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7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第六会)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将释此文四门同前。

初释名亦二。先释
会名者他化天会约处为名。谓他化作乐
具自得受用显非己力。表入地所證真如
非由缘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
种。一别译本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二下文名
集一切智智法门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谓
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渐增
故云渐备。三更别译一本名十住经四此中
名十地。此二约义带数受称。谓十是一周
圆数。地是就义约喻为名。谓生成佛智住
持故也。馀释总别名等下本分中辨。

二来
意中亦二。先会来意者前是阿含行满。次明
入證成果义次第故是故来也。二品来者。前
明回比向證。今明回已得證显行不虚故
次来也。又前约比位寄显普贤圆满行德。今
约證位寄显三乘差别行德。显法次第故次
来也。是故前诸位内皆悉广显普贤自在之
德。于此地上绝无其名者是此事也。岂可
地前深广證地反劣。但是寄显不同故也。问
宜应證地是深顺同普德。地前位浅。应顺
三乘。何不尔耶。答此中文意为显教相不
同故尔。谓若于地上得普贤德则与三乘
教便不别。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则于地前
实不自在。显此一乘则不如是故于彼地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7b 页
前则便自在得普贤德。是故若准此普贤地
前而取地上其地上行相甚深。甚深非如
此说此即下普贤行品是也。若准此三乘證
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极粗浅。不
同前说。即是瑜伽菩萨地内十二住中初二
是也。问何故不齐。谓一乘地前有普贤德。
一乘地上亦有普贤行如普贤行品说。三乘
地上德如此品说。三乘地前行文中何不
说。答此经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行广。论
三乘位略辨也。又释以一乘十地甚深故
通摄三乘等总为十地。仍以六相陀罗尼
门融显无尽成普贤十地自在之义。地前
则未能如是。但直显普贤故不同地上
也。

三宗趣者亦二。先明会宗。谓约人有
化主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并通性起及修
生可知。约法有生了因果及差别平等二
种因果。亦是修生本有因果亦有教事及义
理体相用准前可知。但通性起为异。馀义
准知。二品宗者。此品约总正以十地證行
为宗。别说有十义。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
说性。二约所證是离垢真如。三约智谓根
本后得等三智。四约断谓离二障种现。五约
所修。初地修愿行。二地戒行。三禅行。四道品
行。五谛行。六缘生行。七菩提分行。八净土
行。九说法行。十受位行。六约修成有四行。
谓初地信乐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已上总
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已
去是菩萨慧。七约位有二位。谓證位阿含
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八约寄乘法。谓初二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7c 页
三地寄世间人天乘。四五六七地寄出世
间是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
以诸乘为此地法也。九约寄位之行。谓于
十地成檀等十度行。十约报现十王事相。
馀义下当别辨。

四释文者亦二。先科简后
释文。初科简者今此会中有十一品。问此
会与前二三四五会何别耶。答有五别。一
前有流此无流。二前末此本。三前不共。谓
是普贤德故。此为共。谓此十地通三乘人天
等共采故。地论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可
知。四前但论因行此会通果故。五前比位
此明證位。问此会何故无升天集众等序
耶。答为表此会證法无二不可以事相
标其玄趣。此则前粗后细故。二为地前摄
一乘别教普贤之法故有升天集众表胜方
说。地上寄位同于三乘故隐彼自在之相
同馀经而说。此则前细后粗故也。此文分
二。初九品明缘修因果。后二品辨性德因
果。初中亦二。先六品显因位德满。后三品
明果位德现。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显
其證位。后五品明位中行用。前中亦二。先
长行散说。后偈颂总摄。前中亦二。先明所说
十地。后他方菩萨来證此说。前中亦二。先显
此界所说十地。后结十方无尽世界所说十
地。就前此方所说中。或总为一或分为二
或三四五乃至于十或为四十八段言一者
谓总是一十地法门也。言二者初正说十地
后动地雨华等明感瑞显实。或为三者谓序
正流通。此中所辨要唯教證既殊三分亦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8a 页
异。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起发
正说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于中虽后
有广有略同说地法判为正宗。三地利益
分下辨法力感益判为流通。二就證三者。
初一序分判为由序。二三昧分是證。正宗。因
入此定正显实證故。地论云此三昧是法
体也。三流通之义释有二类。一以己之德
流被信地。说为流通。若从此义加分已去
皆是流通。以说自所得令信行地菩萨證
入地故。二显法利益流及末代。若从此义
即地利益分方是流通。今据前义说也。或为
四者于正说内自分为二。先是法说显地。
后影像分寄喻彰地。教證准前故为四也。
或为五者并后结證偈颂怗前为五。或为
六者随行以分。初至起分是起化之由为
生物信。二本分中略说地法叹其殊胜起
众乐欲。三请分之中彰地出言令生正解。
四说分中广明修相令物起行。五影像分
中寄喻显德。六地利益分中明德成證实
感化斯现。故地论云以得法力大地动等。或
为七者从初至请即为六分。说分通十。总
为第七。或为八者分后地利益分异前故
有八也。或九者分影像分为第八。利益分
为第九。或十者增其偈颂。此十次第有其
三义。一就化相通为起说。二就化意通为
显證。三随宗要證教双辨。初起说者。如来
将说先记时处现相集众。发起所说以之
为序。由序既兴。将为众说时。金刚藏默入
三昧显己自證能为众说。又为受加故。次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8b 页
第二明三昧分。由入三昧十方诸佛赞叹
与力故。次第三明其加分。既得圣力欲为
众说。但定无言说宜从寂起故。次第四明
其起分。从定起已略宣地相起后广说故。
次第五明其本分。然彼本中略说地名不
广分别。大众渴仰闻名欲义。相与启请故。
次第六明其请分。众既请已正为广陈故。次
第七彰其说分。乃至十地通亦名说。法说难
解宜以喻显故。次第八明地影像分。为说
既竟宜显法胜益。劝信传通故。次第九明
地利益分。既长行散说。宜以偈总摄令易
受持故。次第十明于偈颂。二显證者为化之
意宗为显證。于中初分显證由序。后九正
显證相。九中前三就相显證。次四就说显
證。次一就益显證。后一重述證德。前三之
中。初三昧分寄入显證。二加分因加以显
得證之相。地论云何以故加。由得大乘光明
三昧法故。三寄出显寂说必宜起即显所
入寂灭离言故。地论云定无言说。是故宜
起。次四之中。初本分者略说显證。二请分
拂相显寂。说及影像寄相表德。说分寄修
表德。地影像分借喻显德。地利益分就所
摄化显地利益故。地论云以得法力动地
雨华等偈颂可知。三随宗要證教双辨者。
初一是其由序。后九正显證教之相。于中初
一入三昧显示正證。后八次第明起言显
教。同初门辨。又可随地不同分为十也。
或为四十八者。初地第十各八分。二地二分。
三四与九各四分。五六各三分。七地五分。八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8c 页
地七分故。合为四十八也。问论云初地所
摄有八分者如序分等。是十地家序何故论
主判入初地收。答地论科文有四例摄。一
以后摄前例。以前序等后近初地是故以
后初地摄前序等。是以名为初地所摄。而实
序等属于十地非唯初也。二以前摄后例。
以影像分地利益分前近法云地是故以前
摄后法云所摄。而实彼二属于十地非唯法
云。三当相分文例。谓非摄前后如中间诸
地。或二分三分等皆当相摄也。四显地该收
例。谓显十地是陀罗尼法。是故分诸地文改
势废兴隐显前却即一一地皆有四十八分
也。如序分等。既全属初地所摄。即知亦得
属第二地摄。馀地例然。馀地科文于初总
有。如是准知。十种地内总有四百八十分
可知二。

释文者初地八分文处分齐准论
可知。就序分中有三世间。初智正觉。二器
世间。三众生世间。或分四。一时。二主。三处。
四众。彼论经中为论主别释此品。一部别行。
是故取此经初如是我闻致此品首也。又
彼中言第二七日者取经初始成正觉之文。
今此中无者以经初有故。同是一部故即
经初始成则是论经二七。明知华严一部总
是第二七日同时说也。若不尔者此品之初
何不别安二七之言。岂此品初脱彼文耶。
是故当知。有人臆判华严十地已前诸会
是初七日说。唯十地品为第二七日说者恐
不顺文也。又地论主释初七日但思惟行因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9a 页
缘行自受法乐始未说法。是故名初时及
胜处说。故知初七非说。尔时即是二七之时
显时胜也。以佛具于三德六义于世独尊。
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义同前释。此主
胜也。他化等者显处胜故法胜。有三重胜。
一他化天胜简下五天。二在王宫胜馀天
宫。三摩尼宝殿胜馀殿。问欲顶高出表法
胜者。色界弥胜何不在彼。答地论云。此处
感果故。谓机感在此。是故此说谓感是能
感机也。果是如来赴根酬欲之相也。又释表
所證真理非自作故寄他化显也。又上二
界是难地非修行身故不在彼。修行之身
要是欲界。他化最极寄显法胜故在此也。
又第七地摄报果位在此天王。寄显十地摄
法宽故。何者以第七地是菩萨位故摄上
一乘。是出世位故摄下二乘。表此十地通
摄五乘故也。又此天宝殿准密严经此他
化天摩尼宝是十地菩萨常所游履。又
准大乘同性经此处有报佛净土。又准上
兜率庄严此殿亦更过彼故与虚空法界等。
然表行德證真纯一无杂故以摩尼宝显
之耳。是故此天处有五义。一凡处。二七地
菩萨处。三十地菩萨处。四佛处。五圆通具前
诸处。无障碍故。与大菩萨下显众生世间。
于中有五。一简定其人。二叹其人德。三列
德者之名。四结名者之数。五标众中上首。
初中准论经有四。一简大异小谓别地前。
二简住异退谓别于七地已还。三简始异
终谓别于十地初心等。故彼云皆一生得阿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9b 页
耨菩提等此文略也。亦可于阿耨等是此
终位不退即是简住异退。四简新异旧亦
是简主异客。于中诸义并同前释。二叹德
中二。先别。后如是下总以菩萨功德不可
顿显故先别叹。非别能尽故须总结。前中
亦二。先略后广。以菩萨德广难以顿彰故
先略叹。非略能周故须广显。前中二。先明
自分行满。谓菩萨二智證游真俗名行处。
穷尽彼际因位成满名悉自在。后胜进行。
谓佛慧入处。是果位所得圆智契如名为
入处。明此菩萨以胜进慧亦随得入。故云
悉皆得入。前是自分成在己位故云自在。
此是胜进仰成才云得入。二善能下广叹中
二。先十一句叹自分德。后一切菩萨无作
下八句叹胜进德。前中二。初五句明行修具
足。后六明德用圆备。前中二。初二句明利
他行。一正教轮。二神通轮等者等取记心轮。
二具足下三句明自利行。一具愿是起行心。
二正起行修行通三际名一切世。各尽多
劫名一切劫。此是长时修也。然遍诸刹故
云一切国。此是无馀修。又前是一切时此是
一切处。常修者是无间修。三具足菩萨下明
修所成德。谓福智成满故云具足也。二德
用圆备中二。初三叹利他胜能。一能饶益者
总举所作益相。谓令众生修出离因。二能
到等者明穷尽菩萨巧慧之际。显到能化
智岸。三能令等者明成所化益相。生死是苦
果道是集因涅槃是灭果。门是道因。以了因
能显故云门也。后三叹自利德。一行修殊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79c 页
胜谓化他不断自行。二众德圆满禅谓四禅。
定谓八定。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谓三三昧。通
谓六通。明谓三明慧谓三慧。又此菩萨既
并悉是一生补处准下文中十禅定十解脱。
谓不思议等十百千等三昧十神通十明十
慧皆悉无尽也。三诸所施等者显妙用自在。
谓依前通慧所作巧现故云善能示现也。
第二胜进中八句。初四明殊胜三业摄修所
行。后其身下四叹广大三业备具诸德。前中
初叹身业胜。言无作者无功用也。谓无功
之大用即是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也。二
于一念下叹语业胜。谓摄法上首请转法轮。
三受持下叹意业胜。谓持正法大心供也。
四常能修下明摄修所行。谓依前三业修
起菩萨诸胜行事。二后四之中。初叹广大身
业如普贤身遍现诸刹。二其音下叹广大
语业。三其心下叹广大意业。四一切菩萨下
明备具诸德。上来别叹竟。如是下总结无尽。
三列名中。同名藏者谓表地法有含摄众
德出生果用故也。故地论云亦能生成人
天道行。解脱月一人不名藏者表受法之
机清凉器故也。四如是等下结数。依论经
此中有第五所从来处。谓种种佛土。此中无
者前已云从他方世界来集故此不繁也。五
金刚藏为上首者标显会主也。金刚略有
二义。一是利义。论云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
破。二是坚义。论云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
异名说下释藏义。何故名金刚藏者。此问意
云为藏中有金刚故名金刚藏。为是以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0a 页
刚为藏故名金刚藏。答云藏即名坚者此显
以金刚为藏非是藏中有金刚。其犹树藏
者此喻显是坚是藏。谓树心坚密而有生长
功能故下合云生成人天道行等是释坚
藏也。如孕在藏者此喻能破而是藏。谓子能
被胎而出也。力最大者合此喻也。馀义如
别集十地论疏中释。第二三昧分内六句分
别。一释名者。梵语正音名三摩地此云等
持义同前释。大智慧者从业用为名。谓
此定中发起无漏圣智慧光明能破无明
故立此名也。谓此定与智俱。即以如此不
散乱无漏智为十地体。又正證名智慧后
智名光明。又论经名大乘光明者谓此二无
我慧过二乘故名大乘。破无明故名光
明。此则过地前也。又此慧能运转诸行令
至佛果故名为乘。约功能立名。唯识论
第九云。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
教行果智光明故。二体性者。别境五中以
无漏慧俱定数为性。又以三法为体。一
定。二慧。三真如。是故为无为为性。以具
能所證故。三业用者有二。一谓依此定能
受诸佛三业加被。二依此定发后得智宣
说十地。以是赴机感满佛本愿为其业
用。四明种类者。谓此地上诸菩萨等所得三
昧虽复多门统论四种。一大乘光明三昧。二
集福德王三昧。三贤护三昧。四首楞严三昧。
此翻名健行定。谓十地菩萨名为健士。健士
所行故名健行。又初二三地得初定。四五六
地得第二。七八九地得第三。十地故佛得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0b 页
第四。广释此定如诸本摄论(应捡)。五明入定
意者有五意。一受加二审根。三證法。四
表深。论云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谓非同
地前未證真法但正思量而能有说。此一文
中显后二义也。五成仪轨者谓诸圣说法
皆先入定如佛将说法华大品皆先入定。
岂可如来有不在定。故知说法仪式皆尔。
此经诸会为式大同。六释文者。一标入定
人是上首故。二明入所依谓仰禀佛力名
承佛威神。三正明入定。谓简异果定名菩
萨。大智等同前释。问既是菩萨定何故承
佛力耶。答有四义。一为推化在佛故现承
力。二虽实自得对佛胜人不得自在。纵
极小事亦须仰承。以非佛加无一法事而
得成故。三虽分證得穷满在佛故承也。四
佛既出世汎令弟子有所造作。皆与其力
故须承也。

第三加分中有三。初总明作
加所因。二显加所为。三正辨加相。初中二。
先明作加。后举所因。前中二。先现身同名。
后同赞显加。前中五句。一处远近。二佛头数
皆倍前会可知。三现身令众见以生信
心。四同名令主闻以增踊悦。五结十方
同。二同赞中四句。一赞其得定。二显己佛
数。三彰己名同。四正辨作加。第二释作加
所因中三句。一舍那往愿力。二现在威力。此
二是缘力亦是果力亦是他力。三汝有等是
因力亦是自力。谓自他因缘因果等合方得
成此十地之法。第二论释中二。先释前后
生后。前中四。一释多佛加可知。二释同名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0c 页
加。于中有四。一徵问本愿释。二徵愿显
多释。谓舍那本愿使多佛同加也。三法通
古今释。谓此是同證同说之法故云是法体
也。然有二释。一即后十亿尘数诸佛过去亦
曾同作加刚藏菩萨受加说此十地法门
今成正觉亦在此法门故有说处即能
加。是彼佛本愿也。谓此刚藏菩萨当成佛时
亦同此事。此释顺论文。二约舍那佛释。谓
舍那本行菩萨行时见一舍那佛所能加诸
佛同名金刚加说地法。舍那今成正觉。本
愿今成故彼能加佛亦名金刚故云不异名
也。此释顺经文。以经云舍那本愿故令诸
佛加也。如涅槃经云往昔此处有佛名释
迦侍者名舍利弗目连有大利益我因此
兴愿故今亦同之在此说法是类也。四又是
下明同名增踊释可知。三何故不言下释
十亿之数三句。一通徵显多释。谓若直举
无量或容不至十亿尘数。以言总无定故。
同下文多百千等。又释前会百万佛刹尘数
诸佛此中十亿者以百万为一亿故。是故
方便渐次以显多佛。若直言无量则乖方
便故不言也。又释此显多佛者以十数为
则以显无尽故云多佛。若直无量但得一
重无量非是重重无尽。是故十数多于无量
也。二何故定言下徵定数同释。三此经下为
则大同释第四彼佛下释作加四。一先作是
愿者释本愿加二今复自加者释现在威神
力加。三后馀佛加者简后异前。谓此并是
舍那力加非是馀佛加馀佛加在后文处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1a 页
辨。四故言等举经帖也。生起后中何故加
说此法者生后所为。谓说此地法故也。复
云何加生后加相。以文在后远是故不举。
下文对显。

第二释加所为中。二十句文依
二利分。初十共他自利。后十共自利他。以
二利行相融相摄同在地中本后二智之处
具足。今以寄显文义差别故分二别。前中
论主作四门解释。一总释显本。二依本开
末三明会末归本。四显本末无碍。初中总
论地法缘起有六义。一一切菩萨是信行地
者举所被机。谓地前菩萨未證真如但依
信心而起行故。无著般若经论中亦同
此名。问若唯地前是所为者。何故下文解脱
月叹众请中云此众有五种阿含净四种證
净。又下大众请中为十力净心。论释云未入
地者令得净心。已入地者令得十力。又约
下文转生时益亦通外凡。据此等文即通
外凡及地上。何局内凡回向等位。答有二释。
一理实是通。诚如所说。但今论主就于教力
益强处释。何者谓地上菩萨设不得教亦能
自进假教义微。外凡之人设令蒙教未能
依教即令入地。教益亦弱。唯信行地得教
便进。故异外凡阙教不进故。异地上假
教义强故。偏就释。无著论云此位菩萨欲
入初地先求教授教诫。是此义也。二如初
地加行位既名信行地。即诸地之前俱加行
位皆名信行。以摄论中意言无分别观通四
位。故知地上亦有也。如外凡远位亦通收
彼。然据亲入内位现證故约此辨也。二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1b 页
不思议佛法名出世间道品者此是所得之
法。然有二释。一约因谓十地法体是出世间
无流之法。心言路绝名不思议。通生佛果
故名为道。下云大圣道者是彼因故。十位
品类差别名品。又道是智品是檀等行眷属
也。二约果谓佛果所得之法。故名佛法。非
下位图度名不思议。令地上菩萨分證此
法名出世道品。地智所游曰道。分證未圆
名品。三明者见智。得證者般若经名悉知
悉见。楞伽中圣智圣见圣慧眼及馀论眼智
明觉等皆此类。创瞩名见委照名智。智照非
比故名为得。冥神契合故复名證。初二观
解。后二行契。各初始后终可知。四欲宣者。论
云。说者于中分别者于此能所證得法中以
言分折十位差别明地行优劣巧慧等异
故也。五入者信乐。得證者谓地前信乐远有
入义。地上得證现成交入。通论入义必从
彼至此故具始终也。亦信始乐终。得始證
终。六智慧地者谓十地智。如本分中说者
谓此證理圣智有生成住持佛果等用名
地。始从欢喜终至法云本分中显可知。此
上六义融合无碍。通教及义通證及比通
境及智通人及法通因及果。混通无碍总
为一团。名十地法。若展之于后种种差别
皆悉于此总句中出。是故名此为根本入
上来总释显本竟。自下第二依本开末分
成九句。于中四位。谓愿乐位。见位。修位。究
竟位。初四寄在地前愿乐位。次一寄初地。
次三寄修位。后一明究竟位。问此中正为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1c 页
说十地法。何故乃说地前及佛果。答为
显十地前有起下之功后有成上之义。又
释由十地證智。放阿含光。是故地前是此
十地阿含分摄。由此地智依果海成故。有
佛果上不思佛法及下鸟迹所依空等并是
其事。初中初一约闻慧修善根名摄一切。
二明思慧之始简择道理。论中智方便者
释善分别也。道品释佛法也。三思慧之终
谓因思广知。彼彼义释诸法。种种知释广
知。四明修慧无疑立教可信故云决定说。
谓修通二利今据利他菩萨。化他即是自
成佛法故入自利收。论中随所思义是上
思慧所思。名字具足是闻慧所持故决定说
也。上来显信乐。自下辨得證。五见位智谓
由地前加行位终观于唯识无境之义依无
间定双印于彼能所取空。彼增上力引起
识中本性无流生起大智照遍满法界名
为初地入真见道。论中一切法平等智释无
分别智。谓于初地正證真如无能所二相
故云平等。唯识论中或云有智无境。以真
绝相故。或云双泯。以境智相如故。今辨四
句。皆得可准知之。见道时中善净者释善
净不杂。谓离二我分别随眠。此文善分别者
是彼不杂之义。谓烦恼离故名分使永断名
善。此无间道中断障之义。又释善净不杂是
解脱道中證彼无为清净之义。故云不杂。
此善分别者是领證无为之义。又释无分别
是根本智。善分别是后得智。胜进道中起行
之义。六明修道位中地地别断一无明。故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2a 页
于烦恼障亦永伏离故云世法不染。名不
放逸入。魔法是世法也。七明修位中智行转
进名地地转入。谓无流善根永离一切三不
善法故云清净。无贪等者等取无瞋无痴
也。复有善根能为出世间道品因者是诸
地中加行善根也。八十地学穷名菩萨尽
入。下大尽分中明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
种秘密之智。以秘隐深密难可测知故名
不思议。法云契入名得彼智力。如叹净名
云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此之谓也。九究竟
位明因道既圆佛果斯剋。穷满果原名佛
尽入。论中入智者释得字也。

上来第二依本开末竟。自下第三会末归本。
言是诸入者牒上九入。为校量等者显其无
别之别。谓寄地上乃至佛地校量地智差
别次第转胜之相。非谓根本入中亦如此等
行布次第决定差别。是故融末归本显无二
矣。前依本起末明无别之别。今会末归本
明别而无别故也。第四明本末无碍者。谓
明六相总别无碍故也。释此六相义作六
门。一明教兴意。谓破定执见以显缘起圆
融之法。此理现前一切惑障一灭一切灭一切行位一成一切成等。二种类者。不自不他
生等四句。及不有不无等四句。并不生等八
不十不等。皆悉会事入理。是此流类。但彼
等入理以顺一寂。今此入理圆融彼事便
相即相入成普贤法。有斯左右耳。三明所
出者。此文出在下经第四大愿中。经家自
说非是论主率意而作。四明建立者。何故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2b 页
唯六不多不少者。谓汎论缘起法要有三
门。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
带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彼带本之
末既为本收。是故当体有存有坏。若不具
此三不成缘起。三中各二故但唯六。五问
答决择者有二。初逆谓非总非别等各各互
相形夺诸相皆尽故也。二顺谓亦总亦别等
各各顺相成就等思准作之。六释文有五。
一约法举数。谓于所说法中有六种相等。
二辨定教义。此言说解释者是定教。谓于此
中安此六相之言说为欲解释经文。应知
此意。又释此中释六相非是此处经文。但
是论主解释之意应知。除事谓阴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
事相中辨故除简之。三列名可知。四释相
中。别依本者明依总开别。满彼本者还能
成总。谓要依本之别方能满本故也。增相
者是前九入渐增之相以显异也。缘成和合
略言标显。缘散无作广辨因缘。如世界
成坏者举喻以显。谓如百亿四天合成一
娑婆界略言标显为成。若分别广说百亿
差别。合一娑婆无所依住故为坏。五馀一
切等者劝于一切处准类知之。第二共自利
他中十种始终经本略无始终总句。始者信。
欲亲近等者此明求法之初。非信不求非
欲不能忍苦求法。由内起信欲是故外
能亲近善友。为得法方便也。终者念持。诸
地者此明得法不妄忆念所受任持不失。
所持是何谓诸地法也。理实此二通在诸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2c 页
地。以下十句皆名始终故。若寄位分始在
地前终在地上。同上入中信乐地前得證地
上复有阿含及證。如是次第依初相应知
者更以一翻释始终义。始配阿含终配證。
得如次配释同前应知。故云初相。指前
始终相也。阿含正音名阿笈摩。古翻名净
教。又译名来。以此言教从无烦恼人边来
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
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制作故名传。
又依此论上下文内阿含及證总有九重。一
行教相对。音声言教名为阿含。一切功德说
以为證。犹下说中字义二藏是也。二约位
地相对。解行已前依教修行名为阿含。初
地已上说之为證。犹下解脱月第二请中
叹众是也。谓地前起闻思修等名阿含净。
初地已上一切行德通名證净。三修成相对。
一切地中闻思修报生识智。此等四心缘照
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以之为證。故
下论言闻思修等是则可说。以可说故名曰
阿含地智离文名之为證。四真伪相对。一
切地中真伪合修名曰阿含。舍伪契真名
之为證。犹下所明义说二大。说大阿含方
便修。义大是證行成也。五相实相对。世间修
中得彼證相名曰阿含。契本实相名之为
證。犹下所说增上妙法光明法门。增上是
證。光明是教。六体德相对。就彼离相所成行
中无始法性本隐。今显名之为證。依本所
成方便行德依教修生名为阿含。犹下文
中练金所况金体喻證钏等严具喻于阿含。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3a 页
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相从为證。依此所起
随顺世间教智之用名为阿含。犹下文中
珠放光等所况法。是珠轮等净喻于證体。
光炎等喻于阿含。八自分胜进相对。自分
所成体德及用皆名为證。能受佛教称曰
阿含。犹下文中叹金刚藏二力是也。妙智
及辨名为證力。于佛教法念坚净慧名阿
含力。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体说以为
證即此證体。约言分十名为阿含。犹下文
中虚空迹处所况法。是虚空平等喻地證智。
故下论云。字身住处證智所摄。空中之迹喻
地阿含。故下论云。非无地智名句字身。名
句字身是阿含法也。此之九种通上及下。应
准知之。此中别辨十句始终中。初三地前
思修利物。次一见道。馀六修道。此十始终狭
于前入。以彼入中前该闻慧后摄佛尽
此不同者。理实齐通。但以闻慧及佛非是
正地。前已明故不重辨也。一摄始终。谓称
思宣法故云实说。实说成德故名为摄。以
彼闻慧从他受法师义不便故不论也。二
欲始终。是思慧上品增上求心名之为欲。
菩萨教化欲令众生契合诸地故云令證一
切佛法。此是安住义也。念是其欲。随顺是令
證。三行始终。即修慧。于此加行位中正观
意言唯识等观名之为行。以非證位是故
名为观分时中。于彼地上真无流法作带
相观。是故于彼无流道品但能修相观未
得无相观也。复依相观说授前机名
为分别。摄论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等。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3b 页
唯识论带相观心等并此位行也。是意言观
故。经中名说。论经名观。其义一也。四證始
终。即见道位。大智光明是根本。智。善分别者
是后得智。以自严者二智成德。又论经择字
是此分别。分别中胜名善分别。胜者法无我
故过小名大。治惑曰明。此事中彼时中皆
善知者释方便字。是相见道故有此知。论既
不显。今作三释。一此事中者是此见道事
中也。彼时中者是地前观分时中也。正照于
此兼巧知彼名皆善知。以为方便。方便犹
是以自严义。二释此事同前。彼时是后修道
位中所有行相。以此后智照前达后名皆
善知。三此事中者是此后智相见道中。彼时
中者是彼本智真见道时中。皆善知者巧具
二智用。以自严名为方便。又释以法真见
道兼知彼故云皆善知也。五修道始终。谓
出世智辨其智体。智力明有入法功能。法是
行法。义是义理。是智所入。谓此法义能出生
具智名具智门。修道智力能入彼门故云
也。后五始终论主寄治五障翻对以释。问
此处五障为实为虚。答亦实亦虚。谓有此
障者不得此位。得此位者无此障故。是
故假对此障翻显治行。即十种释中显发释
也。论中先别辨五障。后举经对显。今并通
释一一障中各二。先举障名。谓不能以正
摧邪。下释障义。已说正义。他言能坏自行
失也。眷属离散化他行失故成障也。下举
经显治。随彼所著显己正义对治邪执
故云随所应住。次第说故此标也。下句释。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3c 页
以得无碍乐说辨才智慧明故。是故能破
他也。论经此二合为一句。二不能答难者
此列名。前明不能破此明不能立。于问
芒然失自利行。设言不信失利他行。下举
经显治。谓證得无碍大智地故云具足等
也。三于小起恋失于二利不妄大心故
以成治。四于生怠化亦乖两利。化物不疲
故以成治故云教化成就等。五于化不巧
故无方便亦失二益。以五明等一切处法明
达巧慧名决定智为能治也。又此五障
中。初一不能破他邪宗。二虽能破他而不
能立自己正宗三虽能立破而情乐小乘。
四虽不乐小乘而懒化他。五虽化不疲
而无化他方便。是故至五化行略周。上二十
句总明加所为竟。自下第三明其加相。于
中有三。谓口意身加。此三加次第有其二
门。一约他方佛。先口加者乘前言便劝说。
于先说由内智净觉为因。是故次明意加
与智。得智堪说事次起定故。后身加摩顶
令起。二就舍那佛。先意次身后口。为令得
定定由意力。是故居先。身光照烛以增威
德云台说偈。口业加教。方能有说。是故此
三从微至著成于说耳。

就初口加内十句。初句是总。汝当说者令
其辨说即是辩才。谓随所得法义忆念不
忘说故法门差别。如论应知。汎论方便有
三种。一发起方便。谓如加行发起根本即
七方便等。二无住方便。谓由悲智巧相导引
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如方便度等。三集成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4a 页
方便。谓诸缘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今
此当于集成方便故云此善巧等也。下
九句别中分二者。谓自他二力以诸缘起
法皆有因缘亲疏二力成故。他力中二。一如
来神力。二智明加故。经中二句显之也。自力
中分四者以因中有四义故。一有力能作
义。二无力不作义。三具二义故能引众生。
四泯二相故称理成德。又释此四渐次释
疑。疑云何故得加。以有因力故。若是有
力何须复加。以因不作故。若是不作应无
用。以由无作方堪益物。若逐机益物应
失自体以身净圆满故。又释初二自利。一
教行。二證行。又一相。二体。次一利他。后一
二利满故成德。成德中三义内。一当位显
益。后二寄对辨胜。初因位穷终故云菩萨
尽。位满成益故云有二利益。谓法身真理唯
是无分别智正證。依止非是染心意等所取
故云也。楞伽云。取相名识。不取名智。理智
合成依止义故云法身智身。十地终心受
佛职相故云受佛位故。如法云地受位分
说。在因位中有此益相此位不改因故云
现报利益。谓一切佛放益一切智光入此
菩萨顶故云于一切佛得受记。受记即是受
位也。二转此因位至成果之处故云后报
利益。此是十地菩萨摄报果处。便于此处
成报身佛。理实刚藏犹未成。此当必成故
结德在身。如下佛尽亦同此辨。摩醯此云
大。首罗此云自在。智处有四义。一以下三
禅慧多定少令智不胜。四无色中定多慧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4b 页
少智亦不胜。此第四禅定慧等故是故智胜
故云智处。二此处五那含。天是圣人所生处。
圣人智胜故云智处。三此处有十地菩萨摄
报果。彼菩萨摄十度行别成智度故名彼
处以为智处。四此处成报身佛得一切
智一切种智故名此处以为智处。此是世间
中最高胜处。于彼现成佛故云世间高大之
身。后二寄对显胜中。初一对下彰出。于彼
二乘无少分同故云不同尽。又彼二乘见
有世间而超过故。于此世间超而不尽。见
有涅槃而可取證。于出世净亦未得尽。
今菩萨皆尽彼际故云不同尽。后一望上显
同。谓于佛果穷尽彼际故云佛尽。经略
此句。谓二力之中自力胜故以多义显上。
故云校量转胜上上也。又释此佛尽理实刚
藏犹未成就。何故此中辨耶。以为显自力
辨胜故此说耳。第二意加中二。初十句正明
意加。后十句释偏加所以。何故就意加释
者。以意加是本故。又前口加有自他二力。
今意加亦尔。初十明他力正加后十明自
力堪加。初十句内初句亦总亦别。馀九唯别。

问意加与智何故初句明色身胜馀九显名
身胜。名身是语。此但身语。何关意业。答此
有二义。一智慧胜故威仪亦胜故举色身
以彰。又欲观其智当观其说故举名身以
表示耳。又汎论名身亦通意业。如分五蕴
为名色即四蕴名名等。二释但彼诸佛所。
与之智略有二种。一与处众无畏之智显
之于色身。二与说法无碍之智彰之于语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4c 页
业。是故论中皆名辩才。初中内德不虚名
真实。众内莫善加名无上。由众中无上故
处之无畏故。论经名无畏身也。名身九内。
初二句为一对。谓初一于说无滞。后一于
义深达。又初总知无碍。后善入差别。初是
四无碍中乐说辨。谓智宣妙辞理无所倚
碍故云无著。不为痴碍令言中歇故云
不断。此释无障碍。辞无謇涩故云无滞。此
释乐说。通释可知。二由照法差别堪正宣
说故云堪辩。依相续解脱经有四种成。一
以有成因缘名相言说诸法得成。二所作成
一切所作各有成辩。三法成一切诸法成立。
四助成以智言说助成诸法。今言缘者是
彼以有成也。二法者是彼法成也。三作者是
彼作成也。四成者是彼助成也。又古德释云。
一缘者如山中草木得缘即生不假功力。
二法者谓以法而成如有法成易无法成难
等。三作者谓加功用力如造舍等。四成者
谓内外相假而得成等。今更释。缘是作法之
缘。如欲作柱匠斧木缘。作是众缘。扣击造
作。法是所作柱法。成是识心了别方成。谓若
无识心了别彼所作柱但是无分别法。要待
识心以构画为立其名方可说成。是故
此成即是不成。故云成不成也。问准此释义
及前经文法当第三。何故论中法居第二
耶。答谓初举能成之缘。未知此缘是谁缘。
故次举法明缘所属。未知此缘如何造作。
故次明作。未知作已为成不成。故后明智
助成之矣。论约此辨。是故法在第二。又此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5a 页
四释差别。经中名分别。成不成释清净以
离相故。三任放等者次二一对。初于说自在。
后于机巧化。初任意放纵辩溢圆音故云
任放辩才。虽言义超越而辞无停拥故云
说不待次言辞不断。异义虽多而终结归
本故云处处随意不忘名义。以随门异说
不忘本宗故云善忆念不忘意力加。故者
释加字也。四能说应机巧宣名能说辩。此
列名。下释。随所应度者巧能应机也。种种譬
喻巧能说也。后巧能除疑故名能说。以善
能机决定无疑故云与善决定之慧五不
杂等者次三一对。初一證理。后二起说。理同
无异故云不杂。三种同相智。有说。三空门
是。有说。所證三无性理是。有说。依金刚仙论
说无常苦无我是。有说。助道證道不住道。
谓同相三道是。有说。依别翻本自相同相不
二相。即世谛真谛一实谛是也。义虽通前依
本为胜。照达此三故云至一切处智。六教
出等者此二起说。初一说令起行。后一说
无怯惧。又初于熟教出。后于生不畏。并可
知。八九二种为一对。初知佛教法。后依知
而说。知教多门名无量辩。六正见者。古
德有说。即总别等六相解释圣教成正见
故。有说。依金刚仙论。一真实智正见能知
理法。二行正见能知行法。此二教旨。三教
正见能知教法。四离二边正见知前理法
不同情取。五不思议正见知前行法成德
出情。六根欲性正见知前教法说随物心。又
相传说。西国别有六正见论一忘想。二忘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5b 页
想依。三亦忘想亦非忘想。四忘非忘依。
五非忘想。六非忘想依。初即现行忘想。
二即所依染心。三闻等三慧。四净教为依。
五證真正智。六真如为依。又初二外凡。次
二内凡三贤位。后二地上圣位。九同化者三
业齐同成此化事故。又释此三轮化是一切
如来同用此化故云同化。又释此中令金
刚藏三业俱同如来化事偏名同化。非彼
前八而是不同佛无畏身等。等取口意。三
种教化总举随所度等释经中起字。珠胜释
庄严是上妙也。谓身业神通轮。意业记心轮。
口业正教轮。并是神力各成事故云神化故
也。自下释加所以中。先徵后释。徵意云有
力者明佛有普加力。有悲者明有普加心。
自有普力无普心亦不致疑。自有普心
无普力亦不可怪。今明佛有能普加力亦
有平等悲。何故唯加刚藏一人。故致问徵
故云何以故也。下明释意有十句。初一是
总得此三昧法。馀者不得故。复何故得此
三昧者下别显有二因故。一以是菩萨往
昔本愿力所致故。二由此菩萨具彼三昧之
行德故。故云三昧身摄功德有八种。于中
初四自利。后四利他。前中初一是起行之本。即欲乐心故云趣尽地。尽地即是十地
满也。彻至终位故云深心。情无异愿故云
直心然无二也。馀三是行德。一證理行。二
是助道行。三不住行。又初一智德。二福德。三
断德。由后智所现身增福令成满故云身
转净也。虽在后智位。不舍正證故令习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5c 页
气亦不行故云善修本业也。后四利他中。
初一利他方便。后三利他行体。一身。二语。三
意。初身业神通能生净信故云以决定信力
摄取通故。此文会释经论也。以光明是通
能生彼信依是生信故说此通故云摄取
等也。二语业巧说前后无违故云不坏。能
一一字中摄一切字故云总持。三意业正智
教授众生不异照理平等一相故云不异。
此则离彼执化之慢故云智印善印也。论
主又释八德俱成三昧之因。由此而得彼
三昧故。八中前四因有二释。一配前四句
如次应知。二配后四句从后向前。精进因
是离慢。不忘因是陀罗尼。势力因是通净。
彼不染因是闻摄净。是故此四因通收八句
俱为自利。又后四因配后四句从前次第
可知。转法理因者有二。一转深从浅说而
不失自深法。如转大乘深理从小乘等说。
如论云一真实理门二随转理门。以于总
持门中巧转变故。二转真从妄说而亦不
失自真法。如在外道位佛法不行处假彼
尊言诵持自法。彼执诸法常。菩萨亦云常。
而菩萨意以诸法即真如故是常。不同
彼计。然与彼语同任持自法亦同。四秘密
准可知。如是化者得自利。不忘者此有二
义。一以此四句逆为自利顺为利他。是故
利他不忘自利。二以此末后句教授于
他不碍照理。出显化事故云不忘自利。第
三身加摩顶令觉。下论通有四种。一如意
通于自身脩短得自在故此于内根。二幻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6a 页
通转变外事。器世界等。三法智通照理入
法。四圣自在通苦中生乐等。此中不离彼
等经略此句。是如意通非馀三种故云也。
馀义同前释。

四起分中四义内。初二是本
入所为。后二是今出所为。初事讫者审理故
仪则故。二得胜力者受加故。三说时至者机
熟故。四定无言说者要须言声故馀同前
释。

五本分中作三门。初释名者以略为
广本故亦与请为本故。二来意者。因前加
起略说地体起后请分。略说地相起后说
分。若望以后成前。由请分显深成前地体
由说分广宣成前地相。此则本末互成也。
三释文者此文有三。初辨六决定为地体。
二列十名显地相。三举三世同说明地要
胜。初中此六决定既是地体。今作五门释。
一释名。二通辨地体。三与地持瑜伽六决
定相摄。四分其行相。五释文。初释名有二。
先释总名。六是数。决定是义。数义彰名即
带数释也。谓圣智證真决择揩定顺理离过
复名为善。即地持三决定中證决定也。通论
有六义。一约行体决定坚固不退。二望所
證决定己證。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
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决定能度。六望佛
果决定能成。二列名者。一观相善决定。谓
彼正智照理名观。契同一味名相。此当体
得名。二真实者则实智离倒惑之过。證理不
虚故相形立名。三胜者过劣故具胜德故。
亦当相及形他立名。四因者诸能成果故从
功能立名。五大者普被群生情无限局。体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6b 页
用得名。六不怯弱者谓因入果德情无怯
惧。此从心境立名。第二因此通论十地体
性差别略作十门。一以此六决定为体。以
此正是所说十地之本体故。二以前大乘光
明三昧为性。以此定中具含止观證法无
碍故。论云此三昧是法体故也。三以教證二
行为性。以加行缘修唯是教行。本智契理
唯是證行。后智具含二义通教證。如下论
说。四以證助不住三道为体。亦通释可知。
五唯约所證真如为性。以能證智缘成相尽
同真理故。梁摄论云出离真如为十地体。
下文鸟迹同空等是也。六唯约能證之智为
性。无性摄论云法无我智分位名地。此论下
文亦云上来所说皆依智地。今此亦依智地
故也。七具含境智。谓真理妙智如前二说。
梁论后文亦云如如及智为性。八约通收。唯
识论云总摄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为性。九
约因果。如下文大海十相别喻十地总一大
海以喻佛地。又云地有二分。则所画太空
以况果分能画十相以喻因分。是故通能
所依俱是地体。十通约诸门。谓信等十行
为成地法故。檀等十亦尔。又三渐次等诸
门并如下辨。悉为地法体。第三与地持瑜伽
六决定相摄者。地持云决定相有六。一能
自修习起菩提愿超馀一切净愿。二者无
等不共果超馀一切世间境界。三者随度
诸众生苦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四者发一
念愿性自然乐无量净法及无厌行。五者得
无尽常不退转。六者增长胜分究竟大菩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6c 页
提。是真实愿。解云此中第三是地论中第五。
以地持意摄二利方为因故。馀相会释可
知。四分行相者。此六中。前五是自分行。后
一是胜进行。前中初四自利行。后一利他行。
前中初三明行体德。后一显行功能。谓有
成果之功故也。前中初二行体圆。后一行德
备。前中初一明行自体。后一显行离过。是
故自体离过摄德为因。二利行圆成就佛
果也。此行相也。

五释文中。若不自说者前虽入定受加众
人不知出定为为说法为为馀事。是故
自说显为说法令众请法。设令众知为
说法事然复不知欲说何法。故亦不知所
请分齐。是故自说十地名体叹胜令请。初
句此总。菩萨愿者标人别法。于大菩提
立誓趣求名发菩提心。亦则是愿。故会释显
同。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则是證智真
实。是故决定则是善。善即是决定。故云善决
定者则是决定。别中六内。一正智真證不
同带相观心。以不杂无明之过故名一味
相也。二以超出世间可坏之法故名真实。
真实故非世智所见。三明此智同彼所證法
界具胜德。论中二释。一案文释。谓大法界
故名胜。此释经中大字也。一切佛根本故
名胜。此释经中广字。法界字后别释。二开
义释。先标四名显法体无异。但随法相
说此四义即为四别。一释大谓一切法是
法也。法尔是界也。界是真性故云法尔。下皆
准此。二释胜谓净法界智超过凡小。三释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7a 页
广谓大乘法界广集大行。四释高谓无流白
法高出世表。又释初显所如法界。谓论中
名胜。经名大。广及高皆是异名无别体性。
此并显法之体状。释法字也。一切法法尔
者释界字也。馀三释能如法界之地智。一
正体智。二加行智。三后得智。又古德云。一證
道。二不住道。三助道。又释初一正證智。后
二是后得智。后得智中。一巧集大行以成
利他二反缘观内以成自利。此三皆悉称
同真性故云如法界也。四为因义。一为生
因生菩提有为果。二为了因了涅槃无为
果。又释此一真智有二功力。一为依因以
依起应机报化用故。二为摄因以摄用
归真故。又初则应机示有亏盈。后则相续
尽穷未来际。又初则外起化用。后则内證
真性。又初则寂而常用。后则用而常寂。经中
略无常果因。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云
遍覆亦名大也。次前善决定是前常果因。此
愿者是此大善相导故。大善不住涅槃。常因
不住世间。故云世间涅槃非一向住也。六
上入佛境故云不怯。文中三。初为一切佛
护者标也。何以故者徵啧也。下释。谓入三
世佛智地故为之护也。此六中六相圆摄可
知。地体竟。第二地相中四。初寄问发起。二
举数叹胜。谓此地法以能生成佛智住持
故三世诸佛同證同说。是故今此亦同彼说。
三依数列名。四结名显胜。就列名中且
依地论略释别名。馀论释名。及十障等义
并如下广释中辨故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7b 页
他行。初證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解
有三义。一二利创成故。二真理初證故。三圣
位新得故。遂本期心故生欢喜。二离能起
误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
此亦有三义。一离烦恼即因离。谓能起误
心等。二离恶业即果行离。谓犯戒等。三对
治离。谓清净戒具足也。此中误犯尚离故即
亡言。三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
此亦有三义。一以此地得四地智慧光明
相故如明得定等故。下论云彼无行无生
慧此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二依
此地禅发起后地慧光明故如大乘光明
三昧等。馀论名发光地故。地持云三昧照明
故名明地。地论云三昧地故定慧合说。三
得三慧照法故名明地。此约当地加行等
释。地论唯就此门释。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
烧故名焰地。此有二义。一内證之智焚烧
惑薪故名为焰。即前地闻持名为不忘。恃
此起慢名为烦恼。为是所烧从喻名薪。则
是解法慢障。能烧之智。就喻名焰。问前后
诸地岂不烧惑。何故独此称焰。释有二义。
一就寄位言此地寄当出世间无流故。二
以三学寄此地当慧初得故也。二就后
智起用故。下论云彼證智法明摩尼宝光中
放阿含光明。入无量法门义光明智处普照
示现。以此义故此地释名为焰。五得出
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
此亦二义。一得出世等释胜义。能度等释难
义。又对前三地得出世难故。下论云十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7c 页
平等甚难得故。故云得出世间智也。二对
前四地能随世间难故。下论言又现世间
最难得故。故云方便善巧也。即下五地中
十平等心及谛观等是初义也。慈悲利生及
五明处等是后义也。此二相违难以相到。
于此地中能令相到故以为难。故云能度
难度。度犹到也。后诸地亦有此义何独此
耶。释以初得在此是故得名。六般若波罗
蜜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此有二义。一
对后彰劣。谓證空实慧名为般若。七地已
上念念常现。今此未能故名有间。二对前
显胜即前般若名为大智。此智现故名为
现前。此地就后义立名。若前义应名有间
地。七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
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此亦二义。一此位之
中善修行离有相现无相行故云善修无
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用究竟等释远也。
于中有三义。一有功用行位至穷满最为
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随有之行相
同世间。今此望彼己为悬远故云能过世
间也。三望四五六地修习道品谛观缘起
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
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八报行纯熟无相
无间故云不动地。此亦二义。一报行纯熟故
不为功用所动。以由修起名为报行成
熟。在此无功任运成诸胜行故云纯熟。
下经释名中名无功用地善起先导也。无
相者不为相所动也。无间者以无相观恒
现前故不为烦恼所动也。下经释名为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8a 页
加行地他不动故。九无碍力说法成就利
他行故名善慧地。此亦二义。一得四十无
碍辩名无碍力。此释慧。二巧说益生名
说法成利他等。此释善。此义如下文当辨。
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此亦二
义。一为法器之身名曰法身。然能普周法
界故名为大。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具足
自在。二为出法之身名曰法身。普遍一切
名之为大。能降注法雨灭尘生善故云自
在。下释名分中具广分释。故名法云地。此十
地得名有四对。一约法喻者或唯就法立
名如欢喜等。或唯约喻如焰地。或法喻合
目如法云地。二约体用者如欢喜善慧约
体立名。所馀就用为目。三约无他自义者
如离垢不动约无他立名。所馀约自义为
称。四约当位相形者如难胜远行相形为
号。所馀约当位立名。四是十地下结名叹
胜可知。第三我不见下彰地要胜释显诸
佛同说所由。于中二。初我不见等者明尽十
方虚空法界诸佛世界无有一世界不说如
是十地法门。是知若有不说此法之处
彼非佛土。二何以故下释成。先徵啧云诸
佛差别。何故同说此十地耶。释中有四句。
初最上妙道是其證行。以是诸佛同所證入
离此更无是故同叹。二最上明净是阿含行。
以是诸佛同所修行离此亦无是故同说。
三所谓分别下显前阿含行相差别。四是事
不思下显前證行玄妙难测。上来三段总
本分竟。

第六请分中作四门。一释名者重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8b 页
法慇勤启请令说故以为名。二来意者有
四意。一为令大众敬重法故。二为起说由
故。三因请显地法甚深离言相故。四令众
既解地法超情后闻说分寄法之说不随
声取离错谬故。是故若无请分则后说分
不得说故。若无请分则众闻说分不正
解故。三明请分分齐者有七。一约起说
然有二种。一就菩萨请。谓彼刚藏欲说地
法。众若不请不显法重则不说故。要赖众
请方得起说。二约佛请然有三义。一就
佛请。谓彼刚藏欲说地法诸佛不请不显
法重不得令众尊敬摄受。徒说无益。是故
要待佛请方说。二就佛加。谓刚藏欲说地
法惧有不堪不得宣说侍佛放光加被
听众令其堪闻方得宣说。三就佛教。谓彼
刚藏欲为众说惧众不信默住不说。待佛
教已方乃宣说。大众知是如来所教言虽
寄传金刚藏口皆是佛教语必可信方得
说也。二约正助。谓解脱月一人是正请。佛
及众人是助请。谓解脱月是众上首知众有
疑为之启请。请中云此众堪闻。若此大众
不自彰德显示同请。则解脱月言便成虚
谬。令金刚藏何由得说。故须大众显已堪
闻助成彼请。又解脱月请中云诸佛力加。
令人信解。若佛不加解脱月之言复是虚
妄。令金刚藏何由得说。故佛加请。三约因
果。谓菩萨四请为显地法。是诸菩萨所学法
故。如来加请为彰此法诸佛所證既佛菩萨
同依此法故。显要胜令人敬重故方说也。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8c 页
四约说仪。谓解脱月睹默腾疑为众先请。
一人之感未若多人故。次第二明大众请。
同类启请率感犹渐故次第三明佛加请。五
约显法。谓不请自说不显法重故。解脱月
为法先请。一人之请显法不胜故。次第二
大众同请。菩萨学人显法未极故。次第三诸
佛加请。六约仪式有二。先明解脱月。何故
三请。释有二义。一诸经请法不过三故。多
即繁广少则不悯至故。随一化仪去广去
略故唯三耳。二酬请。至三更不酬故。如下
说之二何故大众及佛唯一请耶。释是助请
故。显前所请令圆满故。故不至三也。七
约所叹。谓诸经中请不过叹人叹法。叹人
之中不过说听。说听无过叹法。有益方乃
说故。三请之中。前二叹人。后一叹法。众及
佛请亦同人法。

第四释文者。于中有二。先明刚藏说已默
住明菩萨及佛正兴五请。二尔时金刚藏观
察下明请既满足示说分齐令众正知。就
前中随人分三。一解脱月请。二大众请。三
佛加请。初中三请即为三对。皆初说者默违。
后明启请。第一对中。初说已默住。后解脱月
腾众疑请。谓仁者堪说。大众堪闻。何故不
说。此名怪默请。第二对中。初刚藏显已默
意。谓法难说證信难得故我不说。后解脱
月叹众重请。谓既云證信难得。今此菩萨
众有證有信。仁者宜说。此名叹机请。第三
对中。初刚藏举损以违。谓此众虽净馀乐
小者闻生疑惑故我不说。后解脱月叹法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9a 页
重请。谓诸佛护念令人易信。勿虑馀疑。
此名叹法请。其解脱月请义有馀。金刚藏违
请理尽。但为重法默待馀请不即为说。初
对中二。先刚藏默住。二尔时下明因启请。
前中二句。一初说地名已牒前起后。二默
不分别正待后请。论云何故默然住者问
也。谓前不请自说。今何故默住。下对释之
通论默意略有五种。一欲令大众渴仰请
法。二为令诸佛同请显法尊重增众尊敬。
三为使诸佛加被听者于说能受。四欲令
诸佛教说令物生信。五欲因默令请显地
法寂灭离言绝相。今此论中唯就初二义释
可知。二就请中二。初明大众生欲生疑。
后时大菩萨下明解脱月为众正请。前中二
句。初明闻名欲义。对前说十地名已。二
各作是念下睹默生疑对前默住不复分别
于中何因何缘者是疑怪之辞也。是金刚藏
说已默住者便所疑事也。何因何缘通释。是
一。盖是世人疑怪之常辞。于中分别何因对
彼说者生疑。谓金刚藏不能说耶。何缘对
彼听者生疑。谓我等大众不堪闻耶。二明
解脱月正请中二。先举解脱月领众疑念。
二偈显请辞。前中论云何故解脱月先请
者。徵问记发向前大众同疑。何故解脱月
专辄独请。下释以此是众中上首故汎是
众首皆须为众作所应作。馀问即乱者馀非
上首。非众率伏故成乱也。故别本云馀者
成乱。为调伏众故今显解脱请令众调
伏。今为调众不为乱众是故唯令解脱月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9b 页
请。二偈颂辞者。颂有二种。一言巧故少字
摄多义也。二言美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
故又凡作文具二事名巧。一有理即初少
字等是也。二文美即后赞等是也。五偈中作
二门释。一徵请分别。谓徵者徵其默意拂
遣众疑。请者请彼令说遂众心欲。初二颂
徵其默意故云何故也。后三颂请彼令说
故云愿为分别说也。二就所叹说听分别。
谓初一颂叹说者堪说为遣大众何因之
疑。后四颂叹众堪闻为遣大众何缘之疑。
是故论云此五偈示说者听者无诸过。故若
有过者则不应说。此总释也。谓反举有过
可不应说。今既无过正应可说。次别显无
过。谓净觉无过是初偈也。同法决定是第二
偈也。同法者简异生众也。异末后二偈也。
决定者明有根器。异第三偈也。有乐闻者
是第三偈明同法众有乐欲也。复示馀者净
心者是第四偈。明异生众名为馀者。又显
此众皆堪闻法者。是第五偈。通结二众无
不堪闻故。别本云又显此众无一人不堪
闻故。迭共相瞻住者举偈显成皆堪闻也。
就初偈叹说者中。经偈慧字当是论中觉
字。圣德无量。何故唯叹净觉。以意在请法
偏叹说因是口言。行者行是因义。由觉起
言故名觉观为口言行。问八地已上乃至
诸佛皆言不待思。何故此中金刚藏是第十
地菩萨而有寻伺言说所因。释有三义。一
示现为彼说法仪故无过。二既是净觉即
是无功用之念智是亦无过。三如八圣道中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89c 页
正思惟通于佛地故亦同此应知。下别释
为二。初摄对治者明能治之行现前令所治
障不起。二离诸过者明粗过久离正行光
洁。所治障中。一凡夫语起所因之觉与常等
四倒而和杂故名为杂觉。二二乘发言所因
之觉与自性等八种妄想不相舍离。与前
杂觉为所依因名杂觉因。不见法空妄取
染净名忆想分别。此辨其相也。念智二治
如论可知。三过者初悭嫉不说。二虽不悭
嫉懒堕不说。三虽不悭不懒说不巧妙令
人不乐。初中悭者惜自所知故云其心吝
法嫉者妒他过已故云忌他胜智。不瞋等
者等取不贪以不瞋离妒不贪离悭故也。
不痴属前念智故此不取。此经中略无功
德具。然义亦不少。谓此刚藏既于本分说
诸菩萨十地名。已明于三过无不皆离。第
二后四偈叹听者中分三。初二偈叹同生
众。次一偈叹异生众。末后一偈总叹二众。
初中二偈。初一叹根。后一叹欲。根是宿习。
欲是现起。若单有欲无根虽闻不解。有根
无欲设闻不受故须并叹。又释前偈述前
大众睹默生疑。后偈述前大众闻名欲义
可知。就初偈中今诸大菩萨等者论中名
决定。决定者黠慧明了故者。决定是根根
体是智。智中知教称黠。入證名慧。此二
无闇故曰明了。下别辨中。一以是上求菩
提之根器如经菩萨故。二积行既久名称远
闻如经大故。三根器堪闻令说者摄受如
经说是名故。次偈明有欲中。论云有阿含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0a 页
决定等者料简根欲也。谓有唯阿含决定
无證决定不可为说。有非显前决定无
现前决定者。阿含及證二决定约是根非欲
故云非现前。虽有此根若无现前欲乐亦
不得为说。故云无现前决定。如是根欲有
阙不能听法结成也。大智有二。谓證法者
明此同法众具根本智。先已證法。二现受
者明具后得智堪能现受證教法也。此二
明有非现前决定也。咸皆欲闻者明有现
前决定欲乐心也。次颂辨异法众中直云菩
萨不云大。故清净者离六浊故。一不欲浊
者无心喰采。二威仪浊者形不恭肃。三盖
浊者五盖覆心。四异想浊者妒胜望人破坏
约法。五不足功德浊者多病等障。六痴浊者
愚闇无解。下明对治。无瑕者离初二浊。一
内无不欲闻之瑕。二外无威仪不严之瑕。无
秽者是净义。离于盖浊以五盖秽染心故。
安住坚实中者离异想浊。以于所说法
修行坚固不杂馀想故也。具足功德者离
不足功德浊。具足智者离痴浊。于此六中
随相往分初二及第四约欲。馀就根可知。
末后一颂总叹二众求法纯至。论中二众相
瞻。经中瞻仰法主。有何义耶。迭互相瞻
显齐心求法情无乖异。瞻仰法主明注想
专求心无杂染。自有求法而怀妒慢。是故
初言皆以恭敬心也。齐心趣證如蜂欲
就蜜。专意求教如渴思甘露。经中略无初
喻。初请竟。

第二对中二。先金刚藏乘前启请显已默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0b 页
意。后解脱月因言重请。前中亦二。先序意。
后偈颂。序意中。欲令众悦者是总酬答相。谓
前大众见默不说。生疑生欲以恼其心。解
脱为请。今此说偈。为遣彼恼令生喜悦
故云也。颂中六偈别显令喜之相。初有二
颂明法难说。次有二颂显法难闻。次有一
颂喻难说闻。末后一颂举难结默。以直云
难说不言自身无智不能说。去前大众何
因之疑故令生喜。亦直云难闻不云此众
不堪得闻。故去大众何缘之疑令生悦
喜。于论中名大智。故无所畏故。离不堪
答离不正答也。就二偈中。初偈显难说之
法。后彰难说之义。又释初正显难说。后辨
难说所以。初中菩萨所行者是出世间智故
谓證智也。此是难法之体。言第一难思者
显其难相。谓体出名相说为最难。在相
无所名未曾有。又此一偈内。初句明證行。
次句辨难相。次句分别十地显教行。后句
诸佛根本彰此證教二行。是出生佛果之处
故为根本。由约證行最难故难證也。约教
行未曾有难故难信也。佛者觉佛智故者
谓觉悟佛果之智方名佛也。第二颂释难
所以。论中先生起内。彼菩萨行事义住不可
如是说者。行者彼前菩萨所行也。事者彼前
地事分别也。此行与事即理而成名为义
住。并超言表故云不可如是说也。此偈中
所以难者以非四心所能知故。一以微故
非闻慧境。二思慧非粗。此应可得以难
见故非彼境也。三修慧行心。此应可得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0c 页
以离念故非彼境也。经中略此句。亦可同
于非心及中摄矣。论中名世间修者为简
地上但取地前故也。四既非地前所知
地上报生之智亦非地前应得彼法。以
彼但是从因所生变易等报异熟心识非是
照实之智故非境也。故论云心境界者是心
地也。故云非心所及也。下云心地者随心。
所受报又随心。所行境亦名心地。既非四
心是谁境耶。唯智境故。是何智境耶。唯根本
智。以彼见实义故。何故非馀境。以是无
漏故。经中佛字是论中无流也。如是甚深者
结上离四心也。如是可解者结上从智慧
出也。以是智慧照现故名为出。如是不可
说者结上无流。是出世佛境故。闻则迷没者
谓执言取法迷覆真理故云名迷没。论中
随闻取著者解闷也。谓没在言中故。闻者
即闻非是不闻者解迷也。谓随言取实名
为则闻不知地法寂灭离言名非不闻。释
难说竟。持心下二偈明难闻。于中持听法
之心。坚如金刚。此为总句。信坚證坚为别。
若无坚信于他分法不能受故。若无坚證
于自分法不能入故。是故要具此二方堪
听法。如智论中无信即不受无慧即不解
信慧具故方能入法。亦同此也。先释坚信
谓深信佛智慧者。论云唯佛所知非我境
者仰推如来自更无知故显信深也。胜鬘
经有三种正智中。初仰推智亦同此也。佛
菩提下彰深而信也。明佛果德等同法界
分量斯绝故云佛菩提无边也。显佛自德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1a 页
无边。又为众生机感万差佛为说法有秘
密显了诸乘差别。前后相违。极无限齐故
云佛化众生所说法门种种也。此明外化无
边。于此二处自已不知而能信受故云信
故也。以为第一妙者以此所信为第一。为
微妙尊所信也。心无疑难者显难信处而能
信也。后偈辨證坚。论中何者心地问所證
法。云何无我智问能證智。随心下答所證法
随心所受三界中报者明五根身也。又随
心所行一切境者明六尘境也。如此内外
根境皆是心识所依故名心地也。无我智者
下答能證智。通而论之内外法中皆具二无
我。寄别言之。于内身得我空。于外境得
法空。经中离计我者约内报明我空也。
及离心所行地者约外境明法空也。如是
菩萨者具此二坚方乃堪闻。则显此法只
是难闻非是不可闻。寂灭下一偈辨第三喻
难说闻中。作二门释。一随经。二会论经。
中画空者如虚空不可彩色所画。此寂灭
智。非名句所诠。如执疾风者如疾风不可
执捉。此无流智。非音声能说故云说甚难
也。二会论显意中亦二。先显意后释文。显
意云何。此中二喻事有三重。一太空喻以
所依平等果分。二画风喻以能诠言说之教。
三画风住处喻以所说十地因分。然此三义
有其四句。一如空虽平等约风画游履非
无住处。虽有住处以空为体故离相难
见。此则约风画而不无就太空而不有。
然此不无即是不有。故难说难见也。此约十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1b 页
地因分辨耳。二就平等果分亦离有无。谓
如虚空体净故不无。随风画有住处故不
有也。然此不无即是不有。故不可见。三约
风画动作故不无。不能自现相故不有。然
此不无即是不有。故亦不可见。四混前三
句。谓净空不有即是风画及处不无故。无说
无示不异说示风画及处不有即是净空不
无故。虽如幻说亦则是无说无示。问此与
下鸟迹何别。答此中文意。以言即不言之
教示彼有即不有之义。是故难说难闻况之
于说。下文鸟迹处直辨所诠十地不可宣
示。况之于證。有此不同也。二释文者。此论
释中有三。先解喻。二如是佛智下解合。三
画者重合前中喻。内有四重三句。一约
画。二约风。三双辨。四合喻。初画中三句者。
一如空中画色是初句。总举喻相。明动笔
之画。二如壁是第二句。别辨画处。明其不
无以空中画处有相难明故更转喻壁上
显示。谓彼空中画处不无如壁上画处相似。
三是中不住故不可见。是第三句别明不
有以彼空画不得停住故不可见也。二约
风。三者如空中风是初句。如树叶是第二
句。是中不住等为第三句。义同画释。三双
辨三者。一此动作者是初总句。动是风作是
画也。二非不空中有此二事者是第二句。是
双显不无。谓于空中非无风画二种处
事也。三如是虚空处事不可说处者是第
三句。双显不有。谓此二处事空为体故不
可分别此是画处此是风处此是高处此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1c 页
下处。故云不可说处也。前云不可见此云
不可说。约听约说也。四合法三句者。一是
画风如说者合初句。谓说中具有声名等故
两喻同合说也。二以非自性下超合第三句
不有之义。离相难见也。谓所说十地不同
能诠故不可见。然出三因。一以风画处自
性无故同于虚空故不可见。二何者非性。
以不能自住故。三云何不住。以是客故。
谓风画处望于虚空非本有故是客也。由
是客故不住不住故无性。无性故不可
见。地法况之可知。三非不于中有此言说者
是却合第二句。问此明所释地法不无。何
故乃云非不有言。答十地差别由言分异旨
从诠目故云言说。由彼空中风画不无故
说有彼风画之处。此中亦尔可知。二显所
喻胜妙中。如是佛智者是十地智。即是经中
寂灭无流智也。如是地智之言说谓无说之
说等。由此显示校量地法出过言议故云
胜也。三明立二喻之意者。于中先画合
名等。次风合音声。后以说听要藉此二故
须二喻。谓若无音声耳识不闻。若无名等
意识不解。如是可说者牒前以二事说也。
如是可闻者牒前以二事闻也。如是难见
者牒前显示地校量胜分别难见也。何故
不说者生后偈也。谓如上说只言难见非
难说闻。何故不说。后举偈答以證信难得
故我不说。难證者解第二句。难信解第三
句。此偈下解第四句。默然之义如论可知。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第 29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