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42-2¶
942-2¶ 第 672c 页

* No. 942-2

** 圆澄疑问


* 一 法华为八教摄之为不摄耶
* 二 毗卢舍那经何部何时何教摄之
* 三 光宅因果六义今家所破
* 四 为破因果之实体为破邪执
* 五 佛果隔生有无
* 六 圆十二因缘生灭不生灭
* 七 别教傍正伏断义据何经论
* 八 五忍次第如仁王大师配位不相似
* 九 圆人经历二住巳去欤
* 十 实佛本师本时别号
* 十一 一家多用四教今更立三教何为正义
* 十二 退座五千涅槃中收者不见明文
942-2¶ 第 673a 页 X56-0673.png
* 十三 私录异闻者从谁闻法
* 十四 定法在法华授记何故初释云彼土得闻
* 十五 依法华疏尸弃初禅何净名疏云二禅王
* 十六 身子六心中退是何位退
* 十七 无情应发修成觉何故不尔
* 十八 苦集即灭道者为灭苦集名道乎
* 十九 六即何等圣教的出其名
* 二十 唯识唯心同异二师所立其趣如何
* 二十一 法华三昧證相门九种證相出何经论
* 二十二 圆顿中道期寂光何故实报以为其期
* 二十三 体相章出六师所立不审其人与所据
* 二十四 圆伊三点何故释与经意异
* 二十五 乘急人无戒不备何故名为戒缓
* 二十六 痴迷与无明此二有何殊
* 二十七 五品十信差别不同诸忍位号亦异
* 二十八 见思即无明矣何故文云二信巳去断思
* 二十九 自初品至初住可一生修證者谁为其人
* 三十 六气一一作气其如何等

巳上。
942-2¶ 第 673b 页 X56-0673.png

** 日本国三十问谨案科直答如后
天台沙门 广修 撰

第一疑引签云今法华是显露等者对非秘密故
云显露于显露七中通夺而言之并非七也别与
而言之但非前六何者七中虽有圆教以兼带故
是故不同此约部说也彼七中圆与法华圆其体
不别故但简六此约教说也(巳上文也)今寻文意若约
与义则法华经同八中圆若尔此经亦为顿渐化
仪摄之为不摄耶又约夺义则非八摄若尔者此
法华经为何化仪为化法此义如何(巳上本疑)

谨案法华是显露非前七之中有华严一顿与法华
同下文云其体不别约部说如文示知故伹简六此
约教说今谓与义约部夺义约宗所疑则法华同八
中圆者非也只合云七中圆以藏教中无圆故如文
云七中虽有圆以兼带故言此经亦为顿渐化仪所
摄夺非八者亦应言七问意为何化仪为何化法则
摄此法华经者寻意如此今答前七约部此圆与法
华同何以知同一圆故圆门内无别法施于兼但对
942-2¶ 第 673c 页 X56-0673.png
带之事故得圆名今法华圆与前七中圆无二无别
但当体自圆非相待故犹得称妙之意如此若问为
何化仪为何化法者且云五时八教之法如来应病
设药化仪即有渐顿秘密不定化法即有藏通别圆
今若约部不论渐顿教中化各有仪一一教中化各
有法随部对事一一具八藏故亦具仪法何者且如
鹿园是渐教化仪本为渐人八万诸天便发大道此
是密得不定之得此教用渐法故无顿机谓也密不
定仪此非教本意所得者机也单用藏教宗但是渐
一教馀七宗皆不用通别圆中用不用类例比知亦
如是具如四教图中可解名言法华何化仪何化法
者此是圆教宗化仪唯圆化法唯顿故称圆顿在法
华中独得称妙如前说馀华严方等般若若据所化
各有仪亦各有法教法教之中皆具八教伹有用不
用殊此义应知。

第二问毗卢遮那经五时四教八所不说为法华
前说为法华后说此义如何。

答一切经题得名不同以大师说不离人法喻三或
复或单或具足者皆可随名定实以解一切经义巳
上大师意也今经题称毗卢遮那者此经从教主以
题名岂非人摄名下定体即有其理毗卢遮那西天
本号唐翻为遍一切处此是三身之一号即法身如
来也既是如来所说经义理亦遍一切处既一切处
总被(去声呼)此经所摄教必逗机必有四种根性于此
942-2¶ 第 674a 页 X56-0674.png
得悟既有四教机根岂不为第三时摄方等教收以
理捡之即知是法华前说并八教之中并摄。

第三问引光宅因果六义谓昔因狭位下用短今
因广位高用长今破若取昔因总判为说华严顿
教因非狭华严位非下华严用非短方等般若亦
然。

徵言若如汝判狭下短只判得藏教一途馀三教中
谓华严兼方等前三般若前二则可同为狭下短若
华严圆方等圆般若圆与法华圆不别此并是广高
长何以同判为狭下短汝判诸教为狭下短独判法
华为广高长法华实如所判且前诸教非不广非不
高非不长何以单约三藏判如此因果六义到今日
咸成四一既四皆成一何事定昔教皆狭下短独今
法华是广高长故四六二十四失则是今家所判光
宅之失意也。

第四问约所疑者谓破实体为破邪执。

答此义不然所破者只破他不解教意只四教之中
若如前所判只定判得藏教通别圆在前四时有广
高长何以同于藏教一判故非也不论破体及邪执
可破下文今家正释借彼三名显于妙义因果俱异
如文可见若言此六义与莲华六喻若为相对者此
释借彼义名显今家释妙本非相对当与法华相对
为释意若释华喻自如别论必若义求亦同不可思
如因义者一法界具九法界是体广如为莲故华莲
942-2¶ 第 674b 页 X56-0674.png
是法界华是十界只此一华十界具足故是体广义
九法界即佛法界如华开莲现只此一华便具佛界
佛界岂非位高十法界即空假中如华落莲成明此
华有莲能华莲能落能成华喻于空莲喻于假落成
喻于中既体具三轨此即用长此三一不异故称为
妙此因义也如文云如此是推义配之非文有也如
此相对当意具玄文。

第五问佛果十如是约现生后报论九论十者有
现报故名为有报无生后故亦言无报始自初入
变易土中受法性身既并无复隔生之义故无生
后二报者疑云无漏为因无明为缘生彼变易若
无隔生者妙觉位佛损生受时无明为缘所感之
身何为真实若弃舍者既有隔生以何为无隔(巳上
问也)。

答如疑中云妙觉位佛损生受时无明为缘此何疑
也既云损生受何处更有无明为缘复云虚妄和合
所感之身此问今都疑非问也未测高意何谓也夫
生变易是无漏人不更漏落三界内也此人唯有界
外无明尘沙惑在假无明是因生于变易土缘无明
未尽故招变易生四十二位四十二位进入易粗入
细缘无明故到于变易土受法性身一受巳后不复
是生死身故无隔生义不如界内果身灭亡更受后
身若界内果报身故名为有报虚妄所感便是分段
身非变易身灼然无隔生义不得疑分段生是变易
942-2¶ 第 674c 页 X56-0674.png
应知。

第六问圆教二谛伹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
缘为俗谛(文)疑云此十二因缘为生灭为不生灭
若生灭者何故名圆十二因缘。

答圆教法性是真无明十二因缘是俗既明圆教真
俗同体无复差别且无明十二因缘俗即俗而真即
真而俗故以真谛不异一一法皆不生不灭故而亦
能生能灭以能生能灭故故名于圆文云不可思议
正斯义也若生定是生灭定是灭者小乘法耳今大
乘不可思议即生能灭即灭能生生灭随机不定之
一故不同声闻之二谛也所问何故名假观者此法
性具一切法何独十二因缘既具一切法即是假观
境也达此假时体本空故即是空观观冥中道即中
观也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复名入假观三
观不出法性一法是真一法能具一切法是俗如此
真俗故是圆宗真俗之二谛也。

第七问诸经论中无此傍正伏断之文请示诚文
者。

答玄文云别教非前二非后一前二者非藏通也非
后一者非最后圆也此等之中正就恒沙佛法当名
然实通诸四谛谓四教四谛此别教中总通缘具有
今据次第为论不无傍正者且当教以恒沙佛法当
名是正馀三教中四谛是傍四教之中修伏进断亦
各各不同亦一一据当教之中为正望馀三悉是傍
942-2¶ 第 675a 页 X56-0675.png
故云傍正断也所言初心缘诸无量发心初正以生
灭四谛伏通见思傍修无生无量无作即藏通别三
种四谛也今别教正以无生破见思傍修别圆无量
无作次正以无量四谛慧破内外尘沙次亦将此慧
伏无明次正以无作破此此是四教之中阶级次第
伏破之分伏破之教教中分伏分破四教相望即是
傍正大师用义以理推显于理自明旨须更别求经
论觅此證据诸经论中伏破之名处处皆有大师准
用理绝于疑学人应知亦如文句中明三周中定三
根性一周之中具有三说彼文云各有傍正此义亦
然当教是正望馀三教伏断为傍其理如然岂更求
證知。

第八问引忍位号不同者五忍名位次第如仁王。

答大师配位释名随处取理故有不同仁王经据别
法华中用义据圆且大师立义凡诸所释皆有通别
两途若准通释初伏忍名极至等觉总名伏忍下四
忍名亦如是其第五寂灭忍从初伏其伏处烦恼不
起分得寂灭之名亦名寂灭忍此是分寂灭义馀四
亦如是巳上通释若别释者从初伏忍乃至寂灭是
妙觉位此即终极为寂灭忍今依通义故忍名处处
不同亦是圆别位言故使不同也仁王中有一往义
亦有再往义今一往者从十信至十向名伏即十地
名信顺无生三忍据下再往中即第十与佛同寂灭
忍此是一往义若再往者于五十位中分别五忍谓
942-2¶ 第 675b 页 X56-0675.png
四十心为伏十地初三为信四五六地为顺次三为
无生忍第十与佛同为寂灭忍言第十与佛同此位
开两即等觉及妙觉也又言今家释但言伏亦无信
忍者即下文取住行向为顺文在此也既取住行向
为顺明知取十住为信忍也今师取住行向为顺忍
五品为伏十信为信即至住行向正是顺忍如此次
第故不相违其趣如是文云彼经取四十心为信忍
今此圆位取五品为伏忍彼经举四五六地为顺忍
今圆位取十信为顺忍此亦是一往判即是通途义
耳应知圆位中伏即是信信即是顺顺即无生无生
即是寂灭但举一忍名即具初后足今只言十信为
顺忍尚让五品为伏忍但如此释亦是据别家义且
一途分(去声呼)释而未全是圆家义自但得圆家义诸
不同自望不疑。

第九问若有为门从门證果三德具足不纵不横
因亦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通至佛地华严
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大品初阿后荼馀三门亦
如是是为圆教四门相(巳上本文)牒所疑云一地既具
诸地功德圆人但居初位不应历二住巳去若经
历者何故云一地具诸地功德一一字表一一位
等。

答此圆人初发心入圆见解用一心三观普见始终
一一法门无物不具即一观而三观即一心而一切
心圆具万德是如来藏法名实相体具众德不应先
942-2¶ 第 675c 页 X56-0675.png
后见小分毫此谓实相理具修行之失若能圆见无
先后际故初发心即具足故所言初阿后荼此是举
况释耳虽分地位亦无地位虽无地位地位宛然故
增道损生分别功德所具现其相即虽为前后前后
宛然故涅槃经举月为喻月体非偏而晦朔之异晦
朔自异非月体异亦如初发心时具诸地功德如疏
中言虽即具足细寻非不明晦此明修行之士初以
圆知此法无二无别独自皆是不分明晦对机被事
明晦宛然只为众生未尽见思无明故使用与差别
不应难只令居初发心位不容更进后后位也今更
举况释示如日本人知天台山在大唐国寻记传知
此是南岳弟子智者大师住处一一事相无不分明
即论初发心位也若不假彼船筏进趣往去即不可
云我到彼见了于中进趣渐远渐近岂非四十位中
差别之相既到彼台山中差别之相既到彼台山与
元在日本国时传见不异此论最后位也初传未见
不了道元若只传闻不来亦名初见亦非后见到后
见时与初传见不别岂非先后一如今圆位初后亦
复如是不可住初心便言是后心也故一一字表一
一位斯理明矣。

第十疑问诚成三妙是本时因妙非迹也(巳上本文)
云此等实佛从何等如来最初发心本行大道时
其别号如何者。

答经曰我本行菩萨道时此是经自立本何疑之有
942-2¶ 第 676a 页 X56-0676.png
夫言本者有近有远本通在一家宗教中不在更引
若欲定指应信经语第四卷授学无学人记品云我
与阿难等同时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且据此语为
最初发心可不是分明此即当经诚文更疑也若更
徵其远本经中举微尘数微尘数尚不可知更求何
佛何名而发心耶彼疏云本迹者立本中云今取最
初成佛时以立为本彼举谕释犹如大树同宗一根
不得传传相指但取最故成佛为其本也如此经文
及疏消释斯理巳明可见耳。

第十一问判教相为六文云一举大纲乃至六增
数明教大纲三种一顿二渐三不定此三名同旧
义异也疑云一家文中多用四教判一代教今至
此文更立三教何为正义者。

答此问失前大纲意所言大纲三种谓佛一化之中
大途纲要之法不出顿渐不定之三也今有秘密只
可属佛道秘密不传故无也此大纲三法四教之中
一一教中各有此三具且如华严顿部兼其一别即
是渐亦有不定机如经可寻鹿苑但渐部亦有顿八
万诸天是也亦有不定机般若亦如是此三是佛法
之大纲四教各各具有知之耶。

第十二设五千起去被移人天不许涅槃中收者
意谓不见明文谓彼不收。

答义云法华收机犹如大陈涅槃捃拾犹如残党法
华未入理在后收但是涅槃得度之机理然在教何
942-2¶ 第 676b 页 X56-0676.png
得更疑若一一今经文对当知相承方为是者如佛
本说亦不妨有译人随要翻之略不稍出无妨矣。

第十三疑云私录异闻者今疑从谁闻法示其人。

答此段章安称异闻非记大师语故称异闻也 疑
者言从谁闻者如释签云不关记于大师说也有者
谓此一段文中所择录异总揽大师所传教法一期
大意章节科折求古引今决判是非今文义周足不
混易见自是章安一意故非大师如此说也故签云
不关记大师语也亦不妨章安于异时处傍参讲席
处处不一所闻之说故得为异章安既自不的指其
人传者亦何须更觅故不然也言就中义门繁多为
闻不用为面用者 答此是章安一段要义若辨同
异明离合四教名义五时七阶此并是扶大师释教
意则證据但所录择诸处义因有相应处便与引用
淮章安私记异闻中如此之说普并可用乎然可用
耶然行藏之意取探随宜不得一向用不得一向不
用又不得一向用亦不得不简用其义如是。

第十四疑问以迦叶等既名定性今在法华授记
何故初释云定性者彼土得闻故此义如何。

答定性者在法华会定得授记许其无不在此会亦
闻得记如经可知今疏判言定性者彼土得故者可
以进退消文然圣得授记何以故根利钝故前后悟
理然如是请定所疑馀如疏记以广释若迦叶巳于
法华中授记讫故四大声闻领解如来一代时敢药
942-2¶ 第 676c 页 X56-0676.png
草喻中如来赞述与记更无疑也以斯之微甚善。

第十五问依法华尸弃是初禅王净名疏云望法
华序恐是二禅王此义如何者。

答法华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
梵等疏释云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两人依释论正
以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又云光明
者二禅天也及净名疏中云望法华序恐是二禅王
今若从释论取释弃定是初禅王今大师经文称梵
天王复举尸弃师云似两人亦不定判是初禅王即
引释论定位下云恐目一人若寻大师意净名疏又
云恐是二禅王亦不定判何故为寻释论解故今寻
意既前云似中恐净名疏又云恐此皆不定判也若
以世界主梵天王准经即是初禅王便叙云初禅有
梵众梵辅大梵今举主摄诸也既举大梵即定知是
世主既大梵是世主故知是初禅主也言尸弃者彼
梵天有三位无尸弃名依凭释论故云举位显名恐
目一人耳若将位摄名尸弃定是初禅王若分名位
即有两人尸弃即是二禅王也二禅亦有三人谓小
光天无量光极光既云尸弃大梵是二禅王光明大
梵即是二禅中无量光极光天也何以知以义求之
言梵者净义可通诸天二禅中诸天虽无梵名目天
天身莫不并净更据初禅又无光明之名既云光明
大梵即恐是二禅天也大师證位之人三界诸天必
定知委今不定判两处互指皆下恐字以释光明之
942-2¶ 第 677a 页 X56-0677.png
名以二禅天名又见大梵两字似初禅天名释论既
是西天菩萨所作定言尸弃是王且依释论心有进
退故著似著恐于法华疏云初禅王净名疏云是二
礼王但寻文取意即既相违具如上叙。

第十六问身子六心中退是何位退。

答据本业经云即十住中第六住退亦示实行故退
非实退也何者从十信至初住即不退今言至六住
中犹况于下辈也彼本业经云七住巳前名为退分
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净
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间值恶
知识因缘退故入凡夫不善恶中乃至广说具案彼
经起信论疏云但是权教非实退也天台意权必引
实况进名信为住此但诸家立义各异任彼所言亦
不应有是非今并是据名约理消通未有见机人也
准大论谓十信中位位皆有退义至第十信成就时
便进入初住入住位即不退也故本业经云言身子
六住退者权引实恐下。

第十七说圆顿观文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疑云若
三身性遍诸法者何故在有情身有知觉义在非
情身中无耶有情发修成佛无情亦应发修成觉
何故不尔又约戒罪福不同微如何耶者。

答辅行记中巳引释佛性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
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二从体三身相即
未尝相离如如法身遍一切佛性该有情此土有言
942-2¶ 第 677b 页 X56-0677.png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先贤教语
非是误虚理事相游故有此说圆教缘于实相造境
即中无不真实故云系缘亦是法界一念亦是法界
何尝相离何以故圆体具故不简有情无情同一法
体故若简无情是法体即偏非圆也今疑有情有发
修成佛义无情无者不尔无情亦发修成佛何者是
随有情成佛故一成一切成何尝简无情若言无情
不发修不成佛有情亦不发修亦不成佛何以故俱
不发故一发一切发体不相离故今说但同一体上
求不须外觅外觅即远约体易见且如人耳目是有
情亦自是无情更何须外计何者重约事释亦有情
能为无情无情能为有情有情无情更互有无故四
大能成于身即身为四大所成也身是有情四大是
无情即此身全是有情即此身全是无情此身若发
修成佛四大亦同发修成佛也此有情无情俱发俱
成故云一发一切发一成一切成更何疑于无情不
发耶更何疑杀不得罪何轻何重也今若杀此有情
无情俱重俱轻其义如是故净名曰是身无知如草
木瓦砾岂非全是无情虽同草木瓦砾而为五蕴所
持即有情也内身既尔外境咸然是故如来修业感
成之身一切无情草木随所至方悉皆倾头向众会
先化内无情成佛而外无情是所依故以所依故有
内无情悉同成佛也妙记云法身何尝不遍法身不
独未尝离报应之不单须得其本本法身既具一切
942-2¶ 第 677c 页 X56-0677.png
法明知报应悉具一切法以一切具故不隔情无如
先说何不得重者且如帛钱体是无情盗之满之得
波罗夷此岂非有情耶亦望有情为至故犯此岂非
有情无情合而有此罪亦如身与四大合故杀戒亦
尔以情无情合故杀即得重若斩截死尸不得杀罪
岂非无情不犯重乎其理如此智者熟思之弥陀佛
土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便具上不能的犯一树一石
定成佛而说法乎。

第十八疑云引文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
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
死即涅槃无灭可證 答巳下文谈于圆常无极
之体即此阴入便是法身故无苦可舍无明尘劳
即是菩提净名云尘劳之俦皆如来种故圆机之
人无心而断烦恼但观一法界粗惑自去真谛自
显故 答论中冶铁成铜粗垢自落非故意先除
也是以烦恼即菩提诸业即解脱生死即涅槃吾
今此身即是常身不老不死体既如是更有何集
所合断之更有何道而合修之更有何灭而合灭
之无边邪触境皆中中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圆满
若此自在转变无所挂碍其义如是澄神静思之
可得之即圆体也今据疑情云所定苦集即灭道
者为灭苦灭集名道乎。

答此问是藏教意故非即是所言即是灭道者圆意
既言即是亦即不是何以故烦恼菩提各各别故即
942-2¶ 第 678a 页 X56-0678.png
是者菩提烦恼体非二故以体具故能即是能即不
是何者圆体之上能应万机凡有机召悉皆赴之藏
中作生灭说通中作无生说别中作次第说圆中作
不次第说若次第说除苦断集修道證灭折说体说
说空说假说中说圆说权说实说一一执定者即可
云苦集灭道定有如此引起信论中大海水因风波
动大海水即圆法百川同归复本名故此喻法身本
体实相一法因风波动即是随机赴应又云众生自
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释众生自性清净心者即正
因理实此实体不动随境起惑故动即非寂故即众
生起业处若动不妨寂寂不妨动体明一如故无烦
恼即菩提也此义如是。

第十九疑问六即云藏等三教所明历位各有證
文今此六即义致圆满未见经论诚文何等圣教
的出其名请示者。

答涅槃一论师分六释又三因正性出自大经正因
之性岂非理即缘因之性岂非观行即了因之性岂
非究竟即见经文中有此三因之性岂非名字即信
有此理依行向修断烦恼诸分分果案揩入位岂非
相似即得圣人气分断四十一品无明岂非分真即
故止观文中引贫女宝藏为论师以六即通释更何
疑也若疑不见即字故觅诚文今即还取涅槃三佛
性义即三即有文馀三即案义大师又引释论五菩
提證岂之非有文懿实若斯更求何文即是大师说
942-2¶ 第 678b 页 X56-0678.png
义具书进上文云有文有义常人用之无文有义智
者用之无文无义愚者用之故四依中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了义也南山宣律师云以理为正彼引
五百罗汉论先叙根本次及句义复观法师语曰以
意方便度用今文天台大师寻所用义亦合斯矩况
大师證复说有过于是文云说巳心中所證法门实
非聪讲量次比幸与修多罗合故引为證故文云无
文有义智者用之又如金光明疏云古云俗谛有文
字真谛无文字大师云真谛有文字依俗谛无文字
何以故若无真理俗何所依故知一切文字皆从真
而生故此是立义异古来闻若非法华方便陀罗尼
力谁敢如此颠倒宣说使理炳然有无不滥今之六
即大师證说更何疑也若傍有人不肯信者自是阐
提一辈非菩萨说无一切文字皆是可说一切文字
皆不可说如此之理十圣三贤仰信而巳执瓦砾者
宁知琉璃乎。

第二十疑问唯识唯心义辅行云一者唯识谓一
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
疑云唯识唯心其趣全同更无差别邃和尚所判
唯识唯心其义不同唯识者未泯缘境故唯心心
境不二故唯识者亦狭亦浅所以者何存境故唯
心者亦广亦深以不存境故巳上邃和尚释今所
据疑情谓其义全异二师所立其趣如何。

答唯识唯心辅行记中释是别义非是同义但愧寻
942-2¶ 第 678c 页 X56-0678.png
文未审耳文云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
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此谓心是主识是心家
用用故是事主故是真从主起用故称一切唯心此
两义从来差别非一故𨗉和尚解云唯识者未泯境
故唯心者心境不二故即是泯其识境归心故不二
了即是辅行中真如即心王心所内外合故故称不
二若未泯境故是未合若未合时炳然是二言唯识
者亦狭亦浅者狭者从心起用一心对一境故是狭
浅者未泯境故以存境故是浅言唯心者亦深亦广
者此心王是能应万机非一非二故是广此心能会
众境同归不二不二之理极至渊底故是深也二师
解义理实相扶炳然不异请细心会之。

第二十一疑问法华三昧證相之门约上中下各
出三品三品合九疑情情證相必当须依佛菩萨
说未知此等證相出何经论。

答佛无二法但随众生相而有众多以众生种类若
干阶级悉异故今修道次位万途一一苦启二见于
众生未识唯佛独有心所以将可知之法说尚众生
从初发心五停心别想总想四向四果三贤十圣等
觉妙觉立初立后阶位差分若更于事细分非说能
了粗陈总别念处四向四果况于初果更开十八学
人三贤十圣五十二位悉大纲非谓佛法只定如致
故约众生尘劳之门非一略指八万四千约对此为
凭故云八万四千法门也若具足说或有人闻心则
942-2¶ 第 679a 页 X56-0679.png
犯乱孤疑不信此之谓也今师谨案修證略述三三
九阶位近程其问细派亦复应有多种今乃粗说耳
正法如是岂可以定一求更结馀疑言须依佛菩萨
也大师的承佛旨亲禀灵山有说更疑复更却求馀
證故不应也如何见有文者生无文者死应知实相
之理本无名字如来逗机赴四教名字说本体既非
一物何处而有众多教开五七九乘定从何处生出
今师只作三三九说故不应疑但从理具不可单求
事相具如上说劝莫疑师莫疑法。

第二十二疑问引文云为明菩萨清净大果报故
说是止观者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记文云果
报者在实报无障碍土必方便有馀外者疑云圆
顿中道期寂光土何故实报以为其期顺道法爱
为因无明为缘生彼土故非所期果也。

答圆观修行理本期于常寂馀所期故如所问合为
总圆见约行进修为此无明为缘故任运受果报生
非本期也若据圆观中道即不生彼实报修行之便
路次径过非故过也何以故四十一位分分断分分
證此断此證故在实报土中若最后一品尽入妙觉
即是寂光若圆说初后不二初发心便是寂光何故
居实报者如前说且界外三土方便有馀土即二乘
所居实报无障碍即三贤十圣所居故仁王经云三
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即此义也又此四
土竖论次第应尔横论亘彼八方今如此说者约机
942-2¶ 第 679b 页 X56-0679.png
悟浅深随根性对说若以圆常一理本非横竖只一
土中备有四土不离同居即上界三土宛然如文云
我实见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而见尊常在灵鹫山
及馀诸住处共大菩萨声闻众围绕说法即方便土
相也又观见娑婆如琉璃为地坦然平正诸台楼观
众宝所成纯诸菩萨咸处其中此即言娑婆是实报
也只此净秽同居土中既是实报定非即是寂光为
分别令人易解故分为四相说亦凡圣阶渐作次第
说若一圆观中道不可思议法中即不可说不可示
况复论所期土处有是非耶。

第二十三疑问引文释不纵不横义大小乘师各
有三者。

答此明其各是偏證非圆意也此是依义立又明此
三解若不识圆将法偏况显出圆理若欲得经论所
出但寻上品师之文出处便依此等六释大小六师
即古辈先德人师立义皆有二意大护谦故不出其
人二简繁从要故义用是急人名是傍若要须微求
出经论处且当宗学人大唐一国皆同禀一实见悉
信大师所录依教奉行文外馀词大师不通致令后
学并不根寻必经论有者任捡经论而自传录亦如
大论数有其例彼论云又有人云如此等例不少亦
译人简要以理为正馀意属事门故收何必须成觉
也且当宗中如此之例亦复不少何但此一收也知
之。
942-2¶ 第 679c 页 X56-0679.png

第二十四疑问三点圆伊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举
横川走火火纵横纵横并并别。

答今见疑问不见用法单见事求何也本此圆伊三
点元喻三德法身案光明疏凡一十个三法皆一三
无异在果时谓三德三身三解脱在因时云三德三
烦恼三识等如此之三法一一此中体不相离三一
身三身三不定离则非一合亦非三名不可思议之
三一也即举圆伊以为其喻三因以比其功耳若云
横川即竖四教意若云走火即横四教意如此分横
竖故非圆法我今如来藏智三德法身何尝次第何
尝不次第何尝偏何尝圆何尝不偏何尝不圆今此
圆中其法如此故能次第能不次第能偏能圆故名
不可思议如圆伊三点其法如是今不见法况但见
事求故云非宜也文中云三点具足即成圆伊如今
但取一点自体相即那得非得伊非伊何得不纵不
横只是一分点字若如此见无情只说一点何处有
三若尔何只有一身无三身也只有一德无三德也
众生只有一性无三性也只有一烦恼业无三业也
如此三数逦迤配之但此一而二三也若云秤互相
即只得其名此何名也此名何所召召何理也若言
横川走火亦复点字者亦非也本将偏以显圆明横
川走火非今将点字称虽难此何显名故知非也古
德释秘密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
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释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
942-2¶ 第 680a 页 X56-0680.png
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三
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更举喻释如摩醯首罗
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目三相一在额上二如人眼
故举此况伊也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故结云我亦如
是今故只取一点作不互为不纵不横义云今释与
经异者具如先述应知仁者用心大论取意太过失
圆伊义今若作此释只得一点不得三点若尔与为
论只单得一分法身并无报应只云一分能应德般
若解脱并无此是孤独解脱无诸权用声闻一法尚
非具足况如来圆常耶。

第二十五疑问引文云乘戒四句破事戒受三恶
身持理观见佛得道又案持相文云前来诸戒律
仪防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
足又云理观观心论持戒者具足能持上十戒也
疑云若准此文乘急之人无戒不备何故名为戒
缓亦名为破事戒受三恶身者。

答以理观观心具足持十戒者理中无造作何论持
破又云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此理与中道左右异名
无二体也既无造作但名理戒持之是乘乘于此乘
见佛闻法而事戒律仪之中违犯七聚以违犯事戒
故的须受三恶身何以故违事戒故以乘急故于恶
道身见佛闻法今问乘急之人无戒不备何故名戒
缓者 答单观此乘缓事戒否乘戒两事各别体不
相关不得将乘戒为事戒故四句中各具乘缓急义
942-2¶ 第 680b 页 X56-0680.png
(去声呼)有缓急故报有升沉乘是理戒戒是事戒若
事理合持是第一句受人天身于华严中见佛闻法
岂有三恶道受馀如常谈今何事事单守一理既无
造作此理何所至到若尔此理具无记之体守此为
三恶之根何谓是持戒不应尔。

第二十六疑问引文云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
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等疑云痴迷与无
明此二有何殊而云痴迷故法性作无明又元初
无明为从法性起为从法性外起若法性起法喻
不合若外起者无明痴迷法本非法性也又元初
法性由何等因缘而起痴迷也。

答此难意太过文云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
法性变作无明起颠倒善不善等彼举喻如寒来结
水为冰水本非冰被寒所加法性本非痴迷被无明
所加变作痴迷迷生故造作诸恶业如寒寒重故以
水结成冰所问为痴迷与无明此亦何殊者 答无
明与法性净秽无乖的迷悟论此即无二元理既一
无明与痴迷不是两物何名无明何名痴迷 答触
事不知名为无明只缘触事不知名之为痴以痴不
知故不识是非故名为迷为此无明不知不识不知
是不识非造作诸业招生死果十二因缘三世轮转
此即是迷若法性者本是清净一如真谛谛备万德
不是痴迷今只为无明所覆法性不明全此法爱作
无明无明若明朗然大照此无明全是法性此法性
942-2¶ 第 680c 页 X56-0680.png
全是无明何以故迷故悟故下文云无明即是法性
见思破即是无明破无明破即是见法性何曾是二
如人迷东为西至可悟时即上来迷西处便是东无
别东也不得离无明外觅法性不得离法性外别觅
无明先问元初痴迷为从法性起为法性外起此合
即是两体更喻说如一人具解种种妓得种种名尅
名定实非二人也应知不得言从四句起皆妄计也
中论所破(云云)

第二十七疑问五品十信差别不同诸忍位号亦
异者。

答五忍名位次第如仁王大师配位释名随处取理
故有不同仁王据别法华中用义据圆大师立义具
准经文法华经中所列五品十信文相格量非不分
明乃约如来在世灭后之异佛世时四信弟子佛灭
后名五品弟子若约修證论其阶位无差别大师云
约佛世灭后之异耳又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分
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六根清净位
也巳上并是大师说法意应𠗦取解何更搆疑若于
大师至疑更从谁受法耶言忍位不同者大师立义
凡诸所释皆通别两途若准通释初伏忍名极至等
觉总名伏忍下四忍亦如是其第五品寂灭忍从初
伏忍随其伏处烦恼不起分得寂灭忍之名亦寂灭
忍此是分寂灭义馀四亦如是巳上通释若别释者
从初伏忍终至寂灭是妙觉位此则终极为寂灭忍
942-2¶ 第 681a 页 X56-0681.png
也今依通义故忍名处处不同亦是圆别异故不同
也仁王中有一往义亦有再往义一往者从十信至
十向名伏忍即十地名信顺无生三忍据下再往中
即第十与佛同为寂灭忍此是一往义若再往者于
十地中分别五忍谓前四十心为伏十地初三为信
四五六地为顺次三为无第十与佛同为寂灭忍言
第十与佛同者此位开两即等觉菩萨及妙觉也又
言今家释但言伏亦无信忍者下文取住行向为顺
文在此既取住行向为顺明知取十信为信忍也此
理明(矣)今取住行向为顺忍五品为伏为信即至住
行向正是顺忍如此次第故不相违其趣如是望不
疑也若圆位中初伏即是后寂灭即信即顺即寂灭
但举一忍名即具初后是但得圆宗意诸不同自更
何疑也。

第二十八疑问引文破法遍中见思即是无明无
明即是法性疑云见思惑即无明何故文云初信
断见二信巳去断思惟惑八九十信断界内外尘
沙惑也十信巳去断无明又见思等即无明者初
信位应见中道何故待至初住方得见乎辅行释
意不明者。

答止观本文中总相说亦名圆说辅行中别相说总
相说者见思即无明同一体故只为有无明故便生
见生思若无无明见思无处生无明本是法性只为
迷故法性变作无明无明若明法性即显法性若显
942-2¶ 第 681b 页 X56-0681.png
无明即破无明破即见法性入实相空既入实相何
法不空与非破遍何也辅行中别相说者云若从文
说见思障真无明障中若从意说见思之外无别无
明何者体法性见思岂离法性故云亦即法性何故
以同体故如此销释甚为分明不测高意如何取别
称意不明请细寻之(云云)

第二十九疑问引文云始自初品终至初住一生
可修一生可證者谁为其人若龙女是应先世种
修非一生修證之例也又引起信论云是菩萨或
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说于无量阿
僧祇劫当成佛道又云以为懈怠众生故示如是
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亦
等所證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
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
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者。

答如此二说本非相乖只为机悟不同如来种种方
便为对懈怠众生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方可得成
为治厌长众生故云佛道易得然诸佛一法本无长
短亦非难易皆是随机性也为怯弱者说法长劫故
下文證为懈怠者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
菩萨根性发心所證并皆俱等此文證上上机也有
言无有超过之法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者此
證随机说法示中机也所所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故
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者此即俱
942-2¶ 第 681c 页 X56-0681.png
證顿渐之机是悉檀随机性施益之义也释随众生
世界不同者即有三五七九乘机缘不同也释随云
文明矣断见者约机且分四品谓上上上中下上上
机乘上上乘即见实相理具一切佛法无缺少也即
圆顿入也上机见实相事一切法无非实相故此人
得事不同理谓须假缘修方便显出此理次第修行
故此别教也中机见体法空真下下机折空真随见
闻处悟解脱破恶故是对治也随见闻处欢喜是为
人也随见闻处得入理是第一义也故立根欲性异
根即世界欲即为人性即对治异即第一义也愿见
长者示长愿见短者云短如此悟解在机故菩萨示
亦超四悉檀之益也更别示者前本文云一生可證
者约理也经云龙女者约事也且理者圆极之理无
初中后一念备足无所阙少颇有凡夫初发心时便
登正觉者此理即有此事即无也能知此理具足圆
满者此身心而是三身三德十界三法具足一心三
观是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若备此知即是一生
可修一生可證之义离此修外无复别论离此證外
无复可證即是此生得义不待进位登到初住方破
无明耳夫无明是出假名若知无明即是明明了何
处更有无明只为朝夕行住坐卧即全是无明若能
了达即此朝夕行住坐卧便是明了不得将明了了
见之是无明若尔者众生作明白之见行既非是明
菩萨更示何法而令求解脱耶可云发心毕竟二不
942-2¶ 第 682a 页 X56-0682.png
别是其义也今理既备心令此知依法行即是到妙
觉地岂假历别方便诸教简粗显妙千彻万途耶我
今能如是知亦如是行如是證任运如是观智恒随
弥又弥明转深转固功德智显故四十一位始末并
如即大品云初阿后荼无二无别此是理具顿见顿
修非谓不修而自进路名之曰修故经云烦恼即菩
提结业即解脱生死即法身不待断然后證故是顿
故是圆也举龙女答是事也终不以不修而自得果
今且举此事作答證其圆顿得而有积修之义者正
是龙女初发心时一发一切发圆见中道理能依圆
而修伹于事戒缓而受于龙报而于圆乘急于彼法
华中而现作佛事故于此生而速證圆位之义如此
故不应别觅其證也如此说者可以意会之不可以
事求之难云。

第三十疑问止观中用气治病文谓吹呼嚂呵嘘
𡀗皆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运心带想作气者
疑云此等六气一一作气其如何等。

答如文○吹去冷鼻徐内温并是一一作乃至𡀗去
劳乏鼻内和补皆出于口门吹者其相如吹火法是
鼻中徐徐纳其冷气内于腹中带想者带凉冷之想
想其凉冷之气从鼻湍入至齐轮绕香轮又还到鼻
带其凉冷之想想其气出入所到一毕巳又更作重
吹重纳取钵中绡了觉以嘘凉也是以一法也呼气
者依名作气呼(虎胡反)呼法如此此经举出尽后还出
942-2¶ 第 682b 页 X56-0682.png
鼻中徐徐纳同得体凉此两气共治乏用鼻内和补
嚂气亦如呼气法尽气任去依嚂名依气治法如文
呵嘘[諿-耳+可]各依名呼召之即是也伹依虚言呼唤依字
呼之即是只为彼方言不同故未语耳又疑云各各
作气其如何者若劳乏即用吹呼气治病及除风用
嚂气治一一依文用气次一一和补但觉稍稍有效
可即带想除之补之是也又息有四伴如文细心推
之即是无别法也又则则则劳则定言上三不是息
守之则散则结即劳守息则定今应去上三伴守第
四息大师果果之命人识知如文可解请细详之即
是又出入有尽有不尽者文具细委之非言示面对
方决又云别运十二息者带假想心若有上来六种
疾病此吐纳以吐六并纳六共十二息以共治之带
假想者如冷须带暖想若热须带冷想想此冷热息
到其病处此谓假想也故名依息带想即能治病也
然此六气四伴十二息想如文巳细作了若得之见
文合得虽然甚难至难此须面对口决文字中传示
难会也知之。
942-2¶ 第 682c 页 X56-06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