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卢舍那佛品第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6c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卢舍那佛品第二

自下明正宗 将释此文四门分别 一释
名 二来意 三宗趣 四释文。

初释名
中。卢舍那者古来译或云三业满。或云净
满。或云广博严净。今更勘梵本具言毗
卢遮那。卢舍那者此翻名光明照。毗者
此云遍。是谓光明遍照也。此中光明有
二种。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二义。一照法
谓真俗双鉴。二照机谓普应群品。身光亦二
种。一是常光谓圆明无碍。二放光谓以光
警悟。此中遍者亦二种。一平漫遍无碍普周
故。二重重遍如帝网重现故。此二圆融。各
全体遍非是分遍。是故下文云。佛身充满诸
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如是等无量如文
说。此中身智无碍故身光即智光。二遍无碍
故平遍即重重。光遍无碍故光明即遍照。遍
照性开觉。是故名为佛。此明下文世界海
等诸事一一皆是称性缘起无碍离闇觉照
称光。无不普周法界名遍。此舍那佛非
局报身。以通器等三种世间具十身故。问
如下文中略明五海。广辨世界。何故不云
世界品乃题佛名耶。答古德释云。以从主
为名故以主胜故。举土主以说之。今释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7a 页
以佛通三世间故。下文土等即是舍那佛。
如十身中国土身等。又以依正无碍故是故
标释。互举文绮耳。又以五海中佛海即具
馀四海馀亦尔。以佛胜故。独标为轨故以
为名。馀不说也。

二来意者。前既序已。次
显正宗义次第故。是故次来。

三宗趣者有
二。一约人二约法。人亦二。一化主。二助化。
各有体相用。主中内證法智为体。七日思惟
解脱为相。加说为用。此三不二唯是一果。助
化中入定为体。蒙加为相。起说为用。此三
不二唯是一因。此上因果融摄不二唯是一
人。法中亦二。一约义理。二约教事。亦各有
体相用义。理中性海为体。别德为相。应教
为用。此三不二唯一义理。教事中本分内五
海十智为体。十世界及华藏界为相。益机为
用。此三不二为一教事。此上教义融摄不二
为一法也。又上人法复圆融不二为一宗
趣。此四义各三为一缘起相即无碍。是故或
唯果以俱是佛故。或唯因俱是普贤故。或
教或义或人或法或体或用或主体乃至或
教用。并皆摄尽准思可见。下诸会宗皆有此
相。但随法异耳。

第四释文中有二。一通
辨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二别释本文
初中略有十种方便。一解释决择。二释文方
轨。三四种悉檀。四四意趣。五四秘密。六四道
理。七五力。八六相。九六释。十八声。

第一解释决择者。依杂集论第十五云。释
决择者谓能解释诸经宗要。开发彼义故。
案云彼中略开六种。广有十四具如彼说。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7b 页
今略举一门。论云。摄释门者。谓若于是处
宣说诸经缘起所以句义次第意趣释难。案
云缘起所以者显教起所因也。句义次第者
品会文义相生次第也。意趣者显经宗趣也。
释难者释外妨难也。馀如彼论恐烦不述。

第二释文方轨者。摄论第五云。若有欲
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由
说缘起。二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由说语
义。无性释云。为欲开晓诸造释者解释道
理故说略由三相等言。世亲释云。由此三
相随其所应应造一切大乘法释。案云初
由广说自性缘起为所依本。即阿赖耶识
与诸法互为缘起。二依此所生转识诸法
于上分别三性道理。谓于依他所执无圆成
有得不得见不见同时等。如论具释。此二门
观道理解释。三由说语义。谓显佛言下义
意此有二种。一德处谓显佛果二十一种殊
胜功德。无性释云。已得在已圆满饶益。故名
为德。二义处谓显菩萨三十二行相。无性释
云。未得在已随顺趣求。故名为义。此二所
说皆以初句标。馀句释。此是观说者意解
释。

第三四悉檀者。智论第一云。有四悉檀。
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悉是
实无有相违。一世界悉檀者。有法从因缘
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
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
无别人。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
何言我以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
生彼。当知是人以世界悉檀故非第一义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7c 页
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
法。于一法中或听或不听。如为断见人
说杂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如
为常见人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如是
等。三对治悉檀者。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如
酸咸等于风病名药馀病非药。不净等于
贪等亦尔准之。四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
一切言论差别皆悉平等一味。解云。或约世
界说有胜义为无。如第一说。或胜义为有
世界为无。如第四说。或对异机说有对馀
机说无。如第二说。或治此病为要于馀
病为非。如第三说。皆须得其本意法悉有
用。随言混取失意成谤。

第四四意趣者。
杂集论第十二云。由此四意趣故。方广分
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又庄严论
第十三云。诸佛说法不离四意。摄论第五
云。以此决了一切诸佛言教。一平等意趣。
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
正等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
相似故说彼即我。非昔毗婆尸佛即今释
迦。楞伽中约四义释。一字等二语等三身等
四法等故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
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
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由唯发愿便得往
生极乐世界。无性释云。谓劝懈怠不能于
法精勤学者故作是言。此意长养先时善
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庄严论
释。此由别时得生故。解云以后别时得彼
千也。三别义意趣者。谓如说言若已逢事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8a 页
尔所殑伽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
性释意约證相大乘。不就教相大乘故作
是说。庄严论云。如佛说一切无有自性
故无生故。解云此约證无生说。四补特伽
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
呰。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无性释云。先
为悭贪赞叹布施。后为乐施毁訾布施。馀
戒修亦尔。庄严论云。由得少善便为足故
赞毁也。

第五四秘密者。杂集论云。如是四
种于大乘中略摄如来一切所说秘密道理。
梁摄论第六云。如来所说不出四意四依。依
即密也。无性摄论第五云。四种意趣四种秘
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一令入秘密。为化
怖断有情。依世俗道理于声闻乘中说有
化生等诸有情。于大乘中说心常等。此则
于大小乘说有人法。并是秘密。庄严论云。
应知教诸声闻入于法义令得不怖。说
色等是有故。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
相显三自性。无性释云。为令悟入所知相
故。解云此虽说法相意显三无性故为密
也。又庄严论云。应知于分别等三种自性
无体无起自性清净说一切法故。解云此虽
说三性意显三无性。如次可知。三对治秘
密。谓于是处说对治行八万四千。解云谓
于无说有于同说异等皆是密意。对治所
化有情障故。说此八万四千等也。四转变
秘密。谓如颂曰。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无性释云。刚强
流散说名为坚。非此坚故说名不坚。即是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8b 页
调柔无散乱。定即于此中起坚固慧觉
彼为坚。解云散心流动显名不坚。散心刚
强就密名坚。定心守境显名为坚。定心调
柔密名不坚。若取显了于散乱起坚固
慧。则远菩提。今取秘密于定心起坚固
慧。则得菩提也。无性云。谓于四颠倒善
能安住知是颠倒。决定无动。解云若取显
了则住于无常等计常等四倒之中。岂得
菩提。今取秘密知此常等于无常等横计
而起。决定知此名为善巧住于颠倒故能
得菩提也。又世亲释云。是于能颠倒中
善安住义。于无常等谓常等名颠倒。于
无常等谓无常等是能颠倒。此义则倒彼
所计义名颠倒。于此安住故得菩提。言
极烦恼所恼者无性释云。为所化有情精进
劬劳所疲倦故。解云若取显为贪瞋等恼
乱行者名为烦恼。此则远菩提今取秘密
精进勤苦劬劳行者亦名烦恼。此则得菩
提如颂处生死久恼但由于大悲。梁魏摄
论及世亲庄严对法等论并准可知。

第六
四种道理者。杂集第十一。因辨观察契经等
法应当解释诸法道理。道理有四。一观待
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尔道理。
案云观待有二。一俗谛缘起要相待生。因此
通染净。二真谛之理待了因显。此唯约净。
二作用亦二。一缘起诸法各有业用。二真如
法界依持等用。三證成亦二。一比量成立。二
现量成立。四法尔亦二。一诸缘起法有佛无
佛性从缘起。二真如法界性自平等。

第七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8c 页
五力者。思益经第二。若人能于如来所说
文字语言章句。通达随顺不违不逆。和合
为一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而善知言
辞所应之相。知如来以何语言说法以何
随宜说法以何方便说法以何法门说法
以何大悲说法。梵天若菩萨能知如来以
是五力说法。是菩萨能作佛事。案云下经
次第广释。初言说者如来说三世法垢净
法世出世流无流等法。是言说如幻人说
无决定故。乃至云说如虚空无生灭故。
当知是言说为无所说。乃至云是名如来
言说。二随宜者如来或垢法说净。不得垢
法性。故或净法说垢。贪著净法故。乃至云
生死是涅槃无退无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贪
著故。实语是虚妄以生语见故。虚妄是实
语为增上慢人故。如来随宜故或自说我
是说常边者。乃至广说。三方便者如来实
不得我人众生寿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悭
等。乃至方便为诸众生赞说布施得大富
等。乃至广说。四法门者谓六根等诸法皆是
解脱门。以空无我所性自尔故。乃至文字亦
尔。五大悲者佛以三十二种大悲谓一切诸
法无我。而众生不信不解。如来于此而起
大悲。乃至广说。案云。此上五种初一约能
说。以不言之言而说故。二约所说谓法随
迷悟辨是非故。三约所为机。以巧方便于
无说有故。四约法自体。本来自空为解脱
门故。五约能说之心。为悯物迷而起说故。

第八六相者。十地论第一云。一切所说十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9a 页
句皆有六种相门。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
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具释如下十地品
中。

第九六释者。亦名六合释。一依主释者
亦名依士。谓两法相望假依彼主而立此
名。如说眼识非眼即识以依眼之识名
为眼识。若离言眼是能见义。识是了别义。今
此合辨故名合释。若单法为名者非六释所
收也。二持业释者亦名同依释。谓举其业
用以显自体。如说藏识。藏是业用。识是其
体。藏即识故。持用释体非是别体相依。既
非二法何名合释。以体用不离故名合也。
三有财释者亦名多财释。谓从所有物以
立其名。如说佛土。土是佛之所有名为佛
土也。四相违释者谓如一句中有多名言。
各别诠义。如偈说于佛及法僧等。非如依
主持业等虽有多言同目一义也。五邻近
释者谓从所近以立其名。如四念处观。实
以慧为体。以与念相近名为念处也。六
带数释者谓以数显义。如说十地等。皆从
数以显义别也。问此六释摄法尽不。答凡
诸法得名略有五例。一离合得名。如此六
释。二单法当体立名。如信等。此约直诠。三
无他受称。如无明等。此约遮诠。四譬类得
名。如华严等。从喻彰名。五相形立号。如
大乘形小以立其名等。是故六释但据初
门。若于前六帖后四释。总为十释。略摄诸
法得名差别。

第十八声者依西国法。若欲寻读内外典
藉。要解声论八转声法。若不明知必不能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9b 页
知文义分齐。一补卢沙此是直指陈声。如
人斫树指说其人。二补卢私是所作业声。
如所作斫树。三补卢崽拿是能作具声。如
由斧斫。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
五补卢沙䫂是所因声。如因人造舍等。六补
卢杀娑是所属声。如奴属主。七补卢铩是
所依声。如客依主。瑜伽第二。名上七种
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声论八转更
加[彳*契]补卢沙。是呼召之声。然此八声有其
三种。一男声。二女声。三非男非女声。此上
且约男声说之。以梵语名丈夫为补卢
沙故。又此八声复各三。谓一声。二声身。三
多声身。则为二十四声。如唤丈夫有二十
四女及非男女声亦名有二十四。总有七十
二种声。以目诸法可以准知。然此方多无
此例。

第二释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众
疑请分。二尔时世尊下如来现答分。

前中
分二。先明诸会请问。后释此文。前中作四
门。

一明有无者于八会中初二后二有。
馀会皆无。何以尔者谓初会标果起因故。
问第二会初为寻因至果故问。但为因位
升沈寄于五会以答果位无差。故当会答。
然五会中间诸品之内更有馀问者。并是为
显当会所说法中差别随说问答。非是别
问大位之相。第七会中明因果纯熟故有
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八
会中明称性因果故有问。谓俱入法界无
差别故亦当会答也。

二所问法不同者。初
会第八唯果分有因。但所信摄化为异。第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9c 页
第七唯因分有果。但位行为异。

三能问人
不同者。初及第八各具同异二众齐问。以
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唯同生众问。以所入
位同生胜故。第七唯一人问。以造修之行
各别成故。

四请问仪式者有二。一约言
念。二约通别。初中汎论请有二。一言请。二
念请。答亦二。一言说答。二示相答。此二问答
如次及交络成四句可知。为成三慧有
斯二例。初二会及第八唯念请。答通二。谓佛
示相答。菩萨以言答。以对佛兴请不待言
故。明佛智领疑身相现答自在故也。第七
唯言请言答以行法约言明了显故。又对
普贤兴问还普贤答故也。二通别者初会及
八别问通答。第二第七别问别答皆可知。

二释文者。此中有二。初长行。后重颂。此二
差别大例有十。一约利钝。谓钝根未悟更
重为颂。二约前后。以后来未闻为之重颂。
三约生熟。熟人直说便悟。生类曲巧方知
故重颂也。四约文质。或有爱质直示长行。
或有乐文示颂言美妙。五约二持。论云长
行散说生正解故义持成就。偈颂总摄易受
持故文持成就。六约资成。谓更以偈颂资
显长行义明了故。此上通诸文重颂。七约
成圆。以颂中兼显长行阙无成前所说。义
圆满故。此如发心功德品偈等。八约体相。
以从门约相长行直说。此约同教及三乘。
以就体圆融偈颂巧显。此约别教。此如十
行品偈等。九约通别。以长行别指的重颂通
该摄如此品世界等颂文是也。十约心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0a 页
谓长行直显心所念法。偈颂宣示令请圆满。
此唯此文也。又有义凡佛说法法尔有二相。
谓直说契经必有祇夜重颂。下诸品中重
颂皆约此十例准之。就此长行中有三。初
标能问人。谓同生异生俱在法界故云咸
也。言说事彰非显奇故。念心入法显深
细故云念也。二明所请法。三唯愿下结请。
所请中古说云。此有二十三句分二。初二十一句问果法。后二句问因行。前中
准下答中五海。此文为五。初十二句问佛
海。次三句如名问三海。后六句准下当是
根欲性海。但由根欲不同致能被之缘差
异。此中举缘显根。下文举根显缘有斯左
右。今更释此中有三十五句分二。初三十
句问果法。后一切菩萨下五句问因行。就
前中分三。初十句问佛内德盈满德。二从
示现菩提。下十句问佛外相显著德。三世界
海下十句问化用普周德。就初中初一句
总馀九别。于中何等是三字贯三十五句。一
切诸三字通前三十句。果问应知。何故此经
最初问佛果法耶。谓标帜故宗归故为本
故显德故生信故指南故。经首题佛华严者
义存于此。言佛地者。佛地论第一云。清净
法界及彼妙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所
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解云即以净法界
为所依。妙智为所行。馀功德等皆为所摄。
即以真理妙智无碍为体。依大乘同性经
佛有十地。一切菩萨二乘所不能行。何等
为十。一名甚深难知藏明智德地。乃至第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0b 页
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如下十地章具释。二
佛境界者下九皆是佛地中开出故是别句。
谓开清净法界是佛所證之境。或总举所
知通于真俗。下性起品云。一切众生是如来
境界。乃至第十非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又
亦是分齐境界故。明难品中明十种佛境云。
如来深境界其量齐虚空等。又释通有所知
及分齐境。下不思议品中佛有十种不可譬
喻不可思议境等。应寻下三处文于此具
辩。三佛持有四义。一以净法界任持一
切诸功德故。二以大圆镜智及相应净识各
能任持诸功德故。三后得智中大陀罗尼门
总持无量诸法海故。四是十佛中持佛随
顺故。又下第十地佛力持等十持。又离世
间品中亦十持。初佛持乃至第十智持。此二
文中皆以初句为总。摄别入总俱名佛持。
又如下不思议品佛有十种出生住持智
慧等。并应具寻辨之。四者。准下颂文此
中次佛无上智一句。此则是下十智等可
知。五佛行者是大悲摄生之行。又是大智造
作之行。此并不作之作。无思成事。性起品无
障碍行如如行等。是如来行。此是异二乘功
德。六佛力者有二义。一不为他所屈伏故。
二能摧坏魔怨故。别说有十。谓是处非处
智力等。又有十种。如不思议品最胜力大力
无量力乃至第十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等。
七佛无畏者所说不怯故名无畏。是伏外
道功德或四或十如离世间品说。上来明大
智德。八佛三昧者谓师子奋迅等微尘数三昧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0c 页
海摄略为十。如不思议品说。此明大定功
德。九佛自在者依定发起无尽神通。所作无
碍故云自在。不思议品佛有十种自在正法。
又离世间有十自在等并可知。此明神通
功德。十佛胜法者殊胜功德超过馀德故
云胜法。亦有十种。如不思品说。此明大
福功德。上十句明内德盈满竟。第二外相
显著中初示现菩提者。谓对机示现成大菩
提。如性起品成菩提处说。又不思品亦说并
应知。此是总句下九是别。以六根三业皆是
成菩提相故。下不思品及离世品此之九门
一一各以十门辨说加彼应知。佛光明是
身业。馀并可知。上来明外相显著竟。第三
化用普周十句中初世界海者。是化用处也。
通染净土。即入十佛国土身摄略说十种。如
此品下文说。二众生海者是所化机也。通粗
妙空有等。亦入十身摄。又如离世间品十种
入众生等应知。三法界方便海者此有四义。
一理性法界。是前众生及世界等所依之界。
二染事法界。谓彼所化众生蕴界法等。三离
垢法界。谓佛所得最净法等。四净用法界。谓
佛摄生所用善巧故云方便。如不思品佛
有十种法界无量无边等应知。四准下颂
中此文阙调伏海。调伏海即是所调伏。是根
欲性海摄。但颂与长行文家互有存略故
也。五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
切处而转法轮故。六波罗蜜海者有二义。
一是佛所说行法。以授群机故。二是彼所
化所行之行。即化所成益。谓十度等。七法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1a 页
门海亦二。一是佛所设之教法通彼游入故。
二是彼所化行成證理所入之法。此亦有
十。如不思品说。八化身海者异机别感现相
多端。如云诸毛孔出化身云等。又卢舍那
佛遍十方出一切化庄严身等。又离世间
品十种变化等。九佛名号海者对根宜闻名
号非一。如名号品。一一世界有百亿万等。
十佛寿量海者应机脩短亏盈万差略有十
位。如寿命品说。上来果问竟。第二因问中五
句。初一句总下四句别。一明十住初发心
住等。二即十行中十度行也。三愿者即十回
向大愿也。四智慧藏者即十地中以智为
性。含摄蕴积故。如下地品菩萨同名藏等
是也。第三结请中唯愿慈悲者。明佛有说
因不疲倦故。方便者显佛巧说令易解。故
由悲发心由巧得解。二颂中为显奇故。不
以常口说。表依正无碍故供具中说。即是
下刹说耳。九颂分二。初三叹德请。后六举
法请。前中初二叹佛请。明具说因故。后一
叹众请。明具说缘故。前中初一显佛自德
圆。初半辨因尽过去现果无功。后半用穷
来际无思普应。云者洒法雨故润机缘故
自无本故。后一明外化备。谓初半令灭恶
生善。后半令离苦得乐。又初令得涅槃。
后令得菩提。二无量下明叹众请中。一心
者心无异念故。合掌者身无慢怠故。观最
胜者住念向佛故。下半总举所念愿佛
开阐。第二举法请中分三。初三颂举前初十
句。于中初一颂内有六句。一地。二境。三持。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1b 页
四智。五力。六无畏。下句结请。次一颂中有三句。一定。二行三自在即神力是也。下句
请说。后一颂颂胜法。亦是示现菩提等可知。第二一颂颂第二十句。以三业不离
六根故同颂也。第三二颂颂第三十句。初颂
内有五海。后颂中有二海。馀三海及因问总
摄故云无量无边等。下句结请。

第二答相中古来诸德亦有将此诸问配下
诸会中答之。此判恐谬。以第二会等自别
有问别有答故。四番问答不交杂故。是故
总于此品并通答也。以下说分具果因二
说故。

就此文中长分有十 一面光集众
分 二毫光示法分 三法主入定分 四诸
佛加持分 五大众同请分 六定中略说分
 七起定成益分 八毛光赞德分 九许说
令喜分 十正陈法海分。

初中二。先放光
后集众。前中亦二。先身光遍觉。二光语呼
召。此二亦即答上佛光明音声问。初中亦二。
先此光照彼。二诸菩萨下寻光见此。前中
有五。初知念者领疑也。以将欲答故即放
光所因也。二明光出处。面门者诸德有三
释。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别口也。
光统师云。鼻下口上中间是也。准下施鼻文
亦如所说。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
名目祛。是故翻此目祛为面门也。故知此
中通举其事。口者为表教道遐被也。面者
正对向机也。门者开法摄生也。齿者胜用
也。谓思咀法味故。治碎惑障故。以缘起具
德相差别故。云一一各放尘数光也。三别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1c 页
显所出有十门。通论一一皆通三世间等。
别明初六佛海。次二器海。次一众生海。后一
法界方便海。又前八意业记说轮。次一身
业神通轮。后一语业正教轮。四摄眷属。五
所照处。此中放光有四意。一现相表实。二
惊起信心。三照触救苦。四为集众远召。
是故彼众依光睹此知所集处。颂中九偈
半。有四义。初六颂半通举佛德以劝往。次
一别明能说以劝诣。次一别标所说以劝
观。后一通结佛德显深广。此四皆以后释
前思之可见。初中二。先举德。后人尊下劝
往。前中三。初二身业。一体一用。次二意业。
一用一体。后一语业。劝中初半劝为法。次
半劝多众。次半教兴供。虽圆音顿说九世
愿海。然不坏本法故非一念也。即标
下所说法门也。馀文可知。第二集众中先
明诸会有四义。一有无。二来处远近。三
本处名等不同。四偈叹及前后。初中六七
二会无。以證位及行熟俱皆离相故。馀六
皆有。所为可知。凡集新众有四意。一为
摄机。二为證法。三为兴供。四明众圆。第
二远近者初二十刹尘。三百。四千。五万。以
寄位渐增故。八过不可说者显證法深
故。第三者一处二佛三菩萨四供多少并随
会应知。第四者初二会无偈赞。以起修始
故。馀四皆有。以显法位增故。又前五定前
集。以从修入證故。第八定后集。以依證
起用故。

二释文中有二。长行偈颂。初中亦二。先众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2a 页
集。二显德。初中亦二。先集后结。初中十方即
为十段。一一方皆有七。一器海名。二刹名
十二佛国土等。此二是所依法相。但通别
为异。三佛名。四菩萨。此二是能入智。但满
分为异。五主伴俱来。明具德圆满。六兴供
供佛顺益义。谓因顺果也。七依本方坐。明
摄散归静。何故先辨东方。谓显开明之始
故。顺彼方故。以西域方仪以东为上故。其
堂殿皆面向东。如祇洹寺菩提寺皆面向
东。如来说法亦多分面向东。故面门光出正
即向东。问下文此华藏界无边。云何此中有
东等耶。答以华藏界是边无边不二故名
无边。如下说。无边边不二故名有边。如此
说。是则不坏边而恒无边。不破无边而恒
边若谓无边乖于边边乖无边。是情计所
及法非正缘起也。以此边无边是一事故。
双超情计也。其犹锦窠白线彻编而不杂
紫窠。紫等亦尔。又白窠有紫由是绵故。若
白中无紫紫线不至两编即绣非绵也。白窠
无紫由是绵故。若白有紫现则坏文非绵
也。是故由白有紫得成。白无紫无白亦尔。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以准之。问若尔彼
十方世界是华藏不。答是不。谓由即是故不
是。不是亦尔。准上思之。又何以故。由是华
藏东等故即不即也。问此十世界外更有馀
界不。答无也。何以故。以华藏为主彼十为
伴。此主及伴圆融普遍一切尘道重重如
帝网故。馀皆即此。如虚空故。又此中诸供
并是法门。随相有十。一妙宝是可贵义。二须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2b 页
弥胜高义。云是润益义含两义。龂腭义。
三日是除闇义。轮是具德义。四阁是重成义。
如正智上起悲等。五华是净义。开敷义。六
香云是戒等芬芳义。七座是摄益义。八盖
是荫覆义。九幢是独出义。十树是建立义。
馀并准之。又约法亦有十例。一或以色法
为云。如宝妙色云等。二以大声为云。如
妙音及叹佛德等。此约事。三以无尽佛土
为云。如十种不思议佛刹云等。此约依报。
四以九世理性为云。如三世佛法身光明
云等。此约体。五以佛八相等为云。如十种
佛变化云等。此约用。六以无碍解脱法门
为云。如十种解脱盖云等。此约不思议解
脱也。七以佛所證境为云。如十种佛境界
云等。此约果。八以一切菩萨行为云。如十
种菩萨所行示现云等。此约因。九以一切众
生欲乐为云。如十种一切众生乐不可尽
示现云等。此约法器。十以现佛大愿为云。
如十种一切诸佛所愿示现云此约赴机。
此等一一皆以十门说者为显无尽故也。
此上十义皆一一中有一切法。缘起无碍。是
故或人或法或理或事或境或行或依或正
或因或果。此中一一供具皆云满虚空者。
明称本性空集而不杂如缘起性也。是
故真理妙行可即事而成。云华宝等事可即
理而为法。此约别教思之。第二结中。一结
土。二主。三伴。四供。五座。第二现德用。次
第座者缘起无碍集而不杂也。于中二。先
明德体无碍。后念念下妙用胜益。前中通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2c 页
中初句总有六重无碍。并倍倍多前。一身
光无碍。二光人无碍。三人法无碍。四尘刹无
碍。五依正无碍。六化用无碍。如一念中于
一世界化一佛刹尘数众生。即此念中于
一切世界亦如是化。一念既尔。馀一切念悉
皆然也。如一刹中现此尽念三世诸佛。馀
一切刹各别所现亦如是也。如一尘中有
此一切现佛之刹。馀一切尘各别亦尔。如
一菩萨法门遍此一切现刹尘道。馀一切
菩萨法别遍亦尔。如一光出此一切遍尘菩
萨。馀一切光别出亦尔。如一毛孔放此一
切出菩萨光。馀一切毛别出亦尔。上来总辨
一菩萨身中事。如一菩萨一切亦尔。如主
伴亦然。是则重重无尽非心言能及。此是一
乘法界法尔缘起实德非变化也。此等并是
普贤位德。菩萨既尔。佛果德用非此能比。
可准思通。二用益中三。初标所化众二以
梦下明能化法。三于一念下辨化益。能化中
十句。初九别辨。后一总结。九中一梦自在者
即实即空故。一念现多法故。二净故化故。
三教义故。四显胜神通令归依故。怖令入
法故。动相归真故。五愿力摄生故。六深音
性离故染音净用故。显净音普收故。七圆音
普降故。如法界头口等。八体用惊机故。九
建圆因故。三蒙益中有六故。释有四重。以
文含多势故。一令离重苦。二堪成出世
器。三令得二乘解脱果向十位。此大乘中二
乘非愚法也。又小乘中五停心观前在邪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3a 页
定。依成实𤏙顶已上悉名正定。永不退故。
依毗昙忍心已上方得不退。若依地论见
道已上方名正定。故彼云正位正定者见道
已上方是正位。言不定者此二中间名不
定也。四入大乘三贤位。五證十地。六成佛
果。此约同教。又初三同前。四入初教。五入
终教。六入顿教。此约病尽处说三。又初人
天。次二小乘。四是渐教。五顿。六圆。此约果
显圆说四。又初人天。次三三乘。后二一乘。
因果分二也。此上并是一念中益。馀一切念
准之。颂中十偈。初五总叹菩萨德。后五颂
前法门。初中前三明自分德。一自利。二化
他。三得法。后二胜进。一外益。二内圆。后五
中。一现法。二动刹。三身严。四入劫。五说法。
此等并是上毛孔中事。颂文巧略故也。

第二光示法主分中二。初此界。后结通。前亦
二。初示主是教义源故。二于彼下示法是教
义相故。初中四。初明光意。言无边佛境者
有三意。一令知所说法故。二即是普贤故。
三显佛非不能说故。二显光名相中二。先
明光相。眉间表中道一乘法也。白毫表无
流證道白净法也。又白为众色本故。表此
一乘为诸教源也。又毫者是长毛也。又是
毫毛也。依观佛三昧海经云。太子时舒长
五尺。树下长一丈四尺五寸。成佛已放之长
一丈五尺。圆卷如秋满月。分明皎净珂雪
宝色光体也。灯明光用也。又理可贵故名宝
色。智普照故名灯明。境智遍益故名云也。
又如未尼同诸色故。二立光名为显因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3b 页
人故名菩萨也。三辨光胜用中。一事故遍
故广故。二理故正故深故。三辨说因故由
大愿力方有说也。四显法门故令众知
法从普贤门中出故。上文既不云别照普
贤。何故乃云显现示众者。以上所照即是
普贤故。四摄用归本中。毫出足入者。表
上法可以传下。传下不失本故还入也。眉
间足下处别。何故言还者。显上下无二故。
又毫光照普贤明果乘因。还从足下
入者明因成果也。第二示法中二。初辨莲
华是所诠义也。二显胜音是能诠教也。坐
华者称义施教也。初中一句总。于彼者场
地也。又是相轮也。莲华者开敷故。出三乘
水故。不染故。微妙故。众圣蜂所采證故。二
宝茎者可贵故。坚固故。三藏者含摄故。出生
故。具德故。四叶者覆盖故。以广大甚深故
遍法界也。五香须者氛氲眷属故。六阎浮檀
金是宝中之上故。金是贵相显著故。台是高
出故。七结也。此等并法门也。若约三乘托
此事别表法。然彼事非即法。若此一乘即
彼事是此法。仍有事显现也。二显能诠中
二。初标体。二偈颂明说相。前中三。先举
教从佛眉间出者表依證起说故。教从佛
出故。如胜流法界。又论云从最清净法界
所流法也。出菩萨者为被因人故。诸法是
所诠。胜音是能诠。论云。契经以文义为体
也。若依一乘看此菩萨即名见教体。人法
无碍故显教圆。故具主伴也。顺理故敬绕
也。二明称义故坐台须也。三由称义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3c 页
令教诚实故叹德也。德中四句。一下惬群
机。二上顺佛境。三穷兹义海。四令归佛果。
二说相中二。初胜音明教体殊胜。二炎光明
教威胜用。初中三颂。一明一佛遍法界而
在道树。二多各遍法界之佛同坐一毛孔。
三如一毛一切亦尔各具主伴。此三如是
渐次增广也。又释。初一明舍那身满法界。
后二明毛孔中现无量三世间重重无尽
也。二教威中师子者有三种。一不畏义理
深故光照也。二不畏不益故炎烧惑也。三
不畏异学不降故奋迅也。同是教故亦名
音也。

颂中初明法轮义。后释文。前中转
法轮义略作十门。一释名。二辩体。三种类。
四转相。五分齐。六转处。七转时。八转人。九
转机。十诸门。

一释名者。法是轨持义通有
四种。谓教理行果。轮是所成义。亦有四。一
圆满义以离缺减故。二是具德义以毂辐
辋等悉皆具故。三有用义谓摧辗惑障故。
四转动义谓从此向彼即从佛至众生故。
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故。法即是
轮。持业释。又轮是喻。况如圣王轮宝即法
之轮故。依主释。

二体性者。通论教等四法
为性。剋性唯八正道为性。以戒为毂。谓
正语正业正命。以慧为辐。谓正见正思惟。
以定为辋。谓正定。馀正念正精进为庄饰
成轮。此约小乘。初教亦同。又唯以无分别
智为法轮体。又唯真理为性。此约终教。或
理智俱泯。教果亦亡。离言绝虑。为法轮体。
此约顿教。或通摄无尽法界。谓人法教义等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4a 页
一切自在法门海并为法轮体。如帝网重重
具足主伴等。此约圆教。亦即摄前诸位。此
中皆具约同教也。

三种类者有三。初小乘
四谛之下各有四义。谓苦空无常无我此四
苦谛。因集有缘此四集谛。灭止妙离此四灭
谛。道如迹乘此四道谛。此上十六约所知谛。
若约能知亦各有四。谓眼智明觉。眼谓总
观苦等。智谓别观过去苦等。明谓别观未
来苦等。觉谓别观现在苦等。是故四谛各四
故成十六。新大毗婆娑论第七十九云。眼者
谓法智忍。智者谓诸法智。明者谓类智忍。觉
者谓诸类智。又眼是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
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三转十六成四十八
行法轮。此约小乘。如毗婆沙论具说。二明
三乘中法轮。然有三义。一同小乘三转四
谛通益三机。如密迹经辨。此则说四谛而
具三乘。又三转即空常净。维摩经云。三转
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之谓也。此
约初教。二唯说大乘亦通三根得大小果。
如诸大乘经中所说。或分相开三。如转照
持等三种法轮。或合为一。谓唯一实谛。上
约终教。三离言法轮无转不转。非四三一。
不可说故。此约顿教。三一乘法轮准下文
有十谛差别。谓说诚谛等谛各十行。谓具
足清净四无畏等。是故总有一百行法轮。准
下文亦有十轮。谓过去愿力故等。即十转百
行为千法轮。并寻下文应广具显。何以皆
言十者。为显无尽故。此则无尽法界为大
法轮海。常转无休息也。

四转相者。小乘三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4b 页
转有二。一为自转。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
次转在修道名应作转。后转在无学道名
已作转。二为他转。初名示相转。谓此是苦
等令陈如等入于见道。次名劝知转。谓苦
应知集应断灭应證道应修。令彼入修道。
后名引證转。谓苦我已知乃至道我已修。令
彼入无学道。若三乘法轮二。同前说。但义
理差别。约菩萨人者。准大品等经既言鹿
园转法轮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等无量菩
萨得初地等无量一生菩萨一时成佛。此亦
应同彼三转。是通非别。不可别配。若依
一乘转无尽称法界法轮。与所被机同一
法界无二无别。法尔常恒无新辩益之谓
也。

五明法轮分齐者。若小乘中有一义。
佛说四谛苦无常等语音入法轮摄。如问
阿难天雨等如是世语皆非法轮。若三乘中
佛一切语及身威仪皆入法轮。以无不益
生故。维摩经云。诸佛威仪进止无非佛事。
以此准之。若一乘中通三世间俱入法轮。
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亦入法轮。国土法轮如
刹说等准之。

六转处者。小乘唯一娑婆百
亿鹿园等处。三乘或一百亿或千百亿或如
恒沙为一佛化境。一乘遍通树形等界乃
至华藏犹如帝网重重主伴。经云。此是卢舍
那佛常转法轮处。

七转时者。小乘三乘或
二七日或三七日。复或六七日或七七日或
八七日或五十七日或一年等。此并以是末
教随机见闻异耳。亦无前后相摄等事。一
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4c 页
摄前后各无量劫。念念无间。一一念中亦各
摄彼前后际劫。亦如帝网重重无尽。九世
十世之所转也。

八转人者。先主后伴。小乘
主谓释迦生身及化身佛。声闻弟子为伴三
乘主即三身佛。声闻菩萨为伴。谓舍利弗等。
一乘主谓卢舍那十身。普贤等菩萨为伴。亦
如帝网重重现准之。

九转机者。初唯为
小机。次通被三机。后唯一普机准之。

十诸
门者。一教及念处等为法轮因。由此得圣
道故。二福慧万行为法轮眷属。三真俗二
谛为法轮境。四二障使习是法轮所断。五菩
提涅槃法轮果。诸宗准之。

释文者。颂中十
偈分四。初三明佛法轮清净广大。于中初句
标教主。次句明法轮清净。清净者灭惑染
故现净理故教轮净故如梵轮也。下明法
轮广大自有六门。初一句巧说广。二一句说
人广。三二句说处广。于中国土海世界海双
举者此二相成故也。四二句说因广。谓由大
愿力说尽来际故。亦名说时广。五二句说
机广。六二句言音广。二有二颂叹普贤能
遍说法。一佛力加故令语业普遍。二身业称
理亦遍雨法。三有三颂叹舍那佛说法。一
语业。二意业出光也。三身业。四末后二颂
叹三世佛亦同说法。一令见说法。二令闻
说法。下结通有二义。一结上集众通十方
界。二既在示法后结则知示法亦通十方。
示法主分竟也。

第三法主入定分。于中二。先料简诸会中
有四。一有无者唯第二会无者以所表法未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5a 页
成位故。馀会所表法位成故。二出不出者
唯第八不出。以表一證法界无退失故。馀
表起化故。三因果者初及七八为果定。以
初说果故。七行深故。八證玄故。馀皆说因
故。又释。第七中亦以通有因义以华严是
因行成严故。若如此判通有四句。或唯果
谓初及八。或唯因谓三四五六。或亦因亦果谓第七。或非因非果谓第二总无也。四能
入人者唯第八佛自入。表法界解脱自在唯
佛穷故。初虽说果为令物信故。七行虽
深然是因人行故。二释文者于中二。先此
土后结通。初中于佛前坐者显因果不相离
故。何故入定者显非證不说故。为受加
故。除众疑故。何故入果定。为说果法故。
何故因人入。为被因人故。净有四义。一自
性净。二治惑净。三善根净。四益用净。藏有
四义。一含摄。二蕴积。三出生。四无尽。三昧
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均故名等也。
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纳法在心
名为正受。此中净之藏。净即藏。如来之净
藏。如来即净藏。净藏之三昧。三昧即净藏。皆
二释思之可见。下释显其义。初句释如来。
后句释净藏。离垢净也。满足藏也。虚空喻
上二也。结通者此经一切处说总成一部。谓
一部即一切部。今且举此一方中事。恐断
其本部故。数于文末。钓取一切。结成本部。
以明无尽无尽也。因此略明所入三昧分
齐差别有十重。一约一切定无碍。故起分
中言普贤菩萨从彼三昧起从世界尘数等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5b 页
三昧起。解云此有二义。一此定含摄多三
昧故。二此定遍入多三昧故。是故此定即
是尘等三昧海也。二约一切处无碍。如此文
云普贤菩萨于此世界三昧正受。尽法界虚
空界等一切佛刹亦复如是。此亦二义。一定
中包含十方刹故。二此定遍于诸尘道故。
三约一切时无碍。如起分云普贤从一切
三世三昧起等。此亦二义。谓定含三世及
遍入三际。四此上三重融含为一普贤三昧
无碍自在。以此三说是一定故。不相离故。
五于上尘等三昧海中随一即具一切诸
定。各苞十方尽三世故。六如一三昧一
切亦尔。七随一尘内即见普贤圆明三昧。
各摄十方亦尽三际。八如一尘内一切尘
道皆亦如是。九随一念中即有普贤。入尘
等定各苞尘道。尽十方刹及穷九世十世
等尽。十如一念中馀念念中尽前后际。一
切劫海皆亦如是。如此十重为则。馀一切
位中及教义理事等准此思之。入定分竟
也。

第四诸佛加持分中二。先辨诸会有
二。初有无者二七八三会无。以二位未成
故无入定故。七行依法不异前故。八佛
自入定不假加故。馀会非此故皆有也。二
佛远近多少名异。皆如文应知二释文中
三。先口加及所为。二意加。三身加。又初劝
说以益辩。次冥被以增智。后摩顶而觉。
然加赞互成有四句。一加而非赞如佛意身
二加。二赞而非加如诸菩萨偈赞等。三亦加
亦赞如佛口业。四非加非赞如馀文也。口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5c 页
中二。初明加赞。二释所为。初中三。初明诸
佛不移本刹而现身于此。以明彼即此而
不坏彼故远即近而不坏远故也。如缘起
性知之。二赞得深定。三明定因。初他力后
自力。又果力因力缘起合成也。又佛本愿者
明佛往昔曾见是事。因即发愿愿今成也。
释所为中为何义故加。为说此法故。于
中十句。初一总。谓一乘法轮最初转故。以
是果法轮故云佛也。别中有九一所转义
法轮体也。开犹现也。二巧转尽源。法轮相
也。及十方者是结通处也。三妙除惑障。即
法轮用也。四十方齐转法轮处也。又穷土海
也。五转因入果法轮分齐也。六一门摄一
切果法轮德也。七巧令乐果即法轮境也。
八巧随世俗法轮方便也。九审根授法即
法轮所被也。同异成坏准思知之。二意加中
二。先加后释。初中一总馀别。别中一得法
智。谓五海智非一故云无边等。二尽边智。
谓穷尽五海该三际佛。三成坏智。谓五海
集散亦世界海也。四所化智。谓五海约染亦
众生海也。五理智。谓五海皆深亦法界海也。
六三昧智。谓五海皆定境也。七根欲智也。八
语辩智。九身遍智。十圆音智此皆通五海
等准之。与下十智大同也。释中先徵后释。
问诸佛有力有悲。何故唯加普贤不加馀
耶。答以长子故众首故尽佛愿底故本愿
故普德具故得定法故馀人不得故。又凡
有此定处诸佛法尔皆聚彼。如海法尔摄
彼众流故云法也。缘起法门理数尔也。是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6a 页
诸佛智断亦得与人。问佛何不自说。答有
二意。一所说既玄。恐因人绝分故也。若尔
何不馀人说耶。为说普法故。二明凡说
此法必具一切诸佛共说。若佛自说则理
无加授。便乖共说。是故普贤一说即一切佛
说也。三身加中何故摩者。令觉故令具佛
威德故。此中佛身未必来此。申手未必修
延。各令触顶未必相妨。悉同时摩未必前
后。皆是缘起自在无碍思之应知。加持分竟。

第五大众同请分中二。初长行怪不即说
以生后请。亦是具身意二业请。谓恭敬身
也观察意也。二俱专住一心也。后正语业请
中与上请何别。谓此别请普贤故。以知是
说法主故。又此具新旧二众。故不同前也。
所问之法不异前。故不别列也。十颂分三。
初八叹法主请。二有一颂举所说请。后
一颂叹众乐闻请。初中二。先有五颂。通叹
普贤德。

后三别叹说法德。亦即前叹有说
因后叹有说果。前中略显普贤十种功德。
一因行愿满。二果德平等。初一颂显之。三色
身普遍。四福智深广。第二一颂显。五普见佛
海。六能现尘刹。第三一颂显。七广遍时处。
八深定常现。第四一颂显。九体充法界。十用
遍生海。亦是前智后悲。第五颂显。又此十德
摄为五对。一因果。二身智。三见现。四深广。
五体用。下别叹说德中。初颂叹證断为因
普周广说。谓初句證理。次句断障。次句普周。
下句广说。二一颂叹内外为因能益妙说。谓
初句叹普贤内證。一切佛德海生。次句叹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6b 页
外能普放说法光云。次句叹能益众生坚
其净行。下句由此故能妙说佛境。三一颂
叹深行为因能云雨说法。此上三中若约能
说辩。一广说。二妙说。三顿说。若约所说。一
佛法。二佛境。三法界。下一颂明所说法。初
一句总举下文华藏界等。次句举下文佛严
净事次句中能入是佛海法界海。所入是众
生海及根欲海。下句结请。末后一颂叹众有
二德堪闻。一乐欲。二根器。前中亦二。一身
离慢怠故云恭敬。二心离异想故云观普
贤。二根器中虽一心乐闻。若无智慧不
能领受。此亦有二。一深智达深理故。二广
智鉴广事故。下句结请愿说。同请分竟。

第六定内略说本分中二。先观五海。后说
十智。又前是所观之境。后是能观之智。又
前是證本。后是教本。何故不起定而说耶。
谓明定不碍用故。寄显法深故。双行故。初
中二。先明境海深故观非自力。二正观审
法五海略作十门。一辨义相。谓于无尽圆
明性海藏中分兹五义。一是所依义通一
切准之。二萌发义亦积聚义。三轨用义。四
巧别义性别义。五觉圆义。此五皆一即具馀
四。并深广无尽具德难思故云海也。二约
染净有二。一别者或唯净谓佛海。或唯染谓
众生海。或俱谓世界及根欲。或不俱谓法
界。二通者或俱净以众生等亦返流故。本净
故。或染以佛等亦随缘故。或俱或不俱思准
之。三约理事亦四句全摄可知四约人
法有二先别者众生及佛是人法界是法根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6c 页
欲亦人亦法世界非人非法二通者亦具四
句全摄可知。五约因果亦二。别中世界
俱。法界不俱。馀二句可知。通中亦四句思准。
六约三世间七约境智。八约依正。九约三
宝。此上四门皆有通别句等思准。十约融
摄有二。先约海。谓世界即众生如下众生
形世界。世界即法界如法界不可坏莲华世
界海。世界海即根欲如心作世界。世界即佛
如国土身。二约众生即世界。如前说。亦即
法界如经。即此法界流转五道名为众生。
亦即根欲如心心所作故。亦即佛是十身
中众生身。又众生即真故。后三海一一即具
馀。皆思可见。二约智中亦二。先别初三智
是前三海智。后七智是后二海智。二通者谓
一智有五海。一海有十智。镕融思摄。五海
深玄。寄半数说者令易信故。十智稍粗。
寄十数说者会其本故。是故境智不殊。粗
妙恒别。此约一乘。又如解深密经云。如来
所行如来境界此何差别。佛言如来所行谓
一切种。如来共有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
净佛土。如来境界所谓一切种五界差别。所
谓有情界世界法界调伏界调伏方便界。地
持瑜伽亦名此五名五无量。此五既是如来
境界故。后说智名回观智。此约三乘。问
既观海。何不说海而说智耶。答以海是證
境故。證欲说彼即是说智。如人至寺观
塔熏在自心后归家说塔。即是说心非彼
塔也。问既在定得说。后何须起耶。答为寄
法故。何者谓在定观海。此在心中最细也。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7a 页
十智观海。虽在定中然寄在言。故次细也。
说分最粗。就机故。出定表示也。是则说以
智为本。智以海为本。以说依智成智依
理起故。文中三。初据智。二许说。三明说
意。此中佛子有五义。如摄论。一愿乐大乘
为种子。二般若为母。三定为胎。四大悲为
乳母。五诸佛为父。又有十义。如下弥勒知
识处说。十智者一由成即败故成净也。败亦
尔。由此即具馀九等。故名不思也。此不思
句遍下九句。二中以众生空有不二故。类
多故相即故相入故。具一切法故根性多故
故亦不思。又界是如来藏。随缘作众生名
起也。又起在智中也。三中一约有为。二
无为。三俱。四不俱。各通染净思准之。根欲
摄在上二智中。亦在下七。如上问中辨。下
七明佛海。四无碍故。五称根欲授故。普转
故。六显德故。七光音故。八三轮摄故。九深
定故。相即及体用皆不坏也。十以总结别
也。本分竟。

第七起定成益分中二。先起
主伴定。前明定不碍用故说十智。此明用
不碍定故云不坏。不坏彼定故也。云何
不坏。以由方便智释显也。二起益中二。先
内益亦二。初益此众有四。一證法体。二依
證起巧智。三依智起妙辩。四说无断绝
谓由愿力故也。二结通显圆。二外益中三。
初动。二益。谓动时令恐。返此故乐也。又安
善因授乐果。又动时令坏。返此故宝严。三
雨宝谓是法门也。以是减十故标十列七
也。

第八毛光赞德分中二。初一切如来毛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7b 页
孔及光等。是上能加佛也。赞普贤德显具
德说法。令众尊重生渴仰故也。是上光明
赞叹音声智。二十四颂中分二。初八叹普贤
广大三业尽佛源底。于中初三身。次半语。
次二半意于中初一半定。后一慧。次二
尽佛源底。后六叹体用普遍无碍应机。于
中初一体遍。谓普贤身在此会坐。即于十
方无边世界一一皆见常在处彼。本来当
处而身不分。亦无来去。一切尘中一切众生
身中皆亦如是。以众生等即如故。是普贤
也。而实一乘佛国亦同普贤圆遍。即就胜
易解故。简土约理寄三乘显一乘耳。思
之可见。后五明用。一现身。二现法。三净愿。
四众生。五现智。

第九许说令喜分中亦二。
先长行摽意。谓前闻本分已生欢喜。今更
许说分故云重喜。二颂显喜事。于中有十
颂分三。初二颂半举佛化德超情不测。于
中一深智说法。二严土调生后半通结能化
所化无尽难测。第二有五颂半诫众令净
堪为法器。于中初半简不堪闻。言乐恶
者作恶趣因也。著有者设作善业不求出
离。下句结非。谓不能了等显非器也。次一
颂明具三力方堪为器。一宿善根力。二近
善友力。三佛护念力。下句结云是等众生能
得上智。次一颂具七心方堪闻法。一直心
离谄曲故。二净心离求过等故。三慈心为
益物故。四悲心为救生故。五深心为修行
故。六信心受深法故。七无厌足心渴心无
满故。下句结云彼闻此法喜无量也。上来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7c 页
二颂十门通辨一切堪闻法器。次二颂别
举此众。初一明具四德堪知佛境。一住
普贤地。二具普贤愿。三行普贤行。四證法
界空。下句结知佛境。次一颂叹此大众现
得二利。一现前见佛。二得普贤方便。后一
颂通结但诸众生得闻佛法皆是佛力。第
三有二颂举法许说劝观令乐。一举法
劝观。以佛及刹在身内故。劝众令于毛
孔中观。后一明具普眼方睹此法。下句许
说诫听可知。下十眼中第十普眼者。平等
法门见法界故。若通论总具十眼名为普
也。

第十正陈法海分中。先明诸会能说人
异。唯僧祇小相二品是佛说。馀并菩萨说所
表。如下释。又依智论有五说。一佛说。二弟
子说。三神仙说。四诸天说。五变化说。此据
出声名句等。若望授与即通情非情。此约
三乘。又有五说。如下云。佛说菩萨说刹说
众生说三世一切说。此通三世间等一切法。
约一乘也。

文中二。初广辨世界海。答前
果问。二从乃往过去下答前因问。初中二。
先散说世界。后偈颂总持。前中二。初通论十
世界。后别辨华藏界。亦是释第十坏世界。
以成即是坏故。前中二。先摽列章门。二依
门别解。初中三。先总告引證。二正列十
名。三结其无尽。此十中初者有四义。一以
土体绝相由言方成故云说世界。如四堪
智中成也。如下缘生中说缚观等。二由名
言熏识现土故名说也。三土中言音如下
颂中辩。四世界立名不同故云说也。初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8a 页
说即世界。后三说之界。二揽缘界。三依故得
久。四外状区分。五内体盈满。六德相严丽。
七离垢用净。八器净佛兴。九经时多少。十缘
散离作皆繁多深奥同名海也。凡一世界即
具此十。

今通释诸世界海略作十门
 一种类 二居人 三名体 四染净 五
漏无漏 六共不共 七世间涅槃 八依
正 九人法 十无碍。

初明种类者。小乘
唯有一类娑婆等界。无别净土。三乘中有
二。一约佛自住处有三。一法性土。二实德
土。谓妙行等。三色相土。谓胜宝等。后二为
自受用土。此三非是摄化处故此中不辨
也。二约佛摄化处亦有三。一化身土。此有
二。一染谓此娑婆等此约释迦。二净谓馀方
化土此约馀佛。二变染土。谓足指案地等。三
他受用土。谓十八圆满等。初中二。若依始
教唯有百亿阎浮百亿释迦为摄化境。若
依终教如智论中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
数。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数此性复至
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复至恒沙为一世
界种。数此复至无量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
分齐。其受用土若始教在色界顶。为引小
乘同界说故。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
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
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又于一切须弥
楼山世界畔间往往数有一净佛土。此通
报化为引众生。三依一乘有二。一约果
分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寄缘说
十。如第二会说。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8b 页
从须弥山界及树形等已去乃至一切众生
形世界海为第一类。二三千界外别有十
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
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
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万子
已云轮王境界为第二类。三十莲华藏庄严
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网等。是佛境界为第
三类。此上三类通有十事。为首成世界。一
说世界海。二起具因缘世界海。三住世界海。
四形世界海。五体世界海。六庄严世界海。七
清净世界海。八如来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
海。十坏方便世界海。

二所居人者。若小乘
唯有有馀依圣及凡位居也。三乘三中初二
通有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萨并佛化身居也。
后一初地上菩萨及佛报身居也。解深密经
中三地菩萨生佛净土者彼约七地明义。
即初地当彼第三也。又起信论中许地前菩
萨见报身佛者彼约终教。依三昧见也。
一乘三中多分论时。初见闻位。次解行位。后
向果位。通即可知。三处佛身同是十佛也。

三名体者。世是时。界是分齐。谓于时中分
齐显现。从相得名。繁多奥积深广难穷同
名海也。世界即海从喻。持业释也。若小乘
以子母七微及色等四尘并能造四大实色
为体。若三乘中凡小地前俱以赖耶识为
体。地上二义。报土亦同赖耶识为体。若二
智所现即以唯识智为体。故摄论云。菩萨
及如来唯识智乃至为净土体故。若依终教
俱以如来藏真如为体。若一乘以无尽法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8c 页
界通三世间。人法理事等诸行相即互为
其体准思可知。

四染净者。若小乘唯染。三
乘有二。一约位。二约法。初中有四对显
其染净。一约因果。谓金刚已还菩萨所住名
果报土。不名净土。以过患未尽故。唯佛一
人使习都亡所居名净。是故仁王经云。三贤
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二约一向
非一向。谓八地已上菩萨所住得名净土。
以一向出三界事故。具足四句一向义故。
谓一向净一向乐一向无失一向自在。七地
已还未名净土。以非一向出三界故。纵
由愿力而得出者。四句一向不具足故。谓
无流观智有间断故。非无失等也。此依摄
论辨。三约纯杂。谓凡夫二乘杂居之处不
名净土。地上菩萨生处名净故。瑜伽论说
世界无量有其二种。谓净不净清净世界中。
无那落伽傍生饿鬼。亦无欲界色无色界。
纯菩萨众于中止住。是故说名清净世界。已
入第三地菩萨由愿力故于彼受生。无
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解云。此第三地
既名净意乐。即是欢喜地。以约七地辨故。
四约退不退。谓入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贤
菩萨生处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二乘
等。如阿弥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堪任已
还轻毛退位。三聚众生共生之处不名净土。
此四对八义中。初约果唯净。后约退唯染。
中间相形皆通染净。二约法四句者。或唯净
谓于上四门中形取净故。退位所居自性
净故。或唯染谓四门中相形取染故。佛果随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9a 页
缘约机说故。起信论中名随染业幻所作
也。或俱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或俱非以二
义互融非定一故。二相尽故。一乘亦二。初
约类中初类染。后类净。中类通二。二约法
中或俱净以即佛故。或俱染即众生故。或具
二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或不俱以二相融
二相尽故。上三类中一一皆具此四句准思
知之。

第五流无流者。若小乘唯有流。三
乘有二门。一随相门。二融通门。初中四句
一唯有流谓凡小地前所变土。二唯无流
谓佛所现土。三俱谓地上菩萨二智所变及
赖耶所现。此二虽为苦道二谛摄然无别
二体。但随义异摄。四俱非谓皆即空故。不
堕数故。此上约始教。二融通中亦四句。一或
一切皆无流乃至凡位亦尔。以离诸流性
故。如经云。色无流无系受想行识无流无
系乃至广说。二或一切皆有流乃至佛亦尔。
以不离流法故。如经言。诸佛安住三毒
四倒五欲等中得阿耨菩提乃至广说。前句
不异流之无流故即无流。后句不异
无流之流故无流即其有流。三俱以
前二义不相离故。四俱非以皆离缚脱性
故。如经言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乃至广说。一乘中如缘起法界。若无一即一
切不成。互融无碍亦具四句。全摄可知思
之。

第六共不共者。于中有二。先明分齐。
后显义相。初中随一世界皆是有情。谓异
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
相。问凡一世界有几有情异熟识变。答唯识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9b 页
论中有三师说。初师说云。一切有情。以契
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所共起故。次师破
云。若尔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
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净妙土。又圣
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
土复何所用。有此三种大过失故明不得
通一切有情。应说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
变为此界。经依少分说一切言。诸同业者
皆共变故。后师转破第二云。若尔器世界
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
为此界。又诸异生厌离有色生无色界现
无色身。预变为土此复何用。设有色身与
异地器粗细悬隔不相依持。此变为彼亦
何所益。亦由如此三种大过。是故现居及当
生者皆不成变。谓初器将坏。当生现居俱
无受用。二若现受无色界身而于此土无
受用义。三设有色界身与此粗细异。亦无
依持受用。是故此三俱无变义。若尔谁识变
耶。正义应云。凡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
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设令生在他方自
地彼识亦得变为此土。故器世界将坏。初
成虽无有情而现有土。此土并依唯识论
辨。第二显共不共义相者。若小乘中既是极
微所共合成故唯是共。若三乘中有四句。
初或亦唯共。谓彼依报虽不离识而识是
别。土相是一。由彼彼识中共相种子共所现
故。如揽四尘共成一柱。一柱之相不离四
尘。非随四尘而有四柱。当知此中道理
亦尔。若自受用土佛与诸佛共有一土。犹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9c 页
如法身诸佛共依故。以是同法性土故。若
他受用土亦佛与菩萨之所共有。如王与
臣共有一国。诸杂染土亦是有情共业所现
故无别也。二如是依果实皆不共以各于
自本识中现故。论云。俱是有情异熟识各
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所
梦。因类是别。果相相似。处所无别。假名为
共。实各有异。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各别识
变皆遍法界。同处相似说名为共。解云。若
有一土不随识别。则心外有法不成唯
识。论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由是当
知。皆自识变故各不同。三亦共亦不共者
由前二说不相离故。瑜伽云。外等诸物或
由不共分别为因。或复由共分别为因。若
共分别之所起者。分别虽无由他分别所任
持故。而不永灭。若不尔者他之分别应无
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者。于彼事中正
见清净。譬如众多修观行者。于一事中由
定心智种种无量异见可得。彼亦如是。解
云。此说依报随共分别。其不共分别同前
第二。是故随外器世界皆具如是二义而
成故双存也。四非共非不共者有二义。一
由前二说互形夺故。随定取一不可得故。
是故俱非。二由土依识土相尽故。识从缘
起无自性故。是故共与不共性相皆离不
可说也。此上若约果报赖耶识所变等即是
初教。若如来藏赖耶所现即属终教。若一切
相尽唯一净心平等平等。离言绝虑即属顿
教。若依圆教有二义。一如前诸教所说即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0a 页
同无尽法界帝网重重即入无碍具足主伴
即属此摄。二以义求亦有四句。一或唯共
以同一法界故。相即故。二或唯不共以缘
起各别故。相不杂故。三或俱以上二义不
相离故。以全体相即而不坏故。四或俱非
以二相泯故。形夺尽故。

第七世间涅槃门
者有二。初随相。二融通。初中有四句。一或
唯世间谓地前及凡位所居。二或唯涅槃谓
诸佛果位所住涅槃。设自受用土亦得是彼
大涅槃摄。三或亦世间亦涅槃。依宝性等论
依无流法界中有三种意生身应知。彼因
无流善根之所作故名为世间。非是有流
业烦恼作亦名涅槃。依此义故。胜鬘经云。
世尊有有为世间有无为世间。有有为涅
槃有无为涅槃。解云有为世间是凡位。无为
涅槃是佛果。有为涅槃无为世间是变易报。
所望异故属俱句。四义准诸佛清净法界是
非世间。非涅槃。以非是二乘涅槃故。又亦
非双林涅槃故。二融通者亦四句。一或唯世
间谓佛净土亦悉是器世间摄故。二或唯涅
槃谓众生染土亦相尽同性故。三或俱以理
事无碍故。论云。世间与涅槃无毫釐差别。
以无别故。无二而二双现前也。四以无毫
分别故。二而无二。形夺俱尽故俱非也。经
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又此经云。世
间与涅槃二俱不可得。此之谓也。

第八依
正门者。若小乘是唯依报。三乘中器世间虽
是本识及镜智所现。而唯依报摄。若依圆教
中通三世间。以舍那佛有国土身等是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0b 页
世界悉是佛身。又有众生形世界等。是故众
生即世界。此并依正混融无碍故也。相即自
在故。

第九人法门者。小乘非人法。三乘可
有是法门义。一乘具有。是佛普贤及众生等
故唯是人。或诸世界并是法门故。如文云。
清净妙形入于无量正法之门。此明世界等
悉是法门。

第十无碍门者。小乘世界唯是
事相。于上但有苦无常空无我等理。三乘中
法性土唯理。馀皆是事。然上二宗。理之与事
非一非异名为无碍。若一乘中略有十重。
一情事无碍。谓应情显现事超情外。文云喻
如幻无方皆从妄想生。二理事无碍。谓全同
真性而刹相宛然。文云法界不可坏莲华世
界海等。三相入无碍。谓文云以一佛土满
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等。四相即无碍。谓
文云无量世界即一世界等。五重现无碍。谓
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尔。如
是重重如因陀罗网。六主伴无碍。凡一世界
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七体用无碍。谓一刹
海必有大用。赴机说法。八隐显无碍。谓染
净隐显异类隐显等。约缘定之可知。九时
处无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一念中
现无量刹。如是无碍。十成坏无碍。谓成即
坏坏即成等。无碍显现自在难知。超过情
虑。此十无碍同时具足。应以六相方便而
会融之。十世界义略辨如是。诸馀义相随
文当显。

第二依章别释中。十内初一不
释。以释馀九即为说故。文中初释前八
后释第十。前中初七各二。谓长行及颂初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0c 页
文无颂。初中长行内四。一标二成三辨四
结。一切世界海者是彼三类各各非一故也。
已成等者一以此诸缘通成三世一切世界。
而诸世界已未等异。二成一世界即遍三
世。前缘通界别。后界通缘别思之。此约一
乘。八缘中。一后得通慧。二缘起法尔。三所
化业力。四菩萨行满。应于彼界而得成佛。
则由此力彼界得成。五普因成也。六菩萨
为严净无馀刹故修愿行。刹随愿行无碍
容持故云解脱自在。七大觉正因。八普愿
摄成。然此八中初四是权成。其粗相故。亦通
染。后四约实成。其细相故。唯是净。如经我
此土常安稳等。而一世界即具粗细故也。又
此八中总有四对。一初及第七约佛明权
实。二八及第五别约普贤明权实。以第八
是为物故。三四及第六通约一切菩萨明
权实。四第二及三约理事为权实。以业行
缘成不实故也。何故要具如此四缘。谓佛
为教主。普贤是助化。菩萨及众生所化。初二
中若无权无以熟生。若无实无以应真。
后二中众生业报缘虚后必有所依真性。如
此八种等尘数因缘成一世界。皆互无障
碍全体遍收作不作等如缘起性。即空即
有即一即多融无分别思之。馀一一界准
之。颂中有二十分七。初四颂前佛神力。于
中一刹依镜智现。二土以行修成。三化菩
萨。四悟众生。次四菩萨应得道力。于中初
上半明行因。下半明智果。度犹到也。二上
半明土因。下半起土果。三上半依正因成。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1a 页
下半明證入依正果境。四上半果广。下半因
久。次二颂众生业力。次二颂菩萨严净佛
土愿行力。次二颂普贤善根力。次四颂普
贤自在愿力。次二颂佛依果故也。此颂总
通缘起异义。即为法如是故。不别颂也。

第二住中长行内二。先具标数。谓凡一世
界即具如是刹尘所依故云一一也。二略
列七事。一依善净力住。二依无碍。三依如
意宝或一切。四依通明。五依缘起力。六
依法身持。七依法界愿。依智论中摩诃名
大那名无。伽名罪。此约无失义释。又云
或名大象。即陆行中力大也。或名大龙。即
水行中力大也。又初如善调象能破军敌
约自利也。后如大龙降雨约利他也。颂中
十六半分九。初一颂依庄严住。二一颂虚
空住。三二颂依宝住。四一颂佛光谓威神是
也。五一颂力士。六五颂上标中刹尘。依此
犹略也。七二颂幻业。八一颂普贤愿力。九二
颂半通显因陀罗网安住相。初偈一尘内现
依正。后一半类多尘可知。

第三形内长行
中别列七种。初四及七当相辨形五六二
种约喻显状。一方如斗。二圆若珠。三非方
是四维形。四非圆是八隅形。五水洄洑形。
六华形。七众生形者谓有二义。一有世界
似众生形。二即种种众生皆是世界。如身中
八万户虫各有九亿虫等。此即是世界准下
文亦是舍那佛转法轮处也。是故文中但言
众生形不言如众生形。故知即以众生为
界也。此等一一形类皆遍法界。颂中十七半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1b 页
分二。初三正颂前文。后十四半明刹德用。
前中初一颂上总数。次一颂上别形。但颂
初四略无后三。依智论摩尼珠有八楞。
喻此隅形也。后一上半显因异。下半明果
相。二德用分二。初六半明德自在。后一毛
孔下明用自在。前中初三约佛显刹明堪
应机。一体成法门。二相显临机。三舍那
光照。是佛所有也。后三半约机正应显成
差别。一机心业异感土多形。二佛土自在能
随感现异。三虽应成染净而法流不断。四
下半结业多门感现难测。二明刹自在
中三。初四明依正自在。次二出其所因。后
二结用归主。初中初二毛孔现刹。佛于彼
中为众演法。毛孔即明正报摄依佛还在
自毛孔之内。后二尘内所现种种形界。佛亦
在中转尊法轮。尘是依报摄正等也。二出
所因中。由何得此自在容持。一由佛誓愿
自在力故。二由众生心业不思议故。三结
归中。初一举尘内佛。次半举尘内刹。下半
正结归主。

第四体长行中。别内五并约事
显也。凡论土体有五重。一真如。二真智。三
本识。四五尘。五诸事。诸事即法门。将为叹
故。是以文中辨也。颂中十行。一宝华体。二炎
空体。三光明体。四电光及愿体。五日珠体。六
宝炎及化体。七佛化体。八心业起体。或业
起心海成土。或心业起土。或妄念为体。九
佛身光体。十普贤化愿体。此等并是任放辩
才说不待次故也。

第五庄严长行内别中
有四。一云通相。二染业行。三净因果。四结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1c 页
可知。颂中十偈分五。初一颂上总数。次二
偈颂云严。次一颂上众生业严。次五颂上
佛严。于中初二严依。次一严正。谓佛数等
众生故也。或众生数等佛也。次二杂严。后
一颂上普贤严。

第六清净别中有五。一行
缘净。二自利净。三利他净。四行满净。五得位
净。皆从前起后可知。汎论土净有七。一
当体净谓以净识为相等。二事相净谓净宝
等故。三受用净谓受用此土灭惑成德故。
四住处众生净谓有德众生满此世界故云
净也。五主净谓佛之土等。六净行因生故。如
文无量行海所修集等。七净行即土故云
清净。以行为依止故也。如文可知。偈中九
颂分五。初一偈颂上总数。次一颂亲善友。
次二颂上自利。谓一三昧行。二信忍行。次一
颂上利他次二颂上二行满。次二颂上得位
益第七佛出世别中三句。初约现身普遍。谓
以二身遍满一切差别法界一一之处皆
身全现。亦不分身亦无限分故也。寿长短
者如须扇多佛旦成暮灭。迦叶七日。释迦
八十等此谓短寿。弥勒八万。弥陀极算等为
长寿。皆由机感故致然也。又初约一切处
现。后二句约一切时现。谓长短具故为一
切也。问若尔处何不然。答差别法界遍多
少通有无故云遍满也。颂中十偈。初三颂
前长行。初一颂总。次一颂身遍。后一颂脩短。
后有七偈明佛出现无方胜用。此中分七。
初一严土多少。次一说乘多少。次一救生多
少。次一化现广狭。次一圆音普应。次一主伴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2a 页
遍充。次一慈海普现总结也。此中或短寿
度多生。或长寿度少生。或长寿度多生。或
短寿度少生。或短寿说小乘。或反上。或长
寿说多。或反上。如是等与虚空法界等。
皆是慈海力所现故也。

第八劫中略无偈
颂。总中尘等劫住者非是一一世界各住尘
等劫。良以一一世界劫住不同长短差别如
尘等也。所谓下别举二门。有如是下总结
差别劫。义如别说。

第九释第十坏方便
世界海者。但坏有二种。一成即坏。以诸缘
各无作故。性自坏故。二三灾坏即事坏也。今
此文中辨初义。下重颂偈中明后义故。又
释。初即坏成。后即成坏坏。故名方便坏
也。又以后坏亦从缘无性故。何故须俱坏
者欲令见心尽故。成坏圆通故。问若尔亦
得初即不成故成成。后即不坏故成坏。
此则坏成俱成何不尔耶。答理实应尔。但
为此文释第十坏义。非释成故不辨也。文
中有二。先举意总告。谓分别华藏开示群
机。二正明所说。说中三。初举主辨因。二有
须弥尘等下明因所成果。三是佛常转法轮
处结果属主。初中三。先总辨谓从初发意
即修此因。明因深果厚也。问瑜伽论说。一
切诸佛要经三阿僧企耶劫修行成佛无增
无减。何故此中乃说阿僧祇个世界。一一世
界并末为尘。一尘为一劫。据此则有不可
说个阿僧祇劫。何故不同耶。答彼约三乘。
据一方化仪唯就此须弥楼山世界说。是
故宝云经云。我为浅众生说三阿僧祇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2b 页
劫修行。然我实于无量阿僧祇劫所修行
也此是约会三乘归一说。此文约一乘该
通十方因陀罗网等及树形等诸类世界说。
又为约法辨时。以法无尽故时亦无尽。文
中且举十大数中初数为则。亦即通帝网
喻故亦无尽也。问若尔一劫即无尽。何不但
言一劫耶。答此中无尽无尽故也。又德无
不备曰严。垢无不尽曰净。又初即福智交
饰。后断德离染。又亦得严即是净严故也。
别中汎论土因有二种。一依因谓真如净识
及镜智。二生因谓诸妙行愿。今约后义略
陈三种。一广福。二大愿。三妙行。初中一一
劫者时广也。一一劫中供尘等佛者田广
也。又是佛故田深胜也准下地品应有一
切供具。即供具广也。以上心深。心即供心广。
此文存略故耳。准地论恭敬供养各有三
种。应寻彼文。新金刚般若论上卷亦有三
种供养。一给侍左右。二严辨所须。三询承
法要。二愿中一一劫时广也。一一佛所者胜
缘广也。尘等愿愿广也。谓以大誓自要要
成此果。即要期愿也。又所修福行悕成此
果即悕须愿也。对佛发弘为修。真实离染
为净。又十大愿中净佛国土愿及馀诸愿
应寻论之。三妙行中修时广缘深广行事广
可知。亦对缘进造曰修。修成离染为净。谓
十度六度等行乃至一切行准之。又三中初
自利后利他中间通二利。又亦可具四多。
即四修一尘数劫即时多为长时修。二尘数
佛所即供佛多为恭敬修。三一一佛所发愿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2c 页
即愿多为无间修。谓愿心相续也。四尘数行
即起行多为无馀修。

第二所成果中分二。先明此主世界。后辨
结通。前中有三初显本世界为依持处
二从此香水海上有世界性住下明次重
显杂类世界性三从香水海名乐光明下更
重辨十二佛国土七世界性。然此本师佛摄
化境界。诸教所说分齐不同。若小乘中但有
此一娑婆世界。若三乘有二。一化身化境。
谓此娑婆等。二他受用身化境。谓十八圆满
净土等。若约一乘十佛化境。莲华藏庄严世
界海有三种。一莲华台藏世界虽遍法界。
对地上菩萨机现有增减。寄在色顶唯说
一界。二即此遍法界之华藏说十显无尽。
即无尽个华藏一一皆遍法界。三树形等杂
类世界。一一皆有莲华藏并似彼界。悉遍
法界。各各有十。无尽无尽。此三中初一
约同教一乘辨。后二约别教显耳。今此文
中据须弥山世界中辨华藏故。是故风轮
水轮还似彼也。以易信解故。印机而成故。

初文中分二。初别显严相。后一一下总
结。前中有六。初辨风水华地为根本所依。
二明地山上海严等。三地能映现严。四地
上香海严。五海间香河严。六河间宝树严。此
六段中各有二。谓长行偈颂。

就初段长行
中有五。一风轮无碍持。二依风有香海。三
依海有莲华。四依华有世界。五依界有围
山。初文有三。初总次别后结。别中前七各
持宝地中此有二义。一谓一风轮上有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3a 页
宝地如是次第。二其诸宝地皆远在莲华
上。然此风力虽缘起门各别。主属无碍任
持故是法性风也。此中风有二义。一无碍义。
二有力义。故成缘起也。宝地亦二义。一可
贵义。二依持义。人法解行等法门。准之。八
持时者。以时依法立无自体故说持也。须
弥山地是下文所持杂世界处事遥有所主
故。一切有者。一是诸世界中三有等也。二亦
得通是宝地上诸庄严事为一切有。又以
义求前七次第从细向粗。但属持诸宝地。
后三渐粗持下文所持诸世界性四时三有
等。又此中最下风轮超越持于华上宝地。最
上风轮邻次持于华下香海者。显上下镕融
自在无碍故。为异彼染土咸烈海故。言香
水海也。香有二义。一普熏义。二芬馥义。水
亦二义。一清净义。二洗濯义。海亦二义。一深
广。二具德。又有十义。如下说。以具主伴
故云一切也。华中二。初句辨义。大莲华者。
梁摄论中四义。一如世莲华在泥不污。譬
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二如莲华
性自开发。譬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若證则自
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譬真如为
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
柔软四可爱。譬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如
此等并为依止义故也。彼论又约一复次
释。谓如来愿力所感。大宝莲华王为净土
作依止也。华藏之名因此立也。下句香幢
等者依义立名。名有四义。一香有二义。一
约体是氛氲义。二约用是普熏义。二幢亦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3b 页
二义。一约体是独出义。二约用是降伏义。
如帝释幢等。三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
现法义。四庄严亦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
义。此中香即幢。香幢即光明。光明即庄严。皆
持业释亦通依主准之。下明所持二句。初
句中华义同前。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
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
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馀刹故。下
句金刚亦二义。一是坚义二利义。山亦二义。
一是高义二是静义。围绕亦二义。一是内摄
益义二外防敌义。谓以金刚外敌障不能
侵。内德增长也。偈中二十颂分二。初七略
颂前文。后十三明胜用利益。前中分五。初
一颂举果体用。次一颂前因中供佛净福。次
二颂前大愿。次一颂前果内风持宝地。次
二颂前土因大愿。以是任放辩才故说
不待次也。第二胜用中二。先六颂明依报用
益。后有七颂明正报用益。前中二。先明胜
用有四颂。一世界光。二菩萨光。三华色光。
四净宝光。并是智等法光故能充照法界。
后有二颂明益相。初一灭惑成德。二睹帝
网法界。后正报用益亦二。先明胜用有二
颂。一明刹外佛用。二明华内佛用。又前珠
中菩萨遍十方。此则华中诸佛等众生界。依
正无碍故也。下明益相于中五。一举所益
机。二兴普教。三巧调机。四令住自分断
德。五令闻胜进智德。问何不佛等语说法
而于光云等说耶。答以此明刹用故尔也。
问若尔何故辨佛光等耶。答以依正圆融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3c 页
故。佛亦是刹也问此中意辨华藏界。何故乃
说诸杂化用耶。答有二义。一以此是刹用
故辨用显体。二即此化用为依止故即是
刹也。问何故与长行不同耶。答长行略标
颂中广显故也。

第二总明山下地海严者长
行五句。初二句显地名。谓莲华台面为宝
王地。二明地镇海。三地相具德。四地体坚
固。五明地胜用。于中初句出法宝。后句
起智照。颂中十偈分二。初六明众德严。后
四明法行严。又初是体备众德。后明妙用
自在。又初依后正。又初事相严后法理严。又
初法后人。又初颂前文后明异义并可知。
初中前一总辨严因。次二颂上山地。于中
初一标谓宝轮香轮为山上严。珠轮众宝为
山下依。后一释谓初二句释上宝轮严。次一
句显上香轮。下一句辨庄严义。楚云斫迦
罗此云轮围山也。次一偈颂上体相二严。
谓初体后相。次一偈颂上香水海。次一偈颂
上地胜用。亦是海岸边宝地上即有宝树。树
下座上有佛菩萨之身也。第二段中四偈。
初一总明身语法轮。次二别辨身色依正无
碍。于中初一佛现多严具之中。次多佛现
一严具内。即调物为法轮也。又前华香幡
盖中菩萨充法界。此则宝幢宝树庄严中
众诸佛身云满十方。并以正为依也。后一
偈别显上语法轮。此即刹说也。此上通三世
间圆融无碍。随入一门皆具一切故致然
也。又此等诸文长行所说则编其次第。令随
事生解。偈中所颂则融其始终。圆通无碍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4a 页
顺于法性。长行以法就机。偈颂会机归法。
文家绮互善巧之相应知。

第三宝珠严内长
行中六句。初句显宝名。谓山为外郭世界
居中故云内也。非在山中为内。名不可
坏有四义。一体不可坏谓金刚末尼故。二
德不可坏谓藏摄众宝同在自中。众宝不
相破以无相不相形夺故。自亦不坏以无
二故。三用不可坏谓雨物多端互无夺故。
四映不可坏谓能映现多身不可夺破。
现处重现不相碍故。二辨珠胜用谓洞彻
明焕故能现也。此中映是能现影为所现也。
何故不现佛等及馀刹耶。谓彼非所化故。
若尔何不现心念耶。谓非色法无现义
故。三宝华严地中以为庄严者。通上二句
同严大地。四云严。五香严。六三世严者谓三
世诸佛严华藏界皆与此同。又亦此严同
三世故也。又所严藏体通三世故。纵于现
世以一华严由同所严故即通三世。是
知一华一鬘皆遍三世。三世俱现。各具过
未即该九世也。又以犹用也。纵所严刹唯
在一念用于三世一切严具而庄严故。即
所严同能严而遍三际也。又亦得能所一
念即含九世。通相即入故具十世。以显
无尽也。于上四释后三为胜。颂中十偈分
四。初一偈半颂上不坏摩尼。次二偈半颂
宝华严。次一偈颂云严。次五偈颂三世刹
严。于中初一地现三世行。次一地尘俱刹
入。次一菩萨受用严。次一佛法体用严。次一
得普贤愿及佛智者能入多刹。

第四香海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4b 页
严中长行别内十四句。一香宝岸。二宝网覆。
三宝水流。四众华敷。五末香其水。六出佛
音。七香普熏谓教法所及也。八宝阶道谓入
法阶梯也。九珠栏楯谓防外非守内德。十
潮浪声。十一华阁围。十二华城周外。十三香
华布水。十四香树为严。并即事即法可准
思之。颂中十偈。初一颂海。二颂岸。三颂水
及佛音。四颂阶及栏。五颂宝树。六颂华布。
分陀利此云白莲华也。七颂宝网。八颂华
城。九一颂以周其外。十举因结成。

第五香
河严内长行别中三句。一华覆。二出处。三随
流。以依正无碍从佛出。为表正故眉间出。
谓教河流润从證智出故也。然教带真义
故宝王随流不失真性。即随缘不变无二是
也。颂中十偈。一总明河相。二涯岸庄严。三
香水流浪。四回旋所至。五踊宝自然。六河体
普周。七网演因修。八岸闻果行。九河周舒
因。十河原从果。

第六宝树中长行内五句。
一明树体谓无流法林树等。即众德建立
义也。二宝幔覆即大慈普覆。三因力所起。四
果德加成。五极尽严际。颂中二偈。初一颂
果行自在。后一颂因行所起。又此二颂即是
树。以人法无碍故。第二总结中分齐境多。
别说难尽故。总云一一。然于一中严事犹
多故。总云尘数。又严别难彰故。通云清
净可知。

第二大段明第二重。依前莲华台内诸香海
上所持诸杂世界性。于长行中初总后别。
别中先辨所依住有六。后显能依形有九。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4c 页
此中世界性者谓积世界成性。积性成海
等。如上所引智论说。又此下文于世界海
中有世界性。世界性中有一世界等。故知
积成也。何故名性者有二义。一望前诸
界摄诸流类积结成性。如久习成性等。二
望后海等有为因义故亦得名性。问积
界成性。界亦因义何不名性。答无融结
故阙初义也。问十世界中海望于后亦
积成馀界。何不名性。答初积结摄已得
性名。后开异义转立别号故不名性也。
颂中十偈分四。初二偈颂上住形。二有三
偈明刹有色声庄严。显体德圆备。三有三
偈明诸刹土即入无碍。显妙用自在。四有
二偈明三世间自在。即显摄化胜用依正无
碍也。

第三大段明向上广持诸刹。于中二。初牒
上海及海上华。二辨持刹及性。此中十二佛
土七世界性有诸德释。为华藏界外十方国
土。详其文恐不然。既取华藏内香海中莲
华而持。故知非外。况下文结属舍那故亦
非外。但此中大意明众香海。中略举一海。
一海所持十方刹中略举一方。一方既尔说
不可尽。馀方例准一海所持十方无尽皆遍
法界。馀一一海皆持十方各遍法界。无碍
圆融无尽自在即不可说不可说也。大意如
此思之。二所持中二。初一方后结十方。前
中二。先明十二重佛土。后辨七世界性。此
十二佛土。有人用配十二因缘。有配菩萨
十二住等。一一释之。义恐不然。岂以十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5a 页
数同即便配释。但此经所明皆应十数以
显无尽。纵有十二七八等数皆是增减之
十。如地论释。还是十数。岂得配耶。况义理
又别。又此经所说一事一土皆遍法界具足
一切人法教义因果理事等一切法门。非适
一相故不可以一门释耳。上下诸文皆准
此知。问若尔上来诸文何故皆以一二义等
释耶。答还以一切之一释故无过。是故或
一不少。或多不增。为成文故布之前后。深
须得意。多少无碍。又汎论佛及刹立名不
同。略由五相。一或因机感。二或由佛本愿。
三或依本行。四或先佛记别。五或表示法
门。此中佛及刹土依正圆融可以法义而
消息之。尘数香海及世界性准释可知。又有
义此上总为二重。初辨此佛华藏土及所持
世界性。后从十二佛土下辨他佛土。亦持
世界性。总为二对须思之。结通及结属并
可知。

第二重颂中有七十颂。但颂次前长
行中事。非是颂前十世界海及华藏等。以
彼各有偈。重颂讫。由前十二佛国七世界性
皆通有此十海义故。是故偈中颂显其状。
与彼长行绮互广略亦同前诸文。于中分
二。先九颂总颂前文。二馀颂别颂前中十
海。初中有四。初一显根本所依华藏土海。
次三总辨能依异类诸刹。次三别略显能依
刹形。后二通举佛刹大用。第二颂十海中
文则为十。初有十一偈。颂起具因缘世界
海。于中有七因缘。初三颂神力因。此中初
一就本无坏。后二随末亏盈。二如依种种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5b 页
下二颂颂业种因。初一报异。后一业殊。三譬
如意宝下二颂颂愿力因。初一宝珠现色
喻。后一就现空云喻。四犹如工幻下一颂
幻业因。五如见彩画等一颂颂心画因。六
众生心不同等一颂颂妄想因。七犹如见导
师等一颂颂心行因。此七何别者。初是现
威神。二是种子。三是宿愿力。四是现行。五
是本识现。六是转识相。七乐欲器故别也。二
无量真珠下二颂颂庄严世界海。三或有佛
刹地下四颂颂清净世界海。于中初一唯染
次二亦染亦净后一唯净心初一众生次二
菩萨后一诸佛故令所居土有染净。此三
渐次向净故也。四一佛国土中下四颂颂
坏方便世界海。亦初一唯坏次二亦成亦坏
后一唯成无坏。以染可坏净常存故。五或
有佛刹起下二十颂颂体世界。于中初六纯
染苦体。次四杂苦乐体。后十纯净乐体。于中
初五随事辨体。后五妙用自在。六或无量佛
土下三颂颂住世界海。于中初一举能依之
形。后二显所依住相。七或如师子座下三颂
颂形世界海。八或寿命一劫下二颂颂劫世
界海。九或国土无佛下五颂颂佛出世世界
海。于中初一总标。次二明化身示现。次一
机熟无时不现。后一非器无时有现。十或
刹极浊恶下七颂颂说世界海。于中初二恶
道声。次二善道声。后三法轮声。上来总相通
答于前果问竟。

自下第二大段辨得果之因。答前问中一切
菩萨所修行海等问也。又释亦是于前诸世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5c 页
界性中开一世界性。显内所有三种世间及
五海等。文中分四 一举往时处辨佛兴
世。为修行缘 二从彼炎光城下明普庄
严童子能修行人 三童子见佛下辨对缘。
正修成自分行 四彼佛灭后下明复更见
佛成胜进行。

初中四。一举往时。二明往
处。三处中场。四场上佛出。第二往处中四。一
海中取性。二性内山林。三林东胜城。于中
初依报胜。后人众胜。四眷属城严。第三场
内。初场地后华座。第四佛兴中。初佛出后
放光利益。

第二举能修行人中。王有顺理
善慧令物爱见。问涅槃中一切轮王。皆定
千子不增不减。何故此中乃不同耶。答彼
是王四天下之轮王。约三乘说。此是主
世界性之轮王。故宽细于彼。如白净宝网
等。以一恒沙金轮王福所感。此约一乘。说
不同也。又王及长子是福分。童子为慧分。
是故成入道之器。德周法界曰普。普德交
饰为严。普之严普即严。普严之童子。普严即
童子。并通二释。离染贞洁素为道器故
云童子。如文殊等。

第三修成自分行中
二。初见佛得定为自分之始。后闻经得定
成自分之终。前中有四。一自利得定。二偈
劝化他。三王喜偈告。四俱共诣佛。初中见
佛功德善根因缘故者有三释。一由见佛
功德善根之因缘力。此则唯属境力也。二
由见佛功德所生善根因缘力故得定。三
由外见佛功德为缘内自宿有善根为因
因缘具故令得定也。此十定中初五为成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6a 页
利他。一具果法。二入普巧。三巧成严器。
四正益机。五益分齐。后五为成自利。一
成加行。二入正證。三广后智。四顺涅槃。
五顺菩提。又初一总馀九别略释可知。二
普劝中初说偈后偈声分齐。偈中初四叹佛
德难遇。次三明遇成胜益。后一结劝兴供。
三王喜偈告中二。初王闻欢喜。后偈敕告令
于中三。初一举告宣告。次七令严辨胜供。
后一令兴念诣佛。四俱共诣佛。初王及
内眷属。后八部外眷属。第二闻经得益中三。
初明说经名者谓行能现果。举果取因故
云现等。若从此义唯据因也。又此佛集会
即为显现。此则唯果。此中三世是三现在
故即具九世十世也。不尔过未既无。如何
说现。是一乘圆教故摄眷属耳。二童子获益
中二。初得定自利益。二说偈化他益。初中四
定。一普该境法。二摄入归心。三契法无畏。
四慧眼圆明。二利他中二。初说偈后得益。偈
中三。初一总。谓上半颂前法眼定。下半总举
眼所见。次七偈别辨佛本生。由佛而得见。
后二别见诸佛而为物修因。获益可知。三
如来赞述九偈中分五。初一总叹童子。次二
别记正报。次二别记依果。次二叹其苦行。
后二总记依正。

第四大段成胜进行中二。初举佛为行所
依缘。于中先佛灭后佛兴者。为行异缘别故
也。童子报命犹存者。为行相续故也。二依缘
成行益。于中二。初见佛得四定为胜进
之始。一念佛者。地论云如佛所得我亦当得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6b 页
为念佛也。二入于普门穷兹海藏。三智持
为能转。智法轮正成所转。四深法悦神故
也。二闻经得定为胜进之终。经名者谓法
界自性清净故云离垢。具恒沙功德故曰庄
严。前经就果相。此中约果体者为自分胜
进渐深故也。二定中初约自利后约利他。
又此中童子得法是何位者。义准上下经意
有三种成佛。一约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
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
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
具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中童子见初佛
为信位自分。闻初经为信位胜进。见后佛
当解位初自分。闻后经为解初胜进。以
摄诸位皆具足故。二约行总不依位。但
自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三约理则一切众
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馀相皆尽故。性
德本满故。此后应有结会。谓彼童子者今
某甲字等。亦应有动地雨华他方来證及
结通十方并偈重颂等。但经来不尽故未有
也。问此会既了。何不众中有人得益。答略
由四意故无别益。一于前三义中由初二
义故。说童子益相。由后一义故。众中无别
获益。二光统释云。此经佛初成道说。但显
一乘圆教法轮体为诸教之本。诸教益相为
此益故不辨也。三但教有二种。一说逐机
教。摄法随机。机有增进随分辨益。二逐
法教。摄机同法。法无增损故无别益。四此
经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既无中下之机故
无随分之益。下文诸会并准此知。释第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6c 页
会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