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69-A¶
969-A¶ 第 351b 页

* No. 969-A
重刊传佛心印记注引

爰自佛法东被震旦诸贤盛为宣扬据经依论立宗
非一而的传佛祖心印绍隆大法正统者惟吾天台
一宗耳第时运下衰哲人长往禅宗华严之徒横议
于外异端曲见之士蔓延于内正传心印遂晦而不
明赖有元初虎溪兴教大师者出深悟圆宗力守祖
业著书数千言命为天台传佛心印记焉而其为书
也揭性恶之谈点理毒之致甄即离于毫芒辨圆别
于隐微明佗宗异端之似是而非显天台圆家之独
得真传可谓巨夜之大明灯也尝吾妙立和尚大中
兴此道而深知佗宗异端为害之甚故每讲此书以
授学人于是此书盛行而注解间出然或丑陋芿琐
或讹谬乖违无得作者本旨者(余)顷于大藏中得无
尽大师所著注而读之则消释详悉理致深切大发
作者意但有一二不稳者乃全璧之微瑕耳岂妨为
重宝哉于是乎卑诸劂生梓而流通云。


元禄丁丑冬十月

天台山东溪沙门(亮润)大云谨识
969-A¶ 第 351c 页 X57-0351.png
* No. 969-B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序

夫法身充满于法界般若朗照于性天解脱萧然于
累表大用普应于群机为如来之果德为九界之因
依其所由来旧矣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
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为天然之性德为法界之真归
其所由来亦旧矣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道无
明翳乎法性为三身之覆障为三德之紏缠其所由
来亦旧矣空观者破见思惑假观者破尘沙惑中观
者破无明惑断烦恼生死之圣药成菩提涅槃之真
因其所由来亦旧矣烦恼生死断则解脱大用成解
脱大用成则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则法身性德
显其所由来亦旧矣是则三观者为传佛心印之真
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
又不可不修也第观由达境而修境由开解而发境
有生焉佛焉善焉恶焉修焉性焉离焉即焉苟不原
乎性具则即义何由可明是故作传佛心印者广引
佛祖诚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从事斯道者了众生
修恶之地本全性以起修虽昏盲倒惑之乡亦全修
而在性是则生佛因果悉由悟迷悟迷无因本乎心
性迷之则道修旷劫犹曝腮于龙门悟之则稗贩屠
沽亦高超于上乘然而见道虽齐于诸佛结习犹纡
969-A¶ 第 352a 页 X57-0352.png
于下凡所当全性以起修妙达全修而在性全性以
起修则修无别修全修而在性则性无别性此则终
日在性念念达性以成修终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
性不妨建立水月道场广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三
昧回向镜像如来具菩萨之威仪成比丘之细行立
文殊之智种圆普贤之行门能具乎此则学道事毕
此传佛心印记之所以作也或有厉声动色而言曰
吾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也夥言修性亦奚以为
余始闻之则唯唯而退末则屏气徐进曰余闻初祖
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叶又尚般若当时
为君巳聊通一线请事斯语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
也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也夥言进修亦
奚以为余亦退步屏气徐而谓曰何名直指何名人
心何名见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见
性佛则未有庄严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罗汉应供
薄矧俱未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于日用见
色闻声果能不缘尘以起分别或尘劳暂息而未永
断烦恼则见思犹阻乎空寂而空观宜修无为侈言
而空腹高心也君于化道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合
得服行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辨宣扬乎苟未能此
则尘沙障乎化导而假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
心也君于法性能空有双遮中道亦忘契秘藏而高
踞寂场證报应而三身圆现乎苟未能此则无明翳
乎法性而中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或者
969-A¶ 第 352b 页 X57-0352.png
闻之理穷语息合十槃谈唯唯而退因录其言而并
为之序。

大明天启七年岁次丁卯僧自恣后二日传持天台
教观比丘传灯述于楞严坛之不瞬堂
* No. 969-C
源流图叙

夫学佛法者禀智者大师而曰天台教以自别乎贤
首慈恩诸家也其为教也有教焉有观焉教则以五
时八教为经五章七释为纬观则以二十五法为方
便以十章为正修乃至色心不二之谈修性互用之
旨以例诸家如众流之望巨海爝火之邻日月靡可
同日而语矣然则始于智者大师乎曰非然也盖大
师得之南岳南岳得之北齐北齐得之龙树而龙树
得之释迦或当机印可或悬契心宗此则台教之源
也故龙树而下皆称祖焉然则章安而下曷为称祖
曰叙得统也叙功德也大师说法惟总灵辨而不由
笔授时惟章安夙擅多闻复由妙悟集为论疏以启
后人说者谓其总持之功同符庆喜四传而至荆溪
教网稍夷金錍义例辟邪辅正说者谓其弘赞之勋
比隆章安唐末丧乱吾宗典籍流散海东螺溪宝云
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尚炽我四明尊
者抉迷云以辉性日挽颓波而清教海是以立阴观
969-A¶ 第 352c 页 X57-0352.png
妄别理随缘究竟蛣𧏙理毒性恶十不二门之指要
十种三法之观心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判
权判实说性说修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
莫不表而出之无遗憾矣说者谓九世二百年间备
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惟法智一师信
然哉自龙树迄法智是为十七祖法智下传者最夥
而广智神照南屏亢为三宗其学徒纷纷鼎盛矣宋
景定间南湖磐公作佛祖统纪有世系表载传授源
流颇具而法智十数世以后竟泯泯无传焉嗟乎常
住教典满阎浮提方袍之徒多于竹苇而天台教脉
竟无有起而续之者遂使时教不行观道不明此何
异佛法巳灭可慨巳然则今之君子能不惑不沮奋
然禀天台之学若揭日月而行者乎以今观我妙峰
法师之为是役也即谓之继法智而兴夫谁曰不可
语云在则人亡则书即北齐之继龙树亦有然矣然
草庵以失绪被斥奈何是不然草庵如周室尚在而
吴楚僭王今则匹夫而有天下谁得而议之有志者
勉之矣于是磐公世系图而授之梓人名曰天台教
源流图噫后之兴起斯文者益思所以衍其流毋令
泯泯无传而绝佛慧命也哉。

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宗天台教观
菩萨戒弟子携本冯梦禛薰沐拜撰
969-A¶ 第 353a 页 X57-0353.png
传佛心印记注卷上
幽溪沙门 传灯 注
楞严比丘 灵耀 较

△初题目。

「天台传佛心印记」

【此之记题乃用三别以拣三通谓通记别记通印
别印通传别传也通别记者如四明光明拾遗等
柏庭仁王神宝等皆称为记故通光明拾遗非仁
王神宝等故别今以心印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
显此记别从心印以受称也通别印者如小乘无
常无我寂灭大乘一实相皆称为印故通大乘一
印非小乘三印等故别今以佛心之别冠于此通
之上乃显此印从一心实相为印受称也通别传
者如达摩贤首等故别今以天台之别冠于此通
之上乃显此传别从天台而受称焉故云天台传
佛心印记天台佛心之旨其义云何佛虽无心而
无不心乃以三智为心也须知今家言佛心者非
夐指真心为佛心乃指现前介尔一念妄心当体
969-A¶ 第 353b 页 X57-0353.png
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又
复应知今家云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对乎佛界
之真通说九界为妄别而言之应云直指地狱心
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声闻心是佛心乃至菩
萨心是佛心又复此顺题中云佛心故从对待显
妙云一切心是佛心若绝待显妙应云直指地狱
心是地狱心乃至天心是天心声闻心是声闻心
乃至菩萨心是菩萨心又复此亦顺题中云心印
故舍别从总云一切心是一切心若从别者应云
直指地狱色是佛色地狱色是地狱色乃至菩萨
色是佛色菩萨色是菩萨色受想行识根尘识三
莫不如是盖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
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也若尔题中何得偏称心
印以妙玄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
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今顺妙玄去难就
易故以心印为题以三无差别故任运摄得佛及
众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诸法相相
皆实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传之于迦叶迦叶
一十三传至于龙树龙树一十七传至于四明
此天台传佛心印之迹也具如记中所出或曰
天台贤首立宗虽别佛之心印义乃攸同若其异
者则不得云佛之心印果一无二良由传者所得
不同故法华声闻未蒙开显之先孰不自谓与菩
萨同入法性岂声闻所入同菩萨所入盖从自计
969-A¶ 第 353c 页 X57-0353.png
未入谓入尔如他宗夐以真心为佛心今家则直
以妄心为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一不同则彼
反加谬斥疑误后学而是彼非此又岂容莫不辨
哉故知今之所记为树圆宗匪关人我永嘉云圆
顿教弗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此天台传佛心印
记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门怀则述。」

【述者记其所闻述天台受授之道谦而不敢称作
也师得法于云梦允师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
九世之玄孙尝撰净土境观及此记最为精确并
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详更俟检讨。】

△三正文三初明传佛心印之本二初明谛观性
体二初直标性具以明理本二初略援祖诰以立
心印之体。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他皆莫测。」

【此之六句共二十四字语本出四明尊者观音玄
义记中玄义乃天台大师释法华经普门品题未
入经文先立五重玄义以释品题用十义以通其
意十义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
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至第九简
缘了中大师设问云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
恶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师掀翻如来藏
海涌出摩尼宝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宝穰穰亦以
969-A¶ 第 354a 页 X57-0354.png
见体圆莹彻故法智大师一见乎此即称扬赞美
对众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
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而我虎溪大师深悟
此宗传佩心印欲以此道转以悟人笔述此记以
弘顿教是以开宗明义即拈出此章以为心印之
体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等可谓善乎记述者
也言今宗者天台圆宗也有二一对古言今二对
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诸家也他者天台
巳后贤首慈恩等诸家也自佛法东流震旦诸家
判教立宗或是西来圣贤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谓
被犀坚之铠握龙泉之剑而独振寰中若求其有
教以为之说离暗證之讥有观以为之行无循文
之失舍天台则难能故以圆宗而自许非自誉也
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谓只一具字若不论具
则全无所以乌足以称圆又与夫藏通别之有教
观者何以异乎是故今家称圆功在性具教得此
故圆顿观得此故无作故曰弥显是以宗其教而
为之说者说而无说依其观而为之行者行而无
行无说而说是为真说行而无行是为妙行自行
化他能事毕矣得不谓天台之道大有功于如来
灭度之后者乎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称圆者如他
宗谁不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耶若然又何独贵于
天台故释之云诚如所言他师果亦云圆家以性
具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
969-A¶ 第 354b 页 X57-0354.png
特天台之少分耳盖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
恶焉于善恶中各有正与缘了故法华云诸法实
相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缘了九界
十如是性恶缘了实相是性善性恶正因如此十
界善恶不论凡圣现前一念之心法尔具足他宗
诸师何尝道及故云莫测以不测故故闻之者以
谓恶骇天下狂而不信此齐东野人也乌足以语
道哉。】
△二略释性具以显圆顿之教六初通显圆
顿。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
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

【他宗既莫测具恶缘了故虽知具善不得称圆反
显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故得云只一具字弥
显今家也夫何故以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
显佛界性善不足以称圆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
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二虽修
成元是本具一虽性具全体起修故九法界起修
恶时是全性恶起修既性起则全修在性性恶融
通任运摄得佛界而此修恶即是妙事正属所显
岂属所破故不须缘理以断九也若不论乎性恶
者则九界修恶非从性起非性之恶定须破断离
边之中必须别缘正是他家历别之义故曰非今
所论。】
△二正引教部。

「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
969-A¶ 第 354c 页 X57-0354.png
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
更过于此。」

【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證成也止观者摩诃
止观也十乘妙观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
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乃至第十离法爱此能观
之观也阴等十境者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
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此所观之境也三障四魔
者三障即阴入病患二境属报障烦恼诸见上慢
三境属烦恼障业相魔事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
业障四魔即阴入业相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阴
魔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魔病患境属旡魔
魔事境属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恶
何者阴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声闻辟
支二法界菩萨一境即菩萨法界言一一皆成圆
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故不破九界修
恶直以十乘能观妙观体达所观十境三障四魔
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
运摄得佛界性善故阴等十境一一皆成圆妙三
谛盖性善恶正因即中道第一义谛性善恶了因
即真谛性善恶缘因即俗谛此三因三谛举一即
三故圆言三即一故妙圆家行人凡发心立行莫
不以此为大体莫不以此为纲格故曰此乃发心
立行之体格夫以此而为体格则三障四魔无有
遣法圆妙三谛当体圆成故曰岂有圆顿更过于
969-A¶ 第 355a 页 X57-0355.png
此呜呼天台妙教成功之若是圆且顿也而云只
一具字弥显今宗信不诬矣。】
△三的观心要二初
总无明心。

「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
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
寸是为总无明心。」

【此以易观而释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妙观观于
阴等十境须知一是现前所观之境九是未得入
位未来所发宿习之境故今伹以三科而释或曰
止观明所观之境既有阴入界三何得只以现前
一念识心为所观耶故释之云必先内心也盖阴
入界三多是生法生法太广初心为难三无差别
观心则易故于三科唯取阴境阴境有五仍复为
宽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喻如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识阴近而复要最为易
观即众生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也言是为总无
明心者六七八识皆属无明粗细虽殊不出一念
故此一念得称为总故此八识观前前者必具后
后观后后者不具前前如人观波必观于水若观
静水必不观波也。】
△二就总明别。

「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
百病自然消殒。」

【言就总明别即第六识者以七八两识虽在其中
据现前粗浅易见则第六者偏当其称苟行人用
969-A¶ 第 355b 页 X57-0355.png
微妙观以此而为所观则不久任运转八识以成
四智故云知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技百病自然
消殒何以故盖此一念是为总无明心虽观一识
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故不惟
秪破见思而尘沙无明随其功著任运皆破此言
的取识阴为所观境成功之妙如此。】
△四例馀一
心。

「若不入者然后历馀一心例馀阴入乃至九境待发
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

【若于此六识境不得入者当知此法非是便宜应
须改辙以从善道故曰然后历馀一心例馀阴入
馀一心者受想行三阴也例馀阴入者色阴及十
二入也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前一境
其犹礼乐后九境其犹征伐礼乐施之于太平故
阴入境不待发而先观征伐行之于离乱故后九
境必待起不得巳而后观也须知此十境者非唯
识阴是总无明心而馀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称总
若能随其所行所发用微妙观而观之一一皆如
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十枝百病自然消殒故曰莫
不咸尔。】
△五结成功能。

「方显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
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
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

【九界三道修恶即止观所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
969-A¶ 第 355c 页 X57-0355.png
也性恶即止观所成圆妙三谛也言修恶是性恶
法门者此九界三道修恶元是全性恶三德而起
修从性起则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
犹拨波取水乌可得乎是故止观直以十乘妙观
观于阴等诸境皆成圆妙三谛而此三谛既由观
阴而成岂非修恶当体即是性恶之法门乎或曰
天台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恶虽即性恶奈性善乎
故答云性恶融通无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
性恶其犹水乳乳固本来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
者惟当务即修恶而成性恶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六即异诸师。

「是则今家明即求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
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
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

【他之明义有曰修可破而性可显者盖昧夫修即
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恶故也今修恶既即性
恶故无破显以无破显故是为全恶是恶而即义
方成也惟以是为即是故今家永异诸师明即如
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尔雅训
即云即者合也诸师虽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
正如尔雅所训借非二物相合亦难逃乎背面相
翻矣以是义故生死非涅槃烦恼非菩提所有烦
恼生死定须破除菩提涅槃方得證显是为破边
立中非今所尚。】
△二略引契经以会差别二初双
969-A¶ 第 356a 页 X57-0356.png
标。

「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今家之言性善恶一禀契经非师心自立但诸经
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二各释二初立名不同四
初华严二初牒指经文。

「初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

△二结成三因。

「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
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
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
因。」

【华严云云者能随即真如不变随缘也能随真如
即善恶正因所随染净缘即善恶缘了随染缘则
成九界缘了随净缘则成佛界缘了须知染净初
无定体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
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随之俱迷方其真如之
悟而净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随之俱悟
良由染净虽似异缘十界本乎一性缘有隐显性
无即离故迷则俱染悟则俱净或问善恶何因十
界而分三因又依何义而立故曰十法界离合读
之三因具足离合之言本乎妙玄彼云皆称法界
其意有三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
合称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
之意也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
969-A¶ 第 356b 页 X57-0356.png
异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之
意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
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
法界亦复如是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又曰
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
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
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言空即假中无一二三而
一二三而如前(云云)。】
△二法华二初牒指经文。

「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

△二结成三因。

「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
正因九界十如即恶缘因佛界十如即善缘因三转
读之了正不缺。」

【法华诸法实相不出权实权实不出十界有横竖
二论一往竖论则佛界为实九界为权互具言之
九界中互具佛果为实佛界中互具九界为权大
师云细论各具权实此之谓也横论者十界各具
三因正因属实缘了属权全正因以为缘了即实
而权全缘了而为正因即权而实盖十界同居一
性权实岂分燕越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等
此约诸法属权实相属实而言之然离诸法别无
实相何权非实离实相别无诸法何实非权权实
相即其妙尽于是矣言九界十如即恶缘因至三
转读之了正不缺者此玄义释众生法之文也先
969-A¶ 第 356c 页 X57-0356.png
引经云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
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
末究竟等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
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
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
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
者点空性相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
相如是性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
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
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假一假一切假就是
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
名为实相惟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
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
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云云然十界离合三转读
文此南岳天台师资相承文外巧思是皆游心实
相非关义学譬如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目中无全
牛者也。】
△三涅槃二初略指经义。

「涅槃经中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名为善恶
缘因。」

【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具足者应引涅槃经三十
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
根人有阐提人无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复有佛性
二人俱无初二句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恶缘因佛
性也盖佛断修染修恶尽修净修善满足故此修
969-A¶ 第 357a 页 X57-0357.png
染修恶佛性佛善根人无也次二句言修净了因
修善缘因佛性也盖阐提人断修净修善尽修染
修恶满足故此佛性阐提人无也三二两句言性
善性恶正因佛性也盖佛虽断修染修恶尽而性
染性恶不断阐提虽断修净修善尽而性净性善
不断惟佛不断性染性恶故至果地于恶自在广
用性恶法门化度众生阐提不断性净性善后时
还起修净修善对治修染修恶故涅槃后分言阐
提成佛盖本乎此也四二两句言复有佛性二人
俱无此言不退性也。】
△二结成三因三初正结。

「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
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

△二融通。

「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
正因岂惟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
不二即善正因。」

【今人独知观真常净识修佛界正因谓之偏观清
净真如者正由不知具九界三因也今家既揭诸
大乘明文而示之则十界三因俱可修第随其境
之现前者观之修之还之复之不必弃波而求水
舍空以求空故又以若尔岂惟字论之斥之使其
归于圆宗也而言局修佛界三因者亦与之之辞
若复夺之今人第知修佛界了因以其惟宗于一
空而巳岂惟不修中道正因即俗谛缘因亦不知
969-A¶ 第 357b 页 X57-0357.png
修以其多弃事而尚理故也。】
△四从指二初泛指
诸经。

「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无
常双寂之体。」

△二引请观音。

「如请观音或单名毒害毒害即性恶皆一体之异名
也。」

【请观音或单名毒害等者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
具引天台大师解释请观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
尼经云此经从人法以标名人是至慈之大号法
是至圣之神咒人有二义一通二别别是观音之
胜名通是菩萨之嘉号别又二义一能二所请字
是标能感之群机观世音三字是标能应之圣主
法有二义一用二体消伏毒害明其力用陀罗尼
明其正体体有二义此间名为能遮能持持于三
义遮于二边用即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
刀剑等也行者五住烦恼也理者法界无阂无染
而染即理性之毒也故言从人法以标名焉孤山
法师阐义钞云法界无阂者三谛一心名为法界
生佛互融一一咸偏故云无碍无染而染者净名
疏云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非缚脱
不染而染难可了知即是众生迷真性解脱起六
十二见考彼言义允合今文若消今文应云法性
之与无明偏造诸法即无染而染全理性成毒名
969-A¶ 第 357c 页 X57-0357.png
理性毒由理毒故即有行毒事毒也今观诸法惟
心染体悉净即神咒治理性之毒即下经文皆入
如实之际也然孤山之释虽阐犹隐终于毒害即
性恶之义不彰不如引大师释后文正释消伏毒
害陀罗尼云消名消除伏名调伏故经言消除三
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譬如蛇虺有毒但消除其螫虿令不侵人不可殒
命也伏者调善令堪乘驭伏三障之毒为入道之
门随应得度而度脱之故不须断之亦下文不断
而断断而不断之明證也。】
△二广略有异四初指
广略之数。

「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十。」

【略则十界文出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广
则三千则义归法华诸法实相或问华严半偈反
谓之略法华四言反谓之广何也答曰华严虽半
偈而伹名十界法华虽四言而义摄十如天台大
师则合广略而充扩之以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
之旨则华严法界之旨法华实相之宗其义方尽
即如来果證众生理体因果修性之体亦斯尽也
充扩之义具在下文。】
△二明广略之体。

「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
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

【善恶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经合辙
之义以明性具三千文先约华严融十界为百界
969-A¶ 第 358a 页 X57-0358.png
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约法华融十如
为千如故曰界十如则成千如又次约仁王三法
融百界千如为三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
土一千又大智度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
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
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四明大师云故一家
用义彼论之三世演法华十如妙谈三千固非常
情之所企及。】
△三结一心之要。

「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

【一念修恶具足三千者但约根尘相对一念心起
必属一界界互具成百界三千若论法体实不啻
于此也或者难曰今智者准秦译之本具明十如
故可论乎三千若西晋所译名正法华经但列乎
六如则三千之义安在答曰今论性具但明理体
数之多少可必计之即准六如而谓之性具一千
八百有何不可况如义虽译者而有增减而华严
界义终无所亏且晋译之本义有未尽随译人情
安可准信世弘秦译表表若人晋译微晦不传岂
无故哉(云云)。】
△四彰微妙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后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是无作妙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
宛然故非相含三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
即三千故三千不在后一念具三千故一念不少
969-A¶ 第 358b 页 X57-0358.png
三千在一念故三千不多。】
△二明谛观相貌六初
明立谛正观所以十二初明破情不破法。

「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

【此是释疑之辞亦是显妙之谈或疑曰若修恶即
性恶者何须立三观以破三惑答曰观破惑者破
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三惑此之迷情其
来久矣始自根本无明终至等觉后心盖理体本
妙情执为粗故破惑者但破三千之情不破三千
之法今家不顺迷情但显本具法法皆妙相相皆
实故题称妙法而经曰实相良有以也释疑显妙
其在是矣然有执药成病者三观修之不得其方
反翻成三惑更须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
意今云执法成病者执修恶即性恶而广行修恶
止观所谓无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恶正须破之。】

二明理体不可断。

「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

【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岂非善恶净秽是
法门理体其体本来明净成佛之时不断纤毫。】

三约染净明迷悟。

「是则断證迷悟但约染净而论。」

【或疑体既明净不断纤毫云何经中又有断證迷
悟之说是故释云是则断證迷悟伹约染净而论
华严所谓能随染净缘随分十法界是也随染缘
为染缘所染即为九界随净缘为净缘所净即为
969-A¶ 第 358c 页 X57-0358.png
佛法界。】
△四破古无择法眼。

「往人无择法眼情理不分药病不辨才闻空中名遮
一相不立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定谓
三千立法若三谛但遮又如何立法耶。」

【情即迷情理即本体迷情为病应以法药而破之
佛祖设药内依理而立依三谛境立三观智是也
亦外依病而施依三种惑立三观智是也是则药
之与病虽有权移性之理体毫无加损往人不解
此意闻天台三观空遮乎有中遮乎边便作断灭
而解假照乎有定谓三千立法此乃迷名而不知
义也今反问之三观各分遮照尔作此解假使复
疏显妙中有遮则三谛俱遮之旨则不惟俗谛俱
遮即空中亦复俱遮又如何立法若例立照则三
谛俱照则不惟俗与二边俱照即真谛亦照又如
何断灭耶。】
△五明破迷故用观。

「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达此一念修恶之心
即是三千妙境。」

【承上章情可破法不可破法不可破故体本明净
不断纤毫其如迷情难消故宜用即空假中三观
破之虽曰破之实无他法可破秪以三观达此一
念根尘对起之心即是三千妙境则三谛三观修
之与性自然成矣。】
△六明情破故法显。

「修恶既即性恶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
千。」
969-A¶ 第 359a 页 X57-0359.png

【若修恶定是恶则善妙而恶粗定须翻破今修恶
既即性恶是则修恶是理具三千即法身般若解
脱三德秘藏当体圆成而此修恶岂不便是妙事
三千故大师明众生理即佛云此是圆智圆觉诸
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此言性恶即是法身也又
云虽五无间皆解脱相此言修恶即是解脱也又
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言修染即是般若也
故云便是妙事三千。】
△七明观理能摄事。

「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摄得事用三千。」

【或问诸佛果成有事用三千今但观修即性其如
事用何故释之曰但观理具而巧用三观以空而
三惑俱破之以假而三谛俱立之以中而即惑即
谛法界而等观之功至自至不久自显何患果位
事用三千乎。】
△八明理与事融通。

「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头数法。」

【经云诸法实相诸法三千事也真如实相理也即
诸法而实相则即事而理即实相而诸法则即理
而事即事而理则三千皆实即理而事则相相宛
然岂不事之与理其体本融岂比世间头数之法
此彼相隔一多不融乎下文云一切即一方能同
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殊此之谓也。】

△九明是显非所破。

「不属所破宁非所显。」

【谓虽用三观破其迷情而情消理显情消非所破
969-A¶ 第 359b 页 X57-0359.png
理显是所立大师不云乎譬如蛇虺但消其毒不
殒其命尚可乘驭矧螫虿乎。】
△十结成涅槃性恶。

「故曰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
自消。」

【点此一意者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不属所破宁非
非所显也惟其三千皆实相相宛然在事用三千
则惟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而九界性恶何尝断
在理具三千则一切众生本来即佛而佛界性善
何尝断所以天台归宗法华深悟涅槃只此两义
囊括大旨有以也夫。】
△十一引问答以发明三初
明提佛但断修中善恶。

「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
满足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

【此中问答文出观音玄义今虎溪大师略引发明
未必全同学者第知中大略而巳。】
△二明修善恶
妙不属所破。

「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乃属所显何名所破答修善
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故诸佛断修
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
尝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

【答中全要紧处在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
论斯是断义盖若有修善恶可论便是不知即义
苟不知即则善恶吴楚诤论纷然便不是断义惟
其了知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即不
969-A¶ 第 359c 页 X57-0359.png
断而为之断是故妙在其中恐后学未悟复立二
句明之一须先悟无修性之殊二须悟无善恶之
异谓之无修善恶可论。】
△三明提佛不断善恶同
否。

「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
恶否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广治
诸恶诸佛能达于恶故于恶自在恶不复起广用诸
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虽无染碍之相而
有性具之相。」

【诸佛与众生真如妙性之中本然具足百界千如
犹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谓之不变随缘随缘不
变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当其众生
迷而随染缘造九界时则佛隐而九显染用当情
而妙用不彰虽曰不彰而佛性堂堂未尝不显但
众生自迷当面错过耳诸佛悟而随净缘造佛界
时则佛显而九隐虽曰九隐而九界体性既同究
竟则舍用自在方其舍之则藏故佛显而九隐若
其用之则行则十界而同彰故曰应以佛身得度
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九界身得度者即皆
现之而为说法谓之普门示现盖实證乎此也故
曰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以其
不得巳而为之强名为恶故无染痴之相而有性
具之用。】
△十二约六即以判位二初法。

「博地但理名字初闻观行未显验体仍迷六根似发
969-A¶ 第 360a 页 X57-0360.png
初住分见妙觉果成究竟明显。」

【博地但理理即三千也名字初闻闻性具十界名
知性具三千字也观行未显修三观智观三千境
虽伏五住惑未破故验三千之体仍迷而不显也
相似似发破见思惑获六根清净位相似三千显
发也初住分真此至等觉分破无明分證三千也
妙觉果成究竟明显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三千诸
法实相也。】
△二譬二初三人譬。

「是则理须亲證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
可比知如孙刘相显瞭然在目。」

【昔汉末刘孙曹三人俱往相肆相士先许孙刘位
皆至于天子独曹公不蒙许可乃解衣以示相士
见之放声大哭曰天下从此纷纷鼎沸矣后果广
识各各雄据一方以称帝号时人或有恶二人者
以为之目谓曹操奸雄刘备枭雄若曹操之奸雄
信奸雄也刘备枭雄亦似是而非耳独孙权未有
其目余为之补曰骁雄曹孟德尝亦有云生儿当
如孙仲谋若刘景升诸子皆豚犬耳则孙权之雄
真骁雄也文中曹喻理即一切众生即是佛也须
解五阴之衣方现成佛之相孙刘喻后三即故曰
事可比知瞭然在目。】
△二波湿譬。

「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波相易识湿性难彰。」

【全波为湿喻全十界之事在三千之理全湿为波
喻全三千之理起十界之事波相易识喻一界之
969-A¶ 第 360b 页 X57-0360.png
事现起如瞭然在目湿性难彰喻三千之性冥伏
难晓如解衣方见。】
△二明三谛三观微妙二初明
圆融三谛六初明三谛之由。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
假性缘因即中性正因。」

【前章所明性具三千三因乃三谛三观之性体今
文欲明三谛三观之相貌乃又发明立谛立观之
所以所以秪是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此
去正明谛观微妙故又明三谛之由故曰如此事
理三千宛有三用(云云)今家之言全性起修全修
在性者此之谓也。】
△二明相即之由。

「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非伹三千即三谛亦
乃三谛即三千。」

【今家所立三谛而言真俗中相即者正由皆性具
故也苟非性具则即义不成然而即义又有横竖
二论适言三谛相即乃约横论耳若竖论者则又
非但三千即三谛此言全三千之事即三谛之理
也亦乃三谛即三千此言全三谛之理即三千之
事也以其皆一体故本不二故。】
△三證理事相即。

「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
一切法。」

【语载荆溪大师始终心要其略云夫三谛者天然
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
谛者立一切法永嘉从义师注云中者不偏二边
969-A¶ 第 360c 页 X57-0360.png
也谛者审而无虚也统者总也一切法者二边之
法也真者无虚伪也泯者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
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
之法也当知此约三谛别明若从通说应云一中
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总理而绝待
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
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
并建立而宛然也熟玩此注而三千三谛相即之
旨得矣。】
△四明互为宾主三初中谛为主。

「三千即中以中为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
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即空假还归二修。」

【下去三谛皆以三千为事境三谛为理境事无所
移而义有收归故以中以空以假而论主论宾其
实事理即毫无加损者也今论以中为主故以三
千为中言之则空假为宾方其以中为主名为即
一其实一不定一而一必具三而中性正因之中
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三因具足名为本有所
观妙境以空假之宾即中宾来归主则空假皆属
于主故皆属性然中不定中则主不定主是故中
即空假主从于宾则还归空假缘了二修全修在
性全性起修此之谓也须知此就性中论本有之
修非曰巳涉修中空假也。】
△二真谛为主。

「三千即空以空为主名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
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即假中还归用境。」
969-A¶ 第 361a 页 X57-0361.png

【此以三千事境即真谛理境明之则以空为主中
假为宾修现而性用隐是故全性起修名为因中
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宾来归主故三皆属观第
空不定空而空即中假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
以还归用境。】
△三俗谛为主。

「三千即假以假为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
假三皆属用假即中空还归境观。」

【此以三千事境即俗谛理境明之则以俗为主中
空为宾用现而观境隐是故妙有彰以为果上解
脱大用以中空皆俗宾来归主故三皆属用第俗
不定俗而俗即中空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以
还归境观。】
△五约对明妙绝。

「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
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玄妙深。」

【各对二明者约主宾而对说也如三千即中以中
为主空假之宾来归中谛之主即一而三名为本
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是为一境此
对一明之也然而中即空假主就于宾还归空假
二修虽曰二修乃为性中之修是三境矣此对二
明之也又如三千即空以空为主中假之宾来归
真谛之主名为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
假中皆空三皆属观是为一观此对一明之也然
而空即中假主就于宾还归中假虽曰境用乃为
修中之二是为三观此对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
969-A¶ 第 361b 页 X57-0361.png
假以假为主中空之宾来归于俗谛之主名为果
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是为一用此
对一明之也然而假即中空主就于宾还归境观
是三用矣此对二明之也三各为主为境为观为
用故不即一必具三故不离同居一性故不纵修
二性一故不横假即中空故即遮中空即假故即
照三皆本于一性故二义同时远讨其源本于真
如妙性故称之玄本自圆成无三惑之粗故赞之
妙甚深无底故叹之深离诸待对故美之绝。】
△六
结成大涅槃。

「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槃。」

【此之法喻本出大涅槃经经云秘密之藏犹如伊
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
面上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
异亦非涅槃文今释其义秘密之藏者即经题称
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般若
度即解脱如是三德名秘密藏生佛等有难可了
知称之为秘举一即三言三即一称之为密含藏
众德似无实有称之为藏犹如伊字者譬喻也西
天梵书有伊字如此方草书下字𠁼一点在上不
同点水之纵[、/、/、]二点在下不同列火之横[、*、*、]盖上
一点喻法身德、虽是一点一不孤立以有下之
二点在也[、*、]故曰若纵亦不成伊下之二点喻般
969-A¶ 第 361c 页 X57-0361.png
若解脱二德虽二点在下以有上之一点在故不
同烈火之横[、*、*、]故曰若并亦不成伊要当如摩醯
首罗面上三目乃成伊𠁼此又以喻复释于喻也
摩醯首罗色界天主三头六臂身骑白牛面上三
目一目在上二目在下形类伊字我亦如是合法
也解脱之法亦非涅槃等者所谓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
身解脱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若直
有一法性不具三则非真涅槃也然而理虽各具
苟三法各异如三人各称帝王各不相收亦非大
涅槃也此大般涅槃与今文合者在性体三千则
三千即中正因佛性属法身德三千即空了因佛
性属般若德三千即假缘因佛性属解脱德转为
所观妙境则正因法身为中谛了因般若为真谛
缘因解脱为俗谛若起为能观妙观则正因法身
为中观了因般若为空观缘因解脱为假观在三
性三谛则全性以起修是为性中具修在三观则
全修而在性是为修中具性莫不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等夫三观源流根本厥妙若
此天台以此而为传心妙印岂无故哉。】

传佛心印记注卷上
969-A¶ 第 362a 页 X57-03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