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257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八(尽此回向品)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第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于长行内亦
二。谓位行位果。位行中亦三。谓标释结。释中
有三。初行所依身。二离诸业障下明依身
起行。三摩诃萨若能以此善根回向下辨行
所成益。初行所依身者。依转轮圣王身而
起施行有四意。一在家是能施位。二有七
宝可施。三明难舍能舍。四摄化无敢违命。
文中二。先显王统摄自在德。后此摩诃萨下
辨王正报殊伦德。前中轮王成就七宝义略
作三门。

初显名者。下文云。一金轮宝名胜自在。二
象宝名曰青山。三绀马宝名勇疾风。四神珠
宝名光藏宝云。五主藏臣宝名曰大财。六玉
女宝名净妙德。七主兵臣宝名离垢眼。得
是七宝于阎浮提作转轮圣王。

二辨相者。先辨轮宝。依涅槃经。顶生王于
十五日处在高楼沐浴受齐即于东方有
卷八 第 257b 页
金轮。千辐毂辋具足非工匠造。我当试之。
以左手擎此金轮。右手执香炉。右膝著地
而发愿言。若是轮宝不虚应如过去转轮圣
王所行道去。作是誓已。是金轮宝飞升虚
空遍四天下已还来住在王左手。依俱舍
论。但阎浮提有轮王出。以福力故。令帝
释宫内地热。帝释即知有轮王出遣守宫
门。五百夜叉扶一轮宝下应轮王。以得
轮宝故曰轮王。又有小论说。轮王未出此
轮宝等在铁围山间。诸大力鬼神守护。轮王
亦出即送至王所。是故先有住处。若准此
经。上文云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彼无
所从来。明知但由业力所起无别来处。然
此轮有四种。一铁轮二百五十辐。二铜轮五
百辐。三银轮七百五十辐。四金轮千辐菩萨
本行经轮有千辐。纵广四十里。周匝百二十
里。王欲行时轮在前导。不宾伏者金轮自
然在头上旋。自然降伏。不用兵仗。二象
宝者。七支至地。六瘤成满如白莲华。行疾如
风。王乘其上一念之顷周四天下。三马
宝。其色绀炎。髦尾金色。行不𩣺骤迅踰疾
风。致远不疲。乘者安豫。巡游四方不失
主意。一念之顷遍四天下。四神珠宝。依涅
槃经。于王宫内自然有摩尼珠。大如人䏶。
能于闇中照一由旬。此珠力故。为天雨
渧如车轴能作盖覆一由旬。遮此大雨
不令下过此珠。依观佛三昧经说。是金翅
鸟心。依智论是佛舍利。于末法后变作摩
尼珠。又依贤愚经有三品。上者置高幢头
卷八 第 257c 页
王烧香请。随王意雨诸财宝及饮食等
满八十由旬。中者雨四十由旬。下者雨二
十由旬。其光常明。及遮雨亦尔。又菩萨本
行经中珠宝昼夜常照千六百里。又真谛三
藏云。如意珠有三种。一如意珠能随人意
所欲从心。二清水珠令浊水变清。三吐金珠
自有三品。一下品投一两金得千倍。二中
品投一两金得万倍。三上品投一两金得
无量倍。五主藏臣宝。依俱舍。主藏臣宝得
眼根力能见一切地中伏藏。以手揽海宝
随五指现。又菩萨本行经典藏臣王意欲
须金银七宝衣被饮食披其两手。七宝财
产一切所须随意所欲从手中出而无有
尽。六兵宝。未伏之处立计平论无斯不
伏。又菩萨本行经典兵臣宝王意欲得百
千万兵自然而至。七玉女宝。不长不短不
黑不白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目视一由
旬。耳闻鼻嗅亦尔其舌覆面。以手触王衣
即知王身安乐病患。亦知王心。此女定从
莲华化生。又依菩萨本行经。女香洁如优
昙华。王意欲得清凉之时身自然冷。王欲
得温时身自然温。声如梵声常使王喜。

三诸门者有五重。初一约粗报。谓有彼宝
能遮四十里雨等。是相似七宝。如萨遮尼
(云云)。二约细报。谓实报金轮王七宝如前
辨。三约行缘。谓菩萨轮王七宝等物。皆是菩
萨净业所起。堪为菩萨修行所用。准有五
义。一令菩萨不生爱染。二令成施行。三
满乞者意。四令乞者发心修行。五堪令教
卷八 第 258a 页
化众生故。智论十二云。宝有三种。一人中
宝能雨物如轮王宝等。二天宝能解语使
唤等。三菩萨宝能说法化众生等故也。四
约深报。谓如圆教世界性等已上有万子。已
去轮王所有宝等如白净宝网转轮圣王有
锭光颇梨珠。照十佛刹尘数世界海。以一恒
河沙金转轮王善根所生如是等。五约行
德。如下经云。波罗蜜金轮诸通为象宝。神
足为马宝。净慧无上殊妙行为女宝。四摄
宝藏臣方便。主兵宝无上转轮王。今此文中
据后三门所说。以于无尽法界中成普贤
无边行海故。后此摩诃萨下明正报殊伦。那
罗延此云坚牢力。依俱舍能持一大千界风
轮。是那罗延量。依涅槃经校量可知。二依
身起行中三。初略标行事。二摩诃萨如是
诸善根回向已作如是念下广显行相。三摩
诃萨以此善根回向时下行极契真。前二即
是菩提众生回向后一即是实际回向。又前二
是广大回向。后一甚深回向。初中有三。先略
标七十事所施之物。从饮食至床座。十从
住处至盖(二十)。从幢至眼(三十)。从耳至肉(四十)。从
心至爪(五十)。从为法投火至以身覆佛(六十)
从以身施一切至悉能舍离(为七十)。于中
有内施外施内外施。又财法无畏。代命救
残是无畏施。断杀有二。望所杀是无畏。
望能杀。令持五戒等。是法施。普告佛名亦
是法施。又释。此等既并是法门。是故俱通三
施也。又此并是无尽法界大缘起门普贤无
碍自在之行。以是等若内若外情非情物及
卷八 第 258b 页
法门行尽以施与于一众生。如一众生一
切亦尔。于一世界一微尘处施一切众生。
一切尘处皆亦如是。如一世界虚空法界等
一切世界处皆亦如是顿成大施。于一刹
那即遍如是法界世界行此施行。如是念
念尽前后际。一切诸劫一切刹那皆亦如是。
此一菩萨以满法界身备起如是无边大
施。仍有纯杂门别。若约纯以施眼门者。
即见如上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物一切田唯
施于眼毕竟不见所馀诸门。何以故。馀门
不观如虚空故。即此一门遍法界故不
见施眼之初际亦不见施眼之后际。以无
始终故。馀门亦尔。随其纯杂皆悉不同。可
准思之。二若诸众生下明对田成施。三作
如是念下显施所为中有八句。有人解云。
此摄取佛果三坚是回向菩提。今谓此文犹
辨菩萨摄取。称法界之依正。在此坚固善
根门内。令具胜行之缘。更得成称法界
之行。胜人是国中人。眷属是已眷属。馀文可
见。

第二广显行相中有二。初别显向前
七十门大施之行别明回向。后此摩诃萨以
如是等下总结所为大喜回向。前中七十门
有开有合。至文当辨。初施食内二。先明自
施心离过。后以此慧施下正明以此施食善
根回向众生。但以法食者。依阿含经。出世
间食有五种。一禅悦食。二愿食。三念食。四
解脱食。五法喜食。永离揣食者。阿含世间食
有四种。谓段思触识。为化众生。现受揣食
者令众生成化身佛。摄论云。为生施主善
卷八 第 258c 页
但如来食时诸天为受施。诸众生令得成佛
故示现以手触食。施食获五果。经言得常
命色力安无碍辩。又瑜伽云。施饮食能感大
力。问若贫无多食颇有得成大施行不。答
有。如大乘方便经上卷云。若生贫穷家是
菩萨乃至乞食若得一揣食持用施僧。若
施一人不以为愧。应作是念。如佛所说。
心增广大胜以财施。我财施虽少以一切
智心愿是善根成一切智令诸众生悉得
宝手。犹如如来以是缘故具足施或禅定
禅处。是名菩萨行于方便。施饮中。回向内
得净法爱是法喜食。法身柔濡是解脱食。三
昧调心是禅悦食。施味中。先举所施。二善
根回向。于中得上味相。甘露充满者是佛三
十二相中上味相也。经云。如来大牙复有甘
露泉。但食入口悉为甘露。下诸回向中悉以
事同法。相似相类而成回向。三是为下结
名。施乘是令得代步喜。施衣令得蔽
形喜。瑜伽施衣服能感妙色。又若能新作
衣成持用。供佛有二种。一暂献便取得无
量福。二作时分施亦得大福。如今日午时
以衣施佛直至明日午时。若中间取即是
取佛物。至期限满取即无失有福。施华令
得供养喜。又华令人喜。施自身者。如智论
第十三违罗摩菩萨施外道有诸天遣自
施福胜外道无量。如彼具说。鬘严饰喜有
二种。一贯华作环置于头上。二以线穿华
络于身上。西国尚此也。施端正报。香亦供
养戒德氛氲。故同香也。涂香亦严身。床座
卷八 第 259a 页
令安稳喜。上是初十也。施住处及房舍。亦
令安稳喜。施灯明令破闇喜。近令得好
色报远令众生得佛慧光。瑜伽施诸灯明
能感净明。又燃灯功德经中。烧灯供养大
灭罪生福令发愿言。愿能以大海为油。
须弥为炷。燃大灯明。遍佛刹海。供养无
休。又愿以法性为油。大智为炷。燃大悲
为灯普曜世间。故经云。净信心为炷。慈悲
为香油。正念为宝器。燃彼曜世灯。施汤药
令除病喜自。近得无病。如薄俱罗比丘五
不死等。远得药树王身。又如药王子。手触
疾病无不皆愈。死后取其烧处灰土亦能除
疾。身疾既除心病亦遣。施器令得盛贮喜。
施车令得运载喜。亦是代步。瑜伽施车乘
能感快乐。于中有三。先列五种福田。次列
十种宝车。后随田成施以善回向。此中施
五田即为五段。初施佛及塔有二种流类
回向。一约田相似回向如文。令众生乃至
云得诸如来无碍解脱一切种智等。二约所
施物相似回向令众生摄取大乘等。馀文中
亦有约施心回向。谓欢喜心施亦即随发
回向等。并通准之。二施菩萨及善知识回
向。三施佛大众僧宝回向。四施声闻缘觉
回向五施一切福田回向。菩萨十种道者十
度行乘。又十地道也。四轮义略作三门。初辨
相者。一住正国轮。庄严论第六云有四种
不放逸轮。一者胜土轮土胜有五因缘。一易
求。谓四事供身不难得故。三善护。谓国王
如法恶人盗贼不得住故。三善地。谓处所
卷八 第 259b 页
调和无疫疠故。四善伴。谓同戒同见为伴
侣故。五善寂。谓昼日无喧夜绝声故。二者
善人轮。善人亦具五因缘。一多闻成就阿
含故。二见谛得圣果故。三巧说能分别法
故。四怜悯不贪利故。五不退无疲倦故。三
者自正轮。亦具五因缘。一善缘妙法为缘
故。二善聚福智具足故。三善修止观诸行相
应时修故。四善说无求利故。五善出所有上
法恭敬修故。四者先福轮。先福亦具五因缘。
一可乐由住胜士为因故。二无难由值善
人为因。三无病。四三昧。五智慧。此三以自
正轮为因。第二除难者。依成实论四轮除
八难。住正国轮彼论名住善处轮。谓生中
国除五难。谓三涂北洲长寿天。依正土轮
彼名依善人。谓值佛世除佛前佛后难。平
等愿轮彼名自发正愿。谓正见除世智辩聪
难。本功德轮彼名宿植善根。除生盲聋瘖哑。前五是恶处难。第六是恶时难。第七是恶
因难。第八是恶果难。第三成德者。四中。初
二是外缘。后二是内因。谓愿是智因。德是福
因。菩萨无边净行皆赖此因缘而德成满。上
通约三乘教辨。又正国真如法性土也。正土
般若正观也。功德施等五度行也。本愿菩萨
十种大愿也。此约终教辨。又正国即十佛国
土海。正士即十佛正报。功德即性起功德。愿
即普贤愿海。此约圆教。同一无尽大法界缘
起故也。象马别施合以回向。施床座中。
前所施是汎尔床座。今此是圣王所坐之座。
故不同也。三种世间所不能坏者。辨法师
卷八 第 259c 页
释。地前愿乐世间。初地至七名功用世间。
八地至等觉无功用世间。令得佛殊胜座。
因位三种无常世间所不能坏。衍师云。是
三灾不坏。今释。以应是不为过未等三世
之所迁坏三相亦得。以是称法性之座故。
经云诸法空为座。第二十施盖中。如宝积
所持如来合盖遍覆三千。明摄化境也。又
菩萨本行经佛在郁卑罗国涉热而行。有
牧羊人即以净心编草作盖。覆佛随行。佛
便微笑。阿难问故。佛言此人草盖覆我。十
三劫中不堕地狱。天上人间生便辄有七宝
之盖。随而覆上。后得出家成辟支佛也。幢
幡合施。亦可是幢上悬幡俱施。百缘经佛出
世时有长者子名波多迦。生已空中有一
大幡遍覆城上。随行覆之。值佛出家得阿
罗汉。阿难问故。佛答昔毗婆尸佛灭后起七
宝塔。时有一人。于塔设会。作一长幡。悬
著塔上。发愿而去。九十一劫不堕恶道。随
所生处。幡常荫上。今得见我。开宝藏施。
中令得十六智宝者。依小乘八忍八智为
十六。辨师云。地前光得等四定。地上大乘光
明等四定。各有自分胜进为十六。依此发
智为十六智宝。以下释云三昧正受究竟
增广智慧之宝。又有人释。佛地四智。智各有
四为十六。以果位自在互得融通。施庄严
具中。百福具好者。依涅槃菩萨修身。不杀
戒十善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
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终
成有五十心。如是百心名百福具足。以此
卷八 第 260a 页
百福共成一好。故云百福具好而自庄严。又
依瑜伽决择中。百福行者谓离十不善业道。
小分离杀生。乃至小分离邪见。是初十行多
分离杀生。乃至多分离邪见名第二十行。
若全离杀生乃至全离邪见名第三十行。若
小时离杀生乃至小时离邪见名第四十行。
若多时离杀生乃至多时离邪见名第五十
行。若尽寿离杀生乃至尽寿离邪见名第六
十行。若自离杀生乃至自离邪见名第七十
行。若劝他不杀生乃至劝他不邪见名第八
十行。若称扬赞述不杀生乃至赞述不邪见
名第九十行。若见离杀生乃至见离邪见
者庆悦大喜名第十十行。又依肇法师法华
疏中十善为本。一善以九善庄严名为百
福。不知出何圣教。施冠珠中。以施熏心
令更成胜进大施。故云向增上。因此施念
令慧深。见施中正理故云修慧。又因施作
意令成舍根。谓究竟大舍也。因施作意令
慧广觉。馀一切行回向中。令得无见顶相者是
佛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表佛胜出更无过
故也。摩尼宝冠者如文殊师利头上天冠。是
毗楞伽宝所成。首楞三昧所起。于中常现无
量佛刹及诸佛身救狱囚苦。如大悲菩萨
等者此等菩萨主当此门于一切处一切
时常行此行。馀下诸门所引菩萨皆亦如
是。身代死囚者是舍身命比前财施极超
过。如菩萨本行经中。过去有五百长者子
各出珍宝象马车乘衣被饮食。随乏悉与。
有一贫人见而问言汝等施福求何等愿答
卷八 第 260b 页
欲求佛道。又问何谓佛道。答中广叹佛
德。贫人闻已自念。我今欲习学此愿广度
一切。加复贫穷无财行施。当持己身而用
惠施。念已索蜜涂身卧于冢间。我今以身
施与一切。若须血肉皮头目髓脑悉以与
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广度一切。作是
愿已。应时三千大千世界而大震动。诸天惶
懅。帝释天眼见于菩萨卧在冢间以身布
施。下来欲试。化作众狗鸟兽。来就欲食。菩
萨见有欲来啖身。心便欢喜。无有退转倾
动之意。天帝复形赞问所求。为求轮王帝
释梵王。答言不尔。唯求佛道广度众生。帝
释诸天同赞。善哉语菩萨言。汝此勇猛过
彼五百菩萨所施百千亿倍不可计倍当先
作佛。时贫人者今我是。五百长者子今此弥
勒五百菩萨是。我以精进勇猛之力故超
诸菩萨所作功德而先成佛。施连肤顶发及
髻明珠者有二事。一割剥头皮连发而施。
二依西国贵种。皆初生时。刀开顶皮内一
神珠。封药著已珠在皮内。今有人乞执刀
开施。梵言周罗此云顶髻第三十施眼中。
依瑜伽四十九。菩萨内施有二。一总求菩
萨身以身施而作仆使。有三意。一为速證
菩提。二为众生利益安乐。三为布施波罗蜜
多速圆满故。二别求眼手足头目支节血肉
筋骨乃至髓者髓其所欲一切施与。又智论
十四舍利弗六十劫行菩萨道欲度施河。
逢乞眼退不到彼岸。回向内令众生得十
种眼。又如与他贯计衣道并是施眼之用。
卷八 第 260c 页
亦应如是回向后渐能总舍。施耳鼻用亦
准应同。面门者。有人解。是口。光统云。鼻下
当柱为面门。岂以施鼻得口端正。施牙
齿中象王者。如十轮经说。又智论第十四
云。如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萨。又引法身
菩萨变身作象与猕猴及象为亲友存
仁敬以化人兽等。施舌中亦有施用。施头
中。菩萨本行经月光王欲舍头与婆罗门。
诸臣谏王。王身是我等一切人共有。如一妙
宝众人共有。岂得一人独自用耶。王语婆
罗门。汝何不屏处索。汝今少去。我安慰臣。
语臣言。此于我有宿怨。今若不偿更何时
还后去去臣唤婆罗门。汝于林中待我。
后至令彼断取其头。遂以王发系树。下刀
斫之。误断树枝。婆罗门谓已斩竟即生
欢喜。以诸天力不令见王身首等。树神
呵啧婆罗门。婆罗门谓。真断头怨心得解即
便还去。手与足合施。问若菩萨施身支节等
为一切所求皆施。为有不施时。答瑜伽三
十九云。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见有
无量利众生事正现在前。设有来求自身支
节不应施与。彼菩萨为令于施意乐得清
净故。须舍现前利众生事而施身分。若魔
天众并魔所使众生来乞菩萨身分支节不
应施与。其魔恶心恐彼当获上品罪故。
有痴狂人来求菩萨身分支节不应施与。
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不为义利而乞求
故。其心狂乱不自在故。空有种种浮妄言
说。是故不应施身分。除上所说来求菩萨
卷八 第 261a 页
身分支节。随其所欲悉皆施与。是名菩萨
于内可施乃不施也。坏身出血及髓肉合
施。智论第十四中。月光太子出城见癞人。
问医人言。可治不。医言可治。但药难得。
谓须从生来不瞋人血髓。和药涂之即差。
菩萨自忆。生来不省有瞋。即出血髓救彼
令差。愿得法身差其心病。此施肉是第
四十也。五藏中心别施。肠肾肝肺四藏同施。
又智论十四施有三种施。饮食等为下施。衣
服珍宝为中施。头目五藏等为上施。广引
释迦本行。此三施事如彼说。

支节诸骨同
施。施皮者。智论十六中。如毒龙受一日夜
戒被剥五色皮忍己施之。又金刚胁鹿王
者。菩萨本缘集经第四中。菩萨往世堕畜生
中。而为鹿身。两胁金色。脊似琉璃。馀身杂
厕。种别难名踝如砗磲。角如金精。其身庄
严如七宝藏。身色光炎如日初出。为诸群
鹿而作饶益。于大暴河见人欲溺投身救
之。其人得济后遂背恩。告王将兵欲杀
鹿取皮。将王及兵至鹿。指示两臂俱落。
王知背恩发心礼鹿谢过而去。广如彼说
也。施手足指中。如有练指供养等亦是其
类。

第五十施连肉爪者亦求法而施也。
为法投火中七仞者。一仞七尺。七七四十
九尺火坑也。为法受苦者如勇健王者。菩
萨本行经过去有王名处阇那弥梨。为
求一偈割身千灯。后因帝释问立誓表
心。遂还平复。所求一偈言常者皆尽。高者
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王闻偈喜忘其
卷八 第 261b 页
所苦。敕举国人皆令书诵(云云)。为法舍国
等如法华提婆达多品说等。教断杀等是无
畏施。以施其命故过一切也。智论世间所
贵。各唯已命。无有价直。五戒等望能杀是
法施。望所杀是无畏。三种戒者是律仪等三
聚戒也。救毁形苦亦是无畏施。俱舍论有
黄门救五百头牛毁形之事。以此善根力
故男形具足。是其现报也。文中肆字者是恣
也。具足无上丈夫正法者。依涅槃经莫问
男女。具四相义即名丈夫。谓自正。正他能
随问答。善解因缘义。若不具此四种相义
虽曰男子不名丈夫。女以反上即名丈
夫。又云虽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
是丈夫。若有男子不知自身有佛性者我
说彼人犹是女人。又云七丈夫趣者有四
说。一依世间。依瑜伽中丈夫有七义。一长
寿久住。二妙色端严。三无病少恼。四非仆非
女非半择迦。五智慧猛利。六发言威肃。七
有大宗业。具此七法名为丈夫。亦有趣故。
二依小乘亦有七丈夫。即七贤圣。一随信
行人。二随法行。三信解脱。四见到。五身證。
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信他得度名信行。不
从他信名法行。钝根三果是随信行所得。
信果离缚名信解脱。利根三果是随法行所
至。故名见到。灭尽正受法似涅槃与身合
故名为身證。障有二种。一烦恼障。二解脱
障。但离烦恼障名慧解脱。二障并除名俱
解脱。三依大乘瑜伽有七地。亦是贤圣丈
夫所游履故名趣也。一种性地。二胜解行
卷八 第 261c 页
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
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初二是地前。次一是
初地。次一从二地至第七。次一第八地。次
一第九地。未后是第十地及佛地合说。以因
果俱究竟。四依璎珞本业等亦有七位。一
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
觉。七妙觉。叹佛出世是法施。如上普庄严
童子赞佛偈声普遍世界。又如悲华中。释迦
往作大悲菩萨行。遍诸国大声教言。如来
出世。如来出世为甚难遇等。施大地中如来
及塔菩萨知识并父母等是恩田亦敬田。圣
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馀乞者是贫人等是
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故名福田。从
喻为名。又有四句。自有是敬非悲。如佛
等。自有是悲非敬。如贫苦众生等。自有亦
悲亦敬。如贫病罗汉等。自有非悲非敬。除
上所馀等。智论十四云。若怜悯施谓于贫穷
下贼及诸畜生。二恭敬施谓于佛及法身菩
萨等。三怜悯恭敬施谓于老病贫穷阿罗汉
辟支等。问悲敬二田何者为胜。答有三义。
一若就约境救彼现苦约心增大悲行为
利他行本。即悲田为胜。是故像法决疑经中。
乃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不如人施畜生
一口饮食等。二若就约境恩深德厚约心
领法增智为自利行源。即敬田为胜。是故
校量功德经中。施畜生得百倍等校量。又
甚希有经以七宝等供满四州施四果圣
人及灭度后起极广塔。不如造[𪍿]麦等佛
塔功德。乃至算数譬喻非比等。又大品中天
卷八 第 262a 页
帝云我非不欲供舍利但舍利从般若
中出。是故宁供养般若也。三若约二利齐
均悲智双举。即二田平等。如净名云。一分
施难胜如来一分施最下乞人。犹如如来
福田之想无所分别等于大悲此之谓也。
问等是敬中如父母恩田与圣僧德田胜劣
云何。答如校量经乃至云供养百罗汉不
及供养一生身父母。又阿含经中供养父
母功德共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齐等。
问等是恩田。师僧与父母胜劣云何。答舍利
弗问经在家人父母恩大。师僧恩次。出家人
师僧恩大。父母恩次。以师于在家教授力
劣。出家反此。又以师僧生育法身法身
累劫无尽。父母生育生身恩及七世。问等
是德田。供养别众胜劣云何。答如梵网经
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问施
有三事。一田。二物。三心。此三胜劣云何。答
有四句。一自有田劣心等胜。如罽眤吒王
礼赞尼乾子塔塔遂崩倒。二田胜心物
劣。童子施土于佛钵中戏尔故心轻。由田
胜故得作铁轮王。三田心胜而物劣。如智
论第九中老婢以绀淀奉佛得十五反受人
天福后得辟支涅槃有人疑佛以妄语。
佛以舌覆面用决彼疑云。引尼狗子小生
树大等。四三事俱胜。如龙女献宝珠速成
佛等。今此中菩萨与施心悲智齐于虚空。
辨施物事种穷乎法界。举施田凡圣尽于
十方。是故此中三事性尽深无底。三事殊特
胜无比。三事广大遍无崖。三事相融俱无
卷八 第 262b 页
碍。又俱舍论问施支提塔此中无能受用
云何成福。答福业有二种。一弃舍为类。若
由舍物此福业得生。二受用为类。若由受
用所舍物此福业生。若施支提有舍类福
无受用类福。类是因义。问若不受用云何
有福。答若福要由利他得成福者修慈
三昧及正见等。应皆无福。如慈等心观中。
虽无能受用及利益他有无量福生。从自
心起。今此文中。前施佛造殿堂受用生福。
后施塔是弃舍生福。舍利者正音名设利
罗。此云身。谓是如来或全身或碎身。塔者正
音名窣堵波。讹名偷婆。更讹单名塔也。此
翻为归宗之所也。依长阿含经四人应起
塔。一佛。二辟支。三声闻。四轮王。真谛三藏
引十二因缘经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
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
四罗汉五盘。五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
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不得礼以
非圣塔故。又依僧祇律有凡僧亦起塔。
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既
非圣人总无露盘。仍令在屏处。若违结罪。
准此等文。今方有为师造塔广起露盘。非
直现人得罪。亦乃累彼先亡。深可悲矣。又
汎论造塔有六意。一为表人胜。二为令
他生净信。三令标心有在。四令供养生
福。五为报恩行毕。六生福灭罪。问如造
佛塔得几福。答有二。一近得梵福。依俱舍
中得梵福有七种。一此地未造支提于
中而作二立僧伽蓝。三僧已散能和。四修四
卷八 第 262c 页
无量。五代父母佛命。六自出家教人出
家。七建立法幢。若人于上七业中随作一
业。如梵光行天受喜乐报一劫。其梵福量
者。用诸众生共业感一三千大千世界业为
一梵福之量。二远尽苦际得脱生死。
故无上依经供佛舍利芥子等悉得究竟
脱生死苦。大悲经亦同。施僮使令其代劳。
又舍自身为彼给使。是为第六十门也。
是同事摄也。是以自身作盖作荫。覆障如
来成孝供养。又身施众生为奴仆。是躬
代劳苦。又以己身奉给诸佛为报恩行
等施国土及王位者。问如有恶人乞此王
位欲恼害众生岂得施与。答菩萨见此亦
不施与。如瑜伽四十九。若有上品逼恼众
生行暴恶业来求王位。终不施与。施严饰
大城者。前通施国土。此文别施王所都处。
大城自居异馀小城故也。宝女即为侍人。
非是二物合施。问此宝女等为是化作为
是宝报。答是实报。经云皆是菩萨净业果报
而用布施。又下法界品中皆是往昔同善根愿
如妙德女等。故云若能眷纳我甘心受此苦。
又如卖华女等。是故施之皆不生恼。问瑜
伽云。若有众生来求种种能引戏乐能引
无义所施之物不应施与。今此宝女既生
彼贪染云何施与。答此中有三义故。是故施
之。一菩萨观彼有益无染方乃施与。若有
染过则不施之。二此女既实是菩萨同行眷
属。是故不令前人生施贪染。三此女能以
法门有利益彼。是故施之。若反上三义则
卷八 第 263a 页
不应施。摄论中。有利益有染污。无利益
无染污。有染污无利益。此三菩萨不行。有
利无染污菩萨乃行。瑜伽约前三。此文据
后一。故不相违也。施妻妾男女此亦合论。
如须达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如太子
经具说施妻子等。现庄严王者即大王庄
严经中说施妻子等。又菩萨本缘经中一切
施王子施王子大战象。与怨国人。王臣同
瞋摈王子于雪山。山中施二子已。天帝化
来。从乞妻得还寄王子。后更乞眼。王子
欲排。乞者止之。且还寄汝。我须即取汝更
不得施人。王子言。我今何得受两物寄。广
如彼说。问此中所施妻子等为是实报为
是化作。又彼乞者为亦是实为亦是化。答
此有三义。一约上品。俱实而施。如一切施
王施儿与婆罗门。婆罗门鞭打将去。至一
树下更欲打之。树神手拟婆罗门。婆罗门
即倒。神欲断彼命夺王子送还。王子告
神。请勿害之。我若再还令我父王檀行不
足。即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解云准此妻
儿亦是同修菩萨行人。尚须自舍身命。岂
有辞苦而退。二约中品。互有实化亦行布
施。如贤愚经。佛昔为王。有毗沙门作夜
叉语。从王索妻子食。食讫为说偈云。一
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
我我所。说此偈已复本形。妻子犹存。此则
妻子是实。乞者是化。净名经中多是住不思
议解脱菩萨为调练馀小菩萨增其行位
故作此乞人。欲破此菩萨妻子爱尽。是故
卷八 第 263b 页
对前示现食之又。摄论中毗荀陀王舍儿
与婆罗门。是逼恼他事。此儿是化作。是故
无恼。解云此乞者是实儿是化也。以菩萨方
便满婆罗门愿。令怨心尽故作是化也。又
如菩萨化为女色施贪爱者调令离欲等。
三约下品。俱实不施。瑜伽三十九菩萨于
自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若不先以正言
晓喻令其欢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
求者。虽复先以怨言晓喻令其欢喜生乐
欲心。而不施与怨家恶友药叉罗刹凶暴
业者。不以妻子形容软弱族姓男女施来
求者令作奴婢。解云此据软根初心说也。
又若两俱是化则互无义利故无此句也。
施家宅令众得住处喜。施园林令得游
欢喜。设大施会者是无遮大会。种种皆施谓
不限物不局时不遮众无前无后等施一
切故也。如下香牙园处设大会等。梵名般
遮于瑟。此云无遮大会也。施一切资生具
者是第七十门也。以别说诸门不可尽故。
是故末后总就一切资生之具而成大施
上来随大门有七十。若更细论所施物中种
类不同。依光统师有一百二十。次广有八
万四千。何者谓百二十事中皆有十善业而
行施故成一千二百。以七施法乘之成八
千四百。一一行中具十种回向故成八万四
千施行之门。七施法者随相有六入理复一
即为七也。随相六者心有三种。即三时喜
等。事有三种。即施者受者及财物等。入理
有二。谓照三事空。一寂之理。又释以七圣
卷八 第 263c 页
财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万四千。馀一
一行皆亦如是。若散说行相无量不可说。
第二大段此摩诃萨以如是下总结所为。生
喜回向于中有四。初结行所为。二有来求
者下显行成无失。三菩萨尔时下度行无失
而生大喜。四摩诃萨善根下以所成喜行
用将回向。初中二。先约行结意。二以大
悲下约心显意。瑜伽三十九又诸菩萨于
诸有怨以慈意乐而行慧施。于诸有苦以
悲意乐而行慧施。于诸有德以喜意乐而
行慧施。于诸有恩亲善同意。以舍意乐而
行慧施。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建
立如来论者上云受持诸佛本行显现诸佛
本行。如行能说故云立论。由立此论令生
不断佛善也。下显行成无失中二。初明
三事成行无失。于中初明称乞者意离乖
意失。二施心无悔离杂念失。三舍一切等
明施物广多离匮乏失。二于诸众生下重释
成。初释上施心。视如一子悲心深也。是我
善知荷其恩也。由初心故长养大悲。由
后心故长喜心。俱由上二心令悲喜不
坏。依此悲喜广行大施心也。下释上。以
物丰遂求称意欣悦。问何菩萨见乞生喜
于财无染。答以施行熟故。施障尽故。何者
施障。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于施障及对
治如实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串习。二施
物鲜阙。三耽著上妙物。四欣乐当来具足
财果。一若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物。乞者
现前而施心不发。即以正慧知我于施先
卷八 第 264a 页
未串习过失。决定知我先世于施未曾串
习致今有财乞者现前而施心不发。若今
世不强施者复来世定背施行。是故菩萨
力励思择而行慧施。二乞者现前。由财
物少施心不发。以正慧通达。或由我宿
业有过失故。或由现在系属他故。令
我现受饥渴等苦不能益一切众生。设令
行施乃至殒殄犹为最胜。况有菜叶可
以活命。是故忍苦而行慧施。三乞者现前。
由可施物妙施心不发。即以正慧通达。是
我耽著过失。我今于苦妄生乐想。由此颠
倒生当来苦。是故菩萨励力行施。四若菩
萨施已欣乐当来大财利果不求无上正等
菩提。即以正慧通达是邪果见过失。观彼
诸行皆念念灭。所受用果速疾灭尽速疾离
散。是故灭彼乐邪果见施行回向无上菩
提。问准此经中诸大菩萨财宝无尽。悲心复
广。如何世间犹有贫苦众生类耶。答依摄论
偈云。见业障碍善。厌现及恶憎害他。彼
众生不感菩萨施此有五义。一菩萨见众
生贫不作恶业富即作恶业。二众生贫即
修福富即障善。三众生贫即厌生死心现前
富即不厌。四众生贫即慈善富即憎恶他人。
五众生贫即不能害众生命富即损害他
命。菩萨由见此五种义令众生百千万劫
常贫穷不作恶业染著生死。不令众生于
一刹那富放逸作恶堕四恶趣。是故瑜伽中
于诸有情有安乐无利益菩萨亦不作。第
三庆喜文二。初胜喜资神。丈夫行论中菩萨
卷八 第 264b 页
喜乐过于世间及彼二乘涅槃之乐。此中但
望世间超过。后摩诃萨下因喜增心五句
可知。第四善根回向中有十句五对。一令
离苦因果。二令得乐因果。上二对各先因
后果。三境心。四心行。五分满。上来广显行
相。即众生菩提回向竟。自下第三明行极契
真即实际回向。又前明行广大。此下彰行甚
深。于中有二。初显行心无念总明回向而
无缚著。二摩诃萨下明于境无染别显回
向而无缚著。前中以此回向时牒前行于
身等不缚著总明能回向三业无念而
向。下别显无念之相。于中二。初明无我
等法想。后明无业报等念。前中初九句明
无我想。禅头者。古人云。此名见一切生有形
有体。今更问三藏法师。云此翻名生者。二
无有想下十句五对明无法想。一离有无法
想。二离三世流转法想。三离常无常想。四
离三界非界想。五亦离想离无想。上明能
缘自体无想。下明能缘业用无念。谓不为想
念所羁名无缚著。游空无碍而成回向故
云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于中思及思报约
意业。因业及业报约身语业。又业约似业。
思约业体。如是无心无无心而作如前大
施回向。自下明于境无染别明回向。于中
四。初别明无著。二摩诃萨若于下别明无
缚。三若于此法而不缚下别明解脱心。四摩
诃萨以此一切善根下别明回向。初中如是
回向时者将欲别释。如前所作大回向时。
常无缘念。是故今更重总牒之。下别显无
卷八 第 264c 页
著。于中内是六根外是六尘。缘是能缘境是
所缘。馀可知。二无缚中先牒前。无著者
依前起后也。谓心染于境名为著。境缠心
为缚。楞伽云。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此之谓也。由贪著境深。是故心被境缚
不得自在。今皆无也。于五蕴上各有三义。
一不缚色者是总显无缚。不缚色取者别约
凡夫执取五蕴。不缚色灭者别约圣人无取
五蕴。又不缚不取者不缚有也。不缚灭者
不缚无也。俱无执著不为所缚。下明解脱
心。于中三。初标谓牒前起后。于此法者于
上五蕴有无法也。由本了彼法本自无缚
性本解脱非今始脱故云亦无有脱。次徵
下释。先别释于前有法之中性脱所由。谓
此有法即无生灭等故性自脱也。后菩萨如
是见法下别释于前无法之中性脱所由。见
法则非法言语断故牒前有法即性自无。非
法为法者起后于无而亦性离。以不住无
故不碍有也。前则有不有故于有解脱。此
则无不无故于无解脱。由不坏业故具修
行。不滞空故不同二乘。是故不退求一切
智。馀句可见。四别释回向。先总谓向种智。
以化众生下别显。先问起后答显有十句。皆
是教化众生成此等事故名回向可知。上
来实际回向竟。总是大段第二依身起行竟。
自下第三辨行所成益。于中有二。初正
时顺同因果益。句别有九。初二顺同
佛宝法宝。次二同因智果智。次二同随事
心境。谓义是境义。次二同入理心境。后一
卷八 第 265a 页
顺同清净法界。二自下明回向已后令自他
入法益。于中亦九句。初句利他益。馀八自
行益。谓称法而了故无违失。又不舍真空
不违缘有。空有无碍故云法力具足也。佛
子下结名。上来位行竟。

自下第二明当位
所成果。句别有十。一外蒙佛护。二内得坚
法。三上修佛智。四善解所诠。五照达理性。
六得坚固善。七满足所愿。八得行法顺坚
不可坏。九得坚固愿。十于法自在。又此十种
望前行益配释可知。

第二大段偈颂中二。
先序说偈因缘。后正显偈。前中承佛力明
起说所依。下辨依力所成有十句。一观十
方显十方同说。二观大众明说所被。三观
法界明所说义。四深入等显能说之教。五修
无量等显起说之心。六觉悟等明开觉说智。
七入佛功德明得佛说得。八逮得等明得
佛说身。九分别等明了根应时。十随顺法
身等明依真起应应起顺真。是故即说而
常不说。正偈颂中。四句成颂有四十一偈。
但颂位行不颂位果。于中分三。初五偈
颂上行所依身。二菩萨具行布施下有三十
偈半颂上依身所起之行。后随顺思惟下五
偈半颂上行所成益。就第二所起行中初十
九偈颂上略标行事及广辨行相。即是回
向众生及菩提于七十门施巧略不尽说。
菩萨观察一切法下十一偈半颂上行极契
真。即实际回向。于中初二偈颂上总明无
念回向。次心不分别下七偈半别颂上于有
不著而性自解脱。后菩萨虽复推求下二偈
卷八 第 265b 页
别颂上于无不住而自解脱馀文可见。

第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于长行内亦
二。初位行后位果。初中亦三。谓标释结。就
释中分三。初明举所修行相。二摩诃萨离
垢清净菩提心下摄将回向。三摩诃萨行如
是回向胜出下明回所成益。初中二。初明
所修善根。二摩诃萨行如是等下明因修成
德。又释。前明行体。后明行用。前中三十句。
初十直说善体。次十约境以明善根。后十
约十度行以明善根。光统云。初十行出自
中。次十起从缘发。后十功成在已。初中增
长三品善者有二义。一三品各别。各别增长
令俱广等。二于一善根始修熏识初成种
时名增下品。从种生现令更增长名增中
品。重熏成种名增上品。又释起随事行名
增下品。令行入理增成增中品依理起行
令称理广大名增上品。无量等下皆是上
品善中差别。四行德非一名无量善。五各等
法界名为广善。六随缘不同名种种善。七
体深莫测。八妙用难思。九数不可穷。十
绝于际畔。下约境中。一因求佛境所生得
善。二因求法境。三因学僧行。四因求善
友依上四境生智善根。五缘众生为境
生悲善根。六令悲智相导名方便境。七俱
同契真名微妙境。八自利善名内。九化他
善名外。十总结多门名无量功德各生善
根故也。后十约十度行境所生善根。初六可
知。七方便巧知众生心器。八大愿积集诸
净功德。九念力度业用十大智普彼下明第
卷八 第 265c 页
二所成德。中乃至开解已者牒前起后也。则
能下正明所成。于中二。先明体德圆备后
普能下明作业殊胜。初中二。先成自分德
有二。自利中。初忍。二善调等戒。三永离等
慧。堪为等结三行成法器。普为等是利他。
后常为下成胜进德中。先由佛守护生善
满愿。后由深乐佛心得等佛。二作业胜中
二。先上供佛业。谓供行顺理。不求等离过
也。二一切善根下明下救生业。于中二。初
化他德备。二于生死中下成化他行具。于中
三。初令出生死安菩提大智。二普示下令
舍尘染得大净功德。三令一切众生下总
结所益。上来明所回行竟。

自下第二摄
将回向。于中四。初约菩提心收摄善根。二
摩诃萨复作是念如此善根若有果报下以
前善根回成行具。谓令修行之时诸缘不
阙称本期愿而成大行。三以此善根念念回
向下以此依行所起善根回向众生令得
菩提。四修行如是回向时不著业下明行极
契真行无所行回无所回。前则众生菩提
回向。此则实际回向。又前则以智从悲成
广大回向。后则以悲从智成甚深回向。初中
先标举大心所摄善根。作是念下显所摄善
根之相。于中十句。前五约心体起善。后五
约心业用成善。前中。初一总。后四别。一自
分始。二自分终。三胜进始。四胜进终。业用
中。初一此心以大悲为本悯物起善。次二
为众生故求佛果智。一始。二终。后二集起
彼因。一行广称法界故。二行坚不退故。自
卷八 第 266a 页
下第二回前善根以成行具。于中先总举
要期。谓此菩提心所摄善根若决定有果不
虚者我当尽未来劫行菩萨行不舍众生
等。此有二意。一以此善根如我意愿成益
生果故。二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令我修行
摄众生时缘无所阙。是故我能尽未来际
修菩萨行。此文取后意。二令无数世界下
别显所成行具。于中二。初回成资财施行。
二复次下令成生财施行。问何不回向令
成馀行而亦成此慧施行耶。答此中菩萨
为益众生行菩萨行。由此施行具有三义。
一财等现益令得离苦。二因施摄令入法
成行。三以所生善回施众生。馀行不具故
唯此也。初资财施中有四。一资财广有十
一事故。二明乞者广一切众生故。三明施
心广。四施时广尽未来故。就施心中有十
一。初于怨不简名平等心。二于亲不著
名无偏心。三不为世名。四情乐非强故名
无恼。五施已称庆故无中悔。六注想菩提。
七不杂无明故云清净。八情无异念故云
一向。九大悲现前。十调离有为。十一住入
无为。第二生财施中三。初财广亦有十事。
婆罗马王者三藏说。正音具云婆罗诃此名
云马。谓游行空云迅疾无碍。因以为名。又
云大海内有一洲名跋陀罗。此马常居其
中。每恒出声云。谁欲出海。我当送之。此
应是龙马。然有慈心或菩萨所化也。二
修习下约时处对人明施行广大。三摩诃
萨复作是念下明施心纯净有十四种心。一
卷八 第 266b 页
不著施因。二不求施果。三游空离系。四
宽遍普被。五与理相应。上五是入理心。六巧
施摄生。七等施无偏。八不计身命。九悭
结已破名善调心。十定心利物。十一于生
不恼。上六是摄生心。后三是求果心。十二
求果不舍名安住等。十三观解照法。十四
趣入佛果。又前五离有为心。次六摄众生
心。后三求佛果心。又前五护烦恼。次六护
二乘狭心。后三护二乘小心。又前五是直心。
次六大悲心。后三是深心。上来回成行具竟。
第三回向众生令得菩提。此即是舍施。智
论十四云。有二种。一世间人能舍财不能
舍施。二出世间人能舍财能舍施也。此中文
长分齐难见。但一一句各是一行。亦不可
别分。今且依远法师分为二分。初明慈
心回向。二如是菩萨怜悯已下明悲心回
向。前中总有一百十八句分二。初八十句
回向众生令修因趣果。二令众生诣诸佛
所闻法下三十八句回向众生令因圆果
满。又可前明自分后明胜进。前中有六。初
令修善趣贤首位行。二令得不可坏正直之
心下令成种性位中修行。三令具足菩萨无
量清净下令成解行位中修行。四令成就清
净平等施下令十地位中修十度等行。五令
修平等行具诸善下令于等觉位中修行。六
令显现一切严净下令成佛果行。第二胜进
行因圆果满中有四。一令众生于种性位
因行圆满。二令于诸法中得离虚妄下令解
行位中因行圆满。三令悉得菩萨不退下令
卷八 第 266c 页
十地位中因行圆满。四令得萨婆若成等下
明成佛果满。上来慈心回向竟。第二悲心回
向中有三。初令离惑业而成苦行。二令众
生安住下令离喧得静成平等心行。三以
如是等下总结回向利益之相可知。上来广
大回向竟。

自下第四明甚深回向。即实际
回向也。于中二。初明会事同理回即无回。
后摩诃萨如是回时作如是下明依理起事
无回作回。又初即离有后即离无。又初是
自行同如。后则令他亦同。又初正是实际回
向。后是回向所为。前中修行如是回向时者
牒前广大。下显甚深有十句五对。一约已
业报因果一对。二约自正报身财一对。三
约依报方处一对。四约所化众生有无一
对。五约所回行法总别一对。皆云不著者
无分别也。皆云回向者明上广大回向之
时。常如此不著而恒作彼回向行事故亦
不无彼回向矣。下明修回所为。如是回时
者牒前甚深之回。下显所为有五句。初二
句标。次二句释。后一辨位。初中一佛智是菩
提。二净心是涅槃。三释初句。四释心净。佛
家是位。上来明回向行竟。

自下大段第三
明回向益。即是此行所成广大之德。于中有
四。一成因德广大。二摩诃萨修行时成就下
明成果德清净。三摩诃萨如是行回不违下
明成会违自在德。四摩诃萨得平等业下明
得违尽平等德。又初一是现成德。第二是当
成德。此二因果一对。三是会相。四是得实。此
二摄法一对。初中十句。初二总叹显胜。下八
卷八 第 267a 页
别显胜相。一行广胜。二以少下普见胜。三悉
得下持辩胜。四于念念下现生胜。五又于念
念下严土胜。六令不可说下益生胜。七得无
碍下闻法胜。八住无所有下神足胜。准此德
用。若非圆教诸位相摄何容地前得有如
是无碍德耶。自下第二明有成果之德。
于中三。先牒现况当。二悬辨当相。三举当
结现。初牒现况当结前生后。谓结前因德
尚尔无尽。况当成果位岂可量也。二所谓下
悬辨当成果德之状。句别有十。初六果相
圆。后四果德满。果相中。初二严土摄生净。次
二正报总别净。谓根是眼等根也。下二是主
伴圆。净谓业报是主净也。后四是德满中。
初二行圆證极入法是證也。后二是愿满自
在。皆言清净者染无不尽也。平等者理无
不證也。此等并是由此位中回向力故令
此菩萨当成如是佛果之德。三摩诃萨下举
当结现。谓得净法门是得体离染。庄严是
德相圆备。此是现所得也。自下第三明会违
自在。于中三十句为十五对分三。初七对
明融缘起事令违相斯尽。次有一对理事
互融俱无障碍。后七对会缘就实显理融
无违。此亦是显法之渐次也。前中初此回
向行。为净佛刹故云不违刹。为安生故亦
不违。二令众生依刹起行刹业不违。三业
依心起王数不违。又思是业体熏本识心
故不违也。四业托境成思境不违。以是唯
心所现之境故云心境。五业所感果则缘报
不违。六业与业迹正助无违。远公云。解
卷八 第 267b 页
或等心起。业所依名为业迹。辩师云方便
造作名业。根本业道名迹。今释谓决定思是
身口业所游履处名为业迹。又释初刹那
思为道引发第二刹那思为业体。道即迹
也。又释思体为业。熏在本识成种子为业
迹。又释思为业。业有感诸道果报功能为
业道。道即迹也。七法体与相能所不违。谓彼
业等既是有为。必具四相。上来有二不违。
一由各缘起相资相顺故离相违。二既各相
依互无自性。自性无故其谁相违。次一约理
事双融以明无违。谓法生不违性者以缘生
即无性故。性不违生者依无住本立一切
法。又初不坏假名以说实相。后不动真际
建立诸法。下七约理融明无违。谓刹与众
生相随似异。平等之理此彼不殊故无违
也。馀句可知。自下第四得违尽平等。于中
二。初十句明得平等。由前违相尽故得此
平等称性之事。谓业报等十也。后得见佛下
十句得成行位究竟。并可知。佛子下结
名。

上来位行竟。自下第二明位果中有十六
句。二二为一摄为八对。一断染果。谓伏魔
怨止恶缘也。拔欲刺断恶因也。二入證
果。谓无生道修證因也。到无二正證性也。谓
理绝能所故无二也。智契彼法故云到也。
三得无量下成益生果。谓道法救生神通化
物。四常乐下寂用无碍果。五悉能下明行愿
广大果。六分别下智通殊胜果。先智后通。七
得无碍下明见闻自在果。八修诸下行修具
卷八 第 267c 页
足果。下结可知。

第二偈颂中有二十一偈
分三。初半颂上行相。中间诸偈颂上回向。
末后一偈颂上回益。就颂回向中三。初三
偈颂上回成行具。二以此下六偈颂上因行
生善。回向众生令得菩提。三深入下十偈
半颂上实际回向。于中二。初三偈半颂上不
著业等自行同如。二菩萨观察下七偈颂上令
他入实。后一结叹益可知。第八如相回向同
理。善根是如相称理而回名如相回向。此
与上下何别者。谓前七明会事向理。此第
八明事尽理现。是故行等俱是如相而回向。
后第九明从理起用。第十明用同体同体
而用。故云法界回向也。长行内亦二。初位行
中亦三。标释结。释中亦三。初举行体。二摩诃
萨以如是等善根回向欲令下正将回向。三
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下明回所成德。初中先
有三十句。举差别善根。末后一句结成一观。
前中初十句显所修善根。二慧眼下十句明
长养善根令更增广。三摩诃萨下十结叹
善根差别具德。初中先二句明观成入理善。
初句标。下释显。谓离痴释智。正念释念。坚
固释安住。不退释不动。此是正念成止。离
痴成观。止观双运无碍现前。故云成就等
也。后得大乘下明随事大行以集善根。有
依八种心集善根。一依深心以起善根。先
举心能。谓心依理起故勇无畏。依此猛心
起二善根。一广多无尽。二称理胜妙。三依
白净證起同体大悲即悲心也。四明直
心正念诸佛。五回向心称理不转。六依求
卷八 第 268a 页
道心巧出坚善。七依正念心出一切善。八
依巧慧心回成利他。下明长养善根十句。
初慧眼观察善根之实。是故令此善根增
长。此是长养善根所由。下明所长善根。于
中初句总显。下八别辨。一明善根分齐不
同故云分别等。二备德无缺故云具足。三
体离染过。四唯住菩提不向凡小故云
一向。五修治使增。六修行所成。七思惟令广。八称实广说。自下第三结叹差别。于
中明此善根多能异德故堪成回向。十中。
一种种门者通游非一。种种境者所缘不同。
种种相者体状区分。种种事者缘成各异。种
种分别者分齐不杂。无量行者施等多种。语
言道者此善根是无量言教所行处也。出生等
者依此善根能生多分别智。修行等者诸
善互严。悉能等者俱趣佛果。下结成一观。
显甚深中。谓虽有如是多门种种然皆一
味同于真性故云无二。一切智境者谓此同
性之善唯佛智能知。又释此同性善堪成佛
故是彼境也。此则前诸门无差别之差别故
有多门。此即差别之无差别故唯一味归于
佛果。上举所回善根行体竟。

自下二用之
回向。于中有四。一因成自行以修回向。二
复次下因事起行复修回向。三摩诃萨善根
如是回向不著世下明前二回回无回相。前
二是众生菩提回向。此是实际回向。四如法
门下明称性纯熟自在回向。又初二是广大
回向。次一是甚深回向。后一是深广回向。以
同如之善根成称真之回向释成如相也。
卷八 第 268b 页
初中二。先以前善根回成自行。后如为已
身下正向众生。前中二。初回成法身三业行。
二得离痴下回成严饰净土行。前中三。初成
身业行。二成口业行。三成意业行。意业行
中三。初明依心成自行德。二任持下成利
他德。三具足下一句总结所成。初中依七种
心成七胜行。一依无碍心成清净行谓洞
理无碍令行净也。二依大施心成财施行
满众生意也。三依照法心成法施行。四依
不坏心成求佛智坚行。五依菩萨心成照
一切法行。六依念佛心成三昧行。七依正
直心成离染行。下明利他行中句别亦七。
初一成化行。谓摄机不失名任持。充满一
切是广化也。而无休息是常化也。次二句明
化行所依。一化同佛智故云安住也。二依
定起用以赴群机故云得深三昧。次二
句明摄化处。一广游。二遍住。次一句成化
他事故云化生不息也。后一句成化智谓
成方便慧也。下一句总结所成。谓具足成
就自他行慧深广难测故不思也。自下二明
净土行。先别显有六对。初中离痴是体分别
是用。谓离分别而分别也。二一念严土是用
广也。于诸通慧是用所依。三入实法是体
深。示现等是用广。四一见一切是用无碍究
竟等是用所依。谓持一切不令坏也。五以
菩萨具严是德体。应现调生是用相。六一佛
世界等是体广。得究竟等是用持。下总结所
严之土令众生满。谓本严土只为摄生。回
向分别持智者是总结上来回向持刹之智
卷八 第 268c 页
也。上来成自行竟。为欲回向救众生故先
辨自行为本方堪长劫摄众生也。自下第
二正回向众生。于中先举自例他结前生
后。下正显回向有二。初回令出障六句。初
三出三障。谓一离报障。二离业障。三离烦
恼障。后三成治行。初一对离烦恼。二对
离业。三对离苦可知。下令成德。如大云
雨者有五义。一普遍故。二成润故。三能出
雨。四雨能灭尘炎。五雨能生卉木。回向大
愿亦具五义可知。下别显所成有九句。初
二成行。一离过名净。二生善名田。次二令
入證。一入證方便观谓如来藏令不忘失
名护受持。二正證成就故云住净法界。次二
令成德。一成心自在德。二令身自在德。后
三成三善根。一无碍善。二无贪故名摄净。三
无瞋善。自下第二因事起行复修回向。前
已成自行回向。今更成因事回向。故云复
次也。于中三。初因事起行。二摩诃萨如是
回向下正将回向。三如是摩诃萨下明回所
成益。初中二。先因见胜事。二巧随起行有
三。初明所成行德。有法喻合。谓随所见
事托彼成行故云修巧方便等。既见可乐
之事即乐求实义等是也。二巧妙下明行
胜用。三如善根等结行同体。二正向众生中
皆令得可乐者由前见可乐之境遂起可
乐之善。令回向众生成可乐之德。此是巧
便之用耳。于中三。初未入法者令得入法
此在地前。二令菩萨下已入法者令得入
地此在地上。三具菩提下已得地者终令
卷八 第 269a 页
得果。初中七句。初中非但见佛不取体性。
亦乃见众生亦不取故云亦复如是也。又
释令见佛如法。于佛不著不取法性见
法不著。无数众生等于僧无著故云清净。
维摩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
求。同于此也。二令作称佛意之侍。三令
国净可乐。四乐所求法处。五令乐出世法。
六乐持不忘。七得正慧法明。下明地上行
中。初二句成初地财法两施行。二得三昧下
明二地已去功用位行。一得深定。二得总
持。三得记智。四得胜通。上是自德。下明化
德。五广说。六巧说。七化心。谓悲是。八常化
不息。九广化。谓于多时多处也。下明八地
已下无功用位行。于中。初由现佛劝得舍
寂起修名巧方便。二称理起行名深方便。
三永离下明八地以无碍故舍爱佛菩提
等贪心。故云离欲深解等明摄治行成。四
具足下明八地入无生观。五九地中称机说
法名无诤。六十地中得金刚无间道现前
名成满。灭微细著碍等障故云灭障道法。
下明地满成佛果可知。

自下明第三回所成益。谓由因事起行回向
力故令自善根转更增多名为长养。得净下
别显有十句。初内增明慧。二外善友护此是
生解益。三佛慧照心。四痴闇障尽。上二是
断障益。五修法入智是證法益。六善学下
起后智益。七一切善根下大愿益。八一切菩
萨下尽福原益。九成就下成智坚益。十明
解下显解广益。上因事回向竟。自下第三明
卷八 第 269b 页
前二回向无所回。即实际回向。此上诸回向
实际与此何别者。上皆摄相归体。此中摄
相归相故异也。于中有二。先约行辨。后如
是下约心显。前中二。先明此回向即常无著。
二观甚深下明以无著而成回向。前中四。
初不著有谓于上严土摄生俱不著故是
故云不著界等也。心无依者明所取无相。
寂然不乱者能取不起。正念法者明妙绝能
所正理相应。起信论云。住正念者当知
唯心无外境界。此之谓也。二具足下于无
不著不碍起行无分别智名无选择。不违
回向是不碍起行。不违正法是不碍入
理。三不坏佛相下明双离有无。初不坏佛相
不著无。等观三世不著有。此约所敬无
著。了众生空是不著有也。无所依是不住
无。谓不于无而住著也。此约悲境不著。是
即观如来空而不失敬养了众生寂而不
失摄化此之谓也。四顺如来下明离著之
益有三。初正解渐至益。二如实分别下智慧
周圆益。三未曾下明寂用俱行益有法喻合
可知。下明以无著而成回向观。上深法以
生实智。谓不著有无之智依此实智而
向。下别显。初明理事无碍止观俱融回向。
二以前无碍成自行回向。三摄取下成化行
回。上约行竟。自下第二约心辨有八种心。
一不怯弱心回向佛法。二广大心回向净
众生。三无颠倒心回不染刹。四无馀心回不
染境。五离世心回得出世。六无著心回成
悲行。七见法心回成趣果胜道是也。八厌离
卷八 第 269c 页
有为心回生真善。上来实际回向竟。

自下
第四明纯熟自在深广回向。于中广明如相
回向。

释真如义作四门。

一释名者。不坏曰
真无异称如。前则非四相迁。后则体无差
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
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
法非异。二义合为一法名曰真如。

二种
类者。或唯一味。谓约实无差别故。或二。谓
安立谛真如。非安立真如。又二空所显亦
二。即生空所显真如。法空所显真如。又二。谓
空真如。不空真如。染法不染名空。具性功
德名不空。或三。谓约三无性。即无相如。无
生如。无性如等。又有善法真如不善法如无
记法。如出杂集论。此约诠辨也。或七。显扬
论云。一者流转真如谓思惟诸行流转实
性。二实相真如谓思惟诸法无二我性。三者
唯识真如谓思惟诸法唯识之性。四者安立
真如谓染污法体思惟苦谛。五邪行真如谓
染法因思惟集谛。六清净真如谓净法体思
惟灭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清净行思惟道谛。
或十真如。谓约十地中所證真如有十重
等。或百门。谓十十无尽。应于圆通无碍法
门也。或通一切法也。

三明德用者。一成
依持用。谓染净法依持而立。二成观境。谓入
證用。三依起信论有三大。一体大谓真如
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具足无量性功德
故。三用大能成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问不善等法既非真用应离如体。答由违
真故不离真。由违真故非如用。此论意
卷八 第 270a 页
以诸善法顺真故并是真用。问经说如来藏
兴造一切世间犹如伎儿作种种伎两等。
准此染法亦是所造。所以言非。答理实染
净俱是所持而得建立。但违顺异不同也。何
者如观施行三事空令施福广大等于虚
空。若观罪体空则令罪障灭。何以不亦令
罪广大。是知罪违于真。入如则灭。善顺于
真。入如则广故不齐也。此则遍兴染净顺
用非违。此上约始终教说。又别随缘通一
切法。总是真用。具帝网微细重重无尽。自
在圆融即相不待会。即性不待随。如此
百门所辨约圆教显耳。

四约教显者真如
有二门。一乘真如。三乘真如。一乘亦二门。
一别教谓圆通诸事统含无尽如因陀罗网
及微细等。广此百句如中说。二同教者则与
三乘义同。但由智回向故入一乘摄。二者
三乘真如亦有二门。一顿教如维摩直默以
显玄意者是。此如绝于教义相想俱不及。
如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二渐教者略有
三门。一终。二始。三世间所知。初终教中复
有二种。一始如三十二菩萨显不二法门
者是。二终即文殊所显不二者是。此始终两
门并具无分别教义空有二门。二始教中亦
二。一始如百法论六无为属一切法摄。显
人法二空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为上。此门
通分别无分别教义。二终者如维摩为迦旃
延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又金刚般若
微尘则非微尘等。又对法论开六无为成
八则三种真如属无为摄。得知真如成无
卷八 第 270b 页
为上。此初教始终并通分别无分别教义。无
分别义者谓證真如。无分别教者谓比观意
言无分别境悟大乘言教故。分别义者谓教
义则空故。今初教中真如但是空义不同终
教也。三世间所知真实者复有二种。一始谓
人天正善根及愚法二乘等入真实性摄故。
中边论云。世间所知真实入真实性摄。准彼
论文世间唯除虚诳妄语等。馀并入真实。
由许是菩提远方便故。二终者故论云一切
法但有名。谓分别名思惟名得知。不同
远方便法。此义唯局二种十名中。为是大
乘近方便故。真如者乃至流在十名理不
可坏故同是真如也。

于此文中数有百
句。检文缺一句。初一句是总。馀皆是别。总
中真性不异名如。自体妙轨称法。通智游入
曰门亦是不同生灭门故名门也。至一切
道者显其分齐。谓明理遍众行。无量无边
善根回向者明行遍如理。谓称如而成回
向。又释理实真如遍一切道无量无边差别
之法则彼诸法为如诠门。真如于彼异异
诠门而全体显现。门乃多途故云遍一切
等。今且就百门明十十无尽。此则一切法是
真如之门故云如法门也。此顺梵语故是
倒也。义正应言如遍一切道无量无边彼一
切法是如之法门。故云如法门此是标也。遍
一切等释显。谓一切道者道是门也。以能显
真如故。善根回向者谓明以同如普遍之
善根随异门而成回向。下别显。一一句中
皆有三义。一如如者标举如理谓如彼真
卷八 第 270c 页
如。二善根亦尔者举善同如。三回向等者
以同如善根回成同如之益。是故所回善
根及所向众生并所成益相俱是真如而有
所成也。又此三中。初释如。二显如相。三释
回向故名如相回向也。又初辨如体。二相。
三用。则是真如三大也。下一一句皆亦如是。
于此别中。英法师分为十分。谓初十明贤
首位中如。二十明十住中如。三十明十行位
中如。四十明十回向位中如。五十明净心地
中如。六十明行迹地中如。七十明决定地中
如。八十明究竟地中如。九十明等觉位中
如。十末后十明佛地中如。此等分文亦未
见其顺。又灵裕法师北台意法师炬法师等
各分作十各悉不同。然于文势并皆不顺
故不叙之。远法师云。此等何异异相难识。
今且言之。初十句约就地前所行辨如。后
八十八就初地上所行辨如。此判亦难。今
谓诸门各是一法。并取真如体相用尽。亦
不可相从科为分段。于中诸门真如皆体
从缘异。谓性如非相如等。善根同如亦随
门别。是故性如善根非是相如善根等。从
异门体起用亦异。是故性门回向无性相门
回向实相等。下诸门皆准知之。过去非同等
者。相州大范法师云。此破小乘三世之执。谓
彼执过去为有。若是有者便同现在。今既
灭无故云非同。言未来非故者小乘亦执
未来有法流至现在。若尔应是故法今既未
来。缘未至故毕竟无法云非故。现在非异
者彼执现在决定是有。今明待缘假合。推
卷八 第 271a 页
之则无故不异过未之无。故云非异。裕法
师云。过去非同者集起而无集起。非故者转
变而非转变。非异者相别而非相别。发起新
新者称过去也。除灭生死者同未来也。清
净生者似非异也。远法师云。过法无常。同
归尽灭。于现本无故曰非同未法新生
非本有性故曰非故。现法皆空故曰非异。
各此三非。以之为如。炬法师云。过去非同
者明如体。虽在过去而非迁灭不同于
无。未来非故者虽复集起而无起相。明已
起之处非故。现在非异者虽在现在而无
形处不异过未。英法师云。过去灭法与无
相似。名之为同。今明依如起新行愿不
同彼无故曰非同。谢落故业当报方受。名
之为故。今明證如舍彼故业故云非故。
现造业结不同过未名之为异。今观业
结本无造起毕竟清净故云非异。发起新
新等释过去。除灭等释未来也。清净等释
现在也。今更释汎论三世法有二门。一性
空门。二成有门。性空者谓过去已灭故空。未
来末至故空。现在不住故空。今此文内约成
有门。谓前念法是过去灭。以能引起后念
法生。是故过去非同。一往唯断灭也。后念
是前念家。未来虽由前念灭令此后念生。
然今无前念法可传至后念故云未来非
故也。是故前念中旧法今无后也。现在法
望前念同未来。望后念同过去故云非
异。是故前念流灭虽非同烬。然无法至
后后念续前。虽依前起然法新非故。是故
卷八 第 271b 页
回向中发起新新菩提心者。以前念非同
令后念续起令菩提心不断也。由后念非
故所以念念新新令菩提心不常也。除死净
生显心作业。文意如此思之可见。又现在
念念成正觉者谓了达现在亦平等故见理
名觉。上来四段总是第二正回向竟。自下第
三结回所成德。如是回时者牒前起后也。
谓由前善根同如回向是故得一切法即平
等而利用也。十句分五。初二约处。一即等
而成严。二即等而于中转法轮。二次二约
人。一菩萨即等而出彼愿。谓起一切智愿
者是菩萨也。二观多佛体不殊。三次二约
法。一约法性。二约法相。又一真二俗。四次
二约行。一菩萨行。二佛行。五后二约德。一
约佛体等。二约佛用等。是名下结名可知。
上来位行竟。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得十果。
一得佛法果。谓得无边净法门者證法多也
深也是得佛体也。为人雄者成佛相也。无畏
吼者得佛说也。成就菩萨者得佛所化也。
不休息者得佛化时也。又初證法深也。二
成人高也。三化益广也。四化时常也。此上是
总句。下九句别显。一得佛圆身。二得佛圆
音。三得佛圆力。四得佛圆法。谓超出众生
故云胜。而即赴机故云示现一切也。五得
佛圆通。六得佛圆用。谓不思解脱是也。七
得佛圆定。八得佛圆辩。九得佛圆觉。谓现
佛等觉于众生也。下结。

第二偈颂中二十
九颂分五。初二颂前行体。二菩萨思惟下四
颂回向众生及菩提。三以此下二颂实际回
卷八 第 271c 页
向。四深乐下十六颂纯熟无碍自在回向。于
上百门略颂不尽。又不次第也。于中初七
正颂前纯熟同如回向。后九兼颂后位果。思
之可见。五末后五偈颂回所成德可知。第
九回向作四门分别。初释名者。此无缚无
著解脱心回向约无等大行立名。无缚无
著有六种。一由离凡故不缚生死。以出
小故不著涅槃。二离六识取外境不缚。
离第七执于内不著。三离现行缚无种子
著。四不取有缚不执空著。五无惑障缚无
智障著。六无粗使缚绝习气著故名无缚
无著。此明行体。解脱是大用无碍。非但脱
离诸障。此是行用也。心者是行体。用所依之
心。谓菩萨大智之心是善根所依。以此心中
所摄善根皆用持回向。成于普贤深广之
德故以为名。此从能回向立名。问下文
亦有无缚无著解脱等所摄善根。亦成回
向。何故标名唯就心立名。答理实通馀。
但彼下文十门之中。此无缚无著解脱心内
百门。回向文处广辨。馀并准通。是故就此广
处为名。

二来意者。前会相从体。今依体
起用。显纯熟自在故。此位来。

三法体者
以普贤三业无边自在甚深广大无碍大用
为此位法。

四释文者。就长行中亦二。初
位行。后彼果。前中释内有一千门释分二。
初无缚无著解脱心内百门广释。馀九百门
准例通释。就前中百门内复分二。初二十
门辨能回行体。馀八十门显所向行用。就
前中亦二。初十以不轻心摄善根。二常乐
卷八 第 272a 页
下十积集长养拟将回向。前中初一心是总
辨。馀九心是别显。别中准总具言应云于
出生死善根不生轻心。故云不轻出生死心。
下皆准此。何故不轻者二义。一以从佛果
流故。二堪成无上大菩提。如法华经中乃
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等。如尼俱陀子小
果大等。如上贤首品中扫塔等善成佛果
中端严光等故不可轻也。问理应更有胜
妙善根。何故下一约合掌等而明不轻。答
此最微少世人所轻。菩萨收摄下至于此尚
尔不轻。况馀一切。故约此等辨也。别中。一
离恶。二摄善。三广修馀可知。二积集中十
句。初一总由不轻前诸善根故。是故常乐
摄受彼善。下九句别。一摄令不失明。二契
合相应故云安住。三思念不断。四巧便更
增名长养。五不以染心污彼善根故云不
著。六纯以正心而成彼故云具正等。七
无过失可简却故云不选择。又亦有善斯
收故云不选也。八堪成佛果故云随顺。
九能得佛果故云得自在。前句顺向佛果。
此句正得佛果。举所回善竟。自下第二正
回向中二。初六十门明广大回向。二从不妄
世间下二十门明甚深回向。深广无碍为大
回向。又亦初是菩提众生回向。后是实际回
向。前中有六十门。内广显普贤自在德用。
于中初一门是总。谓无缚无著解脱心是能
回之心。彼善根者彼前所摄诸善根。回向具
足等正是所向也。问此中不言回向众生何
耶。答但令成就普贤三业。方能尽穷众生
卷八 第 272b 页
界而摄化也。是故亦是回向众生等也。下别
显普贤三业德用。于中但知一一门皆摄
法界自在德用。或理或行或智或境或自利
行或化众生或体或用或因或果或人或法。
皆各总摄一切法故不可相从别科。今粗
分二。初二十四门显普贤因位究竟。二从于
一一境界下三十五门显普贤果位究竟。以
普贤门内通因果故有此二门也。又释前
约自分后胜进。以二分无碍是普贤德故。
前中亦二。初十四门明普贤自在三业。二复
作是念下十门明普贤广大三业。前中初一
是行所依。谓由勇进令行德成。下明所成
德。初四门明总持无碍。是意业自在。次六力
用无碍。是身业自在。次一明圆音无碍。是语
业自在。后二门于众生世间器世间自在。第
二明广大三业中十门分四。初三门明普
贤广大语业。一说声遍。二持所说。三说无休。
次二门明广大身业。一体。二用。次二门明广
大意业。一因智。二果智。后三通结三业。一
明三业广勤。二明身语深广。三辨意业摄
法。上来普贤因竟。自下第二明普贤果德
有三十五门。随相分三。初十门明得普贤
摄法广大德。二于一念顷悉能下十五门明
摄法自在。三妙智知色微细下十门明普贤
微细智。又初是一重平漫知法二相即相入重
重知法。三微细容持甚深知法。此亦是渐次
之相也。前中一巧智自在名方便王。二无明
住地尽名离痴法王。三慧照行法名法明。
四巧成所化名为方便。于中列十。如是等
卷八 第 272c 页
下总结无尽。问前段明普贤因。何故彼中亦
有佛行。此中明果。何故亦有菩萨行耶。答
辨公释前举果显因。此举因显果。又云菩
萨修行与佛等名普贤行。佛行大行名为
普贤行。今更释经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
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谓因满成果用。得果而不舍因。又以因
果二位即入无碍各收法界。谓因穷法界
具于果也。果摄法界合于因也。五身业
令见喜。六知语净口业。七知一切法智。八
得佛法身自体相用。九得圆满根根有二
义。一生后义谓出生无尽。二受法义谓根器
领法。无限量故约所出所领说。及自体差
别列十五种。可知。十得无尽神力。于中
初一句总后十句别。依此等力修普贤行
也。自下十五门明重重摄法无碍自在。于中
初一无碍身智。谓身能外遍而内含容智入
无生而生大行。二生如来家修法界行智。
三以普眼见自在法界故云于一毛道等
也。容一毛之路名为毛道。于中二法圆
满。一容一切刹约事。二一切法界约理。三
究竟空界就事空。何故尔耶。谓有二义。一
以法性融通事随理融故。二以缘起相由无
碍即入容持自在故。此有同体异体。准上
思之。四入劫智自在谓长短无碍。五身业自
在谓令一身即多多内各容。六见佛闻法自
在谓不著佛不倒法。七入世界自在智谓回
动转变随智无碍。八知想自在智。谓一切法
皆是想念中而成立故。是故一切悉是想也。
卷八 第 273a 页
于中有三。初一句是总。二列三十八种所
知之想。三如是下显能知之德。先明离障
德。后一切如来下明知心所成德可知。九
知心自在智。谓诸心相入及业依心异。十知
处自在智谓一即一切等。十一知业自在智。
十二知法自在智。十三知语自在智谓得无
碍净耳。十四得知根说法智。十五知根自在
智。上来十五并是一中一切而了知耳。自下
十门明普贤微细智自在。初一明知世间法
微细智。于中有三。初一句总举能知之智。
二列十一种微细之法。衍法师云所知之事
幽微故。能知之智微细也。辨公云此等并难
知故名微细。今准上下经文于一法中有
一切法。齐头炳然同时显现。是微细义也。三
如是下明能知之德。二知众生微细智。初列
十种所知。后结能知之德。三知菩萨行德微
细智谓举初发意等取一切菩萨也。列二
十一种所知微细也。四知菩萨位德大用智。
先列四十二种所知。初十一明行位成满。生
兜率天下明位满大用。谓八相等也。二如是
下明能知之德。谓成普贤自在行德。五知众
生性智。先列十种所知。后如是下能知之德。
六知世界智。初一总。次列二十种别有三
世间自在。后如是下结能知之德。又此等皆
云微细智者是智从境名也。又此微细在
智中故智即细也。七知法界智先举所知。一
总十别后结能智之德。八知入劫智微细。
初一句总。无量下别列十种。后如是下结能
知之德。成十种心可知。九知法智微细。先
卷八 第 273b 页
列十种微细法智。后如是下结能知成德。前
中法义有四重。一法体具德。二一切即一等
明法用相即。三入非法等明理事相即。四入
方便无馀是体用善巧。十知无馀智微细。先
列十种所知。后如是下结能知之德。皆出生
者谓量智从理起名出生。知无不尽名无
馀。此门亦是总结故云知无馀也。上来广
大回向竟。

自下第二明甚深回向中。二十
句中皆两两合举总为十对。一世与世法假
实相对。二菩提菩萨圆分一对。三体用一对
行是体出生死是用。梁摄论云。于分别依他
性不见菩萨所行行及行道此之谓也。四
人法五生熟谓不调者是根熟也。六行愿。七
自他。八施受。九因果。十境智。此等是上广大
回向之中诸事。虽成广大自在之德而于
彼法无妄执取。是故皆云不虚妄取也。上
来百门竟。自下第二类馀九百中列十种章
门。初一结前百门所属。馀九次第结后九
百。谓如无缚无著心所摄善根成此百门回
向。无缚无著解脱身所摄善根亦如是回向。
馀皆准此。十中初三是三业。次二业报。次二
染净土。谓世间染是化处也。次二根药谓众
生是所化。法是法药也。下一正智。此十皆是
无羁自在而生善根。用成回向具普贤德。
是故皆云无缚无著解脱故也。初一置善根
如是回向。馀略令准。皆合具有应知。上来
广略总一千门大回向竟。

自下第二明彼
果中有二。初行果后位果。前中有十句。初
三因三世佛菩萨回向行。四得正教。五满
卷八 第 273c 页
正法。谓證法也。六等境界谓众生为悲境
也。七同善根。八等所住谓大悲地是所住。论
名梵住。九同一境谓真谛。十不违等不碍
多也。上来释竟。佛子下结名。位行竟第二
明位果。于中十二句得二种果。一现成果。
二转生果。现成亦二。初行坚果。二行胜果。初
二句标此二果。一切众魔下释显初果。二普
现下三句释行胜果。一广行胜。二巧化胜。三
离染胜。二摩诃萨下六句明转生果亦二。初
外得眷属果谓不坏眷属也。二内得成德
果有五句。一成法器德。二深行德。三因圆
德。四果用德。五因果无碍德。

第二偈中有
五十一颂分三。初三偈颂所回行体。二所
作下四十四偈颂广大回向。略不颂甚深回
向。三过去一切下四偈颂回所成果。就第二
四十四中。初一颂普贤因位究竟。馀颂因圆
果满。于中初世间无量群生一偈颂知世间
微细智。次一偈颂知众生趣微细智。次一偈
颂知世界智。次一颂知心智。次一颂知根
智。次一颂知业智。次三颂入劫智及知三世
痴慢等。次十方世界诸如来下二十七颂菩
萨行位成满大用。于中初一总颂。次一颂
住兜率天。次一颂入胎。是微细故胎中具八
相也。次二颂初生。次四颂七步现笑试吼
放光。各一颂可知。次一颂在宫及出家。次
五颂坐道场降魔成觉。次五颂转法轮。次三
颂般涅槃。又显馀趣所现自在。次一结此
菩萨善根回向。次三颂回向大果之行仪。上
来位用竟。次有数无数下四偈颂入劫及刹
卷八 第 274a 页
并所行行。次二颂出生无馀智。次一颂众生
性微细智。下四颂彼果分中。初二颂行果。
后二位果可知。

第十回向中亦作四门。

初释名者。法界等
无量回向从法立名有其四义。一约所回
行法。谓以法施之行成回向故名法界等
也。二约所回行体。谓所回行体广大无边等
于法界。三约能回之智。四约所回之德。谓
以称法界之大智回等法界之善根。回
向法界之大用故立名也。此则位满至极故
标以法界之称。

二来意者。前明依体起用
此明体用无碍。圆极自在故次来也。

三法体
者以法施广成普贤自在大善巧德。是此法
也。

四释文中。长行内亦二。位行位果。行中三。
标释结。释中三。初举行体。二摩诃萨于彼善
根回向下正明回向。三如是回向时下明回
所成德。前中三。初举所成行。二摩诃萨下
明长养善根。又前自分后胜进。又前利他后
自利行。前中十句。初一句总明得法师位。
如第十地受位分得离垢三昧垢染斯尽受
职位满内得彼定灌其心首外相显彰故
云系顶。法从喻称名离垢缯。但有此缯系
其顶者即知。彼人得离垢法受位成满。由
得此位方能云雨说法广益群生故云受
大法师记。又如楞伽中大慧等十地菩萨得
佛手灌顶神力故能自在说法。同于此也。然
受职有三。一约喻。如轮王太子受位等。二
约理行。如内心證理灌其智顶。其约位事
卷八 第 274b 页
有五重。一约信行满如贤首品说。二约住
满如上灌顶住及下海幢比丘顶上佛说法
处辨。三约行位如十行满处入因陀罗微细
法界等说。四约善巧位如此位说。五约證
位如第十地说。此五重内随一成处必具
理行。内相应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满即因圆
究竟更不待馀。又若得一即得馀位。又总
是一法界受职。随门差别五位不同。法体融
通含摄无碍。此约圆教宗说。若馀教中不
通此事。思准之。下九别显法师之德。初一
句明法师德立。能广法施者辨慧无竭。成大
慈悲者显施心无尽也。安立等者施所成益
也。谓令得大心成于大行方是法施故。经
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又法施过财百
千亿倍乃至不可说分非其比也。丈夫行论
(云云)。古德云夫法施者。一则发之以智慧为
生解之妙方。二则化之以多人作津济之
弘躅。三则为起行之本寔倚仗之良诠。四
为入圣之阶标引导之要路故。此经中托人
以弘道多嗟法师之胜德。寄行以表法每
引普贤为末篇。故知法施为究竟之道智
慧为满足之极。自利利他功之不朽其唯法
施也。二饶益等者明常施。谓以菩提心生
长善根广益众生不休息也。三建师名谓
作教授之师示成佛之道。四照之以法日。
前师此法故名法师。即所授行法也。五显
法师心。谓等心是无偏心。广大心不倒心也。
欲令等是常心。六增长等明福惠化增二
严。谓善根是福也。七为众生等明导之相采
卷八 第 274c 页
宝所示正路也。八以利他为先修诸行故
得为慈悲法师。九化令更事。馀诸善友不
局于已。是无著法师。如善财知识更示馀
人令求者是也。下第二明长养善根有六
句。一依此法施善摄取佛果心。二彻到彼
岸三依法施善修金刚菩提心。四成大愿。
五依善友正意求法。六了达果境。是故令
前法施更复增广也。行体竟。

自下第二正
明回向。于中亦二。初以善根成广大回向。
后安住法界下成甚深回向。前则众生菩提
回向。后则实际回向。前中广大有十五门。初
一门以彼善根回向见佛修自他梵行。于
中三。初以善根回向同念三世佛菩萨行
建奇特想。二得是想故下明依想见佛。三
诸佛菩萨下明依佛起行。于中三。初为他
修自行二以自化他行。三何以下释他化
以顺自。初中有二十句。初十明已成。后十
上修。前中初五离染。一总显。二性成。三威
仪具。四性离浊。五威仪无垢。下五顺法。一
守行心坚。二外缘不坏。三上顺圣心。四下
无异求故云无依也。五称理平等故无所
有。后十上修中。一不执著名离倒。二不
为所拘名无碍。三不取戒相又离戒取。四
将护物心名无诤。又不非先制不更造
立。五无失可择。六契合相应故云安住。七
过二乘。八情专故不动。九不散。十离瞋。皆
离染之极。故云梵也。自下自化他行十二句。
初一举自例也。修习下别显令他所成。一
始修。二行具。三无失。四不执。五照理。六
卷八 第 275a 页
离我。七离惑。八离犯。九犯离无惭。十持
心决定。十一不强生恼。下三释成中二。初
反释。后顺释。前中何以故者。徵问云此中菩
萨行已满。何故不但说法化人令修梵行
而自修耶。下释若自不修令他修者无有
是处。有十句可知。摄论云。若自住邪行
设欲正他非是人终不能制正他过失。
后何以故下顺释中先徵问云既自不修教
他不得。若为即得教他修耶。下释中先总
释。自如说行离倒能说离倒授人言行相
应。故云实语实行。下明净三业离染灭障
益。下别释。自行教他五句。一直。二忍。三离
疑。四信。五坚法。是轨持法也。善根如是回
向结上回也。第二复次下明回向令得诸
法。于中十句。一令得法门谓能證法能摧
邪论。二悉得三世下令得法海。先总标。于
一一下别显十种法海。一生法是立宗相。二
方便是因喻等巧成宗法。三语言法是随方
语则。四施设是施名于义及随机意乐立
义前后次第成等。五文教成范。又安布教
则。六由言显义说授仪式。七所说解通曰
门。又诸宗法门。八令人开解名入。九宗义
分明令解决定。十结宗究竟成义安立名
住法。悉得无尽法藏总结所得也。三得无畏
法下令得法辩。四得不退下令得法明。五
得法界等无量身下令得法身。六得法住。
七得法实故云决定法。八学多法。九住行
法。十向内證。如是回向下结成果也。第三
复次下明二利行圆。初十自行圆谓见法界
卷八 第 275b 页
等无量佛等可知。复作是念下复令众生
同已故云如我无异。十一句等显无异也。
第四复次下明行称法界亦有十句。初智
依理起故亦同性无边。法界庄严众生者有
三义。一依此法界众生得成故云庄严。二
以众生即同法界令众生即清净也故云
庄严。三以众生同在大法界缘起门中摄
法界故令众生具德也。第五复次下明见
佛解法。于中三。先总。二有十句。见佛成
行。三有十句。解法界。初一不随缘变故无
生。二不守性故。三不二故。四非是能依。五
妄不能染。六非是所缘故离相。七非是能
缘故寂静。八满一切处非一切处故云无
处。九随流不去染现不集。又舍染不去净
现不集。十在诸位中性不改故云不坏。照
达法界同名解也。第六复次下令众生成
法师。于中令成二十种法师令众生成佛
及大菩萨为法师也。二十句中各二。皆先
标法师名。后释显义。亦是所作也。以是同
类回向故。是法施善根回向令成法师等
也。法华法师品中(云云)。大菩萨藏经法师品
(云云)。仁王经有十三种法师。谓十二住及佛
是也。又于十方界佛灭度后守护受持如
来正法广宣流布开化不绝为法师也。如
辩积法师及那罗延法师他摩室利法师等。
并由其人使佛法再兴久住世间等。此为
持正法法师也。觉诸魔事者。如庄严论中
有魔诈现神通作罗汉形惑乱诸比丘愚
皆归伏有多闻比丘以阿毗达摩石磨之
假金遂露即呵啧之馀愚人瞋此法师后
卷八 第 275c 页
果方知(云云)。第七摩诃萨下明无分选择行。
不选择者是不分别也。又以所作诸事皆
称性无失无可简择故云不选。文中十句
成法。是所成果法也。馀句可知。第八摩诃
萨下明成无著大行。中二。先明无著简
所不欲。二但欲下明所愿乐为成大行。前
中十八句。初十七护烦恼不著世间。后一
护二乘不著小果。毒心回向者如沙弥回
向作龙等。坏善根回向者回向作魔王等
及作大力王灭三宝等此无彼也。二欲成
大行中九句。谓成自他普贤大行故回向也。
第九摩诃萨如是平等心下明正悕望大行。
中有四。初十句明能回之心。二令一切众生
下四十二门回向悕欲成自他大行。于中
分别缘起得法化生心者。谓由分别彼
法生起智心故云从法化生也。此等并是
普贤大行也。三明离染。先标。何以故下释
成离染。四如是回向时下结回向利益。第
十复次下回向令众生得法音语业。初一是
总。馀三十二音是别。并是佛圆音具德之貌
可知。第十一复次下回向众生令得法身
中三。初十令得十身行体。二摩诃萨下十令
得十身行相。一映无不彻名明净身。二于
中普现五道众生体无闇障名离浊身。三
因圆果满名究竟身。四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五烦恼障尽名离尘身。六所知障尽名离种
种尘身。七习气亦灭名离垢身。八常光恒
照名光明身。九一一身上各有十莲华藏尘
数相好名可乐身。十形充法界色遍十方
虚通不障名无碍身。三以如是下明十身胜
卷八 第 276a 页
用。初总。示现众生菩萨行下十句别显用相。
下一句结回向所成。第十二复次下明成无
边大行。于中初身遍起行为能益之缘。见
者不空下正明所成益。一令发心。二不坏心。
三广行。四具悲化物。五见佛修善。六安生
住法。得法轮闻慧也。法明是思。行菩萨行
是修也。七入众生下十一句明照法原故
云入。略举十一。实即无尽。是为结回也。第
十三复次下回成严土。于中二。初明同体
严有二。先同法界。二互相摄得最正觉显
已成佛。彰是佛土耳。二彼一一刹下别相严
于中有十事严。一宝严。二香。三华。四鬘。五
涂香。六末香。七衣。八盖。九幢。十幡。就初宝
严中三。先辨能严差别。二复如是念下显
所严分齐。三是为下结。初中有百事严内。
从初座帐及至乐器有八十三事外法。庄
严宝身已下十七事明内法庄严。谓三业六
根等。宝趣者意趣也。又是志趣高远矣。馀可
知。良以依正无碍互严显胜也。初宝严竟。
二如宝严下举宝例馀九门各有百事。成
一千种庄严令准知故云亦复如是也。第
十四如是摩诃萨下明结回向大意。于中
三。初一句为长养善根。谓由此广大回向
力故令善根增长。是故回向。二有一句为
严净佛刹故是故回向。三有二十句为令
众生清净平等是故回向。此一句是总。下十
九是别。为令众生得皆平等二严净德圆
备。摩诃萨下结平等结清净可知。第十五
摩诃萨复作是念下明令众生證法起说。
于中三。初令證法谓得之言證。所證深广
卷八 第 276b 页
名无量法海。二于一一下依證起智。三令
众生下明依智起说有十句。一令善教。二
令持义。三同果辩。四同佛身。五说法心。六
得说智。七遍说处。八无间说。九令乐求。十
令喜说。上来众生菩提回向竟。

自下第二
明实际回向。准下地品安住之言此文当
是净治回向行耳。二十八句。初十约三业五
阴三科内外。即相同真故回法界。内谓正
报外是依报。馀十八约行约事会同法界
故说回向。上来正回向竟。

自下第三大段
明回所成益。谓由三业等皆同法界故是
故得安住法界等无量清净三业等也。十
句中。初六句明平等三业法界摄化。后四句
明广大三业。调生安善可知。上来释竟。佛
子下结名。上来位行竟。

自下第二明位果。
谓此位满成四种果。一得普贤行愿成满果。
二严净法界佛刹果。三證理圆满成佛果。四
普贤广智德用果。初二如文。三具足成就下
明第三果。于中三句。一理智深證得佛体。
二现身成佛得位。三悉得下十二句明得佛
量智自在德可知。四悉得无边满足下明
第四果。于中有十句。一得普贤眼。二得普
贤耳。三得普贤量智。四得普贤眼净。五得
普贤理智。六得普贤语业。七得普贤光。
八得普贤速成果。九得普贤令生净。十
具足成下得普贤究竟彼岸。上来正说竟。下
明说益。谓动地生信。兴供表行文中。初动
地。后兴供。供中。先外供。二天身下内供。上
来总是一世界中说此大回向法竟。二如此
下明十方法界等世界中亦同说此。是故
卷八 第 276c 页
合成一切会也。于中一切四天下者明此
世界中百亿四天下也。上来一说一切说总
明说分竟。

自下第六明證成分。于中先
證此界中说。后證十方界。前中二。先来到
叹说。二我等下述彼同此。證成竟。

第二
偈颂中二。先序意可知。后正颂中九十四偈
分四。初十四偈颂前行体。一行颂得法师
位。馀颂法师德。二菩萨法施下六十八偈颂
前广大回向。三譬如如如下二偈颂甚深回
向。四如是殊胜下十偈结叹显胜。就第二广
大回向中显任放辨才说不待次。言辞不
断普贤行德无碍自在。于中粗分为八。初八
颂前菩萨自行殊胜。二十方一切无量下八
偈颂严土摄生行。三一切佛子下四偈颂上
得佛自在果。四菩萨能于一念下十二偈明
于一切处供一切佛。五无量无边一切诸劫
下六偈明于一切时供一切佛。六悉能觉
悟一切法界下十五偈明以一切供供一
切佛。七安住普贤下十三偈颂摄普贤行悉
以回向。八身口诸业下二偈颂上回向所成
德。馀文可知。

问此经上下多说普贤行愿。此品之内说之
最广。何故入地竟不涉言。答此约一乘。地
约三乘故也。问一乘岂无地上。三乘岂无
地前。何不齐显。答理实是齐。但地前显一
乘便。地上摄三乘便故作是说。何者是便。
谓地前劣位即得普贤显位自在之便故。
若于地上胜位得普贤自在相不显。馀意
下当别辨第五会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八
卷八 第 27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