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譬喻品¶ 第 624c 页
五百问论卷中(一百三十五问)
毗陵沙门 湛然 述
* ○譬喻品
问譬喻品何故身子居初。
答曰身子上根是先悟者
故在品初今谓初周悟兼馀众岂独身子如八部四
众又曰中根待况即四人也今谓领解虽四人岂可
一向全无他众上根尚有中下非无。
问论文七喻所对如何。
答曰论将譬为七种对治治
于七种增上慢人及为三种无烦恼人三昧解脱见
等染慢即为治此说三平等又于馀残修多罗中明
十无上显二十六品然此七譬各在一品至文当点
三平等者有九品谓譬喻授记五百学无学法师劝
持调达不轻宝塔初之八品名乘平等宝塔说涅槃
平等及身平等十无上有二十一品初九无上有七
○譬喻品¶ 第 625a 页 X56-0625.png

中间五品各一无上初后二品各二无上馀残修多
罗是第十无上谓馀十四品于中有二力一法力二
修行力法力三品谓分别功德随喜法师功德修行
力有七品合十品于修行力有七一持力有三品谓
法师安乐劝持也二说力谓神力品三苦行力谓药
王四教化众生苦行力谓妙音五护众生力谓普门
陀罗尼六功德胜力谓严王七护法力谓劝发及后
品故第十无上是九无上残今谓十中前九在正残
属流通如何违论乃以寿量而为流通故知三周巳
后皆成菩萨故论乃云十皆无上又论云七譬为具
足烦恼治七种增上慢又为三种无烦恼人三昧解
脱见等染慢何知为七一求势人说火宅治二求声
闻解脱人说穷子譬三为大乘人说雨譬四为有定
人说化城譬五为无定人说系珠譬六为集功德人
说解髻珠譬七为不集功德人说医师譬今谓论文
先暂约别别为对治须晓其旨不可迷旨何者本为
三乘说火宅譬穷子本领火宅之旨药草本述五乘
不虚化城还为声闻下根系珠只是下根领解唯解
髻一在迹流通若为一正仍在于正唯医子譬别属
本门若依他释亦在流通岂可七譬各为一人所治
不同与经违妨应知此乃随其文势若附文势则父
如国王求见父故名求势人声闻自领名求声闻其
雨一味名求大乘专为求小异名有定人即以化城
○譬喻品¶ 第 625b 页 X56-0625.png

不论文一雨之意至城必进名为定人故知论文不
遮定性系后不知还能发故名无定始行之辈求弘
经益名集功德不肯服药见父不觐名不集功德故
知不可生于别见。
问三乘之差为由佛说为由生异。
答曰诸乘皆不能
了一切法故实非种智故说羊鹿今谓不了故种智
说三若不说三诸文何故皆云佛说及趣波罗奈于
一佛乘佛以方便力等。
问踊跃何义。
答曰依俗释云踊者跣也跃者跳也跣
足跳者喜之极也今谓斯言太甚字训虽尔岂舍利
弗大阿罗汉复闻深法理水润心而生喜踊跣足跳
耶经文只云踊跃欢喜方从座起合掌白佛何得未
起先跣足跳纵重释云闻真道巳即能超权故云踊
跃即显闻法超权跣跳今问在般若时为闻不闻。
若
不闻者加说义坏。
尚云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
法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岂自不闻能为他说。
须菩提
云我从昔来所得惠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何故乃
云而今从佛闻所未闻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故知
古人所释妙得其旨若云得记为未曾者此中乃是
未得记时。
问喜有何义。
答曰三义故喜一闻法心安知佛非魔
所以欢喜今问昔小乘教巳知世尊不同天魔及诸
外道岂至法华方始知非岂得见于将非之言谓闻
○譬喻品¶ 第 625c 页 X56-0625.png

所以欢喜今问何不云二而言三权三为一因菩萨
非实信三须会何待固辞三闻佛说千二百罗汉悉
亦当作佛所以欢喜今谓准此三周全无会于支佛
之文将何以为会二文耶故准子说只会其声闻归
婆沙菩萨况复此文正当领解之辞而生欢喜文中
未有领千二百何须加之文领三世及以五时何不
论之而却别取千二百耶。
问从所以者何我昔下是何义耶。
答曰释欢喜所以
文为四初失大法以兴嗟今谓何处失大此中述耶
二世尊下处小阶而起叹今问见頞鞞后何处起叹
三世尊我从下喜今闻而恼尽今谓恼之言事在极
果既云恼尽何得但至十信初耶既云恼尽何须更
令供佛修行四今日下知佛子而道成今问何等道
成而引论云为令决定声闻之人知当作佛又曰同
入佛法体类之中今问体是法身即是巳入法身之
位若不了复与道成之语相违况复恼尽不得法身
何异小乘三界惑尽。
问待说所因为何义耶。
答曰承望希须生渴仰也今
谓译者何以大屈曲耶只云待说所因成菩提者佛
必以大而度脱之故不应云渴仰所因故知不及古
人作待对停待释也。
问必以大乘而得度脱者大乘位在何许耶。
答曰七
地四菩萨行四菩萨行者一菩提分二波罗蜜三诸
○譬喻品¶ 第 626a 页 X56-0626.png

即齐七地若也大乘只是四菩萨行者何须初释方
便名释真实中及释一大事中太烦杂耶又必以之
言应指与此开权同类若直只指四菩萨智昔日诸
经何处不明又此四智何必七地初地初住悉皆得
之乃至行向岂不得耶况但云分及神通等三祇亦
得有何奇耶又云有三种一厌有为二求菩提三深
念众生此三乃是四阶三祗亦能得之何关法华况
厌有为非菩萨道不舍生死而入涅槃不断五欲而
净诸根安得但见菩萨之言便一槩判甚不可也。
问曾闻人问疑生分别入见即除悔多忧俱离欲巳
舍如何身子今二方除。
答曰烦恼之疑预流即尽烦
恼伴悔离欲巳除今法执之疑如阿罗汉不识黑盐
之辈今问若身子等至今法华巳除法执异熟之疑
与佛何别若言但有因果之别则应亦是等觉巳下
如回心人只在初信况复法执岂识黑盐以为其类。
问云何名为真佛子耶。
答曰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谓
是大师子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
得法等分论自释云初一句总后五句别释云腹生
简异卑劣子故得圣者者是佛腹生异生即是所养
之子一切众生佛不亲生非腹生故今问穷子曾为
异生来不若也曾为何故今日长者自言我之所生
若言得法为腹生者得法乃是示昔腹生因迷背父
后遇见之若一切众生皆非腹生当知尔后假指他
○譬喻品¶ 第 626b 页 X56-0626.png

是妾生今谓正是大母真遗体生岂以中逃降为妾
子不然一切众生皆妾生也又曰下文云若如我子
今问何以引彼除粪之时挫言如子何不引至法华
之文会亲族云我之所生岂故会诸王认此妾子为
巳子耶次云说法为口生福慧为化生无漏法财为
法分也今问若必腹生方是子者化生何关亲腹生
耶口生腹生复应别耶行为法生复不同腹无漏乃
是二乘旧得何须今日云得分耶若言今得大乘无
漏何以复云但是决定未得道證故知不晓六句是
一子而巳又曰论自释云诸句显示增上生圆满及父
相似法故故五句中前三句显生圆满后二句显父
相似法今谓若尔只是共成一佛子义何得暂闻腹
生之言优降异生言非腹生故论自释于理不违况
论自云后之二句袭父遗体遗体云袭乃是本有非
为造化况诸经论佛子之言随事各别小乘经中声
闻为真子菩萨为似子大乘经中菩萨为真子声闻
为似子故知究竟实说无非佛子即今经文云一切
众生皆是吾子爱无偏傥然论取结缘之后方立子
名故与今经亲疏少别何得以权而證实说亦可论
中腹生通指一切口生法生方从成就故论云生圆
满故又曰摄论云非如二乘无智犹如妾子今谓论
文亦是折挫之语。
问经云金色三十二去颂其意如何。
答曰失大法兴
○譬喻品¶ 第 626c 页 X56-0626.png

问身子得记差别如何。
答曰有二种初是因记当得
果记初因记者未入信心尚二万劫况起心后时应
远故此第一先经多劫方遇诸佛今问前云惑尽道
成證真无我此中何以所得未深。
问受记得名其名不同何以然耶。
答曰理非一准如
释迦弥勒因观先佛以立名故身子外餐秘法巳内
发智光故名华光今谓经无正文义须从别方是名
因内发智光中下皆尔如何独是华光别名乍可云
闻法内照先入真因故曰华光又云如大论诸天子
见佛土庄严而发心得记名庄严王佛又云舌相品
十万亿人见十方菩萨来以华供养而发心得记名
为觉华今谓此等并是别因因华因严名华名严故
知身子与中下根同餐秘法必非因此得华光名经
文既其略无名因须苦立。
问释授记义差别如何。
答曰六门分别一记由二能
记三所记四差别五释妨六声闻类异初言由者论
云一生声闻决定心故非成法性亦非巳證今谓此诸
声闻至此闻法虽入无生未知如来决定许不故佛
记之令生定解言未證者只是未證究竟佛果非谓
不證初住无生故非法性意亦如是若不尔者何故
名为不求自得二为显佛法身平等故今谓若身子
不得法身将何显同言显同者同有八相故知身子
巳得一分平等法身故佛记之显其巳得若其未得
○譬喻品¶ 第 627a 页 X56-0627.png

耶三为除菩萨疑心故谓久疑声闻不得作佛今谓
此是四阶三祇及以三乘共位菩萨久谓二乘与巳
同观同位同證而二乘人于法华前自谓灭种不求
于大是故久疑必非华严大集大品等中诸大菩萨
而有是疑岂文殊普贤疑诸声闻不得作佛须佛记
巳方除疑耶四忻佛者见记自忻今谓此则可尔五
说一乘十义所以今谓十义巳如前问次明能记有
三谓所依记体记用记初所依者论云六处示现五
佛一菩萨五佛中别记如身子等同记如五百后记
如学无学四无怨记如提婆等通行记如龙女等示
女人可成佛故五具因记是菩萨记如不轻示诸众
生皆有佛性故今谓前五可然第六如何不轻示有
佛性后代判于一分永无不轻不及后代见耶若不
尔者一切众生岂皆不作决定性耶次记体者为他
受用化身五阴随宜为体今谓体谓主宰应指所證
依得记者以之为体记用可知三所记者有二一所
依二体性所依即六处体性谓因体即无漏善根通
现及种因所得果体通五阴多是化身及他受用显
慈悲故显德高故今谓此是何位化身更经若干劫
数供养若干诸佛即得究竟三种身者亦不应尔地
踊菩萨经中自指本时所化仍于此中更获增道损
生之益岂声闻人只经尔所劫数诸佛即證妙觉三
身果耶又观诸土并是化身非他受用身受用身处
○譬喻品¶ 第 627b 页 X56-0627.png

四差别中如楞严四记宝云经同瑜伽六记一巳发
心二未发心三现在前四不现在前此四同楞严五
定时限六不定时限又如大经八六四二今谓前文
可尔若引涅槃八六四二此则不然虽似授记其意
则别以诸经中无有文明二乘发心此中既因法华
记巳故明定性发心时限显灭种义权故非授记又
云经尔所劫方入信心以于佛道迂回故不如初心
即修菩萨行由此故言过无量无边劫今问若尔一
切声闻应皆过于无量无边何故乃至增减不同若
云不如初发大者理必如之降入初信此则未尔又
曰有三决定一种性定遇缘便能證得正觉二发心
定发大心巳更不退转三不虚行定得自在巳于利
有情终不空过今依初意今谓虽即独记声闻准三
周中三周得益不唯在小记通菩萨何妨第二第三
人耶若指迹门虽妨可下文菩萨得道数倍故不可
云在遇缘遇缘乃在璎珞经中无数菩萨从于无垢
入妙觉位正当其人五释妨者问云诸声闻人为成
佛故记为不成佛若成佛者诸菩萨等何故于无量
劫修习功德若不尔者此记成虚答曰论云令彼声
闻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性释云此意说令声闻得决
定心进修行非巳證会二空法性真如之理今谓论
云非成就者非究竟法身了此自是一途未为通难
与菩萨为妨只如经中所供佛时未足显远位未极
○譬喻品¶ 第 627c 页 X56-0627.png

萨皆得若唯在佛菩萨无分何以前云除二障得二
空恼尽道成證真无我又曰声闻身尽云何与记经
三僧祇方得菩提答显扬论说依变化身非业报身
成唯识云即是变化生死别名释曰未发心前现身
有限由受记后誓求菩提度有情类便入边际无漏
胜定资昔所作显今报身令其长时与果不绝此所
资业由无漏资展转微妙旧粗异熟渐渐微细广大
殊胜异于本故犹如变化名为变易生死数数资长
乃至成佛由是义故分段生死虽皆永尽说过三百
由旬化作一城变易未尽说更行二百方至宝渚趣
寂声闻便无此事今谓经不曾云得记声闻必经三
祗何须此问答中初引显扬之文依变化身非业报
身此乃论文分明诚證业报之身则不得久舍报身
巳入变化者方可经于长时至果何以强释云留报
身无漏资令长时耶又成唯识此是变化生死别名
正言长时只变化生死别名何故引论文而复改苦
强异解耶如舍利弗等闻受记巳何处修边际定耶
得闻会三一乘常住此法自是常住边定故殃掘云
得不坏常住与生死边际等即是边际定别耳岂可
弃此别修无边际定此定若异会三之一此乃还用
小乘四禅乃是不受显一之言若本先有无漏胜定
只依本有何求闻于一乘妙理若以此定则令此身
与果不绝故知不假一乘法也又舍利弗等何以灭
○譬喻品¶ 第 628a 页 X56-0628.png

定资身之人曾无一人云是长时变易寿者若分段
死复云永尽则无渐渐胜妙之理况复化城通有馀
无馀若此生前进于有馀身即改观故若无馀者巳
舍分段入变易者岂存报身以进二百至成佛耶故
知乃是通教权设之言定计乃成事同魔说况诸经
论并皆说有变化之土何须安著分段中耶若言但
是同质别见则一切佛土并在此中然须辨别方明
同见又曰胜鬘云无明住地为缘无漏业为因谓二
乘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广如瑜伽佛地唯识今谓
且胜鬘文正明界外变化土中别禀因缘不同分段
三界因缘亦不云分段之身渐成佛果不舍分段终
无是理以无教文三种意生在分段故。
问论四声闻其二与记二不与记根未熟故应当此
二后时熟耶。
答曰未者不也永不与故今谓论文但
云根未熟故如来未记此唯现在未记名不论又云
菩萨与记菩萨方便令发心故故知不得云永不发
故知论文真得经旨故以灭想彼土得闻如何曲释
以未为永若尔应当种未熟时名为不熟怀任未生
名为不生如人未死名不死耶。
问理必然耶更有别途。
答曰准理应云趣寂之人不
愚于法信根未熟佛不与记菩萨乃与谙含通记有
理佛性方便令发信大乘心上慢亦尔今合为一人
言根未熟者非趣寂者当可成立今谓论云定性未
○譬喻品¶ 第 628b 页 X56-0628.png

法复辄合之以为一人却云未熟非趣寂之者翻覆
难定实无可依故依古德决定此土则云未熟若于
彼发熟在于彼故此云未不须纷纭强为多释。
问为依所判定若是耶更有诚教。
答曰如庄严论云
馀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不尽今谓此亦不闲折挫
之文故使所引前后互违重引还违向所立义云趣
寂者不愚于法亦违论文未熟之语故不应将折挫
之教用證法华真实之说故法华前一切菩萨对二
乘人须云灭种。
问更有教耶。
答曰亦如涅槃八六四二今谓此亦正
当趣寂能发何事节节前后回惑若云八六四二亦
云不解我意诤论之事巳如前问又曰故知趣寂定
不作佛今谓定说正当诤论之文此乃不知佛意两
遮遮于双诤若得佛意乃名双是趣寂不发施权故
是若言能发显实故是若引诤论之文还成诤论之
事如此岂成体佛意耶故一家判一切实等四句不
同成前逗后弥复可依知论弘权方了教旨。
问论中云应化声闻于此经中其谁是耶。
答曰有人
云身子及四大弟子为上根五百为中根学无学为
下根今解不然华严经初说身子是化入法界品云
将六千弟子从自房出文殊为说十种之法发菩提
心即此经中授记者是故非应化今问华严是佛初
成道说身子于彼巳能发心何故初见頞鞞方除邪
○譬喻品¶ 第 628c 页 X56-0628.png

始疑悔欲除闻方便会三乃称叹领解若彼文是化
岂此说却非亦由不了华严长远复由不见聋哑之
文聋哑望法界品文当部乃自相翻晓相违之大旨
不会法亦自通未达八教之宗同亦久成永别。
问应化声闻为唯化作退大声闻亦能化作入灭者
耶。
答曰摄论楞伽等文并云声闻多劫入于涅槃饮
三昧酒后从彼起发心向大者并是诸佛菩萨化作
诱彼馀类今谓此乃决定性人之诚教也暗者不知
化者既其久住三昧然后发心诱彼馀类信知馀者
则非应化同共入灭故名为类故知教文甚自分明
释者异见致有诸说。
问经云有八交道其相如何。
答曰修八斋戒行八圣
道今谓若彼圆极无作八正乃感难思虚空寂光寂
光诸土一多多一而现诸土岂独八交化土而巳。
又
云东西四南北四或一方各八或八方名八今谓此
释罔像而知。
问七宝行树所表如何。
答曰修七圣财今谓亦不全
尔应随教别。
问云何名为若欲行时宝华承足。
答曰以七净华今
谓若不云观及以所表不可专辄作此释也若作所
表须依土体以立行相。
问云何名为正像等耶。
答曰正法时教行證三皆悉
具有像法无證末法无行唯有教在今谓约此三法
○譬喻品¶ 第 629a 页 X56-0629.png

并是净土何以无行但有教耶未审净土至末法时
即生悭贪破戒等耶若有此等不名净土。
问初周既讫譬周如何。
答曰从此巳去譬喻说周文
分为四初佛喻化二中周领三药草述四佛记今问
前后依论此中何不依论以立对治平等等名仍不
分判不依之意故知论判本在于同。
问经从是诸千二百至疑惑者其义何耶。
答曰巳得
决定复闻佛说舍权就实今谓舍权就实与前教何
殊而经但云一切皆成佛道及以一切皆为佛乘何
以将于取舍之言用释即权而实之教。
问何名国邑聚落。
答曰化佛但化三千国土国如大
千邑如中千聚如小千广雅云聚落者居也聚也人
所聚居落亦庭院太窄长者既大大于垢衣大既三
千为所居土垢衣所居为宽狭耶此与信解门内长
者为同异耶。
问长者之义有差别不。
答曰长者有三一可承长者
喻慈普慧圆妙决疑网二者耆敬长者喻佛道群圣
神通莫测三可亲辅长者喻佛智满今谓虽有慧圆
智满之言若满若圆何教无之决疑等言仍须教判
曾见古德以十德消帖经文甚为周悉于十德中仍
为三释谓世出世及以观心。
又云以异熟识为宅佛
处其中故宅中火起今问为佛居众生异熟识中为
佛自居佛异熟识为是种子变为三界佛入众生所
○譬喻品¶ 第 629b 页 X56-0629.png

三界皆是我有。
问门有几耶。
答曰有五唯有一门火宅门狭小门在
门外佛教门今问唯一只是火宅之门狭小还指火
并喻教教即是法何须云五岂以分五处即出五门
耶。
问其火宅门其数只然更有别途。
答曰又有二门一
者大门即一乘教二小侧门即二乘教今问出宅只
有一门而巳何以辄立大小两门初以三车出火宅
竟诸子方乃从父来索车索三既无父唯赐大故知
大车于宅外得如何大小俱是宅门若尔宅门即长
者之门若即是者出宅之时应当巳得大乘教法何
故得小四十馀年方受大化。
问曾闻人问经云安稳得出出在子前何故下文云
若不时出必为所焚。
答曰下文譬云闻巳惊入合譬
中云为度众生而生三界大经云譬如长者其家失
火从舍而出为诸子故还旋赴救不顾其难佛菩萨
亦尔今谓若消却入其理则尔忽不时出佛岂焚耶。
问经从舍利弗至从舍出之等其义何耶。
答曰分为
四段此初从此至出之为大乘果化今谓此始思惟
辞用于大如何即云用果化耶况判下文方属果段
二复更思惟至而复狭小为大乘因化今谓此是思
惟欲息大化何名因化三从诸子至为火所烧为大
乘行化今谓此乃诸子无有大机故云幼稚未有所
○譬喻品¶ 第 629c 页 X56-0629.png

两化四从我当为说至所烧害为无悕取大乘之化
今谓此是长者为说五浊怖畏之文不名无悕取文
也作此消文不顺经语故不用之况对四比与前违
反。
问经从父知诸子至情必乐著为何义耶。
答曰正明
为说三乘喻此初知机也三乘种性各别故今谓既
受大化何以为说三乘故知此三俱非大也若不尔
者何故不云为说二耶而次子乃云三车也玩者弄
也亦戏也亦玩习也好也当知不受于一唯玩方便
之三。
问曾闻人问何故与城之中不云先好与车乃言好。
答曰车是遍趣行机学可言好城但是息苦非生不
名好车是修生城是修显故车说好城不说之今问
车苦应不息城应无趣行车既至宅外岂可不息苦
城始劝令入何得不论行故知说城时有好故能入
闻说三车时息苦故方好岂可无好言即云无好义
见车有好字却置息苦理况复三乘俱为息苦故俱
玩好故息苦乘非究竟乘而告之言去知即见是昔
日赐三车也三既在昔故非今日等赐一大故婆沙
中四阶成道同在小部人不思之故令意误。
问曾有人问何故方便品权实理智因果双彰下之
二周理智因果各互偏说。
答曰初周根利双尽玄宗
中根一闻微知权实取舍虽辨未识取因故说三车
○譬喻品¶ 第 630a 页 X56-0630.png

位之理乘遣修生于种智理微解故智未闲故下根
虽闻权实及与智果果理犹迷更彰理有假真说本
令其取舍隐果中之智品藏因位之双严应机不同
三周少异今谓文辞至美于理未彰譬中初叙三车
权也后与一大实也三车叙昔一大在今岂非譬中
俱说三一各赐诸子诸子各乘游于四方因也直至
道场果也其车高广理也有大白牛智也长者为说
教也各得游戏行也具游四方位也果即觉寂何隐
之有车从理立安秘之耶中根具闻此之四法下根
三听四法弥精岂以言之广略便以增减判之事似
稍殊于理不异不尔则不名三周若前后增减乃成
一周何谓为三周谓周匝即三匝说入于人理等况
复三周俱说于教不可巳于教下所诠故知四文一
不可广故请后学开眼思之。
问曾闻有人于此立五问云何为五。
答一问云智中
有虚实三种并名车理中有假真城名遍三种何故
大涅槃不名为城名宝所二问二乘学智果智果分
羊鹿二乘学灭果灭果城应二三问何故城崄而车
在门外四问何故车则云游戏而城云安稳五问何
故化城劝前进今车云速出彼亦具有答答还不尽
理是故不能述今谓凡设问者必须使答能破大疑
方可置问若不尔者虚增费辞且如初问智中虚实
为从何处得虚实名耶良由不分菩萨殊四阶不名
○譬喻品¶ 第 630b 页 X56-0630.png

皆然如何说无真而独称为假城名遍三种三种并
在昔是故大涅槃须别名宝渚不分大小殊故有如
斯问智果从人分灭果从理一道理必须然何劳设
此问从人以论理理亦随人异智果从义同智果亦
无二城未出二死二死未安稳车从分段出是故须
云外城从分段说城亦三百外车无二死说车亦名
在崄不了相望殊徒劳设此问车能运诸子出苦名
游戏城从息劳苦故得名安稳城既息苦巳城中亦
游戏车巳出流转车亦名安稳守名迷于义是故生
此问城从巳入边故劝更前进车从未上义是故劝
速出速出望离苦前进投宝所所望永不同何须作
此问。
问经从尔时诸子至争出火宅何等义耶。
答曰子免
难也称悦三乘所忻心故今谓此亦三乘在昔之文
免难三乘与赐一乘若是一者出宅之时即是得大
何须更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既云各各各各即是
三乘俱出俱索俱无故须等赐故知昔三俱非一乘
所以节节点出文者执者重故迷除远故故子消于
长者欢喜之文亦云父遂心安离灾度难名曰安稳
出宅三乘并观四谛故云四衢故知并观即皆在昔
所以小衍两乘谛别观别行别位别惑别果别如何
俱出俱观俱得安稳并从索车即云但是会二归一
言大不须会必无是理又云大乘之人巳入初地得
○譬喻品¶ 第 630c 页 X56-0630.png

随碍也今问俱出俱坐何得大乘独入初地准于璎
珞华严仁王并离二死破障真如微细无明方入初
地如何伏诸烦恼但离分段得入初地若三乘共位
初乾慧地伏尚未极何能断耶若也俱坐之处与二
乘同菩萨独得初地名者二乘回心即应入地何以
乃云始入信心。
问经从时诸子等至愿时赐与此为何义。
答曰此分
为四初诸子索三二但与一三释成父志四越子本
心今谓此亦三在昔文乘三方便出被斥俱失三是
故俱诣父索昔所许三昔三既俱虚故俱父不与故
知于昔大小外方乃等赐一妙乘又云二乘出宅求
證诸法名索羊鹿菩萨之人依于本论初地巳上虽
离分段未證解脱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无馀是
故不说菩萨入城今谓若言初地巳入平等法界海
何以而言未入城若未入城犹在分段岂可伏惑能
离分段纵以法执为惑亦不应言伏能入地若尔与
小不同亦不俱坐又曰无住涅槃亦息分段纵名入
城不乖道理若也无住是大涅槃岂同二乘入于化
城则大颠倒焉不乖理况复取菩萨不入化城为正
义者为入城巳更入生死名为不入为由有惑故不
入耶若由有惑还同凡夫尚在宅内何关无住大涅
槃耶却入生死亦不得名不入化城。
问曾有人问三乘俱出分段苦二乘独称入化城大
○譬喻品¶ 第 631a 页 X56-0631.png

答曰大子无倦不
厌苦亦离生死故出宅今谓三十四心前为惑润生
故未离生死信知道树前未曾出火宅若也大菩萨
应不住二死亦不住无明如何未断惑名为不厌生。
问曾有人问若大不入城何故亦上车二子若入城
何故不上车。
答曰厌苦求息故入城大不厌苦故不
入见息止处故说二是故明大不入城今谓问中自
乖理如何令他答三乘俱出宅出宅即入城俱出俱
索车云何上不上二子不上车应当仍在宅菩萨不
断惑何曾云上车二乘巳断惑却云不上车大小既
颠倒于理难消通答中云大不厌苦不入城若不入
城车岂上又问门外设三车车中许有三中路设化
城何因但设二答曰车本对大因门外三车设权城
对实果中路化城施今谓徒立此问答义亦不相应
小车对大因车应但有二权二对实一化城应有三
况复文中城导师云化一亦更有人置多问答殊无
别旨诳制文言只见烦辞不申经意又曰索车不索
城等今问车对赐大初是故得有索城中始初入云
何即云索车据初说时车亦无索语城唯说化事非
实亦须索依义不依语何为当守株。
问大车以何为体。
答曰果车以后得智为体因车以
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中种智为体今谓智有四别何
义取三而弃于一况果因体别虽从因成不至于果
若不至于果体应殊况复智是白牛全非车体若是
○譬喻品¶ 第 631b 页 X56-0631.png

不至于果中路回换因果二耶况复因体亦不应别
别非体故如何二智而为车体纵云二智各取种智
又亦应问二智既不同其中种智云何不别二智种
智如其各别别相如何故知种智所照虽殊能照不
别故所引经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故知皆得只是一
种不应分于两种智也。
又云今取后得智为车体根
智为白牛今谓车体本不动牛动故车动根本智不
动后得方有动如何以不动却能引于动是则只成
两牛相牵未有车体车体在理理无去来由智證体
智有浅深故知白牛从始至末车体本来未曾去住
又云同涅槃及以胜鬘唯取真如而为车体今谓涅
槃胜鬘一乘若异容可车体彼此不同若一乘同前
义自坏今亦问云真如体唯一如何云各赐真如无
去来如何至道场真如无迟疾何故疾如风若由牛
所引引即通初后如何后得智及以根本智从初至
后耶又问真如与二智为一为异耶若同无能所若
别非境智如是妨甚多请为通斯旨。
问若得车时位在何处。
答曰顿悟大乘从初发心虽
亦是车今取八地巳去不退因行七地巳前犹分段
故今问今赐一乘岂唯不退初闻一句亦与授记况
七地分段尚是共乘共乘六地同罗汉故华严初住
巳得法身若得法身即除二死复过行向得入七地
如何六地仍在分段何故引论大乘入地證无生忍
○譬喻品¶ 第 631c 页 X56-0631.png

须取八地与初地伏惑能离分段复大相违至八方
悟何名为顿又引下文不退菩萨今谓此由前文不
知之人亦有不退故今不退亦合悉入若此法华唯
为不退诸菩萨者只合在于法性土说不应住此娑
婆界中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若独入地及不退者则
随喜功德法师功德提婆达多并是凡夫为经所弃
佛巳取之何以弃之。
问其车高广齐至何处。
答曰佛种智体高于三界今
谓若佛种智只高三界此与罗汉种智出宅二乘何
别故知止是四阶之果会二归此斯言不虚。
问曾闻古释丹枕者是涅槃也有人非之。
何者既在
车上明非涅槃乃取灭定而为丹枕今问既在大乘
车内何有小乘定耶灭定不动安随车运。
问云何名为其疾如风。
答曰初地巳上能速进修观
空观有不稽留故今谓得车之时巳入八地乘车疾
进却初地耶况观空有全未见于平等中理第一义
谛菩萨偏有二乘偏空二俱不名平等大运若也双
观即是璎珞十回向位前何故云七地犹退退则不
名其疾如风如风乃是进中之极理既不立何可依
耶。
问经从所以者何至诸子其义何耶。
答曰此释赐所
以匮者乏尽也以此一乘假设遍授一佛国土五道
众生有性无性及以定性尚不匮乏何况唯与有大
○譬喻品¶ 第 632a 页 X56-0632.png

道无性定性同为一类若定性不记即名为匮若不
记三类五道何罪若不记五道又亦无分人若无分
经为化谁身子记后天龙八部及四众等为是何耶
故知不匮正与经会若定性不与何须况耶况经文
中只云一国即以无性定性加之故知经云一性一
种不须专辄改换加足。
问经从是时诸子至非本所望其义何耶。
答曰既云
各乘明知各得不同化城众共同入今谓化城从人
亦是各得大车从法岂不同耶故知城语虽同亦是
各得城若共入即名为同三乘同入亦名为同菩萨
乃与二乘同證菩萨何故独不会耶故知才见各各
之言即作各各之释若各各者其车无量无量何故
云赐一车会一之言便为无用由迷各各言而亡等
一之语故知化城息处说二大车咸證一乘岂可以
各共之言而分大小。
问经从舍利弗至非虚妄其义何耶。
答曰凡夫离欲
伏诸烦恼名免火难离三恶苦名全躯命未免人天
名为火宅今谓此是以小况大长者问云先三后一
非虚妄耶何得乃以人天不虚为答只云乃至不与
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不云不与人天犹不虚妄若尔
何得下释从世尊巳下文云况得大乘而成虚妄。
问经从大慈大悲去其义如何。
答曰合年迈衰老老
人之相悯念逾深今谓慈悲入恶同事利生乃示稚
○譬喻品¶ 第 632b 页 X56-0632.png

问八苦等相其义如何。
答曰委在婆沙俱舍正法念
大涅槃等今谓示广实尔然须说意此中点示今昔
始末何暇妄论八苦等相。
问经从舍利弗至虽复身手有力乃至珍宝大车其
义何耶。
答曰但以言说方便劝勉济度诸子火宅巳
后方乃与一大乘今谓既云后与一大验知昔三非
一故释今经不分今昔三一同异何能免误。
问经从而作是言至无所依求为何义耶。
答分四初
劝厌三界二劝取三乘三引巳为證四叹乘胜德今
谓厌于三界劝取三乘故知三乘并治三界大乘与
小并厌并忻同时劝取即是四阶成道菩萨亦可取
于共乘菩萨岂大菩萨与二同厌又引三皆同證巳
为是谁何处同證何经何位若华严经毗卢遮那岂
与二乘同厌同取况复并云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
生是则劝三乘俱是诱进所叹三乘与二乘一何曾
异于菩萨别耶故下三人皆言出宅他不见此奈何
奈何。
又曰言保任者保当也信也任亦保也安也可
也持也今谓保任之言通三乘不若其通者安有别
途若有别途安可信也。
问经云缘觉乘中云自然智其相云何。
答曰不求与
佛同时出世非见佛巳方得果故有经云释迦出世
五百独觉从山中出来至佛所仁王经中有独觉众
先成道巳后遇世尊非如声闻佛处得道瑜伽论云
○譬喻品¶ 第 632c 页 X56-0632.png

證果华严云菩萨在兜率天将下生时有十相现第
三相云右手出光明名严净世界于大千中若独觉
人遇光即便入灭若不入者光力移之此异缘觉也
若声闻解脱分作独觉者可得百劫入四善根作独
觉者乃成部行小故也。
问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何以于一而说三耶。
答
由上所说得道因缘于一乘体分别说有三教不同
于一极果说有三因实无三体三乘极也今问若唯
二权但只应云无二体极何故皆云无三极耶何不
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二。
问经云其宅久故三界无常安得久故。
答曰犹如幻
事名为久故今问幻事鯈忽岂得久故既云无常安
得如幻。
问何名顿弊。
答曰非渐渐灭名为顿弊今谓三界成
坏是渐非顿况此之顿是顿乏顿非渐顿顿如何乃
作顿渐释耶故公羊传云行顿者进退出顿以实下
此意云行时膝胫下虚不实名为顿乏。
问经云墙壁等文字义如何。
答曰𡉏普美反坼裂也
陀池尔反说文云夺衣作褫切韵山崩曰陊玉篇析
薪随木理曰掟或为[豸*虎]不知所从今应作陀今谓释
此字义但依应法师经音自有数训。
问闻有人言有人是谁。
答曰闻有二义一自他影彰
故不自见众生没苦亦闻三世佛所传说亲疏相显。
○譬喻品¶ 第 633a 页 X56-0633.png

问先因游戏等其义何耶。
答曰背理乖真义名来入
非先出故今始名入斯释得理仍阙事释今谓大通
佛所发菩提心义之言出退大流转义之如入对彼
理解事理具足二解之中宁可存事岂可唯理而失
于事。
问经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车为何造。
答涅槃宝所
无为本有不云我作车是菩提有为之体所以言作
牛车种智从教行生羊鹿二车名教施设故并云作
虽并是作牛车作体羊鹿作名今问经文直云此三
皆作谁分名体强为别之三车俱作非本有真如大
车无边不匮咸知诸子本有故开众生本有理佛知
见闻名乃能进行从證并契真如涅槃无别。
问诸子闻说至离诸苦难为何义耶。
答曰互相劝勉
驰走而出今问自尔巳前二乘曾无劝诸菩萨令出
三界而云互相但三俱到空地坐耳俱到既同与不
断惑菩萨为妨但知三乘须会而不知与菩萨为妨
自法华经前一切菩萨无有过于声闻位耶若有过
者云何俱出亦无菩萨始初发心未能出耶。
问何名到于空地。
答曰随其所应离于三障处二空
地即二无学及初地也今问二无学位与地同耶初
地为即具二空耶七地有退为住何空仍齐二乘空
安得别其位既齐二空应等菩萨百劫未曾断惑如
何初地即證二空况四阶之初乃至百劫三十四心
都不曾闻十地之号如何专辄将十地位释四阶耶
○譬喻品¶ 第 633b 页 X56-0633.png

用消释不若不得者如何不别。
问诸子至四面俱起其义何耶。
答曰善根难起名为
生育甚难今谓为指何处为初生育但著生育之言
而不明其大小若以结缘而为生育久巳曾生不名
难起若以理性而为诸子本来自生谁论其起生论
生子育在善根生巳入火良由不畏不畏乃由阙于
善根因育根生故云生育。
问经从尔时诸子至三种宝车其为何理耶。
答曰颂
诸子索三今谓诸表非一故三俱索二乘之人被斥
无实是故即索先所许车菩萨既实何须亦索索即
非实验三俱权故下文云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何故
不云以是方便为说第二若第三耶。
问经云见有读诵书持经者等为有几人。
答曰此成
四人于此四人起于四恶谓轻贱憎嫉今问与馀经
何别而独此经不得轻贱等耶。
问此所堕苦为几趣摄。
答曰此中前文明五趣义六
门分别巳说三门三门在此更为分别今谓前之三
门巳四五纸今更三门复应不少只是处所果报寿
量等耳故请止之妨论要旨。
问经从若狗野干去分为几法。
答曰应为十果始从
𩑔瘦至死被瓦石于野干身自四恶果一疥癞二无
一目三打掷四致死蟒身五果一身大二聋三騃騃
者痴也四无足五小虫食应作𠯗字子合反若作唼
○譬喻品¶ 第 633c 页 X56-0633.png

问经若得为人至无所依怙如何分节。
答曰此中十
颂得恶人果有二初七行有恶报后三行无善果初
中四初三颂恶形次一颂无依次二颂薄祐次一颂
横罗其殃初文有十七果一钝二痤三丑四𤼣𤼣手
拘也五躄躄足拘也六盲七聋八伛伛脊曲也九人
皆不信十口气臭十一鬼著十二贫穷十三下贱十
四他使十五多病十六痟瘦十七无怙或开瘦成十
八虽亲附人下二果若修医道下二果抄掠者强取
物也窃秘取也次从如斯罪人下颂无善果有三一
颂不见佛一颂不闻法一颂常根缺无数劫至诸根
不具颂八难也初颂有一佛前佛后难第二六难地
狱畜生饿鬼北洲长寿天为生难处世智辩聪难为
狂聋心乱永不闻法今谓世智辩聪不必狂聋心乱
亦非永不闻法但闻而不受第三一颂诸根不具合
八难也今谓一往似具亦未全当但只依经自成恶
果何须苦将对八难耶若得为人下四颂恶人果有
四一颂恶严一颂恶服半颂恶状一颂半恶行哑字
非说文大笑声耳若有利根下一颂半分为六德一
利根二智慧三明了四多闻五强识六为说法华今
谓此不须开以为六德开亦无失若人曾见下十颂
六度初一行半颂曾施者今谓诸善德本岂独施耶
一颂进可然一颂半定习者离愚兼慧又三颂戒者
亦未全然以初一颂通论亲近善友非专戒也若见
○譬喻品¶ 第 634a 页 X56-0634.png

此稍可尔次复有佛子下二颂慧者亦或可尔若有
比丘至可为说者善戒经云内学大乘若未究竟不
得学馀乘馀明若内学究竟于日日中二分一分学
内一分学馀况此中不许学馀经一偈今谓但依梵
网不许舍大而学于小乃至今经须依安乐行也。
* ○释信解品
初明来意有二一鹙子闻上根而喜领四人中品承
喻晓而开悟若准七譬应依论文今谓论文自是一
途巳前说。
问何名信解。
答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四人昔疑自
不作佛今谓夫疑缘两境或作不作迦叶头陀精进
第一昔于何处生此疑耶若引在座身体疲懈为在
何座而生疲懈言疲懈者策而不进懈故生疲名为
疲懈昔于何教策令发心而称疲懈不肯修于菩萨
行耶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
复信三而不解一今亦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
一心净复知故名信解能入之心曰信解乃所达之
理明解深信浅初后并说今问二乘之人只应当教
自云昔日论信论解云何言三若言三人学解名为
昔日解三信三何故复以三一对说若三皆昔解三
信三二乘于昔何处教中解三而不信一信三而不
解一等耶鹿苑则自知巳教净名之中虽闻一如聋
如盲般若之中虽复信一而无悕取何尝将于三乘
○譬喻品¶ 第 634b 页 X56-0634.png

方乃知三况复不知三是一外之三为复一内之三
一复为是三外之一为是即三之一若三外一昔亦
曾闻而无互信互解之理若三内一与今法华其相
何别若言法华即是三内之一何故令其舍权取实
若权即实舍权即是舍实故也即一之三准例以说
故知信解具足即是一三不二若二即是信解未周。
又曰信显由他解明自悟今谓从他若唯信无解自
悟若唯解无信故信解二俱不成故但由他令我信
解又曰以四句料简根钝正见信而不解利根邪见
解而不信利根正见亦信亦解钝根邪见不信不解
今问见体如何信相深浅若邪在外道不应对今互
论有无故外道见鹿苑久亡佛法之信昔日先具如
何用之以释今品又曰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證而巳
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阐提辈不信不解今谓阐
提亦是解而不信若以第二句为今品名二乘回心
始在初信尚未入住况复乃至初地九地当知即属
信而无解何能释成今品目耶。
问经从但念空无相者其义如何。
答曰是说般若时
今问般若之中空等三昧如何取异小乘中三若还
只是小乘中三昔日巳闻何不只云鹿苑之三而告
云般若若异者何殊法华安乐行中观一切法空如
实相若不异者昔于般若先巳闻之何须三请更欲
闻也又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譬喻品¶ 第 634c 页 X56-0634.png

记何故昔闻而不与记又若闻今经无别胜法但与
授记异诸经者何故今经更说三周以被三根但须
直与其记而巳故今复问会与不会其相何别既将
十六行对三三昧故知正是小乘三空若是小乘者
般若经中斥小如萤何得更有小三空也若言引于
小十六行出异解者仍不见有别出大相除此异解
唯取般若即有前过故又指云此十六行是小乘观
若大菩提分法四念乃至八正道等亦大今还问言
大小四念乃至八正道别相如何不见分别而令后
学迷宗本也。
问云何名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其相如何。
答曰华
严经十种神通于八相中加第五苦行第七降魔今
谓净土行之神通非八相之神通净土神通是菩萨
行八相乃是果上感应今谓应须具如净名净土因
果。
问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他国者何。
答曰生死国也今
谓出入言何别息利之相如何故知生死之名既通
二死变易又分方便与报尽是菩萨利他之所若只
分段诸小菩萨皆悉能作。
问经从年既长大至遇到本国何名本国。
答曰未退
大前更重见佛今谓若未退大则不应离本发心师
未曾相离何名更见又若未退大岂住他国未离生
死复非向本复不应云加复穷困求出苦道为求衣
○譬喻品¶ 第 635a 页 X56-0635.png

进若其增进则无穷困复于此中开为六位而分此
文云一根渐长为习种性二未修福慧为加复穷困
今谓既退大巳何以不修三轮转四生为驰骋四方
今问若驰四生入恶道不若入恶道何名未退复不
应云轮转四生四规出苦道以求衣食今谓规出苦
道以求衣食即是退大何名未退五成闻思慧由种
性逼日日生善为渐游行今问闻思二慧为大为小
若小闻思何名未退若大闻思巳是本国何名遇向
岂于小乘求出苦道而能生于大乘闻思况闻思长
即应入修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国今谓非意而逢曰
遇本未退大何得名遇。
问云何名为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至中止一城。
答曰
父者化身今问若未退大则未离父子不曾迷何谓
为离而令父求云不得若是化身其家不应财宝无
量僮仆众多。
问经从时贫穷子至所止之城何耶。
答曰内道三乘
名为聚落巳游三乘名游聚落今问若游三乘乃是
大小悉皆具足何须父念又曰所有说法神通之事
名为国邑又云或听法之浅深或神通之胜劣今问
未见父前从谁闻法仍睹神通之胜劣兼辨胜劣又
曰识众圣以否臧还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今
问若言值小名到父城父城乃是大乘家业若云值
小又云未退又云即是中途还逢大乘今谓若云未
○譬喻品¶ 第 635b 页 X56-0635.png

问经从未曾向人说如此事其义何耶。
答曰我自昔
来未曾对众说我曾教发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与
之今问为退大后为退大前若退大前本未退大何
以乃云未曾对众说曾教大若退大后为过为现若
言过去诸声闻人自尔巳前亦未禀小或居外道或
在凡夫为不向谁说未曾教若言今世故须应辨诸
经差别何得华严深密等经并第三时。
问经从自念老朽至每忆其子其相何耶。
答曰佛道
先圆为老朽未化声闻为无子今问尔前何处未化
声闻尔前复云但教大乘如华严中身子见文殊而
获益说方等时第二第三授声闻记说楞伽时密记
声闻说般若时六十比丘闻法发心及须菩提涕泪
悲泣若谓鹿苑巳前云未化者此乃未化小乘何处
曾谈老朽若言佛道先圆为老朽者对此小乘机尚
未发何须自念先所證耶况于生死相遇以大化之
何以乃言未化声闻名为无子既未退大乃是犹有
菩萨之子何须但念无小子耶乃由不知顿大在初
对声闻人不受大化故使释义阙此一途则成回惑
何可复论。
问经从尔时至住立门侧何义理耶。
答曰见父惊走
身心精进以求出苦为佣赁故非是本心名为遇到
今问鹿苑巳前尚在外道尔前何曾身心精进而求
出苦若未退大复不于小而求出苦若退大后在外
○譬喻品¶ 第 635c 页 X56-0635.png

熟子幸初逢于中更值了义大乘名到父舍教诠理
果故名为门分听小修名为门侧今谓亦与退不等
二义相违又曰小机未会于大名为门侧今问向云
于大小修名为门侧此何以云小乘未会名为门侧
大小相违。
问经从尔时至遥见其父何等义耶。
答曰去不退位
及真理遥名为遥见今谓此亦与前教诠理违仍未
退大何遥之有门侧与遥相去几何四禅为床何佛
所坐无何贪嗔之几为承何佛之足何等刹利围绕
何王。
问穷子见父至悔来至此为何义耶。
答曰此明却走
见者比知非眼见也非智證见闻思比知今谓何以
闻思之人见化佛走耶又或以眼见佛大神通名为
见势非巳能修能證故怀恐怖今亦问之何以闻思
菩萨而不能修化身正当地前所见何足怖耶况复
眼见即是證得尚非修慧何怖之耶又云此见化佛
净土之相由劝作佛不能行之故云悔来前文既云
驰骋四方复云生死何以此中即云净土净土多种
何净土耶若末退大本求作佛何须更劝却云不能。
问经云王王等者何耶。
答曰法身为王报身为等适
云化身那即云法及以报耶尔前何曾于此化身上
生法报疑况未说真化何明法报耶。
问经云父遥见之至莫复与语者何也。
答曰化二乘
○譬喻品¶ 第 636a 页 X56-0636.png

况中止净土那得此化未述退大之时何以忽施小
化。
问何故名为冷水洒面。
答曰勿强将来用二乘权归
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洒且令制伏十缠之惑暂
息八难之苦得生人天小微厌苦复本所忻名为醒
悟今谓人天非伏惑息苦之药正当十缠八难之时
况复人天亦非厌苦况复微厌苦未复所忻所忻之
时非关厌苦何更不受大乘之化便即用于小乘之
权况复人天俱非小乘权之与实小乘自以照无常
等名之为权照真无漏名之为实若不受大即须用
小何须但用人天教耶人天复堕无性之限何得更
以无性化之或可尔前恐有此化终非冷水洒面之
时。
问云何名为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
答曰令声闻性
远生近熟名意下劣自德甚大为子所难今问化身
正当声闻所见岂得甚大为小所难。
问经从穷子欢喜至以求衣食何耶。
答曰彼兴小意
适本机宜初发小心故云得未曾有于生死中发菩
提心名从地起今问放舍乃是大小俱失何名发小
从地起巳趣于贫里何名发大况上句发小下句即
大小在何土大在何时即小即大未习其理此诸声
闻鹿苑巳前于何方土遇大小化何以大小二初并
设况与贫里放舍相背。
○譬喻品¶ 第 636b 页 X56-0636.png

问经从尔时长者至无威德者何耶。
答曰实无二体
设有二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教二乘人故云二人
今谓不闻舍净土之胜质忽现起秽邪之劣形复无
息大教之明文即施小教于兹国。
问经从其父见子悯而怪之何耶。
答曰悯无相好福
德怪无求大之心今问小尚未生安怪无大若怪无
大二使徒施欲设小乘之仪何须悯无相福种相为
佛道之因福德是人天所习小果成就尚无种于相
因小志未成何责相福之业。
问经从又以他日至污秽不净为何义耶。
答曰此下
身近也即有二义一见子二身同此初见子也除粪
巳上是远世解脱满位巳下是近世创以小教入四
善根位异前解脱分名为他日今问尔前所居净土
应无小化何以令种解脱分耶况净土见于化身岂
合生于畏避若净土见畏此土岂安况复种于解脱
分善何有除粪之言及以共作之语何得遣二使于
他土自身同于此邦何以弃舍那之寂场空指远世
净土况未明宿世岂辄领前况昔既入于外凡今何
全同外道。
问经云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者何耶。
答曰
金刚道后成无学巳得亲近佛识达生空同得见佛
今谓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者前云寻与除粪为除粪
之始至此文中但指前说何得以寻与之文权属种
解脱分此腾始末方判正除故知判文太成疏远也。
○譬喻品¶ 第 636c 页 X56-0636.png

问经从世尊尔时至体此意其义如何。
答曰此是示
大不悕喻有二初示大后不悕初文云疾者十二年
后众生惑增佛亦有疾此法华会前知涅槃时近所
应度者皆得度讫名知死不久今谓十二年后惑应
渐薄何名惑增现疾是涅槃唱灭之始不应以十二
年后释之故知既以如来涅槃为终必不得以众生
惑增为疾亦不得云示同苦集此乃通方现生之由
耳故十二年后法华巳前凡说几许大乘经典此等
皆是惑薄缘但从若佛久住于世方是现疾之势耳。
问经从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者何耶。
答曰
大乘许多二乘许少如来许多菩萨许少无为许多
有为许少自利为取利他为与今谓此四不判教时
处所便即判云多少取与声闻之人昔于何处能知
大小有为无为自他取与多少等耶若声闻人于昔
巳知菩萨及佛自他多少何须至此更请三周而不
分判同异得失徒现多释以惑他人。
问经从复经少时至自鄙先心者何耶。
答曰般若之
后至法华中少长进故故名渐巳巳解二空其意弘
○譬喻品¶ 第 637a 页 X56-0637.png

后至法华中今法华中与般若中未曾得闻如是之
经奚尝自鄙之言亦通初后与净名等中乘等于此
大乘巳如根败有何别耶既言至法华中巳解二空
何故乃云始临初信何故复云实未證得但为决定
诸声闻人令知当得当得巳解二言相违若言但解
未能證得此与般若中闻解何别。
问经从临欲终时其义何也。
答曰法华之后去涅槃
时才有五年名命终时命昔退大声闻之子今谓何
经说于法华之后去涅槃时但五年耶若准初命其
子即应合在法华经初若法华后五年之内为说何
法于法华前般若融通诸法互入何不于彼会族示
子。
问伶俜者字义何耶。
答上郎丁反下匹丁反俾仓云
犹联翩也亦孤独貌切韵行不正作竛𥩵郎丁反普
丁反亦作跉䟓即令柽音。
问经从忽于是间至是子所知者为何义耶。
答曰此
告也如佛地论云法华会上不定种性根机成熟应
舍分段受变易身回心向大故言忽于此间会遇得
之今谓此论正言舍此至彼若能依之何患议斥既
有诚教何须固违云不舍分段渐渐微细以至佛果
虚繁纸墨浪费言辞正义若行令后有轨况复论明
法华会上正语此会得益之人论云不定性然复应
知若定性者于是此定于彼不定八六四二即其人
○譬喻品¶ 第 637b 页 X56-0637.png

会一分成故知论舍分段之言涅槃一切之说真有
依也是有凭也。
问经从往来者众其义如何。
答曰四众八部往来者
众今谓诸阿罗汉亦为四众八部所归依何足以显
大富长者故知群臣豪族不但四众八部而巳故知
若四若八以名通难辨从德从位乃可甄分。
问经从尔时长者至注配劵疏其义何耶。
答曰计算
者诸圣作论分别计度诸圣财故今谓净土何须菩
萨作论注记等者诸师作疏修撰文记广雅云注记
也今谓净土何有诸师作疏。
问眇目者何。
答曰一目少也视不正也又目匡陷急
曰眇眇亦少也今谓何不合譬。
问经云荐席厚𤏙为何义耶。
答曰无垢称经四禅为
床座净命为裍褥今问何以将金粟之床蓐为作人
之荐席若以释长者师子座之茵蓐此则可然况净
名只云四禅床座从净命生何曾净命为茵蓐耶。
* ○药草喻品
问此品来意如何。
答曰佛法虽同机修有异故说此
品今谓此品述成信解信解领譬始终不殊何以将
异而述于同只缘昔异令同反更别同令异非但领
述差𤘆亦乃开废乖张论中上慢言无二者恐人一
向拨无所会所会即是能会之本于一佛乘分别说
三三外无一一外无三今会三归一三一不二若拨
○譬喻品¶ 第 637c 页 X56-0637.png

信于丸存实舍权过亦如是。
问更有何途。
答曰譬喻品说乘三体一四人领解实
一假三今此会门门即阿含教同机异名会其门如
说四谛三根俱闻依阴处界缘起三性观修有异名
曰三乘故曰教同而机异也今问教为能诠体为所
诠若教体一昔教三异巳论一乘何须法华若破若
会况论体教能所不成故乘三体一之言在昔三乘
共行或在三祇百劫教理对言之若彼两三对于圆
极大小永隔能所天殊如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
谛五百声闻谓说真谛故知二乘但知其名而不知
义萤光之智无照大千共学之乘预圆妙今既会教
而不会机又机异之言为唯药草亦在法譬及宿世
耶若唯药草述领不成述既不成三周天隔况教本
被物空教何为是则佛自说同众生常异用会教为
若言同闻四谛三根不同以为例者不同之教非摩
诃衍如殃掘云云何名四所谓四谛此声闻宗非摩
诃衍岂得将于会教而不会机将不会机證于会教
何况本论但云雨譬不云草木草木表异一雨显同
况同是即异而同故使治谤无别经论泯合释强令
乖又论云不离我身是无上义故知不离草木即是
一地由是乃名无上故也。
问何名药草。
答曰治疾神功名药受润之形名草有
药是草有药非草有草非药非草非药所喻亦尔理
○譬喻品¶ 第 638a 页 X56-0638.png

能生长世出世种能生长者俱名为草伹取五乘不
取生死恶道种草今谓大小各有理教行果若以大
治小则四俱非药转小为大则四俱生长若行独长
而三不长应当小行转成大行而人仍住小理小果
若本巳得大理大果则教行二种亦不须长况言行
长而禀于教还禀小教行亦无长故知教转成大其
行方长况言长者小转成大迷转成悟既存差别当
其自位何须增长况复本立经唯为小安得更存人
天差别应当亦是为人天耶况复今经云为二乘令
其转小岂直令其但得小耶故知此经唯独佛乘不
须馀释。
问曾闻人问准论此经以雨为譬何故题云药草喻
耶。
答曰论取能润经取能喻之体以破彼疑今谓能
润是佛之大教所譬是物昔机殊何不云机殊是一
教所雨所譬本在于润同若殊机禀同仍恒各别则
未受大化非此中取岂以不受之差用为此品题目
若也此品既其差别方便对昔昔教仍存三车一车
犹在穷子父子客作不移授记声闻元来败种故知
穷子所领佛述徒施。
问曾闻人问此品亦有二木何不标草木品耶。
答据
理实尔今问纵以二木为药成草木品此之草木为
是能治为成所治若所治顺差别性若成能治则顺
一雨既存差别此经应更新得小果及人天耶如其
○譬喻品¶ 第 638b 页 X56-0638.png

此教又云草宽木狭草小木大显通三乘不唯于大
显润生长不唯成就今谓等作差别草乃人天二乘
大草仍为菩萨二木虽后后摄于前能摄则宽所摄
则狭应云三草名宽体狭二木名狭体宽又三草名
宽位短二木名狭位长草通大小人天不应唯小木
通大小菩萨名则唯大故此所润不能显于差别若
言不显成就此亦不能增长本为成熟岂有长而不
成是故文云华草敷实皆一地所生故知皆以地
为成熟若地非成记亦非熟。
又云古人有释云药者
是雨法药能滋草者是机所滋生性药法成机二既
双彰便无难矣文虽不然理亦何爽今谓此释会理
唯小草木得雨转为药王与地冥符同为一揆文体
正尔于理复齐故此释巳差别义堕尔若许理然文
必顺理。
又云前譬有所厌火宅所忻三车合譬但可
总言此以所润机殊破彼执一之病故唯以药为喻
今谓若许古释何须复违譬中以宅对车车宅悉皆
叙昔故云三车出于火宅今此药草以对地雨草木
叙昔地雨显今会昔从今功归地雨义当譬中三一
相对今一昔三会昔从今咸皆等赐故知但不可以
火宅忻厌例此施开故古人言正当其理得名能所
具如向云。
问经从尔时世尊至说不能尽其理如何。
答曰品文
分三初赞印迦叶当知下陈述三品末二颂结成说
○譬喻品¶ 第 638c 页 X56-0638.png

成说实何以品内专辨不同科文与义其相既殊故
知判释未能称理所以不可以差而述于会又曰显
彼所言尚未穷德故更自叹佛同长者汝同穷子今
谓若以穷子长者显同理须彼此会实故彼会穷子
此存出生水火既殊安可异述。
问经从于一切法至一切智地何义耶无。
答今谓何
不各从草木而以至于智地故经云于诸法乃至一
切智慧又云佛知根缘初与三乘后示佛智众生不
尔何理能知下喻及合皆有此势今谓遍捡部内无
有众生不尔之文亦无众生不知之说何以不达论
旨判为不会之文正示令其咸知地雨反以不知倒
判经文请后学者分明勿谬余虽不慜所承有由。
问山川何义。
玉篇云山者产也生万物故川者穿故
今谓若释字义何往不然法相如何。
问经从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其相云何。
答此竖长
也论说大木不离我身是种子无上大草之中分大
小树不退位前名为小树不退位后名为大树此文
二义一七地巳前名为小树八地巳上名为大树具
四不退故准下颂文但为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
以分三品谓五地巳前名下六七八为中九十为上
此不摄地前故又取地前纯有漏修故名为下初七
名中有漏无漏二杂修故八地巳上纯无漏修故又
云地前为小地上为大證不退故又云二树各立三
○譬喻品¶ 第 639a 页 X56-0639.png

三者初二三地下四五六中七八九十上名超二乘
又于三草各分三位今谓所释甚多理无二是佛意
何必令多释耶然论云大树不离我身是种子无上
者此有深旨于草木中大树居末仍云种子是生长
义言不离我身者即知此位明于常住若云七地巳
前为小树者与二乘何别若七地巳前与二乘同八
地巳上但同大草是则二木无安置处若云颂文二
木各三者对前成九既云各三须各增长如何前约
地位判耶何故复云不摄地前既知不摄何须苦立
纵兼地前及以登地亦同前破七地同二乘等以言
八地巳上纯无漏故况复二木更各有三过分太杂
故知草木始从种子终至果实各各生长华果不同
故得以上草之中分于二木。
问经云一云所雨至华果敷实者何耶。
答曰禀润差
异今谓破意同前经云所受各异者述法华前如法
说三乘譬说三车信解穷子岂由指昔即令法华成
差别耶。
问经云破有法王其义如何。
答曰或破一有三界一
业之所有故或破二有谓本有中有三四五九具如
前说今谓推此增数意义不殊作尺此破此有与四
阿含破有何别故知今经是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见二十五有我性岂可与阿含同年哉。
问颂中慧云含润其义如何。
答曰云有七德一慧云
○譬喻品¶ 第 639b 页 X56-0639.png

宣扬今问一代教旨无不通然何以明于法华幽致
应云隐实本而含润开权迹以遍洒二电光晃曜喻
佛化导今谓此亦通滥一代佛智应云开显光而并
曜令权迹以瞑息三雷声远震惊觉有情喻佛出世
诸魔恐怖今问怖魔始感巳当斯号况又复不知与
涅槃八魔华严十魔云何同异若直尔言破只是道
场破天子耳乃是四阶现成之相都非法华振惊之
仪况魔怖在昔云润于今四令众悦预预喜逸也众
喜云兴悦当荫覆喻佛舟航五趣也今谓若只舟航
五趣运载通于二乘尚乃兼于人天何能出诸不退
应云荫一乘之慈云令七善而悦豫五日光掩蔽喻
除烦恼华严云掩邪见光小乘有部巳破邪见既大
乘圆常须除偏小六地上清凉喻令有情居生死地
得涅槃故此亦化城二地何关开会一乘应云令于
二死之地得实相之清凉七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喻
佛降灵慈悲兴盛今谓应迹与降灵大同一代始终
并属斯意然须分别初后不同佛慈畅遂降灵意周
广雅云云盛貌也如上略述为对他辞古人消申意
不全尔云本荫于草木今皆禀于一润一润理显七
义可从佛慧斯亡分张何益。
问经从山川至百谷并茂其义何耶。
答谷者续也杨
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粇糯之通号菽
者众豆之总称三谷各二十合有六十蔬果之实是
○譬喻品¶ 第 639c 页 X56-0639.png

谷洒于地蒲桃应作萄张骞西域使还得石榴胡桃
蒲桃广志曰蒲桃有白黑黄小草无种性得譬人天
今谓前释品题即以人天为生长若是无性如何更
生论云六道之中唯有人天最胜发菩提心岂以新
发心者即判为无性旧在人天者即为有性彼发心
者后生人天还应无性决定无性后生馀国必须有
性故法华巳前诸声闻人无非无性何经简彼发心
之馀名为定性不信法华真实之说而执权论方便
之文论自弘法华前经或探取于法华对昔而用定
判声闻不发故不可也执实谤权尚招重谴执权谤
实意在何之。
问其云所出至皆得鲜泽其义何耶。
答曰上中下根
既并在树故二木并三故知并有根等四义总喻因
果今谓当知昔教木草既殊因果复别何以通用一
种因果而释二木等耶。
问经如其大小至各得滋茂其义何耶。
答曰三乘差
别今问何不知所润是一若尔徒云取实无实可论。
问经从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缘者何耶。
答曰为大乘
也设说二权皆为种智今谓种种之言本在于昔若
更存三何会之有。
问经从一切众生至住于诸地其义何耶。
答曰诸者
三乘十地谓乾慧乃至佛地今谓诸言不一何为独
列乾慧等名况复乾慧之名不关欢喜等位故知三
○譬喻品¶ 第 640a 页 X56-0640.png

意语随所依者皆名为地若不尔者何须置于随力
之言。
问经从又诸佛子至名为大树者何耶。
答曰此即大
草分为此二今谓只闻从大出小不闻从草生树况
复地前而为小树小树之前无位可论若尔小草既
分为二木则小草之位全无以别摄总但有二草二
木而巳或但三草而无二木又辨不知中七地犹属
不知之人非今经摄何以此中小草人天悉皆受润
若云各不自知十地亦非今经所摄若唯佛能知等
觉亦在不知之限况知与不知佛咸为说说与不说
如来能知应当此经佛自显实故恐不稳又以地前
而为大草七地巳下而为小木八地巳上而为大木
多释意拟收罗不意反成回惑。
又曰或初发心而成
正觉此经八生至一生得或云三祇方得诸师于此
众义不同然本论说劫有昼夜月时年诸能超者虽
超前劫不超后劫今问弥勒超九劫为超何劫几夜
几时几月等耶故此说者不达论旨论中因释经中
日月灯明无量劫寿即列昼等五劫名意显总非指
前四故论云彼无量无边劫故故不可以年等四劫
消通妨难言不超者但论语小教当教不可超于当
教应指别劫以为超义若大超于小顿超于渐岂有
言超但超月时等五耶况引诸文不能会通同异之
意三祇自在婆沙小教或在大乘僧祇后别初心成
○譬喻品¶ 第 640b 页 X56-0640.png

生不同何须比望教教辨异。
* ○授记品
问授记品来意如何。
答曰论云为三种无烦恼人染
慢说三平等初说乘平等故授记故知上来佛说乘
体有异便有人执乘体定异为此说记莂显乘平等
故有此品今谓不许执于乘体定异若不执者方堪
授记岂可前文更说差别令生别解至此方云显乘
平等若论说平等佛说仍差别乃是菩萨很[彳*戾]于佛
若于前品定须异者声闻之人于前品后及今品前
何处执异而今品破之故知此品但是记前得解之
人得解即是解前所说差即无差至今会巳无差即
差。
问此品之名有何差别。
答曰有云在小无胜劣在大
则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无学成佛转次而得授记
二在小有胜劣在大无胜劣如学无学同时成佛三
小劣大胜如阿难学地成佛在罗云之前四小胜大
劣反上今此四人不依根性同于初句同是无学前
后作佛如迦叶觐三百万亿佛须菩提觐三百万亿
那由他迦旃延初觐八千亿后值二万亿大目连初
觐八千亿后觐二百万亿今谓此明觐佛多少岂此
即辨成佛前后故值佛多成佛应速如四依位供佛
多少多者速成故八恒位高初恒位下又若例四依
供佛多少则四位不同今此四人为同为异又云供
○譬喻品¶ 第 640c 页 X56-0640.png

得速成只须退行即得速成何须更立精进超劫况
复若将四依供佛多少望于四人四人成佛只如瞬
顷何者二万亿数未有半稔许砂岂可声闻不须供
多菩萨即供佛多耶又若供多应在后者义亦有妨
如身子得记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
万亿佛应在最后何以最前满愿不云供佛多少但
云过去诸佛所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应最前记何以
最后阿难罗云并不云供佛但云于当来世应前反
后以人不知涅槃存权此文约实及以供佛是净土
行与物结缘。
问何以迦叶名为光明。
答曰此说自体睹毫光而生
明慧听法义而莹金光况久修因金光自饰故名光
明今谓此乃通因非关别号又久修者从别得名故
云过去以金饰迦叶佛自尔巳来身常金色映蔽馀
光故名光明堆者聚土也阜者陵也玉篇云高平曰
陵大陵曰阜阜土也肥也长也。
问经从如从饥国来至乃敢食者何耶。
答曰小乘匮
乏大乘之法名为饥国佛之一乘名大王馔今者得
闻名为忽遇疑巳无分不敢修行名未敢食与授佛
记名得王教授后领纳大乘修行忻当作佛名乃敢
食今谓此中得记由闻譬周次自领解三由印述四
人俱闻俱领俱述四中迦叶巳与记讫馀三未蒙故
引譬乞索表巳忻慕乃遇记缘如忽遇王馔如四客
○譬喻品¶ 第 641a 页 X56-0641.png

进餐故佛与其名号时节名为王教领受所记名乃
敢食若以乏大乘法食名饥乃是全未闻于法譬若
以修行待于王教汝等所行是菩萨道道行巳具何
须更修若以当修供佛为行既闻大法即巳发心发
心即须修菩萨行岂待记耶故知乏大乃在三请之
初不关今记。
问经从我等亦如是至快乐者何耶。
答曰此合喻也
义理同前此即请也闻佛音声说一乘理总言我当
作佛如见王食未蒙别记领受修行忻当佛果名未
敢食蒙别授记如蒙王教即望修行忻当作佛名之
为食今谓大旨同前一乘之理二处巳餐法说之初
咸蒙教食谓善思念之譬说之初云诸有智者以譬
喻得解岂可闻法未餐待记故知请记非请当行若
前未有行何故乃云始于今日得其果报。
问须菩提中记名云何。
答曰解体相空但有假名故
名名相今谓此诸声闻谁不体空若言偏解应云无
相何名名相色空相即空胜色劣只应从胜何得从
劣又若以假名显空只可光明显慧下去准此或云
名之与相二义俱空故名名相今谓名之与相二义
俱空应名相空何名名相又云假名相以授法一切
俱然。
问记旃延名义如何。
答曰过去扫僧地身常金色又
目睹毫光等故名阎浮金光今谓前文可尔次文犹
○譬喻品¶ 第 641b 页 X56-0641.png

此洲北岸近树有紫金光映蔽日月。
问目连名义如何。
答曰多摩罗跋旃檀香者多是性
义阿摩罗是无垢义梵声含故遂略去阿跋陀罗是
贤义檀香是唐音由大目连烦恼轻微名性无垢仁
德如香可重如贤今谓巳證无学后方闻一乘一切
罗汉谁不尔也不审目连断何烦恼何烦恼轻又亦
应云未得果前金光贤香俱由供塔于理未损。
* ○化城喻品
问化城品来意如何。
答曰论解七对治中第四有定
人实无定而有增上慢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
无涅槃而生涅槃想治此想故说化城喻释曰有学
凡夫为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在欲界分别
或是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在
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变无
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说三事名
大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道中所證生
空理由此后时惑苦不生名为解脱佛说此脱名为
化城生空智證名为暂入以息众苦名为方便入涅
槃城引至宝所方至大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
变作此想至于无学解脱道中正證解脱都无分别
出此解脱复入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
所證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实灭
岂非假解是世间定故云以有世间三昧实无而起
○譬喻品¶ 第 641c 页 X56-0641.png

起坚执心作意忻趣故今破之彼所證者犹如化城
此之有漏及世间定皆是法执出彼心后方起执故
今谓法执若只执于定小涅槃涅槃若破法执应尽
又一切教大小圣人莫不皆知巳所得法安得必须
入世定耶故法说周为利根人但云若但赞佛乘众
生没在苦等即趣波罗奈等广得五佛章门闻巳即
领中根少迟须明有于三车之由所谓火宅三车劣
弱所趣非遥车体不广阙庄严具牛非肥壮仆从不
多故出宅巳更与一大下根更钝说理不逮须示远
远初结大缘所经长时义如五百所斯未达而于中
道生疲极想接以化城令生安稳想导师知息策进
本期说城非实实在前途感应道通对于法说仙苑
为便对于火宅可助三车叙于远缘宜须立化然应
须知若身子若四人若五百皆是昔日结缘之众并
于于今住声闻地是则车譬城譬理一义三灭想咸
同趣寂无二何须至此方云谓实论对置化故著实
言城既实无故二乘所得全成世法何须曲释解脱
○譬喻品¶ 第 642a 页 X56-0642.png

论十无上中为修行无上说大通本事释曰修行难
成非如二乘易修疾得故说大通道场十劫及佛自
说彼为王子今方始成及以声闻于彼发心今方乃
熟故大因行非卒修成名行无上不说大通佛之行
也虽说今品号往因亦在乎其中今谓行无上者论
意不以难成而为无上但云结缘之始即在乎真乘
种子无过感今大化故云无上今此声闻还依无上
之因方获无上之果故云无上又云十无上中第三
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喻前说化城巳知非灭
商主能引至于宝所故今说之今谓论中但云增长
何须必以佛果而为宝所宝所义通意在圆极故此
一品论以商主为名若无宝所城未说化知宝所者
良由商主故从极说商主为名雨譬亦然可以意得。
问经从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至犹若今日者其义如
何。
答曰此显巳能见以宿智知以慧眼见故今谓经
文现云如来知见见即是眼知是智佛眼及一切种
智何须苦以宿命智力及慧眼耶若尔佛眼智唯知
见于中道实理往事应以宿命智知以宿命慧眼等
名名滥于小佛之眼智名局于大大能兼小小不通
大故须从大依经勿改。
问曾有人问释迦修行不越三祇经此多劫彼时犹
为王子。
彼答云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谓佛言我于
尔时曾名胜观以法身平等故二别时意趣谓愿生
○譬喻品¶ 第 642b 页 X56-0642.png

别义意趣谓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本来涅
槃四众生意乐意趣谓一善根或赞或毁令增进故
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说馀佛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
若不尔者云何乃言尔所劫数今谓说他为我即名
平等未必说我必是他人良由不知三祇数权迹中
近事若尔但是说远即属他身致令说远无可承信
故于此中即成二过一于迹门不识教过二于此经
违本门过致使问答并无所从故诸大乘经一切菩
萨皆悉依于无量僧祇何只三耶而王子时遥使指
他事寿量之说何足简他故陶师之因不应无实大
乘实行岂必三祇特由佛寿久成大通在迹故不可
以而为实因复与三祇而为比况胜观迹佛迹中近
事巳他之事未足校量若必王子而为他身何得指
为修行无上又云善心相续劫满三祇诸心通论何
妨尔许劫今谓亦由不了本迹近远徒更此释增足
悬尤且约实论初二僧祇尚自有退何得初劫即云
无退故大论等文至第三祇方离恶道是其一焉第
三始得不生恶道岂于三祇善心即令相续不断又
云依昼等劫何妨尔许时仍三祗内假令一日以为
一尘积日为月为年为劫三千尘点亦在三祇之外
不可数劫况复曲判未为顺文况四意趣未为了教
若言了者则一切经往生之文便为无用成佛久近
全是虚谈一切诸法皆有自性本非涅槃众生意乐
○譬喻品¶ 第 642c 页 X56-0642.png

第四。
问经中何佛应有子耶而言佛子有十六王子。
答曰
他受用身有父母等如法鼓音声王经阿弥陀佛亦
有父母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等释曰
若化七地巳前分段生死须有父母等若化八地巳
上变易生死理无此事不生死故他受用身与轮王
俱出故此佛祖转轮圣王今谓他受用义虽通报化
语他受用应指报身对报辨异须云化身故彼弥陀
化分九品上品上生既是无生即当初地巳上位也
故登地巳上即见报身即他受用地前所见即是化
身化中仍须分别于优劣随见异故不可雷同是知
下之三生须闻劣教以初生彼在小果故故知此等
始从华出须见父母生身故也岂上三品见父母身
故应须知化佛化土有净有秽秽即娑婆净即安养
净中有秽复应多品以由乘戒不等故也且如妙喜
阿閦以对安养即净不同娑婆对馀下类秽土即秽
不同只此方尚诸菩萨唯见今佛乘栴檀阁入于母
○譬喻品¶ 第 643a 页 X56-0643.png

知况七地等言未成通鉴璎珞初地巳得法身仁王
经中初住巳入毗卢遮那华严亦尔岂至七地仍见
佛身反在分段凡父母身须现父母行向入变易生
身岂须见于化父母若言变易不生死者亦如是变
易犹久生死故地持涅槃并以初地离五怖畏破二
十五有见于佛性岂见佛性而生分段唯见化身父
母生身又曰泣者无声出泪也众生常苦恼苦谛也
盲冥无导师集谛也不识苦尽道道谛不知求解脱
灭谛也蔽人目令不见故名为瞑。
问经从大通智胜佛嘿然受请者其义如何。
答曰涅
槃嘿然不受今此嘿然许之以观佛颜有舒敛故乃
令请者知佛说许否又云以佛身光表知许否又受
食法理须咒愿故嘿然者知佛不许今谓经云佛及
弟子常行二事若说若嘿皆具四义谓受不受各四
故也。
问勉出诸群生为何义耶。
答曰有作勉勖也励也有
作挽同国语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犹勉强也。
问云何名为转四谛法轮。
答曰应为五门分别一出
体二释名三废立四释妨五诸门初出体中如对法
云真如圣道烦恼不生名之为灭此说灭谛依于能
灭正智所證真如境上有漏法灭假实合论是灭谛
相无漏五阴为道谛依道自性及道眷属以显道谛
由此四谛摄诸法尽又涅槃云所未说者如林中叶
○譬喻品¶ 第 643b 页 X56-0643.png

云四谛之外说非安立谛且依种类总说四谛若依
法体有粗有细能知之智有上有下胜鬘依义说有
八谛谓有作无作各四故也今谓若以烦恼不生名
为灭者一切众生即涅槃相名为何等无漏五阴为
道谛者与初果人所得何别若言四谛摄诸法尽一
切众生一切烦恼理性真如菩提涅槃乃至诸行从
因至果若正若助可非诸法如何但指无漏五阴及
以烦恼而云摄尽具如涅槃有四四谛摄在何许况
经中四谛是彼佛叙昔非大乘中遍摄四谛徒劳高
尚药不治病释名可见次明废立中立四废馀无第
五故如医治病知病病因病除除法即足故也今问
凡废立者并是有法不应指无应言立大则小废立
小则废大大小本无第五谛法何名废立故为实施
权则实废引权归实则废权即法华经意若废小立
大则华严意废大立小即鹿苑意大小并明净名般
若意明知废立须了根原。
问经从我于馀国作佛至得闻是经者何耶。
答云于
馀国作佛者菩萨处胎经云从此灭度于十方面各
三十二亿垓诸佛国土而复成佛教化众生下医喻
中具显此义今谓医师辨过现处胎明当来此中明
利小医师显本迹处胎通设化此文逼小根并不相
关何得引用况今馀国别指二乘灭度之处非关诸
方。
○譬喻品¶ 第 643c 页 X56-0643.png

问何故名为虽生灭想入于涅槃。
答曰于我有缘我
以神力接之于彼遇我得闻是经今谓准此一切生
灭想者无不值佛得发大心何须自立灭想不发又
云或是凡夫若是有学求于有馀无馀涅槃将此谓
为生实灭想求入證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性所
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我从此馀国作
佛是人于我生灭度想谓我入于无馀涅槃我引至
彼令求佛慧若无此缘亦蒙他佛菩萨教化闻是经
典当得作佛亦说潜化今是显化今谓是人之言必
指无学有馀之人此土巳于自身及佛皆生灭想如
何至彼更于变易法性佛身而生灭想经文既云我
于馀国何须更云他佛菩萨凡夫有妨与无学违涅
槃八六四二等人亦于彼土得闻是经故知佛教大
旨难了又云平等意趣遇于馀佛亦说是我今谓经
文但云馀佛何须苦云馀佛是我皆是曲会未显真
文当知论文且据现化故云退大若于彼闻即得授
记。
问经从云唯以佛乘而得度脱至方便说法者何耶。
答曰灭是涅槃如德王品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大
涅槃如声闻经八六四二等之所住者名为涅槃法
王所得名大涅槃古人解此住无馀后起回向心如
楞伽云佛所化作亦经尔所时后起回向心今谓不
然彼于先时未回心前巳得有馀名为涅槃非二乘
者诸有学位巳经八六四二故巳入涅槃亦非无学
○譬喻品¶ 第 644a 页 X56-0644.png

修行大行今问初二三果在于何处发心之后更经
尔所劫数行道经文只云经尔所劫至发心处或得
菩提若未发心安能行行何教相中言未发心前而
行大行又云阿罗汉身在何处不入无馀而住于世
二万劫等行菩萨行又曰如信解品我等长夜持佛
净戒乃至住最后身有馀涅槃则为巳得报佛之恩
今谓此是迦叶等于此回心于此入涅槃若何得将
證八六四二况复信解巳成菩萨如何以證无馀无
学若引庄严论云二乘人若入涅槃善根尽者云何
经于八万劫等更修大行始入信心后经三祇方得
菩提然三祇百劫俱未断惑云何断惑无馀罗汉更
至信心复入不断惑三僧祇位又云本识既无无识
持种本识既尽将何修行谁得菩提今问识法为可
灭为不可灭若可灭者即应可生若可生者即同俗
计阴阳气合众生始生阴阳气谢心识还灭虽不语
阴阳乃同有生灭又曰善根若在非但违教亦违正
理身智既在何名无馀不同如来无漏智在有漏依
尽名无馀依今谓此亦引折挫之教證常住之文如
父责子无心识人非即如木云无眼之人非即是盲
云不堪教非即永息非是我子岂即他生如迦叶于
净名中自称败种于法华会中根获记论申权经机
权宜折如何以申权折之论用释圆妙之经又若心
可尽一切诸佛皆有始终若有始终生灭如上。
又曰
○譬喻品¶ 第 644b 页 X56-0644.png

名为方便或住有馀回心不得无馀名为方便今谓
方便之言对非究竟如何以对入无馀耶引成唯识
则可通行又曰古释八六四二等从本为名故名须
陀洹等前之三人凡身得果圣身涅槃后之二人凡
身得果凡身涅槃经生多者则钝经生少者则利又
菩提流支云仍以非想劫寿为一日夜积此成岁为
劫彼寿无量大劫过此发心验此释之未为典据经
释初果者七生断结得入涅槃其经八万始发大心
至十信初谁言八万劫住于涅槃此阿罗汉名须陀
洹经八万劫始得发心大成可笑今谓七生断结经
八万劫可笑更甚可知且如初果七反人天人必三
洲天通指欲且与生天常居第六人定北洲七人只
成七千岁耳七天只成七个一万六千岁耳纵以人
间五十年为一昼夜亦只五十倍增之尚未当一增
减之劫如何得成八万劫耶若不尔者经七生后复
亦仍名须陀洹耶若也亦名须陀洹者何以笑他须
陀洹之阿罗汉耶今亦笑其须陀洹人七生之后无
住处也乃至罗汉不入无馀为住何处经二万劫如
释迦灭后人寿可知此劫唯有十一减在劫坏空时
罗汉报身何处活耶缘觉一万亦复如是边际定力
不当如前又言佛有漏尽得无漏智此智与小有何
差别无漏若同智不应别无馀若等徒分二文若大乘
中过于无漏真如圆满方可佛智异于罗汉故小乘
○譬喻品¶ 第 644c 页 X56-0644.png

汉惑断处同故大乘中惑并未尽并未尽故身智不
灭以不灭故亦非无馀非无馀故仍有变易故小乘
中无变易名大小既乖不应漫判以此而言真为可
笑如前所释只谓谙含又更重云如八万劫须陀洹
者实是彼果非阿罗汉以彼名说亦非罗汉有经生
者故彼经意总说罗汉实是学人发心向大复经几
时由是应以涅槃等经同瑜伽等最为善说今经罗
汉即云有学大经说小犹有生处乃引权判违佛云
无故不可引权宜之论以判涅槃真实之说。
问经云了达空法者何耶。
答曰具足二空今问法空
为空何法消经欲尽永不曾见判其浅深虽有依他
圆成之言永无分别能所功用。
问经从诸比丘至深入禅定者何耶。
答曰上说宿因
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
为二先明今实次显先权所由初知机熟后说一乘
机熟有五一涅槃时到二众又清净三信解坚固四
了达空法五深入禅定谓四禅九定今谓涅槃时到
乃是应终馀四即是机发故也又于四中若巳清净
乃至深入此名受益竟何谓为机况上三义混于事
禅岂可以此为法华机又云声闻具五方可会权今
谓此五既小十二年前应巳入实若此五在大乃成
巳会何须处会。
问经从便集诸菩萨至得灭度耳者何。
答曰此说一
○譬喻品¶ 第 645a 页 X56-0645.png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巳显示若不知佛此密
意失坏正道不能往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
差别又胜鬘云摄受正法善男子等堪任荷负四种
重任喻如大地谓无闻慧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
成就之即是此说三草中小草二乘合是中草求大
乘者即是大草如来随彼意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
馀乘故知据理说一为权说四为实解深密云非有
情性无差别故今此经中为化退巳还发大心故说
一实而二是权待根机熟五缘具足方说无二唯一
佛乘涅槃中说诸声闻人皆得作俛不得作佛佛皆
悉云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经意亦能善顺佛菩
萨心然今此会多皆退性故说一实而二为权会权
实之名通于人法若从法为语定须以一为实二三
为权若从人言之则大小不定宜者即实不宜权今
谓岂可以人不宜之言判法颠倒昔教机别故四实
一权今教机同故须四权一实故解深密及以胜鬘
在法华前一乘机生故一权四实如何释熟而引于
生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若
一人独度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如何引悭贪之
教判大施主之经故知胜鬘解深密小机未熟故彼
部中得于小果者故须以四赴彼众机各各皆实故
云四实至法华会一切皆实故一实四权故此经中
更无有人得小果者妙庄严品名同义异不可判之
○譬喻品¶ 第 645b 页 X56-0645.png

教之上如法华中药王所愿若言此经唯为退大法
师品初分别功德为记声闻为记菩萨为声闻多为
菩萨多以多为正少为正耶为从正判为从谤判涅
槃诤论二俱非者亦破昔经逗物之教众生不解故
成诤论此中定判入灭不成正当诤论引诤證诤于
理何益巳如前说况所引教不晓今昔。
问经从五百至珍宝处其义何也。
答曰正法华云五
道为崄难五怖畏为怖畏处释曰正法华中出崄道
体非释五百数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惑业苦为三百
变易生死无明苦为二百今问若五道是体体皆崄
恶崄恶过巳即珍宝处应过五道即是宝所何妨正
法华五即是百乃至自释亦五无百若先知变易在
分段外有无明苦以为二百何以前诸释义并只但
云离生死耶又分段生死何故三变易生死何故二
分段之惑亦无明无明对苦亦为二分段之惑开于
业变易故知不但二变易无明对于苦分段无明应
亦然故知他释不晓开合。
问经从导师多诸方便至一城者此义云何。
答曰摄
大乘云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释曰虽无勉励思
亦有任运思实无思假称思今谓等是无思何故苦
以有思释之复云实无等耶思非任运任运非思乃
以凡心测于圣境故使此论便成小教岂法华中三
佛慧耶又曰一切诸佛昼三夜三观众生机今谓此
○譬喻品¶ 第 645c 页 X56-0645.png

曰过三百者或云过五趣为五百此但过分段三百
而巳或令出三恶为三百实论初巳断于分段虽亦
出于人天变易犹人天摄不名无出若依实说过分
段为三百由旬涅槃在于无学位故今谓无学在三
百由旬外即成四百立化城也是则违经经意只出
分段入变易出变易入佛地佛地即是宝所果也若
也变易却在人天佛果即却在于生死生死亦应却
在三恶。
问经云是时疲极之众至安稳想者何耶。
答曰正起
生空智證法空理后烦恼不生名为入城当此之时
无此二想后世俗定起却观前位即生此想涅槃假
灭二乘巳證故云前入化城二车种智本来无故二
子出宅车仍未上车是不系出宅而索城于路施故
云前入今谓诸妨巳如前问。
问经从若众生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为何义耶。
答
曰胜鬘明二乘有馀生法不尽故有生有馀梵行不
成因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道圣谛智也今谓
何不云于一说二之所以耶若但二乘未极未竟何
以不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二而云三耶。卷中
○譬喻品¶ 第 646a 页 X56-0646.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