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部教¶ 第 77a 页
山家义菀卷下
云间沙门 可观 述
* 部教
* 定散
* 受戒普说
* 议兰盆五章
* 初燄正义
* 料拣借别名通
* 部教
山家学者以部教为难其有二焉一者部教有带不
带二者部教有开不开初意者法华巳前既未开权
应一向带何故十六观正宗但说一圆又复无量义
既同醍醐此经不带何故所说犹通偏小旧人从此
即立四句而收束之一者部带教不带如十六观二
者教带部不带如无量义三者部教俱带如华严方
等般若诸经四者部教俱不带如法华开权从来相
传以为口实便谓是乎今家祖师规矩之说使他宗
闻之岂不谓今家有无可奈何之诮观夫天台善能
判释群经可以独步于千古之上者以其深得化意
部教¶ 第 77b 页 X57-0077.png
具部教之眼故也虽十方三世诸佛之法如珠走盘
不出于此予尝考论部教决无四句自是旧人妄立
沿袭于兹学者无择须知部教在昔四时不可言之
凡言有部有教即是开权化意义归法华以今对昔
有带不带法华巳前圆未开偏部教俱带若到法华
圆既开偏一切不带今问十六观正宗一圆为开未
开若未开偏如何得云此教不带方等化意以圆对
偏自通二义一者弹斥义二者逗会义岂可以在昔
方等部帙所说随缘不同混部类化意有带不带殊
不知自有部类化意自有部帙所说随缘不同如方
等中或唯一圆或该别圆或在衍门或通四教或有
弹斥之事或无弹斥之事以法华化意判之既未开
偏一切俱带以圆对偏弹斥逗会华严兼一鹿苑施
三般若带二不劳繁说若无量义犹通偏小者此为
法华作序所生未即能生故若欲判之须从正说属
醍醐味良由于此故知此经全不可以诸经雷同而
说若作旧人所说大经约部一切并带且如何入句
法收束况长出鹿苑尤为可笑既有所漏句法不成
其次部教有开不开者初心多见问云昔圆既同今
圆若到法华为开不开寻常答曰约教不开约部须
开人又诘云既是一圆如何约部须开之耶答曰圆
教虽同以今对昔昔圆未开偏故从过边说故须开
之人又诘云毕竟开圆之相如何予顷尝答曰以其
能开偏开其所不能开偏也是故法华一番开权部
不出于此予尝考论部教决无四句自是旧人妄立
沿袭于兹学者无择须知部教在昔四时不可言之
凡言有部有教即是开权化意义归法华以今对昔
有带不带法华巳前圆未开偏部教俱带若到法华
圆既开偏一切不带今问十六观正宗一圆为开未
开若未开偏如何得云此教不带方等化意以圆对
偏自通二义一者弹斥义二者逗会义岂可以在昔
方等部帙所说随缘不同混部类化意有带不带殊
不知自有部类化意自有部帙所说随缘不同如方
等中或唯一圆或该别圆或在衍门或通四教或有
弹斥之事或无弹斥之事以法华化意判之既未开
偏一切俱带以圆对偏弹斥逗会华严兼一鹿苑施
三般若带二不劳繁说若无量义犹通偏小者此为
法华作序所生未即能生故若欲判之须从正说属
醍醐味良由于此故知此经全不可以诸经雷同而
说若作旧人所说大经约部一切并带且如何入句
法收束况长出鹿苑尤为可笑既有所漏句法不成
其次部教有开不开者初心多见问云昔圆既同今
圆若到法华为开不开寻常答曰约教不开约部须
开人又诘云既是一圆如何约部须开之耶答曰圆
教虽同以今对昔昔圆未开偏故从过边说故须开
之人又诘云毕竟开圆之相如何予顷尝答曰以其
能开偏开其所不能开偏也是故法华一番开权部
部教¶ 第 77c 页 X57-0077.png
教两意同时而得此答犹未也若了约教开权之相
此疑自除须知只有约部开权无约部开圆也又复
学者多疑法华文句记云圆实不异伹未开显圆人
初心谓圆隔偏须闻开显诸法实相若巳入实但论
增进之文此何故只开初心不开后心为是部义为
是教义说者云此是部义自有约法通论自有约人
别简此文乃是约人别简也此说然未深知部教须
知一番开权有部有教所对之机通偏通圆此文荆
溪为约所被圆机而简初后若乃通论约部开权如
上文云圆实不异但未开显此之二句宜善思之予
退居山林间无事静坐因思部教之说上为宗教聊
寄学者云尔。
* 定散
天台十六观疏至明观往生三观之前会释经论之
后释经云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
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
悔故不得生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诸
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得灭除五逆不得往
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今先解
初义然悔有轻重由根有利钝其根有利钝由宿习
不同若下根人遇缘造逆既无重悔逆罪不灭非但
障净土生必堕无间若上根人遇缘造逆既有重悔
逆罪必灭非但不障净土生亦能入位得无根信如
此疑自除须知只有约部开权无约部开圆也又复
学者多疑法华文句记云圆实不异伹未开显圆人
初心谓圆隔偏须闻开显诸法实相若巳入实但论
增进之文此何故只开初心不开后心为是部义为
是教义说者云此是部义自有约法通论自有约人
别简此文乃是约人别简也此说然未深知部教须
知一番开权有部有教所对之机通偏通圆此文荆
溪为约所被圆机而简初后若乃通论约部开权如
上文云圆实不异但未开显此之二句宜善思之予
退居山林间无事静坐因思部教之说上为宗教聊
寄学者云尔。
* 定散
天台十六观疏至明观往生三观之前会释经论之
后释经云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
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
悔故不得生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诸
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得灭除五逆不得往
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今先解
初义然悔有轻重由根有利钝其根有利钝由宿习
不同若下根人遇缘造逆既无重悔逆罪不灭非但
障净土生必堕无间若上根人遇缘造逆既有重悔
逆罪必灭非但不障净土生亦能入位得无根信如
部教¶ 第 78a 页 X57-0078.png
阿阇世此等虽有重悔灭罪未必一向得生净土必
须发往生愿若无愿力或得罪灭及以入位未必得
生今来疏中但引世王重悔事同其实世王未闻发
往生愿凡论罪灭必有能灭之功此约人义须指利
根勇猛重悔一念即能灭之功也况能造之人既有
上下所造逆罪谅有轻重轻则易灭重则难灭不论
轻重逆罪未灭欲往生者必为所障彼佛愿力虽大
拣之宜矣今十六观所说逆谤之人罪若未灭应堕
恶道受苦无穷事同大本不得往生岂十六观容具
逆罪得往生耶彼佛发愿所以拣逆谤者心欲众生
乘戒俱急当以孝为本故其次解约行一义明文自
云观佛三昧名定修馀善业为散故知自非用圆三
观观佛一体三身三德三谛即以上品常寂光土而
为观体成乎观佛三昧虽禀圆教修馀善业不入观
心皆名为散今净土行须约圆论自分定散何关权
行纵约权行对圆为散殊非灭逆愿生之人若以权
行为散善者且如别教破惑入位岂可力微不灭逆
罪今家以四三昧收诸行尽通皆名为念佛三昧若
依大本修净土行三昧成时逆罪必灭然则两经皆
有定善究竟疏中如何分辩学者须知若依彼经修
净土行行成罪灭理无不然但在彼经不说逆谤罪
灭得生者良由能诠之教不明观故今十六观能诠
之教即明观法所以经中说逆谤之人罪若灭者得
以往生显经力用功在明观故知疏中正约两经能
须发往生愿若无愿力或得罪灭及以入位未必得
生今来疏中但引世王重悔事同其实世王未闻发
往生愿凡论罪灭必有能灭之功此约人义须指利
根勇猛重悔一念即能灭之功也况能造之人既有
上下所造逆罪谅有轻重轻则易灭重则难灭不论
轻重逆罪未灭欲往生者必为所障彼佛愿力虽大
拣之宜矣今十六观所说逆谤之人罪若未灭应堕
恶道受苦无穷事同大本不得往生岂十六观容具
逆罪得往生耶彼佛发愿所以拣逆谤者心欲众生
乘戒俱急当以孝为本故其次解约行一义明文自
云观佛三昧名定修馀善业为散故知自非用圆三
观观佛一体三身三德三谛即以上品常寂光土而
为观体成乎观佛三昧虽禀圆教修馀善业不入观
心皆名为散今净土行须约圆论自分定散何关权
行纵约权行对圆为散殊非灭逆愿生之人若以权
行为散善者且如别教破惑入位岂可力微不灭逆
罪今家以四三昧收诸行尽通皆名为念佛三昧若
依大本修净土行三昧成时逆罪必灭然则两经皆
有定善究竟疏中如何分辩学者须知若依彼经修
净土行行成罪灭理无不然但在彼经不说逆谤罪
灭得生者良由能诠之教不明观故今十六观能诠
之教即明观法所以经中说逆谤之人罪若灭者得
以往生显经力用功在明观故知疏中正约两经能
部教¶ 第 78b 页 X57-0078.png
诠之教明观与不明观所以说逆谤得生与不说逆
谤得生不同而分辨也若约所诠无非圆行无非名
为念佛三昧纵约彼经行六波罗蜜一心精进之文
奈何能诠不明观法若执彼经有理一心依之修行
并属所诠即非疏中分辨两经定散大体天台岂强
抑彼经哉良有以也若得今意异端可斥净觉云一
往消文此乃显疏无功徒分二行广智云且寄权行
此乃显经无理谩抑时机疑误后生何成赞述又复
大本说疑心修行在边地胎宫十六观中不说此者
孤山云此经是定无疑故无此报净觉云佛言隐略
理必有之二师所说宁与孤山今欲知之须分两意
一者当机一众逮无生忍决无疑心若说边地所被
者谁二者十六观门所观之境须观极乐主伴胜处
岂令行人用圆三观观彼胎宫是则经中隐略何为
山居伏读十六观经绎思此义聊记大槩俾夫学者
无诸犹豫。
* 受戒普说
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其文唯出梵网梵网大本
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重轻戒相在第十菩萨
心地品中菩萨心地品有上下二卷上卷序菩萨阶
位下卷明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今别行者是也若
从大本经题须号梵网以世尊观大梵王因陀罗网
千重文䌽不相障碍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
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
谤得生不同而分辨也若约所诠无非圆行无非名
为念佛三昧纵约彼经行六波罗蜜一心精进之文
奈何能诠不明观法若执彼经有理一心依之修行
并属所诠即非疏中分辨两经定散大体天台岂强
抑彼经哉良有以也若得今意异端可斥净觉云一
往消文此乃显疏无功徒分二行广智云且寄权行
此乃显经无理谩抑时机疑误后生何成赞述又复
大本说疑心修行在边地胎宫十六观中不说此者
孤山云此经是定无疑故无此报净觉云佛言隐略
理必有之二师所说宁与孤山今欲知之须分两意
一者当机一众逮无生忍决无疑心若说边地所被
者谁二者十六观门所观之境须观极乐主伴胜处
岂令行人用圆三观观彼胎宫是则经中隐略何为
山居伏读十六观经绎思此义聊记大槩俾夫学者
无诸犹豫。
* 受戒普说
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其文唯出梵网梵网大本
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此重轻戒相在第十菩萨
心地品中菩萨心地品有上下二卷上卷序菩萨阶
位下卷明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今别行者是也若
从大本经题须号梵网以世尊观大梵王因陀罗网
千重文䌽不相障碍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
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
部教¶ 第 78c 页 X57-0078.png
障碍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差不同如梵王网
若从品目须号菩萨心地亦是从喻立名品内所明
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为大
士所依义如地也又复菩萨律仪遍防三业然心意
识一体异名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
论故言心地今天台智者大师以乐说辨通之经前
开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拣于第一
释名中不释经题梵网亦不释品目心地盖为此戒
既别行经品之外通一化大乘别圆两教菩萨所持
所以但释菩萨人名及戒字法号此疏只释名一章
与诸疏有异诸疏若非释经总题即是释品别目由
此释名与诸疏有异既释菩萨戒三字之名所诠之
体即菩萨戒体此体非诸疏所辨经题品目之下所
诠理体此体乃是所发善体所诠理体至果方显所
发善体初心便可得之经云但解法师语者尽应受
戒既非从因至果所显理体乃是初心所发戒善之
体是故玄义但有释名出体而巳不可立宗与用以
宗者即因果也用者果后事也若所显理体非因果
不能趣既显此体任运真化安能无用今此戒体初
心便可发之不必因果所趣此体未能起化他用所
以大师不立宗用二章良在斯矣又复不判教相者
如向所说此戒既别行经品之外通一化大乘不可
以一部判之当知此戒本文但诠菩萨因中戒学一
法耳此三聚体由因至果极果无恶可止转为三德
若从品目须号菩萨心地亦是从喻立名品内所明
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为大
士所依义如地也又复菩萨律仪遍防三业然心意
识一体异名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
论故言心地今天台智者大师以乐说辨通之经前
开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拣于第一
释名中不释经题梵网亦不释品目心地盖为此戒
既别行经品之外通一化大乘别圆两教菩萨所持
所以但释菩萨人名及戒字法号此疏只释名一章
与诸疏有异诸疏若非释经总题即是释品别目由
此释名与诸疏有异既释菩萨戒三字之名所诠之
体即菩萨戒体此体非诸疏所辨经题品目之下所
诠理体此体乃是所发善体所诠理体至果方显所
发善体初心便可得之经云但解法师语者尽应受
戒既非从因至果所显理体乃是初心所发戒善之
体是故玄义但有释名出体而巳不可立宗与用以
宗者即因果也用者果后事也若所显理体非因果
不能趣既显此体任运真化安能无用今此戒体初
心便可发之不必因果所趣此体未能起化他用所
以大师不立宗用二章良在斯矣又复不判教相者
如向所说此戒既别行经品之外通一化大乘不可
以一部判之当知此戒本文但诠菩萨因中戒学一
法耳此三聚体由因至果极果无恶可止转为三德
部教¶ 第 79a 页 X57-0079.png
三身若在因中从初发心以能防非名三聚戒大师
若于释名章中释其品目者贯通上下两卷之文菩
萨心地名下须诠其理既诠其理不可不立宗用若
论一品属何部帙部类又不可缺教相一章他人不
见大体只云体非经体故无宗用教相三章未明的
无之相又有人云既有两卷今释下卷一品不足故
无馀章此说远矣又有人云宗用教相总在第三料
拣章中此说最劣今问料拣为说何事料拣之中有
三一须信心二无障三人法为缘三料并明菩萨受
法如何谓之总在其中然此菩萨所发善根大师于
第二出体章初示云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此
文大师的示菩萨所发善体大乘之戒虽通别圆两
教今乃从圆而示此全性而起当体即性圆诠诸法
善体无非即性恶体尚皆即性况善体耶良由上之
释名既以菩萨戒为名名下所诠只是第三料拣受
法所发善体初心一发此体若不舍菩提弘愿无增
上心破根本戒此体护持直至无上佛果始终防一
切非者也若舍菩提愿增上心破根本戒当知此体
因中则失然则大师既以所发假色为体何故璎珞
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此义若据净觉法师和会意谓凡论体者有当体体
有所依体若止观中依法鼓经以心为体此乃所依
之体不即心性何异小乘若云假色此乃当体之体
戒疏既云性无作假色当体所依二体具矣然则此
若于释名章中释其品目者贯通上下两卷之文菩
萨心地名下须诠其理既诠其理不可不立宗用若
论一品属何部帙部类又不可缺教相一章他人不
见大体只云体非经体故无宗用教相三章未明的
无之相又有人云既有两卷今释下卷一品不足故
无馀章此说远矣又有人云宗用教相总在第三料
拣章中此说最劣今问料拣为说何事料拣之中有
三一须信心二无障三人法为缘三料并明菩萨受
法如何谓之总在其中然此菩萨所发善根大师于
第二出体章初示云不起而巳起即性无作假色此
文大师的示菩萨所发善体大乘之戒虽通别圆两
教今乃从圆而示此全性而起当体即性圆诠诸法
善体无非即性恶体尚皆即性况善体耶良由上之
释名既以菩萨戒为名名下所诠只是第三料拣受
法所发善体初心一发此体若不舍菩提弘愿无增
上心破根本戒此体护持直至无上佛果始终防一
切非者也若舍菩提愿增上心破根本戒当知此体
因中则失然则大师既以所发假色为体何故璎珞
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此义若据净觉法师和会意谓凡论体者有当体体
有所依体若止观中依法鼓经以心为体此乃所依
之体不即心性何异小乘若云假色此乃当体之体
戒疏既云性无作假色当体所依二体具矣然则此
部教¶ 第 79b 页 X57-0079.png
说于戒疏中有性无作假色之言可云二体具矣且
法鼓璎珞及以止观都不言假色但言心性所依之
体者其义如何未明厥旨直以当体所依二体和会
两说者恐未可也当知凡论圆教一切诸法无不依
乎心性此义可知须知章安于大师观心论疏中依
止观及法鼓璎珞等大乘经以心为体唯戒疏中以
无作假色为体者正示所发善体故也若乃诸经皆
云心为体者正示大乘制意故也大乘制戒正为制
意若乃小乘但制身口七支不云以心为体所以章
安于大师观心论疏中云然佛初于寂灭道场成等
正觉为大根大行制戒则说十重四十八轻正防意
地故心为体也次为小根小行则说二百五十戒止
防七支作法发无作戒因以无作为戒体又如大师
禅波罗蜜方便章中云小乘教门络是无作戒为体
其义不差若大乘教门中说戒从心起即以善心为
戒体此义如璎珞经说当知未发性无作假色时其
恶体遍法界若能发性无作假色者此法界之恶全
体转为法界之善此性无作假色之体体能防非即
止善也止而不犯即行善也又复当知大乘制意地
者以一念动即成重因刹那念动生死根本众生念
念造未来果念念不息未来无际所以大乘戒学制
意地者厥旨在此若能了念不生本来寂灭诸佛之
戒从何而立如古德云佛说一切戒戒我一切心我
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戒只为众生念念无尽诸佛之
法鼓璎珞及以止观都不言假色但言心性所依之
体者其义如何未明厥旨直以当体所依二体和会
两说者恐未可也当知凡论圆教一切诸法无不依
乎心性此义可知须知章安于大师观心论疏中依
止观及法鼓璎珞等大乘经以心为体唯戒疏中以
无作假色为体者正示所发善体故也若乃诸经皆
云心为体者正示大乘制意故也大乘制戒正为制
意若乃小乘但制身口七支不云以心为体所以章
安于大师观心论疏中云然佛初于寂灭道场成等
正觉为大根大行制戒则说十重四十八轻正防意
地故心为体也次为小根小行则说二百五十戒止
防七支作法发无作戒因以无作为戒体又如大师
禅波罗蜜方便章中云小乘教门络是无作戒为体
其义不差若大乘教门中说戒从心起即以善心为
戒体此义如璎珞经说当知未发性无作假色时其
恶体遍法界若能发性无作假色者此法界之恶全
体转为法界之善此性无作假色之体体能防非即
止善也止而不犯即行善也又复当知大乘制意地
者以一念动即成重因刹那念动生死根本众生念
念造未来果念念不息未来无际所以大乘戒学制
意地者厥旨在此若能了念不生本来寂灭诸佛之
戒从何而立如古德云佛说一切戒戒我一切心我
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戒只为众生念念无尽诸佛之
部教¶ 第 79c 页 X57-0079.png
戒戒亦无尽念若不可得戒从何所立诸佛之法并
是空拳谁小儿诱度于一切亦如庄子所谓以刑为
体者绰乎杀也刑期无刑圣人岂特有意哉盖不获
巳悲夫众生有念久矣不能即无直至金刚后心此
念方尽此念尽处即名为佛经不云乎离一切相即
名为佛然则此念未尽安得无戒若无戒者与畜生
无异与木头无异当知大乘戒学之中有无量佛事
有无量快乐而众生不知自投拢槛可谓倒置良可
悲也原夫欲受此戒须知受法不同一梵网本二地
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七优
婆塞戒经八普贤行法经前之六本通在家出家若
优婆塞戒经偏为在家普贤观经者大师于戒疏中
云似高位人自誓受法以不从凡师故高位之人对
诸佛菩萨前自誓求戒所以须请五师若非高位自
誓求戒既有凡师作法何须更请五师近世人师不
本此意例请五师乃云为生善故噫六本受法应无
善可生耶又复当知三聚戒名名出璎珞善戒等经
此名唯大不通小乘三遍作法字字须本诸佛菩萨
之语不可妄自加减若妄自加减戒体何由可发请
捡大藏弥勒羯磨文一卷自见其语作法语下既欲
发戒实非细事且如世间幻术咒语可以任加减否
何况出世戒体无作善法羯磨之前作三归依亦须
本乎诸佛菩萨之语语下亦欲发其善体故也作三
归依巳其次发菩提心不可缺之其他劝遵广釆因
是空拳谁小儿诱度于一切亦如庄子所谓以刑为
体者绰乎杀也刑期无刑圣人岂特有意哉盖不获
巳悲夫众生有念久矣不能即无直至金刚后心此
念方尽此念尽处即名为佛经不云乎离一切相即
名为佛然则此念未尽安得无戒若无戒者与畜生
无异与木头无异当知大乘戒学之中有无量佛事
有无量快乐而众生不知自投拢槛可谓倒置良可
悲也原夫欲受此戒须知受法不同一梵网本二地
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七优
婆塞戒经八普贤行法经前之六本通在家出家若
优婆塞戒经偏为在家普贤观经者大师于戒疏中
云似高位人自誓受法以不从凡师故高位之人对
诸佛菩萨前自誓求戒所以须请五师若非高位自
誓求戒既有凡师作法何须更请五师近世人师不
本此意例请五师乃云为生善故噫六本受法应无
善可生耶又复当知三聚戒名名出璎珞善戒等经
此名唯大不通小乘三遍作法字字须本诸佛菩萨
之语不可妄自加减若妄自加减戒体何由可发请
捡大藏弥勒羯磨文一卷自见其语作法语下既欲
发戒实非细事且如世间幻术咒语可以任加减否
何况出世戒体无作善法羯磨之前作三归依亦须
本乎诸佛菩萨之语语下亦欲发其善体故也作三
归依巳其次发菩提心不可缺之其他劝遵广釆因
部教¶ 第 80a 页 X57-0080.png
缘欲令众生信因信果信一念心定当作佛若一念
心不可作佛戒何为定何为慧何为受戒者须有大
善根能自发戒授戒者须有大学行令他发戒能受
者必须罪业清净感圣加被能授者必须色心殊胜
不可辄为世间名闻利养若不如此受者无戒授者
获罪如河西道进求昙无谶受菩萨戒谶不许且令
悔过七日七夜竟诣谶求戒谶大怒不答进自念是
我业未消耳复更竭诚首尾三年行谶梦感释迦授
戒明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善哉
巳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證于是次第更说戒相故知
受授岂细事也今则去圣逾远为作大乘种子而巳
恐难感戒然而有大丈夫宿殖善根一念业消戒体
即发入诸佛位亦不难矣法无今古得之在人爰自
达磨西来言禅者多拨戒学以为法缚当知戒学者
无他无盖欲使人不作恶耳所谓知空之人尚不作
善何况作恶不作恶处即名佛戒非特以戒缚汝于
教如永嘉云不是山僧聘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思
之慎之勿自欺也大略如此若要委知请寻天台戒
疏。
* 议兰盆五章
盂兰盆经目连救亲施及后世实为要道圭山作疏
文辞简古孤山因兴师之钞以事笔削全依他宗用
与若天台宗教则不涉一句于其间也且为惩劝道
俗行孝谅天台再生于时亦不必有作也然吾徒或
心不可作佛戒何为定何为慧何为受戒者须有大
善根能自发戒授戒者须有大学行令他发戒能受
者必须罪业清净感圣加被能授者必须色心殊胜
不可辄为世间名闻利养若不如此受者无戒授者
获罪如河西道进求昙无谶受菩萨戒谶不许且令
悔过七日七夜竟诣谶求戒谶大怒不答进自念是
我业未消耳复更竭诚首尾三年行谶梦感释迦授
戒明日诣谶欲说所梦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善哉
巳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證于是次第更说戒相故知
受授岂细事也今则去圣逾远为作大乘种子而巳
恐难感戒然而有大丈夫宿殖善根一念业消戒体
即发入诸佛位亦不难矣法无今古得之在人爰自
达磨西来言禅者多拨戒学以为法缚当知戒学者
无他无盖欲使人不作恶耳所谓知空之人尚不作
善何况作恶不作恶处即名佛戒非特以戒缚汝于
教如永嘉云不是山僧聘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思
之慎之勿自欺也大略如此若要委知请寻天台戒
疏。
* 议兰盆五章
盂兰盆经目连救亲施及后世实为要道圭山作疏
文辞简古孤山因兴师之钞以事笔削全依他宗用
与若天台宗教则不涉一句于其间也且为惩劝道
俗行孝谅天台再生于时亦不必有作也然吾徒或
部教¶ 第 80b 页 X57-0080.png
自欲展卷林下考论此经大义岂可唯可唯而巳辄
议此经五章大义以期吾徒审是云尔。
议曰此经既兰盆为名应以法供为体救亲为宗
灭恶为用大乘为教相学者应知凡判诸经教相
须观正宗所说之法如荆溪云但观诸经会未得
道即识所说共别之意今此经中正宗所说救亲
之初法云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解
脱之言虽通大小及其下文指受供之人既云或
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十
地之言有通有别既云权现岂非證道登圆初住
应来同比丘事摭华引法华内秘外现虽云佐成
本疏第恐巳有异意圭山判为人天乘摭华断云
约所救人说今谓经云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
天中者此是改报人天为受道器若乃闻经结益
须约得道况复得道又有多涂若晓此意须以大
乘为教相也升师所缘稍有眉目教相若立一总
三别次第成列名既是乎揽别为总全以盆供而
为经名名下辨体须云法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
养最为第一十地大人受此盆供无非法供言法
供养者称实相也如经云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十
地大人所行禅者岂是事禅即清净禅所受盆供
即与法等故知此经法供为体以此盆供为救亲
法宗者要也举一经要岂过于此故知此经救亲
为宗任运该收报恩孝顺所救之亲改报人天为
议此经五章大义以期吾徒审是云尔。
议曰此经既兰盆为名应以法供为体救亲为宗
灭恶为用大乘为教相学者应知凡判诸经教相
须观正宗所说之法如荆溪云但观诸经会未得
道即识所说共别之意今此经中正宗所说救亲
之初法云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解
脱之言虽通大小及其下文指受供之人既云或
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十
地之言有通有别既云权现岂非證道登圆初住
应来同比丘事摭华引法华内秘外现虽云佐成
本疏第恐巳有异意圭山判为人天乘摭华断云
约所救人说今谓经云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
天中者此是改报人天为受道器若乃闻经结益
须约得道况复得道又有多涂若晓此意须以大
乘为教相也升师所缘稍有眉目教相若立一总
三别次第成列名既是乎揽别为总全以盆供而
为经名名下辨体须云法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
养最为第一十地大人受此盆供无非法供言法
供养者称实相也如经云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十
地大人所行禅者岂是事禅即清净禅所受盆供
即与法等故知此经法供为体以此盆供为救亲
法宗者要也举一经要岂过于此故知此经救亲
为宗任运该收报恩孝顺所救之亲改报人天为
部教¶ 第 80c 页 X57-0080.png
受道器所以即脱饿鬼苦者良由业消其母五百
世中饿鬼恶业根深自非权实众僧住津之德不
可消灭故知此经灭恶为用或有专执生人天中
判为小乘者若就他宗非予所知今据天台未以
为然又复生人天中经文之下即云福乐无极人
天之乐岂无极耶经文义深不可肤受大纲如此
网目可寻。
* 初𦦨正义
法华玄义问曰大论三处明初𦦨约别圆皆取发真
为初𦦨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𦦨答别圆各逗一种
根性故用发真为初𦦨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
圆入通含容取乾慧耳然通教中乾慧初𦦨所以异
说而未闻正义者由不了此文今欲明正义须叙斥
异说一云通教乾慧明初𦦨者此乃藉通开导人也
如四念处引大论巳结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既云
通别通圆岂非藉通开导斥曰若是藉通开导只应
藉通教无生观智而开导之必归别圆破惑如何便
就此地以明初𦦨又据四念处者意谓藉通开导谓
之通别通圆下引论巳既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故
知是结上藉通开导者一何粗疏不晓文理又复上
标三具大师何以独于藉通开导如此广释馀之二
义何略之甚乎此且纵而斥之其不晓文理俟下为
点之一云由被接故乃据法华玄文(巳如上出)此文答中
既云所谓别圆入通知是于被接也斥曰若云乾慧
世中饿鬼恶业根深自非权实众僧住津之德不
可消灭故知此经灭恶为用或有专执生人天中
判为小乘者若就他宗非予所知今据天台未以
为然又复生人天中经文之下即云福乐无极人
天之乐岂无极耶经文义深不可肤受大纲如此
网目可寻。
* 初𦦨正义
法华玄义问曰大论三处明初𦦨约别圆皆取发真
为初𦦨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𦦨答别圆各逗一种
根性故用发真为初𦦨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
圆入通含容取乾慧耳然通教中乾慧初𦦨所以异
说而未闻正义者由不了此文今欲明正义须叙斥
异说一云通教乾慧明初𦦨者此乃藉通开导人也
如四念处引大论巳结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既云
通别通圆岂非藉通开导斥曰若是藉通开导只应
藉通教无生观智而开导之必归别圆破惑如何便
就此地以明初𦦨又据四念处者意谓藉通开导谓
之通别通圆下引论巳既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故
知是结上藉通开导者一何粗疏不晓文理又复上
标三具大师何以独于藉通开导如此广释馀之二
义何略之甚乎此且纵而斥之其不晓文理俟下为
点之一云由被接故乃据法华玄文(巳如上出)此文答中
既云所谓别圆入通知是于被接也斥曰若云乾慧
部教¶ 第 81a 页 X57-0081.png
由被接故明初𦦨者若断无明先于何位断见得被
此接若云并在乾慧今不问被接初𦦨今问乾慧断
见为何意耶救云非即被接乃可接之机耳今问才
是可接之机尽在乾慧而断见耶若云钝者还至三
四焉知不可接机而无利者若云不可接故但有钝
者却显可接又唯有利尽不至三四耶又复一家盛
谈被接之处曾不涉言据玄义文者此文既云通教
为逗多种根性如何但举别圆入通若云由多种故
取乾慧明初𦦨者此乃不见含容大旨一云是发毒
者发毒须破无明即非乾慧初𦦨更有通三通人以
伸含容义者但见根性实繁亦不见含容大旨巳上
叙斥异说竟。
正义开二一者正示二者释疑正示又二初通点含
容二别拣初𦦨且初通点者当知若明三藏其义定
无若明通教以名摩诃衍故须晓含容之旨此有于
二一者名含容二者义含容名含容者摩诃衍梵
语也含大多胜语既含三一言摩诃衍者实通别圆
三教之都名也二义含容者于中又有二义一者机
教含容二者经论含容且机教含容者通教一教通
有三机所谓因果俱通因通果不通通别通圆当知
然虽三机差别对藏分门含容三教故云摩诃衍故
云若通因果正是大小半满分门从此分门若三人
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者是满字门多所含容即开
为三一通二别三圆既标三教因果之位初释通教
此接若云并在乾慧今不问被接初𦦨今问乾慧断
见为何意耶救云非即被接乃可接之机耳今问才
是可接之机尽在乾慧而断见耶若云钝者还至三
四焉知不可接机而无利者若云不可接故但有钝
者却显可接又唯有利尽不至三四耶又复一家盛
谈被接之处曾不涉言据玄义文者此文既云通教
为逗多种根性如何但举别圆入通若云由多种故
取乾慧明初𦦨者此乃不见含容大旨一云是发毒
者发毒须破无明即非乾慧初𦦨更有通三通人以
伸含容义者但见根性实繁亦不见含容大旨巳上
叙斥异说竟。
正义开二一者正示二者释疑正示又二初通点含
容二别拣初𦦨且初通点者当知若明三藏其义定
无若明通教以名摩诃衍故须晓含容之旨此有于
二一者名含容二者义含容名含容者摩诃衍梵
语也含大多胜语既含三一言摩诃衍者实通别圆
三教之都名也二义含容者于中又有二义一者机
教含容二者经论含容且机教含容者通教一教通
有三机所谓因果俱通因通果不通通别通圆当知
然虽三机差别对藏分门含容三教故云摩诃衍故
云若通因果正是大小半满分门从此分门若三人
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者是满字门多所含容即开
为三一通二别三圆既标三教因果之位初释通教
部教¶ 第 81b 页 X57-0081.png
正是初门次释别圆皆云因通门得入者此乃对于
三藏分之总申通门虽有通后之机不出别圆二人
因果位也何者若藉通开导则见思并归别圆而断
若被接人先在通教断见或断思巳被接不定此文
乃约教总申更不约机别拣所以而知虽有三机差
别对藏分门总而申之不出通别圆三教是故须晓
此文乃是以教收机以机从教总申通门含容三教
故得名为摩诃衍也不见斯旨其文亦难不可见因
通门得入之言便将下通别圆通即谓是于藉通开
导上斥初师不晓文理者良在此也二经论含容者
当知大论通教乾慧初𦦨者由大品中只一初𦦨含
容三教故也既乃只一初𦦨含容三教而说遂使外
人三解不同所以大论引而申之天台辨而示之如
四念处云通教明乾慧非断道而为初𦦨者乃是论
主申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灯炷为初𦦨耳
(有据相似灯炷之言亦通名伏为断为初燄者不善消文)乃至下云而今不取三
地四地乃取乾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道为
初𦦨耳大师灼然判云乃是论主为申含容作此解
者故知由大品中只一初𦦨含容三教以乾慧明初
𦦨也若不含容三教则不明初𦦨请观申含容之言
斯言有以巳上总当通点含容 二别拣者此别无
说只是拣上通点而巳何者若欲知一家通教乾慧
明初𦦨者须得经论含容一义然此一义昔人不见
正示略竟。
三藏分之总申通门虽有通后之机不出别圆二人
因果位也何者若藉通开导则见思并归别圆而断
若被接人先在通教断见或断思巳被接不定此文
乃约教总申更不约机别拣所以而知虽有三机差
别对藏分门总而申之不出通别圆三教是故须晓
此文乃是以教收机以机从教总申通门含容三教
故得名为摩诃衍也不见斯旨其文亦难不可见因
通门得入之言便将下通别圆通即谓是于藉通开
导上斥初师不晓文理者良在此也二经论含容者
当知大论通教乾慧初𦦨者由大品中只一初𦦨含
容三教故也既乃只一初𦦨含容三教而说遂使外
人三解不同所以大论引而申之天台辨而示之如
四念处云通教明乾慧非断道而为初𦦨者乃是论
主申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灯炷为初𦦨耳
(有据相似灯炷之言亦通名伏为断为初燄者不善消文)乃至下云而今不取三
地四地乃取乾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道为
初𦦨耳大师灼然判云乃是论主为申含容作此解
者故知由大品中只一初𦦨含容三教以乾慧明初
𦦨也若不含容三教则不明初𦦨请观申含容之言
斯言有以巳上总当通点含容 二别拣者此别无
说只是拣上通点而巳何者若欲知一家通教乾慧
明初𦦨者须得经论含容一义然此一义昔人不见
正示略竟。
部教¶ 第 81c 页 X57-0081.png
次释十重之疑将欲愈显正义初疑曰四念处中因
有今来引證机教含容一义之文所以先引习应次
引大论然后结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今此云何崭
绝作两节用释曰须晓此中一段文理只由上文以
通对藏分门通教虽有差别之机总而申之不出通
别圆三教所以大师引经与论三教之文示摩诃衍
令知依经准论故知此中但取般若三教之文通可
引證对小立衍若不尔者上文三教因果通教乃从
八人见地方明断见下文引證却于乾慧初𦦨岂可
执于引證之文与上泯齐又复此中引习应通教文
巳判此是通通意然所以重著通字者只由此中乃
是示于摩诃衍含容三教之经文故上之通字得非
含容之异名乎夫如是则始晓下引證巳结云此是
通教通别通圆者即非藉通开导正是结上所明摩
诃衍门含容三教通别通圆也如何不晓文理便谓
结上藉通开导疑曰昔人据于法华玄文谓之被接
虽巳叙斥文如何消释曰此文正是答示大论申通
大品含容之旨何者当知别圆发真定在地住说则
各逗一机通教断见既通乾慧所以初𦦨亦可逗于
别圆之机是故大品含容而说只一乾慧初𦦨逗三
教机遂使大论以别圆入通而释故云通教为逗多
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含容取乾慧耳若其然者四
念处引论巳结云通别通圆即非藉通开导此文别
圆入通即非被接然藉通开导却亦谓之通别通圆
部教¶ 第 82a 页 X57-0082.png
被接亦谓之别圆入通但不可一槩而释也疑曰究
竟通教发真断见何故通在初地释曰通教断见有
利钝故如法华玄文云若钝者八人见地为初𦦨利
者乾慧即能断结故是初𦦨当知此文约利钝机正
示通教断见不定故得乾慧亦通初𦦨然此分利钝
不分接与不接在通教当教断见自有此利钝也若
断见巳自有被接者不被接者疑曰利者乾慧断见
是则伏道全无释曰利故虽尔伏道不无此则须约
借别十地名通十地伏道之义或借信入地或假立
七贤如法华文句记第二须者捡之疑曰今辨初𦦨
与夫借别十地名通十地同异如何释曰若约并由
般若含容其旨不别若辨异者今辨初𦦨含容三教
借别名通所名唯通故知旧学亦有直将借别名通
而辨者远矣疑曰利者即于乾慧初𦦨既通可接之
机何故一家三根被接但从三地四地巳去而判释
曰此约通教教门定位而说所以但从三地四地巳
去而判若大品者为含容故故以利人断见说在乾
慧为初𦦨也疑曰既通可接之机应是被接上文何
苦破他释曰上文正示奚尝分于接与不接思之可
解疑曰大品若说乾慧初𦦨亦逗别圆机者此则莫
成不定教相释曰灼然含容而说非说渐而得顿益
也然若约如来不思议智力亦何局哉疑曰乾慧明
初𦦨为亦逗钝机否释曰乾慧为含容故故明初𦦨
不妨通教教门伏断之位何也初地还名乾慧是故
竟通教发真断见何故通在初地释曰通教断见有
利钝故如法华玄文云若钝者八人见地为初𦦨利
者乾慧即能断结故是初𦦨当知此文约利钝机正
示通教断见不定故得乾慧亦通初𦦨然此分利钝
不分接与不接在通教当教断见自有此利钝也若
断见巳自有被接者不被接者疑曰利者乾慧断见
是则伏道全无释曰利故虽尔伏道不无此则须约
借别十地名通十地伏道之义或借信入地或假立
七贤如法华文句记第二须者捡之疑曰今辨初𦦨
与夫借别十地名通十地同异如何释曰若约并由
般若含容其旨不别若辨异者今辨初𦦨含容三教
借别名通所名唯通故知旧学亦有直将借别名通
而辨者远矣疑曰利者即于乾慧初𦦨既通可接之
机何故一家三根被接但从三地四地巳去而判释
曰此约通教教门定位而说所以但从三地四地巳
去而判若大品者为含容故故以利人断见说在乾
慧为初𦦨也疑曰既通可接之机应是被接上文何
苦破他释曰上文正示奚尝分于接与不接思之可
解疑曰大品若说乾慧初𦦨亦逗别圆机者此则莫
成不定教相释曰灼然含容而说非说渐而得顿益
也然若约如来不思议智力亦何局哉疑曰乾慧明
初𦦨为亦逗钝机否释曰乾慧为含容故故明初𦦨
不妨通教教门伏断之位何也初地还名乾慧是故
部教¶ 第 82b 页 X57-0082.png
不妨钝机以为伏道疑曰藉通开导约位定之为藉
一二为历始终释曰约人定之但至一二若断惑者
巳归别圆故然则若约般若所说乾慧十地逗三教
不一之机者亦可得云历十地也但若断惑巳非通
人然此初𦦨辨者虽多含容之旨曾未闻也宜乎识
者一为鉴之。
* 料拣借别名通
问妙玄中明通教位拣别教名唯有一番若止观中
明通教位何故乃有三番。
答先须了知般若说位通
别不定今家明此两教位次故须比决而释所以若
明通教位义则须取用别教位名准望而释若明别
教位义又须取用通教位名亦准望而释伹在别教
不作通教而拣之者良由不共二乘故也既知此巳
方晓妙玄自是以通教位义准望别教位名而释所
以但有一番者止观中有三番者此乃备立借别以
消经文不同妙玄用名比决故也然止观须备立三
番者当知此为破法遍中明破思假入空之位经中
所说既而不定必须备立消经故也若妙玄明位妙
只应约四教义门定位而辨是故不须备立三番借
别但用别名比决令位义分明而巳。
问别教初住巳断于见如何得以通教性地而为比
决。
答别教教旨诠中是故未破无明诸位望于地上
并名伏道所以得用通教性地比决也。
问既是由经中所说通别之位不定故须比决者若
一二为历始终释曰约人定之但至一二若断惑者
巳归别圆故然则若约般若所说乾慧十地逗三教
不一之机者亦可得云历十地也但若断惑巳非通
人然此初𦦨辨者虽多含容之旨曾未闻也宜乎识
者一为鉴之。
* 料拣借别名通
问妙玄中明通教位拣别教名唯有一番若止观中
明通教位何故乃有三番。
答先须了知般若说位通
别不定今家明此两教位次故须比决而释所以若
明通教位义则须取用别教位名准望而释若明别
教位义又须取用通教位名亦准望而释伹在别教
不作通教而拣之者良由不共二乘故也既知此巳
方晓妙玄自是以通教位义准望别教位名而释所
以但有一番者止观中有三番者此乃备立借别以
消经文不同妙玄用名比决故也然止观须备立三
番者当知此为破法遍中明破思假入空之位经中
所说既而不定必须备立消经故也若妙玄明位妙
只应约四教义门定位而辨是故不须备立三番借
别但用别名比决令位义分明而巳。
问别教初住巳断于见如何得以通教性地而为比
决。
答别教教旨诠中是故未破无明诸位望于地上
并名伏道所以得用通教性地比决也。
问既是由经中所说通别之位不定故须比决者若
部教¶ 第 82c 页 X57-0082.png
至消经何故但云借别名通而无借通名别之说。
答
别位名义教门自足不须借通以通教或开果向以
为六位于菩萨则位名不足故须借别故荆溪云人
多不见谓通义足何须借别。
问单借十地初地断见者是为利入为是钝入若云
钝人据妙玄判钝者须至三四地若云利人利人不
制十地若制十地何故妙玄云以根利故故不制位。
答大品为利根人说初地断见者然今家若作单借
十地名通十地消之须用断思为六亦无妨为利者
制十地位若妙玄据大论不作单借别教十地而消
不开断思为六位故故不可以通教教门十地为利
根制也若其制为利人位者是则七地成佛无十地
也然又须知虽云利故不制或以通教教门十地往
判还备有也所以利钝虽殊智断不别如释签云教
门具有利人不制即此意也。
问如常所辩通教借别名通故立两地断见者何故
止观名通家共位中唯借欢喜一地之名名通三四
若尔显借别名则无两地义通却有两地断见。
答借
别之名固非一向然所借虽三四名殊而所名乃义
同一地所名所借理不相违。
问借别名通之位既别为菩萨何故止观有一番借
别而云判三人位。
答虽为菩萨借别奈何所名之位
本是三人共十地故故云判三人位也然第三番借
别所名之位亦是通家三乘共位而特标名通家菩
答
别位名义教门自足不须借通以通教或开果向以
为六位于菩萨则位名不足故须借别故荆溪云人
多不见谓通义足何须借别。
问单借十地初地断见者是为利入为是钝入若云
钝人据妙玄判钝者须至三四地若云利人利人不
制十地若制十地何故妙玄云以根利故故不制位。
答大品为利根人说初地断见者然今家若作单借
十地名通十地消之须用断思为六亦无妨为利者
制十地位若妙玄据大论不作单借别教十地而消
不开断思为六位故故不可以通教教门十地为利
根制也若其制为利人位者是则七地成佛无十地
也然又须知虽云利故不制或以通教教门十地往
判还备有也所以利钝虽殊智断不别如释签云教
门具有利人不制即此意也。
问如常所辩通教借别名通故立两地断见者何故
止观名通家共位中唯借欢喜一地之名名通三四
若尔显借别名则无两地义通却有两地断见。
答借
别之名固非一向然所借虽三四名殊而所名乃义
同一地所名所借理不相违。
问借别名通之位既别为菩萨何故止观有一番借
别而云判三人位。
答虽为菩萨借别奈何所名之位
本是三人共十地故故云判三人位也然第三番借
别所名之位亦是通家三乘共位而特标名通家菩
部教¶ 第 83a 页 X57-0083.png
萨位者约所名位立忍名故又复须知所明借中虽
无忍名据下料拣验知是立忍位也。
问妙玄名别义通何故不作止观中云借别名通而
但谓之用者有何所以。
答妙玄是大师用与止观正
是消经借别巳如向辨各有所以。
问名别义通与借别名通同异云何。
答若了向说不
须此问为未晓者更为拣之须知若云名别义通者
其名甚通别立忍名准望别名借别名通并得谓之
名别义通然虽名通而通别之名不可不拣若立忍
名谓之名别义通者此以菩萨对二乘言也若准望
别名借别名通谓之名别义通者即是别教之别通
教之通。
问今家借别名通所以立者为消经也然究经中何
故如此若云机宜借别名通既有两关毕竟是何教
机宜若非机宜何故如此。
答经中如此深有所以当
知借别出乎般若今据祖师所引自般若外无有一
文以此而知只由般若明摩诃衍义凡有所说含容
三教是故位次通别不定是故今家或作比决而释
或作借别而消方信祖师通经亦未尝独断然般若
所说虽含容三教而不可以通别对圆而比决者偏
圆不同故也又复无借圆之说者圆本无位故也若
然者经旨教义于兹灿然。
问古人无今家四教教义何故辅行云人多不见谓
通义足何须借别。
答古人虽无今家教义而据他所
无忍名据下料拣验知是立忍位也。
问妙玄名别义通何故不作止观中云借别名通而
但谓之用者有何所以。
答妙玄是大师用与止观正
是消经借别巳如向辨各有所以。
问名别义通与借别名通同异云何。
答若了向说不
须此问为未晓者更为拣之须知若云名别义通者
其名甚通别立忍名准望别名借别名通并得谓之
名别义通然虽名通而通别之名不可不拣若立忍
名谓之名别义通者此以菩萨对二乘言也若准望
别名借别名通谓之名别义通者即是别教之别通
教之通。
问今家借别名通所以立者为消经也然究经中何
故如此若云机宜借别名通既有两关毕竟是何教
机宜若非机宜何故如此。
答经中如此深有所以当
知借别出乎般若今据祖师所引自般若外无有一
文以此而知只由般若明摩诃衍义凡有所说含容
三教是故位次通别不定是故今家或作比决而释
或作借别而消方信祖师通经亦未尝独断然般若
所说虽含容三教而不可以通别对圆而比决者偏
圆不同故也又复无借圆之说者圆本无位故也若
然者经旨教义于兹灿然。
问古人无今家四教教义何故辅行云人多不见谓
通义足何须借别。
答古人虽无今家教义而据他所
部教¶ 第 83b 页 X57-0083.png
明之位由不了借别之说以今家教义往判故云谓
通义足。
问止观中第一番列始终借于别教一教位名若然
者与第三番如何拣之。
答虽并为菩萨而经中或开
通位自有此之两番不同所以大师如此明之若究
经中意者却须约机宜不一伸之如荆溪云通教机
杂故知非止三乘而巳于三乘中又有不一之机故
不可局。
问借别名通别见义长须立两地断见此则常谈若
不借别何故当教自分两地荆溪虽云三乘共故虽
促复长未审出何诚教。
答三乘共故则诸部有文虽
促复长乃荆溪示义何者须知三乘同不出入观而
断见虽促于不出入观中既三乘共行不无利钝是
故有乎复长之义所以此教教门从容立两地也然
立位虽长断见还促促者以皆用不出入观故也。
山家义苑卷下(终)
通义足。
问止观中第一番列始终借于别教一教位名若然
者与第三番如何拣之。
答虽并为菩萨而经中或开
通位自有此之两番不同所以大师如此明之若究
经中意者却须约机宜不一伸之如荆溪云通教机
杂故知非止三乘而巳于三乘中又有不一之机故
不可局。
问借别名通别见义长须立两地断见此则常谈若
不借别何故当教自分两地荆溪虽云三乘共故虽
促复长未审出何诚教。
答三乘共故则诸部有文虽
促复长乃荆溪示义何者须知三乘同不出入观而
断见虽促于不出入观中既三乘共行不无利钝是
故有乎复长之义所以此教教门从容立两地也然
立位虽长断见还促促者以皆用不出入观故也。
山家义苑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