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48-7¶ 第 858a 页
* No. 948-7
附法智遗编抉膜书
永嘉沙门 (继忠) 集
中秋既望。四明山客(仁岳)。谨致书于
钱塘梵天阇梨润公(讲次)。予释氏中。一疲钝之士也。
幸以好学之志。造延庆门下。习山家教观。十有馀稔。
虽未能宣昭祖训。空洞佛理。而于一言一行。载闻载
思。庶缘了之种。不败亡也。尝念荆溪绝笔所存。未释
章句。诸师以文字申之。殊途异论。亦巳久矣。然而毛
嫱西子。非毁之而陋也。嫫母倭傀。非誉之而美也。故
述作之语。邪正之道。乃天下之公器。苟非深识宗本。
谬辩否臧不能言。而言之。俾躬自瘁。近睹
阇梨撰。以指瑕投予所禀法师。盖拒妙宗钞文。解十
六观疏之义也。建言虚诞。立理疏僻。法师览之。喟然
曰。夫夏虫不可以语其冰。曲士不可以语其道。庄子
之诫也。谅彼未生圆宗名字之解。安可议其是非乎。
傥识者观之。孰不谓其起秽。而自臭焉。吾不欲报之
矣。予因对曰。虽智者不惑。柰何彼以狂悖之说。诳诸
新学。苟不诋诃。往往连类。执迷流遁忘返。亦教门之
弊也。小子不敏。敢援笔以复之。令彼闻之。足以自诫。
师曰。然子可示之。予于是骤书数千言。致
阇梨之右。先引妙宗之义。次列指瑕之文。后一一解
948-7¶ 第 858b 页 X56-0858.png
之。俾真伪两分也。且指瑕所谓妙宗。犹良玉在掌。瑕
彰于外。童子指之。今谓童子。病眼之过。非良玉之咎。
故辄取金錍抉膜之语。用标其辞。盖取一家教观之
錍。抉 阇梨心眼无明之膜。庶无罪焉。
妙宗明寂光。有金宝华池等。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
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
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
指瑕曰。三土是事。寂光是理。如何理中。说有色耶。
疏中四土净秽云。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
寂光净秽。且实报净秽。岂非即理之事耶。寂光净
秽。岂非即事之理耶。岂地住巳上。有两依正色心
耶。乃至云。若据止观并妙玄中。明果报之义。妙觉
正是。究竟报身。居究竟报土。此土是即理之事。则
有金宝花池。寂光是究竟法身所居。是即事之理。
则无金宝华池。
抉膜曰。寂光是理者。非但中之理。乃具德之理也。且
疏文释常寂光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既
对三德。显是三谛。三谛非理耶。且三谛者。不出中论
四句也。因缘所生法。阴境也。我说即是空。圆观阴入。
三千俱空也。亦名为假名。圆观阴入。三千即假也。亦
名中道义。圆观阴入。三千即中也。辅行云。天竺注中
论。凡七十馀家。而青目最劣。尚云。一荡三立。三立者。
即中立法也。即假立法也。因缘生法。立法也。即空者。
荡法也。荆溪云。尽理言之。四句俱立也。青目最劣。尚
彰于外。童子指之。今谓童子。病眼之过。非良玉之咎。
故辄取金錍抉膜之语。用标其辞。盖取一家教观之
錍。抉 阇梨心眼无明之膜。庶无罪焉。
妙宗明寂光。有金宝华池等。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
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
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
指瑕曰。三土是事。寂光是理。如何理中。说有色耶。
疏中四土净秽云。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
寂光净秽。且实报净秽。岂非即理之事耶。寂光净
秽。岂非即事之理耶。岂地住巳上。有两依正色心
耶。乃至云。若据止观并妙玄中。明果报之义。妙觉
正是。究竟报身。居究竟报土。此土是即理之事。则
有金宝花池。寂光是究竟法身所居。是即事之理。
则无金宝华池。
抉膜曰。寂光是理者。非但中之理。乃具德之理也。且
疏文释常寂光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既
对三德。显是三谛。三谛非理耶。且三谛者。不出中论
四句也。因缘所生法。阴境也。我说即是空。圆观阴入。
三千俱空也。亦名为假名。圆观阴入。三千即假也。亦
名中道义。圆观阴入。三千即中也。辅行云。天竺注中
论。凡七十馀家。而青目最劣。尚云。一荡三立。三立者。
即中立法也。即假立法也。因缘生法。立法也。即空者。
荡法也。荆溪云。尽理言之。四句俱立也。青目最劣。尚
948-7¶ 第 858c 页 X56-0858.png
云。一荡三立。今师荆溪之义。安得寂光无相。抑同偏
真耶。既三谛对常寂光三。荆溪云。立今人云。荡师承
何在耶。苟如阇梨所见。则须分割三德。以对二土。合
云。法身般若属寂光。解脱属实报。以谓寂光。但理实
报。是事故也。是则进不成圆。退不成别。何者圆则。三
德无减。别则所證但中。况复别教。横显三德。亦非但
理。如太虚空。唯有佛界之俗。简无九界之俗耳。若寂
光唯理。不得有事者。乃同小乘灰断之见。深可伤哉。
又云。岂地住巳上。有两依正色心等者。此盖不晓实
报色心。祇是分显寂光色心耳。但未究显带别惑故。
故受实报之名。安得妄执实报。则有依正。寂光则无
色心。但诸文中。凡言寂光中无相者。盖无三土染碍
之相。非无十界清净之相。又既许妙觉居究竟报土。
则有金宝等事。而不知究竟报土。正是寂光土耳。故
净名疏云。事理惑除。正报即得。佛果清净。依报即得
常寂光。毕竟清净。此岂非以寂光身土是依正二报
耶。文义孱然。更何所惑。况复妙觉之报。名大涅槃。涅
槃既是。三德寂光。亦是三德。岂非一体而异名乎。应
知诸文所说。寂光身土。不出四义。一者单约理说。如
净名疏。明寂光是理。即极智所照之境。既从所照之
境为言。则三谛事理。俱受理名也。二者单约事说。如
上文所引。佛果即正报。寂光即依报。此就始觉究竟。
显于本觉。则三谛事理。俱受报名也。三者或约事理
双存。如妙乐释。寂光四德。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
真耶。既三谛对常寂光三。荆溪云。立今人云。荡师承
何在耶。苟如阇梨所见。则须分割三德。以对二土。合
云。法身般若属寂光。解脱属实报。以谓寂光。但理实
报。是事故也。是则进不成圆。退不成别。何者圆则。三
德无减。别则所證但中。况复别教。横显三德。亦非但
理。如太虚空。唯有佛界之俗。简无九界之俗耳。若寂
光唯理。不得有事者。乃同小乘灰断之见。深可伤哉。
又云。岂地住巳上。有两依正色心等者。此盖不晓实
报色心。祇是分显寂光色心耳。但未究显带别惑故。
故受实报之名。安得妄执实报。则有依正。寂光则无
色心。但诸文中。凡言寂光中无相者。盖无三土染碍
之相。非无十界清净之相。又既许妙觉居究竟报土。
则有金宝等事。而不知究竟报土。正是寂光土耳。故
净名疏云。事理惑除。正报即得。佛果清净。依报即得
常寂光。毕竟清净。此岂非以寂光身土是依正二报
耶。文义孱然。更何所惑。况复妙觉之报。名大涅槃。涅
槃既是。三德寂光。亦是三德。岂非一体而异名乎。应
知诸文所说。寂光身土。不出四义。一者单约理说。如
净名疏。明寂光是理。即极智所照之境。既从所照之
境为言。则三谛事理。俱受理名也。二者单约事说。如
上文所引。佛果即正报。寂光即依报。此就始觉究竟。
显于本觉。则三谛事理。俱受报名也。三者或约事理
双存。如妙乐释。寂光四德。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
948-7¶ 第 859a 页 X56-0859.png
四德为能依。能所并有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
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巳上妙乐)。且本有
四德。即上明所照之理也。修德四德。即上明始觉究
竟报义也。既各言四德。则事理备矣。又云。能所并有
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岂可坏于依正色心
耶。四者或事理双亡。如净名疏。云究竟寂光。不生不
生等。以由本觉。对始觉立。始觉既极。本觉亦亡。始本
俱亡。妙绝无寄也。当知亡则。一相不留。何但无依正
之事。亦乃无空中之理。存则诸法俱立。岂唯有金宝
之净相。亦复有泥沙之秽相。存亡一际。事理同时。故
喻三点不纵不横。良由于此。既懵斯旨。殊失圆宗止
合。直述迷情。专求明喻。那忽用彼弗询之义。撰此无
稽之言。若此指瑕。盖病眼之甚矣。今试开决。未知明乎。
妙宗云。禀今宗者。若云心具色等不具。同于义例。邪
师谬立渐圆之见。望彼顿顿。天地相悬。
指瑕曰。禀今宗者。谁云色等不具耶。盖凡言色具
即是。心具何者。色由心造。全体是心。故知色具即
是心具。若言心外无情之色。独头自具三千者。既
色心各具三千。岂非一念六千耶。乃至云。莫见彼
彼三千之语。便作如此解乎。应知彼彼之言。须就
有情生佛辩之。不二门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未
知顽色三千。几时果成常乐耶。止观云。无心而巳。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既言无心而巳。色香是无心
否。还可说有三千否。若一草一木。独头自具三千。
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巳上妙乐)。且本有
四德。即上明所照之理也。修德四德。即上明始觉究
竟报义也。既各言四德。则事理备矣。又云。能所并有
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岂可坏于依正色心
耶。四者或事理双亡。如净名疏。云究竟寂光。不生不
生等。以由本觉。对始觉立。始觉既极。本觉亦亡。始本
俱亡。妙绝无寄也。当知亡则。一相不留。何但无依正
之事。亦乃无空中之理。存则诸法俱立。岂唯有金宝
之净相。亦复有泥沙之秽相。存亡一际。事理同时。故
喻三点不纵不横。良由于此。既懵斯旨。殊失圆宗止
合。直述迷情。专求明喻。那忽用彼弗询之义。撰此无
稽之言。若此指瑕。盖病眼之甚矣。今试开决。未知明乎。
妙宗云。禀今宗者。若云心具色等不具。同于义例。邪
师谬立渐圆之见。望彼顿顿。天地相悬。
指瑕曰。禀今宗者。谁云色等不具耶。盖凡言色具
即是。心具何者。色由心造。全体是心。故知色具即
是心具。若言心外无情之色。独头自具三千者。既
色心各具三千。岂非一念六千耶。乃至云。莫见彼
彼三千之语。便作如此解乎。应知彼彼之言。须就
有情生佛辩之。不二门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未
知顽色三千。几时果成常乐耶。止观云。无心而巳。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既言无心而巳。色香是无心
否。还可说有三千否。若一草一木。独头自具三千。
948-7¶ 第 859b 页 X56-0859.png
与金錍野客。所迷何别。
抉膜曰。所言色具即心者。意谓摄色入心。方具诸法。
今问此心。为理为事。若云理者。且金錍释心。乃随缘
之事。又妙玄。判心法定在因耳。若云事者。事何能具。
必须即理。方能具法故。止观明一念。心具十法界。乃
是法性自尔。非造作所成也。是则色之与心。若即事
而理。皆具三千。岂可心法即理。则具色法即理。未论
具。更须即心。方始具耶。今试喻之。如水之湿性(理也)。或
激扬为波(心也)。或凝结为冰(色也)。岂可波处则具湿性。冰
处不具。须即波故方具湿性耶。当知色性。遍乎心性。
心性遍乎色性。彼彼互具。法法无差。故辅行云。非但
心摄一切。亦乃一切摄心。又金錍云。生佛依正。一念
具足。一尘不亏。又四念处云。离色无心。离心无色。乃
至云。若圆说者。亦应得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
何但独得云唯识耶。故知若约事理圆谈。则须趣举。
一尘一念。皆具三千。若约解行难易明之。则须剋就。
心法显具。故章安问云。十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
相有也。而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又四念处。引大论。明
难解空。及易解空。例于唯识。具一切法。是易解义也。
故大意云。色从心造。全体是心。金錍约有情心。遍立
无情佛性。皆就解行易而示之。当须究理。不可迷名。
又止观正明修观之境。令观刹那一念即具三千故。
言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若执此文。谓色不
具者。如禅境中。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莫不有情。亦
抉膜曰。所言色具即心者。意谓摄色入心。方具诸法。
今问此心。为理为事。若云理者。且金錍释心。乃随缘
之事。又妙玄。判心法定在因耳。若云事者。事何能具。
必须即理。方能具法故。止观明一念。心具十法界。乃
是法性自尔。非造作所成也。是则色之与心。若即事
而理。皆具三千。岂可心法即理。则具色法即理。未论
具。更须即心。方始具耶。今试喻之。如水之湿性(理也)。或
激扬为波(心也)。或凝结为冰(色也)。岂可波处则具湿性。冰
处不具。须即波故方具湿性耶。当知色性。遍乎心性。
心性遍乎色性。彼彼互具。法法无差。故辅行云。非但
心摄一切。亦乃一切摄心。又金錍云。生佛依正。一念
具足。一尘不亏。又四念处云。离色无心。离心无色。乃
至云。若圆说者。亦应得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
何但独得云唯识耶。故知若约事理圆谈。则须趣举。
一尘一念。皆具三千。若约解行难易明之。则须剋就。
心法显具。故章安问云。十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
相有也。而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又四念处。引大论。明
难解空。及易解空。例于唯识。具一切法。是易解义也。
故大意云。色从心造。全体是心。金錍约有情心。遍立
无情佛性。皆就解行易而示之。当须究理。不可迷名。
又止观正明修观之境。令观刹那一念即具三千故。
言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若执此文。谓色不
具者。如禅境中。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莫不有情。亦
948-7¶ 第 859c 页 X56-0859.png
不具耶。又云。若无情之色。独头自具三千者。既色心
各具三千。岂非一念六千者未审。独头之言。据何见
斥且。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举体作
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
境。一念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故趣举
一法。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
诸法(上皆妙宗)。此等莫是独头色。具一念六千之义否。既
言趣举。一法即是。圆融法界全分。则知心外无色。色
外无心。唯色唯心之义明矣。又何得例同金錍野客
所迷之义乎。且野客但谓。一草一木。各一佛性。各自
因果则成。色心互不相收。妙宗既明。一尘一念。是法
界全体。正同金錍。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何
盲瞑之甚乎。而又抑作一念六千。何太无端。祇如妙
经疏。云十二入各具千如。何不斥为一念一万二千
耶。然其谈色。不具唯心。方具斯之。弊源予知之矣。盖
由阇梨。师祖立义。错认心法。便是真如。故谈摄色入
心。方具诸法。于是讹风相扇延及子孙。今更示之。使
邪正不滥。如奉先示珠指判。生佛是所造属事。心法
是能造属理。又云。生佛是因果。心非因果。又昭师作
五义书云。止观引华严心造诸如来。是非染非净心
也。此等岂非纯以理性为心法耶。所以二师。并谓色
不具。法须摄入心。心方具法。又谓纯谈法性。便是观
心故。废金光明玄义观心之说。后因予师。数有议状。
穷逐彼义。方知心法非真是妄故。问疑书引止观去
各具三千。岂非一念六千者未审。独头之言。据何见
斥且。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举体作
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
境。一念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故趣举
一法。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
诸法(上皆妙宗)。此等莫是独头色。具一念六千之义否。既
言趣举。一法即是。圆融法界全分。则知心外无色。色
外无心。唯色唯心之义明矣。又何得例同金錍野客
所迷之义乎。且野客但谓。一草一木。各一佛性。各自
因果则成。色心互不相收。妙宗既明。一尘一念。是法
界全体。正同金錍。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何
盲瞑之甚乎。而又抑作一念六千。何太无端。祇如妙
经疏。云十二入各具千如。何不斥为一念一万二千
耶。然其谈色。不具唯心。方具斯之。弊源予知之矣。盖
由阇梨。师祖立义。错认心法。便是真如。故谈摄色入
心。方具诸法。于是讹风相扇延及子孙。今更示之。使
邪正不滥。如奉先示珠指判。生佛是所造属事。心法
是能造属理。又云。生佛是因果。心非因果。又昭师作
五义书云。止观引华严心造诸如来。是非染非净心
也。此等岂非纯以理性为心法耶。所以二师。并谓色
不具。法须摄入心。心方具法。又谓纯谈法性。便是观
心故。废金光明玄义观心之说。后因予师。数有议状。
穷逐彼义。方知心法非真是妄故。问疑书引止观去
948-7¶ 第 860a 页 X56-0860.png
尺就寸之文示之。彼昭师于答疑书中。自甘伏云。见
示去尺就寸之文。盖予昨来有失检寻。致兹造次。孔
子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今改之也。自后
又见色由心造全体是心等文。仍执外色。不具诸法。
摄归内心。方能具法。良由不晓解行难易。致斯封著
耳。又近世圆师。扶树先见。凡诸释义。皆以色从心造。
全体是心。而为几杖。亦谓色不能具。即心方具。而注
十不二门云。若有情心。具则能随缘。变造十界之事。
草木既具。胡不起善作恶造十界事。救曰。各具是理。
随缘是事。安得以事难理乎。破曰。若尔众生之心。则
具二造。草木之性。但有理造。阙具既异。岂称理融。是
则草木之处。有性无修。具理阙事。但因无果。当知无
情成佛之谈。刹尘俱说之旨。不轻唯礼。众生之义。涅
槃但明。有情成佛之文。一切皆失(上皆注文)。今恐圆师。不
许荆溪立义。且辅行云。从事则分情无情。从理则无
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具。岂非约事则不论具。
约理则色心各具耶。虽心为能造。色为所造。二皆属
事。若单就事论。何但所造不具。抑亦能造不具。故止
观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乃取非一非异一念。方具
三千。辅行释云。若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足
三千。乃至云。若据理论。无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
情。此等皆显事即理故。具三千也。是则能造所造。事
则俱事。皆不论具。理则俱理。皆可论具。安得谓一边
具法。一边不具耶。又岂谓心有事造。色无事造。便乖
示去尺就寸之文。盖予昨来有失检寻。致兹造次。孔
子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今改之也。自后
又见色由心造全体是心等文。仍执外色。不具诸法。
摄归内心。方能具法。良由不晓解行难易。致斯封著
耳。又近世圆师。扶树先见。凡诸释义。皆以色从心造。
全体是心。而为几杖。亦谓色不能具。即心方具。而注
十不二门云。若有情心。具则能随缘。变造十界之事。
草木既具。胡不起善作恶造十界事。救曰。各具是理。
随缘是事。安得以事难理乎。破曰。若尔众生之心。则
具二造。草木之性。但有理造。阙具既异。岂称理融。是
则草木之处。有性无修。具理阙事。但因无果。当知无
情成佛之谈。刹尘俱说之旨。不轻唯礼。众生之义。涅
槃但明。有情成佛之文。一切皆失(上皆注文)。今恐圆师。不
许荆溪立义。且辅行云。从事则分情无情。从理则无
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具。岂非约事则不论具。
约理则色心各具耶。虽心为能造。色为所造。二皆属
事。若单就事论。何但所造不具。抑亦能造不具。故止
观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乃取非一非异一念。方具
三千。辅行释云。若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足
三千。乃至云。若据理论。无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
情。此等皆显事即理故。具三千也。是则能造所造。事
则俱事。皆不论具。理则俱理。皆可论具。安得谓一边
具法。一边不具耶。又岂谓心有事造。色无事造。便乖
948-7¶ 第 860b 页 X56-0860.png
圆融之理乎。况复外色。非无能造分别之义。如大经。
琉璃光菩萨。欲来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现青。文殊言
此光者。即是智慧。大师引此。立有分别色。若如圆师
之见。祇合云。光明是识。还成有分别识。则大师不合。
立有分别色也。又如观经。明水声演说。苦空等法。又
有光明。化为百宝色鸟。又华严有刹尘说法之文。岂
不彰于有分别色。色能造心。色具于心。唯是一色耶。
又何定云色。唯理造无事造耶。又四念处云。当知若
识若色。皆是唯色。是则有情成佛。即无情成佛。岂待
刹尘受职草木降魔方是无情成佛耶。况至果上。依
中现正。正中现依。色具之义。还复明显。但因中难解
故。诸大乘及一家所谈。多从有情心法。而示非谓色
法不能具也。故荆溪云。一往且云因通及以果隔等。
又则唯心之谈。他宗共有。唯色之义。独擅今家。固欲
掩其异义。而混其常谈。孰可忍耶。又引不轻但礼。众
生之义。證于心具色不具者。何但无情不具。亦彰有
情有具不具。何者不轻但见。四众礼拜。则应畜生等
类。皆无佛性。更堪哂之。故知妙宗。斥同邪师。信不诬
矣。阇梨既皆。诡随圆师。作此指斥故。今聊尔引而申
之。无逐臭以同迷。当循涯而自省。愿如厥师。闻去尺
就寸之说。知其前非。改之为贵。
妙宗曰。若就净秽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
为寂光等。
指瑕曰。平等法性者。如如之理也。尚无于净。岂有
琉璃光菩萨。欲来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现青。文殊言
此光者。即是智慧。大师引此。立有分别色。若如圆师
之见。祇合云。光明是识。还成有分别识。则大师不合。
立有分别色也。又如观经。明水声演说。苦空等法。又
有光明。化为百宝色鸟。又华严有刹尘说法之文。岂
不彰于有分别色。色能造心。色具于心。唯是一色耶。
又何定云色。唯理造无事造耶。又四念处云。当知若
识若色。皆是唯色。是则有情成佛。即无情成佛。岂待
刹尘受职草木降魔方是无情成佛耶。况至果上。依
中现正。正中现依。色具之义。还复明显。但因中难解
故。诸大乘及一家所谈。多从有情心法。而示非谓色
法不能具也。故荆溪云。一往且云因通及以果隔等。
又则唯心之谈。他宗共有。唯色之义。独擅今家。固欲
掩其异义。而混其常谈。孰可忍耶。又引不轻但礼。众
生之义。證于心具色不具者。何但无情不具。亦彰有
情有具不具。何者不轻但见。四众礼拜。则应畜生等
类。皆无佛性。更堪哂之。故知妙宗。斥同邪师。信不诬
矣。阇梨既皆。诡随圆师。作此指斥故。今聊尔引而申
之。无逐臭以同迷。当循涯而自省。愿如厥师。闻去尺
就寸之说。知其前非。改之为贵。
妙宗曰。若就净秽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
为寂光等。
指瑕曰。平等法性者。如如之理也。尚无于净。岂有
948-7¶ 第 860c 页 X56-0860.png
于秽耶。智者云。平等法界。尚无迷悟。悟尚自无。岂
有于迷秽。准此可见矣。今试论之。夫法界者。九界
具佛界性。则全染性是净性。名为平等。金錍云。毗
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佛界具九界性。则全净
性为染性。名为平等。金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
之自心。以凡圣性等。故名平等。一念与自心。还是
约性否。如何都不谈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而为
寂光耶。乃至云。欲以智者之言用为模范。未知可
否。
抉膜曰。若谓平等法界。尚无迷悟。便将净秽准例。亦
无者。盖欲遗荡无法空无一物。方为平等也。且迷悟
是一期。逆顺之心。净秽是十界。依正之体。虽云逆顺。
终须两忘。岂例依正。亦须永灭。荆溪云。三千果成。咸
称常乐。如何解耶。深见阇梨。殊无所识。又引金錍之
文。證平等法界。不得有事者。此讹言也。文云。阿鼻依
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此显净心具足地狱依正之相。
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此显染心具足佛界依
正之相。如何认为如如之理无事相耶。又安得以凡
下一念直作理性。解之阇梨既谓。毗卢身土。纯是理
性。又以凡念。谓是理性。则成理性。不逾理性。还会荆
溪之意乎。又云。妙宗都不谈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
为寂光者。且妙宗上文引涅槃常色。仁王法性五阴。
法华世间相常住。大品色香中道。證于寂光有依正
之相。岂非谈性之明文乎。次文即云。若就舍秽取净。
有于迷秽。准此可见矣。今试论之。夫法界者。九界
具佛界性。则全染性是净性。名为平等。金錍云。毗
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佛界具九界性。则全净
性为染性。名为平等。金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
之自心。以凡圣性等。故名平等。一念与自心。还是
约性否。如何都不谈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而为
寂光耶。乃至云。欲以智者之言用为模范。未知可
否。
抉膜曰。若谓平等法界。尚无迷悟。便将净秽准例。亦
无者。盖欲遗荡无法空无一物。方为平等也。且迷悟
是一期。逆顺之心。净秽是十界。依正之体。虽云逆顺。
终须两忘。岂例依正。亦须永灭。荆溪云。三千果成。咸
称常乐。如何解耶。深见阇梨。殊无所识。又引金錍之
文。證平等法界。不得有事者。此讹言也。文云。阿鼻依
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此显净心具足地狱依正之相。
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此显染心具足佛界依
正之相。如何认为如如之理无事相耶。又安得以凡
下一念直作理性。解之阇梨既谓。毗卢身土。纯是理
性。又以凡念。谓是理性。则成理性。不逾理性。还会荆
溪之意乎。又云。妙宗都不谈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
为寂光者。且妙宗上文引涅槃常色。仁王法性五阴。
法华世间相常住。大品色香中道。證于寂光有依正
之相。岂非谈性之明文乎。次文即云。若就舍秽取净。
948-7¶ 第 861a 页 X56-0861.png
则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净秽平
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但
顺悉檀。无不圆极。此等文意。岂不正。以上来色香中
道等。为净秽平等而谈耶。况若直云。净秽平等。巳是
约理之谈。那言都不谈性。岂待句句。须著理性之字。
方云谈性实如驽驹。鞭至骨髓。方著正道矣。既全不
识。诸文寂光事理之说。又却云。欲依智者之言。用为
模范。未知可否。今恐阇梨别是一家智者耳。
妙宗明六即之义云。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
假实。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
理性蛣𧏙。名字蛣𧏙。乃至究竟蛣𧏙。今释教主。故约
佛也。
指瑕曰。此乃将理同之义。作事异之义。解之则全
异。一家所立六即之意。且智者之意。正为诸大乘
教。圆谈法性。皆言一切诸法。俱同一性。更无迷悟。
高下依正。自他因果之别。虑彼圆修之人。易生叨
滥。故立六即之位简之。定不通于蛣𧏙等也。乃至
云。理即在迷故。则有蛣𧏙地狱等名字。在悟则五
即皆佛。如何却于此五。而立蛣𧏙等名乎。然妙觉
无瞋。则任以蛣𧏙畜生之名召之未审。皇臣贵人。
敢以此名召之否莫见。止观云。圆观诸法。皆云六
即。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所以使就
蛣𧏙等。约六即判之。今试消之。言一切法用六即
判位者。乃指三达五眼。十力四无所畏等也。若约
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但
顺悉檀。无不圆极。此等文意。岂不正。以上来色香中
道等。为净秽平等而谈耶。况若直云。净秽平等。巳是
约理之谈。那言都不谈性。岂待句句。须著理性之字。
方云谈性实如驽驹。鞭至骨髓。方著正道矣。既全不
识。诸文寂光事理之说。又却云。欲依智者之言。用为
模范。未知可否。今恐阇梨别是一家智者耳。
妙宗明六即之义云。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
假实。下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
理性蛣𧏙。名字蛣𧏙。乃至究竟蛣𧏙。今释教主。故约
佛也。
指瑕曰。此乃将理同之义。作事异之义。解之则全
异。一家所立六即之意。且智者之意。正为诸大乘
教。圆谈法性。皆言一切诸法。俱同一性。更无迷悟。
高下依正。自他因果之别。虑彼圆修之人。易生叨
滥。故立六即之位简之。定不通于蛣𧏙等也。乃至
云。理即在迷故。则有蛣𧏙地狱等名字。在悟则五
即皆佛。如何却于此五。而立蛣𧏙等名乎。然妙觉
无瞋。则任以蛣𧏙畜生之名召之未审。皇臣贵人。
敢以此名召之否莫见。止观云。圆观诸法。皆云六
即。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所以使就
蛣𧏙等。约六即判之。今试消之。言一切法用六即
判位者。乃指三达五眼。十力四无所畏等也。若约
948-7¶ 第 861b 页 X56-0861.png
事理明之。须言理即。性具十界。乃至妙觉。性具十
界。约性常同。约位有别。又止观云。果隔难显。因通
易知。荆溪云。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滥。意亦
祇言果性耳。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于
究竟妙觉乎。
抉膜曰。详乎其词。虽烦其理甚寡。盖言理即之位。具
有十界之性。则蛣𧏙之事。从名字即。至究竟位。但有
十界之性。永无蛣𧏙之事。观此等文。其实蒙蔽。难以
言也。今用旷怀。强为开说。所冀阇梨。谤亦成种。夫一
家圆谈法性。须具三千三谛之法。则知十界依正。十
界假名。始从理即。终至究竟。位位无减。但约三道。即
此三千。迷悟不同。染净有异。故分六位之别。既以三
千。该乎六即。岂非畜生界蛣𧏙依正。蛣𧏙假名。通六
即耶。不可六即。位但即佛界而巳。又若谓后之五即。
唯存十界之性。而无九界之事者。是则名字。乃至究
竟。一时断灭。九界依正。九界假名。荆溪云。三千无改。
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便为虚说也。况复涅
槃疏文。显有蛣𧏙之义。今备录之。仍为释出。彼云。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无现用。即无分佛。初住初地。能
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巳上。是多分佛。妙觉
是满分佛。以是义故。一一法门。皆有权实。本迹即此
义也。问蛣𧏙蝮虿。义复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
例。一恶法亦应如是。未见名教。置而不论。且就权者
言之。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蝮虿初住。初地所作。是少
界。约性常同。约位有别。又止观云。果隔难显。因通
易知。荆溪云。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滥。意亦
祇言果性耳。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于
究竟妙觉乎。
抉膜曰。详乎其词。虽烦其理甚寡。盖言理即之位。具
有十界之性。则蛣𧏙之事。从名字即。至究竟位。但有
十界之性。永无蛣𧏙之事。观此等文。其实蒙蔽。难以
言也。今用旷怀。强为开说。所冀阇梨。谤亦成种。夫一
家圆谈法性。须具三千三谛之法。则知十界依正。十
界假名。始从理即。终至究竟。位位无减。但约三道。即
此三千。迷悟不同。染净有异。故分六位之别。既以三
千。该乎六即。岂非畜生界蛣𧏙依正。蛣𧏙假名。通六
即耶。不可六即。位但即佛界而巳。又若谓后之五即。
唯存十界之性。而无九界之事者。是则名字。乃至究
竟。一时断灭。九界依正。九界假名。荆溪云。三千无改。
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便为虚说也。况复涅
槃疏文。显有蛣𧏙之义。今备录之。仍为释出。彼云。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无现用。即无分佛。初住初地。能
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巳上。是多分佛。妙觉
是满分佛。以是义故。一一法门。皆有权实。本迹即此
义也。问蛣𧏙蝮虿。义复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
例。一恶法亦应如是。未见名教。置而不论。且就权者
言之。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蝮虿初住。初地所作。是少
948-7¶ 第 861c 页 X56-0861.png
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分。如来所作。是满分
(上皆疏文)且初约佛义。明乎四分。岂非六即之义。但数之
盈缩耳。次以善法。例乎恶法。亦有四分。岂非蛣𧏙蝮
虿。亦有六即之义。言未见名教。置而不论者。意云。若
约恶法。实行论之。非无四分。但未见经论。而为显證。
恐人难信。故且就权者言之。然则权必引实。权既有
于四分。实岂无于四分耶。故知蛣𧏙腹虿。四分之义。
乃六即之诚證也。且满分蝮虿。与究竟蛣𧏙。何别莫
是。满分但有其性。而无其事耶。若尔则合。贵章安云。
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蝮虿。名于满分乎。呜呼此
疏。若非章安之笔。亦遭阇梨所破也。妙宗之义。与章
安之文。宛尔相符。子何不信。斯是圆家。至极之说。然
其浅识。孰不非之。譬夫猿狙之身。衣以周公之服。彼
必龁啮。挽裂而去之矣。当知疏文。正约事论四分。蝮
虿何则。以小菩萨所作。但是神通所化。虽具十界圆
融之性。未得十界圆融之事。故名无分也。地住巳上。
岂唯證于十界之性。亦复称性。现于十界之事。故立
小分多分蝮虿之名。至于妙觉究竟。證于十界之性。
究竟称性。现于十界之事。故立满分蝮虿之名。倘如
阇梨所解。祇合云。妙觉名无分蝮虿。以谓妙觉。但有
十界之性。永无蛣𧏙之事。又云。妙觉无瞋。则任以蛣
𧏙畜生之名召之未审。皇臣贵人。敢以此名召之否。
此聋俗之见也。意谓。若妙觉立蛣𧏙之名。则须以蛣
𧏙之名。召相好之身。而不知妙觉之位。以蛣𧏙之名。
(上皆疏文)且初约佛义。明乎四分。岂非六即之义。但数之
盈缩耳。次以善法。例乎恶法。亦有四分。岂非蛣𧏙蝮
虿。亦有六即之义。言未见名教。置而不论者。意云。若
约恶法。实行论之。非无四分。但未见经论。而为显證。
恐人难信。故且就权者言之。然则权必引实。权既有
于四分。实岂无于四分耶。故知蛣𧏙腹虿。四分之义。
乃六即之诚證也。且满分蝮虿。与究竟蛣𧏙。何别莫
是。满分但有其性。而无其事耶。若尔则合。贵章安云。
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蝮虿。名于满分乎。呜呼此
疏。若非章安之笔。亦遭阇梨所破也。妙宗之义。与章
安之文。宛尔相符。子何不信。斯是圆家。至极之说。然
其浅识。孰不非之。譬夫猿狙之身。衣以周公之服。彼
必龁啮。挽裂而去之矣。当知疏文。正约事论四分。蝮
虿何则。以小菩萨所作。但是神通所化。虽具十界圆
融之性。未得十界圆融之事。故名无分也。地住巳上。
岂唯證于十界之性。亦复称性。现于十界之事。故立
小分多分蝮虿之名。至于妙觉究竟。證于十界之性。
究竟称性。现于十界之事。故立满分蝮虿之名。倘如
阇梨所解。祇合云。妙觉名无分蝮虿。以谓妙觉。但有
十界之性。永无蛣𧏙之事。又云。妙觉无瞋。则任以蛣
𧏙畜生之名召之未审。皇臣贵人。敢以此名召之否。
此聋俗之见也。意谓。若妙觉立蛣𧏙之名。则须以蛣
𧏙之名。召相好之身。而不知妙觉之位。以蛣𧏙之名。
948-7¶ 第 862a 页 X56-0862.png
召蛣𧏙之身。良由妙觉所證。三千之法。皆即空中。皆
即妙假。以妙假故。十界身土假名。一一圆融。相相常
住。又释止观。圆观诸法。皆云六即。乃至三达五眼。十
力四无所畏等者。既云圆观诸法。岂祇观于三达五
眼等耶。况复彼文。正明圆教一切法即理故。悉用六
即判位。何独三达五眼等即理。九界五阴非即理耶。
又止观云。凡圣皆具五阴。不可圣阴。如凡阴。辅行释
云。终不可以佛界地狱界。以为凡夫地狱也。佛果巳
满。从事而说。巳具十界。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凡
夫。但是理具。是则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滥(上皆
辅行)。此等皆是。约于恶法。明六即之义也。地狱界。岂非
恶法耶。佛界地狱界。岂非究竟恶法耶。乃至凡夫地
狱界。岂非理即恶法耶。又云。各各具十。不相混滥。岂
非简滥耶。又云。佛果巳满。从事而说。巳具十界。何故
却云荆溪意亦祇言果性耶。如斯欺诞。那堪青眼之
所观乎。又谓。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于究
竟妙觉者。且夫立名。本召于实。阇梨既云。理即性具
十界。乃至妙觉性具十界。约性常同。约位有别。此正
是以善例。恶俱遍六即。而不知性具。十界俱是。法界
中道。第一义谛。一一名实。皆通始终。如佛法界。全迷
之者。名为理佛。始悟之时。称名字佛。至终悟位。号究
竟佛。何尝言性耶。例于畜生法界。全迷之者。名理畜
生。始悟之时。称名字畜生。至终悟位。岂不号为究竟
畜生。此乃大经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也。荆溪据此。
即妙假。以妙假故。十界身土假名。一一圆融。相相常
住。又释止观。圆观诸法。皆云六即。乃至三达五眼。十
力四无所畏等者。既云圆观诸法。岂祇观于三达五
眼等耶。况复彼文。正明圆教一切法即理故。悉用六
即判位。何独三达五眼等即理。九界五阴非即理耶。
又止观云。凡圣皆具五阴。不可圣阴。如凡阴。辅行释
云。终不可以佛界地狱界。以为凡夫地狱也。佛果巳
满。从事而说。巳具十界。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凡
夫。但是理具。是则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滥(上皆
辅行)。此等皆是。约于恶法。明六即之义也。地狱界。岂非
恶法耶。佛界地狱界。岂非究竟恶法耶。乃至凡夫地
狱界。岂非理即恶法耶。又云。各各具十。不相混滥。岂
非简滥耶。又云。佛果巳满。从事而说。巳具十界。何故
却云荆溪意亦祇言果性耶。如斯欺诞。那堪青眼之
所观乎。又谓。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于究
竟妙觉者。且夫立名。本召于实。阇梨既云。理即性具
十界。乃至妙觉性具十界。约性常同。约位有别。此正
是以善例。恶俱遍六即。而不知性具。十界俱是。法界
中道。第一义谛。一一名实。皆通始终。如佛法界。全迷
之者。名为理佛。始悟之时。称名字佛。至终悟位。号究
竟佛。何尝言性耶。例于畜生法界。全迷之者。名理畜
生。始悟之时。称名字畜生。至终悟位。岂不号为究竟
畜生。此乃大经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也。荆溪据此。
948-7¶ 第 862b 页 X56-0862.png
立千假名。迷悟不改。深有以也。故知若欲拨弃秽法。
偏取法性净法。以谈六即。几许误哉。况又不了法性
之义。以谓法性。如如之理。不具于事。若据六即之位。
验阇梨之解。实是理即。非名字即。何者荆溪云。若直
闻真。不了三谛。此闻非即。不其然乎。如此见知。奚为
师匠。今遇抉膜。应惭指瑕。当须责和氏之珍休。更执
燕然之石。集者曰。尝闻广智大师。传法智大师之说。
究竟蛣𧏙者。约一人唯心观说也。读者思之。
妙宗曰。别教法身。为惑所覆者。良由不知。本觉之性。
具染恶德。乃至云。但有法身本觉。随于染缘。作上一
切。迷中之法等。
指瑕曰。尊者专据妙乐。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谓之
法身随缘。且此语荆溪自解云。是故别人。覆理无
明。为九界因。宗师意云。法身为无明所覆。乃是能
覆。无明为九界因。楞伽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若
观荆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之。又如妙玄解。别
教心如工画师。云无明心也。乃至云纵有多说。争
柰负背大师。负背荆溪何耶。
抉膜曰。所引妙乐。谓非法身随缘之义者。且文中显
云。真如在迷。能生九界。生非随缘耶。而下文云。覆理
无明。为九界因者。盖明真如不能独力生于九界。须
假无明和合。方有所为。如何偏执一文。作无明生九
界耶。又下文云。别教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能覆所覆。
俱名无住。且所覆无住。立一切法。岂非真如随缘。立
偏取法性净法。以谈六即。几许误哉。况又不了法性
之义。以谓法性。如如之理。不具于事。若据六即之位。
验阇梨之解。实是理即。非名字即。何者荆溪云。若直
闻真。不了三谛。此闻非即。不其然乎。如此见知。奚为
师匠。今遇抉膜。应惭指瑕。当须责和氏之珍休。更执
燕然之石。集者曰。尝闻广智大师。传法智大师之说。
究竟蛣𧏙者。约一人唯心观说也。读者思之。
妙宗曰。别教法身。为惑所覆者。良由不知。本觉之性。
具染恶德。乃至云。但有法身本觉。随于染缘。作上一
切。迷中之法等。
指瑕曰。尊者专据妙乐。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谓之
法身随缘。且此语荆溪自解云。是故别人。覆理无
明。为九界因。宗师意云。法身为无明所覆。乃是能
覆。无明为九界因。楞伽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若
观荆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之。又如妙玄解。别
教心如工画师。云无明心也。乃至云纵有多说。争
柰负背大师。负背荆溪何耶。
抉膜曰。所引妙乐。谓非法身随缘之义者。且文中显
云。真如在迷。能生九界。生非随缘耶。而下文云。覆理
无明。为九界因者。盖明真如不能独力生于九界。须
假无明和合。方有所为。如何偏执一文。作无明生九
界耶。又下文云。别教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能覆所覆。
俱名无住。且所覆无住。立一切法。岂非真如随缘。立
948-7¶ 第 862c 页 X56-0862.png
一切法耶。又引楞伽。如来藏为善不善因。却云若观
荆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之未审。此文如何。是荆
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耶。况显然用理如来。为善
不善因。不可拗作。无明为善不善因也。何得大无所
知。彼经具云。七识不流转。不作苦乐因。如来藏为善
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此文是起信宗。立真如
随缘之所据也。今家别教。正用此文。安得不是真如
随缘耶。又引妙玄。解别教心如工𦘕师云。无明心者。
阇梨看读未广。祇见此文。而不见止观。亦引此喻。明
别教心造之义。辅行释云。𦘕师手如心性也。心性非
真如耶。况复今家明破别教。不得偏执无明生法。故
妙玄明别教不思议生灭因缘中云。诸论明心出一
切法不同。或言阿梨耶。是真识出一切法。或言阿梨。
是无明空门出一切法。若定执性。实堕冥初生觉之
过。阇梨既定执无明生法。岂非外道之见乎。须知诸
文顺悉檀意。或说真如生法。或说无明生法。故指要
立别教有随缘有不随缘二义也。苟欲不信指要及
妙宗。争柰负背大师。何负背荆溪何。
妙宗释体中云。以礼释体。礼别尊卑。意崇君父。今明
经体。意尊法身等。
指瑕曰。诸经释体。而何经不尊法身理体耶。此通
涂之意耳。而不知今经。以礼释体。用文之意。乃至
今经。部属方等。既通四教。唯取圆教。责极之体。异
前三教。臣子之体。
荆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之未审。此文如何。是荆
溪之意。亦似不作随缘释耶。况显然用理如来。为善
不善因。不可拗作。无明为善不善因也。何得大无所
知。彼经具云。七识不流转。不作苦乐因。如来藏为善
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此文是起信宗。立真如
随缘之所据也。今家别教。正用此文。安得不是真如
随缘耶。又引妙玄。解别教心如工𦘕师云。无明心者。
阇梨看读未广。祇见此文。而不见止观。亦引此喻。明
别教心造之义。辅行释云。𦘕师手如心性也。心性非
真如耶。况复今家明破别教。不得偏执无明生法。故
妙玄明别教不思议生灭因缘中云。诸论明心出一
切法不同。或言阿梨耶。是真识出一切法。或言阿梨。
是无明空门出一切法。若定执性。实堕冥初生觉之
过。阇梨既定执无明生法。岂非外道之见乎。须知诸
文顺悉檀意。或说真如生法。或说无明生法。故指要
立别教有随缘有不随缘二义也。苟欲不信指要及
妙宗。争柰负背大师。何负背荆溪何。
妙宗释体中云。以礼释体。礼别尊卑。意崇君父。今明
经体。意尊法身等。
指瑕曰。诸经释体。而何经不尊法身理体耶。此通
涂之意耳。而不知今经。以礼释体。用文之意。乃至
今经。部属方等。既通四教。唯取圆教。责极之体。异
前三教。臣子之体。
948-7¶ 第 863a 页 X56-0863.png
抉膜曰。若谓妙宗。不简前三教经体。取圆教经体。为
贵极之义者。一何愚騃初文释体。是主质义中解除
诸法实相。馀皆魔事。云别教巳下。至六道法。皆有心
缘等相。魔能说之。悉名魔事。次文解大乘经。以实相
印。为经正体。云若据释论。三藏对衍。通别二教。亦名
实相印。今不取二。唯取圆实相印也。又次文明体德
中。以圆伊三点。释法身之体。此等既以简于三教。取
于圆教法身之体。当科又云。礼别尊卑。意崇君父。今
明经体。意尊法身。又所尊法身云。乃是诸佛所师。万
法朝会。体非修證。理绝言思。为贵极之体等。岂非显
是简别三教体。如臣子之卑贱。尅取圆教。法身之体。
如君父之尊贵。如何祇引片文。谓尊法身理体。是通
涂之意耶。识者览之。孰不谓阇梨昏寱之言乎。
妙宗释宗体一异中云。讲兹疏者。唯想事境。三观靡
施正。同次家邪倒。无印可伤之甚。
指瑕曰。此意岂非闇斥孤山法师刊正记中之说
乎。彼记云。十六皆事。达事即理。三观一心。庶使往
生。破惑證理。岂便谓之邪倒耶。乃至云。尊者意谓。
如此广说观道。末代行者。得其深意。便可即闻即
修。不假讨寻止观矣。孤山法师之意。意则不然。欲
使学者。用首题中。三观之义。于观观中。达事即理。
然后寻彼止观。使境观明彻。方便正修。四魔三障。
无所不了。
抉膜曰。此一段文。并是胸臆。虚搆破词。且唯想事境。
948-7¶ 第 863b 页 X56-0863.png
不用三观。乃斥馀人耳。如天台少白。尝撰论文。立十
六观。但是假想事行。广破予师立理观之说。妙宗恐
人滥用故通斥之。那忽乱指。为斥于孤山耶。又云。妙
宗意谓。广说观道。不假讨寻止观。今问妙宗。何处令
不假讨寻止观耶。何诬誷之太深矣。又云。孤山之意。
欲使学者。于观观中。达事即理。然后寻彼止观。今问
刊正记中。何处令寻彼止观。方便正修。四魔三障等
耶。此盖阇梨。謟曲为意。阿党所宗。祇知求过于他人。
不觉反愆于自已。
妙宗解实报净秽云。若约实證。此土唯有圆圣所居。
今从教道。约渐入人。见其秽相等。
指瑕曰。何以却将方便。与实报对论耶。应知实报
土中。俱取破无明人。以论净秽耳。乃至云。若如尊
者之解。应云方便中秽。实报中净。以约教道释故。
抉膜曰。阇梨乃谓。教道唯在地前。不通登地。亦由未
曾看读。诸部教文。致兹谬破。且妙玄引用地论。教道
之义。凡有二种。约行明教道。则在地前。约说明教道。
则通登地巳上。故释签云。以四悉檀。说登地法。名为
教道。又云。初地巳上。仍存教道。又止观。明实报土中。
说别圆二教。对别圆两机。辅行自问云。实报何须用
别耶。答约教道。此等名义。乃是山家学者。朝夕所谈。
如何都不闻名。况解其义乎。阇梨自云。讨论执卷。将
二纪之馀。以今验之。何讨论之深细乎。安敢将此见
解。捡妙宗之是非。今既闻名。为愧色否。
六观。但是假想事行。广破予师立理观之说。妙宗恐
人滥用故通斥之。那忽乱指。为斥于孤山耶。又云。妙
宗意谓。广说观道。不假讨寻止观。今问妙宗。何处令
不假讨寻止观耶。何诬誷之太深矣。又云。孤山之意。
欲使学者。于观观中。达事即理。然后寻彼止观。今问
刊正记中。何处令寻彼止观。方便正修。四魔三障等
耶。此盖阇梨。謟曲为意。阿党所宗。祇知求过于他人。
不觉反愆于自已。
妙宗解实报净秽云。若约实證。此土唯有圆圣所居。
今从教道。约渐入人。见其秽相等。
指瑕曰。何以却将方便。与实报对论耶。应知实报
土中。俱取破无明人。以论净秽耳。乃至云。若如尊
者之解。应云方便中秽。实报中净。以约教道释故。
抉膜曰。阇梨乃谓。教道唯在地前。不通登地。亦由未
曾看读。诸部教文。致兹谬破。且妙玄引用地论。教道
之义。凡有二种。约行明教道。则在地前。约说明教道。
则通登地巳上。故释签云。以四悉檀。说登地法。名为
教道。又云。初地巳上。仍存教道。又止观。明实报土中。
说别圆二教。对别圆两机。辅行自问云。实报何须用
别耶。答约教道。此等名义。乃是山家学者。朝夕所谈。
如何都不闻名。况解其义乎。阇梨自云。讨论执卷。将
二纪之馀。以今验之。何讨论之深细乎。安敢将此见
解。捡妙宗之是非。今既闻名。为愧色否。
948-7¶ 第 863c 页 X56-0863.png
妙宗云。此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
观。
指瑕曰。且同居之名。正为凡夫生。彼未断烦恼。与
圣共住。故曰同居。且韦提闻经得忍。正是求实报
之净。何贬为求同居之净耶。此来赞经。而翻贬圣。
恐不补过矣。
抉膜曰。今恐阇梨亦未曾看经疏之文。但道听涂说
而巳。何哉经文本。为韦提希。被恶子幽闭。遂哀请世
尊。示无忧恼处。至光照诸土。摄在金台。令韦提希见。
乃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
界。阿弥陀佛所。疏云。光照国土。令韦提希。乐生安养。
岂非求同居净之明文耶。后为如来。示其取土之法
观道圆妙。非但能取同居之净。亦复能取寂光之净。
故得闻之。获无生忍。何忽探取闻经得忍。谓韦提希
本求实报之净耶。此语孟浪。不足可贵。
妙宗引义例三种观心文竟。自问云。今十六观。属何
义耶。乃至云。如来特谈。十六观行。修證之门。正当约
行。又问义例三种。皆是理观。今之十六。历依正事。何
预三种耶。答托事附法。二种三观。有事有理。且置未
论。从行三观。以何义故。不得历事。既言从行。必四种
行。常坐一种纵直观理。馀三三昧。岂不兼事。如般舟
三观。历念佛事。方等三观。历持咒事。法华三观。历诵
经事。请观音三观。历数息事。觉意三观。历三性事。若
非从行。摄属何耶。般舟初观。千辐轮等。彼是从行。今
948-7¶ 第 864a 页 X56-0864.png
那独非。况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岂今依正不唯
一心等。
指瑕曰。此乃将约行观心。作附事说之。附事观心。
作约行说之。且义例三种。摄尽一家。所明理观。虽
指王城四谛等。为事法二观之式。诸文之中。凡有
法相事相。便属二观收之。且言止观约行者。正指
不思议境一念三千。遍收诸法。备明十乘十境修
发之相。为约行耳。及其文中。凡有法相事相并用。
事法二观收之。岂见止观是约行。便将其中事相
法相。一时为约行耶。又将数息三性。方等幡坛等。
谓之唯于万境。观一心等。而不知不思议境。一念
三千。既遍收依正。心外无法。唯一三千。三谛不思
议故。故云。唯于万境。观于一心。此为约行见理。何
故将尊容道具等。附事观理。而作约行释之耶。乃
至云。何故将阴境中。唯于万境观一心。却作尊容
道具。历境表法。附事见理之义解耶。
抉膜曰。所言岂见。止观是约行。便将其中事相法相
一时。为约行者。且妙宗但以念佛持咒诵经等。事谓
之历事。何故却认作历幡坛尊容道具。为历事耶。斯
盖全迷托事约行之相也。今为指陈二观之相。令阇
梨略知所以。且托事观者。须谈事境之上。表法之义。
故托彼事义。立境立观。方曰托事修观也。且如王舍
城。须以王表心。王舍表五阴。城表涅槃。又如方等幡
坛。以幡坛以幡。表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尊容道
一心等。
指瑕曰。此乃将约行观心。作附事说之。附事观心。
作约行说之。且义例三种。摄尽一家。所明理观。虽
指王城四谛等。为事法二观之式。诸文之中。凡有
法相事相。便属二观收之。且言止观约行者。正指
不思议境一念三千。遍收诸法。备明十乘十境修
发之相。为约行耳。及其文中。凡有法相事相并用。
事法二观收之。岂见止观是约行。便将其中事相
法相。一时为约行耶。又将数息三性。方等幡坛等。
谓之唯于万境。观一心等。而不知不思议境。一念
三千。既遍收依正。心外无法。唯一三千。三谛不思
议故。故云。唯于万境。观于一心。此为约行见理。何
故将尊容道具等。附事观理。而作约行释之耶。乃
至云。何故将阴境中。唯于万境观一心。却作尊容
道具。历境表法。附事见理之义解耶。
抉膜曰。所言岂见。止观是约行。便将其中事相法相
一时。为约行者。且妙宗但以念佛持咒诵经等。事谓
之历事。何故却认作历幡坛尊容道具。为历事耶。斯
盖全迷托事约行之相也。今为指陈二观之相。令阇
梨略知所以。且托事观者。须谈事境之上。表法之义。
故托彼事义。立境立观。方曰托事修观也。且如王舍
城。须以王表心。王舍表五阴。城表涅槃。又如方等幡
坛。以幡坛以幡。表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尊容道
948-7¶ 第 864b 页 X56-0864.png
具。以二十四像。表逆顺观。十二因缘之智。香灯。表戒
慧等。岂非借彼事义立境观耶。如何却以念佛持咒
事。为托事观耶。盖由阇梨见义例。明托事观。后云。即
方等普贤之例。乃将两处之事。一槩为托事观也。而
不晓方等持咒。普贤诵经。皆约行历事耳。此正是阇
梨。将约行观。作附事说之。何倒斥妙宗乎。又阇梨又
谓。约行观者。唯是观于内心三千。遍收诸法耳。今问
未审。止观阴境中。遍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观之。及
破法遍中。亦复历观阴界入法。般舟三昧。观佛身相。
四念处。观于外色。此等观法。三种之中。为属何耶。莫
不谓是托事观耶。若然则如何是。借彼事义表法之
相耶。又莫是一时混沌。摄入内心。方是约行观耶。若
然则释签。立内外二境。四念处。说内外两观。如何简
别耶。又莫是三种观法不收耶。当知诸文。不借事相。
表对观法。直约行门。而谈观法者。皆约行摄也。内外
二观。莫不咸然。焉得局就内心。为约行耶。又将义例
唯于万境观一心。亦局就内心解者。岂观外境。便乖
一心耶。若然则何故辅行。释观外界入并心。为境耶。
然其观心之说。岂唯。阇梨不解。自奉先而。降以至孤
山。其犹病诸何者。如刊正记。判十六观。的非义例。三
种所摄。且义例自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则知一家
所明三观。无不摄尽。岂观经疏。自是一家三观耶。又
孤山指观经观佛相好。同般舟三昧。是则般舟三昧。
亦非义例三种明矣。荆溪立义。若为疏脱。应知妙宗。
慧等。岂非借彼事义立境观耶。如何却以念佛持咒
事。为托事观耶。盖由阇梨见义例。明托事观。后云。即
方等普贤之例。乃将两处之事。一槩为托事观也。而
不晓方等持咒。普贤诵经。皆约行历事耳。此正是阇
梨。将约行观。作附事说之。何倒斥妙宗乎。又阇梨又
谓。约行观者。唯是观于内心三千。遍收诸法耳。今问
未审。止观阴境中。遍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观之。及
破法遍中。亦复历观阴界入法。般舟三昧。观佛身相。
四念处。观于外色。此等观法。三种之中。为属何耶。莫
不谓是托事观耶。若然则如何是。借彼事义表法之
相耶。又莫是一时混沌。摄入内心。方是约行观耶。若
然则释签。立内外二境。四念处。说内外两观。如何简
别耶。又莫是三种观法不收耶。当知诸文。不借事相。
表对观法。直约行门。而谈观法者。皆约行摄也。内外
二观。莫不咸然。焉得局就内心。为约行耶。又将义例
唯于万境观一心。亦局就内心解者。岂观外境。便乖
一心耶。若然则何故辅行。释观外界入并心。为境耶。
然其观心之说。岂唯。阇梨不解。自奉先而。降以至孤
山。其犹病诸何者。如刊正记。判十六观。的非义例。三
种所摄。且义例自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则知一家
所明三观。无不摄尽。岂观经疏。自是一家三观耶。又
孤山指观经观佛相好。同般舟三昧。是则般舟三昧。
亦非义例三种明矣。荆溪立义。若为疏脱。应知妙宗。
948-7¶ 第 864c 页 X56-0864.png
判属约行。深契圆宗。切须三复思量。不可一期戏论。
傥更奸诈。朋彼邪说。曲作道理。诽谤妙宗。譬如痴贼。
弃舍珍宝。檐负草木矣。
巳上十段。始自寂光金宝之。
傥更奸诈。朋彼邪说。曲作道理。诽谤妙宗。譬如痴贼。
弃舍珍宝。檐负草木矣。
巳上十段。始自寂光金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