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焦炷辩惑¶ 第 259b 页
台宗精英集卷第四
仙都门人 普容 录
* 焦炷辩惑
* 借别名通
* 二即习气
* 合身尊特
* 事理二定
* 信相得益
* 光明定题
* 评经王说
* 六能辩惑
* 接正如佛
* 焦炷辩惑
通教乾慧焦炷根性判摄诚难今昔人师互相拒执
今凭经论考究诸文用判指归启发蒙学分四初示
文二疑难三伸释四料拣。
焦炷辩惑¶ 第 259c 页 X57-0259.png
** 初示文者
经出大品论出智论如常所引妙玄问云
大论三处明初焰约别圆皆取发真为初焰通教何
意取乾慧为初焰答别圆各逗一种根性故用发真
为初焰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含容取
乾慧尔若钝者八人见地是初焰利者于乾慧即能
断结故是初焰问利人应无十地答备有以根利故
不制位尔。
** 二疑难者
通教乾慧焦炷若以三通根性如何判之
若是因果俱通当教之人应在八人见地断惑不应
乾慧地中断结始曰因通果不通被接之者上根三
地四地方论被接并无一人在于初地若是因果俱
不通者亦不应在通教焦炷进退无从如何判摄。
** 三伸释者
初师云若明通教以名摩诃衍故须晓含容
之旨此有于二一者名含容二者义含容名含容者
摩诃衍梵语也含大多胜语既含三一言摩诃衍者。
实通别圆三教之都名也二义含容者于中又有二
义一者机教含容二者经论含容乃非被接及藉通
人直是衍门三教故云通别通圆专据妙玄及四念
处含容之文评曰精义无二至当归一若但云含容
则义无所归且通教焦炷于三通中必竟是何根性
进退无从规矩咸失次师□□□□文乃有标释结
三标云通别通圆□□□别圆因果皆与通异等凡
涉一板许也文末结云此是通教通别圆之义于释
文中引三文为證第三乃引焦炷文也此藉通人明
焦炷辩惑¶ 第 260a 页 X57-0260.png
如日矣妙玄中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
等秪由直尔别圆各逗一种根性唯此通教兼含别
圆二根性并本一人故云含容尔评曰既在乾慧断
惑如何得是因果俱不通人况焦炷者具历十地岂
得判云是藉通者不晓文理强生穿凿尔或有判为
借别名通若是借别名通三借之中为属何借不假
委斥是非可见 今正意者且通教乾慧明焦炷三
根通性如何收摄当知须通被接及通当教两种根
性盖缘大师妙玄位妙中释通教竟后料简中先问
通教八地破无明将别接通答之次即问云别圆皆
取发真为初焰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焰便即答云
别圆为逗一种根性故以发真为初焰通教为逗多
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大师问答之
意焦炷须通被接及当教者据通教断见正在八人
见地由通教根性之多有利根菩萨于乾慧伏道位
中便能断见所以大师判云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
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既云多种根性又云别
圆入通验知须通被接根性明矣若尔且玄文中秪
云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如何秪通被接不
通藉通开导人耶答既云乾慧焦炷秪可通乎被接
不可通乎藉通开导何者盖缘藉通开导人在前教
中不曾断惑便归后教如辅行云若从乾慧性地来
者别教十信圆教五品验知藉通开导人于前教中
不曾断惑所以不通藉通开导人也若然者被接之
等秪由直尔别圆各逗一种根性唯此通教兼含别
圆二根性并本一人故云含容尔评曰既在乾慧断
惑如何得是因果俱不通人况焦炷者具历十地岂
得判云是藉通者不晓文理强生穿凿尔或有判为
借别名通若是借别名通三借之中为属何借不假
委斥是非可见 今正意者且通教乾慧明焦炷三
根通性如何收摄当知须通被接及通当教两种根
性盖缘大师妙玄位妙中释通教竟后料简中先问
通教八地破无明将别接通答之次即问云别圆皆
取发真为初焰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焰便即答云
别圆为逗一种根性故以发真为初焰通教为逗多
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大师问答之
意焦炷须通被接及当教者据通教断见正在八人
见地由通教根性之多有利根菩萨于乾慧伏道位
中便能断见所以大师判云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
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既云多种根性又云别
圆入通验知须通被接根性明矣若尔且玄文中秪
云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如何秪通被接不
通藉通开导人耶答既云乾慧焦炷秪可通乎被接
不可通乎藉通开导何者盖缘藉通开导人在前教
中不曾断惑便归后教如辅行云若从乾慧性地来
者别教十信圆教五品验知藉通开导人于前教中
不曾断惑所以不通藉通开导人也若然者被接之
焦炷辩惑¶ 第 260b 页 X57-0260.png
人最极利者上根秪应三地四地如何乾慧焦炷亦
是被接耶答妙玄既云利者乾慧断结钝者八人见
地且八人见地尚得云是上根被接况在乾慧伏道
断结岂不得是被接根性耶不可将通教正断惑位
而妨乾慧利根被接也 次乾慧焦炷亦通当教因
果俱通人者因妙玄位妙云利者乾慧断结钝者八
人见地因此遂即问云利人应无十地耶答备有巳
根利故不制位耳荆溪点云问利人应无十地等者
利人既于初地断见应二地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
佛岂无十地耶准此玄签问答之文利人既具历乾
慧等十地成佛验知乾慧焦炷须是亦通通当教中
因果俱通人也得此之意乾慧焦炷须通被接及以
当教义有二途应须两存。
** 四料拣
问乾慧焦炷须通被接当教两种根性者且
秪一乾慧断结如何见得须通被接当教两种根性
耶。
答断惑位次虽同不妨自有利钝接不接异且如
通教秪一八人见地断见上根至此三地四地受接
当教至此不受接名如荆溪云利者尔前接入中道
钝者直至法华方乃被会验知乾慧断惑虽同不妨
利钝接不接异。
问乾慧焦炷既通被接当教两种
根性且当教乾慧不受接人与八人上根受接何者
为利若云八人受接利者大师自云利者乾慧断结
钝者八人见地若云八人受接者钝荆溪那云利者
尔前接入中道钝者直至法华方乃被会。
答自有接
是被接耶答妙玄既云利者乾慧断结钝者八人见
地且八人见地尚得云是上根被接况在乾慧伏道
断结岂不得是被接根性耶不可将通教正断惑位
而妨乾慧利根被接也 次乾慧焦炷亦通当教因
果俱通人者因妙玄位妙云利者乾慧断结钝者八
人见地因此遂即问云利人应无十地耶答备有巳
根利故不制位耳荆溪点云问利人应无十地等者
利人既于初地断见应二地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
佛岂无十地耶准此玄签问答之文利人既具历乾
慧等十地成佛验知乾慧焦炷须是亦通通当教中
因果俱通人也得此之意乾慧焦炷须通被接及以
当教义有二途应须两存。
** 四料拣
问乾慧焦炷须通被接当教两种根性者且
秪一乾慧断结如何见得须通被接当教两种根性
耶。
答断惑位次虽同不妨自有利钝接不接异且如
通教秪一八人见地断见上根至此三地四地受接
当教至此不受接名如荆溪云利者尔前接入中道
钝者直至法华方乃被会验知乾慧断惑虽同不妨
利钝接不接异。
问乾慧焦炷既通被接当教两种
根性且当教乾慧不受接人与八人上根受接何者
为利若云八人受接利者大师自云利者乾慧断结
钝者八人见地若云八人受接者钝荆溪那云利者
尔前接入中道钝者直至法华方乃被会。
答自有接
焦炷辩惑¶ 第 260c 页 X57-0260.png
不接分利钝自有断惑前后分利钝。
问若不许焦
炷是借别名通者何故止观破思假中先明通当教
次明借别名通于借别名通中别为菩萨立忍名天
台问云三乘共断其义巳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
地耶。
答大论三处判焦炷有三种菩萨断惑乾慧是
伏道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焰有何不可
若据问意自问通教巳有三乘共位其义巳显何故
更独开菩萨立忍答中却引大论三处焦炷之文为
答莫也。
乾慧焦炷是借别名通耶。
答文显义显人犹
不知焦炷之人自于乾慧断结若借别名通八人地
方断见位次进否不同那云焦炷是借别名通今止
观乃是况释之文问意者盖由通教巳有十地何故
复借别位以名通教独开菩萨之位是以天台即引
焦炷况云大论三处焦炷亦皆是菩萨之位乾慧伏
道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断为菩萨断惑位有何
不可此是大师将大论焦炷况释借别皆是菩萨之
位如何便谓乾慧焦炷即是借别名通。
* 借别名通
通教三借经论所出不同疏记伸明伏断位次进否
佛世灭后化意幽玄文相该罗古今莫辩今试明之
科分四意初究所出二辩佛世三明灭后四释疑妨。
** 初究所出者
经出大品论出大论祖文所出在止观
第六破思假中妙玄第四位妙之中备引经论之文
以明三借之旨兹不委出至下伸明。
问若不许焦
炷是借别名通者何故止观破思假中先明通当教
次明借别名通于借别名通中别为菩萨立忍名天
台问云三乘共断其义巳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
地耶。
答大论三处判焦炷有三种菩萨断惑乾慧是
伏道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焰有何不可
若据问意自问通教巳有三乘共位其义巳显何故
更独开菩萨立忍答中却引大论三处焦炷之文为
答莫也。
乾慧焦炷是借别名通耶。
答文显义显人犹
不知焦炷之人自于乾慧断结若借别名通八人地
方断见位次进否不同那云焦炷是借别名通今止
观乃是况释之文问意者盖由通教巳有十地何故
复借别位以名通教独开菩萨之位是以天台即引
焦炷况云大论三处焦炷亦皆是菩萨之位乾慧伏
道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断为菩萨断惑位有何
不可此是大师将大论焦炷况释借别皆是菩萨之
位如何便谓乾慧焦炷即是借别名通。
* 借别名通
通教三借经论所出不同疏记伸明伏断位次进否
佛世灭后化意幽玄文相该罗古今莫辩今试明之
科分四意初究所出二辩佛世三明灭后四释疑妨。
** 初究所出者
经出大品论出大论祖文所出在止观
第六破思假中妙玄第四位妙之中备引经论之文
以明三借之旨兹不委出至下伸明。
焦炷辩惑¶ 第 261a 页 X57-0261.png
** 二辩佛世者
然佛世中须明借别名通此为何意况
通教中自有十地何须借别旧云通教须借别者以
由大品之中佛为别机正说别法通机忽起如来即
将别法以对通机说之斯盖佛世借别名通其意如
此尔评曰若将别法对通机说者莫也如来差机说
法不善鉴机作此说之诚难取信今谓通教虽有十
地须借别位者皆是如来悉檀赴物俯顺物机其由
机缘宜将别法作通说之佛智鉴知为机故说借别
名通良在兹矣。
** 三明灭后
二初明止观借意二明妙玄借意初明止
观借意者止观因明四教破思假有四一三藏家破
思位二通家破思位三别名名通家共位四别名名
通家菩萨位然止观借意正为伸通经论故如辅行
云此是大师伸通经论有此判者属借别名名通位
也何者若定属通不应地前而立伏位若定属别不
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地共断见惑亦复如是故
立此式示后学者使古今异说泠然可见以此究之
佛世悉檀被物故借止观为伸通经论故借然止观
明借究其开章二三莫辨如何明之旧云止观具有
三借初借一教始终五十二位三乘共乾慧外凡为
十信性地内凡为三十心八人见地是别初地等次
单借十地亦是三乘共如止观云若借此别名判三
人通位者则初地断见惑等辅行点云若借下单借
别十地名通十地三借一教始终别为菩萨立忍具
焦炷辩惑¶ 第 261b 页 X57-0261.png
有三借其文显矣复自疑云既有三借何故止观前
开章中共有四科初二科明藏通当教破思假未论
借别于第三第四二科秪明两借者何即自答云据
止观文须论三借盖缘前之二借虽借一教始终及
单借十地并是三乘位故同为一科不开为两评曰
天台开科秪有两借何云三借不究开章致兹错说
初借既借一教始终三乘人共何须又借十地三乘
共耶此有两失待下正意自见其非 今明正意者
究其止观开章乃有四科初三藏次通教三借别名
通家共位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于第三借别科中
乃云三借别名名通家共位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
位止观明文秪是两借初借一教始终三乘共次借
一教始终别为菩萨中间一节既不别标大科验非
一借所止观云若借此别名之文但是判上借一教
始终断惑位次故止观云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
者初地断见惑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三地断六品
思乃至结云例前可知既是判一教始终断惑位次
秪在前第一借别名通共位中摄文旨泠然开章显
著何得谬言须明三借今为点出其义照然 二明
妙玄借意者妙玄因明位妙引妙经三草二木以明
六位正明小树位即是通教三乘之位先明三乘共
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故有借别名通文也且妙玄
明借究其开章一借二借意稍难知旧人判云妙玄
乃有二借文中显云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别立忍
开章中共有四科初二科明藏通当教破思假未论
借别于第三第四二科秪明两借者何即自答云据
止观文须论三借盖缘前之二借虽借一教始终及
单借十地并是三乘位故同为一科不开为两评曰
天台开科秪有两借何云三借不究开章致兹错说
初借既借一教始终三乘人共何须又借十地三乘
共耶此有两失待下正意自见其非 今明正意者
究其止观开章乃有四科初三藏次通教三借别名
通家共位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于第三借别科中
乃云三借别名名通家共位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
位止观明文秪是两借初借一教始终三乘共次借
一教始终别为菩萨中间一节既不别标大科验非
一借所止观云若借此别名之文但是判上借一教
始终断惑位次故止观云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
者初地断见惑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三地断六品
思乃至结云例前可知既是判一教始终断惑位次
秪在前第一借别名通共位中摄文旨泠然开章显
著何得谬言须明三借今为点出其义照然 二明
妙玄借意者妙玄因明位妙引妙经三草二木以明
六位正明小树位即是通教三乘之位先明三乘共
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故有借别名通文也且妙玄
明借究其开章一借二借意稍难知旧人判云妙玄
乃有二借文中显云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别立忍
焦炷辩惑¶ 第 261c 页 X57-0261.png
名而义通此是初一借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是第
二借初乃单借十地就三乘共位中别为菩萨立忍
名次借一教始终单为菩萨立忍名两借明矣评曰
若其两借皆为菩萨立忍莫也繁重不原文旨自任
臆谈今为出之使无疑壅究其开章秪有一借何者
初就三乘共位中别为菩萨立忍名而义通此之一
科即是当教三乘共位别为菩萨立忍则非一借次
科用别教名名别义通方是借义如文云二用别名
名通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铁轮位于通
义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地柔顺忍等
此则方是正明借别名通以此究之秪有一借不可
固违。
** 四释疑妨
问止观中借别名通家共位乃借一教
始终三乘人共及乎妙玄用别教名名别义通亦借
一教始终何故别为菩萨不通二乘者何。
答两处化
意不同若止观借一教始终通三乘共者斯盖佛世
法轮之下被机而说由通教三乘中自有此一种根
性宜闻别教始终之法佛即为说俯顺机缘若妙玄
正为菩萨立忍故借是以唯在菩萨不通二乘况通
二乘不立忍名当知忍名从菩萨立一教始终别为
菩萨也。
问妙玄借一教始终但历一地断见如文
云八人见地即是初欢喜地何故止观借别始终而
经三地四地断见者何如文云八人为初地十五心
为二地十六心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
二借初乃单借十地就三乘共位中别为菩萨立忍
名次借一教始终单为菩萨立忍名两借明矣评曰
若其两借皆为菩萨立忍莫也繁重不原文旨自任
臆谈今为出之使无疑壅究其开章秪有一借何者
初就三乘共位中别为菩萨立忍名而义通此之一
科即是当教三乘共位别为菩萨立忍则非一借次
科用别教名名别义通方是借义如文云二用别名
名通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铁轮位于通
义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地柔顺忍等
此则方是正明借别名通以此究之秪有一借不可
固违。
** 四释疑妨
问止观中借别名通家共位乃借一教
始终三乘人共及乎妙玄用别教名名别义通亦借
一教始终何故别为菩萨不通二乘者何。
答两处化
意不同若止观借一教始终通三乘共者斯盖佛世
法轮之下被机而说由通教三乘中自有此一种根
性宜闻别教始终之法佛即为说俯顺机缘若妙玄
正为菩萨立忍故借是以唯在菩萨不通二乘况通
二乘不立忍名当知忍名从菩萨立一教始终别为
菩萨也。
问妙玄借一教始终但历一地断见如文
云八人见地即是初欢喜地何故止观借别始终而
经三地四地断见者何如文云八人为初地十五心
为二地十六心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
焦炷辩惑¶ 第 262a 页 X57-0262.png
四忍为初地四智为二地比忍为三地比智为四地
此四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彼此皆借一教始终所
明断见历位不同者何。
答所出不同根性有异若妙
玄但历一地断见者出大品经如妙玄引经證先示
其意八人见地即是初欢喜地得无生忍故大品云
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若止观具历三
地四地亦出大品根性有定不定异妙玄一地断见
者是定根性止观历三四地者是不定人如辅行云
四别名名通菩萨位者此单约菩萨故修观断见不
定也。
问止观明借别名通正用三地或以四地而
断见惑古师亦用三地或四地断见何故妙玄破古
师云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洹岂
得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师断见亦用
三地或四地与今宗同大师何意全不许耶。
答今家
借别名通虽然具历三地四地断见乃是别教欢喜
等三地四地具如止观单为菩萨借中说古人不晓
乃谓通当教中乾慧等三地四地断见所说之义既
乃教旨位次不同有此不便妙玄故即破云但通教
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洹岂得初地断
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人既不合将通当教乾
慧等三地四地断见又是出观有此二失故为所破
岂与今同。
问三地四地断见正是通当教止观何
以判作借别名通而斥古曰此师不解经意今言经
借别义显通耳若尔既不许古师通教用两地断见
此四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彼此皆借一教始终所
明断见历位不同者何。
答所出不同根性有异若妙
玄但历一地断见者出大品经如妙玄引经證先示
其意八人见地即是初欢喜地得无生忍故大品云
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若止观具历三
地四地亦出大品根性有定不定异妙玄一地断见
者是定根性止观历三四地者是不定人如辅行云
四别名名通菩萨位者此单约菩萨故修观断见不
定也。
问止观明借别名通正用三地或以四地而
断见惑古师亦用三地或四地断见何故妙玄破古
师云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洹岂
得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师断见亦用
三地或四地与今宗同大师何意全不许耶。
答今家
借别名通虽然具历三地四地断见乃是别教欢喜
等三地四地具如止观单为菩萨借中说古人不晓
乃谓通当教中乾慧等三地四地断见所说之义既
乃教旨位次不同有此不便妙玄故即破云但通教
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洹岂得初地断
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人既不合将通当教乾
慧等三地四地断见又是出观有此二失故为所破
岂与今同。
问三地四地断见正是通当教止观何
以判作借别名通而斥古曰此师不解经意今言经
借别义显通耳若尔既不许古师通教用两地断见
焦炷辩惑¶ 第 262b 页 X57-0262.png
者且今家明通教断见复用三四两地又与古师断
惑何异耶。
答今家若就通当教论正是三四两地断
见止观破古判作借别名通者即不是通当教八人
见地两位乃是大品经中借别名通经文从欢喜地
至第三四地古人不晓此经是借别名通谬判为通
当教故止观遂即破云此师不解经意何以得知是
借别名通经文故辅行点云若定属通不应地前而
立伏位若定属别不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地共
断见惑经说如此是借别名通古师判作当教是以
为今所破。
* 二即习气
原夫习气言者乃是正使馀残名义体相所出经论
委说巳明虽以诸家章藻纷然尽以三家之习为要
其如二即之义未能造其渊源今陈短见略分为三
初辩尘沙即习次辩无明即习三料拣释疑。
** 初辩尘沙即习
三初徵问次叙斥三今意初徵问者
三惑习气其义巳定复明尘沙即习者何然尘沙既
不牵生又非障理何须论其即习之义又复尘沙即
习当时如来法轮之下被机之相其相云何耶 次
叙斥者妙宗云净名中斥身子云结习未尽华则著
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尘沙为结习
耳评曰净名疏显云天女呵云若于佛法有分别者
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惑又云结习未尽华则
著身故有思惑文旨泠然身子去华是别见别思何
惑何异耶。
答今家若就通当教论正是三四两地断
见止观破古判作借别名通者即不是通当教八人
见地两位乃是大品经中借别名通经文从欢喜地
至第三四地古人不晓此经是借别名通谬判为通
当教故止观遂即破云此师不解经意何以得知是
借别名通经文故辅行点云若定属通不应地前而
立伏位若定属别不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地共
断见惑经说如此是借别名通古师判作当教是以
为今所破。
* 二即习气
原夫习气言者乃是正使馀残名义体相所出经论
委说巳明虽以诸家章藻纷然尽以三家之习为要
其如二即之义未能造其渊源今陈短见略分为三
初辩尘沙即习次辩无明即习三料拣释疑。
** 初辩尘沙即习
三初徵问次叙斥三今意初徵问者
三惑习气其义巳定复明尘沙即习者何然尘沙既
不牵生又非障理何须论其即习之义又复尘沙即
习当时如来法轮之下被机之相其相云何耶 次
叙斥者妙宗云净名中斥身子云结习未尽华则著
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尘沙为结习
耳评曰净名疏显云天女呵云若于佛法有分别者
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惑又云结习未尽华则
著身故有思惑文旨泠然身子去华是别见别思何
焦炷辩惑¶ 第 262c 页 X57-0262.png
云是尘沙耶 三今意者所明尘沙即习此约菩萨
对二乘说若在菩萨边说是尘沙在二乘边将尘沙
作习气说正是覆相耳如罗汉不识赤盐之事罗汉
不识乃是尘沙覆相乃云习气未尽是故不识由是
知之于声闻人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尘沙如大
论云声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别惑斯之
谓矣。
** 次辩无明即习
四初来意次立疑三异解四正途初
来意者一家所辩无明即习者何盖由大论中云声
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别惑又止观云于
小乘中习非正使大乘实说习即别惑然大论因见
净名经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之文是故乃云大乘
实说习即别惑缘为二乘之人但断正使不断习气
所以论文得其大小两乘化意故作此说致使今宗
学者故有无明即习之说良在兹焉 次立疑者身
子去华迦叶闻琴起舞然此二人皆是无明别惑所
动何故迦叶知是菩萨净妙五欲身子不知者何又
复迦叶既闻琴好乐起舞何以身子嫌恶去华如此
好恶不同者何 三毕解者或曰知不知者以由声
色不同有诠辩无诠辩异故迦叶起舞是声尘有诠
辩故知身子去华是色尘无诠辩故不知若二人好
恶不同附其宿习以说迦叶前世尝为乐官今生故
闻琴起舞身子过去曾作毒蛇故恶华嗔毒犹在次
曰二人行力有浅深故迦叶头陀既久行力功深故
对二乘说若在菩萨边说是尘沙在二乘边将尘沙
作习气说正是覆相耳如罗汉不识赤盐之事罗汉
不识乃是尘沙覆相乃云习气未尽是故不识由是
知之于声闻人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尘沙如大
论云声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别惑斯之
谓矣。
** 次辩无明即习
四初来意次立疑三异解四正途初
来意者一家所辩无明即习者何盖由大论中云声
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说习即别惑又止观云于
小乘中习非正使大乘实说习即别惑然大论因见
净名经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之文是故乃云大乘
实说习即别惑缘为二乘之人但断正使不断习气
所以论文得其大小两乘化意故作此说致使今宗
学者故有无明即习之说良在兹焉 次立疑者身
子去华迦叶闻琴起舞然此二人皆是无明别惑所
动何故迦叶知是菩萨净妙五欲身子不知者何又
复迦叶既闻琴好乐起舞何以身子嫌恶去华如此
好恶不同者何 三毕解者或曰知不知者以由声
色不同有诠辩无诠辩异故迦叶起舞是声尘有诠
辩故知身子去华是色尘无诠辩故不知若二人好
恶不同附其宿习以说迦叶前世尝为乐官今生故
闻琴起舞身子过去曾作毒蛇故恶华嗔毒犹在次
曰二人行力有浅深故迦叶头陀既久行力功深故
焦炷辩惑¶ 第 263a 页 X57-0263.png
知是事身子但乐多闻行力犹弱是故不知若以好
恶不同者身子乃是分别生死涅槃则属别见迦叶
闻琴起舞乃属别思既然见思不同是则好恶有异
此之二说自昔先达皆作此见若知今意义则不然
至下点之诸滞自遣 四正途者究其二人大旨非
谓二人好恶不同知不知异若迦叶闻琴起舞岂唯
一人迦叶十二头陀苦行尚乃起舞况诸声闻迦叶
起舞诸声闻亦然今但举迦叶者且以迦叶为言端
耳如大树紧那罗经云弦歌一动声振大千须弥山
王涌没低昂一切声闻皆从座起犹如舞戏既云一
切声闻岂秪迦叶若身子去华者何独身子一人身
子智慧第一尚乃去华况诸声闻身子去华者诸声
闻亦尔今但举身子者且以身子为其言端如净名
经云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既云一切弟子
岂秪身子得此文意知则俱知不知则俱不知好则
俱好恶则俱恶以由皆是别惑所动故今且举迦叶
身子二人头角之者以为言端耳。
** 三料拣释疑
问大论云声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
说习即别惑此约大教覆相二乘人说故有无明即
习若尔俱舍那云尘沙即是习气又正理论云故不
染污无知亦名习气且此二论皆是小乘秪应谈其
习气如何却谈即习莫违大论文耶。
答此之二论虽
是小乘既是法华开显之后说则不妨若在佛世被
机故则不可云其即习有妨方等覆相化意故。
问
恶不同者身子乃是分别生死涅槃则属别见迦叶
闻琴起舞乃属别思既然见思不同是则好恶有异
此之二说自昔先达皆作此见若知今意义则不然
至下点之诸滞自遣 四正途者究其二人大旨非
谓二人好恶不同知不知异若迦叶闻琴起舞岂唯
一人迦叶十二头陀苦行尚乃起舞况诸声闻迦叶
起舞诸声闻亦然今但举迦叶者且以迦叶为言端
耳如大树紧那罗经云弦歌一动声振大千须弥山
王涌没低昂一切声闻皆从座起犹如舞戏既云一
切声闻岂秪迦叶若身子去华者何独身子一人身
子智慧第一尚乃去华况诸声闻身子去华者诸声
闻亦尔今但举身子者且以身子为其言端如净名
经云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既云一切弟子
岂秪身子得此文意知则俱知不知则俱不知好则
俱好恶则俱恶以由皆是别惑所动故今且举迦叶
身子二人头角之者以为言端耳。
** 三料拣释疑
问大论云声闻经中说为习气大乘实
说习即别惑此约大教覆相二乘人说故有无明即
习若尔俱舍那云尘沙即是习气又正理论云故不
染污无知亦名习气且此二论皆是小乘秪应谈其
习气如何却谈即习莫违大论文耶。
答此之二论虽
是小乘既是法华开显之后说则不妨若在佛世被
机故则不可云其即习有妨方等覆相化意故。
问
焦炷辩惑¶ 第 263b 页 X57-0263.png
身子为华所著如来覆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迦叶
闻琴起舞而不覆相作习气说者何耶。
答虽皆别惑
好恶不同故有覆相不覆相之别若迦叶闻琴既好
乐起舞故不覆相若身子为华所著嫌恶其华谓不
如法故尽神力不能去之所以如来覆云结习未尽
华则著身。
问尘沙既不牵生障理何须覆相明其
即习耶。
答虽不牵生障理而须覆相者以由尘沙是
其别惑二乘若知见思之外更有尘沙别惑则惮教
不受有妨鹿苑化事故须覆相。
问方等迦叶闻琴
起舞大海扬波须弥低昂还实动否若不动者文旨
显然若其实动须弥山入水八万四千馀缮那出水
亦尔安得动耶。
答或曰实动以由一切山河大地冥
暗色空皆是八识心之所造如华严经云心如工𦘕
师造种种五阴𦘕师即无明心也如此之说义恐不
然今谓还是不动缘二乘人至方等会事识巳亡业
识当情坐无明头自见其动若诸菩萨及凡夫等所
见山河还是不动例如世人怯弱气运见屋倒转佗
人见之实不曾动其例宛尔。
问身子去华既有分
别正是别见净名那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故有思
惑耶。
答虽有别见别思二名其体是一心有分别谓
之别见华所著身故曰思惑是故疏云若于佛法有
分别者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惑又云结习未
尽华则著身故有思惑一往分之故有二名其实别
见别思其体是同皆无明耳。
闻琴起舞而不覆相作习气说者何耶。
答虽皆别惑
好恶不同故有覆相不覆相之别若迦叶闻琴既好
乐起舞故不覆相若身子为华所著嫌恶其华谓不
如法故尽神力不能去之所以如来覆云结习未尽
华则著身。
问尘沙既不牵生障理何须覆相明其
即习耶。
答虽不牵生障理而须覆相者以由尘沙是
其别惑二乘若知见思之外更有尘沙别惑则惮教
不受有妨鹿苑化事故须覆相。
问方等迦叶闻琴
起舞大海扬波须弥低昂还实动否若不动者文旨
显然若其实动须弥山入水八万四千馀缮那出水
亦尔安得动耶。
答或曰实动以由一切山河大地冥
暗色空皆是八识心之所造如华严经云心如工𦘕
师造种种五阴𦘕师即无明心也如此之说义恐不
然今谓还是不动缘二乘人至方等会事识巳亡业
识当情坐无明头自见其动若诸菩萨及凡夫等所
见山河还是不动例如世人怯弱气运见屋倒转佗
人见之实不曾动其例宛尔。
问身子去华既有分
别正是别见净名那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故有思
惑耶。
答虽有别见别思二名其体是一心有分别谓
之别见华所著身故曰思惑是故疏云若于佛法有
分别者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惑又云结习未
尽华则著身故有思惑一往分之故有二名其实别
见别思其体是同皆无明耳。
焦炷辩惑¶ 第 263c 页 X57-0263.png
* 合身尊特
光明文句因释经中佛住广约四教伸之至通教佛
乃云丈六尊特合身双住真中由此一文古今异论
非伹部教化用幽微抑亦合身之相难辩先达说者
虽多尽是逐文生解今欲抉其众滞科分四意伸之
初部教偏局次叙斥旧解三正示合身四料拣释妨。
** 初部教偏局者
大师光明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也
丈六尊特合身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
佛住中道也应先疑云若据天台七疏通经唯光明
文句说合身尊特不于诸部中明者何且四教中唯
通教中明合身义其馀三教不明者何须知大师释
诸经部化用不同且如法华及十六观经独一圆教
涅槃虽四非但四教俱知常住前之三教即施即废
净名虽四以大斥小且无序分请观音疏但明菩萨
因行别行玄疏纯一圆实验知大师虽释诸经皆不
可明合身之义唯此光明四教并谈故释此部明佛
住理以辩合身然四教中唯通教说者盖缘此教大
乘初门正通实相傍通化城是以通佛所住之理双
住真中能住之佛是故须明合身之义馀之三教既
无此意合身之义是则不论。
** 次叙斥旧解者
且徵问云今来通教大师谓之丈六
尊特合身佛未审合身之相其相云何耶初师云通
教合身之义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见不伹空者乃睹
尊特此约利钝两机所见不同是故须明合身之义
焦炷辩惑¶ 第 264a 页 X57-0264.png
评曰且钝根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还见尊特否若见
尊特那云唯睹丈六若云不见那云合身利根见不
空者例此可见次师云若通教合身正当衍门被接
之者因闻中道法性之理是故如来于劣应上为现
胜相令寻此相而得法身故法华疏云带老比丘像
现尊特身即通教佛相又曰若尊特佛与丈六佛共
放光者通义也所言合者盖言一身双现两相非谓
即劣是胜评曰若谓劣身之上现起尊特身谓之合
者且未现时唯见劣身不见尊特若现起了唯见尊
特不见劣身还是单见合义何在三师云应知合身
所见者在正接时耳如通教八地闻中九地修中既
未證中归于后教是以由存当教所證真谛之解故
见生身复能闻修中道有业识解故见尊特秪一佛
身真中两解交际在怀是故佛身双含两相故名合
身评曰既闻中点示巳属后教之人何故复存通教
之解尚见生身况复灼然要见合身尊特之相宛同
戏剧之谈安足议耶。
** 三正示合身者
当知通教伹有合身之名义不可求
其合身之相状也此由吾祖光明疏中因释经中佛
住两字约四教释至通教佛乃云丈六尊特合身双
住真中由此通教乃大乘初门此教有其近远两通
正通实相傍通化城正为菩萨傍为二乘馀六是摩
诃衍故此教利根菩萨受别圆接于空见不空有此
诸义所以教主双住真中故曰合身吾祖天台得此
尊特那云唯睹丈六若云不见那云合身利根见不
空者例此可见次师云若通教合身正当衍门被接
之者因闻中道法性之理是故如来于劣应上为现
胜相令寻此相而得法身故法华疏云带老比丘像
现尊特身即通教佛相又曰若尊特佛与丈六佛共
放光者通义也所言合者盖言一身双现两相非谓
即劣是胜评曰若谓劣身之上现起尊特身谓之合
者且未现时唯见劣身不见尊特若现起了唯见尊
特不见劣身还是单见合义何在三师云应知合身
所见者在正接时耳如通教八地闻中九地修中既
未證中归于后教是以由存当教所證真谛之解故
见生身复能闻修中道有业识解故见尊特秪一佛
身真中两解交际在怀是故佛身双含两相故名合
身评曰既闻中点示巳属后教之人何故复存通教
之解尚见生身况复灼然要见合身尊特之相宛同
戏剧之谈安足议耶。
** 三正示合身者
当知通教伹有合身之名义不可求
其合身之相状也此由吾祖光明疏中因释经中佛
住两字约四教释至通教佛乃云丈六尊特合身双
住真中由此通教乃大乘初门此教有其近远两通
正通实相傍通化城正为菩萨傍为二乘馀六是摩
诃衍故此教利根菩萨受别圆接于空见不空有此
诸义所以教主双住真中故曰合身吾祖天台得此
焦炷辩惑¶ 第 264b 页 X57-0264.png
通教教旨之义是故须明合身尊特人不晓之欲求
其相者远矣但由教旨化意不明致生错解若得此
意其义皎然。
** 四料拣释妨
问今明合身尊特正约通教是大乘
初门有利根菩萨受别圆接故明合身尊特何故文
句明四佛成道至通教乃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
若尔通教佛祇断习气如何能现尊特身耶。
答虽约
四教增胜以说异于三藏八十老比丘身还取通后
别圆义说故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非实有也。
问通教凡明尊特为约四正说耶三接说耶若是四
正通当教中不诠中道并无尊特之名若是三接四
教仪中明通当教始终十地至第十地那云机缘若
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
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耶。
答此文虽约四證今
云带劣胜应者此约通教大乘初门取通后义教旨
说耳。
问文句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四教仪带
劣胜应身此之二文与合身尊特同异云何耶。
答文
句等文释佛成道乃有四教增胜不同故有带老比
丘现尊特身别光明合身释佛住理通佛既乃双住
真中能住之佛须约丈六尊特合身而释两处文旨
生起不同用与有异。
问别佛双住俗中此俗为建
立俗生死俗耶生死俗乃为所破建立俗菩萨所住
出假化物皆非佛住此义云何耶。
答别佛所住俗谛
此非生死之俗亦非建立之俗乃三谛中俗谛耳以
其相者远矣但由教旨化意不明致生错解若得此
意其义皎然。
** 四料拣释妨
问今明合身尊特正约通教是大乘
初门有利根菩萨受别圆接故明合身尊特何故文
句明四佛成道至通教乃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
若尔通教佛祇断习气如何能现尊特身耶。
答虽约
四教增胜以说异于三藏八十老比丘身还取通后
别圆义说故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非实有也。
问通教凡明尊特为约四正说耶三接说耶若是四
正通当教中不诠中道并无尊特之名若是三接四
教仪中明通当教始终十地至第十地那云机缘若
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
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耶。
答此文虽约四證今
云带劣胜应者此约通教大乘初门取通后义教旨
说耳。
问文句云带老比丘像现尊特身四教仪带
劣胜应身此之二文与合身尊特同异云何耶。
答文
句等文释佛成道乃有四教增胜不同故有带老比
丘现尊特身别光明合身释佛住理通佛既乃双住
真中能住之佛须约丈六尊特合身而释两处文旨
生起不同用与有异。
问别佛双住俗中此俗为建
立俗生死俗耶生死俗乃为所破建立俗菩萨所住
出假化物皆非佛住此义云何耶。
答别佛所住俗谛
此非生死之俗亦非建立之俗乃三谛中俗谛耳以
焦炷辩惑¶ 第 264c 页 X57-0264.png
别教中有其教證二道地前是俗登地是中是以别
佛双住俗中。
* 事理二定
经云如来游于法性疏中乃曰出叙经王由是定有
事理之疑说有入出之妨今辄考论梗槩科分四意
伸之初经疏相违次叙疑异解三正判事理四料拣
释妨。
** 初经疏相违者
然金光明一经为是定中说出定说
若谓出定者经云游于法性正是入定说经若是入
定疏云入游法性出叙经王于此二途如何判耶当
知此经还是在定而说经中既云尔时如来游于无
量甚深法性岂非是定中说若无量义经乃说后入
定如云佛说此经巳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若法华乃
先定后说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唯此光
明与诸经异一经始终在定而说如疏云一经首尾
出定中说又此经末菩提树神方请出定唯愿世尊
为我现身尔时世尊从三昧起而赞叹言善哉善哉
等自非在定不应经末请佛现身若尔新译经中序
品何云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三昧起莫是出定
而说是经须知此经在定中说今新译经云出定者
附前三教偏机所见若圆人所见始终在定。
** 次叙疑异解者
此经所入之定事理言之如何分判
事定应须身心俱寂闭目藏睛俨然不动岂可复起
礼塔理定则无出入之相上至诸佛下至蠕动无不
佛双住俗中。
* 事理二定
经云如来游于法性疏中乃曰出叙经王由是定有
事理之疑说有入出之妨今辄考论梗槩科分四意
伸之初经疏相违次叙疑异解三正判事理四料拣
释妨。
** 初经疏相违者
然金光明一经为是定中说出定说
若谓出定者经云游于法性正是入定说经若是入
定疏云入游法性出叙经王于此二途如何判耶当
知此经还是在定而说经中既云尔时如来游于无
量甚深法性岂非是定中说若无量义经乃说后入
定如云佛说此经巳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若法华乃
先定后说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唯此光
明与诸经异一经始终在定而说如疏云一经首尾
出定中说又此经末菩提树神方请出定唯愿世尊
为我现身尔时世尊从三昧起而赞叹言善哉善哉
等自非在定不应经末请佛现身若尔新译经中序
品何云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三昧起莫是出定
而说是经须知此经在定中说今新译经云出定者
附前三教偏机所见若圆人所见始终在定。
** 次叙疑异解者
此经所入之定事理言之如何分判
事定应须身心俱寂闭目藏睛俨然不动岂可复起
礼塔理定则无出入之相上至诸佛下至蠕动无不
焦炷辩惑¶ 第 265a 页 X57-0265.png
理定岂得是耶或曰此经乃是理定如经中云尔时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既言法性岂非理定耶或
曰一言定者乃有三种不同一者理定佛及一切众
生皆住此定二者身仪定身不动摇口无言说端坐
默然三者照理定则始终住定照理而说以由照即
是说乃是照不妨寂寂不妨照今此光明一经以此
三定言之乃照理定也是故树神经末请佛为我现
身此是如来所入照理定也然此两说义则不然始
欲评之恐繁文旨若得下文正意其义自见否臧。
** 三正判事理
分三初法体总论次修性别辩三的示
体相初法体总论者然此一经所游法性以法体言
之不当分其事理既言法性亦不可分迷悟缚脱因
果之殊如云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
自他之形相若不分而分不妨分乎事理以由所游
法性不出事理两种三千所以言者众生有迷中之
事理诸佛有悟中之事理若分而不分乃非事非理
也 次修性别辩者金光明所游之定若以性德言
之不分而分是乎理定若分而不分则不当事理迷
悟因果之殊上至诸佛下至蜎飞无不皆游此定但
众生在迷日用不知故属理定若以修德言之是乎
事定此取如来能入边说不取所入法性边论如云
修德三如来为能游性德三如来为所游以此而知
修能尅果今取能入判属事定若以自行化他判之
如来自行所證至理寂绝则无出入亦无前后能所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既言法性岂非理定耶或
曰一言定者乃有三种不同一者理定佛及一切众
生皆住此定二者身仪定身不动摇口无言说端坐
默然三者照理定则始终住定照理而说以由照即
是说乃是照不妨寂寂不妨照今此光明一经以此
三定言之乃照理定也是故树神经末请佛为我现
身此是如来所入照理定也然此两说义则不然始
欲评之恐繁文旨若得下文正意其义自见否臧。
** 三正判事理
分三初法体总论次修性别辩三的示
体相初法体总论者然此一经所游法性以法体言
之不当分其事理既言法性亦不可分迷悟缚脱因
果之殊如云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
自他之形相若不分而分不妨分乎事理以由所游
法性不出事理两种三千所以言者众生有迷中之
事理诸佛有悟中之事理若分而不分乃非事非理
也 次修性别辩者金光明所游之定若以性德言
之不分而分是乎理定若分而不分则不当事理迷
悟因果之殊上至诸佛下至蜎飞无不皆游此定但
众生在迷日用不知故属理定若以修德言之是乎
事定此取如来能入边说不取所入法性边论如云
修德三如来为能游性德三如来为所游以此而知
修能尅果今取能入判属事定若以自行化他判之
如来自行所證至理寂绝则无出入亦无前后能所
焦炷辩惑¶ 第 265b 页 X57-0265.png
泯然彼此何有约化他说乃属于事由其如来慈悲
导物俯顺机缘示游法性欲使众生上行下效依而
修之故天台云佛常在定而群机扣佛佛欲应之故
示轨仪三的示体相分二初辩体次辩相初辩体者
然此一经所入之定体是于何此定体者诸法实相
是也今此定体何指实相此如荆溪云此十如是权
实正体亦大车体亦宝所体今境是体以由实相即
法性异名如云华严法界方等实相等皆法性异名
通为诸经作体今所入定乃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
即是辩体一章法性既即实相亦指实相得为定体
耳 次辩相者此经所入之相其相云何所言相者
乃览而可别曰相所言定者定主其静慧主其明又
定则是止慧即是观如来入此定相者如文句云身
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究竟常寂又如经云静
然安不动等然此之定非七方便人之所能入是以
经云过诸菩萨也然此之定以定慧两门言之乃定
门所摄以事理为言则属于事六度中乃是禅定一
度地持九种大禅中则是第九清净大禅诸波罗蜜
中是禅波罗蜜摄五章中是宗一章。
** 四料拣释妨
问既是事定应须闭目藏晴俨然不
动舍身品中何起礼塔耶。
答尚在定中说此一经何
妨礼塔既约圆论住定说不妨默寂不妨照寂照二
法两不相妨。
问今约能游判为事定何不就所游
边判为理定耶。
答此义不可若约所游理定一切众
导物俯顺机缘示游法性欲使众生上行下效依而
修之故天台云佛常在定而群机扣佛佛欲应之故
示轨仪三的示体相分二初辩体次辩相初辩体者
然此一经所入之定体是于何此定体者诸法实相
是也今此定体何指实相此如荆溪云此十如是权
实正体亦大车体亦宝所体今境是体以由实相即
法性异名如云华严法界方等实相等皆法性异名
通为诸经作体今所入定乃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
即是辩体一章法性既即实相亦指实相得为定体
耳 次辩相者此经所入之相其相云何所言相者
乃览而可别曰相所言定者定主其静慧主其明又
定则是止慧即是观如来入此定相者如文句云身
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究竟常寂又如经云静
然安不动等然此之定非七方便人之所能入是以
经云过诸菩萨也然此之定以定慧两门言之乃定
门所摄以事理为言则属于事六度中乃是禅定一
度地持九种大禅中则是第九清净大禅诸波罗蜜
中是禅波罗蜜摄五章中是宗一章。
** 四料拣释妨
问既是事定应须闭目藏晴俨然不
动舍身品中何起礼塔耶。
答尚在定中说此一经何
妨礼塔既约圆论住定说不妨默寂不妨照寂照二
法两不相妨。
问今约能游判为事定何不就所游
边判为理定耶。
答此义不可若约所游理定一切众
焦炷辩惑¶ 第 265c 页 X57-0265.png
生皆然何往不通今此经中既云尔时如来游于无
量甚深法性又云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岂与众生是
同耶。
问诸经或先入定后说或先说后入定唯此
一经始终在定说者何耶。
答若准如来常乐住定何
前后也但由机缘宜乐不同悉檀被物故示轨仪也。
问树神明见如来始终在定说经何故经末复请
出定为我现身耶。
答化仪当然经初既云游于法性
是故经末须当请出非谓树神定中不见佛也。
问
辩体中既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乃是辩体一章何
故辩相中又判为宗一章摄者何耶。
答辩体之中约
所游边说是性三如来乃属辩体章摄辩相中判为
宗者取能游边论是修德三如来宗以因果为义是
故相属宗摄耳。
* 信相得益
大权菩萨迹示多途或作声闻缘觉之身或现长者
居士之相凡圣难测位次叵知信相发起光明为扬
忏摩寿量疏文解释义旨幽微寿量疑决巳破无明
忏悔释似云非真击前深后浅真似莫分今因讲至
斯文略点大猷可了何者盖由信相寿量品中因疑
如来八十之短寿即感四佛降室举山斤海滴之长
量决其信相之短疑迹疑既除深达报法圆解三身
即破无明显法性理位次判之正当圆住及至忏悔
品中信相梦见金鼓见有一人似婆罗门天台释云
似位机兴知非真击若其然者寿量品中巳入圆住
量甚深法性又云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岂与众生是
同耶。
问诸经或先入定后说或先说后入定唯此
一经始终在定说者何耶。
答若准如来常乐住定何
前后也但由机缘宜乐不同悉檀被物故示轨仪也。
问树神明见如来始终在定说经何故经末复请
出定为我现身耶。
答化仪当然经初既云游于法性
是故经末须当请出非谓树神定中不见佛也。
问
辩体中既指实相为体于五章中乃是辩体一章何
故辩相中又判为宗一章摄者何耶。
答辩体之中约
所游边说是性三如来乃属辩体章摄辩相中判为
宗者取能游边论是修德三如来宗以因果为义是
故相属宗摄耳。
* 信相得益
大权菩萨迹示多途或作声闻缘觉之身或现长者
居士之相凡圣难测位次叵知信相发起光明为扬
忏摩寿量疏文解释义旨幽微寿量疑决巳破无明
忏悔释似云非真击前深后浅真似莫分今因讲至
斯文略点大猷可了何者盖由信相寿量品中因疑
如来八十之短寿即感四佛降室举山斤海滴之长
量决其信相之短疑迹疑既除深达报法圆解三身
即破无明显法性理位次判之正当圆住及至忏悔
品中信相梦见金鼓见有一人似婆罗门天台释云
似位机兴知非真击若其然者寿量品中巳入圆住
焦炷辩惑¶ 第 266a 页 X57-0266.png
何故忏品乃云知非真击耶前深后浅如何判之旧
人或云事之在前梦之在后良由寿量品中疑如来
应身短量此则似机而扣于佛然后感其四佛举长
决短破惑入真至忏悔中梦金鼓者乃是梦前怀疑
之事故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斥曰决疑巳竟何须
复梦金鼓者何或云一言似者三种不同一曰相似
次曰真似三曰邻极之似今信相称似者乃当真似
之似非是前深后浅还成次第斥曰真似之似从初
住巳去疏文显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既非真击应
在住前何谓是真似之似耶或曰信相怀疑之后四
佛未决之前梦见金鼓然后四佛为决方破无明经
家取其三周法譬之便故叙在寿量品后其实梦事
在前今为发其忏悔生起是故然尔斥曰天台解释
乃是谶本并无三周之语新译虽有非今所用安得
妄指今谓判之应知信相得益次第泠然非颠倒尔
以由未破无明之前在于室中因怀疑故感得其梦
斯乃似机将当破惑天台故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
因疑之故即感四佛降其室内举其长量以决短疑
疑除惑落圆显三身入圆初住非至忏品方得其梦
今至忏品始云梦见金鼓者梦虽在前述之在后据
其正梦在怀疑后未决答前决疑之后方破无明次
出王城述前之梦今于未决答前信相须梦者此有
两义一者怀疑发起四佛往答以显经宗二者得梦
生后忏悔灭恶生善以为经用信相示梦非无旨哉
人或云事之在前梦之在后良由寿量品中疑如来
应身短量此则似机而扣于佛然后感其四佛举长
决短破惑入真至忏悔中梦金鼓者乃是梦前怀疑
之事故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斥曰决疑巳竟何须
复梦金鼓者何或云一言似者三种不同一曰相似
次曰真似三曰邻极之似今信相称似者乃当真似
之似非是前深后浅还成次第斥曰真似之似从初
住巳去疏文显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既非真击应
在住前何谓是真似之似耶或曰信相怀疑之后四
佛未决之前梦见金鼓然后四佛为决方破无明经
家取其三周法譬之便故叙在寿量品后其实梦事
在前今为发其忏悔生起是故然尔斥曰天台解释
乃是谶本并无三周之语新译虽有非今所用安得
妄指今谓判之应知信相得益次第泠然非颠倒尔
以由未破无明之前在于室中因怀疑故感得其梦
斯乃似机将当破惑天台故云似位机兴知非真击
因疑之故即感四佛降其室内举其长量以决短疑
疑除惑落圆显三身入圆初住非至忏品方得其梦
今至忏品始云梦见金鼓者梦虽在前述之在后据
其正梦在怀疑后未决答前决疑之后方破无明次
出王城述前之梦今于未决答前信相须梦者此有
两义一者怀疑发起四佛往答以显经宗二者得梦
生后忏悔灭恶生善以为经用信相示梦非无旨哉
焦炷辩惑¶ 第 266b 页 X57-0266.png
以此究之梦在于前述在于后其义明矣若不知者
如何遣之达者细详深有所以若尔信相王城感梦
次日即往耆山对说梦事如经云昨夜所梦至心忆
持又云过夜至且出王舍城即不曾见四佛决答何
谓梦之在前述之在后须知还是疑犹未决之前感
得其梦后方四佛降室决之今忏悔品云昨夜所梦
者为欲显其得梦之后次即述梦生起次第义便是
故忏品不述四佛决答之意所云梦之在前述之在
后不无意焉此义难晓学者当须思之究之。
* 光明定题
金光明三字题名由法譬二途难定虽明之者众而
精之者寡但由不晓料拣之文致以互相执诤无巳
今欲抉明粗分四意初通示本文次立疑叙斥三今
意扶宗四料拣释妨。
** 初通示本文者
光明玄中释名章乃有五科一通别
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于譬喻释中引
旧师约譬释题随名局解斥云蹙灵凤于鸠巢回神
龙于兔窟等第四依文立名者上来举譬多是义推
依文立名显然可解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以巳
情推度是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
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从疏远
耶(云云)又云而不用此标名义推譬喻无有一文无
而强用有而不遵第五当体释云俗本无名随真立
名何者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
如何遣之达者细详深有所以若尔信相王城感梦
次日即往耆山对说梦事如经云昨夜所梦至心忆
持又云过夜至且出王舍城即不曾见四佛决答何
谓梦之在前述之在后须知还是疑犹未决之前感
得其梦后方四佛降室决之今忏悔品云昨夜所梦
者为欲显其得梦之后次即述梦生起次第义便是
故忏品不述四佛决答之意所云梦之在前述之在
后不无意焉此义难晓学者当须思之究之。
* 光明定题
金光明三字题名由法譬二途难定虽明之者众而
精之者寡但由不晓料拣之文致以互相执诤无巳
今欲抉明粗分四意初通示本文次立疑叙斥三今
意扶宗四料拣释妨。
** 初通示本文者
光明玄中释名章乃有五科一通别
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于譬喻释中引
旧师约譬释题随名局解斥云蹙灵凤于鸠巢回神
龙于兔窟等第四依文立名者上来举譬多是义推
依文立名显然可解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以巳
情推度是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
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从疏远
耶(云云)又云而不用此标名义推譬喻无有一文无
而强用有而不遵第五当体释云俗本无名随真立
名何者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
焦炷辩惑¶ 第 266c 页 X57-0266.png
号(云云)问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
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
途应须两存故前云义推疏远依文亲近若钝根人
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云云)。
** 次立疑叙斥者
金光明三字为题是法耶法譬耶若
是法譬者且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定中即便唱
云是金光明何得有譬若是法者玄文料拣何云若
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耶然叙斥净
觉云此金光明一往须云单譬为题以七种分利且
据现名若从所解则法譬俱全神智云金光明者从
譬立名也以经文云是金光明此金光明玄义中云
即法作譬以譬拟法应知经云是此二字乃专指召
金光明尔乃至云利根亲近钝根疏远虽有亲疏一
不可废虽则两存秪一譬喻评此二说语异意同并
皆判云题从譬喻作此定之略有二失一者违文二
者背义初违文者玄文显云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
文立名显然可解何得固违判为单譬二背义者盖
由古师单约譬喻以释经题随名局解不知法相圆
融自在譬法不周是故斥云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
于兔窟岂非弃亲近而从疏远耶。
** 三今意扶宗者
四明云金光明题乃是单法良以如
来入游法性即便唱云是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
明岂非直指法性为名下料拣云法譬两存者佛说
兹典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亦须两说赴其
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
途应须两存故前云义推疏远依文亲近若钝根人
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云云)。
** 次立疑叙斥者
金光明三字为题是法耶法譬耶若
是法譬者且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定中即便唱
云是金光明何得有譬若是法者玄文料拣何云若
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耶然叙斥净
觉云此金光明一往须云单譬为题以七种分利且
据现名若从所解则法譬俱全神智云金光明者从
譬立名也以经文云是金光明此金光明玄义中云
即法作譬以譬拟法应知经云是此二字乃专指召
金光明尔乃至云利根亲近钝根疏远虽有亲疏一
不可废虽则两存秪一譬喻评此二说语异意同并
皆判云题从譬喻作此定之略有二失一者违文二
者背义初违文者玄文显云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
文立名显然可解何得固违判为单譬二背义者盖
由古师单约譬喻以释经题随名局解不知法相圆
融自在譬法不周是故斥云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
于兔窟岂非弃亲近而从疏远耶。
** 三今意扶宗者
四明云金光明题乃是单法良以如
来入游法性即便唱云是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
明岂非直指法性为名下料拣云法譬两存者佛说
兹典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亦须两说赴其
焦炷辩惑¶ 第 267a 页 X57-0267.png
利钝四明此意其义幽远人多迷之遂乃破云前云
单法为题后乃复存两说斯乃不顾前后自语相违
作此破者今返诘云天台玄文上文既云上来举譬
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解下料拣文复云两存
莫也亦是自语相违如此释义意欲评斥四明不意
返斥天台尔今谓应知四明之说即天台之意非有
异尔单法题名弥为可信如玄文云今言法性之法
可尊可贵名(去声)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
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金光明之法门也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
此法门即有金燄光明如来等文旨若此岂非经题
从单法立若下大师料拣文云义有二途应须两存
者以由大师因约当体释后而对古师有此问答盖
缘古师判此经题谓之单譬天台释之定为单法是
以问云旧云此经从譬立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答
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途
应须两存然此答文不出两意一者依文定题二者
约义收机且依文安题者即是玄文利根之人即法
作譬言依文者即玄文云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
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说名
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
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
篇篇悉有准此文意依文立名单法明矣二约义收
机者即是玄文钝根之人以譬拟法由钝根人虽闻
单法为题后乃复存两说斯乃不顾前后自语相违
作此破者今返诘云天台玄文上文既云上来举譬
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解下料拣文复云两存
莫也亦是自语相违如此释义意欲评斥四明不意
返斥天台尔今谓应知四明之说即天台之意非有
异尔单法题名弥为可信如玄文云今言法性之法
可尊可贵名(去声)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
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金光明之法门也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
此法门即有金燄光明如来等文旨若此岂非经题
从单法立若下大师料拣文云义有二途应须两存
者以由大师因约当体释后而对古师有此问答盖
缘古师判此经题谓之单譬天台释之定为单法是
以问云旧云此经从譬立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答
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途
应须两存然此答文不出两意一者依文定题二者
约义收机且依文安题者即是玄文利根之人即法
作譬言依文者即玄文云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
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说名
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
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
篇篇悉有准此文意依文立名单法明矣二约义收
机者即是玄文钝根之人以譬拟法由钝根人虽闻
焦炷辩惑¶ 第 267b 页 X57-0267.png
如来唱金光明三字之法不能直作法性而解自作
世金譬喻解之即非佛作譬喻而唱若利根人直作
法解安有譬喻其钝根者自作譬解是故文云钝根
之人以譬拟法虽云以譬拟法即非经题通于譬喻
大师所云义有二途应须两存四明乃云佛说兹典
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须存两说赴其利钝
故四明意与天台同今云约义收机者斯言有在。
** 四料拣释妨
问若云金光明是法非譬者经中那
云譬如宝树在人家中耶。
答能所不同金光明三字
是所譬之法以宝树为能譬之譬经中即便结云是
金光明亦复如是此乃提法合譬耳。
问此经是法
非譬者玄文那云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既在众
宝之上岂非世金为譬耶。
答此文正叙五章中释名
故云以金为名秪缘世金亦本无名随真立号且如
劫初廓然万物皆无名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
是知世金从真而立在众宝上此三字题定是单法
即非譬喻盖缘法性可尊可贵无可为名强指法性
名(去声)之为金岂见文云在众宝上便谓世金况玄文
云此法性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既云名法性为金
岂非单法也。
问三字之题既是单法何故玄文复
存譬喻耶。
答天台用譬对古而立与古不同古师立
譬譬法不周为今所破蹙灵凤于鸠巢等今宗用譬
譬法周广略则十种三法广则无量是故今家对古
而立譬喻释也。
问此经三字既是单法何故附文
世金譬喻解之即非佛作譬喻而唱若利根人直作
法解安有譬喻其钝根者自作譬解是故文云钝根
之人以譬拟法虽云以譬拟法即非经题通于譬喻
大师所云义有二途应须两存四明乃云佛说兹典
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须存两说赴其利钝
故四明意与天台同今云约义收机者斯言有在。
** 四料拣释妨
问若云金光明是法非譬者经中那
云譬如宝树在人家中耶。
答能所不同金光明三字
是所譬之法以宝树为能譬之譬经中即便结云是
金光明亦复如是此乃提法合譬耳。
问此经是法
非譬者玄文那云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既在众
宝之上岂非世金为譬耶。
答此文正叙五章中释名
故云以金为名秪缘世金亦本无名随真立号且如
劫初廓然万物皆无名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
是知世金从真而立在众宝上此三字题定是单法
即非譬喻盖缘法性可尊可贵无可为名强指法性
名(去声)之为金岂见文云在众宝上便谓世金况玄文
云此法性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既云名法性为金
岂非单法也。
问三字之题既是单法何故玄文复
存譬喻耶。
答天台用譬对古而立与古不同古师立
譬譬法不周为今所破蹙灵凤于鸠巢等今宗用譬
譬法周广略则十种三法广则无量是故今家对古
而立譬喻释也。
问此经三字既是单法何故附文
焦炷辩惑¶ 第 267c 页 X57-0267.png
释后却云如稻秆斧柯象步城经等为例者何耶。
答
此是以事例事稻秆经等明稻秆等譬喻之事金光
明乃明法性之事如玄文云或说金光明事指所说
事仍即为名要见立题附文而立。
问若谓是单法
者真谛所译七卷之文却有三周既有譬喻一周何
云局单法耶。
答天台所释乃是谶文即无此义真谛
所译虽有三周非今所用况彼虽有譬喻乃是别文
非干总题也。
* 评经王说
大觉世尊方等会上住法性定唱出经王三德之理
玄微一经之义深远始则真谛制疏解释次乃天台
造疏伸通此经称王难辩其旨故光明疏云三藏云
三德摄三涅槃正断二乘断见般若正遣凡夫有著
华严正化始行菩萨今经通为八位人故称王也乃
至破云作此偏说无智之人于诸经起慢此义不可
今言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是三种俗谛若取理为
经即是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是三种中道
若说馀谛是经而非王若说中道是经复是王于九
种经中而得自在因此之文乃有九种之经以明经
王之旨其文虽显人尚莫知故孤山四明角立于先
神智霅川翼张于后究其文意义皆未然四明乃将
七种二谛以明经王孤山专据取字以为义本霅川
直以五种三谛消释疏文神智以理内理外三谛而
辨其旨互相贬駮皆是臆谈未合经旨评品是非诸
答
此是以事例事稻秆经等明稻秆等譬喻之事金光
明乃明法性之事如玄文云或说金光明事指所说
事仍即为名要见立题附文而立。
问若谓是单法
者真谛所译七卷之文却有三周既有譬喻一周何
云局单法耶。
答天台所释乃是谶文即无此义真谛
所译虽有三周非今所用况彼虽有譬喻乃是别文
非干总题也。
* 评经王说
大觉世尊方等会上住法性定唱出经王三德之理
玄微一经之义深远始则真谛制疏解释次乃天台
造疏伸通此经称王难辩其旨故光明疏云三藏云
三德摄三涅槃正断二乘断见般若正遣凡夫有著
华严正化始行菩萨今经通为八位人故称王也乃
至破云作此偏说无智之人于诸经起慢此义不可
今言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是三种俗谛若取理为
经即是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是三种中道
若说馀谛是经而非王若说中道是经复是王于九
种经中而得自在因此之文乃有九种之经以明经
王之旨其文虽显人尚莫知故孤山四明角立于先
神智霅川翼张于后究其文意义皆未然四明乃将
七种二谛以明经王孤山专据取字以为义本霅川
直以五种三谛消释疏文神智以理内理外三谛而
辨其旨互相贬駮皆是臆谈未合经旨评品是非诸
焦炷辩惑¶ 第 268a 页 X57-0268.png
家委出兹不复辩但直扶宗而巳自古迄今辩其经
王符合文意者唯天竺慈云法师判作破古消王是
文之意耳以由真谛三藏谓唯光明得称经王馀经
不可盖诸大乘经三德不具被机不足各谈一德各
被一机如华严但有法身一德般若但有般若一德
涅槃但有解脱一德不得为王唯光明中三德具足
通被八位人故被机义足得称经王因作此解是以
天台破云作此偏说无智之人于诸经起慢此义不
可然后乃云今言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是三种俗
谛若取理为经即是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
是三种中道乃至云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然三真
三俗三中者乃是华严般若涅槃三部之中三种三
谛故云九种经中而得自在不同真谛直将三德配
对三部其义则偏故为所破今则不尔三部之中部
部各三皆得为王作此究之破古消王文义显矣若
尔今此正明经王何故但明三部经王不说光明本
部此有三意一者古师巳许光明得为经王故不须
说二者玄文巳辩故至疏中更不重说即便指云经
王上巳说三者疏中约三部消王竟然后例云法性
为金光明之王亦复如是例显三部皆得称王故不
复辩若尔既以三中为王秪应于六种经中自在何
云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良由能所合论是故云尔
三中为王是能自在三真三俗是所自在亦是中道
之体遮照统摄非但于真俗自在亦于中经而得自
王符合文意者唯天竺慈云法师判作破古消王是
文之意耳以由真谛三藏谓唯光明得称经王馀经
不可盖诸大乘经三德不具被机不足各谈一德各
被一机如华严但有法身一德般若但有般若一德
涅槃但有解脱一德不得为王唯光明中三德具足
通被八位人故被机义足得称经王因作此解是以
天台破云作此偏说无智之人于诸经起慢此义不
可然后乃云今言经王者若取文为经即是三种俗
谛若取理为经即是三种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
是三种中道乃至云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然三真
三俗三中者乃是华严般若涅槃三部之中三种三
谛故云九种经中而得自在不同真谛直将三德配
对三部其义则偏故为所破今则不尔三部之中部
部各三皆得为王作此究之破古消王文义显矣若
尔今此正明经王何故但明三部经王不说光明本
部此有三意一者古师巳许光明得为经王故不须
说二者玄文巳辩故至疏中更不重说即便指云经
王上巳说三者疏中约三部消王竟然后例云法性
为金光明之王亦复如是例显三部皆得称王故不
复辩若尔既以三中为王秪应于六种经中自在何
云于九种经中而得自在良由能所合论是故云尔
三中为王是能自在三真三俗是所自在亦是中道
之体遮照统摄非但于真俗自在亦于中经而得自
焦炷辩惑¶ 第 268b 页 X57-0268.png
在如今大国之王非唯于他国自在亦于本国自在
若尔经王经体同异云何此须拣判然王之与体大
同小异同则皆取中道一性为王为体异则王取自
在为义须摄真俗中边无碍也体取主质之义但指
二谛所依极理而说若尔且光明经显云是金光明
诸经之王得称为王其义可见华严般若涅槃并无
经王之语那云三部皆得称王此则非妨疏中显自
判云但经王是一随缘设教名字不同华严云法身
方等为实相乃至云法性亦尔宜闻大品佛母为王
馀名废息宜闻法华宝所为王馀名废息但是随机
唱名不同无非皆是经王一法作此判之可谓上不
违佛经之旨下不增长众生我慢非天台莫能穷其
旨非慈云莫能究其意录示后昆为规鉴耳。
* 六能辩惑
一家所明寿量六能之义最幽由是两记各立不同
致使后学评量无巳或取孤山而非法智或是法智
而斥孤山及于言下探颐旨归犹尚迟疑殊无所措
余因讲次研详两记之言欲合疏文实乃难偏扶树
今陈短见录记未来故使临文以无疑壅欲伸斯义
大分为六初正示文旨立难次略辩三身单复三通
约三身对部四修性体用伸释五的辩应用六能六
料拣诸文疑妨。
** 初正示文旨立难者
光明疏明三身寿量至应身中
乃云应身者应同物身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
若尔经王经体同异云何此须拣判然王之与体大
同小异同则皆取中道一性为王为体异则王取自
在为义须摄真俗中边无碍也体取主质之义但指
二谛所依极理而说若尔且光明经显云是金光明
诸经之王得称为王其义可见华严般若涅槃并无
经王之语那云三部皆得称王此则非妨疏中显自
判云但经王是一随缘设教名字不同华严云法身
方等为实相乃至云法性亦尔宜闻大品佛母为王
馀名废息宜闻法华宝所为王馀名废息但是随机
唱名不同无非皆是经王一法作此判之可谓上不
违佛经之旨下不增长众生我慢非天台莫能穷其
旨非慈云莫能究其意录示后昆为规鉴耳。
* 六能辩惑
一家所明寿量六能之义最幽由是两记各立不同
致使后学评量无巳或取孤山而非法智或是法智
而斥孤山及于言下探颐旨归犹尚迟疑殊无所措
余因讲次研详两记之言欲合疏文实乃难偏扶树
今陈短见录记未来故使临文以无疑壅欲伸斯义
大分为六初正示文旨立难次略辩三身单复三通
约三身对部四修性体用伸释五的辩应用六能六
料拣诸文疑妨。
** 初正示文旨立难者
光明疏明三身寿量至应身中
乃云应身者应同物身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
焦炷辩惑¶ 第 268c 页 X57-0268.png
同长短为量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
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为非
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
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山斤海滴实有齐限凡夫
所不知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此是有量之无
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观经疏文亦
尔然立难者天台七疏通经三明寿量何故秪于光
明观经以辩六能法华亦明三身寿量而不明者何
耶。
** 次略辩三身单复者
一家所明三身有单有复若法
报单而应身复者是修性义以由理体法身在迷报
身未曾起行造修是故言单应身未能解脱随机起
其胜劣两应长短两量是故言复若法身复报应单
者是体用义自报之智起行造修破惑显理智与境
冥故乃言复报应二身解脱随机是故言单若尔报
身复法应单为是何义若是体用不应法身单若是
修性不合报身复须知此意不可以修性体用收之
非但气类而不相当抑亦教门亦无此义。
** 三通约三身对部者
光明是释迦应身寿量因信相
疑释迦如来八十短量四佛举山斤海滴以决短疑
虽长短不同并是释迦应身寿量十六观经是弥陀
应身寿量经题云观无量寿佛应身明矣法华是释
迦自报寿量如经文云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光
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为非
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
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山斤海滴实有齐限凡夫
所不知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此是有量之无
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观经疏文亦
尔然立难者天台七疏通经三明寿量何故秪于光
明观经以辩六能法华亦明三身寿量而不明者何
耶。
** 次略辩三身单复者
一家所明三身有单有复若法
报单而应身复者是修性义以由理体法身在迷报
身未曾起行造修是故言单应身未能解脱随机起
其胜劣两应长短两量是故言复若法身复报应单
者是体用义自报之智起行造修破惑显理智与境
冥故乃言复报应二身解脱随机是故言单若尔报
身复法应单为是何义若是体用不应法身单若是
修性不合报身复须知此意不可以修性体用收之
非但气类而不相当抑亦教门亦无此义。
** 三通约三身对部者
光明是释迦应身寿量因信相
疑释迦如来八十短量四佛举山斤海滴以决短疑
虽长短不同并是释迦应身寿量十六观经是弥陀
应身寿量经题云观无量寿佛应身明矣法华是释
迦自报寿量如经文云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光
焦炷辩惑¶ 第 269a 页 X57-0269.png
明疏文特引此经證自报寿量涅槃是释迦法身寿
量如法华文句云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
与佛其寿无量是也释迦法身寿量明矣。
** 四修性体用伸释者
盖由光明观经是体用义故明
六能法华乃属修性是故不明何以知之法华是修
性义如经云我成佛巳来甚大久远又云久修业所
得慧光照无量报智既未冥境法报则单应身虽有
长短两量二应犹复是以不明六能若光明因信相
疑应身之短量四佛举应身之长量决信相之短疑
观经因韦提希乐生净土如来为说十六妙观经题
无量必对有量此之二经是体用义智与境冥能起
大用应用之上有长有短故辩六能耳。
** 五应用的辩
六能分三初二家建立次评品是非三
正途伸释初二家建立者初四明以非身常寿无量
对上三能以能为身无常寿有量对下三能身即生
身有分齐相故名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曰非
身小般若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乃他受用身也此
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而见若
别圆两教是上三能藏通两教是下三能故知常身
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同居若能为下明应遍三
土初双明报应二有量下单示应身次孤山以净秽
两土分对六能以能为身常寿无量为上三能以非
身无常寿有量为下三能二有下约伏疑释成应疑
云夫应之为义机熟则生机尽则灭乃是有量何得
量如法华文句云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
与佛其寿无量是也释迦法身寿量明矣。
** 四修性体用伸释者
盖由光明观经是体用义故明
六能法华乃属修性是故不明何以知之法华是修
性义如经云我成佛巳来甚大久远又云久修业所
得慧光照无量报智既未冥境法报则单应身虽有
长短两量二应犹复是以不明六能若光明因信相
疑应身之短量四佛举应身之长量决信相之短疑
观经因韦提希乐生净土如来为说十六妙观经题
无量必对有量此之二经是体用义智与境冥能起
大用应用之上有长有短故辩六能耳。
** 五应用的辩
六能分三初二家建立次评品是非三
正途伸释初二家建立者初四明以非身常寿无量
对上三能以能为身无常寿有量对下三能身即生
身有分齐相故名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曰非
身小般若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乃他受用身也此
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而见若
别圆两教是上三能藏通两教是下三能故知常身
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同居若能为下明应遍三
土初双明报应二有量下单示应身次孤山以净秽
两土分对六能以能为身常寿无量为上三能以非
身无常寿有量为下三能二有下约伏疑释成应疑
云夫应之为义机熟则生机尽则灭乃是有量何得
焦炷辩惑¶ 第 269b 页 X57-0269.png
向云能为无量耶故此释云实如所问但有量有长
短二义长者人天莫数故云能为无量故请观音疏
云一生身无量此则有量之无量也二法身无量此
是无量之无量也 次评品是非者然四明若以真
中分对六能者且信相既是圆人理合见上三能常
寿何得却疑八十无常寿耶又复涅槃会上别圆二
佛为入灭否若言入灭别圆正是常寿那忽入灭若
不入灭别圆乃留舍利谁云不灭况复山斤海滴之
寿判作无常此深不可以非身对上三能者义亦不
然无著论释小般经非身作法身以释安可以法身
为上三能耶其失甚众且略而评之孤山之说以释
伏疑消文美则美矣善则未善何者以净土弥陀为
上三能以净土释迦为下三能如此说义则两佛合
论六能是则释迦有缺上三能之过弥陀有欠下三
能之失然此二师乃皆哲匠安辄评之但佛法公论
不偏朋党是故然耳 三正途伸释者六能对句释
伏疑消文尽依孤山伹净秽对论此则不尔今以弥
陀释迦二佛皆有上下三能故以弥陀净土无量之
寿为上三能以弥陀不严净国为下三能释迦则以
山斤海滴净土之寿为上三能以无常八十秽土之
寿为下三能故大论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文佛更有
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
国土如释迦文佛国土准此文意两土圣人各有净
秽二国并有上下三能。
短二义长者人天莫数故云能为无量故请观音疏
云一生身无量此则有量之无量也二法身无量此
是无量之无量也 次评品是非者然四明若以真
中分对六能者且信相既是圆人理合见上三能常
寿何得却疑八十无常寿耶又复涅槃会上别圆二
佛为入灭否若言入灭别圆正是常寿那忽入灭若
不入灭别圆乃留舍利谁云不灭况复山斤海滴之
寿判作无常此深不可以非身对上三能者义亦不
然无著论释小般经非身作法身以释安可以法身
为上三能耶其失甚众且略而评之孤山之说以释
伏疑消文美则美矣善则未善何者以净土弥陀为
上三能以净土释迦为下三能如此说义则两佛合
论六能是则释迦有缺上三能之过弥陀有欠下三
能之失然此二师乃皆哲匠安辄评之但佛法公论
不偏朋党是故然耳 三正途伸释者六能对句释
伏疑消文尽依孤山伹净秽对论此则不尔今以弥
陀释迦二佛皆有上下三能故以弥陀净土无量之
寿为上三能以弥陀不严净国为下三能释迦则以
山斤海滴净土之寿为上三能以无常八十秽土之
寿为下三能故大论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文佛更有
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
国土如释迦文佛国土准此文意两土圣人各有净
秽二国并有上下三能。
焦炷辩惑¶ 第 269c 页 X57-0269.png
** 六料拣诸文疑妨
问六能三对初之两句既曰能
为身非身正约身相何不许四明真中之义约身相
辩六能耶。
答此则以身从寿而说与四明真中义则
不同以由文云能为身者即能为常身云非身者即
非常之身非谓即是胜劣两应之身也。
问若谓六
能唯就同居而说不许应遍三土之言者莫也大用
不周耶。
答若论从体起用以寂光理土为体下之三
土属用今辩六能唯就同居者以同居明其长短两
量故须辩之若法性土中不明寿量故不辩也。
问
若谓法华是修性义非体用义不辩六能者经中既
云我实成佛巳来正是从体起用那云法华非体用
义不明六能耶。
答今云约修性义不明六能者此约
最初起修而说若经文云成佛巳来者能成是智所
成是理还属自报是修性摄但今日法华座席果上
说因非体用也。
问法华是修性义既无长短两量
是故不明六能若尔文句那云应身同缘缘长同长
缘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此文亦明长短两量
何不明六能耶。
答此是通途释应身义何谓应身故
即释云应身同缘缘长同长缘促同促非是法华明
其秽土短量净土长量故云长短。
问若不许四明真
中义者妙玄那云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
寿此文正是真中分大小何不许四明之说耶。
答此
约教旨以说藏通两教灰断无常齐业缘不谈后报
故曰无常别圆二教有本之应能化复作化化化无
焦炷辩惑¶ 第 270a 页 X57-0270.png
穷故曰常寿此约教旨释义此文非辩六能与四明
事业二识以见胜劣不同耳。
* 接正如佛
妙玄明通教别为菩萨立忍名至第十地引大品云
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地签即释云十地犹受
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地边有菩萨地名故
知始终皆有菩萨位以此之故通教乃有如佛之谈
非唯当教立忍如佛及借别名通亦然若被接者既
破无明能起八相亦名如佛文义散广化意幽深讲
者为难学者叵晓今欲评之略分四意初究教旨次
辩当教三明被接四释疑妨。
** 初究教旨者
四教之中唯于通教而辩如佛其意若
何旧人判云藏教三祇百劫历劫时长别教所明恒
沙劫数圆实教中虽云不历僧祇获法身于等觉位
入重玄门经百千劫此三教者历劫时长不明如佛
唯通教十地即生可到故明如佛评曰若谓通教不
明劫数故有如佛者如此之说出何经论及以祖文
且如佛之文本出大品及以大论天台释此祇云大
品明十地菩萨为如佛荆溪释此亦祇云十地边有
菩萨地名为如佛即不曾云通教不明劫数明如佛
当知此说一任胸臆之谈既无经论祖文为据安可
承信今谓所明如佛者须存通别二义通则四教俱
可立其如佛别则唯在通教可论且通四教者如大
品明三种初发至圆教中云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
事业二识以见胜劣不同耳。
* 接正如佛
妙玄明通教别为菩萨立忍名至第十地引大品云
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地签即释云十地犹受
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地边有菩萨地名故
知始终皆有菩萨位以此之故通教乃有如佛之谈
非唯当教立忍如佛及借别名通亦然若被接者既
破无明能起八相亦名如佛文义散广化意幽深讲
者为难学者叵晓今欲评之略分四意初究教旨次
辩当教三明被接四释疑妨。
** 初究教旨者
四教之中唯于通教而辩如佛其意若
何旧人判云藏教三祇百劫历劫时长别教所明恒
沙劫数圆实教中虽云不历僧祇获法身于等觉位
入重玄门经百千劫此三教者历劫时长不明如佛
唯通教十地即生可到故明如佛评曰若谓通教不
明劫数故有如佛者如此之说出何经论及以祖文
且如佛之文本出大品及以大论天台释此祇云大
品明十地菩萨为如佛荆溪释此亦祇云十地边有
菩萨地名为如佛即不曾云通教不明劫数明如佛
当知此说一任胸臆之谈既无经论祖文为据安可
承信今谓所明如佛者须存通别二义通则四教俱
可立其如佛别则唯在通教可论且通四教者如大
品明三种初发至圆教中云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
焦炷辩惑¶ 第 270b 页 X57-0270.png
场为如佛签文释云若入圆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
坐道场也即是相似观行为如佛也为异别教故在
初住圆教尚尔藏别例然别为通教者以由通教三
乘共行十地别为菩萨立其忍名故明如佛馀教无
此故不明之以此伸通实无难事古人何僻将此为
疑今略指之焕然可了。
** 次辩当教者
若据通教中第十正当佛地却云如佛
者何耶旧人或云如者似也以此菩萨有前五相似
于果佛故云如佛评曰四教菩萨亦应皆有前之五
相其馀三教何不明如佛耶或曰如者同也以此菩
萨至于佛地习气将尽自谓成佛既未开显恐妨化
意是以教主以如佛之名覆相说之由此通教果上
无人是故然尔评曰圆教亦明如佛莫覆相说耶若
言覆相圆实之教何须覆之若不覆相何明如佛不
原化意致兹错说今意言通教至第十地名如佛者
盖通教始终十地既别为菩萨立忍至第十地犹受
忍名当知忍名从因受称况复菩萨既是因人于生
死中教化众生能忍劳苦从忍立名虽至十地犹名
菩萨复名如佛若三乘共行十地菩萨秪在九地不
至十地若至十地从果受名自名佛地不名如佛今
此十地既不通三乘别在菩萨立忍名故第十地以
因对果从因受名犹名菩萨复云如佛故释签云十
地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地边有菩萨
地又辅行云十佛地边有菩萨位故云如佛特下边
坐道场也即是相似观行为如佛也为异别教故在
初住圆教尚尔藏别例然别为通教者以由通教三
乘共行十地别为菩萨立其忍名故明如佛馀教无
此故不明之以此伸通实无难事古人何僻将此为
疑今略指之焕然可了。
** 次辩当教者
若据通教中第十正当佛地却云如佛
者何耶旧人或云如者似也以此菩萨有前五相似
于果佛故云如佛评曰四教菩萨亦应皆有前之五
相其馀三教何不明如佛耶或曰如者同也以此菩
萨至于佛地习气将尽自谓成佛既未开显恐妨化
意是以教主以如佛之名覆相说之由此通教果上
无人是故然尔评曰圆教亦明如佛莫覆相说耶若
言覆相圆实之教何须覆之若不覆相何明如佛不
原化意致兹错说今意言通教至第十地名如佛者
盖通教始终十地既别为菩萨立忍至第十地犹受
忍名当知忍名从因受称况复菩萨既是因人于生
死中教化众生能忍劳苦从忍立名虽至十地犹名
菩萨复名如佛若三乘共行十地菩萨秪在九地不
至十地若至十地从果受名自名佛地不名如佛今
此十地既不通三乘别在菩萨立忍名故第十地以
因对果从因受名犹名菩萨复云如佛故释签云十
地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地边有菩萨
地又辅行云十佛地边有菩萨位故云如佛特下边
焦炷辩惑¶ 第 270c 页 X57-0270.png
之一字者由第十地正当佛地今既别为菩萨立忍
此第十地秪名菩萨虽同一位而分两途是以菩萨
受如佛称得此根性教旨化意如佛之名如观掌果
验旧之说谬妄可知。
** 三明被接者
辅行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无明
亦能八相如彼八相故云如佛然破接者虽通三根
今论如佛既在十地故今且从下根判之以由此人
受别圆接巳破无明得八相果此则以圆初住为其
能如通教果佛反为所如盖止观中将破一品无明
者得称佛果而接于通别圆地住虽有八相不受果
名通中九地二观为因至第十地八相为果若被接
者破一品无明亦得八相仍从旧说故亦名果果名
既从旧说八相亦乃反如故云如彼八相得如佛名
此之一义一往似乎难明细详实无渊旨。
** 四释疑妨
问今明如佛唯出大品馀经不说者何。
答
通别之异通而言之非局大品诸经之中凡明通教
十地皆明如佛如璎珞经亦有此义别而言之通教
十地文出大品天台大师凡明通教多引大品是故
然尔。
问大品经中秪明通教如佛荆溪得经何意
而立被接如佛。
答盖由通教有利根菩萨受别圆接
准其教旨及以根性故立接證二种如佛。
台宗精英集卷第四
此第十地秪名菩萨虽同一位而分两途是以菩萨
受如佛称得此根性教旨化意如佛之名如观掌果
验旧之说谬妄可知。
** 三明被接者
辅行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无明
亦能八相如彼八相故云如佛然破接者虽通三根
今论如佛既在十地故今且从下根判之以由此人
受别圆接巳破无明得八相果此则以圆初住为其
能如通教果佛反为所如盖止观中将破一品无明
者得称佛果而接于通别圆地住虽有八相不受果
名通中九地二观为因至第十地八相为果若被接
者破一品无明亦得八相仍从旧说故亦名果果名
既从旧说八相亦乃反如故云如彼八相得如佛名
此之一义一往似乎难明细详实无渊旨。
** 四释疑妨
问今明如佛唯出大品馀经不说者何。
答
通别之异通而言之非局大品诸经之中凡明通教
十地皆明如佛如璎珞经亦有此义别而言之通教
十地文出大品天台大师凡明通教多引大品是故
然尔。
问大品经中秪明通教如佛荆溪得经何意
而立被接如佛。
答盖由通教有利根菩萨受别圆接
准其教旨及以根性故立接證二种如佛。
台宗精英集卷第四
焦炷辩惑¶ 第 271a 页 X57-027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