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名号品第三¶
名号品第三¶ 第 166c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四(此从第二会初尽此会竟)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名号品第三

亦作四门分别 初释名 二来意 三宗
趣 四释文。

初中三。先分名者自下明
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从此至第六
会来。辨说所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
果。令诸菩萨解此义相故以为名。二会
名者名普光法堂会。然释有五义。一约
事。谓佛于堂内放光普照故。名此堂为
普光。于中说法又名法堂此依主释。二
约法。谓真俗遐周曰普。妙智照达云光。境
智玄轨为法。此普光即法。又诠普光之法。
堂内说此。依主为名。法通二释。堂唯依主。
三约境。谓普体光用。法通教义。四唯约智。
亦如境说。五约实。谓无碍法界一尘一行。
皆遍因陀罗网重重显现。故称为普。即普圆
明焕曜。故复云光。无不正轨。故亦云法。则
法应缘成阴为堂。皆持业释。如以三空为
门等。例准可知。又信该六位称普。灭惑显
理为光。阴机为堂。三品名者如来之名号
依主释。或如来则名号。以十号中如来为一
故。于中名谓释迦等别名。号谓十号诸佛通
名。又召体为名。标德为号。又亦名号无别。
如文内说。

二来意亦三。先明分来者前
名号品第三¶ 第 167a 页
既举果劝生信乐。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
生正解故次来也。二会来者修因之中信最
初故故次来也。又谓前会明所信之境。今辨
能信之行。义次第故也。问名号等三岂属能
信。答为成信故同会辨之。问前岂不成信。
答凡约境生信。境有二义。一标举境法
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据
初义。此中约后义。又前会果广而因略。相从
俱属果。此会因广而果略。相从俱属因。问
等是果法。何故前会明依。此中说正。答依
报粗现易见故先辨。正报细隐难知故后说。
又若约佛先须净土栖托。后辨正报。又亦
可互在随举皆得。问明修因之中。何故此
会与第六皆有果法。同会中间诸会无此
例耶。答此会是修因之始而与果同会。而
果在会初。十地等是成因之终。亦与果同
会而果在会后。此等为显依果海以起圆
因。因满还融归圆果。此乃文中宏致始终之
幖帜者也。三品来者有二释。一云前品明
依果。此明正报。正报之中不过三业。此品
明身业遍应。谓名号依身而立故。四谛品
明佛口业普周。光明觉品明佛意业遍觉。三
轮摄伏。俱是正报。然身业最粗。故先辨耳。二
释云。准下问答又此品明国土海义。前品
既辨世界海。即明体随缘显其果相。今即
约缘反显明其果体。辨相所依之实故次
来也。各通三世间思之可见。又前会约华
藏。此约忍土。有意(云云)

三明宗趣者亦
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会来同是一番问
名号品第三¶ 第 167b 页
答故。须同辨。谓是二周因果。初相后体。前
是因果缘起。后是理实。二约会亦二。谓人
法。人亦二。谓所信能信。所信中化主内證土
海为体。七日思惟为相。又即如其像为相。
加说为用。又现通及光照为用。助化中文
殊以信中妙慧为体。吉祥胜德为相。又遍
一切处为相。所说益物为用。谓说偈等。二
能信中亦二。先约因證净为体。具德为相。
殊胜功业为用。并如贤首品说。检出(云云)

二约果信中所显无尽法界为体。十身胜德
为相。应机化益为用。亦如贤首说。法亦二。
先约境谓信中平等土海为体。约机说十。
及胜德为相。与行教相应为用。二约行谓
信行内證为体。融摄诸位为相。成佛益生
为用。问未知此舍那佛是何位中佛。答若说
信法即信中佛。馀位亦尔思之。三约品亦
二。一约相以如来身名普应广益群生为
宗。二约实以十佛国土海为宗。

四释文
者。于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问答之内
长分有三 初序分 二请分 三说分。


中序亦通第六会已来。请说亦尔。

初中有三。先举佛所在明器世间。二善觉
知下叹佛功德明智正觉世间。三与十佛
土下叹菩萨功德辨众生世间初中相传。
普光堂在菩提树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
内。佛初成道诸龙见佛树下露坐。遂为佛
造此法堂。良以诸龙多为阴覆供养故耳。
又以堂近树故与场同举。又依此经以菩
提树为本。馀处皆不离此也。又此中初
名号品第三¶ 第 167c 页
始得者约信法辨之。莲华藏者信行开敷离
染摄德。约法准之。又大集经中菩萨得莲
华陀罗尼故。凡说法处皆有莲华座。馀义并
同前释。

二善觉智下释智正觉世间殊胜。
于中十句。文同摄论受用身二十一种殊胜
功德中初十句。如下第七会初二十一句总
具。今依摄论及佛地论释此十句。初一总
馀九别。总中善觉智者彼名正觉。谓具后九
德名善觉。以顺理离邪名正名善。开明
照察名觉名智。别中初无二念者是一向无
障功德。谓离二障故。异凡小故。又于远时
方等境无知不知二现行故。是故由无二
念名善觉智。二了达法性者论名趣无相
法。此是能入无二功德。亦名调化方便功
德。谓自能入离有无相清净真如。亦令他
入故。三住佛所住者是观所调化功德。谓
住大悲常观世间故。又是任运无功利乐
有情不休息功德故。又安住圣天及梵住
故。四等如来者谓得诸佛相似事业功德。
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别。即理智益
生三法无别。五至无碍趣者是永断所治功
德。谓修二障对治道成就现前。已到解脱一
切障处所依趣故。六具不退法者是伏外道
功德。谓證教法彼不能转。伏彼显已正道
法故。七无坏境界者是伏魔怨功德。谓违
顺中境不能碍心。虽在世间八法不污。
以世境娆心障善称魔。此降彼故。八住不
思议者是安立教法功德。谓所说胜教超过
一切寻思境故。九等达三世者是记莂三
名号品第三¶ 第 168a 页
世功德。谓记莂去来皆如现在。分明无
别故名等达。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
坏准思可见。

三释众生世间中有二。先
简定其人。后叹其实德。初中有四。一简多
异少。谓十佛国土微尘数故。二简大异小。
谓大菩萨故。三简终异始。谓一生补处故。四
简新异旧。谓从他方来集。然此四位以前
望后。展转奇特皆可准知。三中一生有三
义。一约人中。二约天上。三约下生之身。此
就化相。若约实报四种变易报中。唯有末
后无有生死一位犹存。故云一生。此经意约
前义辨也。二叹德之中。文有八句。义有七
对。初二句药病一对。谓初句了彼机器种性。
后句深證所授法界。二常善思等明染净一
对。谓如摄论中依他起上遍计染分名生死。
圆成净分名涅槃。二分不异名一依他。若
见一分馀分性不异。是故经说。如来不见
生死不见涅槃。又中论云。世界与涅槃
无毫釐差别。此名染净无碍。四句融摄。或
以本从末唯世间。或反此唯涅槃。或相融而
双现。或形夺而两亡。巧观此理名曰善思。
恒观不息名曰常思。三因果一对。谓诸众生
报果业因种种差别。明了此等皆依众生诸
识心行而得成立。四教义一对。谓义是所诠
诸法之义。味是能诠诸法之教。则名句味身。
五缚解一对。谓观彼世间相即空故名离
世法。不待坏世。六理事一对。谓缘所起法
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会缘即真
而不坏缘起。是名究竟分别无为。泯理唯
名号品第三¶ 第 168b 页
事而不失理。名曰究竟分别有为。下文云。
于有为界出无为界而亦不坏有为界。无
为亦尔可思准之。七三世一对。谓知三现
在各摄过未。及相即入。是为十世。靡犹无
也。贯谓通也。于此三世无不通达。上来序
分竟。

第二请分此中通请下五会文。于中
有三。初念请。二念问。三念现。问中裕梵等
法师离为一百二十四问。谓初十问法身自
体之行。中间一百问报身起修之行。后十四
问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合中间九十问
为九问。即总四十三问。光统师合随喜心
等为一问。即为三十四问。初十问先际佛
法。次十问中际佛法。后十四问后际佛法。
至下第六会来答之。今依此释总分为三。
初十问因所依果。次十问果所起因。后十四
问因所得果。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
无不还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还能剋
于果。果能垂于因还为因成果。因果相
成缘起无性无自性故。即真法界无性即体
不碍缘起故。真法界不坏因果。因果缘起
理实之义案此而立。又初十问此会初三品
内通答之。若别分四谛答说法一问。光觉
答势力正觉二问。此品答馀问。通答顺文。
明难下三品别自有问。以信不成位故。无
悬问十信之言。不同十住等。此初十问二
释。一约依正二果为问。谓初一通问净土
依报。二通问法身正报。三问土严具。四问
法身所證。五问土离染。六问證后说法。七
问前土体。八问正报光轮。九问应缘起
名号品第三¶ 第 168c 页
土。十问现正等觉八相等事。二唯约土海
为问。以准下文及璎珞经此会明国土海
义故也。十中前五明土众德具足。后五明
土体用圆备。又初一是总馀九是别。别中土
有九义。一别住义谓红莲华等如摄论说。二
具德义谓理行事等各有校饰。三轨持义谓
土法比證所得不同。四离染义谓自性与相
及用等净。五成教义谓约言显土如说世
界等。六自体义谓理智识事皆有体故。七妙
用义谓威光摄伏等。八缘起义谓随众生机
佛刹起故。又令随刹而起因行。又随刹佛
出故亦云起。此顺兜沙经。又随因缘具而
刹得起。如起具因缘世界等。九现觉义谓诸
刹海现成正道以依正无碍故。馀义准下
答中知之。次因中十问从升须弥下至菩
萨住处来答之。初九问约位自行。后随喜
下问随缘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问在回向
后。下答在回向前者。以藏有二义。一是出
生义故在回向后。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
收摄义故在回向前。收摄诸行令成回
故。由此二义二处互显故不相违。十愿初
地内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观心纳理为忍。
止心不散为定。止观无碍唯是一心故。二
处各显一义。以诸菩萨缘真俗境皆有二
义。一不颠倒。二不散乱。具如梁论说耳。十
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以
别翻菩萨本业经彼问中亦名十明故。兜沙
中名十飞法。又十顶不见别答。古人有将
梵网经于此计会云此脱错。恐难依用。今
名号品第三¶ 第 169a 页
寻彼经十一处说法。六处同此。彼云化乐
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说十
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罗宫说心地法
门。不云重会普光及祇洹重阁。又此问与
彼有同不同故难用耳。有云不思议品有
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后果问。不可属此。又
僧祇品明十大数。因位穷终数中之极。故亦
得云十顶。但此品初自别有问。故亦难属。
寿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穷终。贤首佛刹最
极际故称为顶。然有十重故云十顶。亦得
无伤。以彼品初既无别问故得为答也。
此中约望下尊高为问。下文就当处相续
而答。又但此经下文别有问者即于此无
问。下若无问而有说者即是答此问也。故
须知之。随喜心下明问菩萨随缘起行。即
菩萨住处品答之。以彼文中明菩萨随机
普应诸处起胜行故。此约能依之行为问。
下就行所住处为答。依此而判中际佛法
中。问答相属亦极明耳。下明随缘化他中。初
见他少善而心随喜。二化众生令绍佛种。
谓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等。此二是化他心。下
明化他行。谓云何不断。以救度故。何处救。
烦恼妄想中故。如何救。知根行故。以何救。
解法药故。云何救度成。谓令离集垢超苦
难决道疑證爱灭。如次四句应知。后际中
十四问。不思议品至普贤品通答之。于中
胜法者是菩提胜法。同上文。不动转者是无
功用故。馀义多同前会释。

第三说分中通下五会答前所问。于中分
名号品第三¶ 第 169b 页
三。初此会中答前初十问前际佛法。二从第
三会下答中际佛法。三从不思议品下答
后际佛法。就初中二。先集众显圆。后对缘
正说。前中二。先明能集。后明所集。初中有
二意。一望前为答问。二望后为集众。前
意中知心念者领所问也。又举受法心器
量也。即如其像现神力者现像答也。满其
器也。谓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问。及
下至第六会来所说法门答此问者。皆于
如来法界身中无不圆明顿现其像。是故
展后五会而不延。一身顿现而亦不促。又
六位历然而不殊。圆融即入而不坏者良
由此也。令众睹此以沃虚襟则为答耳。
以彼念云愿为我现故今现之也。下经云
清净法身中无像而不现故也。又像者缘集
所成无碍之义。以机心器量印于佛身而
成此像。又以佛身应机而现此像各有空
有二义及有力无力义。四句融摄无分别义
思之。又以应机现像动摄功能为神通
力也。二为集众者世尊举集众人。知心
念者辨集众所由。如其像者明称法合
机。现神通力者正明召众令集。又如所说
像而现神力。使他方菩萨见此通光。知说
某法而来集此。亦使此众见佛此像。知定
说我所问之法欢喜而住。何以知者以如来
身光有其二种。一密故难知。二显故令知。
令知之中随其所应。将说何法。而佛身光
先现彼像令众见已知说某法。如说般
若时(勘智论)。如说法华时(云云)。故云如其像现
名号品第三¶ 第 169c 页
神通也。二所集中十方内一一方各有三世
间可知。又各有八义。一远近。二出土名。三
标佛号。四主菩萨。五摄眷属。六来此致敬。
七化作座。八依本方坐。世界同名色者表
信位法相粗显著故。佛同名智者表信中最
初始觉从本觉起故。菩萨同名首者表信
是因初故。其文殊名义略叙五义。一者名
文殊师利或云尸利。或云漫殊室利。或翻
为敬首。或云溥首。又云濡首。又云妙德。
又云妙吉祥。此中十菩萨依梵本同名室
利。兜沙经中亦同名师利。又梵语唤头为
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
也。二出处者若依文殊般涅槃经是此土婆
罗门家生。佛灭后四百年。于香山顶已入
涅槃。若依此经是东方菩萨现在清凉山。
寂调音经亦云。是东方去此万佛世界。国名
宝住佛名宝相。彼土菩萨也。三明师资者。
依放钵经昔为释迦师。此经云是三世诸佛
之母一切菩萨之师。四明位者若约因是十
地菩萨。以常住首楞严三昧故。若约果依
首楞严经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号龙种。
五明德用者依如幻三昧经降魔场等是调
生力也。依现宝藏经迦叶摈等是胜通力。
从空决定论难叵当慧力也。此约三乘。
如下光觉品一切处等是一乘也。诸方菩萨
皆头面礼佛者。礼佛义略作三门。一礼数。
二敬仪。三明得果。初中三业礼有二意。一
以有三处礼故。二显佛有天眼天耳他心
故。二敬仪有七。如孔目(云云)。三得果者有
名号品第三¶ 第 170a 页
二。一近得五果(云云)。二远得佛果如贤首
品说(云云)。依方坐者依智论第十二。外道他
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故坐。一切五众身心
属佛。是故立。若大阿罗汉事已辨者许坐。
馀三果不听坐。大事未辨故。如王有重臣
坐馀皆立。今此并是大菩萨故是以坐耳。


二对缘正说中分二。初三品正通答前问。
后三品因论生论。别问别答。又释前三是能
发行缘。后三是所发行相。又释前是所缘果
境。后是能缘因行。以此信行是住之方便自
无别位故。初无问也。

就前三品中有五。
初叹众希有。二牒问总标。三徵标显体。四
徵体辨相。五徵相明用。

初中何故问佛
文殊答者。以即同佛慧故。吉祥妙慧达土
海故。增诸菩萨踊悦心故。何不入定者
以信无位故。前会岂有位耶。以是果德深
细故。此中岂无果法耶。以为成因故。通
具广因故。叹希有者略由二义。一以此一
会即是一切虚空法界等处会故。二以此
即是法门故并如光觉品说。

二牒问内佛
出是牒前七八二问。阿耨菩提牒前示成正
觉。或佛出牒示成正觉。七八二问略不牒。
阿耨菩提是通结。馀句同前可知。总标初句
不思议者贯通诸句。故结云皆不思议。不思
议者此中大意于一味法界义分为二。一能
随之土海。二所随之机缘。此二无二通融无
碍。若以缘从体即当相圆融无别可别。言
说不及也。若以体从缘即复印成差别缘
起。约此殊形缘起反显土体妙极难思。是
名号品第三¶ 第 170b 页
其意也。由此义故不思之义有于三种。一
寄缘之诠反显土体绝缘之义。此即言在
缘中意居缘外故云不思议也。二既约缘
显土。以缘起尘算故。令土体从缘印成
差别。此即明土无别之别别而不别故不思
议也。三缘无别缘以体即缘。是故差别缘
起即是甚深土海。此谓理至近而难识故不
思议也(思之)

第三徵标显体中。先徵标云
何以得知不思议者。后显体云以诸佛法
随彼所化等法界故。二门双融故无限际
故。此约体略释也。

第四徵体辨相中。先
徵体云何以得知差别无边等法界故。后
辨相云未论十方尽空世界。且约此一娑婆
界说略辨十种。以显无尽。馀无边界应准
知之。此种种身等有诸德。释为佛身等。是
故下辨名号不同。则释种种名也。今细寻
此文。及准兜沙经。此乃是所化众生非是能
化之佛。以此句长是西国语法。应云教化
一切种种身等乃至不同之众生为一句。所
见亦异别为一句。义即可解。但为佛土平
等无别可别故。寄于所化众生差别以辨
土海差别之相。于十句中。初一总举五蕴身
差别。二依身立名不同。三身在一切处。四
随种种处有种种形。色谓白黑等。五随有
身命有脩短。六识能取得诸境。或修行證
得分齐。七境体入根。或智能入法。或悟入
门异。八略唯六根。广二十二根。或信等五根。
或利钝生熟等。如下第九回向诸根海处说。
九诸趣差别。或四生五趣如生行稠林等。十
名号品第三¶ 第 170c 页
业异报殊如业行稠林等。依梵本及兜沙经
此一一句皆有种种言。存略故尔。是故结云
种种不同众生也。所见亦异者非直业报依
正差别无边。心中怀见悕望各异。兜沙中名
各各有闻佛声。又亦前九句辨报差别。第十
明业差别。此显见差别。又说此众生差别
分齐为土海相者有三义释。如上标中不
思议处辨。可于此思之用耳。

第五徵相
辨用中。先徵相云所随根器差别可尔能
随差别云何可见。释用云异机印现佛法多
门难可具说。就异论三。初身名普应用。二
言教遍周用。三光轮穷照用。并与下为则。又
可分二。一佛二法。佛中亦二。一身二名。法
亦二。一实二权。于中佛身及实教差别难
明。光觉品同说。佛名权教易辨差别。此二
品别论。又释此初二品文殊举义答酬前所
问。后一品如来举事答释成前义故。就前
二品中辨名教二法。既此差别如上所问。
佛刹等义差别难思。与法界等意存于此。
即为通答也。就初释名别中二。先显名
别。后是皆下释别所由。前中二。初徵后释。
释中三。初辨此界。二十方界。三尽穷法界。问
此中名号为唯是舍那佛名。为通馀佛。答
若约三乘。唯此界内百亿万是释迦名。馀十
方界是别佛名。若约一乘。尽法界总是舍那
名。问若尔何故上文云十方诸佛说法知彼
心行等。答皆此佛所化处。故无别佛也。又
是释迦海印中现故无别佛。又释如一佛名
既遍十方。馀十方佛皆各如是遍于十方
也。又若三乘机。于诸四天下中随各闻彼
名号品第三¶ 第 171a 页
当处佛号未必知于馀处佛名。若一乘机。
一时顿纳一切名号以应一切机之名。一
机能受者是普贤机故。一机即是一切机故。
又此名号若依小乘是实名。三乘初教即假
即空之名。终教此名即平等同真如。经云名
字性离。是名解脱也。顿教一切皆绝名。无
名俱离。圆教亦俱离不碍名故。今一名即
一切名。一切名入一名而不坏不碍。摄一
切法界尽。因陀罗网名也。问此大千界依
馀经论大围山内平满有百亿四天下。上方
下方不得更有四天下。若上下皆有则一一
四天下皆有上下。故应有三百亿。云何仍
说唯百亿耶。答若小乘实处理无改动。若
三乘虽即空真如等。而不碍事故不坏本
事。若此一乘事即无碍融改自在。是故此中
明处随教而圆融。应十数显无尽。此娑婆
一界有二种融。一以说法之处即为当中。
为成主伴融彼百亿令有上下。使得圆故
无三百也。二纵于最东近围山边一四天
下为说法主。即是当中融彼馀四天下还
有十方眷属具足。以诸四天下皆望他为伴
望自为主故。是则围山亦随融移改也。馀十
方界等融义准之。此约一乘教。若约三乘
不得如此。如馀经论说之。娑婆此云堪忍。
悲华经云。是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
故为名也。放钵经(云云)。须菩提此云善实。诃
尼此或云舍义或云生灭。以本语难定也。
婆伽婆有六义(云云)。伊那婆那此云王林。谓
佛为太子时在此林中生故立此名也。第
名号品第三¶ 第 171b 页
二释别所由中三。初牒机。二施化。三化意。
初中二意。一云此等名号遍法界者。犹自且
依于佛有缘可化众生有此差别。非谓
一切。二云此机何得于佛有缘。谓佛往昔
多劫修时。见闻随喜等故有缘也(更有逆顺云云如别
记在)。二施化中五句。初句总说三轮摄化善
巧。二语业方便。三身业方便。四意业方便。五
施化称根。又释初句身现威仪以摄生故
云种种方便。二语业梵音等。三所说法谓为
人天说业报等。为二乘等说于权道即
四谛是。三化意者谓随说人天二乘等法意。
欲令其知如来法。

* 四谛品第四

四门同前。

一释名者。四是数。谛是义。谓理
实故能生无倒解。故俱名谛。即带数释。此
品非是解四谛义。但明四谛名字不同故
名四谛品。

二来意中五。一为释成前品
末权道之义。二依前身业次辨语业故也。
三前明能说之人名字不同。此明所说之法
名字不同故来也。四答前问中佛说法问
故。五为释成前机所印成差别法中权教
异相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无边甚深谛
海为宗。及同上土海。四谛义略作五门。一
释名。二辨相。三体性。四业用。五种类(别时作)

四释文中三。初明此土谛名。二辨娑婆
外十世界中谛名。三显十界外尽空世界谛
名。初中四谛内一一各三。先列名。二结数。
三辨意。谓为应机令调伏故立此名。调者
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
名号品第三¶ 第 171c 页
伏除灭诸恶行故。何故文殊说者。明妙慧
善达实谛义故。又何故唯显四谛差别。谓
是权教差别易知故。又为寄显法故。何
者谓此小乘局处之法尚有如此遍空世界
差别不同。则知一乘通方之法差别无边。理
不疑故也。又为破计引机。何者谓演彼小
乘局法令遍故。使失本执。便显一乘无边
法界。令其趣入故。又此约一乘共教为则
故。通收下位故。生苦之集故云苦集。苦
尽之灭名苦灭。至苦灭之道故云苦灭道。
不得单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又
非灭苦不同灭。但能證灭应云灭之道。
以灭是苦灭故云苦灭道。馀文可知。

* 如来光明觉品第五

四门同上。

初释名者。谓如来之光明光明
之开觉。谓依体起用依用成益。皆依主释
可知。

二来意者有七。一前明身语今明
意业故来也。二为别答前功德势力等问
故。三前二品别明人法遍。此为双显二遍
故。四为前但论佛名普遍。此显佛身实德
亦遍。前说四谛权教普遍此辨十偈实教亦
遍。谓长行及颂二处是也。五为断疑故谓前
品文殊说佛名法名差别普遍。恐众疑故。
佛以身光照现彼事令众目睹疑网自消
故来。六非直如前但佛名谛名遍虚空法界
等世界。而今如来即此说华严时亦如是
遍一切尽空世界。一一皆时同处同众同说
同。即自验见为下轨则故来也。七前佛名
谛名则多名别别遍。以是权故。今明一法
名号品第三¶ 第 172a 页
一会即圆融遍。以是约实故。又前是差别
遍。此是无差别遍故须来也。

三宗趣者。先
宗后趣。宗有二。一开二合。开中三。一能照
之光。二光所照境。三照所成觉。此三各二。一
身光照事境令众觉见。事无限碍即长行
所辨二智光照理境令众觉见。理无差别
即颂中所明。二合者良以理事俱融唯一境
故。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由境
无二故。身光即智光。唯一无碍光。如涅槃
经云。是光无相非青见青也。又亦则事觉
即理觉。平等唯一觉。又以此光不异觉境
三法圆融唯一法界。虽平等绝相而具一
切恒不杂乱。以无障碍故。二明意趣者
显此无碍理事有多意趣。略谓五种。一
近与信中菩萨为所信境故。二远与下文
一部为则。以下诸会等中皆结通云一切
世界亦如是说者指此文也。三为显如来
出世以一乘圆教于须弥楼山等一类世界
施化分齐故。四为显一会则一切会故。第
一卷云其身遍坐一切道场者是也。五显
理事俱无障碍。令众生舍执依法故也。


释文者此光所照随处无限。大约总数有
二十五重。前九别说。后十六同辨。则为十
段。此中非是二十五度放光。亦非一放光
次第渐照二十五处。但一放光则并顿照。同
时显现。以引机入法令渐睹见。自近及
远故有次第。

于初段中二。先佛以身光
照事。令众得见。后文殊智光说法。令众
得闻。前中二。初明能照之光。二明所照之
名号品第三¶ 第 172b 页
境。前中初放光人。次光出处。后显光数。足下
相轮放光者有三意。一初义表信为万行
首故。二卑义表信行最微故。三本义表信
为万行之本故。智论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
得住处皆由于足。此之谓也。百亿光明者
以所照世界虽复无边皆是须弥楼山世界
故各有百亿四天等为所照故。是故光明
亦唯百亿。二所照现中二。先明照现本世
界中染净等事。二如此见佛下明照现自法
会普遍之相。前中四。一现人界。此海边有
大树名阎浮提。因树立此洲名也。弗婆提
此云胜身。以生彼者身皆殊胜故。狗伽尼
此云牛货。以彼以牛为货易故。郁单越此
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二现佛
兴。于八相中初三未是出现相故此不论。

问佛初成道第二七日。放此光明如何却现
菩萨生等。又佛始出世。何因乃现有般涅
槃。答下文云。于一念中显现三世一切佛
事。此明现在摄过未也。问若尔何不现彼
无量劫事。答此中文意但为论此世界中佛
兴之事故。不说馀耳。三现诸天可知。四
此世界等一句总结悉现。二现自法会中
二。先现本会。二以佛神力下现新众来集。
于中佛神力者是前则如其像现神力是也。
所集中有三世间等可知。又如此处光照
无边界一一众会皆悉显现。彼一一会皆亦
如是。光照无边以法无二与此不别也。
又诸光交往不相突碍。以各见当处光照他
不见他处光照自故。何以故主主及伴伴皆
名号品第三¶ 第 172c 页
不并故。主伴伴主皆不违故。问此诸会云何
相显。答有二相。一以此光照彼令彼现此
摄成一会彼处亦尔。此同法华分身诸佛。
二即此一会佛及文殊等融遍法界。是一切
会。以圆教中未有一法不则一切者。是故
一文殊从东来则是一切处文殊一时来。纵
今西方过无边世界说华严处。亦见文殊
从东十刹外来。东方亦尔。未有见彼过
向西者。乃至贤首亦然。以是一乘缘起门
不杂故思之。二智光觉中二。先此处后结
通。此中颂意只融会前光所照诸事。于中二
义。一约境有三种初一颂明法离情谓。二
有八颂会事同理。三末后一颂显事无碍。
皆依前起后。二约心者一恐众见前光所
照事随相执取。是故初偈约佛遣之。令
众舍相离乖理之失。又涅槃经云。如来非
无流。何以故。如来常行有流中故。又佛地
论明。佛非流非无流故也。二恐众生疑。
何因此事而得普遍。故次八偈会事同理。
令众见真显顺法之得。三疑云事既同理
则平等无二。何因得有事事普遍。故后一
偈明则理之事故。而得一事则无量事也。
八颂中初一前既知佛是无流法便为过失。
未知若为是无失邪。今云观佛无所有是
无失也。以佛功德法从缘无性自散灭故。
又释观佛及法悉离性故。此即会前放光之
佛明离见也。二会前光所照处。又明前依
正俱绝住著。三明依正不二也。又明佛身
及无流法俱无所有故不二也。心随者是方
名号品第三¶ 第 173a 页
便观也。入者是正證观。四通会三世间。我是
众生我执也。佛是智正觉。此二主伴平等。彼
二所住是器世间。无所住故离诸有也。又
我谓妄执。佛则真智。此二平等是标也。下二
句释真智。于理住无所住。妄我当体远离
于有。五通会五蕴。数是缘起俗数之相。谓五
蕴若有可在俗数。以蕴空故无有数。又
会前所放百亿光等及所照世界诸数量等。
皆依五蕴色心上立。求此五蕴实无彼数。
故云无数。六绝能所观。非直所见世界等
空。能见之智亦无所有。又见者是人。此亦空
也。七即用常寂观。谓此佛出世即无起故。
又如此空理现前名为佛出。则空佛名无
起。八二空观上句人空次句法空。转如是相
者一约执转却二执之相。二转现二空理相。
皆下一句明观益。并可知。一中解无量
等者。为明此一会等中而有无量会等无
量会等中而是一会。是前光所照处也。于中
初二句标次一句释后一句益。标中通论此
有同体异体。各有相容相即。准上释应知。
此文且明相容故云一中无量等。然通同
异体也。二释中略举二因以释。一由展转
生故。二由非实故。初门者总揽如此尽穷
法界差别之缘成一缘起。是故一一诸缘相
望各有二义。一约体。具空有义故有相即。
谓若无一即一切缘全失自体。何以故。以
无一时多无所成无所成故不是缘也。是
故有一即有一切却一即却一切。此即一
切是空义故。泯自即他。以一是有义故
名号品第三¶ 第 173b 页
摄他即自返上。即一是空义故亦泯自即
他。多是有义故摄他即自。由二空二有各
不俱故无不相即时。一空一有不相碍故
恒时有相即。又由一一缘中空有不二故
不坏自而即他。妙义思之。二约用。有有
力无力义故有相入。谓诸缘起非各少力而
共生故。即一一缘各有全作义全不作义。何
以故。若无一缘馀全不作。则一有力馀皆无
力。馀缘亦尔。是即一有力故能容多。多无力
故潜入一。多有力等亦尔。亦由二有力二
无力不俱故。无不相入时。一有力一无力
无碍故常恒相入耳。又于一一缘中各由有
力无力不二故。不坏在外而恒相入思之。
由缘起门中有此相作等义成一多故云
展转生也。此即一多更互展转相生故得一
中无量无量中一也。二非实故者亦二门。一
相即义。谓一非实一故能摄多。多非实多
故能即一。又多非实多故能摄一。一非实
一故能即多。又即多之一非一。即一之多
非多。何以故以不实故。又即多之一方名
一。即一之多乃名多。何以故是不实一故。
多亦尔。又是亦一亦不一。亦多亦不多。何
以故。不实故具二义。又非一非不一。非多
非不多。何以故。不实故绝二相也思之。二
相容门者。谓一事是不实以无性故。无性真
理既无分限。是故于一事上观无性时。无
不圆尽法界真如。若观一少事无自性时。
不得圆尽法界真者即真如有分。便同
有为。是故一事无性即摄真尽。摄真尽时馀
名号品第三¶ 第 173c 页
一切法既不碍存。而即真故同理俱在一
事中现。多中亦尔准之。又由俱不坏本事
故不是相即门也。由不实之事摄真理故
得相入也。又可前展转生约异体即入。此
门约同体即入思之。又但此经中相即相入
义释皆有二门。一约缘起相由门。二约法性
融通门。故是此二文也。由展转生故不实。
即二门不别。又由相即容二门各摄法尽
故亦不别也。然义恒不杂思之。此下文与
此同者应准此知。此文且约相容义说。故
云一中无量等知之。观益者达此正理于
缘不惧故云无所畏也。以境法无碍故令
智无畏也。二结通中唯结此一娑婆界中百
亿阎浮处。非是后文尽空界等。次第二重云
一切处文殊者。但是十方十佛国土各百亿
处。非是第三重处。乃至末后方为尽法界。
文意如此应知。

第二重照十方各十世界。
长行同前。偈中分二。初六叹佛。后四叹菩
萨。初中一显佛求道之因。二转正法轮。初
句标。次句释不常。下二句释不断。三大誓
为本。四慈力伏魔。五内智断證。六外智化
益。叹菩萨中。一游刹。二念佛。三救苦。四
护法。皆下句结因果。

第三重照十方各
百世界。偈中作二释。一初一偈叹报身德。
馀九叹化身德。前中初二句明大智德。次一
句大定德。下一句大悲德。又释以理智照真
故。觉诸法如空得心净无碍也。以量智了
俗故。觉诸法如幻得调群生也。二释初一
是总馀九别。总中由应机现起故。如幻故。
名号品第三¶ 第 174a 页
令见差别。由则不起故。如空故。平等一味。
由起不起无二故。调伏众生。则常心净故。
云无障碍。下九偈中各具此无二义故用常
寂也。又前三句明净缘起体。下一句明缘。
下九偈以体从缘正明缘起相。于中或见
者有三义。一就一人异时见。谓如初时见
初生乃至后时见涅槃。次第而见。二多人同
时见。谓有人见正说法时则于彼上有见
涅槃等。皆无障碍互不相见。三一人同时
见。谓见初生时于中则见涅槃等。如下文
八相微细等。良由净心无碍故得圆融普
应。于中一初生。二行七步时。三顾眄十方
时。四师子吼说天上天下我独尊时。五出家。
六成道。七转法轮。八现神力。九入涅槃。

第四重照千世界。偈中分三。初二明法身。
次四辨解脱。后四明般若。法身中初一明
理应缘起。谓初句标深。下释无所取相亦
无有能取智。然不住此故应机现也。后一
明现即不现故离诸尘也。二明解脱中三。
初一何者解脱。谓初句明脱体。下三句明脱
用。谓机感相应名和合起。次二偈半辨何处
解脱。谓初一离苦缚离分段故不在世间。
离变易故号人师子。次一离业缚。谓根境
本空虚妄业尽故俱脱也。次一句离烦恼缚。
次一句通结永尽故长流不转也。下半偈明
由何解脱。谓由二利圆满故。如文。三明般
若中三。初一照真。次二了俗。后一双结真
俗融无碍也。

第五重照万世界。偈中劝诸
菩萨修十种业。一慈悲业。二信心念佛业。
名号品第三¶ 第 174b 页
三善慧业。四无间业。五长时业。六观身实
相业。七观心实境业。八神通业。九分别佛
土业。十了知多佛业。于此十中。初一缘众
生行。次四缘佛行。一信。二慧。三观。四求。次
二入观行。一自二他。又一身二心。后三起用
行。初一通用。下二智用。一知土二知佛。

第六重照十万世界。偈中依梵本各四句
为一颂。总有十一偈。于中二。初七言六偈
明佛体性寂灭。后五言五偈明妙用自在。前
中初一明执色乖真。二妙相超情。三显超
情所以。谓以非相为相故。四相即非相故
无合散。五明佛无五蕴。若约小乘佛有有
流五蕴。如婆沙等说。若约始教。佛有无流
五蕴。如成唯识等说。若终教及顿圆等佛无
无流五蕴。如佛地论云。如实义者如来身土
甚深微妙乃至非蕴界等法门所摄。但随所
宜种种异说。六明佛外身内心不异。以俱
脱故。无二故。绝色心也。二妙用中三。初一
智光照。次二身赴感无碍。初一一多无碍。
后一理事无碍。后二举妄显真。初一举妄。
后一显真。如是真实者是前妄想也。由迷人
谓妄为实不见妄实。悟人见妄无实即见
妄实。以称妄法故。又迷人有妄不识妄故
无妄实。悟人无妄故识妄识妄故得妄实
思之。

第七重照百万世界。颂十偈。初一独
拔超世。二妙绝心境。无依者无境也。三性
治离染。上句性离。次句治离。下二释成。四
离妄解真。五转不转法轮。六离有无想名
正意思。七约真谛法绝一多。八约俗谛。于
名号品第三¶ 第 174c 页
中初二句一多无杂。后二句显了知之益。问
上云一中解无量等。与此相违。如何会释。
答此中缘起有四句。一一中有多以一无
性故。二一中无多以一不坏故。三一中亦
多亦不多。以不坏一而无性无性而不碍
一故具二义也。四一中非多非不多。以
二义全夺融双泯故。又由初故有二。以若
非无性即坏一故。由二故有初。以若坏
一无无性故。是故二义唯一事也。此约不
坏。前约无性故不相违。是即由一中无多
故一中有多也。返上亦尔。第三句与第四
句俱不俱相顺亦尔。并无碍成立。思准之。
九观三法相尽名念菩提。一诸法。二众生。
三国土。十观三法如性名了佛法义。


八重照一亿世界。西国数法有三种亿。一百
万。二千万。三万万。下文百千百千名一俱
胝。俱胝者此云亿。是千万为亿。此中据千
万为一亿。对法论(云云)。二十偈叹佛善
巧力。二颂为一义。皆先举所作。末后一句
结由巧力。于中有十。一智断圆满力。二大
智乐境力。三无功成事力。于中三法。一众生。
二化处。三内禅。并离著故云巧力也。四理
智入实力。五示果摄生力。六智入深密力。七
境智双亡力。八记时了处力。九了达群机力。
十善达三际力。于中初一约俗后一约真。

第九重照十亿世界。二十偈。叹佛利他行。
亦二颂为一事。于中初二总标化意。次十六
别辨化事。后二结用同体。初中师子吼者决
定度故。别中八对。皆初一举所救。后一辨
名号品第三¶ 第 175a 页
能救。初对中前一救痴爱众生。如人堕海
由四义难脱。一水深。二波峻。三被网系。
四黑闇故难脱也。众生亦尔。此中爱有二
义。一已得多故如海。二求不足如流。痴亦
二义。一不见过故如冥。二见有乐故结网。
后一是能精进行为能救。即是佛悲境故
云是佛境也。二救五欲众生。谓色等五境
昏心为醉。实无谓有故云兴妄等。三度
著我众生。慧者是佛。本际是我。我是生死本
故佛能灭也。下三句是所救。初句前无际。下
句后无穷。无我法为寂灭也。四救恶趣众
生。初偈是深苦。后二句是重苦。五救外道邪
见众生。六救著三有众生。七救无明众生。
八救长囚众生。下结中二偈。初六句因圆。
初句有缘。二行本。三行处。四行广。五二句行
深。下二句果满。同一切三世间身故也。


十有十六重。以别说难尽故总论之。亦二
十偈。初六举果叹德。后十四明因趣入。前
中初二内智契真。于中初二句一念观多
劫。次二句一念泯三际。次二句知缘起即
真。次二句功毕具果。次有二偈明胜德外
彰。于中初二句名遍。次二句离染。次二句身
遍。次二句说遍。下二偈明依正因果。于中
初福因得依果。后智因得正果。后十四中通
论教修七种行。初二偈修二利行。先自利。
初句福。二忍。三定。四慧。后利他。二二偈成
见佛行。初见应后见真。一切有无法了达。
非有无者有三门。一约三性。二约三无性。
三约双融。初中复二。初别后总。别中三性各
名号品第三¶ 第 175b 页
有二义。所执中一是情有二是理无。依他中
一是幻有二是性空。圆成中一离相二是体
实。此上三一一各融不二为一性故。总者所
执是无。圆成是有。依他是俱。以真妄该摄
二相尽故无二也。二约三无性者初无相
观境中。所执有无皆虚故。又无有有无故俱
离也。依他无生性中。无幻有有性空不二故
俱离也。圆成无性中。无二性有真理亦不
二故俱绝也。三约双融者。三有三无。圆融
无碍二相绝故俱离也。三二偈教说法行。于
中初二句是所化境。乐是信乐。信乐非一故
满十方也。次一句化处。次一句正说。次二
句化益。先离染后成德。下二句功成。四二
偈受法行即是见正说法身。以七觉为法
轮故也。五二偈明舍相见真行。六二偈佛
等生界行。七二偈生灭无本行喻。上来通
答前初十问竟。

* 明难品第六

五门分别。

初来意有二。先分来者前明所
依果法。今辩依果所成因行故也。二品来者
所成行中。位前方便信行最初。信中解行及
德。明难辨解。居初故来。

二释名者。菩萨
是人。明难是法。简异果法故依主释。明难
有四义。一约心境。难谓真俗幽邃。明谓妙
智朗照。二约教义。难谓十义甚深。明谓往复
显畅。三约论道。谓难问。明答。以通问答故
名明难。何者但举法直咨曰问。非理诘责
为难。随问直陈曰答。委释显焕为明。四分
宾主。约宾则长行中明设于难。约主则偈
名号品第三¶ 第 175c 页
中明释于难。故曰明难。

三料简者。就此
因中或分二。初比位。谓此品下至回向二證位。谓十地品下證位。或分三。初三品是
位前方便。升天品下十三品明三贤正位。十
地下六品明十圣真位。或分四。初从此尽
第三会为十解。以信是住之方便无正位
故。摄属十住中。二第四会十行。三第五会十
回向。四第六会十地等。或分五。开信异住
故。又光云义分或三。初三品明始起于先
际。二从升天下明善修于中际三不思法
品等明终显于后际。或分四。初未信者令
信。二第三会下已信者令入。谓解行也。三
十地品下已入者令纯熟。四不思品下已纯
熟者令解脱。

四宗趣有二。初通后别。通
论此三品明十信行法。于中作八门辨。一
释名。二出体。三发心。四定位。五行相。六除
障。七进退。八德用。

三发心者谓始从具缚
不识三宝名字等。创起一念信等。此约始
教。如本业经(云云)。终教如起信论修行信心
(云云)。圆教如贤首品初(云云)。以小乘非此
故不约说。顿教无位故亦不说(云云)。亦可
小乘亦有初信义。如小论(云云)。顿中亦有信
(云云)

四定位者此十信法于始教中自是位。如
梁摄论云。如须陀桓道前四位。谓燸等。菩萨
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彼论及佛性论等皆云。地前修四行。谓十
信修信乐大乘行。十解般若行。十行三昧行。
十回向大悲行。又为除四黑障正使故。谓
名号品第三¶ 第 176a 页
初除阐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执障。三除
声闻畏苦障。四除独觉舍大悲障。又信成净
德因种。解成我德因种。行成乐德因种。回
向成常德因种。又仁王经寄四轮王报。谓铁
铜银金。以此教义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
约终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
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
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
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
愿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
住中。心心有十增成百法明门名入习种
性中。故知无位但是方便行也。又准六种性
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王但言三
贤十圣不言四也。又此经中后四位皆有
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中无此。
故得知也。又本业经但有四十二贤圣不说五十二故知。问若尔何故仁王经十信为种性位仍只立三贤位耶。答此有相摄故
如是。何者义准有四句。一以本位摄方
便故唯有三贤。则没信名唯论住位。引文
可知二以方便摄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
没十住名也。故仁王经云。十信十止十坚
心。则不论十住但名十信也。三开方便
异本位故。则如住前有此十心为方便
等。四于方便处假说正位。如前始教。若约
圆教有二义。若依普贤自法一切皆无位。
若约寄法则同终教。然信满入位之际。通
摄一切后诸位皆在此中。无不具足。此则
约行摄位故也。问信既实无正位。何故始
名号品第三¶ 第 176b 页
教说为位耶。答为始教机粗智浅行位不
分。影似小乘教故说四位。终教机细智深
剋实分异故也。

五行相者若始教行信等
十心行(云云)。若依终教如起信论中四种信
心五门修行等(云云)。若圆教如此三品所
(云云)

六除障者始教如前除阐提不信
障。终教如论深伏烦恼等(云云)。若圆教如文
总灭百障等(云云)。并是满心时灭。

七进退
者修信未满一万劫以还一切皆退。以是
不定聚故。依本业经如轻毛随风等(云云)
设第六有不退心者但是作此不退之心。以
非是位故。未得不退也。亦有人解将此
为信不退者义恐不可。以经中说如轻毛
故。无位故。论说修信未经万劫皆有退
故。若至万劫信便已满。非第六故。若就始
教以随粗相说信为位。是故今后三贤亦
随相粗说。是故至十回向以上方得不
退。如佛性论第一卷说。问彼论中是叙萨婆
多师说。岂是大乘耶。答虽是萨婆多说然
非彼宗。以说有十回向名位故。小乘无此
位也。若终教中信满入住则为不退。如起
信论信成就发心不退故。及此下文深心净
信不可坏等(云云)。以圆同终故。入位已后方
说为不退信也。以因从果称故如信忍等。

八成德者始教中成净德因。及得铁轮王
报亦能进入十解等。终教能成十住位已
则能少分见法身佛。现八相成道等事(云云)
圆中通成后诸位。若约因得普贤三业遍
周法界。约果遍尘世界成等正觉。如贤首
名号品第三¶ 第 176c 页
说。二明品宗者以十甚深义为宗。信中成解行为趣。

五释文者。此中三品则为三。初品明信中
解。次品依解起行。后品解行具故成德耳。
又释初行次愿后德位。就初中二。初正辨
十义。后结通普见。前中依迁禅师释为十
甚深义。于中分二。初文殊问众人答。明妙
慧导众行。后众人问文殊答。明以众行成
妙慧。又衍法师云。初一人问多人明。一中解
无量。二多人问一人明。无量中解一。又文殊
为法主故。多人同问佛境深法也。初一是
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佛说
法甚深。五福田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
深。八助道甚深。九一乘甚深。十佛境界甚深。
初缘起者。诸法依阿赖耶识自性缘生方
得集起故也。何故最初辨此义者。摄论云。
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以成正信
解故。此之谓也。于中先问后答。亦是先明
设于难。后明解于难。前中二。初总告。何故
最初问觉首者。谓创发厌求非初觉不
起。如善财初发于觉城故。又缘起甚深亦
非觉不达故。二正难中此难何因生者。凡诸
菩萨起信解行等皆依如此唯心道理。得
异凡小而成正行故。起信论云。有法能起
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所言法者众生心。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故于此
而起难问。问意云。心性是一果报种种。云何
一心而生多报。又心性既一。果亦应一。果
报既多。心亦应多。设尔何失。谓心若随报
名号品第三¶ 第 177a 页
成多则失于唯识。报若如心为一则乖于
业果。设若救言。若立唯一性心无有能熏
可如所难。今明心性虽一随善恶业等能
熏转故生果报异。此有何失。后遮此救。重
更难云。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等既不相知。
何成熏习。熏习不成何得种种。难意如此。
文中二。初举法设难。后五句遮救重难。前
中三。初一句举法案定。次一句正显相违。
后五句释成违相。初云心性一者谓心之性
故。是如来藏平等一味故云一也。又心即性
故。是第八识无二类故云一也。云何能生
种种果报者显相违也。此是本末相违难。三
或至善趣等者释成违相。于中五对。初一
约依报。善趣是人天。恶趣三涂。二对约正
报。于善趣中眼等诸根有具不具。恶趣中
亦尔。三对重就依报。于根具中屠猎等为
恶处戒施等为善处。根不具中亦尔四对重
约正报就善处中有端正丑陋恶处中亦
尔。五对就端正中有苦乐。丑中亦尔。如是
种种差别故云不同。报既如此不同。其一
心之义何在。自下五句古人释云。约不相
知为难。谓心以觉知为性。能生于业。心
之与业并得相知。云何经言业不知心心
不知业等。此释恐不顺文。何者此不相知
等与上诸句为同成一难。为更成别难。若
同成一难。前心性是一果报种种。正是相违。
故已成难。此不相知于彼何用。若成别难。
复因何义而生此难。故知文意少别。是故
今释不同古也。谓此即是遮救重难。然救
名号品第三¶ 第 177b 页
在文外。设若救言心性虽一。然有善恶业
等熏习种子功能生果有别。所依心性一而
无二故无失也。今重难中有五对。初一约
能依所依不相知故不成熏。此中业是能依
心是所依。离所无能能不知所故业不知
心。离能无所所不知能故心不知业。既
不相知何成熏习。熏习无故岂得因业心
生多报。此等相知约性力说。但无性无力。
故不相知。非约情知。上约本识因相说。
第二约果相。谓因果不相知。果谓异熟。果
报具有二义。一能受报心。是本识种子识。二
所受报相。是果报识。以种是果因不自因
故。受不知报。以报是因果不自果故。报
不知受。既不相知因果斯泯。心生种种。其
义安在。第三约新熏不相知。谓于此报上受
谓采纳则诸转识。以为能熏不同受报。心
谓集起则第八识。以为所熏。互无自性。各
不相知。熏习既亡。一心云何能生种种。故瑜
伽云。不见藏住不见熏习。是名菩萨菩萨。第四约亲疏不相知。谓种子为因。所依本
识为缘。以相待无性谓不自不他不共等
故。亲疏相尽。故不相知。因缘既离。心生何
在。第五约境智不相知。智谓能知即诸识见
分。法谓所知即诸识相分。俱依一心各无自
体。自体无矣。谁共相知。心境既亡。能所斯
寂。心生种种其义安在。又释境法是心变故
不知心。心托境生故不知法。无有境外
心能取心外境。是故俱不相知。相无不尽
也。

第二答中二。初一颂赞问劝听。上半叹
名号品第三¶ 第 177c 页
问会机。下半劝听许说。后有十偈。举义正
答。于中初五偈答后遮救难。以救义若成
本难方遣故。须先答后五偈答前本法难。
此中答意。明藏识缘起有其二义。一是不
起义以无自性故。二是有起义有此无性
缘起故。此二不二。是一无碍甚深缘起。此中
由不起故成起。是故只由诸缘不相知故
而成熏习。有种种法生答后难也。二由起
故不起。是故只由诸法种种生故。各无自
性唯一心性答前难也。又前即不碍一心
即是种种。后即不碍种种即是一心。缘起
正理无碍镕融是其意也。前五偈中。初一法
说。后四喻况。或可长为五分。一宗二因三
喻四合五结。诸法不自在者立宗也。谓诸法
是有法。不自在是法。法与有法和合名宗。
于中有二义。一藏性缘起能所熏起摄多
法。故云诸法。以互为因缘更相系属。各各
不得自有所在。二从诸缘起无自性故
无自可在。二出因者何以得知不自在耶。
因云求实不得故。以本识诸法互依缘起
更相形夺各无自性故云求实不得。此有
二义。一约本识明不自在。以依彼诸缘
无自性故云求实不可得。二约能熏等法
明不自在。以依本识无自体故云求实
不可得。或通论有四义。一诸法依识故于
诸法求实有不得。二本识为依故于本识
求实无不得。三诸法起识故于诸法求实
无不得。四识随缘起故于本识求实有
不得。或开为八句。谓各有有无俱不俱四
名号品第三¶ 第 178a 页
句。故准思可见。又释此有四句。一以不起
不异起故求不起实不得。是故不起不自
在。二以起不异不起故求起实不得。是故
起亦不自在。三以无二故求二实不得。是
故无俱自在。四不碍二义故求俱非实不
得。是故无俱非自在。何以如此不自在者
以缘起自在故。何故不实者以缘起理实
故。三是故一切法下结也。以结随法故在
宗因后。明合随喻故在喻后说。二俱不相
知者如上能所熏中各有有无二义。以二有
二无各不俱故不得相知。以一有一无一
无一有各无二。故无可相知。正由如是不
知等故得有一切法。故云一切不相知也。
此显非直平等一味不坏诸法。亦乃只由
平等有诸法也。四喻中有四喻。此藏识四
义。一相续因果依他义。二互为因果生识义。
三受熏义。四相依持义。初云如驶流者唯
识论中明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是此义也。
此中无绝是彼恒义。流流是彼转义。故彼论
云。恒言遮断。转表非常。若细别分凡水流
时要有四义。一有能流之水。曲有三。一水
体清净喻本识。是如来藏本性清净心。二
土杂成浊喻如来藏自性清净为无明所
染有其染心。三遇冷成水喻如来藏还与
妄识俱成本识缘起。故楞伽云。如来藏名
阿梨耶识。而与无明七识俱等。二相由故流。
以喻本识自相义。谓后水推故前得流。或
前水引故后得流。各有有力无力等。互不相
知而得流注。此即不流之流。如云江河竞
名号品第三¶ 第 178b 页
注而不流此之谓也。经中名流注生灭。唯识
论第三云。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
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
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乃至谓此
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
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乃
至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
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
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
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
如是因果理数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
有智者应顺修。学又依楞伽云。刹那息烦
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
想之所熏。解云前论中生灭隔念。经中生灭
同念。是故则不生不灭之生灭(更思之)。经约终
教。是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名阿梨耶识等
故。论约始教唯生灭是识。细剋亦不成生
灭。以生时无灭应非有为。以相不具故。
若有灭应不得生。以相违故。是故终教中
同念。以各虚假故不相碍也。又依真心故
得同。随相故有异(更思之)。过去灭能成生。当来
灭能坏生。生法能坏过灭能成当灭。又一
灭相望前生能坏。望后生能成。一生相望
前灭能坏。望后灭能成是故相续无绝(更思之)
又生由灭起故。是故生中具有灭。具有灭
故。令生不住还复成灭。灭由生有故。是
故灭中含于生。含于生故。令灭不住还复
成生。是故生灭交涉。前后同时。不相障碍。
名号品第三¶ 第 178c 页
流注不断。又一生相中有四种灭义。同时具
足。一性不成就名灭。二由灭故起是故具
灭。三能成灭故具灭。四由生灭俱是梦妄
计妄中看有前后。理实照时皆无前后。是
故生时还有灭也。(更思之)前念灭流流至于
生。后念生流流至于灭。生灭二流故云流
流。未得治道已前无暂停止故云无绝
已。二流各无等不相知也。三依风故有二
义。一依风得流。喻藏识因相义。谓依惑业
风熏习种子而漂流故。此约因相辨。二依
风起浪。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唯识第三云。又如
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
亦尔。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此中
一风吹故流。二由水故流。故云流流。互依
无性各不相知。或种子流及所依识流等。虽
不相知而有流。上文业不知心准之。四
依地高下故流。喻本识果相义。依种种受
生地报故流。人天处为高。恶道处为下。此
约果相。此中心与报为二。无性故不相知。
上报不知受等准之。或带物而流。故唯
识云。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经
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
随转也。第二灯焰喻成依者有三义一生
识义。二互为因果义。三执受义。初生识者如
依前焰烧炷故后焰得生。明照前境但一
念故不暂停。六识亦尔。名言等依本种子
识故能生后识照于境界。前灭后生间无
暂停。此中以本识如炉油识中诸种子如
名号品第三¶ 第 179a 页
灯炷。所生现行六识如炎无体速灭故不相
知。二俱不相知者古人云。炎炉为二。炷油为
二。四法和合而生各不相知。此恐无理。文
意似取前焰后焰为二。由速灭不住无体
可以相知。六识依本无体亦尔。心不知受
等准之。二同时互为因果义。如摄论第二
云。论曰。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燃一时
更互为因。释曰。由炷体依止能生光炎
故。炷是光炎生因。光炎则此生刹那中由
能烧燃炷。光炎则为炷烧燃因(乃至云云)。论曰。应
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
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为识因。释曰。此阿
梨耶识为种子生因。若无此识三业生灭
无可依处。如体谢灭功能亦尔。故由此识
诸法体生。功能亦立。是故本识为彼生因。彼
法亦尔。若彼法无此识。起在现在无有道
理转后异前此变异是彼法果。解云。此中前
念炎炷同一刹那更互生烧。各有因果亦同
时谢灭。后炎亦尔故云炎炎。未至治际此
法恒起。故不暂停。以二因二果不俱故不
相知。一因一果无二故无可知。又亦能烧
炷之炎及炷所生之炎故云炎炎。以生理
不停故则是烧。烧理亦尔故云不暂停。不
相知如上。此中互为因果义略作二重。各
有三门。一护过。二显德。三示过。如问答
(云云)。三执受义者。此中明灯有二功能。一
内烧炷燋。二外发光照。喻此本识有内外
执持。瑜伽云。此识执受有二。一内执受种
及五根身。二外执受器世间。犹如灯炎内
名号品第三¶ 第 179b 页
执膏炷外发光明。此之谓也。此内外二故
云炎炎。恒执无间故云不停。内外为二。以
无性故不相知也。第三风喻熏习义者。此
中风有二义。一有力能动他。喻转识能熏
成种子等。二无体义。谓此风不能自现动
相。要吹物令动方知风相。此动乃是物动故
知风无自体。诸能熏法不能自成种子。要
熏本识成种子已方显能熏。此种乃是识
种。故知能熏无性。二俱不相知者风物为二。
依物之动则风无性。随风之物物无自性。
亦二无二有不俱。一无一有无能所。故各不
知也。识中亦尔准之。故云诸法亦如是。第
四地喻相依持义。如地轮依水轮水轮依
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心义亦尔。
境界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净心净
心无所依。又释现行依种子种子依本识
本识依真如真如无所依。不知者空与风
为依。自无体故不知风。风与水为依自依
空故无力能知水。水望地亦尔。识中亦准
之。上来答后遮救难竟。第二答前本难中
五偈分二。初二正答前难。后三便显观门。
前中难云。心性既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今
答以随诸转识熏习故生。非是一心自作
种种故云眼耳乃至因此转众苦。前或至善
趣等五对皆约报辨。故通云众苦也。此中
眼等五识可知。心是本识有集起义故。意
是末那有思量义故。情是识则第六是了别
义故。此八各有根。五根可知。意为第六根。
七八互为根。皆有生识义。是故云情根。因
名号品第三¶ 第 179c 页
此能所熏和合转众苦。疑云既随熏转众
苦即是成多心。云何仍说唯一心耶。答云
此能熏诸法若是实可使随熏失一心。众
苦既虚假故得一心实不转疑云若实不转
云何前言随熏转众苦。答云但示现转非
是实转。疑云于法性若有此示现亦得相
违。答云但随他有示现。于彼法中无此示
也。何以无者以示现无所有故。此偈中上
半明不染而染。下半明染而不染。下三偈便
明三无性观。初一遍计无相观。谓上八识等。
约执但是虚妄都无所有故云也。次一明
依他无生观初句观。方便寻思等。次句观境
有者是前眼耳等。无所有者以众缘无性故
空也。次句正观以见无所有理故云不倒
也。下句释云。以得见法之眼不杂无明故
云净也。后一明真实无性性观。于中虚妄
是所执性。非妄是无相性。实是无生性。不实
是依他性。二观若成是出世间。二观若无是
世间。约观智说。此等有无相待不实。故云
但有假言说。有无俱亡方入无性性观也。
此应广说三性二性等观约解约行分之。

第二教化甚深何故来者。前明摄心入
理。此辨后智救生。财是法财故也。于中先
问后答。此中问答似少不同准答取问。问
中应云。如来既十随教化。云何复说众生则
非众生。答中明身命等皆空故。是十随教
化则非教化。以众生非众生教化亦非教
化。此有何失。又准问取答。难意云。如觉首
所说。众生既空。云何教化。教化之时若如圣
名号品第三¶ 第 180a 页
智称理见空。则不成化。若同凡执横计
为有。即不能化。此是有无相违难。答意众
生是空空是众生。大品云。非以空色故名
色空但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解云。以
即色之空方是真空非断空故此非凡智
境也。则为如此众生以如此十随说如
此法门。方为真教化。难问中二。初一句举
正义。二云何下显相违。于中古人将随身
是总。今初一是总馀十是别。初一是发心时
得道时等。论云。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随其
报命。或长时或短时应受化故。则于彼时
而教化之。三随其所受身时。如待得人身
方教化等。四随所作行业时。如待作恶行
方得法忍。如净诸业障经说善行等准之。
五随当起何欲乐而受化时。六随起何誓
愿而受化时。七随起何意念何事时。八
随起何方便而欲造修时。九随起何思
惟照察时。十随起何筹量计度时。十一随
起何等见应受化故。如来尔时则便化
之。既如此随机屈曲教化。而说众生则非
众生。其理安在。第二答中二。初一偈赞德劝
听。上半叹文殊德以智中不杂无明故
云明智。能照唯心之理故云境界。何故恒
照此境者以常乐寂灭行故。后九偈中二。
初七正答前问。后二遮难重答。前中随时一
问无答。以总不离别故。初三偈答随身一
问。次二答随命一问。次一答随行一问。后
一通答馀七问。初中先二明人空。初一昔来
谓我在身中故。今明身无我亦无。则以界
名号品第三¶ 第 180b 页
分别观观是身不可得故。则达所执身中
我有即是无也。次一昔来谓身依止于我。
今明我无身亦无。则寻能依身分观所依
之我不可得故则于身不著也。次一以内
类外明法无我。于中初二句标次一句释
下句益。如此随身则非随故。不异众生
则非众生。是故无失也。就答随命二偈中。
初一观境后一观智。前中身谓名色则果报
身。命谓正受生识则是本识。本识与身从始
至终更互因果和合无二。喻说可知。此互为
因果非二乘愚夫乱识境。故言不可知。此义
谁能知。以智者能观察故则佛菩萨法如智
也。所以得知身命更互为因缘者。以分别
依他无常法更互为因故有身命。以常住法
不成因故既云无常。即有非有各无自性
故云空无我。及离增益损减等一切相。就
答随行一偈中。由本识与意识诸熏习法
更互为因故。业功能生非有人法等故云
无我犹如梦。非唯业行独绝二我。业所得
报我性亦寂故。其因果似前后异。无我义
同曾无异也。次一偈答后七问。以随欲乐等
七皆是心数。依心王不自在故。故举心王
总收通答。故云唯以心为主故。又释。一切
世间法唯是自心变异所作心为其本故云
主也。然愚夫不了唯心义故。妄随分别
起此欲乐等七种心念。以皆取相故悉是颠
倒。是颠倒故则空无所有。是故随之则非
随也。下释遮难。恐有难言。若众生如此则
空自是法门。随亦尔者何须更化。释云。以
名号品第三¶ 第 180c 页
不能解诸法则是无二故。是故化之。又更
难云。则此不解真实之众生岂不则是空
耶。释云。以从缘起故非无。速灭不住故非
有。此二不二是众生故云无异相。是故得
教化。前偈明须化。后偈明成化。

第三业
果甚深内先难后明。难中二。先举法正难。后
然法性下遮救重难。此中难意。若四大中无
我者谁作善恶。谁能受报。此中执有作用
应有作者。是以用徵体难。设小乘救言。虽
无我人作者然有善恶因果法故得如此
也。犹是法执。故重难云。然于法性无善无
恶。此显法空。既于法性空无善恶。若无
作者更因何法而有业果。故知有我。我既
实有无我之理安在。难意如此。前中二。先
一句举正义。下显相违。于中五对十句。初
一约受报计有受者。二约作业计有作者。
三约报中差别。内约行外约身。若无作业
者何因有此别。四约多少报。如经中说。能
作多业受报亦多。少亦尔。故知有我。上
约生报。五约现后报。下遮救难可知。亦是
覆却重徵。第二答中。何故宝首答者。谓事中
显理得可贵多宝。于中有二。初一偈法
说。下九喻况。前中二义。一举义正答。二引
佛證说。非已能知。初中上二句明业果
不坏。下一句明无作者。谓随其所作诸差
别业熏于本识。本识依他变似其业所起果
报。故有多报等种种不同。但是诸识缘起
互相集成无自性故得有业果。实非四大
中别有人我能作业受果故云造者无有
名号品第三¶ 第 181a 页
也。此则由无性理故法性无善恶。由无性
故成因果故有业果差别。此但有无性之
因果。何关有我人。故云四大中非我等也。
如此正法理数决定。三世诸佛之所同说
故云诸佛说也。楞伽第一云。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生死犹如梦。而彼业不失。此
之谓也。下九喻中皆有二义。谓业果历然而
无所有故成喻也。一明依他离性喻。谓本
识如镜。随熏所现业果如像。此是依他义。
内外无所有者明离自性义。此有三重四
句。一约像。谓无质不现故。内无所有非
镜无现故外无所有。由是一像故俱无所
有。由是像故俱非无所有。以凡是像义必
由内外方得现故。二约质。谓面南像北故
质内无所有。由如面而现故质外无所有。
俱不俱可知。三约镜。谓镜铁坚密间无空
处。不受物故像非内也。凡欲观像者皆临
镜观之。所以非外。俱不俱等准之。如此无
所有而影像历然。业如像性如镜故云亦如
是也。起信论云。二者因熏习镜。谓一切世间
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
一心。以一切法则真实性故。此之谓也。第
二明无知成因喻。谓本识如田。业等如种
子。多类种子同一本识故各无自体可得相
知。然识功能不失坏故而能为因。如纯净
土得雨生草。此多草种于彼土中求各各
性皆不可得而能为因。纵深掘地所得之土
得雨生草。草种同土虽多年不失。此亦
尔经云。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遇众缘
名号品第三¶ 第 181b 页
合时要当酬彼果。故云业性亦如是也。又
水土为疏缘。种子为亲因。各全夺有无故。
是故不相知。识中准此知之。第三因能现
果喻。谓业性如幻师现果如幻色。虽似有
而非有故也。第四果法无念喻。谓由咽喉等
因缘和合出声。实无我能。但从名言熏习
生似于言说。如木人出声无自念云我能
出声及非我出声之二念也。又木如藏
性。匠如妄想业等。木人如众生报相。故无
我非我也。第五因体无杂喻。谓鸟在㲉时
未辨音相。出㲉随类方有异音。口业种子
在本识中同无记性。无若干相。至受生处
报熟之时能出众声。又功能生果不同如鸟
出㲉。业体性空无别如鸟在㲉。此乃喻是
前后。约法同时。第六现果无来喻。谓如父
母为缘受生识有烦恼业等种子为因。此
识与赤白和合时名因缘会则此名受生。
无别来者虽无来去而报渐长不妨诸
根各别。业亦尔。思动身等造业。无别来处。
后若熟时感报差别。第七苦报无本喻。谓以
恶业熏自心故令心变作种种苦具。还自
恼害。然彼苦具虽外无来处。然恼害事不
坏。业亦如是。虽无自性然感报不灭故
云业性亦如是也。第八胜果无根喻。谓善业
熏心心幻现果亦无根本。小乘说轮王灭
后七宝贮在铁围山中。后圣王出七宝还复
现于王前。今此不尔。但由业熏自心变现。
无别宝体使之来去。业性亦尔。论云。善恶
熏于心。何故异心说。第九有无同性喻。谓
名号品第三¶ 第 181c 页
有流业未得果。及治道前为本识摄持功
能不灭。名为成。至其得果及得治道时。
业功能尽。名为败。寻其成时无所从来。
求其败时亦无所趣。此并不坏世间说第
一义也。

第四佛说法甚深。初难中二。先举
法正难。后遮救重难。前中二。初举正义。二
正设难。谓十种相违。一法是一味真如也。难
意云。所觉既一设教种种。义若非一可使
随言并实。即乖一味应失所證。义若一味
而不随言即诸教种种皆应虚妄。此是教义
相违难。彼若救言。我此所證一味理中具多
德故。是故诸教各显一德故不相违。为遮
此救故重难云。而于法性中分别推求如
此多种实不可得。不可得故教便乖义。又
释此是体用相违难。谓觉一法是体。应机
现多是用。若以体从用应乖失一法。若用
同体种种便虚。若言一法之内有种种故
不相违者。而法性中求种种不可得故不
成救也。十句中。初一总馀九别。一教声普
遍。二教力摄生。三声声差别(已上口业)四身业。五
意业。六身用。七依报。八严土。九分齐。若具
说应一一句初皆云唯觉一法云何无量也。
答中德首答者显法理德深故。于中二。初一
偈叹问略答。答意云以一味法界是无分别
义非是一数之一。是故随缘成多而不异
一味。一味湛然而不碍种种。此二无二。是故
诸教并实而一味理存。如此无碍。是故名为
甚深微妙义也。又释。此不异多之一。是如
来所觉。不异一之多。是如来所说。是故一为
名号品第三¶ 第 182a 页
甚深。以不异多故。多亦尔。反上可知。故
云甚深妙义。求功德者以知一起多堪摄
生故。求此一得。又知多归一堪證理故。
求此多得故名智者也。下半偈德首自显
约法为名也。此中九喻并显不改一无分
别而成事差别。一明法能荷载万机喻。二
缘灭众惑喻。三入器无变喻。谓如法界胜
流义等。四拂动诸根开觉喻。谓熏成种子
动令厌求也。五应欲随润喻。龙如佛身雷
如梵音雨如正教无分别故不异一也。六
缘生众德喻。谓依净法界成修生诸行等。
七无垢照机喻。八应机无往喻。九随缘不变
喻。此上诸门皆不异一。无分别而现多种
利益事。如梵应大千喻如说无量也。身
无异喻一味常存也。馀门并准。

第五福田
甚深难中。初正难后遮救重难。难意上既云
佛德无异。则应设施得果不殊。如何今见
得报差别。此是缘果相违难。恐彼救言。佛田
虽一若人于佛兴上妙供。佛于此人生亲
爱念。故得胜报。弊恶返之。为遮此救故后
云如来平等无有怨亲。此是三念处法也。
正难中初举正义后显相违。于中初句总
十句别释上总中不同之言。一色相好丑。二
人中四姓及五种姓等。三如贵而非富富
非贵等四句是家。四眼等根具阙好恶及根
机利钝等。五生财金粟等。六等一布施有
得奇特财物。如树提伽白叠以钉入地七
寸不穿等。七眷属善恶等。八既各卑己行
施。应同得自在。今乃有。或于一人得自
名号品第三¶ 第 182b 页
在馀处不得等。各有分齐。阶降不同。九福
德多少。十智慧浅深遮救可知。答中目首者
见此法明白故。答意凡施佛由二因。一由
施者用心不等故。遂令得报千差。如温室
经说。皆由用心不等故。二由佛大悲不思
议故。究竟皆悉令得解脱故。大悲经第二
云。下至畜生能念佛者。悉得最上涅槃尽
烦恼际。况于人等。又如下性起见闻之益
等。是故偈中众生故有异。是初义也。能烧
一切有是后义也。此二无二。同一报故不相
违也。引十喻示。一缘能现果喻。二应机随
解喻。三善巧随顺喻。四应感令喜喻。五物
感现形喻。六善除惑障喻。七殄灭智障喻。
八悲情普被喻。九动令生厌喻。谓不令坚
乐也。十焚烧尽灭喻。谓令得涅槃也。


六正教甚深难中三。初举教力。二为知下举
行力。于中十法分三。初总知五蕴。二知三
界染净报别。三知痴爱是报缘。三若知下
以行难教显教无力。难意为因教法断
惑。为因勤观诸法断惑。若因教能断则
不须精进。若因勤行能断则教无增损。谓
此教法于德不增于惑不损。又释得教不
增失教不损。以无用故。此是教力相违难。
答意以教是精进之缘勤观扶教方能断
惑。是故速出。教有胜力懈怠乖教则无教
力。是故难脱也。难者以行力夺教力。答者
显行由教力故也。以应教离懈怠故。进
首答之。偈中三。初一劝听总说开二章门。
次一偈辨精进顺教释速出门。三有八偈
名号品第三¶ 第 182c 页
明懈怠违教释难脱门。一多闻懈怠喻。是
人先已小闻尚不能领悟。如小火也。今更
强求广多闻诵。如湿薪也。以新旧俱失都
无成益故为懈怠。又此人欲以少时顿学
多法。学既不成遂成懈怠。二无力懈怠喻。
是人薄福少心力。复数废习。无所成故为
懈怠也。又此人虽亦多时然数间断。故业
不成名懈怠也。三偏修懈怠喻。是人背善
知识偏于经卷求习闻慧。无所得故懈
怠也。又此人虽无间断。然阙缘故业亦不
成。四倒修懈怠喻。是人闻说书持经卷便
證解脱以不知别时意故。久而不得便生
懈怠。又此人虽有外缘并是错学之人。妄
取倒求。故颠堕也。五过求懈怠喻。是人不自
知无闻慧。径望总达一切佛法。既不能达便生懈怠。又此人虽外有良缘内因有
阙。谓无信心手无持戒足。不挛定弓不
茹智箭。云何能射烦恼大地。六少力懈怠
喻。是人以刹那意识则望究尽佛法深海。
既不得入。便生懈怠。又闻一念称佛灭多
重罪。但称一句则休云我罪已灭等。七小
治懈怠喻。是人闻佛教能灭烦恼火。则以小
闻望尽灭之。久而不尽则谓佛教无用。
并皆弃舍。故是懈怠。八无求出意喻。亦名执
我慢高喻。是人闻说众生则真如。以不解
迷悟故。则云我既是真如则是已證得法
界更何所修。则生懈怠故也。

第七正行
甚深难中三。初引佛语举正义。二云何下
设难显违。于中初句总。次随十种垢法是
名号品第三¶ 第 183a 页
别。恒上心现行故不离心也。三心无所行
等是结难反徵。谓虽闻正法无心依行而
欲断惑。故知佛说闻法能断其义何在。又
释此是遮救重难。谓若救言。若依教行即能
断惑。故闻法能断义还存者。今重难云。此
依教行既是心有所行何能断惑。若依道
理。要须心无所行方能断结故。是故闻法
终不能断。答意则此心无所行名如说行。
故能断结。若但唯闻实无断义。可有闻而
不行。无有行而不闻。故曰一切佛法以闻
法为本故也。此与前正教甚深何别者。前
以行徵教难。教力摄行答。谓若无教勤行
不成故。此中以教徵行难。行能行教答。谓
若不行多闻无用故。执教成行故。法首答
也。十偈初一劝听总答。非但积多闻者明
多闻不是过患。但是唯也。以阙行为失故
也。后九举喻显失。一不如说行喻。二随
说废思喻。三计文迷行喻。四自谓非分
喻。亦名耽文失行喻。五恶业障碍喻。六不
解自说喻。七不见自义喻。谓前约教此约
义。八废正成助喻。谓如牛王目比丘诵八
万法聚永度多亿众得道。自身不免堕
地狱等。九隐非现是喻。谓如调达善说
法内怀朽烂等。又倚恃此说非分自高。返
为所害等。问何故此中诃毁多闻。十住品
中乃赞多闻。答为信中行劣恐滞文故。又
是闻熏之初令成一心无倒听闻故。十住已
去行胜故。不滞著故。能广利生故。

第八
助道甚深难中三。初举正义。二何故下设难
名号品第三¶ 第 183b 页
显违。于中六度四等为十。此约行辨。若约
位论则加方便等四为十。此中般若应是
世间慧摄。不尔非难故。三此一一法下结
难反徵。难意云智慧为众行之主。何不唯
赞此而叹馀行。馀行离慧皆不得菩提。何
须赞之。此即以助徵正难。答意者以正助
相资答。以能会助同正故。智首答之。十偈
中分三。初一叹问劝听。次二偈开二章门。
谓初偈明果非一行成正要待助资。后偈
明众生乐欲别。随根故别赞。三释二章。初
三偈释随根别赞。又涅槃中于悭等人前
不得赞施等者据根未熟。为将护故。此
文约根熟故。馀亦尔。后四偈约法喻。释初
相须章门。施为摄他。戒为自摄。此二通为
众行之本。已修善根忍防不失。未生之善进
故令生。又忍护外烦。进防内慢。故云防
护。禅定伏除。智慧求断。故云安稳。又禅摄
外散。慧證真理。故云安稳。四等益生称悦
自意。故云安乐也。

第九一乘甚深难中三。
初举正义。二设难显违。三结难反徵。难意
一切诸佛同修一乘。因行既同。得果应一。云
何今见诸佛世界种种不同。乃至法住如是
十种各各不同。无有不具如是一切差别
佛法。而言唯以一乘。其义安在。此是以因
徵果难。因同果亦同。亦是以果徵因难。
谓果异因亦异。答意理实因同果无差别。但
随众生感见差别。非是诸佛自有优劣。以
明达一乘顺相故。贤首答之。十偈分二。初
二偈就实以明因果俱一。明上唯一乘得
名号品第三¶ 第 183c 页
出也。于中先因一后果一。因中初半明所依
法性一。下半能依行修一。果中初半所證法
身一。下半修生胜德一。于中心是大定齐。次
是大智齐。此二是内同。力无畏等是外化用
齐。通论有三。初体同。次德齐。后用等。二有
八偈。明以体从缘现有种种。明上世界等
不同。是随机见异。非佛有别。则展转释
疑。于中初一明佛随机现差别。二疑云何
故现异。释以众生业异见差别故。三疑何以
得知众生俱依自业见异。释以众生既不
见诸佛法身众等故。明知是但见自心所
现差别。非是佛体有若干也。此明报佛身
土地前二乘俱不能见也。四疑真佛平等众
生不见。谁能见耶。释本行广净等者得见故。
此明地上菩萨见实报身土。五疑地前众生
既不得见。何由得入真。释以佛力自在各
令分见后还令入。六疑佛力既自在。何不
则令众生一种见耶。释佛无憎爱。彼依自
心故见差别。七疑云我今现见佛自差别。岂
开我心。是故差别过在于佛。释云若不唯
汝心可如所责。既实是汝自心变现故非
佛咎。八疑云若佛不自有差别现。何故有
常见有不见等。释云净心器者自心感见。
以佛是心法如是故也。

第十佛境界甚深。上
来文殊问多人。今多人问文殊。首伴互彰
故。上论馀法馀菩萨说。今辨佛境界。同请
文殊者久已成佛显智深故。又文殊问皆以
理反徵相违结难。今但咨请不敢难者为
显尊故长故众首故。又此佛境界通二种。
名号品第三¶ 第 184a 页
一所證境谓真俗等。二分齐境。谓依小乘三
十四心以去是佛境也。若三乘十地满后是佛
境界也。若一乘十信满后是佛境也。则如
此辨在信中者是也。又三乘等不通因位。
一乘因果同故。亦是普贤境界。馀义如性起
说。文中二。先问后答。问中四。一总告。二结
已说。三叹文殊。四正陈请十一句。初二问
自利德体。次五问利他德用。次三问所益众
生。后一结其广大。又初一是总果体也。二以
因成果。问体證境因。三入处谓因圆果满
乘化普入世间等。四所度谓入世间辨所
度生也。五辨知度生法之智。谓知法界法
门之智。六所设法药。七应机差别说。八明
机入法。谓非染识所识也。九既非染识境。
云何令得知。十既得知已照除何法。又释
此三问令所化如次得三慧益应知。十一
总结佛境广遍何处。答中十偈内第八一偈
答八九二句。馀偈次第答馀九问。初偈答
境界。上半举所入法。此通二义。一齐者等
也。谓齐等虚空即是真如为所缘境也。二
齐者分齐也。谓齐法性真空已去是佛境。又
上句深下句广也。下半明众生證入。言无所
入者。以众生则是法身故无更入。如常在
虚空。岂得更言入虚空也。二答因者一他
分因唯佛能分别。二自分因说不尽。以多劫
修故。又多故说不尽。等佛故唯佛能分别。
唯佛能分别显深也。说不尽广也。自馀者除
佛以外馀人说不能尽也。三答入者。上半
明随缘。下半明不变。谓寂而常用故普入
名号品第三¶ 第 184b 页
也。用而常寂故寂然也。和而不同故云不同
世所见。正由能入故不同也。四答度者。谓
入在世间作何等事。谓度众生。上半举度
生。下半明度数。五答知度生法。之智。谓上
半是能知。下半所知。六答法药。谓初句明
法体。次句法用。下半明用不异体故唯佛
知也。具分别有二。一以无异法界随机
多说多故难知。若具分别唯佛知。二此多
说则无异。无异则多说。此各不坏二门不
碍即一。此难分折。若欲具分唯佛能知。七
答知音说法智。上半所知。下半能知。谓虽
了知众生言音而以说法。然常无作故无
分别。八答识中二句。初句不可议故言语
道断。非耳识等所识。下句不可思故心行
处灭。非心思量也。又非染识亦非染心。
如楞伽云取相名识不取相名智故。四
依中不令依识也。九答决定知中二句。
初句举法。谓自性清净如来藏法。下句示
令决定知也。十答照中。上半照除烦恼障
證寂灭涅槃。下半照除所知障得菩提平
等行世间。又无明者无能照也。无所行者
无所照也。平等行世间者绝能所而照
故云平等行。行犹照也。十一答广中。上
半所知广。下半能知广。

第二结通普见。
明此则是一切处文殊共一切处觉首等
说法。前品光照令见众会。此中佛力令
众见所说法事。谓因果也。文有三。初辨此
界。二显东方。三类九方。初中三。先明佛加
众。二明所见十事。三如是下结。十中前五
名号品第三¶ 第 184c 页
因。一行所轨法。二依法成行。三行非出世。
四依身等起行。五随根欲所乐而作行业。
后五果中。一总。二依。三正报中持毁。四正中
说法。五总结。又释。初一是智首所说六度行
法。二是宝首所说业性义。三是进首所说懈
怠难脱义。亦是法首多闻过等。四是财首所
说随身随行教化义。五是德首所说佛法一味
随根分多。亦是目首因一随缘多等。六七
八是觉首所说心性随缘果报不同等。九十
是贤首一乘文殊佛境可知。类馀方中。是
前光觉品所辨者是也。

* 净行品第七

释此品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依梵本名
圆净行品。无性摄论中名清净所行经。谓三
业无过云清净。心起愿称行。行顺普法名
圆。此持业释。又净是理。行是智。理智无碍
为圆。依主释也。又愿是能净。行是所净。令
行光洁。称性名圆。以是普贤愿行故也。
又愿无垢名净。即愿是行故云净行。


来意者。前解次行。又前行次愿。义次第故来。

三宗者以愿海为宗。但愿有四种。一誓
愿谓行前要期等。二行愿此有二种。一与行
俱起。二但对事发愿。则此是行以防心不
散故。三行后愿谓以行回向愿得菩提等。
四自体无碍愿谓大愿究竟同法性海。任运
成辨一切诸事。此中唯论行愿。馀者义通可
知。

四释文中二。先问后答。以对缘巧愿
非智不熟故。智首问也。显事近而趣远微
妙难知故。文殊答也。

问中相从为十一分
名号品第三¶ 第 185a 页
二。初七明自分因行。后四明他分果行。前
中二。初三明三业成福智。后四明福智之
果。前中九种三业分三。初三离过是创修
故。谓离三毒。次三成三行是次修故。谓一
自得不失。二他不能动。三能摄得他故令
赞也。后三显三德是修终故。谓一福德。二
断德。三智德。皆以后释前可知。二果中二。
初明福果中十句。一依果胜。涅槃说。常生
中国有佛法处。二种姓胜。地持论说。生于
上族。三富而贵。是家胜。亦是如来家生。四身
有善色。亦是诸根完具。五身有福相。亦是
相好具足。六念定亦是胜。念亦是总持不忘。
七慧观亦是报生智。于法能解。八意趣谓向
理等。九威德胜。亦是自在胜。谓情无怯惧。
依智论菩萨别有四种无畏。一总持无畏。
于法记持不惧忘失。二知根无畏。知根授
法不惧差失。三决疑无畏。随问能答不惧
不堪。四答难无畏。有难皆通不惧屈滞。
十常自开觉。亦是觉他。谓觉知生死。心生
厌离。二明智果中九句。初二胜凡夫。次二
胜二乘。五深故不可量。六功能广故不可数。
七离分别故情不能思。八体实故不可称。
九离言故不可说。第二因力成行中二。初一
能成之力。二善知下所成诸行。前中八力。一
因力者。如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梨耶
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则是性
习二种姓备故云具足。二现行勇意。是摄论
中正思惟力也。谓思量是意义故。三巧便入
法。亦是依思动身口而起行故云方便。四
名号品第三¶ 第 185b 页
善友助成。是摄论善知识力也。五所观现前
引起观智故。六机根已熟。堪为入法之器。
又具信进等根。又是资粮善根当摄论福智
二力也。七防心照理止观俱行。八止观熟
已得深禅定。此上八种皆能成行灭惑得
果之胜用。故同名力也。于初菩萨云何而
得令彼具足。故为问也。第二成行者。谓依
前诸力得成解行有三。初善解法相行
有十法。一蕴。二界。三入。四缘起及三界三
世。各善知差别而不可得等。二摄念入理。
行亦十法。谓七觉三空照真理故。三广修
十度行可知。第二问胜进果行中四。一内
谓具十胜德故。二外谓十王敬护故。三悲德
普覆故。四智德独超故。初中十力略作三门。
一释名。二出体。三建立(别作)。三悲德中九
句。一作善友覆荫。二救其现苦。三令其离
怖。四为得乐之处。五炬除惑闇。六与大智
明。七灯照现理。八引至方便道。九引至究
竟处。又释九句相从为四。初二句化生除
障。谓覆荫众生令外恶不干名舍。在苦
能拔为救。次二句化物生善。谓始为物归
终为趣向。次三句教生智慧。谓令解教法
为炬。见理法为明。令知行法为灯。后二
句导以起福。谓生福之始为导。成福之终
为无上导。更别解如下第一回向经中自释。
寻之具辨。四问智德独出中七句。初第一
者位过世间。二大者德体无待。三胜者行用
殊胜。四上者下不能及。五无上者上无能
过。六无等者馀无能等。七无等等者无等大
名号品第三¶ 第 185c 页
圣自相等故云无等等也。又释第一有二
义。一大二胜故云第一。谓化德过人名大。
自德过人名胜。大有二义。一上二无上故
云大。胜有二义。一无等二无等等故云胜。

第二答中二。先叹问二通答。前中多饶
益是授因行。多安隐是令得果。此二标也。
慧利释初也。安乐释后也。又释初益成出
世因果。后哀悯下令益人天因果。又佛地论
第七云。令修善因名利益。令得乐果名
安乐。又令离恶名利益。令其摄善名安
乐。又拔其苦名利益。施与乐名安乐。此
世他世世出世等应知亦尔。二通答中三。初
标意答。二偈颂答。三结益相。初中二。先举
意总标。谓成熟身口意是以愿净三业也。
能得下明所得益相。二于佛下释成三业得
妙功德。于中二。初明自分因行。于中三。初
明意业胜德。二去来下明语业胜德。于中
初总辨。二不舍众生者明法轮应机。三明达
实相者法轮应理。四断恶者法轮离过。五具
善者法轮具德满。三色像下明身业胜德。第
二胜进果行中初具种智。二于法无碍。三
辨定德。佛为第一。简异佛故云第二也。

第二举颂正答中二。初标起后正答。答中有
一百四十愿通答前诸问。何以尔者以一一
愿中皆有六义故。能随事转本所习防净
三业巧成菩萨二利行。体契普贤法具上
诸益。是故通答彼诸问也。一转舍事。二转
成法。三转他令离过。四转他令入法。五
转显自过。六转成自行。且约初一愿作
名号品第三¶ 第 186a 页
之。馀一一皆准知。谓初愿转所居事家。是
转舍事也。二愿成所證空法。是转成法也。
如净名经云毕竟空寂舍。斯之谓也。三愿
众生离家难。是转他令离过也。四入空法
中。是转他令入法也。五自虽居家由此发
愿。转自见家之心不作世间家解故。令过
患不入自心。是自转离也。六既不见世家
则见为法。悲念众生令入此空法。是自转
成悲智行也。此六中前四当成以是要期誓
愿故。后二现就以是则行愿故。所以有
此六义者以凡一愿上必有三义。一所依
事。二所为众生。三自智缘彼。此三皆有舍
世事成法门之二故有六也。如此随事防
心不随世法。常游法理不失正观。是其
意也。又此下诸愿中随事逆顺差别相从略
辨十势。一转事入理势。如初偈转事家
入空理等。二转染成净势。如若得五欲是
染功德具足是净等。三相似类转势。如布施
转令悉舍一切心无著等。四转因成果势。
如顶礼佛塔是行因得道无见顶是果等。
五转世同出世势。如在房室等为世。
贤圣地为出世。六转依同正势。如见城郭
是依报也金刚身等是正报也。七转伪归真
势。如见仙人等。以仙非真脱故。转向正
真究竟解脱。八转人同法势。如见疾病人
等。身空是法以知人病身则是真空法故何
苦不脱。九转境成行势。如受著袈裟等。
是境离三毒心欢喜是智断二行也。十转虚
同实势。如若在伎乐为虚法乐为实。馀偈
名号品第三¶ 第 186b 页
皆各类知之耳。就此文中长分为十。初明
菩萨在家时愿。二从以信舍家下明创出家
时愿。三从受持净戒下明既出家已受禁
戒时愿。四从若敷床座下明既具戒已修
定慧行时愿。以出家人三学是其正所修
故。五从下床安足下明既出定已于住处
进止威仪时愿。六从手执锡杖下明为乞
食利生故疾速进路时愿。七从见趣高路
下明在路见闻诸事时愿。此中二。初见依
报事。二从见严饰人下明见人物事。八从
入里乞食下明行至聚落乞食时愿。九从
若入水时下明食讫礼诵时愿。十从昏夜
下明昼夜寝觉时愿。如是始终随事发愿
无空过也。智论第十二云。智慧人有二。在
家名婆罗门。谓七世清净。生满六岁皆受
戒出家名沙门。此云息恶。问何故璎珞明
入理愿此经多明对事愿耶。答此经顺一
乘。在事益大。彼约三乘。在事不胜故入
理辨也。

* 贤首菩萨品第八

释此品作四门。

一释名者。依梵本名
跋陀罗。此云贤。室利此云吉祥。或云德或
云首或云胜。是故非是初首之首亦非上
首之首。此等梵语皆有别名故。此但为显
吉祥胜德超绝为首。当体至顺调柔曰贤。
贤约体性首约德用。是持业释。于此信满
入普贤位。具有二义。若约果则下文贤首
佛刹等。此中约因故云菩萨也。或唯约人
贤首则是菩萨故。又以此人是说法者从人
名号品第三¶ 第 186c 页
为名故。或唯是法菩萨则是贤首故。所说亦
是贤首菩萨法门故。或人法合目则依主释
也。

二来意者。收前行愿以成普贤广大
德用故来也。

三宗者明普贤行位体及相
用广大无边始终俱括。应在信门该摄诸
位成佛妙果。是此所明也。

四释文者。此
中二。先问后答。

问中亦二。先经家序列。何
故文殊问贤首答者。以信收万行非妙德
无以发起。信该六位非贤德无以宣扬。又
达深显慧净德彰福。二以颂正问中二。一
结前二问后。此中亦二。先问甚深行。后问
广大德。何故此中问答皆以偈颂者。释有
二义。一以始德深广该彻穷终散说难周
故以偈颂总摄。二显圆德胜妙故以美辞
赞述。地论云。偈颂者以少字摄多义故。诸
赞叹者多以偈颂故。是上二义也。

就贤首
答中总有三百六十三颂。前十三五言。后
三百五十七言。于中总长分有八分 一叹
深难说分 二略示行相分 三略辨胜能分
 四摄诸行位分 五无方大用分 六喻况
玄旨分 七校量劝发分 八显实證成分。

就初中有七颂。于中分三。初二明德广说
略可知。次四释略说所由。后一结已略相。
就第二释中。初一辨德广所依。二明依心
德胜。前中有四种难故虽是初心令此功
德广大无边。一处难谓于生死苦恼之处而
能发心。此为难故生德广也。二时难谓久
已发心一向不动未足为难。今则反此。故
生德多也。三境难谓能求此无限菩提。以
名号品第三¶ 第 187a 页
心从境故广大也。四心难谓若发心进退不
定生德不广。今则反此故广大也。一颂四
句如次应知。此是起信论三种发心中当最
初信成就发心。故云初也。同下文十住初发
心住及发心功德品。此约信终彼就住初
故无二也。既以信满入住方为信。何不住
满入行为住耶。释云信不成位故不例也。
二所起胜位中。初一举小犹无尽。后二显
多则亡言。何得说之。而不略耳。三结说
中少分者有三重。一多劫所修此难辨。故
且论一念功德。二则此一念之中功德自如来穷劫说不尽。是故且论一时中所说功德三则此一时所说功德。犹自深广唯佛能说。
菩萨不知。是故复于佛所说中分取小分
菩萨所知而今说之。又此少分与彼广大
通融有四句。一以此少分不异多故。摄少
同多则此所说亦是不说说也。如鸟所履之
空不异未行之处广大空也。是故性起品
云。如鸟飞虚空经游百千年行处未行处皆
悉不可量。若人百千劫演说如来行已说及
未说皆悉不可量。二或摄多同少义亦圆
备。如地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三或二俱摄
故亦说亦不说。四或二俱不摄故非说非不
说。并准思之。问何故此中信位菩萨得有
如此广大功德。答此是普贤法界行德。但就
信门。于中显现故说不尽。若分别论总有
四句。一或唯约信门当相阶降以辨。则此信
但是善趣位如轻毛等。如璎珞本业及仁王
等经说。此约三乘。二或唯约普贤当体德
名号品第三¶ 第 187b 页
辨。如普贤行品说。三或俱。谓约彼信门显
此普贤德。如此品所说。此约一乘因分说。
四或俱非。总不可说。此约果分离言之处。是
故圆教中所明信位与彼三乘中十信义别
不同也。

第二从非是无所因下六颂明略
示行相分。于中二。先一总标因缘释成发
心广大所以。此中因者谓如来种姓。缘者谓
习所成性。又地持瑜伽因有四种。一种性
具足。二佛菩萨善友摄。三起大悲心。四
不怖大苦。缘亦四。一见佛神变等。二虽不
见佛然得闻法。三虽不闻法见法欲
灭。四见无佛法处众生造恶。又有四力。一
自力。二他力。三因力。谓宿习大乘闻熏等。四
方便力。谓闻法方能修善等。又四因四缘及
自力因力发心决定。他力方便力发者不定。
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发心。谓三坚四
退如彼应知。此上约三乘。若依此经有十
种发菩提心因缘。如下文说。此约一乘。又
以如来藏内熏为因所馀为缘。二释所发
心相。此中通论有十义。俱是心心广大功德
因缘之义故云非是无所因等也。十义心者。
一初二句明正直趣理心。论云直心者正
念真如法故。二次一颂明深信三宝心。三
有一颂远离四过心。四句各一可知。四一
颂大愿度生心。五二句明大慈大悲心。谓拔
苦与乐故也。六一句严净佛刹心。七一句广
供诸佛心。八一句建立正法心。九一句正
求胜果心。十净修果因心。此上十心并所
缘境无限量故令心摄亦无限也。故下文
名号品第三¶ 第 187c 页
云。菩萨不为供一佛故发心。不为供百
千世界尘数诸佛故发心。悉欲供养一切
佛故是故无限也。如供佛信三宝离过
失度生严土。悉皆无限故广大也。略示行
相分竟。

第三深心净信不可坏下有九颂。
明略示胜能分。于中初二明信能成发心。
以是行本故。后七明信能成馀德。以行所
成故。前中初一约三宝境。成不坏信方能
发心。二约三佛性境。初句约信自性住佛
性。次句引出佛性。次句至得果佛性。又释初
句信佛及教法。次句信僧及行法。次句正向
信果。下因此深信成就方能发心。又此中
信不可坏者信满心得不退故云不坏。依
此信发心。故知此心已入住。然约能入方
便故属信终。下明成德中非直成前入十
住初发心之位。亦更通成已后位中所有行
位。是故此中略辨所成二十功德。一能生
福智。谓觉道之元福德之母。二能断疑示
道。三能离垢心坚。谓除慢释离垢敬本释
心坚。上三各二句如次应知。四信体具德
故如宝藏。五纳法成行故如净手。六能舍
染离著。七能解深玄。上四各一句应知。八
转进成果。两句可知。九能令善根明利。十
力用无坏。十一能灭恶业。十二能得大果。
十三入法无碍。十四离八难报障。十五能越
魔境。十六巧示脱因。十七为大果坚因。谓
佛地一切诸功德法莫不皆以不坏之信
为彼因种。十八生觉树果。十九长种智门。
二十示妙觉果。上初八自分行。后十二为胜
名号品第三¶ 第 188a 页
进德。此等功德并是已后诸位乃至佛地所
成之德。俱在信中之所成就也。下一颂结
叹显胜。是故者是前信能成彼二十胜功德
故。所说次第所修行中。是故信乐最胜难得
也。后半喻况。一信体希有喻。二能出众德
喻。

第四若信恭敬下有五十颂。明能广摄
行位分中二。先摄行。后若生无上菩提心下
明摄位。前中先明信敬三宝行。后明信顺
三宝行。前中初有三颂明信佛成二行。初
二成持戒行。后一成供养行。二有一颂信
法成二行。谓闻教无厌行。欣證难思行。三
有一颂信僧成二行。谓信体无坏及信力
无动。下明信顺三宝行中。初二颂顺僧成
二行。谓利根舍恶友及近善友修胜行。次
一顺法成二行。谓解因果行法。成解脱
果法。后一颂顺佛亦二行。谓顺果佛护。起
因发心。上来摄行为入十住之方便竟。

第二摄位中摄后四位则为四段。初有二
颂半明摄十住位。谓菩提心则是入初住
位。勤修佛德是治地修行二住行也。生佛家
是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故也。无著
是五六二住行也。深心妙净是七八二住行
也。殊胜无上心是九十二住行也。皆准释可
知。二若得无上下三颂明摄十行位。于中
波罗蜜总举十行。摩诃衍是异小乘行法。供
是顺理行谓是初四行也。念佛定是离痴乱
行。见佛常住是后五行。以后五俱是般若摄
故。三若知如来下二颂半明摄十回向位。
于中行成称理故法永存。谓是如相及法界
名号品第三¶ 第 188b 页
等。辨说度生。是救众生离众生相等。前七回
向亦是诸门回向众生义也。大悲者是此位
中所成大悲行。对治独觉舍大悲障故也。四
若得大悲下有三十三颂明摄十地位。于
中初半颂摄初地。谓喜乐深法是初极喜地。
所證遍满真如名深法也。二半颂离有为
过是离垢地。以离犯戒有为之过失故。三
有一颂明第三地。以得禅离慢故不味
著故能兼利众生也。四有一颂明第四地。
以得道品智故处生死而无忧也。十度
行中此当进行故云精进无上也。五有一
颂明第五地。以此地成禅度依禅起通
也又能善解世间五明处等故云解众生
行。六有一颂明第六地。以此地得悲智不
住般若大智现前故也。此中成就众生是
悲成生智是智也。七有二颂明第七地。
初一是有中殊胜行故四摄摄生。后一是空
中方便智相导故令住无上道也。八有三
颂明第八地。初一超四魔。谓舍分段故无
阴魔。无舍命故离死魔。惑永不现行故无
烦恼魔。是故天魔亦不得便也。此第八地成
就超四魔之因云道也。次一得位及忍。彼
释名分及净忍分。后一授记位如善慧仙人
于第八地得授记等。现佛前在彼四种一
向佛土中故。九有一颂半明第九地。谓彼
菩萨作大法师故解佛密教顺教说法
令佛护念。佛德自严为他说法。十有二十
一颂半明第十地。于中有三。初十三颂半
明殊胜三业。于中先有五颂半明身业胜。
名号品第三¶ 第 188c 页
此中三颂正报胜。二颂半依报胜。次有四颂
明语业胜。此中初二解深巧辩。次二明智身
说法。后四颂明意业胜。一他心智。二断惑
智。三證实智。四十地十自在等结位也。命自
在等十种成就此位故。二若十地种下有四
颂明十地终心受位分。此甘露水灌顶等明
此信满中受职。三若身下四颂明结叹显胜。
初一明入理深广天人莫知。谓此法身满空
十方不动。是故于此无等界诸天世人莫
能知也。次一行成果满见闻广益。于本所
行无不果者。所求毕故无不果遂也。又
如下明法品云。见闻供养者皆住不退地故
云不空也。次一颂半威力护法常益不断。
如维摩经云此经住世皆弥勒威神力也。
又初体。次德。后用。下半颂结。上句结慧。下
句结福。俱无尽如海。又此信门中展转钩锁
该摄如此。十地等者以信为道元功德母
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上总云信能转胜成
众行究竟毕至如来处。斯之谓也。又云在
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是此一乘圆教
法也。三乘中则不得如此。

第五从或有
刹土下有二百颂半明无方大用分。以信
满成此贤首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该
因及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
界大用。此为恒式。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
约信门之中显现则属信摄。然大用无涯
难以具述。依例辨十以显无尽。则是十三
昧门之业用也。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二华严
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
名号品第三¶ 第 189a 页
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摄
生三昧门。七穷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觉
照三昧门。九主伴严丽三昧门。十寂用无涯
三昧门。以业用差别所主各异。功能纯杂依
门不同故以三昧门而辨差别。如水一切
处定等。又以创辨大用之本故。

初显海印
后明用不异体。故末后辨寂用无碍。


初文中有五颂半分二。初明业用后显所
依。前中五。初一偈明现佛说法。次二一偈
显无功成事。谓不作功用故云断希望
也。又释以因位满故更无希求故云断。
次三一偈明现八相。次四一偈明现三乘。
次五一偈现杂类。后二句结用所依。海印者
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
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
异如彼兵像故。大集经第十四云。喻如阎
浮提一切众生身及馀外色。如是等色海中
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复如
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见一切众生
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为菩萨得
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解云。此中
见字亦现字。谓由见故现也。通二应知。问
此中既是十信菩萨现成佛者为是暂时化
现。为实成耶。答若三乘初教中总无化现
成佛。以未得不退故。若终教十信满心胜
进分上入十住初。则得不退故能暂时化
现成佛。如起信论说。若一乘圆教中实则不
依位。寄终教位相以辨之。于信满不退之
际则明得彼普贤法界行德具摄因果圆
名号品第三¶ 第 189b 页
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是菩萨。若果门取
则恒是佛。由此镕融有其四句。或唯是菩
萨。或唯是佛。或俱不俱等思准之。问此中果
门成佛与终教化现何别。答彼但于一位
依一世界化现一佛。此中具十地等摄一
切位也。十方世界者一切处也。念念中者一切
时也。问此中既言示现只应暂现同上终
教。答如文无悕望之功用能一念顷游十
方。若斯之德自非因位穷满孰能具此。故
知定是实行满也。不同彼是劣位人也。又
一切诸佛于诸世界为物成道皆是示现。
以废机约自无成不成等故也。又大集经
第十四云。得灌顶正位于一切诸菩萨行
得次佛神力。若菩萨成就如是等法者能
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成佛。乃至广说。


二华严三昧于中二颂半分二。初辨业用。
于中有七行。一严土行。二供佛行。三光明
行。四教化行。五智慧行。六说法行。七十度
行。后二句结行所依三昧。以行门无碍称
一切自在。华严是行法故结属之。如第七会
入华严三昧说二千行法等。

第三因陀
罗网三昧于中有四颂分三。初二句标定
门。谓将现因陀罗网土故。先入因陀罗定也。二明其业用。于中二。先明一尘内现。
后类一切尘。三后二句结所依定。虽法界
缘起理数常尔然由菩萨不乱智力而得显
现故云自在力也。亦名解脱者是不思议解
脱以离诸碍故。如下文不思议品末说有
十种。谓一尘中现三世佛事等。又可上句
名号品第三¶ 第 189c 页
是定力解脱是智力。以不乱是定作用无碍
是解脱故也。

第四手出广供三昧。于中
有十七颂分三。初三句标定门。二辨业
用中二。初手内出供。二无量清净下明手
光严供。以是法界手故求差别性了不可
得。然出供具不可穷尽。三后一偈结所依
定。涅槃中名佛为大仙也。

第五现诸法
门三昧。于中八颂分四。初一标门及意。二
明业用有二十二门。摄众生通入故云门
也。三有二句结无尽。四一偈结所依定。

第六四摄摄生三昧。于中十六颂一句分
三。初一颂标定门及意。二明业用。三末后
一句结无尽。就业用中四。初二颂明布
施摄。二以诸相好下四颂辨爱语摄。于中
初示爱色令脱。二柔软下妙音说法。此八种
梵音义略作三门。初种类。二名体。三业用。
初中检诸圣教有四种类。一约教义辨。如
十住经说。如来有八种音声。一谓见苦。二谓
向苦。三谓见习。四谓向习。五谓见尽。六谓向
尽。七谓见道。八谓向道。此八以音从所说
辨。以约佛音用故也。二约佛音体。亦如十
住经谓。梵音有八种。一不男音。二不女音。
三不强音。四不软音。五不清音。六不浊音。
七不雄音。八不雌音。三约佛音德亦八种。
如梵摩喻经说。一最好声其声清雅如迦陵
等。二易了声言辞辨了。三调和声大小得中。
四柔软声言无粗犷等。五不误声言无错失。
六不女声其声雄朗。七尊慧声言无惮怯如
尊重人如胜慧人言无所畏。八深远声齐
名号品第三¶ 第 190a 页
轮发声犹如雷震。此上三类是佛圆音体德
用分三耳。四约通融有六十四种梵音声。
此有二释。一别数六十四种如密迹力士经
中具显。二诸德于前三类之中。以初八入
后八内。一一具八。是故八八成六十四也。
二名体。先名者具足五义方名梵音。如阇
尼沙经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
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
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
具此五义乃名梵音。又梵者圆洁之谓又
如梵天普应等故名也。声者是执受声。音者
明彼有诠表之韵是故名也。二体者小乘唯
是色蕴摄。是不可见有对色。十二处中声处
摄。十八界中声界收。初教声处等则空为性。
又是十一识中言说识为体。终教此声用佛
净识为性。然此净识复不异真如故则以
真如为彼自性。顿教梵音称同本性则不
可说也。圆教以彼无尽法界无碍为性。是
故通摄一切。圆融自在如下性起品如来音
声处说。三明业用者有二。初约益生。小乘
唯益当会等众。三乘乃益显密等众。一乘
益于无尽显密。谓重重无尽也。二约分量。
小乘唯同人类言音。三乘佛音遍一切界。
如目连寻不知等。一乘遍因陀罗网法界
处重重无尽无尽也。三众生苦乐下明同事
摄。于中初同其事。二若有不识下明示法。
十行是十度也。四或有众生下四颂显利行
摄。于中初示生死过令舍。二如来十力下
显佛德令求。三如是方便无有量一句结
名号品第三¶ 第 190b 页
无尽也。

第七穷同世间三昧。于中有十
七颂一句分二。初三句标意。二博综下正
辨大用。于中二。先明身业用。二若见世间
无正见下明语业用。初中有五。一作王臣
等益。二或于旷野下作非情益。三若见世
界下作悲匠益。四咒术下作仙人益。五作
外道益生皆令解脱。二语业用中三。初一
偈总举。二别显。三知一切下二句结所依定。
一心说法名三昧也。

第八毛光觉照三昧。
于中有八十九颂分四。初一标门及意。二
所放光下正辨业用。三是名下结所依本。
四所修行业下重释成分齐。第二业用中有
二。初明一毛光用。二如一毛下类显多毛。
前一毛中复二。初略辨四十三门。二如是
等比下广结恒沙。谓此菩萨身同法界穷
尽九世遍该尘道。常有如此光明大用无
休息时。是故此光常定恒有恒无。于净眼者
无时不见故恒有。无净眼者无时暂见故
恒无。法光常定。废兴在缘故也。前中四十
三门内一一皆有三义。一出光名。二显光
益。三出光因。初光中因内或以言说显三
宝。或约事如开佛门现塔形等。第二中灯
明离染闇故得净光。或灯照现净境。三四
二因内各二。一事因。二法因。第五欢喜光因
内。一庄饰佛像令见者喜。二赞佛德令闻
者喜故也。第六因中。一自乐三宝。二教他
乐。寂静光因内离十种非法语者。以恶语
恼人令他心不安静故是障也。依燃灯经
十种非法语。一妄语。二痛心语。三粗语。四苦
名号品第三¶ 第 190c 页
恶语。五不喜语。六不乐语。七不爱语。八不入
心语。九恼他语。十结怨语。又见佛光中依西
国法。有欲舍命者令面向西卧。于前安
一立佛像。像亦面向西。以一幡头挂像手
指。令病人手捉幡脚。口称佛名。作随佛
往生净土之意。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
若能作此安处非直亡者得生佛前。此人
亦当得见佛光也。又乐法光因中有七。
一听。二说。三书。四爱。五护。六施。七行故也。
此中护法者通论有四义。一护理法不滞
见故。二护行法令增长故。三护教法说
不倦故。四护果法。谓敌对恶王等护住持
三宝故。于此四处皆不惜身命而存护
也。第二广结中。业者是光往因也。果是现光
也。二俱同现者过去因行以依十世门故亦
在此现也。第三结所依中不乱故明了故结定智二门也。第四重释中。何须重释
者以上云彼光觉悟一切众生何故乃有
众生而不见耶。释中三。初二偈法说。于中
有七种众生。得遇此光。以有缘故。一同
业。二随喜。三闻修。四见行。五修多德。六供
多佛。七求大果。二有三偈半喻说。于中初
二偈明机眼开闭喻。二有一偈半明机业
善恶喻。三有一偈明闻法胜益。

第九主
伴严丽三昧。于中有六颂分二。初一偈标
名及意。二三千下正显业用。于中五偈。初
一偈化现身座则主也。次一摄眷属。次一
释眷属胜。次一显主胜。次一结通十方无
边法界身也。

第十寂用无涯三昧。于中有
名号品第三¶ 第 191a 页
三十五颂分三。初一偈标意。于中往返约
方出入约定。二或东方下正显业用。三是名
下结无尽。第二业用中二。初约位总明自
在。二一切鬼神入正受下明微细差别自在。
前中三。初明器世间自在。二东方世界下于
智正觉世间自在。三于眼根中下于众生世
间自在。凡论菩萨三世间自在有二义。一
菩萨身作三世间故得无碍。二菩萨于三
世间处示现自在。今此文中初二世间约后
义说。众生世间约前义说。文中互举。理实
遍通具此二义也。就初二世间自在中。何
以得成东入西出等者。通论文中有四重
无碍。一处无碍。谓以东方则西故。是故不
移东而常在西也。问文中不言不移而至。
何必不是东没西出耶。答文中既言常见
在东亦常见在西。故知非移动也。二佛无
碍。谓以东佛则是西佛故。常在东佛前则
是恒在西佛边也。三身无碍。谓在东之身即
是在西身故。是故不动东身常现西也。问
岂是不分身一身在东一身在西耶。答若多
身在多处何成奇特。何得名为不思议用
也。是故当知定不分身。四入出无碍。谓以
入定则是出故。是故不坏入定常见出也。
问何必不是先入后出耶。答既言常见入
亦常见出故知是则也。理实义中具斯四重。
然此文意为但显彼菩萨功力故。初之二种
非此所辨。以初二则菩萨无力故。问此刹
那入定何因则是出耶。答如幻巾作兔此兔
则生是死。何以故。以有则是无故。入出等
名号品第三¶ 第 191b 页
亦尔准思之。又此菩萨以法界为身故。是
故纵于东方百千界外见。法界时以法界非是分限法故随显现处无不全现。故
菩萨身常在入定中现恒在出定中现。无
碍圆融难思议也。是故若向出定门中看
唯见出不见入。亦不见出竟时也。馀义准
之。又若约境论理数法尔如此圆融。若约
智说由菩萨智了达此法回动自在。今此
文中具通二也。就众生世间自在中二。初
约自身。后约他身。自中约十二处辨。于中
缘起无碍定等圆融。一一皆有十事五对无
碍之相。第一对根境无碍。既观根入定还
应从根出。为显此根则是境故从境出也。
以一心缘起无二而二故。恒相则而根境两
分。第二对二定无碍。谓理事二定也。为分
别境事应入境定。反入根中为观根空
寂应入根定。反入境中以分别境事智
即是观根无生智。是故二定无碍唯是一心。
第三对二境无碍。谓深广也。此所分别广事
即是无生无性深理故。是故真俗双融唯一
法界。但以不碍二义故。寄俗于境寄真
于根。理实遍通。第四对入出无碍。谓以入定
则出故。是虽起定而念不乱也。第五对体
用无碍。谓自他也。谓虽现于境广故。人不
能知。恒寂故。虽起于定深故。自心恒不
散。是故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无碍
相则故也。又此中复有三重希有。谓根入境
出已为一希有。复能境中更示无边分别。
非天人所知。为二希有。从境出已示此分
名号品第三¶ 第 191c 页
别已甚希有。复于彼时定心不散更复希
有。何以如此者欲显三昧纯熟故也。文处
可知。二童子身下于他身无碍。此有二义。
一菩萨化现彼身转变速疾。二菩萨既具三
世间身。则以一切众生实报之身作自身故。
是故现彼身入此身出也。而彼遍计众生不
觉不知。除应度者。此明定用自在可知。
第二微细差别自在中。亦三世间皆分折显
示。于中毛孔毛端是众生世间之差别。佛光
明为智正觉之差别。微尘等馀并器世间之
差别。悉是菩萨身现于彼等中出入定也。
非是观彼入定等。以文中皆言现故。现者
现身于彼中也。第三结者有二意。一近别
结此第十定。二远通结前十门。是略。约实
则无尽。

第六喻说玄旨分。亦名举劣显胜
分。以上来所明正显一乘普贤行德穷乎佛
境。然位次之言盖是外凡十信之位。既越三
乘反于视听。滞情对教取信无由。是故举
斯近事以镜玄趣令开悟耳。于中有七十
七颂分二。初一偈总标。于中众生业等者。
下文诸天修罗等是正报。海风等为依报。次
一句是下诸龙兴雨等。下句是声闻三昧及
梵天等。并于世间有少不测。故云难思。所
以为喻况。二别辨中有十八大喻。一声闻现
通喻。喻菩萨自在饶益众生力。于中三。初
标意。谓理实声闻之通比于菩萨。如牛迹
之与大海萤烛之与日光故云无可为喻
也。但以今举萤德尚尔。矧乎羲阳。令聪
慧者翻对悬解彼云聪慧者能解是义也。次
名号品第三¶ 第 192a 页
得八下举近喻。后现作下显远趣。二水现四
兵喻。喻菩萨海印三昧德。三海天妙音喻。
喻菩萨总持巧说令众喜德。四女授辨才
喻。喻菩萨方便智授法令喜德。五幻师化
术喻。喻菩萨不思议解脱力转变悦机德。六
修罗入丝喻。喻菩萨自在无碍通。七象王随
变喻。喻菩萨定用隐显自在德。八修罗大身
喻。喻菩萨现法界等身德。谓如上文三千
大千世界中化一莲华满世界等知之。九
帝释破怨喻。喻菩萨降破众魔德。十空声
说法喻。喻菩萨无功用心说法利生德。十一
空声安慰喻。喻菩萨慈音除恼德。十二天王
普应喻。喻菩萨圆回之身应机无碍德。十三
魔王自在喻。喻菩萨十力摄生令同行德。
十四梵身殊现喻。喻菩萨以解脱力遍坐
道场说一切法德。十五摩醯数渧喻。喻菩萨
一念了知一切众生心德。十六风轮持散喻。
喻菩萨大愿宿成无心无碍而辨说应机德。
十七大海包含喻。喻菩萨蕴积众德印现
群机德。十八龙王遍降喻。喻菩萨穷尽法
界普雨法雨德。

第七校量劝发分。于中
有十颂半分四。初一偈喻况难。二一偈明
说者难。三有三偈半显信行者难。四若三
千下五偈举易显难。各是一事向后渐难可
知。

第八显实證成分中有三偈。一辨益
有三。一动地。二降魔。三灭苦。二诸佛摩顶。
三述赞随喜。

第二会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四
名号品第三¶ 第 19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