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家绪馀集目次¶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2a 页

* 山家绪馀集目次


卷上
  教篇
 开权通论(十篇) 声闻化源化(三篇)
 索车三一义(二篇) 齐探经旨说(二篇)
 三分正义 三分馀义
 三疑通说 部教大节义
 无量义经同异体论 方便品题原旨(一曰非问)
 龙女成佛权实文旨 四伏疑释难
 六重本迹辨误
卷中
 法华秘密例 三叠流变说
 得得大要论 右绕议
 圆宗修性离合论(十篇) 性恶义(三篇)
 六即义(二篇) 双游义(三篇)
 圆断直说
卷下
 三法纵横义(三篇) 秘密传不传义
 置毒喻 论光明题旨
 判提谓经释难 识辨(三篇)
 三藏菩萨断伏义 家家定颂说
 涅槃五佛子回心义
  观篇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2b 页 X57-0192.png
 观境真妄论(十篇) 心造文旨
 三千总别义 十种境界义
 示陀罗尼行位 授安心法义
 香华体遍说 辅行普门子序略释


山家绪馀集目次(终)No. 965
山家绪馀集卷上
四明沙门柏庭 善月 述

* 教篇

** 开权通论(十篇)

夫开权者何所以明如来出世大用五时化物之元
意也其旨出法华而名义起自一家焉在昔先达未
掌持论以其无可疑者然辨论出于近代诸师其说
有施开用与之意权实同异之辨文相多端祖意难
晓虽各建立未免乖张不达化源论何由绝论之不
绝虽辨奚为今所申明意革旧论敢矫诬于先觉庶
通贯于诸文若履坦途俾无异辙苟馀论不息吾亦
将柰何哉姑约十义以举大科云。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2c 页 X57-0192.png

*** 一示化源

原夫如来本證三千权实妙体未始隔异尚不当实
况得名权尚不当同况得论异是则非实非虚非如
非异强名法界亦曰实相此实非对权而立直彰体
本真实而巳虽非权实而迷悟且殊是以吾佛垂世
设教直欲以此道开示群生悟本知见入證此理究
竟还源同佛所住住实际中故曰唯为一大事因缘
出现于世奈何机非所宣实道不足以化之则宜逗
之以权于是依如来藏同体权实作从实施权而说
或说九界法或说佛界法或说二法三道四果或真
或中或即或离或圆融说或隔别说或显或密种种
不同由是有大小顿渐开合之异即在昔四时之施
化也若乃机缘随禀随入并益并当虽菩萨随处受
大其如二乘执證小果岂知有它意哉然非出世本
意则犹权而巳夫权所以济实实济则启权权而不
启则壅权害实矣故权不可终用必授之以实于是
灵山会上先之以重叙出生则开为合序次之以斥
作方便则动执生疑终也之以开权显实则咸会一
乘故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得
会本藏理一道无偏出世意周本怀斯畅此特佛世
设化之意至于灭后四依判教虽不出此而有今昔
部旨权实法譬同异等义蕴乎其中故难条理耳(云
云)。

*** 二明法体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3a 页 X57-0193.png

言权实者名也名必有体体不自彰要由言显故兼
明之但权实之言名通法譬权实之义非一处得故
止观于是有暂用还废究竟旨归之释此则正从法
也而义亦可从譬权犹权衡之权实犹华实之实所
谓权实之义非一处得如妙经疏先约四句以示之
谓一切法权乃至非权非实次约十义以束之谓事
理理教乃至通别悉檀然论法体言权实足矣约义
推变故有双亦双非之旨非谓别有也所以双亦者
止约一时一法体同言之双非者为未證者遣情巳
入者两舍故成四句若夫十双则又遍约因果自他
一期竖说总而言之权实而巳若以会通其十双乃
自双亦句出句之权实秪是十双理教一义互有通
局耳又此四句既遍诸法摄令可识不出三谛三谛
性融体遍一切不即不离以诸法故皆权以法界故
皆实以体一故双亦以性泯故双非其实一理也故
妙乐曰以法性故不违诸法不受不住不入诸法性
融然以四句而观一理则一理可知此其大体也旧
或以权实不出三义谓时也教也界也(云云)此犹通
漫不若今以四一为实对昔四三为权得权实之正
途开显之大要虽有十双义亦不出此故曰人理教
行之有归开示悟入之无异即其义也。

*** 三述施开

夫法立然后论用用以化物物不可以顿被故施之
以权权不可以终用必会之以实故次法体而述施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3b 页 X57-0193.png
开如是而巳应具明为实施权等三譬之如莲华三
喻云然此三义收一化尽出世之意罄于是矣所以
为实施权者有以见其佛意在大为机缘故不获巳
施于渐耳开权显实则其权实体本不异情谓自覆
故今示之即权是实也废权立实则权既即实更何
权乎非不说权无权可说此其大旨也然以时论之
一往汎论俱通今昔的从正示施唯在昔开废唯今
亦可三义唯约今经以前未谈化意故也故曰在昔
尚无施权之言等若对喻论次乃有前后俱时同异
之义不出约喻约事则先开后废约法约理则开废
俱时若取中间迭废则废在开前留逗后缘则施复
开后此如玄签所示是也(云云)而辅行有此从法便
故先废后开若与玄签异者今谓约喻与彼同约法
与彼异彼法则约诸文展转相废犹似未开正同中
间迭废之义故有先后馀如彼文此欲略知耳。

*** 四论同异

法体一而巳矣一则本无同异由教有施开故体有
异同故曰异约施权同约开权此同异所以次于施
开也然本诸祖文出于荆溪其他虽有同异之言曾
无二体之说纵有其名亦不并出如妙乐释两处吏
民之文有曰跨节为同当分为异是则同为同体异
为异体等由是教门有所谓同异体之义也但说者
或约偏圆对各而论或约当体所依而辨或直指三
教为异体等(云云)然皆不善同异之义且若一向指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3c 页 X57-0193.png
权为异与何论异指实为同与何论同若权与权异
实与实同又若当教自论权实同异者并非今所谓
但此考之其不合旨一也今论之曰夫同异者合离
之名权实者相对之义合离则非一法可论相对必
二而后备然则权实为之名同异为虚位故同异可
以随时变通权实则其法常定惟其法常定故所以
若同若异并指三教为权圆教为实故妙乐曰虽有
三释并以三教而为方便例实亦尔(云云)然则同异
何自而分哉但以昔之权实隔别故为异今之权实
开显故为同不但有异体权亦有异体实即在昔隔
偏之圆是也不但有同体实亦有同体权即今经所
开三教成秘妙方便是也(云云)故曰同异可以随时
变通者良在于此又此同异之论固本于佛世而不
彰佛世以佛世在昔尚无施权之言况有同异之辨
法华开显虽同何存异体之说然而同异云者盖出
灭后判教合今昔为一致故同异于是始判是则以
今形昔所以权实则异也苟知此者开权之旨思过
半矣。

*** 五徵喻法

凡譬所以喻法法有粗妙譬亦例然经题既以莲华
喻妙法矣玄义复以馀华例譬粗法是则法譬适相
当也莲华所以喻妙法者以本迹各具三义故(云云)
而以馀华譬粗法者如桃李等华狂而且异可喻凡
外及偏乘等故签释(云云)然据文虽即从人约义则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4a 页 X57-0194.png
人必禀教教必历味是亦义当譬喻四时三教也或
者徵曰祗一四时三教或以莲华或以馀华譬之何
耶抑其所譬同异云何今释曰是亦不出同异之义
祇由所譬同异有殊致使能譬粗妙或异良以权教
权部以昔则异体由今则同体同体则宜喻之以莲
异体义当馀华而巳虽然粗妙有殊要但时教无别
所譬虽一同异宛然义涉两楹难乎定一致说者惑
于多岐今先示之义稍明矣然则莲华三喻谓譬今
经妙法可也至于签释华开莲现之文乃曰机熟须
开开彼能覆等而又约机情言之何耶然自来莫不
以三喻为同体此文机情为异体殊不知此元点三
喻此颇难晓后当示之。

*** 六正昔难

开权所以难者无它在乎同异难判尔故昔之难者
一家所论开权权有同异是为开同乎开异乎开异
则违三喻并譬妙法开同则乖方便但开前二属异
体故也(云云)今谓其难犹偏先为正之法譬俱有同
异是应难之为三一约法难三种方便二异一同然
并指三教岂二开一不开耶若俱开者开秘如何二
约喻难喻有粗妙亦一同一异而并譬前三的开何
耶二俱有妨三约文难文相颇多凡诸文有同异云
者皆是此又何耶得此方尽难之两端尔。

*** 七评异论

噫道常昭然于未难之前而莫不昧然于既难之后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4b 页 X57-0194.png
难之弥坚道之弥隐说者苟不探问外以求之而能
显其道者吾见亦牢矣此难一作说者云云虽多不
同要之不出同异或开异归同或俱开或统摄或祇
一开权不论同异者今评之曰同异之辨出乎文相
然今所论岂得外此但未可直据同异尽夫开显之
旨耳何也体若本同何待更开开而后同非开同也
若本异者开何能同同而后开异义不成或自同而
异或自异而同既其不定岂得以同异定之耶若更
以今昔开未开等进退覈之俱有所妨故知不可直
小为论也一往与之同异诸说非无所以谓各得文
义一端可也就中不无优劣亦可次第品论之然与
初说宁其次师盖同体者其义甚通若谓法体何往
不可且非今所开正意开异则得其意矣而犹所显
未明又不若开异显同之兼明也然犹一偏而巳何
能尽文义之两端又不如俱开者为得也此虽兼得
而犹不出同异之辨曾无大体莫若以十义四一兼
收统摄稍混成耳要皆未知佛祖开判用与之意所
以文旨不能一揆其未尽善一也。

*** 八显正义

是此者非彼好同而恶异反而言之是非何定各朋
巳见从古至今夫何正义之可显欤抑而文义孰不
知而用之非能有异闻也奚必今义之是而彼说之
非耶曰是固然矣有理存焉亦在乎用与如何尔昔
人有谓不龟手之药者今有取焉然今所判于向同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4c 页 X57-0194.png
异有异前闻何也盖在昔先达虽论同异要皆不辨
佛世灭后所以之殊故于文义同异纷纭不易区判
况得而一乎今则不然乃分二意即佛世开权灭后
判教此二稍异方可持论良以佛世则今昔时局故
施开之义永殊灭后则彼此义通故同异之说不一
惟其义通故或约今以指昔或据昔以辨今或今昔
对明或今昔各辨所以施开同异之说亦从而有异
然则今论开权将明佛世耶灭后耶是不可不辨也
且约佛世论同异者则有未开正开开巳之别以时
局故今昔不通是则未开在昔乃施权义唯成异体
所以异者二义谓言教隔别故异机缘执證故异正
开属今直论开权不分同异以开约本妙则不得谓
之异体以机执故开不得谓之同体既处巳未之间
宜乎祇一开权不当同异况直言开权显实何必定
论同异耶若纵言之祗由本同故异须开亦不一向
也若开巳同亦具二义谓会理本妙故同佛意开显
故同此则佛世开权之论也所谓灭后判教者约此
始可定其同异何者良以今昔义通同异巳显有异
佛世故得定之亦不一向凡为四例(云云)且约今以
指昔此则施开并是同体以约今经部旨说故如莲
华三喻是也据昔以辨今虽是开权亦当异体以约
在昔施权说故如前二方便属所开是也今昔对明
则开异而显同亦得谓之开异也今昔各辨乃同佛
世在昔则唯异非开于今乃唯同无异克论正开亦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5a 页 X57-0195.png
祇一开权耳且举此四以晓大途馀有异同可以意
得所以佛世灭后不可同日而语者由此故也自昔
混而不分故同异之说俱失今既区判则两得之矣。

*** 九会文旨

得旨者固可统其文未得者必会而后显如向论开
是犹义耳文相则未也故须会之使通率观诸文要
之不出同异及兼之之说今既不同旧义故无违异
者以不劳和会故无牵强之说直释足矣然则凡所
言同者约其理也即义也法体也佛意也开显之旨
也跨节之论也如斯而巳矣凡所言异者约其事也
离义也言教也机情也施权之相也当分之说也凡
所以兼之者则今昔之相形或情法之对辨教门之
并列如向同异诸义是也虽随文由义不可槩论要
不出如是而巳虽然其有莲喻等文犹自难晓故须
会之然以莲对馀华是固同体也于施权边而亦为
所开者此取开显之旨约今指昔故也若非灭后判
教岂得此说是则喻本同体也无疑矣而有机情异
体之释者盖喻有克体有约相克体则华实本同其
体始终常一此喻所以灼然同也(合法可知)约相则据外
以示人见其有开合之殊故相有隐显之异人则机
情之谓也于此论开者祇是约体本同开情殊见耳
人不见此便作夐别而定良可笑也其次秘妙一文
既属同体则非所开之异而犹是权又非所显之实
以义定之当是所显之权耳良以今经开显不但显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5b 页 X57-0195.png
实抑亦显权无非真秘妙权故也所以迷则俱迷在
昔权实是也显则俱显今经妙权妙实是也然则常
途何以不尔以常途则权实相对故唯显实此顺品
题之旨特彰妙权此权即实还无所违若对三喻则
虽俱同体而义异彼喻兼施权犹通在昔情异之义
约此论开此对前二则秘妙唯同故是所显之权亦
教门并列之义也但会此二馀当自显耳。

*** 十旨归论

究论开显之旨非直教相之谈今既辨明岂无旨要
故重申于情法则同异之有归的辨心境则粗妙之
可识修性对论则施开得其源流理性结摄则权实
固有归趣然今论情法非一异一同若俱约体则二
义并同如直约情法则二义俱异虽俱同异本末有
殊约法则末异本同元由佛意会末归本始终一如
机情乃始终常异唯除于开若论旁正纵示不无然
不可偏各得其义据意则正为机设论开乃约法会
权由各有于亲疏故二义不可偏失究论大意初无
异途施教本为众生由机差而法异时缘既熟会本
论开开教本为除情情忘知无别法情法一致熟云
夐殊祇可意通难以言尽此则情法之论也而所谓
心境何也此如记主约三句示之谓心粗境妙等意
谓心粗则一向须开境粗则或开或否开约相别否
则随转亦犹情必须开而法有开否是也俱开则并
妙故更不论俱妙一句故记云云又云诸法何曾自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5c 页 X57-0195.png
谓等是亦境妙心粗之义约此论开尤极其致不委
可知也若约修性对论者然此权实等一往且是被
物化仪或修门边事理性亡泯则俱非也故曰性德
不当开与不开等而疏又曰以因缘三一显自性三
一等此又以因缘对自性论之则修性合辨谓理有
二义一者克体则对事兼亡二者具德则全性无亏
又若以理夺事则性具义施以事形理则修门所摄
若相即而说则二义必俱究竟而论则二俱匹得由
叵得故證理亡言诸法本真不遗纤芥(云云)终以理
性结摄者要之向论不出施开废三于中论同异耳
所以施者意在于实门者意在于权所以为权为实
则又意在非权非实非权非实者理而巳矣但言于
理则犹属事要必契悟方彰理性又约被物故从实
出权若卷权归实唯一心耳若然者则诸法不出一
心一心即是法界全分伹众生不知起少分计或见
空假等然起少分计者权也会万法而归一心者开
权也开权即显实也实则三谛之理一念圆具微妙
玄绝不可思议法华经藏果远乎哉。

** 声闻化源论(三篇)

三乘皆禀佛化而声闻独难盖其初未始不同而所
以异者特由中间根性殊别其于大化不常厥心故
小大于是异门机虽无常而佛慈悲之应则有常然
且以常应遇无常之机不获巳而用权道焉于是有
纵有随有折有摄曲巧调停会入佛道而后巳者此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6a 页 X57-0196.png
声闻所以独难也惟其化之独难所以历时久受益
深有阙乎设化之迹苟化源不正则始末不明始末
不明则种类无托种类无托则根性莫辨根性莫辨
则自昔所谓下种摄属傍正等义皆莫得而正者故
必先正夫化源准法华论凡列四种曰决定上慢退
大应化前二未熟不与记后二与记则有权有实有
熟未熟不同故也天台疏中依而承用准经望论据
新入者更加佛道而诸文所指名或异同(如元小发轸学小久
习小不定性等)约教分别义有开合(如开住果为两佛道应化亦各开二谓别圆地
住等)于是论化源者盖不遇本迹种熟脱三置远论近
则迹门自大通始中间今日以至未来始终摄化莫
非为此等机设故玄文曰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
众生作渐顿显密不定种子乃至云并脱并熟并种
番番不息即其义焉按文具出化城喻品经有三节
谓昔日共结缘中间相逢值今还说法华(云云)疏释
逢值有三一不退类二退类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
(云云)及结会古今则先会现在弟子即前二类此
至法华者也次会未来弟子即第三类此不至法华
未来得道者也至于譬文则又合逢值以为二类谓
退不退复各开二不退二者谓入位不退初心不退
退类二者或初小或中途(云云)来至今日鹿园之初
同皆住小而有受弹不受之异受弹者回心不回则
不至也故曰回与未回以分二意又曰住果变异故
分二教则决定退大于是分矣此其经疏及记所明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6b 页 X57-0196.png
化源也夫源以出流流必返源始终理也然诸声闻
始结大缘其初一本而中间逢值自分二逢有二途
而后有三类有三类而后有权实有权实而后有四
种四种分而后元小等名立焉此之谓源以出流也
亦是由结缘故得以逢值由逢值故得以调停由调
停故有熟未熟熟者至今开显得入唯一佛道纵有
未入如定性上慢通开之故无不入者故曰今经开
三显一正为决定退大又曰未开具四开巳唯一又
曰在昔则无佛道应化之称于今则无住果决定之
名合今昔而言之乃唯四种四种不出权实权实不
出三类三类不出二途二途则本一矣此之谓流必
返源也由是言之则结会逢值与夫结缘三者相由
文旨斯在化源既正则种摄等义得以明焉。

*** 化源论(中)

自昔论声闻者非不烦且广也要其大者三义而巳
谓始则下种中则摄属终则傍正莫不以谓难故论
之然亦何难之有惟迷化源暗文旨者为难耳抑尝
谓曰法无难易难易自人据直理则易扰曲说则难
如向化源之说盖直理之谓也其理既申彼曲说者
焉得而扰哉然亦从而疏之使弊者得以自解曰何
谓下种之义盖种有小大有熟未熟或有或无种而
未熟者有之未有下种而能自熟者如论定性声闻
理而言之则巳有大种而未熟者故论曰前二未熟
不与记盖亦明矣而或者乃据第三类人未曾闻大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6c 页 X57-0196.png
等又曰中间之言自望元初结小缘者以谓定性无
种殊不知此并中间途值之文与夫种有二异此当
馀教调停之种何开大通结缘者耶姑直以化源正
之夫既四种不出三类并由昔日共结缘来则咸有
大种必矣虽退有前后根有定否其终得熟脱则一
而巳苟为无种是犹要其熟而未尝投诸种子讵可
得乎如谓不然则经中结会之说徒施论之未熟之
义何在三乘初业之言咸失中止化城之步不前既
违经论安合天台故知其说乖谬多矣以例上慢无
种之说不足言者(云云)故记曰论中决定上慢同云
未熟不可上慢亦根败耶乃至云二俱可发是决定
义记者明断何固迷耶所以摄属云者以凡诸异名
不出论中四种故也如元小一种则论者云云今固
谓之属退大矣但文有元初结小缘者之言则成元
小属第三类定性人也又有第二一半独属今经之
说则是不定性者从定性出还归定性也又有退大
应化及元住小之文则宜其不与退大同类也或又
以元小指同大经未曾发心及据文次第则先退大
而后元小者是皆有妨乎退大故难之也亦应先以
化源正之而后通彼文则易矣且元小亦曰发轸学
小既至今经上周得记的从鹿园住小彰名得非正
与退大同类而得名异耶故曰法譬二周得益之流
莫非往日结缘之众则知元小亦退大摄明矣但一
往从根得名小异故使诸文言之或殊所以兼及之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7a 页 X57-0197.png
言良在于此谓非其类则不可也然而曰元初结小
缘者名言偶滥耳安得混同为妨乎所谓一半之说
义亦不然文约八义辨列众来其论第二义曰摄不
定性回心入大夫不定对定则定者半不定者半然
则属今经预列众者摄不定性之半谓该摄之摄非
摄引之摄也故曰仍少一半斯可知矣其次明本迹
文者盖不知文有影略源流之旨且不善句谈故惑
之也文曰降斯巳外曾发大心本谓退大而曰元住
小者则是特以则言意显退大亦是盖与上文互为
影略故也继而曰大经未曾发心则直况例而巳非
即连上句也然据三周入有前后合先元小而后退
大而文反言者是亦源流之次然也亦可谓先从论
中所列者言之或者不了遂多曲说今请以二难诰
之若果如所谓则是元小后于退大何以得记反居
前耶抑若以元小不定性故还归定性者论中退大
亦不定性何以别列耶但此致诘彼无所逃其非而
争计息矣。

*** 化源论(下)

夫摄属据其类故退大元小不得不同如向会之是
也今傍正约其根则又不得不异惟其根有利钝上
中下别故三周所以说异也然则为上根者以法说
为中根者以譬说(并以根利故伹叙鹿园事为所开不须指昔也)为下根者
以因缘故(此以根钝故仍述往昔事为所开必假指昔也)此则三周之正者
别者若乃元小未必一向上周能入退大未必须待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7b 页 X57-0197.png
宿世此则三周之傍者通者故利钝于是复通傍正
所以两异故曰上二周正为发轸学小等记释(云云)
良在于此盖其义亦明焉然必论之者亦由曲说扰
之故不得巳条理耳今亦先正以化源而后究文旨
之来自会疏记之释相庶几其说盖明乎然以化源
考其始也初无傍正盖傍正出乎中间而成乎今日
良由三周入有前后随根利钝得名不同故傍正于
是始分虽始分于今然以终验始则方其系珠结缘
之时巳有三根萌矣故如来悬鉴为上根作法说系
珠必知是人当于上周悟入成乎元小根性中下例
说但于中间或遇缘所习根性回转故复不定此所
以根有转不转有待时不待者成乎三周傍正之别
挹流寻源必由其始其始既正末自无谬矣是固理
之当尔非谓强生节目然究夫傍正文旨不无来自
按文盖论车城有无一三动静之义古师直约异释
而今家非之正示车城俱得论有无等故记释云亦
应更翻倒说之(云云)所以疏文复约三周所为例论
同异者亦翻倒说之意也故记曰更与上二周对论
同异而同异之言今以二意表发之曰三周正为以
见异三根傍通以见同亦可谓通被三根以见同傍
正互别以见异虽通二义初说为正然则疏之所谓
正即记之所谓一往疏之所谓傍即记之所谓通故
知疏记文旨一也伹正为可知而傍义或昧故使惑
者多方其说今谓是无它不出退大者以法譬入是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7c 页 X57-0197.png
为上周之傍元小者以宿世入是为下周之傍约此
以示三周之同耳然闻法譬而犹名退大者以其成
根从本言也名元小而必待宿世者以转利为钝故
也转钝为利例之可见其为傍正之相如是而巳旧
或以九周示夫傍正者此失之通漫也文则但曰上
二周傍为等不闻上周以宿世而傍为也亦失同异
之旨或以破小品无明为傍等此失之太局也况破
小品于上增道损生于下者盖大体当然何必退大
之利元小之钝乎或约异名融会根性者则又失之
有名无实也更有馀说姑略点一二而巳然则傍正
也摄属也下种也三者皆自化源出故通以化源命
篇云。

*** 索车三一义(二篇上)

索车所以喻请法也法有小大故车有一三车既不
同故索亦有异惟其有异故于是论机情口索之殊
或大或小之辨其来久矣盖其文曰父先所许玩好
之具又曰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夫三车者三乘也三
乘巳證于在昔而犹索之于今者盖执实之情因行
而失因失而索故曰车由行方便失实故须索是则
显行显索在法华之始也若因弹行密失而索者则
不局于今亦通于昔也故声闻叙昔曰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即是情中密索之相非今所论夫今所
论者即依向请辞以明索车之义因于口索以辨机
情于是有三索焉盖机情者潜于内而蕴于昔名也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8a 页 X57-0198.png
口索者彰于外而发于今者也是三者从微至著次
第渐亲机情未必口索口索必具机情故口索之时
机情俱发有言之而机情未必尔者未有言而不由
机情者也即记主所谓助彰于口是也(三索之相大略如此委如
疏记)但法譬于是相阙小大于是乖互所以为难耳今
先直其文而后义得以正焉直其文者文有法譬即
初周为上根直作三乘一乘而开权者法也中周以
三车一车说者譬也夫法本不为譬而设为譬自拟
于法门譬既得拟法而云故法亦为譬作本是法与
譬宜乎同也然而文相不可常尔故或广或略或前
或后或隐或显或同或异出没合变是譬与法亦有
时而不齐惟其义而巳或者乃欲律而同之讵可得
乎苟知此旨文何难哉为未达者更申言之夫文有
法譬义必相关承上本下故譬本之义明索车者论
所宜先也然则索车本乎志求佛道此文光宅用之
天台亦用之又从而评之其得失何在曰同一文而
得失异者无它在乎明口索如何耳若言直索于小
而不知有它意者此光宅所以失也若言口虽索小
而机情在大者天台所以为得然机情在大则是大
乘机发岂非志求佛道者乎是为譬本也故记亦云
尔若云情求于大则为无失又曰第一名为大乘机
动为后索车譬本但不得云索小此其證也然而祇
曰叙小不得云索者且欲强其破古之义非全不得
也但于一索字要知含畜所以尔若论口索正当本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8b 页 X57-0198.png
三请之文而不取者意显譬文具含三索故以机情
之文为譬索本抑若从口索则发言有异小大不同
故不取也所以向言法譬有同有异者良在于此至
于疏释三索亦乃法譬所出不同今以二言直之克
实则约法以明如释志求佛道之文则曰即是索大
非求小果索有三意等此乃以喻从法故发言索却
指三请是也彼专据此以谓譬无口索口索自指三
请者盖不知法譬所指不同故也从文则约喻以示
正如释索车之文是也既从喻言岂得不以愿赐之
文为口索乎机情则不异于前故不别出也若法譬
合而言之则如文曰今加口索者(此因腾旧机情二索故云加耳)
闻方便品初偈止动昔疑情发言三请且口索本自
譬文而以方便中三请云者是转喻而从法也继此
即曰索求昔日所说之实夫昔所说之实即谓三车
是将法以会譬莫非口索故也不作此示文实难明
岂慇勤三请而乃专求昔实乎此文其相大略尔。

*** 索车三一义(下)

嗟夫沿袭之说误人也久矣是固不特一义今试以
一义言之如索车大小之说自有此难以来不知其
几何时凡几何人说矣然莫不以愿赐我等为索小
之文似谓机缘实对如来作此索故其有言索大者
不归之法则属机情虽或异同大率如此至有无可
奈何而谓此文叙小而非索者是皆承虚听响之说
未易纪极也曾不闻有拔本塞源绝其所以难端者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8c 页 X57-0198.png
正由沿袭之说以移之也以今言之此譬元是如来
所说盖拟中根于法华之始宜有此请云尔求之于
经虽未见其文然以如来所叙是亦不妨寄诸身子
三请兼有此意伹上根舍小而求大中根执小而求
大故得如来作此譬叙方见身子普请之功恩沾自
他也故曰发言三请索求昔日所说之实良在此也
又曰三索咸扣于至圣赴亦自分于显密者斯皆机
应冥契鉴赴不差有非时众所得知者况馀人乎况
后世乎由是论之何曾机缘自作譬索耶然而疏作
此释者盖据经文布置次第顺其成譬云尔非谓实
然也所以论之者一以革旧说之非一以知三请中
便有此义则根源有自也然而据文索有小大者今
以二义断之曰发言有异机情必同夫惟发言则法
说从大譬则从小良由上周根利闻行方便知非真
实便知此外有大可求所以更不迟疑即发言请大
中周根钝理则不然虽闻行方便亦知非实但于昔
实未易忘于今真果何得尚尔犹豫因即其所失求
其所得故发言从小此法譬小大所以异也故曰法
说中上根易悟故无索车譬说中根犹惑故有索车
所以索车有无云者特约小大以言之也故记则又
曰云云此其證也夫惟机情同者然必约口以具机
情来至法华无非大故但上根机情与口为一其相
则易见中根口与机情为异其旨则难明由是寄料
拣以申之则曰云云记则以谓举譬品以显今亦见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9a 页 X57-0199.png
譬索兼具机情通于大小故曰将昔许三岂非小乎
亦得索一岂非大乎言大则机情必同言小则发言
有异今义雅合也而又记约假实以辨之则曰云云
若得向意此文不难亦今二义而巳但此约三索次
第而论故情兼大小为异耳然则口假云者向不云
乎有言之而机情未必尔者兹非口假耶尔犹口赞
心毁是也于戏索车之义本法华一经纲格之旨而
说者多不尽心例灭裂而言遂使经疏一皆龃龉不
见佛祖通贯大旨良可笑也亦可伤也。

*** 齐探经旨说(二篇上)

(齐谓限其所禀亦齐巳分之所历即二乘人禀小教历五时也或齐化身用事则局亦通
一代不唯化故探谓过其所齐即未起化前凡法身所照皆是也约时虽探法不异前齐
小则小齐大则大皆皆领之故曰二领也)。

法华疏记有所谓齐探二领者说者以为一至难之
义也考其所以难则曰名义之纷错文相之通局所
领之小大始终之开合自他之开锁经疏之同异皆
难乎定判所以辨论至今纷纷不巳余尝以是往观
其文是果龃龉而不相入盖存而不论者久之后因
暇日三复其文于是始释然而解怡然理顺如向龃
龉者何有哉果何得而然耶曰无它本末先后而巳
矣凡昔之所以为难者先末而后本由文相而扰之
也今之所以为易者先本而后末自经旨而疏之也
夫以经旨而疏之者本其文出于信解一品四大弟
子迦叶为首既闻譬说而得入大因设穷子一譬具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9b 页 X57-0199.png
领如来始终设化之相推知往日先鉴以见受法不
虚故如来复以药草喻而述成之盖其师弟子相得
相与之意其相略尔按其文乃有五段或合为四谓
父子相失相见追诱领付通言莫非领也然以教门
科释论之有齐而非探者即相见相失二科是也此
虽属所探之时未彰探领之义以齐巳分言之亦且
属齐领耳亦是由后显前也若论齐探至诱引中方
分故也探而有非齐者加领付之文仍上它日之文
而下且疏文标结皆以探领言之知是探而非齐也
虽非齐文以巳界所历言之亦可齐领巳在其间但
非巳教之齐耳有齐探兼之者如诱引之文是也即
将欲诱引其子等齐领也又以他日去探领也亦可
约此前后分于齐探所以尔者盖非齐无以立探故
先齐而后探即妙乐有谓约化仪说先齐后探耳然
必分于此者盖齐领领于法譬法譬所领止齐此故
即疏有谓齐此领法譬文竟是也亦由二乘之人于
鹿园中巳界巳教文显义备故也故自此后得开探
领兼领后味则不关于法譬也即疏有谓委知家业
譬此非领上等是也抑亦可谓文出此中义遍初后
是则齐领不唯局前亦通于后探领不唯局后亦通
于前如后通论是也由是言之以科节论则齐领局
于鹿园即妙乐有谓故齐教领且领渐初然亦收于
华严以傍追文亦且齐领故也探领局于四味文不
涉于华严在经可见所以向言约此前后分于齐探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199c 页 X57-0199.png
诱引则兼之者良有以也科判虽尔经旨无隔若齐
若探俱通五时所以探领通五时者即疏有曰探领
五味其文出此尚须合论方见此意其探既通齐岂
专局所领五味惮教取小弹呵转教莫非巳分所历
岂非齐亦通乎夫如是则所谓名义之纷错文相之
通局皆无足疑者抑若晓斯旨则所领大小从而可
通岂必以文致难乎但当随文点定可也然则齐领
局于小者齐教言之也通于馀味者巳分而说也虽
通二义莫非齐领所以疏释齐名有约法约理约人
三释者由此故也然约巳分所领虽通以法从人巳
界仍局良由齐领正约巳论据此四时亦唯领小唯
至付财力堪领大此言齐领之小大也若夫探领局
于小者当科言之也通于小大者兼后而说也所以
文对齐领正科此文则专以小言故曰取意领法身
地久照方便非道树始知用小等及将释它日之文
意以二字贯后诸味故具约三义释它则通言大小
故曰将欲领法身之地久照大小之机一三施化等
即其意也又若约齐而论探者则所领通局不异于
齐如上明之是也但由探领正约应论故所领大小
当从法判复小不同耳是知祖意一通一局各有所
当必不徒尔不知其旨如何妄云。

*** 齐探经旨说(下)

夫言各有当者盖文义之通论其理犹易明惟言而
不得其所当如领付一科与诱引同一文相耳而大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0a 页 X57-0200.png
师开合论之者又如他日之文直譬探领久鉴而巳
而委约自他等三义而释至疏记反覆言之者是皆
祖师用意之深最为难晓者也今次而论之且领付
所以合论五味者意以经旨而统科节也何者若据
科节则各当其文诱引虽有始终而非究竟之终领
付虽有其终而无近远之始果如是则经旨断绝源
流不贯安得为善科释乎故大师仍取它日贯下之
意又以领付承上之文特奇此中统作一化五时而
释其旨在此故曰(云云)抑荆溪不云乎何者下释释
出共为一始终相即五味也然曰今领亦二者言始
终之二非齐探之二也即合前两始终望后等赐并
名为始唯以付财为终故曰始探终领合论五味以
标结文即探领五味也或者错认便见[荤-车+见]力然而不
言齐者岂得别指乎但以他日之文知是法身远鉴
故也若取今日五时巳界所历是亦齐领耳故向曰
亦可齐领巳在其间但非巳教之齐也由是言之祇
一五时施化或齐或探或通或局或小或大或开或
合或可或否不可纪极者亦惟其义所在而巳所以
他日之文约三义以释者盖言探领即佛智照机夫
佛智之言必有权有实照机之义亦该自该他若更
约以教门则有自它等三双权实该一化尽今明它
日不唯当文亦通一化义既兼摄理实相符故用彼
释此尔然于三中初一约机即齐领义后二约应即
探领义又初一即二乘领巳望佛后二即领如来用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0b 页 X57-0200.png
它又初则以法身照机为它此即二乘所用后二则
以如来自行中权为它此非二乘所用此等诸义虽
皆明文为欲易解故先区判耳然它日本一佛智岂
殊而所以释之异者盖所从对之别故成三释若以
此智对化它之权此则从机属于齐教若以此智对
自行之实此则从应属于探领所对虽别能对不殊
故曰二领皆指法身取机但从义别二它不同所以
二他不同者由所对异故一则同体一则异体异体
故即二乘之所用同体故非二乘之所用故记则又
曰探中皆指法身时权二乘于彼难禀小化同体之
权二乘不晓等即其义也(若自它法相权实义门如常所明)然此特
其文耳而又有旨焉究夫疏释特约三义者正由它
日贯下领付大师得旨复统一化如此所领法身鉴
机非直照权抑亦鉴实久知大小一三施化斯言有
徵故以化它之权实拟当文之探领自及自他拟后
诸味然而化他又曰齐领者此非直齐领乃由以他
对巳巳即三乘边事故且云齐若从它日还属探领
即荆溪所谓齐教探领是也所以祇一探领小大不
同一言他日自他有异虽通三义它必指权亦指于
他然亦非无照实为自之说但一顺所释它字义故
二约二乘当分说故故且以权以他言之亦可三义
从应实辨故须自他具论约机以明虽直一义可也
又约应则三义常融初无自他之异从机则在昔既
别故教门不可不分三释之相义不可尽辞繁且止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0c 页 X57-0200.png
耳然则齐探之说大略如斯学者但请以此统彼诸
文则文无不释折夫异论则论无不明其它纵有一
二或中之说大旨昧盖不足言矣。

** 三分正义

三分释经其来久矣盖始于弥天安法师自是承袭
无异议者以符合于经论故也今吾天台亦承用之
而独至于释法华一经有两番分文之作如文(云云)
既而曰今记从前三改消文及将释正宗则又曰今
且逐近就迹门正说更为两云云古今讲学之流于
是持疑两端是将从前番三段释耶后番三分释耶
抑亦相须而不可偏用耶虽释者云云要亦不出此
三说而巳今以一言评之皆未免乎乖违残缺之失
所以未为至论今谓是固不可偏用而亦不必兼得
要先知其元意与夫大体用与之旨而后始得示其
进退消释之相所以元意者究夫两番分经特异馀
典者无它祇由正宗本迹两门开显化用别故故使
分文不可一槩要必开两正宗方显本迹之旨是则
若无别分无以辨二门之殊异苟无总分无以成一
部之通贯故知别分之意出乎正宗总分归乎序通
此其元意而巳然复须知分文之时非释经之时分
文则容可并列释经则义不两存惟其义不两存所
以用有傍正故释序通时正用总分傍兼别分夫惟
正用总分即疏所谓今记从前三段消文是也若释
正宗则正用别分傍兼总分夫惟正用别分即疏所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1a 页 X57-0201.png
谓逐近就迹是也惟其皆通傍兼之义此所以免残
缺之失虽然何以證其释相如是即妙乐有曰如释
通序则句句须四通贯正宗及流通故正用总分也
至释别序则文或三四傍兼别分也释序既尔流通
例然故曰若释流通还须具四通收正宗伹流通在
后具义恒通故更不限三四之别又曰若释正宗则
本迹各三正用别分也义通四种傍兼总分也但释
序品复有进否若据总分通指一品为序正应例作
四释而释别序或用三者以对本序各有由藉故也
虽或用三而有显密之异若显表迹四即别分序也
密表本四即总分序也所以总别两分并指序品为
序而有显密进否异矣以例通序亦应如此但通可
兼别别未必兼通耳(云云)又若从别分释正宗者据
理记者合提前一时分二之文各开三段其初序分
指如上释然后便自正宗释去至下门流通分时却
置别分当用总释义方整齐而疏文不尔但自正宗
提起总正且曰若作两正说等盖大师巳释序品不
复追指故一往从便自正宗耳至踊出文方开大段
本门之三故知迹门文相从略时人多不见此或于
正宗分两三分则成长出序分流通或知其然虽欲
如向标指而又于文不通皆未为得也今既疏理节
释之相更当申料拣文于后也。

** 三分馀义

立言固难知言亦未易也以其知言之不易此立言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1b 页 X57-0201.png
所以最难焉如向示三分之说以其前后文相若乖
角然故以分文释经二义折其难然由释经义不可
以两立故以傍正全其说虽曰义不两存乃所以两
存之也亦犹世所谓势不两立则必权为之宜使有
以处之所以务全之也夫如是可谓曲全其当矣虽
然其如疏中料拣文旨犹自难明至于记释盖不易
晓每为说者之蔽今得以疏通之然问一经云何二
(此言本迹二序若通别二序则非所问)是固问后释也但文承上今
记从前三段消文而下所以若不相贯夫既从前三
段矣则是置别从总也何以却问后释之二序乎此
记文所以有问意既存两释问后何妨之释也得非
政以承上而下知问意之有在耳何者盖问有问意
有问文问文可知问意者良由上文一往从前则既
存总分矣而乃却问后释意则又存别分也兼前言
之则是问意存乎两释意存两释则虽姑问后释可
也故曰问后何妨所以二释之中等者此又释不专
后释之意也然则答中既曰皆不乖一经两序何妨
则何以不专后释以其本正之前立流通故殊失通
贯之意是知后释亦且一往耳或谓本正前不得立
流通者则又非也本出经文何言不得但可言若作
别分殊乖通意是故云尔惟其皆一往故所以必须
两存虽则两存而义不可并释故须一正一傍故曰
虽复两存此言分文容可并列也而又曰且用初意
此言用有傍正也然则文曰意存两释则今用有傍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1c 页 X57-0201.png
正之所以也若作取舍会今义不两存者则失之矣
殆非知言者也。

** 三疑通说

一切经首皆安五事益三世诸佛之达道也然有證
信遣疑之义故序之为用大矣如华严合论引微细
律云阿难当升法座结集法藏之时其身如佛具足
相好众见此瑞遂起三疑(略如妙疏所引)乃至云但以法力
故令我似佛故下座巳还复本形等则疑义之谓也
又大论云举时方故令人生信则證信之谓也而天
台引之以成因缘一释则皆可凭据也惟自来于遣
疑之义有一总三别之问(问见精微云云)于是教门有三疑
之论焉以今言之问固轻发而答者亦不原其本故
也要皆未明疑之本通与今结集事之本局直以小
教无疑之名以妨大途或疑之义其可得乎今因作
通说示之则不见所难也何则益凡疑之说有大疑
有小疑疑有浅有深或人或法或事或理但于一切
法上有所不了则疑犹豫不决则疑乖本所知则疑
罔测其所以然则疑不一端能尽也如文殊弥勒等
以等觉高位尚皆有疑有况乎下地偏乘及凡小者
乎纵曰权疑权必引实谓全无疑不可也苟未造乎
妙觉遍知之地皆未免夫疑焉奈何以一千小圣无
疑之故遂谓结集所起三疑有不当疑者一何局耶
殊不知结集一事全附小化政不当以大教言之何
也如将结集阿难是时未證四果因为迦叶所遣逮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2a 页 X57-0202.png
證果获通方得比数卒为结集之首(文见大论云云)又如三
疑之事皆挟小故疑故知此等全附小化意尔岂是
大教开显得记后事耶故曰结集事本局也夫如是
政使一千数中有权有实有深位应迹者亦不当发
此于此况以一千不能无疑之众而当阿难方蒙加
被之初若之何而不疑由是言之疑本不应局而局
自昔何自而局难结集本当通今人何苦而不解苟
得此意则三疑之说无疑矣虽然其如一千号无疑
何曰无疑云者非一切法之谓也原彼得名之由盖
当分中对慧俱二种言之以曾习学四韦陀典等则
内外经书悉知故偏得其名其于大乘则所不了者
尚多故也大论所谓于四谛无疑于一切法有疑斯
言信矣然则三疑之义小教所不当有此何致疑耶
曰政由不当有所以疑耳苟当有也则直谓之矣何
疑之有即向所谓乖本所知是也抑于三者不决是
亦义当犹豫不决之义也若然者疑不疑之说道理
本直何必多端排遣哉。

** 部教大节义

一家部教之难凡数瑞而此文有三焉一曰开三教
果头二曰昔圆开不开三曰初心谓圆隔偏(云云)
是辨释者众遂成教相关节之论云云不巳孰能止
之今直释其文使难且不得有何释通之足云究夫
此文本明佛慧所以必言开者盖佛慧之言名通旨
别虽前偏权亦得言之故必约部教开显方彰的旨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2b 页 X57-0202.png
既于昔味而言开等则又以教而难部焉洎乎答中
还以部释于教故有料拣一文来也然则开三教果
头权实之言盖果头即佛权实即二智故也按彼方
便品疏所明三教各有十双(云云)是即果家所證权
实今开此等权实无非中实理智乃今经之佛慧也
昔人有谓辅行与此文人法不同故开不开异者今
有取焉但不明约果自论有开不开为未善耳今谓
是不一向亦开亦不开也何者祇前三教果权约开
显部旨言之无非圆佛然既曰圆佛岂得更开乎既
巳谓之圆佛岂得不开乎开与不开妙在其中亦犹
四明论德障断不断义盖其例也(云云)伹随文别开
否无在如玄文所谓开垢衣内身等又曰向身是圆
常之身等又妙乐曰法华巳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
来至此经即三而一此言既即圆佛亦得是开也若
如辅行所谓云者此言本是圆佛故不待开也(云云)
所谓发四味兼带之大小者应知昔圆不开部教定
不须开请以三义验之一以大体验教门但云开权
显实开粗显妙等故也二以名言验凡言开者即权
显示为义圆既实矣更何所开乎三以文义验即释
签有曰开前三教之粗(约教)及彼四味中粗(约部)又四教
义文(云云)岂非部教并不开圆耶然则今云开显等
何耶曰开显之开言通虽今圆亦得云尔能所之开
义局今云不开者盖言圆非所开耳何妨开显通言
之也然则圆并不开何以甄部教之别曰但开偏即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2c 页 X57-0202.png
圆即部教义具也何则偏既即圆偏非偏矣约教义
也且偏既非偏则圆不独圆矣约部义也虽分二义
理在一时故知祇一开偏部教义明矣所谓初心谓
圆隔偏者观其文则约人有四谓四教人也约类则
三有一向须开者有不须开而但须开者有不必闻
开而因闻开能自增进者初后可知所以其次例者
良以在昔偏圆各逗禀者各致其极故使在偏者谓
偏而隔圆在圆初心者谓圆而隔偏今约圆自说且
云隔偏义必相隔复何疑哉然以教解俱圆难者是
犹以今圆而妨昔圆尔殊不知政由昔圆带方便故
故使所说未极其致虽未极其致其于后位无非是
者但于初心则偏有隐实之失圆有覆权之过故譬
之粗人细人二俱犯过也所以初心犹有未了者三
一不达化源二不明佛意三不深圆旨若闻开显诸
法实相则情谓顿亡矣由是明之今以数百言尽三
者之说亦可谓辞费矣其于自昔纷纷杂说胶扰于
文相者殆庶几乎呜呼今将求通文旨耶抑亦滋名
相耶学者亦当知所择焉。

** 无量义经同异体论

无量义经序法华也其要不过曰从一清净道施出
二三四所谓二法三道四果是也而此诸法施之于
四时叙之于此经会之于法华序固如是也所以叙
者盖合必先之以开不叙出生无由会入此从一出
多所以为收多归一之序也或者难曰然则所叙出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3a 页 X57-0203.png
生诸法权也偏也同乎异乎谓异乎实则四时耳序
义何在谓同乎实则法华耳与正何别说者虽多要
亦不过同异之论与夫处乎同异之间者然于经祖
文旨各据一偏未为允惬置之可也今之所说稍异
昔闻姑以二字折中之则同异之论得矣曰文与旨
而巳何则且四时则文旨俱异以彼偏圆各逗不说
从实出权故也今法华则文旨俱同其义可解若无
量义居乎两楹重叙出生其言曰云云则文异而旨
同所以同异云者以文但说从一出多而未言收多
归一也故文则异体由是不得意者盖犹偏渐即斯
义也然既言从一出多矣而义必收多归一也故旨
则同体由是得其旨者即證圆实良在于此若乃巳
住偏渐未證圆实其于妙解稍亲而巳此正得为开
显张本夫是则文异故别于正宗旨同故得为今序
虽同而异故序而非正即异而同故异而非昔虽非
今昔而异而同为四时之后殿实法华之先客其所
以为无量义也如是而巳但以此义往贯诸文无不
如意者昔人所谓迎刃而解者信矣自谓确论不更
引證坦然明白故无可疑者文义之学亦无所容啄
矣。

** 方便品题原旨(一曰非问)

义有可疑者有不必疑者可疑而不疑理当无咎不
必疑而强疑之何益如法华疏释方便品题可谓详
且明矣虽弗问弗辨可也特是惑者不考其所以然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3b 页 X57-0203.png
直以方便为昔权妨今真实以为题文不贯者盖问
者过也议者祇合据疏释以正名义奈何前辈不原
其本徒疑浪释迭相破立云云不巳此辨论所以愈
多而愈不近也然则为今说者盖亦本诸文旨以示
之直其问以非之则方便之说不至乎枝辞蔓延也
何则且如疏释方便凡约三义曰法用曰能通曰秘
妙且云前二可释它经非今品意今品意者秘妙之
方便也岂有秘妙方便反同昔权异于今实哉不然
何谓题文不贯耶此既一意也而又约三语以简之
则曰后释是同体方便即自行权随自意语也又约
方便对权四句分别之此当第四相即句也又广释
引古诸师各明权实然皆不融则曰名不包含义不
融妙不可用释今品又引论列十七种异名其第十
三名大巧方便则曰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
色岂以诸师一枝一派释法界之大都耶至于约一
切法皆权等四句判之此当第三亦权半句则曰若
一切法皆权乃至非权非实何所不破等如前所出
诸师宁得保其巢窟直列名目遥观玄览旷荡高明
为若此况论其旨趣耶又就亦权实句更开十双以
示之仍一一文下有曰权有显实之功是故如来称
叹方便乃至八番共释十双通结别结各互结成等
文涉数纸莫非为显方便之旨该括始末穷深极妙
何适而非此方便耶夫如是则即开昔之方便亦即
实之方便是同体之方便是如来之方便是摄诸法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3c 页 X57-0203.png
之方便是异名之方便是会三句归一句之方便是
该十双统十权之方便是通一经之方便是总一化
之方便如是方便安以昔权同日而语复与今实异
指而难哉故知问者过也所以向言虽弗问弗辨可
也虽然文谈真实而特以方便标品原其深旨得无
谓乎然亦何以加于疏释加于疏释则妄矣故今还
约向意申之曰名下之体俱通权实体上之名言偏
意圆夫惟俱通权实则方便之称有权有实真实之
理亦有权有实盖同一妙体而巳夫惟言偏意圆则
或言方便偏于权也或言真实偏于实也其言虽偏
其意常圆惟其意圆故以秘妙方便目开显之真实
有何不可但一往从言不无所以盖方便名宽真实
语局故也良以方便之言诚如向示则何法不摄何
义不含何德不彰何旨不显岂直一真实之名所能
当乎故以方便目品良有以也然而文言真实也何
曰文言真实未必其全也直所显一端耳曾不知品
初欢权叹实文中所说具述一化岂止真实一端而
巳因复对题为之说曰题固非权文不专实惟其不
专实故文兼一化莫非方便以此题品不亦宜乎苟
知此意则题文一致孰云异途不了此旨徒示品题。

** 龙女成佛权实文旨

法华示龙女成佛所以證经力用也经疏隐密读者
难知祇如智积所疑以释迦行行广远不信成佛之
速时龙女现前说偈赞佛而巳何文是释此疑处又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4a 页 X57-0204.png
如身子以佛道悬旷女身非器为疑而龙女直以圆
珠献佛而巳亦何以知除疑所在自非吾祖节示其
文殆乎难晓然智积所疑者执别疑也而说偈赞佛
则直明圆以释疑即偈所谓深达罪福相等是巳夫
既深达罪福无非实相且言法身具相以好严身则
是文旨互现修性相显妙达修性非圆而何既述自
證而赞于佛则如来之所以为佛龙女之所以成佛
机缘之所以见佛皆无出此理是即释疑也身子所
疑者挟藏疑也而以珠献佛则以圆实而除疑即疏
有谓献示圆解珠表圆因持以奉佛是将因以克果
岂不速疾哉若然则又何在区区以排遣谆谆以决
释耶经文之旨固如是也至于疏释成佛之文义尤
难见于是或者以权实而致疑焉(云云)自非记主明
断其说亦何由通之且记初问答非自为料简盖全
附疏意以释妨尔其妨云者疏引胎经意立妨本彼
无舍受此何转变乎南方巳下即释文尔故记问云
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者此挟胎经意问也又曰若
不即身成佛者此挟龙女为问也故结问云云及夫
答文则又帖示释中一段文意尔意谓一往彼无舍
受者实得也此有转变者权巧也姑置实得而论权
巧者以南方此土缘有生熟故宜如是化现然既权
实稍殊何妨彼此斯别岂以一槩而言圣迹乎故记
曰今龙女文从权而说彼胎经偈从实得说二往为
论权巧非无有实实行岂应无权故曰若实行不疾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4b 页 X57-0204.png
权行徒引又曰若实得者等是则实得虽无舍受若
应物所好容起神变不妨亦有转变之事如龙女权
巧虽有转变若證无生不妨元知本无舍受之理如
胎经权实既其本同證经之义俱得则又曰是则权
实义等理不徒然又曰凡如此例必须权实不二以
释疑妨又曰故权实二义经力俱成然而记主又曰
言权巧者不必一向须作权释者政恐学者认权实
一往之文作本迹永定之义有滥它释且抑经用故
此正之然则今言权巧者盖体用之权巧耳但晓经
疏及记文旨如此则龙女权实之论怡然理顺何龃
龉之有耶。

** 四伏疑释难(平呼)

法华经序有因现瑞发起难疑答问者在昔光宅述
于钊师以四伏疑释弥勒之文天台以文外巧思多
之曾不知文殊亦断四伏难而古师莫之见此天台
所以尽善尽美也疏记之言备矣然而释签有曰弥
勒初以伏疑潜难文殊因以潜释伏疑难云四众欣
仰释云我见灯明等也此文颇绣密所以自来尤惑
而莫解也所以惑者有三文本显难显释而并潜言
者一惑也又初文本文殊难弥勒释而反言者二惑
也抑其次文本不相对而曰难曰释者三惑也因是
虽有多多之说然皆不见荆溪意无足道者今直示
其意焉耳其意者何之是欲合二文为一致彰疑难
而各有影略于难释之中互形于潜义之内斯其为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4c 页 X57-0204.png
意也如是何以明之且若二文彼各释所疑是则各
当其文而巳岂知本一问答之序故于弥勒释难语
难而不语释者意显非特释当文伏疑且为下难瑞
请答之文也既而彰言伏疑则释在其中矣抑又以
潜言之则形出显释居可知也然于文殊释疑言潜
而不言显者夫潜之为言隐也文则显矣意虽释当
文之伏疑乃以潜义形出显释则对上之问又可知
也继而曰难云等则承上难释之言合二文为一致
文虽不对大率言之通皆难释故也夫如是则向三
惑者何有哉然则直以问答相对足矣而必如此何
也是亦欲显疑难各有故复互出伏疑之言以见彼
此文外之意则义尤深隐乎呜呼此前代巧思之义
一家独擅之谈经疏之文盈百千言而荆溪以数句
尽之且极其义味如此有以见用意之深宜乎后来
尤惑而莫解也昔余未得其说视其文犹棼丝然今
既得之见其理不见其乱信乎祖师未尝欲以难晓
之文徒扰人也但学者未到古人用意处故惑耳愚
因得以发之。

** 六重本迹辨误

文莫难于龃龉而幽奥者次之盖幽奥而难晓者尚
可深思力索以得之惟其文理易明而龃龉不合者
为难会耳如释签示六重本迹引證之文为后代讲
学之难久矣盖考其文则出迹门者五出本门者一
非有难见也而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殆不可晓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5a 页 X57-0205.png
谓之误欤观其所释若非卤莽者谓之非误欤则文
相差违几于莫救自昔说者虽多然皆曲辨未见直
指之意与夫引證之旨故未敢闻命今先覈记释次
示通别之说而后證其非误庶几至论不为后代所
诬也以今言之大凡章疏所贵乎记释者必其所释
有出人意表之论若尽如其文而一无所订正者亦
莫之贵也且若玄文所引使果如所定祇合直示之
而又何在订正其文至于再三而曰云云原其所以
正由大师引證深有馀意而文稍差互故不以文限
其义而直以义定文特订正之耳亦犹所谓以义定
文万无一失是也然则当先知六重通别之说而后
始见引證之的何也盖凡有多向故一者前五为通
后一为别如签所谓云云是也二者俱通并别俱通
故虽巳今亦通于昔则馀五可知并别故虽前五亦
皆属本则后一可知并如签示(云云)若以巳今对前
五重的论通别者盖文旨当然而此复约六重中分
本迹者或谓是因果义故非也谓分因果可也何曾
以此论本迹乎若因果本迹复非今所论今谓此得
大师引寿量文證体用之义约此中分则知后三皆
本明矣然五六二文虽出迹门而取以为證者不过
方便真实之说其义既通故得在迹则迹在本则本
复申上贯下义当归本故也若专文所出则应权实
巳今番属于迹权实可尔若使巳今亦属迹者则大
旨全失此记主所以不问文之前后直约大旨示之
山家绪馀集目次¶ 第 205b 页 X57-0205.png
云尔且曰前三复通后三复别者盖望俱通并别义
故此通乃别中之通别乃通中之别是亦不分而分
未始有定论也特由大旨如此而引證如彼而又得
乎中分之义故作此点释虽然文相灼尔何以證其
非误曰旨之所在何必求文然有一文可證非谬如
继此文后释迹中尘点之文以为迹门不合引彼弥
勒不知之文因以二义斟酌论之云云而又咨决于
师师曰恐别有意等其于申释疑似之际不敢容易
如此岂于自所示文而容有误乎然在左溪尚不敢
臆断则曰恐别有意而巳盖亦阙疑之意也今人视
祖师亦远矣而辄妄有指评得不愧左溪师之言乎。
山家绪馀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