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第 358b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尽第十地)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第八地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不动名亦有
三义。一约一义。摄论云。由一切相有功用
行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无性世亲并同此
卷十四 第 358c 页
释。无性释意。第七地中行动相不动。此中行
相俱不动。二约二义。金光明云。无相正思
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
动。三约三义。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梁论三义亦同此说。
解深密经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行中
不为现前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十住论云。
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
动地。仁王经名等观地。
二来意者亦有三
义。一前之三地寄同世间。后之四地寄三乘
法。第八以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第七地
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以上以为一
乘。解云从前三乘差别之位进入一乘。是
故来也。二前位虽得纯无相观。要待加行
作意方證。今此纯熟不待加行。任运现前
故次明也。三前通分段。此唯变易。是故来也。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离无相有行障。唯识
云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
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
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
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
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
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
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
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于相中不自
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
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前行第七识
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
相俱不动。二约二义。金光明云。无相正思
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
动。三约三义。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梁论三义亦同此说。
解深密经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行中
不为现前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十住论云。
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
动地。仁王经名等观地。
二来意者亦有三
义。一前之三地寄同世间。后之四地寄三乘
法。第八以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第七地
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以上以为一
乘。解云从前三乘差别之位进入一乘。是
故来也。二前位虽得纯无相观。要待加行
作意方證。今此纯熟不待加行。任运现前
故次明也。三前通分段。此唯变易。是故来也。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离无相有行障。唯识
云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
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
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
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
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
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
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
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于相中不自
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
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前行第七识
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
卷十四 第 359a 页
故。解云依护法宗于无相中有加行智。体
非是障。以善性故。由所断障令作加行
故说名加行障。由此第七有加行故。虽现
金等诸相及土。非任运现故以为障。生空
智果者。谓生空智所引后得智及灭定。金光
明云。一无相法多有功力无明。二执相自
在难可得度无明。解云此所迷现相亦摄
于土以宽收狭故。梁论等并可准知。
四
所證法界者谓證法界不增减义。世亲释云。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
而无有增。无性释云。法外无用。所以不增。
诸法不坏。所以不减。无性后释同世亲。中
边云由通达此圆满證得无生法忍。于诸
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解云
此同地论。唯识云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
随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
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
得自在。世亲释云。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
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于所现土而
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
随意成故。解云相约现身等相。土唯器世
界等。此地下文具三世间十自在等。
五所
成行者亦三种。十中大愿行。当地成就无生
法忍行。相土自在行。庄严论第八住虽净
佛土而无起作。无功用故。寻下文。
六所得
果者。梁论通达无增减法界定自在等得法
身果。金光明八地发心得现證三昧。当地行
果位果可知。
第七释文中亦三。初赞请分
中十五颂分三。初二颂天王大众庆法兴供。
非是障。以善性故。由所断障令作加行
故说名加行障。由此第七有加行故。虽现
金等诸相及土。非任运现故以为障。生空
智果者。谓生空智所引后得智及灭定。金光
明云。一无相法多有功力无明。二执相自
在难可得度无明。解云此所迷现相亦摄
于土以宽收狭故。梁论等并可准知。
四
所證法界者谓證法界不增减义。世亲释云。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
而无有增。无性释云。法外无用。所以不增。
诸法不坏。所以不减。无性后释同世亲。中
边云由通达此圆满證得无生法忍。于诸
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解云
此同地论。唯识云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
随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
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
得自在。世亲释云。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
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于所现土而
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
随意成故。解云相约现身等相。土唯器世
界等。此地下文具三世间十自在等。
五所
成行者亦三种。十中大愿行。当地成就无生
法忍行。相土自在行。庄严论第八住虽净
佛土而无起作。无功用故。寻下文。
六所得
果者。梁论通达无增减法界定自在等得法
身果。金光明八地发心得现證三昧。当地行
果位果可知。
第七释文中亦三。初赞请分
中十五颂分三。初二颂天王大众庆法兴供。
卷十四 第 359b 页
二有十二颂天女歌乐赞德供养。于中初
三作乐总叹佛德。次三别叹三种世间自在
之德。次三别叹三轮摄化。次二叹佛神力摄
持。后一叹已结默。三末后一颂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论分为七。初二是趣地方便。
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者是远方便。总前七
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二得净忍分者是近
方便。谓前地所得无生忍光。至此修熟令深
清净。三得胜行分者是初住地行。谓依前净
忍发起胜修。四净佛国土分者是正住之始。
依前胜行更起净修佛土之行。五得自在分
者正住地满。由净土行成德无碍。六大胜
分者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
满是胜中之胜故云大胜。七释名分者不动
之名辨德彰号。此通始终释在地满。
就
初分中总摄前七以为二相。诸地通行名
为同相。诸地异修名为别相。同中三句。妙
行慧者是其證道。谓二无我上上證故。从初
地来證二无我。转胜至此故云上上也。二
方便道净者不住道清净。谓悲智俱游无偏
住著。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所摄。满
足助菩提分法。谓行是前證方便。智是前不
住。彼二所摄助道之法。下明别相有七。一
初地十大愿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
是佛为护也。三地中厌得不退。禅定等者
等取神通无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达
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说十种法智教化众
生。者前论中名智障净胜也。念通达佛
法者释此同彼。谓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
三作乐总叹佛德。次三别叹三种世间自在
之德。次三别叹三轮摄化。次二叹佛神力摄
持。后一叹已结默。三末后一颂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论分为七。初二是趣地方便。
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者是远方便。总前七
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二得净忍分者是近
方便。谓前地所得无生忍光。至此修熟令深
清净。三得胜行分者是初住地行。谓依前净
忍发起胜修。四净佛国土分者是正住之始。
依前胜行更起净修佛土之行。五得自在分
者正住地满。由净土行成德无碍。六大胜
分者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
满是胜中之胜故云大胜。七释名分者不动
之名辨德彰号。此通始终释在地满。
就
初分中总摄前七以为二相。诸地通行名
为同相。诸地异修名为别相。同中三句。妙
行慧者是其證道。谓二无我上上證故。从初
地来證二无我。转胜至此故云上上也。二
方便道净者不住道清净。谓悲智俱游无偏
住著。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所摄。满
足助菩提分法。谓行是前證方便。智是前不
住。彼二所摄助道之法。下明别相有七。一
初地十大愿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
是佛为护也。三地中厌得不退。禅定等者
等取神通无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达
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说十种法智教化众
生。者前论中名智障净胜也。念通达佛
法者释此同彼。谓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
卷十四 第 359c 页
地中十种深净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
大悲为首。及大悲增上也。观因缘集者是
大悲满足。亦是举成观法。成就福智释此同
彼。七地中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
胜行。言不舍众生者释彼同此。谓大悲等
也。二以无量众生界故入无量智道。是前
十种无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
有二句耶。释以是近方便故。又问何故于
此第八地初总集前地。答诸圣教中此例有
四。一十住之初总集十信。如本业经说。此
约退与不退以分其际故作是结会。二初
地加行总摄地前。如回向品说。此约比證
分际。三第八地初总集前七。如此文说。此
就功用无功用分际故也。四第十地初总
集前九。如下文说。此约因位成满总摄前
因。又释此四处初约十千劫满。二约初僧祇
满。三约二僧祇满。四约三僧祇满故作是
说。
第二净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无
生忍。次四句明无生忍净。后一句结忍入
位。论中但释前二。摄为四种。一破相二。破
性。三因泯。四果离。又前二破相入如。后二
證实舍相。又约寄位。初一在加行。次一在
正体。后一在后得。其数差别一种通始终。
依佛性论。三性品云。如经说。若人已得无
生法忍即不退堕。此云何成立。由三性故
即得成立。如来为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
生忍。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实
性故说垢苦本性无生忍。就初事无生中
论摄为七。初四明不增。后三明不减。即是
大悲为首。及大悲增上也。观因缘集者是
大悲满足。亦是举成观法。成就福智释此同
彼。七地中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
胜行。言不舍众生者释彼同此。谓大悲等
也。二以无量众生界故入无量智道。是前
十种无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
有二句耶。释以是近方便故。又问何故于
此第八地初总集前地。答诸圣教中此例有
四。一十住之初总集十信。如本业经说。此
约退与不退以分其际故作是结会。二初
地加行总摄地前。如回向品说。此约比證
分际。三第八地初总集前七。如此文说。此
就功用无功用分际故也。四第十地初总
集前九。如下文说。此约因位成满总摄前
因。又释此四处初约十千劫满。二约初僧祇
满。三约二僧祇满。四约三僧祇满故作是
说。
第二净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无
生忍。次四句明无生忍净。后一句结忍入
位。论中但释前二。摄为四种。一破相二。破
性。三因泯。四果离。又前二破相入如。后二
證实舍相。又约寄位。初一在加行。次一在
正体。后一在后得。其数差别一种通始终。
依佛性论。三性品云。如经说。若人已得无
生法忍即不退堕。此云何成立。由三性故
即得成立。如来为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
生忍。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实
性故说垢苦本性无生忍。就初事无生中
论摄为七。初四明不增。后三明不减。即是
卷十四 第 360a 页
无增减法界。论中先立七实对治此实以
显无生。一净分法中本有实者。计自性住
性为事物有为对治此。故云入诸法本来
无生。二新新生实者。计习所成性为实。对
治此故无起。三相实者。计前二性所生行
相。对治此故无相。四后际实者。计于佛果
后际出缠。对治此故无成。又此四中初一
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佛性。后一至得果佛
性。又初一道前凡位。次一在三贤之位。次一
在地上。后一在道后。通即可知。又此四展
转释疑可知。五先际实者对佛果后际说。
凡染为先。对治此故云无坏。明烦恼即空
无可坏也。良以众生心中有其二分。一如
来藏名为净分。故如前说净分无生。二烦
恼藏名为染分。如此所说染分无生。六杂染
实净分中者。谓修行位中背染向净来。对
治此故无来。七尽实诸众生者众生向涅
槃去对治此故云无去。论经名无尽。第二
自性无生。此经略无。论云自性无生者是法
无我。彼法无我自体无性故。如经非有有性
故。彼观事故等者明理不无。谓彼前诸地所
观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无。下
明理不二。谓理非事外故名不二。同于上
文有不二不尽也。三无初无中下明数差别
无生者。于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谓先
际为染。后际为净。中际染净三际无生故
无增减。四入如来下明作业无生者。于真
如中净无分别佛智故。如是下释已总结
也。次示现下释无生忍净。言一切心意识等
显无生。一净分法中本有实者。计自性住
性为事物有为对治此。故云入诸法本来
无生。二新新生实者。计习所成性为实。对
治此故无起。三相实者。计前二性所生行
相。对治此故无相。四后际实者。计于佛果
后际出缠。对治此故无成。又此四中初一
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佛性。后一至得果佛
性。又初一道前凡位。次一在三贤之位。次一
在地上。后一在道后。通即可知。又此四展
转释疑可知。五先际实者对佛果后际说。
凡染为先。对治此故云无坏。明烦恼即空
无可坏也。良以众生心中有其二分。一如
来藏名为净分。故如前说净分无生。二烦
恼藏名为染分。如此所说染分无生。六杂染
实净分中者。谓修行位中背染向净来。对
治此故无来。七尽实诸众生者众生向涅
槃去对治此故云无去。论经名无尽。第二
自性无生。此经略无。论云自性无生者是法
无我。彼法无我自体无性故。如经非有有性
故。彼观事故等者明理不无。谓彼前诸地所
观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无。下
明理不二。谓理非事外故名不二。同于上
文有不二不尽也。三无初无中下明数差别
无生者。于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谓先
际为染。后际为净。中际染净三际无生故
无增减。四入如来下明作业无生者。于真
如中净无分别佛智故。如是下释已总结
也。次示现下释无生忍净。言一切心意识等
卷十四 第 360b 页
者一切有二。初一离报心忆想分别故云
行远离等。二离方便心忆想分别故云摄受
分别性想故也。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治
法想者简言滥也。彼治想于下地中有三
种胜事。一无功用自然行故云无所贪著。谓
于上佛果不待起贪求任运起行。二遍一
切法相者现能治广。故云一切法如空。三
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者显治深也。如空之
言通二句用可知。
第三入不动下明得胜
行分。于中有二。初明深行胜。谓对前彰出。
二发起胜对后显入。前中二。先总明深
行。谓入此位行玄奥故。下别有七。相从为
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绝。次二一分
明此地中正行广大。后二一分明此地中离
障寂灭。喻中有三。从后向前喻。此三分七
中。一难入深。故名深行菩萨。二同行深。诸
净地菩萨同故。谓纯无漏位名为净地。与
此位人同故云世不能测。不能测者如麦
在麦聚不测其差别故。论经名无能分别。
三境界深。能取所取不现前故云离一切相
等。言护一切障想者谓防护一切障法之
想。为简治法想故名离贪著。四修行深。自
利利他行广大故。此经略无。五不退深。谓彼
二乘不能形夺坏其胜故云一切声闻等。
六离障深。谓离功用障故云深大远离。七
对治现前深。谓能治之行常现在故云而现
前。论经名为寂静现前。即真如寂静非事
静也。下释三喻喻前所说。灭尽喻者示彼
行寂灭故者释现喻意。释喻中言无彼依
行远离等。二离方便心忆想分别故云摄受
分别性想故也。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治
法想者简言滥也。彼治想于下地中有三
种胜事。一无功用自然行故云无所贪著。谓
于上佛果不待起贪求任运起行。二遍一
切法相者现能治广。故云一切法如空。三
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者显治深也。如空之
言通二句用可知。
第三入不动下明得胜
行分。于中有二。初明深行胜。谓对前彰出。
二发起胜对后显入。前中二。先总明深
行。谓入此位行玄奥故。下别有七。相从为
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绝。次二一分
明此地中正行广大。后二一分明此地中离
障寂灭。喻中有三。从后向前喻。此三分七
中。一难入深。故名深行菩萨。二同行深。诸
净地菩萨同故。谓纯无漏位名为净地。与
此位人同故云世不能测。不能测者如麦
在麦聚不测其差别故。论经名无能分别。
三境界深。能取所取不现前故云离一切相
等。言护一切障想者谓防护一切障法之
想。为简治法想故名离贪著。四修行深。自
利利他行广大故。此经略无。五不退深。谓彼
二乘不能形夺坏其胜故云一切声闻等。
六离障深。谓离功用障故云深大远离。七
对治现前深。谓能治之行常现在故云而现
前。论经名为寂静现前。即真如寂静非事
静也。下释三喻喻前所说。灭尽喻者示彼
行寂灭故者释现喻意。释喻中言无彼依
卷十四 第 360c 页
止故者。明灭尽定中心王不行想等心数无
所依故亦不行也。以得无功用自然行者释
勤方便。三业行息灭也。论经报行成有二释。
一约教道故云得彼相违法。二约證道故
云善住阿梨耶识真如法中者。但本识
有二分。凡时唯住妄染分今此住真净
分。若至佛地单住真如不云梨耶真如。
今此为有变易报苦。是故双举也言住大
远离者。是论中住报行成也。释第二梦寤
喻中。示此行中护彼过想有正智想者。
如从梦寤虽无梦想而有寤想。所况如
是。虽舍前地妄修过想非无此地正智
之想。言此行寂灭者显此正智即用常寂
故不同前显此深行故也。是中下重分
别。依清净。世间涅槃二心不行者此释经中
不行二心。谓梦中渡河。此岸喻世间。彼岸
喻涅槃。既觉寤已此彼俱亡名依清净。故
云不行二心也。言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
者释诸所忆想不复现前。谓于梦中受用
船筏等境想不复现也。释第三生梵天喻
中。如生色界下结不行。此地如是下地心一
向不行。望下彰出。得报地者对此彰得。此
说离胜结明喻意。下重分中顺行是世间
心。不顺行是出世间心。故名二分也。心等
者举心等取意之与识及忆想等。即是顺行
也。佛等者举佛等取菩提涅槃等。即是不顺
行也。下就不顺行分中更开三门。经中但
就大乘。论主对辨大小。一言差别者非是
大小不同名为差别。但是大小乘中生法两
所依故亦不行也。以得无功用自然行者释
勤方便。三业行息灭也。论经报行成有二释。
一约教道故云得彼相违法。二约證道故
云善住阿梨耶识真如法中者。但本识
有二分。凡时唯住妄染分今此住真净
分。若至佛地单住真如不云梨耶真如。
今此为有变易报苦。是故双举也言住大
远离者。是论中住报行成也。释第二梦寤
喻中。示此行中护彼过想有正智想者。
如从梦寤虽无梦想而有寤想。所况如
是。虽舍前地妄修过想非无此地正智
之想。言此行寂灭者显此正智即用常寂
故不同前显此深行故也。是中下重分
别。依清净。世间涅槃二心不行者此释经中
不行二心。谓梦中渡河。此岸喻世间。彼岸
喻涅槃。既觉寤已此彼俱亡名依清净。故
云不行二心也。言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
者释诸所忆想不复现前。谓于梦中受用
船筏等境想不复现也。释第三生梵天喻
中。如生色界下结不行。此地如是下地心一
向不行。望下彰出。得报地者对此彰得。此
说离胜结明喻意。下重分中顺行是世间
心。不顺行是出世间心。故名二分也。心等
者举心等取意之与识及忆想等。即是顺行
也。佛等者举佛等取菩提涅槃等。即是不顺
行也。下就不顺行分中更开三门。经中但
就大乘。论主对辨大小。一言差别者非是
大小不同名为差别。但是大小乘中生法两
卷十四 第 361a 页
异名差别。二言大小乘中众生法差别者
非生法异名为差别。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自
异法法自别。三言无学学差别者就小乘中
辨人差别。非是学与无学不同名为差别。
但明学学不同无学亦尔。上开门竟。佛等涅
槃差别。说者举经对显。谓佛是第一句佛心
等取中间二句。涅槃是第四句应知也。何故
世间行中而不开异。出世行中开此差别。
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释令
离。下释显中先释顺行可知。后释不顺行
中。言大小差别是总举。下别中大乘内佛菩
萨是人。涅槃是法。小乘中涅槃是法。罗汉等
是人。二释人法各差别。论释可知。小乘罗
汉差别者。如毗昙中六种不同。谓退思护住
胜进不动。成实有九。并广如彼说。馀文可
知。二佛子下明发起胜行。于中二。初明本
愿力住诸佛劝发。二若不与下明劝利益。前
中亦二。初本愿住。二又诸佛下明劝发。前中
随顺是地者是论经中住义。以本愿者释住
所由。谓从前地来同求此地无生忍门。名
为本愿。得已以息故名为住。然住义释有
二门。一显义。二说意。初中明诸菩萨住与
不住。汎释有四。一观入分别。谓始时不住。
终即乐住。从前地来求趣无生。以未得故。
是以不住。今此得之乐寂故住。二起行
分别。始时乐住。终即不住。今此地中始得
无生乐寂故住。后以佛劝发起胜行所以
不住。三就寂分别。始终常住。谓佛菩萨随
所證入无暂时舍。四起用分别。诸佛菩
非生法异名为差别。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自
异法法自别。三言无学学差别者就小乘中
辨人差别。非是学与无学不同名为差别。
但明学学不同无学亦尔。上开门竟。佛等涅
槃差别。说者举经对显。谓佛是第一句佛心
等取中间二句。涅槃是第四句应知也。何故
世间行中而不开异。出世行中开此差别。
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释令
离。下释显中先释顺行可知。后释不顺行
中。言大小差别是总举。下别中大乘内佛菩
萨是人。涅槃是法。小乘中涅槃是法。罗汉等
是人。二释人法各差别。论释可知。小乘罗
汉差别者。如毗昙中六种不同。谓退思护住
胜进不动。成实有九。并广如彼说。馀文可
知。二佛子下明发起胜行。于中二。初明本
愿力住诸佛劝发。二若不与下明劝利益。前
中亦二。初本愿住。二又诸佛下明劝发。前中
随顺是地者是论经中住义。以本愿者释住
所由。谓从前地来同求此地无生忍门。名
为本愿。得已以息故名为住。然住义释有
二门。一显义。二说意。初中明诸菩萨住与
不住。汎释有四。一观入分别。谓始时不住。
终即乐住。从前地来求趣无生。以未得故。
是以不住。今此得之乐寂故住。二起行
分别。始时乐住。终即不住。今此地中始得
无生乐寂故住。后以佛劝发起胜行所以
不住。三就寂分别。始终常住。谓佛菩萨随
所證入无暂时舍。四起用分别。诸佛菩
卷十四 第 361b 页
萨一切不住。常随世间利益众生。今此文
中约前二说。二明说住意亦有四义。一
为渐悟菩萨有乐寂习故云本愿力住。二
为引定性二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
有动起。况彼所得岂为究竟。三为显此地
甚深玄奥难舍故住。四但有此深奥法流之
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桥。是故无有一人坠
堕。下明劝发中三。先总劝。二诸佛下别劝。
三是菩萨下结劝。初中流水者。在无生忍。
不起功用。任运起行。趣于佛果。如大河水
不待人力流赴大海。何不前地与智。以
得法未深故。何不后地与。以依此劝发
修不住故。何故与智。理实通馀行。以智是
行主故。何故在此位与。以此忍门摄德本
故。下文云亦莫舍此忍门。依此力能成大
行故。何故与如来智。以约果说故。作因缘
者。论云此与如来智慧力转彼深行乐足
心故。下别劝中。先叹其所得。第一是上法
也。后我有下彰其未得。劝云修习。于中七
劝摄以为二。前六举多未作转其住心。后
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凡劝法如是。
前六中摄为三对。自利利他初对中。一明自
德未成。后一所化未出。第二对中。一化愿
未满。后一自德未胜。第三对中。一明化业
未广。后一明自得法未穷。初中句别有三。
初举力等彰其未得。二为得下正劝修习。
论云不得修教授故。解云不得释上句。修教
释此句。三亦莫舍等明起行所依。论云若不
舍此等明反释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顺
中约前二说。二明说住意亦有四义。一
为渐悟菩萨有乐寂习故云本愿力住。二
为引定性二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
有动起。况彼所得岂为究竟。三为显此地
甚深玄奥难舍故住。四但有此深奥法流之
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桥。是故无有一人坠
堕。下明劝发中三。先总劝。二诸佛下别劝。
三是菩萨下结劝。初中流水者。在无生忍。
不起功用。任运起行。趣于佛果。如大河水
不待人力流赴大海。何不前地与智。以
得法未深故。何不后地与。以依此劝发
修不住故。何故与智。理实通馀行。以智是
行主故。何故在此位与。以此忍门摄德本
故。下文云亦莫舍此忍门。依此力能成大
行故。何故与如来智。以约果说故。作因缘
者。论云此与如来智慧力转彼深行乐足
心故。下别劝中。先叹其所得。第一是上法
也。后我有下彰其未得。劝云修习。于中七
劝摄以为二。前六举多未作转其住心。后
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凡劝法如是。
前六中摄为三对。自利利他初对中。一明自
德未成。后一所化未出。第二对中。一化愿
未满。后一自德未胜。第三对中。一明化业
未广。后一明自得法未穷。初中句别有三。
初举力等彰其未得。二为得下正劝修习。
论云不得修教授故。解云不得释上句。修教
释此句。三亦莫舍等明起行所依。论云若不
舍此等明反释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顺
卷十四 第 361c 页
释。第二劝中。汝虽得此等明自所得。一切凡
夫下明他未出。于中亦三。初就凡夫总劝。
名依彼众生无利益事。二显其过失。现起烦
恼者不善也。使者释离寂灭。在家烦恼。出
家觉观。三汝当下劝其悯念可知。第三劝
中。汝应念本愿者总劝。忆念本所弘愿下
别二句。一欲利益众生者是广心愿下化众
生。二欲得不思智者是大心愿上求佛智。论
中依愿化众生释上句。智行广释后句。能
转者。依前二义劝转名依名转故。第四劝
中三句。初一切法性等举所得。法性自尔不
令生著。二一切如来下明上未同佛。谓佛
具大用非但一寂。三声闻等明下齐二乘。
谓定性二乘亦住寂舍化。此是抑挫之辞。论
中不共义者释第二句。功行疲倦者释第
三句。有此二过名为彼垢。依此劝转名依〔名〕-【甲】名转名转。第五劝中二。初汝观我等者举佛
六种化业。二汝今下结劝起修。论中先释
化业。言无量身等者牒举经文。彼佛法成
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时明此有能
化众生力。言示现依利益众生者。辨定其
行。谓此六皆依利他而说。次此利益众生
事下广释。六种皆为化众生。于中摄伏者。
善者以光摄之。恶者以轮伏之。谓三轮也。
二如来作无量下释结劝起修之文。第六劝
中亦二。初汝今适得等明所得未广。二我
等下举所未得劝之令起。论中一入是所
入法门。二作是法门业用。三转是业用不断。
馀文可见。第七劝中明少作在增其去心。
夫下明他未出。于中亦三。初就凡夫总劝。
名依彼众生无利益事。二显其过失。现起烦
恼者不善也。使者释离寂灭。在家烦恼。出
家觉观。三汝当下劝其悯念可知。第三劝
中。汝应念本愿者总劝。忆念本所弘愿下
别二句。一欲利益众生者是广心愿下化众
生。二欲得不思智者是大心愿上求佛智。论
中依愿化众生释上句。智行广释后句。能
转者。依前二义劝转名依名转故。第四劝
中三句。初一切法性等举所得。法性自尔不
令生著。二一切如来下明上未同佛。谓佛
具大用非但一寂。三声闻等明下齐二乘。
谓定性二乘亦住寂舍化。此是抑挫之辞。论
中不共义者释第二句。功行疲倦者释第
三句。有此二过名为彼垢。依此劝转名依〔名〕-【甲】名转名转。第五劝中二。初汝观我等者举佛
六种化业。二汝今下结劝起修。论中先释
化业。言无量身等者牒举经文。彼佛法成
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时明此有能
化众生力。言示现依利益众生者。辨定其
行。谓此六皆依利他而说。次此利益众生
事下广释。六种皆为化众生。于中摄伏者。
善者以光摄之。恶者以轮伏之。谓三轮也。
二如来作无量下释结劝起修之文。第六劝
中亦二。初汝今适得等明所得未广。二我
等下举所未得劝之令起。论中一入是所
入法门。二作是法门业用。三转是业用不断。
馀文可见。第七劝中明少作在增其去心。
卷十四 第 362a 页
于中先举三种无量。汝应下劝尽通达。论
中少作者望佛果不遥故云少在。随所见
等释三无量也。少观即成释如实通达。以
此增其去心故云转也。二是菩萨下结劝
可知。第二诸佛子下明因劝成益。于中二。
先对上本愿住彰不劝之损。论释即入涅槃
者与智慧示现者此释经意。谓举此灭为
显佛与智故。二以诸佛下对上佛劝彰劝
之益。于中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明佛与
智门者。论释彼行中摄功德因胜者。明与
智所依。谓彼发起行之中。无生法忍摄功德
因最为殊胜故。佛与智也。同作教授说者
正解与智。诸佛共劝名同教授。二于一念下
明由劝故起行速疾。论释可知。三所以者
何下问答辨释。谓向前二大僧祇所修。比此
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释中先以一身
等明前不及今。此无量辨此过前。问前初
地百身。二地千等。何故言一。答实报唯一变
化百等。故非异也。于中有十一句。初无量
身者。论释一切菩萨身信解如自身故者。
胜解力故以自身令同一切菩萨身故。是
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体智力故也。
此非文意。又释以胜解力令自身无量。如
一切菩萨数量齐等。此岂非是变化身耶。
释以此菩萨既不出观。即称法界而起身
云实德非化。此是文意。音声起等类身应
知。言此十句。一依教化众生者。是十句中
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其次二句自利行。
三依障净者明后二句德用净也。应知。十
中少作者望佛果不遥故云少在。随所见
等释三无量也。少观即成释如实通达。以
此增其去心故云转也。二是菩萨下结劝
可知。第二诸佛子下明因劝成益。于中二。
先对上本愿住彰不劝之损。论释即入涅槃
者与智慧示现者此释经意。谓举此灭为
显佛与智故。二以诸佛下对上佛劝彰劝
之益。于中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明佛与
智门者。论释彼行中摄功德因胜者。明与
智所依。谓彼发起行之中。无生法忍摄功德
因最为殊胜故。佛与智也。同作教授说者
正解与智。诸佛共劝名同教授。二于一念下
明由劝故起行速疾。论释可知。三所以者
何下问答辨释。谓向前二大僧祇所修。比此
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释中先以一身
等明前不及今。此无量辨此过前。问前初
地百身。二地千等。何故言一。答实报唯一变
化百等。故非异也。于中有十一句。初无量
身者。论释一切菩萨身信解如自身故者。
胜解力故以自身令同一切菩萨身故。是
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体智力故也。
此非文意。又释以胜解力令自身无量。如
一切菩萨数量齐等。此岂非是变化身耶。
释以此菩萨既不出观。即称法界而起身
云实德非化。此是文意。音声起等类身应
知。言此十句。一依教化众生者。是十句中
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其次二句自利行。
三依障净者明后二句德用净也。应知。十
卷十四 第 362b 页
句有此三义。下别显之。随身任者是无量
身。谓随所住法当现彼身。如观音住大悲
身等。二随说者是无量声。谓随所说法音
声亦无量。三随依智者无量智也。随所知故。
四随所取生者。无量生处形类不同。即种类
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五随何国土者无量
净国。六得教化众生者无量化众生。次释二
句自行中。一供佛集德。二顺佛集智。下二
句明德用净。一神通障净。二无量大会明正
觉障净。以于大会知根说法等故言此一
切处随顺无量身口意业等。此释结文。无间
不断释不动义。二释喻中船喻行疾应知。
因胜者显行疾所因。以无生忍是行胜因
令行疾。三善集下释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
中所修诸行。助发于此故曰资粮。馀文可
知。
第四净佛国土分中有三自在。一器世
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自在行。三智正觉世
间自在行。初是化处。次是所化。后是能化。具
后二净方名净土。于此三法起化无碍故
名自在。
就初器世间自在行中二。初总以标举。谓先
牒前。后思惟佛智力者正辨其相。谓能了
知诸世界相故名智力。下别显之。文别有
五。一随心所欲者。于此世界随于已心欲
知即知。又亦随他众生之心欲知即知。此
是智自在。彼能现不现者是通自在。能现是
成。不现是坏。又释能现成坏。不现反之。二
知以何业下明随何欲彼能现。谓随何业成。
何业坏。欲知即知。能现同前。业集故。成业
身。谓随所住法当现彼身。如观音住大悲
身等。二随说者是无量声。谓随所说法音
声亦无量。三随依智者无量智也。随所知故。
四随所取生者。无量生处形类不同。即种类
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五随何国土者无量
净国。六得教化众生者无量化众生。次释二
句自行中。一供佛集德。二顺佛集智。下二
句明德用净。一神通障净。二无量大会明正
觉障净。以于大会知根说法等故言此一
切处随顺无量身口意业等。此释结文。无间
不断释不动义。二释喻中船喻行疾应知。
因胜者显行疾所因。以无生忍是行胜因
令行疾。三善集下释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
中所修诸行。助发于此故曰资粮。馀文可
知。
第四净佛国土分中有三自在。一器世
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自在行。三智正觉世
间自在行。初是化处。次是所化。后是能化。具
后二净方名净土。于此三法起化无碍故
名自在。
就初器世间自在行中二。初总以标举。谓先
牒前。后思惟佛智力者正辨其相。谓能了
知诸世界相故名智力。下别显之。文别有
五。一随心所欲者。于此世界随于已心欲
知即知。又亦随他众生之心欲知即知。此
是智自在。彼能现不现者是通自在。能现是
成。不现是坏。又释能现成坏。不现反之。二
知以何业下明随何欲彼能现。谓随何业成。
何业坏。欲知即知。能现同前。业集故。成业
卷十四 第 362c 页
尽故。坏智能知彼故云业集尽智。三随几时
欲者略无此句。四是菩萨知地下随广狭欲。
彼能现者于中二。先明四大差别。非定地
等者明欲界所知。狭故名小。二定地等上界
所知广故名大。三佛知无限故云无量。上三
俱约所知分齐同名境界。知此之智故名
境智。次显相智。四大体伏名为自相。于上
有空无我等。名为同相。此二不同名为差
别。下知微尘粗细等。准前可知。二于一世
界下明知微尘聚散多少。于中初总知。二
此一世界下别。别中四句。一知外四大尘多
少。二知众生身尘多少。三知前世界物尘多
少。四知前众生三界六道差别身尘多少。此
中大身小身者。论经名粗身细身。此是三界
差别。论云身粗细者色粗。无色细。色中欲
界粗。色界细。故云如是次第。以此当知。
大乘宗无色界中亦有微尘。即定自在所生
色。次知六道身微尘成者。以觉慧分析。显
此微尘非实有性。五是菩萨入如是下明
随几许欲。于中三。初知三界成坏。二知大
小等相。三知众生随之现化。论释后二。
论云欲界等境界智相智者亦开二门。举欲
等取色无色界。于此三界知事分齐。名境
界智知法分齐。名为相智。下广释境智。欲
界中人小。天大。色界中有觉观。是初禅无
觉。是二禅已上无色界中。为简却彼外道
妄取以为涅槃故说佛法。凡夫菩萨声闻是
圣智。此上各为所知广狭以分大小。上来
但释大小未释无量相。今此同释一切三
欲者略无此句。四是菩萨知地下随广狭欲。
彼能现者于中二。先明四大差别。非定地
等者明欲界所知。狭故名小。二定地等上界
所知广故名大。三佛知无限故云无量。上三
俱约所知分齐同名境界。知此之智故名
境智。次显相智。四大体伏名为自相。于上
有空无我等。名为同相。此二不同名为差
别。下知微尘粗细等。准前可知。二于一世
界下明知微尘聚散多少。于中初总知。二
此一世界下别。别中四句。一知外四大尘多
少。二知众生身尘多少。三知前世界物尘多
少。四知前众生三界六道差别身尘多少。此
中大身小身者。论经名粗身细身。此是三界
差别。论云身粗细者色粗。无色细。色中欲
界粗。色界细。故云如是次第。以此当知。
大乘宗无色界中亦有微尘。即定自在所生
色。次知六道身微尘成者。以觉慧分析。显
此微尘非实有性。五是菩萨入如是下明
随几许欲。于中三。初知三界成坏。二知大
小等相。三知众生随之现化。论释后二。
论云欲界等境界智相智者亦开二门。举欲
等取色无色界。于此三界知事分齐。名境
界智知法分齐。名为相智。下广释境智。欲
界中人小。天大。色界中有觉观。是初禅无
觉。是二禅已上无色界中。为简却彼外道
妄取以为涅槃故说佛法。凡夫菩萨声闻是
圣智。此上各为所知广狭以分大小。上来
但释大小未释无量相。今此同释一切三
卷十四 第 363a 页
界。如来所知皆宽广无边故云无量相也。三
是名菩萨下明知众生随之现化。于中三。
初知众生。二随知现化。三起化自在。论云
初中先牒文。善知身不同总释所知众生。
方便等者释现化巧同彼生也。异生同生差
别应知者。是所现同类身也。诸佛国下彼处
处去身体示现者释起化自在。身遍三千
界等也。法喻合可知。二随众生身下明众
生世间自在行。于中三。先总明自在。二若
于沙门下别显自在。三不可说下总结自在。
论释中彼调伏众生自在是总释其相。以此
菩萨调伏众生中得自在故。能种种现。言
彼行化众生者。此释经中随众生信于大
会现。皆往示现名行化生。言身心自同事
者释别显文内化同物身。谓菩萨自身随众
生心。以自己身同形事故言身心自同事
也。言身心等分示者此释中化应物心。
菩萨自身随众生必量宜而现。名等分示。
谓应以声闻身等。馀文可知。三而实远离下
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于中有二谛智。先
明第一义智。以是本故。言远离身相差别
者谓释离一切身相分别也。言常住平等
者自身他身不分别。谓己身为自十身为
他。同一理性故不分别。何故说此。谓欲显
诸身相作所由故也。二是菩萨下明世谛
智。中有三。初列所知十身。二明诸身相作。
三释十身义。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
是净分。后一是不二分。各言分者。此是同一
大缘起法义分出故。如摄论中于依他起上
是名菩萨下明知众生随之现化。于中三。
初知众生。二随知现化。三起化自在。论云
初中先牒文。善知身不同总释所知众生。
方便等者释现化巧同彼生也。异生同生差
别应知者。是所现同类身也。诸佛国下彼处
处去身体示现者释起化自在。身遍三千
界等也。法喻合可知。二随众生身下明众
生世间自在行。于中三。先总明自在。二若
于沙门下别显自在。三不可说下总结自在。
论释中彼调伏众生自在是总释其相。以此
菩萨调伏众生中得自在故。能种种现。言
彼行化众生者。此释经中随众生信于大
会现。皆往示现名行化生。言身心自同事
者释别显文内化同物身。谓菩萨自身随众
生心。以自己身同形事故言身心自同事
也。言身心等分示者此释中化应物心。
菩萨自身随众生必量宜而现。名等分示。
谓应以声闻身等。馀文可知。三而实远离下
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于中有二谛智。先
明第一义智。以是本故。言远离身相差别
者谓释离一切身相分别也。言常住平等
者自身他身不分别。谓己身为自十身为
他。同一理性故不分别。何故说此。谓欲显
诸身相作所由故也。二是菩萨下明世谛
智。中有三。初列所知十身。二明诸身相作。
三释十身义。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
是净分。后一是不二分。各言分者。此是同一
大缘起法义分出故。如摄论中于依他起上
卷十四 第 363b 页
离染分名遍计。清净分名圆成。不二分
为依他。是故若见一分馀分性不异。皆融
通全摄此中。不二分约相尽为言故以虚
空身表也。论中重分别。内众生世间器世间
举初二身。彼二生因业烦恼者。是第三业报
身明前二种生起之时。因烦恼业故名为
报。言是染分者结上三也。次明净分。言
三乘净者声闻辟支菩萨如来四身是也。此
三乘随何智者举智身。随何法者举法身。是
彼能知及所知法。彼净显示者结上六种是
净分也。虚空非是前二相知名不二分。二
是菩萨下明诸身相作中。通自身有十。一
身亦十。一度相作成一百一十身。皆无碍自
在显现。文中且辨三重。一以众生身为首
作己身等十。二以国土身为首作。三如是
乃至第十以己身为首作彼十身应知。
释何诸身得如是相作。释有多因。略论三
种。一约法性融通门。是故此文先说自他身
平等不分别等。二约缘起相由门。如下颂
说。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随意
示现于佛身故也。三约菩萨自在智力。以
此位中远前二门无碍道理。是故能作。论释
以众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摄取
行。种种示现者。谓智正觉自在中作摄他行。
诸身相作名种种示现。皆随物心所现也。
三是菩萨下广显十身。初释众生身中五
句一业。二生是报。三烦恼妄想染差别。四色。
五无色界差别。后二就报开也。二释国土
身有十相。论中千等者释初三相。谓一千
为依他。是故若见一分馀分性不异。皆融
通全摄此中。不二分约相尽为言故以虚
空身表也。论中重分别。内众生世间器世间
举初二身。彼二生因业烦恼者。是第三业报
身明前二种生起之时。因烦恼业故名为
报。言是染分者结上三也。次明净分。言
三乘净者声闻辟支菩萨如来四身是也。此
三乘随何智者举智身。随何法者举法身。是
彼能知及所知法。彼净显示者结上六种是
净分也。虚空非是前二相知名不二分。二
是菩萨下明诸身相作中。通自身有十。一
身亦十。一度相作成一百一十身。皆无碍自
在显现。文中且辨三重。一以众生身为首
作己身等十。二以国土身为首作。三如是
乃至第十以己身为首作彼十身应知。
释何诸身得如是相作。释有多因。略论三
种。一约法性融通门。是故此文先说自他身
平等不分别等。二约缘起相由门。如下颂
说。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随意
示现于佛身故也。三约菩萨自在智力。以
此位中远前二门无碍道理。是故能作。论释
以众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摄取
行。种种示现者。谓智正觉自在中作摄他行。
诸身相作名种种示现。皆随物心所现也。
三是菩萨下广显十身。初释众生身中五
句一业。二生是报。三烦恼妄想染差别。四色。
五无色界差别。后二就报开也。二释国土
身有十相。论中千等者释初三相。谓一千
卷十四 第 363c 页
小。二千中。三千无量。举千等取后二也。故
云应知。净不净差别者释垢相净相也。广
等释馀相指同初地。次四身假名差别者。
论释自相同相差别假名分别无我人故。谓
诸身各异名为自相。假名义齐称曰同相。若
就人说假佛身之处何不说耶。以佛胜德
超馀人故。七释如来身中自有十身。一菩
提身者示成正觉故。二愿身者愿生兜率
故。三化身者所有佛应化故。四住持身者自
身舍利住持故。五相好严身者所有实报身
故。以福业所生。六势力身者所有光明摄伏
众生故。七如意身者所有同不同世间出世
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者。随意现生示同世
间名同。实即出世故名不同。下释所以。以
于出世间自在解脱故能现同。以于世
间自在解脱能示不同。八福德身者所有不
共能作广大利益因故。明福超凡小名为
不共因。此大福广现无量身财等相。广摄众
生。九智身者所有无障碍智故。是故此智能
作一切事。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谓能作一
切。释无障碍义。彼事下结能知。十法身者
所有如来无流界故。谓诸佛断德名无流
界。即十佛中名涅槃佛。又是如来内證法身
名无流界。八释知智身者。论经中有八
释。初二句三慧分别。一思量者闻思慧。二善
如实观相者是修慧。三果行所摄者。因果分
别所得名果。彼因名行。四世出世者就位
分别。道前名世。见道已去名为出世。五三
乘者大小分别。六共不共者粗细分别。粗即
云应知。净不净差别者释垢相净相也。广
等释馀相指同初地。次四身假名差别者。
论释自相同相差别假名分别无我人故。谓
诸身各异名为自相。假名义齐称曰同相。若
就人说假佛身之处何不说耶。以佛胜德
超馀人故。七释如来身中自有十身。一菩
提身者示成正觉故。二愿身者愿生兜率
故。三化身者所有佛应化故。四住持身者自
身舍利住持故。五相好严身者所有实报身
故。以福业所生。六势力身者所有光明摄伏
众生故。七如意身者所有同不同世间出世
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者。随意现生示同世
间名同。实即出世故名不同。下释所以。以
于出世间自在解脱故能现同。以于世
间自在解脱能示不同。八福德身者所有不
共能作广大利益因故。明福超凡小名为
不共因。此大福广现无量身财等相。广摄众
生。九智身者所有无障碍智故。是故此智能
作一切事。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谓能作一
切。释无障碍义。彼事下结能知。十法身者
所有如来无流界故。谓诸佛断德名无流
界。即十佛中名涅槃佛。又是如来内證法身
名无流界。八释知智身者。论经中有八
释。初二句三慧分别。一思量者闻思慧。二善
如实观相者是修慧。三果行所摄者。因果分
别所得名果。彼因名行。四世出世者就位
分别。道前名世。见道已去名为出世。五三
乘者大小分别。六共不共者粗细分别。粗即
卷十四 第 364a 页
同修。细唯在大。七乘不乘者种姓分别。已
习三乘种姓名乘。未习非乘。八学无学者修
成分别。习求名学。果极无学。第九释法身
者论经五句。一平等相者无量法门明等一
法身故。谓佛无量法明同一法身故云平等。
此是理法。二不坏相者如闻取故。此是教法
中实教。称理而说故云如闻也。三转时假
名差别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
故。谓随所化根性熟时称根差别说。是权
教法。四众生非众生者众生有六根等依报。
非情名曰非根。此是染法。五知三宝者知
第一相。谓三宝殊胜故也。第十释虚空身中
六句。一无量者广穷无尽。二周遍者一切色
象。三无形者不可见故。四不异者无障碍相
不同色法限碍故也。五无边者无为相以
无始起终尽之边故。六显色身别异者能
通容受色相。因色彼分别皆悉能知色。因
解别异也。
第五是菩萨善知起如是下明自在分。此十
自在略作四门。一辨相。二治障。三出因。四
得位。初辨相如论经具显。二治障对治十
障。如地论具显。论既与此共故不待录。
三出因者。依摄论第十殊胜中以六度为
因。初三施为因。以一切时施得命自在。一
切处施得心自在。一切物施得财自在。次二
以戒为因。由戒调身语以成胜业。复由
戒净随欲受生。忍为信解自在因。以修忍
时随众生意故得一切皆随心转。谓变地
为金等皆随胜解而转也。精进为愿因。以
习三乘种姓名乘。未习非乘。八学无学者修
成分别。习求名学。果极无学。第九释法身
者论经五句。一平等相者无量法门明等一
法身故。谓佛无量法明同一法身故云平等。
此是理法。二不坏相者如闻取故。此是教法
中实教。称理而说故云如闻也。三转时假
名差别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
故。谓随所化根性熟时称根差别说。是权
教法。四众生非众生者众生有六根等依报。
非情名曰非根。此是染法。五知三宝者知
第一相。谓三宝殊胜故也。第十释虚空身中
六句。一无量者广穷无尽。二周遍者一切色
象。三无形者不可见故。四不异者无障碍相
不同色法限碍故也。五无边者无为相以
无始起终尽之边故。六显色身别异者能
通容受色相。因色彼分别皆悉能知色。因
解别异也。
第五是菩萨善知起如是下明自在分。此十
自在略作四门。一辨相。二治障。三出因。四
得位。初辨相如论经具显。二治障对治十
障。如地论具显。论既与此共故不待录。
三出因者。依摄论第十殊胜中以六度为
因。初三施为因。以一切时施得命自在。一
切处施得心自在。一切物施得财自在。次二
以戒为因。由戒调身语以成胜业。复由
戒净随欲受生。忍为信解自在因。以修忍
时随众生意故得一切皆随心转。谓变地
为金等皆随胜解而转也。精进为愿因。以
卷十四 第 364b 页
策勤所作无懈废故。令随所愿如意成
就。禅为如意因。彼名神力自在。以依定发
通如意成故。般若为后二因。谓内照所知
名智自在。应根宣说名法自在。四明得位
者。摄论约果明佛地所得。谓彼法身五相中
白法所成内摄。今此就因。八地所得此约始
终教说。下离世间品十自在约普贤位贯
通诸位。又上贤首品云十地十种自在力等
约别教一乘说。
第六是菩萨得十自在下
大胜分有三。初智大。二业大。三彼二所住功
德大。就初智大中。不思智者不住世间涅
槃。明寂用难测。此是总句。下别显三种。一
无量智者修行尽至證理深也。二广智者所知
不思。照境广也。三不坏智者除障不思。破相
极也。二菩萨随如是下明业大之中。初牒
前。论云如是至已如前说者指前所说得
自在已也。如是智成亦如前说者指前所
说不思智也。二毕竟下十二句正显业大。于
中初三句明三业净。是业大体。下九句约
修辨业摄为四。一起能起起同时。谓前
三业是起智慧。起彼是名能起。彼业起竟
共慧相随名曰同时。故名身业随智行等。二
智摄不染作利众生行等者。明智悲一对故
云般若增上大悲首等。三因摄自行他行因
等者。此能感所感为一对。谓自起大愿名
为自行。此之自行与他佛行能加为因故
名他行因等。故云善起愿善为佛护。四作业
所持者。谓三业行成不坏名持。于中三句。初
二利他成就。一说法益生故云常不舍利
就。禅为如意因。彼名神力自在。以依定发
通如意成故。般若为后二因。谓内照所知
名智自在。应根宣说名法自在。四明得位
者。摄论约果明佛地所得。谓彼法身五相中
白法所成内摄。今此就因。八地所得此约始
终教说。下离世间品十自在约普贤位贯
通诸位。又上贤首品云十地十种自在力等
约别教一乘说。
第六是菩萨得十自在下
大胜分有三。初智大。二业大。三彼二所住功
德大。就初智大中。不思智者不住世间涅
槃。明寂用难测。此是总句。下别显三种。一
无量智者修行尽至證理深也。二广智者所知
不思。照境广也。三不坏智者除障不思。破相
极也。二菩萨随如是下明业大之中。初牒
前。论云如是至已如前说者指前所说得
自在已也。如是智成亦如前说者指前所
说不思智也。二毕竟下十二句正显业大。于
中初三句明三业净。是业大体。下九句约
修辨业摄为四。一起能起起同时。谓前
三业是起智慧。起彼是名能起。彼业起竟
共慧相随名曰同时。故名身业随智行等。二
智摄不染作利众生行等者。明智悲一对故
云般若增上大悲首等。三因摄自行他行因
等者。此能感所感为一对。谓自起大愿名
为自行。此之自行与他佛行能加为因故
名他行因等。故云善起愿善为佛护。四作业
所持者。谓三业行成不坏名持。于中三句。初
二利他成就。一说法益生故云常不舍利
卷十四 第 364c 页
益生。二净土神通化故云悉知无边等。下一
自行。谓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举要言等。三
是菩萨住此地下明彼二住功德大。于中初
十句正释。后三句结成。前中论摄为七。初四
为一。是住德体故名善住道功德。后六
各一是约修辨德。前中四句。初二自行。一净
心离障。二深心摄善不离道故名对治坚。
后二利他悲慈不舍救也。下约修辨德。二
不忘德是意业总持德。三成就口业辨说德。
四定心自在是身业德。依定发通故。五依
愿力起行。六修行成就者明行力集法。七
与智者行成。證入佛境界名佛与智也。三
是菩萨如是下结。智力者牒前智大。得无憎
爱不分别众生有恼无恼也。示一切所作
者牒前作业大。谓平等作业故无过咎者。
是彼二住功德大以得前七种功德故。诸行
事中无过失故。
第七诸佛子菩萨此地下
明释名分有二。初地释名者约法显位。二
智者释名约人辨德。前中十句论摄为六。
谓第三第八各为一。自馀八句两为一故
有六也。初二染对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
愿诸魔业故名不动。二治烦恼习行故名
不转。以智能治也。二能得难得甚深无生
故名一切世不测等。三次二句名发行净。
一发净。谓发修之时离功用过。如王子不
忧居家农务之过。菩萨亦尔。生在此家
无功用之失故云无家过。此中如童子无
欲。譬纯无流无惑染之过。二行净。谓正行
之时离不成过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
自行。谓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举要言等。三
是菩萨住此地下明彼二住功德大。于中初
十句正释。后三句结成。前中论摄为七。初四
为一。是住德体故名善住道功德。后六
各一是约修辨德。前中四句。初二自行。一净
心离障。二深心摄善不离道故名对治坚。
后二利他悲慈不舍救也。下约修辨德。二
不忘德是意业总持德。三成就口业辨说德。
四定心自在是身业德。依定发通故。五依
愿力起行。六修行成就者明行力集法。七
与智者行成。證入佛境界名佛与智也。三
是菩萨如是下结。智力者牒前智大。得无憎
爱不分别众生有恼无恼也。示一切所作
者牒前作业大。谓平等作业故无过咎者。
是彼二住功德大以得前七种功德故。诸行
事中无过失故。
第七诸佛子菩萨此地下
明释名分有二。初地释名者约法显位。二
智者释名约人辨德。前中十句论摄为六。
谓第三第八各为一。自馀八句两为一故
有六也。初二染对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
愿诸魔业故名不动。二治烦恼习行故名
不转。以智能治也。二能得难得甚深无生
故名一切世不测等。三次二句名发行净。
一发净。谓发修之时离功用过。如王子不
忧居家农务之过。菩萨亦尔。生在此家
无功用之失故云无家过。此中如童子无
欲。譬纯无流无惑染之过。二行净。谓正行
之时离不成过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
卷十四 第 365a 页
名自在地。四次二句为一。世间出世间有作
净胜。谓教道修起名有作。有作名成。福德
名世。慧名出世。出世之慧决定知故名究
竟。五无作净胜。谓證道真理非修所作。梵语
涅槃与变化相近。故致二译不同。由愿起
用不带寂故名变化也。六次二句名菩萨
地胜。谓位分过前也。一住持者论名加地。
即加持也。此胜六地者发起殊胜行。谓显
此过前也。他事念动彰前劣。此即六地观
空以有为他动其空观。今则不尔故胜也。
二先修善名无功用地者明胜七地。有功
用明前劣此。此地善起等彰此胜彼。馀文
可见。二菩萨得如是下明智者释名。谓以
何义故。为得不动菩萨有二义。一一向不
动谓行修上顺故。二一体不动。谓与诸菩
萨行同体故。前中先四句明一向义。初言
入佛境者论经名入佛性。谓入佛果法身理
性。亦是佛智所證之境故云果满足胜。谓
释性也。满胜释佛。以是果圆故。随顺因者
标后三句。随顺佛因也。二名佛德照明者
是摄功德。善清净义故。明观解摄德。三随
佛威仪者名为正行故。依解起修。四趣向
佛法者论经名佛境现前者近佛境界故。
依行近果也。次十句释不动。初一是总。常
为佛力护者。上果下加故。馀九是别论摄
为五。谓前四各一后五为一。初中常为四天
王等者是供养功德。明感天供养。二密迹
等者护功德。已前密护今此已去现形守护。
三善能等者依止功德。以依定成德。四能
净胜。谓教道修起名有作。有作名成。福德
名世。慧名出世。出世之慧决定知故名究
竟。五无作净胜。谓證道真理非修所作。梵语
涅槃与变化相近。故致二译不同。由愿起
用不带寂故名变化也。六次二句名菩萨
地胜。谓位分过前也。一住持者论名加地。
即加持也。此胜六地者发起殊胜行。谓显
此过前也。他事念动彰前劣。此即六地观
空以有为他动其空观。今则不尔故胜也。
二先修善名无功用地者明胜七地。有功
用明前劣此。此地善起等彰此胜彼。馀文
可见。二菩萨得如是下明智者释名。谓以
何义故。为得不动菩萨有二义。一一向不
动谓行修上顺故。二一体不动。谓与诸菩
萨行同体故。前中先四句明一向义。初言
入佛境者论经名入佛性。谓入佛果法身理
性。亦是佛智所證之境故云果满足胜。谓
释性也。满胜释佛。以是果圆故。随顺因者
标后三句。随顺佛因也。二名佛德照明者
是摄功德。善清净义故。明观解摄德。三随
佛威仪者名为正行故。依解起修。四趣向
佛法者论经名佛境现前者近佛境界故。
依行近果也。次十句释不动。初一是总。常
为佛力护者。上果下加故。馀九是别论摄
为五。谓前四各一后五为一。初中常为四天
王等者是供养功德。明感天供养。二密迹
等者护功德。已前密护今此已去现形守护。
三善能等者依止功德。以依定成德。四能
卷十四 第 365b 页
作无量身者国土清净功德。谓前净土分中
现身差别也。次五为一化众生功德。一于诸
身等者愿取诸有生明身业化益。二得大
果等者根心使智力明意业化也。能知众生
根欲性等。三于无边三昧等者无量法力转
法轮故明语业化。依定證法名法力。以此
法力能转法轮名为语业。四堪受多佛记。
五示现成佛说法度人。二是菩萨入如是智
等下明一体不动。言入如是智者。论经名
入大乘众数。谓同此位诸无功用菩萨大智
故名不坏。此是总句。馀九为别。一善通达
法者。是智不坏。以内證法实故。二常放等
者。说不坏。以依證起说故。三度无碍等者。
解脱不坏。以无碍法界业用自在。四善知世
界等者。佛国土清净不坏。以于诸佛土自
在无碍故云善知也。五能示一切等者。入
大乘不坏。意业入法能示现也。六随意自
在者。神通不坏。是身业也。七善解先后等者。
能解释义不坏。是语业也。八能入转魔道智
者。坐道场不坏。谓降魔怨也。九入如来等
者。正觉不坏。以能现佛说法也。下能于无
边等总结。以行无障不断绝故。名为得不
动地菩萨。佛子下明地果中。三果同前。调
柔法说中。从佛受世界差别等者。等取众生
世间智正觉也。以依此三能起无量净土
作用名为法明故。说所受为彼因相。喻中
依人显胜。谓得清净地。身心胜故即纯净
无流也。善根光明更明净示现者。释教智
净。馀文可知。
第三重颂中四十四分九。初
现身差别也。次五为一化众生功德。一于诸
身等者愿取诸有生明身业化益。二得大
果等者根心使智力明意业化也。能知众生
根欲性等。三于无边三昧等者无量法力转
法轮故明语业化。依定證法名法力。以此
法力能转法轮名为语业。四堪受多佛记。
五示现成佛说法度人。二是菩萨入如是智
等下明一体不动。言入如是智者。论经名
入大乘众数。谓同此位诸无功用菩萨大智
故名不坏。此是总句。馀九为别。一善通达
法者。是智不坏。以内證法实故。二常放等
者。说不坏。以依證起说故。三度无碍等者。
解脱不坏。以无碍法界业用自在。四善知世
界等者。佛国土清净不坏。以于诸佛土自
在无碍故云善知也。五能示一切等者。入
大乘不坏。意业入法能示现也。六随意自
在者。神通不坏。是身业也。七善解先后等者。
能解释义不坏。是语业也。八能入转魔道智
者。坐道场不坏。谓降魔怨也。九入如来等
者。正觉不坏。以能现佛说法也。下能于无
边等总结。以行无障不断绝故。名为得不
动地菩萨。佛子下明地果中。三果同前。调
柔法说中。从佛受世界差别等者。等取众生
世间智正觉也。以依此三能起无量净土
作用名为法明故。说所受为彼因相。喻中
依人显胜。谓得清净地。身心胜故即纯净
无流也。善根光明更明净示现者。释教智
净。馀文可知。
第三重颂中四十四分九。初
卷十四 第 365c 页
三颂前方便作集地分。二有三颂净忍分。
三有十五颂胜行分。于中初五颂胜行。后
十颂发起。即七劝等。四有十二颂净佛国
土分。于中初四颂器世间。次五众生世间。
后三智正觉世间。五有一颂自在分。六有
二颂大胜分。七有二颂释名分。八有五颂
地果分。九末后一结说分齐。不动地竟。
第九善慧地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摄大乘
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世亲释云。由无碍
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
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
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无碍
者法义词辩。由法无碍自在了知一切名
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词无
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辩无碍遍于十
方随其所宜自在辩说。于此地中最初
證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庄严论
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
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
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
说言名为善慧。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
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解深密经于一
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故名
善慧。瑜伽住品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
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
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十住论
云。其慧转明调柔增上名善慧地。成唯识论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仁王经中名为慧光地。智度论中名善
三有十五颂胜行分。于中初五颂胜行。后
十颂发起。即七劝等。四有十二颂净佛国
土分。于中初四颂器世间。次五众生世间。
后三智正觉世间。五有一颂自在分。六有
二颂大胜分。七有二颂释名分。八有五颂
地果分。九末后一结说分齐。不动地竟。
第九善慧地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摄大乘
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世亲释云。由无碍
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
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
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无碍
者法义词辩。由法无碍自在了知一切名
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词无
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辩无碍遍于十
方随其所宜自在辩说。于此地中最初
證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庄严论
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
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
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
说言名为善慧。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
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解深密经于一
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故名
善慧。瑜伽住品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
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
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十住论
云。其慧转明调柔增上名善慧地。成唯识论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仁王经中名为慧光地。智度论中名善
卷十四 第 366a 页
相地。
二来意者亦三义。一前地虽得于
无相中无功用行。而未能以无碍解随机
说法。今此进修令證彼法。是故来。馀二门
可知。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离不能善利
益众生障。唯识云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
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
欲勤行乐修已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
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
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
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
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
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
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
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
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于
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
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
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
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解云此
用能障四无碍解所知障种以为体性。以
八地上六识中所知障无现行故。金光明云。
一说法无量。名味句无量。智慧分别无量。
不能持无明。二四无碍辩未得自在无
明。梁摄论云一无量正说法。无量名句味。
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无明。二于四无碍
解决疑生解无明。解云后中言四无碍者
即第四同深密等。馀并可知。
四所證者
此地中證得智自在依止法界。唯识释云。谓
若證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无
二来意者亦三义。一前地虽得于
无相中无功用行。而未能以无碍解随机
说法。今此进修令證彼法。是故来。馀二门
可知。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离不能善利
益众生障。唯识云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
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
欲勤行乐修已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
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
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
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
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
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
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
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
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于
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
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
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
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解云此
用能障四无碍解所知障种以为体性。以
八地上六识中所知障无现行故。金光明云。
一说法无量。名味句无量。智慧分别无量。
不能持无明。二四无碍辩未得自在无
明。梁摄论云一无量正说法。无量名句味。
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无明。二于四无碍
解决疑生解无明。解云后中言四无碍者
即第四同深密等。馀并可知。
四所證者
此地中證得智自在依止法界。唯识释云。谓
若證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无
卷十四 第 366b 页
性释云。谓此地中得无碍辩所依止故。分
證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
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就一切有情受
胜法乐。解云无碍辩等释依止义。分證等
释智义。不随言等释自在义。中边论云有
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即相自在也。二净土
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
依。名四自在依止义。第八地唯能通达初二
自在所依止义。后二如次在后二地。
五所行
者亦三。一于十度中当力度行。二善达法
器自在说法行。庄严论云。四辩自在成就
众生。三无边总持广受法行。并如下文应
知。
六所得果者。依梁论通达智自在。依
止法界得应身果。金光明九地发心得智
藏三昧。当地位果如下应知。
第七释文者
三分同前。初赞请分中有十九颂分四。初
二说前地益。二有二颂明菩萨天王所设供
养。三有十四颂天女赞请。于中初一颂半
出音叹佛。次三颂半叹菩萨行供。次八颂
半叹佛菩萨三轮摄化。初一身业德。次五
语业德。谓无声现声说三乘一乘差别之
法。良以此地是法师位说法相增故。次二意
业德。对幻现可知。下一天女结默。四末后
一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有四分。一法
师方便成就者。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
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二智成就者知法
智成故。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四说
成就者称根正说故。第八净土。第九辩才。
分其行别。成就一切相等。显胜过劣。谓具
證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
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就一切有情受
胜法乐。解云无碍辩等释依止义。分證等
释智义。不随言等释自在义。中边论云有
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即相自在也。二净土
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
依。名四自在依止义。第八地唯能通达初二
自在所依止义。后二如次在后二地。
五所行
者亦三。一于十度中当力度行。二善达法
器自在说法行。庄严论云。四辩自在成就
众生。三无边总持广受法行。并如下文应
知。
六所得果者。依梁论通达智自在。依
止法界得应身果。金光明九地发心得智
藏三昧。当地位果如下应知。
第七释文者
三分同前。初赞请分中有十九颂分四。初
二说前地益。二有二颂明菩萨天王所设供
养。三有十四颂天女赞请。于中初一颂半
出音叹佛。次三颂半叹菩萨行供。次八颂
半叹佛菩萨三轮摄化。初一身业德。次五
语业德。谓无声现声说三乘一乘差别之
法。良以此地是法师位说法相增故。次二意
业德。对幻现可知。下一天女结默。四末后
一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有四分。一法
师方便成就者。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
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二智成就者知法
智成故。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四说
成就者称根正说故。第八净土。第九辩才。
分其行别。成就一切相等。显胜过劣。谓具
卷十四 第 366c 页
前四分名一切相。
就初法师方便中。初
牒前起后。谓无量智是前八地深广之智也。
欲求下正显方便。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
示现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云一一
也。次五句亦利他。后三句亦自利故云五三
句示也。初言求转胜寂灭解脱者。依无
色得解脱相。可化众生以作利益谓化
彼令得真涅槃故。二欲转等者依未得究
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欲
入等者。化根熟菩萨。令入深密。四欲观
等者。化邪念修行可化众生。令得正念之
行。五欲观诸陀罗尼等者。化未知法众
生。转法轮令得知。谓总持定智皆是说法
之所依故。六欲令等者。以大神通化邪归
依众生令入正法。七欲分别等者。以通达
世界差别行故示清净国土。转信生天众
生令入佛法故。下三句明自利行。八欲修
等者。欲得佛内證正觉大智等也。九欲顺
等者。欲得佛外化摄生法轮大智。十欲不舍
等者。欲得佛无住涅槃不舍悲愿。下结可
知。
第二菩萨住此地下明智成就。初总知
三性净染不二。后就善别开以作三重。一就
善中开流无流。谓见道前善名有流。见
道已去善名无流。即就无流复开世出世
间。谓缘修阿含名为世间。正證真行名出世
间。二复就彼善开思不思。谓地前可思。地
上不思。即就可思开定不定。谓声闻忍位已
去。缘觉世第一法已去。菩萨十回向已去。俱
名定。已下名不定。此约初教。若约终教。入
就初法师方便中。初
牒前起后。谓无量智是前八地深广之智也。
欲求下正显方便。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
示现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云一一
也。次五句亦利他。后三句亦自利故云五三
句示也。初言求转胜寂灭解脱者。依无
色得解脱相。可化众生以作利益谓化
彼令得真涅槃故。二欲转等者依未得究
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欲
入等者。化根熟菩萨。令入深密。四欲观
等者。化邪念修行可化众生。令得正念之
行。五欲观诸陀罗尼等者。化未知法众
生。转法轮令得知。谓总持定智皆是说法
之所依故。六欲令等者。以大神通化邪归
依众生令入正法。七欲分别等者。以通达
世界差别行故示清净国土。转信生天众
生令入佛法故。下三句明自利行。八欲修
等者。欲得佛内證正觉大智等也。九欲顺
等者。欲得佛外化摄生法轮大智。十欲不舍
等者。欲得佛无住涅槃不舍悲愿。下结可
知。
第二菩萨住此地下明智成就。初总知
三性净染不二。后就善别开以作三重。一就
善中开流无流。谓见道前善名有流。见
道已去善名无流。即就无流复开世出世
间。谓缘修阿含名为世间。正證真行名出世
间。二复就彼善开思不思。谓地前可思。地
上不思。即就可思开定不定。谓声闻忍位已
去。缘觉世第一法已去。菩萨十回向已去。俱
名定。已下名不定。此约初教。若约终教。入
卷十四 第 367a 页
十住已去名定。十信如轻毛故云不定。三
彼复就善开出三乘。即就三乘开有为无
为。谓能證修起名有为。所證真理名无为。
以三乘皆依理成名依顺行。经云一切贤
圣皆以无为法得名。是此义也。
第三随顺
如是下明入行成就。于中有三。初略标十
一章门。二次第广释。三总结安住。初中论经
但云心。此中菩提心者。此约出离法器为
言。释此标章。论中有三。初略释。一依共
者。是心难以是善恶染净所依故名为共。
烦恼业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相生义亲故
同处辨。复言共者是根欲性直心。此四相似
俱是法器故名为共也。染者是使心也。烦恼
染净等者是习行。以习无别体。依染净残
气故举彼也。依定不定等举三聚难。二别
释相似义。言根等次第者。明依根起信等
故云次第也。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
似。谓宿习为根依根起欲欲必似根。论经
名信。谓深忍乐欲意与此同。习欲成性。性
亦似欲。依性起现行直心。心又似性。但依
前后定不定时。故有如此次第差别。三结
释名义。众多释林。难知释稠。此二俱句故
云难也。行者不正信义。远师释云。于理證
信。能灭心想。心想灭故一切不行。由无證
信心等集起故名为行。
第二知众生诸心下别释十一门即为十一
段。初心难中三。先一句总。次九句别。论摄为
八。谓前七各一。后二为一。远云八中初四
妄心。后四真心。妄中一约事二相三体四用。
彼复就善开出三乘。即就三乘开有为无
为。谓能證修起名有为。所證真理名无为。
以三乘皆依理成名依顺行。经云一切贤
圣皆以无为法得名。是此义也。
第三随顺
如是下明入行成就。于中有三。初略标十
一章门。二次第广释。三总结安住。初中论经
但云心。此中菩提心者。此约出离法器为
言。释此标章。论中有三。初略释。一依共
者。是心难以是善恶染净所依故名为共。
烦恼业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相生义亲故
同处辨。复言共者是根欲性直心。此四相似
俱是法器故名为共也。染者是使心也。烦恼
染净等者是习行。以习无别体。依染净残
气故举彼也。依定不定等举三聚难。二别
释相似义。言根等次第者。明依根起信等
故云次第也。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
似。谓宿习为根依根起欲欲必似根。论经
名信。谓深忍乐欲意与此同。习欲成性。性
亦似欲。依性起现行直心。心又似性。但依
前后定不定时。故有如此次第差别。三结
释名义。众多释林。难知释稠。此二俱句故
云难也。行者不正信义。远师释云。于理證
信。能灭心想。心想灭故一切不行。由无證
信心等集起故名为行。
第二知众生诸心下别释十一门即为十一
段。初心难中三。先一句总。次九句别。论摄为
八。谓前七各一。后二为一。远云八中初四
妄心。后四真心。妄中一约事二相三体四用。
卷十四 第 367b 页
初言庄饰世心者。心以八识心能庄世也。
论名心意识六种差别者。心谓赖耶。意是末
那。识即六识。以心意各一。识中具六故。云
六种八识不同故名差别。差别同处亦名
杂相。二速转等者是心上行相。即四相迁流。
谓速转是住异。以不停故。坏不坏是生灭。
三无形者是心体性。谓观彼心心相泯故名
为离心。下释以心身不可得故名离也。问
第一义既非是心。何故此说。答以真性随
缘起此心故。如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
成就染心等。四无边等者自相顺行无量境
界取故。谓攀缘之用是心自相。随境非一
故云无边。下明真心。五清净者自性不染
故。此本性清净也。六垢无垢者。同烦恼不
同烦恼。明在缠不染。七缚解者同使缘缚。
性离名解。下二名因相者。谓愿力业力引
受报心。八以诸菩萨愿力受生。幻起不实
似同谄曲。然实成益故云质直。九馀众生
等随业受生故云随道也。论重分别中。言以
自性清净心故第六第七等者。释六七二句
染净所由。谓若无第五性净之心。即六七二
句唯垢唯缚。无不垢不缚。又由此二句中染
缚烦恼故。示后句中随道受生。第二是菩
萨知烦恼下明烦恼行稠林。于中先别显。后
总结。别中十句。论摄为三。谓初二各一。后
八为一故也。初深相者远入乃至有顶故。若
小乘中非想非非想为顶。若大乘中至金
刚定。二浅相者论经名行无边相。谓无量善
根修集之时。烦恼随行难可知故。三染中
论名心意识六种差别者。心谓赖耶。意是末
那。识即六识。以心意各一。识中具六故。云
六种八识不同故名差别。差别同处亦名
杂相。二速转等者是心上行相。即四相迁流。
谓速转是住异。以不停故。坏不坏是生灭。
三无形者是心体性。谓观彼心心相泯故名
为离心。下释以心身不可得故名离也。问
第一义既非是心。何故此说。答以真性随
缘起此心故。如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
成就染心等。四无边等者自相顺行无量境
界取故。谓攀缘之用是心自相。随境非一
故云无边。下明真心。五清净者自性不染
故。此本性清净也。六垢无垢者。同烦恼不
同烦恼。明在缠不染。七缚解者同使缘缚。
性离名解。下二名因相者。谓愿力业力引
受报心。八以诸菩萨愿力受生。幻起不实
似同谄曲。然实成益故云质直。九馀众生
等随业受生故云随道也。论重分别中。言以
自性清净心故第六第七等者。释六七二句
染净所由。谓若无第五性净之心。即六七二
句唯垢唯缚。无不垢不缚。又由此二句中染
缚烦恼故。示后句中随道受生。第二是菩
萨知烦恼下明烦恼行稠林。于中先别显。后
总结。别中十句。论摄为三。谓初二各一。后
八为一故也。初深相者远入乃至有顶故。若
小乘中非想非非想为顶。若大乘中至金
刚定。二浅相者论经名行无边相。谓无量善
根修集之时。烦恼随行难可知故。三染中
卷十四 第 367c 页
有八句为三。初三明烦恼染。次二约生显
烦恼。后三约业明烦恼。初中言心伴相不
相离相者是随所缚即缘缚之义。迭共同
事者释共生义。心伴是也。谓心王与惑互相
扶起也。迭共相依者释不相离义。谓起已互
依不相离也。共生不离者举经双结。二言
使缠差别者是。以何缚者谓使也。以有使
故。不得解脱故。说使为能缚之体。谓十
使十缠故云差别。言烦恼使一义者举经
会释。谓此辨烦恼。何故说使。以是一义
故。若是一义。何故下文别明使行。但此十使
有系缚义。属此门收。有随逐义属后门
摄。此经本中分出使缠。俱是能缚。三言是
心相应等者是所缚事。谓心者出所缚体。
心相应等举经对显。重释不相应。示可得解
脱者。以在缠心性恒本净故。今此缚可
有解脱。次随道生等二句。约生明烦恼。论
言身事生道界因者。明此烦恼与六道三
界生身之事为所因故。生烦恼染示者结。
此就生明烦恼故。后爱痴下三句。约染业
明烦恼。三分中业因障解脱者。爱痴及见
是为三分。爱是欲求。痴是有求。见是有邪。
梵行求俱障解脱。释为大过。言随顺世间
身口意业不断起因者。以憍慢愚痴造重
罪业。明烦恼是三业罪因。以不断故。乃至
下总结。八万四千者。准贤劫经说佛一代有
三百五十度功德法门。谓始从光曜无极
度终至分布舍利度。一一各以六度为因。
便有二千一百。以此对治四大六衰十种恼
烦恼。后三约业明烦恼。初中言心伴相不
相离相者是随所缚即缘缚之义。迭共同
事者释共生义。心伴是也。谓心王与惑互相
扶起也。迭共相依者释不相离义。谓起已互
依不相离也。共生不离者举经双结。二言
使缠差别者是。以何缚者谓使也。以有使
故。不得解脱故。说使为能缚之体。谓十
使十缠故云差别。言烦恼使一义者举经
会释。谓此辨烦恼。何故说使。以是一义
故。若是一义。何故下文别明使行。但此十使
有系缚义。属此门收。有随逐义属后门
摄。此经本中分出使缠。俱是能缚。三言是
心相应等者是所缚事。谓心者出所缚体。
心相应等举经对显。重释不相应。示可得解
脱者。以在缠心性恒本净故。今此缚可
有解脱。次随道生等二句。约生明烦恼。论
言身事生道界因者。明此烦恼与六道三
界生身之事为所因故。生烦恼染示者结。
此就生明烦恼故。后爱痴下三句。约染业
明烦恼。三分中业因障解脱者。爱痴及见
是为三分。爱是欲求。痴是有求。见是有邪。
梵行求俱障解脱。释为大过。言随顺世间
身口意业不断起因者。以憍慢愚痴造重
罪业。明烦恼是三业罪因。以不断故。乃至
下总结。八万四千者。准贤劫经说佛一代有
三百五十度功德法门。谓始从光曜无极
度终至分布舍利度。一一各以六度为因。
便有二千一百。以此对治四大六衰十种恼
卷十四 第 368a 页
患。即成二万一千。四大是内报身也。六衰是
外六尘衰耗善法故名也。以此二万一千
各化四种众生。一多贪。二多嗔。三多痴。四
等分。即成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能障之结即
是八万四千烦恼。业等亦尔。下并准之。
第三是菩萨知业下明业行稠林中。亦先别
后结。别中十句。初善等者明业能为六道因
故。谓善中上者天因。中者人因。下是修罗。
恶中三品三恶道因。无记非因。相对故说。又
亦得有名言业义。二分别等者自性差别。思
为自性。然有三种故名差别。谓审虑思决
定思。此二在意地。未至身语名筹量时。未
作故不可分别。发动思正在身语名作业
时。善恶业成名可分别。三心伴等者方便差
别。谓此业思共意识生各为心伴。随其善
恶生已。即薰本识成种。种似能薰故云
不别生果。此释不离也。四自然等者尽集
果差别。谓无始时业自然念念灭坏。然集
果不失故。言有为作业者释自然灭。以
是有为必无常故。因尽集者显功能不亡。
释集果次第。此念念灭全能引果。行道灭亦
分引果。如转重为轻等。如此非一故云种
种相次第也。五有报等者已受果未受果差
别。谓过去生报业。现在已受名为有报。过去
后报业。现在未受名为无报。非谓全无。六
黑黑等者对差别。谓四业相对显其差别。谓
初二句善恶相对。后二句流无流相对。故
俱舍第十七云。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
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一向名
外六尘衰耗善法故名也。以此二万一千
各化四种众生。一多贪。二多嗔。三多痴。四
等分。即成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能障之结即
是八万四千烦恼。业等亦尔。下并准之。
第三是菩萨知业下明业行稠林中。亦先别
后结。别中十句。初善等者明业能为六道因
故。谓善中上者天因。中者人因。下是修罗。
恶中三品三恶道因。无记非因。相对故说。又
亦得有名言业义。二分别等者自性差别。思
为自性。然有三种故名差别。谓审虑思决
定思。此二在意地。未至身语名筹量时。未
作故不可分别。发动思正在身语名作业
时。善恶业成名可分别。三心伴等者方便差
别。谓此业思共意识生各为心伴。随其善
恶生已。即薰本识成种。种似能薰故云
不别生果。此释不离也。四自然等者尽集
果差别。谓无始时业自然念念灭坏。然集
果不失故。言有为作业者释自然灭。以
是有为必无常故。因尽集者显功能不亡。
释集果次第。此念念灭全能引果。行道灭亦
分引果。如转重为轻等。如此非一故云种
种相次第也。五有报等者已受果未受果差
别。谓过去生报业。现在已受名为有报。过去
后报业。现在未受名为无报。非谓全无。六
黑黑等者对差别。谓四业相对显其差别。谓
初二句善恶相对。后二句流无流相对。故
俱舍第十七云。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
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一向名
卷十四 第 368b 页
白。不杂恶故以无色界不具中有生有
二报。亦无身等三业故不说也。欲界善业
名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黑
杂故。诸无流业名非黑白。广如彼说。言能
尽业相者是无流业。业起者起赖缘故。受
业法者能纳果故。论经名为正受也。七无量
等者是因缘差别。谓随多因缘皆能起业。
八世间等者未集已集差别。谓出世未集。世
业已集。九现报等者明三时定不定故。现
作现受名为现报。次来生受名为生报。于
第二生已后受者名为后报。于此三中有
定不定也。十随诸乘等。三种乘中有定不
定。谓退不退也。非乘世间中。易度难度为
定不定故。论经于乘非乘各有定不定业
可知。下结八万等可知。
第四是菩萨知诸根下明根行稠林别中。一
软中上者是说器故。谓是说法所授之器。亦
名钝根中根利根。谓速受名利。迟受是钝。
中容是中。又受深名利。受浅名钝。中容
可知。又广受少受中受亦尔。各通教理。
准之可见。二先后际等者根转差别。前后根
者解先后际根也。前根下增平故者解别
异不别异。谓前是能生后是所生。所生若增
前根即下。所生若下前根即增。相似则平。三
上中下者三性差别。谓三乘性别。上者大
乘。中是中乘。下是小乘。四烦恼伴者烦恼染
差别。谓喜乐等五受根。随烦恼习使染故
云烦恼伴不相离也。俱舍第三云。于杂染
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
二报。亦无身等三业故不说也。欲界善业
名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黑
杂故。诸无流业名非黑白。广如彼说。言能
尽业相者是无流业。业起者起赖缘故。受
业法者能纳果故。论经名为正受也。七无量
等者是因缘差别。谓随多因缘皆能起业。
八世间等者未集已集差别。谓出世未集。世
业已集。九现报等者明三时定不定故。现
作现受名为现报。次来生受名为生报。于
第二生已后受者名为后报。于此三中有
定不定也。十随诸乘等。三种乘中有定不
定。谓退不退也。非乘世间中。易度难度为
定不定故。论经于乘非乘各有定不定业
可知。下结八万等可知。
第四是菩萨知诸根下明根行稠林别中。一
软中上者是说器故。谓是说法所授之器。亦
名钝根中根利根。谓速受名利。迟受是钝。
中容是中。又受深名利。受浅名钝。中容
可知。又广受少受中受亦尔。各通教理。
准之可见。二先后际等者根转差别。前后根
者解先后际根也。前根下增平故者解别
异不别异。谓前是能生后是所生。所生若增
前根即下。所生若下前根即增。相似则平。三
上中下者三性差别。谓三乘性别。上者大
乘。中是中乘。下是小乘。四烦恼伴者烦恼染
差别。谓喜乐等五受根。随烦恼习使染故
云烦恼伴不相离也。俱舍第三云。于杂染
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
卷十四 第 368c 页
说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于不
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解云增上用是根义。
五随诸乘等者定不定差别。于三乘中。于世
间中者此解乘非乘也。定不定熟不熟者总
释。谓大乘中熟者定。不熟不定。小乘中熟者
不定。转向大故。于三乘中各定者各于自
乘中解脱故云一一乘等也。报定者舍者于
世间中。定不可化令入道故暂舍也。此约
初教大乘。许五性别故作是说。六随根转
等者。顺行差别有三种顺行。一依身顺行者。
根法依于六入之身迭共相转。六入展转故
此释随根转也。二生灭顺行轻坏故。此释
易坏也。三观行取相者释深取相。七增上等
者声闻净差别。行增上障灭能成义故。望凡
为行增。此释初句。次断障行成。释不可坏。
八转不转者菩萨净差别。地前名转。地上不
转。又前七地名转。八地已上名为不转。九
三世等者示一切根摄差别。初行名始。正
修方便。终成名熟。约此三时辨根差别。谓
根与行俱名为共生。以行有始终根亦随
尔。下结可知。第五欲六性七直心。各软中上。
论云如是性入者。释不广说所由。以根等
四法性相顺入故不广释也。第八知诸使下
明使行稠林。使者随逐缚义。从喻名使。如
公使逐贼得便系缚。烦恼亦尔。随逐众生
得便系缚。十句中初四句明何处随逐。后
六句以何随逐。前中四处随逐。一句约心
明处。谓共非报心生不共报心生。二约
界明处。欲界下色中无色上。当界起心名
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解云增上用是根义。
五随诸乘等者定不定差别。于三乘中。于世
间中者此解乘非乘也。定不定熟不熟者总
释。谓大乘中熟者定。不熟不定。小乘中熟者
不定。转向大故。于三乘中各定者各于自
乘中解脱故云一一乘等也。报定者舍者于
世间中。定不可化令入道故暂舍也。此约
初教大乘。许五性别故作是说。六随根转
等者。顺行差别有三种顺行。一依身顺行者。
根法依于六入之身迭共相转。六入展转故
此释随根转也。二生灭顺行轻坏故。此释
易坏也。三观行取相者释深取相。七增上等
者声闻净差别。行增上障灭能成义故。望凡
为行增。此释初句。次断障行成。释不可坏。
八转不转者菩萨净差别。地前名转。地上不
转。又前七地名转。八地已上名为不转。九
三世等者示一切根摄差别。初行名始。正
修方便。终成名熟。约此三时辨根差别。谓
根与行俱名为共生。以行有始终根亦随
尔。下结可知。第五欲六性七直心。各软中上。
论云如是性入者。释不广说所由。以根等
四法性相顺入故不广释也。第八知诸使下
明使行稠林。使者随逐缚义。从喻名使。如
公使逐贼得便系缚。烦恼亦尔。随逐众生
得便系缚。十句中初四句明何处随逐。后
六句以何随逐。前中四处随逐。一句约心
明处。谓共非报心生不共报心生。二约
界明处。欲界下色中无色上。当界起心名
卷十四 第 369a 页
心相应异界相望即不相应。使即不尔。一切
相应故云不离相也。论经有远入故者约
位明处。乃至有顶经欠此门也。三约时明
处。言无始来恼众生者。无边世界唯智怖
畏如怨贼。以未曾有闻思修智。是故不灭。
恒恼众生。四约行明处。禅等相违者世间
禅等不能灭心随顺行。若无使随此禅等
诸德即成出世。与彼出世正修相违不令
得出。下明以何随逐。有六种随逐。一有不
断是标也。以有不断等释也。谓以有使故。
能令三有相似相续故云三界系也。此约
前处以明随逐。二远时随逐由无始来使
随逐故。令无量善心不得现前故云无量
心等也。三一身生随逐。是标也。谓就今
一身明现种随逐。下释眼等入门者是六
根也。六种生集识者是依根所生六识也。同
生随逐者明使于根识俱生随逐。此是现行
及阿梨耶薰者。此薰本识。明种子随逐种现
相资令烦恼滋茂故云开烦恼门也。论经
开诸入门者。约六入等起惑处也。四不实随
逐者。不得实对治故云不知对治。五微细
随逐下释微细相。谓于三界九地中六入处
烦恼身随逐故。以使微细不可见故名无所
有。如麻中油不可现见。论经随顺者明是
有也。不随顺者明其是细同此无所有也。
六离苦随逐出世间行。馀行不能离故云
无圣道等。第九是菩萨下知生行稠林。于中
八句。一身种种。明形类不同故云生差别。
二由业异生。别经无此句。三住处种种。明
相应故云不离相也。论经有远入故者约
位明处。乃至有顶经欠此门也。三约时明
处。言无始来恼众生者。无边世界唯智怖
畏如怨贼。以未曾有闻思修智。是故不灭。
恒恼众生。四约行明处。禅等相违者世间
禅等不能灭心随顺行。若无使随此禅等
诸德即成出世。与彼出世正修相违不令
得出。下明以何随逐。有六种随逐。一有不
断是标也。以有不断等释也。谓以有使故。
能令三有相似相续故云三界系也。此约
前处以明随逐。二远时随逐由无始来使
随逐故。令无量善心不得现前故云无量
心等也。三一身生随逐。是标也。谓就今
一身明现种随逐。下释眼等入门者是六
根也。六种生集识者是依根所生六识也。同
生随逐者明使于根识俱生随逐。此是现行
及阿梨耶薰者。此薰本识。明种子随逐种现
相资令烦恼滋茂故云开烦恼门也。论经
开诸入门者。约六入等起惑处也。四不实随
逐者。不得实对治故云不知对治。五微细
随逐下释微细相。谓于三界九地中六入处
烦恼身随逐故。以使微细不可见故名无所
有。如麻中油不可现见。论经随顺者明是
有也。不随顺者明其是细同此无所有也。
六离苦随逐出世间行。馀行不能离故云
无圣道等。第九是菩萨下知生行稠林。于中
八句。一身种种。明形类不同故云生差别。
二由业异生。别经无此句。三住处种种。明
卷十四 第 369b 页
六道不同故云地狱等也。四色相上下种
种。明三界不同故云色无色界等。问既是
无色。何故言色上下。答依大乘无色界中
有微细色。是色中上也。想中上下亦尔。外道
为无想实有细想。五同外色因种种。明类
同草木依地等生故云业是由等。六自相种
种。谓名色共本识生。是报自体故云名色
共等。七本顺生因种种。若正应言顺本生
因。从痴爱生。还顺彼故云痴爱等。八集苦
谛种种差别者。现生能集未来之苦。三求众
生集苦不同名种种别。言欲生者。复有乐
有众生爱自身他身。心著相。往来上下界
取著故。解云此是有求众生爱自界是自身。
爱他界是他身。由著相故。于上下界往来
故也。欲作欲受者。论经名欲受者。乐贪共
取处处求故。此是欲求众生以贪及取处处
追求故也。不乐等者是邪梵行求众生。小大
无量释三界。无想是别举无想天。以外道取
彼为涅槃故。轮转释相续。理实轮转妄为
出想故也。第十是菩萨下知习气行稠林中
有十。初一是因习气。谓过去所作善恶等业。
彼习气与今现果。或同现起。或不同起故。
云有起不起。二是果习气。道谓六道。薰是彼
习。如从天来今犹鲜净等。广说道习。如大
威灯光仙人所问经内应知。故云随所生
等。三是缘习气。亲近众生薰。如近善人即
便善等。故云随众生等。四是起作习。随所
起烦恼。如数起贪等即成串习。随所作业
亦有习气。如陶师之子堪修数息等故云
种。明三界不同故云色无色界等。问既是
无色。何故言色上下。答依大乘无色界中
有微细色。是色中上也。想中上下亦尔。外道
为无想实有细想。五同外色因种种。明类
同草木依地等生故云业是由等。六自相种
种。谓名色共本识生。是报自体故云名色
共等。七本顺生因种种。若正应言顺本生
因。从痴爱生。还顺彼故云痴爱等。八集苦
谛种种差别者。现生能集未来之苦。三求众
生集苦不同名种种别。言欲生者。复有乐
有众生爱自身他身。心著相。往来上下界
取著故。解云此是有求众生爱自界是自身。
爱他界是他身。由著相故。于上下界往来
故也。欲作欲受者。论经名欲受者。乐贪共
取处处求故。此是欲求众生以贪及取处处
追求故也。不乐等者是邪梵行求众生。小大
无量释三界。无想是别举无想天。以外道取
彼为涅槃故。轮转释相续。理实轮转妄为
出想故也。第十是菩萨下知习气行稠林中
有十。初一是因习气。谓过去所作善恶等业。
彼习气与今现果。或同现起。或不同起故。
云有起不起。二是果习气。道谓六道。薰是彼
习。如从天来今犹鲜净等。广说道习。如大
威灯光仙人所问经内应知。故云随所生
等。三是缘习气。亲近众生薰。如近善人即
便善等。故云随众生等。四是起作习。随所
起烦恼。如数起贪等即成串习。随所作业
亦有习气。如陶师之子堪修数息等故云
卷十四 第 369c 页
随业烦恼。五是业习气。谓所作善等有串习
故云善不善等。六厌离欲等便有串习。后
易断除故云离欲等也。七中阴望现以说
习气。如人现在乐修梵行至中阴中亦无
欲染故云随后身等。谓在后中阴身处有
前本有习也。八与果次第薰。谓随一串习
于诸趣中次第受身。皆有彼习故云次第
等。九世间禅因薰下释成。由彼禅中不断
烦恼。烦恼牵故生于上界。犹有彼习故云
久远等也。此经欠后二句。一邪正相对。谓
同法是二乘解脱。以诸外道不同佛法故
名为异。彼取无想以为解脱。于此邪正各
有习气故名为薰。故云有实不实。实是小
乘。不实是外。二大小乘相对。谓于三乘人
法。随有见闻亲近。皆有习气故云也。第十
一是菩萨下知三聚行稠林。论中为五。初一
约种姓以分三聚。谓无涅槃法者是邪定。
有涅槃法者是正定。正定中三乘各别。一向
自定离此二。是不定种姓。论略不释此。论
就初教释应知。二约解惑以分三聚。谓正
见是善行因。三善根中正见一种。定起善业
名为正定。无贪无瞋不定起善。名为不
定。邪见是恶行因。诸烦恼中。邪见一种定起
恶业名为邪定。馀名不定。三约行业以
分三聚。谓五逆中一一逆罪。定招恶道名
为邪定。信等五根定招善道名为正定。不
同此二名为不定。四约邪正位以分三
聚。谓翻彼八正名八邪。因此以立外
道邪位。名为邪定。正性离生名为正位。因
故云善不善等。六厌离欲等便有串习。后
易断除故云离欲等也。七中阴望现以说
习气。如人现在乐修梵行至中阴中亦无
欲染故云随后身等。谓在后中阴身处有
前本有习也。八与果次第薰。谓随一串习
于诸趣中次第受身。皆有彼习故云次第
等。九世间禅因薰下释成。由彼禅中不断
烦恼。烦恼牵故生于上界。犹有彼习故云
久远等也。此经欠后二句。一邪正相对。谓
同法是二乘解脱。以诸外道不同佛法故
名为异。彼取无想以为解脱。于此邪正各
有习气故名为薰。故云有实不实。实是小
乘。不实是外。二大小乘相对。谓于三乘人
法。随有见闻亲近。皆有习气故云也。第十
一是菩萨下知三聚行稠林。论中为五。初一
约种姓以分三聚。谓无涅槃法者是邪定。
有涅槃法者是正定。正定中三乘各别。一向
自定离此二。是不定种姓。论略不释此。论
就初教释应知。二约解惑以分三聚。谓正
见是善行因。三善根中正见一种。定起善业
名为正定。无贪无瞋不定起善。名为不
定。邪见是恶行因。诸烦恼中。邪见一种定起
恶业名为邪定。馀名不定。三约行业以
分三聚。谓五逆中一一逆罪。定招恶道名
为邪定。信等五根定招善道名为正定。不
同此二名为不定。四约邪正位以分三
聚。谓翻彼八正名八邪。因此以立外
道邪位。名为邪定。正性离生名为正位。因
卷十四 第 370a 页
此以立声闻正位。名为正定。五直约大乘
菩萨得失以分三聚。言深入邪聚难转者。
论经名妒吝恶行不转邪定相。谓忌他胜己。
不以法施舍可化机故名为妒。悭财不
施故名吝过。能生他苦名恶行不转者。谓
杀盗等也。波罗蜜相违者。此中六蔽障六
度行故名相违。谓妒障后三慧定进也。吝
障施行。恶行障于戒忍二行。由此障故。令
诸菩萨正行不成就为邪定。正定不定准释
可知。佛子下通结于前三种成就可知。
第四菩萨住是地下明说成就。于中先总后
别。总中知众生诸行者。牒入行知法器也。
随其解脱等者。正明称根说法令得解脱。
是菩萨化下别明说成。文有四段。义有三
重。一尽此初段是智成就。二为大法师下一
段亦智成亦口业成。三用无量慧下唯口业
成。四得陀罗尼下是法师成就。初段中二。先
明随所知者是所说法。二随所依者是所逗
器。前中化众生法者说解脱器得熟故。谓
说化法令诸众生解脱器熟也。度众生法
者解脱体正度故。谓正令其得解脱果。然此
所得解脱差别即不出三乘故云如实知
而为说等。二如实随众生下明随所依中。先
总明随器说法。二随心下别辨也。说法对
器解随心。言随应度者授对治法。解论经
随使谓随使对治故。上二句是化法器也。
言所说法器成者明度法器。解随根等。以
器成说法故。言随行处者随心所行境界
之处。即以彼喻令其生解。名为彼器。言
菩萨得失以分三聚。言深入邪聚难转者。
论经名妒吝恶行不转邪定相。谓忌他胜己。
不以法施舍可化机故名为妒。悭财不
施故名吝过。能生他苦名恶行不转者。谓
杀盗等也。波罗蜜相违者。此中六蔽障六
度行故名相违。谓妒障后三慧定进也。吝
障施行。恶行障于戒忍二行。由此障故。令
诸菩萨正行不成就为邪定。正定不定准释
可知。佛子下通结于前三种成就可知。
第四菩萨住是地下明说成就。于中先总后
别。总中知众生诸行者。牒入行知法器也。
随其解脱等者。正明称根说法令得解脱。
是菩萨化下别明说成。文有四段。义有三
重。一尽此初段是智成就。二为大法师下一
段亦智成亦口业成。三用无量慧下唯口业
成。四得陀罗尼下是法师成就。初段中二。先
明随所知者是所说法。二随所依者是所逗
器。前中化众生法者说解脱器得熟故。谓
说化法令诸众生解脱器熟也。度众生法
者解脱体正度故。谓正令其得解脱果。然此
所得解脱差别即不出三乘故云如实知
而为说等。二如实随众生下明随所依中。先
总明随器说法。二随心下别辨也。说法对
器解随心。言随应度者授对治法。解论经
随使谓随使对治故。上二句是化法器也。
言所说法器成者明度法器。解随根等。以
器成说法故。言随行处者随心所行境界
之处。即以彼喻令其生解。名为彼器。言
卷十四 第 370b 页
随智慧处者。依前生解为令起种种异
行。名为彼器。言知一切行等二句者。乃至
得成就器。明依行成德之器。言随趣等
者随辞辩器。谓生业烦恼久习难除。胜辩
教化方令舍离故。名生等为辞辩之器
也。薰解习气。同行解转。此中略无定等三
聚。言随乘等者。论经信是三乘因。能乘出器
故也。第二是菩萨住此地下明亦智成就亦
口业成。是故论中先徵问口业。结云智成。从
前为智。知说仪故。从后口业。具二十种
法师德故。论中说者是其口业明入深义
也。持者是智成显守护法也。其二十种法师
事如论具说应知。第三用无量下正明口
业成就。于中二。先略明四无碍智能起口
言。后广以十门次第分别。前中用智方便
者牒前起后也名前所说为智方便。用彼
起此无碍智也。下明依四无碍智起言辞
说法所得无碍无暂间动故云不坏。四无
碍义广如别章。但无碍解体是后得智。就所
缘境分为四种。一法体者明法自体。二法境
界体者于法体上有差别义。三正得与众
生者。依自所得说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
门者。随诸众生正求差别与无量门。下重
释中。初释法无碍中远离二边。生法所摄
者遮馀法故名离二边。表自体故名生
法摄。如色碍相。举例显示。等馀一切。二释
义无碍中。彼远离等牒举前法。如实智下就
法辨境。菩萨住彼约人辨境。如色下亦举
类显虚妄分别。正显差别之义。若小乘说
行。名为彼器。言知一切行等二句者。乃至
得成就器。明依行成德之器。言随趣等
者随辞辩器。谓生业烦恼久习难除。胜辩
教化方令舍离故。名生等为辞辩之器
也。薰解习气。同行解转。此中略无定等三
聚。言随乘等者。论经信是三乘因。能乘出器
故也。第二是菩萨住此地下明亦智成就亦
口业成。是故论中先徵问口业。结云智成。从
前为智。知说仪故。从后口业。具二十种
法师德故。论中说者是其口业明入深义
也。持者是智成显守护法也。其二十种法师
事如论具说应知。第三用无量下正明口
业成就。于中二。先略明四无碍智能起口
言。后广以十门次第分别。前中用智方便
者牒前起后也名前所说为智方便。用彼
起此无碍智也。下明依四无碍智起言辞
说法所得无碍无暂间动故云不坏。四无
碍义广如别章。但无碍解体是后得智。就所
缘境分为四种。一法体者明法自体。二法境
界体者于法体上有差别义。三正得与众
生者。依自所得说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
门者。随诸众生正求差别与无量门。下重
释中。初释法无碍中远离二边。生法所摄
者遮馀法故名离二边。表自体故名生
法摄。如色碍相。举例显示。等馀一切。二释
义无碍中。彼远离等牒举前法。如实智下就
法辨境。菩萨住彼约人辨境。如色下亦举
类显虚妄分别。正显差别之义。若小乘说
卷十四 第 370c 页
色有苦无常等义。今约大乘说此色法但
是妄情理实本无是色之义。三释辞中。随
他所喜言说正知者。谓解知于他所乐之
言。释正知也。随他等释与也。四释乐说中。
先牒举前词。无量下约辩乐说。无量种种
义语是词中差别。释无量门也。随知下释
与也。新名辩无碍解。谓明辩巧说令他
生乐。亦名乐说。自下广释中。理实此四于
一切法随说皆具。今依圆数且列十门。于
中初五汎知理教。后五知三乘净德。前中初
四正就所知明无碍。后一约能知智。前中
初三知义。后一知教。前中一约知事法。事
法缘别各住不杂名为自相。二知理法。理
法遍通名为同相。此二当相明法。三约时
辨法。谓三世迁流故名行相。四对机宣教
名为说相。五约能知智分四无碍。非是知
于智故名为智相。后五中。初一总知三乘
离相净證名无我慢。后四别中。一通知小
大。馀三别知大乘菩萨地。初一知因。后二
知果。一体二用可知。下次第释中。释此十
章即为十段。就初自相中法义是总别一
对。于缘生法。总知自相。别知差别。词及乐
说广略一对。少名显法名之为词。众多异
名为坚彼义。令他爱乐名为乐说。言想
坚者。想是起言所依。是故馀论中或云想。
或云声。或云名。或云字。或云施设。皆是名
之异号。以言名显义令义坚固故名想
坚。想坚多种名想差别。重释中不坏牒辞。
随所觉明自解也。随彼彼等显应机说
是妄情理实本无是色之义。三释辞中。随
他所喜言说正知者。谓解知于他所乐之
言。释正知也。随他等释与也。四释乐说中。
先牒举前词。无量下约辩乐说。无量种种
义语是词中差别。释无量门也。随知下释
与也。新名辩无碍解。谓明辩巧说令他
生乐。亦名乐说。自下广释中。理实此四于
一切法随说皆具。今依圆数且列十门。于
中初五汎知理教。后五知三乘净德。前中初
四正就所知明无碍。后一约能知智。前中
初三知义。后一知教。前中一约知事法。事
法缘别各住不杂名为自相。二知理法。理
法遍通名为同相。此二当相明法。三约时
辨法。谓三世迁流故名行相。四对机宣教
名为说相。五约能知智分四无碍。非是知
于智故名为智相。后五中。初一总知三乘
离相净證名无我慢。后四别中。一通知小
大。馀三别知大乘菩萨地。初一知因。后二
知果。一体二用可知。下次第释中。释此十
章即为十段。就初自相中法义是总别一
对。于缘生法。总知自相。别知差别。词及乐
说广略一对。少名显法名之为词。众多异
名为坚彼义。令他爱乐名为乐说。言想
坚者。想是起言所依。是故馀论中或云想。
或云声。或云名。或云字。或云施设。皆是名
之异号。以言名显义令义坚固故名想
坚。想坚多种名想差别。重释中不坏牒辞。
随所觉明自解也。随彼彼等显应机说
卷十四 第 371a 页
也。次第不断名不息者是常说也。无量众多
等于一一法。能以无量异名广说也。为坚
彼义者。谓以异名多说意成本义故令坚
固也。第二复次下明同相。于中法义约二
谛分。后二亦约广略分。初一切法同一无
性。二有为法同无常相。三假名同者。法同无
名但假以说。四假名假名同者。复以假名
更重显之。下重分别。无常入无我者释义顺
法。谓观无常即解无我。是故第二门入初
门智境也。次牒词文。于前假名法上。复以
馀假名随应根说。次不坏无边者牒乐说
文。不坏前假名而能以馀异假名说。谓异
名虽说不违前词故云不坏也。第三复
次下明行相。于中了知一念缘生现法名
法无碍。已未曾当名差别义。于此二法假
设名字名词无碍。即以此名为诸众生。宣
说彼事名为乐说。下重释中。一一世现在故
者。通论过未各有现在故云彼彼世间摄。
是则一一世中各有多门异说。言见过未
知现在者释义顺法。如是菩萨下结后成
前。谓以后义成前法无碍智境也。下释乐
说言事行相。不出三世者释前所说事。经中
一一世皆不出三世。言无边法明者异法
明。异法明即是闻思慧照法故也。第四复次
下明说相中。就教本释以分法义。约所随
心言分词乐说。谓随物音说故云随顺说。
谓随心异说意义不殊故云相似说相。馀文
可知。第五复次下明智相。于中法义约现
比分。词及乐说约浅深分。初中以法无碍
等于一一法。能以无量异名广说也。为坚
彼义者。谓以异名多说意成本义故令坚
固也。第二复次下明同相。于中法义约二
谛分。后二亦约广略分。初一切法同一无
性。二有为法同无常相。三假名同者。法同无
名但假以说。四假名假名同者。复以假名
更重显之。下重分别。无常入无我者释义顺
法。谓观无常即解无我。是故第二门入初
门智境也。次牒词文。于前假名法上。复以
馀假名随应根说。次不坏无边者牒乐说
文。不坏前假名而能以馀异假名说。谓异
名虽说不违前词故云不坏也。第三复
次下明行相。于中了知一念缘生现法名
法无碍。已未曾当名差别义。于此二法假
设名字名词无碍。即以此名为诸众生。宣
说彼事名为乐说。下重释中。一一世现在故
者。通论过未各有现在故云彼彼世间摄。
是则一一世中各有多门异说。言见过未
知现在者释义顺法。如是菩萨下结后成
前。谓以后义成前法无碍智境也。下释乐
说言事行相。不出三世者释前所说事。经中
一一世皆不出三世。言无边法明者异法
明。异法明即是闻思慧照法故也。第四复次
下明说相中。就教本释以分法义。约所随
心言分词乐说。谓随物音说故云随顺说。
谓随心异说意义不殊故云相似说相。馀文
可知。第五复次下明智相。于中法义约现
比分。词及乐说约浅深分。初中以法无碍
卷十四 第 371b 页
智知法智所知境。非是法智即法无碍。如
以苦智知欲界苦名为法智。知上界苦名
为比智。今此亦尔。以义无碍知比智境。新
论名法智类智。然此二智毗昙宗约时通处
别。二智并皆通知三世。别知欲界。名为法
智。别知上界。名为比智。若成实宗处通时
别。二智俱知三界。知现名法。知过未名
比。若大乘宗时处俱别。知现在欲界名为
法智。知上界及过未俱是比智。词中言欲
得方便者。词说世谛。与得第一义作方
便也。乐说中言得智者。说第一义。令正證
得故。下重释中释初法智内。知谛差别是
二谛不同。不异方便是释不坏方便。谓见不
异法名为不坏。法智等举经对显释比智
中。如此如实等释显比义。以现所知类馀
知法。释乐说中。非颠倒异说者称理说故。
第六复次下明无我慢相。于中真俗二观以
分法义。谓观真一相无我不坏。观俗蕴等差
别无我说中妙胜分词乐说。谓惬情称美。
顺理名妙摄令归趣也。言理殊胜。成益转
多名无上也。下重分别释初无碍中。先顺
释。谓无我不坏故下反释。谓取己能解名
为我知。取己能得名为我證。如是等坏即
明不取名为不坏也。阴等方便下释义顺
法。谓观阴等以为方便。得入真谛无我法
故。是故下结后成前。故是菩萨智境成也。
一聚积下释显无我。谓迷阴故计聚积我。
以迷界故计异因我。以迷入故计欲著我
以迷四谛十二缘故计作著我。说此阴等
以苦智知欲界苦名为法智。知上界苦名
为比智。今此亦尔。以义无碍知比智境。新
论名法智类智。然此二智毗昙宗约时通处
别。二智并皆通知三世。别知欲界。名为法
智。别知上界。名为比智。若成实宗处通时
别。二智俱知三界。知现名法。知过未名
比。若大乘宗时处俱别。知现在欲界名为
法智。知上界及过未俱是比智。词中言欲
得方便者。词说世谛。与得第一义作方
便也。乐说中言得智者。说第一义。令正證
得故。下重释中释初法智内。知谛差别是
二谛不同。不异方便是释不坏方便。谓见不
异法名为不坏。法智等举经对显释比智
中。如此如实等释显比义。以现所知类馀
知法。释乐说中。非颠倒异说者称理说故。
第六复次下明无我慢相。于中真俗二观以
分法义。谓观真一相无我不坏。观俗蕴等差
别无我说中妙胜分词乐说。谓惬情称美。
顺理名妙摄令归趣也。言理殊胜。成益转
多名无上也。下重分别释初无碍中。先顺
释。谓无我不坏故下反释。谓取己能解名
为我知。取己能得名为我證。如是等坏即
明不取名为不坏也。阴等方便下释义顺
法。谓观阴等以为方便。得入真谛无我法
故。是故下结后成前。故是菩萨智境成也。
一聚积下释显无我。谓迷阴故计聚积我。
以迷界故计异因我。以迷入故计欲著我
以迷四谛十二缘故计作著我。说此阴等
卷十四 第 371c 页
对治四我。以显无我。杂集论第一中广显
蕴等所治之我(云云)。第七复次下明大小乘
相。于中约权实以分法义。谓以约实同观
唯是一乘。约权异性说有三乘。词及乐说
约总别分。总说三乘令得解脱名词无
碍。随物心念于一一乘无量种说名为乐
说。下重分别。文显可知。第八复次下明菩
萨地相。于中法义约地体相分。词与乐说
同体义分。谓说地名词。词中差别名为乐
说。智相是地体。说相是地相。谓随相说十
故。巧授十地名与方便。随物心乐于一
一地以无量门令入故也。下重分别释菩
萨行中。法行智行示者以此二行合为菩
萨行。谓證法成行名为法行。即智成行名
为智行。以此智行能入地故名随智行。言
观智说故者释所由。谓何故智行是菩萨
行。答以说观智为菩萨行故。次释义无
碍中十地差别。谓心者出地体。谓地别由
心说为口言。下释词无碍中。不颠倒解不
坏说。教授解随顺地道也。第九复次下明
如来地相。于中法义约佛体用分。词乐约
广略分。初一念證得名法身相。二时处应
现名色身相。三谓前二身中智德差别名正
觉相。四随物心乐广显佛德。无量差别名
为说相。下重分别释义内。随何等劫成何
等佛者示化时也。如释迦佛成在贤劫。释
事中言随以何国是成道处也。随何等佛是
现佛身。释相中言随名所记可得见闻者
谓如名所记。身土声色可见闻故。释词无
蕴等所治之我(云云)。第七复次下明大小乘
相。于中约权实以分法义。谓以约实同观
唯是一乘。约权异性说有三乘。词及乐说
约总别分。总说三乘令得解脱名词无
碍。随物心念于一一乘无量种说名为乐
说。下重分别。文显可知。第八复次下明菩
萨地相。于中法义约地体相分。词与乐说
同体义分。谓说地名词。词中差别名为乐
说。智相是地体。说相是地相。谓随相说十
故。巧授十地名与方便。随物心乐于一
一地以无量门令入故也。下重分别释菩
萨行中。法行智行示者以此二行合为菩
萨行。谓證法成行名为法行。即智成行名
为智行。以此智行能入地故名随智行。言
观智说故者释所由。谓何故智行是菩萨
行。答以说观智为菩萨行故。次释义无
碍中十地差别。谓心者出地体。谓地别由
心说为口言。下释词无碍中。不颠倒解不
坏说。教授解随顺地道也。第九复次下明
如来地相。于中法义约佛体用分。词乐约
广略分。初一念證得名法身相。二时处应
现名色身相。三谓前二身中智德差别名正
觉相。四随物心乐广显佛德。无量差别名
为说相。下重分别释义内。随何等劫成何
等佛者示化时也。如释迦佛成在贤劫。释
事中言随以何国是成道处也。随何等佛是
现佛身。释相中言随名所记可得见闻者
谓如名所记。身土声色可见闻故。释词无
卷十四 第 372a 页
碍中。随正觉等者。以十佛中最初名为正
觉佛故云依说。第十复次下明作住持相。
于中法义约知佛说。总别分异。说前法义
名词。词中差别名为乐说。初觉相者是佛起
说住持德也。二差别相者是佛随机现差别
德。三说相者依前差别为众生说。四彼无
量相者随物心乐异异说也。下重分别中。佛
语者能说故。力是神力破憍慢众生故。无畏
降邪。不共异小。悲能常说。智为说依。转法
则是随顺正说。此上皆是一切智摄。释义无
碍中。随心性者是种性差别根欲可知。言
诸佛智行等者。释乐说中智行名法身。此
行利生不坏名圆满也。随彼信等释随信
说故也。
第四大段菩萨摩词萨下明法师
成就。于中有四。一持成就。蕴法在心。二说
成就。依持起说。三问答成就。他惑疑问菩萨
善答。四受持成就。能更受胜法为他宣说。
就初中先牒前起后。二得众义等。正显十
时。并约所起业用分异。谓初三起意业。一
能知义。二能知教。三智起通化。次三起身。
四身放光明。善耎众生慈光摄取。五刚强众
生威力伏取。示违伏物是善巧之慧。六上供
诸佛下摄贫穷故云众财。下四起口业。七
于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利益者。示大乘中
名闻威德。令其舍劣趣入不难故也。八不
断者常说也。九无尽者深说也。十种种者广
说也。下结可知。自下经文论主不释。第二
是菩萨于一佛下明说成就。于中三。初明
能受多法。二是菩萨得如是下能广说法。三
觉佛故云依说。第十复次下明作住持相。
于中法义约知佛说。总别分异。说前法义
名词。词中差别名为乐说。初觉相者是佛起
说住持德也。二差别相者是佛随机现差别
德。三说相者依前差别为众生说。四彼无
量相者随物心乐异异说也。下重分别中。佛
语者能说故。力是神力破憍慢众生故。无畏
降邪。不共异小。悲能常说。智为说依。转法
则是随顺正说。此上皆是一切智摄。释义无
碍中。随心性者是种性差别根欲可知。言
诸佛智行等者。释乐说中智行名法身。此
行利生不坏名圆满也。随彼信等释随信
说故也。
第四大段菩萨摩词萨下明法师
成就。于中有四。一持成就。蕴法在心。二说
成就。依持起说。三问答成就。他惑疑问菩萨
善答。四受持成就。能更受胜法为他宣说。
就初中先牒前起后。二得众义等。正显十
时。并约所起业用分异。谓初三起意业。一
能知义。二能知教。三智起通化。次三起身。
四身放光明。善耎众生慈光摄取。五刚强众
生威力伏取。示违伏物是善巧之慧。六上供
诸佛下摄贫穷故云众财。下四起口业。七
于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利益者。示大乘中
名闻威德。令其舍劣趣入不难故也。八不
断者常说也。九无尽者深说也。十种种者广
说也。下结可知。自下经文论主不释。第二
是菩萨于一佛下明说成就。于中三。初明
能受多法。二是菩萨得如是下能广说法。三
卷十四 第 372b 页
是菩萨处法座或以一音下。能起说自在。第
三是菩萨三千界所有众生下明问答成就。
于中二。初一世界中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承佛神力下明受持成就。于中二。先
于一尘处。后类一切尘。忆念等可知。下明
地果。三果同前。文处可见。
第三大段重颂
中有四十二颂半分六。初四颂法师方便。
二有四颂智成就。三有十二颂入行成就。
四有十四颂半说成就。于中初一颂半智成就。次三颂半口业成就。次九颂半法师成就。于中初.二持成。次二说成。次半问答。次
五受持成。五有七颂地果三果可知。六末
后一颂叹深结说。善慧地竟。
第十法云地亦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释有
三义。摄大乘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譬如
大云。无性释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
一切契经法等。不离真如。此一切共相境
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清
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
故。二蔽如空。粗重犹如大云。无性释云。又
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
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
义断义。三充满法身犹如大云。无性释云。
又如大云注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
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證所
依法身。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
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名法云。此中三义同
于摄论。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
云遍覆一切故名法云。真谛释云。如虚空
三是菩萨三千界所有众生下明问答成就。
于中二。初一世界中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承佛神力下明受持成就。于中二。先
于一尘处。后类一切尘。忆念等可知。下明
地果。三果同前。文处可见。
第三大段重颂
中有四十二颂半分六。初四颂法师方便。
二有四颂智成就。三有十二颂入行成就。
四有十四颂半说成就。于中初一颂半智成就。次三颂半口业成就。次九颂半法师成就。于中初.二持成。次二说成。次半问答。次
五受持成。五有七颂地果三果可知。六末
后一颂叹深结说。善慧地竟。
第十法云地亦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释有
三义。摄大乘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譬如
大云。无性释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
一切契经法等。不离真如。此一切共相境
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清
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
故。二蔽如空。粗重犹如大云。无性释云。又
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
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
义断义。三充满法身犹如大云。无性释云。
又如大云注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
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證所
依法身。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
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名法云。此中三义同
于摄论。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
云遍覆一切故名法云。真谛释云。如虚空
卷十四 第 372c 页
者譬三如如也。虚空有三义。一容受义。譬
自性法身不碍生死。二无边义。譬显了法
身。虽得显了犹未究竟。如空有清净无
有尘雾处。如道内法身通惑解中道也。三
清净无尘雾譬圣果法身。智慧如云者譬如
如智有三。一道前性得。二道内修得。三道
后至得。文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满
者修得如如智满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智
覆如如理。境智相称。云即是雨。雨有三义。
一能阴尘。道前自性智清净无染义。二能洗
垢。道内灭惑除恶业。三能生萌芽。道后
能生如萌芽。又空如法身云如应身。庄
严论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
门。摄一切闻薰习因。遍满阿黎耶识中。譬
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薰智云。于一
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毛孔。雨无
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
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仁王经名为灌顶。
十住论无佛世界能雨法雨名法云地。解深
密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
大云。皆能遍覆故名法云。解云谓我法执所
薰种子无堪任故名为粗重。遍障二空无我
理故。是故经云广如虚空。其第十地十种法
界法身圆满。喻如大云。證法界时由圆满
法身及修生法身。覆隐如空广大粗重故名
法云。馀义如下释名分中说。
二来意者亦
有三义。一前虽得彼辩才说法未能圆
满法身现前故。今进令彼修證圆满是故
来也。馀二门可知。又地论云。于九地中已
自性法身不碍生死。二无边义。譬显了法
身。虽得显了犹未究竟。如空有清净无
有尘雾处。如道内法身通惑解中道也。三
清净无尘雾譬圣果法身。智慧如云者譬如
如智有三。一道前性得。二道内修得。三道
后至得。文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满
者修得如如智满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智
覆如如理。境智相称。云即是雨。雨有三义。
一能阴尘。道前自性智清净无染义。二能洗
垢。道内灭惑除恶业。三能生萌芽。道后
能生如萌芽。又空如法身云如应身。庄
严论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
门。摄一切闻薰习因。遍满阿黎耶识中。譬
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薰智云。于一
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毛孔。雨无
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
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仁王经名为灌顶。
十住论无佛世界能雨法雨名法云地。解深
密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
大云。皆能遍覆故名法云。解云谓我法执所
薰种子无堪任故名为粗重。遍障二空无我
理故。是故经云广如虚空。其第十地十种法
界法身圆满。喻如大云。證法界时由圆满
法身及修生法身。覆隐如空广大粗重故名
法云。馀义如下释名分中说。
二来意者亦
有三义。一前虽得彼辩才说法未能圆
满法身现前故。今进令彼修證圆满是故
来也。馀二门可知。又地论云。于九地中已
卷十四 第 373a 页
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
觉满足。此是胜故。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
离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识论云。于诸法
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
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
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二悟入微细秘密愚
即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解云以
能障通等所知障一分为体。金光明云。最
大神通未得如意无明。微妙秘密藏修行
未足无明。梁论大同。又此地终心亦离二障。
便至佛果。成唯识论云。此地于法虽得自
在。而有馀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
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
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
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
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
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證
大涅槃大菩提。故解云此二微细过前障外
故名馀障。金光明云一切境界微细智碍无
明。二未来是碍不更生未得不更生智无明。
梁论名微细碍微细著。同此可见。
四所證
者證得业自在等所依止法界。世亲释云。谓
此法界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门三
摩地门自在。无性释云。业自在等依止义
者。谓随所欲门身语意业用自在依五神
通。随自作业皆得成辨。得文义持诸陀罗
觉满足。此是胜故。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
离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识论云。于诸法
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
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
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二悟入微细秘密愚
即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解云以
能障通等所知障一分为体。金光明云。最
大神通未得如意无明。微妙秘密藏修行
未足无明。梁论大同。又此地终心亦离二障。
便至佛果。成唯识论云。此地于法虽得自
在。而有馀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
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
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
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
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
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證
大涅槃大菩提。故解云此二微细过前障外
故名馀障。金光明云一切境界微细智碍无
明。二未来是碍不更生未得不更生智无明。
梁论名微细碍微细著。同此可见。
四所證
者證得业自在等所依止法界。世亲释云。谓
此法界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门三
摩地门自在。无性释云。业自在等依止义
者。谓随所欲门身语意业用自在依五神
通。随自作业皆得成辨。得文义持诸陀罗
卷十四 第 373b 页
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说文义无
忘。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诸等至等持
能断。随其所欲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三摩钵
底而能现前。中边论云。随欲作种种利乐有
情事故此但总说不别开也。唯识释云谓若
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
门皆自在故。解云准上诸论。于此地中得
四种自在。一五通。二三业。三总持。四诸定。
寻此地下文。大尽分等更当会释。唯识云。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就胜德假立十种。
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
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五所成行者亦有三
种。一成就受位等行。二当智波罗蜜行。三
依庄严论。第十住三昧门陀罗尼门极清净
故。
六所得果者。依梁论通达业自在依止
法界得化身果。金光明第三卷云。十地发
心得首楞严三昧。当地行果。位果又梁论十
果并当所成佛地大果。馀悉现得。又金光明
说修行十地得大总持果。如彼经说。
第七释文中。初赞请内二十五颂分五。初二
颂明首陀会天设妙供。二有一颂明菩萨烧
香供。三有二颂明天王眷属宝衣供。四有
十八颂明天女乐赞供。于中初二总明作
乐。次二叹佛体相普遍德。次三叹佛业用成
益德。次四叹佛八相应机德。次二约幻喻
叹佛广大德。次三叹佛法身平等德次二
结劝修学。下一天女结默。五末后二颂众首
正请可知。
第二正说分中有八分。一方便
作满足地分者。摄前九地所修诸行。总为
忘。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诸等至等持
能断。随其所欲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三摩钵
底而能现前。中边论云。随欲作种种利乐有
情事故此但总说不别开也。唯识释云谓若
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
门皆自在故。解云准上诸论。于此地中得
四种自在。一五通。二三业。三总持。四诸定。
寻此地下文。大尽分等更当会释。唯识云。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就胜德假立十种。
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
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五所成行者亦有三
种。一成就受位等行。二当智波罗蜜行。三
依庄严论。第十住三昧门陀罗尼门极清净
故。
六所得果者。依梁论通达业自在依止
法界得化身果。金光明第三卷云。十地发
心得首楞严三昧。当地行果。位果又梁论十
果并当所成佛地大果。馀悉现得。又金光明
说修行十地得大总持果。如彼经说。
第七释文中。初赞请内二十五颂分五。初二
颂明首陀会天设妙供。二有一颂明菩萨烧
香供。三有二颂明天王眷属宝衣供。四有
十八颂明天女乐赞供。于中初二总明作
乐。次二叹佛体相普遍德。次三叹佛业用成
益德。次四叹佛八相应机德。次二约幻喻
叹佛广大德。次三叹佛法身平等德次二
结劝修学。下一天女结默。五末后二颂众首
正请可知。
第二正说分中有八分。一方便
作满足地分者。摄前九地所修诸行。总为
卷十四 第 373c 页
方便满此地也。二得三昧分者。初住地行
行德无量。以此地受职必依三昧故偏举
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谓依胜定能
摄佛智故名也。四入大尽分者。是地满行。
此为望前已是穷尽。尽中之极故云大尽。
五释名分者此地学穷辨德显称。六神通力
无上有上分者。地满足已妙用自在。故曰神
通。通用过前名为无上。仰劣如来名为有
上。已下二分通于十地。但以前摄后。于此
地收。七影像者以喻显法。如因像知质。
八地利益者彰说胜益劝信趣入。就方便满
足地分中。先总标举。谓无量是广智。善修
是深智。前诸地中具起此二通名善择。谓
妙智决择故也。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
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行。当此善修也。
二约后得智者遍修行。当此无量智也。下
别辨中九句。论摄为七。初三为一。名善修
行者。谓于诸地皆同善修證。助不住。似前
八地中同相故也。谓白法是證。助道可知。
大功德等是不住。不住无故不舍功德。护
是不舍也。不住有故不舍智慧也。此三句次
第相释。谓何因得證。由起助故。何因成助。
由不住故。下六句别显中。初一句摄前七
地二利行相。第八地初以辨七地差别。故此
总摄一句显之。言广行大悲者。普遍释
意。七顺自利释行也。随顺利他释大悲
也。二言深知分别等者别举第八地令佛
土净行。下四句别举第九地中行。于中初
句是九地中自分之行。教化众生故云深
行德无量。以此地受职必依三昧故偏举
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谓依胜定能
摄佛智故名也。四入大尽分者。是地满行。
此为望前已是穷尽。尽中之极故云大尽。
五释名分者此地学穷辨德显称。六神通力
无上有上分者。地满足已妙用自在。故曰神
通。通用过前名为无上。仰劣如来名为有
上。已下二分通于十地。但以前摄后。于此
地收。七影像者以喻显法。如因像知质。
八地利益者彰说胜益劝信趣入。就方便满
足地分中。先总标举。谓无量是广智。善修
是深智。前诸地中具起此二通名善择。谓
妙智决择故也。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
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行。当此善修也。
二约后得智者遍修行。当此无量智也。下
别辨中九句。论摄为七。初三为一。名善修
行者。谓于诸地皆同善修證。助不住。似前
八地中同相故也。谓白法是證。助道可知。
大功德等是不住。不住无故不舍功德。护
是不舍也。不住有故不舍智慧也。此三句次
第相释。谓何因得證。由起助故。何因成助。
由不住故。下六句别显中。初一句摄前七
地二利行相。第八地初以辨七地差别。故此
总摄一句显之。言广行大悲者。普遍释
意。七顺自利释行也。随顺利他释大悲
也。二言深知分别等者别举第八地令佛
土净行。下四句别举第九地中行。于中初
句是九地中自分之行。教化众生故云深
卷十四 第 374a 页
入。即是入行稠林等也。下三句明胜进行。于
中初解次行后證。言入诸等者解佛所行
真如境法。言趣向等者求于佛果无厌足
行。言得至等者地尽至入。谓十地位穷名
为地尽。依行得證名为至入。以此地中受
佛智职故云一切智位。
第二菩萨摩诃萨
行如是下明三昧分。于中初牒前起后。则
得下正显所得。于中四。先别显十门。二通
结百万。三是菩萨下明能入能知。四显最
后名。就初内论中举初等后。故云离垢等。
举后百万故云眷属。离烦恼垢释显其相。
以此位中是障尽处故。不加功者成就相应
故。馀九是别。以六七二定共离一垢故离
八种垢。一入法界差别者是入密无垢。谓
法界深奥名为密处。二行近佛果名庄严
道场。三身光业用。四口辩总持。五意业现
通。六广。七深俱显净土。无量释广。正观释
观。上来自德。八随一切等者化众生无垢。
利他德。上二利自分行。九如实知等者是胜
进。上觉名正觉无垢。谓将成正觉。诸佛迭
共现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职处说。言一切智
智无分别释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
牒智释受位也。满足三昧事释悉入。其体
知其业用可知。
第三是三昧现在前下明
受位分。于中有六。一随何等座者。如世王
子受职之时在阎浮金白象宝座。菩萨亦
尔。受佛职时在于大宝莲华王座。二随何
等身者。如轮王子玉女宝生具足王相为
得位身。菩萨亦尔。殊妙之形为受职身。三
中初解次行后證。言入诸等者解佛所行
真如境法。言趣向等者求于佛果无厌足
行。言得至等者地尽至入。谓十地位穷名
为地尽。依行得證名为至入。以此地中受
佛智职故云一切智位。
第二菩萨摩诃萨
行如是下明三昧分。于中初牒前起后。则
得下正显所得。于中四。先别显十门。二通
结百万。三是菩萨下明能入能知。四显最
后名。就初内论中举初等后。故云离垢等。
举后百万故云眷属。离烦恼垢释显其相。
以此位中是障尽处故。不加功者成就相应
故。馀九是别。以六七二定共离一垢故离
八种垢。一入法界差别者是入密无垢。谓
法界深奥名为密处。二行近佛果名庄严
道场。三身光业用。四口辩总持。五意业现
通。六广。七深俱显净土。无量释广。正观释
观。上来自德。八随一切等者化众生无垢。
利他德。上二利自分行。九如实知等者是胜
进。上觉名正觉无垢。谓将成正觉。诸佛迭
共现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职处说。言一切智
智无分别释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
牒智释受位也。满足三昧事释悉入。其体
知其业用可知。
第三是三昧现在前下明
受位分。于中有六。一随何等座者。如世王
子受职之时在阎浮金白象宝座。菩萨亦
尔。受佛职时在于大宝莲华王座。二随何
等身者。如轮王子玉女宝生具足王相为
得位身。菩萨亦尔。殊妙之形为受职身。三
卷十四 第 374b 页
随何等眷属者。如轮王子受位之时文武百
贵共相辅弼。菩萨如是。受佛职时诸大菩
萨共相围绕。四随何等相者。如世王子受
位之时扫治衙巷悬缯幡盖钟鼓振响。菩
萨如是。受佛职时。振动大地。恶道休息。放
光普照世界严净。以此为相。五随何等出
处者。如世王子受职之时。口出赦书恩及
天下。狱囚得脱库出赐臣。菩萨如是。十处
放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六随所得位
者。如世王子受位之时。父王手执金钟盛
四海水灌太子顶即名灌顶轮王。菩萨如
是。十方诸佛白毫所放一切智光入菩萨
顶名受佛位。此六段经。前三段文。论家一
处释。次二亦一处释。后一别释。就初座中
有十相。一华王是主相以自在故。二周圆
等是量相以广大故。三众宝等是胜相以具
德故。四过于等是地相以是生处故。五出
世等是因相以从彼生故。六知一切等是成
相以空慧所成故。如世莲华种植所成。七
光明等是第一义相。如世莲华令心取著。菩
萨华座善照法界。论约照理。经约照事。可
知。八功德相经无此句。以与地相相似故
不辨也。又此明所生果相与前异也。九琉
璃等是体相。以茎等是体状故。十无量光等
是庄严相以德用备故。二尔时下明随何等
身。身体姝妙广称华座。三即时下明随何眷
属。谓处座得定心敬目瞻。四是菩萨升下
明随何等相有五相。一动地。二息苦。三光
照四严界。五见佛等。五何以故下明随何出
贵共相辅弼。菩萨如是。受佛职时诸大菩
萨共相围绕。四随何等相者。如世王子受
位之时扫治衙巷悬缯幡盖钟鼓振响。菩
萨如是。受佛职时。振动大地。恶道休息。放
光普照世界严净。以此为相。五随何等出
处者。如世王子受职之时。口出赦书恩及
天下。狱囚得脱库出赐臣。菩萨如是。十处
放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六随所得位
者。如世王子受位之时。父王手执金钟盛
四海水灌太子顶即名灌顶轮王。菩萨如
是。十方诸佛白毫所放一切智光入菩萨
顶名受佛位。此六段经。前三段文。论家一
处释。次二亦一处释。后一别释。就初座中
有十相。一华王是主相以自在故。二周圆
等是量相以广大故。三众宝等是胜相以具
德故。四过于等是地相以是生处故。五出
世等是因相以从彼生故。六知一切等是成
相以空慧所成故。如世莲华种植所成。七
光明等是第一义相。如世莲华令心取著。菩
萨华座善照法界。论约照理。经约照事。可
知。八功德相经无此句。以与地相相似故
不辨也。又此明所生果相与前异也。九琉
璃等是体相。以茎等是体状故。十无量光等
是庄严相以德用备故。二尔时下明随何等
身。身体姝妙广称华座。三即时下明随何眷
属。谓处座得定心敬目瞻。四是菩萨升下
明随何等相有五相。一动地。二息苦。三光
照四严界。五见佛等。五何以故下明随何出
卷十四 第 374c 页
处。言何以故者徵前起后。论言以出光明
故总释出处也。文中有三。初十处放光。二
尔时下由光普照诸佛菩萨咸皆觉知。三即
时下由觉知故下位菩萨俱来供养。就初
中此十光明论摄为三。前之九种是利益业。
谓初五益凡夫。次二益一乘。后二益菩萨。
又八九十此三名为发觉业。谓第八发觉从
初发心乃至九地业。第九发觉十地菩萨。
第十发觉一切诸佛。又八九二光名摄伏业。
谓第八能摄。能令九地已还菩萨咸来供养。
第九能伏能使魔宫隐蔽。就第十顶光中
有四。初照十方。二成光台。三设供养。四
入足下。初二可知。就供养中有三。先显
供胜。二正供佛。三明供益言必定无上
道者论有二释。言于地中决定义故此约
地上證决定也。言复有异义等约下位令
入正定益。谓定不放逸者离恶定也。所作
之事决定心者集善定也。言入佛足下者。
远公三释。一就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
二约相显实。菩萨智光證入佛境。从下趣
入名入足下。故论名为平等智摄。三约实
以论。菩萨自已因行趣成果时。从下證入
名入佛足。第二尔时下由光普照令一切
诸佛菩萨咸知。第三即时下明由觉知故
令有所作。于中二。先下地菩萨来此兴供。
谓先供养后得益。二同位菩萨德光相助亦
先光入后明益。良以菩萨内有万德故。于
胸前有万字相现。论释可知。第六尔时诸
佛下明随所得位。于中有四。谓法喻合结。
故总释出处也。文中有三。初十处放光。二
尔时下由光普照诸佛菩萨咸皆觉知。三即
时下由觉知故下位菩萨俱来供养。就初
中此十光明论摄为三。前之九种是利益业。
谓初五益凡夫。次二益一乘。后二益菩萨。
又八九十此三名为发觉业。谓第八发觉从
初发心乃至九地业。第九发觉十地菩萨。
第十发觉一切诸佛。又八九二光名摄伏业。
谓第八能摄。能令九地已还菩萨咸来供养。
第九能伏能使魔宫隐蔽。就第十顶光中
有四。初照十方。二成光台。三设供养。四
入足下。初二可知。就供养中有三。先显
供胜。二正供佛。三明供益言必定无上
道者论有二释。言于地中决定义故此约
地上證决定也。言复有异义等约下位令
入正定益。谓定不放逸者离恶定也。所作
之事决定心者集善定也。言入佛足下者。
远公三释。一就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
二约相显实。菩萨智光證入佛境。从下趣
入名入足下。故论名为平等智摄。三约实
以论。菩萨自已因行趣成果时。从下證入
名入佛足。第二尔时下由光普照令一切
诸佛菩萨咸知。第三即时下明由觉知故
令有所作。于中二。先下地菩萨来此兴供。
谓先供养后得益。二同位菩萨德光相助亦
先光入后明益。良以菩萨内有万德故。于
胸前有万字相现。论释可知。第六尔时诸
佛下明随所得位。于中有四。谓法喻合结。
卷十四 第 375a 页
就初法说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顶。三得益。
四结位。初中光有十业。一名益智是利益
业。二因业。三照示佛力。令他恭敬名敬业。
四劝进等名劝进业。五十方等名振动业。六
灭除等名止业。七降伏业。八示现业。九卷舒
业。十示神通等是变化业。二入顶者。事光入
顶。即是法光入心增位故也。论名如来光
明。彼菩萨迭互智平等摄受者。谓菩萨顶光
入佛足。是上进故也。佛光入菩萨顶下摄
故也。因果迭合故云平等。身光即智故云智
也。三得益可知。四结位中。入佛境所證
同。具十力行德同堕佛数。成人同以成佛
德堕在佛数。如始出家虽未受戒即堕僧
数。喻合结位并可知。第四住法云地如实知
下明大尽分。于中有五。一智大。依正觉实
智义故。二解脱大。依心自在义故。三三昧
大。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故。四陀罗尼
大。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故。五神通
大。依堪能度众生义故。前二自利。一内智。
二外用。后三利他。一意业起用。二依发语
业。三身业变化。就初智大中有七种大。一
集智大者。知法缘集智力断疑。二应化智
大者。谓化智业用依身而起。三加持智大者。
谓化业住持化用非一。重言如是。常化不
绝名转行力。四入微细智者。此是微细相容
安立门。常于示成佛。八相之中一现一切
故称微细。依彼应化等牒前三智。名为不
二。依显微细。一化二加三集。合此三智。依
此成佛故名为作。正是微细。五密处智
四结位。初中光有十业。一名益智是利益
业。二因业。三照示佛力。令他恭敬名敬业。
四劝进等名劝进业。五十方等名振动业。六
灭除等名止业。七降伏业。八示现业。九卷舒
业。十示神通等是变化业。二入顶者。事光入
顶。即是法光入心增位故也。论名如来光
明。彼菩萨迭互智平等摄受者。谓菩萨顶光
入佛足。是上进故也。佛光入菩萨顶下摄
故也。因果迭合故云平等。身光即智故云智
也。三得益可知。四结位中。入佛境所證
同。具十力行德同堕佛数。成人同以成佛
德堕在佛数。如始出家虽未受戒即堕僧
数。喻合结位并可知。第四住法云地如实知
下明大尽分。于中有五。一智大。依正觉实
智义故。二解脱大。依心自在义故。三三昧
大。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故。四陀罗尼
大。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故。五神通
大。依堪能度众生义故。前二自利。一内智。
二外用。后三利他。一意业起用。二依发语
业。三身业变化。就初智大中有七种大。一
集智大者。知法缘集智力断疑。二应化智
大者。谓化智业用依身而起。三加持智大者。
谓化业住持化用非一。重言如是。常化不
绝名转行力。四入微细智者。此是微细相容
安立门。常于示成佛。八相之中一现一切
故称微细。依彼应化等牒前三智。名为不
二。依显微细。一化二加三集。合此三智。依
此成佛故名为作。正是微细。五密处智
卷十四 第 375b 页
者。此是秘密隐显俱成门。谓将护初心根未
熟者。现粗隐细。令彼不怖。依彼说没此
微细智也。六入劫智者。善解诸劫互相涉
入。名入劫智。时劫相续说以为命。迁流名
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
为舍。以癈已随他名为舍故。劫随心转
名自在意。七入道智者知诸世法堪为出
世对治之用故名入道。初集智大者诸释
云因缘集智应知。彼复随所有分染或净
或灭者此是总释。于中有六重。一或唯染。
谓初五句及邪见烦恼集。二或唯净。谓涅槃
集及声闻等集。三或唯灭。谓虚空集。四染净
合。谓识及有为世间成坏。五净灭合。谓无为
及涅槃。六通于染净及灭。谓法性集。论经
名法界。即不善法界名染。善法界名净。无
为法界名灭。论别释中。言随所有三界处
者释初三句可知。随所有众生者释次二
句可知。随所有染净等心者释识集可知。
随所有有为无为法无知知故者释有为无
为集。即有为有心故名为知。无为无心名曰
无知。随所有处虚空等者释虚空集。以是世
界等所依处故。随所说正不正法者释法界
集。即净法名正。染名不正。等取灭也。随所
證不證谓于涅槃者释涅槃集。以圣人所證
故。下明不證即释邪见等。谓何因不證。以
邪见故。是谁邪见。谓馀外道等。彼不能證
故。随所有器世间成坏释可知。随所有三乘
彼集差别者释声闻等应知。结文可见。第
二是菩萨以如是下释应化智。于中先别显
熟者。现粗隐细。令彼不怖。依彼说没此
微细智也。六入劫智者。善解诸劫互相涉
入。名入劫智。时劫相续说以为命。迁流名
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
为舍。以癈已随他名为舍故。劫随心转
名自在意。七入道智者知诸世法堪为出
世对治之用故名入道。初集智大者诸释
云因缘集智应知。彼复随所有分染或净
或灭者此是总释。于中有六重。一或唯染。
谓初五句及邪见烦恼集。二或唯净。谓涅槃
集及声闻等集。三或唯灭。谓虚空集。四染净
合。谓识及有为世间成坏。五净灭合。谓无为
及涅槃。六通于染净及灭。谓法性集。论经
名法界。即不善法界名染。善法界名净。无
为法界名灭。论别释中。言随所有三界处
者释初三句可知。随所有众生者释次二
句可知。随所有染净等心者释识集可知。
随所有有为无为法无知知故者释有为无
为集。即有为有心故名为知。无为无心名曰
无知。随所有处虚空等者释虚空集。以是世
界等所依处故。随所说正不正法者释法界
集。即净法名正。染名不正。等取灭也。随所
證不證谓于涅槃者释涅槃集。以圣人所證
故。下明不證即释邪见等。谓何因不證。以
邪见故。是谁邪见。谓馀外道等。彼不能證
故。随所有器世间成坏释可知。随所有三乘
彼集差别者释声闻等应知。结文可见。第
二是菩萨以如是下释应化智。于中先别显
卷十四 第 375c 页
后总结。别中十句。初四明众生世间自在化。
谓化现众生及所作业。化现贫等及示邪
见。是故论云应化示烦恼染见作故。次一句
是器世间自在化。下五句是智正觉世间自
在化。言法界者所说法行故。化现三乘法。
皆有觉义。结中化作有心名为分别。化
现非情名无分别。又释作意现化名为分
别。任运现化名无分别。此文就初义说。以
是法云无功用位也。第三是菩萨下明加持
智。于中十。一初佛法僧是境界持。谓常化不
绝名佛力持。法僧亦尔。经中欠僧持。馀八
句是行持。初二是逆行持。如下方便命婆
罗门。以五热刀山任持万行。是业持也。如
留烦恼资成正行名烦恼持。次五句是顺行
持。谓多时积行名曰时持。由愿起行名为
愿持。由宿善根令行得起名先世持。依
行起行名为行持。行经三祇名为劫持。由
依报命而能起行名寿持。下一句果持。论
云是中智持者一切智智故。此智能作一切
事故。上句释智。下句释持可知。第四是菩
萨住是下明入微细智。谓知佛化用微细自
在。于中行者是下。中兜率天。上所行事业。
经中欠奋迅。馀文准释可知。第五又诸佛下
明密处智。谓知佛所现秘密义等。于中初三
业可知。次筹量众生应受化时及非时也。次
或有久已成佛示与受记。或见白鸽记当
得佛。如是等类名受记密。如爱语罗睺
诃骂调达。是摄伏众生密理实一乘权说三
五。名诸乘差别密。下就所知。谓知根生熟。
谓化现众生及所作业。化现贫等及示邪
见。是故论云应化示烦恼染见作故。次一句
是器世间自在化。下五句是智正觉世间自
在化。言法界者所说法行故。化现三乘法。
皆有觉义。结中化作有心名为分别。化
现非情名无分别。又释作意现化名为分
别。任运现化名无分别。此文就初义说。以
是法云无功用位也。第三是菩萨下明加持
智。于中十。一初佛法僧是境界持。谓常化不
绝名佛力持。法僧亦尔。经中欠僧持。馀八
句是行持。初二是逆行持。如下方便命婆
罗门。以五热刀山任持万行。是业持也。如
留烦恼资成正行名烦恼持。次五句是顺行
持。谓多时积行名曰时持。由愿起行名为
愿持。由宿善根令行得起名先世持。依
行起行名为行持。行经三祇名为劫持。由
依报命而能起行名寿持。下一句果持。论
云是中智持者一切智智故。此智能作一切
事故。上句释智。下句释持可知。第四是菩
萨住是下明入微细智。谓知佛化用微细自
在。于中行者是下。中兜率天。上所行事业。
经中欠奋迅。馀文准释可知。第五又诸佛下
明密处智。谓知佛所现秘密义等。于中初三
业可知。次筹量众生应受化时及非时也。次
或有久已成佛示与受记。或见白鸽记当
得佛。如是等类名受记密。如爱语罗睺
诃骂调达。是摄伏众生密理实一乘权说三
五。名诸乘差别密。下就所知。谓知根生熟。
卷十四 第 376a 页
知业前后。知逆顺之行。同得菩提。第六是
菩萨下明入劫智论云是中入者。平等解脱
一切劫迭相入故。谓不思议解脱之法平等
齐均遍诸劫海故。令诸劫迭互相入。馀文
同上发心品等说。第七是菩萨下明入道智
于中经内欠初入凡夫道智。论云依凡夫地
者释此句也。依我慢行者释微尘智。谓以
微尘分别色故。令离我慢。言依信生天
者释国土智。谓智现净土过彼所信言
依觉观者释众生身心等智。谓烦恼乱心通
名觉观。下有六句。化之合离。谓知所化至
处行佛道。示逆顺行难思。具三乘并可
知。结文可见。第二是菩萨摩诃萨下明解
脱大。于中先别辨。后总结。别中有十。初不
思解脱者依神通境界。谓转变自在难测量
故。二无碍者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无碍
故。此是速疾自在也。三净行者论经名净
智。所知净行略有三门。一知世出世约位
分别。二知学无学约因果分别。三知声闻
等随人分别。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此
一是智。四普门明者随意转事。谓随众生意
普于一切色像门中示现自身。如观音等。
名普门自在者也。五如来藏者法陀罗尼。谓
所知真如蕴积恒沙如来功德。名如来藏总
持法也。六随无碍轮者能破他意而不退
故。七入三世者三世劫随意住持。是入劫智
也。八法性藏者一切法一切种因缘集智。此
同上集智。九明解脱者。光不离身而能普
照。十胜进者依一时知无量世界诸众生
菩萨下明入劫智论云是中入者。平等解脱
一切劫迭相入故。谓不思议解脱之法平等
齐均遍诸劫海故。令诸劫迭互相入。馀文
同上发心品等说。第七是菩萨下明入道智
于中经内欠初入凡夫道智。论云依凡夫地
者释此句也。依我慢行者释微尘智。谓以
微尘分别色故。令离我慢。言依信生天
者释国土智。谓智现净土过彼所信言
依觉观者释众生身心等智。谓烦恼乱心通
名觉观。下有六句。化之合离。谓知所化至
处行佛道。示逆顺行难思。具三乘并可
知。结文可见。第二是菩萨摩诃萨下明解
脱大。于中先别辨。后总结。别中有十。初不
思解脱者依神通境界。谓转变自在难测量
故。二无碍者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无碍
故。此是速疾自在也。三净行者论经名净
智。所知净行略有三门。一知世出世约位
分别。二知学无学约因果分别。三知声闻
等随人分别。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此
一是智。四普门明者随意转事。谓随众生意
普于一切色像门中示现自身。如观音等。
名普门自在者也。五如来藏者法陀罗尼。谓
所知真如蕴积恒沙如来功德。名如来藏总
持法也。六随无碍轮者能破他意而不退
故。七入三世者三世劫随意住持。是入劫智
也。八法性藏者一切法一切种因缘集智。此
同上集智。九明解脱者。光不离身而能普
照。十胜进者依一时知无量世界诸众生
卷十四 第 376b 页
心。总结可知。次三昧大。次陀罗尼大。后神
通大。并可知。大尽分竟。第五大段是菩萨成
就下明释名分。于中有三。一能受诸佛云
雨说法名法云地。二自从愿力下能注法
雨灭诸众生烦恼尘炎名法云地。三复次
佛子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云地。
初中若从所受应名法雨地。若从能受应
名法海地。但今就彼受法之处名法云地。
是故论释一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
法相似者。此所闻法宽广遍覆。是故名云。
与法相似也。言如虚空身遍覆故者明能闻
法身。谓受云之所其唯虚空故。说能受法
身如空。若随所对。佛身如云。说法如雨。
即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对所说之法如
云遍覆。即所受若云。能受如空。二灭尘。三
度生。论显可知。就初中先总明成就念力
者。近说受持义故。谓近佛听说受持义。二
能于一念下别明受法。于中三。初于一佛
所听受多法。二如大海下于多佛所听受
正法。三问答明前二种分齐。就前中有法
喻合。论释中先总释说众多故。释法中无
量法明也。二入如来微密处释合中微密法
雨。三速疾释一念顷能受。以此地中闻胜
故。能受多法。所受虽多。若粗浅易解之法
受亦非奇故。复云密法。虽多密。若积时方
受事亦不难。今明一念速疾能持故是胜也。
论云是中无量下别释前三。初二是所闻之
法。后一能闻之德。先解所闻法。谓性故作故
开为二相。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说授众
通大。并可知。大尽分竟。第五大段是菩萨成
就下明释名分。于中有三。一能受诸佛云
雨说法名法云地。二自从愿力下能注法
雨灭诸众生烦恼尘炎名法云地。三复次
佛子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云地。
初中若从所受应名法雨地。若从能受应
名法海地。但今就彼受法之处名法云地。
是故论释一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
法相似者。此所闻法宽广遍覆。是故名云。
与法相似也。言如虚空身遍覆故者明能闻
法身。谓受云之所其唯虚空故。说能受法
身如空。若随所对。佛身如云。说法如雨。
即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对所说之法如
云遍覆。即所受若云。能受如空。二灭尘。三
度生。论显可知。就初中先总明成就念力
者。近说受持义故。谓近佛听说受持义。二
能于一念下别明受法。于中三。初于一佛
所听受多法。二如大海下于多佛所听受
正法。三问答明前二种分齐。就前中有法
喻合。论释中先总释说众多故。释法中无
量法明也。二入如来微密处释合中微密法
雨。三速疾释一念顷能受。以此地中闻胜
故。能受多法。所受虽多。若粗浅易解之法
受亦非奇故。复云密法。虽多密。若积时方
受事亦不难。今明一念速疾能持故是胜也。
论云是中无量下别释前三。初二是所闻之
法。后一能闻之德。先解所闻法。谓性故作故
开为二相。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说授众
卷十四 第 376c 页
生故名为作。别释性中。大法明是闻思智
摄受故。大法照是修慧智所摄受故。经欠此
句也。云何作大法雨。如大云与他法雨故。
下释能闻。谓起信名受。领教名堪。是文持
也。取义名思。是义持也。不失名持。通前二
位。经中略无堪思二句。第二释多佛所受法〔中〕-ィ【圣】中中。大海亦有四义。相显可知。第三问答
辨分齐中。先问后答。答中亦二。先校量
显示所闻广多显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
类显多佛显前第二段也。前中言三世法
藏者。论释于法界中三种事藏。谓明照雨
为三种。蕴在法界名为藏也。第二释名中。
初寄云雷等以显菩萨能化之德。二一念等
明化时促。于上等明化处广。馀是化益胜。
又风云雨等如论应知。第三释名中。八相现
成渐长物善。文处可见。第六是菩萨住此地
下明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论开六种。一依内
者通依内德。此有四种。是前大尽分中五种
大。以智大与陀罗尼大合说故为四。以彼
并是此地德用故此同说。二依外者神通业
用依外境起。三自相者转变作用是神通
相。此上二门。经文是一。义开释故为二门
也。四作住持者常用不绝。五令喜者断
众疑恼。六大胜者超过前地。就第二依外
者外事地等。是所动世界依报故也。复有外
事自他身等。是后现身等即正报也。何故身
等说为外邪。释以对前解脱大等是内德故。
说此身等以为外事。三自相亦二种。一转
外事等。土及他身俱名外等。二应化自身
摄受故。大法照是修慧智所摄受故。经欠此
句也。云何作大法雨。如大云与他法雨故。
下释能闻。谓起信名受。领教名堪。是文持
也。取义名思。是义持也。不失名持。通前二
位。经中略无堪思二句。第二释多佛所受法〔中〕-ィ【圣】中中。大海亦有四义。相显可知。第三问答
辨分齐中。先问后答。答中亦二。先校量
显示所闻广多显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
类显多佛显前第二段也。前中言三世法
藏者。论释于法界中三种事藏。谓明照雨
为三种。蕴在法界名为藏也。第二释名中。
初寄云雷等以显菩萨能化之德。二一念等
明化时促。于上等明化处广。馀是化益胜。
又风云雨等如论应知。第三释名中。八相现
成渐长物善。文处可见。第六是菩萨住此地
下明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论开六种。一依内
者通依内德。此有四种。是前大尽分中五种
大。以智大与陀罗尼大合说故为四。以彼
并是此地德用故此同说。二依外者神通业
用依外境起。三自相者转变作用是神通
相。此上二门。经文是一。义开释故为二门
也。四作住持者常用不绝。五令喜者断
众疑恼。六大胜者超过前地。就第二依外
者外事地等。是所动世界依报故也。复有外
事自他身等。是后现身等即正报也。何故身
等说为外邪。释以对前解脱大等是内德故。
说此身等以为外事。三自相亦二种。一转
外事等。土及他身俱名外等。二应化自身
卷十四 第 377a 页
等。此二亦摄此一段文也。初转外事有三。
一是同类略广转。二垢净异事转。三尘容世
界等是自在转。二从于一尘中示一切佛是
应化自身等所作自在也。四或于一念下明
作住持。于中有十。一身口供赞。二八相应
机。三身现三世。四身内容刹。下文金刚藏
依此门用断众疑。五毛孔出风。六海华示
佛。七身光遍照。八口嘘动地。九广示三灾。
十身国相作。佛子下结可知。第五尔时下明
令喜。令喜者断疑故。此有二种。一示现自
神通力以断众疑。二顺如来身口意。下明
说一切法故。以断众疑。前中亦二。初一问
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后一问答。明神
力有上令众欢喜。前中亦二。先问后答。前
中亦二。先大众生疑。谓举佛疑菩萨。非是
疑佛也。后解脱月领疑为请。刚藏答中四。
一入定断疑。二显定名字。三业用分齐。四
类显广多。就初中亦四。一法主入定。二众
见入身。三身内见佛。四摄用还本二显
名中。先问后答。前入定时已显其名。何故更
问。释当时法主默然入定。后结集家取以安
之。既当时不显故此问也。答中言佛国土
体性者。入此三昧能现佛国故。名此定
为彼体性。三问言下明业用分齐。于中二。
先问后答。答中非但如前现一佛刹。其力乃
能现过尘等。四菩萨在法云下明类广多。
于中三。初所得广多。谓此地所得非唯一
二故云得如是无量等。二是故下明业用难
测。于中初三业难测。神力是前神通大。次
一是同类略广转。二垢净异事转。三尘容世
界等是自在转。二从于一尘中示一切佛是
应化自身等所作自在也。四或于一念下明
作住持。于中有十。一身口供赞。二八相应
机。三身现三世。四身内容刹。下文金刚藏
依此门用断众疑。五毛孔出风。六海华示
佛。七身光遍照。八口嘘动地。九广示三灾。
十身国相作。佛子下结可知。第五尔时下明
令喜。令喜者断疑故。此有二种。一示现自
神通力以断众疑。二顺如来身口意。下明
说一切法故。以断众疑。前中亦二。初一问
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后一问答。明神
力有上令众欢喜。前中亦二。先问后答。前
中亦二。先大众生疑。谓举佛疑菩萨。非是
疑佛也。后解脱月领疑为请。刚藏答中四。
一入定断疑。二显定名字。三业用分齐。四
类显广多。就初中亦四。一法主入定。二众
见入身。三身内见佛。四摄用还本二显
名中。先问后答。前入定时已显其名。何故更
问。释当时法主默然入定。后结集家取以安
之。既当时不显故此问也。答中言佛国土
体性者。入此三昧能现佛国故。名此定
为彼体性。三问言下明业用分齐。于中二。
先问后答。答中非但如前现一佛刹。其力乃
能现过尘等。四菩萨在法云下明类广多。
于中三。初所得广多。谓此地所得非唯一
二故云得如是无量等。二是故下明业用难
测。于中初三业难测。神力是前神通大。次
卷十四 第 377b 页
观三世是三达智。次三昧是前三昧大。次智
力是前智大。次游解脱是解脱大。变化等是
转变外事等可知。三佛子下总结广多可
知。第二解脱月言下明此对佛显其有上。
于中先问后答。问中举菩萨疑佛不胜。
问辞同上。疑意有异。准答应知。下正答中
三。初总诃所问。如一四天下望十方界已
为少竟。于四天下中复取豆土。即是少
中之少此四天下望豆许土已为多竟。彼
十方界望四天下复更为多。即是多中之多。
但以少疑多已为不可。况以少中之少欲
类多中之多极不可也。故云汝所问者我
谓如是也。如来无量等结诃反徵。二佛子下
约事显之。谓十地德中。前所说者如豆许
土。所未说者如四天下土。如来功德喻十
方界土。所说地德尚不得比于所未说者。
焉得比于佛果功德。三我今当说下引佛
證成地德无量。地德无量。然不及佛。义在
难信故引佛證也。如十方下正显菩萨德
劣于佛可知。第二佛子是菩萨随如是智
慧顺如来下。正是调柔摄报愿智等果。就
调柔果中四。一明调柔行。二菩萨住是地下
明教智净。三十方佛说三世下明得法自
在。四是名下结其地相。于此四中前之二
段论中名为说法令喜。馀及后二果俱名大
胜分。前中初调柔行内有法喻合三可知。
二教智净中亦法喻合可知。第六大胜中。初
三世等名神通胜。二摄报中得十不可说百
千世界尘数三昧等名算数胜。此二种事胜
力是前智大。次游解脱是解脱大。变化等是
转变外事等可知。三佛子下总结广多可
知。第二解脱月言下明此对佛显其有上。
于中先问后答。问中举菩萨疑佛不胜。
问辞同上。疑意有异。准答应知。下正答中
三。初总诃所问。如一四天下望十方界已
为少竟。于四天下中复取豆土。即是少
中之少此四天下望豆许土已为多竟。彼
十方界望四天下复更为多。即是多中之多。
但以少疑多已为不可。况以少中之少欲
类多中之多极不可也。故云汝所问者我
谓如是也。如来无量等结诃反徵。二佛子下
约事显之。谓十地德中。前所说者如豆许
土。所未说者如四天下土。如来功德喻十
方界土。所说地德尚不得比于所未说者。
焉得比于佛果功德。三我今当说下引佛
證成地德无量。地德无量。然不及佛。义在
难信故引佛證也。如十方下正显菩萨德
劣于佛可知。第二佛子是菩萨随如是智
慧顺如来下。正是调柔摄报愿智等果。就
调柔果中四。一明调柔行。二菩萨住是地下
明教智净。三十方佛说三世下明得法自
在。四是名下结其地相。于此四中前之二
段论中名为说法令喜。馀及后二果俱名大
胜分。前中初调柔行内有法喻合三可知。
二教智净中亦法喻合可知。第六大胜中。初
三世等名神通胜。二摄报中得十不可说百
千世界尘数三昧等名算数胜。此二种事胜
卷十四 第 377c 页
一切前地故名大胜。前中初五句别显。后一
总结五。论中摄为三。初二各一。后三为一。
故为三也。一三世智是断疑行。以通三世
为出世道故名。道义应知。二法界智是速疾
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故。三下三句名
等作助行。谓于众生平等化益也。一切世界
智者。作净佛国土平等为化众生故。二普
照等者作法明平等。是教智化也。三大慈等
者作正觉平等。證智化也。举要下总结。馀
文可知。第七大段是菩萨十地次第下明地
影像分。于中有四。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
前三是阿含德。后一是證德。前中池喻修行
功德。即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胜功德。
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三海喻难度能度
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度犹到也。
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进至法
云故名为转。位极障尽名为转尽。證理终
极名为坚固。就初修行功德中有法喻合。
法说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名次第行。因
成大果名趣一切智。喻中阿耨达此名无
热恼池。以此龙王无热沙等三种苦故。出
四河者。胜鬘经出八河。阿含经出二十河。
皆有所以。出四河者据根本说。谓此池在
香山顶。东面有金象口。出恒伽河。南面银
牛口出辛头河。西面琉璃马口出悉陀河。北
面颇梨师子口出博叉河。此四河各出池。
四十里外各分为四河。绕池一匝。各于本
方流入大海。是故并根本四即为二十河。
毗婆沙中具列名字。如来出世在彼山东。是
总结五。论中摄为三。初二各一。后三为一。
故为三也。一三世智是断疑行。以通三世
为出世道故名。道义应知。二法界智是速疾
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故。三下三句名
等作助行。谓于众生平等化益也。一切世界
智者。作净佛国土平等为化众生故。二普
照等者作法明平等。是教智化也。三大慈等
者作正觉平等。證智化也。举要下总结。馀
文可知。第七大段是菩萨十地次第下明地
影像分。于中有四。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
前三是阿含德。后一是證德。前中池喻修行
功德。即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胜功德。
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三海喻难度能度
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度犹到也。
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进至法
云故名为转。位极障尽名为转尽。證理终
极名为坚固。就初修行功德中有法喻合。
法说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名次第行。因
成大果名趣一切智。喻中阿耨达此名无
热恼池。以此龙王无热沙等三种苦故。出
四河者。胜鬘经出八河。阿含经出二十河。
皆有所以。出四河者据根本说。谓此池在
香山顶。东面有金象口。出恒伽河。南面银
牛口出辛头河。西面琉璃马口出悉陀河。北
面颇梨师子口出博叉河。此四河各出池。
四十里外各分为四河。绕池一匝。各于本
方流入大海。是故并根本四即为二十河。
毗婆沙中具列名字。如来出世在彼山东。是
卷十四 第 378a 页
故东面五河人皆具见。总取为喻。馀三本河
有大声名。人虽不见莫不同闻。亦取为
喻。通前为八。馀河名小人或不闻故不论
耳。满四天下者。非是四河各流一天下。此
乃总是一阎浮提。何故乃名为四天下。释此
是言总意别。以此阎浮提是四天中一洲
摄故。是故总言四天意在阎浮。如上诸会
结通处言如此四天下十方亦尔等。皆是此
类。合中四摄利他。合四河满足。无有穷尽
至一切智。增成自利得大菩提。合入大海
也。论中依本愿力修行者。释菩提心流出
善根大愿之水。此中但言菩萨必具菩提心。
不待说故。以四摄作利益他行者。释彼
四摄满众生。自善等释自利可知。第二山
喻上胜功德中有四。一总举法。二列山名。
三现山中物四以法合。初中言十地因佛
智有差别者。谓以佛智为所依因。而起十
地差别之相。如因大地增上依持有十山
王故。论云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列名
中。诃梨罗山者。于此山出祛陀罗木故以
为名。祛陀罗此云苦鞭木也。由乾陀此名
持双山尼民陀罗此名持边山斫迦罗此
云轮围山馀名可知。三如雪山下显山中
物以喻十地。于中一喻初地圣智妙药。二
喻二地戒香。三喻三地禅定妙宝。四地出
世似于仙人。五以夜叉喻五地善巧自在。
六以果喻六地因缘集观。说声闻果不尽
者。以六地超出声闻境说彼无穷尽也。
七龙喻七地。亦以超出辟支能说彼道。八
有大声名。人虽不见莫不同闻。亦取为
喻。通前为八。馀河名小人或不闻故不论
耳。满四天下者。非是四河各流一天下。此
乃总是一阎浮提。何故乃名为四天下。释此
是言总意别。以此阎浮提是四天中一洲
摄故。是故总言四天意在阎浮。如上诸会
结通处言如此四天下十方亦尔等。皆是此
类。合中四摄利他。合四河满足。无有穷尽
至一切智。增成自利得大菩提。合入大海
也。论中依本愿力修行者。释菩提心流出
善根大愿之水。此中但言菩萨必具菩提心。
不待说故。以四摄作利益他行者。释彼
四摄满众生。自善等释自利可知。第二山
喻上胜功德中有四。一总举法。二列山名。
三现山中物四以法合。初中言十地因佛
智有差别者。谓以佛智为所依因。而起十
地差别之相。如因大地增上依持有十山
王故。论云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列名
中。诃梨罗山者。于此山出祛陀罗木故以
为名。祛陀罗此云苦鞭木也。由乾陀此名
持双山尼民陀罗此名持边山斫迦罗此
云轮围山馀名可知。三如雪山下显山中
物以喻十地。于中一喻初地圣智妙药。二
喻二地戒香。三喻三地禅定妙宝。四地出
世似于仙人。五以夜叉喻五地善巧自在。
六以果喻六地因缘集观。说声闻果不尽
者。以六地超出声闻境说彼无穷尽也。
七龙喻七地。亦以超出辟支能说彼道。八
卷十四 第 378b 页
心自在者。是诸密迹神名自在众。喻八地中
十自在等。九脩罗喻九地善巧摄生大力之
相。十诸天喻十地满足。又论中释。是中纯净
诸宝山喻八种地厌地。善清净故者。谓十山
中除初雪山香山。以是土石山故。馀八皆
是金宝之山故云纯净宝。喻后八地厌地
者。是第三地。彼以净禅厌离烦恼。如宝纯
净也。善清净者。是四地已上。以彼无流
断诸烦恼。如宝纯净也。言复次诸山下释
诸山中所有诸物。谓神仙等是众生数。药宝
等是非众生数。于中一药等能资内报名
受用事。谓药能除病。名增损对治。香果资
身名长养事。二宝不资身。但可贮积以除
贫乏故名守护等。言依雪山等者指定其
处。谓初三及第六。此四是非众生数所依。下
释众生数中。治六种难。一五通福田供。以
生富故治贫难。二夜叉威制眷属。不令害
人故治死难。三龙降时雨。以治险难。四金
刚力士摧伏恶人。治不调难。五修罗说咒力
调其眷属。不行杀害。名治恶业。六须弥顶
上天帝释等名为自在。须弥腹上所有四王
名四天王。彼能对治脩罗怨敌。下释集中
不穷尽义。谓如上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
言集在其中也。顺行不断不休息者解不
穷尽义。谓次第相续名为顺行。不永断故
名不断。非暂无故名不息。下释山因海名。
谓山因海故得高胜。海因山故得深广。前
说依地。今说依海者。由彼十山依斯二处
故互举也。下释法同喻。谓佛智如海依起
十自在等。九脩罗喻九地善巧摄生大力之
相。十诸天喻十地满足。又论中释。是中纯净
诸宝山喻八种地厌地。善清净故者。谓十山
中除初雪山香山。以是土石山故。馀八皆
是金宝之山故云纯净宝。喻后八地厌地
者。是第三地。彼以净禅厌离烦恼。如宝纯
净也。善清净者。是四地已上。以彼无流
断诸烦恼。如宝纯净也。言复次诸山下释
诸山中所有诸物。谓神仙等是众生数。药宝
等是非众生数。于中一药等能资内报名
受用事。谓药能除病。名增损对治。香果资
身名长养事。二宝不资身。但可贮积以除
贫乏故名守护等。言依雪山等者指定其
处。谓初三及第六。此四是非众生数所依。下
释众生数中。治六种难。一五通福田供。以
生富故治贫难。二夜叉威制眷属。不令害
人故治死难。三龙降时雨。以治险难。四金
刚力士摧伏恶人。治不调难。五修罗说咒力
调其眷属。不行杀害。名治恶业。六须弥顶
上天帝释等名为自在。须弥腹上所有四王
名四天王。彼能对治脩罗怨敌。下释集中
不穷尽义。谓如上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
言集在其中也。顺行不断不休息者解不
穷尽义。谓次第相续名为顺行。不永断故
名不断。非暂无故名不息。下释山因海名。
谓山因海故得高胜。海因山故得深广。前
说依地。今说依海者。由彼十山依斯二处
故互举也。下释法同喻。谓佛智如海依起
卷十四 第 378c 页
十地高深相显故云因果相显也。是即一
一山下皆有大海。一一地内皆有佛地。此是
圆教中义。若馀教中要十地后方到佛地。
可思准之。第三大海十相明难度能度大果
功德。于中先喻后合。各有总别。总中言不
坏者。谓此十相同一大海不可易夺故云
不坏。地法亦尔。同一佛智义分十地。不易
夺故也。论云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
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下释别中。摄十为
八。以六七为一。九十亦尔故为八也。初三
可知。四护功德者。护名为舍。舍馀一切差
别相故。又释护同一味恒不失故。言不竭
者。以六深七广水无竭故。言护世间功德
者。潮不过限不枉害物。此喻九地应机
说法。受水无厌能容纳百川。不令馀水
损坏世间。馀法云地受佛法雨利益世间。
馀法合等如文可知。第四宝珠十事喻转尽
坚固功德。于中亦先喻后合。各有总别。论
中先释总中过十宝可知。以出故取者此
是经中初句。谓以出海故。取以为用。放光
是第九。示现是第十。超中举后故云乃至
也。摄十为八者。以合六七八故。此八中初
后二句约喻显法。馀但释喻。初出海益物
故称功德。以善观者显法也。谓初地圣智
出烦恼海善观察也。二体色分明。三团圆可
喜。四垢秽斯尽。五光色鲜泽。六异相庄严名
为起行。三句合释可知。七放光名神力。八
随王雨宝故无护惜。下显法以已善根
与一切众生。同一善藏合与众生宝物也。过
一山下皆有大海。一一地内皆有佛地。此是
圆教中义。若馀教中要十地后方到佛地。
可思准之。第三大海十相明难度能度大果
功德。于中先喻后合。各有总别。总中言不
坏者。谓此十相同一大海不可易夺故云
不坏。地法亦尔。同一佛智义分十地。不易
夺故也。论云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
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下释别中。摄十为
八。以六七为一。九十亦尔故为八也。初三
可知。四护功德者。护名为舍。舍馀一切差
别相故。又释护同一味恒不失故。言不竭
者。以六深七广水无竭故。言护世间功德
者。潮不过限不枉害物。此喻九地应机
说法。受水无厌能容纳百川。不令馀水
损坏世间。馀法云地受佛法雨利益世间。
馀法合等如文可知。第四宝珠十事喻转尽
坚固功德。于中亦先喻后合。各有总别。论
中先释总中过十宝可知。以出故取者此
是经中初句。谓以出海故。取以为用。放光
是第九。示现是第十。超中举后故云乃至
也。摄十为八者。以合六七八故。此八中初
后二句约喻显法。馀但释喻。初出海益物
故称功德。以善观者显法也。谓初地圣智
出烦恼海善观察也。二体色分明。三团圆可
喜。四垢秽斯尽。五光色鲜泽。六异相庄严名
为起行。三句合释可知。七放光名神力。八
随王雨宝故无护惜。下显法以已善根
与一切众生。同一善藏合与众生宝物也。过
卷十四 第 379a 页
十圣等文并可知。影像分竟。第八佛子是菩
萨下明地利益分。于中有三。初显法利益。
二结通十方。三他方来證。若依论经。更有
第四如来随喜。第五佛在下结说究竟。今依
此经。就初中有二。一生信功德。二雨华等
是供养功德。前中二。先闻益后动地。前中亦
二。初总举难闻。二问答显益。答中亦二。先
正显。谓举佛类法。举法难闻。二何以故
下释成。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是此法器
故方说闻。是故此闻必同彼法。成益广大故
也。动地是生信功德。为缘生义。释十八相
等及为四种众生等。并如前初会所说。馀结
通證成等。皆同前诸会可知。
第三大段重颂中二。先观察等明说偈意。十
种所为释同前会可知。正颂中九十颂分为
九。初二十九偈颂方便作满足地分。于中
初七偈地总颂前九种地中善择智。次二别
颂初。次二颂二地。次二颂三地。次二颂
四地。次二颂五地。次二颂六地。次二颂七
地。次三颂八地。次五颂九地。二欲得下二
颂三昧分。三若能下十颂受位分。四住于是
地下七颂大尽分。五此地下六颂释名分。六
大士下七颂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菩萨住
此下八颂调柔等地果。八为得下十九颂影
像分。于中初十一颂山喻。次四颂海喻。次
四颂珠喻池喻及九地利益等并略不颂。九
末后二颂结说无尽。十地品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
萨下明地利益分。于中有三。初显法利益。
二结通十方。三他方来證。若依论经。更有
第四如来随喜。第五佛在下结说究竟。今依
此经。就初中有二。一生信功德。二雨华等
是供养功德。前中二。先闻益后动地。前中亦
二。初总举难闻。二问答显益。答中亦二。先
正显。谓举佛类法。举法难闻。二何以故
下释成。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是此法器
故方说闻。是故此闻必同彼法。成益广大故
也。动地是生信功德。为缘生义。释十八相
等及为四种众生等。并如前初会所说。馀结
通證成等。皆同前诸会可知。
第三大段重颂中二。先观察等明说偈意。十
种所为释同前会可知。正颂中九十颂分为
九。初二十九偈颂方便作满足地分。于中
初七偈地总颂前九种地中善择智。次二别
颂初。次二颂二地。次二颂三地。次二颂
四地。次二颂五地。次二颂六地。次二颂七
地。次三颂八地。次五颂九地。二欲得下二
颂三昧分。三若能下十颂受位分。四住于是
地下七颂大尽分。五此地下六颂释名分。六
大士下七颂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菩萨住
此下八颂调柔等地果。八为得下十九颂影
像分。于中初十一颂山喻。次四颂海喻。次
四颂珠喻池喻及九地利益等并略不颂。九
末后二颂结说无尽。十地品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
卷十四 第 38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