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25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尽世间净眼品)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第十随文解释者。今此三万六千偈经有七
处八会。谓人中三处天上四处为七。重会普
光为八会。于中有三十四品。初一品是序
分。卢舍那品下明正宗。流通有无以四义
释。一以众生心微尘下二颂为流通。以结
叹劝信故。二为经来不尽。阙无流通。三为
此经是称法界法门说故总无流通。问若尔
何得便有序分。答以有见闻通趣入故有
始为序。以所入无极故无终流通。如修生
佛果有始无终。若不尔者何故八会一一会
末皆无流通。大般若经十六会中彼会会后
皆别有流通。大集经中诸会末皆亦有。之
卷二 第 125b 页
此经不尔。故知别意有所表也。四以馀三
乘等法逐机差别利益众生为流通益相。
又大远法师分此经为四分。初品名缘起
净机分。二舍那品名标宗策志分。三名号品
下至第八会来名显道策修分。四末后普贤
所说偈名属累流通分。今更寻下文总长分
为五。初品是教起因缘分。二舍那品中一周
问答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三从第二会至第
六会来一周问答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
七会中一周问答名托法进修成行分。五第
八会中一周问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通
有无以如上辩。此五分皆依前起后文次相
生义理周足。是故不增减也。就初序分之
中分为二。初明此土中序分。二明十方无
尽世界中序分。初中有三。初有四字唯
是證信。二一时下通二序。三动地下唯是
发起。若通后说得有四句。或唯證信是初。
或唯发起是后。或俱是中间。或俱非是下正
宗。又初四字义通而文局。以文在初首义
通八会故。一时下文通而义局。以下诸会
皆有尔时等故文通也。今此局初故义局
也。又依佛地论分为五。一总显已闻。二教
起时。三显教主。四教起处。五教所被机。
依法华论等有六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
主。五处。六众。

今释此义略作四门。一明此六义安立所
由。二辨闻之亲传。三定传法之人。四释文。

初中立此六句。所由有六。一佛教安立。依
智论佛临涅槃告阿难。十二部经汝当流
卷二 第 125c 页
通。复告优婆离。一切戒律汝当受持。告阿
那律。汝得天眼常守护舍利劝人供养。告
大众。我若住一劫若减一劫会亦当灭。语已
双林北首而卧欲入涅槃。阿难亲属之爱未
除。心没忧海。阿泥卢豆语阿难。世尊今日
虽在明日即无。汝宜问彼未来要事何因
同彼愚人如是闷绝。阿难即起问言。我今
不知请问何事。卢豆教云。要事有四。一问
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如来灭后一
切经首当置何言。二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
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何为师。三问佛
在世时诸比丘依佛而住。如来灭后依谁而
住。四问如来在世恶性车匿佛自治之。佛灭
度后云何共住。阿难如教请问。世尊答云。
经首当置如是等六句。二云比丘皆以波
罗提木叉为师。三云皆依四念处住。四恶
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若心耎
伏为说迦旃延经。此云离有无经。破我慢
心也。又如大悲经中阿难请佛。云何结集
法眼。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大德比丘应如
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等经。汝应
如是答。如是我闻一时在摩伽陀国菩提树
下初成正觉说法。乃至云娑罗双树间说
法。如是等二十馀处所说之经。佛自重教阿
难结集。是故此六句佛教立也。二为断疑
故安此六句。如真谛三藏云。依微细律阿
难当升高座结集法藏之时。其身如佛具
相好。若下座时还复本形。众见此瑞还生
三疑。一疑佛大师慈悲从涅槃起更为众说
卷二 第 126a 页
法。二疑佛仙从他方来。三疑阿难转身成
佛。今为除此三疑故安六句。是故阿难自
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知非是佛重起
说。亦非他方佛来。又非阿难自身成佛。但
以法力令我似佛故也。三为未来生信故。
智论云。一切经初置时方人等者。欲令生
信心故。四离增减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
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
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
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
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
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
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
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
已如理思惟。当劝修学。五为息诸诤论
故。若自制作则诤论斯起。故不然也。此依
智论辨。六异外道故。彼外道经论或云石
崖崩得。或云青雀衔来。故不可信也。是故
今具显委曲明法非谬令人信受。

第二明阿难等亲闻传闻不同者。若依小
乘有二说。一云阿难既是佛得道夜。生年二
十方为佛弟子。其二十年已后经是亲闻。已
前是传闻故转法轮经云。阿难结集时自
说偈云。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
转闻。佛游波罗捺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
轮。故知已前非亲闻也。二云皆是亲闻故。萨
婆多论云。阿难为佛作侍者时请愿言。愿佛
二十年中所说之经尽为我说比尼母论亦
同此说。故知总是亲闻。若依大乘一切皆
卷二 第 126b 页
亲闻有二义。一佛重为说。如胜鬘经等佛
还本处重为阿难说。又如上大悲经中佛
总重说。故是亲闻。二阿难常闻故。涅槃经云。
阿难多闻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与
无常义。又云。阿难得觉意三昧佛所说经近
远常闻。

三定传法人者。问说此经时二
乘人等并如聋盲。岂得阿难而称我闻。答
有二义。一设是阿难此亦无过。何者依阿阇
世王忏悔经有三种阿难。一阿难陀。此云
庆喜。持声闻法藏。于上二乘随力随分。二
名阿难陀跋陀罗。此云庆喜贤。持中乘法
藏。于上大乘随力随分。于下小乘容预兼
持。三名阿难陀娑伽罗。此云庆喜海。菩萨
持大乘法藏。于下二乘容预兼持。准此经
文阿难海是大菩萨能持大法。理亦无违。
若依圆教并是卢遮那佛海印三昧内现此
传法人等故。即是佛也。二云非是阿难所
传。理亦无违。何者智论云。一显示教。二秘
密教。此大品经是显示教故付嘱阿难。如
法华经是秘密教故付嘱喜王等。又涅槃经
云。阿难所未闻经弘广菩萨当为流通。准
此是弘广菩萨称如是我闻。又准智论是
文殊师利称我闻。以彼论云文殊与阿难
在馀清净处结集摩诃衍藏。又文殊师利般
涅槃经中。佛般涅槃后四百年时文殊师利
犹在世间。故知是彼传此法也。

第四释文。
依智论如顺也。是信也又是印也。即印顺信
受故言如是。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
所闻之法。故云如是。依长耳三藏约三宝
卷二 第 126c 页
释。一约佛云谓如佛所说是我所闻。如我
所闻是佛所说。二约法云如我所闻是称
理之说。如称理之教是我所传。三约僧
云如我所闻是诸菩萨之所同闻。如诸菩
萨之所同闻是我所传故也。依佛地论云
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如是总
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
答。四依许可广释如彼论。中我者谓五蕴
假者。汎论我有四种。一真我。谓真如中常
乐我净等。真如为性。二自在我。谓八自在我
等。以智为性。三假我。谓五蕴假者。以唯识
所现似有主宰等以其为性。四执我。谓
分别俱生所执为性。又缘我之心亦有四
种。一见。谓诸凡夫等。二慢。谓诸学人。三习。
谓无学人。四随世流布。谓诸佛。此中我者
于前四中通有初三。约教准之后四中唯
一。亦可通后三。思准之。何故不说无我
而说我耶。谓显亲闻故。语便故。随世间
故。显无我故。并如智论说也。问传法者何
故不自称名而言我耶。答有滥同名失
故。问我岂不通耶。答已称我定属自故简
别他故。问何不言耳闻。答以总收别故。
问耳但闻声。岂能解耶。答耳闻其声。意解
文等。和合无二从亲说闻。萨婆多根闻。成
实识闻。智论和合闻。即空无作也。涅槃云。四
因缘和合故闻。一耳根不坏。二声在可闻
境。三中间无障碍。四有欲闻故得闻。是故
此闻则不闻闻也。又具十缘。一本识为根本依。二耳识种子为因缘依。三末那为染
卷二 第 127a 页
污依。四意识为分别依。五自类耳识为
等无间依。六耳根不坏为同境根。七作意欲
闻。八有境为所缘缘。九中间无障碍。十境
近在可闻亦通馀法不碍等。是故此闻无
自性故不闻闻也。约教准辨之。一时以下
通二序。即是六句之内后四句。于中初三同
辨。谓时主及处。后一别辨。谓同闻众。此亦即
是三世间相应知。前中亦二。先通标三相。
后始成正觉下别释三义。何故有此二门
者。谓约处前则通举染净。后则别显净相。
又前寄染后别辨净。又以时有始终处有
染净佛有浅深故。须重料简也。

前中三。
初一时者依佛地论或一刹那或多相续但
取说听究竟。是故总名假立一时。小乘实
时。大乘假说。若别释梁摄论一时有三义。一
平等时。谓无沈浮颠倒故。二和合时。谓令
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


佛者觉义有二。谓本觉始觉。又论云。如莲
华开如睡寤等。此初觉所知后觉烦恼。或
三觉谓自他满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或
名婆伽婆。有四义如智论中。一名有德。
谓婆伽名德婆名有故。二巧分别。婆伽名
分别婆名巧故。三名有名声。婆伽名声婆
名有故。四名能破淫怒痴。婆伽名能破婆
名淫怒等故。此四中初一总后三别。别中初
智德次福德后断德。又佛地论有六义释。彼
颂云。自在.炽盛.及端严.名称.吉祥与尊贵
具斯六种。义差别。是故总号为薄伽。广释
如彼。又真谛三藏引真实论有十义释。佛
卷二 第 127b 页
谓觉胜天鼓等(云云)。三处者国通场别。智论
云。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区楼频螺聚落
中得阿耨菩提等。此名不害国。以此国中
诸有犯罪唯有摈罚无有刑戮故。托此
表示大法慈济之相也。或名善胜国。或云
摩伽是星名。此云不恶。主十二月。陀者处
也。名为不恶处国。亦名星处国。寂灭有四
义。一障灭谓性灭及治灭。二證灭理故。三
显其灭德谓示佛十身及普贤等法。经云。
大般涅槃能建大义故。四益物成灭故。可
知。道场亦四。一事处。二行。如经施是道场
等。三理。如维摩经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
空故等。四通一切法。谓人法等一切准之。
皆得道之处名道场。依主释。亦如世谷场
简去秕秽而择取真实。此中亦尔。灭惑成
德。亦得道即场故持业准之。事场者如俱
舍论云。于剡浮洲中央从金刚地上起金
刚座彻剡浮洲地与上际平。一切菩萨皆
于中修习金刚三摩地。何以故。更无馀依
止及能堪受此三摩地。一切菩萨者谓贤劫
千菩萨也始成正觉下第二别料简上三义。
初料简时。二处。三主时中且作五门。一
定分齐。二摄前后。三显差别。四表示法。五
释本文。初定分齐者。菩提流支云。华严八
会中前之五会是佛成道初七日说。第六会
后是第二七日说。以十地经初云第二七
日故。又有人说。第八会是后时说。以彼
文中有鹙子等五百声闻并后时度故。此等
所判恐不顺文。以初七日定不说法。十地
卷二 第 127c 页
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既
言思惟。明知非说法。设有救言只不说十
地非不说馀法者。则不得言思惟也。下
论又释。为显己法乐是故不说。故知初七
定非说耳。又第八会亦非后时。何得于一
部经前已说半中说馀经后方更续。岂令
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念说一切法。祇园
鹙子并是九世相入。下文云过去一切劫安
置未来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又云。于
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乃至广说如是
等文处处皆有。岂可所用鹙子祇园而非此
类。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所说。二摄前后
者。有三重。一于此二七之时即摄八会同时
而说。若尔何故会有前后。答如印文读时前
后印纸同时。问若尔云何重会得成。答重亦
同时以无碍故。如灯光相入等。馀不动升
天等准释可知。二即于此时摄彼前后。各
无量劫无不皆尽。以是不思解脱时故。三
摄于重重无量念劫。如因陀罗网重收摄故。
三显差别者。依普曜经第二七日于鹿野
园为彼五人三转四谛。此是小乘。依密迹
力士经第二七日鹿园为于无量大众转法
轮时有得罗汉辟支菩萨道等。此是三乘。
依此经第二七日于树王下为海会菩萨
转无尽法轮。明是一乘。上三同时者约法
表本末同时。约人显机感各异。依法华三
七日。四分律六七日兴起行经七七日依五
分律八七日。智论五十七日。十二游经一年
方说。此并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致不同。本
卷二 第 128a 页
教机定故唯二七。四表示法者。十地论云。
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于初
时及胜处说。此有三义。一此经约初时表
本法胜故。二末教亦同表末不离本故。三
显本非末故。末时不定本时定故。时定二
七更无异说。第五释文者。始成正觉者意
显初始之义。然有二相。一初七日是现世
之始。二第二七日是说法之始。此中是成正
觉来经今七日故云始成正觉也。通有五
义。一约小乘。以生身佛于此树下三十四
心初成正觉同诸罗汉实成非化。二约大
乘。八相化身示现于此初成正觉。三约报
身。十地行满无间道后果现圆明名初成正
觉。四约法身。谓创得了因最初圆现。故曰
初成。此上大乘并无初之初。五约十佛。谓
遍一切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之中皆初
初成佛。具足主伴。尽三世间。是故此即具摄
前后无量劫初也。此中正唯第五兼摄前四。
准可知。以此五重不相离故。摄方便故
其地金刚下第二别料简处。于中亦作五
门。一定其处。二辨摄入。三显差别。四表
示法。五释本文。初定处者。问说此经处为
是净土。为是染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何
者若是净土。何故上文云摩竭提国。下文复
云如此四天下阎浮提等。由此当知。非是
净土。若染土者。何故下文此莲华藏世界海
六种十八相震动等。明知此经非染土说。如
此相违云何指定。答但依此经染净二土镕
融相摄有其四句。或唯娑婆。以本从末故。
卷二 第 128b 页
或唯华藏。以末从本故。此二如上辨。或双
现。以依华藏而有娑婆染净相分。末依本
故。如下文云华藏界中娑婆世界。此之谓
也。或染净双绝。以就果海不可说故。此上
四门合为一土。镕融无碍随说皆得。第二
辨摄入中。初明融摄者亦有三重。一此觉
树下即摄八会人中天上。是故皆云不离
此也。二摄十方。无馀刹土皆悉不离此树
王下。三摄毛端微尘内等重重之刹。犹如帝
网无有穷尽。以皆是此莲华藏界之所摄
故。二融入亦三。谓融此觉树入前三重所
摄处故。第三显差别者。然佛说经处有三
种。一唯界内十六大国化身说处。此通小乘
及三乘教。二唯界外诸妙净土十八圆满受
用土中报佛说处。如佛地经等。此妙净土非
三界摄而亦不离。以遍一切处故。此通三
乘及一乘说。三染净圆融帝网无尽莲华藏
界十佛说处。依正浑融具三世间。此唯别教
一乘说处。今此所辨正唯后一。兼摄前二。
以彼本末不相离故。第四表示法者。托此
胜处表示法胜。地论云。此法胜故在胜处
说。然有三重。一此树下得菩提故。不起此
说。明表所说如所得故。非逐异机有改
动故如鹿园说等。二托圆融莲华藏界表
示所说圆满殊胜性开敷故。三托此重重帝
网之处表示所说亦重重无尽。如不思议解
脱等。馀义如下世界章说。第五释本文者。
文中有三。初明道场地。二地上有菩提树。
三树下有师子座。此则地为行所依本。树
卷二 第 128c 页
为行德建立。座为行用摄益。如缘起性各
全融摄法无不尽。然此三位文中各以十
门分别。

初释场地中有标释结。标中其地
金刚标其地体。谓体无不坚。下文言金刚
厚地不可破坏。此之谓也。具足严净标其地
德。谓相无不严。即下文中莲华藏界地下具
摄风轮香海莲华王等以为严净。地上具
有妙宝光明香河树网。如是上下净德圆
备故云具足。此则垢无不尽曰净。德无
不满曰严。二别释中十句。显十种严净。一
宝华严净。二宝轮严净。三妙色严净。四幢
等严净。五香鬘严净。六宝网严净。七雨宝严
净。八华树严净。九佛力严净。十奇特严净。
具此十种故云具足严净。初宝华严净者。
谓众宝杂华具四义故。一微妙义。二开敷
义。三出果义。四严净义。下文言。宝华遍覆
一切地悉能长养佛功德。二宝轮严净者。谓
此宝轮具足五义故。一圆满义。离缺减
故。二摄德义。辐辋等具故。三转动义。从此
向彼故。四摧惑义。如碾碎等故。五降伏义。
如圣王轮宝故。又宝是可贵义。下文言。宝
华成妙色庄严光明轮。充满诸法界。十方靡
不遍。三色相严净。谓此妙色具四义故。一
炳著义。具形显故。二即空义含虚而立故。
三具德义。一摄一切故。四有用义。众生见闻
获胜益故。此类多端。故云无量无不
交饰。故云庄严。谓此器海深而且广。蕴德
包含润益无边故云如海。大海十相于此应
辨。下文世界海名从此而立。四幢等严净。
卷二 第 129a 页
谓幢幡盖光四义别故。幢有二义。一高出。二
降伏。如帝释幢。幡有二义。一幖帜。二随缘
盖。亦二义。一显胜。二荫覆光。亦二义。一除
闇。二照现。下文云。于宝幢中有光明。垂宝
旗幡而庄严。五香鬘严净。谓妙香是芬馥义。
妙华是开敷义。妙鬘是贯穿义。以此三事遍
布周围以成供养。又亦以妙香之华穿以成
鬘。垂幢四面以成庄严。下文云。悬杂华
鬘为庄严。六宝网严净。网是隐映庄严。下
文云。宝轮罗网弥覆其上。依称赞净土经七
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
真珠。六阿湿摩揭拉婆。七牟娑陀揭拉波。七
雨宝严净。谓所雨广多无不皆成法门之
用。故云自在。即现身说法此之谓也。八宝树
严净。谓众德建立义也。下文云。清净宝树云
庄严。普能照明一切身。故光茂也。九佛力严
净。谓佛神力故者举其所因。令此等者辨其
所成。一令体广。二相严。三用照。下文云。一
切世界海有无量庄严宝轮无边色。如来神
力起。十奇特严净。依智论宝有三种。一人
宝。如轮王珠宝能雨物之用。二天宝。谓诸
天所有并堪使唤。三菩萨宝。堪令说法度
人。今此菩萨宝望前人天已为奇特之宝。
况如来所有无尽善根所生之宝并甚奇特。
以即是法门复是事宝故也。下一句总结。
以善根无限量故。出生严具。亦无限量
故。云无量善根庄严道场。又亦以此善根
即用庄严。如下文云百万亿波罗蜜云及善
根云等以严宝座。今亦同彼故也。无量者。
卷二 第 129b 页
下文云。卢遮那佛过去行令佛刹海甚清净。
无量无数无边际彼一切处自在转。馀义至
后品中广明。此中亦有总别同异成坏六相。
可准通之。场地竟。

第二觉树中亦十句。初
一总句。菩提树有三释。谓邻近依主及持业。
以圆教中依正无碍人法相是故。得菩提即
树也。高出六天显曜十方。故云殊特。此是
总句也。下以九句别显殊特。一干殊特。谓
是树身明净坚固义故。云净琉璃等。二枝殊
特。谓树枝条是方便随机差别义故。云宝
枝等。三叶殊特。谓枝条头叶是荫机成益义
故。云宝叶等重(平声)云是龂腭义。又重(上声)云是
叆叇义。四华殊特。是众行绮饰义。即益所成
行故。云杂色等。五果殊特。是行成感果义。
如意者。一如能化意平等救故。二如所化
意求皆得故。摩尼是珠宝通名。简通取别
故。云如意摩尼。又此上五句成一树体。谓
净法界如地。显现佛身如地生树。随机见
异如树枝分。见无不益如叶成荫。由益成行如树花敷。行满得果如树生果。此约起
化摄生现于佛树。又释。本识如地。识中菩
萨种姓如树子。发菩提心如生树芽增
修正行如长养树身。随位造修如树分枝。
此约自行。荫覆利他如树叶荫。自他二行
交饰如华。因圆果现如树成果。此约修行
次第。以成佛树。此上五句明树体摄众德。
下有四句。明此觉树妙用自在。谓第六句
显光殊特。谓光用遍至。七化现殊特。谓随
所至处现作佛事。以无际故不可极。即一
卷二 第 129c 页
切处也。无休故不可尽。即一切时也。八法
殊特。谓于诸处作何佛事。普现大乘菩萨
道教。以是阿含光明故能现法。又此上三
句如其次第是身意语三业所摄。九佛力殊
特。谓佛力加持出音赞德。若不树中自出
音赞世人无有能知如来胜功德者。此十
句中六相总别可准知之。觉树竟也。

第三
宝座殊胜。于中亦有十句。初一是总。依智
论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
名师子座。王坐处亦尔。又坐此座说于无
畏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下离世间品
明十种座。中师子座。分别演说甚深义。此
上皆依主释。或亦持业释。以依正浑融故。
又以此座苞含法界。人法教义一切法及
彼十方诸佛世界深广殊特故。云不可思议
谓如大海。下以九句别显不思议。一严饰
不思议。谓体摄众德故云众妙宝华等。二
流光不思议。谓妙用无方如云普遍故云流
光等。三含摄不思议。谓内含无数菩萨大海
故云藏也。四语业不思议。谓大音远振成益
难量故云不思议。又此上三句随其所应。是
身意语三业用也。五加持不思议。谓虽此座
流光普照。然佛光明重更弥覆。显殊胜故。
以摩尼珠光可有照及四十由旬覆轮王
宫。今佛光明遍照法界。弥覆此座。超过彼
量故。云踰摩尼等。六变化不思议。谓化用
开觉故。云作佛事。七应机不思议。谓十方根
熟一切悉睹。一座普应无所挂碍。八迅速不
思议。谓一念者时极促也。一切化者所现多
卷二 第 130a 页
也。充法界者极深广也。于此一念能现一
化已为希有。况现一切。能于一念化现一
切已甚希有。况诸所现一一深广充满法界。
于一念顷迅速起此无边大用。馀念念中皆
亦准此。九真性不思议。谓如来藏体普遍故。
令前妙用速成无碍。又此上四句明此座
用。次第相由。初有何相。二云何应。三如何
速。四由何成。如次四句答此四问应知也。
下一句总结。以别说难周故。结云无量众
宝等。以座高显故亦称台。问此师子座有
何义理名不思议。答既名不思议。义实无
尽。略论十种。谓不可有分思。以同法界
故。不可无分思。为机现故。不可以理思。
宝华事严故。不可即事思如来藏性故。不
可依报思。以菩萨等所成故。不可正报
思。是佛依果故。不可以人思。所依法摄故。
不可以法思。具有三业为人用故。不可
以果思。具有因位诸菩萨故。不可以因
思。佛果所有故。此上十义无碍相即。谓一座
是总相。十义是别相。齐是座义是同相。十义
不杂是异相。由此十义令座法起是成相。
各住自法是坏相。问既云为机现故。非无
分量。未知其量分齐若为。答然亦难知。但
可比况辨之。如地品说。十地菩萨座量周
围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之量。以
此座量比如来座。其犹以豆许土比大千
世界。是如来座量极难量也。上来三段总明
器世间圆满竟。

自下第三明智正觉世间
圆满。于中略作五门料简。一定佛身。二明
卷二 第 130b 页
融摄。三显差别。四表示法。五释本文。


定佛身者。问此八会佛是何等身。答有人
释云。是化身佛。以菩提树下八相成道是化
身故。不离升天是重化故。以释迦异名名
卢舍那非别报身故。又有释云。说此经佛
是实报身。以是卢舍那法界身故。居莲华
藏净土中故。下第七会初叹佛具彼二十一
种殊胜功德。是实报也。但以不离化故该
此树下非是化身。今释。此佛准下文中是
十佛之身通三世间。以说十信及三贤等
地前所见非实报故。然居华藏非局化
故。国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摄前二。性融通
故具足主伴。如帝网故。是故唯是周遍法
界十佛之身。

第二融摄者有二。一直摄一
切三世间尽。以具此三事方为佛故。三身
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觉摄。妙净土及同生之
身无不皆是此中所摄。二亦正报毛孔。依报
尘中。各重重具摄三世间等一切诸法如帝
网现。准思可见。

第三显差别者。此一释
迦身随应群机差别多种。或同凡而非圣。
如见三尺黑象脚身及树神身等。此在人天
位。或是圣而非凡。以同罗汉圣人身故。或
亦凡亦圣。以是父母所生实报身故。四大成
故。同凡身也。具五分法身诸流尽故。是圣
也。或非凡非圣。以是大乘三身摄故。非同
小乘罗汉圣故。或是化非法报。以具八相
在阎浮故。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
等说。此约初教。或是报非法化。即此身具
二十一种殊胜功德。受用身故。如佛地经初
卷二 第 130c 页
说。此约终教。或是法非报化。以色即如故。
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或亦法
亦报化。如前三说故。或非法非报化。以是
十佛故。通三世间故。具足主伴故。如此
经下文说。此约圆教。是故此释迦身圆融无
碍极难思也。

第四表示法者。然说法之佛
总有四位。一同罗汉身。以表说小乘法故。
二化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前略说地上。
三报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上略说地前。
四十身佛。表一乘法。六位齐说。以此所说
具足主伴无尽法故。佛亦同此十身无尽。

第五释文者。文中释此智正觉义还以十
门。初一总馀九别。总中先身安宝座。故云
如来处此等。后智契真原。故云于一切法
成最正觉。又如来者。地持论云。言语所说不
乖于如故名如来。又转法轮论云。第一义
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
来。又经云。乘六波罗蜜来成正觉故名如
来。又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问此既出
障得名如来。何不在缠名为如去。答亦有
是义。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既
云流转。当知有去。或亦无去。以虽在缠
而不动故。问若尔出障不动应无有来。答
净法顺真从真所起故得有来。染法违理
是妄法故不得有去。或亦无来。以始觉同
本觉故。既无始觉之异。是故无来。故经云。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曰如来。又
一切法者所觉二谛之法。最正觉者能觉之
妙智。以菩萨亦有随分正觉。然位未极。不
卷二 第 131a 页
得称最。今就至极名最正觉。下以九门
别显如来成正觉之义。谓于如来一法界身
随缘显现有三重三业。初有三门。明平等
三业自在摄生。二其身遍坐下明摄生三业
成益非虚。三悉能普现下明成益三业即用
归如。就初中先明身业。于中有二。初句
明平等身业。次普入下辨摄生身业。又上句
显深下句明广。又上明不即三世。故云平
等。下辨不离三世。故云普入。又初不变义。
后随缘义。又初体。后用。又了谓照了。三世法
者显前一切法也。平等者一了知过未等
于现在。故云平等。此约俗境。二了知三世
迁流之法泯归一实无三之异。故云平等。
此约真境。文意在此。斯则不住事而入理
也。普入等者是不住理而随事也。又前则
不坏事而显理。理而非事。后则不乖理而
随事。事而非理。理事镕融二而不二无障无
碍。二句显示与馀功德作依止义是身义
次明平等语业妙音遍至者明如来圆音如
缘起性遍一切处而亦不坏别别诠表。若
由等遍失其音曲。则圆非音。若由音曲
乖其普遍。则音非圆。今则不坏曲而等遍。
不动遍而差韵。是谓如来圆音。非是心识
思量境界。如虚空有五种义。似佛圆音故
以为喻。一周遍义。譬佛圆音周遍法界
无处不至。犹如目连远寻佛声不得涯
畔。二平等义。谓空虽普遍体恒无二。况佛
圆音平等一味。三无碍义。谓此虚空无所障
碍。譬佛圆音随根生熟闻与不闻俱无障
卷二 第 131b 页
碍。四对现义。谓一切众生皆谓虚空对其
前而空无现前。圆音亦尔。随种种机别别
独闻而音无彼此。五含受义。谓此虚空苞
含容受诸色法故。圆音亦尔。含摄所诠诸
法义故。馀义如下性起品说。下意业中二。
先明平等意业。等心下明摄生意业。又初理
后量。又先智后悲。又二利无住缘。相融无
二相故。又平等法相犹是佛智游履之所故
云行处。如空者喻此行平等之法。又以境
智相如能所俱泯如空无碍故。一味故普遍
故含摄故有用故。又或唯境如空。或唯智。或
俱。或不俱。思以准之。又释。佛果戒等功德
称同真性。故云平等。唯佛智所知故云智
行处。然无分限故如虚空。佛地论第四云。
如契经言。乃至所有施设譬喻喻诸如来
所有功德。一切皆是谤诸如来。唯除一喻。
谓虚空喻。如来戒等无量功德同虚空故。乃
至广说。下句等心随顺众生者有四义。一无
思益物故云等心。二等被圆教。三等授极
果。四等达其性不碍摄化。此则是前如空
之德堪以摄生。故云随顺。上来平等三业
竟。

第二摄生三业成益不虚。于中初一句
总标就机。谓其身遍坐具三业故。一切道
场者有三类。一遍一切须弥山界。二遍一
切树形等界。三遍一切尘道。重重如帝网
界。故下文云。是卢遮那佛常转法轮处。又
下结通皆依此文。别中初二句先明意业。一
摄生意业。谓了知根器故云悉知一切等
也。二明成益不虚。谓以慧日破众生痴闇
卷二 第 131c 页
故云智慧日等。次有三句明身业。一依土
现身故云悉能等。二依身放光。一光体通
三际故云三世光。二光照三世境亦云三
世光。皆从智慧大海中出故云智海光明。
所照机境熟故名净。无量光明者光摄眷
属。又亦多故无量。又照净显深。无量明广。
次二句明语业。初明实教无改动故云不
坏。二明教所依因故云以力无畏等。以者
由也。此即望前为因义。又以犹用也。用此
力等开方便门。教化众生成此权教。是故
望后权教亦是所依。又自在力光者通用无
碍该于权实。成益三业竟。第三用归如中
先明身业。谓虽普现多处即用同体。故
云如空。而无来去以普遍故。不动故。起信
论云。虽起大用而亦无有用相可得。此则
用而常寂也。次二句明意业。一遣妄。二顺
真。又初会性永无。二实相不灭。又前了其
不有。后證其不无。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
是二名空相。斯之谓也。又此亦是释成前
义。谓何因普现而无来去。释云。以了达无
性何以去来而是无性。以彼去来顺平等
故。顺平等之大用无明闇尽名一切光明。
不失大用故云普现诸佛所行。下一句明
语业。诸佛世界者诸所遍处也。不思议音者
所顺多繁故云不思。此上三三业。各一总二
别。又初总馀二别。又三三九为别。最正觉
为总。同异成坏准思可见。智正觉竟。

大段第二明众生世间圆满。于中先总料简。
后释本文。初中略作十门分别 一明众
卷二 第 132a 页
数 二新旧 三定器 四世出世 五界
趣 六诸乘 七权实 八位地 九表法
 十因果。

初众数者。谓此初会有五十五众。始
从普贤至摩醯众为三十四类。后从善海
还至普贤为十八众。牒前总为五十二众。
海慧内众并新集十方及胜音众。牒前总为
五十五众。

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牒前总为五十七
众。三四二会各有天王菩萨二众。牒前总
为六十一众。第五会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
众及云集一众。第六会有同生异生二众。及
第七会一众。牒前总为一百一十七众。第八
会中菩萨声闻及天王三众牒前则为一百
二十众。于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尘数为
量。如是等皆无分齐。然此等八会既并同
时互相融成一法界大会。即知一一会中各
有一百二十众无分齐相。此且约此一世界
八会中说。若通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皆
各有此无边众会。相入重重如帝网无尽。即
不可说不可说也。是谓华严海会之众数
二诸会新旧者。或唯旧无新如六七。二会或
唯新无旧如三四五三会。或亦新亦旧如初
二八三会。馀意各如下文集众中说。

三定
器者汎论列众有三义。一是当机。二是影
响。三是寄法。今此通三也。

四世出世者有
四义。或俱是世间以时中显现故。又三世间
中是一故。或俱出世。如其行德非世摄故。
或亦世亦出世。由具前二义故。又随相论
初普贤等是出世。馀是世故。或非世非出世。
卷二 第 132b 页
以是出出世摄故。是故此众通其三位具
斯四句也。

五界趣者。于三界中除无色
天。以随相寄法非殊胜故。若仁王经亦有
无色天等。五趣中除地狱众。以彼极苦寄
相显法亦非胜故。若方等陀罗尼经亦有
此众。又无人王众。以相显非奇故。或菩萨
即人众也。或唯列王众。如后十八众说。以
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众中
说。以具主伴故。

六诸乘者。大智论云。若
小乘经初唯列声闻众。若大乘经初具列菩
萨声闻二众。义准若一乘经初唯列菩萨。所
以知者彼论以大品等为共教。别指华严
为不共教。以不与声闻共说故。又此上三
门各有二说。初中二者。一若为成小教得
小果等唯列声闻。此是愚法小乘。如阿含
等经说。二为回小乘显所被机。唯列声闻。
是大乘回心教。如金刚般若经初辨。二具二
众中亦二。一或先列声闻后列菩萨。此通
始终顿三教。如净名等经办。二或先列菩
萨后列声闻。此通顿教及同教。如罗摩伽
经惟楼王经和休经等辨。三唯列菩萨中亦
二。一虽唯列菩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
如十一面经等辨。二若主伴具足即别教一
乘。如此经说。

七权实者。若约三乘佛居此娑婆界。杂众
是实。以实报生故。菩萨是权。方便现故。如
经云。彼诸菩萨隐其无量自在力等。或菩萨
是实以地前菩萨犹生此土故。杂众是权
依大集经并是他方大菩萨等权形所作故。
卷二 第 132c 页
若佛居净土菩萨唯实。实报生故。杂众是化
非实有故。摄论云。受用土中实无此等众
生。欲令净土不空故。化作如是杂类众生。
若一乘中佛在此华藏界菩萨杂众或并是
实。以是海印定现实德摄故。或俱是权以
随缘而现故。馀义思准。

八明其位者。若
约三乘此普贤等皆是十地已上菩萨。彼神
王等多分并是随类生摄。即是八地已上。若
一乘中如缘起际诸位皆齐。是故一人具五
位位位皆遍收。准之。

九表法者。若三乘中
但寄人显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
诸人并是法界缘起法门。又此一众即通三
世间。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国土身故。馀
可知。

十因果者。若三乘但是因位。若一乘
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俱是果。以并
是佛海印中现故。又乘解脱力入佛海故。
或通因果。由前二义故。或俱非。以离性平
等故。并如下叹德中说。

次释文者。一一
众中皆有四种圆满。一数圆满。谓先举数
等。二行圆满。谓列名等。以名依行立故。三
德圆满。谓叹德等。四供养圆满。如下三业供
养等。于此众圆满中有二。先明外众。后海
慧下明其内众。就外众中亦二。先列三十
四众具前三种圆满。后摄为十八众显第
四供养圆满。问前列中以普贤为首摩醯为
终后兴供中何故反此。答古德释云。初从
下向上。表进行增微。后从上向下。表尊
位次第。此释难用。岂令普贤最为卑劣。今
释前则从近向远。表依本起末。后从远向
卷二 第 133a 页
近。明寻末归本。良以本末无二远近不殊。
二文互举无障碍也。就前中二。先辨同生。
后明异生。或以声闻为同菩萨神等并为
异生。此约小乘。以约相明同故。如同坐
等。或以出家菩萨及声闻等为同。馀并为
异。此约始教。或以菩萨为同。声闻等为
异。此约终教。或唯地上菩萨为同。以同證
法性故。馀悉为异。或八地以上为同。以俱
纯熟纯无流故。此二通始终二教。或唯菩
萨为同。以通诸位故。神天等为异。是法界
别德故。或菩萨神等俱是同。以法界无二
故。或俱异。以法界差别故。此约一乘辨。
就同生内。初数圆满中。大者有八义。一数
大谓十刹尘等也。二德大谓位具一乘法界
德故。三作业大谓救众生极重苦故。四敬
大谓天王等大人所敬故。五胜大谓一切众
中最殊胜故。六行大谓修二利六位行故。
七愿大谓十种大愿十尽句故。八时大谓三
无数劫或无量僧祇而修行故。菩萨者依佛
地论及无性摄论等总有三释。一云菩提此
云觉。是所求也。萨埵此云有情。是所度也。
从境为名。义言若从心称应言悲智。二菩
提如前。萨埵是能求。谓求菩提之有情也。
此约人法为名。亦是心境为目。三菩提如
前。萨埵此云勇猛。谓有志能。于大菩提勇
猛求故。又智论云。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大
心。即是上二义也。俱者谓传法菩萨与之俱
闻故。如来与之俱说故。又智论云。一处一时
一心一戒一见道解脱是名为共。共犹俱
卷二 第 133b 页
也。第二行圆满中。菩萨名杂者有二意。一为
显下粗细等杂世界故。二以此众通八会
序故。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智
论名遍吉也。此中同名普者以圆遍故。次
名月者德清凉故。次名王者德自在故。次名
光者了闇用故。次坚固德故。次德独出故。
次演清凉教故。次德明尊故。智论云。问菩
萨甚多何以列少。答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
都列者文字难载。复次菩萨不过二种。所
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谓颰陀罗等。出
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谓观音等。
若说此二当知一切都以摄尽。解云。此约
娑婆世界说。就华藏众如文可知。

第三
叹德圆满中二。先约人。后约法。初中友者
德齐也。即显因果无二也。此文有二意。一
举佛显德。如云欲观其人先观其友等。
二何故集此。以是友故。相成故。俗书云。同
志曰友也。此中善友有三义。一过己义如
善财进友。二德齐义以是朋友故。三少劣
义以普贤等名第二尊导故。二约法中初
一句总。此一切菩萨皆悉成就无边功德。深
广如海。十相准之。下别辨中二。先成就
自分功德。后无上智愿下成就胜进功德。然
此二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分。二
约二行如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利
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
證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
向后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
胜进。今此文中正就末后兼通可知。就自
卷二 第 133c 页
分中成就九种功德。一成行满功德谓无
处无时而不见。行施等七度故云诸度普
照。二成慧眼功德。以何义令此度行而得
圆遍。以净慧眼如彼三际而等观故。云慧
眼等也。三成深定功德。谓依何得此慧眼。
以依深定发故。此中有三义。一于定不
味故云净。定发胜慧故云明。二处于定
纯熟入出无碍故云明净。如下文东方入正
受西方三昧起等。三顿入多定令一摄一
切故云具足明净。下文云。如入微尘数诸
三昧一三昧生尘等定也。上来三句明自
利行。四成妙辩功德。谓巧能说彼难说之
法故称辩才。即下四十无碍等。以一言说
一切名广。所说皆玄曰深。此深及广悉无
崖无底故云无尽。五成普曜功德。以佛功
德身光普现照曜群机故。六成调化功德。
谓善巧了知众生心器。即心行稠林也。称根
授法。调令离障伏使入法故云如应调伏。
上三句即三业化他行也。七成就真智功德。
以金刚智普照一切差别境界。悉同一味
平等法性。八成量智功德。以广大之慧明
达深智所知之境。无不周尽故云靡不明
达也。上二句明智照二谛德。此上八句约
行显德。九成摄位功德。此有二义。一摄前
诸行入信等五位之中。二随在一位即摄
前后一切诸位。此二亦有二。一约相入明
摄。二约相即明摄。如前十门处准之。此
从十信满心已去诸位见此相摄。是故下
贤首品中。信满之处即具一切位乃至佛果
卷二 第 134a 页
等。是此义也。上来自分竟。

第二胜进入果
中二。初十句明体德圆满。二遍游下六句显
妙用自在。

前中成于佛果十种功德。一得佛智愿德无
上者。佛果无加故。智谓大智。即四智十智
等。愿谓大愿。即自体无障碍愿。大智已成。大
愿已满。并皆现今成满已讫。非是当成故
云皆已成满。二具佛密教德。此有二义。一
言不尽理名秘密教。以非了义故。二微妙
难解非下位能测故。名密教。以是深广故。
此中据后说。何者深。谓言即不言故。何者
广。谓不言之言周法界故。下文鹙子如聋等
是也。此深广教唯佛所有。今此菩萨具足同
佛故名也。三得佛果法德。谓十八不共等果
位功德。望下皆名不共。佛佛相望名为共
法。非是与菩萨共故云佛共法也。四同
果位德。此有四义。一同佛行者谓大悲行
故。二同佛地者得佛十地。谓毗卢遮那智
藏大海地等。三同佛德者得佛无边福智
德故。四同佛力者得十力故。又得十种大
力等如不思品说。五三昧自在德。此有二
义。一出入自在故。二相摄自在故。上五句得
佛自利德。六机感现形德。谓机感繁多故云
生海。圆身普应故云应现。如经云应以佛
身得度者即现佛身等。七随行摄生德。谓
随其根行授与法门令增正行故云建立。
前句现身。此句说法。此二句得佛化生德。
八巧證法海德。谓缘起法深广繁奥苞含如
海巧达其际故云善入。九入海回转德。谓
卷二 第 134b 页
善入缘起陀罗尼门。令一摄一切故云回
转总持也。十果海充身德。谓由于缘起法
海巧回转故。令佛无边功德法海皆悉摄取
充满己身。是故皆得佛果功德意由此也。
下文云。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随
意示现于佛身。此之谓也。第二妙用自在中
有六。一遍游诸刹用。此穷世界海。二出生
愿海用。谓由此愿力入国土海。又前句游
他佛刹。此句愿严自土。三三达圆明用。以未
来难知是故偏。举。理实通三。可知。四历事
供养用。五愿海深广用。故云普贤愿也。六
化物智圆用。故云于众生智满也。同生众
竟。

第二异生众中先辨金刚力士众。以卫
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缘起不坏相故。众
行所依如金刚际故。即行眷属馀众亦然。叹
德中八句。初一句总明本愿侍佛。后七句别
显其德。前中若三乘教中。八地已上方乃现
形。显卫。已前密卫。一乘中。信满已去并显
卫。如下贤首明法二品说。又随心求义为
愿。要契至诚为誓。下别中二。先内德圆满。
后无量神力下外用普周。前中三句。初愿行
具。二福智净。三大定深。外用中四句。一力同
果遍。二大小重入。三身出众表无大众畏
也。四随类巧现。皆如缘起际准之。第三道
场神者。在树下近故次列之耳。叹德中略
举往因。如下善财第十回向知识处说。又
守护道场。如宝髻等。又道场之神此依主
释。或道场即神持业释。一乘通二释。以并
法门故。三乘唯依主。人法别故。下诸神名二
卷二 第 134c 页
释准之。第四龙居上荫覆义故。云严法堂。
如下普光堂龙所造等。第五地神居下。运载
义多现女身。如坚牢等。第六树神居中。建
立义德树高情故喜也。第七药神是对治义。
法药遣惑是悲门也。第八谷神是资持义。育
养黎元令喜故也。如后稷等社公(云云)

第九河神是流润义。德中勤是流义。益是润
义。第十海神是具德义。如下十相等。德中
以法同事可知。第十一火神是成熟义。照明
义。焚烧义。除闇义。初二成二严。后二灭二
障准之。第十二风神是聚散义。如风灾为
散风轮持聚等。散惑聚德可知。又即令
众生身不分散。皆是法界缘起舍那风神力
也。又内风有五种。一息风。出入息从脐轮
起。二消风。向下消食。三持风。令人行健。四
灾风。令人成病。五力风。人将死解人支节
临死人面有五色风。入地狱者黑色。生畜
者青色。饿鬼黄色。兼以舌出。生人面如常
色。生天鲜华色。精光可爱。第十三空神有
七义。一无边。二无碍。三一味。四含摄。五显
示。六离染。七坚固。前五名中准后二德中彰。
第十四主方神是显示义。谓显示方隅令达
迷向正故云善照。照犹示也。第十五主夜
神是助成义。非正时故。或闇夜中导引众
生。如下夜天等准之。第十六主昼神是正
修义。是正时故。故云信乐正法。又是明饰义
故云庄严。第十七阿修罗新为阿素洛。依
婆沙名非天。佛地论说天趣摄。多作谄诈
无天实行故名非天。如世恶行名曰非人。
卷二 第 135a 页
或名非端正。或名不酒。于大海中作酒不
成等(云云)。或云毗摩之母本从天生故云劣
天。阿含经云。劫初成时光音天来海中洗
浴。水触其身失精在水。遂成肉卵。经八
千岁乃生一女。身若须弥。有九百九十九
头。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
牙上出火。犹如霹雳。二十四手。九百九十
九脚。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经八
千岁生毗摩质多。身有九头。头有千眼。
口中出水。有九百九十九手。有其八脚。其
形四倍大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又多
与天诤。广如正法念经说也。然修罗有五
住处。一地上众相山中。如下文说。二须弥
山北下入大海二万一千由旬。修罗王名罗
睺。此云障碍。能以手障日月等领无量众。
三从此下更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勇健。
亦领多众。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华
鬘。亦领诸众。五复过是数王名毗摩质多。
此云响高。是舍脂父身如五须弥山。与天
帝战时。发自海底扬声大叫云。我是毗
摩质多。我是毗摩质多。时阎浮山岳一时震
动。亦名穴居。谓彼中有光明城。于中住故。
或天趣摄。如上佛地论。或依毗昙鬼趣摄。
以谄曲所覆故。或依正法念经鬼畜摄。以
罗睺是师子儿等故。或依伽陀经天鬼畜
摄。由上说故。故唯有五道。若分六道善中
上中下配天人修罗。恶中三品配下三涂可
知。依智论其罗睺阿修罗王是大菩萨。第
十八迦留罗新名揭路茶。此云妙翅鸟。鸟
卷二 第 135b 页
翅有种种宝色庄严。非但金色。依海龙王
经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
止容一足。依涅槃经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
等。唯除金刚。以不能令消故。又食应命
终龙。又过去受三归者不食。袈裟缕系者
亦不食。又依增一经四生金翅中如卵生
鸟。从铁叉树下入海取卵生龙。水犹未合
还至本树上食之。若向胎生龙鸟身即死。
若胎生鸟得取胎卵龙不得馀二。若湿生
鸟得取三生龙不得取化生龙。若化生鸟
得取四生龙。又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
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
诸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
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还七返。
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
诸龙身肉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
宝山降雨灭火。渧如车轴身肉消散。唯有
心在。大如人髀。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
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又下文云。菩
萨金翅王生死大海中。搏撮天人龙安置涅
槃岸。此之谓也。第十九紧那罗新云紧捺洛。
此云歌神。能唱歌咏。作乐。杂心入畜生道
摄。亦名疑神。谓是畜生道摄。形貌似人。面
极端正。顶上有一角人见生疑。不知为人
为鬼为畜。故云疑也。第二十摩睺罗伽新
名莫呼洛迦。此云大腹。亦云大蟒。又名腹
行神。能护法故。能除疑也。第二十一鸠槃
荼。依正法华经名厌媚鬼。啖人精气等。
亦名冬瓜鬼。王名毗楼勒。此云增长。主是
卷二 第 135c 页
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鸠槃荼。二名薜
荔多。从所领为名。第二十二鬼神王是北
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亦是所领为名。以
摄诸恶鬼不令损恼众生故云勤护也。
第二十三月是清凉义。如下文菩萨清凉月
等。二敷发义。如敷发莲华等。如文发宝
心等是也。又依俱舍论月去地四万由旬。
广五十由旬。以水精白银合为两面。回转
相影故有亏盈。依长阿含经其城正方一
千九百六十里。高亦尔。二分。一分天金作。
一分琉璃作。王座二十里以遥看似圆。天寿
五百岁。子孙相袭一劫。第二十四日广五十
一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亦尔。宫城
纯金七宝莹饰。王座二十里。寿命子孙同月
天。以风持故绕须弥山四面。上日月天子
俱是四天王左右初天所摄。并是道力随缘
殊形异现。德中初句自利。后句利他。如日
有成就义饶益义。又依宝性论说曰有
四义。一破闇如慧。二照现如智。三轮净如
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也。第二十
五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者。佛地论
第五云。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
中故有三十三也。若具应云释迦提婆因
陀罗。此云能天主。依三法度经此中天子
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
寿一千岁。德中具二利可知。第二十六夜
摩此云时天。以时华开合辩昼夜故名也。
佛地论云。谓此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此
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重
卷二 第 136a 页
三铢。寿二千岁。德中自分胜进可知。第二十
七新名睹史多。此云喜足。佛地论云。后身
菩萨于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云喜足。依
长阿含经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
旬。衣重一铢。半食甘露。寿四千岁。德中慧定
可知。第二十八化乐者。佛地论名乐变化
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也。又自
化乐具还自受用不犯他。故名善化。亦
名化乐。依三法度经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
由旬。广八由旬。衣重一铢。食甘露。寿八千岁。
德中二利。第二十九他化自在者。佛地论令
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故名也。依三法
度经身衣寿命过前一倍。准之。德中入法
自在也。第三十梵者。新名离欲染故。净
中之极名离欲也。佛地论离欲寂静故名
梵。身者众也。依长阿含于梵众中以梵音
语故名也。天者自在义。光明义。净义。依智
论天有三。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
天。三净天。谓佛菩萨等第一义天也。尸弃此
云火色。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若修上
禅即生此天。于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
自谓。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
童子。身白银色。长半由旬。衣金色衣。非男
非女。禅悦为食。寿一劫。此依长阿含辨。德
中四句。一以何度。二何所度。三何所除。四
成何德。如文可知。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
千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火
灾顶。一千二禅殆等三禅。三禅为水灾顶。
一千三禅殆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又梵摩
卷二 第 136b 页
此云寂静清净洁。皆得亦云梵洁。又尸弃者
火灾顶初禅主。又云持髻(云云)。第三十一光
音者。依智论第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
口出净光无边。身长二由旬。寿二劫。又为
初禅火光发音。引摄令生此天故名也。德
中慧定可知。第三十二遍净者。以三禅中
离喜故。身心遍净。依长阿含以上方便生
此天王。名净智。四臂持风轮御金翅鸟。德
中以此是乐位故。令得真性广乐也。第三
十三果实者。以第四禅是世间善果中最胜
故。亦名广果也。德中以是不动位故入性
寂也。第三十四摩醯首罗者。依智论此云
大自在天。有八臂三眼骑大白牛。知大千
界雨渧数。以于大千界中最极自在更无
过故立名也。又依智论第一云。第四禅
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净居。三种
是凡圣共居。过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
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由此当知。净居之
名有四种。一约报纯净。此通凡圣。二约
德过凡。此唯那含等。三约因。如云有十住
菩萨。十住菩萨即是十地。十地中是第十地
摄报果也。四约果。谓此中有三乘中报身
净土等。故立此名也。又准智论八天外更
有别十住菩萨天也。

第三叹德。此文有二
释。一但显此众德。二通辨上来异生众德。
便即释疑。疑云前普贤同生同在果海。此异
生众既杂类卑末。如何亦在果海中摄。释
如文中。初二句总标。谓内修离相外预胜
流故。在缘起果海中也。下别辨中二。初举
卷二 第 136c 页
其德。后所以下释同果海。前中二。初一句
外化普周。次内德盈满。盈满中四。初三业殊
胜。二同佛所乘。三断德离染。四照烛真源。
初中先身成妙色。二意善安住。三语辩不
倾。此中初离不勘说。故在众不倾。后离
不能答。故难无能坏。所以具此胜三业者
由佛所乘常现前故。所以佛乘得现前者
由离二障故。所以得离此二障者由睹
胜缘故。是故入佛海也。此即以后释前。
又义以前释后。谓由具此胜三业故佛乘
现前。佛乘现前故得离二障。离二障故得
见佛法界身。是故得在众数。以若具障者
视日尚失眼光。况得见佛。如下如盲等。又
断德中二句。初习种全灭。后句正使久除。文
可见。释同中二。初果能摄因。二因能入果。
初中二。先徵。次释。徵意所以此众同在佛
海中耶。释意以佛成彼故不别也。于中
有三。一举佛为行缘。二种种因缘下明依
缘成行。三各随下结行属缘。前中三句。一
往时。二往行。三为物集善根。二成行中有
五句。初一句令得三贤位。二一句證地位。
三逮得下明八地已上位。四皆悉下成法
云位。五具足者结总也。三结行属缘中。初各
随得出结行也。悉由等者属缘也。是故在果
海中也。二因能入果者。谓乘解脱等即乘
因入果故。乘别入总故。乘门入海故。如
下文中十种解脱九世相即。乘此力故得因
果圆满同一际也。是故于佛果海中法门
悉得自在。下文叹法门即是其事。若三乘
卷二 第 137a 页
则不得如此。以事异故。师弟别故。

自下
大段第二。供养圆满。从远向近辨十八众
中。前三十四内于四天中略举南北。具列
诸神。今此兴供之中从道场神至摩睺罗
伽。略此十八具显四王。何故尔耶。释云。以
前龙等属西方摄。馀类多分东方所收。由
此二类所领多故。分王从众。略彼二王具
显十八。今此欲明上首赞佛摄众从王。东
西收尽。是故略彼十八加列二王。以南北
所领文中不广不类东西故无开合。是故
三十四中略却十八唯有十六。复加二王
故成十八。于中前则先同后异。今乃先异后
同。何故尔者。谓前表依本起末。今明摄末
归本。又异生中前则先劣后胜。今乃先胜后
劣。何故尔者。谓前表法增微。今显尊位次
第。又释。此等并显法界缘起逆顺自在无障
无碍总合为一大法界众。故作是说。既云
兴供。何故不列诸事供耶。释事供非奇不
足显胜。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是故唯
显法供养耳。若尔何故下文海慧及新集众
皆列事供。释海慧等众从座中出复持事
供。为显奇故他方客众各从本土。持彼事
供。不类此等常随之众。如释迦身以舍利
弗等为常随之众。但以修行化人作法供
养。亦更不辨馀事供等。此舍那身眷属亦
尔。于中各入法门洞达自在为意业供。说
偈赞佛为语业供。在会虔敬为身业供。又
夫论法供有其二种。一顺教修行。得法自
在。二赞扬显发法化传通。今此三业具斯
卷二 第 137b 页
二行。文中有二。初有一句总标。故云各于
佛法门而得自在。下别辨中二。初十七众各
一法门自在者。分总成别名为异生。后普
贤一人一切法门自在者。摄别成总揽异归
普名为同生。是故二众同一缘起思之。文中
十八众即为十八段。一一各二。先长行得法。
是经家序列。后偈颂赞叹。是当时文也。


初首罗众内十天得法中。初明体用。体中法
界空境也。寂静證也。用中方便者善巧应机。
光明者觉照成益。法门者法有三义。谓自性
轨则及对智也。门有四义。一标别义如此门
非彼等。二通智游入义。三收入义一切入一
以一为门。四通出义于一门中能出一切
不穷尽故。此法即门持业释也。法界虚空
等即法门亦持业。下诸门并准此知之。此等
并是法界缘起佛境界中差别法门。然此诸众
各洞一门入佛海内。属佛别德。故称自在。
又于此一门摄一切门。作用无尽故名自
在。下并准之。二一切法者境也。普游者智
也。又初教后义。颂存后释也。三不生灭是
法身。方便是色身。又初證道。后教道。又不生
灭者有十义。一真理离有为相。故不生不灭。二非有为故不生。是无为故不灭。三不守
性故不生。不改性故不灭。四不变故不生。随
缘故不灭(此上约圆成)五缘起无性故不生。缘起
不失故不灭。六缘起不失故不生。以理性不
现也。缘起无性故不灭。以理性显故。七由
缘起故不可生灭取也(此上约依他)八由情执
无理故无可生灭也。九所执故不生。是无
卷二 第 137c 页
相观境故不灭(此上约所执)上来约境。方便者上
诸道理巧现于机也。十不住世间故不生。
不同凡夫。不住涅槃故不灭。不同二乘。
以不生有方便故。不住涅槃也。以不灭
有方便故。不住世间也。若不尔者异凡应
同小。异小应同凡。由方便故得双异也。
此上十义总别无二。以六相镕融思准之。
四巧智深广难测故。光者除闇故。游者升入
故。五依普门禅故云一切也。见法界理佛
故。灭惑故。生起无量乐也。六染分可怖转
灭故。净分寂静转现故。游是證也。七境界者
分齐也。化用遍故。不起者不作也。用而恒寂
故。八妙绝三际故。又佛德应机而无往返。
九真理寂静是佛所缘境也。十佛多方便是
众生所缘故也。此十法门中初门为总。馀九
为别。同异成坏准可知之。颂中先生起。以
佛力者显非自力。观自众者示普摄故。显
同说故。何故偈赞者。地论云。少字摄多义
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又颂有四种。一
数字颂。谓依梵本三十二字为一颂。不问
长行及偈。二伽陀颂。此云讽颂。或云直颂。
谓不颂长行也。三祇夜颂。此云应颂。谓应
重颂长行法也。四愠陀南颂。此云集施。谓
以少言含摄多义云集。用以施人令易
受持故。云集施。此上三种颂。或七言或五
言四言三言。如处世界如虚空为三言也。
皆以四句为一颂。此中当第三重颂之偈
也。下文诸颂准之。偈中二十行四句成偈。
总有十偈。一偈颂前一法门。问此欲叹佛。
卷二 第 138a 页
何故颂己法门。答此众既是佛海印中现属
佛别德故。颂己法即是叹佛。以佛德玄
妙非馀所知。若非佛德无以显佛故。智论
第十二云。唯佛应供养佛。馀人不知佛德。
如说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
智。如蛇知蛇足。颂中初颂颂初法门。初三
句颂体后一句颂用。前中初一句颂境。次
二句颂證。或身满法界。或法界满身融故
也。心寂故无取。境寂故无起。又初句颂上
法界。次句颂虚空。次句颂寂静。下句颂方
便。二颂中初二句颂上一切法。次一句颂上
普游。下句结天名也。三中初一句颂上不
生灭。證道。次二句颂上方便。教道。初句身
方便。后句口方便。下句约天。明得法自在
立名也。四中初二句颂上方便智海。次一句
颂上光。下句颂游及结人得法。五中初三句
颂上禅无量乐事。下一句颂普起及乐名。六
中初句颂上痴畏。次句颂游静。次句颂转。
谓照除也。下句结人得法。七中初二句颂无
量境界。次一句颂不起。下句结法属人。八
中初二句颂上一切法。次一句颂不来去。下
句结法属人。九中初三句颂佛境寂静。下句
结法属人。十中初三句颂无量境界。无量
境界有三。一时无量。上句显之。二境界无
量。谓菩提及众生次句显之。三善巧无量。下
句显之。下句结人得法。

二第四禅果实天
有八。一观物根兴法云注法雨以逗前
根也。二妙色者现身故方便者说法故。此二
是能应也。念者念持法故。观者观色身故。
卷二 第 138b 页
此是所应机也。由此念灭痴成净。三见如
因陀罗网土。由缘起无性故。四入缘起陀
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法界。故云普门也。
五不转爱者自留惑故。转他众生受生之爱
令永灭也。又令他灭惑不于三界处生。六
一切世间境者器及众生也。佛入中说法而
恒住寂故云不思议也。七会二空。显二谛。
众生及法者举人法也。出要者会真空也。
八令机證真源入果海故也。颂中有十九
偈。有二。初十七颂前法门。后二举因总叹。
前中初二偈颂初法门中。初偈叹佛德深
颂上能观。后偈颂上法云开润根欲。二中亦
二偈。初偈颂妙色方便。后偈颂念观。三亦二
偈。初偈巧现真理。后依理现事。因陀罗网
通理事故。四亦二偈。初颂普门现法界身。
后显法界法。五有三偈。初偈断德摄生转
灭惑业苦也。次偈转显福智等也。然各通
因陀罗。后偈结法属人。方便即是不转爱也。
前长行中但有初偈中事应知。六二偈。初
颂上入一切世间境界。后偈中三句颂不思
议。下句结法属人。七二偈。初偈颂上众生
出要令知无我以显俗谛。后偈颂一切法
出要令知无我以显真谛。八二偈。颂上受
化者入佛境界法门。初一以果就机。后一
摄机入果。后二偈中。初一举因成德。后一
对机显用。又释。此偈逆次颂前法门。初二
颂末后。次二颂第七。次二超颂第二。次二
超颂第四。次三颂第三。次二却颂第六。次二
却颂第五。后四颂第一。并可知。以是任放
卷二 第 138c 页
辩才说不待次故也。

三第三禅遍净天有
七。一观诸众生三品善根令增长故。又释。
如观城门首所闻佛名善根鹙子不见等。
二一切有者一切世界也。佛于中出觉悟众
生照现诸法故云觉照也。三总持于心具
文义故。宣之于说具四辩故。四佛出希逢
故生乐。出已除难故云解脱。五众生即如。
顺缘起际显德无穷故生欢喜。六初化菩萨
胜用也。次德相备。后入无尽顺极体。并是一
乘别教法耳。七苦众生是所救。慈悲是能救。
智者不取相故。满者化德具故。成彼益故。
颂中十一。初一颂初法门。前长行举所观。
今显能观之德故也。又释。初二句能观谓佛
智无碍普遍也。次一句明善根难知是佛境
界。下句结人得法。二有四偈。初二颂上处
有及照。于中初一明依体起用。后一明
用归体。后二颂上觉义。于中初一开迷显
觉。后一明觉超情。三一颂。初二句颂持。次
一句颂辩下句结法属人。四一颂。初二句
颂乐佛出。后二句颂解脱。五一颂。初二句
颂众生甚深法。后二句颂生欢喜。以见理
功德故。六一颂。初二句颂上化菩萨。后二
句颂上功德周备入无尽也。七二颂初二
句颂所救。后二句颂能救及智。谓见净是
智也。下一颂明满。谓初二句化身满。后二句
化业满。

四第二禅光音天众有十。初寂静
处者。一理静。二事静。三田静灭苦亦三。一
性灭。二智灭。三福灭。下颂中但有田及福
也。二中初断德。心净性净故。离垢治净故。宝
卷二 第 139a 页
性论云。一自性净。二无垢净。次智德。谓广修
等也。又心净是器离垢是缘。德海是依缘所
修也。颂中存后释。三有二释。一长短相即。
以时劫如如故。二自在位与不自在位德优
劣故。四有三释。一云世间生住灭种种者是
染缘起。清净者即染性净。性净之德故云
功德。一云是净法缘起但简真如。故云世间
生等。简染过患。故云净功德。一云世间是处
也。生住灭是佛出及住灭等多门益物灭染
成净故也。下颂中存后释。但以义通故兼
馀释也。五一生菩萨能供中极是故。就彼显
广说也。如下百万亿等准之。六得自在陀
罗尼力。一念能多受。一念能多说。七场处佛出
名庄严。八神足即功德。又神足是能益。功德
是所益成相。九福智深广与机为境。十愿力
功德力。是因位愿行即能持也。喜藏是果即
所持也。喜是大智。智体含摄故名藏。颂中十
偈各颂一法。初偈颂依静田生福灭苦。二
中初句颂离垢行缘。次句颂心净行器。次句
颂所成德海。下句结法属人。庄严即是妙
杂光也。三中初句显方便广故次句显多劫
修故。次句性无碍故。由此方便一念出生
多劫功德名方便门。法主音即是自在音故
结人得法也。四中初三句颂世间生住灭。
即佛兴世等故。下句灭痴颂净功德。胜念结
天名也。五中初句田广。次句能供广。次句供
益广。总颂上菩萨在兜率广说供也。下句
结法属人。六中初三句颂于一劫说地义。
下句颂能一念受说。以得心自在故。七中
卷二 第 139b 页
初句能严。次二句现庄严相。下句结名。八
中初二句颂无尽神足。上句体。下句用。下二
句颂益成功德海。上句令得地前六根净。
下句令至地上甚深法。亦是结人名。九中
初二句颂功德海。上句慧。下句福。次句颂
境界。下句结法属人。十中初二句颂过去
佛功德力。次一句颂愿力。下句颂所持喜藏。
即所成果也。

第五初禅梵天众有十。初从
真起应名照现法。应不异真名入不思。
以即寂为照不可寂思。即照为寂不可
照思。二一切禅等观者是法身理。以此是禅
中平等观境故。寂静善住者妙智證契也。三
初本智照法。后后智巧化。又刹尘法海名诸
法不思。一音演说尘劫不尽名入方便。偈中
有后释。四佛音圆应名妙音海。齐均普契
名平等度入。五柔根者摄取。刚强者伏取。
然此方便佛身中现故名最胜。六佛身普应。
诸刹中现名能起住。语业普周。净音说法名
分别法。七无边三业巧化众生。八法离情
计名净相。妙智善證名住寂行。九过未无
来去。现世无所依。又生无从来。灭无所
去。住无依止。于此观心名为勇猛。十随有
一行。即皆普照无尽法海。颂中八偈。前七各
颂一。初中初半颂照现诸法。后半颂入不
思议。二中初半颂禅等观。后半颂寂静善
住。复即下句结法属人。三中初句颂照诸
法不思。次二句颂入方便。下一句结法属
人。四中初三句颂妙音声海。下句颂平等
度入。亦是结也。五中初半颂摄伏。后半颂
卷二 第 139c 页
最胜。六中初三句颂一切刹能起安住。谓现
身也。下句颂分别诸法。谓净音说法故也。七
中初半颂无量方便。即三业轮也。后半颂化
众生。谓自在照机故。八中初半颂住寂行。
后半颂诸法净相。后二法门略无颂。又释总
在第八颂中。谓初句颂第八法门。次句颂
第十。次句颂第九。下句结名。乐是第九名。
音是第十名。

第六他化天众有十。初中众
生有二藏。一烦恼藏化令转尽。二如来藏化
令转现。此二不二。和合融通故得化益也。
二令众生得大涅槃乐。三知机巧益。四分
别众生有三性义。又佛为众生一音显析
广大法海。偈中存后释。五慈念覆机。慧眼
观察。六大慈十力碎慢高山。七应念摄化。
八普念诸佛妙尽佛境。九佛功德自在者
显能化之德。觉悟满念者普应群机。随顺者
一根缘相顺。二令机入法。十佛国土海。唯
佛慧境故离世间也。颂中有十。各颂一法。
初中初半颂藏。后半颂化众生。亦可通颂。
二中三句颂前法。下句结人。三中初句颂
解众生也。疑地枯林颂性欲也。馀颂方便。
及结人得法。四中初句颂分别。次句颂义。
次句释疑。疑云何故一音能演多法。释云遍
故。下句结。胜勇是精进也。五中初半颂观
察。谓智观纳法名入佛毛等。下半颂慈念。
及结名。六中初句颂魔事。次二句颂超出。
下句结。七初半颂由念佛故得智。灭痴离
染因也。后半离染果。及结名。八中初句颂
十方诸佛。次句颂念充满。以满其念故。后
卷二 第 140a 页
半明满念益。及结名。幢犹轮也。九中初句
颂佛功德自在。次句颂觉悟及念随顺。下半
颂充满及结。十中初句颂离世间。以是土
海故。次句颂境界。次句明离世因。以世间
相尽。土海无可超故云无高心。谓无分别。
下结名。

第七化乐天众有十。初以缘起无
作分别诸法。二有三释。一云观三有二我
之实性故。一云一切有者理有也。我者情计
也。情理不二故云真实。佛性论云。真谛无
人法故不有。显二空故不无。又人法无不
无。二空有不有。于俗谛分别性故不有。依
他性故不无。又分别不定无。依他不定有。
是故二谛俱离有无也。又辨中边论(云云)。又
云佛虽现有。然于有求佛不得。以有即真
实是无有故。云观一切有真实。佛虽现我。
然我求佛不得。以我即真而是无我故。
云观我真实。偈中存后释。三能灭众生愚
痴之慧。圆满在于佛果故。四圆音普悦起
彼勇修。五十莲华藏微尘数相海故云具足
无尽。如相海品说。好功德者是小相。如小相
功德品说。六三世劫事在佛智中照不杂乱。
故云次第。此偏约过去。偈中具也。七福智
无涯利益众生。又长众生无边福智。下偈顺
初释。八缘起事身同法性普遍。无碍者有七。一质不碍身。二身不碍质。三遍不碍
隐。谓机不感处。虽遍而隐。四满不碍分。谓
应机现长短。而不碍满虚空。五坐不碍行
等。六一不碍多。谓诸方现多而恒即一。七
理不碍事。谓空界者界犹性也。即性空理
卷二 第 140b 页
跏坐是事。缘起融通故无碍。馀诸根等准之。
九业行缘起巧为机现名方便。无尽是机所
缘故。复云境。十一切众生善恶因果。同在
法界而无来去故。云等观。颂中十各颂一。
初中化有三义。一化起所依。二显化无体。
三化现似有。初半偈颂初义。谓上句颂一切
法即所依也。下句颂分别化即所起也。次
句颂无体。下句颂现有。谓佛与众生互为
缘起故也。二中初半颂观一切有及我。谓俱
无所有。后半颂真实。及结人也。三中初半
颂离痴。后半颂慧满。及结名。力是天名。四
初半颂佛音。下半颂发起喜勇。及结。五初
半颂佛相好。后半颂无尽。及结。六初半颂
过去无量劫等。后半颂智慧忆念。七初半
颂种种功德智慧体。后半正颂福智及结。
馀略不颂。结中净知见既是净。光胜天何故
名如来者以此天等即是佛故。如上辨。八
颂空界坐无碍中。前长行明果用。此中颂
彼因行。谓初句时多。次德满。次勇修。下结名。
九初半颂方便境。后半颂无尽力及结。谓
能现法之力周普故云无尽。十初半颂众生
业行苦乐。次句颂等观。下句结照是华光
也。又亦可此颂第九门前颂第十。思之可
见。

第八兜率天众有八。初为机现世名
为成就。随欲说法名转法轮。二慧光照真
空。又空体也。净德也。光用也。三无碍愿海与
物同体故云入。自性离相故云寂静。四约
遮十相俱无名无量无相。约表恒沙性德
名无量无相。令诸众生观察修行灭惑业
卷二 第 140c 页
障名为观行。五佛境有二。一分齐。二所證
超踊有二。一过凡小。二越思议。觉力有二。
一證理。二照机。六以佛功德熏习众生。
名喜修习。令发心不退故。云不坏菩提心
也。七量智调机。八中初无尽缘起。次速归
真性。亦是回法拟机后入机正现。又无边
心海根器也。念念回向无间欲乐也。随器普
现佛能应现也。颂中顺后释。颂中少非次。初
中初句法轮体。次句所为。次句正轮。下句
结胜。又初半颂成就。后半颂转法轮。二超
颂第三法门。初半颂广愿海。后半颂入众
生寂静。诸法方便是也。胜是天名。三却颂第
二法门。初半颂虚空界。后半颂净光。四中
初半观所为也。次句颂无量无相。即观境也。
下句颂观行成也。五超颂第七诸佛调伏
众生方便法门。六却颂第五法门。初半颂
佛境超踊。后半颂觉力。又释亦可前颂五
此颂七。如文可知。七中初半颂喜修集。
次句颂菩提心。下句颂不可坏。八中初半
颂无边心海。谓佛子是念念。回向有三义。
一云集义。二向佛兴供。三向佛听法。如经
悉来集故供养故听法故。下句颂随器普现。

第九夜摩天有十。初令众生离世忧恼
向出世顺体之善。又法身断德名离忧。教
众生净道名向善根。二所缘分齐各非一
故。三中初大智离过不住生死。次大悲摄
生不住涅槃。又由具大悲救生。令离苦
患。颂中顺后释。四了信等善根差别无边。
即根行稠林也。又知一根中有一切根。相即
卷二 第 141a 页
入等重重无尽。又知诸根即同真性而诸根
历然故云分别也。五陀罗尼门穷尽法界
故云无量。总持诸法瞩同水镜。故云照
明。依首楞严经娑婆世界边畔有须弥山上
天王。名持须弥。得首楞严三昧。遍在百亿
须弥顶上帝释宫中住。馀夫不见。今此乃在
夜摩众中以。菩萨自在处处现化未足怪
也。六中有四义。一造业缘。即身等为缘。二所
造业。即善恶不动。三缘起无作。业性即真。四
业虽即真而不失生果。如经境界故业行
故真实故不思议故。又缘佛为境。所造善业
决定不虚故云真实。虽种少善定能当得
大菩提果。故云不思议。如尼拘陀子等。颂
中顺后释。七初转一乘三乘等无尽法轮。次
扣机成益故云调伏。又初轮体。次轮益。谓
调令入法伏除过恶故也。八中生界所见。
胜眼能见。普观正见。谓见众生界极广故。
即真性故。一中一切故。具因果胜义等故。
如帝网故。名为普也。三乘无此眼故云胜
也。又胜眼观机普雨法雨。颂中顺此。九以
普智照法令现。又以法实。普现群机。十中
天众是机。次应机施化。令除心惑故云心
净。此化益也。又虽化不见能所。亦名心净
属自也。颂中八偈。各颂一法门。初中初
半颂离忧。后半颂回向善根。二中初半约
正理明境界。次句约大智。下句约大定。又
初半所證。次句能證。下句證亦是结天名。三
中初半颂所离诸患。次句颂具大慈悲。下句
结天名。四中初半明了达无碍。即颂上分
卷二 第 141b 页
别。次句颂诸根。谓行即根行也。下句明知
根之意。为化故也。五中兼颂第七转法门。
以同故。初句颂无量总持。次二句颂照明
及转法轮也。下句结天名。又准地论初句
体。次句因。次句果。下结。六中超颂第八法
门。于中初半妙身胜眼。次句观已现身。下
句结。光是天名。胜是眼名。境是所观也。七
中一见如来身颂境界也。次二句颂业行
真实。一灭染因。二离染缘。下句颂不思
议。以證得净妙境故。八中通颂第九第十
二门。初半颂普现。次句颂施作。下句结第
十天名。

第十忉利天有十。初中三世佛出
等者。是九世中三现在故。就机兴废。通依
正故。即所观境。下辨能观。谓于上兴废妙
达胜用名决定智。顺理善證名念喜。又用
虽起尽照理湛然。故云大智念喜。二中二
色同如功德本净。又佛现同众生之色故云
众生色。而众生色即如故亦名如来色。从体
起用名功德力。结初句也。用不异体名为
清净。结后句也。三平等者同体故。智导故。
不简怨亲故。云者覆空故。润益故。含法
水故。洒雨沾机故。四念佛光等过于尘算
故名为众。一一皆备摄法界功德故名具
足。别别作用皆遍法界。互不相妨名为普
势。五了业果差别。又达彼即如故云观等。
又佛以净业为缘。令机见佛为报。又众生
依佛种得善根为业。缘佛得见为报。六
佛土具净者净宝所庄严故。受用灭惑故。
净者所居故。即本性净故。七世间缘起名生。
卷二 第 141c 页
无作即真名灭。由无二故生即灭。灭即生
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一切法
不生我说刹那义等。佛智照此名观。八缘起
毛孔现众行法名起诸行。令菩萨修名化
众生因。以是因人修故。修成入理名为起
念。九乐有四。一欲界散乐。二定地乐。三小涅
槃乐。四大涅槃大菩提大悲等乐。一乘三乘
等乐。皆由佛得成。今据初故云天乐。以是
欲天故。理实通。又名佛为第一义净天。是
彼乐也。十化诸天子一念念佛。近离恶趣
远灭痴惑故名流通善根。颂中初内初半
颂三世佛出兴并大智。次句颂住灭。谓约
佛国土身。下句颂念喜。二初半颂众生色
如来色。下半颂功德力清净。并结人得法。
又初句显清净。次句显二色。谓所应是众
生色。次句显功德力。三中初句颂大慈。
次句颂平等。次句颂荫覆。下句结人见法。
四中初半颂念佛普势。下半颂众光色具足
并结。五中初句总颂业报。次句颂观。下半
别颂善业报并观。六中初半颂诸佛国土。
以智正觉即器世间故。下半颂具净。谓受
用净故及结。以念是天名故。七中初句颂
观。次句颂世间。下二句颂生灭。谓应机是
生灭义。又令智生惑灭故。妙音是天名。八
中初句颂起诸行。次句颂化众生。佛子犹
因也。下半颂起念及结天名也。九中二句
颂一切天娱乐。次二句颂乐所因。下句结
人得法。十中初半颂天处教化。下半颂流
通善根。慧日是天名。

第十一日天子有十。
卷二 第 142a 页
初慧日舒光。照众生海。性穷三际。以未来
难知故偏举耳。称本缘起安固摄德故云
正住庄严。又佛慧光照机。令众生尽未来际
正住修行庄严故也。二照色即同萨婆若海。
又以智海照现诸色。又照众生色而知其
心。又照见心孔中水色。亦知心念。令其开
悟发生大智故云也。颂中顺此。三佛为增
上缘。发起众生舍劣从胜离染功德故云
转胜。又佛身出世名起众生。以佛是大身
众生故。说法益生名转胜净德。四苦行是
因。度有二义。一是到义到此因门苦行际
故。二是过义超因得果故。五无碍是智体。
普照是智用。又照一法即现一切故云无
碍。无碍即照名普照。又无尽辩才名无碍。
演法周备名普照。颂中顺此。六佛光照机令
发道意故云也。七由佛光照令众生增长
善根名积集等。又由佛多劫积德故。得光
照世间。是故能照。八性海具德可贵名宝。
应机印现依正教义故云也。九巧除痴𪾼
名开净眼。令见真理名观法界藏。法界藏
者如佛性论云五藏等(云云)。十多根所感五
乘终竟归于一揆。以诸乘皆净故名净乘。
又亦分一为五。更无馀杂故亦云净。颂有
十一初内初句颂尽未来际。次句颂照十方
众生众生世间即器故。二文互举。次句颂正
住。以机缘契合故。下句颂庄严。二中初半
颂照诸色。下半颂无上智海。三中初半颂
起众生。下半颂转胜清净功德。又亦可所起
众生。此中略无颂。四中初半颂苦行。谓难
卷二 第 142b 页
行故。是难行有四种。一时难如经无数劫
故。二处难如经诸有中故。三所行难如经
难行苦行故。四所向难如经为众生故。下
半颂乐度。谓果也。五中初句颂无障碍。馀
三颂普照。六中初半颂净日光照。下半颂所
照众生身并益相。七中初句颂所照世间。下
并颂能照之光及积集功德。八中初句颂众
宝海。下并颂现种种色境界。谓性海印机。
法尔显现依正教义故云法如是。九中初半
颂一切趣开净眼。下半颂观法界藏。十有
二偈。初偈颂诸众生乘。谓五乘方便也。下偈
颂净。谓会末归本等。又初同教。后别教。无
二故净也。

第十二月天子有十。初中先以
加行调伏其心。次令正證名照法界。又普
照有三种。一光照众生令见佛故。二照除
痴惑。此二名调众生。三照现法界令入真
理。二中普观是能观智也。一切等是所观境
也。摄者以此普智会摄诸法。同彼普门无
不皆是普智境界。三中心及境界。或有心转
境不转。如十一切入等。或境转心不转(云云)
或俱(云云)。又心念繁多云海。是佛地心智
之所缘。故云境界。称根授法令舍妄喜
真名转。颂中顺此。四无分别智正趣真
理名为爱乐。此爱超情名不思议。又正智
爱證彼不思境故名也。此智因佛净法而
生。故云能生也。又世间猗等诸乐皆因佛
生悉名不思议。五佛令众生见二谛道理
故云实见。又见即实故。又见之实故。又二谛
三性及三无性皆有实义。一一辨之。六中大
卷二 第 142c 页
慈悲者。佛性论云。于已得苦救令脱故。于
将得苦护令免故。苦在五识。恼在意地。俱
救故。又救苦护乐不令失故。各通因果。七
法喻双举。月四奇特。如下准辨。八中三性
观诸法。先观依他如幻化。化不托物故异
幻也。以依他中具有力无力二义故。又无
体如幻。有用若化。真如有空不空二义。今
且举一故云空也。遍计亦二义。谓情有理
无。今约理显故云无也。九中所起有二义。
一由善恶业熏起本识。二生起果报。以从
缘故即不起。然妙达此际故云善解。又有
经本作趣者。谓因趣果故。及离邪趣正故。
十照理断疑超度惑染。颂中有八偈。初一
颂初法门。于中初三句颂调伏众生。后一
句颂所照法界。二中初半颂普观摄。次句
颂一切诸法。下句颂境界。谓以所化为境
也。三中初半颂众生心海境界。后半颂皆悉
令转。四中初半显所为。后半正明能生不思
议爱乐。五中初句颂令众生。次二句颂实。
下句颂见。亦是结人得法。实中初分别者
推求也。谓推求世间即无性故见真也。次
句业果不亡见俗也。六中超颂后二法门。
于中初半颂前第九法门可知。后半颂前
第七法门。上句颂无痴。下句颂净月。谓巧
慧清凉故。七却颂第六法门可知。八中初
句颂第八法门。后三句颂第十。谓初二句
颂照度。下句颂灭疑。以离疑浊故云清净
见也。

第十三东方天王众有十。梵名提头
赖吒。此云持国主。从所领为名。此天身长
卷二 第 143a 页
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二分。
食甘露。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夜。亦以三
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寿命五
百岁。此王领二部鬼。一名乾闼婆。二名毗
舍阇。乾闼婆此云寻香。谓诸乐儿寻于他
家饮食之香。即便往彼为他作乐而得彼
食故以为名。亦名食香。唯食细香居十宝
山中。常为诸天作乐时。身有异相即飞上
天。法门中初者以法音乐巧摄众生。又令
见正道法乐自娱。二福智绮缋。又具十种
庄严。如明法品说。三中约凡顺流生喜。乖
失生忧。二乘于灭生喜。于流生忧。今俱
令离思准。四说甚深法灭除九结十使等
垢。五中有二。谓悕生天者为说净土调
其希望。希二乘者以一切智调其希望。六
由见佛得无尽乐故云一切乐。依此修因
能摄果故名藏。果称因起名正住。有用惬
情故云喜光。七于十方界普洒净法。八
圆回身普应无尽故名也。广智者横亘十
谛竖该五乘故也。九中树者菩提树也。佛
以方便增长众生菩提心。名长养树。得果
名喜。胜用名光。十回动劫海。是佛境所作
故云行。令众生见此息苦永安为受乐。又
亦有本作爱乐。谓令睹此起正悕望故名
也颂有十偈。各颂一法门。初中初三句颂
方便。谓初句多次句深。后句广。下句颂摄
众生娱乐。二中初句显佛功德海庄严体。次
句明德相。后二句辨德用。三中初句颂众
生忧喜。次句颂离字。下二句明离所由。四
卷二 第 143b 页
中初半明能灭之缘。次句正颂灭结使。下
句明灭惑因。五中初半以净土调伏。后半
以种智调。六中初半颂一切乐。下半颂喜
光正住。七中初半明所被机。即雨宝处。颂
一切方也。下半明所雨宝。幢是天王名也。
八中初半颂现妙身。下半颂广智。九中初三
句颂长养诸树。下句颂喜光。十中初半颂佛
境界行。下半颂悉令众生受乐。

第十四南
方天王。从所领为名。馀如上辨。有十。初
者以忍智力除慢灭诤。二自他行海名一
切行。慈门起此故云现前。又行能得果亦
名现前。三邪执五趣从自性等生。今专明
诸趣自心变起故云正也。又调诸众生正
其意趣故名也。颂中顺此。四善恶平等。平
等者是无记也。以此三性即如故云清净。又
善是涅槃净法。恶是生死染法。由二俱无性
融摄无碍故云平等。然具性德故云清净。
又由善恶二法并堪作法轮故云平等。法
轮利物故云清净。颂中顺此。五除痴见正
名无畏。令永离苦名安稳。得佛净智名
庄严。六爱润生死深广如海。爱心猛盛如
火炽然。如烧天祠等。佛以身智照令永尽
故云除灭。娑罗是涅槃灭爱处也。七佛身普
应一切诸趣。依身出电光名照明。音雷雨
法名云也。八普者光体遍周。照者光用除
惑。九拔苦与乐通名大慈。遇违不改名不
退转。慈门摄德多故名藏。积劫修此令现
名起。十现身遍十方名起。在一切趣而
无去来名所作。又于彼摄生亦名所作。
卷二 第 143c 页
颂中十偈。各颂一法门。初中初三句颂能灭
斗诤。下句明益相。二初半颂一切行。上句自
行。下句利他。后半颂现前。上句慈能现行。
下句行能现果。三正其意趣故令欢喜。四
初半颂善恶法。谓佛力现恶故难思议。次
句颂平等。下句颂清净。五中初半颂众生无
畏。次句颂安稳。下句颂庄严。谓净智也。六
初句颂爱海。次句颂除灭。下半辨益相。宝
树是天名也。七初句应一切趣。次句方便化
物名照明。次句颂云。下结人得法。八初句
颂普。次句颂照。下半颂所显现。九初句颂
起大慈。前慈此悲。文绮互耳。次二句颂不退
转。与乐灭苦事不虚故名不退也。下句颂
藏。谓出生净德如华开敷。十初半颂起一
切趣。无去来亦是所作。次句亦是所作。下句
结。无量门是天王。即是入佛海故名佛能
见也。

第十五西方毗楼波叉。此云杂语主。
新名丑目。领二部。一富多那此云热病鬼。
二一切龙。依须弥藏经龙报有五种形。一
善住龙王为一切象形龙王。二难陀龙王此
云欢喜。为一切蛇形龙王三阿那婆达多龙
王此云无热恼。亦名清凉为一切马形龙
王依谤佛经此龙王远离诸龙三种过患。一
热沙不堕其头。二不以蛇形行欲。三无
伽楼罗畏。又举阎浮提龙皆有四苦。谓三种
如上。更加风吹宝衣露身生苦。唯此龙王
独免斯恼故曰清凉。依智论此龙王是七
住菩萨。四婆楼那龙王此云水。为一切鱼形
龙王。五摩那苏婆帝龙王亦名摩那斯。此云
卷二 第 144a 页
慈心。亦名高意。正云摩那。云意。斯云高。
谓有威德意高馀龙。为一切虾蟆形龙王。
又如律中说诸龙初生及死时。睡眠行欲此
四时。不能变形。馀时皆能变也。十中初内
二释。一约相灭炽然救龙热沙苦也。济恐
怖救金翅苦也。二约实灭恶炽燃救恶
趣因。下句济恶趣果也。二中四释。一能转
龙身现应机色。及佛净德名不思议。二能
于一念成上事故亦名不思。三一毛孔现
亦名不思。四龙身即佛身。是故佛毛孔现即
名转龙身。亦是不思也。三声演深法诸趣
齐闻。四中一示众生德海于佛毛孔。二摄众
生入大功德海。五德叉伽此云多舌。舌有
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又云名能损害
者。谓此龙王若起瞋时。于世间人目视气
歔皆令舍命故以为名。佛智净光救恐怖
苦。六于佛身现十方佛像。含雨润机名无
量云。多劫严土名超度等。七毛孔现土名
安立等。于中说法名分别等。八法称物机
故令欢喜。由离染故。知足故。巧證故也。九
中一约性满等观。二约为机齐等。十众生
为瞋盖痴覆。以悲度脱名离苦。又此龙王
于鳞甲中。流出诸水。日夜不竭。济阎浮
众生故名悲也。颂中非次。初二颂前初二
法门可知。三中初半颂净法轮。后颂闻声。
四超颂第十法可知。五六颂二法可知。七
中初半颂现云。下半颂住寿等。八中初半
颂安立界。下半颂分别等。九中初半举往
因。下半颂善恶音声。皆为度生故名平等。
卷二 第 144b 页
十颂前第八法门可知。

第十六北方多闻
主领二部。一夜叉此名轻捷鬼。二罗刹此
名可畏鬼。如罗刹女夺人精气。众生心孔
中有七渧甘水。取一渧令人头痛。二渧令
人心闷。三渧令人身病。四谛已上令人死。
此八部中唯紧那罗龙。毗舍阇是畜生。馀五
皆鬼。以夜叉罗刹力大故独与鬼名。是故
上文名此为鬼王也。此有八王。一等观理
智也。方便量智也。此是能救下成救事。初离
恶次益善。二中一普应机现胜身。二普济
生成胜益。三中精气有二。一恶气谓烦恼
业苦。以此中是法门夜叉故能除彼也。二
善气依大集经说国内帝王敬奉三宝。令
此国中三种精气增。一地气谓五谷熟成等。
二人气谓烦恼轻薄颜貌悦泽等。三善根气
谓常转法轮三宝炽盛等。此文中据生菩
提分善根名生气也。四智观佛德。言叹显
法。五理智观众生即佛法身。量智照十方
众生业果故名也。六中与乐有二。初则斥
邪示正乐。终则堪化令调乐。七中一任持
自体力用救生。二持用智力救生也。三谓
佛福智。是地持论三持中毕竟持也。然此福
智超过众生。是故有力能救彼也。颂中顺
此。八多劫修因。因能顺果故云佛具十力。
颂中次第各颂一法。初二可知。三中初半颂
夺精气。后半颂生精气。四中初半明往
昔观叹诸圣德。后半明今成已德令他观
叹。五中初理智。后量智。六中二乐可知。七
中初由有力救故令福胜。后慧深。八中初
卷二 第 144c 页
半明起随顺。后半明佛力也。

第十七力士
众有十。一示佛色身出世。二一一毛孔重
现光色。三中法身无涯名离垢。起用普应
名自在等。四中净音有四义。谓深故广故妙
故益故皆不可量也。下颂中四句如次应知。
五中二初处中现身。后众中说法。皆有多
门故云种种。下颂中各以二句如次应知。
六中二一摄相归真故无不入真之馀相。
二从真起用故无真不入真之馀用故名
也。颂中如次各二句显可知。七中移情住
法名举也。实通一切就净名天。八中初功
德体。此具因果。颂中初二句因。次一句果。广
照是用。颂中后一句显也。九中现佛身土
令机灭恶住善。颂中初现土。后现身。十光
云遍世洒法宝雨故名也。颂中十偈各颂
一法。如前应知。

第十八普贤众中何故前
中人人各得一法。此中一人具多法耶。以
前是总中别故。异生故。此是别中总故同生
故。又何故前列多人此唯一耶。以此人是形
居道位德标普门。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以普收别故也。文中有二。谓直说重颂也。
前中二初总后别。总中初自分后胜进。别中十
门。一严土调生。此二相即融成四句。可知。
二称佛遍尘沙起佛德。三中五位十愿。二
行可知。四中一门有一切门名普门。于中
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身皆洒法雨
故名云也。五身作诸刹名护持土。于中复
以三轮调化故名也。六遍诸佛国大会现
身名众中现。说此一乘菩萨本行名菩萨
卷二 第 145a 页
境界。七中生灭是极促也。三世劫是极长也。
一念如是知极速也。此中知有三义。一穷
彼长短际。二知彼相即入。三达彼平等性。
此三无二故也。八菩萨根欲是能观。境界海
是所观。辨此二别名分别显。此中或举境
明根。或举根取境。或俱显可知。九中身有
二。一性二用。法界亦二。一理二事。如次二
身遍二法界。二界两身自互相即。四句无碍
思之。十中初广明因法。后入一切下明其
契果。又初以一言说一切门名广等也。
后一一门中复显一切法名入等也。颂中
顺后释。颂中二十偈两偈次第颂一法门。
由因果无二法体全收。故直说显因。重颂
明果。文绮互耳。初二偈中初一严土。后一调
生。二中初一诣诸佛。谓见犹诣也。后一起
功德三中初一依位起行。后一依行入證。
四中初二句颂普门。次四句颂法界身。下二
句颂云。以下法雨故名教导等也。五中初
一颂持佛土。后一方便轮。六中初一颂众中
显现。后一菩萨境界。七中二偈内各上半所
知谓长短也。各下半能知谓达真也。八中初
一颂菩萨根欲。此与长行文绮互也。后明
境界海。九中初一体遍。后一用充。十中初一
颂广辨菩萨法。后一明入一切智。又亦可
通颂。此中释普贤分齐以八门明因陀罗
网。可以知之。一理。二土。三身。四教。五法。
六行。七时。八事。事即尘等也。汎论大意约
文有二。一但有使习烦恼染业及报并入
凡境。自外入圣境。圣中有二。谓理量。此二
卷二 第 145b 页
各有二法。因陀罗网境界是理中量及量中
之一分耳。可思准之。

第二。明海慧等内众者。显因果同体故。
依正无碍故。境智无二故。缘起楼观内因外
果。内即外故出菩萨也。文中有三。初明出
处。二所出人。三兴供养。初中一座在楼观
内。此是如来别住处故。二楼观即座。如上
云宝台是也。二所出中有三。谓标数列名
结数也。三供养中三。谓身意口。初一财。后
二法。前中二初正供。后随所下归静。初中三
大。一供大。二心大。三田大。前中二。初有五
事。谓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如文。此等皆
并是缘起法门之状。所谓行华戒香智光语
音及所说法宝。然亦不坏华等事相也。下
明供分量。分量中初明供多。后明供广。下
皆大喜下明心田二大。田中先佛。后大众。并
可知。问何故外众不辨财供。此中说耶。答
外众财供非显胜故。内众财供显奇特故。
此别显也。下文雨供具等是通论故。二意业
法供中二。先法。后供法中二。先明所得。后
具足下结成满。前中二。初句约境标门。下
二句释显二利。二约智标门。下二句释显
因果。后结成满于中先结因圆。经云。爱
有二种。一饿鬼爱。二法爱。如来无饿鬼爱。
怜悯众生故有法爱。此中妙智巧取真理
故名法爱。爱即无相名大力也。后结果满。
于中初句智德。后句断德。又初句修成。后句
入理。又初无常德。后常德。又初有为。后无为
也。下正以供佛。问何故财供中通供佛及
卷二 第 145c 页
众。此中唯供佛耶。答显法供深细唯佛穷
故。第三语业供中先标人后偈赞。以一一严
具中各出海慧等众。今总标举诸众之中各
一上首俱名海慧。同说此偈。故云一切海
慧等也。颂中十九偈。义分有九。一初一明
体净。谓境智无碍。二三偈明相满谓三世
间故。三二偈明用胜。谓初速后益也。四二偈
明往因深固。五一偈叹众观无厌。六四偈
叹严座。一主二香三鬘四光也。七二偈叹说
法。八二偈叹处圆满。九二偈叹佛普遍。如
结通等。

第二大段。发起序于中有二。初
动地。二兴供。初中三。先佛力动因也。华藏
动处。六种等动相也。此中四句分别。一动处。
二动相。三所为。四汎明动时。初中问。何故
此摩竭国即云是华藏界耶。答准下文中
通有四句。一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三
乘说。或云即是华藏。约别教一乘辨。或云
华藏中娑婆界。此约同教一乘说。或非华
藏非娑婆。此约国土海平等性说。是故随
所说法令处差别。今此文约别教说耳。第
二明动相有二。一六相。谓中踊边没等。中
边四方为六也。此约三乘及同教。二十八相
约别教及同教。动是掉飏不安。如风动树。
依涅槃经小动名地动。大动名大地动。有
小声名地动。有大声名大地动。独地动名
地动。山河树木及以大海一切动名大地动。
又动名地动。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
动。此等约三乘说。今此中动有三品。一动
谓一方。二遍动谓四方。三等遍动谓八方又
卷二 第 146a 页
四方八方十方。又初独一方动。二十方次第
动。三十方同时动。又大般若中名动等动等
极动。下五相皆准此。各有下中上亦名小
中大。故有十八也。起是摇起如面起。同性
经中名作摇。大般若中名击。谓加打也。觉
是大声惊悟。同性中名声。大般若名爆。地
论释名上去。振是下声隐隐。地论名下去。
吼是平声哮吼。涌是涌出峰桶。如泉涌等。又
六方踊没。谓东踊西没等。又动起涌三是色。
馀三是声。此六皆名动者初一就胜通名。馀
五从别为目。如十色处同名色处初色处
亦名色处。三明动所为者。依胜思惟梵天
经论说。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说法时
大众不起散心故。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
四令众生念法相故。五令众生观说法处
故。六令成就者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
义故。八智论云欲令众生知一切法空无
常故。九古德云动其所执故。十表说大法
现徵祥事故。又依地论依四种众生。一依
不善众生。二依信种种天众生。三依我慢
众生。四依咒术众生等故也。第四汎明动
时。如智论说有八时。如长阿含说。一大水
动时。二尊神试神力时。三如来入胎时。四
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轮时。七息教时。八
入涅槃时。九若依增一经第二十八中。更加
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乃至观地无相故
动也。十若依智论第十。授诸菩萨记当得
作佛为天地人主。是时地神大喜。我今得
主。是故地动。如王初位臣民庆喜称万岁
卷二 第 146b 页
歌舞等也。又依涅槃经。菩萨下生阎浮提
时名大地动。菩萨出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
是以大地六种振动。何以故菩萨下生。欲色
诸天及诸菩萨等悉来侍送。发大音声赞
叹菩萨。以口风气吹故令大地振动。又菩萨
是人中象王龙王。龙王初入胎时有诸龙王。
在地下或怖或怯。是故大地六种振动。第
二兴供文中二。初此土。后结通。前中世界诸
王有二义。一是前所列王众。二是馀十方世
界中王。通是二也。于中初总。次别。三结可
知。上来唯明一世界三世间自在相竟。第二
大段明结通十方。以一会即一切会显教
圆满。摄主伴故。于中有二。初牒此土三世
间相。后正结通。前中佛坐道场者牒智正觉
及器。此二果德融遍十方义相显。故不别
释也。众生世间同果普遍义相隐故。是故
别释。何故此众能同佛果而普遍耶。释中有
二。初辨其所因。后正同果遍。前中三。初定
慧力故。二法门力故。三如来力故。初中各随
已得法门分齐故名境界。依三昧门不味
定故。不废用故。巧摄法门令普遍故
名方便也。欣厌是慧也。二法力中圆法法尔
速遍诸方。速令至果名勇猛法。菩萨證此
随法普周故云通达。此同上文乘解脱力
入如来海等。三佛力中佛力令入佛境界
中故能遍也。下句结同果海。度是到也。彻
也。此等并是上文一一所得一法门。但前为
显德据别广陈。此为牒结就通略举。下类
通可知也。
卷二 第 146c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