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教證¶ 第 62b 页
No. 955
复宗集下
东掖白莲 与咸 述
* 教證
* 方便
* 尘沙
* 辨净土修證
* 教證
荆溪有云前之两教教證俱权圆教教證俱皆是实
别教教权證实意稍难晓人多迷之是故今家借用
地论教證之义以消别门遂有约行约说四种之相
原乎山家借用者止为别教教权證实非位难明以
地论中教道是权證道是实义颇相当可以借用而
为判释因例诸教当分行位亦有权实义皆可通故
义例云教證二道本在别教亦可通用乃分二意约
说约證所以通用者教證二道也乃分二意者别教
之中须明四种也旧来先达说此甚多明之者寡予
于此义迟疑甚久因思而得乃见旧来云云之论皆
所未然旧来分别约行教證皆以地前为教登地为
證约说教證莫不皆云为地前说一教始终名约说
教道说十地法名约说證道虽各行章藻但约行教
复宗集下
东掖白莲 与咸 述
* 教證
* 方便
* 尘沙
* 辨净土修證
* 教證
荆溪有云前之两教教證俱权圆教教證俱皆是实
别教教权證实意稍难晓人多迷之是故今家借用
地论教證之义以消别门遂有约行约说四种之相
原乎山家借用者止为别教教权證实非位难明以
地论中教道是权證道是实义颇相当可以借用而
为判释因例诸教当分行位亦有权实义皆可通故
义例云教證二道本在别教亦可通用乃分二意约
说约證所以通用者教證二道也乃分二意者别教
之中须明四种也旧来先达说此甚多明之者寡予
于此义迟疑甚久因思而得乃见旧来云云之论皆
所未然旧来分别约行教證皆以地前为教登地为
證约说教證莫不皆云为地前说一教始终名约说
教道说十地法名约说證道虽各行章藻但约行教
教證¶ 第 62c 页 X57-0062.png
證并约说教道众皆同之唯约说證道或云说十地
圆融或云说十地隔历此为异尔今之所论与昔永
殊以经论明之以祖文考之方见今说得乎正当今
此先且考覈旧说灼见未是方显今义与祖文合且
如别教从始至终五十二位而谈四种者以地前为
约行教道登地为约行證道及乎约说教證又以说
一教始终为约说教道说十地法为约说證道夫如
是祇是三种有行位可收(以地前地地上分三种故)一种是通途
说法(约说教道说一教故)是则只消借三种来判别门行位何
用约说教道耶则见借此一种用判何位有何功能
只如诸教如来说法莫不皆为初心之人说其本教
始终行位亦须尽是约说教道又何但四教行位如
此只如如来一代说法大藏之中经律论等莫不皆
是如来金口所宣菩萨圣人代佛宣说行位智断应
须皆是约说教道以其无非尽为初心之人说行位
等法故何其不达之甚曾不少作如此思惟而考覈
之乎非但今家借用无功亦见地持说义通谩而非
简要何用借为又只如约说證道既以一教始终皆
是约说教道则十地巳在其中又以十地为约说證
道则如来两番说法耶亦使诸位义皆两属诸师所
以有作十地圆融者有作十地隔历者意以两番说
法而分二义以谓约说教道说十地隔历约说證道
说十地圆融为欲于一行位分其二义不免须作此
释推其病源在乎不晓二种名目而谓约行者从行
圆融或云说十地隔历此为异尔今之所论与昔永
殊以经论明之以祖文考之方见今说得乎正当今
此先且考覈旧说灼见未是方显今义与祖文合且
如别教从始至终五十二位而谈四种者以地前为
约行教道登地为约行證道及乎约说教證又以说
一教始终为约说教道说十地法为约说證道夫如
是祇是三种有行位可收(以地前地地上分三种故)一种是通途
说法(约说教道说一教故)是则只消借三种来判别门行位何
用约说教道耶则见借此一种用判何位有何功能
只如诸教如来说法莫不皆为初心之人说其本教
始终行位亦须尽是约说教道又何但四教行位如
此只如如来一代说法大藏之中经律论等莫不皆
是如来金口所宣菩萨圣人代佛宣说行位智断应
须皆是约说教道以其无非尽为初心之人说行位
等法故何其不达之甚曾不少作如此思惟而考覈
之乎非但今家借用无功亦见地持说义通谩而非
简要何用借为又只如约说證道既以一教始终皆
是约说教道则十地巳在其中又以十地为约说證
道则如来两番说法耶亦使诸位义皆两属诸师所
以有作十地圆融者有作十地隔历者意以两番说
法而分二义以谓约说教道说十地隔历约说證道
说十地圆融为欲于一行位分其二义不免须作此
释推其病源在乎不晓二种名目而谓约行者从行
教證¶ 第 63a 页 X57-0063.png
人履历边得名约说者从如来说法边得名因兹错
解致使所说行位判摄遂成讹谬此病来久后人循
习认非为是曾不省悟四教之中莫非说法莫非履
行何故此义独在于别虽皆例通别本正用凡论教
义先正其名名或不正于义成壅须知签云前文约
行后文约教辅行云一者约行二者约说义例云约
说约證故知诸文于约行教證或云约行或云约證
盖从有人历位修行有人證果故云约證于约说教
證或云约教或云约说盖从但有其教无人历位无
人證果虚有其说以诱物机故云约说非谓取如来
说法而为约说也伹是教门方便权设其说谓之约
说若于二种名目不正附名说义悉皆颠错若解约
说但是有教无人则教證之道斯过半矣既知此巳
方可与论四种行位配对别教五十二位以消别门
坦然明白约行教證者地前属教登地属證此如玄
签辅行明文分之显然可见人皆共许略无所惑约
说教證者人多迷之故今须以行位分定乃验昔说
皆所未达须知以十地始终为约说教道以妙觉一
位为约说證道方见以此四种教證判释别教一教
行位不相混滥是则于别教中约行教證是真似义
则以地前与登地对论约说教證是分极义则以十
地与妙觉对论约行约说既各有其位次分齐则免
一位义有两属且如何见约说教證从地上去不涉
地前祖师明文非不白直有眼之者显然自迷今为
解致使所说行位判摄遂成讹谬此病来久后人循
习认非为是曾不省悟四教之中莫非说法莫非履
行何故此义独在于别虽皆例通别本正用凡论教
义先正其名名或不正于义成壅须知签云前文约
行后文约教辅行云一者约行二者约说义例云约
说约證故知诸文于约行教證或云约行或云约證
盖从有人历位修行有人證果故云约證于约说教
證或云约教或云约说盖从但有其教无人历位无
人證果虚有其说以诱物机故云约说非谓取如来
说法而为约说也伹是教门方便权设其说谓之约
说若于二种名目不正附名说义悉皆颠错若解约
说但是有教无人则教證之道斯过半矣既知此巳
方可与论四种行位配对别教五十二位以消别门
坦然明白约行教證者地前属教登地属證此如玄
签辅行明文分之显然可见人皆共许略无所惑约
说教證者人多迷之故今须以行位分定乃验昔说
皆所未达须知以十地始终为约说教道以妙觉一
位为约说證道方见以此四种教證判释别教一教
行位不相混滥是则于别教中约行教證是真似义
则以地前与登地对论约说教證是分极义则以十
地与妙觉对论约行约说既各有其位次分齐则免
一位义有两属且如何见约说教證从地上去不涉
地前祖师明文非不白直有眼之者显然自迷今为
教證¶ 第 63b 页 X57-0063.png
指出今义有归签云依教道义以四悉檀说登地法
名为教道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辅行云二者约
说为地前说始终属教此则明以地上之法而为教
道不涉地前昔人皆于辅行之文错解始终为一教
始终故成谬妄殊不知所谓始终者乃十地始终非
一教始终也何以知之今引地论本文照之方见今
说诚为得旨地论中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说十地
法有二十句第十一句云又有菩萨十地始终故论
中云所谓得菩萨十地始终此根本始终(乃至)十义始
终论文明说十地始终非一教也岂非此等明文以
十地为约说教道签云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正
此之谓也何曾以约说教道通地前人不见之便以
一教始终而消其文几许误哉往往人见有仍存之
说便认地前巳是教道地上仍存岂非一教始终皆
为约说教道殊不晓荆溪意谓地前是约行教道地
上自是證道今以十地犹属约说教道岂非地上仍
存教道耶乃见地前为约行教道地上为约说教道
愈更分明约说證道指妙觉位者此如签云若说十
地巳證之法即證道也既云巳證且指谁是巳證十
地之人等觉一位或有或无诸文开合今置不论正
指妙觉果人为巳證十地之者但请研详巳之一字
乃见今立符文合义何以知之又妙玄云道场所得
法即證道明义道场所得岂非妙觉乎即辅行中断
十二品无明名为妙觉此等正是约说證道岂有断
名为教道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辅行云二者约
说为地前说始终属教此则明以地上之法而为教
道不涉地前昔人皆于辅行之文错解始终为一教
始终故成谬妄殊不知所谓始终者乃十地始终非
一教始终也何以知之今引地论本文照之方见今
说诚为得旨地论中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说十地
法有二十句第十一句云又有菩萨十地始终故论
中云所谓得菩萨十地始终此根本始终(乃至)十义始
终论文明说十地始终非一教也岂非此等明文以
十地为约说教道签云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正
此之谓也何曾以约说教道通地前人不见之便以
一教始终而消其文几许误哉往往人见有仍存之
说便认地前巳是教道地上仍存岂非一教始终皆
为约说教道殊不晓荆溪意谓地前是约行教道地
上自是證道今以十地犹属约说教道岂非地上仍
存教道耶乃见地前为约行教道地上为约说教道
愈更分明约说證道指妙觉位者此如签云若说十
地巳證之法即證道也既云巳證且指谁是巳證十
地之人等觉一位或有或无诸文开合今置不论正
指妙觉果人为巳證十地之者但请研详巳之一字
乃见今立符文合义何以知之又妙玄云道场所得
法即證道明义道场所得岂非妙觉乎即辅行中断
十二品无明名为妙觉此等正是约说證道岂有断
教證¶ 第 63c 页 X57-0063.png
十二品无明之佛耶从别教说佛但只断十二品尔
自初地同圆从实證说初地即同初住故知地上巳
去但有其教无行證人从此则以十地为教道妙觉
为證道既实无人伹有其教此等行位皆成虚设若
教若證皆名约说也只为别教权实难明故借彼义
以消别门方见四种借义有功从来先达昧之久矣
知此义者出自于今非谓自矜乃合祖意嗟乎此旨
祖师甚明人何自暗今既获见岂不欢欣故知一家
借彼四种用判一教且无位位两属之过又无借义
无功之咎仍无诸教滥通之失请学教者试以公心
而考详焉问约说教道既约十地始终是则初地应
是约说教道之始且约行證道又是初地岂非一地
仍有两属若谓不然应约说教道只可谈九地始终
不应云十答此之一位乃一教之进否圆别之分岐
诚不易解人多迷之借彼判释深有所以盖由初心
禀教以十二品无明尽为极果之位以初地一品为
分果之證及乎入地一品才亡洞见圆理初地即是
初住虽同初住以从地前历位修證而来且从期心
实證以说乃是别教證道之位若从入地同住即属
圆初住人非复受别初地之职则初地一位亦是无
人还成虚设是故此位仍属教道故止观云因中有
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无行證人若破无明登初
地时即是圆家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
尔况复后果辅行云初地尚无何况后果初地入住
自初地同圆从实證说初地即同初住故知地上巳
去但有其教无行證人从此则以十地为教道妙觉
为證道既实无人伹有其教此等行位皆成虚设若
教若證皆名约说也只为别教权实难明故借彼义
以消别门方见四种借义有功从来先达昧之久矣
知此义者出自于今非谓自矜乃合祖意嗟乎此旨
祖师甚明人何自暗今既获见岂不欢欣故知一家
借彼四种用判一教且无位位两属之过又无借义
无功之咎仍无诸教滥通之失请学教者试以公心
而考详焉问约说教道既约十地始终是则初地应
是约说教道之始且约行證道又是初地岂非一地
仍有两属若谓不然应约说教道只可谈九地始终
不应云十答此之一位乃一教之进否圆别之分岐
诚不易解人多迷之借彼判释深有所以盖由初心
禀教以十二品无明尽为极果之位以初地一品为
分果之證及乎入地一品才亡洞见圆理初地即是
初住虽同初住以从地前历位修證而来且从期心
实證以说乃是别教證道之位若从入地同住即属
圆初住人非复受别初地之职则初地一位亦是无
人还成虚设是故此位仍属教道故止观云因中有
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无行證人若破无明登初
地时即是圆家初住位非复别家初地位也初地尚
尔况复后果辅行云初地尚无何况后果初地入住
教證¶ 第 64a 页 X57-0064.png
此为正文于教道文不须疑也是故初地从教道边
亦实无人得云十地始终从證道边得是别人来入
此位證道之言其实同于初住受称可宜思之方识
教證问若以有教无人为约说教證且前二教果佛
亦是有教无人亦应得是约说證道耶答教證二道
本为别教教权證实所以借用若例诸教亦可通用
有约行教證也更以义求果佛亦可通是约说證道
以亦无人从因修證今所不尔者非教證借用之正
意故以前教果本是一佛垂为三迹今且借用以释
别教教权證实用判行位权实之相馀非其要何用
借为人不见之便以四种教證例通四教者未达斯
旨也又见义例之文亦可通用乃分二意便以四教
一槩通四种者迷兹之文也如前巳释今亦通用者
教證二道以判权实也分二意者正语别教之中约
说约行也思之可知问约说證道权耶实耶若云是
权玄文借彼两种以證实部若云是实既但有教无
行證人如何是实答旧说皆云约说證道说十地圆
融如神智搜玄云约说證道能说之人是圆教佛所
说之法是圆融法所被之人是别向圆修人元师随
释云约说證道被别地前住行向位圆实机发如来
应之故说十地圆融之法被而接之伦师精微云复
有一类地前宜闻證道圆融附昔所禀十地隔历点
示圆融称为约说證道此等所说皆云说十地圆融
之法是实以今所判照之其可得乎则全未识约说
亦实无人得云十地始终从證道边得是别人来入
此位證道之言其实同于初住受称可宜思之方识
教證问若以有教无人为约说教證且前二教果佛
亦是有教无人亦应得是约说證道耶答教證二道
本为别教教权證实所以借用若例诸教亦可通用
有约行教證也更以义求果佛亦可通是约说證道
以亦无人从因修證今所不尔者非教證借用之正
意故以前教果本是一佛垂为三迹今且借用以释
别教教权證实用判行位权实之相馀非其要何用
借为人不见之便以四种教證例通四教者未达斯
旨也又见义例之文亦可通用乃分二意便以四教
一槩通四种者迷兹之文也如前巳释今亦通用者
教證二道以判权实也分二意者正语别教之中约
说约行也思之可知问约说證道权耶实耶若云是
权玄文借彼两种以證实部若云是实既但有教无
行證人如何是实答旧说皆云约说證道说十地圆
融如神智搜玄云约说證道能说之人是圆教佛所
说之法是圆融法所被之人是别向圆修人元师随
释云约说證道被别地前住行向位圆实机发如来
应之故说十地圆融之法被而接之伦师精微云复
有一类地前宜闻證道圆融附昔所禀十地隔历点
示圆融称为约说證道此等所说皆云说十地圆融
之法是实以今所判照之其可得乎则全未识约说
教證¶ 第 64b 页 X57-0064.png
之旨唯假名湛师有云四种教證三种是权一种是
实唯约行證道是实约说證道亦应是权若尔何以
證实有二义故一者以权證实故特云借若一向是
实何须云借二者相带为證故云及以證道然此一
说能知三权一实犹胜诸师然亦不识约说證道是
妙觉位似是而非今所不取诸师所论全然无识若
谓为圆修人说圆融法何名入地自證权门自开耶
若谓是被接人是何等接若圆接别应说圆教五十
二位圆融之法何用十地圆融耶若是别接正如荆
溪破云成别接别如此被接三接不收故知昔说一
何颠倒须知约说證道既是妙觉有教无人亦属权
摄所以引證实部者且附彼部以两證是实两教是
权以借彼义用證实部亦是且依诸教分极之义乃
以果證为实故得引證尔但得今意以分教證无往
不达问辅行但明三种不论约说證道其义乃略签
文备明四种何以却指之云备如辅行答旧释此妨
说者甚多或云互有广略或云名略文广并皆不得
约说教證之旨所以异说应知辅行亦明四种如云
破十二品无明名为妙觉此即约说證道昔人不晓
此之一种位在妙觉不识辅行四种教證备全妄生
穿凿若得此意四种义全引文又广所以签文以略
指广何所致疑亦不用此妨以此而知荆溪秉笔坦
然明白何曾迂曲人自不晓遂失祖意问止观云别
教止观亦顿亦渐初心知中故名亦顿涉方便入故
实唯约行證道是实约说證道亦应是权若尔何以
證实有二义故一者以权證实故特云借若一向是
实何须云借二者相带为證故云及以證道然此一
说能知三权一实犹胜诸师然亦不识约说證道是
妙觉位似是而非今所不取诸师所论全然无识若
谓为圆修人说圆融法何名入地自證权门自开耶
若谓是被接人是何等接若圆接别应说圆教五十
二位圆融之法何用十地圆融耶若是别接正如荆
溪破云成别接别如此被接三接不收故知昔说一
何颠倒须知约说證道既是妙觉有教无人亦属权
摄所以引證实部者且附彼部以两證是实两教是
权以借彼义用證实部亦是且依诸教分极之义乃
以果證为实故得引證尔但得今意以分教證无往
不达问辅行但明三种不论约说證道其义乃略签
文备明四种何以却指之云备如辅行答旧释此妨
说者甚多或云互有广略或云名略文广并皆不得
约说教證之旨所以异说应知辅行亦明四种如云
破十二品无明名为妙觉此即约说證道昔人不晓
此之一种位在妙觉不识辅行四种教證备全妄生
穿凿若得此意四种义全引文又广所以签文以略
指广何所致疑亦不用此妨以此而知荆溪秉笔坦
然明白何曾迂曲人自不晓遂失祖意问止观云别
教止观亦顿亦渐初心知中故名亦顿涉方便入故
教證¶ 第 64c 页 X57-0064.png
名亦渐亦顿之顿圆中耶但中耶若云但中非今顿
义若谓圆中初心之人如何能知辅行云前之三教
不知圆理故也此义如何答旧来多云知但中也中
道法体与圆中同故云亦顿近有人云不然此云知
中名亦顿者正约渐顿止观以简偏圆须以圆中为
顿别教初心义应两种有禀教之初心有初地之初
心今约初地亦云初心例如初住名初发心住今此
乃指初地知中證道同圆名为亦顿故止观次文云
进破无明入初地證道是顿也辅行云前三不知圆
理者禀教之初心也止观前后并以初地为顿者即
初地初心也然此一说一往闻之似如可釆细而覈
之大有失旨违文背义者多矣此盖不识别教教旨
致于别教教义难明先明别教教旨次点示佗失且
别教者别圆两教同诠中理亦谈三谛亦破无明亦
显三德亦知百界分身作佛亦解一中无量无量中
一此教初心禀教之者便解五十二位功德所说法
门非不圆妙如华严会同闻佛说承禀佛旨伹有次
第不次第之殊遂分两教斯盖别人解之不到不及
于圆遂成别教只如古来诸师所解三身三德非不
圆妙今家乃以不谈性具尽判属别所以尔者荆溪
云但知果上融通不知众生理本虽知圆融一多相
即不思议理乃谓将来果上有此功勋不知初心与
果地一不解果法全在因心所解圆融期心初地使
此圆融遂成隔历虽有即名而无即义虽解中道判
义若谓圆中初心之人如何能知辅行云前之三教
不知圆理故也此义如何答旧来多云知但中也中
道法体与圆中同故云亦顿近有人云不然此云知
中名亦顿者正约渐顿止观以简偏圆须以圆中为
顿别教初心义应两种有禀教之初心有初地之初
心今约初地亦云初心例如初住名初发心住今此
乃指初地知中證道同圆名为亦顿故止观次文云
进破无明入初地證道是顿也辅行云前三不知圆
理者禀教之初心也止观前后并以初地为顿者即
初地初心也然此一说一往闻之似如可釆细而覈
之大有失旨违文背义者多矣此盖不识别教教旨
致于别教教义难明先明别教教旨次点示佗失且
别教者别圆两教同诠中理亦谈三谛亦破无明亦
显三德亦知百界分身作佛亦解一中无量无量中
一此教初心禀教之者便解五十二位功德所说法
门非不圆妙如华严会同闻佛说承禀佛旨伹有次
第不次第之殊遂分两教斯盖别人解之不到不及
于圆遂成别教只如古来诸师所解三身三德非不
圆妙今家乃以不谈性具尽判属别所以尔者荆溪
云但知果上融通不知众生理本虽知圆融一多相
即不思议理乃谓将来果上有此功勋不知初心与
果地一不解果法全在因心所解圆融期心初地使
此圆融遂成隔历虽有即名而无即义虽解中道判
教證¶ 第 65a 页 X57-0065.png
之成但教权故以中道在初地显故但理实故所解
中道圆融一如故中从理实是同故名亦顿从教权
是但故名亦渐别教教旨不易研详每见学人凡说
别教所谓但中者如云外月似出水华往往将别教
人所解法门不及通教以通教人解知即空不待扸
尽即知诸法当体虚幻便解即空岂可别教诠中道
理不及即空一何可嗟须晓别圆两人同一座席同
闻佛说不思议理同禀中道双照双遮三德三身无
不洞解所以分两教者以此妙德期心在果方乃能
證所以此教所有圆妙非因心法有此不到遂成别
人所修之行成次第行此教之旨人多迷之次点佗
失略有四非一无理可诠若谓初心知中指初地者
未审禀教之时诠于何理此人禀教以何为期无果
可望良亦可嗟若谓但中未审以何为但中耶如前
所论往往此人不及通教二公违辅行以辅行中释
此乃云解顿行渐解但知于顿理而巳行必经历恒
沙劫数既曰解但知于顿理而巳此是初地之解耶
禀教初心之解耶若云初地初地巳證圆顿之理何
云解但知之而巳验知荆溪正约禀教初心但能知
此顿理而巳未能依理顿行故云而巳岂非的指初
禀之心料想此人不曾看至辅行之文作兹谬释有
眼之人略会看读才见此文必知须以禀教初心而
为亦顿如何夐指初地为初心耶岂是止观辅行之
文意乎故知此释灼然谬妄三迷于止观止观简于
中道圆融一如故中从理实是同故名亦顿从教权
是但故名亦渐别教教旨不易研详每见学人凡说
别教所谓但中者如云外月似出水华往往将别教
人所解法门不及通教以通教人解知即空不待扸
尽即知诸法当体虚幻便解即空岂可别教诠中道
理不及即空一何可嗟须晓别圆两人同一座席同
闻佛说不思议理同禀中道双照双遮三德三身无
不洞解所以分两教者以此妙德期心在果方乃能
證所以此教所有圆妙非因心法有此不到遂成别
人所修之行成次第行此教之旨人多迷之次点佗
失略有四非一无理可诠若谓初心知中指初地者
未审禀教之时诠于何理此人禀教以何为期无果
可望良亦可嗟若谓但中未审以何为但中耶如前
所论往往此人不及通教二公违辅行以辅行中释
此乃云解顿行渐解但知于顿理而巳行必经历恒
沙劫数既曰解但知于顿理而巳此是初地之解耶
禀教初心之解耶若云初地初地巳證圆顿之理何
云解但知之而巳验知荆溪正约禀教初心但能知
此顿理而巳未能依理顿行故云而巳岂非的指初
禀之心料想此人不曾看至辅行之文作兹谬释有
眼之人略会看读才见此文必知须以禀教初心而
为亦顿如何夐指初地为初心耶岂是止观辅行之
文意乎故知此释灼然谬妄三迷于止观止观简于
教證¶ 第 65b 页 X57-0065.png
偏圆凡有多向前约四句简次约四法简后约不定
等简四句即以理教对简故辅行中藏通即取设教
之意而得渐名别教即取解知顿理而名亦顿于四
法中有两种四法初约教观行證辅行云且约教證
二道以释四法又云前之四法将于三法对證以简
次则合观入教三法对教以简权实故知止观约四
句简乃以初心禀教便知初地證此顿理则教渐理
顿名亦顿亦渐次约教證方是至初地时證其实理
名为亦顿地前亦渐后之四法乃以有教无人以分
顿渐诸科各有一义以拣顿渐不可以四句一科贯
下而云初地为初心也岂非违止观之文乎四失于
地位初心之言须指十信初禀而为初心如止观次
文云通别中初心乃至后心对后心说初心须指始
初之心一家不曾以初地为初心公然违背妄作此
释一何可笑须知此教亦顿之位固在初地初心能
知者指始初禀教之心便知将来初地之上有此顿
證期心于彼證圆融法是故指此以为后果后果之
言通至妙觉皆在初心之所期指也故知此释诚无
所取自误误人过莫大焉教證之说人多异论并由
不达别教教旨今之所辨义符祖意后之贤达必有
藻鉴。
* 方便
法华方便品人或问云文谈真实题标方便何总别
之不贯昔来说者异论纷然广立义门各盈章藻予
等简四句即以理教对简故辅行中藏通即取设教
之意而得渐名别教即取解知顿理而名亦顿于四
法中有两种四法初约教观行證辅行云且约教證
二道以释四法又云前之四法将于三法对證以简
次则合观入教三法对教以简权实故知止观约四
句简乃以初心禀教便知初地證此顿理则教渐理
顿名亦顿亦渐次约教證方是至初地时證其实理
名为亦顿地前亦渐后之四法乃以有教无人以分
顿渐诸科各有一义以拣顿渐不可以四句一科贯
下而云初地为初心也岂非违止观之文乎四失于
地位初心之言须指十信初禀而为初心如止观次
文云通别中初心乃至后心对后心说初心须指始
初之心一家不曾以初地为初心公然违背妄作此
释一何可笑须知此教亦顿之位固在初地初心能
知者指始初禀教之心便知将来初地之上有此顿
證期心于彼證圆融法是故指此以为后果后果之
言通至妙觉皆在初心之所期指也故知此释诚无
所取自误误人过莫大焉教證之说人多异论并由
不达别教教旨今之所辨义符祖意后之贤达必有
藻鉴。
* 方便
法华方便品人或问云文谈真实题标方便何总别
之不贯昔来说者异论纷然广立义门各盈章藻予
教證¶ 第 65c 页 X57-0065.png
每于此研味思究求其诸说曲而不直未合佛祖一
贯之意细而求之果见经文不标真实特题方便深
有所以若标真实却见经中总别不贯何者释迦世
尊从大通佛所为此一类结缘中间种种调熟经无
量劫施种种化诱之摄之用无数慈悲权巧覆护来
至今日方得此类心巳淳熟闻佛所说不起毁谤方
畅如来出世本怀所施功力今日成就不至唐丧岂
不欢喜而畅悦之故至于今将欲授记先乃称叹方
便之功叙述昔来诱摄之力是故此经乃是算数孔
目故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谕言教无数方
便引导众生五佛章中一一皆云无数方便以方便
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令入佛慧是我方便诸佛亦
然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所称叹者非叹真实乃叹方
便善巧之功不易成就经文品初叹方便云其智慧
门难解难入门即方便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亦是方
便品末叹云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故知一品始终皆是称叹方便题中从此所叹方便
为方便品经文虽说所显真实推功并由方便之力
得至于此在昔正用施设之时隐覆秘护不令觉知
住于化城自谓真实今日闻说方知如来机变巧用
省悟昔日所證非真是我等咎非世尊也自非如此
善巧化用何由今日获大利益方知如来真大导师
诱引一切令入佛慧是则佛所称叹乃是叹方便之
功机所感激亦是荷方便之化因于方便得契真实
贯之意细而求之果见经文不标真实特题方便深
有所以若标真实却见经中总别不贯何者释迦世
尊从大通佛所为此一类结缘中间种种调熟经无
量劫施种种化诱之摄之用无数慈悲权巧覆护来
至今日方得此类心巳淳熟闻佛所说不起毁谤方
畅如来出世本怀所施功力今日成就不至唐丧岂
不欢喜而畅悦之故至于今将欲授记先乃称叹方
便之功叙述昔来诱摄之力是故此经乃是算数孔
目故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谕言教无数方
便引导众生五佛章中一一皆云无数方便以方便
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令入佛慧是我方便诸佛亦
然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所称叹者非叹真实乃叹方
便善巧之功不易成就经文品初叹方便云其智慧
门难解难入门即方便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亦是方
便品末叹云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故知一品始终皆是称叹方便题中从此所叹方便
为方便品经文虽说所显真实推功并由方便之力
得至于此在昔正用施设之时隐覆秘护不令觉知
住于化城自谓真实今日闻说方知如来机变巧用
省悟昔日所證非真是我等咎非世尊也自非如此
善巧化用何由今日获大利益方知如来真大导师
诱引一切令入佛慧是则佛所称叹乃是叹方便之
功机所感激亦是荷方便之化因于方便得契真实
教證¶ 第 66a 页 X57-0066.png
方便之功实难思议是故殷勤之所称叹此是经家
妙会佛心品标方便不亦宜乎何得乃云文谈真实
总别不贯更借世间譬谕显之如世良将受国重任
提百万师敌除强虏百万之众性命死活国家大事
社稷存亡皆在主将一人之手苟或计谋不深智略
不广适时所用机策不密如何可以当兹重任或小
不利所害非轻殆乎一且破虏灭敌立大功勋成国
大事保全师众存定社稷主将之心岂不欢庆而快
悦之功既立矣堪对广众称叹权谋施此机巧能成
大事前来正当运谋之时机密所用决不可泄既巳
成巧方可对众称扬赞叹如孙膑减灶韩信弃旗张
禄隐名陈平反问之类皆上将善巧机密能与国家
安邦定业在佛亦尔然佛不思议化故不可以世间
小事而恻圣用为未了者借事比□佛为机缘施善
巧破魔军当正用时机密隐秘不令觉知今既成功
来至法华赏功付业并曰方便即显真实方便有显
实之功是故殷勤之所称叹从此题品可不伟哉何
得以总别不贯而兴难辞经家傥或以真实题品反
成总别不贯今山家以三种释方便甚合佛旨虽有
三种并以三教而为方便三教是一今昔有殊在昔
用此施设化诱随机契用谓之法用若非此用何由
今日得入实相指此三教为入实门谓之能通在昔
虽用机全不知今日显说始知方便虽指三教名为
方便此方便体即是真实故此方便受秘妙称昔日
妙会佛心品标方便不亦宜乎何得乃云文谈真实
总别不贯更借世间譬谕显之如世良将受国重任
提百万师敌除强虏百万之众性命死活国家大事
社稷存亡皆在主将一人之手苟或计谋不深智略
不广适时所用机策不密如何可以当兹重任或小
不利所害非轻殆乎一且破虏灭敌立大功勋成国
大事保全师众存定社稷主将之心岂不欢庆而快
悦之功既立矣堪对广众称叹权谋施此机巧能成
大事前来正当运谋之时机密所用决不可泄既巳
成巧方可对众称扬赞叹如孙膑减灶韩信弃旗张
禄隐名陈平反问之类皆上将善巧机密能与国家
安邦定业在佛亦尔然佛不思议化故不可以世间
小事而恻圣用为未了者借事比□佛为机缘施善
巧破魔军当正用时机密隐秘不令觉知今既成功
来至法华赏功付业并曰方便即显真实方便有显
实之功是故殷勤之所称叹从此题品可不伟哉何
得以总别不贯而兴难辞经家傥或以真实题品反
成总别不贯今山家以三种释方便甚合佛旨虽有
三种并以三教而为方便三教是一今昔有殊在昔
用此施设化诱随机契用谓之法用若非此用何由
今日得入实相指此三教为入实门谓之能通在昔
虽用机全不知今日显说始知方便虽指三教名为
方便此方便体即是真实故此方便受秘妙称昔日
教證¶ 第 66b 页 X57-0066.png
将一以为三今日知三全是一从三题品故云秘妙
方便乃即一之三亦如良将用此机巧当正用时随
宜施设谓之法用若非此谋何由获功谓之能通既
巳获功对众称叹昔之所用既能成功从今题品故
以秘妙而释题名正是今日所叹方便今所叹者无
别方便即是前来所用善巧故此三释并以三教而
为方便前二可释昔经后一正当今品方便有显实
之功特题今品名为方便斯乃天台解释妙合佛心
深符经意岂可与夫古师所谓照常无常内静外变
者而同日耶仍知今之所说亦岂与夫旧人章藻浅
陋之论而并驾耶然则旧来亦见疏文节节皆云方
便有显实之功故从方便以题品但谓方便即是真
实从绝待以标名虽标方便意则全标真实盖由权
便是实欲使机缘见此方便即作实真而解此乃善
论之者作如此释故有名体俱不转之说若以上来
妙意格之此等但得三一同体之义殊未见如来所
以称叹殷勤之旨经家标品之意请明眼人试为详
考若夫约三种而论开显据诸文而释题名昔人章
藻巳自详备今但患其旧来所说未合经旨佛意祖
意将恐沈埋故略举提免致乾没愿同道者共开方
便之门深造实相之府。
* 尘沙
禀吾佛之法立造修之行必以三观治三种惑證三
谛理显三德身此为至要天台一宗立四种教判摄
方便乃即一之三亦如良将用此机巧当正用时随
宜施设谓之法用若非此谋何由获功谓之能通既
巳获功对众称叹昔之所用既能成功从今题品故
以秘妙而释题名正是今日所叹方便今所叹者无
别方便即是前来所用善巧故此三释并以三教而
为方便前二可释昔经后一正当今品方便有显实
之功特题今品名为方便斯乃天台解释妙合佛心
深符经意岂可与夫古师所谓照常无常内静外变
者而同日耶仍知今之所说亦岂与夫旧人章藻浅
陋之论而并驾耶然则旧来亦见疏文节节皆云方
便有显实之功故从方便以题品但谓方便即是真
实从绝待以标名虽标方便意则全标真实盖由权
便是实欲使机缘见此方便即作实真而解此乃善
论之者作如此释故有名体俱不转之说若以上来
妙意格之此等但得三一同体之义殊未见如来所
以称叹殷勤之旨经家标品之意请明眼人试为详
考若夫约三种而论开显据诸文而释题名昔人章
藻巳自详备今但患其旧来所说未合经旨佛意祖
意将恐沈埋故略举提免致乾没愿同道者共开方
便之门深造实相之府。
* 尘沙
禀吾佛之法立造修之行必以三观治三种惑證三
谛理显三德身此为至要天台一宗立四种教判摄
教證¶ 第 66c 页 X57-0066.png
一代行理智断无不备尽尝窃疑之教为能诠理为
所诠理必有三藏通二教同诠真理别圆二教同诠
中理其如俗理无教可诠何也又窃疑之惑既有三
界唯内外界内则以见思为因界外则以无明为因
其如尘沙何界所摄是则尘沙通界内外然彼二惑
内外有限何故尘沙通内通外又闻先贤有以尘沙
牵生不牵生之论异诤纷然未能归一于是考寻祖
文研究昔说果见祖文甚明昔人自昧唯妙宗钞有
云见思重数如尘若沙只此二句深识惑体予于此
义不能自默试略辩之先叙昔说次复正宗昔有二
说一云牵生一云不牵生牵生者云见思惑牵同居
生尘沙惑牵方便生无明惑牵实报生据文句云若
无四住分段不生若无无知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实
报不生不牵生者云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见思惑存牵三界生见思既破无明惑现润方便生
无明之惑初破一品即生实报验知尘沙无牵生义
前所据文乃是三惑对土之说以由陈如有无生义
三惑是生无此三惑即三无生故以尘沙以对方便
非谓尘沙牵方便生有难者云若谓尘沙无牵生者
何故四念处云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量尘沙招
无量果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既云招无量果报
岂非牵方便生有释者云所谓招果报者非谓牵招
实造果报乃是菩萨出假化物破尘沙惑入生死境
起同事摄权受果报故有此云耳此乃近代名师作
所诠理必有三藏通二教同诠真理别圆二教同诠
中理其如俗理无教可诠何也又窃疑之惑既有三
界唯内外界内则以见思为因界外则以无明为因
其如尘沙何界所摄是则尘沙通界内外然彼二惑
内外有限何故尘沙通内通外又闻先贤有以尘沙
牵生不牵生之论异诤纷然未能归一于是考寻祖
文研究昔说果见祖文甚明昔人自昧唯妙宗钞有
云见思重数如尘若沙只此二句深识惑体予于此
义不能自默试略辩之先叙昔说次复正宗昔有二
说一云牵生一云不牵生牵生者云见思惑牵同居
生尘沙惑牵方便生无明惑牵实报生据文句云若
无四住分段不生若无无知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实
报不生不牵生者云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见思惑存牵三界生见思既破无明惑现润方便生
无明之惑初破一品即生实报验知尘沙无牵生义
前所据文乃是三惑对土之说以由陈如有无生义
三惑是生无此三惑即三无生故以尘沙以对方便
非谓尘沙牵方便生有难者云若谓尘沙无牵生者
何故四念处云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量尘沙招
无量果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既云招无量果报
岂非牵方便生有释者云所谓招果报者非谓牵招
实造果报乃是菩萨出假化物破尘沙惑入生死境
起同事摄权受果报故有此云耳此乃近代名师作
教證¶ 第 67a 页 X57-0067.png
如此释其徒传习以为高论予尝怜其暗昧若此待
示正宗方见佗谬次复正宗须知尘沙无别惑体全
以见思药病方法名为尘沙何以知之故止观所示
出假有三谓知病识药授药方法知病者知一切众
生见思之病知见思根本知见思因缘久近重数等
识药者有世间药有出世间药有出世上上药授药
方法者须能观机随病与药先须自能晓了药病亦
能了达授药方法应病与之令佗欣乐随服而治若
能了达知病等三名破尘沙此三不了名之为惑以
由见思有通有别故尘沙惑有内有外若能分别通
见通思授药与治破界内尘沙若能分别别见别思
授药与治即破界外尘沙故知尘沙无别惑体即指
善能分别见思药病等相名破尘沙菩萨既以利物
为先所以习学恒沙佛法广为众生分别药病虽于
界外无明未破亦能学习四种四谛十六门假至地
住时破一品无明方名真利益夫如是则尘沙惑者
乃佗人分上见思之病见思因缘见思久近见思重
数及治见思之药也所以不能牵生者我自见思先
巳断竟但未能分别佗人见思如何牵我之生耶故
知自巳分上所有惑者唯见思无明二种能牵界内
外生欲亡此惑修空修中断此二惑即自行功满故
云自行唯在空中然于菩萨职在利佗始初发心菩
提为本众生无边誓愿度脱称此本故故须为佗分
别见思种种重数令一切人厌离生死永出轮回若
示正宗方见佗谬次复正宗须知尘沙无别惑体全
以见思药病方法名为尘沙何以知之故止观所示
出假有三谓知病识药授药方法知病者知一切众
生见思之病知见思根本知见思因缘久近重数等
识药者有世间药有出世间药有出世上上药授药
方法者须能观机随病与药先须自能晓了药病亦
能了达授药方法应病与之令佗欣乐随服而治若
能了达知病等三名破尘沙此三不了名之为惑以
由见思有通有别故尘沙惑有内有外若能分别通
见通思授药与治破界内尘沙若能分别别见别思
授药与治即破界外尘沙故知尘沙无别惑体即指
善能分别见思药病等相名破尘沙菩萨既以利物
为先所以习学恒沙佛法广为众生分别药病虽于
界外无明未破亦能学习四种四谛十六门假至地
住时破一品无明方名真利益夫如是则尘沙惑者
乃佗人分上见思之病见思因缘见思久近见思重
数及治见思之药也所以不能牵生者我自见思先
巳断竟但未能分别佗人见思如何牵我之生耶故
知自巳分上所有惑者唯见思无明二种能牵界内
外生欲亡此惑修空修中断此二惑即自行功满故
云自行唯在空中然于菩萨职在利佗始初发心菩
提为本众生无边誓愿度脱称此本故故须为佗分
别见思种种重数令一切人厌离生死永出轮回若
教證¶ 第 67b 页 X57-0067.png
也不能洞了此等见思法门坐在尘沙如何为物故
云尘沙障乎化导识此惑体唯有四明一人而巳佗
所不达如此解会非伹能识尘沙惑体亦见四教所
诠之理从自行入道故唯真中从出假化物故兼俗
谛即此自行而为化佗令佗依此四教二理之所修
习是故俗谛遍在四教分界内外在我名俗谛以破
尘沙在佗名空中以破二惑故知俗理在乎学习法
门为佗分别令佗治病破佗生死以佗不知此等是
病故招无量生死受无量果报所以尘沙一切众生
名自巳见思菩萨分上名尘沙惑人不见之便谓菩
萨以尘沙惑招自果报牵自生死者几许误哉若了
斯义四念处文焕然冰释安可以入生死境起同事
摄而消彼文嗟乎此师何以弘演故前二说谓尘沙
牵生者全为失旨非但错据无生之文亦乃未识尘
沙惑体无生之文如前所释谓尘沙不牵生者虽知
尘沙无润生义不知所以无之之旨并由不晓此惑
无别自体惑体若正此理自明故知今家教所诠理
唯诠真中不诠俗谛惑所润生界唯内外此理昭然
自行化佗教理智断三观三谛无不显了其如诸惑
正习体相稍有所涉但痛昔来尘沙惑相罕能明之
欲显四明妙宗正旨所以略示无益之论此不多及。
* 辩净土修證
瑛法师净土修證仪有云平等心佛无取无舍何
用舍此取彼答古今淆混试为陈之夫一代观门
云尘沙障乎化导识此惑体唯有四明一人而巳佗
所不达如此解会非伹能识尘沙惑体亦见四教所
诠之理从自行入道故唯真中从出假化物故兼俗
谛即此自行而为化佗令佗依此四教二理之所修
习是故俗谛遍在四教分界内外在我名俗谛以破
尘沙在佗名空中以破二惑故知俗理在乎学习法
门为佗分别令佗治病破佗生死以佗不知此等是
病故招无量生死受无量果报所以尘沙一切众生
名自巳见思菩萨分上名尘沙惑人不见之便谓菩
萨以尘沙惑招自果报牵自生死者几许误哉若了
斯义四念处文焕然冰释安可以入生死境起同事
摄而消彼文嗟乎此师何以弘演故前二说谓尘沙
牵生者全为失旨非但错据无生之文亦乃未识尘
沙惑体无生之文如前所释谓尘沙不牵生者虽知
尘沙无润生义不知所以无之之旨并由不晓此惑
无别自体惑体若正此理自明故知今家教所诠理
唯诠真中不诠俗谛惑所润生界唯内外此理昭然
自行化佗教理智断三观三谛无不显了其如诸惑
正习体相稍有所涉但痛昔来尘沙惑相罕能明之
欲显四明妙宗正旨所以略示无益之论此不多及。
* 辩净土修證
瑛法师净土修證仪有云平等心佛无取无舍何
用舍此取彼答古今淆混试为陈之夫一代观门
教證¶ 第 67c 页 X57-0067.png
有其二种一者此方入道破惑證理无生观也二
者求生净土舍身为身有生观也今且用彼天台
一家理观对此十六观经以辩二门不同之相。
* 彼以十境为境 此以十六为境
* 彼以十乘为观 此以一心为观
* 彼观自巳寂光 此观同居寂光
* 彼求成智破惑 此求成业牵生
* 彼求真空无相 此求圣相现前
* 彼破一切五阴 此成净土五阴
* 彼须遣荡 此须取著
* 彼须平等 此须欣厌
* 彼是观心 此是观佛
* 彼是自力 此是佗力
* 彼无方所 此定西方
* 彼心住而不去 此心去而不住
* 彼则十境互发 此则十六渐成
* 彼则百乘互用 此则一心不易
彼以五阴为境境是生死幽暗之法以十乘理
观研之能发九境魔事如楞严说皆由五阴故
有魔现是以诸经论传凡明修观并须辨出魔
事恐其现时行人不识若生取著即落群邪故
也。
此以弥陀为境境成果人清净功德十乘行满
永绝十境魔事是以净土一门诸经论传皆不
者求生净土舍身为身有生观也今且用彼天台
一家理观对此十六观经以辩二门不同之相。
* 彼以十境为境 此以十六为境
* 彼以十乘为观 此以一心为观
* 彼观自巳寂光 此观同居寂光
* 彼求成智破惑 此求成业牵生
* 彼求真空无相 此求圣相现前
* 彼破一切五阴 此成净土五阴
* 彼须遣荡 此须取著
* 彼须平等 此须欣厌
* 彼是观心 此是观佛
* 彼是自力 此是佗力
* 彼无方所 此定西方
* 彼心住而不去 此心去而不住
* 彼则十境互发 此则十六渐成
* 彼则百乘互用 此则一心不易
彼以五阴为境境是生死幽暗之法以十乘理
观研之能发九境魔事如楞严说皆由五阴故
有魔现是以诸经论传凡明修观并须辨出魔
事恐其现时行人不识若生取著即落群邪故
也。
此以弥陀为境境成果人清净功德十乘行满
永绝十境魔事是以净土一门诸经论传皆不
教證¶ 第 68a 页 X57-0068.png
言有魔事故知但能依经作想心无邪念则圣
境现前光明显发能破自巳幽暗灭五阴生死
也。
问般舟观佛与今何异答彼是先观事境后修理
观故观弥陀犹如火聚不许取著例如罗汉先修
事禅后修无漏观此经直观事境而取往生例如
凡夫单修事禅求生梵天也问何故理观不许取
著一切相邪答取著必牵生返背无生理(云云)。
昆山神济一日持瑛法师修證仪示予且扣之以可
不之问予答之曰可则亦可然未至于全可也若一
向如瑛之论得不违佛祖之本意乎经有三辈九品
机有利钝贤愚行有迂捷之径达有迟疾之期若以
此为至谈非但促灵凤为拙鸠抑亦屈神光为爝火
有二不便一者违经二者背祖违经者经中有三种
修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
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
信因果读诵大乘至于三品生中上品生有三种心
一者志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又有三种
众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
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只如三净业中发菩
提心必依四谛读诵大乘该三大乘又如方等经典
岂专事行又如三种心志诚心大师疏以专实而释
深心者以深理而言又引十地论深广以释则同闻
深不怖闻广不惊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又此三种
境现前光明显发能破自巳幽暗灭五阴生死
也。
问般舟观佛与今何异答彼是先观事境后修理
观故观弥陀犹如火聚不许取著例如罗汉先修
事禅后修无漏观此经直观事境而取往生例如
凡夫单修事禅求生梵天也问何故理观不许取
著一切相邪答取著必牵生返背无生理(云云)。
昆山神济一日持瑛法师修證仪示予且扣之以可
不之问予答之曰可则亦可然未至于全可也若一
向如瑛之论得不违佛祖之本意乎经有三辈九品
机有利钝贤愚行有迂捷之径达有迟疾之期若以
此为至谈非但促灵凤为拙鸠抑亦屈神光为爝火
有二不便一者违经二者背祖违经者经中有三种
修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
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
信因果读诵大乘至于三品生中上品生有三种心
一者志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又有三种
众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
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只如三净业中发菩
提心必依四谛读诵大乘该三大乘又如方等经典
岂专事行又如三种心志诚心大师疏以专实而释
深心者以深理而言又引十地论深广以释则同闻
深不怖闻广不惊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又此三种
教證¶ 第 68b 页 X57-0068.png
心正同净名经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以心净故则佛土净直心即志
诚大乘即六念发愿净名疏释岂同事行如何以净
土求生一向为取著事相有生之心而为行法又以
单修事禅而生梵天为例得非违佛意之甚乎二者
违祖有三不便一者疏以修心妙观感佛土净为经
宗致则一心三观为能修四种净土为所到而专以
取著牵生为因其能感上品寂光之生乎二者疏以
一心三观释观一体三身释佛既以观佛为行必举
正收依举主摄众能修既深所證乃极虽通被四机
只从圆深判文之旨故佛之意故其一心三观一体
三身是取著成业之行否三者大师十疑论专以生
无生性灭无灭迹令契无生方能感土终日取舍且
无厌欣终日求生未尝脱离岂是有生之法乎若以
事理二观有生无生对分此彼两土之行者深为失
旨佛经祖疏并以事理兼修利钝并被据佛本意尽
欲以金台摄引上品利生其奈机有利钝之殊故生
有三品之别解第一义而以大乘真净之心求生净
土必得上生中下既钝此理难皆事不获巳故于慈
心摄受不失令于事相专心亦可得生我国生我国
巳经历劫数方得见佛既机有未可故佛亦慈悲此
亦如来广开方便摄此群生故须上体佛心俯求机
种利钝兼被事理并陈则利机直坐金莲中下须经
劫数利机虽终目欣厌未尝取舍中下于取舍之念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以心净故则佛土净直心即志
诚大乘即六念发愿净名疏释岂同事行如何以净
土求生一向为取著事相有生之心而为行法又以
单修事禅而生梵天为例得非违佛意之甚乎二者
违祖有三不便一者疏以修心妙观感佛土净为经
宗致则一心三观为能修四种净土为所到而专以
取著牵生为因其能感上品寂光之生乎二者疏以
一心三观释观一体三身释佛既以观佛为行必举
正收依举主摄众能修既深所證乃极虽通被四机
只从圆深判文之旨故佛之意故其一心三观一体
三身是取著成业之行否三者大师十疑论专以生
无生性灭无灭迹令契无生方能感土终日取舍且
无厌欣终日求生未尝脱离岂是有生之法乎若以
事理二观有生无生对分此彼两土之行者深为失
旨佛经祖疏并以事理兼修利钝并被据佛本意尽
欲以金台摄引上品利生其奈机有利钝之殊故生
有三品之别解第一义而以大乘真净之心求生净
土必得上生中下既钝此理难皆事不获巳故于慈
心摄受不失令于事相专心亦可得生我国生我国
巳经历劫数方得见佛既机有未可故佛亦慈悲此
亦如来广开方便摄此群生故须上体佛心俯求机
种利钝兼被事理并陈则利机直坐金莲中下须经
劫数利机虽终目欣厌未尝取舍中下于取舍之念
教證¶ 第 68c 页 X57-0068.png
亦至无生并须于事而达理于生见无生方能契佛
祖本心达往生径路如何径挺分别彼此克定有求
专在事门决令著相是则此经但为下根者设而无
上品之机经中所以备明九品意在见贤思齐瑛公
专执事修反使压良为贱乃令一弹指顷得百千陀
罗尼者与夫满十二劫方发菩提心者同日而语岂
非促灵凤为拙鸠乎仍使如来妙力无缘大勋永无
摄生令人上品岂非屈神光为爝火乎在机既失其
高贤于应亦丧其妙德其可为学教之眼目修行之
要门者乎经中虽摄机宽广大师从高深判经瑛特
去无生之文从有相之行深所不可大凡释义宁可
以深收浅不可从浅失深此实大害故向为未全可
者也慈云法师决疑行愿云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
辈三品须解须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即其
人也意令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台而高升唯妙观而
是托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
仁慈乃至下下品生本是恶逆十念精诚往生彼国
但能知有净土尽可回心苟不然者宁容九品之差
降妙哉慈云深达佛祖之意则无失机之咎瑛之所
论亦令高明之机同彼愚夫之习可不哀欤以慈云
之文格瑛公之见得无惭色绍兴辛未元宵书于昆
山慧聚寺普贤阁白莲泽山叟(与咸)愿与法界有情
同步金台上品。
祖本心达往生径路如何径挺分别彼此克定有求
专在事门决令著相是则此经但为下根者设而无
上品之机经中所以备明九品意在见贤思齐瑛公
专执事修反使压良为贱乃令一弹指顷得百千陀
罗尼者与夫满十二劫方发菩提心者同日而语岂
非促灵凤为拙鸠乎仍使如来妙力无缘大勋永无
摄生令人上品岂非屈神光为爝火乎在机既失其
高贤于应亦丧其妙德其可为学教之眼目修行之
要门者乎经中虽摄机宽广大师从高深判经瑛特
去无生之文从有相之行深所不可大凡释义宁可
以深收浅不可从浅失深此实大害故向为未全可
者也慈云法师决疑行愿云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
辈三品须解须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即其
人也意令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台而高升唯妙观而
是托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
仁慈乃至下下品生本是恶逆十念精诚往生彼国
但能知有净土尽可回心苟不然者宁容九品之差
降妙哉慈云深达佛祖之意则无失机之咎瑛之所
论亦令高明之机同彼愚夫之习可不哀欤以慈云
之文格瑛公之见得无惭色绍兴辛未元宵书于昆
山慧聚寺普贤阁白莲泽山叟(与咸)愿与法界有情
同步金台上品。
教證¶ 第 69a 页 X57-0069.png
全书二卷今传下卷良锦美绣尺寸可珍故今梓
行观览君子有得全本见付幸甚。
元禄十七年岁次甲申初春谷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