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292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是尽初地说分)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自下解脱月第二请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
中三。初总告请。二是大菩萨下叹众正请。后
是故下结请。就正请中十句。初直心清净
者是总句。谓正念深法云直心。离诸杂秽
故云清净。下九句别。前五是阿含净。后四是
證净。谓顺教修行名阿含净。證理起行名
为證净。又地前所行名阿含净。地上所成名
为證净。阿含五中。初欲净随所念阿含者是
所求法非一故名随所也。得方便等者是
能求心。经名善修菩萨道者念所闻法顺
教修行也。二是论中第四生得净。谓出世胜
报名上上生。地前起于助道之行愿得彼
生名为念胜故云善集助道法。三是求净
以身口恭敬求法行故名敬行。以此
随顺诸佛求法名为随顺故。云善能恭敬
供养诸佛。四受持中先释受。于无量世者闻
来久也。多闻者所闻广也。下释持。忆持者非
全忘失。言不谬者非少错误如经于无量
佛多种善根者亲近多佛种闻持正法善
根也。五行净中为求地上真證法故习行
少欲头陀离著之行。积集成就多功德故
方能入地。故云成就无量深厚功德。下明
證净有四。一得净者谓初地證实名得。以
初见道真智现观决择正證故云现智善决
定故。又释法显于心名为现智。心安于法
卷十 第 292b 页
名为决定。经中离痴是现智也。离疑悔是善
决定。二不行净于修道位中灭彼一切大
小烦恼令永不行故云无有贪等。然见道位
中非不断惑见理义增。修道位重观真理
除障义增故偏说也。三无厌足净中。对下彰
出名不乐小乘。望上显入名得上胜悕望。
重释中复念持彼功德故者谓念彼佛果功
德忆持不忘。释经中安住也。又念彼能对
治功德常现前故。四不随他教净谓位在
究竟道中名趣尽道。以菩萨道极名之为
尽。所證自心开觉显示名自正行。故云不
随他教也。
自下第三结请。于中二句。初请承佛力说。
后叹众能證知。就第二颂中。初颂举法请。
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后颂叹众
请。上半颂阿含净。下半颂證净可知。
第
三请中三。初明金刚藏举损以违。后明解
脱月叹益重请。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
中二。先领前所叹举德兼失故云虽也。二
其馀乐小下举损以违。此中三句。一败善之
损。二是人下失乐之损。又可前成苦因后
得苦果。三我悯下结其默意又指彼馀处。
后时小众为馀。非是会中有此小众。又是
地前不定种性。不能一向修菩萨道故云
乐小也。论释中三句内。先释默意。谓不见
乐小众生有此法器。法器无故闻增疑惑。二
释初句。于中疑妨正行。心迷义者惑障解
也。次显过失。谓以有疑故败先所修名坏
善法。以有惑故一向不行名远善法。如是
决定。二不行净于修道位中灭彼一切大
小烦恼令永不行故云无有贪等。然见道位
中非不断惑见理义增。修道位重观真理
除障义增故偏说也。三无厌足净中。对下彰
出名不乐小乘。望上显入名得上胜悕望。
重释中复念持彼功德故者谓念彼佛果功
德忆持不忘。释经中安住也。又念彼能对
治功德常现前故。四不随他教净谓位在
究竟道中名趣尽道。以菩萨道极名之为
尽。所證自心开觉显示名自正行。故云不
随他教也。
自下第三结请。于中二句。初请承佛力说。
后叹众能證知。就第二颂中。初颂举法请。
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后颂叹众
请。上半颂阿含净。下半颂證净可知。
第
三请中三。初明金刚藏举损以违。后明解
脱月叹益重请。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
中二。先领前所叹举德兼失故云虽也。二
其馀乐小下举损以违。此中三句。一败善之
损。二是人下失乐之损。又可前成苦因后
得苦果。三我悯下结其默意又指彼馀处。
后时小众为馀。非是会中有此小众。又是
地前不定种性。不能一向修菩萨道故云
乐小也。论释中三句内。先释默意。谓不见
乐小众生有此法器。法器无故闻增疑惑。二
释初句。于中疑妨正行。心迷义者惑障解
也。次显过失。谓以有疑故败先所修名坏
善法。以有惑故一向不行名远善法。如是
卷十 第 292c 页
下释第二句。以疑故于正行不受。以惑故
于退行而受。以此为因故感彼生死。长夜
流转无乐故衰也。有苦故恼也。二颂中二。
初一颂半颂前领所叹。谓随阿含信坚若
须弥。定心證理不乱如海。后一颂半颂前
举损以违中。初四句颂败善损。经云取相
名识不取相名智。又分别名识。随言取义
故不分别名智。深解离言法故。次句颂衰
恼等。后一句颂默意可知。第二解脱月请
中二。谓长行与颂。前中亦二。先正请后结
请。前中有三。初愿承力等总相劝说。翻
前默意。二佛所护念下明佛力加护令人
信解翻前疑惑。三一切菩萨下明地法要
胜说必多益。翻前衰恼。初中劝承力说
者为明大众承力堪闻故。善分别者令顺
理说故。不思法者明此地法纵因谤得闻
犹获利益故难思也。第二文中二。初标后
释。标中明此地法虽不思议佛力加护必
令易信。释中所以名此地法以为佛护念
事。释十方世界中但说十地。十方诸佛法尔
护念如上加分等。第三文中有四。初立宗。
谓一切菩萨护持如是十地事故勤行精进。
如下他方證成等。二出因。云何故菩萨同
护此法。以是菩萨最上所行者。上是首义。
首是初义。论经名为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故。
得至一切佛法故者是證得行故。三举喻
中。初章者是悉昙章中初恶阿等十二音。或
加哩离等为十四音则字缘也。及迦祛等
三十六字为界也。以音加字转成一切诸
于退行而受。以此为因故感彼生死。长夜
流转无乐故衰也。有苦故恼也。二颂中二。
初一颂半颂前领所叹。谓随阿含信坚若
须弥。定心證理不乱如海。后一颂半颂前
举损以违中。初四句颂败善损。经云取相
名识不取相名智。又分别名识。随言取义
故不分别名智。深解离言法故。次句颂衰
恼等。后一句颂默意可知。第二解脱月请
中二。谓长行与颂。前中亦二。先正请后结
请。前中有三。初愿承力等总相劝说。翻
前默意。二佛所护念下明佛力加护令人
信解翻前疑惑。三一切菩萨下明地法要
胜说必多益。翻前衰恼。初中劝承力说
者为明大众承力堪闻故。善分别者令顺
理说故。不思法者明此地法纵因谤得闻
犹获利益故难思也。第二文中二。初标后
释。标中明此地法虽不思议佛力加护必
令易信。释中所以名此地法以为佛护念
事。释十方世界中但说十地。十方诸佛法尔
护念如上加分等。第三文中有四。初立宗。
谓一切菩萨护持如是十地事故勤行精进。
如下他方證成等。二出因。云何故菩萨同
护此法。以是菩萨最上所行者。上是首义。
首是初义。论经名为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故。
得至一切佛法故者是證得行故。三举喻
中。初章者是悉昙章中初恶阿等十二音。或
加哩离等为十四音则字缘也。及迦祛等
三十六字为界也。以音加字转成一切诸
卷十 第 293a 页
名句文等故。故云初章为本。然此所成一切
诸字皆即不离本初章故。故云皆初章所
摄。四如是下合结。谓十地合初章也。一切
佛法合一切字也。上来请竟。二是故下结
请可知。论中何故复重请者。前已重请今
此更重故名复重也。疑惑有二。一不定者则
可避二定者不可避。此约定为言故云不
可避也。不说多过者略有四过。一不定疑
惑众生不得转之以成信解。二已成信解
者不得成就阿含行故。三已得成就阿含
行者不得入證故。四得入證者不得佛法
故。有斯四失故云多过也。不成一切佛法
者是上四种皆不成故也。下释疑中。先问诸
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犹起谤意。此依前
不可避为问。下释中以诸众生有二种定
故不可避也。曾已造作决定之业受报必
然名感报定。宿罪熏心令必造恶名作业
定。纵佛自在于彼二定欲差阙其缘使
不成就。终亦不可摄。论云嘶字师子形相者梵本嘶字似师子蹲踞故也。馀义可知。
颂中初一颂半颂前初段总劝说文。于中。初
二句叹说者。次四句颂前善分别不思法等。
谓十地行是行也。所入十地法是所入位也。
又地行是加行智。地法是根本智也。又地行
是施戒等智。所入地法是遍满等十地法界。
又初阿含行。后入證法下二句因圆得果。所
有十方下颂前第二文诸佛法应护念等。后
之二颂颂前第三文。于中有法喻合。法中
初二句颂最上所行阿含行。次二句颂得
诸字皆即不离本初章故。故云皆初章所
摄。四如是下合结。谓十地合初章也。一切
佛法合一切字也。上来请竟。二是故下结
请可知。论中何故复重请者。前已重请今
此更重故名复重也。疑惑有二。一不定者则
可避二定者不可避。此约定为言故云不
可避也。不说多过者略有四过。一不定疑
惑众生不得转之以成信解。二已成信解
者不得成就阿含行故。三已得成就阿含
行者不得入證故。四得入證者不得佛法
故。有斯四失故云多过也。不成一切佛法
者是上四种皆不成故也。下释疑中。先问诸
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犹起谤意。此依前
不可避为问。下释中以诸众生有二种定
故不可避也。曾已造作决定之业受报必
然名感报定。宿罪熏心令必造恶名作业
定。纵佛自在于彼二定欲差阙其缘使
不成就。终亦不可摄。论云嘶字师子形相者梵本嘶字似师子蹲踞故也。馀义可知。
颂中初一颂半颂前初段总劝说文。于中。初
二句叹说者。次四句颂前善分别不思法等。
谓十地行是行也。所入十地法是所入位也。
又地行是加行智。地法是根本智也。又地行
是施戒等智。所入地法是遍满等十地法界。
又初阿含行。后入證法下二句因圆得果。所
有十方下颂前第二文诸佛法应护念等。后
之二颂颂前第三文。于中有法喻合。法中
初二句颂最上所行阿含行。次二句颂得
卷十 第 293b 页
其佛法證得行。馀文可知。解脱月请竟。第
二大众同请中。先长行后颂。颂中五颂半分
二。初四颂半叹人请。后一叹法请。前中
二。初二叹说者请。馀叹听者请前中初
五句叹金刚藏具證德阿含德。后三句叹
金刚藏能令听者入證入阿含。前中初四
句叹證力辩才成就。后一句叹阿含力辩才
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也。故论
云以證力等是故赞叹。初中上者此总。总
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显俱上故。论云上
者是总也。二狭谓唯就證力以显胜故。论
云又复上者显證力等。妙智慧者是真实智
则正体智也。乐说无有量者是后得智。与说
法为本故云体性也。德重如山王者显上
二智尊重之相。哀悯说十地者是彼后智对
缘巧说故云果也。此三皆依前起后可知。
字义有二。一诠表义。二庄严文辞义。论云字
义成就者是初义也。释彼经中真实义相应。
复是滑利等者是后义。释彼经中美妙言也。
谓言辞。流泽名为滑利。言辞巧妙故曰胜
上。经戒念慧清净者此一句叹阿含德。谓
戒者禁心。守念是论经念坚也。能受佛云雨
说法持之不失故云受持。复为他说令分
明显了故云显说。此释念坚也。是菩萨于
阿含中净慧无疑者释慧清净也。自下三
句能令听者入教證。于中说是十地义者
谓令听者得阿含行。故下二句令其入證。
十力根本者已入地者令得佛果也。无碍智
本行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无碍智故。以
二大众同请中。先长行后颂。颂中五颂半分
二。初四颂半叹人请。后一叹法请。前中
二。初二叹说者请。馀叹听者请前中初
五句叹金刚藏具證德阿含德。后三句叹
金刚藏能令听者入證入阿含。前中初四
句叹證力辩才成就。后一句叹阿含力辩才
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也。故论
云以證力等是故赞叹。初中上者此总。总
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显俱上故。论云上
者是总也。二狭谓唯就證力以显胜故。论
云又复上者显證力等。妙智慧者是真实智
则正体智也。乐说无有量者是后得智。与说
法为本故云体性也。德重如山王者显上
二智尊重之相。哀悯说十地者是彼后智对
缘巧说故云果也。此三皆依前起后可知。
字义有二。一诠表义。二庄严文辞义。论云字
义成就者是初义也。释彼经中真实义相应。
复是滑利等者是后义。释彼经中美妙言也。
谓言辞。流泽名为滑利。言辞巧妙故曰胜
上。经戒念慧清净者此一句叹阿含德。谓
戒者禁心。守念是论经念坚也。能受佛云雨
说法持之不失故云受持。复为他说令分
明显了故云显说。此释念坚也。是菩萨于
阿含中净慧无疑者释慧清净也。自下三
句能令听者入教證。于中说是十地义者
谓令听者得阿含行。故下二句令其入證。
十力根本者已入地者令得佛果也。无碍智
本行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无碍智故。以
卷十 第 293c 页
十地智能治十障故云无碍也。自下叹众
堪闻。于中初一颂半叹众有根。后一颂叹
众有欲。前中戒者善住外威仪对治于慢。
定者离取执著内心调伏对治于我。谓由
执我故于法不恭。由起慢故于师不敬。
戒定除此堪闻阿含故云憍慢已灭也。慧
者正见善思义。对治邪见故。功德者正意欢
喜对治疑恼故。由此二行堪能得證。故
云诸邪见已尽也。是众无疑也。然此大众
如是行德明金刚藏久自先知。故云集在仁
者心。谓仁者是刚藏也。馀句可知。论中妄者
妄想见中同使故者此释彼经中妄字。谓
妄是妄想故。上云有二妄想不堪得證。问
妄想是根本非见疑。何得说云有二妄想。
释以是倒见中同是使故摄入见中。论中深
者细意善思惟故者观真如理故。对治前妄故云细意等也。譬病思良医下一颂叹众
有求法胜欲。论经四种此中唯二。具释如论。
但世甘露有四义。一除渴如水。二遣饥如
食三疗病如药。四生乐如蜜。是故况所闻
法也。谓闻思修證如论应知。自下一颂明
叹法请。此中广大意者是论中净慧。此是
后得智。是说法所依。下三句是体性。此是所
说法之体性。三依此所说得佛十力菩提名
为果也。经中略无此句可知。此中三义与
前不同。前约本智后智及所说为三。此中
约后智与所说并依法所成为三故不同
也。论文可知。
第三佛加请中有二。先长
行明光加后偈颂明请说。但加请分别有四
堪闻。于中初一颂半叹众有根。后一颂叹
众有欲。前中戒者善住外威仪对治于慢。
定者离取执著内心调伏对治于我。谓由
执我故于法不恭。由起慢故于师不敬。
戒定除此堪闻阿含故云憍慢已灭也。慧
者正见善思义。对治邪见故。功德者正意欢
喜对治疑恼故。由此二行堪能得證。故
云诸邪见已尽也。是众无疑也。然此大众
如是行德明金刚藏久自先知。故云集在仁
者心。谓仁者是刚藏也。馀句可知。论中妄者
妄想见中同使故者此释彼经中妄字。谓
妄是妄想故。上云有二妄想不堪得證。问
妄想是根本非见疑。何得说云有二妄想。
释以是倒见中同是使故摄入见中。论中深
者细意善思惟故者观真如理故。对治前妄故云细意等也。譬病思良医下一颂叹众
有求法胜欲。论经四种此中唯二。具释如论。
但世甘露有四义。一除渴如水。二遣饥如
食三疗病如药。四生乐如蜜。是故况所闻
法也。谓闻思修證如论应知。自下一颂明
叹法请。此中广大意者是论中净慧。此是
后得智。是说法所依。下三句是体性。此是所
说法之体性。三依此所说得佛十力菩提名
为果也。经中略无此句可知。此中三义与
前不同。前约本智后智及所说为三。此中
约后智与所说并依法所成为三故不同
也。论文可知。
第三佛加请中有二。先长
行明光加后偈颂明请说。但加请分别有四
卷十 第 294a 页
句。一是加非请如上加分。二是请非加如
上菩萨请。三亦加亦请如此段文。四非请
非加如馀文。又光明之身是加非请。偈出
音声是加是请。若望听者是加非请。就长
行中准论经中有五义。一此佛放光照彼。
二彼佛放光照此。三此众寻光见彼。四彼
众寻光见此。五光台说偈。此光台偈应属
口加。何故在此。以所出声是口加摄令取
能发声处判属身。眉间放光表从中道法
界流出教道白毫表十地是无流法。故于
此五段经中略无三四彼此相见之文。又于
此作三门。一明八业如论应知。于中略无
卷舒业及降伏业二身者八业中卷舒敬示
三种是光体。往来名流星身。第八凝停在空
名为日身。三业身相对有四句。一是业非
身谓觉因伏止。二是身非业谓空中光台。三
亦身亦业谓卷舒敬示。四非身非业谓于前
五段中第三第四段但令寻光相见。非是
业身。馀义如地论摄论中说。第二颂中有
七颂半作三门。一教请分别。前六颂是请
说为彰法是胜令人敬重。后一颂半是教
说为显说真使众深信。二加请分别。就六
颂中初二颂半望于说者亦加亦请谓与
力名加劝说称请。后三颂半中初一望听
者与力堪闻为成其请。后二颂半举法利
益为成加请。三释文中初一颂半明能加。
次一颂显加之所为。次三颂彰法利益。后
二颂明教说分齐。初中作二释。一随经。二
就论。随经中六句显佛六种殊胜。一极位
上菩萨请。三亦加亦请如此段文。四非请
非加如馀文。又光明之身是加非请。偈出
音声是加是请。若望听者是加非请。就长
行中准论经中有五义。一此佛放光照彼。
二彼佛放光照此。三此众寻光见彼。四彼
众寻光见此。五光台说偈。此光台偈应属
口加。何故在此。以所出声是口加摄令取
能发声处判属身。眉间放光表从中道法
界流出教道白毫表十地是无流法。故于
此五段经中略无三四彼此相见之文。又于
此作三门。一明八业如论应知。于中略无
卷舒业及降伏业二身者八业中卷舒敬示
三种是光体。往来名流星身。第八凝停在空
名为日身。三业身相对有四句。一是业非
身谓觉因伏止。二是身非业谓空中光台。三
亦身亦业谓卷舒敬示。四非身非业谓于前
五段中第三第四段但令寻光相见。非是
业身。馀义如地论摄论中说。第二颂中有
七颂半作三门。一教请分别。前六颂是请
说为彰法是胜令人敬重。后一颂半是教
说为显说真使众深信。二加请分别。就六
颂中初二颂半望于说者亦加亦请谓与
力名加劝说称请。后三颂半中初一望听
者与力堪闻为成其请。后二颂半举法利
益为成加请。三释文中初一颂半明能加。
次一颂显加之所为。次三颂彰法利益。后
二颂明教说分齐。初中作二释。一随经。二
就论。随经中六句显佛六种殊胜。一极位
卷十 第 294b 页
胜无等等故。二无染胜如空无染故。三威力
胜具十力等故。四眷属胜菩萨为世间尊
佛为彼主故。五会主胜以释迦佛为此会
主。诸佛放光对此佛前助扬化故。六作加
胜现神力加说听者故。二就论者此中神
力是彼作加。此中而现者是能现。即天人上
也。又此中释迦佛前现者。释迦是姓。现犹生
也。释显如论。又此四义为法王者。一自在
不为他屈。二力胜能摧伏他。三眷属辅弼
豪强。四种姓藉胄尊高。初中二句。一慧无
比。二心无碍。是故二障并习皆永尽也。何
故不但无等。示现等正觉故者。此有二
义。一以诸贤圣望于下地皆亦无等。然其
未必上齐佛果故。须明等以显上齐。二
明佛无等。则谓馀佛亦非此等故。显佛佛
齐等无有胜劣。故云无等等也。馀义如论
应知。二加所为中以佛力开者。令承佛力。
除众疑谓佛不能说疑。法王无畏藏者。文
义蕴积故名为藏。文义称理。无能破者故
名无畏。此藏唯佛自在之处故云法王。此上
总显。下二句别辨中。说诸地所行者是字藏
成就。诸地义差别者是义藏成就。下明说法
利益有三时益。承诸佛神力下一颂明闻时
益。谓以法胜故。闻时则得诸佛加护。离诸
魔事。上半加故能闻。能闻决定故云无能坏
者。下半闻故已得护。上解脱月云佛所护念
事。令人易信解是此义也。渐次下二句明
修行时益。谓渐次修行。诸地具足。必得成就
无上菩提。即上句因圆。下句果满。自下一颂
胜具十力等故。四眷属胜菩萨为世间尊
佛为彼主故。五会主胜以释迦佛为此会
主。诸佛放光对此佛前助扬化故。六作加
胜现神力加说听者故。二就论者此中神
力是彼作加。此中而现者是能现。即天人上
也。又此中释迦佛前现者。释迦是姓。现犹生
也。释显如论。又此四义为法王者。一自在
不为他屈。二力胜能摧伏他。三眷属辅弼
豪强。四种姓藉胄尊高。初中二句。一慧无
比。二心无碍。是故二障并习皆永尽也。何
故不但无等。示现等正觉故者。此有二
义。一以诸贤圣望于下地皆亦无等。然其
未必上齐佛果故。须明等以显上齐。二
明佛无等。则谓馀佛亦非此等故。显佛佛
齐等无有胜劣。故云无等等也。馀义如论
应知。二加所为中以佛力开者。令承佛力。
除众疑谓佛不能说疑。法王无畏藏者。文
义蕴积故名为藏。文义称理。无能破者故
名无畏。此藏唯佛自在之处故云法王。此上
总显。下二句别辨中。说诸地所行者是字藏
成就。诸地义差别者是义藏成就。下明说法
利益有三时益。承诸佛神力下一颂明闻时
益。谓以法胜故。闻时则得诸佛加护。离诸
魔事。上半加故能闻。能闻决定故云无能坏
者。下半闻故已得护。上解脱月云佛所护念
事。令人易信解是此义也。渐次下二句明
修行时益。谓渐次修行。诸地具足。必得成就
无上菩提。即上句因圆。下句果满。自下一颂
卷十 第 294c 页
半明转生时益。初一颂正明有益。后半简
馀无益。若人堪任闻者谓有菩萨种姓。曾种
此一乘善根者堪闻此法能正信受。故虽
生在大海龙世界长寿。亦得闻此经。此是
恶道难处长寿者。如说右胁著地未动之
间。已经贤劫千佛出世。更一转时复经尔许
时。但暂卧息有尔许时。况其一生。何可计
知在中不闻佛法故名难处。若是此法器
虽生在彼。而亦得闻为显法随机不舍
不简难处故。问若堪闻此。何故生彼。答
由馀宿业故。如龙女闻法等。又以龙宫有
经故。问若生彼得闻何名难处。答不闻多
故。得闻少故。从多名难故。论经云决定信
无疑者得闻故。此经云痴疑不得闻故。及
劫尽火中者此言顺西国语。若顺此应言
劫火尽中。此言不足。若具应云劫火尽时
在光音中。以颂迮巧略故也。以光音是第
二禅免火灾。论中云等者等取三禅免水
四禅免风。此并是善道长寿天难处。问通论
色界俱是难处。何故不说初禅。直举二禅
等耶。答以彼初禅有觉观故。难轻不举。问
若此色界俱是难处。何故梵网等经有彼处
说答此据圣境故有说法。令彼法器众生
亦得闻经。如此所说。若就实报则成难
摄。又亦从多以为难摄。问无色亦难。何故
不说彼。答菩萨不生无色天。故又释。理实
亦闻但随相。彼无形色绝听受故不彰闻
也。下二句简非利益。谓虽生在人中无难
之处。然无慧无信终不能得闻。问人中
馀无益。若人堪任闻者谓有菩萨种姓。曾种
此一乘善根者堪闻此法能正信受。故虽
生在大海龙世界长寿。亦得闻此经。此是
恶道难处长寿者。如说右胁著地未动之
间。已经贤劫千佛出世。更一转时复经尔许
时。但暂卧息有尔许时。况其一生。何可计
知在中不闻佛法故名难处。若是此法器
虽生在彼。而亦得闻为显法随机不舍
不简难处故。问若堪闻此。何故生彼。答
由馀宿业故。如龙女闻法等。又以龙宫有
经故。问若生彼得闻何名难处。答不闻多
故。得闻少故。从多名难故。论经云决定信
无疑者得闻故。此经云痴疑不得闻故。及
劫尽火中者此言顺西国语。若顺此应言
劫火尽中。此言不足。若具应云劫火尽时
在光音中。以颂迮巧略故也。以光音是第
二禅免火灾。论中云等者等取三禅免水
四禅免风。此并是善道长寿天难处。问通论
色界俱是难处。何故不说初禅。直举二禅
等耶。答以彼初禅有觉观故。难轻不举。问
若此色界俱是难处。何故梵网等经有彼处
说答此据圣境故有说法。令彼法器众生
亦得闻经。如此所说。若就实报则成难
摄。又亦从多以为难摄。问无色亦难。何故
不说彼。答菩萨不生无色天。故又释。理实
亦闻但随相。彼无形色绝听受故不彰闻
也。下二句简非利益。谓虽生在人中无难
之处。然无慧无信终不能得闻。问人中
卷十 第 295a 页
不闻何不难摄。答亦从多故由疑故不信。
不信故不受也。由痴故不解。不解故轻弃
也。自有受而不解。解而不受。是故要须起
信翻此痴疑故得闻也。是故下二颂教
说中。初一颂教依三渐次说。后一举二利
劝说。前中诸地智道者此是观渐次。谓加行
智推求名观。通生入證故云是诸地智之
道也。论观若观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此释
观中渐次之义。谓观者意言观察。依此增上
力生诸地正證智故云若依止能生等。二
入势力观法者是證渐次。谓正体智正證真
如。此智能断惑證理依起后得。具此三力
故名渐次也。次第而修行者是论中渐次也。
得至于馀地者是论中上句展转也。各得下
二句明修行渐次。是后得智。更重观前所
證及闻受上地进修之法。成自利行故云
得利益。又为他宣说等故。利一切世间故。
论云此行种种异行境界。境界者分齐也。此
三次第成故云渐次。又此三中。一一各有渐
次故亦名也。又此三邻接渐次云愿说勿令
断也。
第二许说分齐中有二。先长行序许说之
意。后偈颂显所说分齐。前中观察等明其说
相。欲令等明其说意。前中论云何故观察十
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者。有别有通。别
中二。一观十方佛欲承力而说故云示无
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云示
无偏心。二通中有二。初约承力。二约授说。
初中何故观十方佛者欲承其力故示无
不信故不受也。由痴故不解。不解故轻弃
也。自有受而不解。解而不受。是故要须起
信翻此痴疑故得闻也。是故下二颂教
说中。初一颂教依三渐次说。后一举二利
劝说。前中诸地智道者此是观渐次。谓加行
智推求名观。通生入證故云是诸地智之
道也。论观若观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此释
观中渐次之义。谓观者意言观察。依此增上
力生诸地正證智故云若依止能生等。二
入势力观法者是證渐次。谓正体智正證真
如。此智能断惑證理依起后得。具此三力
故名渐次也。次第而修行者是论中渐次也。
得至于馀地者是论中上句展转也。各得下
二句明修行渐次。是后得智。更重观前所
證及闻受上地进修之法。成自利行故云
得利益。又为他宣说等故。利一切世间故。
论云此行种种异行境界。境界者分齐也。此
三次第成故云渐次。又此三中。一一各有渐
次故亦名也。又此三邻接渐次云愿说勿令
断也。
第二许说分齐中有二。先长行序许说之
意。后偈颂显所说分齐。前中观察等明其说
相。欲令等明其说意。前中论云何故观察十
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者。有别有通。别
中二。一观十方佛欲承力而说故云示无
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云示
无偏心。二通中有二。初约承力。二约授说。
初中何故观十方佛者欲承其力故示无
卷十 第 295b 页
慢。随观一佛承力便足。何假十方示无
偏心。二约授说中。何故观十方。以示现说
相故。谓前已三位五请。备尽慇勤。今若不
说即成我慢。是故观十方示说。令众咸
知。显已无慢。若尔观察一众足示说相。何
须具观十方众耶。示无偏心故。又观察有
二。一内心照察故。二举目眄视故。二明说
意中。增益信敬者。前金刚藏酬解脱月初
请之时。已令众悦。今更使明故云益增
也。信敬者有四义故。一金刚藏示已能说
去众何因之疑故令信敬。二明此刚藏不
畏大众不堪闻拂众何缘之疑故亦令信。
三显义大之法深妙出言令众知深故生
信敬。四许宣说大令其众人得闻在今
故云敬信也。颂中有十三颂半分二。初七
颂半明义大。后六颂明说大。此二大义略
作四门 一定名 二辨相 三明可说
不可说 四释文。
初中所诠故所以故名
之为义。深故广故名之为大谓义则大故名
为义大表义故显境故名之为说。因于此
说得彼义故。教从所诠亦名为大。此即大
之说故名为说大。
二辨相者。此十地中
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太虚空。二地智所
證十重法界如空中所画之处。三根本地智
能證法界。如能依画相。四诸地后得随事
起行。悲智不住等。五诸地加行所起行解为
趣地方便。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如第二
地中唯明十善为其正地三地禅支。馀地
所寄如是可知。于此六中。前之三门合为
偏心。二约授说中。何故观十方。以示现说
相故。谓前已三位五请。备尽慇勤。今若不
说即成我慢。是故观十方示说。令众咸
知。显已无慢。若尔观察一众足示说相。何
须具观十方众耶。示无偏心故。又观察有
二。一内心照察故。二举目眄视故。二明说
意中。增益信敬者。前金刚藏酬解脱月初
请之时。已令众悦。今更使明故云益增
也。信敬者有四义故。一金刚藏示已能说
去众何因之疑故令信敬。二明此刚藏不
畏大众不堪闻拂众何缘之疑故亦令信。
三显义大之法深妙出言令众知深故生
信敬。四许宣说大令其众人得闻在今
故云敬信也。颂中有十三颂半分二。初七
颂半明义大。后六颂明说大。此二大义略
作四门 一定名 二辨相 三明可说
不可说 四释文。
初中所诠故所以故名
之为义。深故广故名之为大谓义则大故名
为义大表义故显境故名之为说。因于此
说得彼义故。教从所诠亦名为大。此即大
之说故名为说大。
二辨相者。此十地中
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太虚空。二地智所
證十重法界如空中所画之处。三根本地智
能證法界。如能依画相。四诸地后得随事
起行。悲智不住等。五诸地加行所起行解为
趣地方便。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如第二
地中唯明十善为其正地三地禅支。馀地
所寄如是可知。于此六中。前之三门合为
卷十 第 295c 页
义大。后之三门合为说大。
三明可说不可
说者。先就义大。次约说大。后辨双融。义中
有三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
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二约
證处。既此所證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可说
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
言斯遣故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
令解故名可说。直诠不逮故不可说。摄论
云无分别智离五相。谓熟睡昏醉等。以直诠
不到故约遮诠以示彼法。二就说大中亦
三。约后得智随事行相可以言分。是即
可说。是出世间故不可说。二约加行智。谓是
意言观故。是即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
不可说。又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诸法共相皆
是可说。此一门通一切法准之。三约所寄
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为可
说。不可以此即为十地名不可说。三就双
融中。此上六中各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
俱融准思可见。又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
證就缘是即可说。二所證非修故不可说。
能證修起是则可说。三正證离相故不可说。
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后得无分别相不可
说。加行有意言故是则可说。五加行观无分
别故不可说。寄法表地是即可说。此上不可
说皆各不异于可说。以真理普遍故。可说
不异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是故下文虽
说一分义亦不少故。论云如实满足摄取
故意在于此思之可见。
四释文中。就义大七颂半中分五。初一颂
三明可说不可
说者。先就义大。次约说大。后辨双融。义中
有三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
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二约
證处。既此所證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可说
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
言斯遣故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
令解故名可说。直诠不逮故不可说。摄论
云无分别智离五相。谓熟睡昏醉等。以直诠
不到故约遮诠以示彼法。二就说大中亦
三。约后得智随事行相可以言分。是即
可说。是出世间故不可说。二约加行智。谓是
意言观故。是即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
不可说。又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诸法共相皆
是可说。此一门通一切法准之。三约所寄
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为可
说。不可以此即为十地名不可说。三就双
融中。此上六中各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
俱融准思可见。又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
證就缘是即可说。二所證非修故不可说。
能證修起是则可说。三正證离相故不可说。
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后得无分别相不可
说。加行有意言故是则可说。五加行观无分
别故不可说。寄法表地是即可说。此上不可
说皆各不异于可说。以真理普遍故。可说
不异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是故下文虽
说一分义亦不少故。论云如实满足摄取
故意在于此思之可见。
四释文中。就义大七颂半中分五。初一颂
卷十 第 296a 页
半总显地微。二有二颂别显微相。三有一
颂半举例显微。四有一颂半寄对彰微。五
有一颂引喻辨微。
就初中云诸佛圣主
道者正出十地智。谓道是因义。修行此十
地能到诸佛圣主之处故云道也。论云此
偈依何义说。依智地故。解云论主何故起
此问答。以此颂中所明义理深玄微妙似是
佛果。恐人谬解谓是佛果非关十地。故起
此问答。犹恐未悟。更重引彼前后经文證
成地知。故云上来所说等。微妙已下显地
智微妙。言微妙甚难解者。此中微妙是总
句。难解者难知故。别中微有六种。一證时
微。如经圣主道故。二说时微。如经甚难解
故。三离念微。如经非思量所得故。此显自
体无念非是意言比观所得。四依止微。如经
唯智行处故。此显既非比智境。是谁能知。
證智行故。论释中。自證知者释智行义。谓内
自證故名行。非谓游故名行。依彼生者释
行处义。谓此真如是一切依处。复是此智依
生之处。见实谛义故名智者。此释智义。谓
内照实义故也。智中开出三智。一善解法
者是加行胜解故。二善寂灭者是正体智。令
惑永灭證寂理故。三世间智。随闻明了知
者。是后得智。随闻上地胜进。明了无错谬
故。以此三智俱堪趣地得为智者也。五清
净微。如经其性从本来寂然故言自性离烦
恼者解寂灭义也。非先有染后时离者解
其性从本来义。六功德微。如经无生灭故。谓
寂用之功无住之德。言无灭者非一往灭。
颂半举例显微。四有一颂半寄对彰微。五
有一颂引喻辨微。
就初中云诸佛圣主
道者正出十地智。谓道是因义。修行此十
地能到诸佛圣主之处故云道也。论云此
偈依何义说。依智地故。解云论主何故起
此问答。以此颂中所明义理深玄微妙似是
佛果。恐人谬解谓是佛果非关十地。故起
此问答。犹恐未悟。更重引彼前后经文證
成地知。故云上来所说等。微妙已下显地
智微妙。言微妙甚难解者。此中微妙是总
句。难解者难知故。别中微有六种。一證时
微。如经圣主道故。二说时微。如经甚难解
故。三离念微。如经非思量所得故。此显自
体无念非是意言比观所得。四依止微。如经
唯智行处故。此显既非比智境。是谁能知。
證智行故。论释中。自證知者释智行义。谓内
自證故名行。非谓游故名行。依彼生者释
行处义。谓此真如是一切依处。复是此智依
生之处。见实谛义故名智者。此释智义。谓
内照实义故也。智中开出三智。一善解法
者是加行胜解故。二善寂灭者是正体智。令
惑永灭證寂理故。三世间智。随闻明了知
者。是后得智。随闻上地胜进。明了无错谬
故。以此三智俱堪趣地得为智者也。五清
净微。如经其性从本来寂然故言自性离烦
恼者解寂灭义也。非先有染后时离者解
其性从本来义。六功德微。如经无生灭故。谓
寂用之功无住之德。言无灭者非一往灭。
卷十 第 296b 页
为不舍利益众生故。言无生者出世间
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又释。
于此六中准论。前三是二种微。谓说时證
时。非思量等释成。后三是四种甚微。经中略
无第一观门甚微故唯三耳。
自下第二别
显微相中二。初二句明同相。后六句明不
同相。此二相中略作三门。一定其文。二辨
相。三释文定文者。有人释云。此既即是性
净方便净二种涅槃。故知。前微此相。总明果
法。欲说地法。何故明果以辨甚深。果位显
故举显十地甚深之义。因之与果。高下天
殊。云何相显然。此虽复随人高下。法体不
别。其犹虚空约释分异。异即是空。地法像此。今明此相总是地智。论释云智相有二
种等智即是地智故不通馀释。若是地智即
是因位。如何得有二涅槃耶。释此是地中
所依果分。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宝山。
因于佛智有十地等。如一一山下悉有大
海。一一地内悉有佛果。若约三乘佛果唯
在第十地后。若就圆教佛果通在一一地
中。是故一地摄一切地。问若尔證得一地
已得佛果。何须说十。答引渐机故。是故十
地多就三乘差别位说。问若就三乘则无
果法。答以三乘十地就一乘说故有斯趣。
释文中。同相内。言从本已来。空者此总明
同相。论中先释相后释同。前中云何相者
问。意云色等法空皆名同相。今言相者是何
等相。答彼智相故者今此所说。是地智相。引
颂中。自体空是智自空故。非馀色等诸法空
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又释。
于此六中准论。前三是二种微。谓说时證
时。非思量等释成。后三是四种甚微。经中略
无第一观门甚微故唯三耳。
自下第二别
显微相中二。初二句明同相。后六句明不
同相。此二相中略作三门。一定其文。二辨
相。三释文定文者。有人释云。此既即是性
净方便净二种涅槃。故知。前微此相。总明果
法。欲说地法。何故明果以辨甚深。果位显
故举显十地甚深之义。因之与果。高下天
殊。云何相显然。此虽复随人高下。法体不
别。其犹虚空约释分异。异即是空。地法像此。今明此相总是地智。论释云智相有二
种等智即是地智故不通馀释。若是地智即
是因位。如何得有二涅槃耶。释此是地中
所依果分。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宝山。
因于佛智有十地等。如一一山下悉有大
海。一一地内悉有佛果。若约三乘佛果唯
在第十地后。若就圆教佛果通在一一地
中。是故一地摄一切地。问若尔證得一地
已得佛果。何须说十。答引渐机故。是故十
地多就三乘差别位说。问若就三乘则无
果法。答以三乘十地就一乘说故有斯趣。
释文中。同相内。言从本已来。空者此总明
同相。论中先释相后释同。前中云何相者
问。意云色等法空皆名同相。今言相者是何
等相。答彼智相故者今此所说。是地智相。引
颂中。自体空是智自空故。非馀色等诸法空
卷十 第 296c 页
相。又此是体相非是标相下释同中。云何
同相者。问意既唯局在智相。云何名同。答
中一切诸法如说自体空者。以此真空通一
切法名同也。言灭除诸苦恼者此别辨
同相苦恼者。恶取空故。恶取空者空乱意故。
依宝性论空乱意有三种过。如彼论云。
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槃。又复
有人以空为有物我修应得空。又生如
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
得彼空。解云。今此经中本来空者。离此三
种乱意苦恼故云灭除也。论经名有不二
不尽者。言别意同。言不尽者离灭色故。不
二者离色外故。有者离以空为有故。此义
云何。以若妄谓空为有物即令真空于此
不有。若真空有情有即无。是故理有治情有
也。彼论约色等简。此论就地智明空。下
明不同相中。净相解脱者是总显示。谓对
治杂染故。别显中二。先何处解脱者问所脱
之处。诸道即六道也。惑业生者。烦恼是道缘。
业是道因。生是道果。六道不出此三故远
离名解脱也。二者云何解脱者问解脱之体五句显能脱之体。一平等相。既言远离
诸趣。云何离脱耶。谓见世间即同涅槃。如
是远离。非如二乘有背向故云等同涅槃
相也。无中亦无后者第二断惑相。论经名非
初非中后。谓于三时皆无断义方为断也。
释此文有二门。一约相翻门。二约相续门。
初中谓无间道智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后
灭耶。为惑先灭智后生耶。为同时耶。此三
同相者。问意既唯局在智相。云何名同。答
中一切诸法如说自体空者。以此真空通一
切法名同也。言灭除诸苦恼者此别辨
同相苦恼者。恶取空故。恶取空者空乱意故。
依宝性论空乱意有三种过。如彼论云。
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槃。又复
有人以空为有物我修应得空。又生如
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
得彼空。解云。今此经中本来空者。离此三
种乱意苦恼故云灭除也。论经名有不二
不尽者。言别意同。言不尽者离灭色故。不
二者离色外故。有者离以空为有故。此义
云何。以若妄谓空为有物即令真空于此
不有。若真空有情有即无。是故理有治情有
也。彼论约色等简。此论就地智明空。下
明不同相中。净相解脱者是总显示。谓对
治杂染故。别显中二。先何处解脱者问所脱
之处。诸道即六道也。惑业生者。烦恼是道缘。
业是道因。生是道果。六道不出此三故远
离名解脱也。二者云何解脱者问解脱之体五句显能脱之体。一平等相。既言远离
诸趣。云何离脱耶。谓见世间即同涅槃。如
是远离。非如二乘有背向故云等同涅槃
相也。无中亦无后者第二断惑相。论经名非
初非中后。谓于三时皆无断义方为断也。
释此文有二门。一约相翻门。二约相续门。
初中谓无间道智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后
灭耶。为惑先灭智后生耶。为同时耶。此三
卷十 第 297a 页
时惑智各有两失故不成断。谓智有自成
无流过不能灭惑过。烦恼有自灭过不
障圣道过。于三位中思之可知。如灯破
闇三时不破。此亦如是。如杂集论第四云。
从何而得断耶。不从过去。已灭无故。不
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从
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乃至广说。经云毗婆
舍那不能破烦恼等。皆是此义故云非初
非中后也。问唯识论第九中。圣道现前惑
种必灭。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若据此说即
是同时。如何此中三时俱非。答粗说可尔。细
剋实难。何者若同时者。智自生时惑自灭时。
不相由故何成对治。如东家男生西家女
死。虽亦同时。然无相由。不成对治。问若尔
云何断。答则此三时求断不得。方成断义。
此则不断断也。前中后取故者。谓于前中后
三时之中。取彼非初中后非异三时取彼
非三也。如于色等处取彼真空非异色
等别取断空此亦如是故不失断义。二约
相续门者。谓此地智生灭相续。前中后三
何时定能断烦恼耶。唯前不能断。以落
谢故。唯后不能断。以未起故。中亦不能
断以不住故。是故三时皆无断义。若尔云
何断。论云如灯炎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
故。此即唯初唯中等不可有断前中后相
续取可有断义。问既三时单取。各不成断。
纵此和合岂成断耶。答有人解云。三时别取
各不成断。三时相续。假说为断故云前中
后取也。此粗说可尔。细剋不然。以别就三
无流过不能灭惑过。烦恼有自灭过不
障圣道过。于三位中思之可知。如灯破
闇三时不破。此亦如是。如杂集论第四云。
从何而得断耶。不从过去。已灭无故。不
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从
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乃至广说。经云毗婆
舍那不能破烦恼等。皆是此义故云非初
非中后也。问唯识论第九中。圣道现前惑
种必灭。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若据此说即
是同时。如何此中三时俱非。答粗说可尔。细
剋实难。何者若同时者。智自生时惑自灭时。
不相由故何成对治。如东家男生西家女
死。虽亦同时。然无相由。不成对治。问若尔
云何断。答则此三时求断不得。方成断义。
此则不断断也。前中后取故者。谓于前中后
三时之中。取彼非初中后非异三时取彼
非三也。如于色等处取彼真空非异色
等别取断空此亦如是故不失断义。二约
相续门者。谓此地智生灭相续。前中后三
何时定能断烦恼耶。唯前不能断。以落
谢故。唯后不能断。以未起故。中亦不能
断以不住故。是故三时皆无断义。若尔云
何断。论云如灯炎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
故。此即唯初唯中等不可有断前中后相
续取可有断义。问既三时单取。各不成断。
纵此和合岂成断耶。答有人解云。三时别取
各不成断。三时相续。假说为断故云前中
后取也。此粗说可尔。细剋不然。以别就三
卷十 第 297b 页
时各不成断。总此三时岂成断耶。如一
沙无油多沙亦无。今释此言前中后取者
是简滥之言。何者人谓此智前中后位各不
能断。即谓同于无圣智处恶取空也。故简
云。此于初上取非初。中上取非中。后亦尔。
不同无智故。非恶取空故。云非初非中后
前中后取故。问馀处论说圣道初起即能灭
惑。何故此中乃云非初。答依毗昙。一念有
烧始终方尽。治结同然。依成实。一念不烧
相续方尽。治结亦尔。若大乘初教。初念亦断
中后亦然。若依终教。如缘起性三时俱不
能断。即由不作缘起方成故不无断也。言
非言辞所说者第三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
智非同世间言说所及故。又不同小乘从
声得悟故。言出过于三世者第四转依相。
谓此微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
依故。能依所依俱悉常故。出于三世迁动相
也。问所依本有。可得是常。能依修智。岂无
生灭。答初教随相修智生灭。终教已去智如
境故。始觉同本觉故亦非无常。论云非如
无常意识者。简未转依时妄念意识是无常。
即知转依已去真智是常。此简能缘也。依止
无常因缘法者简未转依时所缘境也。修多
罗中决定说者引经證成境智俱常。如处处
大乘经中皆说佛果常住。又如此经十藏品
中信藏之内信佛智无生灭等。具如彼说。
言其相如虚空者第五解脱相。谓如二乘
智。虽离惑障犹有法执故。其解脱犹有障
碍。此即不尔。二障及习一切皆尽故云如虚
沙无油多沙亦无。今释此言前中后取者
是简滥之言。何者人谓此智前中后位各不
能断。即谓同于无圣智处恶取空也。故简
云。此于初上取非初。中上取非中。后亦尔。
不同无智故。非恶取空故。云非初非中后
前中后取故。问馀处论说圣道初起即能灭
惑。何故此中乃云非初。答依毗昙。一念有
烧始终方尽。治结同然。依成实。一念不烧
相续方尽。治结亦尔。若大乘初教。初念亦断
中后亦然。若依终教。如缘起性三时俱不
能断。即由不作缘起方成故不无断也。言
非言辞所说者第三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
智非同世间言说所及故。又不同小乘从
声得悟故。言出过于三世者第四转依相。
谓此微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
依故。能依所依俱悉常故。出于三世迁动相
也。问所依本有。可得是常。能依修智。岂无
生灭。答初教随相修智生灭。终教已去智如
境故。始觉同本觉故亦非无常。论云非如
无常意识者。简未转依时妄念意识是无常。
即知转依已去真智是常。此简能缘也。依止
无常因缘法者简未转依时所缘境也。修多
罗中决定说者引经證成境智俱常。如处处
大乘经中皆说佛果常住。又如此经十藏品
中信藏之内信佛智无生灭等。具如彼说。
言其相如虚空者第五解脱相。谓如二乘
智。虽离惑障犹有法执故。其解脱犹有障
碍。此即不尔。二障及习一切皆尽故云如虚
卷十 第 297c 页
空无障碍也。又此明自体清净如虚空无染。
又论中重结此五种中后三。何故重言者以
后三种皆对妄显真故云如是观观等。问
审此五句。初句了世间即涅槃。明离而无
离。二明三时无断惑义。即断而不断乃至
其相如虚空。准此等义与上同相何别。答
举实无别。但约自体处名同相。约智證入
处名不同相。若不同彼同相不得成此
不同相也。是故义说有二。法体无别。言
诸佛所行处下一颂半明第三举例显微。
于中初三句牒前深妙。下三句类显地微。
前中初二句举佛所證二种涅槃。于中寂者
是同相涅槃。以自性常寂故。灭者是不同相
涅槃。以智缘灭故。清净者显此二种自性
无染及对治离染故。深者显此二种甚深微
妙故。此二唯是诸佛所證故名佛所行处也。
言说所难及者正显此二深妙超言。下三句
类显地法。同彼玄妙故云地行亦如是。言
地者境界。观者谓照境之智。是地正体故。
行者智眷属者檀等诸度与智同行故。亦如
是者同二涅槃之深妙故。说之犹尚难者显
教尚难。言何况以示人者况义深玄。何容
可示。论云何故不但说无言等者。徵文显
意。谓何不一向说无言乃至言说所难及。
显示依言以求解故不说无言也。
诸佛
之智慧下一颂半第四寄对彰微。以此地智
是诸佛境故名佛之智。离诸心数者此智
不同思慧境故。离心道者不同于报生
识智。彼二可说。此智非彼境故云不可说
又论中重结此五种中后三。何故重言者以
后三种皆对妄显真故云如是观观等。问
审此五句。初句了世间即涅槃。明离而无
离。二明三时无断惑义。即断而不断乃至
其相如虚空。准此等义与上同相何别。答
举实无别。但约自体处名同相。约智證入
处名不同相。若不同彼同相不得成此
不同相也。是故义说有二。法体无别。言
诸佛所行处下一颂半明第三举例显微。
于中初三句牒前深妙。下三句类显地微。
前中初二句举佛所證二种涅槃。于中寂者
是同相涅槃。以自性常寂故。灭者是不同相
涅槃。以智缘灭故。清净者显此二种自性
无染及对治离染故。深者显此二种甚深微
妙故。此二唯是诸佛所證故名佛所行处也。
言说所难及者正显此二深妙超言。下三句
类显地法。同彼玄妙故云地行亦如是。言
地者境界。观者谓照境之智。是地正体故。
行者智眷属者檀等诸度与智同行故。亦如
是者同二涅槃之深妙故。说之犹尚难者显
教尚难。言何况以示人者况义深玄。何容
可示。论云何故不但说无言等者。徵文显
意。谓何不一向说无言乃至言说所难及。
显示依言以求解故不说无言也。
诸佛
之智慧下一颂半第四寄对彰微。以此地智
是诸佛境故名佛之智。离诸心数者此智
不同思慧境故。离心道者不同于报生
识智。彼二可说。此智非彼境故云不可说
卷十 第 298a 页
也。言不可得思议者以非耳识所知非意
识思量故。此显不可闻。言非有阴界入者
如阴界入有色心根境识等差别是即可说。
證智不尔。无能所平等无分别故。离于文
字不可说也。是故但可證智内契。不可分
别。非染识所能了知故。楞伽云取相名识
不取相名智。此之谓也。论云智者是地智。
即根本智也。起者以何观者以加行观智
起本智故。以何同行者檀等馀行亦资起故。
言如空迹下第五一颂举喻显微。上半举
喻。下半显法。此中喻义略作三门。一对前
辨异者谓。与前画空何别者。太空喻果
海。迹处喻地体。迹相喻地相。鸟足喻言教
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难说难闻。成默不说
今喻地法难说。难闻诫众舍著许为宣说。
二显义意者。如鸟行空鸟身过后迹处
不说。相状亦不可见。然有鸟行不可言
无。非以有鸟行故令有迹相可取。非以
无迹相故总无鸟行。鸟行喻言教。迹相喻
地法。寻鸟求迹迹不可得。寻言求地地不
可得。但约鸟行十步说有十迹。实无十
迹之异。约言分十地。实无地异相。是故十
地如空中十迹。岂有差别。问如空中鸟已
行未行及正行处俱无有迹。岂可十地言下
无所诠义。答有所行空处故有所诠义。问
鸟足空中不能现迹。言下既不显理。何用
斯言。答鸟行沙土如足现迹。鸟行空中足
现无迹。小乘言教显如言义。大乘言教显
离言义。若无鸟行无以得知虚空无迹。故
识思量故。此显不可闻。言非有阴界入者
如阴界入有色心根境识等差别是即可说。
證智不尔。无能所平等无分别故。离于文
字不可说也。是故但可證智内契。不可分
别。非染识所能了知故。楞伽云取相名识
不取相名智。此之谓也。论云智者是地智。
即根本智也。起者以何观者以加行观智
起本智故。以何同行者檀等馀行亦资起故。
言如空迹下第五一颂举喻显微。上半举
喻。下半显法。此中喻义略作三门。一对前
辨异者谓。与前画空何别者。太空喻果
海。迹处喻地体。迹相喻地相。鸟足喻言教
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难说难闻。成默不说
今喻地法难说。难闻诫众舍著许为宣说。
二显义意者。如鸟行空鸟身过后迹处
不说。相状亦不可见。然有鸟行不可言
无。非以有鸟行故令有迹相可取。非以
无迹相故总无鸟行。鸟行喻言教。迹相喻
地法。寻鸟求迹迹不可得。寻言求地地不
可得。但约鸟行十步说有十迹。实无十
迹之异。约言分十地。实无地异相。是故十
地如空中十迹。岂有差别。问如空中鸟已
行未行及正行处俱无有迹。岂可十地言下
无所诠义。答有所行空处故有所诠义。问
鸟足空中不能现迹。言下既不显理。何用
斯言。答鸟行沙土如足现迹。鸟行空中足
现无迹。小乘言教显如言义。大乘言教显
离言义。若无鸟行无以得知虚空无迹。故
卷十 第 298b 页
知鸟行能显无迹。非无能诠。所况可知。三
释文者。论中有二。初三句解喻后。三句
合法。喻中鸟行迹处是一句。直举喻体。二
不可说相亦不可见是第二句。显迹离相
难说难见。谓不可说其迹数多少。不可
见其迹相差别。下释成。何故问也。释以空
无相故。即空之迹。亦不可分别也。三非
无行迹是第三句。以有鸟行故非无迹。
又此三中。初总举。二离有。三离无。下合中
三句次第合。如是鸟迹处。牒前初句。名等住
处證智摄者。合之以法准法验喻。应言如
是鸟行迹处虚空所摄。文中存略也。名句字
身合鸟行。住处證摄合迹处虚空所摄。不可
说闻合第二句明离有难说闻也。下二释
成。非如声性者明此地法出言。非如音声
之性是可闻法。又释明地出言非可如音
声性而执取也。非无地智名句字身者合
第三句现不无义。非无地智者有所诠离
相之法。非无名句字者有能诠之教。何故
言有教拟欲宣说。故何故言地离相。不令
如言而取故云何故。我复说此。汝等不应
随声取义。此是论主义。作金刚藏语。诫众
离著。五过中。前二违行过。次二违人过。
后一违法过。谓如言之义都无所有。而谓
实有故不正信。二不能励心舍相求实。
名退勇猛。三法实不尔。为他宣说云法正
尔。故云诳他。四言是佛说故言谤佛。又佛
意正在离言之义。而谓佛智缘所执相故
亦谤也。五谓法浅薄同于世间称言之事
释文者。论中有二。初三句解喻后。三句
合法。喻中鸟行迹处是一句。直举喻体。二
不可说相亦不可见是第二句。显迹离相
难说难见。谓不可说其迹数多少。不可
见其迹相差别。下释成。何故问也。释以空
无相故。即空之迹。亦不可分别也。三非
无行迹是第三句。以有鸟行故非无迹。
又此三中。初总举。二离有。三离无。下合中
三句次第合。如是鸟迹处。牒前初句。名等住
处證智摄者。合之以法准法验喻。应言如
是鸟行迹处虚空所摄。文中存略也。名句字
身合鸟行。住处證摄合迹处虚空所摄。不可
说闻合第二句明离有难说闻也。下二释
成。非如声性者明此地法出言。非如音声
之性是可闻法。又释明地出言非可如音
声性而执取也。非无地智名句字身者合
第三句现不无义。非无地智者有所诠离
相之法。非无名句字者有能诠之教。何故
言有教拟欲宣说。故何故言地离相。不令
如言而取故云何故。我复说此。汝等不应
随声取义。此是论主义。作金刚藏语。诫众
离著。五过中。前二违行过。次二违人过。
后一违法过。谓如言之义都无所有。而谓
实有故不正信。二不能励心舍相求实。
名退勇猛。三法实不尔。为他宣说云法正
尔。故云诳他。四言是佛说故言谤佛。又佛
意正在离言之义。而谓佛智缘所执相故
亦谤也。五谓法浅薄同于世间称言之事
卷十 第 298c 页
故言轻法。又佛教旨示离言义。令诸众生
越凡成圣。今取如言。只是世语不能令
人超凡得圣故。轻法之过实为重也。释义
大竟。
自下第二明其说大。于中六颂分
五。初一颂三句明所说分齐。二有三句彰
已无过。诫众除失。三有一颂半显其所说。
略而非广。四有一颂劝众敬听彰已善说。
五有一颂显已得力为生物信。前中初一
句是总言。是事虽为难者。是事谓牒前义大
之事。虽者是不定之辞。谓此地法有其二分。
果分虽不可说。然因分可说。故论经云。我但
说一分。谓因分于果为一分故。此二分义
诸说不同。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
义为果分。此说甚疏。有说。地前因行为因
分。地上證智为果分。此品岂说地前法耶。
故知不然。若约诸地加行等为因。正證为
果。亦少分得。有说。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
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即可说。有分齐
故。如月渐增。可说差别。二若就圆满时门
名果分。十地是不可说。无分齐故。如月满
时无差别。故此二十地其体无别。但随分
满假立二分。此亦未然。岂可未至法云
即欢喜可说。待剋十圆满方不可说。若前
能起后为因。后依前起为果。亦少分可然。
犹非文意。有说。十地有二种义。一者教所
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似义显现名
为因分。由此表彼离言义故。二者亡诠
證入十地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相。说名
果分。由彼因分之所表故。是故因分可说。
越凡成圣。今取如言。只是世语不能令
人超凡得圣故。轻法之过实为重也。释义
大竟。
自下第二明其说大。于中六颂分
五。初一颂三句明所说分齐。二有三句彰
已无过。诫众除失。三有一颂半显其所说。
略而非广。四有一颂劝众敬听彰已善说。
五有一颂显已得力为生物信。前中初一
句是总言。是事虽为难者。是事谓牒前义大
之事。虽者是不定之辞。谓此地法有其二分。
果分虽不可说。然因分可说。故论经云。我但
说一分。谓因分于果为一分故。此二分义
诸说不同。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
义为果分。此说甚疏。有说。地前因行为因
分。地上證智为果分。此品岂说地前法耶。
故知不然。若约诸地加行等为因。正證为
果。亦少分得。有说。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
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即可说。有分齐
故。如月渐增。可说差别。二若就圆满时门
名果分。十地是不可说。无分齐故。如月满
时无差别。故此二十地其体无别。但随分
满假立二分。此亦未然。岂可未至法云
即欢喜可说。待剋十圆满方不可说。若前
能起后为因。后依前起为果。亦少分可然。
犹非文意。有说。十地有二种义。一者教所
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似义显现名
为因分。由此表彼离言义故。二者亡诠
證入十地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相。说名
果分。由彼因分之所表故。是故因分可说。
卷十 第 299a 页
果分不可说此说少顺文意。犹非正当
今释有两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
是谁證。偈云佛智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起
佛境界故。又上加分中言不思议佛法。又
如鸟迹所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
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即果分玄
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即可说。此义通
一部经中大意。问若尔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是也。二言十地有二
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境故。离相离言故。
名果分。即不可说。如彼鸟迹同于虚空不
可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文
初二三地宫同世间。四五六地同二乘等。
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显地别。令众
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
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
通二故为二分。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
何有可说有不可说。答迹虽离相就鸟得
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不
可说。所况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斯地品
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此为总句。
下有六句别显三大。初一句明因成就大。
次有一句明因渐成就大。馀有四句明教
说修成就大。释此三大略作四门。一释名
者。悲愿熏心为起行本名因成就。说大之
中开出之故名之为大。二闻思修等次第
能生出世證智故名因渐成就。三实智證
真指陈不到。假言寄显故教说修。问此三
今释有两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
是谁證。偈云佛智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起
佛境界故。又上加分中言不思议佛法。又
如鸟迹所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
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即果分玄
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即可说。此义通
一部经中大意。问若尔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是也。二言十地有二
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境故。离相离言故。
名果分。即不可说。如彼鸟迹同于虚空不
可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文
初二三地宫同世间。四五六地同二乘等。
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显地别。令众
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
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
通二故为二分。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
何有可说有不可说。答迹虽离相就鸟得
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不
可说。所况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斯地品
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此为总句。
下有六句别显三大。初一句明因成就大。
次有一句明因渐成就大。馀有四句明教
说修成就大。释此三大略作四门。一释名
者。悲愿熏心为起行本名因成就。说大之
中开出之故名之为大。二闻思修等次第
能生出世證智故名因渐成就。三实智證
真指陈不到。假言寄显故教说修。问此三
卷十 第 299b 页
俱是说大中出。何故前二不名教。又俱是
因分中出。何故后一不名因耶。答前二生后
功能显故同得名因。体非玄妙故不待言
简。不称教说。后一證智玄妙滥同果分故。
以言简名教说修。二就处以定有二。先约
假处。寄显因成寄在地前种姓位。以彼种
子因成就故。因渐寄在解行位起闻思
等行趣真證故。说修寄在初地已上智。證
实故。二约实位。此三俱在地上。但初地之
前加行修中慈悲愿等名为因成。闻思修等
名为因渐。正證后得名教说修。
三就文
辨定者。下说分中。诸地之内皆有此三。何者
且菩萨因何求此智。有二所因。一为救
众生。二为求菩提。由上求菩提下救众生
名为菩萨。故云慈悲愿也。二既内有此因
欲趣求诸地。有何渐次。谓修学三慧渐
入诸地。此二同在加行智中。三加行智既
终必示契真理。前二相粗直陈可得故不
别寄。證智地体不可直示故寄别法。用
以显表示。如二地正地中说十善等。三地
正地中说四禅等。四地正地中说道品等。
并是如此教说修摄。四释文中。初句慈悲是
利他行。发愿是自利行。释此二文如论应
知。因渐成就者。如偈渐次具诸地。故谓三
慧次第能生出世智。以是彼因故名具诸
地也。教说修者有二。满足修者闻思慧等。
但能为彼出世智因。不能满彼智地。要出
世净心方能满彼。故云智者所能及也。下
明观修。于中如是诸地行者牒举地行也。
因分中出。何故后一不名因耶。答前二生后
功能显故同得名因。体非玄妙故不待言
简。不称教说。后一證智玄妙滥同果分故。
以言简名教说修。二就处以定有二。先约
假处。寄显因成寄在地前种姓位。以彼种
子因成就故。因渐寄在解行位起闻思
等行趣真證故。说修寄在初地已上智。證
实故。二约实位。此三俱在地上。但初地之
前加行修中慈悲愿等名为因成。闻思修等
名为因渐。正證后得名教说修。
三就文
辨定者。下说分中。诸地之内皆有此三。何者
且菩萨因何求此智。有二所因。一为救
众生。二为求菩提。由上求菩提下救众生
名为菩萨。故云慈悲愿也。二既内有此因
欲趣求诸地。有何渐次。谓修学三慧渐
入诸地。此二同在加行智中。三加行智既
终必示契真理。前二相粗直陈可得故不
别寄。證智地体不可直示故寄别法。用
以显表示。如二地正地中说十善等。三地
正地中说四禅等。四地正地中说道品等。
并是如此教说修摄。四释文中。初句慈悲是
利他行。发愿是自利行。释此二文如论应
知。因渐成就者。如偈渐次具诸地。故谓三
慧次第能生出世智。以是彼因故名具诸
地也。教说修者有二。满足修者闻思慧等。
但能为彼出世智因。不能满彼智地。要出
世净心方能满彼。故云智者所能及也。下
明观修。于中如是诸地行者牒举地行也。
卷十 第 299c 页
微妙甚难见者明观境非馀心所能见也。
不可以心知者不可以染心能知。论云
自心清净可知。此中满足修据根本智。观修
约后得智。反缘观内俱不可说故名教说
修也。自下三句是第二显已善说。诫众除
失。先显已离二过。一离佛不随喜故云
当承佛力说也。二离不平等说故云咸听
也。二诫众令离二失。一于说者不敬。离
是过故云汝等当恭敬。二于法见诤。离是
过故云共一心听也。自下一颂半。第三明
所说略而非广。初二句牒举地法。是智所
通达故云随顺也。以此智入彼诸地相中
故云诸地相入行论云如行修故者如加行
修而得入也。如行修满足者加行入證契理
圆满故云如实满足摄取入。此智入之行无
量无边故云于无量亿劫说之不尽。今但略
说者是要略故云如实也。虽是略说而
具摄广义故云其义无有馀。自下一颂第
四劝众敬听。彰己善说。一心恭敬待者有
二。一身恭敬如威仪住者释敬也。堪受说法
者释待也。二心恭敬请决意求法故云如
心决定。此释心敬。堪能忆持者释持也。前
则身恭能受此即心敬能持。今承佛力说
者显非已力。离增上慢故。下半显所说。谓
以何事者以天音唱故。云何事者出因引
喻故。依止何事者依止善字不违义故。
示现何事者示现地义故。又释大音唱因喻
依證成道理说。义名不相违依法尔道理
说。可知。论中善字者是善巧之字故有二义。
不可以心知者不可以染心能知。论云
自心清净可知。此中满足修据根本智。观修
约后得智。反缘观内俱不可说故名教说
修也。自下三句是第二显已善说。诫众除
失。先显已离二过。一离佛不随喜故云
当承佛力说也。二离不平等说故云咸听
也。二诫众令离二失。一于说者不敬。离
是过故云汝等当恭敬。二于法见诤。离是
过故云共一心听也。自下一颂半。第三明
所说略而非广。初二句牒举地法。是智所
通达故云随顺也。以此智入彼诸地相中
故云诸地相入行论云如行修故者如加行
修而得入也。如行修满足者加行入證契理
圆满故云如实满足摄取入。此智入之行无
量无边故云于无量亿劫说之不尽。今但略
说者是要略故云如实也。虽是略说而
具摄广义故云其义无有馀。自下一颂第
四劝众敬听。彰己善说。一心恭敬待者有
二。一身恭敬如威仪住者释敬也。堪受说法
者释待也。二心恭敬请决意求法故云如
心决定。此释心敬。堪能忆持者释持也。前
则身恭能受此即心敬能持。今承佛力说
者显非已力。离增上慢故。下半显所说。谓
以何事者以天音唱故。云何事者出因引
喻故。依止何事者依止善字不违义故。
示现何事者示现地义故。又释大音唱因喻
依證成道理说。义名不相违依法尔道理
说。可知。论中善字者是善巧之字故有二义。
卷十 第 300a 页
一巧同他音。二诠义周备。如论应知。自下
一颂第五现己得力令物生信。初二句明
虽得广多诸佛神力聚在我身。后二句然
现己所说如海一渧所不说者犹如大
海。况无佛力纵此一渧亦不能说。上来至
此请分竟。
自下第七明说分作四门。
初释名者演畅
宣陈十地差别故名说分。
二来意者。前
既请满。刚藏告众许说一分故。次正说以
现地法。
三说意者。前本请分中已说地
体。令彼上机悟解玄旨。今辩地相。令中
下之流随相开解。故明说也。又前已略示
令生正解。今更广陈令起行修。故明说也。
四释文中说十地即为十段。就初地中略
作七门。一释名。二来意。三断障。四證理。五
成行。六得果。七释文。
初释名者。唯识论第
九云。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
自他生大喜故。解云此有三义。一得位。二
證理。三成行。皆初获得故生欢喜也。摄论
中唯依第三成行义释故。无性及世亲各第
七卷云。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义利胜
功能故。谓如菩萨入现观时。得成辨自
他义利最胜功能生极欢喜。非声闻等入
现观时唯得成辨自利功能生如是喜。故
不说彼名极喜地。依十住毗婆沙论唯约
證理释。彼论云。始得法味生大欢喜。依瑜
伽七十八及解深密经第四同约二义释。
彼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
欢喜故。解云大义即是二利行成。出世间心
一颂第五现己得力令物生信。初二句明
虽得广多诸佛神力聚在我身。后二句然
现己所说如海一渧所不说者犹如大
海。况无佛力纵此一渧亦不能说。上来至
此请分竟。
自下第七明说分作四门。
初释名者演畅
宣陈十地差别故名说分。
二来意者。前
既请满。刚藏告众许说一分故。次正说以
现地法。
三说意者。前本请分中已说地
体。令彼上机悟解玄旨。今辩地相。令中
下之流随相开解。故明说也。又前已略示
令生正解。今更广陈令起行修。故明说也。
四释文中说十地即为十段。就初地中略
作七门。一释名。二来意。三断障。四證理。五
成行。六得果。七释文。
初释名者。唯识论第
九云。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
自他生大喜故。解云此有三义。一得位。二
證理。三成行。皆初获得故生欢喜也。摄论
中唯依第三成行义释故。无性及世亲各第
七卷云。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义利胜
功能故。谓如菩萨入现观时。得成辨自
他义利最胜功能生极欢喜。非声闻等入
现观时唯得成辨自利功能生如是喜。故
不说彼名极喜地。依十住毗婆沙论唯约
證理释。彼论云。始得法味生大欢喜。依瑜
伽七十八及解深密经第四同约二义释。
彼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
欢喜故。解云大义即是二利行成。出世间心
卷十 第 300b 页
是得圣位。同十地论成就二行及得圣位。
如本分中释。馀义如下释名分辨。
二次第
者。何故最初明此地者。谓先地前加行功力
无间发起本性无流功能。令生现行。初无
流智證见真理。灭惑成行故先明此。
三
所断者。唯识论第九云。一异生性障。谓二障
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
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
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解云异
生者执异见而生故曰异生。即旧名凡夫
也。性者即是分别二障。种上假立不相应法。
依彼种上立此性故。即说彼种名异生性
障。此即异生之障。依主释。梁论名凡夫性无
明。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解云此约二执。
通名我相故不相违。又此异生性虽依种
立。然见道前现行分别。亦此障摄故。唯识云
执著我法愚。即是此障。故知通现。问若分别
二障现种为体。如何二愚唯现非种。答障宽
愚狭故不相违。又此异生性虽通本随分别
现种。然由执著之所引发故。贪嗔等摄属
二执。问圣位翻凡。何故初地圣性唯依种
立。答以现行间断故非圣性。问若尔地前
已有无流法尔智种。何不于彼立为圣性。
答以凡圣二性同时相违过失故。虽有种
而非圣性。如灭心定依种假立微微心时。
虽有彼种而非灭定。以有心无心义相违
故。此亦同彼。又释。地前未有彼无流之
种故非圣性。法尔种子非所许故。问既异
生性是不相应行摄。圣性翻凡。何不立不
如本分中释。馀义如下释名分辨。
二次第
者。何故最初明此地者。谓先地前加行功力
无间发起本性无流功能。令生现行。初无
流智證见真理。灭惑成行故先明此。
三
所断者。唯识论第九云。一异生性障。谓二障
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
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
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解云异
生者执异见而生故曰异生。即旧名凡夫
也。性者即是分别二障。种上假立不相应法。
依彼种上立此性故。即说彼种名异生性
障。此即异生之障。依主释。梁论名凡夫性无
明。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解云此约二执。
通名我相故不相违。又此异生性虽依种
立。然见道前现行分别。亦此障摄故。唯识云
执著我法愚。即是此障。故知通现。问若分别
二障现种为体。如何二愚唯现非种。答障宽
愚狭故不相违。又此异生性虽通本随分别
现种。然由执著之所引发故。贪嗔等摄属
二执。问圣位翻凡。何故初地圣性唯依种
立。答以现行间断故非圣性。问若尔地前
已有无流法尔智种。何不于彼立为圣性。
答以凡圣二性同时相违过失故。虽有种
而非圣性。如灭心定依种假立微微心时。
虽有彼种而非灭定。以有心无心义相违
故。此亦同彼。又释。地前未有彼无流之
种故非圣性。法尔种子非所许故。问既异
生性是不相应行摄。圣性翻凡。何不立不
卷十 第 300c 页
相应耶。答依大乘宗圣性亦是不相应摄。即
二十四中非得是也。以大乘宗许此通无
流故。不同小乘不通无流。又释。异生劣
故别立不相应。圣法力胜故不别立。亦不
相违。又唯识云。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而
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
无明即是十障品愚。上来且约断烦恼说。
理实初地亦除恶趣诸业果等。是故要说具
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则是异生
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应
知。愚品总说为愚。解云显上二愚非唯无
明。执我法时所有愚及俱起法说为初
愚。愚品类恶趣业果。体虽非愚。愚所发业
及所感果。总说为愚。彼论又说。利钝障品俱
起无明以为二愚。即与五见利品俱起同
时无明名为初愚。与贪等钝品俱起名为
后愚。言粗重者。彼论二释。论云彼粗重言
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解云此初释
粗重即是二愚种子。恶故名粗。沈没称重。
故知二愚唯约现行。后释是二愚所引令身
心中无堪任性粗更沈重。故名粗重。非现
非种。准此二愚亦通种子。又案此二愚或分
为三。谓惑业报。或分为四。加彼粗重。或分
为五。谓惑中分二障故。此等并是此中所
除。汎论断义有其三种。一自性断。谓诸烦
恼及相应心心所。不善有覆无记。诸染污法。
见修道生惑种永断。此中心王遍行别境性
非染污。非可断法。与烦恼俱名相应缚。
断烦恼故亦说名断。二离缚断。谓有流
二十四中非得是也。以大乘宗许此通无
流故。不同小乘不通无流。又释。异生劣
故别立不相应。圣法力胜故不别立。亦不
相违。又唯识云。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而
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
无明即是十障品愚。上来且约断烦恼说。
理实初地亦除恶趣诸业果等。是故要说具
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则是异生
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应
知。愚品总说为愚。解云显上二愚非唯无
明。执我法时所有愚及俱起法说为初
愚。愚品类恶趣业果。体虽非愚。愚所发业
及所感果。总说为愚。彼论又说。利钝障品俱
起无明以为二愚。即与五见利品俱起同
时无明名为初愚。与贪等钝品俱起名为
后愚。言粗重者。彼论二释。论云彼粗重言
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解云此初释
粗重即是二愚种子。恶故名粗。沈没称重。
故知二愚唯约现行。后释是二愚所引令身
心中无堪任性粗更沈重。故名粗重。非现
非种。准此二愚亦通种子。又案此二愚或分
为三。谓惑业报。或分为四。加彼粗重。或分
为五。谓惑中分二障故。此等并是此中所
除。汎论断义有其三种。一自性断。谓诸烦
恼及相应心心所。不善有覆无记。诸染污法。
见修道生惑种永断。此中心王遍行别境性
非染污。非可断法。与烦恼俱名相应缚。
断烦恼故亦说名断。二离缚断。谓有流
卷十 第 301a 页
善无覆无记通色心等。非正违道。性非可
断。由断六识缘彼烦恼故说为断。三不生
断。谓此见道断见惑已。舍外道身。所依身
无。即无想定及无想报并永不生。又招三恶
道总报恶业。皆非择灭亦名不生。三恶道报
无根二根郁单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饿鬼别
报善业所依依果无亦不生也。此上且约
初教说之。若约终教。初地亦舍三界分段
及惑业苦。地上唯断彼所知障及变易报。其
烦恼障地前渐伏。初地断尽。所知障地前亦
学伏。初地断一分。馀在诸地各断一分。佛
地方尽。此如梁论及宝性论等说。
四所證者。谓法界真如遍行之义。唯识论云。
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
而不在故。解云行谓有为诸行。我法二空所
显真如。遍于一切有为诸行故名遍行。梁
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行故。世
亲摄论第七云。无有少法非无我故名遍
行。无性摄论第七亦云。无有少法非是空
故名为遍行。理实二空通馀九地。以初位
创證故以为名。
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种。一
约增胜修成施行。二约所成起十大愿。三
约修成。谓信等十行。四约实行。谓十度等
行无不皆修。馀所修行释文自显。
六所得
果者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
如下应知。二得檀行所成大财等果。三依
摄论通达障空义得一切障灭果。四通论
得唯识三性三无性理智及奢摩他毗钵舍
那等果。馀如文说。
七释文者。就此地中
断。由断六识缘彼烦恼故说为断。三不生
断。谓此见道断见惑已。舍外道身。所依身
无。即无想定及无想报并永不生。又招三恶
道总报恶业。皆非择灭亦名不生。三恶道报
无根二根郁单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饿鬼别
报善业所依依果无亦不生也。此上且约
初教说之。若约终教。初地亦舍三界分段
及惑业苦。地上唯断彼所知障及变易报。其
烦恼障地前渐伏。初地断尽。所知障地前亦
学伏。初地断一分。馀在诸地各断一分。佛
地方尽。此如梁论及宝性论等说。
四所證者。谓法界真如遍行之义。唯识论云。
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
而不在故。解云行谓有为诸行。我法二空所
显真如。遍于一切有为诸行故名遍行。梁
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行故。世
亲摄论第七云。无有少法非无我故名遍
行。无性摄论第七亦云。无有少法非是空
故名为遍行。理实二空通馀九地。以初位
创證故以为名。
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种。一
约增胜修成施行。二约所成起十大愿。三
约修成。谓信等十行。四约实行。谓十度等
行无不皆修。馀所修行释文自显。
六所得
果者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
如下应知。二得檀行所成大财等果。三依
摄论通达障空义得一切障灭果。四通论
得唯识三性三无性理智及奢摩他毗钵舍
那等果。馀如文说。
七释文者。就此地中
卷十 第 301b 页
文别有二。初长行。后偈颂。前中有四。一始
住地分。二地释名分。三安住地分。四校量
胜分。
就初分中论主分为四。一依何身
者。谓厚集善根为所依身。二为何义者。为
求佛果。三以何因者。以大悲为因。四有何
相者。过凡得圣为相。此四各有十门。别辨
名为创住菩萨初地。又此四义与瑜伽四
十八住品中极喜住内菩萨发心有其四相
文同语少别。会意可知。彼云。一何相菩萨
发心。二发心何所缘虑。三发心何状何相。四
发心有何胜利。彼论依此经文。作彼略释
不具。初依何身中有三。初结前总告。二正
显行相。三如是众生下结行入位。正显行中
初句是总。谓一大僧祇积集胜善故名厚集。
若有众生者是此初入地众生。非是地前。有
人判此十句属地前发心方入初地者。此
不顺文。岂可地前属初地摄。以此文说初
地不说地前故。应知。此是初住地处说此
所依善根行相。别辨中此集有九种。一行集。
善作眷属。持戒者以慧为主。戒随助伴故
云眷属。如经修诸善行故。谓三聚非一故
云诸善行也。二定集。谓定助智道。名为善
作眷属三昧。如经善集助道法故。三亲近集。
谓亲近诸佛供养恭敬。习闻慧智。如经供
养诸佛故。四聚集。谓思慧智善能思量。积
集诸度故云聚也。如经集诸清白法故。谓
六度治垢故云清白也。五护集。谓修慧之
行上顺善友故为摄护。出世真證修能趣入
故名修行实證。行实證故为彼善友。教授
住地分。二地释名分。三安住地分。四校量
胜分。
就初分中论主分为四。一依何身
者。谓厚集善根为所依身。二为何义者。为
求佛果。三以何因者。以大悲为因。四有何
相者。过凡得圣为相。此四各有十门。别辨
名为创住菩萨初地。又此四义与瑜伽四
十八住品中极喜住内菩萨发心有其四相
文同语少别。会意可知。彼云。一何相菩萨
发心。二发心何所缘虑。三发心何状何相。四
发心有何胜利。彼论依此经文。作彼略释
不具。初依何身中有三。初结前总告。二正
显行相。三如是众生下结行入位。正显行中
初句是总。谓一大僧祇积集胜善故名厚集。
若有众生者是此初入地众生。非是地前。有
人判此十句属地前发心方入初地者。此
不顺文。岂可地前属初地摄。以此文说初
地不说地前故。应知。此是初住地处说此
所依善根行相。别辨中此集有九种。一行集。
善作眷属。持戒者以慧为主。戒随助伴故
云眷属。如经修诸善行故。谓三聚非一故
云诸善行也。二定集。谓定助智道。名为善
作眷属三昧。如经善集助道法故。三亲近集。
谓亲近诸佛供养恭敬。习闻慧智。如经供
养诸佛故。四聚集。谓思慧智善能思量。积
集诸度故云聚也。如经集诸清白法故。谓
六度治垢故云清白也。五护集。谓修慧之
行上顺善友故为摄护。出世真證修能趣入
故名修行实證。行实證故为彼善友。教授
卷十 第 301c 页
摄护故云善知识所护。六广集。谓广于一切
众生以悯至深心作利益故。七信心集。
谓决定信乐求大法故。八现集。谓随所集
善多向益生故云心多向慈悲。于中慈念
依苦苦坏苦者。以慈行粗故。悲依行苦者。
明是细故。问上文云慈与乐悲拔苦。何故
与此不同耶。答此二有通有别。别如前辨。
通论俱有与乐。如三地中慈有广大无量
者与乐。谓广与欲界乐大与色界同喜乐。
无量与色界不同喜乐。悲喜舍亦尔。故知
同与乐也。又如三地。为苦众生入慈悲故
知同拔苦也。此文亦尔。是故知同也。九求
集。谓与众生求一切智智故云好求佛智
慧。依论经此句摄在第八信心集中。别
有第六净心集。谓出世真證心无垢染故云
善清净心。故又此九中。初五护烦恼行。谓一
戒学。二定学。馀三慧学。即闻思修三慧。依
论有四。加净心。集出世智故。后四护二
乘行。于中初二护二乘心。谓广护狭心。信
护小心。后二护二乘行。谓慈护狭行。求护
小行。又此十中。初一总相。谓统括诸行成
一厚集故。馀九皆是集。中间出故是别相。
九中皆有集义。是同相。戒定等别名为异相。
成坏同前可知。依此诸集集成之身。乃能
发此真證之心。住于初地故。此诸集总在
地中。初分所摄故。云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
等心。此心即是本分中愿善决定。彼文指
此也。第二为何义生如是心者。如经为
得一切种智故。此显佛无上智具知断證
众生以悯至深心作利益故。七信心集。
谓决定信乐求大法故。八现集。谓随所集
善多向益生故云心多向慈悲。于中慈念
依苦苦坏苦者。以慈行粗故。悲依行苦者。
明是细故。问上文云慈与乐悲拔苦。何故
与此不同耶。答此二有通有别。别如前辨。
通论俱有与乐。如三地中慈有广大无量
者与乐。谓广与欲界乐大与色界同喜乐。
无量与色界不同喜乐。悲喜舍亦尔。故知
同与乐也。又如三地。为苦众生入慈悲故
知同拔苦也。此文亦尔。是故知同也。九求
集。谓与众生求一切智智故云好求佛智
慧。依论经此句摄在第八信心集中。别
有第六净心集。谓出世真證心无垢染故云
善清净心。故又此九中。初五护烦恼行。谓一
戒学。二定学。馀三慧学。即闻思修三慧。依
论有四。加净心。集出世智故。后四护二
乘行。于中初二护二乘心。谓广护狭心。信
护小心。后二护二乘行。谓慈护狭行。求护
小行。又此十中。初一总相。谓统括诸行成
一厚集故。馀九皆是集。中间出故是别相。
九中皆有集义。是同相。戒定等别名为异相。
成坏同前可知。依此诸集集成之身。乃能
发此真證之心。住于初地故。此诸集总在
地中。初分所摄故。云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
等心。此心即是本分中愿善决定。彼文指
此也。第二为何义生如是心者。如经为
得一切种智故。此显佛无上智具知断證
卷十 第 302a 页
修究竟满。故此为总句。佛智业用利益众
生差别有九。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力佛
智能作问记业。此是如来处非处智。随诸众
生问。因果等义。悉能记别。此义广说如馀
修多罗说。故云为得十力故。二无畏了佛智
能作破邪业。以四无畏破外道说故云为
得大无畏故。三平等佛智能作教授业。谓得
二空具足佛法。转教众生令同證入故云
为得具足佛法故。四救佛智能作救济业。谓
以四摄巧化众生故云为救一切世间故。
五净佛智能作救摄因业。以大慈悲为救
众生因故云为净大慈悲心故。六无馀智佛
智能作普观之业。谓常以佛眼普观十方
世间众生。无不穷尽故云为向十方无馀
无碍智故。七无染佛智能作严土摄生为
业。谓庄严一切世界令无障碍。无有杂染。
不待功力。以土应机令生信入法故云
为净一切佛国令无馀故。论中智心无碍者。
智无碍显前无障。心无碍显前无染。又初
慧解脱。后是心解脱故也。八觉佛智能于
一念顿觉三世众生心数。以为业用故云
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九转法轮佛智于
诸众生能令解脱。善巧为业故云为自在转
乃至佛神力故。生如是心者即是前发阿耨
菩提心也。论云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
为一问也。及馀心数法谓念定等为二问也。
理实此时诸德皆生。何独心耶。释云心是总
主。举此即摄智等心法故。云心中即摄
知断證修。答初问也。亦摄一切助道法故
生差别有九。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力佛
智能作问记业。此是如来处非处智。随诸众
生问。因果等义。悉能记别。此义广说如馀
修多罗说。故云为得十力故。二无畏了佛智
能作破邪业。以四无畏破外道说故云为
得大无畏故。三平等佛智能作教授业。谓得
二空具足佛法。转教众生令同證入故云
为得具足佛法故。四救佛智能作救济业。谓
以四摄巧化众生故云为救一切世间故。
五净佛智能作救摄因业。以大慈悲为救
众生因故云为净大慈悲心故。六无馀智佛
智能作普观之业。谓常以佛眼普观十方
世间众生。无不穷尽故云为向十方无馀
无碍智故。七无染佛智能作严土摄生为
业。谓庄严一切世界令无障碍。无有杂染。
不待功力。以土应机令生信入法故云
为净一切佛国令无馀故。论中智心无碍者。
智无碍显前无障。心无碍显前无染。又初
慧解脱。后是心解脱故也。八觉佛智能于
一念顿觉三世众生心数。以为业用故云
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九转法轮佛智于
诸众生能令解脱。善巧为业故云为自在转
乃至佛神力故。生如是心者即是前发阿耨
菩提心也。论云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
为一问也。及馀心数法谓念定等为二问也。
理实此时诸德皆生。何独心耶。释云心是总
主。举此即摄智等心法故。云心中即摄
知断證修。答初问也。亦摄一切助道法故
卷十 第 302b 页
者答后问也。第三以何因生如是菩提
心者。如经是心以大悲为首。故前说为何
义中显所求果。今此以何因显能成因。谓
以何因求大菩提。以大悲为首济众生
故。求此菩提非为自安。何以故。若非如
是大菩提法无以究竟救众生故。是故诸
行大悲为首。此悲大有九种。一增上大缘
微细苦。生增上智故云智慧增上。论释智
与慧二差别者。然此智慧有通有别。通
而言之所知无别。开别有二门。一智知俗
谛慧照真谛。如十度中第六名慧。以照
理故第十名智。以鉴事故。二智能决断因
果逆顺染净差别。慧能照达诸法假实体性
有无。此中约后义辨。又观众生十二缘起。
前能起后皆名为因。后依前起悉名为果。
逆顺观之有染有净。染逆顺者。无明缘行
乃至老死是名顺观。何缘老死。谓由生故
乃至无明是名逆观。净顺逆者。无明灭故行
灭乃至老死是名顺观。何缘老死灭。由生
灭故乃至无明是名逆观。是观名智。决断
义故。观一切法但名无实名自相观。观一
切法真如一味名同相观。是观名慧。照察
义故。二摄大。谓前既知苦。今以四摄方便
善巧救苦众生故云方便所摄。三淳至大。
淳谓渟厚。至谓至到。慈悲增上故曰淳至。淳
至有二。一直心淳至。谓向时发心许尽众
生界作利益。其心一向无改易故。二深心
淳至。谓悯苦情悯彻于后际故云直心深
心淳至。故又直心令證理。深心令集善。故
心者。如经是心以大悲为首。故前说为何
义中显所求果。今此以何因显能成因。谓
以何因求大菩提。以大悲为首济众生
故。求此菩提非为自安。何以故。若非如
是大菩提法无以究竟救众生故。是故诸
行大悲为首。此悲大有九种。一增上大缘
微细苦。生增上智故云智慧增上。论释智
与慧二差别者。然此智慧有通有别。通
而言之所知无别。开别有二门。一智知俗
谛慧照真谛。如十度中第六名慧。以照
理故第十名智。以鉴事故。二智能决断因
果逆顺染净差别。慧能照达诸法假实体性
有无。此中约后义辨。又观众生十二缘起。
前能起后皆名为因。后依前起悉名为果。
逆顺观之有染有净。染逆顺者。无明缘行
乃至老死是名顺观。何缘老死。谓由生故
乃至无明是名逆观。净顺逆者。无明灭故行
灭乃至老死是名顺观。何缘老死灭。由生
灭故乃至无明是名逆观。是观名智。决断
义故。观一切法但名无实名自相观。观一
切法真如一味名同相观。是观名慧。照察
义故。二摄大。谓前既知苦。今以四摄方便
善巧救苦众生故云方便所摄。三淳至大。
淳谓渟厚。至谓至到。慈悲增上故曰淳至。淳
至有二。一直心淳至。谓向时发心许尽众
生界作利益。其心一向无改易故。二深心
淳至。谓悯苦情悯彻于后际故云直心深
心淳至。故又直心令證理。深心令集善。故
卷十 第 302c 页
起信论云。直心者正念真如法故。深心者乐
集一切诸善行故。四无量大。谓摄取如来
无量神力。化物生信故云量同佛力故。五
决定大。上妙决定信深智胜对治者。决定信
知诸佛深智。堪授众生令成最胜对治
之用故。云善决定众生力佛力故。谓以佛
智力授与众生益其智力故云众生力也。
六随顺大。谓随顺菩提令得正觉故。云
趣向无碍智随顺自然智故。七正受大。谓
能领受诸佛大胜教法转受众生故。云能
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最妙大。
摄受胜妙平等功德故云广大如法界故。
九住尽大。谓住是无常爱果之因。尽是涅槃
常果之因故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故。第
四明是心生时有何等相者。如经菩萨发
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者。以此心即是出
世间道。此时舍离凡夫性故。又创得圣位。
过于地前内凡位故。此是总句。过义有八。
下别显之。一入位过。此时初成出世间心。
犹如世人初始住胎。相似法故云入菩萨
位故。此句约位故。瑜伽住品名入菩萨正性
离生。梁摄论第十云。一入菩萨正定位。以
入菩萨初无流地故。二家过。以得佛所
證法界之分故云生在佛家故。梁论二。生
在佛家如诸菩萨生法王家具足尊胜故。
解云前虽住胎。若下贱家不足为过。要在
王家受生。方显其胜故。此句约得法为
家。瑜伽住品云生如来家。三种姓过。以大
行成立堪绍佛种故云种姓尊贵。无可
集一切诸善行故。四无量大。谓摄取如来
无量神力。化物生信故云量同佛力故。五
决定大。上妙决定信深智胜对治者。决定信
知诸佛深智。堪授众生令成最胜对治
之用故。云善决定众生力佛力故。谓以佛
智力授与众生益其智力故云众生力也。
六随顺大。谓随顺菩提令得正觉故。云
趣向无碍智随顺自然智故。七正受大。谓
能领受诸佛大胜教法转受众生故。云能
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最妙大。
摄受胜妙平等功德故云广大如法界故。
九住尽大。谓住是无常爱果之因。尽是涅槃
常果之因故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故。第
四明是心生时有何等相者。如经菩萨发
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者。以此心即是出
世间道。此时舍离凡夫性故。又创得圣位。
过于地前内凡位故。此是总句。过义有八。
下别显之。一入位过。此时初成出世间心。
犹如世人初始住胎。相似法故云入菩萨
位故。此句约位故。瑜伽住品名入菩萨正性
离生。梁摄论第十云。一入菩萨正定位。以
入菩萨初无流地故。二家过。以得佛所
證法界之分故云生在佛家故。梁论二。生
在佛家如诸菩萨生法王家具足尊胜故。
解云前虽住胎。若下贱家不足为过。要在
王家受生。方显其胜故。此句约得法为
家。瑜伽住品云生如来家。三种姓过。以大
行成立堪绍佛种故云种姓尊贵。无可
卷十 第 303a 页
讥嫌者。梁论云。以过二乘及世间种姓故。
解云。良以二乘亦得生空法界。然彼不能绍
佛果位。如虽生王家然或是王之仆隶等。
不足为贵故。今要得王之体分。继于王位
故子相似也。四道过。以非有流故。世道不
摄。是无流故。出世道摄故。云过一切乃至
出世间道故。以虽得大乘在世间无足
为胜。如虽是王种若是鬼神之王不足为
贵。要是人天之王。方显道过故云异道生
相似法故。梁论云。四已转一切世间行。决定
不作杀生等邪行故。五法体过。谓菩萨正
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已事。以为自
身体性。相似法故云住菩萨法中故。瑜伽
云。设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当云何答。
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此之谓也。前虽道胜。
若已身残阙。未足为胜故。举大悲显成
自体。六住处过。以不舍世间。是不住涅槃。
方便不染。是不住世间。巧离二边。住无
住处故。云在诸菩萨数。论经名住在菩萨
正处故也。如王子诸根备具。若住处下劣。
亦不足为胜。菩萨虽有大悲。若著二边。
亦未为胜。七生业过。以顺空圣智。等入三
世真如法中。显无终极无际限相。生命相似
故云等入三世如也。论经名三世真如法
中。是故此中如字两处用之应知。如彼王
子虽依正俱胜。若寿命短促。不足为胜。八
毕定过。佛种不断显因毕定。究竟涅槃显果
毕定。成就相似者。如王子虽依正命胜。若
志气不立所作不成。不堪绍继故云如来
解云。良以二乘亦得生空法界。然彼不能绍
佛果位。如虽生王家然或是王之仆隶等。
不足为贵故。今要得王之体分。继于王位
故子相似也。四道过。以非有流故。世道不
摄。是无流故。出世道摄故。云过一切乃至
出世间道故。以虽得大乘在世间无足
为胜。如虽是王种若是鬼神之王不足为
贵。要是人天之王。方显道过故云异道生
相似法故。梁论云。四已转一切世间行。决定
不作杀生等邪行故。五法体过。谓菩萨正
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已事。以为自
身体性。相似法故云住菩萨法中故。瑜伽
云。设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当云何答。
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此之谓也。前虽道胜。
若已身残阙。未足为胜故。举大悲显成
自体。六住处过。以不舍世间。是不住涅槃。
方便不染。是不住世间。巧离二边。住无
住处故。云在诸菩萨数。论经名住在菩萨
正处故也。如王子诸根备具。若住处下劣。
亦不足为胜。菩萨虽有大悲。若著二边。
亦未为胜。七生业过。以顺空圣智。等入三
世真如法中。显无终极无际限相。生命相似
故云等入三世如也。论经名三世真如法
中。是故此中如字两处用之应知。如彼王
子虽依正俱胜。若寿命短促。不足为胜。八
毕定过。佛种不断显因毕定。究竟涅槃显果
毕定。成就相似者。如王子虽依正命胜。若
志气不立所作不成。不堪绍继故云如来
卷十 第 303b 页
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住
如是法等者。牒以总结。谓前四义中。初明
内所依身。二辨外所求果。三显求果所因。
此三明发心由致。四正显所发心相。此即是
初住地相。故云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
地。以不动法故。不动法者释成住义。谓一
證真理不复失故。二乘异道所不动故。已
说住义竟。
第二释名分中有三。初十句
明多喜。次十句念当得生喜。后十念现得
生喜又释此三中。初一明欢喜差别。后二
明喜因差别。又前一正是此地行相之喜。
后二明于此地举缘方喜。又初一对前依
何身生喜。以厚集善根得此位故。次对
前为何义生喜。以所求佛果定当得故。后
对有何相生喜。以现离凡得圣位故。何
因中不对辨喜。谓悲心恻怆喜相隐故。初中
言多喜者。谓适悦众多故。论中三种。一心
喜者入观之心。心则适悦故。二体喜者出观
喜。受相应故。三根喜者由前心体喜故。令
所依身色根调畅。轻安适悦故云多喜。此
是总句。别有九种。一敬喜。于三宝中得不
坏信故云多信故。此如小乘入见道得不
坏净相似故。二爱喜。乐观离染真如法故
云多清净。故论经名多爱念。故上二是心喜。
三庆喜。自觉所證校量。胜过于地前故云
多踊悦故。四调柔喜。身心安适遍增益故。
论经第五有踊跃喜。此中略无。五堪受喜。
自见至菩提近故云多堪受故。此与念
当得何别。谓念当得念果预喜。今此念因
如是法等者。牒以总结。谓前四义中。初明
内所依身。二辨外所求果。三显求果所因。
此三明发心由致。四正显所发心相。此即是
初住地相。故云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
地。以不动法故。不动法者释成住义。谓一
證真理不复失故。二乘异道所不动故。已
说住义竟。
第二释名分中有三。初十句
明多喜。次十句念当得生喜。后十念现得
生喜又释此三中。初一明欢喜差别。后二
明喜因差别。又前一正是此地行相之喜。
后二明于此地举缘方喜。又初一对前依
何身生喜。以厚集善根得此位故。次对
前为何义生喜。以所求佛果定当得故。后
对有何相生喜。以现离凡得圣位故。何
因中不对辨喜。谓悲心恻怆喜相隐故。初中
言多喜者。谓适悦众多故。论中三种。一心
喜者入观之心。心则适悦故。二体喜者出观
喜。受相应故。三根喜者由前心体喜故。令
所依身色根调畅。轻安适悦故云多喜。此
是总句。别有九种。一敬喜。于三宝中得不
坏信故云多信故。此如小乘入见道得不
坏净相似故。二爱喜。乐观离染真如法故
云多清净。故论经名多爱念。故上二是心喜。
三庆喜。自觉所證校量。胜过于地前故云
多踊悦故。四调柔喜。身心安适遍增益故。
论经第五有踊跃喜。此中略无。五堪受喜。
自见至菩提近故云多堪受故。此与念
当得何别。谓念当得念果预喜。今此念因
卷十 第 303c 页
能受故喜。上来自行喜。下三明化他喜。六
不坏喜。由于自心先已调伏。是故或他论
义自解说时。或自论义他解说时。皆心调无
诤。离诸扰动故云不好斗诤故。七不恼喜。
以心慈悲身口调柔。设见恶人以道渐化。
不恼他故云不好恼乱众生故。八不瞋喜。
谓见众生。不如说行心乖法也。威仪不正
身违道也。见之生悯故忍不瞋故云不好
瞋恨故。此前二句不恼坏他。此句能受他
恼。又前二不令他恼。此句自不起瞋。第
二念当得故生欢喜中。初句总。此中欲明
已当得义。何故乃念他佛耶。论释。如佛所
得我亦当得。如是念故心生欢喜。此即念
他成已也。别有九种。一念佛法者正是念
法。但以总该别。于念佛门开出馀九。是
故九种皆名念佛。此是念佛所得之法及所
说法。已亦当成故云念佛法生欢喜心。二
念佛菩萨。有人释云。此念佛过去为菩萨
时。我亦同彼故生喜。今解念佛成道有菩
萨眷属。我亦当有故生欢喜。文意在此故
云念诸菩萨等。三念佛行。此中正是念菩
萨行。何故名念佛行。释以诸菩萨行佛所行
行故。从佛有故。四念佛净。谓念佛所有诸
度离染故。云念诸波罗蜜清净故。五念
佛胜。谓念佛菩萨胜馀众故云念诸菩萨与众殊胜故。六念佛不退之力故云不坏
也。七念佛教化之法。八念佛能广利益众
生。九念佛所入之门。谓善巧智门也。问看
此十句。唯初一句念佛。馀念别事。论主何故
不坏喜。由于自心先已调伏。是故或他论
义自解说时。或自论义他解说时。皆心调无
诤。离诸扰动故云不好斗诤故。七不恼喜。
以心慈悲身口调柔。设见恶人以道渐化。
不恼他故云不好恼乱众生故。八不瞋喜。
谓见众生。不如说行心乖法也。威仪不正
身违道也。见之生悯故忍不瞋故云不好
瞋恨故。此前二句不恼坏他。此句能受他
恼。又前二不令他恼。此句自不起瞋。第
二念当得故生欢喜中。初句总。此中欲明
已当得义。何故乃念他佛耶。论释。如佛所
得我亦当得。如是念故心生欢喜。此即念
他成已也。别有九种。一念佛法者正是念
法。但以总该别。于念佛门开出馀九。是
故九种皆名念佛。此是念佛所得之法及所
说法。已亦当成故云念佛法生欢喜心。二
念佛菩萨。有人释云。此念佛过去为菩萨
时。我亦同彼故生喜。今解念佛成道有菩
萨眷属。我亦当有故生欢喜。文意在此故
云念诸菩萨等。三念佛行。此中正是念菩
萨行。何故名念佛行。释以诸菩萨行佛所行
行故。从佛有故。四念佛净。谓念佛所有诸
度离染故。云念诸波罗蜜清净故。五念
佛胜。谓念佛菩萨胜馀众故云念诸菩萨与众殊胜故。六念佛不退之力故云不坏
也。七念佛教化之法。八念佛能广利益众
生。九念佛所入之门。谓善巧智门也。问看
此十句。唯初一句念佛。馀念别事。论主何故
卷十 第 304a 页
总称念佛。答此依一乘无尽缘起无碍相成。
即一一缘中无不皆摄一切诸缘。论主依此
例故。回九入一。俱名念佛。如初句摄九。
馀一一句皆亦如是。此即句句之下悉皆无尽。
以此地法是陀罗尼法。如上举悉昙章为
喻。是此义也。依此例故。上十信为总。乃至
十地及佛悉为别。摄别入总。无不在信中
具足。馀位亦然。是此义也。又此十句论主更
作一番解释。论云于中初二念共念佛者。
谓于十中初二念共。同是所念。今还分为
二。谓念佛念佛法故云佛佛法二。故此意
欲简成于三宝。言念佛菩萨二者。还将念
佛简念佛菩萨故为二也。言念诸菩萨故。
直举菩萨。以念佛前简法处已显故。是故
佛中具足三宝。馀七皆是念佛行摄。此行
为总。馀下六句显此行故。言随所显彼菩
萨行者。谓此六句随彼所显菩萨行故。是故
得在行中所摄。言以何显如是诸念者。谓
前言随所显未辨以何法显。下出能显行
体故云如是诸念应知。此中菩萨行有
二种。一离染行。二胜进行。六中初句别显离
染行故云复何显彼波罗蜜净行。二馀五
句别显胜进行故云云何显彼菩萨行乃至
转去故。于中初二句胜及不退显胜转去。
以后地望前皆名转胜。前地望后趣入不
退皆名转去。后之三句显其尽去。十地位穷
名为尽。上入佛果称之曰去。三句中初二
显尽。谓法云地中能受法雨。及能注雨利
益群生后一句受职成佛故。云上入佛地。此
即一一缘中无不皆摄一切诸缘。论主依此
例故。回九入一。俱名念佛。如初句摄九。
馀一一句皆亦如是。此即句句之下悉皆无尽。
以此地法是陀罗尼法。如上举悉昙章为
喻。是此义也。依此例故。上十信为总。乃至
十地及佛悉为别。摄别入总。无不在信中
具足。馀位亦然。是此义也。又此十句论主更
作一番解释。论云于中初二念共念佛者。
谓于十中初二念共。同是所念。今还分为
二。谓念佛念佛法故云佛佛法二。故此意
欲简成于三宝。言念佛菩萨二者。还将念
佛简念佛菩萨故为二也。言念诸菩萨故。
直举菩萨。以念佛前简法处已显故。是故
佛中具足三宝。馀七皆是念佛行摄。此行
为总。馀下六句显此行故。言随所显彼菩
萨行者。谓此六句随彼所显菩萨行故。是故
得在行中所摄。言以何显如是诸念者。谓
前言随所显未辨以何法显。下出能显行
体故云如是诸念应知。此中菩萨行有
二种。一离染行。二胜进行。六中初句别显离
染行故云复何显彼波罗蜜净行。二馀五
句别显胜进行故云云何显彼菩萨行乃至
转去故。于中初二句胜及不退显胜转去。
以后地望前皆名转胜。前地望后趣入不
退皆名转去。后之三句显其尽去。十地位穷
名为尽。上入佛果称之曰去。三句中初二
显尽。谓法云地中能受法雨。及能注雨利
益群生后一句受职成佛故。云上入佛地。此
卷十 第 304b 页
初念佛行该摄后六因之为总。归初念佛
说以为别。故云亦总亦别也。第三念现得
生欢喜中。初总中离世境。论释离凡夫取
著事。此六尘境是世凡所取。又未入初地。
所取不亡。如论云现前立少物等非入地
故。今入出世證真如法。离所取著世间境
事故云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生欢喜心。此
转离有九种。一入转离。谓入诸佛所行法
中故云入一切佛平等中故。此九种与前八
过既少相似。有何别耶。释前中。举此正显
发之相。此文念此现得生于欢喜。理实初
住所得无别。二远。舍地前凡夫位故。三近。
到出世圣智地故。四断离分别烦恼恶趣业
果故五依止堪与众生作依止故。六近见。自念行成趣佛不遥故云近见。七生。
得生佛诸受用土中净土。是佛分齐境界。八
平等转离。与诸菩萨同證真如入在彼数。
九转离舍胜报自在故云舍离恐怖。此文有
二。初直说。后重分别。又此十中初二句显
所行事不相似。此以佛法为所行事。不似
凡夫取六尘事。次二句显自身不相似。谓
此以圣慧为身。不似凡地妄识身故。后
六句显六种不相似。一断转得出世净行。不
似凡夫习恶道行故言行不相似。二菩萨
大悲依众生起还为物依。不似凡夫自不
济不能作依故。三菩萨见佛得力助行。不
似凡夫非器不得。四菩萨生于净佛国
土。不似凡夫生于五趣故云处不似。五證
知正智以资慧。不似凡夫杂业所生。六
说以为别。故云亦总亦别也。第三念现得
生欢喜中。初总中离世境。论释离凡夫取
著事。此六尘境是世凡所取。又未入初地。
所取不亡。如论云现前立少物等非入地
故。今入出世證真如法。离所取著世间境
事故云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生欢喜心。此
转离有九种。一入转离。谓入诸佛所行法
中故云入一切佛平等中故。此九种与前八
过既少相似。有何别耶。释前中。举此正显
发之相。此文念此现得生于欢喜。理实初
住所得无别。二远。舍地前凡夫位故。三近。
到出世圣智地故。四断离分别烦恼恶趣业
果故五依止堪与众生作依止故。六近见。自念行成趣佛不遥故云近见。七生。
得生佛诸受用土中净土。是佛分齐境界。八
平等转离。与诸菩萨同證真如入在彼数。
九转离舍胜报自在故云舍离恐怖。此文有
二。初直说。后重分别。又此十中初二句显
所行事不相似。此以佛法为所行事。不似
凡夫取六尘事。次二句显自身不相似。谓
此以圣慧为身。不似凡地妄识身故。后
六句显六种不相似。一断转得出世净行。不
似凡夫习恶道行故言行不相似。二菩萨
大悲依众生起还为物依。不似凡夫自不
济不能作依故。三菩萨见佛得力助行。不
似凡夫非器不得。四菩萨生于净佛国
土。不似凡夫生于五趣故云处不似。五證
知正智以资慧。不似凡夫杂业所生。六
卷十 第 304c 页
内心纯熟所作无怖。毕定成就不似凡夫带
障恒怖。由此不似故名转离也。言怖畏
者。不爱等者。谓不活等五令心憎恶。名为
不爱。所畏不定便生疑虑。所畏定者即生
忧想。此是心法与心俱起故名相应。此是畏
体以心畏故现相于身。故有毛竖等事也。
第二重分别怖中二。先徵问标二章门。一
怖。二离。后释前二门。先释怖章。释此五
怖作六门。一出体有四法。一疑。二虑。虑犹
思也。三忧。四想。如前可知。二明说意。所以
者何徵其意。理实初地断除烦恼等障。何故
此中乃说离畏。论释此五怖畏是初地障故。
偏在此说。若尔何唯在释名处说。论云复
说地利益胜故。欲明欢喜利益与怖畏相
反。故此举之。三依三业分别者。论云第一
第二第五依身口意者。此有二义。一别。二
通。别中。不活依身。恶名依口。恶名虽发他
口以性是口业故。众畏依意。意无智德故
生众畏。二通。不活三业衣不盖形。食不充
口。苦困逼意。馀二通可知。三四唯依身者。
善道可爱。舍故生畏。此是死畏。恶道可憎。
得故生畏。此堕恶道畏。舍得在身。非馀
业故。四建立者。论云何故但说五怖畏。打
缚等诸畏皆五摄故。五出因者。论说二因。一
邪智妄取想。见爱著故。二善根微少故。初为
三畏因。邪智是不活因。由邪智计我惧已
不活。追求资财妄取想。是恶名畏因。以妄
想悕取美名遂起此畏见爱著是死畏因。
由见我故。爱著自身惧其死也。此三同是
障恒怖。由此不似故名转离也。言怖畏
者。不爱等者。谓不活等五令心憎恶。名为
不爱。所畏不定便生疑虑。所畏定者即生
忧想。此是心法与心俱起故名相应。此是畏
体以心畏故现相于身。故有毛竖等事也。
第二重分别怖中二。先徵问标二章门。一
怖。二离。后释前二门。先释怖章。释此五
怖作六门。一出体有四法。一疑。二虑。虑犹
思也。三忧。四想。如前可知。二明说意。所以
者何徵其意。理实初地断除烦恼等障。何故
此中乃说离畏。论释此五怖畏是初地障故。
偏在此说。若尔何唯在释名处说。论云复
说地利益胜故。欲明欢喜利益与怖畏相
反。故此举之。三依三业分别者。论云第一
第二第五依身口意者。此有二义。一别。二
通。别中。不活依身。恶名依口。恶名虽发他
口以性是口业故。众畏依意。意无智德故
生众畏。二通。不活三业衣不盖形。食不充
口。苦困逼意。馀二通可知。三四唯依身者。
善道可爱。舍故生畏。此是死畏。恶道可憎。
得故生畏。此堕恶道畏。舍得在身。非馀
业故。四建立者。论云何故但说五怖畏。打
缚等诸畏皆五摄故。五出因者。论说二因。一
邪智妄取想。见爱著故。二善根微少故。初为
三畏因。邪智是不活因。由邪智计我惧已
不活。追求资财妄取想。是恶名畏因。以妄
想悕取美名遂起此畏见爱著是死畏因。
由见我故。爱著自身惧其死也。此三同是
卷十 第 305a 页
恶法故合为一善根少是馀二因。功德善少
畏堕恶道。智慧善少畏于大众。又过去善
少今畏大众。现在善少畏当恶道。此二俱是
善少合为一因。六对治者。离此因故怖畏
随尽。并如经可知。释名分竟。
第三安住地
分中有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三十句别
辨安住。三成就下一句总结安住。初中亦
三。初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
众生悲为行本故云悲首。二于众生心无
嫌恨等。是安住观。此中有二。一于众生违
恼心不嫌恨者。见非不嫌。触己无恨。此
烦恼不能坏故名坚固。二直心者。深悲悯
物。为求菩提。小乘不能坏故名坚固。此
二不坏故云自然净。三转复勤修一切善根
者。是安住行。如下所说信等善根。一切皆是
此地摄。故总修也。此勤修有三。初信心是
行所依。二修行是依心成行。三回向是回行
成德。初十句明信心成。言信心增上者随
所有事。于中信增上成就。解云。此是总句。
随下别句所有三宝等境事。于中深信决定
名为增上。别中有九种信增上。于中初六
始起信心。后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行。
后四利他。前中初句上信三宝。谓净信敬行
故云多行净心。下句于理證信。谓真智开
神故云解心清净。利他四中。初一化他行。
谓说己所證授与众生名信分别。后三化
他心。谓慈悲是化心大也。不疲懈化心常
也。后三中初于行离过。谓不染著世是惭
愧能也。于悭等下辨惭愧相。举悭等取馀
畏堕恶道。智慧善少畏于大众。又过去善
少今畏大众。现在善少畏当恶道。此二俱是
善少合为一因。六对治者。离此因故怖畏
随尽。并如经可知。释名分竟。
第三安住地
分中有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三十句别
辨安住。三成就下一句总结安住。初中亦
三。初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
众生悲为行本故云悲首。二于众生心无
嫌恨等。是安住观。此中有二。一于众生违
恼心不嫌恨者。见非不嫌。触己无恨。此
烦恼不能坏故名坚固。二直心者。深悲悯
物。为求菩提。小乘不能坏故名坚固。此
二不坏故云自然净。三转复勤修一切善根
者。是安住行。如下所说信等善根。一切皆是
此地摄。故总修也。此勤修有三。初信心是
行所依。二修行是依心成行。三回向是回行
成德。初十句明信心成。言信心增上者随
所有事。于中信增上成就。解云。此是总句。
随下别句所有三宝等境事。于中深信决定
名为增上。别中有九种信增上。于中初六
始起信心。后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行。
后四利他。前中初句上信三宝。谓净信敬行
故云多行净心。下句于理證信。谓真智开
神故云解心清净。利他四中。初一化他行。
谓说己所證授与众生名信分别。后三化
他心。谓慈悲是化心大也。不疲懈化心常
也。后三中初于行离过。谓不染著世是惭
愧能也。于悭等下辨惭愧相。举悭等取馀
卷十 第 305b 页
五蔽。故由深惭愧六蔽不行故云庄严。二
于人将护。三于法敬顺。信心竟。第二修行
成就中。论经九句。此中八句。论云十句者
据减数十为名。初句总集诸善根无休
息故。无休息故是常修也。一切善根是顿修
也。别中八内。初七阿含行。后一證入行。前中
初二摄法方便。一近善友。略无此句。二爱
乐法。谓于直咨直报为问答设难。释通为
论义。分别本文为解释。于此三时。称悦适
情。心生喜故云常爱乐法。次三成三慧正
行。于中闻思可知。修于定中不味著故。
后二是随缘离著行。于名于利已得不贪。
是知足行也。未得不求是少欲行。未受戒
者。有此贪求不得受故名障菩萨戒也。已
受戒者。起此二种令戒退失。上来阿含行。
言常生宝心等者是證行。證行可贵。从喻
名宝。證行超出念念常现故无厌足。修行竟。
第三回向成就中依论中作四翻释。一
显意释。二总别释。三随要释。四就行释。初中
先问以发起此求一切智等说何等事。何以
有此问者。为文中无回向言故作此问。
示现回向成就者答以显示也。以求佛果是
回向义故。二总别解释。如论应知。三随要
分别者。此中分三。初求何等事。求一切智
地故者此是初句所求果法。求犹乐也。二
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等故。此显能求
观解。是第二句。三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
著法故。此显以何行求。用诸度离六蔽
等著求。此通摄后十句。总尽此三求中。家
于人将护。三于法敬顺。信心竟。第二修行
成就中。论经九句。此中八句。论云十句者
据减数十为名。初句总集诸善根无休
息故。无休息故是常修也。一切善根是顿修
也。别中八内。初七阿含行。后一證入行。前中
初二摄法方便。一近善友。略无此句。二爱
乐法。谓于直咨直报为问答设难。释通为
论义。分别本文为解释。于此三时。称悦适
情。心生喜故云常爱乐法。次三成三慧正
行。于中闻思可知。修于定中不味著故。
后二是随缘离著行。于名于利已得不贪。
是知足行也。未得不求是少欲行。未受戒
者。有此贪求不得受故名障菩萨戒也。已
受戒者。起此二种令戒退失。上来阿含行。
言常生宝心等者是證行。證行可贵。从喻
名宝。證行超出念念常现故无厌足。修行竟。
第三回向成就中依论中作四翻释。一
显意释。二总别释。三随要释。四就行释。初中
先问以发起此求一切智等说何等事。何以
有此问者。为文中无回向言故作此问。
示现回向成就者答以显示也。以求佛果是
回向义故。二总别解释。如论应知。三随要
分别者。此中分三。初求何等事。求一切智
地故者此是初句所求果法。求犹乐也。二
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等故。此显能求
观解。是第二句。三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
著法故。此显以何行求。用诸度离六蔽
等著求。此通摄后十句。总尽此三求中。家
卷十 第 305c 页
者结一切智地。是所求处故名家。依家者
结能求观解。谓所观力无畏等。是一切智中
别德故名依家也。无障求者结能求行离障
蔽故。四就行解释中。初二句非是此中正
所修行故别释。此唯解前能求之行。论中
云何求等。总标前第三门为此总句。下开
别故云差别果求。施二垢中。初见乞。诈设
是语谄也。无心许与是心曲也。对治此如
经离谄曲故。此是一向不许。二许而不与
有三义。一先许后不与。二许多与少。三许
胜与劣。皆是不随先言。对治此如经如
说能行故。二戒有一垢。不护实语有二。
一犯戒以违本受时能持言。二覆藏不露犯
默妄语等对治此故。如经常行实语。菩提
资粮论经云。虽由实语犯戒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唯应作实语。三忍一垢。佛家
正以利他为业。反此恼他即污佛家。对
治此如经不污佛家故。四精进一垢。谓于
戒生退。此三种。一法广故退。论云菩萨戒
无量。二时久故退。论云劫数长远。三深细故
退。论云难持难行。以广故难可具持。时
长故难可常持。深细故难可善持。又律仪
戒中。恶无不离故难持也。馀二聚中。善
无不摄生无不度故难行也。由此便生退
堕之心。是此垢也。对治此如经不舍菩萨
戒故。由精进策修能行难行故五定垢二
中。一事中攀缘名乱心。内情妄取名忆想。
又初粗后细。又初不得止故。后不得观故。
对治中。不动治乱。生萨婆若治忆想。六
结能求观解。谓所观力无畏等。是一切智中
别德故名依家也。无障求者结能求行离障
蔽故。四就行解释中。初二句非是此中正
所修行故别释。此唯解前能求之行。论中
云何求等。总标前第三门为此总句。下开
别故云差别果求。施二垢中。初见乞。诈设
是语谄也。无心许与是心曲也。对治此如
经离谄曲故。此是一向不许。二许而不与
有三义。一先许后不与。二许多与少。三许
胜与劣。皆是不随先言。对治此如经如
说能行故。二戒有一垢。不护实语有二。
一犯戒以违本受时能持言。二覆藏不露犯
默妄语等对治此故。如经常行实语。菩提
资粮论经云。虽由实语犯戒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唯应作实语。三忍一垢。佛家
正以利他为业。反此恼他即污佛家。对
治此如经不污佛家故。四精进一垢。谓于
戒生退。此三种。一法广故退。论云菩萨戒
无量。二时久故退。论云劫数长远。三深细故
退。论云难持难行。以广故难可具持。时
长故难可常持。深细故难可善持。又律仪
戒中。恶无不离故难持也。馀二聚中。善
无不摄生无不度故难行也。由此便生退
堕之心。是此垢也。对治此如经不舍菩萨
戒故。由精进策修能行难行故五定垢二
中。一事中攀缘名乱心。内情妄取名忆想。
又初粗后细。又初不得止故。后不得观故。
对治中。不动治乱。生萨婆若治忆想。六
卷十 第 306a 页
慧有三垢。一障不住道行。或一向现世间
不现涅槃。同凡夫故。或一向现涅槃不
现世间。同二乘故。此无善巧。是般若垢。
对治如经可知。二障助道行。三障證道行。
并可知。言菩萨如是下总结安住。由此三
十句行净治此地。纯熟故名净法。论中更
释。于中分为四。一信谓忍受决定故。二欲
谓悕趣彼行故。三精进谓对缘造修故。四
方便谓行成巧求故。初十句中。后三句是此
欲故有四也。上来百句经总明初地说分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
不现涅槃。同凡夫故。或一向现涅槃不
现世间。同二乘故。此无善巧。是般若垢。
对治如经可知。二障助道行。三障證道行。
并可知。言菩萨如是下总结安住。由此三
十句行净治此地。纯熟故名净法。论中更
释。于中分为四。一信谓忍受决定故。二欲
谓悕趣彼行故。三精进谓对缘造修故。四
方便谓行成巧求故。初十句中。后三句是此
欲故有四也。上来百句经总明初地说分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