别类庄严故。彼业力起第四风。令
此世界方得圆满。此器世间先成。众生世间
后成。广如俱舍论辨耳。四结业因中。言菩
萨善根者同受用故。地前菩萨生秽土故。
五结多缘。此四为首。理实无量故云如是
等无量也。六法如是故下明缘起法尔水
无自性。无有作者。明能作体空。亦无成
者。明所作性空。二法合中。于上六句略无
第五。馀次第合。此中四智有人将配闻思修
證。文相不顺。今释四中一总持细法智。次
二依法起行智。一灭惑。二成德。后一依因得
果智。前三既因。何故皆言如来智耶。释以
在果位说彼往因故云曾于过去等也。果
中但取摄化之果故云令众生等也。四如
来无漏下结。馀并可知。第二洪澍大千喻。此
即是前风所持雨以喻佛深广难知德。谓得
无尽陀罗尼力名成就诸力。若约一乘。十
信已去菩萨是也。若三乘八地已上能受此
法。问此门但显法之难知。何成因缘。答以
彼大水是众生业感令成世界。彼大菩萨机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7c 页
所感故。如来兴世说此法雨故。是因缘。第
三大雨无从喻。此亦是前所说大雨众生业
力。从云所澍本无停伫。后消灭时亦无去
处。况性起赖缘无来去德。谓于佛无从。
入机无去。由此佛兴故。是因缘。第四大雨
难知喻。亦名摩醯知滴喻。此亦是前劫初大
雨况佛性起大机堪受德。谓已具修十地
行力。是故器大方堪受此。古人释云以性
起有四。一教广。二行大。三因深。四果远。是
故二乘不能知也。第五大雨成败喻。况佛
灭惑成智德。各有五种。初能灭炎炽。二能
起处所。三能坏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诸
宝。五能庄严分别大千界处。法中初二灭
障成福。次二灭障成智。后一以法照机可
知。第六一雨随别喻况佛一味随器德可
知。第七有二喻。初先成色界喻。况佛胜缘
先济德。下一喻释疑。谓二先成由业力。二
法异由机别故也。第八喻中三。初莲花表佛
喻。二风轮起处喻。三是为结。初中依五卷
大悲经第三云。何故名贤劫。阿难此三千大
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
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
妙莲花一一莲花各有千叶。金色之光大明
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
事心生欢喜。乃至赞言。奇哉希有。如此劫
中。当千佛出世故号此为贤劫也。解云此
中花名如来起者。为表佛出世。又此中应
云生千莲花。故下云知如花数诸佛出世。
同大悲经也。又一节水减。一风轮起。成一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8a 页
处所。十风次第成处满足。法合况佛成办大
事德。初佛出世合上大水。先授菩萨记。合
上花生表佛。又能善知下合上知如花数
佛出。二复有光名离垢下合十风。亦有诸
德。将配十地次第别释。文似少顺恐非其
意。但知各是一义皆表佛德。应感不同。如
来大悲下合上结文。佛子如来性起下释疑。
初辨正理。二众生念言下举疑情。三此非如
来下释疑。四外疑云既非佛造。佛复何用。
释云佛但为善友。因缘所成无作无性。是故
还同性起本法。第九四轮相依喻。况佛体用
依持德。然水轮所依之风有四义。一持水
名安住。二性无移改名为不动。三相续一
期名为常住。四体性密彻名为坚固。依俱
舍论厚十六洛叉等。法合中初合四风。后
合四轮。前中一摄取。二授法。三守护。四照
实亦有配四摄合四风。并可知。合四轮
中。饶益众生合前地轮。慈悲合水。方便智
合风。如来合空。依持可知。第十大千饶益
喻。况佛兴世利生德。令得三学益。慧中一
内得真实。二外用照明。馀并可知。

第三结
劝知中十句。一一皆通结前十门。谓一皆多
故。二皆广故。三皆深故。四皆妙故。五皆大
故。六皆常故。七皆遍故。八皆续故。九皆等
故。十皆益故。上来略辨。总显千门性起因
缘竟。

第二偈颂中有六十五颂分二。初
二十八颂叹深许说。颂上总答。二譬如大
千下三十七颂颂上十喻。前中二。初二十四
颂叹法难量甚深。后是故下四颂明许说分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8b 页
齐。前中亦二。先二十二颂叹所知甚深。后如
来甚深下二颂显能知器净。前中亦二。初二
总显佛德深广难量。后一切诸如来下二十
颂别显佛德十门难量。各二颂显佛一德。初
二显佛难思德。先总举。后别辨可知。下约
喻中各先喻后法。二末尘喻喻佛无限德。三
量空喻喻佛广大德。四数心喻喻佛无量德。
五法界喻喻佛甚深德。六如如喻喻佛离相
德。七无际喻喻佛无碍德。八性空喻喻佛性
净德。九离言喻喻佛无比德。十鸟迹喻喻佛
体用德。又释此十即是颂前结文十句。于中
唯第九门却颂前第七句。馀并依次配释可
知。次二显能知净中。初颂总劝净意。后一
别辨。上半令离想。见颠倒下结净意乐。
下四许说中。初二诫听总许。后二别举下九
门以明许说。于中如来深境界一句中摄
如来行及菩提。馀门依文皆具。自下别颂十
喻中。初有九颂颂初喻。于中初五颂总后
四颂别。二有四颂颂第二喻。三有三颂颂
第三喻。四有三颂颂第四喻。五有三颂颂
第五喻。于中但颂法合略不颂喻。六有二
颂颂第六喻。七有四颂颂第七喻。八有二
颂颂第八喻。九有二颂颂第九喻。十有三
颂颂第十喻。末后二颂叹益结说。上来答
总门性起正法竟。

第二别答性起九门中。
先明身业。以是所依本故。就长行中二。先
总告标门。二此菩萨下释显义相。此中有五
百门分别。初约法总显有五门。二就喻别
辨有十身。即为五十。三通结能知亦十门。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8c 页
即为五百也。准例亦应有千。但以总中略
故也。初中二。先总标德广。二何以下释成。
先反释后顺释。各有五。谓法是行所依。行是
能依身。是行所成。刹是身所依。众生是所化。
各尽法界。皆言无量。二就喻别辨中。略辨
如来性起十身。一无边周普身。二周遍无著
身。三大用成益身。四平等应机身。五潜光密
用身。六圆回自在身。七一多无碍身。八无思
成事身。九体用益生身。十随念满愿身。况此
十身亦举十喻。一一中各三。谓喻合结。就
初中明虚空周遍喻。以虚空无形状故。
非能行至诸处故云非至。然此无碍一切
处遍故云非不至。况佛无边周普身。言随
应现身者释疑也。第二虚空离染喻喻周遍
无著身。各有标释可知。第三日光饶益喻
喻大用成益身。各有总别释成合。中别内十
益。一灭恶生善益。二发解除惑益。三与乐
拔苦益。四授法长道益。五信成遣障益。六见
理顺事益。七照境无遗益。八无缘慈善益。九
开发心花益。十行成究竟益。下释成可知。第
四中有二喻。初日光等照喻喻佛平等应机
身。合中有六位机感。谓三乘及三聚无念而
照益。后喻释疑。谓若但机感有异法不异。
何故现见圣教不同。释随彼悕望教亦不
同故也。第五日照生盲喻喻佛潜光密用身。
喻中初无见后密益。合中有二。先略合。后佛
子下广显。就略中初生盲不信。生盲有四。
一耶见。二犯重。三愚痴。四耶命。各无信
眼故是生盲。后佛子下慧日潜益。初息苦益。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9a 页
后断集益。二广显中二。初辨能益光明。后
显所益众生。前中先列十光。初一发戒。次
二成定学。次二成闻慧。次一成思修。次二
成證智。后二成后得智。下结广有千。古人
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
五位胜进行。二所益中有四。初利益菩萨。
先令得普贤位十十之德。后因得彼法。成
就种智。于中诸入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利
益二乘。以不求种智不能利生故但灭
自惑。三利益生盲凡夫。一令身乐。二心调。
三成行。谓四念处也。四利益恶道众生。于
中二。先身光救恶道。二慈音破耶见。又释
有七。一拔苦得乐。二因起耶见。谓初迷佛
力。后执梵作。三尔时下慈音示正。四彼诸
下救成正见。五欢喜已下起报恩行。六佛
与授记。七结光利益。第六日光奇特喻喻
佛圆回自在身。合中明佛此身有四奇特。一
无相现超过。二常身即延促。三住体恒现
影。四一身普对现。菩提器者。古人云。以心
海澄清离诸妄念故佛影现。今更释。谓是
成菩提之器故也。又随所闻法者是地前
机随解脱地者是證地器也。第七梵身普应
喻喻佛一多无碍身。亦无起念等可知。第
八医王巧术喻喻佛无思成事身。喻中二。先
显医王现德。二彼大医下明殒后持身如
本救物。合中亦二。初合医王现德。二无量
亿下合中咒药持身合殒后持身。于中三。
初到彼岸者正合命终。以生死永尽故云
到岸也。二善学等者合药涂咒持令随有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9b 页
起化住持不绝。三如来以少方便等合虽
无思念具四威仪疗治众病。第九摩尼利
益喻喻佛体用成益身。合中二。先体后用。大
福智藏者福智是体以能出生故云藏也。
合摩尼藏能出众宝。二光用中初令诸外道
舍耶同正色。二成净因。三得乐果。合前
雨宝也。目祛者此云面。即宝名也。第十宝
王称念喻喻佛如意满愿身。除佛神力下释
疑可知。第三结劝知中亦十。一信心多。二
入深等證法广。三住真等住理玄。四无生等
结体常。五三世等圆三际。六悉能等舍妄
情。七入未等达彼岸。八正法等化用遍。九
一切法界者化体周。正法充满之言贯下二
句。十一切佛等果德圆。以此十种知前十
身故成五百门也。

颂中四十二偈颂前十
身。于中第四第八各有五颂。馀门各四颂应
知。答身业竟。

第三性起语业。谓前明身。
次明语。前色。次声。义次第故。释中长行内
三。初总略说十。二别广辨十。各具前通
故成百门。三后以十门通结前百故亦有
千门。分别音声细取各各无量。如下结中
皆言无量也。就初总说中二。先辨所知音
声有十种。一体广。二德妙。三悦机。四演法。
五开悟。六应时。七增戒。八增定。九增慧。十
称性故云如响无主也。下显能知益相。以
此能知如所知故。是故同彼。极无边也。略
论五种各有列名释义。知见出生者列名
也。此有二义。一此知见即是出生长善根
者释出生也。二知见佛声能出生长养众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09c 页
生善根故。馀四各二释。一约能知。一约所
知可知。又此五中。一约多。二深。三广。四
常。五实。并可知。

二广辨中显如来十种音
声亦以十喻。第一劫尽唱声喻喻佛平等说
法声。谓无主平等说法无废。于中三。初法
说中。量约分齐。主约体性。智约业用。非量
等者。一云以普遍故不可量。成诠表故
非无量。二量亦不可得。无量亦不可得故云
也。非主等皆同二释。二喻中。先徵。次辨。后
结。依俱舍论生无色界有二因。一因力。谓
近习及数习。二业力。谓上界后报业果报欲
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谓加法尔力。但器
坏时法尔有声。又不得越次生二禅等。仍
待火至初禅始生二禅。乃风至三禅始
生第四。合中明佛欲坏生死世间亦出四
声说四乘法。声体平等无主无作。馀并可
知。第二响声随应喻喻佛无方应现声。第三
空声开觉喻喻佛教诫放逸声。合中五。先
总。二别说二乘法。三出生无量下别说大乘
法。四众生闻下正答所益。五如来妙音下
明声绝相离言。而有闻机说法故也。大乘
庄严论云。若诸佛六十种音声是有法非无
法者。诸佛不能以音声遍至十方无量阿
僧祇国土。以音声无法非法故。诸佛能以
音声遍至等。乃至广说。第四宝女妙声喻喻
佛法蠡圆音声。谓一音出多音。一一说多
法。各随异类解故也。第五梵声各闻喻喻
佛根熟独闻声。不出众外者以根未熟故。第
六水随器别喻喻佛一异无碍声。第七龙王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0a 页
降雨喻喻佛长养善根声。不从外来者离
佛无声故。不内出者离机无声故。第八龙
王渐降雨喻喻佛渐次说法声。亦是审根授
法声。合中二。一先现身云七日思惟不即
说者待根熟也。后渐说法又亦不烦说深
法故也。第九龙王连注喻喻佛种种差别声。
谓声异说异。并从净法界流故。无异之异
也。第十龙王遍降喻喻佛普雨法界声。喻中
有六。一云。二电。三雷。四风。五雨。六结合中
亦六。先合十身云。初总九别。别中初四约
外相。次四约内德。后一称性。二合依身云
放十电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
起说。从所依为名。十种可知。四合风。谓
将说法时。先从慈悲起后智。警觉加被令
身心柔软以成法器。然后说法。五合十法
雨。初坐道场菩萨者是现坐道树临将成
佛。雨不坏法者有三。一是金刚三昧微障
莫沮故云不坏。二出缠真如故云不坏。三
降诸魔军不令得坏。二后身菩萨者是已
处胎出生。未坐道场。雨密教者是佛秘密
之教即入密智也。娱乐自在者是大神通法
也。上二是等觉位。三一生菩萨者是未处
胎。前同弥勒等智位普照大法云雨也。四
得记者是第八地雨大庄严法者是九地上
大法也。五得忍者是初地至七地。雨功德
等者。福贵如宝。智敷犹花。二行相续名为
不断。以七地已还有间断故。雨此不断行
法也。六向行者是地前三贤位。以趣向正
證故云向也。雨不退等者。以得位故。利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0b 页
他不疲。名入化门。自行不厌。名入甚深。
七初发心者是十住位。初发心住雨。如来定
等令修止行。大慈等令修观行。止观双。
修二利俱起。八为缘觉雨深等者。知无明行
感识等果名离断见。果起因流故离常见。
又顺观离断见。逆观离常见。虽离断常而
亦不坏。得解脱果。九令得四谛智藏降四
住惑怨。十为三聚众生。初正定。二耶定。三
不定。各顺已根令得法益故欢喜。六结中
正觉心等合龙王心平等也。但以下合众生
根不同感说有异。第三通结十声。先总。次
别。后结。别中十种无量一一各通结前十声。
于中各先列无量名。后释无量义。义皆可
见。上来相乘总以一千门分别音声竟。颂
中有四十颂颂前十段。一一各四颂如次
应知。答音声竟。

第四性起意业。先身语。
次明意。故从粗渐细明次第也。于中标
门释义。释义中先约法总辨。二就喻别显。
三总结所知。初中言心意识非即如来者此
辨定法体。谓此文中欲明佛心。然佛心等
并转依成智。是故就智叹佛意业故云但
知智无量等也。此文意明佛无心意但是
智故。摄论第八云。谓无分别智所依非心
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所依止。心种类
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力引得此位名心种
类。解云非谓此位而有心也。若尔岂此智
数无所依王。释有多义。一云理实佛地有
净八识。但云智者就强胜说。论云如来无
垢识圆镜智相应故也。言智无量故心亦无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0c 页
量者约数例王。举能依显所依。佛地论等
具明此义。当知此约初教辨。一云理实佛
地唯是大智。不说八识及馀心法。经云佛
无心意识等。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馀
一切皆绝等。并此经文及摄论等同显此义。
当知此约终教而说。一云佛地大智内同
真性。以照即寂故。十藏品中如来大智不生
不灭等者是此义。当知此约顿教说。一云
佛地大智即理即智即王即数。或开或合以
前三说不相离故。无障无碍具十智故。当
知此就圆教说耳。二就喻别显中略举十
种大喻。喻如来十种大智。一虚空无依喻喻
佛平等无依智。谓能与他作增上缘故。能
为他依。自不依他故无所依也。又释以位
满故更无所依也。又释因智依果果智无
依。又释世间智是加行。离世间智是后得。
同依根本。本智无依。何故不言依真如
耶。释依是悕求义。證真圆满更无趣求故
名无依。又释智性自离故。更无所依。若尔
馀智岂不尔耶。释此智證理极故。第二法
界无改喻喻佛性无增减智。如三乘能證自
有浅深所證法界无有增减。合能依后得
随世亏盈。所依真智性无增减。第三大海润
益喻喻佛益生无念智。谓加持众生资其
念力故云润泽心也。第四大宝出生喻喻
佛用兴体密智。合中一合佛海有智珠。二
合出宝之用。三列四名。辩法师云。此即能
生四乘智慧。一能生声闻乘。二能生缘觉
乘。三能生菩萨乘。四能生人天乘。衍英等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1a 页
云。初證道智断惑障。二名助道智断于智
障。三不住道智舍于报障。上三自利。四利益
众生智即利他行。今释一无住著智。谓无染
不著有。方便不住无。二分别法相智。谓剖
折有为无为差别。三称法开演智。谓说异不
碍同故云不坏法界也。上三约法。四化不
失时智。此约机四。合深胜有标释可知。
同法花中王髻明珠唯有功勋臣方得见等
五合方正可知。第五宝珠消海喻喻佛灭
惑成德智。喻合中各有三义。一总举。二列名。
三显功能。若俗书中大海有沃燋石消大
水。又云注于尾庐令海不增。又小乘中以
阿毗地狱在大海下。火气上吞以消海水。今
此文中为究竟说故不同前。合中四智。有
古德将配四三昧智。初是大乘光明三昧
智。二是集福德王三昧智。是贤护三昧智。
四是首楞严三昧智。又英云。初是禅定智除
不善障。二是方便智除著禅障。三如理智除
烦恼障。四如量智除所知障。今更释初能除
流散染业障。二能除昧定著净障。三能除
根本无明障。四障尽成果智。此四皆从粗渐
向细。佛子下结要胜可知。第六虚空含受
喻。喻佛依持无碍智。释中云如来智无所
不至者。谓以佛智遍于一切众生心中。是
故众生从自心内种性生智即是从佛智
生。还依佛智住。而于佛智无有迫迮。第
七药王生长喻喻佛种姓深广智。喻中有六。
初明树处及名。二明从生因深。三树功广大
以此树能生一切诸树故云也。四释显树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1b 页
名。五简非生处。六不失生性。合中亦六。初
举法同喻故云亦如是。二从一切下合从
生因深。谓初是本性住性。于过去等是习所
成性。三世无量下明所生果满。于中有四
句。初内德圆。二皆悉下外化广。三除灭下益
不虚。四巧方便下辨果相有六事。末后云
持无增减者。谓果德生已尽于来际。用歇
无减。新起无增也。三佛子下合名及释名。
谓得果不舍因故名不断菩萨行。四彼如
来下合功用广大。亦六事成利他行。谓由
佛因地慈悲为根。今根坚不断故生菩萨慈
悲行也。二以巧便为本名为茎。此能策成
菩萨勤行。三净法界界是分齐义。义名枝流
也。流出菩萨十度之行。四禅解脱成荫之叶
生他戒等叶行。五七觉内敷之花成他善严
之相。六无上果力令得记果。亦由佛智为
本能生菩萨行位。是故佛智为性。能成菩
萨行等名起。五合二处不生者以彼二处
无起义故。问准上文。依佛智生三乘善
根。皆是性起。何故此中简去二乘。答前据
性起所益非是性起自体。以彼但是能依
故。若尔菩萨亦是能依。何故取耶。释以彼
二乘无大菩提心。不顺性故不名为起。菩
萨不尔故不同也。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狱深
坑。以火烧灰断故。犯戒等合水轮处。有四
过失。一犯戒约不忏悔者。二耶见约为断
善之因。三贪著据不可转改者。四非器就
无出世道器。戒此亦是通结上三。若直看
此文。似初约定性二乘后约无性凡夫。是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1c 页
故二处不可生也。若据后文合不舍生
性。即知非毕竟无。以此二位约现在说。若
约当来皆悉能生也。以于二处不生不名
为减馀处能生不名为增。故知定有也。第
八劫火烧尽喻喻佛知无不尽智。合中略
举四境无不知尽。释中言不可破坏者能
知之力无竭故也。第九劫风持坏喻喻佛巧
便留惑智。谓授与菩萨令留随眠或满
菩萨行至于佛果。第十尘含经卷喻喻佛性
通平等智。于中三。法喻合。初中二。先标谓
佛果智与众生中因性本觉无差别故。是
故即在缠之因具出缠果法。以圆教中因果
无二。馀圣教中未见斯义。二何以故下释
因具果。既言无众生身如来智不具足者。
即知若有不具者彼非众生数。何得更有
无性有情。若俱有者何故不知。释以颠倒
故。若颠倒不知者何以知有。释若先无者
离倒之时何处得有。既云离倒智起。明知
不无。一切智者是始觉智。无师智者是本觉
智。无碍智者是始本无二智。喻中亦五。初尘
藏经卷。二天眼见经。三伤无饶益。四作念
破尘。五出经饶益。合中六句。初智在众生
中合尘内有经。一切尘者是一切众生也。
以妄念无体细末如尘。性德圆满如太经
卷。迷妄覆真如尘藏经。二以倒故不能
比知。不能證见。复不信此教。三佛眼观见。
四伤无饶益。五我当下教除妄染合作念
破尘。六如来即时下如念而作合出经饶
益。第三大段总结可知。颂中三十七颂。初一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2a 页
颂前总说。馀颂十喻于中初二各三颂。三
四各四颂。五六亦各三。第七有五颂。第八亦
有三。馀二各四颂。是故三十六如次颂十
喻。答意业竟。

第五明性起境界。前既有
能知大智。今明所知境也。于中先徵问后显
释。显释亦三。先举能知。二显所知。三总结
彼知。初中若不得此无量无边智。无由得
说广大境也。下辨所知中二。初当相明
广。二约智辨广。初中亦二。先辨列十境。二
显其广大。前中有五义。一约二谛境。初五
约俗量智境。后五约真理智境。言非境界
境界者非是识所变境故云也。二约三性
境初五依他性。次四圆成实。后一遍计所
执。三约五海境。初一众生海。次二及第九世
界海。次二是根欲性海。次三是法界海。后一
是佛海。谓佛智是非境故。四约前明难品佛
境十种相摄可知。五释文中。初一是所化。
二是化所依时。三世劫等。三所化处。四化所
用法。五化所成行。六法界体不坏。七法界用
无碍。八体用俱实。又释此三初真如体大。次
相大具恒沙功德名法界。迭不相妨名无
碍。后体相无二名实际。又释此三如次即三
无性真如。九虚空是事无为境。十境智不二
名非境界。以不异智之境名为非境。即
以此非境为如来境。二佛子下显境广大
可知。第二约智显广中三。先法次喻后合。
初中以当相难明故。约智海以显境深广。
然智必依心故云心境界也。恐迷此事故。
释云随心无量生智亦尔也此同前门初心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2b 页
意非即如来等准之。又释如来所智之境并
是如来智海中事。是故下文广说智海。即是
释境界也。又释境界有二义。上来十种约
所缘明境。此下约分齐明境。即以如来智
慧大海为分齐境。喻中有三。初龙王心雨
喻喻佛依心无本智。二海从龙愿喻喻佛心
愿所起智。三海水宏深喻喻佛深广无涯
智。此喻中先明海水深广。一四洲河水多。二
龙王雨水多。三龙王池水多。后结四种无量。
三佛子如是下法合中亦二。先合海深广。谓
显法过喻非此所比即为合也。后合大海
中有四种无量。初发心等合海中水无量。二
道品等合海中末尼等宝无量。三无量众生
等合海中众生无量。四大地等合海中有大
地无量也。三佛子是为下总结所知。颂中
十偈。初二颂法说。次四颂初二喻。后四颂
第三喻。可知。答境界竟。

第六性起行者。
前明智所依境。今辨依境所成之行故次
明也。就辨释中。长行内三。谓标释结。初中
标二行。古人释无碍行者明俗谛行。二如如
行者明真谛行。今更释初是会事同理。理
不碍事。是无碍行。二事尽理现名如如行。
又释初是量智于外事用无碍。二是理智内
證如如也。二如如过去下释中有五喻。一
真无迁变喻喻佛至绝三际行。即释如如行
也。下四释无碍行。二此法界无形喻喻佛体
无限碍行。三飞鸟翔空喻喻佛圆无分齐行。
四金翅搏海喻喻佛胜用济生行。五日月行
空喻喻佛无功成事行。皆以后释前可知。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2c 页
三结文可知。颂中十偈颂五喻。各二颂颂
一喻。可知。答行竟。

第七明性起菩提。前
既对缘造作。必有示现菩提故次明也。于
中略作五门。一释名。菩提此云觉。谓大智
开悟故以为名。旧云道者非也。二体性。摄
论云二智二断为菩提体。若依此经通一
切法。如文知之。三种类有五。一菩提有二。
谓性净菩提及修成菩提。出大品经。二有三
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三诸佛菩提。
出十地论。三有五菩提。一发心菩提。二伏
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
提。亦出大品经。解云五中初一是十住初位。
二是三贤位。三是初地见道。四修道满。五
是佛果究竟道。四有十菩提如离世间品
说。五通一切法。经云一切法即菩提等。解云
三菩提约初教。二五约终教。一切法就顿
教。十种据圆教。通即可知。第四业用者。谓
缘二谛断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印群机
现万像。具十身遍十方。周于毛端微尘等
处。通因及果业用无边。如此文中具足。五
释文者。就长行内辨释中。释菩提义略有
十门。一明体性。二显业用。三辨甚深。四显
广大。五现因果。六离亏盈。七无增减。八依
定起。九周法界。十遍心中。初亦以十门
明菩提体性。一觉解为性。言一切义者真
俗境义也。二断障为性。灭除疑或者断二
障也。三證理为性。谓證离能所故云不二
等。四别举离所取相故云无相。五离能取
见故云无行。六令此相见永不再起故云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3a 页
无退。又释四当体离相。五性不迁流。六随
流不变。七具多功德故云无量。八尽于未
来故云无边。九性净为性。谓在缠无缚出
障无脱。十中道为性故云离二边。上来亦是
内證平等。第二知处非处下明业用门。谓
随缘外照故成业用。于中三。谓法喻合。初
法中亦十门。一知处非处即十力中初也。二
知字。三语。四他心。五根。六烦恼习。七性。八
宿命知过去。九天眼见未来。十漏尽知现
在。此三世同一念知也。此十所知境现菩提
智中故说知也。非谓有能所等。二喻中明
大海印现喻。喻此菩提现机洞照德。三合中
心念诸根等略举前十境也。而无所现者。
与能现不殊故即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起
信论云。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
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乃至名一切种智。解云此即无思
显照同体之境名菩提业用。不同馀位有
能所取也。第三佛子一切下明甚深门有
四义。一离名故深。二绝言故深。三无譬故
深。四不滞寂故深。故云但随等也。又释此
是释疑。谓既非言譬所及。何故上下皆以
言喻说耶。释显如文。即无说之说。非喻为
喻可知。第四佛子如来下明广大门。于中
有三。初举身广大。二类显语意。三总结多
门。初中言成菩提时住佛方便者明此菩提
由方便对机说有成也。此增数十身故有
十三种耳。初一是众生世间身。谓得能同
一切众生身之身也。等犹同也又释等犹遍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3b 页
也。即遍以一切众生而作自身故云也。下
皆二释准之。二同一切染净之身亦即可
知。三同器世间国土身也。亦即以国土为
身。四同于一切九世十方诸劫之身。亦即
以彼为身。五同一切佛證道之身。六等一
切佛智觉之身。亦前如道平等。此是觉道平
等。上二智正觉世间身。七以彼能诠言教为
身。即如论中名言说法身。八以所诠法界
为身。九同大虚无为之身。十同因陀罗网
法界之身。互相涉入故云无碍。十一用无
不起身故云出生也。十二德无不备身故
云一切行。十三体无不寂身故涅槃也。又
此十三摄为六对。初二人法一对。次二时处
一对。次二境智一对。次二教义一对。次二理
事一对。虚空为事也。次二因果一对。行是因
也。后一总结平等。二类显中依身辨语意。
语意亦十三。同身可知。三总结中。身等一
一各等法界故皆云无量也。第五佛子如
来身中下明现因果门。于中三。谓标释结。
标中以菩提身等众生故。是故众生悉于
中现。以彼所现同能现故。是故众生无不
成佛。此文是大节。幸不轻之。问此中所现
众生成佛为是约事。为是约理。若是约事
何故下释皆悉一性以无性故等。若是约
理何故标中乃云有发心修行等。答此是别
教中义。若不约诸宗分别无由得解。何
者然诸众生若于人天位看具足人法二我
实物。若小乘教中看此众生唯是一聚五蕴
实法本来无人若大乘初教唯识所现如幻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3c 页
似有。当相即空无人无法。若约终教并是
如来藏缘起。举体即如。具恒沙德。乃是众生
故。不增不减经云。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
众生法身义一名异。解云此宗约理众生即
是佛。若约顿教众生相本来尽。理性本来
显。挺然自露。更无所待故。不可说即佛
不即等也。如净名杜默之意等。若圆教即
一切众生。并悉旧来发心亦竟。修行亦竟。成
佛亦竟。更无新成。具足理事。如此经文。问
若尔何故现有众生不即佛耶。答汝今就
初人天位中观彼众生。当相即空犹亦不
得。况复得见圆教中事。是故汝见现有众
生。我不约彼说此成佛。但令情见若破。法
界圆现一切众生无不成佛。问若尔何故诸
佛更化众生。答教化众生亦有浅深。今即
此菩提身中现众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
不同馀宗故。下结中名如来无极大悲度
脱众生也。问既总成佛。何故亦有发心等
耶。答若成佛门中总成。若修行门总修行。
若发心门总发心。若离此等总即。空无所
有。准大缘起门思之。言乃至涅槃者。于
八相中举乃至末故也。二皆悉下释成中。
云何现。同一真性故。如是现。何以众生同菩
提性。略以十因释成此义。一以众生依于
菩提无自性故。是故同于菩提成正觉等。
二无自染相故。三无所尽故。四本来不生
故。五亦无新灭故。上四同为一句。六我性
自空故。七众缘之生非是生故。八设起觉
智无所觉故。九所依法界亦无性故。十本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4a 页
性空界无体性故。三如是等下总结中。无尽
智者照用无限故。自然智者不待功用故。
无极大悲者同体摄化故。问准此释结。似
约理性说众生成佛。何故标中有发心等
五位因成佛等八相果。答此是以法性融通
门释。谓事随理以融通故。得相即相入故
也。又馀教中观无生唯照理性。此圆教中
具足一切佛菩萨法。依宗准之。第六佛
子譬如下体离亏盈门。于中二。谓喻合。初虚
空常性喻喻菩提性无增减德。以体常满成
无不成。性无二故。第七佛子设有下明用无
增减门。于中三。谓喻合结。初化现无形喻
喻菩提成不平等德。喻中初化多心者喻各
各修多因也。心化如来者喻成多果也。以
此因果俱无色相。是故化与不化等无有
异。合结可知。第八佛子如来应供下明依
定起用门。于中三。初举一定门。谓顺理警
机名为善觉。依此定门出众生数等菩提
之身。二类显。如一定既尔馀一一定各出
尔所身。如多三昧既各如是。馀一一法门。
谓大悲大智大总持等一切法门。各如是出。
即知菩提之身无尽无尽不可称说也。三结
可知。第九复次佛子下明周遍法界门。于
中三。先标中亦三。初一毛道者谓于空中
容一毛处名为毛道。即于此处见前门中
众生数等菩提之身无不圆满。二类显一
切毛道一一皆尔。三类显一切法界处悉重
重普遍。二何以下释成周遍义。三如来下结
法属人。谓此卢舍那佛于菩提树下成菩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4b 页
提时。究竟具足如是等类。周遍法界。重重
菩提。是故佛身不思议不思议也。此即遍于
非情一切处也。第十复次佛子下明遍心中
门。于中二。先举自。二例他。初自中先标。此
明佛地果德。菩提遍在菩萨及诸众生身心
之中。非是菩萨有菩提因性佛文中正辨
佛菩提故。二何以下释成。以菩萨心既无
自性无自性法即佛菩提故云不离。若尔无
自性理即性净菩提何必要是佛果位法。释
以佛果大智内契真原融同一性。是故如理
普遍众生。众生心中菩提之性既与果法
无有差别。则众生身中有果德菩提。非唯
因性。此亦诸教不同。若小乘宗总不辨佛
性。若三乘宗一切众生位中但有因性。如涅
槃云。佛性是因而非果。若一乘宗亦具果
法。如此经文。问此菩萨心不离如来菩提
者。似是发菩提心缘菩提为境故云不
离。何必即是心之自体。答若尔众生既未发
心。不缘菩提为境。不应例观彼亦有菩
提故。不约所缘也。二例他中。先例。二无
量下结德。无处不有者明普遍也。不可坏
者虽遍在染不为惑业所坏。亦不为治
道所破。不可思议者同染而非坏。是不思
也。同因而是果。亦不可思也。三结中方便门
者结前十门。知见菩提并是善巧之义也。

颂中十二偈。初二颂初体性门。次二颂第二
业用门。次二颂第六体离亏盈门。次二颂第
七用无增减门。次二颂第八依定起用门。后
二颂第五显现因果门。及颂初门业用中法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4c 页
说也。馀门略无颂。答菩提门竟。

第八明
性起转法轮。谓前得菩提次转法轮。以为
次第。长行中三。标门辨释结知。释中有七
门分别转法轮义。一体相。二深广。三无尽。
四无住。五分齐。六出生。七知益。初中略以
十义明其体相。一一切愿者是法轮所依。二
一切法者是所转之法。三转无所转者会相
明体。四本无所起者称性辨体。五三转圆满
者德相圆满。谓示相劝知引證为三也。六皆
悉清净者是梵轮故。性净故。经云三转法轮
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之谓也。七悉能
等者离障故。破见故。业用故。八离欲等者离
无所离故。九一切诸法等者离言故。十一切
法等者离相故。此第十中故字。通上九义一
一皆有准之。第二菩萨摩诃萨下明深广门。
于中有四义。各有标释。初一广。次一深。后
二亦深亦广。初中先标广大。如来下出因释
成佛如来音声于一切世间文字语言无
不至故。皆转法轮也。二中先标甚深实性
故者释成深义。三中先标深广。佛转法轮无
主故者释成。以各从缘成无自体故。同为
一性。悉是法轮。四中先标。无流故深也。无尽
故广也。内外无所有者释成也。第三佛子譬
如文字下明无尽门。于中先文字无尽喻。后
合法轮无尽可知。第四如来法轮悉入下
明无住门。于中有法喻合三也。字母无住
喻喻入缘无住德。于中一切处是总也。别
举五处可知。第五一切众生诸语下明分
齐门。于中二。先标后释。若小乘一说五音是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5a 页
法轮声。馀问阿难天雨等皆非法轮摄。若
三乘中佛一切音声等皆是法轮。馀即皆非。
若一乘一切众生言音等亦入法轮。约用皆
得成法轮故。第六复次佛子下明出生门。
于中四。一标门。二何等下徵起。三如来下总
举。四何以故下别释。别释中先通辨。谓欲
转法轮入此三昧者是所依门故也。无碍
者是辩才也。无畏者言无怯惧。二如来入此
下正显出生多音。释成总中众生念心等
音也。悉令众生等者称根授法故令喜也。
第七佛子若如是下显知法益。明如上而
知顺大菩提。不尔即非。三结文可知。


中十偈。初一颂初体相门。次一颂第三无尽
门。次二颂半颂第四无住门。次三颂半颂第
六出生门。末后二颂却颂第二深广门。第五
第七略无颂。答转法轮竟。

第九明性起
涅槃。谓转法轮既讫。次辨涅槃以为次第。
涅槃之义略作五门。一释名。二体性。三种
类。四业用。五释文。前四如别说。释文中。长
行内释中。长分有八门。释大涅槃。一体实
真常。二简异灰断。三不碍出没。四随器亏
盈。五起尽随缘。六存亡常湛。七用穷来际。
八总结所知。就初门中三。先举法劝知。
当云何知。谓如如般涅槃等当如是知。二
如如下正辨所知。先标一如门以会涅槃。
谓即此双林北首涅槃。即同真如平等一味
不生不灭故。云犹如真如涅槃亦尔也。下九
例然。并是如之异名。意显涅槃同彼真性
令明净。故约此多门说也。三何以故下释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5b 页
法同喻。亦是释事同理。何故不约彼性净
门说此真如即是涅槃。乃言犹如耶。释云
若约真如实际即涅槃者。此即但是性无
有起义。若但取彼化现涅槃。即但是起无
有性义。今显起同不起。明是性起。即是
约会事同理说性起。涅槃下喻说中此义
弥显。第二简异灰断门。于中有标有释标
中不为菩萨说究竟永灭者是约人显实。
谓于二乘亦说如来永断灭故。今就大机
实教尽理故不说也。下释中有二。初欲令
菩萨称实见彼三世诸佛总无涅槃。前门
同理性而常住。今辨实德亦无灭度。何故
不云总无涅槃。乃云不说究竟涅槃。释云
为诸菩萨亦说方便示现涅槃。但非究竟。
十住断结经第六卷云。佛告最胜。三世诸佛
世尊有名号已来。吾未见泥洹者。此经下
文善财知识长者。开栴檀佛塔见三世诸佛
无涅槃者。二出生妙色应机不绝。然无分
别用常寂故。不令菩萨见有起用入灭之
二。亦不令著此无二处。标释可知。第三佛
子但如来下明不碍出没门。于中先标。谓
应机有出没。不碍实不迁。二何以故下释
显无碍可知。第四佛子设有日出下明随器
亏盈门。于中先喻后合。谓举日影随器现
不现喻。喻佛随器有亏有盈故。无性摄论
第十云。问若如来是常住者于一切时何故
不现。答众生界罪不现。如月于破器。以
破器中水不得住月影不现。此非月过。是
器之失。众生身中无奢摩他清润定水。佛影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5c 页
不现。非如来过。是众生失。解云梁论中器
喻持戒也。又摄论明显现甚深有现不现。
由于机非如来咎。此经明灭度甚深有灭
不灭。由器全不全亦非佛过。又此中涅槃
亦是器感故云应见等也。第五譬如大火下
明起尽随缘门。于中有三。喻合结。初举火
随薪有无烧不烧喻。喻佛随彼化缘有起
尽故。摄论第十云。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间
火有处烧燃有处息灭。诸佛亦尔。于诸善根
未成熟者。现等正觉。令其成熟速得解脱。
于诸善根已得成熟已解脱者。现般涅槃
无所为故。解云此上二喻摄论并依此经
而作。第六复次佛子如大幻下明存亡常湛
门。于中亦三。谓喻合结。先举幻师随舍不
舍喻。喻佛随机此灭彼存本智常湛。言如
来幻身常住如法界者明佛修生之身亦同
法界为常故也。第七复次佛子如来示现下
明用穷来际门。于中有十。初定力现身。二
光现花座。三依座现佛。四数齐所化。五具
德满愿。六应机化益。七化穷来际。八体离
有无。九明常住所由。十正结知见。此等并
是如来双林北首入涅槃之时有此事也。第
八复次佛子此菩萨下总结能知相。于中十
句。一无量无边者。结上简异灰断门明大
涅槃功德无边。二究竟法界者。为万德所依
结存亡常湛门。故上云如来幻身常住如法
界也。三无障碍者。结起尽随缘门。明灭与
不灭无有障碍。四不生灭者。结随器亏盈
门。故上云其实如来不生不灭也。五净如虚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6a 页
空者。结不碍出没门。故上云其实如来无有
出世亦无涅槃是故同虚空也。六安住实际
者。结前最初体实真常门。谓上文实际等十
义可知。七随其所应示现者。通结诸门内应
机现用文也。八本愿所持不舍众生。九不
舍刹。十不舍法。此三结末后用穷来际门。
谓愿力持故尽穷来际等可知。

颂中初二
颂第四。次二颂第五。次二颂第六。次四颂
第七。后二颂初门。馀三略不颂。答涅槃竟。

第十明性起见闻敬养善根。前既示涅槃。
今明供养。馀迹成益不虚故次明也。长行
内释中三。先就法。二约喻。三简喻异法。初
中先总辨。所谓于佛。若见佛及像。若闻名
及称念。若三业恭敬。若四事供养。于此四
位所种善根。广多无限不可称说故云功
德无尽。下别显中略举三种果。一断灭惑
障果。二于一切下德穷来际果。三起诸佛
下成大菩提果。又初唯断果令得涅槃。后
唯智果令得菩提。中间通二。谓弃有为随
顺无为故也。第二喻中亦三。初吞少金刚
喻。喻前第二德穷来际果。谓微少善根性不
可尽也。二小火能烧喻。喻第一断灭惑障
果。谓少善根性能灭惑。又释前灭所知障。
后灭烦恼障。三药王多益喻。喻第三成大菩
提果。合中二。初以佛合药树。见闻等明佛
在世作六根境。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
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
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
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大同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6b 页
此经也。二若有得经卷下合地土等明佛
灭后益。上来明广饶益。二佛子乃至不信下
明深饶益。如来秘密藏经骂药服之得力
等。骂沈烧已还香等。骂佛犹胜敬外道等。
五卷大悲经但出家人袈裟著身。假令左手
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佛
言我记此人。不出贤劫当般涅槃。如是
等文同明如来法不思议也。第三简喻异
法。有标有释。以非世喻所能类故云过
思议也。但随下明方便说喻。非是比类。是
为下结可知。偈颂在下。显其钩锁故也。
上来说分竟。

第五大段显名受持分。于中二。
先兴二问。后还两答。何故此中辨名持者。
显义实故。以性起是法体故。要妙故。答中
先答名。依光统等总作十名。一名诸佛秘
密藏经。以是诸佛内證法故。二名世间不
能思议经。以凡小莫测故。三名如来所印
经。以此深广是如来所印之法故。四名大
智光明经。佛智垂光令得明故。五明开发
示现如来种性经。性起品名从此而立。又
释令佛种性起用现前名开示也。六名
长养菩萨功德经。前依种性发心起行。今
令此行随修渐长。七名世间不能破坏经。
明彼行体常在世间。非八法所坏。又释非
四相所迁故也。八名随顺如来境界经。以
彼行因能顺果故。九名令众生皆清净经。
令于佛果生净信故。又利他令离杂染
障故。十名分别说佛究竟经。上约义。此句
约教。以所说佛果性起是究竟法故。又义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6c 页
上十名皆以后释前可知。二佛子如是经典
下答奉持。于中有四。初辨定法器。二举益
劝信受。三信顺成益。四明劝修成益。初中
三。谓法喻合。初法中二。先总标器非器。二
何以下释成。前中先标器乘不思议乘。乘
者运载义。但运载有二种。一次第运载。谓从
微至著。阶位渐次。以至究竟名可思议乘。
二一运载即一切运载。谓十信满心即摄诸
位。圆融无碍名不思议乘。一向专求者非直
所乘之法相摄无碍。能乘之行亦不杂馀念。
如下法界品云一切菩萨无量劫修善财一
生皆得。皆由直心精进力故。二不为馀人者
简非器。但馀有三种。一凡夫。二二乘。三权
教中初住菩萨。谓乘可思议菩萨。如此下
文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不信等。
二何以下释中一乘深广普该群品。何故不
为馀人说耶。释只为深广普该。非狭机所
受故也。不入众生手者。手有七义。一约
位。谓修学此经。必定超出众生境故名不
入手。以此非是世法摄故。二约心。谓若不
发起大菩提心非此经器。云不入手。是故
若不发心终日执卷未曾入手。三约行。谓
此经是行菩萨道者之所要。若起惑造业。
名众生行。经非彼要故不入手。是即若为
名闻利养讲读此经。篇数纵多。未尝入
手。四约智。谓诸世间执见之智名众生智。
经超彼见名不入手。是即若受持此经。执
见不破。无与此经曾不相见。是故要须
违众生见顺此法者方名入手。十地云。若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7a 页
闻即迷闷者。论释闻作闻解。不得不闻等。
五约信。谓虽未能破见正入。于此情外难
思议事能决定信。亦名入手。若不信者名
不入手。故法集经云。是经虽行阎浮提。于
诸佛所护众生中行。于能信深法者常住。
如是众生心手中行。解云。信能采纳。同手
义故。贤首叹信云。为清净手受众行斯之
谓也。六约二乘人亦不入其手。七约权教
菩萨亦不入手。以虽闻不信故。唯除菩
萨者。既言不入一切众生手。此言有滥故。
今简除翻前七种简取法器。则是乘不思
议乘菩萨。喻中五句。合中亦五。一此经
合七宝也。二不入手合无堪持也。三唯除
真子从种姓中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
四种如来相等者合具圣王相。五若无此等
者合若无太子七宝散灭。以无修行教法
不行故名经灭。般若论云。法欲灭时者修
行灭故。何以故。下释无真子经灭所由可
知。第二举益劝信中二。先明闻信之益。有
标有释。少作方便者以依普门互相摄故。
一得一切得故。如善财一生龙女速疾等。二
明闻信难得。谓若菩萨依于三乘渐次教
中。纵经尔所劫修习六度道品等行。以根
未熟故不闻不信此一乘经。若不尔者。璎
珞经等十千劫中修信成满。岂可无量亿那
由他劫修行六度。犹不信此经。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萨也。此同法花中若不信此
法。当于如来馀深法中示教利喜。亦同上
文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为甚难。问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7b 页
所许劫行犹未能信。今诸凡愚云何得信。
答宿有种性。闻便信受。若不尔者多劫难
入。今时有人。多不信者不足怪也。问此
等不信。是何位菩萨。答文无正断。准其劫
数。十千已过僧祇未满。应是三贤位人。问
更至何位则能信此。答极至此位。必定信
入此一乘法。终无證地而不信此。问何故
二乘纵得罗汉亦未信入。三乘菩萨不至
地上而能信耶。答以三乘胜故。是近方便
故。不同二乘也。是故若入此法。则于十信
满心具一切位。同时而得也。言假名菩萨
者但依权教。修行未得一乘实行也。不从
种性生者。方便非是佛正因故。未顺三
世佛本性故。第三佛子若菩萨下明信受利
益。于中十句。一成真子。二顺佛境。三具因
法。四住上境。五背下位。六长佛行。七因位
满。谓十地终极为菩萨彼岸。八入果法。谓
于佛秘密自在神通难测量处能善达也。
九得果位。谓唯佛无师也。十穷果际。故云
深入也。于此十中初三成三贤益。次四成
十地益。后三成佛果益。信受此法成此等
益应知。第四佛子菩萨闻此下明修行益。
于中亦十句。一悲智心。谓平等是智无量是
悲也。二远离下背向心。谓直心向理也。三面
对下念慧行。谓念对面现慧照平等。四分别
下达因行。五具足下成果智。六远离一切下
离染行。七发清净下广大行。八深入下其深
行。九平等观下观果行。十深入此等下證玄
行佛子下结益相可知。颂中但颂前第十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7c 页
见闻等益。不颂名持等。八偈分四。初二颂
法说。馀六颂三喻。各二可知。

第六表瑞證
成分中二。先表瑞亦二。先此土。谓动地雨供
表法真实。后如此下结通十方。即显一说
一切说也。此亦通结前所说法。皆顺根成
益故。令菩萨皆大欢喜。二證成中亦二。先
果。后因各有一證一切證。就佛果證中亦
二。初现身證有三。初现身。二赞说。三引證。
二说此经时下举益證。于中五。初菩萨位满
益。一切明是智也。二众生发心益同号胜境
者。以缘性起胜法为境。发心因立此名。三
是故下明佛护持意。四如此下结通普遍。谓
乃至法界虚空等世界一一各有所许菩萨所
许众生。各得斯益。五出遍所因略出八因。
是减数十也。初二能说所说为一对。次二能
感所感为一对。谓善力是能感也。次二能化
所化为一对。谓缘根熟。化不失。即时缘会
故也。后二能成所成为一对。谓普贤行是能
成因也。第二菩萨證成中。何故此品有因果
二證者。显性起玄妙故。为因果本故。佛果
所得故。菩萨所学故。此经上下證有四句。
或唯佛證。如发心品。以初心成佛事恐难
信故。二或唯菩萨證。如前诸会。以诸位所
行菩萨得故。若尔何须證耶。释以一一
行位摄于一切。事越常规。是故须證。三或
俱。如此品。所由如前。四或俱非。如第一会
等。以彼文未尽故。就此文中二。先一證。后
一切證。初中有五。一菩萨来此充满法界。
二示现下十门辨其德用。三时彼下叹此所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8a 页
说。四佛子下述已显同。谓名同处同主同行
同说同句同字同义同理同。五显已来意为
作證故。佛力法力。略出二因也。下结通一
切證可知。

第七重颂分中二。先序意。后正
颂。序中先观众。后显意。显意中有十一句。
欲重显前十门性起。初性起正法是前初门。
二无量功德明身业。三正法不坏明音声善
说。四智慧同。五具佛法超辨如来行。六群生
心是境界。上云心境界是如来境界。七化不
失时。是应时示得大菩提也。八分别一
切等。是转法轮也。九变化是示现涅槃。十身
无异是法身常住。上二显涅槃。十一出生一
切等。是见闻敬养。广生胜善。下正颂中七
偈。初二颂前说分。次三颂前显名受持分。
后二叹胜劝持。就初中。所成就威仪者。明
佛动止所作非言能说非譬能况。此显佛
果性起当相难明故也。若尔何故上文十门
性起。并是如来所成威仪。广以言喻而辨说
耶。释为益众生令得解故。方便影响以少
分喻说。巧显真实令其悬会。非谓彼法
即如此喻。故云以非喻等。此约缘方便以
显性起。次三颂颂显名受持分。中初一明
现在具德方堪得闻。谓精进颂前一向专求
等。智慧颂前乘不思议乘等。微密及如来
藏颂前经名。次一颂明具宿因力。闻便生
喜颂前种如来善根等。次一明天佛赞护
显闻益相。后二叹胜劝持中。初一约人
叹法。上二句显此经是佛胜人之内藏。次
句显佛以此内藏被大菩萨令其欢喜故。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第 418b 页
上结通云令诸菩萨皆大欢喜。此之谓也。
后偈中上二句约用叹胜。明诸菩萨缘此
胜法出生普贤无流圣道。下二句结劝奉
持。释性起品竟。总第六会了。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六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