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3b 页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3b 页
No. 1732 [cf.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
方轨卷第一(之上)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此经本外国凡有十万偈。昔晋道人支法领。
从于阗国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
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杨州谢司空
寺。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胡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3c 页
音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授。时吴郡内史
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
六月十日出讫胡本。至太宋永初二年辛酉
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
今分判文义以五门分别。一叹圣临机德
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
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
初叹圣临机德量由致者。夫如来大圣。自
创悟玄踪发轸于无住。融神妙寂志崇于
菩提。故能殖道种于先际。积善业于无我。
晕正智于金刚。朗如如于尔焰是以妄想弗
剪而霄翔累表。灵鉴弗莹而圆明等觉。澄
深我净至寂所不隐。凝迹常乐无所而
不施。生死涅槃夷齐同观。德备圆通大智无
障碍。解脱方便妙极然矣。
第二明藏摄分齐者。斯之玄寂岂容言哉。
但以大悲垂训道无私隐故。致随缘之说
法门非一。教别尘沙。宁容限目。如约以辨。
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教。二曰顿教。三
曰圆教。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约
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曰修多
罗。此云线亦名经。以线能贯华经能持纬
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经名不贵线称。
是以翻译逐其所重。故废线名存于经目。
譬圣言教能贯穿法相使不差失令法久
住。经与线相似。此从譬立名。即诠定教也。
二毗那耶此云灭。以身口意恶焚烧行者
义同火然戒能灭之故称灭。此从功能彰
目。教从所诠亦名为灭。即诠戒教也。三者
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
六月十日出讫胡本。至太宋永初二年辛酉
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
今分判文义以五门分别。一叹圣临机德
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
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
初叹圣临机德量由致者。夫如来大圣。自
创悟玄踪发轸于无住。融神妙寂志崇于
菩提。故能殖道种于先际。积善业于无我。
晕正智于金刚。朗如如于尔焰是以妄想弗
剪而霄翔累表。灵鉴弗莹而圆明等觉。澄
深我净至寂所不隐。凝迹常乐无所而
不施。生死涅槃夷齐同观。德备圆通大智无
障碍。解脱方便妙极然矣。
第二明藏摄分齐者。斯之玄寂岂容言哉。
但以大悲垂训道无私隐故。致随缘之说
法门非一。教别尘沙。宁容限目。如约以辨。
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教。二曰顿教。三
曰圆教。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约
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曰修多
罗。此云线亦名经。以线能贯华经能持纬
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经名不贵线称。
是以翻译逐其所重。故废线名存于经目。
譬圣言教能贯穿法相使不差失令法久
住。经与线相似。此从譬立名。即诠定教也。
二毗那耶此云灭。以身口意恶焚烧行者
义同火然戒能灭之故称灭。此从功能彰
目。教从所诠亦名为灭。即诠戒教也。三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a 页
阿毗达摩。此云无比法。亦名对法。能破烦
恼及分别法相。无分别慧最为殊胜。更无
有法能比此者。故曰无比法。此从无他得
名。教从所诠亦名无比法。此即诠慧教也。
名对法者。即阿毗是能对智。达摩是所对境
法。即境用立名。此后二藏并从所诠得名
也。问若然者。何故摄论云。为说三种修学
别立修多罗。为成依戒依心学故立毗那
耶。以此文验。即经诠三行。戒诠二行。慧
诠一行。答有二义。一剋性门。二兼正门。剋
性如前说。兼正门有二义。一本末义经为
本教。馀二次第末也。二者兼正门。经中定为
正。戒慧兼也。律论亦尔。准可知耳。此经即
修多罗藏摄也。所为二故。教即为二者。根
有利钝。法有浅深。故约声闻钝根就分别
性立于三藏。成声闻行法故也。为菩萨利
根。约无分别等三无性。义立三藏。为成菩
萨行法故也。问经云为诸缘觉说因缘观
法。即缘觉亦有教。何故不立藏。答依普曜
经。三乘教即立三藏。今依摄论及地持等。
但假教即入声闻藏。故不立也。此以二义
明之。一声闻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
观四谛。今遇佛说四谛法得道。先有种性。
今复闻声故曰声闻声闻。如经中说。求声
闻者如来为说四真谛法。据此为言。二缘
觉声闻者。先求缘觉道。今遇佛说因缘教
法。如经中说。求缘觉者如来为说十二缘
法。就此为论。初义总相知法。后义别相知
法。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总为一藏也。若
恼及分别法相。无分别慧最为殊胜。更无
有法能比此者。故曰无比法。此从无他得
名。教从所诠亦名无比法。此即诠慧教也。
名对法者。即阿毗是能对智。达摩是所对境
法。即境用立名。此后二藏并从所诠得名
也。问若然者。何故摄论云。为说三种修学
别立修多罗。为成依戒依心学故立毗那
耶。以此文验。即经诠三行。戒诠二行。慧
诠一行。答有二义。一剋性门。二兼正门。剋
性如前说。兼正门有二义。一本末义经为
本教。馀二次第末也。二者兼正门。经中定为
正。戒慧兼也。律论亦尔。准可知耳。此经即
修多罗藏摄也。所为二故。教即为二者。根
有利钝。法有浅深。故约声闻钝根就分别
性立于三藏。成声闻行法故也。为菩萨利
根。约无分别等三无性。义立三藏。为成菩
萨行法故也。问经云为诸缘觉说因缘观
法。即缘觉亦有教。何故不立藏。答依普曜
经。三乘教即立三藏。今依摄论及地持等。
但假教即入声闻藏。故不立也。此以二义
明之。一声闻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
观四谛。今遇佛说四谛法得道。先有种性。
今复闻声故曰声闻声闻。如经中说。求声
闻者如来为说四真谛法。据此为言。二缘
觉声闻者。先求缘觉道。今遇佛说因缘教
法。如经中说。求缘觉者如来为说十二缘
法。就此为论。初义总相知法。后义别相知
法。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总为一藏也。若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b 页
上利根出无佛世。自悟因缘。而得道果。有
行无教。据斯废也。依普曜经。望理教别
也。就声闻中有其二种。谓初执性教及顺
破性等诸部执教。破性教者。分知法空。同
依四谛趣于小果故同入声闻藏也。二菩
萨藏内有二。一者先习大法。后退入小。今
还进大故。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
今亦令入是法中名渐入也。二者久习大
乘今始见佛。则能入顿。故经说言。或有众
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
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也。此经即入大乘
教摄也。第二顿教摄者。故下经云。若众生下
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
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于众生有大慈
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
事。为示于佛身说无量佛法。以此文證知
有一乘及顿教三乘差别。又依真谛摄论。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三者小乘也。问顿悟与
一乘何别。答此亦不定。或不别。或约智与
教别。又一浅一深也。一乘藏即下十藏也。相
摄准之。第三言圆教者。为于上达分阶佛
境者。说于解脱究竟法门。满足佛事故名
圆也。此经即顿及圆二教摄。所以知有圆
教者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宝山等准
之。问此经何故上来通三乘分别及摄者。答
为此经宗通有同别二教三乘境见闻及修
等故也。如法华经三界之中三车引诸子
出宅。露地别授大牛之车。仍此二教同在
行无教。据斯废也。依普曜经。望理教别
也。就声闻中有其二种。谓初执性教及顺
破性等诸部执教。破性教者。分知法空。同
依四谛趣于小果故同入声闻藏也。二菩
萨藏内有二。一者先习大法。后退入小。今
还进大故。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
今亦令入是法中名渐入也。二者久习大
乘今始见佛。则能入顿。故经说言。或有众
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
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也。此经即入大乘
教摄也。第二顿教摄者。故下经云。若众生下
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
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于众生有大慈
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
事。为示于佛身说无量佛法。以此文證知
有一乘及顿教三乘差别。又依真谛摄论。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三者小乘也。问顿悟与
一乘何别。答此亦不定。或不别。或约智与
教别。又一浅一深也。一乘藏即下十藏也。相
摄准之。第三言圆教者。为于上达分阶佛
境者。说于解脱究竟法门。满足佛事故名
圆也。此经即顿及圆二教摄。所以知有圆
教者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宝山等准
之。问此经何故上来通三乘分别及摄者。答
为此经宗通有同别二教三乘境见闻及修
等故也。如法华经三界之中三车引诸子
出宅。露地别授大牛之车。仍此二教同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4c 页
三界为见闻境。又声闻等为穷子。是其所
引。故知小乘之外别有三乘。互得相引主
伴成宗也。藏摄分齐讫。
三释教下所诠宗趣者有其二种。一总。二
别。总谓因果缘起理实为宗趣。别有四门。
一教义相对以辨宗趣。二境行。三理事。四因
果。教为宗义为趣。境为宗行为趣。事为宗
理为趣。因为宗果为趣。次能诠教体者有
其五种。第一义者实音声名味句。第二义者
可似音声名味句。第三义者不可似音声名
味句。第四义者唯识音声名味句。第五义者
真如音声名味句。故经云一切法皆如也。
四释经题目者。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
品者。大谓体相用莫过故也。谓平等不增
减体。具足性功德相。生世出世善因果用
故。方者理正非耶。广者法门理数具德尽其
边也。佛者觉也。此通十佛及三身佛。华有
二种。一集果华不与果俱。如生死为道具
等乃至因位善根等也。二庄果华与果同时。
如七净华等及满果位诸德。修生本有互严
可知。严者庄饰也。又言大者标以胜极之
都目。故论云。大胜高广一体。而异名乘旨道
富。参罗无外。谓之大本。非局然矣。言方
者圆通之致。处无不善。触缘斯顺。不择物
而施。故曰方。言广者。冲而幽微而远渊而
且博。谓之广也。言佛者中国正音云佛陀。
此方称觉者。以其朗达穷源。尘习永亡。怀
明独曜。晖光大夜。启导群惑。自觉觉人故
曰佛陀。言华严者。此况法身行德之美故。
引。故知小乘之外别有三乘。互得相引主
伴成宗也。藏摄分齐讫。
三释教下所诠宗趣者有其二种。一总。二
别。总谓因果缘起理实为宗趣。别有四门。
一教义相对以辨宗趣。二境行。三理事。四因
果。教为宗义为趣。境为宗行为趣。事为宗
理为趣。因为宗果为趣。次能诠教体者有
其五种。第一义者实音声名味句。第二义者
可似音声名味句。第三义者不可似音声名
味句。第四义者唯识音声名味句。第五义者
真如音声名味句。故经云一切法皆如也。
四释经题目者。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
品者。大谓体相用莫过故也。谓平等不增
减体。具足性功德相。生世出世善因果用
故。方者理正非耶。广者法门理数具德尽其
边也。佛者觉也。此通十佛及三身佛。华有
二种。一集果华不与果俱。如生死为道具
等乃至因位善根等也。二庄果华与果同时。
如七净华等及满果位诸德。修生本有互严
可知。严者庄饰也。又言大者标以胜极之
都目。故论云。大胜高广一体。而异名乘旨道
富。参罗无外。谓之大本。非局然矣。言方
者圆通之致。处无不善。触缘斯顺。不择物
而施。故曰方。言广者。冲而幽微而远渊而
且博。谓之广也。言佛者中国正音云佛陀。
此方称觉者。以其朗达穷源。尘习永亡。怀
明独曜。晖光大夜。启导群惑。自觉觉人故
曰佛陀。言华严者。此况法身行德之美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a 页
体非真无以彰其妙。功非极无以显其胜。
互相莹发义并超殊。可谓自体圆通胜妙之
极然矣。其犹众䌽奇珍纤饰金颜。特甚瑰丽
世之无比。故就斯喻标名。故曰华严。经者
真净之教。训议常则。文诠理纬。显用行心。
故曰经也。世间净眼者。谓时中器等三世间
也。及能况之相。又体用差别。故现世。无碍
无染况净眼。亦可如来未出世。无善导故
如盲。佛今出世。现自他净喻明眼耳。言世
间净眼者。此应名序。但今之时会并是胜
流入佛众海数。德居净域尘所不染。出自
天真。信非有为。故托以显至极圆道缘起之
妙。不舍生死而无沾污。是以就事为目
故曰世间净眼。难测。非喻莫晓。故设以拟
状。若于眼内外俱净中表清彻。色像参罗并
属于一运。无小无大无远无近不相妨碍。
故可准况标之如眼。故下偈叹。世间清净
犹如眼。义显圣说然矣。品者语言理均。格类
相从。称之为品。此经有三十四品。此品贯
之在首。故称第一。经之都目宗要之况旨
明于此。故言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随文解释者。初总料简教之分齐。次别
释文分齐。有二。一对耶显正明其分齐。二
约所诠义明其分齐。初对耶者有其四门。
一约缘辨耶。如八时不应语等。二约业辨
耶。如求其名利。自是非他。乐世有等。三
约惑明耶。闻作闻解不得不闻。乃至依
法不依人等。四约始终辨耶。如经云八
大善人等当成不善故。二约就所诠明分
互相莹发义并超殊。可谓自体圆通胜妙之
极然矣。其犹众䌽奇珍纤饰金颜。特甚瑰丽
世之无比。故就斯喻标名。故曰华严。经者
真净之教。训议常则。文诠理纬。显用行心。
故曰经也。世间净眼者。谓时中器等三世间
也。及能况之相。又体用差别。故现世。无碍
无染况净眼。亦可如来未出世。无善导故
如盲。佛今出世。现自他净喻明眼耳。言世
间净眼者。此应名序。但今之时会并是胜
流入佛众海数。德居净域尘所不染。出自
天真。信非有为。故托以显至极圆道缘起之
妙。不舍生死而无沾污。是以就事为目
故曰世间净眼。难测。非喻莫晓。故设以拟
状。若于眼内外俱净中表清彻。色像参罗并
属于一运。无小无大无远无近不相妨碍。
故可准况标之如眼。故下偈叹。世间清净
犹如眼。义显圣说然矣。品者语言理均。格类
相从。称之为品。此经有三十四品。此品贯
之在首。故称第一。经之都目宗要之况旨
明于此。故言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随文解释者。初总料简教之分齐。次别
释文分齐。有二。一对耶显正明其分齐。二
约所诠义明其分齐。初对耶者有其四门。
一约缘辨耶。如八时不应语等。二约业辨
耶。如求其名利。自是非他。乐世有等。三
约惑明耶。闻作闻解不得不闻。乃至依
法不依人等。四约始终辨耶。如经云八
大善人等当成不善故。二约就所诠明分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b 页
齐者略有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于中
有十。一教义具足。二理事具足。三解行具
足。四因果具足。五人法具足。六分齐境位具
足。七师弟法智具足。八主伴依正具足。九逆
顺体用自在具足。十随生根欲示现具足。此
等十门相应无有前后也。二因陀罗网境界
门。此中具前十门。但义从喻异耳。馀可准
上。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
义从缘异耳。馀可准上。四微细相容安立
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相异耳。馀可准
之。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
从世异耳。馀可准之。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世异耳。馀可准之。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
理异耳。馀可准之。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
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用异耳。馀可准之。亦
可依性。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具前十
门。但义从心异耳。馀可准之。十托事显法
生解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智异耳。馀
可准之。上之十门玄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
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法门。若
诸教义分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
渐教所摄。馀义依下天王等法门。准之可
解也。随文解释者。初略举八种教明互相
成。及约三教相明其次第。次随文释。其八
教者。一一乘三乘分齐。二真应。三回三入一。
四空有。五凡圣相由。六常无常。七三乘同行。
八辨法邪正。此之八义上下皆通。广说略说
相从成就本末二相。宜可准思。约三教相
有十。一教义具足。二理事具足。三解行具
足。四因果具足。五人法具足。六分齐境位具
足。七师弟法智具足。八主伴依正具足。九逆
顺体用自在具足。十随生根欲示现具足。此
等十门相应无有前后也。二因陀罗网境界
门。此中具前十门。但义从喻异耳。馀可准
上。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
义从缘异耳。馀可准上。四微细相容安立
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相异耳。馀可准
之。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
从世异耳。馀可准之。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世异耳。馀可准之。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
理异耳。馀可准之。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
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用异耳。馀可准之。亦
可依性。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具前十
门。但义从心异耳。馀可准之。十托事显法
生解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智异耳。馀
可准之。上之十门玄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
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法门。若
诸教义分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
渐教所摄。馀义依下天王等法门。准之可
解也。随文解释者。初略举八种教明互相
成。及约三教相明其次第。次随文释。其八
教者。一一乘三乘分齐。二真应。三回三入一。
四空有。五凡圣相由。六常无常。七三乘同行。
八辨法邪正。此之八义上下皆通。广说略说
相从成就本末二相。宜可准思。约三教相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5c 页
成者。谓始于道树。为诸大行。一往直陈宗
本之致。方广法轮其趣渊玄。更无由藉以
之为顿。所言渐者。为于始习施设方便。
开发三乘引接之化。初微后著。从浅至深。
次第相乘以阶彼岸故。称为渐。所言圆教
者。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
法门。究竟穷宗至极果行。满足佛事。故曰
为圆。如穷之以实。趣齐莫二。等同一味究
竟无馀。何殊之有。但以对治功用不等故。
随根器别其浅深。言分有三。其次第者就
于一乘了义实说。约对治方便行门差殊。要
约有三以明次第。一者据方便修相对治缘
起自类因行以明三教。渐即在初。顿中圆
后。三义从渐说也。初渐以生信。次顿以成
行。次圆以成体用耳。若约实际缘起自体
因行以明时。顿初渐次圆后。初示顿以令
修。次示渐彰为物。后示圆果德备故也。若
约穷实法界不增不减无障碍缘起自体甚
深秘密果道时。即初圆次顿后渐也。所以尔
者。正以冲宗不遗于玄想。圆道不拣于始
门。是以事虽近而至远。相虽著而至密。浅
至极深方穷故。初示圆令见闻。次彰顿令
随喜。后辨渐阶位。显德起信行也。此即
约圆以明三耳。然教乃可尔。论其旨也。正
明如来法身无上菩提至极圆道。契穷实相
德盈海奥。义兴真本显明后际。语果彰之
于无得。论因显之于无发。故无相之相。其
趣幽微凝同太虚。旨绝名相。可谓至道无
言而玄籍弥布。真容无像而妙相备严。入于
本之致。方广法轮其趣渊玄。更无由藉以
之为顿。所言渐者。为于始习施设方便。
开发三乘引接之化。初微后著。从浅至深。
次第相乘以阶彼岸故。称为渐。所言圆教
者。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
法门。究竟穷宗至极果行。满足佛事。故曰
为圆。如穷之以实。趣齐莫二。等同一味究
竟无馀。何殊之有。但以对治功用不等故。
随根器别其浅深。言分有三。其次第者就
于一乘了义实说。约对治方便行门差殊。要
约有三以明次第。一者据方便修相对治缘
起自类因行以明三教。渐即在初。顿中圆
后。三义从渐说也。初渐以生信。次顿以成
行。次圆以成体用耳。若约实际缘起自体
因行以明时。顿初渐次圆后。初示顿以令
修。次示渐彰为物。后示圆果德备故也。若
约穷实法界不增不减无障碍缘起自体甚
深秘密果道时。即初圆次顿后渐也。所以尔
者。正以冲宗不遗于玄想。圆道不拣于始
门。是以事虽近而至远。相虽著而至密。浅
至极深方穷故。初示圆令见闻。次彰顿令
随喜。后辨渐阶位。显德起信行也。此即
约圆以明三耳。然教乃可尔。论其旨也。正
明如来法身无上菩提至极圆道。契穷实相
德盈海奥。义兴真本显明后际。语果彰之
于无得。论因显之于无发。故无相之相。其
趣幽微凝同太虚。旨绝名相。可谓至道无
言而玄籍弥布。真容无像而妙相备严。入于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a 页
佛慧具佛所行。德显殊美踰越于世。故经
首贯以佛华严之称者。当以旨南之说。宗
要在兹。随文释者。此一部教大分有三。谓
序正流通。若竖料简。随其八会有十义别。
馀准可识。此经一部凡有七处八会。人中
三。天上四名七处也。重会普光名八会
也。此为阶法故有七八耳。此七八文相有
无不同。略以十门分别。就八会内所以初
明佛者。佛是化主。今摄物必以化主为先
故。初明也。二大圣说法有所栖托。次辨处
也。三摄化有所。次明菩萨。四器虽具足。请
若不满。则不为说故。次生疑。五法润无
崖。次辨集新众。六微法不审不可即说。
次辨入定。七欲辨法胜故明佛加。八显法
始终分齐。次明出不出异。九胜法既宣。次
明法益。故辨动地雨华等也。十然功用既
彰。化不偏屈。十方齐转契合不虚故。次辨
结会平等显證述成。此十若离雨华等乃
有十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摄五为
一也。今并摄在十耳。二对会释有无者。
七处佛三身中是何。此解有二。一局一通。局
者八会俱非小见。故是报身。问既报非化。
何以处与下同。答此为先化流于末世。故
寄世处以辨也。又问若寄世者何故经云
阿迦尼吒天成。答此有二义。一寄化显报。
即八会是。二寄报显化。即色究竟是。为彰
欲界是化故约相是化。今论教意耳。通者
三身具有。一一互成。又普贤文云。在我身
内无障碍。又辨华藏世界海又寄道树等。
首贯以佛华严之称者。当以旨南之说。宗
要在兹。随文释者。此一部教大分有三。谓
序正流通。若竖料简。随其八会有十义别。
馀准可识。此经一部凡有七处八会。人中
三。天上四名七处也。重会普光名八会
也。此为阶法故有七八耳。此七八文相有
无不同。略以十门分别。就八会内所以初
明佛者。佛是化主。今摄物必以化主为先
故。初明也。二大圣说法有所栖托。次辨处
也。三摄化有所。次明菩萨。四器虽具足。请
若不满。则不为说故。次生疑。五法润无
崖。次辨集新众。六微法不审不可即说。
次辨入定。七欲辨法胜故明佛加。八显法
始终分齐。次明出不出异。九胜法既宣。次
明法益。故辨动地雨华等也。十然功用既
彰。化不偏屈。十方齐转契合不虚故。次辨
结会平等显證述成。此十若离雨华等乃
有十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摄五为
一也。今并摄在十耳。二对会释有无者。
七处佛三身中是何。此解有二。一局一通。局
者八会俱非小见。故是报身。问既报非化。
何以处与下同。答此为先化流于末世。故
寄世处以辨也。又问若寄世者何故经云
阿迦尼吒天成。答此有二义。一寄化显报。
即八会是。二寄报显化。即色究竟是。为彰
欲界是化故约相是化。今论教意耳。通者
三身具有。一一互成。又普贤文云。在我身
内无障碍。又辨华藏世界海又寄道树等。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b 页
故知也。此约三乘辨。若约一乘即下十佛
并皆通有也。分文三者序正流通也。序者方
便相。正者说体相。流通津用相。此净眼品是
序。卢舍那下辨正宗。经不来尽故无流通。
所以知。大论云。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此唯
有三万六千偈。故知也。亦可有流通。众生
心微尘已下文是。但为龙树菩萨会事等处
十万。准省之故不足耳。若从文义以分。至
文别辨耳。序文分二。初明證信。二天王设
供等已下明其发起序。證信序文有二义。初
二句四字局此證信。二一时下义有通。此
约一义耳。又亦可二句义通一部而文局。
初一时已下文通而义局也。约此义即有
六句。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佛。五住处。
六同闻众。初释如是者。众圣理教文义相应
故也。亦可我传文义如佛所说也。是圣教义
也。又信顺辞耳。我闻可知。一时者根授相
应时也。时有三义。一平等时谓无沈浮颠
倒。二和合时谓令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
谓正说正受。佛者可知。处者谓摩竭提寂灭
道场。此是大圣所托。以一在释一切在。国
通场局。此云无害国。寂灭表离障圆果净寂
德也。始成者有二义。一得道始。初七日时。
二现世始。说法第二七日时也。由令他知
成道始故。此文有二。初二句总开依正立
宗。二别辨。别内分二。初释依报。二如来处
此下辨正报也。初即器世间也。文有三。初
辨道场地二其菩提树下辨其道树。三不
可思议下明师子座。此立意者。地为住行之
并皆通有也。分文三者序正流通也。序者方
便相。正者说体相。流通津用相。此净眼品是
序。卢舍那下辨正宗。经不来尽故无流通。
所以知。大论云。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此唯
有三万六千偈。故知也。亦可有流通。众生
心微尘已下文是。但为龙树菩萨会事等处
十万。准省之故不足耳。若从文义以分。至
文别辨耳。序文分二。初明證信。二天王设
供等已下明其发起序。證信序文有二义。初
二句四字局此證信。二一时下义有通。此
约一义耳。又亦可二句义通一部而文局。
初一时已下文通而义局也。约此义即有
六句。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佛。五住处。
六同闻众。初释如是者。众圣理教文义相应
故也。亦可我传文义如佛所说也。是圣教义
也。又信顺辞耳。我闻可知。一时者根授相
应时也。时有三义。一平等时谓无沈浮颠
倒。二和合时谓令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
谓正说正受。佛者可知。处者谓摩竭提寂灭
道场。此是大圣所托。以一在释一切在。国
通场局。此云无害国。寂灭表离障圆果净寂
德也。始成者有二义。一得道始。初七日时。
二现世始。说法第二七日时也。由令他知
成道始故。此文有二。初二句总开依正立
宗。二别辨。别内分二。初释依报。二如来处
此下辨正报也。初即器世间也。文有三。初
辨道场地二其菩提树下辨其道树。三不
可思议下明师子座。此立意者。地为住行之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6c 页
本。树为众德建立。座为摄益之用。初场中
有三子句。一辨道场体庄严具足。二佛神力
下明果德资成。三无量善根下出其因行。初
体文复有三。一总辨体。二众杂宝华下六句
辨自利德。三雨无尽宝下二利自他德也。自
利六句中。初一句微妙圆净。次一具德净。次
一色相净。次一高显净。次一眷属净。次一隐
映净。利他二句内。初明津用净。次一覆润
净。此二句通自他。次佛神力下第二子句中
有三句。初明变净土令地广博。二光明普
照下德用也。三一切奇特妙宝积等者体摄
众德。就道树文二子句。一有九句辨树体
庄严。二佛神力下辨果德资成。初文分三。
初明树体高胜能阴覆也。二清净琉璃下五
句正辨庄严。三树光普照下三句明利他用。
此中有三业。初意次身次口。坐文分五。初
明座体出过情量。二众妙宝华下正辨庄
严。三流光如云下辨利他用。亦有三业。初
身次意后口。四如来光明踰等下。上果下加。
有五句。一阴覆胜。二感化胜。三无碍胜。四
疾遍胜。五具德胜。五无量众宝下总结成也。
第二辨正报文有二。初如来处等总释。二
了三世下别辨。第二别释文有三。初明法
身。二其身遍坐一切道场下明报身。三悉能
普现一切众会下明其化身。此约三乘判
文。若依一乘此中即具十佛体德用。准以
思摄。初法身文有三句。初辨身业德有二
句。二妙音遍至下二句明口业德。三平等法
相下三句辨意业德。二报身文分三。初身用
有三子句。一辨道场体庄严具足。二佛神力
下明果德资成。三无量善根下出其因行。初
体文复有三。一总辨体。二众杂宝华下六句
辨自利德。三雨无尽宝下二利自他德也。自
利六句中。初一句微妙圆净。次一具德净。次
一色相净。次一高显净。次一眷属净。次一隐
映净。利他二句内。初明津用净。次一覆润
净。此二句通自他。次佛神力下第二子句中
有三句。初明变净土令地广博。二光明普
照下德用也。三一切奇特妙宝积等者体摄
众德。就道树文二子句。一有九句辨树体
庄严。二佛神力下辨果德资成。初文分三。
初明树体高胜能阴覆也。二清净琉璃下五
句正辨庄严。三树光普照下三句明利他用。
此中有三业。初意次身次口。坐文分五。初
明座体出过情量。二众妙宝华下正辨庄
严。三流光如云下辨利他用。亦有三业。初
身次意后口。四如来光明踰等下。上果下加。
有五句。一阴覆胜。二感化胜。三无碍胜。四
疾遍胜。五具德胜。五无量众宝下总结成也。
第二辨正报文有二。初如来处等总释。二
了三世下别辨。第二别释文有三。初明法
身。二其身遍坐一切道场下明报身。三悉能
普现一切众会下明其化身。此约三乘判
文。若依一乘此中即具十佛体德用。准以
思摄。初法身文有三句。初辨身业德有二
句。二妙音遍至下二句明口业德。三平等法
相下三句辨意业德。二报身文分三。初身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7a 页
有四句。一座分齐。二知根行。三除惑染。四
生德也。二普放三世智海光明下三句辨口
业。三力无畏下一句明其意业。三辨化身
文。初身业有三句。二了达一切下二句意业。
三一切光明下二句口业。就口业文分二。
初辨放光能普现诸义。次诸佛世界下辨
益分齐。第六同闻众。即众生世间文明大众
圆集。此作二门辨。一明诸会有无不同。二
依文释。有无分二。一大小。二杂类。大小者
七会皆大。第八通小。所以者前为显顿教
大乘体。第八为入法界。普摄小乘令入大。
显人力故。二杂类者唯前一后一。列杂类
神王名。馀略不列。所以者。前为表仰修信
如称法界人信解万行相。后为表称法界
摄法界人修入德满相也。问若尔何故涅槃
经摄众类多。此少也。答彼望熟故远说。此
约始近论也。所以可知。又亦可始约初位
为分齐故不通小下。馀如下辨。第二释文
分三。初别如来法身净土摄三十四众。二尔
时于佛师子座下复以法身净土方便之力
摄起一众。始末合有三十五众。初略列众
名。二列名叹德。初文分二。一辨菩萨等
明无为缘集众。二诸神等明有为缘集众。下
列名叹德准可知。初菩萨众中分三。一举
数。二列菩萨名。此有三。初辨。次结。三叹
德。与俱者有二。一佛与俱与之俱说。二
传法俱与之俱闻。普者德满法界曰普。至
顺调柔曰贤。所以此中明菩萨名杂者有
二意。一为显下粗细等杂世界故。二为此
生德也。二普放三世智海光明下三句辨口
业。三力无畏下一句明其意业。三辨化身
文。初身业有三句。二了达一切下二句意业。
三一切光明下二句口业。就口业文分二。
初辨放光能普现诸义。次诸佛世界下辨
益分齐。第六同闻众。即众生世间文明大众
圆集。此作二门辨。一明诸会有无不同。二
依文释。有无分二。一大小。二杂类。大小者
七会皆大。第八通小。所以者前为显顿教
大乘体。第八为入法界。普摄小乘令入大。
显人力故。二杂类者唯前一后一。列杂类
神王名。馀略不列。所以者。前为表仰修信
如称法界人信解万行相。后为表称法界
摄法界人修入德满相也。问若尔何故涅槃
经摄众类多。此少也。答彼望熟故远说。此
约始近论也。所以可知。又亦可始约初位
为分齐故不通小下。馀如下辨。第二释文
分三。初别如来法身净土摄三十四众。二尔
时于佛师子座下复以法身净土方便之力
摄起一众。始末合有三十五众。初略列众
名。二列名叹德。初文分二。一辨菩萨等
明无为缘集众。二诸神等明有为缘集众。下
列名叹德准可知。初菩萨众中分三。一举
数。二列菩萨名。此有三。初辨。次结。三叹
德。与俱者有二。一佛与俱与之俱说。二
传法俱与之俱闻。普者德满法界曰普。至
顺调柔曰贤。所以此中明菩萨名杂者有
二意。一为显下粗细等杂世界故。二为此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7b 页
众通下八会序显多类法故也。馀者可知。
三叹德文有四。初总叹。二诸波罗蜜下别叹
自分德。三无上智愿下别辨能入他分德。四
悉得诸佛下辨普贤行愿自在摄化。总文分
二。一皆是善友者显人胜。卢舍那者此云
广博严净。二辨自分文有三子句。一明自
利行。二辨才大海下利他行。三住于一地下
明以行成位。辨所摄分齐。云住于一地普
摄一切诸地等者。就行相次第终至穷实自
体以论。略要有四。一者以于始故能生于
后。终竟满足。故名摄也。二者虽足初始。然
皆能行于诸地所行。诸法无殊。故言摄也。
而所成之行但在于自分之位。上下忧劣但
以明昧为异也。三者但是初始即摄一切
诸地功德。故名摄也。四者非谓以初后故
名摄。但是初始。即正是终故名摄也。就自
利分三。谓总正助也。利他文有三。初一辨
口业。次一身业。次三善知下意业。此中初知
根。二知理法。三知事法。他分文有四句。一
明自利五句。一得愿。二得教。三得果法。
四得位德。五得定也。二于众生海下利他二
句。初立次释也。三善入下二句善入法身。初
立次释也。四遍游下二句为物出生净土。初
世界海。次国土海也。第四普贤愿行文有四。
一得诸佛三世方便。二辨供养。三得普贤
愿。四摄生成智德。亦可对物摄胜。就有为
缘集文有三十三众。从下向上列名所以
者。为表进行增微故。问此诸众住何土
中。答此众一身住土四土之中三土化土中
三叹德文有四。初总叹。二诸波罗蜜下别叹
自分德。三无上智愿下别辨能入他分德。四
悉得诸佛下辨普贤行愿自在摄化。总文分
二。一皆是善友者显人胜。卢舍那者此云
广博严净。二辨自分文有三子句。一明自
利行。二辨才大海下利他行。三住于一地下
明以行成位。辨所摄分齐。云住于一地普
摄一切诸地等者。就行相次第终至穷实自
体以论。略要有四。一者以于始故能生于
后。终竟满足。故名摄也。二者虽足初始。然
皆能行于诸地所行。诸法无殊。故言摄也。
而所成之行但在于自分之位。上下忧劣但
以明昧为异也。三者但是初始即摄一切
诸地功德。故名摄也。四者非谓以初后故
名摄。但是初始。即正是终故名摄也。就自
利分三。谓总正助也。利他文有三。初一辨
口业。次一身业。次三善知下意业。此中初知
根。二知理法。三知事法。他分文有四句。一
明自利五句。一得愿。二得教。三得果法。
四得位德。五得定也。二于众生海下利他二
句。初立次释也。三善入下二句善入法身。初
立次释也。四遍游下二句为物出生净土。初
世界海。次国土海也。第四普贤愿行文有四。
一得诸佛三世方便。二辨供养。三得普贤
愿。四摄生成智德。亦可对物摄胜。就有为
缘集文有三十三众。从下向上列名所以
者。为表进行增微故。问此诸众住何土
中。答此众一身住土四土之中三土化土中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7c 页
之一分。此可思之。何故下赞佛文从上向
下列者。为彰尊位次第也。初力士众分三。
一举数。二列名。三叹德。叹德文有三。初
总。次五句别。一具愿门。二具德门。三具定
门。四具神力门。五具解脱门。即自利德也。三
处一切众生下二句利他。馀众列名叹德可
知。迦楼罗者金翅鸟也。紧那罗此云疑神。
作乐也。摩睺罗伽此云莽神也。夜摩者此
云时天。亦名妙善。兜率者此云知足。大梵
者此由新离欲染也。摩醯首罗此云大自
在天。文有三。前二可知。就叹德文有四子
段。一总叹。二于一切众生下别叹利他。三无
量妙色下叹自利。第四睹佛姿颜乃至所以
者何下。因事辨成二用所以。第三自利文
分三。初明法身身业。次于十力中下明意
业。处一切众下口业。此文有五句。展转可
知。第四所以文有二初明所依。二辨所以。
所以中初问次答。答文有三。初辨所依缘。
二于诸如来下明依缘成行。三各随下结
别所成。推功在佛。第二文中有六子句。一
在信位为佛摄生善根。二为佛引入解位。
三为佛摄入證位已上。四从逮得无量功
德下明得八地已上无功用势力。五皆悉成
就下辨十地已上普贤愿行。六菩萨所行下
结别所成。第三结功在佛文中分四。一结。
二正推如来智光普照。三得成因乘解脱
力入佛果海。亲辨所由。四于法门得自在
成述已行满。亦可四句展转辨成。次就叹
佛文十八众内。此但略上隐显。故明十
下列者。为彰尊位次第也。初力士众分三。
一举数。二列名。三叹德。叹德文有三。初
总。次五句别。一具愿门。二具德门。三具定
门。四具神力门。五具解脱门。即自利德也。三
处一切众生下二句利他。馀众列名叹德可
知。迦楼罗者金翅鸟也。紧那罗此云疑神。
作乐也。摩睺罗伽此云莽神也。夜摩者此
云时天。亦名妙善。兜率者此云知足。大梵
者此由新离欲染也。摩醯首罗此云大自
在天。文有三。前二可知。就叹德文有四子
段。一总叹。二于一切众生下别叹利他。三无
量妙色下叹自利。第四睹佛姿颜乃至所以
者何下。因事辨成二用所以。第三自利文
分三。初明法身身业。次于十力中下明意
业。处一切众下口业。此文有五句。展转可
知。第四所以文有二初明所依。二辨所以。
所以中初问次答。答文有三。初辨所依缘。
二于诸如来下明依缘成行。三各随下结
别所成。推功在佛。第二文中有六子句。一
在信位为佛摄生善根。二为佛引入解位。
三为佛摄入證位已上。四从逮得无量功
德下明得八地已上无功用势力。五皆悉成
就下辨十地已上普贤愿行。六菩萨所行下
结别所成。第三结功在佛文中分四。一结。
二正推如来智光普照。三得成因乘解脱
力入佛果海。亲辨所由。四于法门得自在
成述已行满。亦可四句展转辨成。次就叹
佛文十八众内。此但略上隐显。故明十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8a 页
八。大分为二。一善海等各于一法门得自
在。二第十八普贤菩萨于一切法门得自
在。此中约缘起楼观显同生异生德门分
齐。宜可思之。亦可前十七异生。后第十八
普贤菩萨是其同生。就异生文有十七。初
善海内有二。一举法门自在即意业行供
养。王身现在即身业供养。二说偈下辨口业
供养。偈赞文总为叹如来三业满法界用。就
中初六偈总叹佛三业在世胜。二有一切
世间众生下六三业在世起殊胜德用。次如
来妙色身下二偈别叹身业。次如来音声无
碍下二别叹口业。次一切十方无边佛下二
辨佛意业。次二偈举因释成。二乐业光天偈
叹佛寂用双行德。文分三。初一总叹。次十
六偈别举。三无数无量劫下二举因结成。三
禅有七天。净智有二十二偈。总叹如来身
业功能。初六叹法身。次六叹报身。次六叹
化身。次四总叹如来慈悲德。二禅十天。二十
偈总叹佛大方便行及所證法。初六偈总叹
佛方便行。次六叹以法门摄化。次六叹八
相成道化。次二举因结成。初禅有十天。颂
内十六叹佛寂用无碍自在德。初四叹佛身
业。次四叹佛口业无碍。次四叹佛意业。次
四总叹三业无边。他化十天诵文有二十偈。
叹佛后得智用。初四法身普益生善灭恶。
次四佛口业用。次二意业用。次六总叹佛能
灭恶生善。次四叹佛应机自在而无高心。
化乐天有二十偈。中叹佛三身德。初六叹
法身德用自在。次十四叹报身。十四中有四。
在。二第十八普贤菩萨于一切法门得自
在。此中约缘起楼观显同生异生德门分
齐。宜可思之。亦可前十七异生。后第十八
普贤菩萨是其同生。就异生文有十七。初
善海内有二。一举法门自在即意业行供
养。王身现在即身业供养。二说偈下辨口业
供养。偈赞文总为叹如来三业满法界用。就
中初六偈总叹佛三业在世胜。二有一切
世间众生下六三业在世起殊胜德用。次如
来妙色身下二偈别叹身业。次如来音声无
碍下二别叹口业。次一切十方无边佛下二
辨佛意业。次二偈举因释成。二乐业光天偈
叹佛寂用双行德。文分三。初一总叹。次十
六偈别举。三无数无量劫下二举因结成。三
禅有七天。净智有二十二偈。总叹如来身
业功能。初六叹法身。次六叹报身。次六叹
化身。次四总叹如来慈悲德。二禅十天。二十
偈总叹佛大方便行及所證法。初六偈总叹
佛方便行。次六叹以法门摄化。次六叹八
相成道化。次二举因结成。初禅有十天。颂
内十六叹佛寂用无碍自在德。初四叹佛身
业。次四叹佛口业无碍。次四叹佛意业。次
四总叹三业无边。他化十天诵文有二十偈。
叹佛后得智用。初四法身普益生善灭恶。
次四佛口业用。次二意业用。次六总叹佛能
灭恶生善。次四叹佛应机自在而无高心。
化乐天有二十偈。中叹佛三身德。初六叹
法身德用自在。次十四叹报身。十四中有四。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8b 页
初二辨佛口业。次六身业。次四叹佛本因。
次二叹佛摄生自在。兜率有八天。颂中十六
偈总叹佛周遍法界说法自在。初六总叹佛
用无碍。次六叹佛除生三障德。次二叹佛
能成众生行益不空。次二叹众圆集显圣
摄力耳。夜摩十天。颂十六总叹佛三业功
德。初八意业。次二口业。次六身业。忉利有
十天。颂有二十偈。总叹三世佛权实菩提智
门。初四辨念佛者得遇圣缘。次八辨佛方
便被物。次六叹佛成胜智身令修入者成
胜利益。次二结劝念佛灭三障也。即惑业
报耳。日天有十。颂中二十二总叹佛智日
功。初十二叹佛众德庄严。次八叹佛胜智善
巧。次二叹法深广。月天有十。颂中十六总
叹佛于痴闇中放智教光成其观行也。初
十辨佛智光益生成證心不倾动。次六明
放光智转相教示成其正观。次下乾闼婆等
四众即四天王是也。从所领为名故作此
说。若从主名者。大论云。东方天名提头赖
吒。此云治国。领二部鬼神。一名乾闼婆。二
名毗舍阇。南方天名毗楼勒叉。此云增长。
领二部鬼神。一名鸠槃荼。二名辟荔多。西
方天名毗楼博叉。此云杂语。领二部鬼神。
一诸龙。二富多那。北方天名毗沙门。此云
多闻。领二部鬼神。一夜叉。二罗刹。此所领
即是经中八部鬼神。此即二十八天中一天。
东方天有十。谓持国等。颂中有二十。总辨
慈悲方便示法事净土成利他益也。初六
叹佛摄生令见法身。次有八偈叹佛在
次二叹佛摄生自在。兜率有八天。颂中十六
偈总叹佛周遍法界说法自在。初六总叹佛
用无碍。次六叹佛除生三障德。次二叹佛
能成众生行益不空。次二叹众圆集显圣
摄力耳。夜摩十天。颂十六总叹佛三业功
德。初八意业。次二口业。次六身业。忉利有
十天。颂有二十偈。总叹三世佛权实菩提智
门。初四辨念佛者得遇圣缘。次八辨佛方
便被物。次六叹佛成胜智身令修入者成
胜利益。次二结劝念佛灭三障也。即惑业
报耳。日天有十。颂中二十二总叹佛智日
功。初十二叹佛众德庄严。次八叹佛胜智善
巧。次二叹法深广。月天有十。颂中十六总
叹佛于痴闇中放智教光成其观行也。初
十辨佛智光益生成證心不倾动。次六明
放光智转相教示成其正观。次下乾闼婆等
四众即四天王是也。从所领为名故作此
说。若从主名者。大论云。东方天名提头赖
吒。此云治国。领二部鬼神。一名乾闼婆。二
名毗舍阇。南方天名毗楼勒叉。此云增长。
领二部鬼神。一名鸠槃荼。二名辟荔多。西
方天名毗楼博叉。此云杂语。领二部鬼神。
一诸龙。二富多那。北方天名毗沙门。此云
多闻。领二部鬼神。一夜叉。二罗刹。此所领
即是经中八部鬼神。此即二十八天中一天。
东方天有十。谓持国等。颂中有二十。总辨
慈悲方便示法事净土成利他益也。初六
叹佛摄生令见法身。次有八偈叹佛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8c 页
净土化生得果。次有六偈叹佛随处益
物。南方天有十。颂有二十偈。叹佛慈悲法
门。初六叹佛大悲忍苦调伏众生。次十四
明佛悲德周遍十方用无相也。于中有二。
初十二辨慈悲相。次二辨用离相。西方天有
十。颂中有二十。叹佛悲益故令生得法喜。
初六偈辨佛悲力救生。次四叹佛在生死
者令入法海。次四令在苦者得其净土。次
六偈叹佛在净土中说妙法海成法供养。
如须弥藏经说。龙报有五种形。一善住龙
为象形。二难陀龙为蛇形。三阿那婆达龙
为马形。四婆楼那龙为鱼形。五摩那苏婆帝
龙亦名摩那斯。为虾蟆形。变形如律说。各
领所形龙。北方天夜叉者轻捷。颂中有十
六。叹佛为拔苦故在世间。初八偈叹佛平
等慈德。次六辨佛智身法身摄生趣正道。
次二举因结成。上三十三众中名此为鬼
王者。八部中唯紧那罗龙毗舍阇是畜生。但
夜叉罗刹力大故与鬼名。此中五皆鬼也。金
刚力士有十。颂中有二十。辨佛法身三业
难坏。初六叹佛身业自在。次六辨佛口业。
次八叹佛意业。此上诸类并像现劣而体是
胜故。大集云。诸佛诸菩萨言。汝欲往释迦
佛所者当现作梵王等。故知也。又此华藏
界岂有此实类也。意如摄论。次解第十八
菩萨众说偈叹佛。此唯列普贤不列馀名
者。此形居道位。德标普门。彰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故也。此文有二。初列名叹德。次偈
颂表三业供养可知。上下二众长行叹德。
物。南方天有十。颂有二十偈。叹佛慈悲法
门。初六叹佛大悲忍苦调伏众生。次十四
明佛悲德周遍十方用无相也。于中有二。
初十二辨慈悲相。次二辨用离相。西方天有
十。颂中有二十。叹佛悲益故令生得法喜。
初六偈辨佛悲力救生。次四叹佛在生死
者令入法海。次四令在苦者得其净土。次
六偈叹佛在净土中说妙法海成法供养。
如须弥藏经说。龙报有五种形。一善住龙
为象形。二难陀龙为蛇形。三阿那婆达龙
为马形。四婆楼那龙为鱼形。五摩那苏婆帝
龙亦名摩那斯。为虾蟆形。变形如律说。各
领所形龙。北方天夜叉者轻捷。颂中有十
六。叹佛为拔苦故在世间。初八偈叹佛平
等慈德。次六辨佛智身法身摄生趣正道。
次二举因结成。上三十三众中名此为鬼
王者。八部中唯紧那罗龙毗舍阇是畜生。但
夜叉罗刹力大故与鬼名。此中五皆鬼也。金
刚力士有十。颂中有二十。辨佛法身三业
难坏。初六叹佛身业自在。次六辨佛口业。
次八叹佛意业。此上诸类并像现劣而体是
胜故。大集云。诸佛诸菩萨言。汝欲往释迦
佛所者当现作梵王等。故知也。又此华藏
界岂有此实类也。意如摄论。次解第十八
菩萨众说偈叹佛。此唯列普贤不列馀名
者。此形居道位。德标普门。彰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故也。此文有二。初列名叹德。次偈
颂表三业供养可知。上下二众长行叹德。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9a 页
是经家列非当时文就长行有二。初总。次
所谓下别总文分二。初自分德。二能入如来
下入他分德。别文分二。前八法门广前自
分。后二法门广前他分。又此五对十句。二二
自他利颂中二十偈。义分有六。初二叹佛住
处及眷属净。次二叹佛土主净。次二半叹利
益圆净。次有七偈半化用圆净。次二叹佛
果位胜出圆净。后四体用净。就七偈内初三
半佛身业净。次二偈口业净。次一切三世下
二偈辨佛意业净。后四偈文分二。初一辨
法身体净。次三用净即三业用也。即为三耳。
此中释普贤分齐以八门明因陀罗。可以
知之。一理。二土。三身。四教。五法。六行。七
时。八事。事即尘等也。凡论大意。约文有二。
一但有使习烦恼染业及报并入凡境。自外
入圣境圣中有二。谓理量二法。此二各有
二法。因陀罗网境界即理中量也。及量中之
一分耳。此可思准之。次下大段第二不动而
集众。此上诸众未必有动。但欲显同体摄。
故有此耳。又显果位具因法故也。就中有
八子段。一明出处。谓师子坐楼观侧。二举
数。三列十名。所以列杂名者。欲显说增
微多类法故。四设诸供养下列供具。五皆大
欢下正供佛。六随方而坐。七彼菩萨等下叹
德。八说偈叹佛。前地总。此楼观别住也。供
具有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就叹德
有十句。一自分因行门。二胜进證时。他分无
碍。三真佛境中无尽辨才。四得佛意业成不
思之用。五得普门境佛身业普现。六总说
所谓下别总文分二。初自分德。二能入如来
下入他分德。别文分二。前八法门广前自
分。后二法门广前他分。又此五对十句。二二
自他利颂中二十偈。义分有六。初二叹佛住
处及眷属净。次二叹佛土主净。次二半叹利
益圆净。次有七偈半化用圆净。次二叹佛
果位胜出圆净。后四体用净。就七偈内初三
半佛身业净。次二偈口业净。次一切三世下
二偈辨佛意业净。后四偈文分二。初一辨
法身体净。次三用净即三业用也。即为三耳。
此中释普贤分齐以八门明因陀罗。可以
知之。一理。二土。三身。四教。五法。六行。七
时。八事。事即尘等也。凡论大意。约文有二。
一但有使习烦恼染业及报并入凡境。自外
入圣境圣中有二。谓理量二法。此二各有
二法。因陀罗网境界即理中量也。及量中之
一分耳。此可思准之。次下大段第二不动而
集众。此上诸众未必有动。但欲显同体摄。
故有此耳。又显果位具因法故也。就中有
八子段。一明出处。谓师子坐楼观侧。二举
数。三列十名。所以列杂名者。欲显说增
微多类法故。四设诸供养下列供具。五皆大
欢下正供佛。六随方而坐。七彼菩萨等下叹
德。八说偈叹佛。前地总。此楼观别住也。供
具有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就叹德
有十句。一自分因行门。二胜进證时。他分无
碍。三真佛境中无尽辨才。四得佛意业成不
思之用。五得普门境佛身业普现。六总说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9b 页
悉能入三世智地。七总叹常无常二涅槃因
力具足。八方便净涅槃。九自净常果因。十总
结成法供养行。颂赞有十九偈分为四。叹
佛三业及坐道树自在德。初三偈叹佛意业
用。次十偈辨身在树王自在。次二偈口业
自在。次四叹座庄严大用自在。次下第三诸
王兴供养行亦可。第二发起序。就中分三。
初佛神力动地等。所言动者一方动。遍动者
四方同时动。等遍动者八方动。此解十八动
出大论。吼觉震是声。馀者色也。下文有六
种动。即东涌西没等是也。诸经有异动。不
出此二。准以思摄。二明兴供养。三此世界
中佛坐道场下结所得业。第二文分四。一
总。二别。三结。四等馀方。诸王德业文有二。
一正叹此王。二等馀世界。就正叹文有六
句。前三自利。次一利他。次二自他行成满入
胜分。初一总说各随乐所入法及能入方便
法门。二依證出观心生欢喜法门。三别说
方便对治法。四通达诸方勇猛利他法门。五
如来位境胜分已入。六诸佛所證无量法海
皆已得度。结文二意可知。释净眼品已。总
有四种生解法。以起下文。除立破四答善
巧翻依等。一次第门。相形取解故。二总别
门。如六相等。从相入实故。三摄取门。如依
言摄义故也。四例声门。七种例声例文取
义故。
* 卢舍那佛品第二
自此已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门分别。一辨
名。二来意。三明宗趣。四释文。
一释名者。
力具足。八方便净涅槃。九自净常果因。十总
结成法供养行。颂赞有十九偈分为四。叹
佛三业及坐道树自在德。初三偈叹佛意业
用。次十偈辨身在树王自在。次二偈口业
自在。次四叹座庄严大用自在。次下第三诸
王兴供养行亦可。第二发起序。就中分三。
初佛神力动地等。所言动者一方动。遍动者
四方同时动。等遍动者八方动。此解十八动
出大论。吼觉震是声。馀者色也。下文有六
种动。即东涌西没等是也。诸经有异动。不
出此二。准以思摄。二明兴供养。三此世界
中佛坐道场下结所得业。第二文分四。一
总。二别。三结。四等馀方。诸王德业文有二。
一正叹此王。二等馀世界。就正叹文有六
句。前三自利。次一利他。次二自他行成满入
胜分。初一总说各随乐所入法及能入方便
法门。二依證出观心生欢喜法门。三别说
方便对治法。四通达诸方勇猛利他法门。五
如来位境胜分已入。六诸佛所證无量法海
皆已得度。结文二意可知。释净眼品已。总
有四种生解法。以起下文。除立破四答善
巧翻依等。一次第门。相形取解故。二总别
门。如六相等。从相入实故。三摄取门。如依
言摄义故也。四例声门。七种例声例文取
义故。
* 卢舍那佛品第二
自此已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门分别。一辨
名。二来意。三明宗趣。四释文。
一释名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19c 页
卢舍那此云广博严净。问此品辨依报。何故
从主名者。此土与主为所依。正报强故举
人显土。
二来意者。何故此品来。既众集已。
次明所显法故也。
三辨宗趣者有二。一人。
二法。人有二。谓能加及所加。各有体相用。
下诸会并一约处会分异耳。能加体者以
内證法智为体。七日思惟庆喜以显德相。
加说为用。所加助化人体者入定为体。蒙
加为相。起说为用。馀会升沈优劣准之可
解耳。法者四种净土为此会宗。又亦可法界
及世界海为宗也。其法用真如为体。别德
为相。益物为用。
第四分文释者有二。一对
会。二随品。此卢舍那品果广而因略。故属
果德。二名号下因广而果略。故判因行。更
有别判。如第二会初释。二就品分者有三。
初至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
明修因契果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
行成德分。所以须尔者。为众生薄少善根
信心难发故。此品内佛加普贤说净土依
果。第二会内文殊承力说佛三业明其正
报。以此胜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已。次
须为说法令其起解故。明难品下广辨行
相劝依。已见法明白。次须劝依起行归
有所得故。离世间下明依缘成德分。亦可
依会分文定耳。馀义可知。又依璎珞经云。
第一会明世界及法界海。第二会明净土。此
依经判。大妙。文有此意。甚须思简。至文
当知。次第二引證者。如维摩经佛国品在
先。如是非一可知。此品大分二。一总通释。
从主名者。此土与主为所依。正报强故举
人显土。
二来意者。何故此品来。既众集已。
次明所显法故也。
三辨宗趣者有二。一人。
二法。人有二。谓能加及所加。各有体相用。
下诸会并一约处会分异耳。能加体者以
内證法智为体。七日思惟庆喜以显德相。
加说为用。所加助化人体者入定为体。蒙
加为相。起说为用。馀会升沈优劣准之可
解耳。法者四种净土为此会宗。又亦可法界
及世界海为宗也。其法用真如为体。别德
为相。益物为用。
第四分文释者有二。一对
会。二随品。此卢舍那品果广而因略。故属
果德。二名号下因广而果略。故判因行。更
有别判。如第二会初释。二就品分者有三。
初至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
明修因契果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
行成德分。所以须尔者。为众生薄少善根
信心难发故。此品内佛加普贤说净土依
果。第二会内文殊承力说佛三业明其正
报。以此胜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已。次
须为说法令其起解故。明难品下广辨行
相劝依。已见法明白。次须劝依起行归
有所得故。离世间下明依缘成德分。亦可
依会分文定耳。馀义可知。又依璎珞经云。
第一会明世界及法界海。第二会明净土。此
依经判。大妙。文有此意。甚须思简。至文
当知。次第二引證者。如维摩经佛国品在
先。如是非一可知。此品大分二。一总通释。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0a 页
二别约文辨。初总有三。一能诠教。二所诠
法。其法义不定。广如四十无碍辨才等中
释。二别约文辨有二。初大众生念陈疑。二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下明其答相。因初请
问料简八会。诸问不同。即十门中第四也。
此略有三。一辨有无。二明法门广略前后。
三辨问人多少不等。初有无者。初二会后三
会初有问也。所以者初为通问因果二法
故。第二所以者复问行法初故。后三所以
问修行中同异故。馀对文辨。次依文释疑
问中分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举
能问人兴念。二何等下正请。三唯愿下结请。
请中有二十三句问。又佛作头成十四句
分二。初二十一句问得果法。次一切菩萨
下问因法就果文。准下五海十智答文有
五子段。初十二句明三身果体差别。又若依
一乘即体德用也。馀准之。次世界海一句
辨净土依果。三众生海一句辨所化生。四法
界方便一句辨化生法药。五佛海下六句辨
果德摄化作用之义。初十二文分三。初四辨
法身德。二佛力下五句辨报佛德。三佛眼下
三句明化身德。此约三乘定文耳。佛地者
果位出生众德故。佛境界者分局也。佛持者
法身持众德也。佛行者行业也。化身文眼耳
等辨身业。佛光明等辨口业。佛智海辨意
业。就佛海下六句化用文中。初三辨报佛化
用。后三辨化佛作用。就因问分二。初一切
菩萨所修行海者总也。次别。别文分二。初大
乘心等辨地前信乐等种为因也。二出生诸
法。其法义不定。广如四十无碍辨才等中
释。二别约文辨有二。初大众生念陈疑。二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下明其答相。因初请
问料简八会。诸问不同。即十门中第四也。
此略有三。一辨有无。二明法门广略前后。
三辨问人多少不等。初有无者。初二会后三
会初有问也。所以者初为通问因果二法
故。第二所以者复问行法初故。后三所以
问修行中同异故。馀对文辨。次依文释疑
问中分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举
能问人兴念。二何等下正请。三唯愿下结请。
请中有二十三句问。又佛作头成十四句
分二。初二十一句问得果法。次一切菩萨
下问因法就果文。准下五海十智答文有
五子段。初十二句明三身果体差别。又若依
一乘即体德用也。馀准之。次世界海一句
辨净土依果。三众生海一句辨所化生。四法
界方便一句辨化生法药。五佛海下六句辨
果德摄化作用之义。初十二文分三。初四辨
法身德。二佛力下五句辨报佛德。三佛眼下
三句明化身德。此约三乘定文耳。佛地者
果位出生众德故。佛境界者分局也。佛持者
法身持众德也。佛行者行业也。化身文眼耳
等辨身业。佛光明等辨口业。佛智海辨意
业。就佛海下六句化用文中。初三辨报佛化
用。后三辨化佛作用。就因问分二。初一切
菩萨所修行海者总也。次别。别文分二。初大
乘心等辨地前信乐等种为因也。二出生诸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0b 页
度下辨地上行。即摄十度。波罗蜜即六波罗
蜜。愿即愿方便。智即力智也。颂文有二。初
长行。次偈颂。偈有十八。偈准地论此名口
业也。就中分三。初六偈总赞请。次十一偈
半颂上请文。次半颂上结。请前六文内分
三。初一自利德圆。次三利他满。后二根器乐
闻。就十一句巧略故不可周尽。初八颂三
身十二句。次一颂世界海下三句。次二颂上
佛海等六句及因行等二句。次第二明答相。
文分七。初辨放光集众明其序分。二尔时
普贤即入净藏定下三昧分。三普贤入定已
下辨加分。四大众同声下请分。五尔时普贤
菩萨承佛神力已下明本分。六尔时普贤从
定下辨起分。七尔时普贤菩萨欲令众欢喜
下明其说分。文分二。初广集说仪。二如
此四天下已下结通平等。初文有四。初放
光。二集众。三示众令知说法者。四于彼有
莲华生下显说仪则。次放光有二意一。现
相表实。二起其信心。此文二意通下会耳。
因此放初光即明。诸会放光集众偈颂三义
不同。此即十中第五番也。集众说偈对文
辨。诸会序内显解行法及德位浅深不同。但
第六七八三会无放光集众。所以第六不放
者。凡放光表往来众集等。地前世间故有往
还。地上證体无漏尽其性。处无可摄聚在
异处也。但可共加显深方说也。七八不放
者起光本显为集众彰法。后二法已先显。
今依修行。故不假也。然彼第八会正说中放
光者。为明果德摄益分齐不为集众也。
蜜。愿即愿方便。智即力智也。颂文有二。初
长行。次偈颂。偈有十八。偈准地论此名口
业也。就中分三。初六偈总赞请。次十一偈
半颂上请文。次半颂上结。请前六文内分
三。初一自利德圆。次三利他满。后二根器乐
闻。就十一句巧略故不可周尽。初八颂三
身十二句。次一颂世界海下三句。次二颂上
佛海等六句及因行等二句。次第二明答相。
文分七。初辨放光集众明其序分。二尔时
普贤即入净藏定下三昧分。三普贤入定已
下辨加分。四大众同声下请分。五尔时普贤
菩萨承佛神力已下明本分。六尔时普贤从
定下辨起分。七尔时普贤菩萨欲令众欢喜
下明其说分。文分二。初广集说仪。二如
此四天下已下结通平等。初文有四。初放
光。二集众。三示众令知说法者。四于彼有
莲华生下显说仪则。次放光有二意一。现
相表实。二起其信心。此文二意通下会耳。
因此放初光即明。诸会放光集众偈颂三义
不同。此即十中第五番也。集众说偈对文
辨。诸会序内显解行法及德位浅深不同。但
第六七八三会无放光集众。所以第六不放
者。凡放光表往来众集等。地前世间故有往
还。地上證体无漏尽其性。处无可摄聚在
异处也。但可共加显深方说也。七八不放
者起光本显为集众彰法。后二法已先显。
今依修行。故不假也。然彼第八会正说中放
光者。为明果德摄益分齐不为集众也。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0c 页
又第七会證行境界法唯相应。辨信非言事
能證成。故无光及众集耳。又初会光为集
众證经。二光觉品显所依法浅深。通下为
则。三第三会已去三会光为显当位得理分
齐。又问第六会放光集众俱无者。欲显无漏
德位不可以事彰故也。放光文分二。初面
门是身业。二光中起声说偈是口业。莲华藏
海因人非及故。须光加方可见也。所以面
门放者表正向教道旷被说故。言面门者
面之正容非别口也。所以一一齿者表能
对资成功立也。就放光文中有五。初辨所
依。次总列十门。三如是等下出光眷属行。
四后一一光下辨用。五显光摄益。光十门分
三。初六法身正报相。次二明净土依相。次
二明摄化相颂文十九偈有三。初十叹佛
德行善能开觉。次七劝诣导师兴其供养。
往佛所也。次二重叹佛德用内證谛海生
物胜欲。就第二集新众文中。先明诸会有
无。二次分文有无四。一有无。二来处远近。
三本处佛号及菩萨名不等。四供养多少有
无者。唯他化天说十地。及重会此二无新
众。有四意众集。一为表所摄机。二为證
法。三为兴供养。四明众圆集如是等所以
可知。其第八会定后集者。表知识方便善巧
令自他入于法界。不为显法。亦可为显摄
他用非證自义。仍是众集为證法耳。二辨
来众远近者十百千等如文。馀义对文释。
集众有四相。一处名彰法相。二佛名显解。
三菩萨名明位始终。四座名辨摄法利用。
能證成。故无光及众集耳。又初会光为集
众證经。二光觉品显所依法浅深。通下为
则。三第三会已去三会光为显当位得理分
齐。又问第六会放光集众俱无者。欲显无漏
德位不可以事彰故也。放光文分二。初面
门是身业。二光中起声说偈是口业。莲华藏
海因人非及故。须光加方可见也。所以面
门放者表正向教道旷被说故。言面门者
面之正容非别口也。所以一一齿者表能
对资成功立也。就放光文中有五。初辨所
依。次总列十门。三如是等下出光眷属行。
四后一一光下辨用。五显光摄益。光十门分
三。初六法身正报相。次二明净土依相。次
二明摄化相颂文十九偈有三。初十叹佛
德行善能开觉。次七劝诣导师兴其供养。
往佛所也。次二重叹佛德用内證谛海生
物胜欲。就第二集新众文中。先明诸会有
无。二次分文有无四。一有无。二来处远近。
三本处佛号及菩萨名不等。四供养多少有
无者。唯他化天说十地。及重会此二无新
众。有四意众集。一为表所摄机。二为證
法。三为兴供养。四明众圆集如是等所以
可知。其第八会定后集者。表知识方便善巧
令自他入于法界。不为显法。亦可为显摄
他用非證自义。仍是众集为證法耳。二辨
来众远近者十百千等如文。馀义对文释。
集众有四相。一处名彰法相。二佛名显解。
三菩萨名明位始终。四座名辨摄法利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1a 页
此但局新众。馀即通也。就十方新众文有
五。一圆众来此。二如是等下总结。三菩萨
次第坐下各显已所得法门显有化德。四
念念中于一一世界下明缘起力用自在化
物。五明说偈。初文十中各有七分。一处海。
二佛刹。三佛名。四彼菩萨名为某佛开觉。五
与侍俱来。六兴供具供佛。七各据本方坐。
第二结文十亿佛刹等有十亿菩萨来者。此
是国土海体同不别。此众生土名字不同者。
为表果德普通摄益现法差别不同故也。第
三有六。一坐已。二毛孔出光。三光中出菩
萨。四菩萨方便周遍诸尘。五一一尘中有
佛刹。六一一刹中有佛现。此是实事非化
权也。次第四文有三。初辨所化生。二以梦
自在法门下辨能化之法。初辨次结。三于一
念顷下辨化成益。就成益文有六句。一益
人天。二益内凡。三益成十果向。四益令成
十回向已还。五益令得七地已还。六益成
八地已上。五颂文有二。初十偈颂前十方菩
萨久修胜行赴此。后十偈颂前次第坐下
及益生文。前十中分三。初二偈辨菩萨自
德。次有五偈辨能拔生离苦。次有三偈
由德成故。能遍游十方佛所显其殊能。后
十偈通颂上坐已下所得法门化德等文也。
馀相可知。第三佛示普贤使知说法者令
众敬请文有四。一辨放光益意。次正放光
此有五句可知。三光所照处正示。四从足
下入摄用归本。显因果二融。第四出莲华
及菩萨。显说仪中有三。初于场处华出。亦
五。一圆众来此。二如是等下总结。三菩萨
次第坐下各显已所得法门显有化德。四
念念中于一一世界下明缘起力用自在化
物。五明说偈。初文十中各有七分。一处海。
二佛刹。三佛名。四彼菩萨名为某佛开觉。五
与侍俱来。六兴供具供佛。七各据本方坐。
第二结文十亿佛刹等有十亿菩萨来者。此
是国土海体同不别。此众生土名字不同者。
为表果德普通摄益现法差别不同故也。第
三有六。一坐已。二毛孔出光。三光中出菩
萨。四菩萨方便周遍诸尘。五一一尘中有
佛刹。六一一刹中有佛现。此是实事非化
权也。次第四文有三。初辨所化生。二以梦
自在法门下辨能化之法。初辨次结。三于一
念顷下辨化成益。就成益文有六句。一益
人天。二益内凡。三益成十果向。四益令成
十回向已还。五益令得七地已还。六益成
八地已上。五颂文有二。初十偈颂前十方菩
萨久修胜行赴此。后十偈颂前次第坐下
及益生文。前十中分三。初二偈辨菩萨自
德。次有五偈辨能拔生离苦。次有三偈
由德成故。能遍游十方佛所显其殊能。后
十偈通颂上坐已下所得法门化德等文也。
馀相可知。第三佛示普贤使知说法者令
众敬请文有四。一辨放光益意。次正放光
此有五句可知。三光所照处正示。四从足
下入摄用归本。显因果二融。第四出莲华
及菩萨。显说仪中有三。初于场处华出。亦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1b 页
可相轮。此有七句。此显摄化分齐。二从佛
眉间出一大菩萨。约人显教。三说偈赞叹
明教分齐。就第二出菩萨中有七。初辨
处。二明所出人。三列名。四眷属。五出已敬
绕坐。六退坐有二。七成就下叹所出人德。
此有四句。第三偈有二。初胜音说六偈。叹
佛化身应器自在。及显法分齐。即显教声
德。二师子焰光奋迅说十七偈。总叹卢舍那
及普贤能同诸佛。及辨转法轮相也。即显
教威耳。初颂分三。初二明化身充满法界
现生前意。次二现用说法亦教分齐。次二威
德难思。第二奋迅音菩萨偈内。初三辨卢舍
那自在转法轮。次十四偈明三业转。即缘具
也。此明约缘显三种法轮。初文有四。初半
总显。二半辨轮体。三一行明所应方处随
转。四一行明义相耳。法轮有四种。一教。二
行。三理。四事也。问此转法轮与三乘三转十
二行轮何别。答此但一转成其十行。所谓一
转无尽转。广如下说。又佛本行经云。佛于
箕宿月初十五日内十二日昃过半人影难
胜时。北面坐。于鬼宿及房宿时。转梵法轮
也。就第二中。初六偈明意业化。次四偈辨
身业化。次四偈辨口业化。又释有七。初二
总辨因果起化分量。二有二辨身业。三有
二明其口业。四有二明意业。次二重辨身
分齐。次二重口。次二重意。二明三昧分法
体。即敬承佛力。受加以发起。于内有二。一
约诸会料简。二释文。料简分四。即第六番
也。一有无者入定为表法深。唯第二会所对
眉间出一大菩萨。约人显教。三说偈赞叹
明教分齐。就第二出菩萨中有七。初辨
处。二明所出人。三列名。四眷属。五出已敬
绕坐。六退坐有二。七成就下叹所出人德。
此有四句。第三偈有二。初胜音说六偈。叹
佛化身应器自在。及显法分齐。即显教声
德。二师子焰光奋迅说十七偈。总叹卢舍那
及普贤能同诸佛。及辨转法轮相也。即显
教威耳。初颂分三。初二明化身充满法界
现生前意。次二现用说法亦教分齐。次二威
德难思。第二奋迅音菩萨偈内。初三辨卢舍
那自在转法轮。次十四偈明三业转。即缘具
也。此明约缘显三种法轮。初文有四。初半
总显。二半辨轮体。三一行明所应方处随
转。四一行明义相耳。法轮有四种。一教。二
行。三理。四事也。问此转法轮与三乘三转十
二行轮何别。答此但一转成其十行。所谓一
转无尽转。广如下说。又佛本行经云。佛于
箕宿月初十五日内十二日昃过半人影难
胜时。北面坐。于鬼宿及房宿时。转梵法轮
也。就第二中。初六偈明意业化。次四偈辨
身业化。次四偈辨口业化。又释有七。初二
总辨因果起化分量。二有二辨身业。三有
二明其口业。四有二明意业。次二重辨身
分齐。次二重口。次二重意。二明三昧分法
体。即敬承佛力。受加以发起。于内有二。一
约诸会料简。二释文。料简分四。即第六番
也。一有无者入定为表法深。唯第二会所对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1c 页
机浅。法不可深故。又是住方便无自位体。
故不入定。法对机位故也。二重入不重入
者。初会义重。馀会无也。亦可不重为此本分
定中说故。所以下别释耳。三因果体别者第
一第七及八明。是佛定。三四五六并菩萨定。
何为者。初为无垢如藏是净体故入净藏
定。第七会自利果行成熟故入佛华严定。此
语望化主。若就行者修因华严果故。为修
从始故重普光。第八法界解脱利他果满。故
佛自入师子奋迅定。此亦约化主。若就修
行表因人操境建志立身故。又此三会所
显法并通因果。故入果定耳。中间四会入
因定。对文方释。四能入人异者。七处入定中
前六会明菩萨入。为彰分契理故。亦明踊
悦因人。第八佛自入定者明法界解脱究竟
果体唯佛能穷故。亦可举佛显法际故。又
对佛显诸人所知分齐故。馀意在下辨。次
依文释分三。初辨普贤入净藏定二照诸
佛无碍。此中智断分二也。三于此已下辨等
诸佛所得定也。亦可结通也。第三入是三昧
下明佛加分文二。一因是料简诸会加被
差别。即第七番也。二释文。料简有二。一辨
有无二辨诸佛远近及多少名字有异。有无
者二七八会不明诸佛加何为。凡加被为
果摄益令下位下智得力堪说上法及胜
进起行。第二辨机初不定防其进退故不
入定。以表法决深故。又人不入定审见
法故不加也。第七会有二。一即此会行所
依法与前不异故。二明行者起修粗细不
故不入定。法对机位故也。二重入不重入
者。初会义重。馀会无也。亦可不重为此本分
定中说故。所以下别释耳。三因果体别者第
一第七及八明。是佛定。三四五六并菩萨定。
何为者。初为无垢如藏是净体故入净藏
定。第七会自利果行成熟故入佛华严定。此
语望化主。若就行者修因华严果故。为修
从始故重普光。第八法界解脱利他果满。故
佛自入师子奋迅定。此亦约化主。若就修
行表因人操境建志立身故。又此三会所
显法并通因果。故入果定耳。中间四会入
因定。对文方释。四能入人异者。七处入定中
前六会明菩萨入。为彰分契理故。亦明踊
悦因人。第八佛自入定者明法界解脱究竟
果体唯佛能穷故。亦可举佛显法际故。又
对佛显诸人所知分齐故。馀意在下辨。次
依文释分三。初辨普贤入净藏定二照诸
佛无碍。此中智断分二也。三于此已下辨等
诸佛所得定也。亦可结通也。第三入是三昧
下明佛加分文二。一因是料简诸会加被
差别。即第七番也。二释文。料简有二。一辨
有无二辨诸佛远近及多少名字有异。有无
者二七八会不明诸佛加何为。凡加被为
果摄益令下位下智得力堪说上法及胜
进起行。第二辨机初不定防其进退故不
入定。以表法决深故。又人不入定审见
法故不加也。第七会有二。一即此会行所
依法与前不异故。二明行者起修粗细不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2a 页
定故也。第八会辨佛自入三昧。法界解
脱之果大周圆极。故不假加。次佛名不同
者显德差别也。次依文释分三。初口加与
辨及加所为。二尔时一切诸佛与下明意加
与智。三尔时十方下明身加摩顶与其无
畏。又此文分二。初辨入定故加。二所谓下
辨加所为。即是加相。初文有三。一为加故
诸佛现身。二彼诸如来下赞入深定有力
能说。三是皆下明加赞所由也。口加文中
分三。一总。次二句辨自他行体。次七句明
利他行用。意加分三。初一总。次别辨十智。
三何以故下释成。初十智文。前三自利。后七
利他。此与下十智多同。何故既说果德。佛
不自说者此为表胜果下因堪剋故。又普
贤得定故。长子故。众首故。尽卢舍那佛愿
底故。本愿故也。又自善根力故。准下于此
应有摩顶已即出。今略无出。下始明出。及
益意可知耳。因此明诸会出定说法不同。
即第八番也。先辨起定不同。诸会说法对文
方辨。第八有入无出。表入法界无返故。
第二会出入俱无。初会文不定也。亦可真俗
双观。或文家交错。馀会具出入耳。第四段
菩萨同声重请普贤。即请分。文分二。初少
长行怪不说意生后请文。普贤为先唯自
众请未新旧共请请不满故不说耳。颂请
二十偈分二。初叹德请。二下二偈结请。前
文有五。初二辨普贤久诸佛所修诸愿行
应依大愿为众即说。次四辨普贤常见诸
佛在尘道中应同示说故今应说。次六辨
脱之果大周圆极。故不假加。次佛名不同
者显德差别也。次依文释分三。初口加与
辨及加所为。二尔时一切诸佛与下明意加
与智。三尔时十方下明身加摩顶与其无
畏。又此文分二。初辨入定故加。二所谓下
辨加所为。即是加相。初文有三。一为加故
诸佛现身。二彼诸如来下赞入深定有力
能说。三是皆下明加赞所由也。口加文中
分三。一总。次二句辨自他行体。次七句明
利他行用。意加分三。初一总。次别辨十智。
三何以故下释成。初十智文。前三自利。后七
利他。此与下十智多同。何故既说果德。佛
不自说者此为表胜果下因堪剋故。又普
贤得定故。长子故。众首故。尽卢舍那佛愿
底故。本愿故也。又自善根力故。准下于此
应有摩顶已即出。今略无出。下始明出。及
益意可知耳。因此明诸会出定说法不同。
即第八番也。先辨起定不同。诸会说法对文
方辨。第八有入无出。表入法界无返故。
第二会出入俱无。初会文不定也。亦可真俗
双观。或文家交错。馀会具出入耳。第四段
菩萨同声重请普贤。即请分。文分二。初少
长行怪不说意生后请文。普贤为先唯自
众请未新旧共请请不满故不说耳。颂请
二十偈分二。初叹德请。二下二偈结请。前
文有五。初二辨普贤久诸佛所修诸愿行
应依大愿为众即说。次四辨普贤常见诸
佛在尘道中应同示说故今应说。次六辨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2b 页
普贤久成定力遍知器海能广为说应同
于彼愿为众说。次四辨普贤三业。能云雨
利他。何故不说。次二正举性报二土是十力
修得。劝应机为说。下二结请。所以唯十地
内具加请者为成因證行法。馀即不尔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
(之上)二十四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
方轨卷第一(之下)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第五正本宗答文。大分为二。初观五海等
明其本分。二明十智。即五海之智。初文有
二。一明承佛神力显不自力能入。二正
观五海审察其法。今此通说兴教所为有
十义。一成佛本愿故名诸佛本愿经。以此
准之。二成菩萨本愿可知。三利益时机可
知。四末代见闻益可知。五欲显本有理及
明修成因果二行。六辨因果二位增微不
同。如因中果果中因者是。及明初粗次细
等。七明行位相对辨通局。此望同时可
知。八因果行位前后通局不同。九辨修德
相成之相。十欲显阿含教轮圆净。及约时
事显真应二行相。此可思之。依寻下文八
会通有十义。至下会文可亦准之。若横取
文相显可知。世界海者答上世界海。为净
于彼愿为众说。次四辨普贤三业。能云雨
利他。何故不说。次二正举性报二土是十力
修得。劝应机为说。下二结请。所以唯十地
内具加请者为成因證行法。馀即不尔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
(之上)二十四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
方轨卷第一(之下)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第五正本宗答文。大分为二。初观五海等
明其本分。二明十智。即五海之智。初文有
二。一明承佛神力显不自力能入。二正
观五海审察其法。今此通说兴教所为有
十义。一成佛本愿故名诸佛本愿经。以此
准之。二成菩萨本愿可知。三利益时机可
知。四末代见闻益可知。五欲显本有理及
明修成因果二行。六辨因果二位增微不
同。如因中果果中因者是。及明初粗次细
等。七明行位相对辨通局。此望同时可
知。八因果行位前后通局不同。九辨修德
相成之相。十欲显阿含教轮圆净。及约时
事显真应二行相。此可思之。依寻下文八
会通有十义。至下会文可亦准之。若横取
文相显可知。世界海者答上世界海。为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2c 页
土行成众生住处。众生海者所化生也。答上
众生海。法界业海者业用也。成下法身耳
欲乐诸根海者通答上因行二句。三世诸佛
海者辨佛化用广周。答上三身十二句及化
用中六句。亦可此六句属上诸根海。但心境
界异以相显根耳。亦可相即入业用海。二
十智者分五。一告。二列名。三结难思。四许
说。五明说意耳。即上佛所与十智。今叹能
显深法故也。亦少有不同者对根别拟。故
异耳。佛子者有五义如论。十智者。一世界
成败清净智。答上果问中佛世界一问。二众
生界起智。答上果问中所化众生海一句。三
法界智。答上能化法药一句。四如来自在下
答上三身德十二句。此一句即答上法身中
佛地佛持等三句。次净转法轮智答上佛行
一句。次力无畏不共法智答上报佛中佛力
佛胜法示现菩提等三句。次光明赞叹音声
智答上佛光明一句。次三种教化智答上佛
眼耳佛智海等三轮化佛德。次三昧法门不
坏智答上报佛三昧。以果德体故别答之。
次如来自在智答上化用德中佛海等六句。
下广文随相准释上五海。初世界海十智中
世界成坏智。亦可通说下广答也。此之十
智即三世间智。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第三
第四智正觉。次愿转法轮智说前三世间行。
六力无畏不共智依法成治。行力治魔。无
畏治外道。不共治二乘。七光明音声智以
佛事善成赞扬三宝。第八三种教化智兴隆
三宝使不断绝。第九三昧法门不坏智明
众生海。法界业海者业用也。成下法身耳
欲乐诸根海者通答上因行二句。三世诸佛
海者辨佛化用广周。答上三身十二句及化
用中六句。亦可此六句属上诸根海。但心境
界异以相显根耳。亦可相即入业用海。二
十智者分五。一告。二列名。三结难思。四许
说。五明说意耳。即上佛所与十智。今叹能
显深法故也。亦少有不同者对根别拟。故
异耳。佛子者有五义如论。十智者。一世界
成败清净智。答上果问中佛世界一问。二众
生界起智。答上果问中所化众生海一句。三
法界智。答上能化法药一句。四如来自在下
答上三身德十二句。此一句即答上法身中
佛地佛持等三句。次净转法轮智答上佛行
一句。次力无畏不共法智答上报佛中佛力
佛胜法示现菩提等三句。次光明赞叹音声
智答上佛光明一句。次三种教化智答上佛
眼耳佛智海等三轮化佛德。次三昧法门不
坏智答上报佛三昧。以果德体故别答之。
次如来自在智答上化用德中佛海等六句。
下广文随相准释上五海。初世界海十智中
世界成坏智。亦可通说下广答也。此之十
智即三世间智。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第三
第四智正觉。次愿转法轮智说前三世间行。
六力无畏不共智依法成治。行力治魔。无
畏治外道。不共治二乘。七光明音声智以
佛事善成赞扬三宝。第八三种教化智兴隆
三宝使不断绝。第九三昧法门不坏智明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3a 页
證智。十如来种种自在智即后得智。又此说
前一海。即具十智耳。以智法正助各相成
故。为五海依下三世间转成十身。法相似
故。如是下三结叹难说闻。四我当下显承
力方许说。五欲令下明说意。又义言观佛
五海十智说自十智。又通观因地五海十
智说自十智。为起说方便智与本法施设
不同故。又亦可下别辨文中论土者是知习
境也。此可思准之。亦可唯佛地耳。又亦可
地前人说是智习境。地上菩萨及果人说是
證非习也。第六起分文分二。初辨起益。二
毛孔赞叹。初文分二。一正起主伴定有二
句。初起定。二不坏本体。二一切三世三昧
下辨起定益用有二。初内益。二动地下外
事益有三。动地及二益也。初用文二。一此众
益。二如此下他方益。此众益有四。一得定。
二得内方便。三得外用辨智。四得大悲愿
行。第二毛孔偈赞普贤德。文十四偈即是加
赞光也。分二。初八明普贤菩萨自在尽佛
源底。次六偈明普贤应化及土普应众生自
在成义。前八中初三身业自在。次一口业
自在。次一行意业自在。次三总叹三业自在
尽佛境界。第七菩萨令众增喜敬。文即说
分有二。初令众喜即授说方便。二正与法。
初文分二。初长行明重欲说意。二正说偈
令喜也。偈文分五。初十约佛叹德用深广。
二普贤菩萨下四明普贤善入能广利物。三
无量下二推功在佛。四一切刹土下二释普
贤益其功在佛意。五有二结德劝听。许说
前一海。即具十智耳。以智法正助各相成
故。为五海依下三世间转成十身。法相似
故。如是下三结叹难说闻。四我当下显承
力方许说。五欲令下明说意。又义言观佛
五海十智说自十智。又通观因地五海十
智说自十智。为起说方便智与本法施设
不同故。又亦可下别辨文中论土者是知习
境也。此可思准之。亦可唯佛地耳。又亦可
地前人说是智习境。地上菩萨及果人说是
證非习也。第六起分文分二。初辨起益。二
毛孔赞叹。初文分二。一正起主伴定有二
句。初起定。二不坏本体。二一切三世三昧
下辨起定益用有二。初内益。二动地下外
事益有三。动地及二益也。初用文二。一此众
益。二如此下他方益。此众益有四。一得定。
二得内方便。三得外用辨智。四得大悲愿
行。第二毛孔偈赞普贤德。文十四偈即是加
赞光也。分二。初八明普贤菩萨自在尽佛
源底。次六偈明普贤应化及土普应众生自
在成义。前八中初三身业自在。次一口业
自在。次一行意业自在。次三总叹三业自在
尽佛境界。第七菩萨令众增喜敬。文即说
分有二。初令众喜即授说方便。二正与法。
初文分二。初长行明重欲说意。二正说偈
令喜也。偈文分五。初十约佛叹德用深广。
二普贤菩萨下四明普贤善入能广利物。三
无量下二推功在佛。四一切刹土下二释普
贤益其功在佛意。五有二结德劝听。许说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3b 页
在当。初文分四。初二总叹。次二叹佛功用。
次四举众生界及法难思。复能遍摄促入。次
二举法利益。第二文有二。初二普贤善入。
次二明普贤利物胜能。普眼者具五眼自在
智故普也。又具十眼也。理量等知故云普
耳。次第二正说广文。诸会能说人异者。唯阿
僧祇小相二品佛自说。馀品别人说也。依大
论说有五。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诸天。五
变化。此据出声名句味。若望授与即通情
与非情。又有五种说。如下文也。就文分
二。初广出世界体相即答上果德二十一
问。二乃往过去下答上二问因法。初文分
三。一总明世界因缘等庄严十种事义。二尔
时普贤菩萨欲分别下明此世界海集起因
缘之状相。三法界不可坏下以偈颂上二段
文。问何故本分观海说智。此说分废智说
海而不具明。但论世界海者何也。答此为
立文者但成信解智而未尽海源。又世界
由智成。说海即是智。复此略明显互为诠
相故也。又此说由是方便相故。即是智也。此
须思之。初文分二。一列十名。二别解总列
十名庄严文分四。初举数并引證。二列十
名。三结体。四引馀世界尘等庄严具成。二
别十中后一初一列名不释。何故尔。由说
通馀九。今约不明。欲成莲华世界略不明
坏。亦可成即坏也。凡依三乘净土有四种。
一性。二报。三事。四化可知。若依此部一乘
但有二种。谓世界海及国土海。或十种如下
瞿夷说。今将此十名。对摄论十八相圆净
次四举众生界及法难思。复能遍摄促入。次
二举法利益。第二文有二。初二普贤善入。
次二明普贤利物胜能。普眼者具五眼自在
智故普也。又具十眼也。理量等知故云普
耳。次第二正说广文。诸会能说人异者。唯阿
僧祇小相二品佛自说。馀品别人说也。依大
论说有五。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诸天。五
变化。此据出声名句味。若望授与即通情
与非情。又有五种说。如下文也。就文分
二。初广出世界体相即答上果德二十一
问。二乃往过去下答上二问因法。初文分
三。一总明世界因缘等庄严十种事义。二尔
时普贤菩萨欲分别下明此世界海集起因
缘之状相。三法界不可坏下以偈颂上二段
文。问何故本分观海说智。此说分废智说
海而不具明。但论世界海者何也。答此为
立文者但成信解智而未尽海源。又世界
由智成。说海即是智。复此略明显互为诠
相故也。又此说由是方便相故。即是智也。此
须思之。初文分二。一列十名。二别解总列
十名庄严文分四。初举数并引證。二列十
名。三结体。四引馀世界尘等庄严具成。二
别十中后一初一列名不释。何故尔。由说
通馀九。今约不明。欲成莲华世界略不明
坏。亦可成即坏也。凡依三乘净土有四种。
一性。二报。三事。四化可知。若依此部一乘
但有二种。谓世界海及国土海。或十种如下
瞿夷说。今将此十名。对摄论十八相圆净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3c 页
对辨同异。彼文摄佛别住处合有十九也。
佛别住大宝重阁上已明故。此中略无。即是
彼论别住处也。今此起具因缘。是彼因圆净
亦通第一色相净及三量圆净。故偈云众宝
成及无边际故知。文中分二。初长行。次偈
颂。诸偈皆尔。长行分四。可知。三别中有
八。一佛神力即胜进力。摄成即佛后智也。二
缘起理然。三是因得。四行业果感。五普行摄
成。六共因所得为生取土摄成故。七是佛依
果。八普愿所感。偈有二十文有三。初一总
次十八以广显略。三后一偈结之。第二住中
三十半偈。初八明土相。二二十偈广显事安
住义。三有二行半五字偈显因陀罗安住
相。第三形偈中有三。初三行广显形。二四
字偈下六颂土因。三一切业海下八半辨因
陀罗住持。第四体内十偈以广显略可知第
五庄严中二十偈亦以广显略可知。第六清
净十八偈中亦以广显略可知。第七佛出世
二十偈中有二。初四辨佛出世。次第二广
明利益可知。第八劫文略无颂耳。次第二
广开示成立世界海因缘状相。文中有四。
一辨普贤重分别意。二明净土因有三。谓
时缘行等也。三辨相成。四常说法处结处属
人也。此中事状广说。馀理行教等略说。可
思之。第三文有三。初明风轮上香水海辨
本末相成。二香水海上已下复持世界性显
重成义。三彼众香水中下复持向上十二佛
国等七世界性明分齐义。就初中有七子
段。一风等地通是本。二宝王地。三有斫迦罗
佛别住大宝重阁上已明故。此中略无。即是
彼论别住处也。今此起具因缘。是彼因圆净
亦通第一色相净及三量圆净。故偈云众宝
成及无边际故知。文中分二。初长行。次偈
颂。诸偈皆尔。长行分四。可知。三别中有
八。一佛神力即胜进力。摄成即佛后智也。二
缘起理然。三是因得。四行业果感。五普行摄
成。六共因所得为生取土摄成故。七是佛依
果。八普愿所感。偈有二十文有三。初一总
次十八以广显略。三后一偈结之。第二住中
三十半偈。初八明土相。二二十偈广显事安
住义。三有二行半五字偈显因陀罗安住
相。第三形偈中有三。初三行广显形。二四
字偈下六颂土因。三一切业海下八半辨因
陀罗住持。第四体内十偈以广显略可知第
五庄严中二十偈亦以广显略可知。第六清
净十八偈中亦以广显略可知。第七佛出世
二十偈中有二。初四辨佛出世。次第二广
明利益可知。第八劫文略无颂耳。次第二
广开示成立世界海因缘状相。文中有四。
一辨普贤重分别意。二明净土因有三。谓
时缘行等也。三辨相成。四常说法处结处属
人也。此中事状广说。馀理行教等略说。可
思之。第三文有三。初明风轮上香水海辨
本末相成。二香水海上已下复持世界性显
重成义。三彼众香水中下复持向上十二佛
国等七世界性明分齐义。就初中有七子
段。一风等地通是本。二宝王地。三有斫迦罗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4a 页
下明有宝王映现受用如意。四大地处下
明地上有小香水海等。五明香河绕香海
广作利益。六明河中有宝树庄严。七有少
长行。一一境界有尘数庄严。亦可结分齐
耳。诸文并有二。初长行次偈颂。第一风本末
中五。一风。二水。三华。四世界金刚。五金刚
山风文有三。谓一总二别三结等。二别中有
十重风耳。偈文有二十。但明用相略不辨
持。文有五。一有七辨因住持严。亦颂前
文。次五佛德圆周十方。次一明此土穷因
陀罗网体。次六明佛事随心自在大用。次一
辨具普贤智行得见闻此土。次金刚地文
有五。初宝地。二地上海。三众宝。四金刚地
出生宝。五光明颂中十七。初九颂上五句。
由佛力故。次八法轮及佛充遍十方。即地
用也。九中初三颂上圆珠地。次一颂金刚
地。次一颂宝庄严。次二颂海。次二颂光明。
斫迦罗此云轮也。八中分二。初四身业体。
次四辨用。三摩尼宝王映中有五句。颂中二
十偈。初三就地以明映净。次五颂华。四颂
云。次二颂刹庄严。次四明此世界十方菩
萨常来不绝。下明修普贤行得入无边佛
刹。四明地上香海中。初总中有十四句。别
颂二十颂上妙宝香等广作佛事。五河中有
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可知。颂有二
十。初十二颂河体及光明。次八广佛圆极自
在。六宝树文有五可知。颂有四偈有二。初
二明果行自在。次二明因行自在。七当知下
明世界清净庄严及结也。第二风所持香海
明地上有小香水海等。五明香河绕香海
广作利益。六明河中有宝树庄严。七有少
长行。一一境界有尘数庄严。亦可结分齐
耳。诸文并有二。初长行次偈颂。第一风本末
中五。一风。二水。三华。四世界金刚。五金刚
山风文有三。谓一总二别三结等。二别中有
十重风耳。偈文有二十。但明用相略不辨
持。文有五。一有七辨因住持严。亦颂前
文。次五佛德圆周十方。次一明此土穷因
陀罗网体。次六明佛事随心自在大用。次一
辨具普贤智行得见闻此土。次金刚地文
有五。初宝地。二地上海。三众宝。四金刚地
出生宝。五光明颂中十七。初九颂上五句。
由佛力故。次八法轮及佛充遍十方。即地
用也。九中初三颂上圆珠地。次一颂金刚
地。次一颂宝庄严。次二颂海。次二颂光明。
斫迦罗此云轮也。八中分二。初四身业体。
次四辨用。三摩尼宝王映中有五句。颂中二
十偈。初三就地以明映净。次五颂华。四颂
云。次二颂刹庄严。次四明此世界十方菩
萨常来不绝。下明修普贤行得入无边佛
刹。四明地上香海中。初总中有十四句。别
颂二十颂上妙宝香等广作佛事。五河中有
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可知。颂有二
十。初十二颂河体及光明。次八广佛圆极自
在。六宝树文有五可知。颂有四偈有二。初
二明果行自在。次二明因行自在。七当知下
明世界清净庄严及结也。第二风所持香海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4b 页
上别持不可说佛刹世界性住。此中有二。
初长行次偈颂。初文分三。初总明佛刹。二
或有下别明住。三或须弥下明世界形。颂
有二十。颂前长行中第二文。初一颂净土
性相。次三略颂住。次五颂形相庄严。次二
明约业浅深显土优劣。次三总显优劣。作
入深方便。次二辨成。次四明能成方便功
力。三明向上持世界文有四子句。初牒上
香海河等并列名。二明所出莲华。三明华
所持十二佛国海七世界性。四如是下结等
馀方。此有二可知。若依下瞿夷文内。除三
千界外有十世界。一性。二海。三轮。四圆满。
五分别。六旋。七转。八莲华。九须弥。十相。又
义言此十界互为首。馀九庄严成一百句。今
此世界。或是莲华。或是海。馀者共严也。可
准思之。世界成相虽有众多。义由难解。所
以知耶。依此经文更有刹名。不知是何。今
依一义。此刹非是如上诸相。由说佛刹无
上诸相高下别故。依佛取处名刹名土。即
无别异高下。若约众生取土。即有诸相高
下。文言常转法轮处者约众生说也。若依
此解文少可寻。又大论中第五十卷内。复次
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
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
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
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
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
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
佛所度之分(此约三乘说)。又大经本中十种世界。
初长行次偈颂。初文分三。初总明佛刹。二
或有下别明住。三或须弥下明世界形。颂
有二十。颂前长行中第二文。初一颂净土
性相。次三略颂住。次五颂形相庄严。次二
明约业浅深显土优劣。次三总显优劣。作
入深方便。次二辨成。次四明能成方便功
力。三明向上持世界文有四子句。初牒上
香海河等并列名。二明所出莲华。三明华
所持十二佛国海七世界性。四如是下结等
馀方。此有二可知。若依下瞿夷文内。除三
千界外有十世界。一性。二海。三轮。四圆满。
五分别。六旋。七转。八莲华。九须弥。十相。又
义言此十界互为首。馀九庄严成一百句。今
此世界。或是莲华。或是海。馀者共严也。可
准思之。世界成相虽有众多。义由难解。所
以知耶。依此经文更有刹名。不知是何。今
依一义。此刹非是如上诸相。由说佛刹无
上诸相高下别故。依佛取处名刹名土。即
无别异高下。若约众生取土。即有诸相高
下。文言常转法轮处者约众生说也。若依
此解文少可寻。又大论中第五十卷内。复次
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
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
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
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
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
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
佛所度之分(此约三乘说)。又大经本中十种世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4c 页
一世界性。是同类义。二世界海。色类多义。复
深广义。三世界轮。齐用义故。四世界圆满。具
德义故。五世界分别。是不杂义。六世界旋。是
正旋义。七世界转。侧转义。八世界莲华。敷发
义。九世界须弥。是胜妙义。十世界相。是形貌
义。何故说十。欲显无量故。问何故一中具
见一切土答为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
同。佛摄众生所现世界及佛土等似彼报
土引诸众生。仍摄佛境尽故使然也。又问
何故大论明世界海。与此经不同。答彼为
三乘人方便渐释故不同也。第三颂上二大
段文有七十偈。大分为九。初二十颂上成
坏世界海次二颂上庄严及住世界。次十八
颂清净世界。次五颂体世界。次五颂起具
因缘世界。次六颂形世界。次二颂劫世界。
次五颂佛出世界。馀七颂说世界。就初二
十句内。初十一法说。次九喻说。又此结对染
器世界交络结之。所以者。为欲引下信心
显入上法方便。故此准之。次第二文辨得
果之因缘答前二十三问中一切菩萨所修
行两问。论土因者如经可知。文中分四。一
举往世佛及土是起因缘。二佛子彼焰光城
中下辨因人即童子也。三明见佛得定。即
为自分正因。四彼佛灭后下明复见佛得
定。有二可知。即为胜进因。此文具彰因门
理教行事因果三世自他主伴人法因缘本生
记别普贤法门等具成。可准前取之。又此
等何以无重颂偈者。答凡颂有二。一少摄
多义。二异时为后来者。此等若颂即无上二
深广义。三世界轮。齐用义故。四世界圆满。具
德义故。五世界分别。是不杂义。六世界旋。是
正旋义。七世界转。侧转义。八世界莲华。敷发
义。九世界须弥。是胜妙义。十世界相。是形貌
义。何故说十。欲显无量故。问何故一中具
见一切土答为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
同。佛摄众生所现世界及佛土等似彼报
土引诸众生。仍摄佛境尽故使然也。又问
何故大论明世界海。与此经不同。答彼为
三乘人方便渐释故不同也。第三颂上二大
段文有七十偈。大分为九。初二十颂上成
坏世界海次二颂上庄严及住世界。次十八
颂清净世界。次五颂体世界。次五颂起具
因缘世界。次六颂形世界。次二颂劫世界。
次五颂佛出世界。馀七颂说世界。就初二
十句内。初十一法说。次九喻说。又此结对染
器世界交络结之。所以者。为欲引下信心
显入上法方便。故此准之。次第二文辨得
果之因缘答前二十三问中一切菩萨所修
行两问。论土因者如经可知。文中分四。一
举往世佛及土是起因缘。二佛子彼焰光城
中下辨因人即童子也。三明见佛得定。即
为自分正因。四彼佛灭后下明复见佛得
定。有二可知。即为胜进因。此文具彰因门
理教行事因果三世自他主伴人法因缘本生
记别普贤法门等具成。可准前取之。又此
等何以无重颂偈者。答凡颂有二。一少摄
多义。二异时为后来者。此等若颂即无上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5a 页
义。此可思之。初文分四。一明久远劫数。二
尔时有世界下明土处。三时彼林中下明有
道场华座。四过百岁下明佛出世。第三见佛
得定有四。一时彼童子明得定有二可知。
二时普庄严童子下以定力说偈。三尔时善
慧王下明王闻偈喜复更说偈。四尔时善慧
王下明与劝大众往佛所。童子偈文有三。
初生起。二正颂。三明音分齐。偈中初四赞
佛难闻。次三颂佛慈光益世。次一劝众诣
佛供养。王九偈中。初生起。二正颂偈。初一总
劝众诣佛。次七教令严供具。次一教令与
眷属俱供见佛。四往诣佛所文分四。一往
佛所有二可知。二尔时如来下佛为说经。
三尔时童子下明获益。即自分中胜进也。四
尔时功德下辨佛寿命起后说文。三闻经得
定获益文分四。一明得定。二童子偈赞令
众得益。三说是偈时下正明益相。四佛说偈
印成令发心者心坚固。就童子十偈初二
赞佛法身。次七明佛久修愿行今令众见。
后一举佛德劝菩萨修行。佛偈文分四。初
三叹童子有勇猛力。次四叹普庄严大精进
力。次一授记。由供佛故成佛。次一引證。
劝令勇猛遍诸世界。此中因得定其位者。
童子第一见佛当十信满心自分。第二闻法
当十信满心胜进。第三见佛当解位初心自
分。第四闻法当解位初心增上也。所以知
者。以童子所得三昧用比上下诸位经文。
是以得知耳。此略无颂。何以竟会不明得
益者有二意。一此经佛初成道总显法轮
尔时有世界下明土处。三时彼林中下明有
道场华座。四过百岁下明佛出世。第三见佛
得定有四。一时彼童子明得定有二可知。
二时普庄严童子下以定力说偈。三尔时善
慧王下明王闻偈喜复更说偈。四尔时善慧
王下明与劝大众往佛所。童子偈文有三。
初生起。二正颂。三明音分齐。偈中初四赞
佛难闻。次三颂佛慈光益世。次一劝众诣
佛供养。王九偈中。初生起。二正颂偈。初一总
劝众诣佛。次七教令严供具。次一教令与
眷属俱供见佛。四往诣佛所文分四。一往
佛所有二可知。二尔时如来下佛为说经。
三尔时童子下明获益。即自分中胜进也。四
尔时功德下辨佛寿命起后说文。三闻经得
定获益文分四。一明得定。二童子偈赞令
众得益。三说是偈时下正明益相。四佛说偈
印成令发心者心坚固。就童子十偈初二
赞佛法身。次七明佛久修愿行今令众见。
后一举佛德劝菩萨修行。佛偈文分四。初
三叹童子有勇猛力。次四叹普庄严大精进
力。次一授记。由供佛故成佛。次一引證。
劝令勇猛遍诸世界。此中因得定其位者。
童子第一见佛当十信满心自分。第二闻法
当十信满心胜进。第三见佛当解位初心自
分。第四闻法当解位初心增上也。所以知
者。以童子所得三昧用比上下诸位经文。
是以得知耳。此略无颂。何以竟会不明得
益者有二意。一此经佛初成道总显法轮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5b 页
体。但表佛有法益在后时未即利也。二
如日初出光照高原。此八会次第益菩萨
令其胜进。即是益也。由无中下根故不别
辨益相耳。初会竟讫。
* 第二会普光堂如来名号品第三
有四。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分文释。
释
名者有二。一处名。普者德普。光者智光。亦
可光普。二品名者。名即通名。号者别号。
二
来意者此有二意。一会来意。二品来意。何故
会来。前举净土为所信境。次辨能信心故
也。二品来意者。前辨所依土。次土中化主人
名故也。
三宗体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二约
法。人者化主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如文应
知。但局此会。二约法出体者。谓十信行
法。后当分别。名号品以化悲德自在相为
宗。亦可是佛国海为宗。
四释文者。依大光
律师云。前会普贤承力说净土依果。此下
明因行。此意从会判故也。此为前会果广
而因略。此会因广而果略故尔也。问何故因
与果同会者。答计行应别。今但为显法依
人弘故。同一会不分别也。就前三品正报
中。初名号明佛身业。二四谛品是佛口业。三
光明觉辨佛意业。又亦可名号品显土以生
信。二四谛品彰法是宝。三光觉品显法增
微成下轨则也。就名号大分有二。初辨
此会序。二是时文殊师利下明其正说。序文
分四。初明住处及佛德。二与十佛国土下
辨所被机及其助化。三诸菩萨作是念下明
欲请。四尔时世尊下辨集馀方新众以发
如日初出光照高原。此八会次第益菩萨
令其胜进。即是益也。由无中下根故不别
辨益相耳。初会竟讫。
* 第二会普光堂如来名号品第三
有四。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分文释。
释
名者有二。一处名。普者德普。光者智光。亦
可光普。二品名者。名即通名。号者别号。
二
来意者此有二意。一会来意。二品来意。何故
会来。前举净土为所信境。次辨能信心故
也。二品来意者。前辨所依土。次土中化主人
名故也。
三宗体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二约
法。人者化主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如文应
知。但局此会。二约法出体者。谓十信行
法。后当分别。名号品以化悲德自在相为
宗。亦可是佛国海为宗。
四释文者。依大光
律师云。前会普贤承力说净土依果。此下
明因行。此意从会判故也。此为前会果广
而因略。此会因广而果略故尔也。问何故因
与果同会者。答计行应别。今但为显法依
人弘故。同一会不分别也。就前三品正报
中。初名号明佛身业。二四谛品是佛口业。三
光明觉辨佛意业。又亦可名号品显土以生
信。二四谛品彰法是宝。三光觉品显法增
微成下轨则也。就名号大分有二。初辨
此会序。二是时文殊师利下明其正说。序文
分四。初明住处及佛德。二与十佛国土下
辨所被机及其助化。三诸菩萨作是念下明
欲请。四尔时世尊下辨集馀方新众以发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5c 页
起。今约长分为定。何者长分为八。一举处
及化主并叹佛德明显法因缘。二明所被
机。三明陈所疑事。四辨集新众。五文殊叹
曰快哉下叹化事甚深成土难测。六四谛品
下教法甚深谛言设则。七光觉品下许说方
便显法渐次彰其浅深。八明难品下正陈
行仪辨法浅深之状相也。何意树堂并说
者。为此堂在树南同处。诸鬼神龙为佛作
故尔也。就初叹德文有二。初辨證性明自
利。二至无碍趣下辨利他德。自利有五句
可知。利他有五可知。二列所被众。此中有
四。一简大异小。二简始异终。三简新异
旧。四叹德。就叹德文有十分二。初举二
章门。二有八句。四句对前一门也。二二自
他利。三时众请文有四十四句。问所以此会
通问上位及果德者。此会是起行初并复对
化主。文次故尔也。亦可此问佛土。非世界
海可思之。问内分三。初十问辨法身三轮
果即生信之境。即先际佛法即此会答之。次
开示下有二十问辨中际佛法。至菩萨住
处品已来答之。次佛无上下有十四问辨
后际佛法。讫小相品已来答之。大光师但
作三十三问。即合随喜等十句总为一问。
此最好也。先际内初五问名号品答。次二四
谛答。次一光觉答。次随佛刹起等者明难等
三品等答。示成正觉亦光觉答之。贤首品亦
有答相。亦可并尽性起品来答之。中际内
初三及第五问位法。第四十藏十愿下有五。
问行法位法可知。十愿十自在等从升忉利
及化主并叹佛德明显法因缘。二明所被
机。三明陈所疑事。四辨集新众。五文殊叹
曰快哉下叹化事甚深成土难测。六四谛品
下教法甚深谛言设则。七光觉品下许说方
便显法渐次彰其浅深。八明难品下正陈
行仪辨法浅深之状相也。何意树堂并说
者。为此堂在树南同处。诸鬼神龙为佛作
故尔也。就初叹德文有二。初辨證性明自
利。二至无碍趣下辨利他德。自利有五句
可知。利他有五可知。二列所被众。此中有
四。一简大异小。二简始异终。三简新异
旧。四叹德。就叹德文有十分二。初举二
章门。二有八句。四句对前一门也。二二自
他利。三时众请文有四十四句。问所以此会
通问上位及果德者。此会是起行初并复对
化主。文次故尔也。亦可此问佛土。非世界
海可思之。问内分三。初十问辨法身三轮
果即生信之境。即先际佛法即此会答之。次
开示下有二十问辨中际佛法。至菩萨住
处品已来答之。次佛无上下有十四问辨
后际佛法。讫小相品已来答之。大光师但
作三十三问。即合随喜等十句总为一问。
此最好也。先际内初五问名号品答。次二四
谛答。次一光觉答。次随佛刹起等者明难等
三品等答。示成正觉亦光觉答之。贤首品亦
有答相。亦可并尽性起品来答之。中际内
初三及第五问位法。第四十藏十愿下有五。
问行法位法可知。十愿十自在等从升忉利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6a 页
天品尽十地品答之。次十定等十四句从
十明品讫菩萨住处品答之。后际十三问
佛不思议品讫小相品答之。十愿十明品
答。十自在下十无尽藏品答之。十顶不见
别答。十忍品答此十定。定即忍也。此由品
分故尔。若通即对文当知。第四集新众文
有二。初明能集。此句文局而义通下会也。
二辨所集。即如其像者。一如器像。二如器
所对境像。像者缘集似故。影现故也。即如其
像现神通力者。正以果德圆极体融至顺
冥津无外缘无不在故。能随其行别位殊
故。显会相应也。所以放光下觉品重明者。
此为一事表二法故。分文二处也。一为集
众。二为寄法浅深三辨所集。土同色者表
功德显外也。佛同智者内解元也。菩萨
同首也进行始也。座同莲华将成果初也。
所以集众等先从东方。为显开明之初生
长之始故也。第二正说文。若长分此即第五
叹化主甚深。所以此会不入定者。明法体
不住随器不同。若对胜器法深故须审。今
十信解劣不表法深。加劝等准此可知。所
以文殊说三品为平等妙慧智住胜境方
显法故。所以文殊说此品为妙慧善达佛
国海故。此文有四。初叹众希有二句可
知。二诸佛子下略牒所问法明不思议。三
何以故下列名广释。四是皆如来下结叹摄
化益。第二有十句可知。第三文内初总次
别。总内分四。初责。二答。三重问。四重答。此
中初一总。馀十六别可知。诸四天下列十六
十明品讫菩萨住处品答之。后际十三问
佛不思议品讫小相品答之。十愿十明品
答。十自在下十无尽藏品答之。十顶不见
别答。十忍品答此十定。定即忍也。此由品
分故尔。若通即对文当知。第四集新众文
有二。初明能集。此句文局而义通下会也。
二辨所集。即如其像者。一如器像。二如器
所对境像。像者缘集似故。影现故也。即如其
像现神通力者。正以果德圆极体融至顺
冥津无外缘无不在故。能随其行别位殊
故。显会相应也。所以放光下觉品重明者。
此为一事表二法故。分文二处也。一为集
众。二为寄法浅深三辨所集。土同色者表
功德显外也。佛同智者内解元也。菩萨
同首也进行始也。座同莲华将成果初也。
所以集众等先从东方。为显开明之初生
长之始故也。第二正说文。若长分此即第五
叹化主甚深。所以此会不入定者。明法体
不住随器不同。若对胜器法深故须审。今
十信解劣不表法深。加劝等准此可知。所
以文殊说三品为平等妙慧智住胜境方
显法故。所以文殊说此品为妙慧善达佛
国海故。此文有四。初叹众希有二句可
知。二诸佛子下略牒所问法明不思议。三
何以故下列名广释。四是皆如来下结叹摄
化益。第二有十句可知。第三文内初总次
别。总内分四。初责。二答。三重问。四重答。此
中初一总。馀十六别可知。诸四天下列十六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6b 页
句。所化机相不同。證成名号各异。此等名是
别非通。此中正举诠显其净土也。二何以
故广文中分二。初责。次答。答文分三。一明
此三千大千界名号不同。二有密训下明馀
三千界。三如是东方下广解尽界名号也。
此既明一佛土名。何以取上下者。此为上
下亦无方傍亦无际以显教圆也。此意如
文耳。
* 四谛品第四
四门同前。
一辨名四者。数谛者有作无作圣
谛实故也。
二来意。何故来者。前叹化主。此
叹所说教法。何故独此会明。答此起化初
故。总叹人法深胜故。
三辨宗。此叹教法谛
实甚深为宗。
四分文释。此文分三。初略列
此方三千谛名。二列十方三千四谛。三佛子
如此娑婆下广辨无边界者。凡四谛有二。有
作。无作。此中文通意唯无作。真实不虚。问何
故不依一谛而依四谛设则者。为通与
下三乘人作见闻境成后起信入道缘故。
又亦可此通有作无作。为是一乘共教故。
一乘有作即空。一乘无作不空。此可思之
也。所以文殊说者妙慧善达虚实故。四谛
义讫。
* 光明觉品第五
四门同前。
一辨名者。如来即化主。光者智
体。明者用。觉者开晓于缘耳。又觉诸菩萨。
二来意。何故来者。将欲说故。集有缘众并
显法分齐也。
三宗为集同法众亦显法增
微。人法体相用准之。
四分文释者。此上
别非通。此中正举诠显其净土也。二何以
故广文中分二。初责。次答。答文分三。一明
此三千大千界名号不同。二有密训下明馀
三千界。三如是东方下广解尽界名号也。
此既明一佛土名。何以取上下者。此为上
下亦无方傍亦无际以显教圆也。此意如
文耳。
* 四谛品第四
四门同前。
一辨名四者。数谛者有作无作圣
谛实故也。
二来意。何故来者。前叹化主。此
叹所说教法。何故独此会明。答此起化初
故。总叹人法深胜故。
三辨宗。此叹教法谛
实甚深为宗。
四分文释。此文分三。初略列
此方三千谛名。二列十方三千四谛。三佛子
如此娑婆下广辨无边界者。凡四谛有二。有
作。无作。此中文通意唯无作。真实不虚。问何
故不依一谛而依四谛设则者。为通与
下三乘人作见闻境成后起信入道缘故。
又亦可此通有作无作。为是一乘共教故。
一乘有作即空。一乘无作不空。此可思之
也。所以文殊说者妙慧善达虚实故。四谛
义讫。
* 光明觉品第五
四门同前。
一辨名者。如来即化主。光者智
体。明者用。觉者开晓于缘耳。又觉诸菩萨。
二来意。何故来者。将欲说故。集有缘众并
显法分齐也。
三宗为集同法众亦显法增
微。人法体相用准之。
四分文释者。此上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6c 页
三品并通下第六会已来。增微有异文局义
通。可思准之。此文有十。初文分六。初佛两
足放光。二明光所照处。谓此三千世出因果
所有法各有二文也。三结分齐。四由佛神
力故见诸菩萨来集有二。初总次别。别有
菩萨土佛三文也。五文殊说偈叹佛一乘。
三乘小乘法是一乘信法方便也。六如此处
下结类馀方。馀九同然。略无结文。因此料
简诸会放光隐伏同异者。第一会放光有十
意如文。即为證法始。名号品初神力集众
显其位相。光觉品初相轮光显信位所依法
分齐。次佛神力集众显当位中所成德。此经
中云神力。未必放光。次菩萨说偈者即明
当会所解理事法分齐。此法依位成耳。问此
处显位集众。何故别品明。下四会不尔。欲
显摄化所依佛土及显教谛实入其当位
并与下为则故尔。佛足相轮放光示十信
是行足圆备故也。此中放光分齐有二十五
重。初九别列。馀者总结。文相如经。第二文
辨光照现可知。第四文内所以文殊在前
贤首在后为表智先福后故。又明前智行
后位故也。文殊者此云妙德。妙慧行也。又
此中光觉在于一时。而能别见远近。又诸方
运集只是一人而令众异见。未必有多。又诸
方往来者唯见当处集。未必见馀方交往
者。又诸方光及现十方所有者并见当中。
未见偏处者。此为以报法摄化土所有故
也。又亦前机自变当处自心为本。所以诸
事随心为正化者无此别相也。此可思
通。可思准之。此文有十。初文分六。初佛两
足放光。二明光所照处。谓此三千世出因果
所有法各有二文也。三结分齐。四由佛神
力故见诸菩萨来集有二。初总次别。别有
菩萨土佛三文也。五文殊说偈叹佛一乘。
三乘小乘法是一乘信法方便也。六如此处
下结类馀方。馀九同然。略无结文。因此料
简诸会放光隐伏同异者。第一会放光有十
意如文。即为證法始。名号品初神力集众
显其位相。光觉品初相轮光显信位所依法
分齐。次佛神力集众显当位中所成德。此经
中云神力。未必放光。次菩萨说偈者即明
当会所解理事法分齐。此法依位成耳。问此
处显位集众。何故别品明。下四会不尔。欲
显摄化所依佛土及显教谛实入其当位
并与下为则故尔。佛足相轮放光示十信
是行足圆备故也。此中放光分齐有二十五
重。初九别列。馀者总结。文相如经。第二文
辨光照现可知。第四文内所以文殊在前
贤首在后为表智先福后故。又明前智行
后位故也。文殊者此云妙德。妙慧行也。又
此中光觉在于一时。而能别见远近。又诸方
运集只是一人而令众异见。未必有多。又诸
方往来者唯见当处集。未必见馀方交往
者。又诸方光及现十方所有者并见当中。
未见偏处者。此为以报法摄化土所有故
也。又亦前机自变当处自心为本。所以诸
事随心为正化者无此别相也。此可思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7a 页
之。第五偈颂文言出文殊。意表馀十菩萨。
所以文殊说者示法从慧出故。偈云总明
般若所證。真性相同初地行。又亦可并渐渐
增多故。不可偏表其十地及十菩萨颂
也。又亦十名显数圆。渐多远者显法渐深
耳。大分有三。初一辨取相不应真法。二
有八偈辨离取应实法。次一叹解者有胜
能也。八中初三辨分别无性。次三辨依他
不生。次二真实离相也。亦可八行俱依一境
观。又今辨增相者。约因果各二种。一竖。二
横。因竖约法明净。横即知法宽狭。果者竖
即自分非他分。横则得处多少也。又下诸集
众叹德并叹当位分齐。所成知见下可准
之。第二觉首偈文。此下九偈倍为异耳。总
明知善恶等慈化物益。相同二地戒行。文
分为二。初六明佛觉他令离二边。二有四
明菩萨利益同佛。第三财首偈总辨平等法
财资成益物。相同三地。后智教流益物。文
中初一明佛德性能无碍利生。次九辨幻
现八相正说法身。第四宝首偈相同四地无
摄义。此虽未得但解见也。偈文中三。初五
明佛成其无摄。次四如自所解利众生。次
一喻以显净。第五德首偈相同五地中相续
不异义。明不住道慈悲益物。偈文中三。初五
辨菩萨慈悲不住道。次一正观相续不异义。
次四辨令他成真实净境。文又得十平等
净。一行为一义可知。第六目首偈相同六
地无染净义。偈文中有十七。为四。初二辨
执取不见真佛。即辨失。次四成如量智者
所以文殊说者示法从慧出故。偈云总明
般若所證。真性相同初地行。又亦可并渐渐
增多故。不可偏表其十地及十菩萨颂
也。又亦十名显数圆。渐多远者显法渐深
耳。大分有三。初一辨取相不应真法。二
有八偈辨离取应实法。次一叹解者有胜
能也。八中初三辨分别无性。次三辨依他
不生。次二真实离相也。亦可八行俱依一境
观。又今辨增相者。约因果各二种。一竖。二
横。因竖约法明净。横即知法宽狭。果者竖
即自分非他分。横则得处多少也。又下诸集
众叹德并叹当位分齐。所成知见下可准
之。第二觉首偈文。此下九偈倍为异耳。总
明知善恶等慈化物益。相同二地戒行。文
分为二。初六明佛觉他令离二边。二有四
明菩萨利益同佛。第三财首偈总辨平等法
财资成益物。相同三地。后智教流益物。文
中初一明佛德性能无碍利生。次九辨幻
现八相正说法身。第四宝首偈相同四地无
摄义。此虽未得但解见也。偈文中三。初五
明佛成其无摄。次四如自所解利众生。次
一喻以显净。第五德首偈相同五地中相续
不异义。明不住道慈悲益物。偈文中三。初五
辨菩萨慈悲不住道。次一正观相续不异义。
次四辨令他成真实净境。文又得十平等
净。一行为一义可知。第六目首偈相同六
地无染净义。偈文中有十七。为四。初二辨
执取不见真佛。即辨失。次四成如量智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7b 页
得见报佛。此即德耳。次六辨得正体智者
见法身。次五明法深微显解分齐。又此中
上下有二文同异。一者一中多一数中见十
故。多中一者十数中见一故。又一即多者一
数即多而不见一故。多即一者多数即一而
不见多也。此可准之。又即事辨一多。二异
事辨一多。可思之。第七进首偈相同七地
中种种法无别异义。偈文中三。初六辨空
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即叹德也。次十劝观
实性显解方仪。次四明于理量二境入得
胜法也。第八法首偈相同八地无增减法界
义。文中初二明佛成理智故能灭障。次六
叹佛深法益。次十二劝摄果性三世用力
也。于二为一对。初一辨智入法。次一结成
智用。又长分为十耳。外即净土摄生。内
则成其自实也。第九智首法门相同九地
明大悲利他自在智。偈文中初二辨意业。次
十六明口业。次二辨得法无碍故大用无碍。
又初二总。次广叹用相也。第十贤首偈相
同十地业自在后智用也。偈文初十四正辨
业自在。次六喻说十四中。初五明观实性
得依果因。次九明观业自在故得正果因。
初五文中。二行体。三行用。九文内分四。初
三明顺真如观故得菩提果。次二修事观
故得法身果。次二修慈悲故得化身果。次
二从佛闻法故得报身果也。此品答上第
八佛功德势力及第十示成正觉二问。问何
故约增光觉集众。答为表法有浅深行
有增微故也。此文与后为则。今略开诸
见法身。次五明法深微显解分齐。又此中
上下有二文同异。一者一中多一数中见十
故。多中一者十数中见一故。又一即多者一
数即多而不见一故。多即一者多数即一而
不见多也。此可准之。又即事辨一多。二异
事辨一多。可思之。第七进首偈相同七地
中种种法无别异义。偈文中三。初六辨空
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即叹德也。次十劝观
实性显解方仪。次四明于理量二境入得
胜法也。第八法首偈相同八地无增减法界
义。文中初二明佛成理智故能灭障。次六
叹佛深法益。次十二劝摄果性三世用力
也。于二为一对。初一辨智入法。次一结成
智用。又长分为十耳。外即净土摄生。内
则成其自实也。第九智首法门相同九地
明大悲利他自在智。偈文中初二辨意业。次
十六明口业。次二辨得法无碍故大用无碍。
又初二总。次广叹用相也。第十贤首偈相
同十地业自在后智用也。偈文初十四正辨
业自在。次六喻说十四中。初五明观实性
得依果因。次九明观业自在故得正果因。
初五文中。二行体。三行用。九文内分四。初
三明顺真如观故得菩提果。次二修事观
故得法身果。次二修慈悲故得化身果。次
二从佛闻法故得报身果也。此品答上第
八佛功德势力及第十示成正觉二问。问何
故约增光觉集众。答为表法有浅深行
有增微故也。此文与后为则。今略开诸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7c 页
位为二十二门。六道因果即为六门。声闻
辟支二人因果。通说复为二门。声闻辟支所
依之佛。为彼二机说四谛教及十二因缘
教。即分佛通因及果复为二门。声闻缘觉
回心入大乘。于初教处。通因及果复为二
门。直进初心菩萨通因及果复为一门。直
进熟教及回心熟教通因及果复为二门。顿
教因果复为一门。从愚法声闻总摄诸位
乾慧地已上菩萨及佛复为一门。普贤位中
从信已上乃至十地。皆通因果菩萨及佛
复为五门。此依普贤阿含说。
* 明难品第六
五门分别。
一释品名及来意。明难者有二。
一约法。明十义深微故也。
二约辞。论难显
义情故也。明者教。难者十义。又明者智。难
者论道也。来意者何故来。众集已。为说信
法成解故来也。馀义可知。二出所治。一瞋
障百法明门之障。此下生解断障凡有四
义。一约生信。即初地断使种。二约位。即解
位使习种俱断。
三约行。即十信满心使习种
等俱断。
四约实。即本来不须断。自体净也
可准思之。又问断惑相云何。答非初非中
后。前中后取故。云何断。如虚空。此是三乘
共学义也。三明所得。得百法明门。若约行
门即得华严三昧。四辨所成成其信。谓十
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
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
十愿心。如经初发心住未土住前。有此十心
名字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
辟支二人因果。通说复为二门。声闻辟支所
依之佛。为彼二机说四谛教及十二因缘
教。即分佛通因及果复为二门。声闻缘觉
回心入大乘。于初教处。通因及果复为二
门。直进初心菩萨通因及果复为一门。直
进熟教及回心熟教通因及果复为二门。顿
教因果复为一门。从愚法声闻总摄诸位
乾慧地已上菩萨及佛复为一门。普贤位中
从信已上乃至十地。皆通因果菩萨及佛
复为五门。此依普贤阿含说。
* 明难品第六
五门分别。
一释品名及来意。明难者有二。
一约法。明十义深微故也。
二约辞。论难显
义情故也。明者教。难者十义。又明者智。难
者论道也。来意者何故来。众集已。为说信
法成解故来也。馀义可知。二出所治。一瞋
障百法明门之障。此下生解断障凡有四
义。一约生信。即初地断使种。二约位。即解
位使习种俱断。
三约行。即十信满心使习种
等俱断。
四约实。即本来不须断。自体净也
可准思之。又问断惑相云何。答非初非中
后。前中后取故。云何断。如虚空。此是三乘
共学义也。三明所得。得百法明门。若约行
门即得华严三昧。四辨所成成其信。谓十
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
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
十愿心。如经初发心住未土住前。有此十心
名字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8a 页
住位中增修百法明门。十心之中心心有十
故成百法。常发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
性中修行一切愿。依此下文有一百四十
事上行愿。依璎珞经。有二十四行中成愿。
即此品宗。此约别相语。通义如论应知。宗
者有二义。若约品即以十深义为宗。若约
会即用十信位法为宗也。
五辨文者。正宗
文中上辨举果劝乐生信分。自下第二修因
契果生解分即所学法也。亦可是第八显其
解行义。或辨法浅深之状相也。文中分二。
初讫小相已来明方便对治修成因果。二普
贤菩萨品下讫性起品明自体因果。释意可
知。初为修成者依闻熏修起故。所以名
性起修显者本性今成故。又圆明因果实觉
发中故。约三际辨者。此明难品讫贤首明
始起于先际。二忉利天下善修于中际。三不
思议法品讫小相终显于后际也。次约四
成就者。初辨未信令信。二忉利天下明已
信成解行。三十地品下已入者成就。四不思
议下已成就者令解脱。馀准可知。又约修
成分亦好。又从此下并是序分。第六一会是
其正宗。前是阿含。后名义證故。又为第六
会中广出本有修成体相等故知也。此可思
准。初信文分三。初一品明依法生解。二净
行品依解成行。三贤首品明依行彰德以
成位耳。初文中分二。初明问答显十种深
义。二尔时娑婆界下显解行入法界圆通无
碍。即明法益耳。初文有二。一文殊问众人
答。明妙慧导众行。二众人问文殊答。明以
故成百法。常发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
性中修行一切愿。依此下文有一百四十
事上行愿。依璎珞经。有二十四行中成愿。
即此品宗。此约别相语。通义如论应知。宗
者有二义。若约品即以十深义为宗。若约
会即用十信位法为宗也。
五辨文者。正宗
文中上辨举果劝乐生信分。自下第二修因
契果生解分即所学法也。亦可是第八显其
解行义。或辨法浅深之状相也。文中分二。
初讫小相已来明方便对治修成因果。二普
贤菩萨品下讫性起品明自体因果。释意可
知。初为修成者依闻熏修起故。所以名
性起修显者本性今成故。又圆明因果实觉
发中故。约三际辨者。此明难品讫贤首明
始起于先际。二忉利天下善修于中际。三不
思议法品讫小相终显于后际也。次约四
成就者。初辨未信令信。二忉利天下明已
信成解行。三十地品下已入者成就。四不思
议下已成就者令解脱。馀准可知。又约修
成分亦好。又从此下并是序分。第六一会是
其正宗。前是阿含。后名义證故。又为第六
会中广出本有修成体相等故知也。此可思
准。初信文分三。初一品明依法生解。二净
行品依解成行。三贤首品明依行彰德以
成位耳。初文中分二。初明问答显十种深
义。二尔时娑婆界下显解行入法界圆通无
碍。即明法益耳。初文有二。一文殊问众人
答。明妙慧导众行。二众人问文殊答。明以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8b 页
众行成妙慧。文有十义。一缘起甚深。二教
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佛说法甚深。五福田
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助道甚深。
九一乘甚深。十佛境界甚深。所以初缘起
者由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故
也。缘起者黎耶共善等三性及无为集起故
也。文中问答即为二耳。问内有四。初总告。
次立正义。三申问。四起后难有二意如
文。共成一缘起相违难。问意云何心以无分
别为一性。云何能成种种事也。若能成者
不应无分别耳。二既诸法并无知者。所作
云何仍有真俗事也。又解但是一问。后文是
结耳。问文十事可知。答意但为无分别不
住故能成众事。若知分别不可成也。问既
不分别。云何成因果。答作无主故。反示可
见耳。偈文分三。初一赞请劝听以许说。二
有七偈法说譬况以显理。次有三对彼前
法明观行也。第二文分二。初五举法答上
问。次二遣伏执。初有二。初法次喻。所以得
知不住故作。偈云诸法不自在故。云何知
作时不知。偈云求实不可得故。馀可知耳。
次喻有四。初约缘成相续经时喻。次一约
缘起有为生灭喻。次一约因缘腾击动成喻。
次一约缘起体相互依喻。伏疑云既不分别
云何流转。偈云由眼耳故。复云既也无自。
云何有现相。偈云示现转故。文言不相知
者非谓情知。今言有力性作也。二自不对
故云不相知。用自性为知法之始也。观文
分三。初牒前理。对法辨观。成分别无相
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佛说法甚深。五福田
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助道甚深。
九一乘甚深。十佛境界甚深。所以初缘起
者由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故
也。缘起者黎耶共善等三性及无为集起故
也。文中问答即为二耳。问内有四。初总告。
次立正义。三申问。四起后难有二意如
文。共成一缘起相违难。问意云何心以无分
别为一性。云何能成种种事也。若能成者
不应无分别耳。二既诸法并无知者。所作
云何仍有真俗事也。又解但是一问。后文是
结耳。问文十事可知。答意但为无分别不
住故能成众事。若知分别不可成也。问既
不分别。云何成因果。答作无主故。反示可
见耳。偈文分三。初一赞请劝听以许说。二
有七偈法说譬况以显理。次有三对彼前
法明观行也。第二文分二。初五举法答上
问。次二遣伏执。初有二。初法次喻。所以得
知不住故作。偈云诸法不自在故。云何知
作时不知。偈云求实不可得故。馀可知耳。
次喻有四。初约缘成相续经时喻。次一约
缘起有为生灭喻。次一约因缘腾击动成喻。
次一约缘起体相互依喻。伏疑云既不分别
云何流转。偈云由眼耳故。复云既也无自。
云何有现相。偈云示现转故。文言不相知
者非谓情知。今言有力性作也。二自不对
故云不相知。用自性为知法之始也。观文
分三。初牒前理。对法辨观。成分别无相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8c 页
观。二一依他无生观。三一偈真实无性也。所
以觉首说者知觉法始故。第二教化甚深中
分二。初问后答。何意来。前摄心入理。此后
智度生。财是法财。问有二。初总告。次别。别
中有三。初一总。次十一别。三一结问也。第
二文有十一句相生。问文可知。问意云何
如上说。若众生无性。云何教化。若随教化。
云何心住无性。答文有二。初生起。二偈答。
义意但以知境无性。虽在缘即离取非也。
但为无生故化反示可知。偈文分二。初赞
问者许说劝听。二示正义。正义文分三。初
三偈总示正义。次四约观门显示。次有二
偈示伏疑。初文分三。初一总示。次一正明
约内身示观行。次一以内类外辨化生
无取。第二约观门辨者有四。一举因缘无
始明所观法。次一劝观。次一明诸法是无。
即约观释相。次一正约唯识门以遣。三伏
疑有二。一既世法本然无性。众生何故不
知。偈云悉虚妄故。二若法无者何以种种
现。偈云从缘起无异相故。所以财首说者
能以正法财施众生故。第三业果甚深有
问答二文。问有五。初告。次立义。三问。四结。
五生后。第三问文有五对十句可知。问意
既性无我所。云何受苦乐。若受苦乐云何
仍说无性。此是理事相违难。问与前缘起
难何别。答前是二事相违故别也。答意为苦
乐即性无别体。为是不违耳。偈文分二。初
法。次喻。喻文有九。一辨依他离性喻。二缘
起成有喻。三因缘现果喻。四缘果离性喻。此
以觉首说者知觉法始故。第二教化甚深中
分二。初问后答。何意来。前摄心入理。此后
智度生。财是法财。问有二。初总告。次别。别
中有三。初一总。次十一别。三一结问也。第
二文有十一句相生。问文可知。问意云何
如上说。若众生无性。云何教化。若随教化。
云何心住无性。答文有二。初生起。二偈答。
义意但以知境无性。虽在缘即离取非也。
但为无生故化反示可知。偈文分二。初赞
问者许说劝听。二示正义。正义文分三。初
三偈总示正义。次四约观门显示。次有二
偈示伏疑。初文分三。初一总示。次一正明
约内身示观行。次一以内类外辨化生
无取。第二约观门辨者有四。一举因缘无
始明所观法。次一劝观。次一明诸法是无。
即约观释相。次一正约唯识门以遣。三伏
疑有二。一既世法本然无性。众生何故不
知。偈云悉虚妄故。二若法无者何以种种
现。偈云从缘起无异相故。所以财首说者
能以正法财施众生故。第三业果甚深有
问答二文。问有五。初告。次立义。三问。四结。
五生后。第三问文有五对十句可知。问意
既性无我所。云何受苦乐。若受苦乐云何
仍说无性。此是理事相违难。问与前缘起
难何别。答前是二事相违故别也。答意为苦
乐即性无别体。为是不违耳。偈文分二。初
法。次喻。喻文有九。一辨依他离性喻。二缘
起成有喻。三因缘现果喻。四缘果离性喻。此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9a 页
望能熏。五因体无杂喻。六受生离作喻。七果
报无本喻。八胜事无根喻。此望用耳。亦可互
彰。九有无同性喻。此并不坏世间说第一
义也。所以宝首说者能事中显理。初得可
贵故。第四说法甚深。初问次答。问文总别二
文。别中分四。初辨所得法。二十句正陈问。
三而法下结。四生后难文有十种相违。问意
法若非一可随言并实。法若不应言教便
是妄。此是教义相违难。答意所言一者法唯
一不住义也。亦可一善巧是故能贯。众教仍
一义成也。偈文分二。初赞问者。二约喻显
示。喻中有九。第一明法能荷负万机喻。二
缘灭众惑喻。三入器无变喻。此望德用。四
拂动诸根喻。五应欲随润喻。六缘生众德
喻。七拣染赴净喻。八应物无往喻。九应缘
住体喻。所以德首说者为初显法多能故。
第五福田甚深。文相准前可知。问中有二。
初告举正义。二成难。难中有四。初总告。
次别。三结。四生后。别有十句。问答相可解。
此是因缘相违难也。偈文有十。一缘能现果
喻。二对机随解喻。三权巧令喜喻。四应感
令喜喻。五物感现形喻。六缘灭众惑喻。七
对治诸惑喻。亦可起缘分齐。八悲情普被
喻。九动拂诸有喻。十毒灭三有喻。所以
目首说者初见法明白故。第六正教甚深。文
有二。初问次答。问中有四。初总告。二正问。
三结。四生后。问文约所知十法为问。问意
云何若教能断。即不须更后知因果方得
断也。若要须知因果方断者立教有何益
报无本喻。八胜事无根喻。此望用耳。亦可互
彰。九有无同性喻。此并不坏世间说第一
义也。所以宝首说者能事中显理。初得可
贵故。第四说法甚深。初问次答。问文总别二
文。别中分四。初辨所得法。二十句正陈问。
三而法下结。四生后难文有十种相违。问意
法若非一可随言并实。法若不应言教便
是妄。此是教义相违难。答意所言一者法唯
一不住义也。亦可一善巧是故能贯。众教仍
一义成也。偈文分二。初赞问者。二约喻显
示。喻中有九。第一明法能荷负万机喻。二
缘灭众惑喻。三入器无变喻。此望德用。四
拂动诸根喻。五应欲随润喻。六缘生众德
喻。七拣染赴净喻。八应物无往喻。九应缘
住体喻。所以德首说者为初显法多能故。
第五福田甚深。文相准前可知。问中有二。
初告举正义。二成难。难中有四。初总告。
次别。三结。四生后。别有十句。问答相可解。
此是因缘相违难也。偈文有十。一缘能现果
喻。二对机随解喻。三权巧令喜喻。四应感
令喜喻。五物感现形喻。六缘灭众惑喻。七
对治诸惑喻。亦可起缘分齐。八悲情普被
喻。九动拂诸有喻。十毒灭三有喻。所以
目首说者初见法明白故。第六正教甚深。文
有二。初问次答。问中有四。初总告。二正问。
三结。四生后。问文约所知十法为问。问意
云何若教能断。即不须更后知因果方得
断也。若要须知因果方断者立教有何益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9b 页
也。答意有二。一进二退。退者自无益。进者
教。即有胜用上难是教力相违难也。偈答文
分三。一劝听开二门立宗。次一劝精进
以彰教力。即对初门。次八辨懈怠失对上
第二门。此文初一多闻懈怠喻。二无力懈怠喻
三遍修懈怠喻。四倒修懈怠喻。五过求懈怠
喻。六少力懈怠喻。七少治懈怠喻。八无有出
意喻也。又执我慢高喻。所以进首说者初进
能显成胜德故。第七正行甚深。有问答二
文。问文有二。初告。次问。问中有四可知。第
三所陈句有八可知。问意云何圣说云闻说
法有能断烦恼。云何有闻法不断惑而惑
依心心无所行反能断惑也。此名圣说行
教相违难。答意教不无力。但取不得方故
也。答文分二。初总敕听略说。二以喻况成。
喻文有九。此但举失以显德也。一不如说
行喻。二随说废思喻。三计文迷行喻。四自谓
非分喻。五恶业障碍喻。六不解自说喻。七辨
聪持说喻。八废正成助喻。九隐非现是喻。
所以法首说者能初显法可轨非邪故。第
八助道甚深。偏执此圣说正助相违。问文有
五。初告。二立正义。三正问。四结。五生后。答
文分二。初赞问者许说。此赞者通能所。二
正答。答文分三。初一总答。次四会偏赞意。
三有四偈明正助相成不可废意。会佛说
文有二。初总。次别。文相可知。正助相成文
有四可知。所以智首说者能初善用正助
故。第九一乘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二。
初告。二问。问中有四。初立正义。二问。三结。
教。即有胜用上难是教力相违难也。偈答文
分三。一劝听开二门立宗。次一劝精进
以彰教力。即对初门。次八辨懈怠失对上
第二门。此文初一多闻懈怠喻。二无力懈怠喻
三遍修懈怠喻。四倒修懈怠喻。五过求懈怠
喻。六少力懈怠喻。七少治懈怠喻。八无有出
意喻也。又执我慢高喻。所以进首说者初进
能显成胜德故。第七正行甚深。有问答二
文。问文有二。初告。次问。问中有四可知。第
三所陈句有八可知。问意云何圣说云闻说
法有能断烦恼。云何有闻法不断惑而惑
依心心无所行反能断惑也。此名圣说行
教相违难。答意教不无力。但取不得方故
也。答文分二。初总敕听略说。二以喻况成。
喻文有九。此但举失以显德也。一不如说
行喻。二随说废思喻。三计文迷行喻。四自谓
非分喻。五恶业障碍喻。六不解自说喻。七辨
聪持说喻。八废正成助喻。九隐非现是喻。
所以法首说者能初显法可轨非邪故。第
八助道甚深。偏执此圣说正助相违。问文有
五。初告。二立正义。三正问。四结。五生后。答
文分二。初赞问者许说。此赞者通能所。二
正答。答文分三。初一总答。次四会偏赞意。
三有四偈明正助相成不可废意。会佛说
文有二。初总。次别。文相可知。正助相成文
有四可知。所以智首说者能初善用正助
故。第九一乘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二。
初告。二问。问中有四。初立正义。二问。三结。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29c 页
四生后可知。此是因果体用相违难。答意我
佛因果体用皆同一法。谓法性一法。亦可一
大慈方便法。但众生见异耳。偈文分六。初
二举因果俱一以答上问。次二明自业各
异见。次一成佛本一无别精粗。次一明善行
者得见。次一明佛自在业随物应机。次三
释伏意。意有三可知。亦可唯一耳。所以贤
首说者善开圣法顺理得中故。上来辨一
人问多人。次下明多人问一人。即是第十
佛境界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五。一告。
二结已说。三叹所问者辨德以进问。四正
问。五生后偈颂。今所问有十一相。何故先
文殊覆却难。今但直问者。为彰长位故也。
十一问内文分四重。初三自利德。次四利他
德。次三所利众。又此三通能所也。后一总
明所问广大。一佛所證知分量境界。二能
證境因。三问所入处。四佛境界内度几许
众生。五随顺境界智。六随众生所说法。七
如量智分别知。八佛境为分别识。所不识。
九于何境界中能令众生决定知佛境。十
智照何等众生心为境。十一如境中说何
等广大义。所以文殊说者妙慧达佛境界
为始故。答文有十偈。初一答上佛證境界。
次一答上佛境因。次一答上所入境处。次一
答上佛所度。次一答上何等随佛境智。次
一答上佛境法随众生说。次一答上何等是
佛所知境能分别智知。次半答上识佛境。下
半答前何等能决定知佛境。次一答前佛境
界广。次一答前境界照。亦可依问次第答。
佛因果体用皆同一法。谓法性一法。亦可一
大慈方便法。但众生见异耳。偈文分六。初
二举因果俱一以答上问。次二明自业各
异见。次一成佛本一无别精粗。次一明善行
者得见。次一明佛自在业随物应机。次三
释伏意。意有三可知。亦可唯一耳。所以贤
首说者善开圣法顺理得中故。上来辨一
人问多人。次下明多人问一人。即是第十
佛境界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五。一告。
二结已说。三叹所问者辨德以进问。四正
问。五生后偈颂。今所问有十一相。何故先
文殊覆却难。今但直问者。为彰长位故也。
十一问内文分四重。初三自利德。次四利他
德。次三所利众。又此三通能所也。后一总
明所问广大。一佛所證知分量境界。二能
證境因。三问所入处。四佛境界内度几许
众生。五随顺境界智。六随众生所说法。七
如量智分别知。八佛境为分别识。所不识。
九于何境界中能令众生决定知佛境。十
智照何等众生心为境。十一如境中说何
等广大义。所以文殊说者妙慧达佛境界
为始故。答文有十偈。初一答上佛證境界。
次一答上佛境因。次一答上所入境处。次一
答上佛所度。次一答上何等随佛境智。次
一答上佛境法随众生说。次一答上何等是
佛所知境能分别智知。次半答上识佛境。下
半答前何等能决定知佛境。次一答前佛境
界广。次一答前境界照。亦可依问次第答。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0a 页
次第二大文明既得信解平等无碍现莫二
之相义也。文中有二。初明承力见此刹
无碍。二如是下类通馀方齐见获益。此文有
二。可知。初此方利益文中。又云初总次别
三结。别中如所行法者如上第八智首所
辨六度行法。如所行业者如上第三宝首
所辨随所行业受报亦然等也。如世间行
者如上第六进首所辨精进速出懈怠难脱。
亦如第七法首所辨修行出离多闻不得。随
身行者如上第二财首所辨随身随行见
为教化名随身行。随根行者如上第四德
首所辨佛法虽一随根分多。亦如第五目
首所辨佛田虽一随行分多。随其行分多
随其行报所生之处。持戒毁禁者如上第一
觉首所辨心性虽一随行不同受报各异善
恶等别。说法果报者如上第九贤首所辨随
众生欲诸业及果各令见实名说果报。又
如向前文殊所辨佛境界法亦得名为说
果报矣。又此显现有二。一表法顺理是法
皆真成圣方便。二表法体应理功能明净一
切皆见。
* 净行品第七
四门同前。
一辨名。此中广菩萨修行胜妙
净行之相故名净行品也。亦可净者德无
垢故。行者体。又净者愿。行者所净耳。
二
来意。所以来。依解起行故也。亦可前行次
愿故也。
三以诸愿为宗。
四释文者。此文有
二。初智首问次文殊答。所以智首问文殊
答者。初愿相微非智不受。随相发愿非妙
之相义也。文中有二。初明承力见此刹
无碍。二如是下类通馀方齐见获益。此文有
二。可知。初此方利益文中。又云初总次别
三结。别中如所行法者如上第八智首所
辨六度行法。如所行业者如上第三宝首
所辨随所行业受报亦然等也。如世间行
者如上第六进首所辨精进速出懈怠难脱。
亦如第七法首所辨修行出离多闻不得。随
身行者如上第二财首所辨随身随行见
为教化名随身行。随根行者如上第四德
首所辨佛法虽一随根分多。亦如第五目
首所辨佛田虽一随行分多。随其行分多
随其行报所生之处。持戒毁禁者如上第一
觉首所辨心性虽一随行不同受报各异善
恶等别。说法果报者如上第九贤首所辨随
众生欲诸业及果各令见实名说果报。又
如向前文殊所辨佛境界法亦得名为说
果报矣。又此显现有二。一表法顺理是法
皆真成圣方便。二表法体应理功能明净一
切皆见。
* 净行品第七
四门同前。
一辨名。此中广菩萨修行胜妙
净行之相故名净行品也。亦可净者德无
垢故。行者体。又净者愿。行者所净耳。
二
来意。所以来。依解起行故也。亦可前行次
愿故也。
三以诸愿为宗。
四释文者。此文有
二。初智首问次文殊答。所以智首问文殊
答者。初愿相微非智不受。随相发愿非妙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0b 页
慧而不明。问中义类相从有十一事。总分
有二。前七云何问自分因相。二得是处智下
明问胜分果相。就初文内。前一福因行。次
一福果行。次一智因行。次一智果行。次一法
智因行。次一證智果行。次一修满成诸度。初
问有九。初三种离三毒。次一坚固不退。此
不同凡夫。次一自利成。次一利他胜妙。此
异二乘。次三离信位前假名菩萨见。又解初
三断对治。次三体。后三性治也。思即知之
耳。第二问事有十也。第三问亦有九事。第
四问中有八。馀文可知。第二果内问中。胜
进果文有四。一入果分故堪受物养。二
为天神等敬护。三辨大悲行德。四辨位德
也。就第二文殊答答尽。思之可知。举一
愿答前多问无馀耳。文有三。初长行略答。
二偈诵广答。三长行结也。初文有二。初赞
问者晓喻其怀有二可知。二佛子下正答。
答文有三。初辨自利。次去来今下利他。三
明达实相下明胜进果行。文有二可知。第
二尊导者佛为一。能请故为二也。又对普
贤因人望果故。又自利道满为初。今利他
德圆为次耳。二偈文。初牒次偈释答。愿有
二种。一行前。二行后。此是行后。亦可同时
由即行故。此总有二意。一即转其见心即
成行体。二转求异事成彼愿事也。此愿有
十种势。一会事入理。如菩萨在家等。二以
因同果。如若在聚会等。三以自同他。如
见无惭愧等。四以人同法。如见疾病人等。
五以染同净。如见背恩人等。六以世同出
有二。前七云何问自分因相。二得是处智下
明问胜分果相。就初文内。前一福因行。次
一福果行。次一智因行。次一智果行。次一法
智因行。次一證智果行。次一修满成诸度。初
问有九。初三种离三毒。次一坚固不退。此
不同凡夫。次一自利成。次一利他胜妙。此
异二乘。次三离信位前假名菩萨见。又解初
三断对治。次三体。后三性治也。思即知之
耳。第二问事有十也。第三问亦有九事。第
四问中有八。馀文可知。第二果内问中。胜
进果文有四。一入果分故堪受物养。二
为天神等敬护。三辨大悲行德。四辨位德
也。就第二文殊答答尽。思之可知。举一
愿答前多问无馀耳。文有三。初长行略答。
二偈诵广答。三长行结也。初文有二。初赞
问者晓喻其怀有二可知。二佛子下正答。
答文有三。初辨自利。次去来今下利他。三
明达实相下明胜进果行。文有二可知。第
二尊导者佛为一。能请故为二也。又对普
贤因人望果故。又自利道满为初。今利他
德圆为次耳。二偈文。初牒次偈释答。愿有
二种。一行前。二行后。此是行后。亦可同时
由即行故。此总有二意。一即转其见心即
成行体。二转求异事成彼愿事也。此愿有
十种势。一会事入理。如菩萨在家等。二以
因同果。如若在聚会等。三以自同他。如
见无惭愧等。四以人同法。如见疾病人等。
五以染同净。如见背恩人等。六以世同出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0c 页
世。如在房舍等。七以境成心。如若入僧房
等。八以体随用。如见苦行人等。九相似类
成。如布施所珍等。十以实同虚。如若在伎
乐等。如是准之。偈有一百四十大分为二。
初十一明在家菩萨法不舍世间行。馀文
明出家行。是不住有为行。出家文有五。初
十五明出家受戒法。二若入房舍下二十辨
住处进以威仪行法。三手执锡杖下五十七
明道路行法。四入里乞食下二十明入城邑
聚落乞食行法。五若入水时下十七明出离
修道行法。愿有三种。一要期誓愿。二行愿。
三自体无障碍愿。初未成欲成。二正成行。
三成已是真愿。即六决定及性起等一切诸
愿皆有三文。初一句自分境。次一句及众
生。次二句摄同胜事也。又问何故璎珞经对
入理处愿多。此经对事愿多者。答此经顺
一乘教在事益大。璎珞经顺三乘教在理
益即多也。可准思之。
* 贤首品第八
四门同前。
一辨名者。十信已满位是贤圣之
初。为凡顶菩萨中初故曰贤首品。
二明来
意。何故来。行既成立。次须广叹德用成位
故来也。
三宗为叹德。
四释文。此品有七百
一十五偈半。文中有三。初文殊问。二有七
百七偈半贤首正答。三贤首说。此品竟时下
有六偈。经家所显诸佛證成。问文二。初长
行。经家总显文殊问意之相也。次有二偈。
牒前净行成是信因。以正请问。初一结前。次
一起后。所以文殊问贤首答者十信位中圆
等。八以体随用。如见苦行人等。九相似类
成。如布施所珍等。十以实同虚。如若在伎
乐等。如是准之。偈有一百四十大分为二。
初十一明在家菩萨法不舍世间行。馀文
明出家行。是不住有为行。出家文有五。初
十五明出家受戒法。二若入房舍下二十辨
住处进以威仪行法。三手执锡杖下五十七
明道路行法。四入里乞食下二十明入城邑
聚落乞食行法。五若入水时下十七明出离
修道行法。愿有三种。一要期誓愿。二行愿。
三自体无障碍愿。初未成欲成。二正成行。
三成已是真愿。即六决定及性起等一切诸
愿皆有三文。初一句自分境。次一句及众
生。次二句摄同胜事也。又问何故璎珞经对
入理处愿多。此经对事愿多者。答此经顺
一乘教在事益大。璎珞经顺三乘教在理
益即多也。可准思之。
* 贤首品第八
四门同前。
一辨名者。十信已满位是贤圣之
初。为凡顶菩萨中初故曰贤首品。
二明来
意。何故来。行既成立。次须广叹德用成位
故来也。
三宗为叹德。
四释文。此品有七百
一十五偈半。文中有三。初文殊问。二有七
百七偈半贤首正答。三贤首说。此品竟时下
有六偈。经家所显诸佛證成。问文二。初长
行。经家总显文殊问意之相也。次有二偈。
牒前净行成是信因。以正请问。初一结前。次
一起后。所以文殊问贤首答者十信位中圆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1a 页
通之德非妙慧不受。深义净德唯贤始得。
明第二答中。文有四。初十三偈总明信位
发心行相。二深心下五百一十九偈半广明
信位德体殊能。三一切诸佛皆共说下一百
五十四偈明所说旨深群情莫晓以喻为况。
四如我所说诸譬喻下二十一偈校量劝发。
初总文有三。初半敕听许说。次六偈半举广
义以显略文。次六偈正说发心功德行相。
二举广显略文。初有三偈半明说分齐。次
二显广是深。次一成初略说。三总赞德文
内有三。初半举因缘二门总叹德。次一半
略辨发心缘及因通辨上二。次四表发心
意有二。初一明所离。次三辨所成。此三偈
中初一开二门。次二释前二也。第二五百
一十九半中有三。初一百三十二偈辨自分
因中集菩提具。次施戒忍辱精进禅下三百
五胜进果中集菩提具。三神力于此得自在
下八十一偈自他无碍成就功德。初文分二。
初一百一十九辨自利差别相。二或有刹土
无有佛下有十四利他行事。初文有十。初
十八明十信初位相明四不坏信。二若信恭
敬一切佛下有十。是第二位同二地相。三若
信坚固不可动下七偈明第三位同三地相。
四若为一切佛所护下有八。明第四位同
四地相。五若能具足摩诃衍下九偈明第五
位同五地相。六若得大悲心坚固下有八。
明第六位同六地大悲为首观等。七若解
一切众生行下八偈明第七位同七地相。八
若能超出四魔道下十九偈辨第八位同八
明第二答中。文有四。初十三偈总明信位
发心行相。二深心下五百一十九偈半广明
信位德体殊能。三一切诸佛皆共说下一百
五十四偈明所说旨深群情莫晓以喻为况。
四如我所说诸譬喻下二十一偈校量劝发。
初总文有三。初半敕听许说。次六偈半举广
义以显略文。次六偈正说发心功德行相。
二举广显略文。初有三偈半明说分齐。次
二显广是深。次一成初略说。三总赞德文
内有三。初半举因缘二门总叹德。次一半
略辨发心缘及因通辨上二。次四表发心
意有二。初一明所离。次三辨所成。此三偈
中初一开二门。次二释前二也。第二五百
一十九半中有三。初一百三十二偈辨自分
因中集菩提具。次施戒忍辱精进禅下三百
五胜进果中集菩提具。三神力于此得自在
下八十一偈自他无碍成就功德。初文分二。
初一百一十九辨自利差别相。二或有刹土
无有佛下有十四利他行事。初文有十。初
十八明十信初位相明四不坏信。二若信恭
敬一切佛下有十。是第二位同二地相。三若
信坚固不可动下七偈明第三位同三地相。
四若为一切佛所护下有八。明第四位同
四地相。五若能具足摩诃衍下九偈明第五
位同五地相。六若得大悲心坚固下有八。
明第六位同六地大悲为首观等。七若解
一切众生行下八偈明第七位同七地相。八
若能超出四魔道下十九偈辨第八位同八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1b 页
地行相。九若说微妙甚深法下十三偈明第
九位同九地说法相。十若身功德智慧具下
十八偈辨第十位同十地相。初位文有二。
初十六偈辨初位德。二是故下二偈通叹十
位次第德。初文有二。初四辨所信境。二有
十二偈广叹信德生善灭障义也。初境文有
二。初二三宝。次二三种佛性。若信不可坏
者。何故论云善根薄喜舍等也。解有二。一
此明一乘顿入人。二明此种子非上心行
位也。亦可此信满心一向不退。此语住信
满心行十解能成行也。故诸经异说准之
思摄。二是故下结有二。初一法说。次一喻
况。二二自分因行文。第二利他中有四。初八
明清净方便八相成道化。次二无染方便化。
次一明大用体。次三结叹自在。二施戒忍辱
精进禅下辨胜进。文有二。初九十偈明自
利行满足佛事。二说法教诫及神足下有二
百一十五明利他行。自利文有三。初七十
偈身业不空。二柔软美声如哀鸾下四偈口
业。三众生苦乐利无利下十六偈意业。声有
八种者如梵摩喻经说。一最好声其声清雅
如迦陵等。二易了声言辞辨了。三调和声其
声朗雄。四柔软声。五不误声。六不女声。七尊
慧声言无惮怯如尊重人如胜慧人言无
所畏。八深远声脐轮发声犹如雷振。初七十
偈文有三。初十出身业用。体谓定。次若欲
供养一切佛下三十四偈正明身业。次欲安
一切下二十六偈明现诸法门化。亦即所作
事也。二胜进利他文有三。即三轮也。初二十
九位同九地说法相。十若身功德智慧具下
十八偈辨第十位同十地相。初位文有二。
初十六偈辨初位德。二是故下二偈通叹十
位次第德。初文有二。初四辨所信境。二有
十二偈广叹信德生善灭障义也。初境文有
二。初二三宝。次二三种佛性。若信不可坏
者。何故论云善根薄喜舍等也。解有二。一
此明一乘顿入人。二明此种子非上心行
位也。亦可此信满心一向不退。此语住信
满心行十解能成行也。故诸经异说准之
思摄。二是故下结有二。初一法说。次一喻
况。二二自分因行文。第二利他中有四。初八
明清净方便八相成道化。次二无染方便化。
次一明大用体。次三结叹自在。二施戒忍辱
精进禅下辨胜进。文有二。初九十偈明自
利行满足佛事。二说法教诫及神足下有二
百一十五明利他行。自利文有三。初七十
偈身业不空。二柔软美声如哀鸾下四偈口
业。三众生苦乐利无利下十六偈意业。声有
八种者如梵摩喻经说。一最好声其声清雅
如迦陵等。二易了声言辞辨了。三调和声其
声朗雄。四柔软声。五不误声。六不女声。七尊
慧声言无惮怯如尊重人如胜慧人言无
所畏。八深远声脐轮发声犹如雷振。初七十
偈文有三。初十出身业用。体谓定。次若欲
供养一切佛下三十四偈正明身业。次欲安
一切下二十六偈明现诸法门化。亦即所作
事也。二胜进利他文有三。即三轮也。初二十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1c 页
八明神足化。二若见世间无正见下九偈说
法轮。三安隐众生下一百七十八宿住轮化。
即忆念化。此约本因说。若望现缘即是记
心轮也。忆念文有三。初总。次别。三如是等
比下结。别中合有四十四事。各有三。一列
名及体。二光有本用。三说本因。文中有十
种非法语者依下论用经本十七种语为
十非法语。谓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
恨语。上四语为一。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
语。不断语。上四语为四。不喜闻语闻不悦
语。此二语为二。瞋恼语为一。心火能烧语。
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上四语为一。不
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此二语为一。此十非
法语生他事惑障其定也。又依燃灯经十
种非法语。一妄语。二痛心语。三粗语。四苦恶
语。五不喜语。六不乐语。七不爱语。八不入心
语。九恼他语。十结怨语也。结文有四。初四
举法体。二六辨益。三有七喻。四有三。结劝
可知。次第三有八十一。明自他无碍成就
功德有三。初神力于此得自在下十七明
于器世间自在。二东方世界无有馀下十偈
明于智正觉自在。三于眼根中入正受下五
十四偈明于众生世间自在。众生世间文有
五。初有二十四明自身入定。二童子身入
正受下十四于他身入定。三一毛孔入下四
偈明自他入出自在。四一微尘入下十偈于
外四大入定。五是名下结叹无尽。自身文十
二入即为二十四耳。此上三世间且约一
相说。理有二义。一菩萨自身作三世间。二
法轮。三安隐众生下一百七十八宿住轮化。
即忆念化。此约本因说。若望现缘即是记
心轮也。忆念文有三。初总。次别。三如是等
比下结。别中合有四十四事。各有三。一列
名及体。二光有本用。三说本因。文中有十
种非法语者依下论用经本十七种语为
十非法语。谓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
恨语。上四语为一。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
语。不断语。上四语为四。不喜闻语闻不悦
语。此二语为二。瞋恼语为一。心火能烧语。
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上四语为一。不
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此二语为一。此十非
法语生他事惑障其定也。又依燃灯经十
种非法语。一妄语。二痛心语。三粗语。四苦恶
语。五不喜语。六不乐语。七不爱语。八不入心
语。九恼他语。十结怨语也。结文有四。初四
举法体。二六辨益。三有七喻。四有三。结劝
可知。次第三有八十一。明自他无碍成就
功德有三。初神力于此得自在下十七明
于器世间自在。二东方世界无有馀下十偈
明于智正觉自在。三于眼根中入正受下五
十四偈明于众生世间自在。众生世间文有
五。初有二十四明自身入定。二童子身入
正受下十四于他身入定。三一毛孔入下四
偈明自他入出自在。四一微尘入下十偈于
外四大入定。五是名下结叹无尽。自身文十
二入即为二十四耳。此上三世间且约一
相说。理有二义。一菩萨自身作三世间。二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2a 页
菩萨于三世间处示现自在。上文即是第二
门也。第三有一百五十四明法旨深群情
莫晓。引喻类答。上来正答创基建立。善根
行德义显于此。而位次言之。盖是外凡始
起发心之行。然经文所辨。乃云十地终于
入佛境界无上菩提满足佛事。言状矛盾。
其故何也。如究其实。当是一乘通宗行要。义
兴真本而不舍于世。鉴彻玄源旷周法
界。妙绝情卑功显无外。体无不融行无不
在。先后莫二旨在一味。故果无异因之果。
因无异果之因。而因果之称寄显于缘。其
缘乃差殊流同轶亏盈自彼。于我无为。是
以据其所学以彰发轸之迹。功成有在。而
法通行局。事显常仪。或有鉴真。故须明简。
圆宗之致镜曜玄真胜出言表非思量境
界。然矣而浅识情滞。旨玄难测。反于视听。
封教守诠益增情惑。自非假况以拟导达
其心。无由取信。故举近事以镜玄趣耳。
文有二。初二总举龙神佛等不思议事。次今
说下广示喻说有二十事喻。一德行深广相
形喻。二实德离非喻。三持法明了喻。四辨才
令喜喻。五善用令喜喻。六缩大增小喻。七定
用自在喻。八变化自在喻。九胜德仇怨喻。十
利生广大喻。十一安生除怖喻。十二随机应
现喻。十三摄行自在喻。十四解脱自在喻。十
五知法速疾喻。十六无碍成事喻。十七顺法
令喜喻。十八明了增机喻。十九举下成上喻。
二十穷源自在喻。如我说诸譬喻者第四劝
发修行文有二。初四辨能说难。次七明信者
门也。第三有一百五十四明法旨深群情
莫晓。引喻类答。上来正答创基建立。善根
行德义显于此。而位次言之。盖是外凡始
起发心之行。然经文所辨。乃云十地终于
入佛境界无上菩提满足佛事。言状矛盾。
其故何也。如究其实。当是一乘通宗行要。义
兴真本而不舍于世。鉴彻玄源旷周法
界。妙绝情卑功显无外。体无不融行无不
在。先后莫二旨在一味。故果无异因之果。
因无异果之因。而因果之称寄显于缘。其
缘乃差殊流同轶亏盈自彼。于我无为。是
以据其所学以彰发轸之迹。功成有在。而
法通行局。事显常仪。或有鉴真。故须明简。
圆宗之致镜曜玄真胜出言表非思量境
界。然矣而浅识情滞。旨玄难测。反于视听。
封教守诠益增情惑。自非假况以拟导达
其心。无由取信。故举近事以镜玄趣耳。
文有二。初二总举龙神佛等不思议事。次今
说下广示喻说有二十事喻。一德行深广相
形喻。二实德离非喻。三持法明了喻。四辨才
令喜喻。五善用令喜喻。六缩大增小喻。七定
用自在喻。八变化自在喻。九胜德仇怨喻。十
利生广大喻。十一安生除怖喻。十二随机应
现喻。十三摄行自在喻。十四解脱自在喻。十
五知法速疾喻。十六无碍成事喻。十七顺法
令喜喻。十八明了增机喻。十九举下成上喻。
二十穷源自在喻。如我说诸譬喻者第四劝
发修行文有二。初四辨能说难。次七明信者
卢舍那佛品第二¶ 第 32b 页
难。次十借喻况难有五事结叹胜妙。而所
说既玄。其真趣义兴成感应之圣心故。次第
三六偈明于瑞相赞说摩顶等成说善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
(之下)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说既玄。其真趣义兴成感应之圣心故。次第
三六偈明于瑞相赞说摩顶等成说善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
(之下)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