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856a 页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7b 页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
辞使帖延庆寺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记(并史文惠王跋)
上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书(并草庵法师跋)
乞圣旨申礼部公据
三省同奉圣旨
圣旨本州出给公据
四明图经纪延庆寺迹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7c 页 T46-0907.png

曾鲁国宣靖公祠堂记
四明图经纪宣靖公祠
曾相公府延庆寺置庄田帖(并陆薛二知府跋)
晁待制作纪赠法智大师诗序
东京僧职纪赠法智诗二十三首
四明法师受命服门人神照作致语
四明尊者传持为二十九代祖师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国求仁王经疏
纪神照法师悟经王颂
四明门人霅川净觉法师
妙悟法师辅四明作评谤书
草庵教苑遗事纪法智讲贯
记四明门下纂成十类
*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誓辞
院丙申秋七月承旧。越十年经始陈修。己酉
告成。石公勒石。纪之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
来学。二师同心祈佛。永命用休。昭烈山家教
门。既遂攸叙。惧寿不我永。乃嘱院于后贤。
惟善继者居焉。永永相授。非锡于子孙。遂
作戒誓。使无反诲言。乃顾于手度弟子(立诚又玄
本慈本常尚闲德才昙慧昙觉本淳)作戒誓。于是我等小子。咸载拜
受命。二月刻石。存乎不朽。二师称(知礼)。次师
称(异闻)。
** 戒辞
吾惟有惭德。为汝等师无忘在三。咸承攸诲。
吾昔之日受天台智者教观于宝云师门。非欲
兼人受。以自益无何。尚即先师轮下。已有好
学。萃吾左右。虚誉丧实。怅然长怀。既值鹤林。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8a 页 T46-0908.png

爰止。盈十莫容。又观其密迩阛阓。诚非久宜。
遂图此城东南隅。阒若林野。略允乃怀。既而
备历艰关。用图周给。惟念传法。曾无他心。近
以盖葺。有成广袤。兼称臼杵之利。自穷于通。
适好传持。老之将至。往不可补。来宁几何。都
由德薄位尊力少任重。略丧岁月。墓塞我心。
山家妙宗。终何假寄。呜呼吾恨。生匪缘会死。
乖物议。大车兼运。方将待人。吾等要持此讲
处及所集教文。仰给后贤。用永敷训。俾法灯
芳焰分照无穷。法鼓妙音遐震有截。法华若
田若里。涅槃若树若石。梵网勖令建立。大集
美其宣通。吾将藉此微缘。少补传化。汝既吾
党。钦若我言。无匿尔怀。面受斯诲。矧夫我大
师。能仁之制乃尔。攸闻三月迁居。八秽靡畜。
子孙受业。非俗如何应知。四事本给谁乎。苟
明负经戒。师严道尊。将无与汝未来堕焚。抑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兹住处。逮乎改创安施
栋宇。元为聚学。何敢私哉。孺子其明。自往无
忒。今吾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焉。自吾之
后。汝无复视厥居而廞己想。况朝夕处乎。吾
为物主。既已仰给十方。尚非吾分。矧他人哉。
但吾宗大德。备五者无择迩遐。吾将授以居
之。后后之谋咸然。一曰。旧学天台。勿事兼
讲。二曰。研精覃思。远于浮伪。三曰。戒德有闻。
正己待物。四曰。克远荣誉。不屈吾道。五曰。
辞辩兼美。敏于将导。何哉兼讲则叛吾所嘱。
浮伪则误于有传。戒德则光其化道。远誉则
固其至业。然后辩以畅义。导以得人。五者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8b 页 T46-0908.png

备斯德者。戒哉。亦无复居之矣。将挟尔众疑
反吾诲也。畴念尔材。亦使汝后将怀子孙塞
吾贤路。苟其不然。亦使后之人犹吾之授子
矣。终否在兹。终否在兹。小子思之。汝克由吾。
亦克由圣。汝不畏吾言。亦不畏圣人言。圣不
云乎。但惜无上道。终不爱身命。亡躯存法。
合在汝躬。况馀者也。故吾惭所嘱盖微。非自
大其事。吾言乃由汝言也。苟犹不畏吾言。吾
有誓愿。神明照之。灾祥不僣。汝其戒哉。
** 誓辞
沙门(知礼异闻)一心一意异口同音仰白。十方常
住三宝释迦世尊。当来弥勒正遍知者。龙树
菩萨。南岳禅师。天台智者。山门诸祖。各得真
證。无碍道人。梵王。忉利。四镇天王。龙神八
部。主善罚恶。守护塔寺。及五岳四渎正直鬼
神。惟愿各以护法本誓。屈降證明(知礼)等
夙承慈熏。幸值天台智者说證法门。念报曩
缘。竭愚讲训。绵历岁月。唐丧光阴。载眷所
传。俄成断种。今各年逾知命。运近死王。既事
与愿违。空抚膺长恨。刻肌剜骨。宁补前非。今
与手度弟子(立诚又玄本慈本常尚闲德才昙慧昙觉本淳)等。下至系籍出
家一聚眷属。持所住讲院及所集教文。仰给
将来十方传教菩萨。所祈后后遰相传付。以
至无穷。略展诚怀。不辜遗嘱。窃以。如来垂
像。久托鹫山。须达归心。先经祇树。梵王奉
宫。而请说。净名卧室。以兴谈。至于正法住
持。皆嘱塔庙。四依继轨。咸显所居。既法藉人
宣。故人必依处。此处虽寄聚落。颇若山林。西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8c 页 T46-0908.png

造堂。恶世扬法。日藏称如来游止。法华谓是
佛受用。今兹陋室永言通经。仰惟诸佛慈临。
四依哀纳。庶令凡鄙自然庄严永远休光未
来安处。道隆内院化广香城。常得善师。遐聚
贤学。星分法炬。遍照于十方。流布宗乘。绵亘
于三世。常寿不断。妙种益滋。其或恶党凶徒。
将来固占。恃权结势。横见欺夺。废传般若。障
塞行道。我已将此处。奉上三宝。仰给传持。是
人便为固占。欺夺佛受用处。亦是废坏转
法轮处。亦是离间和合学处。此人当得破灭
三宝断学般若。极重罪恶。况复末世。护法为
难。法华骂佛尚轻。不亦传护事重。当愿若我
徒党乃至馀人。将欲占据我传法处。动心则
应时狂迷。动口则失音不语。动身手者。或被
风挛。或遭火烂毒蛇蝮蝎一切侵害恶疮脓
血盲聋瘖哑。肢体阙坏。牢狱怨贼。枷杻刀杖。
恶鬼霹雳。毒药横灾。一切诸难。令其备受。所
有眷属。病恼斗诤。悉亦离散。住我此处。心常
[跳-兆+参]热。如处火镬。所视毒其眼。所闻毒其耳。嗅
尝及触皆成毒害。凡有触向。悉不安隐。
命终当堕阿鼻地狱。成坏转寄。永无出期。未
来馀殃复倍前劫。宁坏我身。宁断我命。宁
破我眼。若坏我形命眼目。终不咒令是人招
斯等苦。若坏我此处。即是断我及一切众
生菩提善根般若种性。亦断智者教观寿命。
亦灭如来遗化势力。以要言之。即是坏灭十
方三世三宝寿命正法眼目。开一切众生三
恶趣门。闭一切人天涅槃道路。此人罪报不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9a 页 T46-0909.png

勿令一念起此恶心。况至毁坏。又愿。国主皇
帝诸王辅相职权主任州牧县官大势力人。
同垂卫护。令得此处永永传法绳绳靡绝。若
我徒党及馀诸恶比丘。或有干执乃至毁撤
此传法处者。愿准涅槃十六大国王大誓护
法。严用折伏。乃至驱令还家。亦愿如彼经文。
过去有王。身命护法。生不动佛国。为彼佛上
首菩萨弟子。护法事重。胜报无穷。下至我
眷属知识。见闻随喜者。但能赞助。光显此传
法处。愿此天众。在在处处。常为诸佛菩萨诸
天圣众。所见爱念。昼夜护持。如彼恶人所得
罪报。我得福乐。复过于彼。彼罪有漏。会有尽
时。我福无为。同虚空性。庄严法界一切有情。
同会菩提及涅槃道。
祖师戒誓。志愿弥深。碑石烬亡。辞存旧本。比
丘(法振)紏率府郭弟子叶(枝荣)等。买石命匠刻
镌。用示见闻。共沾利益。时绍兴五年岁次乙
卯十月吉日。传天台教观住持法孙澄照大
师觉先重立。
** 使帖延庆寺
据本院住持。传天台教沙门(知礼异闻)著状称先
去。至道二年七月内。前两次院主僧(居明显通)舍
此院与(知礼异闻)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智者
教法。安僧修道。自此相次。主持院事。聚诸学
徒。讲习天台教法。经今一十六年。昨为舍宇
颓毁稍妨安众。遂请天台山金文藏院僧觉
圆。募缘重新修盖。今已圆就。见管系帐。屋宇
一百二十馀间。已蒙颁赐敕额旌显院门。僧众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9b 页 T46-0909.png

舍与(知礼)等永作十方住持。即非徒弟继续之
限。常须名德僧继代讲演。不废安众焚修。欲
依准江南湖南道山门体式。永作十方住持。
(知礼异闻)或终身后任。在院僧众并檀越。于本院学
众中。请明解智者教乘。能聚四远学徒。有德
行僧。继续传教住持。或本院全无此德人。即
于他寺及他郡。请的传天台教法备解行僧。
传教住持。并常选请到院听学僧。充主事。所
冀永远安僧。焚修讲演。祝延圣寿。伏虑。将来
徒弟。不悉元舍院宇住持因依。妄有干执。并
恐将来本院。及外处僧讲业不精。但以传天
台教为名。因嘱托权势。求觅住持。乞行止绝。
代代须得素业天台智者教乘。实有戒行学
众。咸愿者。住持此院。继续讲演。所冀常有德
人。流通妙教。上资国祚。广福蒸民。遂于大中
祥符三年七月内。经使衙陈状。乞备录因依。
奏闻天听。乞降敕旨。许永作十方住持长演
天台教法。蒙使衙申奏。况本院徒弟僧(立诚又玄
本慈本常尚闲德才)等。著状称伏睹师主(知礼异闻)经州陈状。
将本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即非
徒弟继续之限。(立诚)等亦愿将此院。永作十方
住持。代代请明解智者教乘。能聚四远学徒
有德行僧。传教住持。常选请到院听学僧。充
主事。(立诚)等各有咸愿。更无干执。伏虑。将来
别有徒弟。不知元舍院宇住持因依。妄有执
占。乞备录情状。一处申奏者。蒙使衙具缘由
体量申奏。当年十月内。准中书剳子。奉圣旨。
宜令本院依久例指挥。寻蒙使帖下僧正司。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09c 页 T46-0909.png

缆供申。据僧司申称。勘会本州。天童山景德
寺。大梅山仙居院两处。亦是十方住持。即依
得上项江南湖南道山门体式。如勘会天童大
梅两处不是十方住持。甘伏深罪者。蒙使帖
下本院。仰依中书劄子内圣旨。并僧司分析
到天童大梅等处。体例施行者。今欲传写圣
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方传教住
持程式。申乞下司。指挥者右具如前。今捡昨
据延庆院住持。传天台教沙门(知礼异闻)陈状。乞依
准江南湖南道山门体式。将此院永作十方
住持。及据徒弟僧(立诚)等六人著状。亦乞将此
院永作十方住持。代代常须明解天台智者教
乘。有德行僧继续传教住持。州司寻于大中
祥符三年八月十一日。具状申奏。乞降敕命。
指挥至当年十月十八日。准中书劄子。奉圣
旨。宜令本州依久例指挥者。遂具录帖延庆
院。仰一准中书劄子内圣旨。指挥去讫续于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内。又据经(知礼)等经州著
状。称虑。将来别有徒弟不悉事由。谓依别院
徒弟继续。体例妄生干执。有妨名行僧传教
住持。乞再录因依闻奏。明降敕旨下本院。永
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者。州司缘已曾
申奏。明准圣旨指挥讫。遂具备状帖。僧正
司仰详中书劄子内圣旨。疾速分析。久例具
结缆。文状供申。续据僧司申。今捡本州天童
山景德寺。大梅山仙居院两处。亦是十方住
持。即依得上项江南湖南道山门体例。如勘
会天童大梅两处不是十方住持。即甘深罪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0a 页 T46-0910.png

降圣旨。并此来僧正司分析。到天童大梅两
处。体例施行去讫。今所再据沙门(知礼异闻)著状称
欲备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
方传教住持程式。乞降指挥等。事事须帖延
庆院。仰详圣旨及前后使帖指挥。备到僧正
司。分析体例。任便施行。勿至有遗。大中祥符
四年七月十七日帖。
观察推官邵(押)大常博士通判军州事
成(押)
太常博士知军州事康(押)徒弟僧(尚
闲)句当树立
绍兴二十六年岁次丙子十二月一日住持
传天台教观赐紫觉云大师(智连)重立
*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记
将仕郎守大常博士通判军州兼同
监市舶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石
待问撰
若夫有生之生。肇自无始之始。因缘妄想汨
没真如。往来于地水火风。合散于梦幻泡影。
爱河浩浩。贯三界以周流。尘网恢恢弥大千
而洪覆。厥或渐修祇劫。顿悟刹那。杰出此涂。
径到彼岸。变三十二具足相。化千百亿妙色
身。普为一切心。广陈一切法。荫慈云于火
宅。尽遣炎凉。揭慧日于昏衢。咸令夜晓者。其
唯大雄氏而已乎。在昔周鲁二庄之时。我教
已显。爰逮汉晋两明之后。吾道弥尊。莫不法
法相传心心相继。世无惭德。代有能仁。由是
观之则像教之兴。其来久矣。梵宇之设。庸可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0b 页 T46-0910.png

谋新之所作也。座主俗姓金氏。世居鄞江。七
岁出家。于州之兴国寺。洎进具从宝云通法
师。受天台智者教。是教也。广大悉被。微妙甚
深。全兼六度之功。尽得五时之味。义无幽而
不显。理无隐而不彰。修之。止而念。念不差。
斯之谓定力成矣。然后烦恼可断也。习之。观
而空。空不滞。斯之谓慧解发矣。然后菩提
可證。是以勤而行之。应堕恶道者。罪业即为
消灭。守而勿失。种诸善根者。功德不可思量。
座主二纪之馀。一志于此。探赜索隐穷理尽
性。可不谓勇猛精进者欤。用能博极三乘周
知四谛。六尘不染。五蕴皆空。甫乃吹大法螺。
以警群迷。击大法鼓。而袪众惑。故得缁流蚁
慕信士骏奔。有若鳞宗龙而羽宗凤也。先是
此院缔构年深。颓毁日甚。思得能者从而兴
之。众议所归。得请为幸。粤以至道三祀。乃与
馀杭素所同志息心异闻。乘召而至。勠力而
居。一之二之岁。姑务经营。供其乏困。三之四
之岁。肇兴法会。要结檀那。五之六之岁。亲制
疏文。训释精义。加以靡昼靡夜。或讲或忏。是
以必葺之事。未暇矢谋。以日系时。方议改作。
适值丹丘寿昌隶业苾刍觉圆。亦欲发心愿
言陈力。座主乃口传方略。指授规模。谈树提
伽。以过去之因。说伊蒲塞。以未来之果。卒使
悭贪易虑。结良缘而尽欲居前。喜舍励精。施
净财而唯恐在后。一方响应。千里悦随。玉
帛珠金。无胫而能至。楩楠𣏌梓。不召而自来。
公输之削墨靡停。匠石之运斤弗辍。如是焉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0c 页 T46-0910.png

丽。金碧交映。玉毫增辉。先佛殿而后僧堂。昭
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于事焉。节棁并
施。楹角咸刻。梁螮蝀而双亘。瓦鸳鸯而并飞。
复道连甍。洪分蔽日。长廊广庑。䆗窱来风。游
之者误在于化城。住之者疑居于幻馆。轮
奂之盛。莫之与京。而又此邦异乎他群。列
千峰于城上。止在檐前。走一水于廛中。才
流槛外。地居形胜。天助幽奇。门开而紫陌相
连。路僻而红尘不到。庭除冉冉坐对闲云。苔
榭时时卧闻幽鸟。夫如是。亦何必乘杯访道。
振锡游方。登涉于耆阇崛山。揭厉于阿耨达
水者哉。待问通守竹符函亲松柄。会兹胜概。
告厥成功。承列疏以见贻。遂抽毫而为识。非
敢广徵释部沾取文声。第庶几他日为莲社
张本焉耳。时大中祥符二年岁在己酉四月
六日立。
昔有通法师。负大才识。远自三韩来。依中国
求佛法大要。于是尽得天台止观之义。得法
弟子。
四明法智尊者。与天竺慈云法师。二子青蓝
冰水。能广其师之道。大兴天台一宗。直与智
者并驾争驰。一时名士。如杨文公王冀公曾
鲁公。相为师友。可谓盛矣。惟法智主明之保
恩院。其后锡名为延庆。乃请于朝。永为天台
教肆。所被敕文。与保恩院记旧有石刻。昨更
兵火扫地不存。今住持觉云连公。道行高卓。
希踪往轨。力访遗本。得之俾学徒戒。夫再刊
诸石。工讫来丐数语。取信后世。余嘉其能不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1a 页 T46-0911.png

吉。真隐居士史(浩)跋。
* 上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书
(知礼)启。揆日祷圣。涤砚熏毫写意。上闻知府
学士。伏念。(知礼)夙缘熏习性。好天台智者所
说法门。故讨寻其意。讲说其文。如解而行。
不閒寒暑。忍苦忘劳。于今四十馀载。盖知此
教。解圆行顿。理观事仪合一。而进趣于解脱
之门。可保任矣。切睹传此宗处。讲训。聚徒。乃
勠力募缘。建造兹院。仅得成就。永作十方住
持。传演天台教法。此事虽遂。且阙蔬园。乃
俗父经公。传付本户地段数百馀丈。与常住
种植。逐日供僧。且免他求。实匪无厌虑。恐将
来不知之辈。忽有词讼改更。恭乞学士。以
洞达之心。为禅教之主。流布多艰。许赐闻奏
天廷委达相府。然非受人舍施。亦非买置田
园。乃是俗父授于男。不违条制。乞降敕命。俾
此园地永在伽蓝。(知礼)礼像持经。心祈口祷。
特为园事年深。果值学士行春。俯垂异顾。必
期。此际克副愿心。切望。台慈念(知礼)苦行忘
形为法特施巨力构此胜缘。(知礼)一日遂心。万
死无虑。书不成字。语不成文。的写恳诚。不避
荒拙。干冒威重。不胜悚惧。(知礼)启上。天圣三
年八月十五日。
昔法智大师作此书。求置后园地段。作今院
宇建立基趾。其言恳至。其书勤劬。慕在兴隆
广兹形胜。(道因)收藏有岁。惜其遗踪。恐未及
见闻。刻之坚石。时崇宁元年壬午润六月望
日。比丘(道因)立。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1b 页 T46-0911.png

* 乞圣旨本州申礼部公据
明州准行在尚书礼部符。准都省批送下。敷
文阁学士左朝请郎知明州军州事提举学事
莫(将)状。窃见本州延庆寺。系传天台教法。至
道二年。创为十方。寺宇宏壮。学徒奔凑。传演
不绝。真宗皇帝。尝遣使至寺。命僧(知礼)修治
忏法。太子少保赵(抃)。作(知礼)行业记。具载其
事。昨经兵火之后。此寺幸存。数年以来。尽为
见任官及寄居官。拘占指射。作住止处。便
为己物。转相贸易。不容僧徒居止。佛像毁坏。
杂秽侵扰。不成福田。及在州广慧院报恩寺。
旧系禅林。在州城下。唯有禅刹两处。系熏
修祝圣之地从来。开启祷散。圣节道场。并在
广慧院。自经兵火焚毁后来。虽得数间小屋。
亦被拘占。僧徒不敢营造。将自到任擘画屋
宇。尽将两寺寄居之家。迁出责令本寺修葺
殿宇。鸠工聚材。凭藉众力。渐已成就。僧徒日
兴禅教。仰赞皇图。祝延圣寿。除报恩寺已有
圣旨指挥不许拘占。外所有。延庆寺广慧院
伏望。钓慈特为敷奏。专降指挥。不许诸人
指占居住。庶几。古迹名蓝。不致堕坏。永为福
田。谨具申尚书省。伏候钓旨。后批三月二十
四日。送礼部行下本州。一面措置施行。明州
主者。一依都省批状。指挥施行。须至行遣
右出给公据付延庆寺。仰收执永为照会。绍
兴十四年四月日给。
左文林郎观察推官刘(押)
右儒林郎节度推官刘(押)
右朝奉郎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贾(押)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1c 页 T46-0911.png

右朝请大夫通判军州主管学事钱(押)
右中散大夫通判军州主管学事凭(押)
敷文阁学士左朝请郎知军州事提举学事
莫(押)
* 三省同奉圣旨
行在尚书礼部。准绍兴十四年三月二十四
日敕。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知明州莫将
劄子。窃见本州延庆寺。昨经兵火之后。此寺
幸存。数年以来。尽为见任及寄居官。拘占指
射。作住止处。不容僧徒居止。佛像毁坏。杂秽
侵扰。及本州广慧院。旧系禅林熏修祝圣之
地从来。开启祷散。圣节道场。亦被拘占。所有
延庆寺广慧院伏望。特降指挥。不许诸人指
占居住。庶几。古迹名蓝。不致堕坏。永为福
田。降指挥三月二十四日。奉圣旨。依奉敕如
右。牒到奉行。前批三月辰时。付礼部施行。仍
关合属去处。已符本州施行去讫。切虑。前
符未到。须至再行。符下明州。主者候到详此
及已符。事理一依敕命。指挥施行。仍关合属
去处。符到奉行。绍兴十四年四月日下。
守当官吕(亨)令史阎(守通)主事赵(永坚)监
尚书六部门兼权(押)祠部郎中(阙)
* 圣旨本州出给公据
准行在尚书礼部符。准绍兴十四年三月二
十四日敕。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知明州
莫将劄子。窃见本州延庆寺。昨经兵火之后。
此寺幸存。数年以来。尽为见任及寄居官。
拘占指射。作住止处。不容僧徒安止。佛像毁
坏。杂秽侵扰。及本州广慧院。旧系禅林熏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2a 页 T46-0912.png

拘占。所有延庆寺广慧院伏望。特降指挥。不
许诸人指占居住。庶几。古迹名。蓝不致堕坏。
永为福田。候指挥。三月二十四日。奉圣旨。依
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三月二十六日辰
时。付礼部施行。仍关合属去处。明州主者。一
依敕命。指挥施行。仍关合属去处。须至行遣。
右出给公据。付延庆寺。仰收执永为照会。绍
兴十四年四月日给。
右文林郎观察推官刘(押)
右儒林郎节度推官刘(押)
右朝奉郎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贾(押)
右朝请大夫通判军州主管学事钱(押)
右中散大夫通判军州主管学事凭(押)
敷文阁学士左朝请郎知军州事提举学
事莫(押)
* 四明图经纪延庆寺迹
延庆教寺。在县南三里。旧号保恩院。晋广顺
二年建(石晋无广顺年号。此误矣。乃郭周广顺二年尔)。皇朝大中祥符三
年。改为延庆院。绍兴十四年。改赐寺额。寺
有十六观堂。事见净土院记。僧(知礼)字约言。
四明人也。俗姓金。初父母以嗣息未立。相与
祈佛而妊。洎生因以罗睺罗名之。骨状英粹。
在童龀间。不类常儿。七岁丧母。誓欲出家
以报罔极。父异之不夺其志。师事兴国寺
(洪选)。十五受具。专探律部。二十从宝云(义通)师。
学天台教法。秉志坚确。胁不沾席。四方学徒。
闻其名者。重趼而至。户外之屦常满。日本国
师。亦以其徒来询法要。礼先住承天。至道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2b 页 T46-0912.png

加礼异。天禧元年。谓其徒曰。半偈忘躯。一句
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况去佛滋久。慢道
者众。吾不能捐舍寿命以警懈怠。则无足言
者。于是结十僧。修忏法。约以三年共焚身。时
内翰杨(亿)都尉李(遵勖)。素闻公道价。望风推
挹。是时有诏紫衣寻赐号法智大师。皆二公
论荐之力也。及闻遗身。杨公遣书络绎。确
请住世。太守李(夷庚)恳请尤勤。不得已乃止。
故其没也。有式师作诗悼之。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祇一僧。其为时贤推重如此。天圣六年
正月五日。跏趺而逝。涉日既久。开龛如生。及
阇维获五色舍利无数。嗣法者多。礼之行业。
详见胡(昉)所撰塔铭。
* 曾鲁国宣靖公祠堂记
天圣中高祖楚公。为四明守。曾大父曾宣靖
公。毓德侍下人未知之也。尝欲至延庆寺前
一夕主僧(知礼)。梦神告之曰。相国来宜迎待
之。旦以戒阍者。有顷而鲁公至。礼耸然惊异。
以梦告。且曰。后贵愿无忘也。太夫人闻而喜
曰。信尔吾当悉奁具以报。及大拜乃践初言。
既买田辟屋。又请诸朝。岁度其徒。于是延庆
遂为望刹。图鲁公像。而祠之惟谨。呜呼亦已
异矣。(愭)闻之。王公大人。得时行道。利泽及于
天下。勋名表乎后世。是皆超诣真乘。證登
果位。以愿力故。来应世间。宰官之身。随赴而
见。鲁公之载诞也。太夫人梦。老僧被帏而入
寝。而子生。庆历八年。以知制诰衔恤。而归
乡。僧(元达)附舟至钱唐。闻天竺之胜。往瞻礼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2c 页 T46-0912.png

问曰。上座从曾舍人来耶。舍人五十七岁。入
中书。上座其年亦受师号。才分袂已复不
见。后如其言。端明蔡公(襄)守钱唐时。以其灵
异。表闻于朝。赐号灵感观音。徽猷阁直学士
李公(弥逊)。尝为之记。盖天之生贤。必以其道
德纯备出类拔萃。而后付之。圣主相与谋谟
都俞。以植宗社无疆之福。真所谓有相之道
者。神而告之。理自应尔。然则历相三朝。决策
定计。底于成绩。为一代宗工。而光明硕大。不
可跂及。岂偶然也哉。前志所传。如纱笼等事。
殆不足道矣。(愭)愚不克肖。凭藉世德。兹以舶
事。祇拜祠下。周旋登降。肃然有闻。而旧无纪
叙。大惧湮没。敢摭其实。列之于石。以告来
裔。绍兴三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曾孙右朝
散郎提举两浙路市舶赐绯鱼袋(愭)谨书。
* 四明图经纪宣靖公祠
皇朝故丞相鲁国曾宣靖公(公亮)。祠堂在县南
三里半延庆寺。按天圣中楚国公(曾会)。守明
州。丞相方毓德侍下。一日游延庆。而主僧法
智大师(知礼)。夜梦伽蓝神告之曰。翌日相公
来可恭迓之。(知礼)异其事。戒阍人。以来者告。
已而鲁公至。礼以梦告。鲁公曰。乌有是哉。然
默记于方寸。至大拜而以(知礼)之梦为然。于
是请于朝。置田辟舍。大启法席。延庆之名。始
播于天下。寺僧图其像。而祠之。碑碣具存。
* 曾相公府延庆寺置庄田帖
曾相公府契勘本府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知
礼)。夜梦神者报云。来日相公入院。出门将迎。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3a 页 T46-0913.png

母。次同谒见法智大师。相接从款。果应此梦。
当为檀信送供于此院。自蒙圣朝御用宰执。
家母不爽此愿。置买庄田于明州鄞县清道
乡。或存则为保庆平安。或化则为追远讳日。
永永羞设。年年不废。家母遗言。所置不多。贻
远子孙。次第置买。添归常住。永远供僧。乃存
亡获益俾。令根深条茂源远流长者也。今复
思之。立身之本。莫大于孝。孝莫大养生送死
谨终追远。故凭延庆院主首。体此元意。羞设
不令有违。所有二税。作本府送纳。仰依限送
纳官司。不许少欠尺寸升合。贵得此田此供。
利无穷者。右给付延庆院。主首执照。仍付子
孙通知。天圣三年三月日押给。
政和戊戌岁。先大夫倅四明(沅)时为儿童。一
日随侍遇今之延庆。见其法席之严听徒之
多。展钵铺单。堂中几数千指。是时(沅)心窃
语曰。此非内有大导师以传持教观。外得大
檀施以延供十方。恐未易崇盛如此。退见主
僧方知。法智尊者。有神人感梦之异。因出大
丞相宣靖曾鲁公舍庄帖文伏读惊叹。此所
以见延庆教庠为二浙之冠也。自后寺经虏
火。焚毁几尽。前后更三住持。未能兴起讲席
亦从而废阙。最后有圆辩尊者。专以法智宗
旨。开导后学于永嘉之资福。先大夫因其徒
之有请。遂力赞其事于州将。以挽其来。未
几讲堂洞开杰。阁雄屿。修廓绀宇。焕然一新。
四方学徒。抠衣于函丈者。若云蒸雾集。讲席
遂复改观如曩时。至此不特知法智愿力之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3b 页 T46-0913.png

讲主。实圆辩之的嗣。观行兼修。宗说俱到。一
日见过且言。本寺舍庄田。帖旧有碑刻。今
不复存。欲以旧所得本再砻诸石以传不朽。
且欲(沅)书其后。若夫立身之本。莫大于孝。此
鲁国公之付嘱也。二税所输。毋令失时。此
鲁国公之垂训也。凡我缁徒。宜守毋怠。至于
庆均存没徼福西乾。乃知今判部尚书。以忠
诚受圣知。以勋业致褒显。班联八座。宠冠一
时。则知。根深条茂。源远流长。大丞相鲁国公
之遗训。至是若合符。云是可书也已。右朝散
郎新权知舒州军州事陆(沅)跋。
(居实)闻。如来或现宰官身说法。佛法付嘱国王
大臣。此二语本即一事。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使国王大臣夙根非佛。谁肯出力主张。大丞
相宣靖鲁公。因法智师夜梦有验。舍田入寺。
植无穷之利。此大事因缘(居实)窃以谓。唯佛
知佛。以心印心。大丞相与法智。即非两人故。
是梦是觉。如镜照形。初非妄想。此田此供。如
人赡家。不自为功。今判部尚书。乃大丞相之
孙。膺国重任为计相。凡所以裕民足用调度
得宜。一本之慈祥仁厚。有毫发不便乎人。必
极力经济。在佛法为方便利他三昧。乃得大
丞相心传家法。不日大用识者必谓。鲁公复
生。而法智具在。今延庆讲主亲公。宜自承当。
庶几。大臣与导师。相表里。繇此灯灯相继云。
右承议郎新差权发遣兴化军主管学事薛(居
实)敬题。
* 晃待制作纪赠法智大师诗序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3c 页 T46-0913.png

今天台教观之徒。称四明尊者。追配古人。其
言为国中之法也。可谓盛矣(说之)自北方来。
闻而异之。究其名氏。是谓法智礼公。于是乎。
矍然加叹曰。此我高祖文元公与杨文公。之
所称者欤。我虽昧夫天台之学。未读法智所
著之书。而固已得其人矣。既而法智三世孙
明智立公。视以高僧(简长)等纪赠诗二十三
首曰。吾祖法智。得名凛然至今者。盖有所自
矣。当是时。翰林主人晁公杨公。所贻之文。既
已流传矣。其辈行中声名人。篇章之美。又如
何哉。然是诗吾祖法智。初不自有之。乃落于
杭州式公。不知其历几岁。凡传几何人。而
复归于法智之旧室。亦可叹也。已将移于石。
愿得以序之(说之)窃以谓。法智远处身于东
海之陂。而名声振耀京师。既久而弥隆。其颂
德辞翰。虽散而复合。亦可以为修德之劝也。
后有揽者。其所感可胜言哉。乌虖景德祥符
之风。此亦非其躅欤。政和元年十一月庚申
十三日。朝请郎监明州船场飞骑尉赐绯鱼
袋晁(说之)序。
* 东京僧职纪赠法智诗二十三首
** (简长)启谨成声诗四十言寄赠四明延
庆礼公上人伏惟釆览
右街鉴义译经證义兼缀文同编
修笺注御集知印大师赐紫(简
长)上
「 片石焚香坐
因怀岳寺秋
高人双树下
净业几生修
宝钵窥枝鸟
铜瓶蛰海蚪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4a 页 T46-0914.png

应许谢公留(师久积素行早誓捐躯今鳌长贰乡三复恳留方然其请)」
** 四十字诗寄四明礼公导师
译经馆證义同编修笺注
御集慧观大师(行肇)上
「 众缘留住世
喜见几生身
猊座扬金石
宵庭立鬼神
斋窗时过鹿
禅径不知春
江上传灯者
谁将继后尘(诏下注御集之岁中秋二十有八日书)」
** 谨成律诗寄四明礼公法师
笺注 御集慧照大师(希白)上
「 此生已约云山老
孤格宁饶雪月清
池静半暄吟草细
堂空初霁讲华轻
林浮积霭沈香炷
泉滴阴崖杂磬声
翻念观光归计晚
咏诗先寄社中名」
** 五言四十字寄延庆礼公道人
净慧大师(慧崇)上
「 四明遥在目
霁色露层崖
龙作人听讲
神为客施斋
松风鸣铁锡
石霭湿棕鞋
老病空相忆
多惭请益乖(诏下笺注御集之年季秋月自书)」
** 谨吟四十字诗奉寄礼师教主
译经證义同编修笺注
御集赐紫(义贤)上
「 重城摇落迥
东望杳无穷
溪信年来绝
山心夜未空
静思分禁月
遐听极霜鸿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4b 页 T46-0914.png

机忘道即同」
** 诗四十言寄赠四明教主礼师幸惟釆览
雪苑左街讲经论文章应制
笺注御集赐紫(鉴微)上
「 岛寺鲸波匝
真修古亦稀
晨齐禽睇钵
夕讲月生衣
炉静檀烟直
龛遥烛影微
何当浮桂楫
江上共忘机」
** 谨吟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公法主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赐紫(善升)上
「 佛旨妙难敷
唯师解益殊
讲长销海日
名逮动天都
涤钵秋潭净
开禅晓磬孤
几怀云外趣
寒梦过重湖」
** (遇昌)启谨吟七言四韵律诗一章攀寄四
明礼师教主不弃斐然恭惟釆览
上都左街应诏笺注御集赐紫(遇昌)上
「 雨霁遥空木落时
危亭南望倍依依
白莲旧社人离久
丹阙经年信去稀
入观夜堂江月满
挥松秋殿昼灯微
林中自有吾庐在
请益终期海上归」
** 谨吟律诗一章奉寄四明礼师教主
雪苑讲律赐紫(崇古)上
「 净社依云窦
仍闻久趣真
灵文演长夏
妙义解何人
海月生吟夜
岩华落定春
遥遥应念我
衣满六街尘」
** 谨吟四十言拙诗寄赠四明讲主礼师
东京左街讲律文章应制同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4c 页 T46-0914.png

「 海峰丛寺近
静境背浮嚣
道自随名远
年应逐讲销
夜窗评疏烛
晓岸放生桡
几动耽吟客
相亲梦去遥」
** 拙诗寄赠四明延庆礼公导师
上都应诏笺注后集僧(希雅)上
「 掩关名目远
鲸浪阻相寻
罢讲唯澄虑
孤峰秖此心
兽烟秋榻静
蓬漏夜堂深
尽仰鄞江上
清风继道林」
** 诗寄四明礼公法师伏惟釆目
东京讲经律文章应制
笺注御集沙门(无象)上
「 半世江城住
群迷久质疑
行深同劫鍊
誓极把身遗
犀柄风生远
猊台目下迟
鳌宫屡飞简
留作教中师(今翰长洪农贰卿闻师有捐躯之誓故发简书请留住世乃有此句)」
** 谨吟律诗四十字寄赠四明礼师法主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沙门(显忠)上
「 海寺经年讲
随缘道更淳
澄心长在观
为法欲亡身
松韵秋深冷
山光雨霁新
几思清净境
早晚遂相亲」
** 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师道人
东京左街讲经文章应制同
注御集赐紫(尚能)上
「 昔年惭不识
今日羡仍频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5a 页 T46-0915.png

谈空聚远人
龛灯孤敌暗
庭柏瘦无春
渐老思山甚
相逢会有因」
** 谨吟五言诗一首奉寄四明礼公大师
内殿赐紫笺注御集演法沙门(普究)上
「 见说忘机久
逢人道懒评
杜门庭树长
瞑目雪髭生
松帚粘云碧
沙泉蘸月明
鄞江终待去
秋共看峥嵘(时年七十 六岁自札记)」
** 谨成四韵五言诗一首奉寄四明礼公大
法师
笺注御集赐紫(清达)上
「 不得四明春
高风自有邻
参禅岭南客
传教海东人
老忆青山遁
闲忘白日频
何当同看雪
松火夜相亲」
** 谨吟拙诗寄赠四明礼师法主
笺注御集赐紫(秘演)上
「 古疏传深旨
清流照瘦颜
四方来问道
半世不离山
养鹤怜终洁
看云许共闲
仍闻焚幻质
几欲别人间」
** 吟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公法师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赐紫(永兴)上
「 挥犀宗智者
围石继生公
阙下宁关梦
林间自了空
秋期思社客
夜观动魔宫
发咏凭危阁
幽怀极甬东」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5b 页 T46-0915.png

** 谨吟声诗寄赠四明教主礼师伏希披览
是幸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沙门(清远)上
「 观深知有證
经岁掩重扉
道外独行化
区中久废机
涛声喧讲席
树色冷禅衣
况作吾宗主
谈高似二威」
** 诗一章寄赠四明礼公上士
上都应诏笺注御集僧(文倚)上
「 鄞江师独步
遥仰在峥嵘
拥衲疑云重
休粮觉体轻
讲高清誉出
行苦白髭生
圣代修僧史
须留万古名」
** 五言四十字诗寄上四明礼师法主
应制笺注御集僧(继兴)上
「 修真依净社
幽致绝纤埃
尽日冥心坐
诸方学者来
杉松围讲石
猿鸟立生台
却忆重寻处
扁舟泛月回」
** 谨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公法师
苏台讲僧(子廉)上
「 秋色惹禅襟
凄凄思远吟
去鸿迷极浦
落叶满荒林
雪窦频怀梦
鄞江寒月侵
仍闻莲社久
讲说祝尧音」
** 谨吟五言一首寄赠四明礼师教主伏冀
慈览
雪苑僧(择邻)上
「 寺枕沧溟上
门长掩寂寥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5c 页 T46-0915.png

讲彻兽烟销
入槛泉声细
当轩岳色遥
何时会重席
南望路迢迢(庚申岁秋季月望日书)」
* 四明法师受命服门人神照作致语
「 弥天才笔洞悬河
独步当年解义科
国士听经春梦少
江僧从化昼禅多
半千衲子传新钞
积代宗师解旧讹
只恐吴皇命同辇
妓人无处献笙歌」
* 四明传持正法为二十九代祖师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唯迦叶。其
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既有
是三。孰可阙一。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
子比丘。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
著大论。译传东土。在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
證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凡十日而證。再
传隋天台智顗大师。十有四日而證。于是乎。
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质其宗
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离数而有三
千。即经而专观心。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
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皆为法华。其为迦叶
文殊阿难。皆吾祖师。天台实传唐章安灌顶。
章安传缙云智威。缙云传东阳慧威。东阳传
左溪玄朗。左溪传荆溪湛然。至荆溪而后。智
者之言。悉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于正。其为
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荆溪传天台行满。
满传广脩。脩传物外。外传梁元琇。琇传周清
竦。竦传有宋羲寂。寂以上皆在天台。晚传四
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6a 页 T46-0916.png

台之门。犹诸荆溪。四明传广智尚贤。广智初
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智其传
神智鉴文。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
炬。以继广智之明。若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
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其师神智。而资忠者。
曰明智中立矣(见明智法师塔铭。晁待制说之作)。
*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国求仁王经疏
有宋之初。台教乃渐杭海入吴越。今世所传
三大部之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
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
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
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
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
念无以息龙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
智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所。读诵以归。不幸
二僧。死于日本国矣(此文见晁说之所作仁王经疏序。此疏虽非本真而此说不
可亡矣)。
* 纪神照法师悟经王颂
师讳(本如)昔在延庆法智轮下。一日上方丈。请
益经王之旨。法智曰尔。为我作三年监院。我
却向汝道。神照依言。果三年办事。持上咨问。
忽被法智大喝一声。师豁然开悟有颂曰。处
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
思量。师既得道。即法嗣四明。自后开法台城
东掖山。为白莲之鼻祖矣。
* 四明门人霅川净觉法师
师讳(仁岳)霅川人也。在妙龄时。闻法智大兴台
教于四明。于是负笈而来。将渡水月桥。遂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6b 页 T46-0916.png

桥。法智异之。待念尤厚。即与方丈东舍居焉。
师虽白昼。而杜诸窗牖。藉膏兰以偶寻绎。以
故屋壁栋梁皆如墨也。至于乡邦书来。未始
启读。悉投之帐阁中。一日为众分卫。坐舟楫
间。方舒足。豁达自得。若在空。然舟樯为之损
折。既居之有岁。而与师针钵相投。筌蹄尽举。
每有疑则撷大屧阅大钥。而上请益。见者弱
之。时钱唐有庆昭法师。开光明玄义。略去观
心之文。师辅四明。撰问疑徵之。四明著妙宗。
润公撰指瑕非之。师作抉膜以解焉。四明建
消伏三用。润亦签疑鄙之。师作止疑以止之。
四明撰指要。谈别理随缘。或者构难。师作十
门析难。以辨之。师后与广智。辨观心观佛。求
决于四明。四明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
依正。双收二家。师闻之且不悦也。既而四明
开张身量大义。师作十谏以谏之。四明不获
已。作解谤解焉。一家户牖。既成龃龉。师逐拂
衣还西浙。又上四明雪谤。著三身寿量义三
千等书。其道遂与四明。偕不同矣。余尝闻诸
永嘉曰。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
是山僧骋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四明霅川
之论。其殆是矣。后贤当更审之。
* 妙悟法师辅四明作评谤书
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后上雪谤。以雪
身量增减二谤之愆。当是时。四明晚景逼于
有疾。令门人读之太息也。既而四明归寂。此
书不复答。霅川时住灵芝而绐之曰。只因难
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此语由来口播。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6c 页 T46-0916.png

六句。大节确乎不拔。已见妙宗料简解谤一
书。其雪谤之来。愈彰转计之失耳。虽然彼或
有诸文义。续有妙悟法师评谤书。而辨析之。
妙悟尝住秀州胜果。解行高妙。大有灵异。具
见吕益柔所作塔记。师即雷峰广慈之法子。
四明之嫡孙尔。尔时霅川声驾。未易酬对。而
师辄陈述之。可见矣。书之略曰。希最谨修书。
拜于崇福讲主。虽居咫尺。请问尤疏。但切翘
勤。莫遑利见。近睹盛制雪谤书。所谓救生法
二身。雪增减两谤者也。此书一往可观。再研
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犹自冰执。今据吾
祖之格言。以评阇梨之误说等。然此一书。虽
有传写之本。而未尝刊刻。凡曰义学。欲了山
家此道建立终始者。当悉披寻之。
* 草庵教苑遗事纪法智讲贯
全三学。法智门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业录。
其间言。法智传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讲七八
遍。摩诃止观五遍。其馀小部。或讲十遍。以至
不可得记其数者。时人语曰。法智讲经。明觉
颂。慈云谈辩。梵才诗。夫如是法智。真讲经
者也。近世号讲者。十载有一部未终者。安在
其能七八至不可胜纪耶。或谓余曰。古今不
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说。须入时。余对之曰。
大凡学道直须远追古人。若里巷儿女辈。
结束粉饰。当入时也。此痴人何足与语。
* 记四明门下纂成十类
类集之兴。盖备学者看读得其要。始者自仁
首座听法智之讲闻援引之多。遂录其文。以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 第 917a 页 T46-0917.png

足成其七。后得仙都聪师钞。以为十。又佛慧
才公。重新增葺。复有吉公再加铨次。于玄句
止观。参以三大部记洎净名光明等疏。并益
以记钞。其繁者削之。略者补之。首尾五师。修
治方为善本。昔广智法师。尝示众曰。类集之
行。得失相半。得在学人探寻知其要意。失在
忘其本文义势起尽。文外当更推之。不可但
谓秖此耳。矧今之日。四方教肆。多尚点读斯
文。岂不失于元本唯求枝叶者乎。但教典不
有之处。或得于是。庶可朝暮温故知新不唐
学问也。果由此而识大辂。固不当以椎轮为
贵矣(此文即古板类集序今附此。行欲使学者知所因也)。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