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37-B¶ 第 588a 页
金刚錍释文卷下
荆溪尊者湛然撰六梦居士虞淳熙订
天台沙门时举释二华居士施浚明阅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仆于昔所闻仆初闻之乃谓
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
若其然者仆实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
有无岂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
谓此以为无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仆乃误以世所
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自从文初立义乃至四十六问所立之义善符经
宗灼然异仆于昔所闻无情无佛性也仆初闻者
即初前来不觉寱云无情有性如此则今所闻与
昔所闻硕异所以惊骇初闻之时将谓一草一木
一砾一尘各各自有一佛性修自修他从因至果
各各具足缘了二因佛性若其然者仆忝寻释教
薄究根源实不忍闻斯义何者且如草木春生夏
长秋凋冬落生灭不止尘砾随其成住坏空有无
若谓无情有性者非但不能修因得果亦见佛性
有生灭耶世人皆谓此之草木等为无情故曰无
情不应有性今闻仁所立义乃约惟心体具三无
差别而明无情有佛性故今悔云仆乃误以世所
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余曰子何因犹存无情之名客曰乃仆重述初迷之
见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
荆溪尊者湛然撰六梦居士虞淳熙订
天台沙门时举释二华居士施浚明阅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仆于昔所闻仆初闻之乃谓
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
若其然者仆实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
有无岂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
谓此以为无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仆乃误以世所
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自从文初立义乃至四十六问所立之义善符经
宗灼然异仆于昔所闻无情无佛性也仆初闻者
即初前来不觉寱云无情有性如此则今所闻与
昔所闻硕异所以惊骇初闻之时将谓一草一木
一砾一尘各各自有一佛性修自修他从因至果
各各具足缘了二因佛性若其然者仆忝寻释教
薄究根源实不忍闻斯义何者且如草木春生夏
长秋凋冬落生灭不止尘砾随其成住坏空有无
若谓无情有性者非但不能修因得果亦见佛性
有生灭耶世人皆谓此之草木等为无情故曰无
情不应有性今闻仁所立义乃约惟心体具三无
差别而明无情有佛性故今悔云仆乃误以世所
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余曰子何因犹存无情之名客曰乃仆重述初迷之
见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
937-B¶ 第 588b 页 X56-0588.png
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碍彼彼各遍身土因果无
所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因果
依正摄尽。」
【此文由野客所闻乃至无情不应有性是故荆溪
重责前来既信一切法皆正因性开导情怀巳竟
何故犹存无情之名耶故下野客便云乃仆重说
昔日所迷之见非谓今日巳蒙开导解佛性矣复
更犹存无情之名也重述初迷指前云仆初闻之
文昔日曾有此迷今日重述此乃荆溪覈定野客
今日之见不可混滥今则不然亦粗知仁所立理
矣不出具遍之旨即前文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
文亦以虚空譬之及故达惟心了体具者焉有异
同三无差别果性身土沾于瓦石等义也今先点
其大意然后消释问今文正是领解无情有佛性
何故却云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乃至摄尽如
此则正同孤山显性云此文既一一有情心遍云
何辄云身土自具三千耶文若尔则正合孤山观
心具三千独头之色不具三千耶答若能洞见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直下现成本来同体
只缘众生惑于知见妄自分别所以色心派分依
正角立分情无情此乃众生情想诚非佛性有殊
祖师正要就迷点示众生所以多约有情之心示
佛性遍故多云色即于心又欲从于近要成内观
义故且约惟心而说孤山不达此义但见祖师一
所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因果
依正摄尽。」
【此文由野客所闻乃至无情不应有性是故荆溪
重责前来既信一切法皆正因性开导情怀巳竟
何故犹存无情之名耶故下野客便云乃仆重说
昔日所迷之见非谓今日巳蒙开导解佛性矣复
更犹存无情之名也重述初迷指前云仆初闻之
文昔日曾有此迷今日重述此乃荆溪覈定野客
今日之见不可混滥今则不然亦粗知仁所立理
矣不出具遍之旨即前文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
文亦以虚空譬之及故达惟心了体具者焉有异
同三无差别果性身土沾于瓦石等义也今先点
其大意然后消释问今文正是领解无情有佛性
何故却云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乃至摄尽如
此则正同孤山显性云此文既一一有情心遍云
何辄云身土自具三千耶文若尔则正合孤山观
心具三千独头之色不具三千耶答若能洞见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直下现成本来同体
只缘众生惑于知见妄自分别所以色心派分依
正角立分情无情此乃众生情想诚非佛性有殊
祖师正要就迷点示众生所以多约有情之心示
佛性遍故多云色即于心又欲从于近要成内观
义故且约惟心而说孤山不达此义但见祖师一
937-B¶ 第 588c 页 X56-0588.png
文一义约心论遍便谓色不具三千耶故十义书
云上人坚据金錍心具三千谈佛性者盖由彼文
正显佛性遍义以佛约有情说故多明色即于心
故知若信诸色即心则成无情有于佛性义也亦
为成于内观义故故且约惟心而论以诸教文正
被下界众生故多明唯识也非谓彼一向摄归一
边如生佛依正一尘不亏之文如云作不具三千
而释如何作一向摄外归内释耶文只是一一有
情心遍性遍者随缘名心不变名性今点随缘之
心当处不变即名为性云心性俱遍者即示体量
义心具性具者即体德义亦即上体具唯心之旨
此之具遍既同法界故如虚空无碍各遍与彼彼
生佛三无差别如是则方知生之与佛同一三千
圆融遍入以由性体如空互融无碍是故彼彼圆
融遍入身土者依正也因果者心生在因佛在于
果三法齐等故无所增减是则以我之心例彼生
佛因果身土一一遍融无不齐等是故佛性岂不
遍于无情者哉故引世间相常为證。】
「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之一问客曰
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者则以一答
遍答众问何一问之有耶余曰请述其旨客曰仆还
揽向诸问意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
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
之此即是答。」
云上人坚据金錍心具三千谈佛性者盖由彼文
正显佛性遍义以佛约有情说故多明色即于心
故知若信诸色即心则成无情有于佛性义也亦
为成于内观义故故且约惟心而论以诸教文正
被下界众生故多明唯识也非谓彼一向摄归一
边如生佛依正一尘不亏之文如云作不具三千
而释如何作一向摄外归内释耶文只是一一有
情心遍性遍者随缘名心不变名性今点随缘之
心当处不变即名为性云心性俱遍者即示体量
义心具性具者即体德义亦即上体具唯心之旨
此之具遍既同法界故如虚空无碍各遍与彼彼
生佛三无差别如是则方知生之与佛同一三千
圆融遍入以由性体如空互融无碍是故彼彼圆
融遍入身土者依正也因果者心生在因佛在于
果三法齐等故无所增减是则以我之心例彼生
佛因果身土一一遍融无不齐等是故佛性岂不
遍于无情者哉故引世间相常为證。】
「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之一问客曰
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者则以一答
遍答众问何一问之有耶余曰请述其旨客曰仆还
揽向诸问意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
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
之此即是答。」
937-B¶ 第 589a 页 X56-0589.png
【良由野客粗知仁所立理领解心性遍具犹如虚
空引法华世间相常依正摄尽此之所见似如薄
知教部权实佛性进否经中大旨也云向之一问
者既能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来所问四十六中
之一问耶如上文云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
消法界圆融释然大观也仁者向来既云晓一问
则众滞自消今以一答使诸问皆释何一问之有
耶荆溪因其谓一答遍答众问故请述其旨客曰
遍览向来诸问中一一为显三因俱遍三法无差
教部权实碎偏权难显圆实理如是众滞既消既
达无情有性之旨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耶
故即徵起正答云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能受无
情有性之说今来信受此义即此一答遍答众问
也。】
「余曰大略虽尔未晓子情客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
难可具陈仆略论之冀垂听览岂非晓最后问三无
差别即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
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
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
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了性
遍巳则识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
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
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众生以
我执取之即无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无生唯
937-B¶ 第 589b 页 X56-0589.png
佛亡之则无生无佛照之则因果昭然应知众生但
理诸佛得事众生但事诸佛證理是则众生唯有迷
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
一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诸
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乐升沈一
一皆计为巳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问意岂
不略尔余曰善哉善哉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
格此即巳答百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述者以其领解信受之辞其略虽尔终未晓子旧
执之情必能释然大观洞见法界客亦不复自抑
故进之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等立义即前诸问
之义仆略论之即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去即答也
由晓三无差别等义因问开解是故备领前教观
之义自即知我心去止其性遍摄是领上揽因果
自他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义也自世人不了大教
之旨止须云无情有性是领上大教之旨义也自
了性遍巳止因果昭然是领佛说果德义也自应
知众生但理止诸佛咸然是领佛现互融义也与
众生不同大分如此当次第释之初义者遮那果
德身心依正者即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所以若色
若心若依若正咸彰四德三无差别心生本同故
得自他互融互入齐等自他者既约互融而论则
当三法互论自他或心为自生佛为他或佛为自
心生为他互融者即上彼彼各遍也即指要所谓
理诸佛得事众生但事诸佛證理是则众生唯有迷
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
一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诸
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乐升沈一
一皆计为巳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问意岂
不略尔余曰善哉善哉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
格此即巳答百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述者以其领解信受之辞其略虽尔终未晓子旧
执之情必能释然大观洞见法界客亦不复自抑
故进之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等立义即前诸问
之义仆略论之即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去即答也
由晓三无差别等义因问开解是故备领前教观
之义自即知我心去止其性遍摄是领上揽因果
自他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义也自世人不了大教
之旨止须云无情有性是领上大教之旨义也自
了性遍巳止因果昭然是领佛说果德义也自应
知众生但理止诸佛咸然是领佛现互融义也与
众生不同大分如此当次第释之初义者遮那果
德身心依正者即三千果成咸称常乐所以若色
若心若依若正咸彰四德三无差别心生本同故
得自他互融互入齐等自他者既约互融而论则
当三法互论自他或心为自生佛为他或佛为自
心生为他互融者即上彼彼各遍也即指要所谓
937-B¶ 第 589c 页 X56-0589.png
圆融遍入是也齐等者即上身土因果无有增减
也由齐等故故无增减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
故曰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造
即是具即具一切色心依正也遍变者变谓转变
即变造一切色心依正也遍摄者既全具为变全
变即具举一全收未始有一法而不摄此即遍揽
自他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之义也次义领上
诸教大旨者诸教大旨之所诠示唯心体具本有
佛性而巳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致失体
遍情无情隔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仁今所立
须于性中点示体遍云无情有性此诸教大旨也
三义佛说果德义彰因心性具欲令众生全性起
修而巳既能解了性体元遍三无差别则识佛果
具自他之因性即果具于因也我心具诸佛之果
德即因具于果也因之与果同一三千三千理满
而成于果以究竟圆明眼智而观之则真空冥寂
更无彼此迭相见唯一真如智独存所以唯佛无
生亦可通于分證位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者此
句该观行相似两位慧之与眼莫不称实而照称
实而见如初入品便能见于融妙三千但望后位
明昧异耳而言冥符者以障中无明未破未能显
见但冥与之合亦全生是佛所见诸法皆三千故
有何果佛在众生外耶众生下二句明理即也众
生因心无不理具然长劫用理长劫不知唯随妄
也由齐等故故无增减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
故曰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造
即是具即具一切色心依正也遍变者变谓转变
即变造一切色心依正也遍摄者既全具为变全
变即具举一全收未始有一法而不摄此即遍揽
自他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之义也次义领上
诸教大旨者诸教大旨之所诠示唯心体具本有
佛性而巳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致失体
遍情无情隔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仁今所立
须于性中点示体遍云无情有性此诸教大旨也
三义佛说果德义彰因心性具欲令众生全性起
修而巳既能解了性体元遍三无差别则识佛果
具自他之因性即果具于因也我心具诸佛之果
德即因具于果也因之与果同一三千三千理满
而成于果以究竟圆明眼智而观之则真空冥寂
更无彼此迭相见唯一真如智独存所以唯佛无
生亦可通于分證位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者此
句该观行相似两位慧之与眼莫不称实而照称
实而见如初入品便能见于融妙三千但望后位
明昧异耳而言冥符者以障中无明未破未能显
见但冥与之合亦全生是佛所见诸法皆三千故
有何果佛在众生外耶众生下二句明理即也众
生因心无不理具然长劫用理长劫不知唯随妄
937-B¶ 第 590a 页 X56-0590.png
我于三界中执取生著故无佛唯生初心下名字
即名字初心以禀教故起圆常正信理虽未见而
生仰慕洞开圆解以理融事能了诸法无非法界
亦无生唯佛名字位长未入品前皆是名字能入
品者皆亡照之功今兹亡照且在名字即照而亡
缘起俱泯绝生佛之假名即亡而照诸法宛然因
果昭然四义生佛迷悟所见不同众生但理诸佛
得事等者如妙玄云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
得事凡夫有理释签解曰众生得即理之事圣人
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知圣人得于因果
化他感应等事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众
生非但未悟亦不知迷故曰唯有迷中之事理诸
佛非但巳悟亦复显迷故云具有悟中之事理迷
悟虽殊不出百界千如一心一尘无不当处即具
三千是以事理始终体一故一佛成道證法界体
得法界用依随正转一成一切成法界无非此佛
之依正一佛既尔彼彼果成亦复如是故曰诸佛
咸然若众生所见者由其从本以来背三德性惟
迷惟逆流转三道于平等法中起自他妄想见相
差殊故于苦乐升沉之处各各皆计为巳身土诸
佛常融众生自隔所以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
问下二句结答余曰下印述。】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耶余曰
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余一家宗途未可委究
即名字初心以禀教故起圆常正信理虽未见而
生仰慕洞开圆解以理融事能了诸法无非法界
亦无生唯佛名字位长未入品前皆是名字能入
品者皆亡照之功今兹亡照且在名字即照而亡
缘起俱泯绝生佛之假名即亡而照诸法宛然因
果昭然四义生佛迷悟所见不同众生但理诸佛
得事等者如妙玄云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
得事凡夫有理释签解曰众生得即理之事圣人
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知圣人得于因果
化他感应等事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众
生非但未悟亦不知迷故曰唯有迷中之事理诸
佛非但巳悟亦复显迷故云具有悟中之事理迷
悟虽殊不出百界千如一心一尘无不当处即具
三千是以事理始终体一故一佛成道證法界体
得法界用依随正转一成一切成法界无非此佛
之依正一佛既尔彼彼果成亦复如是故曰诸佛
咸然若众生所见者由其从本以来背三德性惟
迷惟逆流转三道于平等法中起自他妄想见相
差殊故于苦乐升沉之处各各皆计为巳身土诸
佛常融众生自隔所以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
问下二句结答余曰下印述。】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耶余曰
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余一家宗途未可委究
937-B¶ 第 590b 页 X56-0590.png
行门始末安能遍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
用为凡夫初心观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
犹为罔象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余曰
子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余师也
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
乘观于十境十境互发观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
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巳馀乘诸境不暇论之
客曰善哉仆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托也。」
【几者近也谓近不遇仁则此生空自丧身亦可几
乎而失何所益哉今闻圆具之谈无差之旨虽免
此失还必依此旨修證可以尅获胜妙之果报耶
余曰至教法未周者此即且示十乘初不思议境
而巳委悉如摩诃止观故下文云且令识十乘初
妙境而巳馀乘诸境不暇论之故曰教法未周若
欲委究行门始末须善一家宗途且所传摩诃止
观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
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
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所以必须
五章以生妙解次于修行俱须二十五法以为方
便十乘十境以为正修若不了此行门始末何自
而知始末者即辅行云始终只是观于三德入于
三德乃至指归自他也不过五略乃至二十五法
方便十乘十境从因至果之后自他同归秘藏一
期为始终也教行至心法文有六双即止观摄法
用为凡夫初心观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
犹为罔象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余曰
子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余师也
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
乘观于十境十境互发观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
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巳馀乘诸境不暇论之
客曰善哉仆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托也。」
【几者近也谓近不遇仁则此生空自丧身亦可几
乎而失何所益哉今闻圆具之谈无差之旨虽免
此失还必依此旨修證可以尅获胜妙之果报耶
余曰至教法未周者此即且示十乘初不思议境
而巳委悉如摩诃止观故下文云且令识十乘初
妙境而巳馀乘诸境不暇论之故曰教法未周若
欲委究行门始末须善一家宗途且所传摩诃止
观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
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
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所以必须
五章以生妙解次于修行俱须二十五法以为方
便十乘十境以为正修若不了此行门始末何自
而知始末者即辅行云始终只是观于三德入于
三德乃至指归自他也不过五略乃至二十五法
方便十乘十境从因至果之后自他同归秘藏一
期为始终也教行至心法文有六双即止观摄法
937-B¶ 第 590c 页 X56-0590.png
之意如云摄一切理惑智行位教六也教行即六
中之二事理即事理两种三千既摄一切理馀五
是事惑即三惑智即三观位通因果即因果一双
依正即因果通有十界依正心法即能造心所造
法若不禀承摩诃止观十章始末开解立行曷能
周遍搜括如上等法入一念法观具三千以为初
心修观之端首矣观子所领受上三无差别之旨
似如情怀虚豁但是解知今度子于今家观道尚
为罔象罔象者未实之貌也客曰下因上云计子
观道未明遂有三问一问观道二问师承三问所
承答中先答师承昔日灵山妙会亲承法华今生
禀承南岳大苏妙悟等且如别传且荆溪答师承
自左溪推至智者乃五世孙今云天台大师乃高
祖之师也左溪乃父师也以摩诃止观答所承法
也摩诃拣非渐次不定及小止观等二十五法下
答所观道二十五法为前方便者对十乘是近方
便十法成乘者如不思议境乃至十离法爱此之
十法和合成大乘名能观观十境为所观境然一
一境具有十乘十境互发者如观阴境而发烦恼
等具如止观明次不次等当其境发之时宜善分
别须知进否无使差互此言其大略也且是十乘
初不思议境而巳故曰诸问等由诸问所明不出
无情佛性即三千之大旨望于初乘观法尚未委
悉自馀乘诸境未暇委论野客受上观道之旨深
中之二事理即事理两种三千既摄一切理馀五
是事惑即三惑智即三观位通因果即因果一双
依正即因果通有十界依正心法即能造心所造
法若不禀承摩诃止观十章始末开解立行曷能
周遍搜括如上等法入一念法观具三千以为初
心修观之端首矣观子所领受上三无差别之旨
似如情怀虚豁但是解知今度子于今家观道尚
为罔象罔象者未实之貌也客曰下因上云计子
观道未明遂有三问一问观道二问师承三问所
承答中先答师承昔日灵山妙会亲承法华今生
禀承南岳大苏妙悟等且如别传且荆溪答师承
自左溪推至智者乃五世孙今云天台大师乃高
祖之师也左溪乃父师也以摩诃止观答所承法
也摩诃拣非渐次不定及小止观等二十五法下
答所观道二十五法为前方便者对十乘是近方
便十法成乘者如不思议境乃至十离法爱此之
十法和合成大乘名能观观十境为所观境然一
一境具有十乘十境互发者如观阴境而发烦恼
等具如止观明次不次等当其境发之时宜善分
别须知进否无使差互此言其大略也且是十乘
初不思议境而巳故曰诸问等由诸问所明不出
无情佛性即三千之大旨望于初乘观法尚未委
悉自馀乘诸境未暇委论野客受上观道之旨深
937-B¶ 第 591a 页 X56-0591.png
生慕仰以为永劫之依凭也。】
「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一别见
何耶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睹小乘无情之名又见
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通之谈而弃涅槃虚空
之喻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敩
传习无情之言反难巳宗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
之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
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著
璎珞用是福为用璎珞为法相徙施全迷其本忽遇
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
小乘巳如前说。」
【客领一家解行中心悦而诚服矣方以其所宗途
诸大乘师以无情佛性二者而生差别之见为问
所谓见者只是于斯无情佛性妄计无情无于佛
性佛性不遍无情情性则异故曰别见记主推其
所迷之自以破之盖由此等曾观小乘四含部中
一向局彰无情之名此无情不云有性又见诸大
教中有佛性之语此唯谈佛性不立无情虽执无
情佛性二者硕异遂乃忘其所弘华严依正融通
之谈惑为果事而不信因果本融致弃涅槃虚空
之喻众生理性正因佛性遍一切处非内非外而
复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之义正因遍处缘了必俱
合而言之伹名正因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果地
三身既遍心生岂不然乎是故谬效传习小乘无
「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一别见
何耶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睹小乘无情之名又见
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通之谈而弃涅槃虚空
之喻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敩
传习无情之言反难巳宗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
之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
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著
璎珞用是福为用璎珞为法相徙施全迷其本忽遇
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
小乘巳如前说。」
【客领一家解行中心悦而诚服矣方以其所宗途
诸大乘师以无情佛性二者而生差别之见为问
所谓见者只是于斯无情佛性妄计无情无于佛
性佛性不遍无情情性则异故曰别见记主推其
所迷之自以破之盖由此等曾观小乘四含部中
一向局彰无情之名此无情不云有性又见诸大
教中有佛性之语此唯谈佛性不立无情虽执无
情佛性二者硕异遂乃忘其所弘华严依正融通
之谈惑为果事而不信因果本融致弃涅槃虚空
之喻众生理性正因佛性遍一切处非内非外而
复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之义正因遍处缘了必俱
合而言之伹名正因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果地
三身既遍心生岂不然乎是故谬效传习小乘无
937-B¶ 第 591b 页 X56-0591.png
情草木生灭瓦石有无之言反难巳宗所弘华严
诸法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之说以为诚据者
由不知时部带权说实佛性有进否之义所谓出
没即或权或实及并明等意也瓦石无情乃并明
中带权佛性否义也岂可以为毕竟乎如上十句
文义相由而生也下举四意以斥其忘本虽说法
相何益于人一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喻出大经二
弱丧徒归者弱者幼也丧犹失也幼失家而后还
归犹迷本族如庄子云弱丧而不知归者是也三
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事见梁史侯景传中四如死
人著璎珞喻文出月灯三昧经今以其所弘大教
法相譬福德徒归受贵著璎以其不知理本佛性
元遍如无寿迷族昧祖死人虽有璎珞贵位徒归
福德徒尔何为后伹言福璎馀二例知故总结云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野客虽晓复诫其馀故曰忽
遇斯等意谓脱若后世遇有此等别见之说亦以
上融通等意问之其于大小得失可知云尚失小
乘即前尚失小真及尚昧小乘等故曰巳如前说。】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余曰
此之四释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
咸摄其中岂可率尔谭其始末客曰若尔可能以四
教略判佛性无情有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余曰略
示方隅斯亦可矣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
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
诸法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之说以为诚据者
由不知时部带权说实佛性有进否之义所谓出
没即或权或实及并明等意也瓦石无情乃并明
中带权佛性否义也岂可以为毕竟乎如上十句
文义相由而生也下举四意以斥其忘本虽说法
相何益于人一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喻出大经二
弱丧徒归者弱者幼也丧犹失也幼失家而后还
归犹迷本族如庄子云弱丧而不知归者是也三
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事见梁史侯景传中四如死
人著璎珞喻文出月灯三昧经今以其所弘大教
法相譬福德徒归受贵著璎以其不知理本佛性
元遍如无寿迷族昧祖死人虽有璎珞贵位徒归
福德徒尔何为后伹言福璎馀二例知故总结云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野客虽晓复诫其馀故曰忽
遇斯等意谓脱若后世遇有此等别见之说亦以
上融通等意问之其于大小得失可知云尚失小
乘即前尚失小真及尚昧小乘等故曰巳如前说。】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余曰
此之四释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
咸摄其中岂可率尔谭其始末客曰若尔可能以四
教略判佛性无情有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余曰略
示方隅斯亦可矣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
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
937-B¶ 第 591c 页 X56-0591.png
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圆人始
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
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脩途皆趣宝渚弹指合
掌咸成佛因与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
无。」
【既辨其失则知非别见矣乃复请以四教意在判
今佛性所归则曰闻仁所宗等然一家所宗教门
其唯二途谓化仪化法化仪则判教化法则释义
今从释义以问故知为化法而问也余曰等者先
言四教摄法该广未易言其始末此之四释者谓
此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故曰四教释所以关
涉五时牢笼八教者关涉乃出入之义牢笼乃该
罗之义然如来一代施化所谈法门虽五时八教
之殊要不出以此藏等四教门户出入而该罗之
广而言之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何以故
以其佛佛道同故所关涉牢笼罄无不尽也此亦
可为四教立题之的据也盖如来所说之法不出
藏通别圆但随顺物机将藏等四作顿渐秘密不
定等四说之不同故四教仪云然秘密不定二教
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释签云两种四教不出
四缘四缘只是藏等四教辅行云藏等四教逼收
一切大小乘经因果显了各立教主各被机缘始
终备足不过此四顿等四教但是如来不思议力
布措藏等盈缩调停成熟物机乃至废偏显圆会
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
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脩途皆趣宝渚弹指合
掌咸成佛因与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
无。」
【既辨其失则知非别见矣乃复请以四教意在判
今佛性所归则曰闻仁所宗等然一家所宗教门
其唯二途谓化仪化法化仪则判教化法则释义
今从释义以问故知为化法而问也余曰等者先
言四教摄法该广未易言其始末此之四释者谓
此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故曰四教释所以关
涉五时牢笼八教者关涉乃出入之义牢笼乃该
罗之义然如来一代施化所谈法门虽五时八教
之殊要不出以此藏等四教门户出入而该罗之
广而言之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何以故
以其佛佛道同故所关涉牢笼罄无不尽也此亦
可为四教立题之的据也盖如来所说之法不出
藏通别圆但随顺物机将藏等四作顿渐秘密不
定等四说之不同故四教仪云然秘密不定二教
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释签云两种四教不出
四缘四缘只是藏等四教辅行云藏等四教逼收
一切大小乘经因果显了各立教主各被机缘始
终备足不过此四顿等四教但是如来不思议力
布措藏等盈缩调停成熟物机乃至废偏显圆会
937-B¶ 第 592a 页 X56-0592.png
权立实故有诸部相生文谈其始末者既该始末
则涉乎一化故未可率尔而言也客曰若尔等者
犹言如此则还可以今四教略释无情佛性之有
无否及心造心变具不具之通局耶余曰略示方
隅等者今以四教偏圆判夫佛性及变造等义犹
示其方隅矣先判佛性有无义云自法华前藏通
三乘俱未禀性者并约机教相对而说以其教不
诠中道佛性故使机缘无得而闻二乘惮教者惮
犹畏也此以非巳智分名之为惮不同华严之惮
教也菩萨不行者且约钝根及三藏言之若受接
者亦可得去非不行也别教初心教权理实以理
实故虽异前二以教权故所禀之中出二边外此
中伹理不具诸法故云未周所以约教道言之同
前两教皆可云于无情不云有性若回向圆修则
后方知者不在其数故此七人者即前四时三教
七方便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文言可者对不可
言之至若圆人与夫法华当机则不得云耳故云
圆人始末知理不二此言知理即须自名字以去
虽始末之异莫不皆知不二之理也心外无境了
达唯心也谁情无情唯一佛性也此犹以昔圆对
偏言情无情性非性异至法华会上一开之后则
权实性情无间然矣故曰一切不隔草木等者并
约法华部旨开显言之三草二木喻权一地喻实
而色香味触四微不殊则权实不二也化城喻权
则涉乎一化故未可率尔而言也客曰若尔等者
犹言如此则还可以今四教略释无情佛性之有
无否及心造心变具不具之通局耶余曰略示方
隅等者今以四教偏圆判夫佛性及变造等义犹
示其方隅矣先判佛性有无义云自法华前藏通
三乘俱未禀性者并约机教相对而说以其教不
诠中道佛性故使机缘无得而闻二乘惮教者惮
犹畏也此以非巳智分名之为惮不同华严之惮
教也菩萨不行者且约钝根及三藏言之若受接
者亦可得去非不行也别教初心教权理实以理
实故虽异前二以教权故所禀之中出二边外此
中伹理不具诸法故云未周所以约教道言之同
前两教皆可云于无情不云有性若回向圆修则
后方知者不在其数故此七人者即前四时三教
七方便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文言可者对不可
言之至若圆人与夫法华当机则不得云耳故云
圆人始末知理不二此言知理即须自名字以去
虽始末之异莫不皆知不二之理也心外无境了
达唯心也谁情无情唯一佛性也此犹以昔圆对
偏言情无情性非性异至法华会上一开之后则
权实性情无间然矣故曰一切不隔草木等者并
约法华部旨开显言之三草二木喻权一地喻实
而色香味触四微不殊则权实不二也化城喻权
937-B¶ 第 592b 页 X56-0592.png
宝所喻实举足脩途皆趣宝渚亦权实不二也弹
指合掌本人天小善而咸成佛因许三与一虽非
本所望而无乖先志得非善体本妙佛意元实故
使偏小无非一乘实相理通不隔诸法佛法之谈
本相是矣涅槃同味不亦宜乎佛世开显既尔末
代判教准知故曰岂至今日云无情无今日无者
亦追斥野客言也故知以教判则有偏圆以部判
则有今昔其惟醍醐圆顿佛性明矣。】
「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乘
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有共
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梵天等造造
巳或谓情与无情故造名犹通应云心变心变复通
应云体具以无始来心体本遍故佛体遍由生生遍
遍有二种一宽广遍二即狭遍所以造通于四变义
唯二即是唯圆及别后位故藏通造六别圆造十此
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
分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
理一念具足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
义非此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即达九界三
道即见圆伊三德体遍。」
【次答遍造等义故言牒上问云言心造等心造出
于华严谓一切惟心造心变出于楞伽谓不思议
熏不思议变故曰咸出大宗大宗即大教也变义
唯二造通于四是则造之为言通于小乘虽有其
指合掌本人天小善而咸成佛因许三与一虽非
本所望而无乖先志得非善体本妙佛意元实故
使偏小无非一乘实相理通不隔诸法佛法之谈
本相是矣涅槃同味不亦宜乎佛世开显既尔末
代判教准知故曰岂至今日云无情无今日无者
亦追斥野客言也故知以教判则有偏圆以部判
则有今昔其惟醍醐圆顿佛性明矣。】
「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乘
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有共
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梵天等造造
巳或谓情与无情故造名犹通应云心变心变复通
应云体具以无始来心体本遍故佛体遍由生生遍
遍有二种一宽广遍二即狭遍所以造通于四变义
唯二即是唯圆及别后位故藏通造六别圆造十此
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
分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
理一念具足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
义非此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即达九界三
道即见圆伊三德体遍。」
【次答遍造等义故言牒上问云言心造等心造出
于华严谓一切惟心造心变出于楞伽谓不思议
熏不思议变故曰咸出大宗大宗即大教也变义
唯二造通于四是则造之为言通于小乘虽有其
937-B¶ 第 592c 页 X56-0592.png
言而无其变造之理又诸乘中凡明于造必造正
造依其名虽同至于能造之有共别所造复殊义
亦少异藏通论于业惑搆造别圆明随缘变造即
不即异共造依报者三界苦域六道同业共造也
各造正报者六道苦乐升沈之异也共造正报者
如因中同修人业故共感人身也以业有重轻故
贫富窟宅胜劣之不等也人界既尔馀界准知众
生迷故虽有如上之异莫非正因缘所生之法非
彼邪外所计故曰众生迷故或计自然及梵天等
造谓自尔而然非由业力所造所成梵天等者或
计梵天为能生万物之主及为一切众生之父以
光音天初生梵世故大经云梵天自在天八臂天
乃至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微尘即众尘和合
而成以皆计能生万物故也如涅槃疏释或谓情
无情者彼但见巳造之末有情无情而巳殊不知
元由性变故生差别之见而分依正之殊情无情
隔矣如此小别应须楞伽心变而甄之故云造名
犹通应云心变然变名复通者有心生论变心具
论变故心变复通应云体具具则具于圆矣故谴
之曰以无始来等此以遍义释具以无始来未起
念时体本周圆三千心色融摄无遗举一全收三
无差别佛得此故身土相即一多无碍生具此故
如佛身土亦即一切如此则知郎变而具即具而
变方称圆旨记主于此复明二种之遍以显体具
造依其名虽同至于能造之有共别所造复殊义
亦少异藏通论于业惑搆造别圆明随缘变造即
不即异共造依报者三界苦域六道同业共造也
各造正报者六道苦乐升沈之异也共造正报者
如因中同修人业故共感人身也以业有重轻故
贫富窟宅胜劣之不等也人界既尔馀界准知众
生迷故虽有如上之异莫非正因缘所生之法非
彼邪外所计故曰众生迷故或计自然及梵天等
造谓自尔而然非由业力所造所成梵天等者或
计梵天为能生万物之主及为一切众生之父以
光音天初生梵世故大经云梵天自在天八臂天
乃至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微尘即众尘和合
而成以皆计能生万物故也如涅槃疏释或谓情
无情者彼但见巳造之末有情无情而巳殊不知
元由性变故生差别之见而分依正之殊情无情
隔矣如此小别应须楞伽心变而甄之故云造名
犹通应云心变然变名复通者有心生论变心具
论变故心变复通应云体具具则具于圆矣故谴
之曰以无始来等此以遍义释具以无始来未起
念时体本周圆三千心色融摄无遗举一全收三
无差别佛得此故身土相即一多无碍生具此故
如佛身土亦即一切如此则知郎变而具即具而
变方称圆旨记主于此复明二种之遍以显体具
937-B¶ 第 593a 页 X56-0593.png
不出各具互具之义以即狭言之即各具义以宽
广言之即互具义北峰曰我心之体本具三千十
方生佛即心而是即狭遍也我心之体既具三千
十方生佛是我心体宽广遍也故辅行云又复学
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
三千互遍亦尔此是各具互具之正文以三法各
具三千言之似有凡圣高下究论法体生佛乃具
我心之法我心亦具生佛之法故名互具是则于
生佛具处是我心宽广遍我心具处是生佛宽广
遍故云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也故知二
遍之文释成具造之义矣所以下以四教结前造
遍等故藏通下先释造通于四通名曰造而界内
外有造六造十之异以之搜括大小乘教罄无所
遗又复随教异解故有事理即异之别所以藏见
六实则六凡依正从事而观皆实有也通见无生
者境不异前伹约即理故知幻化悉无生也别亦
从事约离言之故十界三谛次第破显也圆人不
唯得理亦达于事若事若理一念具足无非法界
而特云一念者盖言不前不后俱时而具一字圆
旨见于此矣所以四教观法有㭊法体法次第一
心之异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者别虽论
生似与圆同若曰即具而生别远不逮况即具之
旨惟圆而巳种具等义者谓若欲委明性类等种
以辩两教具不具等非此可以具述别人由此所
广言之即互具义北峰曰我心之体本具三千十
方生佛即心而是即狭遍也我心之体既具三千
十方生佛是我心体宽广遍也故辅行云又复学
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
三千互遍亦尔此是各具互具之正文以三法各
具三千言之似有凡圣高下究论法体生佛乃具
我心之法我心亦具生佛之法故名互具是则于
生佛具处是我心宽广遍我心具处是生佛宽广
遍故云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也故知二
遍之文释成具造之义矣所以下以四教结前造
遍等故藏通下先释造通于四通名曰造而界内
外有造六造十之异以之搜括大小乘教罄无所
遗又复随教异解故有事理即异之别所以藏见
六实则六凡依正从事而观皆实有也通见无生
者境不异前伹约即理故知幻化悉无生也别亦
从事约离言之故十界三谛次第破显也圆人不
唯得理亦达于事若事若理一念具足无非法界
而特云一念者盖言不前不后俱时而具一字圆
旨见于此矣所以四教观法有㭊法体法次第一
心之异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者别虽论
生似与圆同若曰即具而生别远不逮况即具之
旨惟圆而巳种具等义者谓若欲委明性类等种
以辩两教具不具等非此可以具述别人由此所
937-B¶ 第 593b 页 X56-0593.png
以佛性灭九方见圆人从初不同四眼二智所见
差别初心即依佛眼佛智用上品寂光而为观体
即所见处九界即遮那三道即三德无所往而不
见佛性矣况后位乎所以即具唯圆及别后位。】
「客曰如何能摄依正因果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议境
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
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
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
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
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然此野客问者由前荆溪云若不善余一家宗途
安能遍括教行事理为初心观首以至明于具遍
之义故复申问二答中于一念理具三千者由前
言云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故以圆诠一念即具事
理三千释之前云不思议境正是理造三千以止
观正意唯观理具故辅行云但观理具俱破俱立
俱是法界故所变处即全理成事造三千也而云
三千者点上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双遮二边
也有无自尔双照二边以结成三谛也三千者通
体也三谛者体上之德相由此三千之性妙不决
定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不可
以一求不可以三取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以摩
诃止观不思议境后历界如等一一三谛结之故
今亦曰而此三千性是中理等此四句标也次何
差别初心即依佛眼佛智用上品寂光而为观体
即所见处九界即遮那三道即三德无所往而不
见佛性矣况后位乎所以即具唯圆及别后位。】
「客曰如何能摄依正因果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议境
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
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
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
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
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然此野客问者由前荆溪云若不善余一家宗途
安能遍括教行事理为初心观首以至明于具遍
之义故复申问二答中于一念理具三千者由前
言云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故以圆诠一念即具事
理三千释之前云不思议境正是理造三千以止
观正意唯观理具故辅行云但观理具俱破俱立
俱是法界故所变处即全理成事造三千也而云
三千者点上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双遮二边
也有无自尔双照二边以结成三谛也三千者通
体也三谛者体上之德相由此三千之性妙不决
定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不可
以一求不可以三取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以摩
诃止观不思议境后历界如等一一三谛结之故
今亦曰而此三千性是中理等此四句标也次何
937-B¶ 第 593c 页 X56-0593.png
以故三字徵起俱实相故下释成上文三千之性
是中理者由俱实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即有自
尔也诸法法尔性本无生即空自尔也故虽三千
下结成上文云有而不有谓虽有三千体是中道
中道寂灭双遮二边也共而不杂者三千虽同居
一念十界因果不相混滥也离亦不分者十界因
果虽异而理体本来融妙也虽一一遍者三谛无
非遍一切处虽遍一切亦无所在也如是则终日
同趣终日不失。】
「客曰其理必然仆深仰之此为凭教为通依诸部为
专在一经余曰斯问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虽则
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初佛
叹十方三世诸佛所得微妙难解之法所谓诸法实
相如是相等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
诸法故故有相等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
等皆如。」
【理者即上三千世间俱空假中之旨可谓尽善矣
所以深仰为凭教客既仰信复问此之妙境三千
必凭教而立若通凭教为通依诸部为专在一经
答中先称客问之善能使其理不朽也虽则通依
一切大部者如华严心造十界大经大论三种世
间等如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等指的妙境出自
法华先德云大师依妙经十如是并大经大论立
三世间金錍云虽则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
是中理者由俱实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即有自
尔也诸法法尔性本无生即空自尔也故虽三千
下结成上文云有而不有谓虽有三千体是中道
中道寂灭双遮二边也共而不杂者三千虽同居
一念十界因果不相混滥也离亦不分者十界因
果虽异而理体本来融妙也虽一一遍者三谛无
非遍一切处虽遍一切亦无所在也如是则终日
同趣终日不失。】
「客曰其理必然仆深仰之此为凭教为通依诸部为
专在一经余曰斯问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虽则
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初佛
叹十方三世诸佛所得微妙难解之法所谓诸法实
相如是相等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
诸法故故有相等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
等皆如。」
【理者即上三千世间俱空假中之旨可谓尽善矣
所以深仰为凭教客既仰信复问此之妙境三千
必凭教而立若通凭教为通依诸部为专在一经
答中先称客问之善能使其理不朽也虽则通依
一切大部者如华严心造十界大经大论三种世
间等如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等指的妙境出自
法华先德云大师依妙经十如是并大经大论立
三世间金錍云虽则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
937-B¶ 第 594a 页 X56-0594.png
自法华应知法华以前诸大乘经虽说诸法实相
非是彰灼谈此妙境以未开显声闻缘觉及偏菩
萨九界十如具佛界十如故(文)良由十如为今经
三周开权显实正体以由开显所以十界互具互
融前诸部文兼伹对带以未开故推功归此故曰
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正示所依故文句
云诸法实相下即甚深境界今明此境为二初一
句略标权实章次十句广释权实相今云转释者
即三转读文之转也以诸法下即出转释之相所
以文句初谓之略标次谓之广释也以诸法故假
也以实相故中也实相无相空也故指要云三德
三谛之三千而文中转释三观不次第者从义便
故也。】
「客曰云何三千余曰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
必十界十界必身土又依大经及以大论立三世间
故有三千具如止观及广记中故知因果凡圣恒具
三千是故叹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十方世界稻麻
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即指
前之七种人也是故身子三请殷勤十方三世诸佛
开显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宿世示此寿量
久本唯證于此根败适复获记由此菩萨疑除损生
增道始初发心终讫补处岂有馀途并托于此由前
四时兼但对带部非究竟故推功法华涅槃兼权意
如前说。」
非是彰灼谈此妙境以未开显声闻缘觉及偏菩
萨九界十如具佛界十如故(文)良由十如为今经
三周开权显实正体以由开显所以十界互具互
融前诸部文兼伹对带以未开故推功归此故曰
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正示所依故文句
云诸法实相下即甚深境界今明此境为二初一
句略标权实章次十句广释权实相今云转释者
即三转读文之转也以诸法下即出转释之相所
以文句初谓之略标次谓之广释也以诸法故假
也以实相故中也实相无相空也故指要云三德
三谛之三千而文中转释三观不次第者从义便
故也。】
「客曰云何三千余曰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
必十界十界必身土又依大经及以大论立三世间
故有三千具如止观及广记中故知因果凡圣恒具
三千是故叹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十方世界稻麻
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即指
前之七种人也是故身子三请殷勤十方三世诸佛
开显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宿世示此寿量
久本唯證于此根败适复获记由此菩萨疑除损生
增道始初发心终讫补处岂有馀途并托于此由前
四时兼但对带部非究竟故推功法华涅槃兼权意
如前说。」
937-B¶ 第 594b 页 X56-0594.png
【问既闻三千之语又闻十如所凭之文未晓所以
结成者故于是问曰云何三千而答以实相必诸
法等此言三千是其总名界如身土名下之别法
而一一法皆言必者以实相必具诸法理必有事
诸法必十如事必有因果也十如必十界因果之
法必该善恶凡圣也十界必身土正报之身必有
所依之土也故前举十如之言则巳具三千何者
盖十如无别法必约十界分别十界互具既成百
界百界十如乃成千法以此千法历于依正假实
此三千所以必备也但文有隐显故三种世间又
不如大经大论之显著也故借彼文助显而结成
之非谓三千亦出彼文也不然何谓妙境出自法
华乎若大经等文如止观及记所引故知因果凡
圣恒具三千者上约因心以示故因等是所具法
今推广言之则因果凡圣皆为能具言恒具者恒
之言常故知若因若果若凡若圣无往而不具三
千亦无往而不摄矣开显妙谈岂有圆顿更过于
此大事因缘如是而巳是故叹云者以由诸法实
相三千妙境该于修德之极彻于性德之源三惑
净尽三德极圆佛眼种智乃能究尽其理然也七
方便人于法华前虽如稻麦河沙以其但空偏假
之智眼乌能知斯义之少分者哉所以身子三请
者以未解此三千实相故也诸佛开显显此三千
实相故也诸佛既尔释迦亦然故曰仰同故经云
937-B¶ 第 594c 页 X56-0594.png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大车譬此者为中根人譬此也
宿世因缘者为下根人示此也三周开显迹化既
尔尘劫之前寿量久本證非如非异亦唯此也此
就应边而说二乘在昔菩提心死譬犹根败今闻
迹中开显根败适复获八相记者由此三千实相
故也菩萨于迹于本断疑生信损生增道始自发
心终于补处并托此三千实相故也此就机边而
明若机若应若法若喻本證迹施无不本此三千
实相者也通而言之前四时中唯除鹿苑显露无
圆乳及二酥圆人自妙但犹兼但对带部未纯一
权实相隔大小殊途既非究竟故推功法华开显
之妙也涅槃兼权为末代故味同醍醐应无二别
也。】
「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也普现色身之
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缘了行性由之能显性
德缘了所开发也涅槃真伊之所喻也法华大车之
所至也诸大乘意准例可知子得闻之可谓久种勤
而习之无使焦败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一乘十观者以此十观但是一不思议观不思议
境为对根殊故观列十虽列于十乃至离爱不离
妙境以初妙境为下九乘所依故喻以大车即一
乘也故曰一乘十观且三千妙体既本于此经故
十乘观法还即法华三昧妙义之正体以实相理
从所发定言之故云三昧然今以妙境为三昧之
宿世因缘者为下根人示此也三周开显迹化既
尔尘劫之前寿量久本證非如非异亦唯此也此
就应边而说二乘在昔菩提心死譬犹根败今闻
迹中开显根败适复获八相记者由此三千实相
故也菩萨于迹于本断疑生信损生增道始自发
心终于补处并托此三千实相故也此就机边而
明若机若应若法若喻本證迹施无不本此三千
实相者也通而言之前四时中唯除鹿苑显露无
圆乳及二酥圆人自妙但犹兼但对带部未纯一
权实相隔大小殊途既非究竟故推功法华开显
之妙也涅槃兼权为末代故味同醍醐应无二别
也。】
「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也普现色身之
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缘了行性由之能显性
德缘了所开发也涅槃真伊之所喻也法华大车之
所至也诸大乘意准例可知子得闻之可谓久种勤
而习之无使焦败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一乘十观者以此十观但是一不思议观不思议
境为对根殊故观列十虽列于十乃至离爱不离
妙境以初妙境为下九乘所依故喻以大车即一
乘也故曰一乘十观且三千妙体既本于此经故
十乘观法还即法华三昧妙义之正体以实相理
从所发定言之故云三昧然今以妙境为三昧之
937-B¶ 第 595a 页 X56-0595.png
正体而妙记以止观三昧为筌[(ㄇ@(企-止))/弟]盖筌[(ㄇ@(企-止))/弟]从行正
体约理故也此三昧正体亦为普现色身之所依
所以诸佛果上遍应大用如观音现身说法等事
皆依于此理如曰诸佛若断性恶普现色身从何
而立盖性恶即三千故正因佛性等者此又言修
性三法由此一念三千故能为体为用成性成修
所以正因即之起果上三千之用缘了即之而能
显于性德三千而此缘了全由性德之所开发是
故三因莫非性也如是之义本于性德而显于修
成修非性无以发性非修无以彰体用等义莫不
皆然是则三因为因全显于果果即三德故为涅
槃真伊之所喻也而果必由因则法华大车之所
至也至则道场所證之法故例诸大乘亦无出此
理如前一代教中巳多显顿是也故曰准例可知
子得闻之者结示功归久种仍为熟脱之缘愈彰
此道之不轻也。】
「于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报粉骨宁酬唯以此
义随方转说以报所闻如何余曰佛有诚诫自可为
规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我宁不说法疾入
于涅槃寻思方便先小后大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
说又云当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志求佛道者广赞
一乘道此即简人方可为说然末代施化复未知根
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不轻喜根而强
毒之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后终获益如人倒地还
体约理故也此三昧正体亦为普现色身之所依
所以诸佛果上遍应大用如观音现身说法等事
皆依于此理如曰诸佛若断性恶普现色身从何
而立盖性恶即三千故正因佛性等者此又言修
性三法由此一念三千故能为体为用成性成修
所以正因即之起果上三千之用缘了即之而能
显于性德三千而此缘了全由性德之所开发是
故三因莫非性也如是之义本于性德而显于修
成修非性无以发性非修无以彰体用等义莫不
皆然是则三因为因全显于果果即三德故为涅
槃真伊之所喻也而果必由因则法华大车之所
至也至则道场所證之法故例诸大乘亦无出此
理如前一代教中巳多显顿是也故曰准例可知
子得闻之者结示功归久种仍为熟脱之缘愈彰
此道之不轻也。】
「于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报粉骨宁酬唯以此
义随方转说以报所闻如何余曰佛有诚诫自可为
规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我宁不说法疾入
于涅槃寻思方便先小后大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
说又云当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志求佛道者广赞
一乘道此即简人方可为说然末代施化复未知根
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不轻喜根而强
毒之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后终获益如人倒地还
937-B¶ 第 595b 页 X56-0595.png
从地起应运大悲无恼他说子应从容观时进否将
护彼意顺佛本怀。」
【或科此下为流通无不可者恐滥三分故不必尔
投身者如涅槃第十三释迦去世作婆罗门雪山
修道帝释化为罗刹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舍身
求后半偈既得以书石壁即上树自投从树下来
至地罗刹后复本形赞叹粉骨者如大品萨陀波
崙欲求般若七日七夜悲泣空中告曰佛子东行
五百由旬香城有菩萨名昙无竭一日三时说般
若自卖身帝释化为婆罗门买骨髓时波崙以刀
出髓(文)此并显恩大难酬也夫恩莫大乎生吾法
身而色身次之盖今佛性之旨虽遍示无情实全
于圆解故法身得生此大恩所以难报也若报大
恩莫若流通此道转教众生如云若不传法化众
生必竟无能报恩者故今效之但流通说法为不
易故复示其规焉故曰佛有诚诫等佛世鉴机须
先小后大此以偏圆分大小也若佛灭后有知根
不知根性者不知根者得以拣人为说故曰当来
世恶人等其不知根者又有二例或如安乐行但
以大答即但以大乘而为解说虽于小无近益而
不失于大缘或如不轻喜根而强毒之且为成其
远因久种故虽谤法堕苦不暇恤也不轻如法华
喜根文出大论云喜根菩萨说瞋恚即是道胜意
比丘云是邪说而骂喜根喜根念彼恐谤法及堕
护彼意顺佛本怀。」
【或科此下为流通无不可者恐滥三分故不必尔
投身者如涅槃第十三释迦去世作婆罗门雪山
修道帝释化为罗刹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舍身
求后半偈既得以书石壁即上树自投从树下来
至地罗刹后复本形赞叹粉骨者如大品萨陀波
崙欲求般若七日七夜悲泣空中告曰佛子东行
五百由旬香城有菩萨名昙无竭一日三时说般
若自卖身帝释化为婆罗门买骨髓时波崙以刀
出髓(文)此并显恩大难酬也夫恩莫大乎生吾法
身而色身次之盖今佛性之旨虽遍示无情实全
于圆解故法身得生此大恩所以难报也若报大
恩莫若流通此道转教众生如云若不传法化众
生必竟无能报恩者故今效之但流通说法为不
易故复示其规焉故曰佛有诚诫等佛世鉴机须
先小后大此以偏圆分大小也若佛灭后有知根
不知根性者不知根者得以拣人为说故曰当来
世恶人等其不知根者又有二例或如安乐行但
以大答即但以大乘而为解说虽于小无近益而
不失于大缘或如不轻喜根而强毒之且为成其
远因久种故虽谤法堕苦不暇恤也不轻如法华
喜根文出大论云喜根菩萨说瞋恚即是道胜意
比丘云是邪说而骂喜根喜根念彼恐谤法及堕
937-B¶ 第 595c 页 X56-0595.png
苦广说偈云淫欲即是道瞋恚亦复然等胜意大
骂生陷地狱经无数劫由前谤种亦得成佛此乃
强毒令成大乘大乘若发能破无明因其强毒故
引楞严文以释疑妨盖堕苦有终出之时而乘种
不可失故也不然则差机恼他之说何传法利人
之有耶故应运大悲心无恼他说然后可尔虽然
此且示大途而巳若夫从容适宜观时进否则不
专于此亦当将护彼意即所谓无恼说顺佛本怀
即应运大悲也。】
「若有众生未禀教者来至汝所先当语云汝无始来
唯有烦恼业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
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
既信巳心有此性巳次示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
佛等法界既信遍巳次示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
故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
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
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
【此众生虽未禀权实教然其来也则巳成机唯当
依今大乘示以三种之义故诫语云汝无始来等
烦恼业苦即本有三种理性三因即三理元遍指
修即性波为水种即性种也由了因未曾发心缘
因未曾加行性虽具三以在迷故开乃成合故但
同名理性正因而巳一切众生皆有此性即与上
文今立众生正因体遍其义正齐次示性遍既巳
骂生陷地狱经无数劫由前谤种亦得成佛此乃
强毒令成大乘大乘若发能破无明因其强毒故
引楞严文以释疑妨盖堕苦有终出之时而乘种
不可失故也不然则差机恼他之说何传法利人
之有耶故应运大悲心无恼他说然后可尔虽然
此且示大途而巳若夫从容适宜观时进否则不
专于此亦当将护彼意即所谓无恼说顺佛本怀
即应运大悲也。】
「若有众生未禀教者来至汝所先当语云汝无始来
唯有烦恼业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
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
既信巳心有此性巳次示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
佛等法界既信遍巳次示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
故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
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
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
【此众生虽未禀权实教然其来也则巳成机唯当
依今大乘示以三种之义故诫语云汝无始来等
烦恼业苦即本有三种理性三因即三理元遍指
修即性波为水种即性种也由了因未曾发心缘
因未曾加行性虽具三以在迷故开乃成合故但
同名理性正因而巳一切众生皆有此性即与上
文今立众生正因体遍其义正齐次示性遍既巳
937-B¶ 第 596a 页 X56-0596.png
信巳心有此性巳还示此性非内根非外尘犹如
虚空亦非内外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同诸佛性遍虚空体称法界法界无外性亦无外
故等法界此示体量也次示性具者上既示遍义
故即遍论具若但论遍不论具者非圆遍也二者
相即方名圆遍圆具也故即前遍名具故曰故此
遍性具诸佛之身等即上文故于性中点示体具
即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亦可云一身一切土一土一切身身说
土说大小无碍一多自在故今即此遍性平等具
足丝毫不亏三无差别故曰亦复如是所谓众生
有佛性者由有彼果人之性故也故曰有彼性故
故名有性具体本同体德备矣若了此遍具之旨
则妙解佛性体如虚空无有挂碍不隔情与无情
也。】
「若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为功用体
故至果时方有大用此乃佛有众生之性不名众生
有佛性也三无差别斯言有徵寄言说者勿负斯教
若言众生有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者还成
众生与众生等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若言等于
有报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报化外以是言之故须
悉等。」
【承上先示种性次示体遍三示体具之后而斥他
非正由世人不了种性等义故因斥之所以初计
虚空亦非内外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同诸佛性遍虚空体称法界法界无外性亦无外
故等法界此示体量也次示性具者上既示遍义
故即遍论具若但论遍不论具者非圆遍也二者
相即方名圆遍圆具也故即前遍名具故曰故此
遍性具诸佛之身等即上文故于性中点示体具
即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亦可云一身一切土一土一切身身说
土说大小无碍一多自在故今即此遍性平等具
足丝毫不亏三无差别故曰亦复如是所谓众生
有佛性者由有彼果人之性故也故曰有彼性故
故名有性具体本同体德备矣若了此遍具之旨
则妙解佛性体如虚空无有挂碍不隔情与无情
也。】
「若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为功用体
故至果时方有大用此乃佛有众生之性不名众生
有佛性也三无差别斯言有徵寄言说者勿负斯教
若言众生有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者还成
众生与众生等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若言等于
有报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报化外以是言之故须
悉等。」
【承上先示种性次示体遍三示体具之后而斥他
非正由世人不了种性等义故因斥之所以初计
937-B¶ 第 596b 页 X56-0596.png
谓众生惟有清净之性者此即旁遮偏指清净真
如故四明云正为显圆妄染即佛性义旁遮偏指
清净真如此断尽金錍一书矣他既失于迷染三
道即佛性是不知种性义所以不能全性起修是
故须用外加万行之功为果上功用之体逮至果
时方有其用非全性起修既不具德则成佛有众
生之性不名众生有佛性也岂非以性净之佛而
具众生故得斥云此乃佛有众生之性此且一往
云尔彼尚不善生具佛性岂达三无差别故引华
严以證其失斯言有徵者谓此之经文可以證验
今佛性义若不准者则负于斯教也其次纵其转
计若言众生但有正性与法身等等者理体法身
何往不可若不与报化等则不惟众生自等众生
抑不知体遍义何以故以向示体遍必同诸佛等
法界若除报化犹是众生何同之有又次转计若
言等是斥其不知体德也若知法身体德圆具一
身一切身以例报化亦悉应然必不偏计等于有
报化之法身而巳故结斥云故须悉等盖法身非
报化外三身无二无别故也。】
「今此示有是示种性示遍是示体量示具是示体德
既示三巳次令缘于一体三宝发四弘誓进受菩萨
清净律仪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闻
种必相续世世生处以人天身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只一心体体是佛性具足三义曰种曰量曰德以
如故四明云正为显圆妄染即佛性义旁遮偏指
清净真如此断尽金錍一书矣他既失于迷染三
道即佛性是不知种性义所以不能全性起修是
故须用外加万行之功为果上功用之体逮至果
时方有其用非全性起修既不具德则成佛有众
生之性不名众生有佛性也岂非以性净之佛而
具众生故得斥云此乃佛有众生之性此且一往
云尔彼尚不善生具佛性岂达三无差别故引华
严以證其失斯言有徵者谓此之经文可以證验
今佛性义若不准者则负于斯教也其次纵其转
计若言众生但有正性与法身等等者理体法身
何往不可若不与报化等则不惟众生自等众生
抑不知体遍义何以故以向示体遍必同诸佛等
法界若除报化犹是众生何同之有又次转计若
言等是斥其不知体德也若知法身体德圆具一
身一切身以例报化亦悉应然必不偏计等于有
报化之法身而巳故结斥云故须悉等盖法身非
报化外三身无二无别故也。】
「今此示有是示种性示遍是示体量示具是示体德
既示三巳次令缘于一体三宝发四弘誓进受菩萨
清净律仪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闻
种必相续世世生处以人天身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只一心体体是佛性具足三义曰种曰量曰德以
937-B¶ 第 596c 页 X56-0596.png
此心因是三道本指波即水有能生义为三种德
故曰种性以此心体本来周遍一切不隔无有挂
碍同佛如空故曰体量以此心体性本圆具身土
因果无有缺减生佛无差故曰体德以此格彼则
偏指真如者一无有焉义虽有三要而言之只一
性具不了此者一切俱失故曰只一具字弥显今
宗记主至此既为示此三巳复令示其依解立行
依此而缘于一体三宝据此而发于无作四弘进
受菩萨律仪复令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三因者即
所缘三宝之胜境迷悟同源生佛一致故也托此
起行则六度万行一一无作以兹行山填于愿海
行愿相资当当来世终期尅获胜果而云如向所
闻种必相续等者盖闻而种种必相续自此闻法
禀戒二者俱急不失人天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若巳禀方便教者若闻若行若伏若断随其所得点
示体具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法华中五章
开权一一但云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众生闻巳皆得
种智。」
【此人巳禀权教而云若闻若行若伏若断即三教
内外凡及小中圣所得亦不出伹空偏假而巳应
准法华开显之意从容观时点示以三千实相体
具之旨倘曰观时或否亦勿恼他为说故引经二
开权文为證。】
「散心讲授者随宜设化。」
故曰种性以此心体本来周遍一切不隔无有挂
碍同佛如空故曰体量以此心体性本圆具身土
因果无有缺减生佛无差故曰体德以此格彼则
偏指真如者一无有焉义虽有三要而言之只一
性具不了此者一切俱失故曰只一具字弥显今
宗记主至此既为示此三巳复令示其依解立行
依此而缘于一体三宝据此而发于无作四弘进
受菩萨律仪复令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三因者即
所缘三宝之胜境迷悟同源生佛一致故也托此
起行则六度万行一一无作以兹行山填于愿海
行愿相资当当来世终期尅获胜果而云如向所
闻种必相续等者盖闻而种种必相续自此闻法
禀戒二者俱急不失人天佛会再闻而得解脱。】
「若巳禀方便教者若闻若行若伏若断随其所得点
示体具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法华中五章
开权一一但云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众生闻巳皆得
种智。」
【此人巳禀权教而云若闻若行若伏若断即三教
内外凡及小中圣所得亦不出伹空偏假而巳应
准法华开显之意从容观时点示以三千实相体
具之旨倘曰观时或否亦勿恼他为说故引经二
开权文为證。】
「散心讲授者随宜设化。」
937-B¶ 第 597a 页 X56-0597.png
【此人虽亦凭教讲授而圆解尚昧内慧不明于一
家圆具境观未得其所以说盖文字法师之流亦
应从容观时随宜而设化之。】
「一种观心者从心示之。」
【此人虽习观心即白首论心或谓即心是佛及上
慢暗證之流不了心具者彼既偏习观心故令观
时进否但从心以示其体具之旨若知体具内观
自明。】
「若惮教生诤竞者应当语云闻巳成种不敢轻汝汝
等行道皆当作佛。」
【惮教直不受耳若诤竞则又因闻大法非彼所堪
从而起诤毁谤者当如上不轻喜根强毒之可也
虽无近益而有远种虽因谤堕后终得脱也。】
「故大师判教末云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二乘及
菩萨尚所不能测何况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
盲人分别日轮相欲判虚空界一切诸色像而言了
达者毕竟无是事是故有智者各生惭愧心自责无
明暗舍戏论诤竞大师亲證判巳尚自谦喻后辈余
今准此一家宗途奖导于子非师巳见子亦顺教如
是流行。」
【此净名文后大师说偈也柏庭云既诫随机而授
道矣是故以此道合其顺教道流行通于后世也
因复引大师判教结劝之文兼巳以谕之使彼舍
巳见唯理是从不可诤竞忘我利物则化导之功
937-B¶ 第 597b 页 X56-0597.png
大矣佛法者心法也由心法妙故佛法所以不可
思议教相又乃吾佛设教被机之相惟其机缘差
别是故教相难解如曰是诸佛境界尚非等觉巳
还所知岂三乘凡圣所能测哉故吾祖明诫勖之
深有所以也。】
「野客于是欢喜顶受自尔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宣弘
不违尊命敛容再拜安庠而出忽然梦觉问者答者
所问所答都无所得。」
【客既欢喜领命弘持其于弘持也非三轨可乎故
其敛容也亦非向来粗犷之时盖巳得之于柔忍
矣故其再拜也非向来不恒之时盖巳得之于大
慈矣故其安详也则非向来平立之时盖巳得之
于法空矣所在弘宣或以偈结云我祖毗陵师尝
以梦说梦梦事不可思了梦本不实谁为梦觉者
觉梦两无有谁问有谁答问答了无得我亦无所
得复以梦圆梦愿以幻梦思回施诸众生同入三
摩地顿空如梦幻野客既巳领命弘持梦境于是
罢论而无所得然则无得而得得之于心得之无
得亦得于心其于教部权实佛性进否之旨洞然
于胸中矣又何偏权之疑哉。】
金刚錍释文卷下(终)
思议教相又乃吾佛设教被机之相惟其机缘差
别是故教相难解如曰是诸佛境界尚非等觉巳
还所知岂三乘凡圣所能测哉故吾祖明诫勖之
深有所以也。】
「野客于是欢喜顶受自尔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宣弘
不违尊命敛容再拜安庠而出忽然梦觉问者答者
所问所答都无所得。」
【客既欢喜领命弘持其于弘持也非三轨可乎故
其敛容也亦非向来粗犷之时盖巳得之于柔忍
矣故其再拜也非向来不恒之时盖巳得之于大
慈矣故其安详也则非向来平立之时盖巳得之
于法空矣所在弘宣或以偈结云我祖毗陵师尝
以梦说梦梦事不可思了梦本不实谁为梦觉者
觉梦两无有谁问有谁答问答了无得我亦无所
得复以梦圆梦愿以幻梦思回施诸众生同入三
摩地顿空如梦幻野客既巳领命弘持梦境于是
罢论而无所得然则无得而得得之于心得之无
得亦得于心其于教部权实佛性进否之旨洞然
于胸中矣又何偏权之疑哉。】
金刚錍释文卷下(终)
937-B¶ 第 597c 页 X56-0597.png
* No. 937-B
金錍释文莲居仅存宋人手书梵本其不坠者如
线矣乃先师 绍觉讲主所珍欲广流通未竟斯
志念复依师以来亲炙其学不厌诲不倦者二十
年如一日墓木虽拱中心无忘幸值初度刻此以
毕 师愿其本末二文先未合帙欲便于览者籍
玄箸新伊二兄合会焉更质于尊宿同志校阅方
梓选径山第一书刻谋始于 仲春 佛涅槃日
于本年孟夏 佛诞日告成 卢复记。
维时承应甲午中夏下旬聊应蒙求[草-屮][草-屮]训之谨
白可畏愿缘𣥅书恒为善友同遇錍医速决眼瞙
亦决他耳。
金錍释文莲居仅存宋人手书梵本其不坠者如
线矣乃先师 绍觉讲主所珍欲广流通未竟斯
志念复依师以来亲炙其学不厌诲不倦者二十
年如一日墓木虽拱中心无忘幸值初度刻此以
毕 师愿其本末二文先未合帙欲便于览者籍
玄箸新伊二兄合会焉更质于尊宿同志校阅方
梓选径山第一书刻谋始于 仲春 佛涅槃日
于本年孟夏 佛诞日告成 卢复记。
维时承应甲午中夏下旬聊应蒙求[草-屮][草-屮]训之谨
白可畏愿缘𣥅书恒为善友同遇錍医速决眼瞙
亦决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