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488-A¶
1488-A¶ 第 598c 页

* No. 1488-A
龙华忏仪序
明进士赞治尹中议大夫原任两京兵刑部
尚书郎广东湖广等处按察佥事致仕奉
恩诏晋勋阶正四品娄江营志道 撰

当余隆庆壬申春。承乏留曹。得大慧杲集。阅之不禁
击节。时有一张叟者。谭及十方三世之故。问。杲公再
来否。余曰。来何啻再。正不知历几僧祇耳。又问。再来
仍有此机锋否。余曰。此来隐宗而显行上也。不然。亦
带教以明宗。越一纪为万历甲申。余既勇退急流。从
天池山寂鉴庵。为千松得法师护讲台。知其传法师。
为万松林公也。一日道及万松因地曰。大人亦知吾
师是大慧之后身乎。余因前有亿逆。惊起问其行实。
千松一一道之千松。亦称其法子哉。独疑千松法嗣
在何。而千松既逝。有天台象先清公弟子。幻为惺师。
法门之麟角也。得衣钵于清公。复从千松请益楞严。
及究达磨之道。声称藉藉。以乙未春。偶会于吴门尹
山寺。余窥其行止倜傥。解行俱迈。等夷一等。心窃疑
曰。此非千松之法子乎。别去数䆊。连以所刻佛法金
1488-A¶ 第 599a 页 X74-0599.png
汤编诸书相质。丁未春仲来吴。又以所撰龙华忏仪
十有二条。起自开发正信。终念一实相。请曰。世有二
三大心凡夫。不肯作解脱汉。甘于五浊中。拟窃释迦
老子肘后符。直欲向龙华纳弥勒败𨶏。长者其何吝
数语为铠冑乎。余既高师之见地。而又壮大心菩萨
之信根。开卷读之。不禁踊跃。大槩因世之独尊净土。
而且专恃弥陀。乃不察慈氏之见。居兜率度人。疾入
不退之位。于道既捷且稳。不从此处游萨婆若海。而
孤仗九品远迎。此非诸佛所望于大心众生之意也。
此念甚殷。此见甚正。然其所剖。孰为竖出三界。孰为
横出三界。孰为即三界而出三界。孰为离三界而出
三界。孰为不即不离而出三界。出三界中。又判其
孰为兼提三乘之权教。孰为单提一乘之实教。一乘
教中。又判孰为开权显寔之渐门。孰为废权归寔之
圆门。因而约主约机。分四殊胜。其为众生开龙华三
会真因。可谓既明且切。而无遗漏矣。然吾以莲经实
相覈之。则此十二条者。在幻师犹属权说。非寔说也。
人孰不厌渐修之为拙。而岂知渐者顿之因。唯除未
回心之一阐提外。更无一人不以刹那入佛地者。人
孰不欣顿悟顿證之为超。而岂知顿者渐之阶。唯除
最初威音王以前。更无一人不以三祇成佛果者。此
中消息。非过孔圣朝闻夕可之关。而知命从心以上
境界难言矣。幻师既虞中下士之信极乐而疑龙华。
又虞上上士之尊龙华而卑极乐。故语多回护而修
1488-A¶ 第 599b 页 X74-0599.png
辞。则欲两逗儒释之机。故意多圆活亦有之。吾侪孔
氏之徒也。孔子以乾无为上达之道岸。以坤元为下
学之正因。则于弥陀弥勒等法。不但并行不悖。而且
一以贯之。其何欣何厌乎哉。稽孔子之现行。实欲立
达众生入不退地。岂非合文殊智普贤行而圆修之
者。学者果于下学上达门中有得耶。虽不问弥陀弥
勒二尊法界可矣。然其法非吾心外法也。其道亦非
夫子一以贯之外之道也。弥陀诚与此土有缘。而尽
虚空界之净土则何可胜数。随缘随愿何所不可。若
论到乘龙御天。安贞应地之易道。则此时正当双林
之既往龙华之将来。而孔宗峙立于其间。弥勒殆收
释尊与孔圣。度未尽之儿孙。而胥度之者。则今日之
奉孔规正。所以植龙华之因。而后日之礼龙华。未必
非竟尼父未竟之志也。幻师于是乎起余不浅矣。故
为之序。


万历岁在丁未春仲之吉书于吴门愓若斋
1488-A¶ 第 599c 页 X74-0599.png
得遇龙华修證忏仪卷第一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世有闻弥勒世尊。龙华说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阁。
听其自然得遇。如视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
知三会所度。先有定限。如初会度者。九十六亿人。
二三两会。各减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愿。必
预于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众生。欲于未来。
身居鸡头庄严之城。日游金色如掌之地。享八万
岁之长寿。玩四大藏之富饶。得与儴祛轮王。诣龙
华。见弥勒。成阿罗汉。證无生忍。于贤劫诸佛。次第
受记者。当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终必定先生内院。
获睹白毫。入不退地。然后随佛下生。度诸同类。此
非一超直入如来地者欤。今依诸大乘经。及法住
记。述此忏法。用结胜缘。惟愿见闻随喜。务劝流通。
弗以人癈教也。


* 第一开发正信
* 第二广求良友
* 第三严持戒律
* 第四发菩提心
* 第五明结坛仪
* 第六礼请三宝
* 第七忏悔往罪
* 第八专诵法华
* 第九三宝福田
* 第十总观兜率
* 第十一别观龙华
* 第十二念一实相
1488-A¶ 第 600a 页 X74-0600.png

* ○第一开发正信

夫如来出世。所说八万法门。皆以诱引众生。出离火
宅。坐白牛车。入佛知见也。自教法东被。大乘根器。棋
布星分。遍树法幢。传佛慧命。方今去圣逾遥。魔军炽
盛。赖有净土一门。流通五浊。心佛并显。苦海津梁。但
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国。见阿閦如来
者。有教生琉璃世界。见药师光佛者。有教生安养。见
阿弥陀等者。此离三界而出三界。名横出三界者也。
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土见三藏佛者。
有教修历别三观。破十二品无明。證十二地(如华严初地至
十地等觉妙觉是也)。生实报土。见舍那身者。有教圆观三谛。顿
破五住烦恼。住首楞严三昧。生寂光土。见毗卢法身
者。此即三界而出三界。名竖出三界者也。有教生兜
率陀天。见弥勒。闻不退法者。此不即。不离。出三界者
也。于戏门类既多。逗机不一。机教有异。非辩。何以标
心。今以弥勒。对他方佛。殊胜略计有四。先约主。次约
机。约主又二。先约一佛。次约诸佛。

先约一佛者。上说横竖二途。诸佛功德。金口亲宣。亦
何优劣。特为弥陀。此土有缘。故龙树等。诸大菩萨。或
造论发明。或以身先众。令人信受。据弥陀经云。过西
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
陀。是知去此娑婆十万亿刹。方是弥陀化境。以佛愿
力。众生善根。弹指可到。实推其量。与此方终远。弥勒
为释尊补处。千佛衣法绳承鹤林示寂。赖是菩萨。种
1488-A¶ 第 600b 页 X74-0600.png
种方便。涤我尘襟。引遇龙华。授与道记。其悲心愿力。
不下弥陀。又现居兜率。与我同在欲界。举头便是。最
近最亲。是为第一殊胜也。

次约诸佛者。众生愿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
佛。化诸菩萨。放光接引。若求生内院。则弥勒菩萨。与
无量天子。围绕亲迎。是为第二殊胜也。

约机亦二。先辩离即之异。次辩见佛迟速。离即者。若
欲求生他土。必须离此火宅。就彼清凉。上根之人。虽
知生即无生。而未證法忍。不无欣厌。况中下者乎。生
内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见界内毫法可
取可舍。是故不劳欣厌。便睹白毫。所以经云。若有众
生不厌生死。乐生天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心身精
进。不求断结。乃至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
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是
为第三殊胜也。

次辩见佛迟速者。西方有九品之阶。上品即得见佛。
其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数劫。然后华开(无量寿佛经说。上上品。生
即见佛。上中品。经宿华开。上下品。一日一夜华开。七日乃得见佛。中上品。华寻开。不说见佛。中中品。七日华敷。
经半劫。成阿罗汉。中下品。七日遇观音势至。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上品。七日华敷。下中品。六劫华敷。下下品。
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即见弥勒。故经云。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礼拜系念。
此人命欲终时。菩萨放白毫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
华。来迎此人。须臾得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
顷。便得闻法。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是为第四殊胜也。
1488-A¶ 第 600c 页 X74-0600.png

是皆释尊苦口劝谕令生兜率。我等若不遵依。如母
在傍。慈爱诚切。其子愚故。视若路人。甘自逃亡。不肯
亲近。母虽诱引。子疾他逝。所谓可怜悯者。是也。而今
而后。凡诸行人。有乘释尊慈力加被发心者。有因阅
弥勒上生。下生。成佛等经。愿生者。有诵法华普贤劝
发品。心生信乐者。应当一心精进。依此勤脩。笃行忠
孝。慈心不杀。度脱一切。我说此人。虽居苦海。本是大
乘不退根器。曾于过去无量无边诸佛法中。种诸善
根。发无上愿。得入此门。入此门故。名法王子。虽处烦
恼。如优昙华。于一念顷。游诸三昧。即此四大。便是药
王。能疗一切八倒苦疾。口发片语。成光明幢。心所思
惟。皆大法聚。不思议藏。施舍无穷。为般若船渡诸沦
溺。文殊普贤。是其胜友。一念发心。登不退位。直超宝
所。不入化城。龙华道场。为唱导首。十方国土。遍供河
沙。成就如来无上知觉。三世诸佛。叹莫能穷。

或谓昔有天亲。无著。师子觉。三大菩萨。相率求生内院。
师子觉先生。竟住外院。不见弥勒。天台智者大师。造
十疑论。因指兜率为难。极乐则易。执为难者。是不知
人性不齐。因缘自别也。如夹山弃教归禅。立登祖席。
玄奘舍性习相。名冠殊方。临济三遭痛棒。悟在大愚。
长庆七破蒲团。捲帘始彻。是皆缘有所关。初非义有
胜劣。是药皆可治病。善医何必执方。所以往生。上生。
皆从厥志。远接。近接。等一悲光。今虽赞述称扬。俾生
信受。逗机设教。理或皆然。若疑此有外院。安养得无
1488-A¶ 第 601a 页 X74-0601.png
疑城。是乃行者自迷。非佛力有差殊也。况外院。疑城。
一皆真慈所化。特使处此。令渐见佛。孰以王舍三亿
之徒。而讥瞿昙耶。或谓疑城有进无退。外院福尽转
轮者。是不知此天有二岐路也。有等众生闻大乘教。
求上生者。第为信根未纯。菩萨悲心。寄生外院。俟其
淳熟。令见白毫。是比疑城。佥云不退。别有一类凡夫
天人。不闻大法。偏修小乘。及外道未到地定。惟冀升
进。不谙无生。如无闻比丘。福尽轮转。若谓安养有九
品之阶。故三乘毕托。兜率惟说不退法门。则位非鸿
渐。得无隘乎。是不知心之妙。土之化也。佛本无生。九
界生故。佛界亦生。是故凡夫。以业感而生。诸佛。以无
缘慈而生。菩萨。以愿力而生。业感之生。不特三恶苦
缘。三善亦苦缘也。无缘之生。不特四土为净土。七趣
皆净土也。普贤为薄荷。畜道即净土。观音为面然。鬼
趣即净土。调达入油锅。地狱即净土。故谷泉禅师涅
槃偈云。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
入地狱。遂叉手立化。是等若垂天之翮。奚鸿渐能拘
之。愿力之生。于安养有九。兜率亦有三也。一有愿有
行得生。如天亲菩萨等(有求生之愿。又有利生之行)。二有行无愿
得生。如章安尊者等。及禅教诸师。不归净土者。多生
此天。三有愿无行得生。如白乐天居士等。凡于释迦
法中。精一戒。勤一行。一念称名者。除百千万亿劫生
死之罪。得生内院。否则。龙华会上。亦得道记。所谓纲
而绝流。何隘之有。古云。要知佛法义。当观时节因缘。
1488-A¶ 第 601b 页 X74-0601.png
所以缘在弥陀。弥勒不得不教生安养。缘在弥勒。弥
陀不得不劝遇龙华。今之人寿至短。劫近刀兵(人寿减将
十岁。刀兵劫起。今人寿当六十。与刀兵劫不远矣)。徵瑞应于石城(万历丙午冬仲。绍兴
新昌县石城山。石弥勒像足生五色优昙华)。人心洽于缁素(人因法末皆慕龙华)。兜
率之教。得不兴乎。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
时示世人。时人自不识。

或谓往生安养。得遇果佛。是称殊胜。弥勒既居补处。
位在等觉后心。望彼弥陀。尚隔一间。何胜有哉。是不
知佛智之难思也。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大智
声闻。不退菩萨。尽思度量。所不能知。且十方诸佛。诸
大菩萨。皆住不思议如幻三昧。互为主伴。度脱众生。
是故七佛祖师。尚称曼殊童子。乐邦补处。孰非正法
如来。净土。秽土。诚实相之空华。大身。小身。乃寂光之
镜像。释迦既称古佛。弥勒独曰新成。当以圣人不思
议幻。破我梦心。则我无始梦心。应时化为无上知觉。
以幻修幻。乃曰真修。请以信归。无劳辞辩。

* ○第二广求良友

世间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乃能
为非常之事。是故如来说最上乘法。是有最上乘之
器以当之。若权小之机。必望涯而退。法华五千之徒。
信不诬矣。所以欲闻龙华之道者。当择大心行人。为
我同愿同行之益友。互相砥砺。则心镜愈明。不复中
踬。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是以药王。药上。世为昆
季之亲。提婆达多。实造释迦之道。雪峰。非岩头终难
1488-A¶ 第 601c 页 X74-0601.png
悟彻。智者。因南岳易得心开。譬夫蓬性曲也。或生麻
中而自直。葛质短也。苟托樛木而布云。若投垂棘之
璧于粪壤。则连城之货必毁。徙芝兰之种于鱼肆。则
袭衣之香亦灭。楞严云。一不清净。众不成就。友道之
难。可不慎乎。法华三昧仪。止许十人巳还。恐人之众。
有不肖者厕焉。今稍宽其数。多则二十五人。为二十
五圆通也。次则为十二圆觉。其有宰官。居士。及善男
子入社者听。亦例数内。独尼。与优婆夷。一不许入。有
愿修者。听于尼寺。尼精舍。自依法结坛修之。

然二十五人。务求其行朴志锐者。不必禅讲俱通。今
之善于讲者。多放浪不羁。入则。恐排搅净众。有善通
于禅讲。尤能虚谨谦光。力修甘苦者。此又为我之上
座矣。

* ○第三严持戒律

器净堪贮醍醐。芽焦不生甘露。照乘之珠。不产于沟
壑。径尺之璧。必蕴于昆岗。况不思议无上善法。不修
尸罗而能荷担者乎。我等生值斯世。魔子群聚。假我
衣服。凌灭正法。作师子虫。若不精持波罗提木叉。何
异彼魔。妄称释子也。故破戒之人。如处覆盆。三光不
烛。白毫普照。非彼所缘。五千大鬼。扫其脚迹。诸天善
人。如避粪秽。善芽焦殒。宿福日消。结火城因。非法王
种。纵使发无上心。如欲鲁而之楚。北辕而南其辙矣。
故上生经是优波离请佛所说。意重戒也。经云。应持
五戒。八斋。具足戒。又云。佛灭度后。四部弟子。欲生兜
1488-A¶ 第 602a 页 X74-0602.png
率天者。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以是义故。特与行者。首约三章。

第一。须于众中。择一腊高德茂。素所信重。曾于菩萨
戒法师前受戒者。与我为授戒师。或于如来降生。成
道涅槃。欢喜日。无论巳受未受。一皆与授十重四十
八轻戒。巳受者。作增进上因。未受者。开正知见。

第二。日日于世尊前。身著千佛大衣。诵菩萨心地品。
一遍。令轻重法相。了然在心。如握贯珠。斯须不失。

第三。自既得戒。复当展转授受无穷。或自与受。或勉
从师。与说持犯开遮深义。俾心开意解。入诸佛位。若
众中无堪作戒师者。得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如梵网经说。有堪作戒师。戒师尤当虚巳自谦。弗倚
师尊。忽诸耆德。必以如幻三昧。彼此交赀。共出生死。
稍执人我。便落群邪。非三昧友也。应于朔望。布萨。二
时受食。或应供之际。一依腊坐。苟越其次。经中所谓。
兵奴外道之法也。有等朝得圆颅。暮躐大僧之上。自
云。我年老大。彼等后生。既违佛制。宜摈黜之。

(所云持犯开遮者。声闻。止持作犯。菩萨。止犯作持。开者。大乘许见机得作。遮者。小乘不许见机。一皆禁止。
此皆备在天台戒疏)。

* ○第四发菩提心

依苦集灭道四谛。发四弘誓愿也。众生常沦苦海。外
道终是苦因者。皆由不知上求下化之道也。不知上
求。则凌人慠物。妄自尊大。不知下化。则惟知有巳。不
见有人。于是广造深愆。坠诸沉溺。轮转七趣。如蚁循
1488-A¶ 第 602b 页 X74-0602.png
环。二乘虽能习空。出离三界。不发心故。为空所缚。所
以菩萨万行。诸佛二严。非彼所有。是故我等欲生内
院。值遇龙华。应发无上道心。廓其方寸。于生死海。作
大宝筏。自渡渡人。彼此共济。经云。若有比丘。爱敬无
上菩提心者。当作是观。是知菩提心。为龙华之要道
也。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昔为凡夫。由发心故。所得道
疾。能发心者。则慈通觉海。悲等含生。曼殊普贤。心精
㳷合。不起本座。垂形万象。四引誓愿者。第一依苦谛
发誓言。众生无边愿度。此未度者。令度也。第二依集
谛发誓言。烦恼无尽愿断。此未解者。令解也。是二大
愿王。名曰下化。第三依道谛发誓言。法门无量愿学。
此未安者。令安也。第四依灭谛发誓言。佛道无上愿
成。此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是二大愿王。名曰上
求。以上求故。折我高心。则无得少为足之嫌。如善财
童子是矣。以下化故。袪我慢心。则无独善之陋。如常
不轻菩萨是矣。仰之。则无法不闻。俯之。则无善不克。
以之入三途。无非净域。推之化十类。总曰亲姻。火宅
原自清凉。结使非今解脱。仗此娑婆竿木。畅我法曲
梨园。或厌苦而翱翔。吾知必无用武之地。故此四誓。
乃诸佛降伏魔军之勇将。破生死怨敌之前锋。烁五
阴昏衢之明灯。具万善功德之如意。是故行者。当于
未入忏前。七日方便。昼夜六时。对释迦像前。然臂。然
指。烧众名香。胡跪合掌。五体投地。内怀喜悦。发殷重
心。目盻金容。意澄不散(首者执香垆众同声白云)
1488-A¶ 第 602c 页 X74-0602.png

南无释迦牟尼世尊。无上正遍知觉。文殊。普贤。诸法
王子。法身常住。佛眼普观。怜悯有情。现为我證。我依
大乘。甚深海藏。普为一切。发菩提心。求生内院。得见
龙华。闻正法轮。亲承道记。愿垂加被令我成就(白巳五体
投地复胡跪。首者一人先唱众和)。

「 无边众生誓愿度
 无尽烦恼誓愿断
 无量法门誓愿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


(或三唱。或七唱。多寡随意。宣四愿毕。齐云)

发愿巳。归命礼三宝(叩首起作三归)
若行者。心欲广发众愿。如法藏药师等者。当依诸大
乘经论。如梵网经之类。自制成文。或于怡山。中峰。王
山谷。诸愿。略加损益。备通巳志。亦可。但不可废前四
誓。前四愿。为诸愿之根本故也。诸佛菩萨。种种大愿。
不过敷演前四而巳。行者既发心巳。诸佛护念。堪入
道场。必使此菩提心。念念无间。心心不忘。即此凡躯。
打成千佛大弘愿海也。

得遇龙华脩證忏仪卷之一
1488-A¶ 第 603a 页 X74-06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