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39-A¶
939-A¶ 第 600a 页

* No. 939-A
重刻五百问论序

五百问论何为而造耶曰为俾破权执悟实道也然
笃而论之如来一代说大小权实教每会必各有嘱
累诸大罗汉弘演小宗弥勒以权教为职文殊大乘
为任等是荷担菩提庄严双树其间岂容优劣哉及
至灭后诸大祖师后先递出分宗立家偏弘一门盖
亦各受密嘱乘愿毂而来者也若慈恩基师专据深
密主张瑜伽以三时教该括一化三无二有统辖众
机其极遂至乎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矣斯旨也始
与我所弘法华之者戛戛乎不相容焉则不得不作
为玄赞别立一家之说也然窃忖其意岂非木牛杨
叶俯提弱丧以馀深法示教利喜者耶所谓世界故
实第一义故实权诱方便皆无唐捐但禀今宗教眼
未明者或眩其说将泣两岐又彼宗徒牢执一途或
恐驯致蹋顺璟之祸又复焉知无或不幸而宝器受
粗食者乎是论主之所以深忧远虑而有此造也欤
条章虽多大要有三焉一开显正意为决定声闻而
翻判属有性以败种之论通再活之经安得今巳生
939-A¶ 第 600b 页 X56-0600.png
竟引论灭之此剡足徇屦点金成铁不知其可二今
经要在乎显一代设化之意诸法门纲目总让之前
经然虚张名相广开章段大小参杂今昔莫辨而大
事因缘措之弗顾买椟还珠不亦戾乎三末世弘通
专为行人纷纶法相茫如烟海不见一语及于行要
问桥论箭空费光景一朝瞑目色心何依此弃所急
而不知务也他若事义去取训诂同异类则抑末矣
三要既呈矣庶几教台徒确有所守及习彼宗者祛
胶著或有圆种者生慕向焉非必图强聒一切悉使
舍彼从此也制作主意盖如斯而巳矣此论智證大
师之所将来赵宋时彼方巳失传最宜须宝护独奈
旧刻卤莽讹谬相望而复靡别本可雠校慧心致疑
其来也久矣每一披卷未曾不怃然而增慨也山门
硕匠有守笃和尚恒惋惜不置乃据昔人所考覈及
玄赞等默索精思严订其讹疑者不敢辄改别为笺
注三卷论定是非且略释肯綮难通者于是从来以
为不可读委诸高阁者皆喜而读之研之得益者寝
多其孙昌宗上人锐志进学称不愧堂搆之任比以
和尚校本寿之梨枣仍以笺注分会入本论各章之
下合刻之将欲以公于大方而揭论主之志于几坠
也其为功为惠亦岂小哉刻成徵余弁言余闻之喜
甚乃不自揣敢摅鄙见如此且为提其要曰清凉国
师有言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佛现在世犹多怨嫉
况灭度后诚哉斯言若保执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一
939-A¶ 第 600c 页 X56-0600.png
性者深为可悯此甄简权实丝毫不贷所谓宝山无
非宝取之先择摩尼也智證大师曰释法华者三家
三论法相天台并是法王之一官法界之一门能为
众生之妙药能为诸趣之律梁此四悉投机诸祖一
揆所谓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也若异其异而
不通于大同则于和合海分河饮水徒长见慢与夫
外道诤讼何异乎虽然此犹未也智者大师之言曰
方便说称妙不妙见理之时无复权实非权非实亦
无妙与不妙是故称妙也呜乎此何等境界安得与
法界有情同造乎斯地受广大妙法喜乐乎读者倘
幸稔知之则守笃和尚用心之苦并昌宗上人致力
之勤皆为非唐设也乃是论流通日昌月盛我有望
焉岂不大欢喜哉。

宽政六年岁次甲寅孟秋 后学六如沙门慈周撰

* 凡例


* 此论专对破慈恩玄赞本邦上代性相相拒若守护章法华秀句一乘要决等盖皆其流亚诸祖未必阅此论而暗相发明者多今宗学者最所宜讲究伹恨旧本乌焉剩脱义路茅塞先师患之殚力订正稍觉披豁。
* 注称光山本者乃野州日光山所传订讹颇精先师多釆用之惜乎中卷失传。
* 本论所牒玄赞则有现本可对校其他率推徵文理究其所必当然而后从之其难决者且存旧不
939-A¶ 第 601a 页 X56-0601.png
* 格上私记条数以便搜求然不与本论题下条数同者意古来传写经多手致此离合耳今且据现本。
* 先师校本主辨误字若其句逗国译未遑尽匡览者请自裁正焉。
睿山南溪沙门 昌宗 识No. 939
五百问论卷上(一百一十一问)
毗陵沙门 湛然 述

问释一经文前几门。

答开为六门一叙经缘起之意
二明宗旨三明经品得名四明品废立五彰品次第
六释经本文今意谓之不然除释本文馀之五门初
文略明缘起可尔馀三明品在无非经骨格第二宗
旨未晓如何容子陈疑方知远旨曾闻有用名体宗
用教相等五稍似得于此经旨归。

问何谓缘起。

答缘起为五一酬因请二破疑执三为
彰记行四为利今后五显时机初文有二一酬因二
酬请酬因又六一酬行因即方便品初云佛曾至未
曾有法二酬愿因亦方便品云我本立誓愿及寿量
939-A¶ 第 601b 页 X56-0601.png
中每自作是意等三酬求因即达多品四酬持因论
云佛曾巳下为读诵甚深及后之四恒即四依是及
不轻品受持之文五酬相因谓雨华等弥勒疑问等
六酬说因三世诸佛成佛巳后必说故也今谓虽列
六因并今昔大途之通因而非出世本意之别因经
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等四十馀年不显真实
今始得畅而不为酬因徒说久远何益于今故今别
因大唯二种一为迹门开权显实二为本门开迹显
远此则正当一代别因不同诸教。

问曰何谓酬请。

答曰释迦初成梵王请说但说方便
今酬身子请说权实境酬文殊请说安乐行酬弥勒
请说真应果今谓一代大小皆酬梵请身子所请通
为三周三周所陈岂独于境权在于昔安合重求况
法说周三世十方皆令众生得一切种智乘是宝乘
游于四方此岂非行直至道场此岂非果灭化宝所
行果亦然所谈者教何以独境馀之二酬至文方决。

问云何谓破疑。

答曰一破疑二破执初破疑者声闻
疑谓永不成佛故云感伤诸小菩萨亦疑独得又疑
菩提巳亦无分经云菩萨闻是法等文兼破悔疑小
不得作佛今闻作佛悔所以除知为大因故疑通三
乘悔唯小有以宽摄狭但说破疑今谓疑通悔局为
出何文文中既云诸求三乘若有疑悔岂从一句便
判疑宽以宽摄狭应俱有悔又诸小菩萨身住何位
初疑独得后疑无分独得与无分相违疑悔焉分于
939-A¶ 第 601c 页 X56-0601.png
大小。

问曰何名破执。

答曰法华论云决定退大二种声闻
今经唯为退大一种经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及明
大通十六王子今经正破退大者执四中非三今谓
论语现在且置未来若弘教者欲达经旨须远寻始
达末谓于彼土生灭想时得闻是经灭想乃顺现在
情执得闻则顺化仪大体既云得闻是经何以蔽之
论云决定增上慢未熟故释云其趣寂者元无大性
亦非不轻与记之限乃引例云如般若经皆令入于
无馀涅槃非皆尽入今谓违经背论徒引他文般若
现云皆入而反云不尽论云未熟而改云无如树上
果果未熟时与元无果其理同耶不轻品中始终无
复除趣寂言何以苦为菩萨除之除在昔教取出今
经何以将昔之除證今之取又云趣寂佛不记菩萨
记令信解上慢佛不记菩萨记令发趣若趣寂后作
佛违涅槃等处处教文今谓论文此二同为未熟未
熟则是后时必定当熟若趣寂永沈则上慢永没上
慢教无长没之文则趣寂义无永沈之理何事未熟
该于二人元无独在趣寂若其二人永沈长没何以
菩萨令解令发是则天亲谬言不轻谕谄又云菩萨
有二顿悟渐悟渐悟二义从小向大名渐生数少故
从凡归大名顿生数多故乃引涅槃八万劫等云是
圣人非是异生二者曾发大小二心修二行者来归
大者皆名为渐今谓生数多少在于勤怠安得以大
939-A¶ 第 602a 页 X56-0602.png
小判之又大含渐顿何得以所从判之又小通贤圣
圣兼初后凡通内外外兼博地而判能入若言涅槃
八万劫等曾发大小正当趣寂昔具二缘但以大弱
小强小此大彼人不观其始末辄判有无。

问何名彰记行耶。

答有二一记二行记谓未记声闻
今为授记文云我设是方便等及迦叶等领解初文
今谓楞伽四义故记声闻大集二三授声闻记楞伽
大集为法华前后而云未记耶二彰行者今说一乘
菩萨行故下文云有佛子心净等声闻若菩萨等如
来但化菩萨等今问若唯为退大那为菩萨仍云但
化应不关小若以一乘化菩萨者若有菩萨非一乘
者应以一乘而化导之若是菩萨皆悉一乘岂以一
乘还化一乘若大小共闻成佛无疑二俱不闻俱不
成佛验知三祇共位菩萨行同二乘故使得失而无
差降。

问何位名为一乘因果。

答曰七地为一乘因佛地为
一乘果今谓此经一乘因果通收始末遍于大小弹
指合掌败种邪逆现在灭后一句一偈咸皆与记并
入佛因岂至七地方为因耶七地巳前若非佛因复
非小行大小不摄为外道耶又云三周明一乘境安
乐行明一乘行寿量明一乘果今谓释乃分张义岂
能会境如前难行果未详且以行标其名行无理教
其行安寄观一切法所观者何读说是经所说是教
梦坐道场此岂非果菩萨行之非人何谓寿量本行
939-A¶ 第 602b 页 X56-0602.png
岂非本因如实知见可非本理又云由此三故彰菩
萨行说法华经今谓三周未明行果境非说法之由
若能说之人由知契境所被之机由机契应所说之
法由二方谈若安乐行但行无理非说经之由由经
可弘初心藉行大悲扶理顺佛严敕机教相扣由义
方成若云果为彰行之由而说法华经者果谢于往
垂迹于今迹谈果事远为说本此品但云说寿得益
不语说经之相故文云闻佛寿长获如是等增道之
位。

问云何为利今后耶。

答曰又二一利今二利后今利者
二一果记利如三周后二现證利如龙女作佛此界
菩萨乃至八部遥见悟解及分别功德品等乃至下
诸品末闻品得益后利者众散巳后今谓今后可然
何不说往自本成之后大通之后二万亿后今日之
前岂无一人于此经文从佛得益故经云于今有住
声闻地者故知过去受益盖多然现利中果记现證
二不相离法师品中灭后一句尚许通记岂现在获
悟不名果记若非果记当得者何若现證者何名佛
与故经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安住实智非證
是何名得佛法分何名获大善利何名无上宝不求
自得何谓大宝自然而至何名而今自得何名得其
果报何名今得无漏大果何名其中应受供养。

问云何名为为显时机。

答一时二机时谓诸佛说教
一顿二渐顿谓从凡求佛如胜鬘一乘一乘是权四
939-A¶ 第 602c 页 X56-0602.png
乘是实渐如此经一乘是实二乘是权今谓胜鬘一
乘何殊此经一乘一乘若同何以彼权此实彼顿此
渐彼四与彼一如何此二与此一同不四一若异四
中之一非一四一若同权实安隔一二若异非从一
开一二若一权实仍别异不可会一何须会又问此
二彼四同异云何若异何以俱非一乘若一权实不
等又问渐顿二途为何胜劣若言渐胜不定应从渐
入顿若言顿胜不应顿属彼经若许须胜仍属彼经
那云此经出诸经上若言从凡即名顿者此经诸天
八部下文八界微尘一句一偈随喜劝听此等岂即
尽从小来彼经三乘不愚于法亦从小入应在渐收
况彼以四一相对此乃一二双陈是则二处俱具两
文渐顿未能分路正直舍方便伹说无上道岂无上
道仍名为渐唯一无二十方唯一但化菩萨除佛方
便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发心不退并不能知古佛塔
踊以来證本地踊出以弘经龙女须臾而见成邪王
即生而获悟如斯等例非顿者何。

问此既属渐渐相如何。

答旧有五时初为提谓为人
天教第二时即三七之后十二年前说三乘有行未
说空行即阿含等第三时即成道后三十年中说三
乘空行谓维摩思益大品等第四时成道后三十年
中说一乘犹未分明演说佛性常住实相说无常佛
果为真实即无量义法华等第五时即涅槃大悲经
等今谓乍观可尔理即不然提谓中明长生不起法
939-A¶ 第 603a 页 X56-0603.png
忍等不应独在人天之教第二时十二年前者五年
说大般若七年说般舟九年说鸯掘十年说如来藏
皆明佛性实相又第二时说十地经又大般若云鹿
苑无量人得无生忍等故知且依古义五时为定恐
厌文繁且略应止具如古德广有破斥非此可论。

问旧义既然更有新义不。

答曰新经义者顿教大乘
但唯一时不从小起教被唯一若渐大之教乃有三
时如解深密经为胜义生菩萨依三性说三无性胜
义生白佛初于一时在痆斯仙人堕处鹿苑林中为
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法转正法轮有上有容未了
义故第二时中唯为发趣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
轮斯处甚奇甚为希有亦是有上所容受犹未了义
亦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普为一切乘
者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今谓彼经是第三时故
此菩萨不说后品后闻法得益具结大小二道不同
乃以阿含为第一时隐密说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
第二时中隐密不了而生诤论第三时中仍存诸乘
故云一切以有诸故验未会三乘。

问深密既然如何判释。

答曰第一时隐密说有未说
于空第二时者隐密说空谓般若等第三时者显了
说有云依他圆成故也谓华严等亦显了说空空所
执性今问般若之中有圆成不若其无者实相般若
如来种智色心乃至无上菩提一一皆云一切智智
939-A¶ 第 603b 页 X56-0603.png
清净三智品中三智一心名为佛智又此解深密经
为是法华前耶后耶涅槃既明五时验此既在法华
前道理未有深密后事又复不辨鹿苑巳前信知只
辨中间三昧又曰金光明经亦明三种法轮谓转照
持转谓四谛法轮为空照谓照有照空持谓非空非
有可任持故今谓何经无此有空等三又曰新医旧
医新医即第三时也顿悟之机一果之證无三时教
若机渐成定有三时此经三周说一乘处多被声闻
先说般若巳教其空破彼有病不愚于法既信解巳
今说第三时令其归趣为显第三真实之教故说此
经故与金光明解深密同第三时今谓三教三时其
义各别不可以二经同解深密金光明通立大乘有
等三谛何关渐三涅槃经二医相对本譬邪正两常
故与渐教永别涅槃幸有五味何不用之复顺论文
何为固执论云依法者如经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
方便种种因缘念观方便说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如是等譬喻者如依牛有乳酪生熟苏乃至醍醐此
五味中醍醐第一为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以此
喻明大乘无上诸声闻等亦同大乘无上声闻同者
示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夫二乘法身平等论
与涅槃经合何事固违两经复是终穷论解终穷之
经何事却引不了之教彼部若了何以通小通小若
了此经亦应却得小果若得小果何会之有。

问何名显机。

答曰依涅槃经唯有一机然性有二种
939-A¶ 第 603c 页 X56-0603.png
一理性如胜鬘说如来藏二行性如楞伽说如来藏
前皆有之后或有无谈有藏无说皆作佛今谓若唯
一机何以二三二三是机不应唯一唯言表独一切
不开若诸教更开则唯言成诳徒立二藏二无二也
理必行在于当行必理在于昔岂有前皆具有令后
或有或无若弘教者谈有藏无过在谈者若言在佛
经无此言经无说有增谤之义理在于斯又曰依善
戒地持有二种性所谓有无彼经论云性种性者无
始法尔六处殊胜展转相续此依行性无种性人虽
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而
成熟之即无性也被有此依行性非被于无今谓何
不云无性是决定声闻而云是人天种性若尔则有
二种无性二乘之人尚判为无三途四趣道理非有
今问勤行之人几时不得即知定属无性之人况讲
说者复不勤行则有无俱无是知不晓一切教中咸
具折伏摄受二义如毒天二鼓药珠两身是故论中
有众生意乐意辄于一事中或呵或赞岂可闻五性
便谓人天二乘永无睹一性宗乃言一切皆有故大
论云说人天教者譬如王子从高堕下父王接以人
天缯绵令不至三途之地而成大损故说善戒且免
三途叹于灭想令脱果系岂可闻有即生有见闻无
便谓永无处处生著引之难出。

问此经下文妙庄严王品八万四千得法眼净为是
何位。

答是被声闻傍利益故今谓若尔何经不然诸
939-A¶ 第 604a 页 X56-0604.png
大乘经皆有二乘闻大获小二子劝王听法华经闻
经乃成令得小果此典何名唯为会三诸教之上其
言徒施唯一佛乘有言无实药王十喻空叹芭蕉法
师三说全同泡沫又曰涅槃三种病人此经三草二
木逆次配于三时教也今谓三时竖经一期病人草
木横判人法如何以横而判于竖信用深密亦是胸
襟又曰般若云三乘定性及不定性此经大乘无复
定性今谓在般若中有定不定若入今经无复定性
若至此经犹尚不转暂名为定发在界外故也般若
仍挫故有不同又曰楞伽五性三乘及以定性无性
无性即是阐提之人胜鬘四性亦复如是今谓此并
犹在不了抑扬教故不可引权以證实教。

问云何名为宗旨。

答曰教乃有三宗即有八言教三
者一多说有宗阿含等是二多说空宗即中百十二
门般若等是虽多说空亦不违有三非空有宗即华
严深密法华等是今谓净名楞伽为属何教若阿含
明有何故中含中说大空经其经最广广明二空二
乘證空为与阿含空所證同异所證若同空有乖诤
所證若异小教两分乃至成论所明空理犹属小摄
所言二多说空指中百等者论申于经何不兼指所
申之经而独引能申之论纵引般若百论破邪般若
显正复云等者为摄何经何惜更引三两部类而单
引般若直云等耶又般若中有三智品品中纯明三
种智慧一一切智是声闻智二道种智是菩萨智三
939-A¶ 第 604b 页 X56-0604.png
一切种智是佛智声闻智既属于空而菩萨佛智不
可同小又般若中若以十八空为头以对诸法稍似
明空若以六度四谛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离生等
为头则一切皆有及非空有岂可唯空又十八空为
头乃云更互清净不必唯空又若云般若为二乘说
空是则般若诸经何殊二乘之典鹿苑二乘先以證
空更为说空增其小习何益增进耶又般若论中明
一切实等四句不同又云般若如火聚四边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应四句取之何独空耶若言非空非有
指华严深密法华等经净名楞伽摄属何教华严始
终只明四十二位住前先修十梵行空得入初住一
身无量身平等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岂唯双非入法
界品诸善知识善财于善知识所各得无量法门或
云如幻或云最胜光明或离欲际弄沙算法等一切
法门又云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刹中一切尘尘刹
刹尘亦复然身土土身亦皆尔何曾独云一双非耶
又阿含部内处处文中皆离断常双离岂非双非文
耶又法华若与华严深密同一教者法相大小及记
大小亦应合同何故二乘于华严迷大于法华会小
于深密中大小并陈若异法同教一切诸异只应皆
同何须立异而异于同虽辨三时又不成别一一时
中同不成同如是不成其过无量。

问何名宗八。

答曰一我法俱有宗即犊子部二有法
无我宗即萨婆多等三法无去来即大众部四现通
939-A¶ 第 604c 页 X56-0604.png
假实即说假部五俗妄真实即现出世部六诸法但
名即一说部七胜义皆空即般若部等八应理圆实
即法华等成实当第四今经一乘宗今谓般若之外
皆一乘宗此记声闻馀处皆尔般若之中有广乘品
一切诸法皆摩诃衍岂非大乘大宁非一则一切大
乘无非一乘大经云一切众生悉一乘故又宗犹尊
也尊者主也宗既一教之主宁可主一教多云何教
三宗乃八耶若言教八宗唯一者六前在小小乘但
是宗计之宗则非宗尊之宗也若六可为六亦应为
十八何伹六耶若小乘部别则分为六宗般若等经
宗应随部何以合华严等共为第三。

问亦曾闻说诸品得名各各不同其相如何。

答曰唯
莲华一名诸释同异自下诸品所释得名悉皆不殊
什公云莲华者奔荼利迦新经论中说青黄赤白梵
云殟钵罗俱某头钵特摩奔荼利如次以对四色不
同今是白华准下文云放白毫光有大白牛故也今
问对白甚善许车之时何故不云羊车鹿车大白牛
车何惜白字而略白著之耶又曰理教行果为莲华
下文具有理等四相今问何故有时即云无量义中
伹说理教法华中惟明行果一家之说自语相违何
故复云三周明境境只是理寿量明果果非教行若
总一经通明此四是故题中具此四者今问三周正
当迹经大旨何以但境流通中应当品品皆具四法
何以增减多少不同又曰法即是妙是莲之华即是
939-A¶ 第 605a 页 X56-0605.png
持业依主二释亦可大法之妙是依主释亦可妙法
如莲华持业释亦可妙法莲华经是持业释若俱是
理亦持业释若妙法是理经即是教即依主释今谓
前何故云教理行果今离持业依主多释乃弃行果
但取教理故知妙法二字教则俱教理则俱理馀二
亦然故知莲华但譬四法耳等是帖于六释何以不
华含莲为有财释华绕于莲为邻近释华因非实为
相违释四色相望为带数释六释皆悉全具四法。

问下诸品名得名如何。

答曰二十八品以为四例一
义有十五二义有十三义有一四不定有二初十五
者又为四从法为名有四谓方信持陀从譬有三谓
譬药化从人有四谓法提常妙从事有四谓序授踊
属二义十中又为三从人法有八谓学无学记如来
寿量法师功德如来神力药王本事观音普门严王
本事普贤劝发能所伹一分别功德因果但一随喜
功德三义有一五百弟子授记四不定有二安乐行
见宝塔今谓属对甚佳终成不见法华之文异诸经
处又曰随朝岌法师译药草品后添半品正妙二经
及论俱无今谓此大不晓应是闻正经名未曾亲读
正本具有如何云无言句少殊义理不别若尔引用
正经未可依据又曰有彰品次弟子欲闻乎今谓下
文释经品品皆立三门解释本意即是品之次第何
烦预谈空费光景又曰更有明品废立亦欲闻耶今
谓至下废处但知废之何须此述。
939-A¶ 第 605b 页 X56-0605.png

问曰略知文前正释如何。

答曰不取古人今为三段
以序为序次八品为正馀为流通今谓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又有明稽古者可凭何以依嘉祥而隐其名
分章段而越其则嘉祥是天台弟子用义仍未深奥
禀其法者乃天台之孙如何不顺祖考之令又曰随
朝有遵法师以方便下二十七品俱为正说凡有益
处皆名正经今谓有益为正一往似通具如诸品之
末纵无闻品益人亦有行之获利虽然终失佛自被
机而为正经告令宣弘而为转利又失灭后正像之
益不顺佛所付嘱之言不顺菩萨发誓之意又曰说
一乘处以为正经非一乘处非为正宗此则不如遵
师益处为正如陀罗尼及以劝发不说一乘而亦获
益今谓初闻遵释欲嫌奢慢及闻八品之外不明一
乘却不及以遵师通势若等是唯八品为说一乘则
馀者皆无何独此二劝发之中总揽一部以为四法
撮要授柄而云非经一何谬耶陀罗尼闻护经力大
乃至有能护持其名福不可量故总信一乘功深利
广是故获益若总闻非一护总无功总闻总护若非
别闻别记何益此二既尔馀例可知。

问更有馀意只如向耶。

答曰亦可方便至持品明一
乘境安乐踊出明一乘行寿量下五明一乘果何者
三周说境令知权实劝应舍权而取于实声闻闻此
遂便得记说行令知因之是非劝令学是除非由斯
踊出说果令知身之真化證之果因劝识于化求證
939-A¶ 第 605c 页 X56-0605.png
于真渐获因果二位胜德菩萨知此遂便道證具显
因果所成胜德须徵因果权实真化今问若八品为
正正唯说境何以进趣令至持品若言安乐是行若
从所行行即属法若从能行行即有人若无人者何
以经言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若言
无境何以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若言无果成外
道因戒取所摄经何故云能令众生至一切智地乃
至梦中行诣道场若说果非果现證是果寿量说往
馀品说当当果若非往果宁是从颠倒生故说说岂
非教寿量下五判属果者寿量可尔馀四如何分别
功德报思供养及以授记记果在当何名为果若当
果为果义同向说何独此五随喜下四准此可知若
言相从生者即名为果一切皆从方便品生远从鹿
苑最初成道故亦不定。

问曰愿闻经文释文疑妨。

答曰序准论文有七成就
七义具足馀经所无今问馀经所无华严深密何以
无耶若言无者何以同时若有者与向为妨若言华
严深密之外名馀与前不同为妨。

问曰如是二字何义理耶。

答曰初明说由如阿难所
问五事今谓此乃缘起事相一意耳又曰若约所以
如肇公云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今谓
但是师弟有付受之意耳又曰应以十义释此信字
一信极果之初因二信證谛之归渐三信通妙真之
證净四信荷至德之嘉威五信圣七财之元胎六信
939-A¶ 第 606a 页 X56-0606.png
善本因之俶路七信启机门之胜手八湛心水之清
珠九信达名道之良资十信颖衷诚之隹傅今谓文
才甚妙义理宽疏准此流例其类盖广本迹未显权
实不彰又曰若依地论复有四释一依譬喻如说富
贵定无有异二依教诲如云当如是读诵三依问答
答言如是四依许可如云我当为汝如是思作今谓
若消他经可依此四若释今经未知譬喻譬喻何等
乃至许可许可何等宁知此经与诸教异若如是等
不殊诸教是则一部谁辨不同所无之言便为徒设
又曰真谛云结集升座众有三疑今谓三俱除疑馀
理未显又曰宝法师云此经离五谤谓一有二无三
亦有无四非有无五非非有非非无今谓此乃无小
乘经之所离何假今经又曰光宅云如是者一部也
今虽𨷂馀文大理斯在又曰梁武云如斯之义是佛
说也今谓犹劣光宅光宅指一部则不失当部武帝
云佛说则太成通漫又曰三藏云一就佛三世同然
二就法古今不异三就僧阿难传闻不异故也今谓
此通一代未显法华何废通消事须辨别唯通无别
则失当部之旨归唯别无通乃遗佛化之大体故知
向来一十五释咸末甄衡将法华之别文寄通如是
之下故末可也他释如是还有二三纸皆咸未详。

问曰我闻如何。

答传法菩萨自指巳身今谓虽即明
指自身须判所闻法体又曰非谓我者定属一人谓
诸阴界假者是也今谓一人何妨假我假我还指一
939-A¶ 第 606b 页 X56-0606.png
人者必在人假辨非实又曰大论三我(云云)

问何不称名而但云我。

答有三义故一不乖俗二自
在等今谓用世流布未为自在世人未必共有自在
如集法传三阿难三者亲义世人共言我闻亲也若
言阿难或非亲闻今谓我还非亲世共用故况我非
阿难未堪承信又曰我总耳别今谓总别实尔而阙
辨所闻教别又曰大乘云根识心所对境和合方闻
然根有五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耳
识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云闻谓比量耳者亲
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以二为门熏习在总因
闻所成总名为闻废别耳意总名我闻此界以声而
为佛事声为所依名等有故菩提要因闻熏成故由
斯经中不说见觉今谓此释胜于独指行蕴则失和
合熏习成闻但不辨法华而为所闻未成准的。

又曰
佛本愿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利他善
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
明显现故名我闻今问如来闻者二识何别若别不
应二俱名识不应三无差别若同不分凡圣之位若
名同体别何不从智若如来识还从利他善根因缘
而生闻者亦从熏习因起俱从因缘并无常耶何以
故利他善根非本有故还成似现无异闻者若佛本
有生亦本有生若由佛所熏佛亦由生所习经云一
切众生即涅槃故涅槃初分佛亦无常又问佛识为
遍为不遍耶不遍同凡若其遍者遍凡识耶若遍凡
939-A¶ 第 606c 页 X56-0606.png
识者与凡相似同处现耶异处现耶(云云)若云末尼
天鼓无思而作此释当理须辨作相而有五时同异
之相以前释而无破立者良由不知教法共别故也。

问一时云何。

答有二义故一说听事讫二说听相会
今谓说听始终而为一时相会在初事讫在后但云
始终即摄初后然净名经中前中后以为一时涅槃
晨朝至于中夜以为一时此经八季而为一时馀经
例说可以意得然须明此始终等时及辨化仪并辨
法体是故须云感应道交此经唯为一大事故而论
一时又曰五阴和合念念生灭假立于时今谓此时
不对于法但是柯逻罗等时何关此经又曰准唯识
论说听二徒心识变作今谓生佛二变如释我闻又
曰不定其时或长或短今谓应对诸经方云长短直
云不定此亦不然又于一经如五十小劫谓如食顷
此约一经之内不定则不得判经初一时。

问佛义如何。

答自觉觉他觉满等广如诸教不出自
觉觉他及以觉满自觉只是二智断于二障尽耳今
谓诸经明此三觉不同若俱舍婆沙等及诸部阿含
皆悉明于三十四心自他及满大品三乘共行十地
至第十地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断馀残习自觉觉满
亦以此觉而以觉他次诸经论或云华王界或云色
究竟受佛职位破无明尽成大菩提名自觉满亦以
此觉而觉于他若华严中及以此经寿量本论判三
身菩提一时具满此是经论正文而人多不探讨同
939-A¶ 第 607a 页 X56-0607.png
异如前四义各有其因各自成果不知何以然耶若
云二智断障为更许别途为唯许此耶若不许别途
大品三智四智所断各各不同又曰问三身之中何
身摄耶答准处准机若应声闻即应化身准文准理
教诸菩萨即合报身如此土众见异见烧即是应身
若见不烧即报身也推功有本即法身也今谓声闻
何以无文理菩萨何以去处机如灵山处一处即多
处以所被一机具多机昔闻声闻之教理至此乃成
法华之四法小菩萨之机处成圆常之三德又曰劬
师罗长者睹三尺而发心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
信无边身菩萨穷上界而有馀住小圣之凡夫睹丈
六而无尽今谓上界之馀未名真体此经所睹令见
何身不判此文徒谈境异。

问住王舍城者其义若何。

答古人因此解梵天圣佛
等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今谓不寻异论失在于兹
此是龙树菩萨释大品佛住之文龙树意以四住相
望不差于佛见古人引便谓古释望风斥圣其过不
轻乍观文笔之幽邃未若铃场之下流名同理别之
文请思向释如是等义亦复如是又曰茅城古先君
王所都多出吉祥茅草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狭
径北阐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子城周
三十馀里北门有窣睹波是调达放象害如来处次
此东北有塔是身子见马胜得初果处广在西域记
939-A¶ 第 607b 页 X56-0607.png
频婆娑罗王所都编户之家频遭火灾居民怨嗟王
曰以我无德民庶遭患修何德业可以攘之群臣曰
大王德化黎庶不谨请制严刑以惩后犯若有犯者
迁之寒林王遂其言乃先后宫失火王曰我其迁矣
命太子摄国事自迁寒林吠舍黎王闻住于野集军
来伐边候奏闻王自建城故称王舍城后以此施婆
罗门今纯婆罗门居之置千王于其地谬矣今谓若
捡大藏及诸记传皆无方可彰言又曰城乃摩羯国
之中人王所都表一乘乃三乘之中法王所住之境
城出馀城故经胜馀经今谓此亦与前判教为妨一
乘三乘之后何曾在中中山最高表过二乘意亦如
是又曰城无物而不出表无嘉德而不具难亦如是
若但过二乘不出三祇但为婆沙俱舍所摄又曰处
有三谓净秽空说但二谓灵山及空空处讫至经末
今谓与诸同异亦未能论又云标创会故云灵山今
谓亦与诸文为妨未论。

又曰地论云列菩萨众者辅
翼圆满天龙众者眷属圆满今谓若释圆满实如论
文但所说圆满未及此经若同此经他种何不授二
乘记。

问众之来意其意有几。

答曰来意有五一證信二显
德三启请四当机五引摄今谓曾闻古德立四种众
大德欲假窃彼义改彼名仍𨷂结缘證信显德兼于
影响启请义当发起当机名同引摄亦在发起众中
若依古大无复欺诳所用嘉祥何惜少许言及疏主。
939-A¶ 第 607c 页 X56-0607.png

问此众之中为几权实。

答依佛地论一约处化佛秽
土声闻为实菩萨为权报佛净土菩萨为实声闻为
权今此化报双有随应两权二实初列灵山化佛菩
萨为权后列寿量报身净土声闻等众一切俱权况
多宝分身悉为化现今谓不应寿量巳前万二千人
一切俱实满慈为是万二千外为是内耶为在会内
为非会耶若在会在数复应问言后方权耶初即权
耶何故尔前内秘于大外现小耶身子既为法说之
首岂定实耶四大声闻一切实耶菩萨八万为尽权
耶是八万人至寿量耶若至后品变为实耶至后品
时无声闻名那云权耶两权二实为二俱有耶依向
所问何相违耶至寿量时论具三身法身为复摄何
众耶论云报身即引经云无量无边岂指今耶论云
化身即指经文伽耶所成即报身耶寿量之中声闻
菩萨见法报耶诸菩萨等见多宝时变为权耶诸声
闻等皆成实耶故不可依何须待问。

问束一切众为成几类。

答众有十五僧二高名无名
尼二尊重内属次圣德难思众帝释众三光四王众
自在众色众龙紧乾脩迦人后众有六谓多宝分身
龙宫地涌妙音普贤今谓僧中立无名众何不为高
名隐德众若云无名亦似无德尼中可尔但旧亦立
内属故若云尊重似非内属菩萨不应单云圣德难
思僧尼二众皆有大权隐在小中圣而叵测直云声
闻菩萨从迹于理何爽而云圣德使滥馀圣况帝释
939-A¶ 第 608a 页 X56-0608.png
至人无不有权而引于实若一槩从迹不应独著难
思之言以隐馀众却难思故后六直列理合如然。

问若望他经为同异耶。

答六门分别一约三乘则无
独觉仁王则有下文亦云求三乘者二约三界无无
色界照不及故仁王则有三约五趣则无地狱狱苦
逼故陀罗尼则有本为息苦威力所致此经进善无
暇故不来四约四众无二俗下威仪中则有五约八
部无夜叉摩睺下文具有六约二王无轮王下文具
有今谓将初列文以对众何故不辨有无所以缘觉
之人滥佛灭后故列众则无下文有者唯闻十二因
缘故若直云有无莫知所以或是集经者略不列之
无色不来言照不及既非如来悲智短阙应求不照
不来所以及对仁王有无之由曾闻古释甚有所以
何不思之地狱不来乃以进善息苦释之非无此理
法华终穷乃是进善息恶之极复言威力者陀罗尼
力本佛所置佛岂别假陀罗尼耶必若别假何不经
经说陀罗尼合其来耶若有来不来应有所以准望
古德约乘戒等岂不然耶俗二众者何待威仪中耶
阇王所将即其相也八部二王或是略无或别有意
既别序具有必是略耳。

问一切诸经列众先后必如此耶。

答曰准华严经罗
摩伽经炬楼王经和休经大五浊经并先列菩萨次
列声闻论大小故今谓或可尔未必全然。

问叹罗汉德愿闻其理。

答大义有六谓数位离德名
939-A¶ 第 608b 页 X56-0608.png
识今谓理即如是何无表彰及辨同异可一切皆亦
大耶。

问诸漏乃至心得自在其义何耶。

答曰准大般若及
旧论中有十六句今依彼经以对论文今谓此甚疏
遗论中诸句但是释于经中五句何得取于大般若
中十六句文苦和会耶雨大法雨等八句亦然若依
般若消十六句可几纸数答近六七纸今谓系而不
要请不须说。

问此中所列二十一人从何次第。

答或出家次第如
报恩经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门人五十次度优楼频
螺门人五百次度伽耶门人三百次度那提门人二
百次度鹙子门人一百次度目连门人一百合举大
数成一千二百五十十二游经佛成道后二年度五
人三年度迦叶兄弟三人五年度目连今谓此是部
别见异何足会耶况报恩但言次第度十二由则言
其年数巳下次第未必全依出家前后。

问优楼等三名有何义。

答曰优楼频螺此云木瓜胸
前瘿起状如木瓜又云池中有龙名木瓜也伽耶者
象头山亦云城城近伽耶名伽耶城那提河名因果
经说三人皆在河边修道。

问馀名如何。

答舍利弗此云鹙即百舌鸟亦云春莺
自古共云鹙鹄鸟诗云在梁似鹤小鸟也目连此云
大采菽氏上古有仙采豆为食迦旃延大般若云迦
多演那此云大剪剃婆罗门姓上古有仙多年头发
939-A¶ 第 608c 页 X56-0608.png
长无人剪仙有子兄弟二人俱来觐父小者为诸仙
剃头因此为称孙陀罗难陀身长一丈五尺二寸也
佛到城二日度尼中摩诃波阇佛有三母此为最小
大母生佛七日命终耶输陀罗此云持誉天人赞咏
故也相传云乾达婆女彼生男为乐神生女为玉女
若玉女不应有子今谓释名虽尔应问此中叹声闻
及诸名与维摩思益般若等经为同为异若其同者
自初得道遍历诸会具闻大小德亦增进岂一向如
初若一向如初岂诸利智声闻之人被诸菩萨弹诃
为如来加说来至法华大机将动宛然如旧博地凡
夫一席经耳尚有所得如何大圣始终无缘若其异
者德随解转转相何似请释其途。

问菩萨众者其义如何。

答曰此诸菩萨有二门一者
自行大智为首二者化他大悲为首今谓菩萨悲智
谁不知之但大小乘殊偏圆各别四阶成道三乘共
地璎珞诸伏华严普贤文殊善财及入法界诸知识
等为一槩耶有阶降耶大论大集大智有三谓一切
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慈悲有三谓众生缘法缘无缘
既无分别实暗所闻。

问此诸菩萨是何地位。

答曰皆八地巳上为简小故
名摩诃萨今谓若简小乘初心即异简小菩萨未审
菩萨从何以分大小别耶若从诸教如四阶成道三
祗满百劫种相之初亦未逮于璎珞初信更有诸别
且此未论若也从位十地望于等觉尚小何须八地
939-A¶ 第 609a 页 X56-0609.png
方受大名。

问诸菩萨德诸句如何。

答曰初不退转者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谓十信第六名不退心故次位不退即十
住位第七名不退住三證不退即初地得无退失故
四行不退即八地巳上有为无为皆能修故今谓若
释不退信位之名即指第六第七方有不退名證行
二位无不退名何名不退若从义立何须指处若指
处者六七巳前为退不退若不退者十俱不退何须
分限證行二种何以證前而行居后信住俱有不退
之名向行何事独无不退若證未极更须修行岂證
真如行有退耶未审退相其相如何不知行退至何
处止初地巳上亦名为位證位巳上行位若退安知
信及以位二种不退又曰乐说辩才者四辩七辩七
辩者一建辩以无謇故二迅辩如悬河故三应辩不
差机故四不谬辩契当理故五无所断辩如连珠故
六义味辩多义理故七最上辩如雷震故今谓应辨
所说宽狭不同判诸菩萨所演各别信知三祇共位
不关普贤文殊。

问诸菩萨等因缘德业名义如何。

答曰文殊在北方
常喜世界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
重又曰过去作佛名龙种上尊王又曰肇云此诸菩
萨皆无生忍无生忍者无处不生今谓肇意竖通少
分可依。

问说大乘经至佛所护念其义如何。

答曰论云欲说
939-A¶ 第 609b 页 X56-0609.png
法时成就今谓论云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为诸菩
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乃至法门故既云欲说即指
法华名为正说说无量义犹名为欲。

问何以先说无量义。

答曰有三义一者依人先为菩
萨说无量义次为声闻说一乘二者依利先以一乘
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萨次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退
大声闻三者依法先谈无量义法体次说法华法用
今谓三义各有大妨若为菩萨说无量义不知无量
义为是何乘若言先为菩萨何故彼经列众具列声
闻及菩萨众其数乃与此经无别故十功德品广说
不可思议十种大功德力巳一切菩萨得无量义三
昧或得百千陀罗尼门或得菩萨诸地诸忍或得支
佛罗汉四果又说法品三万二千菩萨得无量义三
昧三万四千菩萨得无量陀罗尼门四众八部王及
仕女百千众俱闻佛所说或得燸法乃至世第一法
须陀洹乃至罗汉支佛及无生忍诸陀罗尼此等岂
非益声闻耶菩萨举数声闻云诸验知诸言表多安
得云独为菩萨耶若言此经为声闻者菩萨闻是法
等分别功德菩萨得益又下诸品闻品得益过于彼
经二依利者自他之言不应别对若在能化俱有自
他二德具足若在所化先须自利声闻得记发誓弘
经若得记巳还令自利而此行果何殊小宗况复一
乘须具自他岂可分之以为两段况复教理唯被菩
萨行果唯为声闻只为声闻昔迷大教而失大理而
939-A¶ 第 609c 页 X56-0609.png
今还以迷教理之行果与彼声闻何不只依法华之
前具四法之小教况与释名四法相背又若无量义
巳说一乘何须更说此法华耶言体用者今谓二俱
一乘并有体用用即利物物益须体岂有以无用之
体化彼菩萨阙体之用教此声闻无用有体之一乘
有情咸具无体有用之一乘外道神通当知彼化三
乘名之为用此经实相妙体灼然是则彼经从体开
用之一乘故三乘禀益此经是收用入体之一乘故
令三归一故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此经云
种种因缘皆成种智况复体是法本无益于人何得
三番分张异释。

问大是何义。

答十二门论六种释大一出二乘二佛
果最大此乘能至三佛所乘四能灭大苦而与大乐
五观音等大人所乘六尽诸法源底今谓过二乘独
在佛息大苦尽法底诸经共有然须简出岂无量义
耶又曰摄大乘对法有七大一境大缘百千教法故
二行大具二利故三智大了二无我故四进大三僧
祇故五方便大具悲智离二边过故六證得大成就
十力无畏故七业大穷生死边际建佛事故今谓须
简意亦同前又曰胜鬘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
性佛性即涅槃今谓胜鬘是权一乘今经是实一乘
何得以权来释于实权实既殊涅槃岂等(云云)

问诸经如净名等并有异名此无量义有异名乎。


曰论中具列一十七名初名无量义乃至第十六名
939-A¶ 第 610a 页 X56-0610.png
妙法莲华第十七名最上法门今问对前三异则名
异义异本不相关若其相关名异义同此经亦应名
无量义耶如其亦得名无量义乃是此经与彼同体
同法同人异名而巳若异名而巳巳闻无量义竟何
须三请更说法华若也不同与论妨不况论但云是
法华异名不云无量义也又曰无量义云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
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菩萨安住如是实相发大悲心
故知如是安住能开实相发菩提心则与今经能会
之实其相永别又曰无量义云善男子菩萨若能修
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如一
种子生百百生千千生万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
乃至无量此经亦尔从一法生乃至无量故名无量
义彼释曰此经不唯取所出教理无量义体即真智
境体今谓彼经正明从一出多为宗何以弃所出之
无量取能出之正体体虽极要经意不然若然者从
一出多何异此经会多归一同异属目而无解分辨
异则以三义取体尔乃同为一类此事可见何以固
违。

问既知无量义名同异若是馀名不能尽理追逐第
十六名名法华者前虽略释因兹更问其义何耶。


曰一出水义以所诠理名华二华开义以能诠教名
华今问经诠因果及以权实以故莲华譬彼二双何
以但语教理弃莲存华开与出水华实无缺安得二
939-A¶ 第 610b 页 X56-0610.png
时辄分能所况复与前四法义违然亦与向行果文
背。

又曰无量义者又有三义故一名无量义体用胜
故二教菩萨法化根熟故三佛所护念依佛有故今
问何故前对法华但有体而无用今独释无量义乃
云体用胜故又胜何经名之为胜若胜小乘未足为
胜若胜大乘法华亦在大乘之根若当体名胜小乘
亦然何独此耶。

问曰曾闻他问法华亦与无量义同名何故此三昧
起方说此经。

答有五解一者莲华二时得名彼如未
出水时性能出故故未化二乘令趣一乘此经如出
水正化二乘二彼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此正化二乘
傍化菩萨故彼正名无量义傍名法华此正名法华
傍名无量义时异体同然将教理以对行果三彼据
智体名无量义此约智用名为法华会二归一故四
彼以理教名无量义菩萨巳修一乘因趣一乘果故
不为说行果一乘名莲华由但不知应病与药之教
理但说教理名为莲华此声闻未能应病与药故不
为说教理莲华但说行果莲华令趣入故故下经云
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因行莲华也唯以佛之知见示
悟众生果莲华也论云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
不知义入者令至不退转地义释曰前三是果后一
是因五者彼以教理二种无量义此经对彼二乘教
理行果并名莲华前之三义彼此体同后之二义此
宽彼狭又曰实理经文上下亦通教理行果今谓五
939-A¶ 第 610c 页 X56-0610.png
义释异自觉不当乃伏云理实上下具于四法当知
上来二二异释其义自坏何须更难且如第一义立
彼如未出水时若以声闻未回心时名未出水则尔
前诸教一切皆然何独无量义耶二傍正者彼经亦
应少许声闻于彼得记若全无者何名为傍只应有
无相对何名傍正相对若言此经正化二乘即应声
闻得益多于菩萨何以菩萨得益倍于馀经若言彼
经正化菩萨菩萨得益应多于此如何少耶若云但
是名傍正者论中直列一十七名名既并施傍正何
在正即俱正傍亦并傍三体用者巳如前难四教理
等其义巳坏伹开示等四准论文中不云因果然论
释开只云如来能證令众生知次释示云法身平等
示众生知释悟中云唯佛一乘令众生悟并无果名
准不退地其地却成直至道场道场是果何名为因
其第五义亦随前破言菩萨不知应病与药之教理
何异声闻只缘声闻之人未知正应授与故知声闻
自行义强唯稀化物菩萨化他久著唯应进行至果
若果不须至分别功德何须进位诸义既废何论宽
狭。

问从佛说此经巳至不动者其义如何。

答曰表智处
得理方可说法今谓此为入于何等三昧得何等理
若入无量义三昧还得无量义理只应正为菩萨而
说教理若入法华三昧经文但云入于无量义处三
昧况复得理应记二乘又曰若不入者则有分别动
939-A¶ 第 611a 页 X56-0611.png
摇说不自在今入三昧身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
法自在又离一切障谓入三昧离诸定障若无定者
于障及说不自在故今问何以将婆沙之义用释法
华三身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不谋而应无运而作佛
不入定何障何缚而不自在但为示化仪现入定相
亦令见者得四悉益得种等益得显密益。

问曾有人问佛常在定何须云入。

答曰有十义故一
者随缘动静利物故二者为放光若不入定则非佛
瑞三凡欲说法须先审机四显法殊妙今谓此四既
然馀六请止与前释佛气类欲同若言随缘动静如
须菩提亦不违物情若言放光不入则非佛瑞如般
若中支节放光及涅槃中面门放光乃至诸经凡有
放光岂必入定若言审机与婆沙中日夜三时审机
何别若显法妙华严般若及以大集涅槃直尔说之
岂不妙耶故知此四并附小乘非法华意。

问天雨四华其义如何。

答曰华名柔软表见者离于
刚强粗矿三业今谓华表显实之徵预呈开权之兆
但除粗矿三业欲定亦可治之。

问华既如是四者表何。

答曰表度四生兴四念住修
四生勤获四神足行四法迹證四谛截四流断四系
去四轭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證四德今谓华本表因
不应指果若也指果天应雨实况但以多四连烦为
对不知四内大小相违应知四生唯在界内若度界
内兴何四住證何四谛乃至流轭罗汉巳袪故未是
939-A¶ 第 611b 页 X56-0611.png
得四智等人等是烦列何不更列四大方海等耶。

问云何此界地动地界不动放光则及他土。

答曰光
明宽狭或唯此界如阿含经下生入胎乃至转法轮
等皆有六动十八动等又胜思梵天经七因缘故动
一怖魔二摄散三调放逸四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
令熟者脱七令随顺正义今谓大小乘经虽皆地动
当其部会必不徒然大小不同各有所以况须云广
狭所以故知后代弘教应求旨实若法华中只同小
教大小法相亦应无殊信知古释可依近代未为准
的。

问放光瑞其义云何。

答曰前雨华动地未是殊绝之
能是故今更放神光希奇今谓若华地非殊应表馀
教若也与光共表今经如何其瑞有绝不绝又曰放
光七义一令信佛最胜二破痴暗三引出世四表内
发智光五息众苦六召众至七令厌色境今谓此全
不是法华经瑞四含何曾不云佛胜所破之暗暗体
如何若欲界痴外道初禅巳能断之外道尚除下八
地痴小乘出宅巳名出世證得初果乃至三十四心
亦名智发三界之惑小智先无此中放光非为召众
不净观者色境巳倾若表他经必无是过傥在般若
犹召胜机大集华严还招物议。

问其光何故偏照东方但万八千。

答曰西方以东为
上表法华唯被佛性大乘不被馀性今谓自释别序
巳来至此言涉今典若然唯被佛性佛性无偏定声
939-A¶ 第 611c 页 X56-0611.png
闻人天流转此中岂无佛性者耶又曰万表涅槃宝
渚万德八千表菩提白牛八正今谓万德可尔千数
如何但以八表八而复不云一乘八正无简小乘义
尚通途未足以为法华之表又曰振地唯在此界偏
惊有缘放光照万八千显明权实今问若唯此界不
涉他方何故妙音往来十方地踊普贤神力此等亦
何。

问六趣名相于此要耶。

答曰光中既见理须消释此
应六门分别一者释名趣谓所趣假者起业所归趣
处地持云所受自然俱舍云光洁自在名天涅槃云
多思杂心云意静名人杂心云从他求又云饥虚多
畏名饿鬼俱舍云傍行傍生名畜畜养之义人之资
具故也捺落迦此云苦器其处不定非唯地下阿素
落云非天此之翻名一切大同无显今教二出体者
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趣体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
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是为趣生之体无
劳别执实有命根今谓凡诸释义须分大小若小乘
经未明第八欲释趣体亦第八耶若小乘能造如正
法念六道皆由心之所造即第六识若言所造能趣
所趣不越命根若从大乘第八为定大乘须分遍圆
不同若从圆教从无住本世间常住常住世间水波
波水终无别号三开合者总一生死二谓善恶分段
变易今谓若约小乘无变易名法华依大则有变易
复应消释六趣之中几闻不闻开不开等今经只云
939-A¶ 第 612a 页 X56-0612.png
受报好丑复何得以变易加之若言变易在六趣中
则须分分段六趣变易六趣实六权六本六迹六若
大乘中通云生死方可二种相对论之又若变易在
六趣中释六趣时即云变易者诸佛常体遍一切处
若释六趣亦可为三一分段二变易三佛身。

又曰三
即三界四即四生及以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今
谓夫离合者开一为多合多为一馀数亦然故生死
与六六一相对此则可尔若对四生四有未必全然
四生与趣相摄不同生能摄趣趣不摄生况人傍生
全摄四生狱天中有宽狭永乖生等四有一一摄六
以四对六开合不成又曰方便因缘有后无后今谓
摄大乘所立四种宽狭永别虽俱名生死高下不同
六趣但合在于分段四俱不摄若顺变易在六趣中
进退有妨巳如向问又曰或五除素落今谓若以此
五开合亦殊应知变易隔在五外何名开合方便等
四都不相关又曰或七五趣并业及以中有今谓以
业中阴而对五者乃成三重列于六趣等是重列何
以四中伹加于中除生本死若有去取不成开合又
曰或九谓九有情居今谓但对六趣此则可尔由前
复对变易生死及以四有故亦不成二十五有不成
亦尔又曰馀三门在第二经中亦如后破。

问见诸菩萨及种种修行等义何耶。

答曰不出三宝
僧开三乘今问种种之言多耶一耶顿耶渐耶大耶
小耶既云光之所照本显权实俱同种种之言权耶
939-A¶ 第 612b 页 X56-0612.png
实耶与此经会同耶别耶若同何以三乘未会若异
何能显经若实不应种种若权与此永乖大小渐顿
准例可知。

问涅槃何义。

答曰六门解释今谓施教之来意在修
行何弃行而全略至涅槃而广张涅槃为行之所期
应对行以分判初出体中具列四种谓自性清净有
馀无馀及以无住处今问华台始满初成正觉有馀
无馀其相何似又曰二释名者出所知障名为法身
胜鬘云在缠名藏出缠名法身今谓引胜鬘此说甚
有典据然应须辨与涅槃等诸大乘经同耶异耶藏
名含藏在缠之时全藏为缠如何复云能藏若云含
法则藏是能含法是所含此之能所与惑别耶与惑
同耶又复含者为唯含染亦含净耶为唯含因亦含
果耶为唯含凡亦含圣耶若一法不含不名一切若
俱含者巨有所妨不含法身不名为藏涅槃经云秘
密之藏三德具足若胜缠藏三德不具非如来藏是
众生藏又问佛性与法身同耶异耶所言佛者从何
立名果耶因耶若从因者因无佛名若从果者凡即
是佛何名为性故知胜鬘是未了之说是以因藏对
惑言之又曰三乘俱坐解脱床亦非大涅槃今问三
乘俱坐既俱非大验知菩萨有大非大若也非大理
须法华更会何得辄云会唯二有若非大不会现违
经文菩萨闻巳疑除善行若依此义自语相违又曰
由择灭故体如伊字今谓圆经无择灭称何得以三
939-A¶ 第 612c 页 X56-0612.png
十四心之择灭用释五十二位之涅槃。

问文殊师利何故独名法王子耶。

答曰未绍法王之
位独得王子之名今谓馀者不称王子一切皆应上
慢龙种尊王古佛不合更称王子逸多现居储君何
无王子之号方等列众十一菩萨皆名王子应当皆
悉位居等觉方受王子之名但知诸经或略或存如
净名经叹菩萨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皆等觉也故
所列菩萨亦略王子又曰文殊菩萨是第四依巳供
八恒并前三依供二十六恒今谓四依供五至八如
人步涉所至近远劣者始行五百次者六百次七次
八岂令次者行于十一次行十八后者行于二十六
耶故知只是一一加之名六七八如声闻人出化城
时岂归凡地行初由旬只于三百即前进也此见小
乘修熏禅者有五阶差五各三品以后后人三三增
之便谓四依供佛亦尔若其五人各行三百道理最
后一千五百故知此中不须别释。

问曰何故以恒河而为喻耶。

答曰有五义故一由沙
多二世人计为福水入中灭罪没死生天三劫劫名
存四佛多近住五众人共悉乃取池口初出方四十
里沙为喻今谓夫兼俗之言事须去取若全用者五
义之中岂缘第二没者生天佛取为喻故应须简第
二存四为信之首。

问七宝名体其事如何。

答曰一金说文云五色黄者
为长久埋之不生百练不轻二银亦曰白金三珊瑚
939-A¶ 第 613a 页 X56-0613.png
佛地论赤色石脂树形四真珠即赤珠佛地论赤虫
所出或珠体赤五末尼如意神珠无琉璃故开二珠
六车璖青白间色七马脑此言杵藏或胎取坚实今
谓经意释施以辨度相用辨今经判五时别直释名
体有何不可然文正意事在辨异以显于同若不显
同何繁说耶。

问车等如何。

答曰车者夏后代奚仲造之古音居行
居人也今曰车车者舍也行如舍故乘者驾也周礼
云载也辇挽车也人前引之古卿大夫皆亦乘之自
汉巳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乘者曰辇舆者
说文云车舆也又云无轮车也作舆非体栏钩栏也
门遮也楯槛也纵曰楯横曰栏华盖者酉方暑月持
之遮熟释名虽尔须会此经意亦如前又曰唯识云
具足摄受方成度相颂曰安住与依止意乐及事业
巧便向清净度成由此七于此中伹举回向一今谓
虽有清净之言为有相耶为无相耶非相非无相耶
与华严般若施为法界及摄大乘与大品中度度摄
六为同异耶又曰施有五种谓志心信心随时自手
如法行舍此五即摄七中事业今谓既摄入七问意
同前都无般若无住相故亦无楞严互相摄故。

问此中经文六度之相杂乱次第二种何所表彰。


曰杂在地前次在登地今谓教纯行杂一切皆然纯
杂相望乃杂进而纯怠何者正行施时未修馀故若
云初地成就檀波罗蜜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不审
939-A¶ 第 613b 页 X56-0613.png
初地菩萨为破何戒违何则瞋不行何行何惑所乱
有何愚痴世人但知信权教而回转不穷实以归宗
今文因光所见乃见地上地前及以七地尚乃不知
地前为何所表不判所表徒设馀辞况所释行相全
同人天戒善而巳。

问从或有菩萨至无上道文相如何。

答曰初之一行
是后得智今问后得智体独在于佛亦通菩萨若根
本智在佛独有如何后得属菩萨耶故知深是不要
此解。

问尔时文殊至大士何义理耶。

答曰此答成就也今
谓大文虽即在答成就今此初文是经家序出答人
非答成就文也论中但云文殊师利以宿命智能答
弥勒不云此文为答成就分文既误何足可怪。

问从如我惟忖去文是何义耶。

答曰论分此文云成
就十种事初是大义因成就经但五句论有八句应
作四对今谓论以八句释于四句何须以增句添经
文耶广如疏记。

问十号名义何。

答瑜伽云无上丈夫调御士薄伽梵
为第十即世尊也故知如来是下九号之总序也今
谓此亦译人意别何足和会什公善晓音辞计无忝
于新学所译经论皆如此经何得后译独为前后故
笈多添品一句不改后代岂可过笈多耶。

问颇罗堕唐名何等。

答曰此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
可尔。
939-A¶ 第 613c 页 X56-0613.png

问八王子名为何表诠。

答曰应为四对一大智大悲
二了有了空三进善破恶四违伪知真今谓直闻所
对对甚分明及至属名未为的当如何有善名为悲
智无量及宝为了有空唯进善破恶稍欲相似响虽
虚假不可全伪法通真俗未必无假。

问弥勒当知至汝身是也此是何文耶。

答古今相即
也今谓自古章疏皆云结会古今而忽改为古今相
即何足为奇人虽相即事处天隔。

问琉璃是何义。

答曰应云吠琉璃无吠略也颇黎应
云颇胝迦即水精也亦云水玉或白珠智论云出山
石窟中俗云过千年冰而化为之若西方地熟无冰
何物化之伹应石类今谓此释甚佳。

* ○释方便品

初来意中云一依八品为正莲华有出水开敷之二
德妙法具果秀行竦之两能今经唯为一乘故破二
会二归于一乘为法华宗主今谓始欲设问方便之
由子既自云不无疑失三周既无缘觉之人何得但
云破会二耶菩萨须破非止一文至下诸文子当自
挍又曰亦可十九品为正初十二品明一乘境安乐
行明一乘行寿量品明一乘果今谓前何故云八品
明于一乘之境至此那忽加四品耶境无馀三巳如
前难安乐唯行寿量唯果及不轻等合入果耶不便
如前又曰十二品中初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法
师下三劝募持行下之一品禀命舍权持行实法今
939-A¶ 第 614a 页 X56-0614.png
谓何故适云十二品明境今即忽尔属行境乃是理
行是能趣又声闻之人闻三周时权巳被会岂至持
品方劝舍耶又舍不名会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则知
三是一家之三如于一拳分别说指今还合指以成
于拳故知舍指何异舍拳若其舍权无实可趣若三
周未舍领解空谈若言自行持实化他持权是故须
劝持于权者自三周来声闻何处尚自执权而言劝
舍。

问论文从此方便品去谓何文耶。

答曰论曰自此巳
下示现所说因果相故释曰此下明经宗旨所说因
果体相相状此有三释一者所说诸佛智慧为果能
诠智慧教门为因今谓能诠所说悉皆是教况教因
智果未见明文诸佛乃以教为行因行为果弃行存
教有言无实端拱待理终无此事若佛智是果何独
云境诸佛有果而具境众生有境而无果境通果别
通别混和况复此果滥于寿量二者三请巳明一乘
之事开示悟入前三为果后一名因今问向以教为
因今以入为因二因参杂两果纵横因一果三违论
如向三者初智及门门因智果开示悟入三果入因
教理行果俱法华故令识昔者教行方便说三今谈
乘体理果果慧唯一听三乘之教解一乘之理行三
乘之因證一乘之果法华意也今谓教行理果俱法
华故别对义坏巳如前难若四俱法华则昔亦有四
声闻在昔岂无昔四若今昔并四何以乃云识昔教
939-A¶ 第 614b 页 X56-0614.png
行谈今理果又何以前对无量义即云行果今对昔
小即云理果岂以所对不同即令能对互失又岂有
闻三解一證一由三若听行三乘之教因解證一乘
之理果昔教既具昔应巳證何待今耶况听小悟大
都非主对又云声闻听三为听三中之一为总听三
消释纠乱不可整理。

问何名方便品。

答曰先明字训便字应房连反今谓
此是北人唤字不正反音又误依北应云傍连反依
南应须去声呼之他释云佛智有二一真实智二方
便智真实智有二一实法二实智实法亦二一体实
谓有为无为二真实谓真如妙理实智亦尔一如体
实智即观体实无漏真智对凡妄智不知名实根本
后得二智俱是二證真实智唯正体智此有五对一
对妄名实智二对事名实智三对相名实智四对知
诠名实智此之四种实智皆是唯观第四真智馀四
所对如次皆是四世俗智五对权智名实智谓一乘
理智对二权智此依證智以第四真智对后三俗智
若依趣入智以第三真智对第三俗智方便智有三
或四一进趣方便智谓见道前七方便也有则曰方
随宜曰便二施为方便谓善巧波罗蜜多后智妙行
二利𦲷真入俗曰方自他俱利曰便三习成方便同
体诸法巧相习成且真如中具恒沙佛法以智为门
以识为门皆摄一切包总有则曰方以少含多曰便
四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以三业权化利物
939-A¶ 第 614c 页 X56-0614.png
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又有三方便一接下方便
下文云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即权巧方便此乃
有三谓身语意二显上方便如净名云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及下文我设是方便等三通障方便下
文云何故世尊慇勤称叹方便等乃至瑜伽十二种
方便等今谓此五对真智三四方便不知真实智外
别有方便为真实内即方便耶不见融通直尔分释
若望今方便品但有方便而无真实非法华方便立
进趣方便不知更令世尊修七方便为复世尊用七
方便令人修习若令修习与小乘何别入俗不知复
入何俗三乘共地七地巳上亦能入俗习成乃是菩
萨因行不知复行何波罗蜜为婆沙中前四后二为
华严摄大乘楞严中诸度等耶若无简择佛何故于
诸经之中所说不同所被不等唯第四权巧可为方
便与诸经共未可全用次接下者云无二三乃是破
下何名接下况复不是今经之意言显上者乃引净
名无方便等此亦不然彼经四句二二相对方便与
慧更互相须具乃名解阙即名缚乃是上下更互相
显不名显上言通障者不知以何而为障体若以二
乘为障与接下何别若云佛身中障与进趣习成等
有何别耶故释法华方便品者先须与诸大乘经中
简择同异方可出其正慧之体若不尔者如何得出
诸教之上空叹芭蕉具如前难。

问此方便品即以方便而为其体为别有体。

答曰以
939-A¶ 第 615a 页 X56-0615.png
后得智为性唯识云说后五波罗蜜皆后得智今从
根本智今谓消今法华之文不应引于唯识论释唯
识自通诸部方等以彼方等弹呵二乘挫言败种论
顺经旨权云种无后弘经人不晓斯意以申败种之
论用通再活之经先不生者今皆生之安得今巳生
竟引论灭之故知论中破小破外今经正意会小会
外破会天隔通义不成况方便之名不在根本况根
本后得并有方便真实二种若根本无方便云何经
言如来方便波罗蜜皆巳具足若后得无实何故经
云今为汝说实既是俱具何可依论但论无圆因非
今经意故不可用论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暴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此与世
间相常住同耶异耶与为众生开佛知见与汝等所
行是菩萨道等为同异耶不同之事非此可申。

问品初云从三昧安详而起为从何等三味起耶。


曰虽是无量义三昧多是第四禅今谓经文但云入
于无量义处三昧何以专趣贬佛之定而云多是第
四禅耶若言诸佛成道说法入灭等皆在第四禅者
即附傍方便小教作此说耳如何经文自云欲说法
华先入无量义定改云入第四禅如华严中佛欲说
法亦先入第四禅耶。

问何以独告舍利弗。

答曰随深智慧与如来相应故
今问身子为未闻法华先相应耶为得闻竟方相应
耶今既未闻若巳相应何须更申三请之慕岂身子
939-A¶ 第 615b 页 X56-0615.png
谄附知而强请耶等取相应应告文殊文殊既曾释
弥勒疑复惬众望故声闻智与佛永乖又曰一闻即
解此乍可尔但未闻未解何名相应又曰根相应非
智相似名为相应今谓此乃自坏向义复违论文又
言根相应此则须云机感相应则端美矣中下二周
时未至故故知相应甚不应理。

问何不告菩萨。

答曰有五义故今谓不须馀说但直
述其旨答曰告不定性兼持所馀所馀者即定性人
令不愚法今谓兼即是被不愚即解何名此经不被
定性前后相违无可承准。

问经云其智慧门等其义何耶。

答曰有二智慧及门
论云一證甚深即智慧理二阿含言教甚深又曰一
切种智者谓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若教若理此即是
境一切智智者一切智即根本智重云智者即后得
智今以理穷智慧有五摄一切法一智性谓真如今
谓真如是境境性非智智性照境寂智照故应别也
二智相谓根本后得二智为体今问何以释相而云
体耶应当戒体是戒相耶真如之体亦即相耶亦可
四相名四体耶三智伴谓尘沙万德有为功德今谓
智属了因有为功德乃属缘因福慧二严准此理异
四智因者谓能诠教今谓今智在果非教可办行解
相资方乃至果彼弘教者机感相称时熟果满方受
智名五智境谓有为无为空有真俗今谓此智既唯
真如为性复以有为无为为境境与真如为同为异
939-A¶ 第 615c 页 X56-0615.png
性即真如则不名智若名为智应照真如若但以真
如为性不照真如若以真俗有为无为等为境何异
二乘不照真如即只但照三界真俗有为有漏即彼
伴耶又曰今依实胜慧唯取性相为体故火宅牛车
即是智相牛车言行各与一故今谓不知如何赐子
真如及以二智今为说教何以不云赐其智因复云
声闻但入初信唯得教故若言行声闻之人行未办
故故不可以果中二智与诸子等又曰宝所旧有即
是智性今谓若云旧有乃是众生本有觉藏还赐众
生理本之藏何名果地根本等耶。

问无量知见其智既以真如二智为其性相何谓无
量。

答曰性相伴境如其次第体遍用宽德备法广如
空无限德数无穷终必无尽故曰无量今谓五中何
以但取性相为体何释无量总举四耶此是智慧之
无量无量若四智慧亦四岂至无量而加二耶。

问其智慧门为何义耶。

答曰论云其智慧门难见难
觉难知难解难入释曰凡夫现量智不知名难见凡
夫比量智不知名难觉圣人根本后得智不知名难
知初无漏智不知名难解后无漏智不知名难入入
者證也今谓经对二乘钝根菩萨名为难解及以难
入难非不入即应入故又对前称难今非难故何以
云佛二智不知耶佛若不知为以何法而教他耶若
以小乘无漏智初后不知为难解难入此似可尔于
今正入后非不入论以前三释于后二难见故难解
939-A¶ 第 616a 页 X56-0616.png
难觉知故难入如何以小二无漏智与佛二智同一
释耶。

问二乘之人为唯不得此五种智馀亦得耶。

答曰所
得解脱三乘同證般若法身相性智慧彼所未得今
谓若未得此二馀亦未得既许三德无前无后不纵
不横如何一德许二乘有得一则三种俱成无二则
信三咸阙而见经中云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
法到于涅槃即将以为三德之一此深未晓声闻自
序一解脱者序初述时脱非脱故述情谓同而今知
别方求异趣自斥昔非若昔是真涅槃应极涅槃若
极不应更求故知不可独有一德是故须晓大小理
殊。

问无量无碍去其义云何。

答曰论中牒经增十八不
共五根五力及菩提分今谓准此论文亦是增句解
释经也故不得与经中并列为对而释如八句五难
即其例也如叹声闻德一向不应用十六句又曰于
此释四无量五门分别列名释名辨行出体差别一
释名者一切有情感梵天福成如来故今谓若梵天
福成如来者一切梵天并巳成佛复更何用无缘等
耶梵福有漏佛所不许次辨行相乃为三类一无乐
者与乐名慈不瞋为体二有苦者掖苦名悲不害为
体三有乐者助喜名喜不嫉善根为体又于无苦无
乐起于离想令离诸恶名舍今谓既其不语小中大
千不知所缘广狭分齐借使大千只云不瞋不害为
939-A¶ 第 616b 页 X56-0616.png
体当知只是婆沙有漏无量次出体者四种即体今
谓应以所缘为体为依根本为依无漏为依真如体
既不同行相自别直尔指四但依世间尚无限齐况
能在佛耶次差别者有三一有情作有情想二法缘
不见有情唯作法想三无缘离分别心作真如想或
法无量缘诸教法今谓应以此三而分行相分行相
巳乃同有漏又复不判属于有情法缘无缘皆以法
心及真如心缘于有情如何但云法想真如想耶又
亦不判诸经今经各于三慈得何等慈及三四同异
时耶此经三四何殊馀耶。

又曰若释四辩三门分别
列名辨相出体法谓能诠名句文声今谓无简别于
大小宗异义谓所诠真俗今谓不辨二谛大小之殊
辞谓诸方音辞今谓不辨方所广狭不同辩谓七辩
今谓七辩亦须明其辩异然是须识修相所依以婆
沙中亦释四故故出体中但指无漏即婆沙文也乃
至无畏无碍解等若立义章是须对于诸经辨别显
法华胜徒列章门不明同异若辨同异自废章门。

问无量等既尔禅定等云何。

答曰禅谓四静虑定谓
四空定也今谓禅名既通权实大小今应唯实若有
禅名必四禅者大论亦云无记化化亦四禅耶若一
切定必四空者首楞严定亦四空耶大经云能观心
性名为上定地持九禅等岂此经中开小入实所明
禅定更指小教有漏等耶。

问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其义何耶。

答曰大论云五种
939-A¶ 第 616c 页 X56-0616.png
音声从佛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
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今谓其事实
然须辨所说及所被多少为同大论伹释共教及不
共耶。

问云何名唯佛与佛至诸法实相。

答论云无量成就
说不可尽实相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改变故佛智
具知此实相体今谓前明禅定是佛所得。

若依论释
理穷教极岂依向释能见法身论文既以藏及法身
并列故不同于胜鬘别对故知胜鬘尚是方便不可
用释真实之教岂更用于根本禅定释佛智耶故知
下释如是相等须依藏身以论相等。

问既云论以身藏而释实相其十如相为何似耶。


曰若许论释今亦依论论有四释初释云何等法云
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初可等法者谓三乘法
云何法者起种种事说何似法者依三种门得清净
故何相法者三种之义一相法故何体法者唯一佛
乘无异体故今谓准论释十如文各通三乘故次句
者事谓三乘差别不同次句者三乘教门不同故也
次者唯一大义无他义故次句者唯一理体故次番
释者论云何等法者有为无为法以初句对声闻及
六道有为故论云云何法者因缘非因缘故他云转
释有为无为今谓以初句中缘觉法对六道计非因
缘故论云何似法者谓常无常法他云转释因缘今
谓以初句中菩萨乘对八法界八界皆悉计常及观
939-A¶ 第 617a 页 X56-0617.png
无常俱无常故论云何相法者生等三相及不生等
三相法他云转释常无常今谓总以三乘对六界说
论云何体法者谓五阴体非五阴体他云转释三相
非三相今谓十界皆五阴皆非五阴第三番释但作
三句何似法者无常有为因缘法何相法者谓可见
相等法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可取是苦集体故又
五阴者是道谛体今谓初句唯约六道释次五阴者
下只指六道五阴为能观耳第四番释论云复有依
说何等法者谓名句字身故云何法者依如来说法
故今谓并能诠十界教故论云何似法者能教化可
化众生故今谓说前三番以化佛故何相法者依音
声取彼法故今谓可化众生寻诠得益者故何体法
者假名体相故今谓判能诠所诠皆假说故论中自
以四番释者信知此义非容易故一卷论文唯只此
文及开示悟入重重释之验知两文是经文宗骨如
向是也故知古师释方称论文。

问何名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答曰初地上得四
證净今谓四證净义乃是婆沙俱舍之文若取此文
则使法华不殊小典焉使一切四十馀年不得闻耶
又云除初地外馀无信者一句与记为何人耶二乘
得记为信未信若也未信不应与记若其巳信先入
初地耶如何回心始入初信若也所馀是不信者地
前向乃不信此经此经为复教何人耶此经若其不
教下凡当知不应此界中说。
939-A¶ 第 617b 页 X56-0617.png

问不退不知未审不退为在何位。

答曰七地巳前不
能知也今谓向者适言初地被除即当信者信故即
知如何此中七地方知应当此经被八地去为令众
生其言虚设岂唯八地是所为耶。

问尔时舍利弗至难信难解之法其义何耶。

答曰准
论云何事疑义释云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同
同坐解脱床是故生疑今谓解脱若同岂更生疑巳
前难又曰大涅槃有其三事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解
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智慧性相果体馀二未得
四众不解所以生疑今谓亦如前难。

问偈文初云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为何谓耶。


曰成道多年不曾显说今谓不曾显说应曾密授密
乃众人不知显后云未曾说尔前诸经为说何法自
释经来未曾云此与诸经异。

问经云皆当惊疑何等惊耶。

答曰准论文中具列五
种惊悕释云总有六人五即五悕一人不摄也定性
声闻为损惊悕不定性声闻即悔惊怖未得谓得凡
夫诳惊怖具烦恼凡夫颠倒惊怖退位菩萨即多事
惊怖不退菩萨即五不摄舍权就实忻趣佛位今谓
不退不知何为不怖若言八地巳上为不退者八地
巳前一切皆怖璎珞云初地菩萨念念入法流心心
趣解脱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今闻法华而不免怖为
何谓耶如华严中初住菩萨亦得法身遍应一切为
亦怖耶。

又曰佛为不退说此一乘不逗馀器又曰如
939-A¶ 第 617c 页 X56-0617.png
来为二种人谓多事及悔者今谓既七地巳去不能
及云唯为不退者说何故更取此二种人并天龙八
部及闻一句耶又严王龙女适来是畜及在邪见为
是退人为不退耶又曰多事即不说有惊怖馀四有
惊怖者故论总云惊怖今谓论一一别说何以言总
故知论出五怖无所去取应皆得入何所简耶。

问众中糟糠至故去譬义如何。

答曰折摧枝叶扇拂
糠秕风惊秕落霜殒贞存今谓言辞甚善与经未合。

问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其义何耶。

答曰如是说听
佛者总包十方三世大事者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
应皆得今谓不说事相但云事物等有益在何今大
事者指法华经则他经非大故应思择。

问开等四句其义何耶。

答曰论释开云除一切智智
更无馀事释曰重言智者谓根本后得又曰一切智
是佛根本智重云智智者是后得此二智是用故有
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又大经云未得菩提时一切
善不善皆名佛性净名七识贪欲瞋痴十不善等为
如来种如是等非一因缘今谓既引此文如何初地
方名信力七地菩萨犹退不知又曰有四种藏一能
含藏谓赖耶识如库藏等二能生德藏谓报身种子
如谷种等三能覆藏谓烦恼等如土覆物四能显德
藏谓法佛性如金性等今问此四藏体同耶别耶若
言别者金性是譬还指烦恼覆处有性报身种子何
处成立若无始大不名种子若有始立则必有终若
939-A¶ 第 618a 页 X56-0618.png
有始终而为种子还感始终而为果报是则此报因
果无常又此种子在烦恼中耶烦恼外耶法身既以
烦恼为能覆法身是烦恼家之所覆则法身烦恼天
然二物若在烦恼时不能除惑谁有智慧来治此惑
显此身耶若也昔能与惑共住后时何能常离于惑
赖耶乃是报识之上假立二名假名为藏以为能藏
信知所藏皆无实法又此所藏与烦恼等为同为异
耶异则非惑岂以报识假名之藏能含非惑出世法
耶若其同者只是烦恼在报之时假立其相又曰所
知障断證佛报身菩提圆满烦恼障断證佛法身涅
槃圆满诸佛出世欲令众生断所知障及所发业并
所得果圆證菩提开佛知见今谓二障若断二身亦
亡只缘二乘自断惑故斥名断法身对惑报身种子
巳如向问次引论释示云三乘法身平等明佛性法
身无差别故今谓论云三乘平等何以简于没定性
耶论云悟者令悟真实处故今谓亦令三乘悟真实
处何以苦云永不能发此三何曾云是果耶论云入
者入初地故今问前云七地不知何以初地能入。


曰论中委解此方便品馀但总解大意而巳故知若
解此品巳解一部今谓若尔何以因果不同境行差
别权实立异有无乖角乃以八品明境安乐行去行
前文在因寿量去果药草存权尔前取实一乘在前
安乐去无若其解境即解因等何须下文更说馀耶
若也须明下文行等当知解此未解于彼故知解此
939-A¶ 第 618b 页 X56-0618.png
即解于彼言甚分明但是不晓方便义足。

又曰大经
云大事者所谓佛性今谓应当为佛性故出现于世
何以却简灭定性耶。

又曰大经云佛性者名为一乘
即是开贫女之宝藏證示悟入等及秘密藏亦复如
是今谓佛性一乘众生本有若简定性应非有情情
有必有无情乃无徒引圆经用證偏谬。

又曰如圆伊
三点开等亦同今谓若解脱巳在于声闻一点离张
而属小灭二障以趣果何以烦恼前袪除无知以在
当何以法身后證若烦恼障断不證法身何须别对
又烦恼障若障法身二乘断尽应当巳證如是进退
违妨难量故知准向所引诸文开等岂分因果藏等
安立假名。

又云西方伊字如倒品字今谓天目应当
二目在上若准梵书短声呼伊为于冀反则一点在
下若长声呼则为于夷反则一点在上计近三藏谙
梵体不知何事云如倒品又自释云短声一点在下
长声一点在上自古读经无有此字短声呼者何须
乃云如倒品耶故古有释皆如草下则天目义同。


云得法身则二障灭二死尽今谓二死不出界内二
障不异婆沙如何得常住法身又复应云二死尽法
身满岂可先得法身死障后破。

又曰择灭即是解脱
今谓大乘圆常用智融妙故华严般若宗极之谈必
无择灭断惑之说。

又云杂集中择灭谛有三能灭所
灭灭性即是三大般若在上为能證道如额上目法
身解脱如下两目即是所證今问般若无所至果应
939-A¶ 第 618c 页 X56-0618.png
常至果不名能證如何能在于上名为般若馀二在
下仍立别名上下前后既乖因果能所永别大品云
菩萨常观涅槃行道故知般若能照涅槃所观涅槃
具三能观亦尔能所一合彼彼互融如是方为法华
妙境境妙须智以智为门入门见理须行行即知见
波罗蜜也入位證果起用益他能所一切具足如是
方名方便品耳故解方便即解后品。

问尝闻人问无学果位亦居分段应在门中如小菩
萨应非出宅。

答曰果位二乘从因名出诸小菩萨惑
未断故故不名出今谓会二归此不出菩萨为何益
耶。

又曰问何以二子趣于羊鹿故称出宅大子牛车
未名出宅答二二乘惑尽故出宅菩萨初劫烦恼犹
行如未出宅今谓婆沙菩萨三祇百劫惑尚犹行岂
况初祇具同凡品会二归此何足为奇故知全迷璎
珞华严菩萨位行。

又曰七地分段尽此一生亦名出
宅二乘同故巳前即非犹多生故如有学类故出宅
巳方乃上车今谓七地同于二乘乃是大品三乘共
位何得先引三祇后援共地两无分判故二并非若
以得有馀果名为上车有馀未出分段何以出宅索
车菩萨三十四心尔前犹来未上菩提树下巳号极
尊佛更索车都无是理。

问一乘之义正是经宗云何分别。

答五门分别一出
体性二释名三明说意四彰差别五问答料简初体
性者略为三一总含体谓无漏若种若现有为无为
939-A¶ 第 619a 页 X56-0619.png
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佛德皆名一乘一乘者即
大乘也亦名无上乘今谓若别论宗体理合甄分通
而言之应兼能所自他因果岂以能成独立乘耶况
因果等不判深浅又通种现大成混和以种现共论
其理天隔若其别说种属凡愚若凡亦名乘事应未
可。

又曰中边分别论云无上乘有三品一正行体谓
十度二所缘谓十二缘三修證今谓若准此论不取
种也虽不取种未了所缘既修十度以为行相故所
缘如何取异缘觉故依古释别有差分二随胜体有
六一摄事归理如胜鬘等多以法身真理法性为一
乘二揽馀归智体亦以真智为一乘如上文云方便
知见不退不知等三隐劣随胜体下文云诸佛唯以
大事故出现于世四二运广用体唯以因智名为一
乘如火宅中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
场五胜出分段体通取因果出分段死所有理性名
一乘体六引摄殊胜体以诠旨一乘教门名一乘体
今谓随六种胜体义不成如人名位事业功用可多
可异若论其体不可分张然六中初理依希可尔言
依希者事理之名通涉大小直尔言之不成一乘若
揽馀归智智不名体理智既别故简是非从胜乃是
佛出世意不名乘体广用二运亦非车体自运容可
从因运他理须在果况自利利物皆须因果不独用
故故至道场道场是果也胜出分段者应云二死不
独分段况因果非出教体永乖故知虽云有体而实
939-A¶ 第 619b 页 X56-0619.png
无体并是庄挍但可以当体为名耳三真实体者根
本大乘理教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能运载故品初云其智慧门等本论云阿含言教
今谓真实之中理教行果与随事中理等何别第一
是理岂可不摄事耶第二是智智即是行第三即是
四法因缘第四是因因亦属行第五亦行行通因果
又属此果第六在教徒分四异粟柄禾茎况复四法
共释一乘与前法华对无量义自相违也。

又云此真
实体五门不同一诠旨谓理教今谓若以能诠为教
所诠为理故不应以二共为体二因果三福智四觉
寂五二利今谓因果二利亦与前同福智在因觉寂
有果何须更以四法而为真实变化五门之名望前
都无别义又曰三六如所引之法身即是乘体佛性
含三乘语通无足以显一乘之体今谓皆是乘果及
具度耳。

又曰释名者乘运载今谓运至何处所载者
何从何处来有何资具互为大小车主是谁驾者几
人经历几处(云云)

问曾闻人问因行名乘果运既息何得名乘。

答曰五
义名乘一者因通二运果广运他今谓此正答所问
二者能体通二运能体并名乘果中体有能非无亦
乘摄今谓此不答所问何须列之本问因果不应更
以有无足之三者二乘唯自运小尚得名乘况佛广
运他何理非乘摄今谓此亦不答所闻本问因果所
得之名徒将大小以相对又下二句其言不成应云
939-A¶ 第 619c 页 X56-0619.png
况佛广利他岂得非乘摄四者因中理智能双运二
用胜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种类亦乘摄
今谓种类之名非正收故知不如从初答五者因中
二运常增进作用胜故得名乘果中自运穷未来令
他增进得乘摄。

又云初四随他不正答后一随自正
义答今谓初一乃可正义答后四相从因起答。

问何名为一。

答曰有三义名一一者简别故名一二
者破别故名一三者会别故名一言简别者昔三今
一一实二权至佛极界方名为一非简别三论云无
二乘者无二涅槃体又云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又云如火宅之许以三车出宅门巳伹与牛车。

又云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今谓自昔至今二乘难破逐难
为语如向所引若以此文即定法华一部文者何不
引序中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
无有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未闻未解不名善
行菩萨之道愿赐我等三种宝车许三索三佛以方
便力示以三乘教三皆方便皆权皆索故知白牛非
三中一。

又曰一理简教二果简因今谓若以一理简
于三教简二归于何处菩萨四阶位耶共地位耶五
十位耶故佛度五人名六罗汉三乘同坐所證无殊
简因因本不殊至果果无别简教教本不同但理无
异趣故證法皆同。

又云三乘疑佛为除断者身子除
疑耳经文三乘并除释义但归身子违经背义当奈
之何虽引论文伹云无二但不见论释开等中三乘
939-A¶ 第 620a 页 X56-0620.png
同得若但为二不应云三净名菩萨尚自被弹于法华
中岂得不会弹本在会教旨可知若不会者婆沙四
阶大品共地璎珞贤圣华严初住而此四者所證法
身同耶别耶。

又曰勘梵本云无第二第三此自与前难
会义同岂能合于愿赐我等三种宝车亦云愿赐我
等第二第三耶次破二者准望可知。

又释会云有四
义故一者会教如无垢称一音说法今谓彼经若有
一音即是彼经巳会何须更至法华方会若彼巳会
何故彼经仍云种败二者会理宝性论云三兽度河
河性无差得水浅深今谓释法华理应引今教今教
无文方求外部况部有会方乃求之求于本无何名
求耶若诸经无文何论独有论无经有理乃可然论
有经无终无此理得水名同应无三兽兽三仍别会
义不成若以宝性释法华则二乘至于法华犹住声
闻缘觉。

又云下文高原得水今谓此与宝性同耶别
耶宝性尚住二乘此经同记作佛况高原对水以昔
异今不得引證会教文也三会行者鹙子云为是究
竟法为是所行道今谓幸有汝等所行之文如何引
昔回遑之教以證今经会行语。

又曰我设是方便令
得入佛慧今谓亦不应引佛施权智用證二乘会行
之文四会乘者下经文云为求牛车出于火宅今谓
若二乘至此应求行果何以證乘况出宅之牛车非
入大之宝乘若出宅车是等赐车巳乘出宅何须更
求则昔教巳会何须至今。

又云虽依诸教而法华中
939-A¶ 第 620b 页 X56-0620.png
显会教理密会行果今谓若显密二文同在今教今
教之中何处是显何文是密声闻于此专求行果应
行果是显闻教得记二显不虚夫云密者唯自巳知
而众不知或众皆知而巳不知于此何人不知得记
而以四法分显密耶若准前以无量义经而望法华
则云法华正明行果则应行果名之为显何以教理
却为显耶若是密者法华仍是覆相明一教仍在权
何名入实若以微密为密教者此经教理非粗非权
故皆不可。

问若真实方便相对今经此二何者是耶。

答曰此经
正以一乘因果以为真体教为方便今问若以实教
对实理等而为此二则应教为行因行为證因若弃
行唯教有言无行何可师之若以方便教而真实之
方便弥不可也况因果二法不名一体具如前问。


云今此小义虽未动于智海如愚所知颇亦绝于今
古博识深智当自详之今谓自媒自衒士女恶闻然
此法华一乘为主攒一代教总括诸乘大事因缘于
兹适遂降为小义宁免自伤如以祖考为后生以大
王为小吏有耳识者莫不寒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岂有愚见能绝古今衡岳台崖双弘禅慧灵山亲禀
妙悟斯宗尚云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二乘及菩
萨尚所不能测何况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
人分别日轮相欲判虚空界一切诸色像而言了达
者毕竟无是事。
939-A¶ 第 620c 页 X56-0620.png

问说此一乘为有义意。

答曰凡有十意一为不定性
二乘今问何不辨于此土他土我于馀国作佛等文
彼土所说非法华耶若非法华何以经云得闻是经
二任持所馀不定种性谓六住菩萨退依二乘涅槃
故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今谓向不定性二乘
即此六住等退者耶况退大巳依小涅槃即名二乘
何以复引證菩萨耶若此属退大尚应名决定况退
大者不必皆从六住退也经称六者据其退位耳三
者法等故行乘虽异真如无差今问若理性真如名
无差者三途四趣皆悉无差岂三乘耶若巳得真如
名无差者地前菩萨尚自未得何关二乘又无差者
差定性不若差定性则非无差又定性差为待性定
方乃差之为未定前即便差耶若未定差者法界众
生几许应当入定性耶故不可也四无我等我既无
实故说一乘今问为语众生身中之我本无说一乘
耶为初果去见我巳无说一乘耶若众生身中我本
无为说一乘者应当一切俱得何以乃有馀不闻者
何故乃云八地方堪若初果人应当昔教巳入一乘
何须至今若言真我不应无实若理性我难亦同前
五解脱同故三乘同得脱烦恼障今谓解脱巳如前
难脱烦恼障昔教巳脱何以不入若被八地须脱二
障全未脱者可不闻耶弹指等善无烦恼耶六性不
同故不定种性有差别故声闻身中具有声闻及佛
种性今问一切众生并有佛性皆是所为何独声闻
939-A¶ 第 621a 页 X56-0621.png
若独声闻龙天八部四众五道非声闻者应非所为
七佛于有情得同体意乐今问昔教何曾不说同体
仍弃定性何名同耶若依此意何须立前差别意耶
同体亦齐法等何别八二乘于佛得自体意乐今问
一切有情谁不于佛得自体耶是盲者过日用不知
与前同体法等何殊若指此经岂独二乘耶九为化
故诸教所明多文云佛从定起得授记别今问法华
巳前何教中明身子得记八部四众别得记同寿量
何曾因定起耶十究竟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
竟最为殊胜依论伹与二乘人也今问若无胜者何
以独为声闻而不为菩萨诸经多为菩萨此教唯为
声闻声闻不胜菩萨则此教劣于他教若唯为二人
何故开等三乘通为及至正释于性相体等四番之
中咸为三乘岂执一文而生别见又曰法华论中无
此十义今谓但是章疏假构之言何须自树以为形
斥乃出天亲智不如巳若观论文无有一言而过分
者。

问此法华经与诸经何别。

答曰此之一乘与胜鬘涅
槃何殊此通理智彼唯佛性今问理与佛性有何差
别又涅槃云亦名般若等五又慧圣行岂非智耶若
以所通而为通者此经亦是理为所通亦由不知名
异体同若准前意则法华唯为行果果为所通复云
法华具足四法四法中理即是所通又云此唯摄入
彼通出生今问此唯摄入何以药草喻品通出生耶
939-A¶ 第 621b 页 X56-0621.png
彼通出生何以涅槃一切众生悉一佛乘故金沙大
河直入西海得道女人必无谄等耶若胜鬘经与涅
槃经同出生者何以后引胜鬘四乘用同此经药草
喻品况胜鬘斥小何曾出生一代教中唯无量义明
于出生而不引之乃引他经经意各异又云此唯有
性彼通无性今谓此经亦通无性诸经败种至此咸
生涅槃唯有一切众生皆有性故故涅槃中八六四
二后能发心故知不许存于无性世人信言而不思
理故使失处非一途也又曰此经唯不定性彼通定
性今谓唯言亦与彼国为妨若言彼经通定性者涅
槃经中十仙外道虽取小果悉知常住伹见小果之
言谓通无性不见镇常之说咸趣一乘又云此多说
教理彼多说行果今谓四法相违数不可知若对无
量义即云此经正说唯为行果今对涅槃即云此经
多说理教前文又云密说行果而今此中多说理教
问此多说何如无量义中亦多说耶又云无量义中
巳说一乘今问何不记小。

问经从舍利弗至法亦如是其义何耶。

答曰释迦依
一切佛先权后实今问若一切佛皆先权后实者自
法华前应一切权若一切权净名般若华严如何若
云一切香积如来及无量寿等皆先权耶身子本愿
故说三乘岂必先权寂灭道场初成即说亦先权耶
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以方便力示三乘教三皆方
便岂可亦谓梵本错耶又云十方世界法式皆同如
939-A¶ 第 621c 页 X56-0621.png
华严中十方说者皆四菩萨大般若中十方说者请
者皆同说楞严时十方世界俱说楞严如是等经在
法华前皆悉十方并先权耶又云于论指前文云如
向说种种因缘者谓三乘法彼三乘法唯有名字章
句言说非有实义然彼实义不可说故今问准论岂
非三皆方便未显真实真实于三不可说故故知天
亲了了明见后弘教者徒自疲劳。

问论文以此经唯譬莲华更有馀譬不。

答曰论云依
牛有乳乃至醍醐醍醐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
醐今经如醍醐今谓论文既云乃至故知中间越于
三味验知应须具依涅槃用五味譬方了今经当第
五时具如古德所用者是何故苦依深密而云此经
当第三时而不肯依论用五味若以深密为最后教
判一切教但三时者深密为是法华涅槃前耶后耶
华严自云初成时说故知乃是最初成道先说之教
判与法华深密同时验知不了深密与法华涅槃时
味前后凡云时者为判前后深密若在法华之后最
后正可判于前经故胜义生未知深密之后应说般
若法华且随所见判为第三故第三时正与古德判
教意同故一家判教或时亦以鹿苑之前除华严教
方等亦成第三时故亦以法华当于第五醍醐教也
其义明矣顺论顺经与古人合因何乃云凡夫如牛
声闻如乳支佛如酪小菩萨如生酥大菩萨如熟酥
佛如醍醐论云小乘如乳何须改之云凡夫耶若大
939-A¶ 第 622a 页 X56-0622.png
小乘譬于教者五味应须初从牛出如何檀改以乳
譬牛若准论文顺古人释若以五味譬渐教者须言
人天为乳。

乳教未入五时之限还以小乘方对初教
即解深密正当第三不违子见复依论文岂不善耶。

问一切种智是何乘。

答曰一切种智即一佛乘今问
判种智许是佛乘论释种种因缘既云三乘当知闻
法改观方为佛乘若菩萨先是佛乘岂有佛乘更为
佛乘若言菩萨是佛因者论何故云非有实义。

问经云从舍利弗至何况有三为何义耶。

答曰此遮
也尚无第二缘觉第三声闻由此经云羊车鹿车为
求牛车出于火宅故伹破二不云破牛今谓文列三
乘各有所为各自出宅文未曾云羊鹿求牛索辞只
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得三车后方云长者见子得
出火宅自惟财富无量方乃等与大车当知三车出
宅并未得宝车若前文中巳是二乘求于牛车则是
二乘重求出宅出宅即是巳得大车何须长者更等
赐耶故出宅大车非等赐车以出宅车本为治浊况
三祇共地地及小信等如是菩萨浊犹未除三十四
心除五浊耳故经云初以三车诱引诸子何以不云
但二车。

问五浊何义。

答曰以五门分别第一释名者浊以滓
浊为义五种渐增渐恶故佛出世若五渐好佛不出
世次出体者甚广不能具述三明相者尼乾经中立
十二浊皆云示现谓劫时众生烦恼命三乘差别不
939-A¶ 第 622b 页 X56-0622.png
净国土难化众生种种烦恼外道邪乱魔及魔业皆
是诸佛为利众生非要故略。

问有他人有云减劫时佛出增劫时轮王出何故儴
祛与弥勒同世又佛不出家亦为轮王日月灯明八
子皆王四天下耶。

答曰儴祛增劫佛寿长故故得值
佛佛不出家堪为轮王非是定作八子亦尔。

又曰金
轮定增劫馀三则不定故无忧王佛灭度后百年即
出事义可知。

问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者何耶。

答于一大乘分
别说三今问何不云分别说二亦经略耶应但第三
耶况第三非小独在菩萨。

问经云舍利弗至辟支佛其义何耶。

答曰此释疑也
疑曰如来不为上慢者说云何知彼是增上慢二乘
趣寂若遇佛者多不愚法彼不定性可回心者不问
近远必能闻知化菩萨事若不知者非真二圣今问
定性趣寂不愚回心何须广立前来诸教自立自坏。

问经从舍利弗至皆是增上慢人者何耶。

答曰显增
上慢相今谓此是抑挫之辞不应判为增上慢相。

问经从所以者何至无有是处为何谓耶。

答曰真圣
趣寂者是不愚法人不定性者理信修学今问何故
复立趣寂为不定性趣寂即定何以复立为二人耶。

问经云若遇馀佛便得决了谓馀佛者为是谁耶。


曰如瑜伽云若巳建立阿赖耶识依无色界亦入灭
定信有藏识不断绝故今谓何故自立定性之人灭
939-A¶ 第 622c 页 X56-0622.png
第八识今何更引不断之文若定性不断第八识
者而言永不发菩提心终无是处自立自坏义亦同
前。

问古人译经名十二部新译何故名十二分。

答曰部
滥部袟由斯道士立三十六部今谓立十二分何能
免于三十六分岂由道士展转改耶外道专滥常乐
我净何更不改立别名耶云滥部袟犹稍可通后人
虽复种种解释终不能出达磨多罗。

何者是玫㺾。

答曰赤色说文云火齐珠也一曰石之
美好曰玫圆好曰㻁今谓事释具尔。

问经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等皆成佛道是义
何耶。

答曰论云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所作善根
能證菩提非谓凡夫及决定性声闻未发心之所能
得如是乃至小低头等亦复如是今谓经中自结菩
萨及二乘人天当知发心指今五乘在昔须发故知
乃是行菩萨行者之所能得仍恐译论者情见而巳
至如八识九识梵本岂可混和译者乖张后学分[乳-孚+((人*人)/木)]
不知童子沙戏何处曾为大行若云无始曾发中间
微善被熏此或应尔今谓此是过去佛章乃是久远
曾作小善巳后发大能使久远小善成菩提因若不
尔者能得之言不在童稚所作之言指前能證之语
在后。

问音乐供养其事如何。

答曰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
众生故出发菩提心经今谓施者必其心志岂可断
939-A¶ 第 623a 页 X56-0623.png
彼善根音等事通女男仍须问彼施者但恐观者心
乱不应断他善心具如阿含有伎人问佛常作音乐
得生天不佛种种呵竟云必堕恶道今时托佛自纵
无明称为供养应未可也如来不见女男之相约谁
辨失。

问诸佛两足尊至导师方便说其理如何。

答曰具三
性义佛能證知遍计所执生法二我体性是无佛證
无我亦知此无是凡妄执今谓若法无我非破遍计
何以言之次佛种从缘起即依他性无漏依他报佛种
子因缘所生从缘所起因修作故由證真理断能执
心染分依他知所执见从净分依他因缘修佛种者
为一乘故重显常法即圆成实法住法位者真如住
在诸法之中体性常名有为法住法有染净离染得
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相者体性也世间本体即是
常住真如实性一乘体也于金刚座道场之中知此
诸法本性巳导师方便以名相说今问三性亦可俱
耶必前后耶若必前后一切菩萨唯渐无顿若一时
者知等如何又若相即体性如何经云如是相性体
三只应是一若是一者佛岂一法作三名说若此三法
是一法者自馀七句皆只一法何须论中何等等言
四番解释故不应尔又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岂遍
计中无馀二耶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故可一时
俱观三性又曰一切法中略有二种一空二有空无
别体总立一性名为遍计有法差别分之为二常与
939-A¶ 第 623b 页 X56-0623.png
无常常名圆成无常名为依他又分为二漏与无漏
漏是依他无漏圆成今依前门无常名为依他依他
有漏皆悉除断就中伹有无漏净分依他究竟满位
成菩提故故言佛种从缘起也意显能證常住法性
真如二无我理乃能了知二我为无依于善友修习
智慧从缘起法菩提觉满为證一乘真如妙理妙理
即是法住法位世间常住相大般涅槃今谓遍计若
空岂以依他圆成二体同名为有圆成不变依他随
缘若不变随缘二俱名有遍计岂得独名为空若遍
计之性本无名空依他本有而无本空若定非空便
同外计真如随缘何但独随唯有缘耶真如自体不
当空有而空而有故随他之言他不定有若言真如
定有方随他有亦可真如定空方随他空若言圆成
唯在果者何名一切皆有三性若通因果亦随遍计
通名为有空亦复然遍计是情情体是惑惑即般若
前文自立惑种即是法身种故又染净二种依他不
同同名为有二有何殊二有若殊体性应别若染唯
有不能不有岂可令净亦唯在有二有同名为染何
名为净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问经云知第一寂灭至其实为一乘其理何耶。

答曰
此初开权后还显实今谓应指开权教时处所若指
初转为诸比丘名为开权初唯小故故得权名净名
方等诸部般若悉皆有人初得小乘彼亦权耶若名
开权部应非大若非开权果应非小如般若心经观
939-A¶ 第 623c 页 X56-0623.png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而告舍利弗。

问云何名为一称南无佛。

答曰有本云称南谟诸佛
南谟此云敬礼若言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礼拜旧云
和南讹也今谓此释事当又曰萨缚赖他悉陀唐言
一切义成旧云悉达讹既出家巳净饭王乃命当家
三人舅氏二人侍于太子五人云道安乐耶苦證耶
三人曰苦为道二人曰乐为道乃至太子苦行复受
乳糜等五人舍去等又此五人迦叶佛时九人学道
四人利根巳成道竟五人根顿乃至今日又经云过
去六人供佛五人取稻华一人待熟故五人先成后
即须跋五夜叉食慈力王肉缘陈如初證四人至夏
初方得西域记云至安居后得。

问何名三轮转轮何义。

答曰速疾义故见道似彼论
云如圣王轮舍后取前见道似彼舍苦集故明见谛
理不俱时故尊者妙音说正见思惟勤念似辐正业
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见
道生时说为巳转天亲破有宗云三转行相非唯见
道如何可说唯依见道立法轮名是故应唯转十二
行诸论诸宗异释甚多今谓此伹述昔而巳何须广
述异宗。

问诸大乘经亦有法轮名耶。

答曰大乘总贯一切诸
文于中为五一法轮自体谓择法觉正见正智等三
转通于见修无学亦如妙音二法轮因谓生圣道教
谓闻思修等及行相方便三法轮眷属谓诸圣道助
939-A¶ 第 624a 页 X56-0624.png
伴五阴瑜伽戒信助道观也四法轮境谓四谛十二
缘三性等五法轮果谓大菩提今谓云何大乘法轮
自体但用择法及正智等三转复通见修无学复同
小乘妙音师耶乃至境为因缘四谛及以三性而果
得大菩提耶如大品大集法华华严涅槃等经皆是
法轮亦同小乘妙音师耶华严法界亦必须以四谛
因缘耶四谛因缘分大小耶故大小乘轮体相用因
位通塞伴助等相其义各别永不相关如何大小参
杂一槩判耶。

同经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者其相云何。

答曰
如大经云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到到十信初信今谓千二百人现在得记如何乃指
大经五人五人灭后方始发心经文各各经若干劫
故况十信未断声闻惑恶岂可小乘巳断之位来入
大乘未断位耶纵入未断为是烦恼更生为复十信
巳断又曰此等初修极为迟钝不如初修始行菩萨
今问为复不如何等初修婆沙论中三僧祗耶为大
品中乾慧等即为大乘璎珞欢喜等耶为涅槃中初
发心住是由不了多种菩萨及由不了断不断之位
趣入不同亦由不知大经五人元是败种至大乘中
方说经生亦由不晓入大之位又云此据不定非诸
二乘皆定作佛故大经三十四云我于一时说一乘
一道及一行相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结转
因成果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佛
939-A¶ 第 624b 页 X56-0624.png
说初果至阿罗汉皆得作佛今谓此是大经二十三
双诤论之文何不更引我言声闻永入涅槃我诸弟
子不解我意则谓声闻永无成义二俱不解今为处
中令二俱解挫言不成理须俱成或引实挫权或存
权接物恐执实遮权故遮实恐执权遮实故遮权诸
馀诤论大意皆然当知示由不了诤论却引诤论偏
證一边此乃生诤非息诤也若定不发何故前引大
经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况复诤论并指昔经涅槃法
华咸不诤摄故大经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故决定
言岂同昔诤故知不应引昔诤教證师子吼故知息
诤岂合更引诤文引诤意者必在无诤故知涅槃法
华是无诤教令得佛意故立诤言通诸诤。

问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者难相如何。

答曰
贤劫第九减中四佛巳出后第十减中弥勒次出
至第十五减九百九十四佛次第出兴此劫坏巳
鹘卢支佛独王一劫更经十二劫后始有庄严劫千
佛出兴初净光称王佛后更三百劫空过无佛如迦
叶佛住世七日不说此经如今释迦四十馀年方说
此经今谓悬远似当不知经意正云出世说难听难。

问子释第一卷经为有几纸章疏。

答曰近三百纸仍
恐疏略今谓曾见古德章疏消一部经三百馀纸甚
得经旨今巳太繁却云疏略当知少文而摄多义方
为善也故古人章疏第一卷经一百纸馀消法华经
兼通大小开合十方三世教法远指过去久久本因
939-A¶ 第 624c 页 X56-0624.png
益未来际永永无巳况实相之理不得混和诸大乘
经依理起行涉位获果义势难融况消经文无有一
句非法华意观向所释何以多违纵名同而义乖或
似而意𤘆故馀所观不如先古虽然仍欲问后馀文
旨趣得失如何为可否耶答曰可也。

五百问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