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07a 页

No. 1733 [cf. No. 278]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归依大智海
 十身卢舍那
 充满诸法界
 无上大慈尊
 方广离垢法
 圆满解脱轮
 普贤文殊等
 海会大菩萨
 我在具缚地
 悕心大法门
 唯愿见加哀
 令增念智力
 开此秘奥藏
 广益于自他
 愿令法久住
 传灯报佛恩」


夫以法性虚。空廓无涯而超视听。智慧大海
深。无极而抗思议眇眇玄猷。名言罕寻其
际。茫茫素范。相见靡究其源。但以机感万
差。奋形言而充法界。心境一味。泯能所而
归寂寥。体用无方。圆融叵测。于是无像现
像。犹阳谷之升太阳。无言示言。若沧波
之倾巨壑。是故创于莲华藏界。演无尽之
玄纲。牢笼上达之流。控引令阶佛境。然后化
沾忍土。渐布慈云。洒微泽以润三根。滋
道牙而归一揆。是知机缘感异。圣应所以
殊分。圣应虽殊不思议一也。华严经者。斯乃
集海会之盛谈。照山王之极说。理智宏远。
尽法界而亘真源。浩汗微言。等虚空而
被尘国。于是无亏大小。潜巨刹以入毫
端。未易鸿纤。融极微以周法界。故以因
陀罗网参互影而重重。锭光玻黎照尘方
卷一 第 107b 页
而隐隐一即多而无碍。多即一而圆通。摄
九世以入刹那。舒一念而该永劫。三生究
竟坚固种。而为因。十信道圆普德显。而成
果。果无异因之果。派五位以分镳。因无
异果之因。总十身以齐致。是故觉母就机
于东城。六千疏其十眼。童子询友于南国。
百十圆成以一生。遂使不越树王六天斯
届。讵移华藏。十刹虚融。示宝偈于尘中。齐
辉八会。启王珠于性德。七处圆彰。浩浩铿
鋐。隔思议而迥出。巍巍焕烂。超视听于聋
盲。是故舍那创陶甄于海印。二七日旦爰兴。
龙树终俯察于虬宫。六百年后方显。然即大
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即体极用
周。佛乃果圆觉满。华譬开敷万行。严喻饰
兹本体。经即贯穿缝缀。能诠之教著焉。从法
就人寄喻为目。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
间净眼品者。器等三种显曜于时。光洁照
明况于净眼。法喻合举故云世间净眼。语言
理一。格类相从。故称为品。此经有三十四
品。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故言大方广佛华
严经世间净眼品第一。馀义如下说。

将释此经略开十门 一明教起所由
 二约藏部明所摄 三显立教差别 四
简教所被机 五辨能诠教体 六明所
诠宗趣 七具释经题目 八明部类传译
 九辨文义分齐 十随文解释。

初教起所由者。先总辨。后别显。

总者。夫大
教之兴因缘无量。故智论之初。广辨般若教
起因缘。如须弥山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
卷一 第 107c 页
能令动佛。亦如是。大因缘故而有所说。所
谓般若波罗蜜。流行世间广益群品故也。
法华亦云。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开示悟入佛知见等。此经下云。如来
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
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
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
世。何等为十。一者发无量菩提之心不舍
一切众生。如是等乃至广说应知。

次别显
者。略提十义以明无尽。何者为十。谓由法
尔故 愿力故 机感故 为本故 显德
故 显位故 开发故 见闻故 成行故
 得果故。

初法尔故者。一切诸佛法尔皆
于无尽世界。常转如此无尽法轮如大王
路法尔常规。无停无息尽穷未来际。是故
下文不思议品云。一切法界虚空等世界。悉
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
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
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
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
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
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
解云。准此经文。于一毛端处于一念中
卷一 第 108a 页
出于如上业用。馀念念中皆亦如是。如一毛
端处如是念念业用无尽。馀一一毛端次第
周遍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各皆如是无尽
无尽。此即处以毛端该于法界。时以刹那
尽于劫海。谓于此处明顿起业用。谓于此
时明常起业用。此亦不待因缘。诸佛法尔。
此经下文所说皆尔。问若尔何故。处唯八会
时局二七耶。答遮那品云。一一微尘中佛
国海安住。佛云遍护念弥纶覆一切。又云。一
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彼一
切处卢遮那佛于众海中演说正法。解云。
况八会处而不该摄十方法界。又发心品云。
知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是无量劫。解云。况
二七日时不摄无量劫海。不思议品云。一切
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于
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于一微
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于一微尘中普
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解云。此中尘内三
世通括一切前后际劫。是谓诸佛法尔常说
故也。

二愿力故者。谓是如来本愿力故。令
此教法称机显现。是故卢遮那品云。十方国
土中一切世界海。佛愿力自在普现转法轮。
又云。卢遮那佛神力故一切刹中转法轮。普
贤菩萨愿音声。遍满一切世界海。解云。即是
此经该于十方。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及诸
尘内诸刹土中。同时说此经者。皆是本师愿
力所致。是故下诸会初皆云卢遮那佛本愿
力故。又云集品颂云。无量无数劫此法甚难
值。若有得闻者当知本愿力。解云。此即由
卷一 第 108b 页
佛愿力令众得闻。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
有涅槃。以本大愿力显现自在法。

三机
感故者。如来平等无有改易。随应众生现
身说法。此有三义。一以佛果色声清净功
德为增上缘。应彼机感以成摄化。云集偈
云。有眼有日光能见微细色。最胜神力故
净心见诸佛(此现身也)。又法界品云。佛于过去
行得一微妙音。无心于彼此而能应一切。
(此说法也)二佛果无有色声粗相。但以平等理智
增上愿力。机感相应有形言现。云集偈云。
三世一切佛法身悉清净。随其所应化普现
妙色身。又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
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三通上二义有无
无碍。以称法界无障碍故舍那品云。佛身
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
悉充满佛。故处此菩提树。一切佛刹微尘等
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
具说普贤行。解云。正是此经所说分齐。


为本故者。谓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宜最
初先示本法。明后依此方起末故。是故最
初说此经法。然后方于鹿园等处渐说枝
末小乘等法。又下性起品云。犹如日出先
照高山等。如下立教中引说。

五显德故
者。谓显佛果殊胜之德。令诸菩萨信向證
得。此有二种。一依果谓莲华藏庄严世界海。
二正果谓如来十身通三世间等。并如下文
说。此二无碍有四句。一依内现依。如尘内
现刹海。二正内现正。如毛孔现佛等。三正
内现依。如毛孔现刹等。四依内现正。如尘
卷一 第 108c 页
内现佛等。是故随举一门即摄一切。无不
皆尽。并如下说。为显此果德故说是经。

六显位故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
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种。一次第行布门。
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
地。从微至著阶位渐次。二圆融相摄门。谓
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是故一一位满
皆至佛地。此二无碍广如下文诸会所说。

七开发故者。为欲开发众生心中如来之藏
性起功德。令诸菩萨依此修学破无明㲉
显性德故。此亦有二种。一以言说显示。
令知有故。二教其修行得显现故。如下文
破微尘出经卷等。具如彼说。

八见闻故
者。示此无尽自在法门。唯是极位大菩萨境。
而令下位诸众生等于此见闻。而得成彼
金刚种子不毁不尽。要当令其至究竟位
故也。亦如性起品说。

九成行故者。谓为
示此普法令诸菩萨成普贤行。一行即一
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
他悟。又云。菩萨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此亦二种。一顿
成多行。二遍成普行。并如下说。

十得果
故者。令得佛地智断果故。亦有二种。一断
果谓除障故。即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
品明一断一切断。广如下说二智果谓成德
故。具足十身尽三世间。逆顺自在依正无
碍。如不思议品等说。此上略由显示如是
十义令此经教兴起故也。

第二藏部明摄者。略显十义以明收摄
卷一 第 109a 页
 一明三藏 二显所摄 三辨二藏 四
释相违 五开种类 六定所摄 七一
部收 八三部摄 九或九部 十具十二。

初明三藏者。

一名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或
云素呾囕。此云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故。
合机故。经亦二义。谓贯穿法相故。摄持所
化故。贯穿者。世亲释云。谓能贯穿。依故相故
法故义故名素呾囕。谓于是处。由此为此
而有所说。名之为依。真俗谛相名之为相。
十善巧法等名之为法。随密意等以说诸
法名之为义。又无性释为贯穿缝缀。解云。
贯穿是契入义。缝缀是契合义。谓以圣言贯
穿义理。令不散失令不隐没。缝缀连合。令
成诠表令得久住。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
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
化生名为契经。契理之经依主释也。契经即
藏持业释也。又杂心五义。一涌泉。二出主。三
显示。四绳墨。五结鬘。正翻名线。何故称经。
谓线能贯华经能持纬。义用相似。但以此
方重于经名不贵线称。是故翻译逐其所
重废线存经。从譬立名。

二毗柰耶。此云
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
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此是所诠行。谓
调伏之藏也。或翻名灭。灭有三义。一灭业
非。二灭烦恼。三得灭果。或云尸罗。此名清
凉。三业过非犹如火燃戒能息灭故云清
凉。十诵律中名为性善。或云守信。如昔所
受实能持故。或云波罗提木叉。此云随顺解
脱。由持戒故顺至解脱。亦名别解脱。
卷一 第 109b 页

三名阿毗达摩藏达摩名法。阿毗有七义。
一名对法。此有二义。一对向。谓因智趣向
涅槃果故。二对观。谓果智观證涅槃灭故。
虽因智亦有对观。然以仰进修故但名对
向。世亲摄论云。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
诸谛菩提分等诸妙门故。此约因智说。此
唯所诠。二名数法。梁摄论释云。诸法中随一
法或以名相或以别相或以通相等。数数
显此一法故名数法三名伏法者。彼论云。
此法能伏诸说。立破二能。由正说依止等
方便故。故名伏。四名通法。此能通释契经
义故。契经称法。此法能通彼。即法之通。梁
摄论名解法。由阿毗达摩修多罗义易解
故也。五名无比法。六名大法。七名择法。
此三唯约所诠。又顺正理云。或契经名为达
摩论能决了名为对法。此即以教对教。同
上通法。或云摩得勒伽。此云本母。以教与
义。为本为母。亦名分别解脱。或云优波提
舍。此云论义。杂集中名解释也。此契经等
上三种。皆含摄所诠出生义理。俱名为藏。
庄严论第四云。彼三及此二云何名藏。答由
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也。初藏通持业
依主。后二藏唯依主。以从所诠为名故。馀
出体性及诸门分别。广如别说。

第二显
所摄者。此经何藏摄者。或唯契经摄。以非
馀二故。或二摄。以有决择义理对法收故。
或三摄。下文亦显诸戒行故。此约同教辨。
或是下文十藏所摄。以主伴具足显无尽
故。此约别教。问三藏据教。十藏约义。如何
卷一 第 109c 页
以义而云摄教。答若小乘教义俱不融。三乘
义融教不融。一乘教义俱融。是故得摄。如
意言无分别观入教摄等。三乘中已有况一乘
耶。但标召表示即属教摄。思之可见。

第三
约辩二藏者。谓声闻藏菩萨藏。初者约声
闻小根。立三藏教诠示声闻理行果等为
声闻藏。二约菩萨大根。立三藏教诠示菩
萨所行等法为菩萨藏。庄严论第四云。此三
藏由上下乘差别故。复说为声闻藏及菩萨
藏。

第四释相违者。问经中亦云。为求缘
觉者说十二因缘。何故不名缘觉藏耶。
答以诸缘觉亦唯断我执唯證生空果成
罗汉入灭不殊。望于菩萨俱是下乘故不
别说。问等俱是下。何故独名声闻藏。答以
缘觉亦有出无佛世无教者故。声闻不尔
故偏得名。问小乘教中亦有诠示菩萨乘法。
何不亦名菩萨藏耶。答以彼宗菩萨所断
所證所入涅槃亦与二乘无差别故。又以
菩萨唯一不多故亦不说。问若尔何故。普超
三昧经三藏品及入大乘论。说彼三乘即为
三藏。一声闻藏。二缘觉藏。三菩萨藏。答彼经
论中。皆云大乘之中有此三藏故。非谓小
也。问即据此文缘觉有藏。与庄严论如何
会释。答前据理果不异故合也。此约教行小
别故分也。是故二说不相违也。

第五开
种类者。就声闻藏中。准诸经论曲开三
种。一诤论声闻藏。谓契经四阿含。调伏五部。
对法二十。互相违诤。所说不同。不妨圣果。
是故总名为诤论藏。二称实声闻藏。谓如瑜
卷一 第 110a 页
伽声闻地及声闻决择诠示声闻行位果等。
皆悉称实与理相应。不同婆娑及诸异论。
以补处所说非诸异论所能诤故。是故总
名称实声闻藏。问此中所说既与小乘诸部
不同。岂声闻人有两种耶。答此约教中说
声闻法尽理不尽故。开为二。非谓声闻亦
有差别。三假立声闻藏。如大乘经中。为引
声闻令回心故。所立法门亦同声闻名数
而说。如无作四谛及道品等。如诸大乘经中
说。不能繁引。既非菩萨所学。是故名为假
立声闻藏。问此中名虽同小乘义实是大。
何得总说为声闻藏。答只为此义名为假
立。问诸声闻人根熟回心所学即是菩萨藏
收。此假立藏于彼何用。答但声闻回心有二
种。一胜二劣。胜者一往入大不藉此藏。劣
犹怖大。是故方便同彼名数。令易信受故
立此门。

第二菩萨藏中。准诸圣教亦有
三类。一小乘中菩萨藏。谓诠示菩萨依三十
四心等次第成佛。亦不论于十地行位。仍
复不同声闻等者是也。如婆娑俱舍说。二
大乘共教中菩萨藏。谓诠示菩萨次第行位。
虽说有回心直进不同。俱依十地行布渐
次修至佛果。如瑜伽菩萨地及诸大乘经论
中说。三不共教中菩萨藏。诠示菩萨依普贤
行位五位圆融。谓一位即一切位。一行即一
切行。圆极法界无碍自在。始终皆齐。一一位
满即成十佛主伴具足等。故智论云。般若波
罗蜜有二。一者共。谓此大品经及馀方等经
与诸声闻共说故。二者不共。谓不思议经不
卷一 第 110b 页
与声闻共说故。解云。此中共大之小非愚
法。共小之大非别教。是故有三菩萨藏也。
问菩萨声闻二藏别故。即彼二人各别得果。
菩萨藏中既分三位。应三种菩萨各别成佛。
答成佛唯一。但机有浅深。教说三类。匪谓
成佛体实有三。今就教开不约佛体。问若
三说俱称理。佛体亦成三。若成佛理是一。
二说即为虚。答于一成佛通有三义。一以
本从末门。如小乘说。以同声闻故。二开本
异末门。如共教说。以与声闻相对辨异故。
三末尽唯本门。如不共教说。二乘聋盲无对
异故。佛体圆融具斯三义。是故三说各异佛
无若干。是故今菩萨藏中有此三类。

第六
定所摄者。此经何藏摄者。俱非前三声闻藏
摄。于后三种菩萨藏中正唯后摄。以智论
中别指此经为不共故。或三类中唯除初
一后二俱摄。以此经中具普别故。或亦通
彼假立声闻藏收。以经中亦辨四谛等故。
或亦总通二藏所收。以声闻藏法并依一乘
法界所流味无别故。

第七一部摄者。于十
二部中或唯约方广一部所摄。对法论说一
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
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
广故。或此经题目已显现故。

第八三部摄
者。谓记别。自说。方广。以法华中说馀九部
为小乘故。此经非彼故唯三摄。

第九或九
部摄者。谓除因缘。譬喻。论义。以涅槃第三
说护大乘者受持九部。除前三故。

第十
具十二者。一是契经摄。以涅槃经说始从
卷一 第 110c 页
如是终至奉行是契经故。二应颂。如下文。
具有重颂故。三记别。如下文。具有记成佛
等故。四讽颂。如下文有直说颂等故。五
自说。如下文从定起即说本分等六缘起。
如下文因请说故。七譬喻。如下文广说喻
故。八本事。如下说卢舍那等及普贤本所经
本事故。九本生。如下说舍那等本生相故。
十方广一门可知。十一希法。如下文毛孔
说法及座出众宝柱现佛等。十二论义。如
瑜伽八十一说。谓诸经典循环研覈。摩怛理
迦。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于是处
世尊自广分别法相等。如下文明难品等
说。是故此经具有十二部摄也。馀义如下
十二部经处说。藏部摄竟。

第三明立教差别者。略提十类 一叙古
说 二辩是非 三述西域 四会相违
 五明现传 六定权实 七显开合
 八教前后 九就义分教 十以理开宗。

初中。古来诸德立教多端。难以具显。略叙
十家。以成龟镜。

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
教。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但随根
异故分种种。如经一雨所润等。又经云。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


陈朝真谛三藏等立渐顿二教。谓约渐悟机。
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故名为渐。
即涅槃等经。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所
设唯是菩萨乘教。故名为顿。即华严等经。后
大远法师等亦同此说。

三后魏光统律师
承习佛陀三藏立三种教。谓渐顿圆。光师
卷一 第 111a 页
释意一为根未熟。先说无常后乃说常。先
空后不空等。如是渐次名为渐教。二为根
熟之辈。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谓
常与无常空不空等。一切具说。更无由渐
故名为顿。三为于上达分阶佛境之者。说
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
门故名为圆。即以此经是圆顿所摄。后光
统门下遵统师等亦皆宗承同于此说。


齐朝大衍法师等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即
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论及经
部等说。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
明一切法不真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
明法界真理佛性等故。

五护身法师等立
五宗教。谓此于前第四宗内。开真佛性以
为真宗。即涅槃等经。第五名法界宗。即华
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六陈朝南岳思
禅师智者禅师等立四教。一三藏教。亦名小
乘教。如法华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智
论中说小乘为三藏大乘名摩诃衍藏。二
名通教。亦名渐教。谓大乘经中通说三乘
通被三根等。又如大品中乾惠等十地通
三乘者是也。三名别教。亦名顿教。谓诸大
乘经中所说法门道理不通小乘等者是也。
四名圆教。亦名秘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
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亦华严等
是也。

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
疏。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谓如四谛教缘
起经等。二三乘通教。谓如般若经深密经
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经及梵网等。四一
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释此四别如彼
卷一 第 111b 页
疏中。

八唐吉藏法师立三种教。为三法轮。
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最初所说。二枝末
法轮。即小乘等于后所说。三摄末归本法
轮。即法华经四十年后说回三入一之教。具
释如彼。

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
谓如法华中。临门三车即为三乘。四衢道中
所授大白牛车即为第四乘。以临门牛车亦
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者长者宅内引
诸子时。云此三车只在门外。诸子出宅即
应得车。如何出已至本所指车所住处。而
不得故后更索耶。故知是权同羊鹿也。以
是大乘中权教方便说故。具释如彼法华疏
中。

十唐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立二教。一释
迦经。名屈曲教。以逐机性随计破著故。
如涅槃等。二卢舍那经。名平道教。以逐法
性自在说故。如华严等。彼师释此二教略
有四别。一主异。谓彼释迦化身所说。此是舍
那十身所说。二处异。谓彼说在娑婆世界木
树草座。此说在于莲华藏世界宝树金座。三
众异。彼与声闻及菩萨说。此唯菩萨极位同
说。四说异。谓彼但是一方所说。此要该于十
方同说。广释如彼华严疏中。第二辨是非
者。

此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
绝伦。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等。神异感通迹
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于今。云法师依此
开宗讲法华感天雨华等。并如僧传等所
显。又此诸德岂夫好异。故分圣教。但以解
该群典异轸呈根。言不得已。开宗别释。
务令圣说各契其宜。问此上十说谁是谁非。
卷一 第 111c 页
答依成实论。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
定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佛出定后同
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
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
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
诸说各有少多圣教为證。是故不可全非
弃耳。

第三述西域说者。真谛三轮。笈多
四教。波颇五说。并如别说。又法藏于文明
元年中。幸遇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
言日照。于京西太原寺翻译经论。余亲于
时乃问。西域诸德于一代圣教颇有分判
权实以不。三藏说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
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二称智光。并
神解超伦。声高五印。群邪稽颡。异部归诚。
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独步天竺各一人
而已。以所承宗别。立教不同。谓戒贤即远
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
瑜伽等论立三种教。谓佛初鹿园说小乘
法。虽说生空然犹未说法空真理。故非了
义。即四阿含等经。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
自性说诸法空。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
道理。故亦非了义。即诸部般若等教。第三时
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
二谛。方为了义。即解深密等经。又此三位各
以三义释。一摄机。二说教。三显理。且初
唯摄声闻。唯说小乘。唯显生空。二唯摄菩
萨。唯说大乘。唯显二空。三普摄诸机。通说
诸乘。具显空有。是故前二摄机教理各互有
阙故。非了义。后一机无不摄教无不具理
卷一 第 112a 页
无不圆故。为了义。

第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
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谓佛
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
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
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
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
大乘。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此
三位亦三义释。先摄机者。初时唯摄二乘人
机。第二通摄大小二机。以此宗计一分二
乘不向佛果。三唯摄菩萨。通于渐顿。以诸
二乘悉向佛果无异路故。二约教者。初唯
说小乘。次通三乘。后唯一乘。三约显理者。
初破外道自性等故。说缘生法定是实有。
次即渐破二乘缘生实有之执。说此缘生以
为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有而
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
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碍二谛。是故法相大乘
有所得等属第二教。非真了义。此三教次第
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具引苏若那摩
诃衍经说。此云大乘妙智经。此昔所未闻
也。

第四会相违者。问此二说既各圣教互
为矛楯。未知为可和会为不可会耶。答
无会无不会。初无会者。既并圣教。随缘益
物何俟须会。即是智论四种悉檀中各各为
人悉檀。亦是摄论四意趣中众生乐欲意趣。
于一法中或赞或毁。是故二说不须强会。
二无不会者。有二门。一约教应机。二约
机领教。前中但佛教门了与不了有其四
卷一 第 112b 页
位。一约摄机宽狭。二约言教具阙。三约益
物大小。四约显理浅深。初者若唯摄二乘
不兼菩萨。或唯菩萨不兼二乘。各摄机狭
故非了义。若宽摄三机周尽方了义。二者
若唯说小不兼说大。或唯说大乘不兼小
乘教。言各有阙故非了义。若言包大小具
足三乘方为了义。深密经等据上二门。戒
贤所判亦有道理。三约益物大小者。若令
一切众生得小乘益。或令一切有情得大乘
益。有得小益不能全令得究竟益。俱非
了义。若能令彼一切众生及入寂二乘。悉皆
当得大菩提益。方为了义。四显理浅深者。
若于缘起随说实有。或虽破实犹存假有。
既会相未尽显理未极故。非了义。若说缘
生即是性空不碍缘起融通无二。会缘既
尽理性圆现。方为了义。彼妙智经据上二
门。智光所判甚有道理。是故二说各据别
门互不相至。岂有相违。二约机领教者。问
二说三教各初说小。华严初说如何会释。答
诸德三释。一云此三法轮约渐悟机说。华严
最初约顿悟机说。若尔密迹力士经初时具
说三乘法。此为属渐为属顿耶。若是渐教
应唯说小。若是顿教应唯说大。彼既具三
极成违害。是故此释亦难用也。一云若依
显了门。则有如前三法次第。若约秘密门
即诸说同时。若尔者即初时小显而大密。何
不以大显而小密耶。又判此显密出何圣
教。理既不齐。复无圣教。故难依用。此上二
释此三法轮摄法不尽。初即渐而非顿。后
卷一 第 112c 页
即显而非密。一云但是如来圆音一演。异类
等解。就小结集唯说小乘。就大结集唯说
大乘。就通结集具说三乘。若尔随一结集俱
无前后。何有如此三教次第。今解此难便
会二说。汎论如来圆音说法大例有二。一
为此世根定者说。二为此世根不定说。初
中三节。一或有众生此世小乘根性定者。
见佛始终唯说小乘。如小乘诸部。结集三
藏总无大乘。二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
熟者。见佛始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
佛初鹿园说法之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成辟支佛道。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住初地等。乃至广说。大品大般若亦同此
说。以此义准后时所说。皆通具此三乘。如
诸大乘经中所说。三或有众生此世一乘根
性熟者。即初见佛于树王下华藏界中依
海印定。唯为菩萨演说无尽圆满自在无碍
法门具足主伴。乃至终极亦同此说。以此
法中通括九世摄前后故也。二为不定根
者。有二位。一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可进
入三乘位者。即初闻唯小以为不了。次闻
唯大亦非是了。后闻具三方为了义。解深
密经就此根辩。二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可
进入一乘位者。即初唯说小为不了教。次
通大小亦非了教。后会三归一唯说一乘
方为了教。妙智经当此意也。由根不定有
此二门。是故二师各述一门故不相违。由
有如是此世根定及不定故。是故令彼教
门或有前后。或无前后。准释可知。

第五
卷一 第 113a 页
明现传者。当今诸德于大乘中自有二说。
一立三乘大乘。以此宗许入寂二乘定不
成佛。是故约彼五性差别具说三乘。二立
一乘大乘。以此宗许入寂二乘亦并成佛。是
故约此佛性遍有唯说一乘。前师引教成
立云。如大般若经第五百九十云。若有情类
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證得
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
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證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
虽未證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
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又解深密经
第二云。乃至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胜
义无自性性。乃至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
此道此行迹故正得无上安稳涅槃。一切声
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
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
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
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
差别。解云。此约三乘同一所观无性道故。
密意说此名为一乘。理实三乘各證涅槃
非是一也。又瑜伽论第三十七云。补特伽罗
成就者。略说四种。有声闻种性。以声闻乘
而成就之。有独觉种性。以独觉乘而成就
之。有佛种性。以无上乘而成就之。无种性
者。即以善趣而成就之。善戒地持皆同此
说。又解深密经云。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
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
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證阿耨多罗三藐
卷一 第 113b 页
三菩提。深密解脱亦同此说。十轮经第九卷
亦说三乘各定差别。如是等文并非小乘。
是大乘中许三差别。是故各为三乘大乘教
也。二后师引彼一乘大乘教者。涅槃经三十
三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
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
净是名一味。又法华第一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
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
脱之。又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
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
生灭度想入于涅槃。我于馀国作佛更有
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
彼土求佛智慧。大智度论第九十五亦同此
说。又法华论中四声闻内退菩提心及应化。
此二声闻佛与授记。决定及增上慢此二根
未熟故。菩萨与授记。方便令发心。解云。既
但云未熟不言无根。故知定当得佛菩提。
又复云方便令发心。即是发菩提心也。又
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无实涅
槃但是三昧力住。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法
华论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
槃城者。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般
涅槃城。此同楞伽住三昧乐。离分段故假
说涅槃。而实有彼变易身。故于净土中行
菩萨道。胜鬘经云。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
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又此经及无
上依经宝性论佛性论皆说入灭二乘于三
界外受变易身。又密严经中二乘必无灰断
卷一 第 113c 页
永灭。如是等文亦是大乘。不许三乘决定
差别。是故名为一乘教。

第六定权实者。
或有说者。一乘是权三乘是实。以深密经第
一时教唯为发趣声闻乘者。说即总无成
佛。第二时教唯为发趣修大乘者。说即总
无不成佛。此二若过若不及。故俱非了义。
莫若第三时教。有种性者成。无种性者不
成。方为了义。法华既当第二时教。即是密
意权说。是故胜鬘经以一乘为方便说。是
故理实但约不定种性说为一乘。摄论庄严
论显扬论等皆同此释。又法华第三生灭度
想入涅槃等。依瑜伽八十一并是变化声
闻示现入灭。楞伽密严皆同此会释。无上依
经宝性等论并是不定二乘向菩提者增寿
变易。非谓入灭更起受身。瑜伽说本转二
识成就不成就四句中第四俱不成就者。为
声闻独觉入无馀依涅槃界时。又八十云。无
馀依涅槃界中唯有清净真如法界。依此等
文。入涅槃已。身智俱灭。根识永无。岂有变
易修行成佛。是故唯有一乘非极了义。深
密经中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名
为了义。故知三乘是尽理实教。又深密第二
第四皆云一乘是密意说故知是权也。或有
说者。一乘是实三乘是权。谓法华经唯一佛
乘是深密经三乘后说定性二乘灭亦不存
故。方便说三。实唯一故。若言法华是第二
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
而犹未说定性不成故非了者。若尔法华
之时犹未说有定性二乘。何因彼论立四
卷一 第 114a 页
声闻彼定性言从何处得。若有定性岂得
总成。若许总成何名定性。故知定性之言
牒前深密所说。后至法华明悉全成佛。是
故彼论顺此经文。会前权说归后实教。故
知法华定在深密后说。妙智三教一乘在三
乘后。梁论成立正法三中亦一乘在后。并
同此说。法华中生灭度想入涅槃等。释为
变化示现灭者。极违教理。违教者。若是变
化声闻即实是诸佛菩萨。岂可迷自所示涅
槃乃生灭度之想。若作此释元未读经。违
理者。若入涅槃是永断灭。诸佛菩萨于所
化前示现涅槃。若彼所化不定种性是勇猛
者。不怖生死能修胜行。若有一类性怯弱
者。怖畏生死学佛菩萨。先入涅槃拟欲
于后行菩萨道。汝宗入灭既无有起。岂不
误彼一类众生。此乃误众生何成引导。况
复此文无不相干。又亦未见胜鬘经意。乃
辄断一乘以为方便。彼经云。若如来随彼
所欲而方便说(谓二乘)。即是一乘无有二乘。
二乘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又彼经
中广破二乘云无涅槃。又云。此经断一切
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岂说一乘以为方
便。解深密经一乘是密意者。是未说法华
之前故作是说。及后说法华时会前三乘
皆是方便。瑜伽转本俱灭。显扬六义说一乘。
摄论十义说一乘。皆同深密会释。以此等
论随彼经造故。法华论说决定二乘亦受
记等。是随此本经造故。若不信一乘守
权乖实甚为可悯故。百喻经第二卷云。昔
卷一 第 114b 页
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
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
悉欲移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
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
旬使汝得近去来不疲。则往白王。王为改
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
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
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
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
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
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
后闻人说无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
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解云。此经即
是金口良断。权实显然。可息诸说耳。

第七
显开合者。然此三乘一乘各有二种。三乘
二者。一异时三乘。如深密经初时唯小乘第
二唯大乘。二同时三乘。如第三时普为发
趣一切乘等。于此教中一乘相隐三乘相
显。是故就显总名三乘。一乘二者。一破异
明一。如法华经。破二实灭。及涅槃经破无
佛性。俱是对权会破方说一乘。二直体显
一。如华严经不对二乘无所破故。为大
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是故初说华严
无权可会。终说涅槃会前诸权。是即非尽
权无。以显实是俱名一乘。又复更开各有
三种。初三乘三者。一始别终同三。谓始约因
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
身智同灭。如俱舍等说。比约初时小乘教
卷一 第 114c 页
说。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
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若据圣
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
第二第三时教说也。三近异远同三。谓法华
等初以三乘方便诱引。后同以大乘令得
度等。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等说。
二遮三之一。如法华等。三表体之一。如华
严等。是故通说有其四句。一或唯三无一。
如俱舍等。二或唯一无三。如华严等。三或
亦一亦三。此有二位。初三实一权。如深密
等。后一实三权。如法华等。四或非一非三。
约理绝言故。大般若中舍利子问善现云。
如来授诸天子记于三乘中何乘得记。善
现答言。于法相中无一无三。云何问言
于何乘得记。是故一乘三乘有存有泯。诸
说不同。或闻唯破二乘即谓唯约不定种
性。或闻无二亦无三即谓大乘实教亦破。
或闻不破大乘即谓大乘权教亦存。今释
有二位。一约事破二乘实灭。二约教亦会
大乘权教。大乘权教许入寂二乘不成佛故。
但深破二乘即是破三。是故破二破三皆
不相违。

第八教前后者。今辩如来一代所
说。约时显教。大例有四。一本末差别门。二
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
初中本末同时始终一类各无异说。然有三
位。一若小乘中即最初度彼憍陈那等。最后
度于须跋陀罗。中间亦复唯说小乘唯益
小机。如四阿含经及五部律遗教等说。二若
约三乘即从始至终皆说三乘通益三机。
卷一 第 115a 页
如前所引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于中
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三若约一乘即
从初至极为大菩萨唯说一乘。如最初时
说华严等。其中不通二乘。复摄九世该于
前后。是故至极更无异说。然此三类既依
此世根定者说。此即诸教相望各通始终。竟
无前后。二依本起末门者。有四类。一谓初
时为大菩萨说大乘。次说中乘。次说小乘。
后说人天。如此经下性起品云譬如日出
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
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应供等
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
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
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
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
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又此品中
如三千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宫殿。次
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人处及馀众生诸所
住处。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先起菩萨
诸行智慧。次起缘觉声闻及馀众生一切善
根。依此等文明佛初时说大后渐说小。约
法以明依本起末。非约根器。以无先学
大后学小故。问法岂不别耶。答小乘之法
定从大乘所流出故。文殊问经云。十八及
本二皆从大乘出。普超三昧及入大乘论意
并同此。三摄末归本门者。依无量义经。初
时说小乘。次说中乘。后时说大乘。依解深
密经。初时唯小乘。第二时唯大乘。第三时具
三乘。依妙智经。初时唯小乘。次具三乘。后
卷一 第 115b 页
唯一乘。此即无量义经合大开小。深密等合
小开大。谓于大乘开于权实。然深密妙智
既各圣教。不可取一舍一。是故合此二经
总有四门。一初时小乘。二经同说。第二时唯
大乘。唯深密说。第三时具三乘。此是深密第
三妙智第二。第四时唯一乘。唯妙智第三时
说。是故当知妙智经在深密后说。若谓妙
智经此土未翻而不信者。彼深密经既当第
三时教。然许定性二乘及无性有情并不成
佛。具足三乘名一切乘者。是即法华涅槃
既在深密后说。然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悉
皆成佛。当知即是第四时名一乘教。是故
与妙智经悬会无疑。又初小乘教。依法华
等佛成道后三七日等说。依真谛三藏记
云。佛成道七年后说诸部般若。是第二时教。
又云。三十八年后说解节经。当第三时教。
今依法华经及无量义经。并云四十年后说
法华等。故知是深密后说。真谛此说必有圣
教。若无圣教岂可自作年数。若不信此
者。即涅槃经最居末后是即无疑。然此四
时皆前权后实以后会前。法华涅槃会深密
之三乘归究竟一乘其义决定。是故此四从
浅至深明摄末归本之渐次也。四本末无
碍门者。谓初举照山王之本教。明非本无
以起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尽末
无以归本。是即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
摄生之善巧也。是故通论总有五位。一根本
一乘教。此如华严说。二密意小乘教。三密意
大乘教。四显了三乘教。上三如深密经说。五
卷一 第 115c 页
破异一乘教。如法华涅槃等说。此上四门既
圆通无碍。是即前后即无前后。无前后即前
后。皆无障碍思准之耳。

第九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
约时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
顿教。五圆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以深
密经中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
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
法理。是故立为大乘始教。三终教者。定性二
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
说。立为终教。然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
成。俱名渐教。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
佛。不依位地渐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
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
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又
下地品中十地犹如空中鸟迹。岂有差别可
得。具如诸法无行经等说。五圆教者。明一
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
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
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如此经等说。若约
所说法相等者。初小乘法相有七十五法。识
唯有六。所说不尽法原。多起异诤。如小乘
诸部经论说。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小说真
性。所立百法决择分明故无违诤。所说八识
唯是生灭法相名数多同小乘。固非究竟玄
妙之说。如瑜伽杂集等说。三终教中少说法
相广说真性。以会事从理故。所立八识通
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亦不论
百法名数不广。又不同小亦无多门。如楞
卷一 第 116a 页
伽等经宝性等论说。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
唯辩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
是妄想。一切法实唯是绝言。呵教劝离毁
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
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
其意也。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
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
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称法
界。具如下说。然此五教有开有合亦有五
重。一或总为一。谓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
方便也。二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教前诸教
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
故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故
唯是一。即智论中名共教不共教。此亦同上
印师等所立二教也。三或分为三。谓小乘三
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
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
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
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依
此三位梁摄论第八云如来成立正法有
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有本作三乘字)三立一
乘。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此亦同上妙智经
说。又真谛三藏部异执疏第二卷中亦同此
说。四或分为四。此有二义。一于上共教中
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
华等。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二约历位无
位开渐顿二教故为四。一小乘教。二渐教。
三顿教。四圆教。五或散分为五。于上渐教
卷一 第 116b 页
复分始终二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但多分
而论。如上所指通诸经论。并可知第十以
理开宗。宗乃有十。一法我俱有宗。谓人天
位及小乘中犊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为
法。二无为法。三非二聚。即初二是法。后一是
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
无为。五不可说。此即是我以不可说是有
为无为故。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
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
及无为。或立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
相应。五无为。此即但有此法无别有我。三
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
以过未法体用俱无故也。四现通假实宗。谓
说假部等。彼说无有去来二世。于现在法
中在蕴可实在界处为假。随应诸法假实
不定。成实论及经部别师亦同此类。五俗妄
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彼说世俗法假以虚
妄故。出世法实以非虚妄故。六诸法但名
宗。谓一说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
实体。此又通于初教之始。七一切皆空宗。谓
大乘初教。说一切法悉皆性空超于情表
无分别故。如般若等皆辩。八真德不空宗。
谓终教诸经所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
中实德摄故。真体不空具性德故。九相想
俱绝宗。谓顿教中绝言所显离言之理。理事
俱泯平等离念。十圆明具德宗。谓如别教一
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上来分教
开宗粗陈挭概广引教理。具明义相如
别记说。
卷一 第 116c 页

第四教所被机者。通有十位。于中前五简
其非器。后五正显所为前中五者。一违真
非器。谓不发菩提心不求出离。依傍此
经求名求利庄饰我人。经非彼缘故非其
器。下云。为名利说法是为魔业。又如不净
说法堕恶道等。二背正非器。谓诈现大心
伪修邪善。近感人天终成佛。恐堕阿鼻地
狱多劫受苦。如提婆达多为阐提顶。又如
八大善人当成不善。前据初时即可知。此
就终时方显。下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经非此缘故亦非器。三乖实非
器。谓虽不巧伪。然随自执见以取经文。遂
令超情至教回不入心故成非器。地论云。
闻作闻解不得不闻。又如随声取义五种
过失等。此上三位俱是凡愚众生境界。下云。
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良以
此经非是众生流转之缘。故不入手。四狭
劣非器。谓一切二乘无广大心亦非此器。下
文云。一切声闻缘觉不闻此经。何况受持。
又舍利弗等五百声闻皆如聋盲不闻不
见。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随
自宗中修行未满初阿僧祇亦非此器故。
下文云。菩萨摩诃萨。虽无量亿那由他劫行
六波罗蜜修习道品善根未闻此经。虽闻
不信受持随顺。是等犹为假名菩萨。问璎珞
经等十千劫修十信行满。何故此中无量亿
等不信此经。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修行
信等。于此圆融普贤十信一摄一切犹未
闻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别。若不尔者修行既
卷一 第 117a 页
经尔许时劫不信此经。何名菩萨摩诃萨
也。简非器竟第二显所为中五者。一正为
者。谓是一乘不共教中普机菩萨。正是此经
所为之器。下文云。如是经典。但为乘不思
议乘菩萨摩诃萨说不为馀人。解云。乘者
运转为义。若依别门初运至十信。次转至
十住乃至佛果。次第相乘以阶彼岸。名可思
议。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
切运。名不思议乘。乘此乘者十信满心即
得六位。如贤首品等说。又十住等位皆亦如
是。如下文诸会处说。又如善财一生具五
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故也。又舍那品云。非
馀境界之所知。普贤方便皆得入。又普贤诫
众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仁谛听如
是可知。问何故此法非馀境界。答以卢舍
那周遍尘方普应法界一切群机。若彼别机
称自根器。但各见己所见闻自所闻。皆不
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此普贤机乃见一
切所见闻一切所闻。皆尽卢舍那能化分
齐故云普眼境也。是故当知。普别二机感
普别二法各不同也。二兼为者。谓遗法中见
闻信向此无尽法。成金刚种当必得此圆
融普法。如下文吞服金刚喻又小火广烧喻
等。又如兜率天子从地狱出得十地无生
忍。展转利益不穷尽等。皆由宿闻此法为
本因故。又下文云。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
中。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三引为者。谓
彼如前共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
解穷彻行布教源。即当得此普贤法界。既
卷一 第 117b 页
云无量亿那由他劫不信此经。即知过此
劫数必当信受。以离此普法更无馀路得
成佛故。经不说彼过此劫数犹不信故。问
若彼地前过彼劫数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
宗不别。岂彼所信无十地耶。答于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渐次乃至佛果。长养彼根
器务令成熟。极迟之者至此劫数定当
信入。如其疾者是即不定可准知耳。四转
为者。谓诸二乘以根钝故。要先回入共教
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此普
贤法。故说此经唯为菩萨不摄二乘。若
不尔者馀大乘经有声闻众为所被机亦引
二乘令其入大。唯独此经众无声闻之机
文无回小之说。何成了义深广之典。设第八
会有声闻者。为寄对显法表如聋盲非
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
是故当知。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普贤法界。
依究竟说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萨。
无彼菩萨而不入此普贤之法。是故展转无
不皆是此法之器。五远为者。谓诸凡愚外道
阐提悉有佛性。以障重故久远亦当得入
此法。如佛性论及宝性论皆说。以一阐提
谤大乘因。依无量时说无佛性。非谓究
竟无清净性。又如此经性起大树于二乘阐
提二处不生牙亦不舍生性等。又如日
照生盲喻等。是故当知。一切众生究竟无
不皆入此法。以此普法众生具有故。下文
云。菩萨知一切众生身中有如来菩提等。
问若尔何故瑜伽等论。定性二乘及无性有
卷一 第 117c 页
情定不成佛。答此由教门有了不了故有
诸说。若依小乘一切众生总皆无有大菩
提性。如小论说。若大乘初教即五性差别。一
分有性一分无性。如瑜伽等。若依终教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涅槃等经佛性等论。
若依顿教众生佛性一味一相。不可言有
不可说无。离言绝虑。如诸法无行经等说。
若依圆教众生佛性。具因具果。有性有
相。圆明备德。如性起品如来菩提处说。

第五能诠教体者。通论教体。从浅至深。略
有十门。一言诠辩体门。二通摄所诠门。三遍
该诸法门。四缘起唯心门。五会缘入实门。六
理事无碍门。七事融相摄门。八帝网重重门。
九海印炳现门。十主伴圆备门。初中有二。
先辨小乘。后显大乘。前中依萨婆多宗诸
德三说。一云但名句文身以为教体。故发智
论云。十二部经以何为性。答名身句身文身
次第住等。一云以声善故是佛教体名等无
记是教作用。婆娑论第一百二十六云。佛教
云何。答谓佛语言词唱评论语音语路语表
是佛教。乃至说者语业为体。佛语何法。答谓
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
合。此即总显佛教作用。解云。评家正义音声
为体。经部宗亦以音声为性。故顺正理论
第十四破经部云。汝不应立名句文身即
声为体。又无性摄论破彼云。诸契经句语
为自性不应理故。初是法处后是声处。亦
又因前二说诸德合取以为教体。馀如彼
说。就大乘宗有四句。初摄假从实。唯声为
卷一 第 118a 页
体以名等依声屈曲假立无别体故。无性
摄论云。依弘誓愿立菩萨声。杂集论云。成
所引声谓诸圣说。二分假异实。以名等为
性故。唯识论第二云。若名句等不异声者。
法词无碍境应无别。三假实合辩。亦声亦名
等。维摩经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
事。十地论中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
闻。谓音声名字。问依此宗声表善恶声是
无记。又名句文是自性无记。何得无记为圣
教体。答若有漏心变可是无记。若佛菩萨后
得智说俱是善摄。十地论云。依止何事者谓
音声及善字。四假实双泯。非声非名。以即
空故。言即无言故。维摩云。文字性离是即解
脱。十地论中风喻音声。画喻名字。若动树
叶风及壁上画是即可取。若空中风及空中
画皆不可取。大乘声名当知亦尔。皆不可
取以相尽故。此上四句为一教体。是故空
有无碍名大乘法。谓空不异有有是幻有。
幻有宛然举体是空。有不异空空是真空。真
空湛然举体是有。是故空有无毫分别。故佛
藏经云。诸法如毫𣯛许不空者即诸佛不
出世。又下云。诸法毕竟空无有毫末相。如
是非一也。第二通摄所诠门者。非但如
前取能诠教。亦渐通取所诠之义。以并是
所知所解法故。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
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
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解云。以义依
文而得显故。第三遍该诸法门者。谓一
切诸法悉为教体。此亦二种。一有为法。二无
卷一 第 118b 页
为法。以无不能令生开觉故。如下文华
鬘宝地香树云阁法界法门无非佛事。如胜
音菩萨及所坐莲华即通人法教义行位因
果理事总能发生胜解行。故并为教体。准
思可知。第四缘起唯心门者。此上一切差别
教法无不皆是唯心所现。是故俱以唯识
为体。然有二义。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摄。
初中通辨诸教总有四句。一唯本无影。如
小乘教。以无唯识变现等故达摩多罗等诸
论师多立此义。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
众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等法。由闻者善根
增上缘力击佛利他等子为因。于佛智上
文义相生为本性相教。由佛此教增上缘力
击闻法者有漏无漏善根种子闻者识上文义
相生为影像相教也。二十唯识论云。展转
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护法论师等悉立此义。
三唯影无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
无有色身言声事相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
智。大悲大愿为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众生
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
影像。故下文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
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又云。如来法身
不思议无色无相。无伦匹示现色像。为众
生十方受化靡不见。如是非一。龙军坚
慧诸论师等并立此义。四非本非影。如顿教
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众生心内所现之佛
亦当相空。以唯是识无别影故。色等性离
无所有故。一切无言无言亦无故。是故圣
教即是无教之教。如经云如来不出世亦
卷一 第 118c 页
无有涅槃。又密严经明佛常在法界无不
出世等。龙树等宗多立此义。此前四说总
为一教。圆融无碍皆不相妨。以各圣教从
浅至深摄众生故。思之可见。第二说听全
收者。亦四句。一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况
所说教。是故唯是佛心所现。此义云何。谓诸
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
如来藏即是佛智證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
总在佛智心中。下文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
心转。又云。如来菩提身中悉见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
切众生寂灭涅槃亦复如是。皆悉一性以无
性故。又云。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
心心法一切虚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
现。又佛性论第二如来藏品云。一切众生悉
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
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
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
藏。是故离佛心智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
生心中。以离众生心无别佛德故。此义云
何。佛證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亦以始觉同
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
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
起信论中盛明此义。又下文云。若人欲求
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三随一圣教全唯二心。以前二说不相离
故。谓众生心内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
中众生听众生心佛说法。如是全收说听无
碍。是谓甚深唯识道理四或彼圣教俱非二
卷一 第 119a 页
心。以两俱形夺不并现故。双融二位无不
泯故。谓佛心众生无听者故。众生心佛无
说者故。两俱双泯二相尽故。经云。夫说法
者无说无示。亦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又此
下文云。众生所生非是生。亦无流转生死
中。又经云。如来不说法亦不度众生如是
等。是故此四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为究
竟。

第五会缘入实门者亦有二义。一以
本收末。二会相显性。初中以诸圣教皆从
真流是故与真性常不异。如海起潮不
失咸味。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又
云。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教法等。是故以本
收末唯是真如也。二会相显性者。谓彼一
切差别教法皆悉从缘起。从缘起故必无自
性。无自性故即是真如。是故空相本尽真性
本现唯是真如故。经云。一切法即如也。又下
文云。彼生灭法如如相也。

第六理事无碍
门者。亦有二义。一谓一切教法举体真如不
碍事相历然差别。二真如举体为一切法。
不碍一味湛然平等。前即如波即水不碍
动相。后即如水即波不失湿体。当知此
中道理亦尔。是故理事混融无碍唯一无住
不二法门。维摩经中盛显斯义。又此经云。
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非相是相.相是非
相。良由本以非有为有。是故此有即是非
有。圣教准此理事无碍思之可见。

第七
事融相摄门者。亦有二义。一相在。二相是。
初中先一在一切中。谓如一教法不碍在
事全是真理。真理遍馀一切事中同理。教
卷一 第 119b 页
事亦如理遍。是故一切法中常有此一。依
是义故无一微细尘毛等处无佛说教。故此
经云。一切佛刹微尘中卢舍那现自在力。弘
誓愿海振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二一切
在一中。谓无分齐理既不改性而全是事。
是故一事摄理无不皆尽。馀事如理在一
事中。以理无际限不可分故。随一事处
皆全摄也。是故一中常有一切依是义。故
此经云。于此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之内一一
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又云。于一法中解众多
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若具通说有其四
句。初一在一中。谓别说一切差别事中一
一各有彼一法故。二一在一切中。谓通说
一切悉有一故。三一切在一中。谓别说一
中摄一切故。四一切在一切中。谓通说一
切悉有一切故。又此常含一切之一即复
恒在彼一切中。同时自在无障无碍。不动
一方遍十方等。皆是此义思之可见。既一
切法悉为教体。皆互相收圆融无碍方是此
经教之体性。二相是者。先一即是一切。谓如
一教事既全是真理。真理即为一切事故。是
故此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反上应知。此
经云。若一即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通
亦四句准前思之。良以全理之事与全事
之理非一非异。由非一门故得相在也。由
非异门故得相是也。深思可见。依是义
故一句即是一切句而无穷尽。一切亦尔。下
文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穷尽。
如是自在是此教体。第八帝网重重门者亦
卷一 第 119c 页
二义。先辨一门后类显一切。前中如一句
内即具一切。此一中一切复一即一切。如是
重重具即不可穷尽。总是一句。

二类显
者。如此一句馀一切句一一皆尔。是即无尽
无尽具唯普眼所知非是心识思量境界。下
文云。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又云。
若于一小微尘中有诸佛刹不可说。于彼
一一佛刹中复有佛刹不可说。解云。如是
重重如因陀罗网。是谓此经圆宗教体。

第九海印炳现门者。亦有二义。一约果位。
如前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
时炳然圆明显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在此
中现。是故唯以此三昧海为斯教体如下
文云一切示现无有馀海印三昧势力故。二
约因位。要普贤等诸大菩萨方得此定同
前业用亦无差别。是故十信满处普贤位中
亦得此定。如贤首品说。

第十主伴圆备门
者。谓此普法教不孤起必主伴随生。如下文
普庄严童子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
有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是等文
处处皆有。此眷属经有其二义。一同类。二异
类。初同类者。如说十住十方各有十刹尘
数菩萨来證。同名法慧。我等佛所亦说十
住。大众眷属名味句身等无有异。是故当知
一十住经十方各有十刹尘数修多罗等以
为眷属。如一十住馀一切处所说十住皆摄
尔许尘数眷属。十住既尔馀十行等一一品
会皆有證法。数量准释可知。二异类者。
卷一 第 120a 页
谓随一方一界为一类机说一会法。既无
结通十方等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
方便故为眷属。是故主经必十方尘道同时
同说。伴经不尔随方各别。是故一一主经各
有尘数眷属。是谓本末相资主伴圆备。教体
门竟。

第六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
所归曰趣。然此大经宗趣难辨。略叙十说
以显一宗。

一江南印师敏师等多以因果
为宗。谓此经中广明菩萨行位之因及显
所成佛果胜德。下文所说不离此二故以
为宗。

二大远法师以华严三昧为宗。谓
因行之华能严佛果。此上二说但得所成行
德遗其所依法界。

三依衍法师以无碍
法界为宗。

四依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
境为宗谓法界门中义分为境。诸佛證之
以成净土。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證之以成
法身。是故初品之内。初天王偈赞无尽平等
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末后复明入法界
品。故知唯以法界为宗。此上二说但得所
依法界遗所成行德。

五依光统师以因
果理实为宗。即因果是所成行德。理实是所
依法界。此虽义具然犹未显。

六今总寻名
案义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其宗。即
大方广为理实法界。佛华严为因果缘起。因
果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法
界理实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
起。是故此二无二。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
为宗。

七别开摄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
界为因。舍那法界为果。是故唯以法界因
卷一 第 120b 页
果而为宗趣。于中分别有十事五对。一所
信因果。如初会中舍那品内先明莲华藏世
界果后显普庄严因。二差别因果。如第二
会至小相品说。于中初二十五品说五位
差别因。后三品说三德差别果。三平等因果。
如普贤品说平等圆因性起品说平等满
果。上二门是生解因果。四成行因果。如离世
间品中二千行法内先明因行后显果行。五
證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祇洹林中现自在
果后善财童子辨證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
毕。是故唯辨因果不失所依。但以因果为
宗理亦无咎。

八会因果以同法界。法界
法门略显十事五对。一教义相对。举此所说
教法为宗。意显所诠义理为趣。或反此。
以辨义深教胜故。二理事相对。举事法
为宗。意取理性为趣。或反此。以依理性
方成事故。三境智相对。举所观境。意欲令
成观智行故。或反此。以令修起智證同
真境故。四行位相对。举所依之五位。意令
依之修成胜行。或反此。以积行成位故。五
因果相对。劝彼修因。意在證果。或反此。以
举果劝乐令修因故。此上五对通于一部
处处皆有故不别属。是故唯辨法界不失
所成。但以法界为宗理亦无违。

九法界因
果分相显示中。亦有十义五门。一无等境即
理实法界。此有二位。一是出缠最净法界。二
是在缠性净法界。此二为所信所證故。二无
等心。此亦二义。一大菩提心为普贤行所依
本故二信悲智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
卷一 第 120c 页
二义。一差别行各别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
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行布差别位比證
不同故。二圆融相摄位一位即具一切位故
五无等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二修显果。此
五门十义通收此经一部略尽。是故具以为
宗。义亦备矣。

十法界因果双融俱离。谓性
相混融无碍自在亦有十义。一由离相故。
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二由
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
也。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以非
法界为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
即法界。以非因果为因果也。五由离相
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回超言
虑也。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
存现前。烂然可见也。七由上存泯复不异
故。超视听之法恒通见闻。绝思议之义不
碍言念也。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
法界之果统摄法界无不皆尽。因随所依
亦在果中。是故佛中有菩萨也。九即法界
之因摄义亦尔。故普贤中有佛也。十因果二
位各随差别。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
皆各总摄无尽无尽诸法门海者。良由无
不该摄法界圆融故也。是谓华严无尽宗
趣。馀义如指归等说。

第七释经题目者。略释十名。一数名。二法
名。三喻名。四义名。五德名。六事名。七开名。
八具名。九合名。十品名。

初数名者。依梁摄
论第十胜相云百千经者。是华严经有十万
颂名百千经。此即从本数以立其名。


卷一 第 121a 页
法名者。依智度论属累品云名不思议解脱
经有十万偈。又彼中自指是华严故良为
此经所说之法皆一摄一切无不悉是不思
议解脱故以为名。

三喻名者。依涅槃经及
观佛三昧经名此经为杂华经。以万行交
饰缘起集成从喻标名。犹杂华耳。

四义
名者。如下离世间品出生菩萨深妙义华等
十义立名。至彼当辩。

五德名者如性起品
末就十胜德以立其名。亦至彼当释。


事名者华严之称梵语名为健拿骠诃。健拿
名杂华。骠诃名严饰。日照三藏说云。西国
别有一供养具。名为骠诃。其状六重下阔上
狭饰以华宝。一一重内皆安佛像。良以此
经六位重叠位位成佛正类彼事故立此
名。人天八会亦似彼应知。

七开名者此一
名开为十事五对。一通别一对。谓大方广等
一部通名。世间净眼是当品别目。二就通中
教义一对。谓大等是所诠义。经之一字是能
诠之教。三就义中法喻一对。谓大等是法。
华严为喻。四就法中境智一对。谓大等是
所證所觉。佛是能證能觉。亦是人法一对。
五就境中简持一对。谓大字是能简。方广
为所简。即简大异小简实异权简果异因
故也。

八具名者。大有十义。一境大。谓十莲
华藏及十佛三业无边依正为所信境。如初
会等说。二心大。谓依前大境起大心故。如
贤首品及发心品说。三行大。谓依大心起
大行故。如离世间品等说。四位大。谓积大
行成大位故。即五位圆通等。如第二会至
卷一 第 121b 页
第六会来说。五因大。谓行位普圆生了究竟。
如普贤品等说。六果大谓随缘自体果德圆
明。如不思议品等说。七体大。谓大用平等皆
同真性。如性起品等说。八用大。谓念念益
生顿成行位。如小相品等说。九教大谓一
一名句皆遍一切。如下结通等说。十义大。
谓所诠皆尽无边法界。如一尘含十方一
念包九世八会等说。此上十义一一统收一
切法尽莫不称大。又有七义。如瑜伽等七
种大性相应等。以释大义。又依涅槃经更
有三义释大。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
又言。大者其性广博。又云。能建大义名大
涅槃。又起信论亦以三义释大。谓体相用
等。次释方广亦有十义。一周遍义。谓言教
广遍诸尘方故。二普说义谓普宣说一切法
故。三深说义。谓说甚深法界海故。四备摄
义。谓普摄无尽众生界故。五广益义。谓要
令众生得佛菩提大利乐故。六荡除义。谓
遍除二障及习气故。七具德义。谓具摄无
边诸胜德故。八超胜义。谓独绝超馀无比
类故。九含摄义。谓通摄众多异类法故。十
广出义。谓能出生佛大果故。然此十义如
二论说。入大乘论。一为众生说对治法故。
二有众多乘故。三多庄严具故。四能出生
无量大果故。五除断一切诸邪见故。名毗
佛略。又杂集论释方广者。谓菩萨藏相应言
说名为方广。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
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亦名广破。以能广破
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法。无有诸法能比类
卷一 第 121c 页
故。次释佛义亦有十种。如无著佛等。寻文
具辩。次释华严。问华有几义。复何所表以
华为严。答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
是华义。表佛行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
下并准此。二开敷义。表行敷荣性开觉故。
三端正义。表行圆满德相具故。四芬馥义表
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胜德乐
欢喜无厌故。六巧成义。表所修德相善巧
成故。七光净义。表断障永尽极清净故。八
庄饰义。表为了因严本性故。九引果义。
表为生因起佛果故。十不染义。表处世
不染如莲华故。次释经字亦有十义。如
宝云经说。馀义同上。

九合名者。大即当体
为目包含为义。方即就用为名。轨范为义
是方法故。性离邪僻是方正故。能治重障
是医方故。遍虚空界尽方隅故。广即体用
合明。周遍为义。谓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一
切人无不周遍。皆重重如帝网。此中且就
一摄一切名大一遍一切称广。前广后大。
理亦不违。方即是广大即方广皆持业释。此
是所得之法佛是能得之人。觉照为名果满
为义。此中人法境智有相依相即。相依者。
智依境故方广之佛简下乘佛。境依智故佛
之方广。简因位法。此二相依各有有力无力
缘起四句。思之可见。皆依主释。相即者。谓
佛即方广方广即佛。人法无碍全体相即。空
有四句亦准思之。此唯持业释。既佛非下
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
究竟瑰丽犹华。互相交饬显性称严。此有
卷一 第 122a 页
二门。一诸德互严。亦有相依相即。各有四
句存亡俱泯。皆持业释思之可见。二理行
互严。亦有相依相即。初相依四句者。一理由
修显故即行华严性也。二行从理起故即理
华严行也。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
不还證此法身。三理行俱融不二而二。非
真流之行无以契真。非饬真之行不从
真起。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
是故标为佛华严也。四理行俱泯二而不二。
以理之行故非行。行之理故非理。是即能
所两亡。超情离相。非严非不严是谓华
严。相即四句。理行全收。准思可见。是知法
喻交映昭然有在。馀如前释。

十品名者。
世间是法。净眼为喻。世者是时。间者是中。
时中显现故云世间。世间不同有其三种。一
器世间。为所依处。二智正觉世间。为能化
主。三众生世间。为所化机。此品之内不越
此三。故立斯名。器有二种。一场地别处。二
华藏通处智正觉亦二。谓三身十身。众生亦
二。谓同生异生。净眼三义。一洞彻义。况器
世间。内彻理故。下文云。法界不可坏莲华世
界海。二现像义。况智正觉。下文云。清净法
身无像而不现。三照瞩义。况众生世间。下
文云。犹如净眼观明珠。又若通论此三世间
各有净眼三义。思准可知。又释佛未出世
无善导故如盲。如来创出世间净眼现名
世间净眼。是故佛涅槃时言世间眼灭。品者
类也别也馀义可知。

第八部类传译者。亦有十义。一恒本。二大
卷一 第 122b 页
本。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七论释。
八翻译。九支流。十感应。

初恒本者。下不思
议品云。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悉以一毛
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不可说微
尘等身尽未来际劫常转法轮。解云。此通
树形等异类世界各毛端处念念常说。无有
休息。此非可结集。不可限其品颂多少。亦
非下位所能受持。

二大本者。如下海云
比丘所受持普眼经。以须弥山聚笔四大海
水墨书一品修多罗不可穷尽。如是等品
复过尘数。此是诸大菩萨陀罗尼力之所受
持。亦非贝叶所能书记。

三上本者。此是
结集文中之上本也。故西域相传。龙树菩萨
往龙宫见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颂四天下微尘
数品。

四中本者。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并秘在龙宫。非阎浮
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传。

五下本者。有十
万颂三十八品。龙树将此本出现传天竺。
即摄论百千为十万也。西域记说。在于阗国
南遮俱槃国山中具有此本。

六略本者。即
此土所传六十卷本。是彼十万颂中前分三
万六千颂要略所出也。近于大慈恩寺塔上
见梵本华严有三部。略勘并与此汉本大
同。颂数亦相似。

七论释者。龙树既将下本
出因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以释此经。今
时十住毗婆沙论是彼一分。秦朝耶舍三藏
颂出译之。十六卷文才至第二地。馀皆不
足。又世亲菩萨造十地论。偏释十地一品。
卷一 第 122c 页
魏朝勒那三藏及菩提留支于洛阳各翻一
本。光统律师自解梵文令二三藏对御和
会合成一本。见传者是。金刚军菩萨及坚慧
菩萨各造十地释。并未传此土。又魏朝此
土高僧灵辩法师。于五台山顶戴华严膝
步慇勤足破血流遂经三载冥加解悟。于
悬瓮山中造此经论一百馀卷现传于世。
后敕请法师入内于式乾殿讲此大经。

八翻译者。有东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
得此三万六千偈经。并请得北天竺大乘三
果菩萨禅师名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俗姓
释迦氏。即甘露饭王之苗裔。曾往兜率天就
弥勒。问疑。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
月十日。于扬州谢司空寺别造护净法堂
于中译出此经。时堂前有一莲华池。每日
有二青衣童子。自池之出堂洒扫供养。暮
还归池。相传释云。以此经久在龙宫龙王
庆此传通躬自给侍。后因改此寺名为兴
严寺。沙门法业及慧严慧观等亲从笔受。时
有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等为檀
越主。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至大宋永
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梵本再校勘毕于
法界品内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
所阙八九纸经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
有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唐言日照。有此一
品梵本。法藏亲共校勘至此阙文。奉敕与沙
门道成复礼等译出补之。

九支流者。谓此
大经随力受持分成多部。兜沙经一卷是第
二会初。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一品。小十
卷一 第 123a 页
住经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经四卷。渐备一
切智德经四卷。并是十地品。如来性起微密
藏经两卷是性起品。显无边佛土经一卷是
寿命品。度世经六卷是离世间品。罗摩伽经
三卷是入法界品。近于神都共于阗三藏
翻华严修慈分一卷不思议境界分一卷金
刚鬘分十卷。此分翻未成三藏亡殁。今现于
神都更得于阗国所进华严五万颂本并三
藏至神都现翻译。其慈恩寺梵本与旧汉
本并同无异。新来梵本品会及文句有少不
同。明此大经数本故也。此并大经支流随器
分流。

第十感应者。宋主请西来三藏令讲此经。
其人恨以方音未通恐说不尽旨。乃入道
场祈请才盈七日。遂梦以汉首易己梵头。
因即洞解宋言讲授无滞。又九陇山尼敬
重此经。专精转读二十馀载。遂感目睹毛端
刹海。又五台山尼常诵此经。从曛至晓一
部斯毕。口中光煇遍耀山谷。又北齐炬法师
崇重此经阙于师受。专读祈解。十五馀年
遂梦善财授聪明药。因即开悟造疏十卷。讲
五十馀遍。又定州中山修德禅师翘诚护净
钞写此经。后开函放光照一百二十里。又
阉人刘谦之因于五台山专读此经。遂复
丈夫形。诸如此例事极繁广具如五卷华严
传中说。

第九显义理分齐者。然义海宏深微言浩
汗。略举十门撮其纲要。一同时具足相应
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卷一 第 123b 页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
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托
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
圆明具德门。然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
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

就初门
中有十义具足。一教义具足。二理事。三境
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
九逆顺。十应感具足。谓众生机感如来应赴。
下云。一切众生所乐示现云。然此十对同时
相应为一缘起。随一各具馀一切义。如初
门既尔馀广狭等九门皆各具前十对。但随
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十百千等。思
之可见。今且于一事法之上辨此十对。馀
可准知。如下文中。一莲华叶表令生
解为教。即是所诠为义。如下胜音菩萨莲
华处说。二华相为事。华体是理。下云。法界
不可坏莲华世界海。三华是所观亦即能观。
以此经中可以内行为外事故。四行事之
华结成位故。五因事之华揽成果故。六华
台所依亦入正故。如国土身等。七华体同
真用应机故。八全揽为人恒是法故。九逆
同五热顺十度故。十应赴群机亦能感故。
如一华事既尔馀一切事皆准知之。事法
既尔馀教义等一切皆然。准思可见。如具
自十对既尔彼一华叶具前十门亦然。何
者此莲华叶具前十义同时相应具足圆满
故。是初门也。

二即彼华叶普周法界而不
坏本位。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广狭自在
无障无碍。下云。此大莲华其叶遍覆一切法
卷一 第 123c 页
界。是故或唯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
狭。或广狭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
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

三即
此华叶舒己遍入一切法界中。即摄一切
令入己内。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是故镕融。
或有四句六句。准前思之。下云。以一佛
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

四此一华叶
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
同己全彼一切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混无
障碍。解行境别六句同前。下云。知一即多
多即一等。

五华能摄彼即一显多隐。一切
摄华即一隐多显。显显不俱隐隐不并。隐
显显隐同时无碍。全摄俱泯存亡俱成。句数
同前。下云。东方见入正受西方见三昧起
等。

六此华叶中微细刹等一切诸法炳然齐
现。下云于一尘中微细国土旷然安住。


华叶一一微尘之中各皆并现无边刹海。刹
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如
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所及。如
帝释网天珠明彻互相影现影复现影而无
穷尽。下文如因陀罗网世界等。

八见此华
叶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
表。下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所起等。

九即此一华既具遍一切处。亦复该一切
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
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
是故下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
切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
即无量劫等。

十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
卷一 第 124a 页
属随生。下云。此华有世界海尘数莲华以
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馀方亦
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
具德。如一事华带自十义具此十门即为
一百门。馀教义等亦各准之故成千门。如
教义等望自类十义及同时等十门有此千
门。彼同时等亦望自类十门及教义等亦成
千门。准思可见。

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
有如是混融无碍。答因缘无量难可具陈。
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缘起相由故。二法
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
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
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
脱故。

初缘起相由故者。谓大法界中缘起
法海。义门无量。约就圆宗略举十门以释
前义。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缘起故。阙
即不成。一诸缘各异义。谓大缘起中诸缘相
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若
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
即诸缘各各守自一也。

二互遍相资义。谓
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
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即具多
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即资应不遍
不成缘起。此即一一各具一切一也。


俱存无碍义。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
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应多缘方是
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由此镕融
有六句。或举体全住是唯一也。或举体遍应
是多一。或俱存。或双泯。或总合。或全离。皆
卷一 第 124b 页
思之可见。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竟。

四异门相入义。谓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形
夺故。各有全力无全力义缘起方成。如论
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若各
唯有力无无力即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
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即有无果过。以同非
缘俱不生故。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
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馀亦如是。是故一
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多。多依于一多是无
力潜入一。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
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
得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
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
思之。是即亦无多不摄一一无不入多者
也。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无力常全多
在己中。潜已在多中。同时无碍。多望
于一当知亦尔。俱存双泯二句无碍思准
之。

五异体相即义。谓诸缘相望。全体形
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
馀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即坏。得此一缘
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
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
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由一有体
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
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
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如一
望多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
同他同时无碍。多望于一当知亦尔。准前
思之。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思之可见。


卷一 第 124c 页
体用双融义。谓诸缘起法要力用交涉全体
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
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有相入无相即
义。二以用无不体故。即唯有相即无相入
也。三归体之用不碍用。全用之体不失体。
是即无碍双存。亦入亦即自在俱现。四全用
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圆融
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
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此上三门
于初异体门显义理竟。

七同体相入义。
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
为同体。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
所应多缘既相即相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
也。先明相入。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多一
无力依彼一缘。是故一能摄多多便入一。
一入多摄反上应知。馀义馀句准前思之。

八同体相即义。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亦
有有体无体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
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多令
一摄多。如一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然。
馀义馀句并准前思之。

九俱融无碍义。
谓亦同前体用双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
准前应知。

此上三门于前第二同体门
中辨义理竟。

十同异圆备义。谓以前九
门总合为一大缘起故。致令多种义门同
时具足也。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也。
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也。由一摄多
时为显。令一入多为隐。多摄一入亦尔。
又就用相入为显。令就体相即为隐。显入
卷一 第 125a 页
隐亦然。又异门即入为显。令同体为隐。同
显异隐亦尔。又由以异门摄同体中相入
义故现微细门也。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
入故有重重无尽帝网门也。由此大缘起法
即无碍法界法门故有托事显法门也。由
此融通自在。今依此法上所辨时法亦随
此无碍自在故有十世门也。由此法门同
一缘起相带起故。随一门必具一切故有
主伴门也。此之一门于前第三门中以辨
义理。上来十义总是缘起相由门竟。馀门如
指归中说。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