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华秘密例¶
法华秘密例¶ 第 205b 页

山家绪馀集卷中
四明沙门柏庭 善月 述

教篇

** 法华秘密例

论密教者皆以法华时中秘密有无为一疑难按玄
文曰法华是显露非秘密则知此时必无是教也而
释签有无时不遍及味味皆有之说则若通有何也
曰是固不必疑唯暗于文相故疑乃生焉今试为决
明先示有无之意且在昔机教未一故须此隐覆而
法华秘密例¶ 第 205c 页 X57-0205.png
赴被之至于今经机既纯一教亦开显复何用是教
耶譬犹兵家谋策用于正战之时实不用于既破之
后法华如巳破大阵故也玄文信矣其如文或言之
有难者有易者因复旁搜馀文通约四义示之谓有
言同而旨不同机密而教不密纵论而义竟无文通
而意自局者如文曰法华是秘密付诸菩萨此言今
经纯圆纯妙乃真秘之秘亦微密之即密经秘密之
藏是巳此所谓言同而旨不同也又文曰法说有密
闻大车迹门有密闻寿量者此则约机虽密而约法
仍显以俱圆乘故妙乐亦云虽密而显所谓机密而
教不密也又释签曰何妨法华亦与诸教十方互为
显密乃至答云十方容有一席定无此因玄文三对
示相十方此座容有此说然于义则旁其实密教正
以一多对论况此不知彼且约初心及人天被开者
当机后位固所知也抑闻本门无不知之矣所谓纵
论而义竟无也若向文者言似通五味而不专五味
虽三四味亦得言之且初文意问中止以华严等三
时对难以秘密横被而答则知此文唯遍三时通至
般若意亦明矣其次文味味虽不定五但连上一道
竖进之文所以难尔今详文意上下本不相属是应
节释之则无害也即自次正明下正点玄文破古复
于味味下乃记主添破古师所以添破古者意谓今
家不但相成破其偏失抑亦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而
判释之此固非彼所知也以玄无此意故知是添破
法华秘密例¶ 第 206a 页 X57-0206.png
也是则皆有之言还归在昔矣此所谓文通而意自
局也夫得是四意则法华终不可以有此密教也更
复何疑乎。

** 三叠流变说

经教法相有难而易易而难者如法华明六根功德
有千二百八百之数文都不言数之所自然经四依
所释法相乃定人师无敢异论者斯不亦难而易乎
至于楞严约方世宛转流变三叠以成六根功德而
人师反瞢其实斯不亦易而难乎尝亦求诸疏解虽
有数家师之说(具如集解)然皆约漠而无准的至于霅川
别解则曰佛旨难测亦未敢配其法相愚窃尝疑之
岂有文无其实而徒示数而巳抑岂隐其实而弗说
使人自猜揣哉因披究其文细绎数四至经有谓方
位有十流数有三于是始晓然意解乃知流变之数
经固言之矣得非正约方位以云十世数以为三乎
亦于馀数了无疑者是不唯得其实抑又知流变之
旨焉乃复为之说曰三世迁移曰流十方更易曰变
此所以成一千二百功德者在是而巳何者且初一
叠于十方则拣其六唯存四方与世相涉以立根本
十二之数所谓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是也望后二世
则并属过去至第二叠当见在世乃趣举前十二之
一约此一方流变言之一复为十则又成十方也一
方既尔馀方例然乃成一百二十矣至第三叠当未
来世亦趣举百二十中之十约此十方复变为百例
法华秘密例¶ 第 206b 页 X57-0206.png
馀总成一千二百所谓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然
则初叠拣六而存四者立本定位故也后还取馀六
足以成十者以第二世正约流变言之故得兼馀不
定之六但旧释惑于初文故昧之也若必拣而弗用
何以后文每言十方而又及四维耶所以方必变十
者盖方随念移或逐物而变故方不定方一而变十
十而变百也世必至于三者始终变极于此故也本
示六根功德而约方世云者以根识遍摄所缘境量
不出此故然始言六根各千二百而又克定优劣增
减不同者盖从根与方世言之异也夫是则今之所
谓功德乃约妄从用而言故有千二百八百之数若
与法华论同异者增减之数虽同功德之义全别彼
约能严之德从法而言故曰以是功德庄严六根故
有盈缩能等之异所以盈缩者以增减而显互用非
根力之有强弱故复以能等彰其无二以无二之德
显六根清净则无异也又大论以六根而分强弱与
今对根稍殊彼以眼根义强此以舌根为胜馀虽大
同彼不论数是则彼此文义尤别而妙玄引之盖泛
例耳非的用也此皆经疏及玄文之意若欲委知寻
文可了。

** 得得大要论

言有小而实大义有缓而实要者今于小宗得得之
义亦云尔得得云者业成之谓也不知者以为是果
何物而置之知其说者又以小缓而弗论设或论之
法华秘密例¶ 第 206c 页 X57-0206.png
罕有得其名相之实亦徒云也曾不知有大且要者
是不可不辨夫人不能无为苟有为也非恶则善善
恶虽殊业成之相均也凡业之兴甚速而易成始微
而终著续而不断谓之绳成而不夫谓之种是皆业
之相得之义也苟知恶业之如是可不畏而去乎善
业之如是可不务而行乎此得得所以为迁善远罪
之策莫大至要之说也按彼小宗亦具四门得得之
义盖出有部故辅行云准于有部立以得得渐以后
得得于前得故使往业能至未来于是一念业成则
有业法有大得有小得亦云本法法得法得法俱法
后等皆异名也通作无作善心恶心历刹那三世论
之委如彼文兹略不辨今姑示其所以难者二义而
巳一者得名所从二者得分大小何谓得名谓获义
亦成就义又得获即成就成就即得获互相为义也
(义见婆娑施设等论)而重言之何也或云通约大小得言之此
说虽通未善的意今谓以四义故乃从第三一得以
立其名谓一念足故三数成故后得前故名义同故
故云渐以后得得于前得即其义也况俱舍显以第
三名为得得若从第二则无上诸意何谓得有大小
或约得一得二以为名或云前后以为大小或约强
弱以说(云云)是皆先达之论未易优劣也然而得之
大小姑是其名苟未得其实均谓未然可也要先示
名下之实而后始得言其大小所谓实者业法得得
之义也凡业之善恶必有因有缘或心为其因境为
法华秘密例¶ 第 207a 页 X57-0207.png
其缘或境因心缘以至具度等皆业法也亦谓业之
方便耳若犹心念未与物合且是业法而巳要心外
假身口与彼交按乃能施为造作此所谓大得得业
法之义也方其身口起时若非意业兼发则亦从而
无用何大得之有苟一念有间身口尚不自运况业
之可成此所谓小得得大得之义也故俱舍云得得
起时成就法得此之谓也使徒有此念若非身口与
之俱运其欲成业得乎是则身口不时成前业法亦
能成于后念此所谓大得得小得之义故俱舍云法
得起时成就本法及与得得良以此也说虽前后本
非异时盖祗一刹那有此相互相成得耳既以身口
为大得则相彰于外以粗显故谓之大宜也而以意
业为小得则念蕴于内以细隐故谓之小亦宜也是
知二得不出三业大小之义于是明矣然今示大小
之相且以业说虽由三业得成非三以约身等成业
假故辅行云作无作得但与形俱是故得名得非色
心故俱舍论属不相应行摄即其义也由是言之得
应分二有谢不谢形俱之得则有谢业成之得则不
亡故曰业入过去得至未来此言不谢之得也又曰
身死得谢未来报起此言有谢之得也不作此示文
实难明虽然论及辅行皆不彰言此说今此示之何
以为證曰此虽出于有部乃由经部知之何者即辅
行有曰若经部宗得既是假但云意与身口和合成
业假立为种至未来生据此以论全是三业立名不
法华秘密例¶ 第 207b 页 X57-0207.png
同验大小得体无异途宗计虽殊法实不异由彼得
此岂非明文大体既明馀文可了琐琐疑难此不足
言义学高明当自知耳。

** 右绕议

右绕之仪礼也盖法出乎西竺而始乎天人致敬佛
者之所为也此方礼典未之前闻伹传之于此垂于
后世凡修敬而旋诵者效焉未尝一日不行也是不
可不正者考之常仪则自东而南自西而北是谓右
绕其必以为是而行之也抑亦非而行之欤果是耶
且不免夫异议焉非而行之则自欺耳恶有终身常
行之仪而容欺且非乎必求正可也抑彼谓之非而
不能自草是益欺也所谓异仪者虽未见他文尝见
于草庵录之说矣其说大率不出以自我右者为是
自佛右者为非故以右胁右袒右回诠善圣人毫发
右旋等为證若乃涅槃后分金棺自举自城而右者
译人之误也所以我右者地道也表柔顺之德也如
是而巳其是否果何如耶曰是说也前辈大老之言
也今安得议之亦何敢私与也请得以公言之如右
胁右袒等通理也今之所行者盖右之常仪亦顺圣
教者也各当其义恶得违之必也不废通理不返常
仪不违圣教斯可谓善矣以今论之如向三言者则
又不过二义谓顺诸巳之左右施于彼之左右夫顺
诸巳者既如此(如向通理之义)施于人者又如彼(如向常二仪圣教义)
两者言同所以则异然则今明右绕正言绕佛盖施
法华秘密例¶ 第 207c 页 X57-0207.png
于彼之义也安得以顺诸巳者言之反有取于彼耶
虽然是可谓直矣而未云尽也试因向义更详言之
曰顺诸巳者通天下而不易施于彼者随方土之所
尚夫惟通天下而不易则理无不同所以右袒右胁
等皆顺巳之右虽出世大圣人与夫乾竺之风亦不
外是此安得而违乎则草庵之说无非是者故曰不
废通理也夫惟随方土之所尚则西竺风俗与此硕
乖此尚左而彼尚右如右绕之义无它所尚而巳矣
所以涅槃金棺右绕必自城而右者盖亦如来末后
施于彼故随方之义故知常仪有合于此而反以为
误可乎故曰不反常仪亦顺圣教也且彼既右绕则
此当左施正应自我之右即佛之左矣且顺通理何
不然耶但法出于彼故不得由此耳虽从右绕其于
此方礼法亦不相违何者良以顺诸巳者不可施于
人施于人者必不顺于巳两者不可得兼前必酌其
轻重之宜焉故有舍巳而从人者以人而从巳者今
之右绕于佛为重是宜舍巳之右从佛之右可也意
其此方接于长者亦当如是耳由是言之则右绕之
仪施于人不施于巳故义须从人出于彼不出于此
故法须从彼呜呼斯言尽之矣。

** 圆完修性离合论(十篇)

*** 初述大旨

大圆觉体总相法门一性天然三法具足派之弥合
混而弥分绝议绝思不合不散在性则全修成性起
法华秘密例¶ 第 208a 页 X57-0208.png
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迷悟因果莫不
咸然良以妙体无方圆诠该博始平等一性终究竟
三德极其中也自迷之解依解立行由修有證證分
真似从因至果修极还源自它始终究竟在此要而
言之不逾三谛三谛性泯法相虚玄故得体极相融
乃有三有九文随义变故或合或离此一家圆宗修
性离合于是所以示也夫三谛者何天然之性德也
又曰三谛者一之谓也以融具故举一即三全三是
一离三成九合九为三非相生然非相含然法性之
体自然而然也所以举一即三者法尔然也全三是
一者体无异也离三成九者彰圆具也合九为三者
从强义也夫是则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
即是一非三非一而九而三克论其体一向无一岂
有九三即非离非合也应于名义故亦离亦合祗是
一体而论离合则离处常合合处常离离合义成圆
旨斯在譬之则如大圆镜如金刚砂如伊字如天目
细合可知此其大略也然不取三德等而时约三谛
示者盖三谛乃理性之谛非迷非悟通而不别故总
约之为离合本义则易解亦识根源若了此者思过
半矣。

*** 二示修性

然将论于离合必先示夫修性盖修性者定实之名
离合者通变之义通变之义不自显故约实以明之
即前三谛中道是性真俗为修亦俱修并性或可三
法华秘密例¶ 第 208b 页 X57-0208.png
谛是性三观为修是则修者施为造作也性者本有
不改也性言其理修言其事也其事则变造三千修
中一切诸法也非三千不足以极修之致其理则本
寂三千性中一切诸法也非三千不足以尽性之妙
此固得其实也更寄法相以明之则境即理性三德
等皆性也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观等皆修也
推而广之该括始终然则三道三识等十种三法亦
莫非是者至于圆宗大体法相凡有关于事理修性
者皆可会通之也(云云)原其意者则的彰性具互相
成显也夫惟的彰性具则圆诠教旨无法非性以性
泯修法法无作故曰若不了唯心显体具者圆顿之
理乃成徒施即其义也夫惟互相成显非修无以显
性非性无以成修缺一不可所谓性虽本尔藉智起
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等是也故唯二义而巳虽有
它意亦巳疏矣然后应知性德有起有具修德有顺
有逆性德论具此复二义一者天然性德之性所谓
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是也二者指修即性之性如曰
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亦即三道
是三德等是也由性具故全性起修则为修中诸法
诸法虽多不出逆顺圆诠论之皆全性起但全天然
性德所起则通于逆顺逆虽背性而性未尝背也若
全指修即性论起则起唯顺修故有全三谛而起三
观者有全妙境而起智行各论三法者有全正因一
性而起缘了二修者有全一性而起證理起用二修
法华秘密例¶ 第 208c 页 X57-0208.png
者盖法相有离合行位有横竖指修有进退故也(义如
后见)其实法无异辙又复顺修故有离合逆修则不论
也逆且论之则顺修耳故知不以三道三德等为逆
顺实以偏圆教限约情智论之然此犹是修性相对
之说未彰一合之旨尚非一合况融泯乎若夫一合
而融泯者其位始乎圆住究极在乎妙觉故曰修性
一合无复分张又曰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法界洞朗
无所分别其泯合之谓也是则约位别明虽局分极
约旨圆论实通六即所谓理性一合等是也泯合既
通则修性相对之说亦应通乎始末故妙乐曰祇由
理一是故修性相对离合岂非正以一故论离合邪
或据一合之文乃谓离合局住前者非也岂彼之合
非今之合耶抑今所谓离是果分张之离耶乃知昔
人妄据之夫也。

*** 三申名相

修性既彰离合之旨蕴乎其中是则离合不异修性
也但义犹未显故须更示之夫离合之旨虽本佛祖
而名出荆溪故不二门云云然则言离合者何也旧
亦多说而皆不得其正故无足评者今谓祇言三法
是合等其义巳足何劳更问然必义释者先须知离
合是待对之名名不必相关为义故今言离者开义
则合在其中如曰约性恒开等合者同义则离在其
中如曰同名正因等是不唯正离合之义抑亦得相
关之旨当从此释可也其相者何不出三一之所自
法华秘密例¶ 第 209a 页 X57-0209.png
起是则三一者又离合之蕴也故宜先知之所谓三
者名也相也用也一者体也是则从名为名体从相
为体相从用为体用所对则一耳(义见诸文兹不烦引)又凡言
三一一有总相别相之异三有互具各具之殊如曰
一谓涅槃三谓三德祗一涅槃而论此三此总相互
具之三一也若趣举一法为一为三者此别相各具
之一三也大凡虽尔率观诸文例复不一今以义束
之不出对各论乎离合凡为四例收无不尽也谓修
性对论离修性对论合修性各论离修性各论合如
不二门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第一句)
合谓修二性一乃至云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又
妙乐云合彼性三为一法身对修方合(第二句)约性恒
开(第三句)凡诸文有明修性各一法如一地一雨等(第四
句)然例既非一意岂得同亦不过四义一者功能与
夺如金錍性德缘了同名正因修二例说二者名义
偏强如妙乐谓从强受名并束三从一(此二意即上第二句)
者体德圆具如涅槃云直法身等(即上初三二句是也)四者法
相类从即各相主对起修之义(亦即第四句是也)应以四意
显示诸例复以四例通贯诸说则文相虽多要不出
此惟变所适教相无方各当其义不可局论也而霅
川专据对修方合之文以为教相定式若其对修必
须合性者此一往得从强之义失圆具之旨亦违向
文义其说非也或通立修性开合等四句格彼之说
无不可者但以金錍一文为约性合对修开句少不
法华秘密例¶ 第 209b 页 X57-0209.png
便耳若得今意何必尔耶。

*** 四断例意

沈观诸文离合法相其例匪一苟不得其统总之说
何以条理而归一乎然则多少例凡几耶据昔所示
或约广略处中三义明者或约五义七义收者或作
四句料拣者是皆随文分别建义不同且不言与用
之意与则有得有失不无优劣夺则汎而无统不见
大体之旨况并以光明涅槃二文定为二十七法于
理未安其来久矣今直断以二意曰离合大体教相
随宜则有通有别也所谓离合大体其唯三九法相
非过不及得其处中何者若祇言三义如不及或增
至于二九三九等则又过之虽涅槃有遣非之文稍
异常途亦未必须至尔许故知九三处中明矣况离
三成九合九为三三九祇是一而论三彰圆旨显摄
法义周教门常论法相大统斯得其正也然而诸文
有所谓一三或二或六以至百千等离合多少者皆
教相随宜法门通变之说亦随文用与而巳(会文如次)
多不同要皆不出大体之意其归一致无惑异途也
所以大体意者旧示凡五意谓显圆融也拣隔别也
消经文也成教相也泯情虑也(云云)今如略之则四
意而巳加其彰理一之义盖修性所以离合者意彰
诸法其理本一由本一故所以能离能合而九而三
举一全收融摄无外若非本一岂得圆融若此乎故
妙乐云云略者去其拣隔别成教相之义然显圆融
法华秘密例¶ 第 209c 页 X57-0209.png
则巳拣隔别左右之称故不须别为一意成教相则
修性之意非谓离合也然近代宗师有以名义体三
论离合者曰离合之名定离定合义则或离或合体
则非离非合其说然否曰斯论甚善今有取焉然有
可疑者二彼释疑文云有名下之义有体上之义名
下之义则名义相应体上之义名岂能定之乎此似
与立义反彼说离合之义正应约名下之义何得反
以体上义释耶又名固不能定体体必遍应众名而
曰抑体岂能应其名者恐未可更试详之。

*** 五会文旨

惟其教相随宜文义用与故有言性而不言修言修
而不言性或修离性合修合性离或示数有多少或
指法有开合或横或竖进否等说布在诸文固不可
悉疏也若不以义会而通之则文相殊散曷由归一
哉今率考诸文略得五义一者名义相关谓修性离
合之言必待对相关为义自非偏教所诠未有性而
无修修而非性等是以圆诠教旨言修必该性言性
必该修离合例尔四明记主所谓文虽不言二修各
三以性显之其义合尔是也二者彰略互显然则若
论相关文义必俱而或不尔者互见一端耳所以祇
由相关故得互略互略之意乃在相显此如观经疏
释体三法宗用各一等是也三者行位横竖然观诸
文言性则同言修不定所以或一或二或三并六等
一往对论约行是横故有三观三因之三合则为一
法华秘密例¶ 第 210a 页 X57-0210.png
离之则三约位成竖故有缘了智行之二离六合二
也二往亦可约位是横约行为竖又缘了亦得是横
智行相济不前后故虽分横竖实非决定四者指修
进退若进取果后起用则因中伹合为一證理离之
则三兼用则六若退约因中自论乃开缘了之二离
六合二如前所以尔者由因果證不證异耳五者示
数广略所谓略则一种广则无量者此约诸法别论
如十种三法等非谓离合可至尔许虽别而通三九
之旨一也故曰一法三谛不少等即其旨也然有文
义一一大者须别会之如涅槃玄三德遣非之文旧
谓有二十七法今示亦九法而巳然有少异常途者
但彼顺经旨彰究极玄秘之义约名融体即示之故
次文曰三法具足名大涅槃三法即三智三智即三
点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等克论法义实非异途
例如三千之数若界如互具重重无尽而圆旨巳足
不更有加今亦例尔也又如旧释金鼓姝大之文亦
有二十七法以一一圆空鸣皆姝大故今为正之是
亦九三法相耳文言鼓体姝大即无量甚深义而论
圆空鸣者即法身三德也由具三德故显法身无量
甚深以三德不离法身故故圆空鸣皆姝大也非谓
圆姝大等各自成一三法但以结文显则可知(云云)
夐有修性各三之说总而例之不出三义谓文相偏
指如离谓修性各三之文对性总说如金錍本有三
种之文以修性而从因果如众生心因既具三轨等
法华秘密例¶ 第 210b 页 X57-0210.png
若大体通论还归九三而巳得是诸意足会其馀文
虽异同莫过此耳。

*** 六论签释

原修性离合宗途所以异论者盖出释签一文其文
云云以其义既通故由来宗师约诸法相申释不同
始孤山法师正义以境即理性三德等文释之则住
前法相而巳意谓此修性门正从智行二妙立故至
四明记主指要乃约光明玄十种三法具离合两说
释之此则通约一代大乘离合法相也而霅川法师
大意乃取孤山而非四明且曰若就果上三法悟论
复有离合之义如释大灭度三字与因义稍别此为
异耳(云云)今论之曰肤受之说常浅近探颐之义似
迂阔夫浅近则易会故和者众似迂阔则理有不可
晓者故唱之实难是以孤山霅川之义每为末学者
信而四明之说虽中人疑焉良在此也然彼约从妙
立门局住前而释者徒见文相生起一端曾不知当
妙高深法相该摄及今十门述作等意(扶显当见)则失之
局矣岂以局论能尽通方哉霅川大意既同失亦如
之纵有一二异者大体既谬亦何足云祇益矛盾耳
今所取者亦四明而巳是岂舍易而好迂哉益旨之
所在不得不与之故焉(旨如后示)姑略言其意然此修性
离合非直申一文一义而巳乃览一代教门诸三法
义以为之说唯彼十种三法逆顺生起颇为条理其
义可识有合今文通贯之说故会释之曰若得此离
法华秘密例¶ 第 210c 页 X57-0210.png
合意则不迷法相多少也草庵亦云会显而例通者
今有取焉又此离合直法相耳未见其所以实虽今
玄文有境智行三及诸三法之文且非始终该括而
修性法相不委故不取此而取诸彼也是不唯今文
得彼之实抑亦彼文得今之义则更相表发离合显
然一用而两得也岂直消释文义而巳彼不深于斯
宗反从而攻之略有四难(云云)今汎为通之初弃亲
从疏者然文无亲疏义之为近义苟合焉虽它文取
之意略如向亦委如后也二舍因从果者何其偏耶
如十门皆得论六即义岂唯局因十种既该逆顺始
终亦非伹果故知其难非也三对位浅深者得向评
孤山之意此难自通亦如后辨也(对位当见)四离合间杂
者通论十种俱并合可也如三涅槃本属合义而记
主又通离合释之且例馀三法是知义不一向明矣
然特别指六离四合而且不次者有以见记主深探
文外之意推知义理有当然者故作此示非徒矫乱
人自固迷旧难既非正说得行矣。

*** 七扶引用

用彼释此意虽稍明然犹未见今文部旨十门元意
理自该摄故更扶显方知四明用意之的然今修性
出于十门十门即述法华部旨唯存大纲故不可以
名相网目而释所以申此一文亦必取夫法相纲要
者明之故妙乐因明离合云若得此意圆教行理骨
目自成皮肤毛彩出在众典故知此是纪定大纲之
法华秘密例¶ 第 211a 页 X57-0211.png
教不可以网目释之是则今以十种三法申其说者
不唯得法相纲要亦兼与网目得之此合大部申释
之旨一也而此十门所以述者盖撮十妙为观法大
体撮十妙即是览迹门自他因果之法迹门诸法则
又该一代教门使之融通入妙耳所以色心则揽诸
谛境为总别二意乃至受润无不皆然故宜释今一
门亦必览彼一代修性法相而申释之此合十门述
作之意二也又不唯如是而巳十门互成遍摄诸法
故使修性一门自具如修性不二门说即云九门共
成方了此旨然三道等文曾不说而妙乐指之岂非
义备故也意谓若非门门互成始终理一亦何由显
具摄之旨故云尔也所以共成意者不出因果自他
相为成显故初后相摄尔是则又合九门共成之义
三也若然者则此修性虽是一门横竖该深理无不
统要必得此十法释之可也故释签曰三道下复明
十条生起若望名异意同虽一一至极此据圆理理
体不殊若据现名不无差别故此十条共为始终始
自所化极迷终至能化入灭复一一条皆约六即若
离若合横竖该深此合法理该深之文四也虽然是
犹存能申所释之别未得所以彼此理一之义如不
二门末既以十妙会同三法玄文复以三轨类通十
种是则彼此理一名异意同无非法界复何彼此可
否于其间然则记主以彼释此者实得今类通之意
虽不显指今文旨则有在若然者虽以境智行三等
法华秘密例¶ 第 211b 页 X57-0211.png
释之亦可也而特取彼者意如向说此合三法理一
之说五也且约此五以扶引用据论得旨无不合者
彼不以此释而且非四明是固欲局促该深之旨以
从浅近之见其可得乎而近有说者云以能从所则
修性局于住前以所从能则离合遍于一切其说然
否曰全无取焉故不叙耳若以能从所则局者一则
失同孤山一则反抑十种三法后义可尔再研亦非
若使从能始遍通者却显未释不从之前应自局耶
今意不尔能申所释不待相从各遍通故。

*** 八显离合

夫离合所以彰圆旨苟守文义一定之说则非也且
圆诠教旨无孤单法无专一义故说修必全于性说
性必具于修修极则复性性极必反修离处合合处
离一多相即合散宛然出没合变莫可纪极盖亦道
理然尔但言不并出书不尽言故或广或略或隐或
显或对或各或次不次等文随义变亦莫得而一矣
由是记主既引彼玄发明此旨复有所谓六离四合
之判不知者往往惑耳惊心谓徒矫乱者有之瞢不
知所谓而妄破妄立者有之是岂知向深符圆旨不
以文求其义而以义定其文故耶今重显之亦略有
五所以六离中三德三宝并果后法即解脱之三故
是修德之极极故复性亦必自于性所谓依体起用
是也故曰义必该性性即法身之三对解脱各三即
离义也后二例尔(云云)三身三智并现有位即般若
法华秘密例¶ 第 211c 页 X57-0211.png
之三故文唯约悟悟不自悟必转迷成悟所谓自迷
得得悟是也故曰理必通迷迷即三道乃迷中法身
之三也三道三识并迷染之事指事即理即法身之
三由即理故则能转迷成解所谓番惑为智是也故
云必全性起修修即般若之三四合中三因别示者
指修进退义不同故馀三三法虽因果殊而并进取
起用之修故共为一释并文义当然深符圆旨一也
又此三德等法相偏教何尝无之所以异者性具说
不说耳三德而不言性则成果头横显三智而不言
性则成因中别修三道之性而不具修则成三法俱
横并教道所说非圆诠也若直云三德三宝等是其
修德不推原于性者何以异耶故于修德之外而又
曰义必该性等良有以也故指要曰若各三者唯属
于圆以各相主对全性起修故修二性一则兼于别
直以修二显于性一即教道所诠此其拣异偏教二
也苟如所明则六离之旨以义知之文则但有三皆
修极约悟等义然修必该性悟必通迷者此以义推
之知是修性各三尔亦由今二文显之故也故云性
指三障等四合之三以文知之并有一性之言为所
对故故以文断之知是修二性一也三因则文义兼
凭何者据文则三皆云性约义必一性二修以义夺
文祇言一性以文显义非全是修故知亦合义尔此
其文义有所准凭三也然汎论离合若与十种三法
间杂不次盖一往生起次第文相消释不同故也深
法华秘密例¶ 第 212a 页 X57-0212.png
求其旨彼此相符次第宛顺作三节示之(恐惑者未了仍示图
于此)谓因位果位果分分极故成三别并前离后合略
无差互何间杂之有乃知四明析理精微有如此者
因位即三道三识属理即本有位故最居初以约性
故不得不离亦义之如横既而全性起修次之三因
乃合前三道等为正因名字巳去智行为缘了此三
不得不合亦义之如竖分果则初住三因开发成乎
三智自行初證故离由證果有用乃合前三智为一
所證之体望后起用故三菩提等复成合也由分分
果极果之别故三身等则又极果之离合横竖例上
可知(云云)果用既显修德既极而后三德三宝约性
复离终竟于此是则不但次第意明抑亦离合旨显
斯义最的人鲜知者此其叙次相符四也又若一往
观诸离合文相不齐似如难会据义摄之乃条流一
贯以其得本故也今会之以示有归初会修性各三
归修六性三者各三之义乃文相偏明似六法而巳
大体总论则三德等乃解脱之三三身等乃般若之
三三识等即法身之三宛转互具还是九法又性指
三障等亦其义也若会證理起用者一往离合之异
(云云)次会三般若等者此释就合各开之相故寄此
等名义为便非即会前三智等归此三因不然便见
离合杂乱也如三菩提等自是合义如何于此又却
离耶又会诸三法各自离合者与今六离少异如三
德等在各论则合义离义可知今以对性总论乃成
法华秘密例¶ 第 212b 页 X57-0212.png
离义合则但为一解脱可也馀可类推虽异而同三
法无隔其为离合亦一而巳此其会摄有归五也得
是五意方知指要不苟然云宗四明者何为弗加意
乎。

*** 九辨起修

由法体离合应于起修亦该二义苟得向意无俟再
论今所辨者辨于宗途所论不同耳南屏谓以性中
性起修中性性中修起修中修皆得为全性起修义
也约法身等名相示之(云云)广智则异是乃全性中
法身起为修中观照等不然则是性起性修起修修
性体别即义不成若在性时则二修即性全当一性
之名一性起时唯修之外无别性体方得谓之性外
无修修外无性约体宗用等例说云云(略彼文意如此)然则
今论起修当何所从抑皆不取乎今准四明记主明
起修离合文甚明白何不用之反纷纷弃本逐末耶
如指要云若各三者唯属于圆以各相主对全性起
修故又曰为对等者释前合意性既唯立正因为对
性以成三故修但缘了也诸合三义例皆如此据此
所明则记主之说论离则各相主对言合则一性二
修彼各据一偏所以失耳今但扶离义则合义可知
亦说者颇同故也如义例明三道即三德之文又如
云性指三障等又云本有三种等岂非正合今各相
主对义乎然约体虽离言功则合故性中三法但合
为一法身修合准知离之与合说有前后意必同时
法华秘密例¶ 第 212c 页 X57-0212.png
故虽各相主对而旨趣常融彼不知此便致错乱也
因略评其失初说得离而失合离中名相是也但不
约旨融即则离成往庭于圆说如不及宜其为广智
所评次说名相虽离义全似合乃成认离为合则二
义俱非于圆说如太过然与过于圆说宁得名相之
正则圆旨或从而可了义苟颠乱虽欲正名相得乎
虽然若各相主对如南屏所起者其如广智难何(云
云)曰此惑于人久矣盖不达修性有对有各然今言
修性正约对论乃全性三而起修三何得以各义为
难纵约各义亦不相违况约对论合其义尤便若如
广智之说乃成交互而起那云各相主对耶然别还
自修即修性即性耶曰不然起则俱起即则俱即实
论三体更无前后谁论同异之殊但约法相名言不
妨义门主对尔然起修离合可得如上修必合性义
复如何对合则妨文各合亦违义文云合彼性三为
一法身等岂亦主对而合耶今谓从强故合正应约
各论可也然非无对义以体则修性各以类从如经
体拣取正约是义今意则傍诸师偏取故皆失之也。

*** 十判位法

夫离合起修者法也而法必历位位通真似因果之
别如前十种三法置而不论姑论境智行三离合之
义为局因耶亦通果耶(云云)据孤山则局而不通霅
川虽通离合仍别义略如上准四明意虽此三法亦
不局因故光明句记云云所以然者不出二义约行
法华秘密例¶ 第 213a 页 X57-0213.png
位则有通有别论法体则遍该初后如疏释药草喻
文以境三对理即行三从名字至等觉智三乃当妙
觉记释云云岂非行位有通有别而名义常通乎况
圆融名实未始暂亏则初后该遍也如文云云由是
扶显四明之说诚有凭据得失可知然前所论自不
二门言之则离合为正通局犹旁今约境智行三而
说则其义反是故不可混而不分由来诸师多不得
其正且皆不通一合之文虽欲扶宗未为尽善向虽
略示犹恐未明今赜其义得二意焉良由至初住位
修德既著契理真證修性冥一无复能所之殊故云
一合亦犹缘了与性一合始本一合等皆其义也如
妙乐曰祇由理一是故修性对论离合岂非正以修
性一故得论之耶此通意尔别意乃由疏释如此三
性名为一乘故释云云意谓三性而名一乘者由一
合故也即一乘而有三性非离而何是则虽彰一合
之言弥显离合之旨不为过论也又如涅槃之文是
亦极果而论离合故知约法约义始终皆得论之四
明之说更何疑乎然自指要绝笔逮今无虑二百年
而申明此旨者多矣曾未闻有如今说者是果类乎
不类乎类与不类其孰是而孰非乎是非同异当有
通论者在非余所知也。

*** 性恶义(上)(示文首)

一家圆宗既谈三千则亦终穷究尽矣而于别行玄
义又有所谓修性善恶者盖相为表发弥显圆具之
法华秘密例¶ 第 213b 页 X57-0213.png
旨其文曰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
闻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云云然则具论本该修性
善恶而诸文凡多言性恶者以言性必摄于修言恶
则善可知也抑性善或通性恶则唯今所示故也故
曰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等是知
性恶之言出自一家非馀宗之所有也得其旨者荆
溪之后唯四明一人耳故所述记钞凡明圆旨必以
性恶为言盖其言十有三如文曰祇一具字弥显今
(止)故得意者以此所谈望于止观不多不少又云
若具言者本具三千为性善恶缘起三千为修善恶
(义书文同)是则三千即性恶之通旨性恶即三千之别义
若晓三千之事理则达善恶之修性若知性恶之融
具则了三千之大旨盖其理一也但彼三千正约体
示故以理摄事事理三千皆不思议以为所显故辅
行云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观但观理具等若
乃性恶本唯约具及论断义则兼于修性以兼修故
带于染情故性则不断修有断义以例破显其义可
知此一往与止观异修虽兼情缘起理一故得四明
又以修之善恶对缘起三千此二往则同也而自昔
乃以修恶有断破三千唯所显以为配对失当者说
者亦不一是徒见其文相而巳不知其旨也以今言
之唯其此诸乃所以为四明之说尔何者以祇一修
恶之言而有云断者断其情也且以之对三千者会
其法也会其法所以即其性此净名所谓但除其病
法华秘密例¶ 第 213c 页 X57-0213.png
不除其法是也既巳对三千矣则又显夫断者断无
所断即情而显理也此指要所谓约即论断故无可
灭等是也然何不以性恶二字自配事理则修唯属
情别行玄意或当于此而四明特异其说何耶曰非
无是理特以向意成之故尔苟如所说则情理一向
又何以见其体一耶故以异对显其不异其旨尤深
今复通此义者亦以见无方之说所以相显也旨哉
四明有如此者而人莫之知惜夫。

*** 性恶义(中)(论即具)

性恶者一家之极说即具者圆宗之大旨然以其旨
而明其说则知所谓性恶者所以彰即具而显性德
也而犹未见所以即具相成具性具相之旨故更论
其大略如观音玄义正约具义以明性恶而即义则
略至于指要明性恶乃以即义成之故曰今家明即
永异诸师等而具义则略通言莫非即具相成彼此
互显亦由文旨各有所自故即具于是偏言之所以
性恶具义者良由性德本具诸法恶岂不具耶由具
故能全性而起则为修中之恶既全性起理性融泯
修岂不然所以若起若具无不即性故名性恶是则
言具者性具于恶也言即者恶即于性也反是言之
即具互通但从强耳是亦由具故成即由即故显具
具者即之本即者具之相即具兼明方曰圆旨虽彰
二义并显全性成修即修是性法法融泯成性德行
圆诠之功于是著矣但性具之恶有性有相恶即于
法华秘密例¶ 第 214a 页 X57-0214.png
性或存或不存于是有两家之论焉四明说具不唯
具性亦具于相故曰三千皆实相相宛然及论即义
则修既即性法法无改故曰不须断除及翻转也又
曰以反本时染毒宛然皆其旨也霅川之说则异乎
是言具则但具于性如木有火性不可求其烟焰之
相理亦如是性中善恶元无异相论即则曰修中善
恶达性之际亦复俱亡等(云云)因是辨论旧亦多说
今先定其宗趣而后论以得夫要之两家所以异者
盖不出修性三千反覆间耳若四明则祇一三千而
论修性故若即若具理无异途所以言即即具而论
即言具即即而论具夫惟即即而论具故性具三千
不唯具性亦即事中之相也夫惟即具而论即故修
中三千虽即理性而诸相宛然良在此也如曰祇一
非内非外之三千随乎观慧趣外趣内不同以例事
理修性亦然又曰妙玄文句皆示三千彻乎修性是
也霅川则反是乃据修性而论三千故言性则无相
示即则非具由是论之四明正得即具之旨而霅川
失之霅川虽亦一往得形对之义二往则非也以形
对义直文相而巳必得即具融之方为至论凡彼所
据诸文为难者一出于此四明非不知之但非圆旨
正意故略不言耳。

*** 性恶义(下)(申馀论)

大旨既明馀义可了尚恐末学惑于异端故复取彼
霅川论有未决者略而申文大约不出三义曰名曰
法华秘密例¶ 第 214b 页 X57-0214.png
体曰情所谓名者彼论善恶凡有二义正据辅行别
约四六论之其说然否曰是安得然哉且性恶既出
圆宗宜从极说彼谓恶之际善之极者良是但极文
别论取四六之义非也考文正明恶该九界意言若
但三乘不明六道则性恶不遍是故云尔(云云)彼又
不许恶名缘了及烦恼即烦恼者大凡名言有通有
别别固善恶染净各有主名通亦不妨有善名而名
恶法者有染名而名净法者如今二义是也所以恶
法亦名缘了者盖彼文旨当然亦显缘了初无定法
以之造善则为善造恶则为恶既无定法则其性本
融以其性融故所造无非性善性恶正由名通显之
故也如彼曲说焉得有是哉若烦恼即烦恼者祇由
当体即是故使名亦不转虽皆不转从胜为言亦得
名为菩提涅槃是亦义当染名名于净法故知四明
自通二义所谓并顺悉檀无不圆极是也但即菩提
则语犹通偏即烦恼则唯自于圆故复有尽理未圆
之论彼反其说以谓菩提摄三因实相无烦恼者是
岂知道者之言一何疏谬乎而又以理恶理毒之名
显今性恶须断者盖不知三者其体虽一名言似同
而诠义则异所以诠义异者性恶则唯彰理性故定
不断理恶则正言于惑故有断义若乃理毒虽是所
消苟了即性斯即能消性德之行亦莫不然所谓能
观观智即无明是是也诠义如此安可混同而云性
恶亦断耶此特论其名耳未明其体也体者不出修
法华秘密例¶ 第 214c 页 X57-0214.png
性据彼则曰性中善恶则无相修中善恶则有相达
性之际亦复俱亡以彼格此矢石相违何以折其是
否曰得向即具其理自明必欲更论直示其说本有
是性具百界否缘起名修即三谛否苟即三谛此恶
即性也既具百界此性具相也修性相对故在性则
全相成性在修则全性成相虽有修性偏在之言终
不可使性相体别一有一无也若使一法从性外得
自别而有则不得名全抑亦法成偏邪体非常住何
名圆诠法体者耶应反诘之汝言性者此性何在若
遍在事非相而何若事外以明则必无是理故使真
如不变一念未生于此示具尤极宗致况复真性不
可远求然则性具之相虽尔复本之相如何曰祇由
法法无非性具所以复本不可改转虽不可改迷悟
宛殊所以四明必曰相相宛然法法无改者良由妙
体本不曾动故也不尔则荆溪所谓帝网依正终自
炳然亦应非也夫名体者理也而又有情焉情亦
名事非理具之事于是有即离具不具别而霅川一
槩言之则曰理性本无善恶善恶属情乃据法性太
虚本无善恶凡夫情谓善恶相除等文执为一定
之论殊不知此是情理形对之说故谓理性无情中
善恶四明所谓巳尽染碍之相是也岂得不具理性
诸法乎彼又以净名不灭痴爱等文以谓须离而云
即者此又不善即之之义且经言不灭固有深旨而
记法约理即而约事离者亦不无所以良恐增上慢
法华秘密例¶ 第 215a 页 X57-0215.png
者失旨于此因言是道便不离情故特救弊以理格
事云尔若夫理性法门何离之有岂可便作定离而
解抑不知离处即即处离其实一道也究言此旨直
须常情不到方名极理之谈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
法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其于斯理殆庶几
焉。

*** 六即义

昔之言佛者多矣要其说不出二焉有谓太远而耳
心不至者有谓太近而我身即是者人情偏尚过犹
不及然未有若吾天台一家不偏不谬从容中道约
六即而言佛者斯得理之当论之正也故曰此六即
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
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何谓六即曰
理即名字观行相似分證究竟六皆即理故得其名
良以圆顿所示本唯平等一性无有高下未始迷悟
所谓在佛不增于生不减真如法界性相常然但理
不自理要必有事事理具足方曰圆诠故约理性虽
无迷悟而事有迷悟悟分真似因果等别故六位于
是甄分虽分六位之殊而其所即之理恒一故在理
曰理即在始闻曰名字即修之曰观行即證有浅深
曰相似曰分真證之极者曰究竟即即则不二也故
曰理同故即事异故六六处常即即处常六譬之则
虚空无丈尺乌飞有高下又曰爇炷则初后同相涉
海则浅深异流即其义也仍须晓此不二之理偏圆相
法华秘密例¶ 第 215b 页 X57-0215.png
望九一对论即佛界也所以六即皆名为佛然而圆
佛不专于佛必具十界方曰圆佛故显则俱显迷则
俱迷圆论诸法皆须六即辨其初后良有以也夫是
则一家所明六即之义深有所以略言其旨凡为五
意一为符圆旨事理修性不可偏故二为对文字暗
證者破疑慢二障生智信二心故三为于无始终说
有始终无位次而立位次据一期修门彰拣滥义故
四为圆观诸法初后不二不二而二立因果殊故五
为遍通一切经教凡有此义皆得约六即以明之(云
云)亦可对前三教故明即义约圆自辨故明六义虽
有诸文大略如此然有二三曲说贻诸口实以为正
派尤害圆宗莫或正者如以指要所谓一家明理巳
具三千而皆性不可变约事乃论迷解真似因果有
殊谓事异故六即事造三千理同故即即理造三千
者或曰事异故六乃情分高下者至有过于圆说曰
即即六即者今正之曰以事异理同而分两种三千
是诬四明也究其所示两种三千祇一三千事异理
同未始暂离何尝分对耶政使义门对当祇应两种
三千并对理同谓不出两种三千之理同故故曰圆
家明理巳具三千祇此理字巳该事理三千也继而
曰约事乃论迷解真似因果有殊始分六位之别所
以两种三千俱迷俱解等是亦事理俱理事理俱事
也故以文配之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
称常乐者约事明六也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
法华秘密例¶ 第 215c 页 X57-0215.png
常俱体俱用者约理明即也既以俱体俱用句属乎
理同则今之所对盖明若事异故六乃情分高下者
此尤非六即本意也且今明六即正显六处常即即
不妨六岂以情分而定有高下乎然则不以情分约
何义耶曰理教当尔何必疣乎纵以义论却是约智
而分高下也故记主曰义开六即名智浅深岂非智
分高下乎夫以智分高下则智体常融始终不二分
而不分故高下之情忘也若言即即六即者则显天
台荆溪义有所遗也今应诘之是为彰融即而言乎
抑拣滥而言乎然六即之义既尽之矣此外复何谓
耶是徒张名相增头数而巳反显不善一家即义故
也若龙井曰六即亦即非六非即离四句外可论六
即者自是一说与向六六之义远矣大抵说释要有
关键岂以肆言无稽为圆妙乎或曰即分能所此论
能所乎曰义门分别斯亦可矣然约六即而论能所
者有通有别通以六位之事为能即(迷解行證)不二之理
为所即别则前四妄心为能即后二真智为能即亦
可约分极论之亦可初后不分能所迷悟之际极故
也中间四即约修以说乃得论之若圆论即体体不
二故方名为即是则六即皆不可分也或者定谓圆
诠教旨不分能所此得其体而失于义也若谓必分
而不知有不分之理者此又失也孰知不分而分分
而不分者乎。

*** 六即馀义
法华秘密例¶ 第 216a 页 X57-0216.png

六即之义无它难者唯四明有所谓究竟蛣𧏙之说
颇形议论号为难明盖其说曰蛣𧏙名相至究竟者
此明(文作此名字误又下既字文作即字之误甚失文旨因为正之)理性具十界也
既皆性具性必常住无非法界等又曰蛣𧏙六即则
约竖明即(妙宗文旨大同云云)斯说也言不由乎蹈袭理特示
乎高深其为一时惑耳惊心也宜矣盖亦尝曰解一
千从迷一万惑则其惑此理者常多解此理者常少
是无足怪者逮至于今习闻其说虽不以为惊疑而
昧者尚众间有一二说者亦多不得其旨犹常论而
巳又何足以发明其奥旨乎故今赞者毁者彼不信
者一皆置之是不足与谬扰论也直示其意焉耳意
者在此而不在彼何谓也曰理性十界此也蛣𧏙名
相彼也故向文曰云云又曰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
非法界一一不改又曰圆家明理巳具三千而皆性
不可变等是知蛣𧏙名相意在理性十界故也夫所
谓性具十界者无别有法即今世出世间究竟果觉
三乘六道一切假实依正色心皆理性所具亦理性
所即一一当体无非法界法界无外不出一性性必
常住性必不改必融摄必周遍是之谓理性十界亦
曰事理三千始自理即终至究竟虽有迷悟真似因
果之殊莫不即此之法即故始终不二无有增减岂
非十界皆论六即六即皆具十界既十界则地狱色
心皆性具矣既皆六即则蛣𧏙名相至究竟矣若然
者所谓究竟蛣𧏙蛣𧏙究竟理固有之不为过论也
法华秘密例¶ 第 216b 页 X57-0216.png
然而人闻圆论诸法皆辨六即则信闻三千果成咸
称常乐则信闻诸佛不断性恶则信至于闻究竟蛣
𧏙则纷然疑然不信矣此所谓敬帝释而慢憍尸迦
甚乎不知类也又复须知一家圆说不以十界而分
迷悟乃约情智论之所以迷则俱迷十界三千皆迷
也悟则俱悟十界三千皆悟也克论此法界且有定
迷定悟乎哉由是言之迷悟在人而此法未尝迷未
尝悟也既无迷悟则无染净无染净故一性平等平
等故遍摄遍摄故无碍无碍则融融则妙妙则离四
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究竟蛣𧏙之说于
是所以得也而不在彼何也以昔之论者不知出此
乃唯彼之求才说蛣𧏙之名便向丸粪上计由是滞
于名相拘以情见在我者尚不能虚其情于彼者又
岂能达其道为是弊故而革之也革之云者非有二
法之谓也遮其情而巳矣其情若亡则究竟蛣𧏙当
体全是亦无彼此可得也要之祖文言必有趣不向
言趣意外求之徒以情想分别语言文字而议其道
者是犹适楚而北其辕岂不愈去而愈远乎或曰南
屏二颂发明此旨其说如何曰此据门庭规矩之论
尽可其如遮情绝想则未敢闻命或又曰近代有言
曰如来终日与蛣𧏙同蛣𧏙终日与如来异其说可
否曰是正坐分别中若论此旨不分同异可也然则
事异理同如何曰事异理同正不分同异若然今究
竟蛣𧏙理同耶事异耶曰苟得向意不劳此问也虽
法华秘密例¶ 第 216c 页 X57-0216.png
然其如文何文曰理性十界而又曰约竖论即何也
曰是各据一端尔合而言之方尽其旨或者又曰究
竟蛣𧏙既闻命矣满分蝮虿义复云何曰彼之满分
既约权行是如来普现色身也此之蛣𧏙既论究竟
即佛界之性恶也然性恶本也普现色身迹也本迹
虽殊其理同也故曰诸佛若断性恶普现色身从何
而立盖其理甚明因论蛣𧏙故寄或者之问于此。

*** 双游义(上)(示经旨)

大经设譬多矣而特至于双游一喻必以义明之者
盖其经旨奥密疏释高深且有关于圆宗大旨该摄
法义之多殆未易晓自昔虽有说者如孤山旨归义
苑虎溪之类各陈破立议论云云然未见其条理坥
然明白者今因得以明之考夫经文由迦叶发云何
共圣行之问故如来答之以此云云释斯文者旧亦
多说皆于义未允疏主评之以谓与譬相违双游不
成而自立说曰云云其说不过以生死涅槃俱常无
常谓之在下在高双游并息继以事理等三番与夫
六即横竖等结成其义终则曰此中备有凡凡共行
等疏释如是而巳今凭疏释以详经旨深有由致仍
见其与通途大乘少殊何者若通途大乘凡明圆理
必曰生死即涅槃等言常无常则曰生死无常涅槃
是常纵言相即亦不过曰以生死之无常即涅槃之
常住然未见有如此文者则各当本位言之以是知
其少殊也所以然者良以此经以谈常辨性为经宗
法华秘密例¶ 第 217a 页 X57-0217.png
致故由果之常示因之常则曰闻是经巳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何以故晓了巳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亦
于果常示无常用则曰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
中示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所以在下在高各
具常无常之双游也然则在下双游者众生迷中流
转之事也在高双游者诸佛果上胜妙之用也然果
上常用可知而无常用者权也非实也因中无常可
知而常用者理也非事也故荆溪曰众生但事诸佛
證理众生但理诸佛得事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
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理体一四明则曰但
得无常则失常用得常用者二用双融盖与荆溪之
说合也虽然此皆约分别言之若夫所谓迷悟虽殊
事理体一则本无因果高下之异亦无无彼此各具
互具之说也理一而巳矣理一者何即今凡圣共由
之理故曰共圣行耳又曰凡圣共行者按文上下互
见各有三句合而明之则四句耳谓凡凡共行凡圣
共行圣圣共行非凡非圣共行既约圆论义当六即
对分凡圣(云云)而第四句非凡非圣者此谓理即非
名字去内外之凡非分极之圣故也或谓此句约理
同者非是详之可知又此凡圣既出涅槃部旨亦可
通约十界四教凡圣示之虽有四句要之不出凡圣
共由此理所谓理同故即是也此其经中特以双游
示夫共圣行者以此由是言之凡诸圆旨建言虽殊
其归一揆此义最要旧牢明之唯义苑章中明高下
法华秘密例¶ 第 217b 页 X57-0217.png
一段大旨略同今有取焉学者寻之了此一义圆旨
焕然不唯共圣行明抑亦三番之旨得矣。

*** 双游义(中)(示疏释)

卞氏之玉再刖而不遇三献而后售者何也以精鉴
者少也岂唯物哉盖法亦有之如双游之喻经以譬
共圣行而疏约事理中边亡照三义释之议者或疑
三番文旨的何所自体用失准其义安在(云云)其有
一说释体用之疑乃以二谛为双游中道为并息馀
义例之(虎溪云是满法师之说)今谓此说如玉之本真但未加
琢磨不为全美耳而孤山斥之以为大有所妨是犹
始不遇而遭刖也既而后人立以二义谓生死涅槃
相对双游并息相对其次义同初说(如义苑所叙)是固玉
韫于璞也而义苑又去之不几于再不遇而召刖乎
虽然其玉之为玉常自若也今故得以琢而新之器
而用之则希世之宝或有时而发焉连代之迷亦有
时而开矣试以二义申之先究文旨次论体用究夫
三番之释盖不出示二用该摄约六即为义但随位
别用亦不同所以在理则为理性二用在修则为谛
观二用在果则为亡照二用亦可亡照义通因修故
约三番以显六即则知二用该摄始终横竖具足无
缺减矣故曰事理双游其义既成名字观行乃至究
竟双游皆成夫既以事理当于理即则中边亡照义
当后五况名字巳去莫非三观义便故也是知三番
之义的有所自不为苟发矣次论体用者今于旧义
法华秘密例¶ 第 217c 页 X57-0217.png
窃有取焉以双游即用并息即体故得三番皆兼言
之今引一文證其游息不出体用如涅槃疏云第一
义非常非无常故无差别若二鸟双游明其二用二
鸟俱息明其双寂即用而寂寂灭为乐是大涅槃又
如观心论疏云不二而二即双游二而不二即中道
此又见中边一义兼于游息矣而事理之义既当理
即故指上生死中常与无常并名为事乃双游之用
此事即理则非常非无常为并息之体惟其事即理
故理必即事焉有即理而事不即者此事中所以常
即无常无常即常也又复须知常住之言义应两属
亦事亦理亦事者对双非之体言也亦理者对无常
生灭之事言也而诸文有时亦指理体而言常者即
非无常之常盖言偏而意圆也时人徒知事中二用
相即语势似同便以事理等作一槩说谓之事理双
游岂不误哉然而文中灼然此云何也盖文紧略耳
合云即事而理之双游也虽然其如净名记灼然事
暗理明而论双游如文云云今何违之乃约体用明
事理耶曰事理名同所以则异然彼非正文故得自
彼文意无方而说虽以事理而论明暗约道非道以
證双游可也今明事理承上游息而下则宜约体用
言之虽有他义当以今文为正岂应引彼而證此乎
(云云)事理既尔馀二例然伹中边则约因而论以谛
显观也亡照则在果而说先寂后照也故得继以六
即结成其义良有以也所以四明曰此之三番收二
法华秘密例¶ 第 218a 页 X57-0218.png
用尽盖言收六即之二用尽也若直二用一亦足矣
何待三耶故知三番深符六即各有体用则又合乎
俱体俱用之旨也。

*** 双游义(下)(示引用)

同一文义而宗途异论者据焉岂非取舍由情各随
所见义或可异而理之所在不可异故是否之论必
归一乎至当也然自昔两家论一宗寿量者向矣因
辨生身尊特即不即义而霅川据尚二用之文以难
四明曰若定以生身名相须至尊特名相者常无常
二用如何分别洎四明解之则曰此之三番收二用
尽若身若土若人若法一一无不具足二用二用不
二互遍互收等又曰经意祇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而为二鸟不相离义岂非祇一双游文义而两家各
据顿同矢石一以分别为说一以融即为旨孰得其
正论耶曰自其所见者言之莫不自谓正说也第以
二用之旨考之则彼无所逃其非也且事理相即法
法莫非三谛之理以融即故当处不二此其为二用
之旨也苟如霅川所见是合耶是不合耶融即耶分
别耶其为得失是否当有明眼者得之固不待言也
虽然而事理体用相即之说霅川奚尝不知但彼论
即还归一边耳如曰用即体故一相叵得体即用故
诸相宛然又曰伹可事即理不可事即事如是言即
未善其旨岂不见祖有格言即者是也体不二故方
名为即岂有即是之体而容改转可否耶然则善说
法华秘密例¶ 第 218b 页 X57-0218.png
即者与不即同故知霅川未达斯旨然复须知事理
相即之言两家建义有所不同若一往分宗则霅川
据事即理四明得事即事约此论生身尊特即不即
义可知(云云)二往言之霅川不唯失事即事亦不得
事即理故若也即理必无事不即者四明虽说事即
事其实不异事即理何者并由事即理故所以事事
得论相即故前篇先及此义盖为此中作张本故也
(云云)由是四明以彼但许生身即法不即尊特故以
通教不有生身即但空法身斥之若即圆空全无不
即尊特之理又以常无常等例身非身作分张进退
斥之夫常无常者必即之理也而曰劣应即法不即
尊特岂非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有分张进
退之失乎又以经中生身即法便即尊特斥之验知
即法不少尊特故也略举数端足晓得失皆由不辨
二用即理举体是用一一互融乃忘其所即而于用
中强生分别岂得也哉。

** 圆断直说

圆诠诸法体一而巳理惑尚不容有异恶有约惑自
论而顿同历别哉是则圆论伏断不容次第也审矣
然而教门有所谓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等则
又宛若次第者此难由来久矣释者虽多然于两端
终成龃龉求会其归一其致者盖无几今直准理依
文断以二言曰惑体常即偏旋受名次与不次如斯
而巳矣如曰未达请试强言之夫惑体常即则虽彰
法华秘密例¶ 第 218c 页 X57-0218.png
三惑体唯妄情所障既融约何分异虽云体一粗细
不无始则三惑俱粗偏受见思之称末则三惑俱细
特彰无明之名中则不细不粗宜得无知之号此即
所谓偏强受名也夫惟偏强受名则不二门所谓迷
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名(去音)也者名
也所以名夫智有浅深而位有高下偏强之意彰矣
又辅行曰若从文说见思障真无明障中而文亦名
之谓也夫惟惑体常即则又辅行所谓若从意说见
思之外无别无明无明体性既即法性当知见思亦
即法性下文又曰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
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非体何谓乎然名体之
旨虽尔据何以知伏断俱圆耶曰善得向意岂须此
疑为未悉者更申言之抑荆溪不云乎如曰五品巳
能圆伏五住岂至此位但断见思(文见辅行)政恐学者失
旨于此故以圆伏显之尔是则十信不止见思亦断
无明也此断无明则下去犹有见思等三盖无疑者
(文见妙乐)岂非始终惑体常即圆伏而圆断乎但是一往
偏强受名故云断见思等耳抑亦可云感体常即者
横也偏强受名者竖也此二相即义如横坚此二不
二非横非竖也非横非竖妙在其中即障显德又见
于此矣夫如是岂直圆断名相之说乎学者宜深究
之。

山家绪馀集卷中
法华秘密例¶ 第 219a 页 X57-021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