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70-A¶
970-A¶ 第 374a 页

* No. 970-A
性善恶论序

性恶。外典所讳也。而台宗。揭真性之所具。而神用之
专用。是为家珍。苟非习于其教者。虽老宿沙门。闻而
掩耳走矣。余读
有门大师性善恶论。而叹四依菩萨。慈悲良深重焉。
何则。我辈众生与三毒如恶叉聚。历生浩劫住修恶
中。反而之善艰谬良多。制伏强。则醉静虑之酒。厌离
极。则堕无为之阱。所谓谬也。悬观清净。初心绝分。历
别修證。积劫难成。所谓艰也。揆厥所由。良以恶异善
故。不有性具法门。双融善恶。何由知十界之同如。悟
众生之即佛。一切现成。至圆至顿岂有过此者乎。故
谈佛性者。不难言善而难言具也。故曰台衡二师慈
悲深重也。武津性染。翻起信惟净之旨。智者理毒。阐
维摩二即之谈。虽复以具立宗。而意主于观恶融通。
任运摄善。妙宗建立。揭恶缘了。谓胜他宗。此秘始显。
海宝之如意。众愿之德瓶。山外诸师不得与焉。故谈
台宗者。不难言具而难言恶也。故曰四明以来诸师
慈悲深重也。西来一宗。指屎尿为法身。示荐取于声
色。印合山家。宁尽鸟唧。然言前句外专待上根。至如
天台一家文字总持。如雨普润。婆心婆舌。若惟恐其
说之不详。与其解之不晰。大师此论更旁引曲證。原
970-A¶ 第 374b 页 X57-0374.png
始要终。设之以辨。赘之以说。示之以事。系之以图。虽
以余毂之不敏向于君子。皆能蛣𧏙究竟之旨。茫若
望洋。卒业此憬然有入焉。故谈性恶者。不难于言恶。
而难于言之。言之必使人洞胸澈髓。如开户见其家
藏而后巳也。故曰师之慈悲深重也。论成。而冠儒者。
颇用非孟以相徵诘。余曰。唯唯否否。三教圣贤。言性
皆同。而异孟尝言备物矣。备善而遗恶。讵可言皆。修
多罗处处。称本来成佛。佛弟子何必不言性善。顾世
教严于防恶。出世间教妙于融善。适时逗机。各有攸
当也。即儒者言性。宁渠皆善相近。不移不隐。然一性
具耶。宣尼言具。驺孟言善。然驺孟言善。姚江又言无
善无恶。而圣学愈明。如来言善。台衡言具。然台衡言
具。四明诸祖以及大师。又具言善恶而佛心弥畅。姚
江一派。儒宗至今研味不休。师论既出。后五百岁中。
称见性津梁者。非此其谁也。三教圣贤。皆贵有贤子
孙哉。贵有贤子孙哉。

天台门弟子香光居士王立毂合十书于圆伊室
970-A¶ 第 374c 页 X57-0374.png
* No. 970-B
性善恶论序

谈偏空者。治世之道乖。宗缘起者。涅槃之路隔。由是
所知沙聚。见爱河深。落见爱则洄澓生死之波。障所
知则汩没无为之阱。庸讵知淤泥卑湿。常生瑞世之
分陀。终嘅夫陆地高原。未产应时之优钵。此妙有法

释迦如来所以捉尘三复而谈。诸大菩萨。所以击节
再赓而和也。何则。盖一言其有。则万行因得以芬披。
而至人之化导行。一言其妙。则真如以之而廖廓。而
凡夫之生死绝。方有而妙。则妙不自妙。方妙而有。则
有不自有。有不自有。则穷年行度。一道清净以忘缘。
妙不自妙。则终日袪情。万法森罗而建立。夫如是则
妙有。恒即而不即。恒离而不离。吾何独妙其妙。而独
有其有哉。此诸佛菩萨大人作略。固不可得而思议
也。第有非缘有。微性具。无以建其宗。具非偏具。微十
界。无以尽其旨。修性繇是以分。善恶因之以辨。是故
假托宾主。以性善恶而立论焉。然以道该儒释。理别
偏圆。各有攸归。曷容槩与。世出世间之旨。不得不霄
壤以分庭。大小顿渐之宗。不得不云泥而立壶。兼之
脩性骈举。法喻重伸。援事援人。證经證论。言将六万。
矢笔以记。而安得乎绝妙好辞。门列八科。率意而宣。
聊契乎妙觉明性。下笔于
970-A¶ 第 375a 页 X57-0375.png
皇明天启建元之初年季夏中浣。书成于仲秋之哉
 生明。阁笔故序。
| |天台山幽溪沙门无尽传灯和南撰于楞严坛东方之不瞬堂 |
| |往生居士弟子闻龙正愿 | |
| |兰陵梦泽居士张 师绎 | |
| |楚蕲沧孺居士弟子袁世振 | |
| |香光居士弟子王 立毂 | |
| |心城居士弟子刘 锡玄 |同校正 |
| |达月居士弟子管珑正见 | |
| |僧摩居士弟子马腾正眼 | |
| |圆观居士弟子余曰新正脩 | |
| |元叹居士弟子徐波受权 | |No. 970
性善恶论卷第一
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著

夫性者理也。性之为理。本非善恶。古今之立论。以善
恶言者。无乃寄修以谈性。借事以名理。犹缘响以求
声。缘影以求形。性之为理。岂善恶之足言哉。客有冠
970-A¶ 第 375b 页 X57-0375.png
儒冠以心佛心者。过余幽溪。以问之曰。闻师台教。每
以性恶法门。为一大旨归。有之乎。余对曰。有之。客曰。
夫善善恶恶。人之常情。三教圣人建言立论。尊贤疾
不肖。不啻如好好色。常恐其不及。如恶恶臭。常恐其
有馀。今台宗学者。故以是而立论。囿物为善。训人之
道安在哉。余对曰。至理惊人。至言恐听。苟以人间区
区之训。以疑出世间深玄之理。惑耳惊心。又何足怪。
矧此宗立论。但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
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何尝定言恶而不言善。
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
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界为
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
性具恶。则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净名
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故立圆
理以破偏宗。且欲援九界修恶之人。不须转侧。以达
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以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妙门。正囿物为善。训人之大道。
从事斯教者。所以立言而无畏也。客又问曰。夫性善
之言。本出于孟子。性恶之言。本出于荀子。善恶混之
言。本出于杨子。今台宗之言性具。而曰其于性也则
善恶具。其言修也则善恶分。岂非兼三家而有之。以
为超胜之说乎。余对曰。三子之说。各言性之一偏。固
为圣门之不取。然皆即才情以言。性非即性以言性
也。况是即人道才情之间以言之。非吾教本具十法
970-A¶ 第 375c 页 X57-0375.png
界之为性善性恶也。恐君于吾道。犹有所未深。试为
约世教而略言之。然后约本教详言之。委曲言之。广
引證以发明之。庶几知性具法门。深有功于圆教。大
有益于圆修。如食乳糜。馀无所须。如得摩尼。不事他
求也。

客曰。世教何如。余曰。观夫孔圣之著书。而罕言性。故
门人之称其师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也。然亦少尝言之曰。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而未尝以善恶断。至于其孙子思之立论。然后
而微言之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夫子思之谓中。非天命之谓性乎。和非率性之谓道
乎。至于论率性之道。但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
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
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故夫圣人之
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知。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
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是以
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
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
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性善之义。隐
而发之者如此。亦未尝以善恶断也。后世之为善恶
纷纷之论者。实始于孟子。而孟子之言人之性善。皆
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孔圣微言。笃论。孟
子得之而不善用。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
970-A¶ 第 376a 页 X57-0376.png
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
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孟
子之既言性善也。而荀子好为异论。不得不言人性
恶。谓桀纣性也。尧舜伪也。又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
也。意其为人必刚愎不逊。自许太过。故喜为异说而
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既言性恶矣。而杨雄又
兼二者而有之。曰。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
修其恶则为恶人。夫论性至于善恶混。固巳近之矣。
若曰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修其善而为善人乎。独不
可曰人皆可以为桀纣。非修其恶而为恶人乎。论者
谓。杨子不知。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
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为善恶哉。夫杨子既以为
善恶混矣。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于孔
子之论。离性以为三。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
愚不移。以为三子者皆出乎其中而遗其上下。则中
人可以上。非孟子之性善耶。可以下。非荀子之性恶
耶。可以上下。非杨子之性善恶混耶。而遗其上智为
善之不移。下愚为恶之不迁。离性为三。以为超胜之
说。不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
移者。论才也。非论性也。然亦不独愈之言也。即天下
举古今之人。而言性皆杂乎方以言之。是以纷纷而
不能一也。韩愈之说又不独此也。甚至于离性以为
情。而合才以为性。离性以为情。则饥寒之患。牝牡之
欲皆情也。非性也。情而非性。则必以泊然而无为者
970-A¶ 第 376b 页 X57-0376.png
为性矣。而韩愈每以辟佛老为巳任。至于言性又不
觉不知。流入于吾教小乘说中。是故其论终莫能通。
盖儒之言性。与吾佛教异。既言善恶矣。则所谓情者。
乃儒所谓性也。惟圣人无是无由以为圣。而小人无
是无由以为恶。圣人以其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御
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恶。岂非善
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之乎。盖尝原之
世之立言。有好为私说者。则造为异论。惟务胜人。而
全不顾其负处。则荀子创为性恶是也。有喜为公论
者。则后之说者。理必胜前。如孟子既言性善。而荀子
又言性恶矣。则杨子不得不兼二子而有之。曰人性
善恶混。若夫韩子者。不过舍杨子之遗馀。而折衷乎
圣人之成言。离性以为三品。虽欲胜之。不知有离性
为情。合才为性之失。要知四子之说。惟杨子人性善
恶混为近理。盖善恶之论。有性也修也。于性之未形。
固不当以善恶论。若以修而观乎性。孰有无体之用
异性之修乎。是故约修以论性。修既有善恶矣。而性
岂得无之。但于修须论乎三义。曰才也智也情也。若
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者。此论人之才能。可以为
尧舜。可以为桀纣尔。若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竟为
之则贤智也。即修善也。性苟不具乎善。则何以能而
何以为。则性之具善明矣。若曰人皆可以为桀纣。而
亦竟为之。此愚情也。即修恶也。性苟不具乎恶。则何
以能而何以为。则性之具恶又明矣。虽圣人未尝以
970-A¶ 第 376c 页 X57-0376.png
善恶而明言之。若子思者。固尝发其义端于中庸矣。
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非以言其性乎。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非以言其善乎。虽不言恶。独不可曰
发而不中节谓之不和。非以言其恶乎。又曰。君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也。时中则善也。无忌惮则恶也。夫喜怒之和不和。莫
不自性之所发。岂非性之本具善恶乎。惟圣人惜未
人性之具乎善。可以为尧舜。为圣人。为贤人。为君子。
是以谆谆设教。以劝之勉之。圣人惧夫人性之具乎
恶。可以为桀纣。为凡夫。为下愚。为小人。是以谆谆设
教。以惩之诫之。故夫子之于诗与春秋也。其始终本
末。各有条贯。正以王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何也。
盖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天
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孝悌足
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故诗
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不失正焉
而巳。虽然夫子。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礼之所由
(废。一失言者。义之所由亡。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残。天下大乱。未尝不始于此道。是故春秋力争于毫釐之间。
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此夫子劝善惩恶之教大略也。然则孟子。深于诗与春秋者也。
第发明乎祖父道统之传。而力教人以为善可也。至于论性。则举天下之人如此之多。而必之以性善之说。则
不可也。宋儒张横渠又谓。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性善而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而亦有恶。意言
孟子言性善者。独指天地之性也。诸子言善恶混者。杂指气质之性也。余谓。性以不变为义。岂有天地之性。与
气质之性异哉。且人禀天地五行以成形。而天地之性亦以赋焉。是则天地者体也。气质者用也。有体而后有
用。岂有体独而用兼乎。以此而言。则横渠之言亦非是也)
970-A¶ 第 377a 页 X57-0377.png
客曰。世教论性之略。巳闻命矣。出世之教。论性差别
之义如何。余曰。吾教差别论者。释迦如来。说法四十
九年。而有五时八教。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
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八教者。一顿教。二渐教。三
秘密教。四不定教。此之四教。名为化仪。如世药方。一
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此之四教。名为化法。如
辨药味。但化像四教。无别体相。乃以化法四教而为
其相。今于化像四教。未暇辨之。惟约五时所说化法
四教。以明性之善恶具与不具。第一华严时者。此时
兼别教以明圆教。其所兼别。虽具明十界。若言性具。
但言具佛界之善。不具九界之恶。以彼所明真如佛
性。如云外月。迥出二边。必须断除九界之恶。方显佛
界之善。若彼正说圆满修多罗教。则备明十界皆是
性具。本具九界名为性恶。本具佛界名为性善。修成
九界名为修恶。修成佛界名为修善。故晋译华严云。
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
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
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云。若人欲了知三
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第二阿含时。即
三七日。如来于华严顿后。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
毙垢之衣。于十二年中。说四阿含经。名为渐初。惟说
小乘三藏之教。此教虽有佛与菩萨。观其所證。惟破
见思。證偏空理。与二乘同。是则破去三界六凡法界。
出三界外。入无馀涅槃寂灭而巳。界惟有八。但云搆
970-A¶ 第 377b 页 X57-0377.png
造。岂论性具十界。第三方等时。于十二年后。八年之
中。说维摩楞伽楞严圆觉等诸大乘经。此时弹偏斥
小。欤大褒圆。三根普润。四教并谈。佛于此时。说性具
与夫性恶法门处。至为周足。如净名经云。生死即涅
槃。烦恼即菩提。又云。眼耳鼻舌入诸根皆是净土。又
云。有增上慢者。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
淫怒痴即是解脱。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无行经
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
法。楞伽经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如是之义。散在方
等。不一而足。至于圆觉楞严。其于性具善恶之旨。又
极所发明。凡此诸经。专谈性具者。皆属圆顿之教。若
不及此者。乃方等圆教中所对藏通。及所对别教而
巳。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共二十二年。论此时以空
慧之水。淘汰三乘执情。似不谈乎性具。若曰般若谈
空。八十法门具显。是则正以真空破情。而不破法。则
彼时带通别二。正说圆教。一以性具而为之主。第五
法华涅槃时。此时说法华凡经八年。说涅槃才一日
半夜。合此二经为第五时法。而法华者。乃如来谈性
具。终圆究竟毕萃之时也。盖如来于前四时为实施
权者。为此性具一实之道。以施不具之三权也。至法
华开权显实者。开前四时三教不具之权。以显法华
圆具之实也。废权立实者。废前四时三教不具之权。
以立法华圆具之实也。至于本门三法莫不皆然。是
故方便品初。如来出定。叹权实二智曰。诸佛智慧甚
970-A¶ 第 377c 页 X57-0377.png
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及其下文乃曰。惟佛与
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
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正以十法界十如是诸法。皆是
实相。惟佛与佛。具足究竟权实二智。方能究尽实相
之实。诸法之权。所以经中开人天之权云。一低头。一
合掌。一弹指。一散华等。皆成佛道。开声闻之权云。声
闻闻此法。疑网皆巳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声
闻领解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至于调达
受记龙女作佛。莫非开九界之权。显佛界之实。或开
修善。而究竟乎性善。或开修恶。而究竟乎性恶。惟佛
与佛乃能究尽。不在兹乎。至于涅槃。则专谈性恶。故
曰。阐提善人二人。皆有佛性。名为善恶缘因。具在彼
部。不能具引。是则欲明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者。苟
不知性具。善恶之旨。如无目夜游。何以为直指人心。
何以为见性成佛。苟非天台一宗教观发明此旨。则
圆顿教理。几乎绝灭矣。虎溪怀则师云。只一具字弥
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正
此谓也。是故欲从事于如来圆顿法门者。则性具之
道。是不可不知。而不可不学。即弘是道者。亦不可不
讲。而不可不广也。故今对君。凡立八大科。以发明之。
一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二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
三不变随缘无差而差门。四随缘不变差而无差门。
970-A¶ 第 378a 页 X57-0378.png
五因心本具毫无亏欠门。六果地融通一无所改门。
七随净圆修全修在性门。八随净圆證举一全收门。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余曰。此论诸
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
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
法身。法华称为诸法实相。圆觉称为有大陀罗尼门。
楞严称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又称为空如来藏。庵
摩罗识。真如佛性。大圆镜智。起信论称为本觉。论云。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
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
本觉。而此本觉性具十界。五阴实法。依报国土。十界
假名。毫无亏欠。又复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
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缘因即解脱德。涅槃谓之三
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竖穷横遍义。了因般若。取其
当体照明义。缘因解脱。取其清净无染义。但此本觉。
虽具十界依正。以未随缘故。冥伏于一性之中。未曾
彰显。以本具十界依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水火风空。莫不如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是也。以本具十界正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见觉明。
觉精明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莫不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是也。圆觉经则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證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
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
970-A¶ 第 378b 页 X57-0378.png
间尘清净。间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
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
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
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
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
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
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
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
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
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
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
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
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
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
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
光遍满无坏无杂。此亦明众生本有圆觉妙性。具十
种法界故。至果成證得诸幻。灭十界事中影像。使得
性具十界。莫不清净不动遍满。以复真如不变之三
德也。然则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虽然相即。
970-A¶ 第 378c 页 X57-0378.png
而有性善性恶之殊。本具九界三因。名为性恶。本具
佛界三因。名为性善。而此十界善恶三因。既居于一
性之中。即之弥分。派之常合。华严称为一微尘中具
足大千经卷。首楞严称为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
具足众气。净名称为入此室者。惟闻诸佛功德之香。
大集称为如人入海浴。巳用诸河之水。即此义也。恐
于此义未了。复示之图。俾读此书者。观像以得意焉。
970-A¶ 第 379a 页 X57-0379.png

真如不变十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0a 页 X57-0380.png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余曰。前引华
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圆融之体。
真如不变之性。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圆顿教旨无
功用道。极要紧处。全在此能之一字上建立。若它别
教所宗但中佛性。惟具善而不具恶。其于文经为善
之事。或者能之。若于武纬征伐之事。则不能之。何足
以苾才无不具。艺无不就。成德之士哉。若圆顿教旨
所明。真如不变之体。既具十界善恶之性。故未随缘
时。则居然不变。若随缘时。而有十界染净之用。谓能
随染缘造九法界。随净缘造佛法界。十种法界既是
性具。又是能事。惟彰巳能。何过之有。非比淳善之人。
一切恶事。本非所能。被恶人逼。强令作恶。虑其名德
俱丧。则惭恧无地。斯为过矣。然此一门。宜分因果。因
论方修。果论感报。方修之因。复有二种。一起念名造。
二搆作名造。起念名造者。如世人日用根尘相对。凡
起一念。必属一界。一界生起名事造。九界冥伏为理
具。以冥伏故不有。以现起故不无。全造而具。故不有
而恒有。全具而造。故不无而恒无。不有不无。实相理
显。故善观一念者。三智一心中得矣。二搆作名造者。
依此真如所起一念。渐渐增长。搆造染净二因。成业
性故。现起冥伏。义同上说。是故能善观一心为界者。
三智亦一心中得矣。果论感报者。约三世论。方修之
因若在过去。则感报之果在现在。若方修之因在现
在。则感报之果在未来。又方修之因有转不转。感报
970-A¶ 第 380b 页 X57-0380.png
之果有定不定。转则不定。不转则定。如一念贪心起。
为地狱因。若能改格前非。惭愧忏悔。或转为人天。或
转为四圣。在其用心励行之不同。下当列图具明其
相。使阅者有所照非成是焉。

真如随缘十界差别之图


970-A¶ 第 380c 页 X57-0380.png
970-A¶ 第 381a 页 X57-0381.png

佛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1b 页 X57-0381.png

** 一佛法界者

慈云大师法界图说云。若人因读圆满
修多罗。及闻善知识所说。起净信心。信巳一念三道
之性。即三德性。苦道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
脱。法身究竟。般若清净。解脱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
般若解脱亦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法身解脱亦清
净。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亦自在。即一而三。即
三而一。非纵非横。亦非一异。法身常住。馀亦常住。乐
我净亦如是。是则常乐四德秘密之藏。遍一切处。一
切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巳。以境系心。以心系境。心
境念念相续不断。必见法性。设未相应。当依一实无
作四谛。起四大誓。无所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
苦谛。发一誓愿。未度者令度。烦恼及业即集谛。发一
誓愿。未解者令解。苦通即法身。即是灭谛。发一誓愿。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烦恼即菩提。即是道谛。发一誓
愿。未安者令安。四弘不入。当巧安心止观。如是次第
具修十法。必入五品六根。及分證位。名佛法界。

释曰。若约佛界。论方修之因转不转。感报之果定不
定者。佛果既是究竟三身。则惟是定。无不定义。若方
修之因。二种中正以佛界现起。则九界冥伏。于一性
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如初起一念佛界之心。名
造居凡夫。不定聚者。人分两品。一者若人发佛界心
巳。其志坚固。念念在道。一入永入。此则更无退转。二
者是人虽始发心求佛。然而立心不固。弘誓非坚。或
逢逆境。而退为偏乘。或遇顺境。而即兴凡念。人天善
970-A¶ 第 382a 页 X57-0382.png
道。逐境漂流。恶道三途。逢缘堕落。起念之造既然。搆
作之修亦尔。不退转者。如善财南求。常啼东请。割内
贸鸽。至死而不退。投身喂虎。委骨而无移。以进例退。
应亦多人。不足为训。故其录少出耳。
970-A¶ 第 382b 页 X57-0382.png

菩萨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2c 页 X57-0382.png

** 二菩萨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观根尘。为迷解本。迷
故则有十界苦集。悟故则有四圣灭道。缘此无量四
谛。起无量誓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
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善巧度生。慈眼视物。所集
福业与众生共。如是起一念者。名菩萨法界。

释曰。若约菩萨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有退不
退者。此中明转不转。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
转者。惟修此菩萨道而巳。转者复二。有转心为佛道
进而不退者。有虽转而不进者。果报中复有转不转
二义。转者。别教菩萨。登初地。破无明惑。有转入圆教
二住者。此即教行二道。虽则不圆。至于證道。證与圆
同是也。不转者。则始终三道皆别也。然而既登初地。
则惟进无退。故无不退义也。若约人论退转者。如舍
利弗尊者。往劫之先。修菩萨道。因外道婆罗门。乞施
其眼。菩萨曰。眼施何用。可乞它物。外道曰。馀无所需。
必欲眼尔。菩萨未具忍力。勉强剜施。外道得眼。嗔而
掷地曰。我谓菩萨之眼。必香洁清美。故来乞之。若仍
臭秽。与庸人何异。不须此物。以足践踏而去。菩萨曰。
浊世众生。刚强乃尔。无用之物必欲求之。得之贱辱。
真难可度。不如舍菩萨道。修于声闻自出生死。由是
渐退堕为凡夫。释论云。舍利弗修菩萨道。经六十劫。
于六心中退。又如法华会上。诸声闻众。于尘点劫前。
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所。同听法华。发无上心。修菩
萨行。有不退者。久巳作佛。有退转者。舍大取小。退为
970-A¶ 第 383a 页 X57-0383.png
凡夫。小乘机熟。今为二乘。直至今生。如来更以五时
说法。而成熟之。方得受记。当来作佛。故知修行佛道。
与菩萨道。俱有退不退异也。
970-A¶ 第 383b 页 X57-0383.png

缘觉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3c 页 X57-0383.png

** 缘觉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念起。了之从无明
生。生故有行。行招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续。如舞火
轮。因缘本空。幻化不实。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观空心。
重。耽住寂定。虽得道果。不慕化人。复有观物荣落。悟
世非常。闻空得道。名为独觉。如是行者。名为缘觉法
界。方修之因转不转。果报退不退。于下声闻法界中
共论。
970-A¶ 第 384a 页 X57-0384.png

声闻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4b 页 X57-0384.png

** 声闻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因缘。随有一念。依
色心故苦。由烦恼故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
四谛。修十六观三十七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得入
无漏四沙门果。證二涅槃。会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
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如此一念。名声闻法界。

释曰。若约缘觉声闻二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
有退不退者。亦以一界既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
随外熏缘强弱。性不可定。馀义同于菩萨转不转中。
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转者。惟修二乘之法
而巳。转则有二。一发心转为菩萨。二发心转为佛界。
转此二界。复有二心。有一转之后进而不退者。有虽
转而不进者。果报复有转不转二义。不转者。即定性
声闻缘觉是也。转者。即藏教二乘人。为通教大乘所
接。或通教为别圆二教所接。或从空入。假学菩萨法。
或空入假中。修行佛道是也。
970-A¶ 第 385a 页 X57-0385.png

天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5b 页 X57-0385.png

** 天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念心起。多忻天乐。笃其善
心。希于来报。斋戒纯净。饭食沙门。造立塔寺。及佛形
像。书写大乘。济惠贫病。于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
性。或关禁六根。使六情不荡。六尘不入。得欲界禅。及
色无色定。身心寂静。三业调良。如此一念。名天法界。

释曰。约天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亦以一界现起。九
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或修下天
之福。而转为上天。或转为出世间禅。或减上天之福。
而转为下天。转为人界。转为修罗。与夫三途。初不可
定。果报有退不退者。不退则长时受天之报。或更升
上天。或因修欲定。未到地定。或得初禅二禅。三禅四
禅等定。而进升上界。此则不独不退。兼之有进者也。
若天福既尽。而为人道修罗。所谓降德贬坠是也。或
天福既尽。而先世恶种正萌。而竟堕三途。如郁头蓝
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得无想定。八万劫天报既尽。
命终之后。堕为飞狸之身。或将崩而升。转其果报。免
于恶趣。生于善道。如三十三天五衰相现。中阴相起。
应作猪身。帝释教其修三归依法。得免畜生之报。生
于舍卫国长者之家。闻法入道。故逐心生。相随心转。
初无定体也。
970-A¶ 第 386a 页 X57-0386.png

人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6b 页 X57-0386.png

** 人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以无常立德。五戒
修身。于国惟忠。于家惟孝。谦损居众。中正存诚。推德
于人。引咎向巳。尊上恤下。给孤济贫。惭愧是坏。慈和
为性。深信三宝。崇重三归。精修齐戒。建立塔寺。但希
世乐。无升出心。贪惜自身。恋著眷属。如此一念。名人
法界。

释曰。约人界论方修转不转。果报退不退者。亦以一
界现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
复不可定四洲人道中。惟此南洲。人心黠慧。易可化
度。心极易转。如论方修起念。于日用中。根尘相对。而
有念生。于十界中。必落一界。未闻大道者。善亦不过
于人天。恶则坠堕于三途。如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
竟为之。生前不失为人中之大圣。死后不失为上界
之天曹。人皆可以为桀纣。而亦竟为之。生前则失位
而殒身。死后必三途之为报。岂非人道转。而为人中
之圣。天中之圣乎。故人天六道。转与不转。未始离乎
方今日用之一念也。其若曾闻大道。或浅悟偏乘。或
深信真如。正方修人道也。而或转为出世偏乘。或转
为涅槃大道。故佛世之得度成道者。类是人王宰官。
长者居士。此方之成佛作祖者。悉系人中俊杰。儒道
英豪。果报定不定者。若将因验果。以果證因。贫富贵
贱。业有前定。其或相逐心生。报随业转。亦不可定。如
报本贫贱。苟有一德之格天。则转为富贵者有之。身
当富贵。有一行之失德。则转为贫贱者有之。如裴度
970-A¶ 第 387a 页 X57-0387.png
之还带。宋祁之度蚁。皆其事也。
970-A¶ 第 387b 页 X57-0387.png

阿修罗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7c 页 X57-0387.png

** 阿修罗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虽好修善布
施斋戒。而多猜嫌。狐疑进退。所修福业。多为胜他。见
人修善。情多嫉忌。贡高我慢。珍巳轻人。欲彼归从。不
耐谦损。如鸱高飞下视。外扬仁义。内无实德。众前谈
论。引长于我。不循理正。不愧贤能。如此行心。是阿修
罗法界。

释曰。约修罗界。论方修与搆作转不转。果报定不定
者。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外熏缘。
强弱不同。若其念念如此立行。则定是修罗之因。势
不可转。其或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人天善道。
或闻大道。转为出世间心。即不可定。其若转为斯下。
为畜为鬼为狱。既一失念。则无恶而不为。无趣而不
堕也。果报定不定者。楞严经说四种修罗。谓胎卵湿
化。天趣人趣。鬼趣畜趣。其馀是定非不定。惟以护法
力。乘道入空。此种修罗。常住如来法会之下。既闻大
道。发回向改悔心。乃乘急戒缓之人也。转入菩萨道
佛道。难可测量。
970-A¶ 第 388a 页 X57-0388.png

饿鬼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8b 页 X57-0388.png

** 饿鬼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无惭无愧。贪求
无足。悭吝鄙惜。不施一毛。剋削于人。裒归于我。见人
布施。傍起遮障。见人得利。心生热恼。性多謟曲。常起
邪见。人前正容。屏处放恣。破齐犯戒。恣贪饮食。不信
罪福。不信因果。不信三宝。不孝所亲。是名饿鬼法界。

释曰。约饿鬼法界。论方修与搆作转不转。果报定不
定者。正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其修
力强弱。或起或伏。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饿
鬼法界。势不可转。其若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
人天善道。或闻大道。转为出世间心。即不可定。若转
为斯下。为畜为狱。既一失念。则无恶而不造。无趣而
不堕也。果报定不定者。第此道有神鬼之分。神道则
楞严所谓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大力。鬼王飞行。
罗刹。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
善心。护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
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此亦乘急戒缓之流。果报
虽定。既能闻法护法。或转重报为轻报。则不可定也。
若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
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此则定
非是不定。其若面然鬼王。启如来施食之教。虽是观
音现示。然非实无以施权。非权无以引实。矧受如来
瑜伽法食者。能免多劫之苦。而超生善道。果报岂有
定乎。
970-A¶ 第 389a 页 X57-0389.png

畜生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89b 页 X57-0389.png

** 畜生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贪多
眷属。日增月甚。而无厌足。曲理枉物。断不以公。非法
取财。动不由义。秪图巳利。不恻孤贪。明负他财。鲁扈
抵突。市易负直。公行劫夺。不忠不孝。无贤无愚。不信
因果。不信三宝。痴騃无耻。现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

释曰。约畜生法界。论方修与搆作转不转。亦以一界
现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其外熏缘强弱。性不
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畜生法界。势不可转。其若
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人天道。或闻大道。转为
出世间心。则不可定也。若转为斯下。为地狱趣。既一
失念。则上品十恶。诽谤三宝。毁菩萨戒等。无恶而不
为也。约果报论定不定者。若相遂心生。果随因转。如
畜之业报。定在屠割。以供庖厨。亦有转祸为福者。如
善鹿王。代母鹿以趣王厨。王问所以。鹿以实对。王因
自悔。向鹿说偈。汝为鹿头人。我为人头鹿。从今释汝
去。随意遂水草。遂兼恶鹿王所部群鹿。俱得解脱猎
狩之难。岂非报亦可转乎。又如十千游鱼。蒙流水长
者。放生施食。说微妙法。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至光
明会上。以闻法因缘。得受记成佛。故六道之中。皆有
佛力法力慈悲之力。转重为轻。化恶为善。直至解脱。
俱不可定也。
970-A¶ 第 390a 页 X57-0390.png

地狱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970-A¶ 第 390b 页 X57-0390.png

** 地狱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人亲近邪恶友。及性自
作恶。起增上心。念念相续。造上品十恶。谓杀盗淫。妄
言绮语。两舌恶骂。贪嗔邪见。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污
梵行人。沽酒醉乱。不思君父师长恩德。横生热恼。挫
抑贤能。党彼不肖。破塔坏寺。烧坏经像。谤毁大乘。断
学般若。谤无诸佛。破戒受施。用三宝物。偷僧祇物。起
于外道断常诸见。破正因果三世之法。习十二种恶
律仪法。(一屠儿。二魁刽。三养猪。四养鸡。五捕鱼。六猎者。七网鸟。八捕蟒。九咒龙。十狱卒。十一盗贼。
十二为王捕贼。及养蚕等业)如是等辈。入阿鼻大热大寒诸大地
狱。是名地狱法界。

释曰。地狱法界。约方修与搆作二因。论转不转者。亦
以一界见起九界。冥伏于一性之中。随其造力强弱。
性不可定。若其念念。作此地狱之因。相续不断。习以
成性。则不可转。或能惭愧改革。一念回心。即是善道。
或照破此地狱恶念。为四谛。为十二因缘。为六度。为
空假中三谛三观。则转为出世间。众生心行。因倒因
起。转与不转。皆不可定。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身疮
肿热。七日之后。当堕地狱。受耆婆大臣劝来佛所。蒙
如来月爱三昧光明所照。顿获清凉。身疮痊愈。闻佛
说法。忏悔心重。地狱相灭。得无根信。此巳成之因。将
堕之果。承佛法力。承忏悔力。承大信力。尚能转地狱
界。为佛法界。况不灭罪生善界乎。又如楞严经。佛告
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十方穷书
970-A¶ 第 391a 页 X57-0391.png
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
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
乐国。岂非地狱之因。因弘法力。亦可转耶。约果报论。
定不定者。若寻常所论因果。既入地狱。决定受报。无
不定理。若不思谦力。忏悔力。亦可回其定果。得生善
处。如仙豫国王。所杀五百婆罗门外道竟。堕阿鼻地
狱。而兴三念。一者知是地狱。二者知为仙豫所杀。三
者知因邪见之罪。故堕地狱。由此生大惭愧。忏悔往
业。即灭地狱。而得生天。故知阿鼻地狱。全处极圣之
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转之变之。职由乎
人。苟有重悔重悟。变地狱为天堂。在顷刻间也。
性善恶论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