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578a 页

金刚錍释文卷中
荆溪尊者湛然撰后学玄箸海眼会
天台沙门时举释后学新伊大真校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于性
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
在他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
卷二 第 578b 页 X56-0578.png
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
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
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巳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
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

【今家依法华涅槃二经建立圆融佛性周遍唯心
体具之旨而复示于立宗实意使归乎一实以法
华正为现世机缘开权显实明常住之义涅槃为
未来机缘谈常住佛性二经相对而分故摩诃止
观依此二经建立圆融之行故义例云散引诸文
该乎一代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今荆溪亦效止观
建立圆融佛性之旨不同野客无情无佛性之弊
故云不弊性无困者病也但病而不解佛性之理
于此实理壅而不通正见唯局佛性于有情不遍
无情故今于众生烦恼妄染心体示其本有正因
佛性非内外遍虚空能解是义任运不隔于无情
则成无情有于佛性矣故云故于性中点示体遍
正是众生正因体遍也旁遮偏指清净真如者旁
者对正为言今之所以点示体遍者正为显圆妄
染即佛性义在此而不在彼也盖他宗偏指众生
有清净性伹局有情不遍无情由失于唯心体具
之旨故今建立圆融遮防其谬执也偏指之言含
于二义一者惑果事而迷因理谓众生因中但有
其性而无其事不知果地依正融通盖由众生理
卷二 第 578c 页 X56-0578.png
本具足也二者佛性融通岂间无情而云有情有
性无情无性耶不但其解如此及其立行亦直观
清净真如为境若其然者小乘偏真亦灭苦集而
复證真苟直观真如岂但昧于大教心境尚乃失
于小真佛性安在哉此以圆教对偏中三藏小乘
而说他不见之者正指其不见佛性圆具融即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空论夫果事方融无情则
有因理既隔无情则无若知果体遍由生性遍及
一家立乎大旨在于唯心体具者则不致于空论
矣故达唯心了体具者止之有无也点出不分情
无情之圆旨唯心体具即遍具二义若了万法唯
心心外无境则知此心遍一切法不间情无情异
此之唯心既遍一切即体量也若知此体具一切
法岂分情无情异此具字即体德也故下文云示
遍是(量示具是示体)德若达此二则法法皆唯法法皆具
有何彼此同异之分耶若信唯心体具复疑有无
是于自心疑有无耳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
全然不晓故结云故知止同化事故若知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则无情至微之一尘众生介尔之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依正汝既疑巳心之有无岂非
疑一切生佛之有无耶何独疑于自心哉抑又何
但因理不融不遍矣以由造则三法共造以体元
妙故此是理造变则三法全体共变此是事变所
化之境约机而言能化之事约应而言以由十界
卷二 第 579a 页 X56-0579.png
本同故皆云同所谓能应虽多不出十界物机无
量不出三千如是则机应事理同一佛性佛性周
遍圆具摄情无情义无不明岂复疑于有无耶。】

「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
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巳如前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
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
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
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
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
乎。」

【前来既以圆实大教唯心体具示其佛性周遍巳
毕今须欲明点示之意故重结责由世人不知教
有权实故执权教缘了不遍无情以子不思正因
体遍佛性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前
文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属前三教若云有性
即不合云无情局在圆教又云众生佛性犹如虚
空又云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
砾巳如前说如上说者余患世人迷此佛性之旨
所以常思点示不觉寱云无情有性点示有二一
者示迷元从性变即从真起妄之义二者示性令
其改迷即返妄归真之义故且云无情有性然法
法平等本来清净何分有无但迷者不觉流而忘
返故兹点示耳若以教分大小此约偏圆分大小
巳如前说不变是理随缘是事事即是理理即是
卷二 第 579b 页 X56-0579.png
事如此则随缘时谁情无情若然则不当别立无
情之名若在小宗则容有木石无心之语随缘该
别非今所论亦属小宗也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
等者他宗执墙壁非佛性之小道抗大教佛性之
大逵其犹螳螂拒辙井蛙轻海语出庄子更不繁
引。】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
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
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
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
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
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
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
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
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只可云东处无西
终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
东称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此文乃用彼所立而斥于彼也良由起信论于一
心门中开真如生灭二门藏师于藏疏中却以真
如门明不变随缘二义彼虽立随缘之义但以一
理随缘而性具随缘非彼所知四明所以立别理
随缘而格量之也故今以彼所立斥之万乃诸法
之总称子乃指万法是真如由于不变岂非真如
随缘为万法时当体不变故万法是真如也真如
卷二 第 579c 页 X56-0579.png
从理立称既指真如是万法由于随缘岂非万法
不变处是真如全体随缘故真如是万法也子既
知此矣复不信无情有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
耶万法之称等者以一家圆教真如随缘之义破
之既全真如为万法万法岂隔纤尘又真如之体
本来平等何局我之有情隔彼之无情既不专于
彼我岂有情有无情无耶次以波水喻之波喻万
法水湿喻真如湿无混澄喻性不变波分清浊以
喻依正波虽有清浊之殊而湿性无殊虽有依正
之别而佛性无异辙依理之依字者依乃据也若
许下以其所立而结责之谓藏疏既明真如随缘
是则随缘为万法处当体不变万法既该依正依
正无非佛性复云无情有无者岂非自语相违耶
故知果地依正融通者果事也并依众生理本者
因理也果事之所以融通自在者其由在于众生
性体元遍故也若不由众生理本却成本无今有
是无常法也他不达佛现互融之由由在于此故
惑果事而迷因理执无情无佛性之疑要知凡圣
因果依正自他体同性遍无非众生因心本具者
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斯言有在此乃等者总结
上文随缘不变波水互论不出一往约事理相对
论之云也若惟从理下全约喻显不顺迷情直约
理说只可云理本无事何者法法即性何适而非
理也世间相常住斯之谓欤必不当云事中无理
卷二 第 580a 页 X56-0580.png
东西亦然本是东也迷之谓西今直从东说只可
云东处无西迷而为西西元是东终不当云西处
无东也若惟迷说则情迷于理唯迷而巳所谓波
无水名西失东称者但见情无情有差别则不复
见于佛性矣情性合辩四句如前若从理说水喻
理波喻事但可云佛性无迷情之事必不得云迷
情无佛性之理东西亦然从迷而论但见有迷情
之事不复见佛性之理如波无水名西失东称此
约情性合譬于从理从迷之说无情有无例之者
若从理论谁情无情从迷而说情无情隔无情无
佛性矣。】

「于是野客恭退昃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
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
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馀曰亲曾委
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
之汎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
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
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
离能觉耶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余曰子为
觉佛为觉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
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
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
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巳上约波水之喻合于真如随缘野客闻此不复
卷二 第 580b 页 X56-0580.png
如前粗犷而不退伏于是退跪而咨曰其理实然
不敢疑而不信矣虽然其所宗真如分为两派不
能无碍此正据贤首清凉妄引大论在有情名佛
性在无情名法性仁何于无情名佛性耶汎为通
之此乃迷佛性法性之名而不知佛性法性之义
故今汎通大经佛名为觉法名不觉之旨而复会
乎佛性法性真如等名并是圆诠名异体一也可
谓其迷名不知义欤法名不觉即本觉之理佛名
为觉即始觉之智智为能觉理为所觉而此本觉
谁人不具何法不然但由迷情流转无真不俗失
于圆闻一向不觉条然相乖由佛说故此性可修
佛若不说众生不知故一往分之令其以能觉之
智觉所觉之理既能觉所觉能所相即修性一如
岂巳觉其不觉犹守迷而不觉也抑谓所觉与能
觉离耶苟为不离不觉即觉觉即不觉佛性法性
不可隔异也客曰下野客意谓若尔则佛翻为觉
能觉不觉至佛方会今众生在凡不觉离觉复何
所乖余曰下以理折之子号弘通大乘今起是见
者为学佛耶为学凡耶若学于凡则谓之离若学
于佛则佛之知见开众生之本有初心则能用佛
眼智称本觉理照一切法同一觉体生佛无差依
正融泯如此则理本无殊凡谓之离尔故示众生
下复疏前来令觉不觉句只由众生妄谓觉离不
觉故令其以能觉之智觉其所觉之理既全所觉
卷二 第 580c 页 X56-0580.png
为能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矣若非全不觉为觉
全本为始全性成修则何足以名佛性者哉故曰
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此句结上觉无不觉即
佛性义不觉无觉下四句明佛性法性二义互即
方是大教所诠之佛性法性也克体言之名义偏
强法是所觉佛是能觉然则全修在性全始为本
境外无智方名法性故曰不觉无觉法性不成全
性成修全本为始智外无境方名佛性故曰觉无
不觉佛性宁立也结云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
小宗即三藏四含容有是义真谛法性灭苦集而
后会真也今立无情有于佛性者盖本大教所诠
全不觉为觉即法性为佛性也故曰即法性之佛
性方曰大教如是则法性佛性名异体一苟能了
此觉不觉义则其谬托大论以行其两派之说不
攻而自坏矣。】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
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教不
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伹名法性非佛性
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
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
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
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于无性又云无修能
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
卷二 第 581a 页 X56-0581.png
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
否也。」

【佛性法性名异体同无可疑者然经中圆诠之名
所出非一法界实际等名今欲引而徵之使归乎
一揆汝执法性在无情中且法界等名还与法性
同耶异耶若曰法界等与真如同分为两派偏情
无情而诸教中不见有无情法界实际等纵汝所
执无情但有法性无有觉悟不得云佛性者汝之
所弘乃自华严华严何尝言法性局在无情故引
旧经四偈云初偈一切之言遍收依正色心以本
性空故故无所有能如是解即见舍那岂非诸法
本有舍那之性何故执无情但有法性名为不觉
不名佛性耶第二偈云法性本空寂即毕竟空离
四性故不可以四句取即是性空离四句外不可
以四句见即是相空如此法性本自二空故即是
佛如此则岂非诸法本有觉佛之性名法性耶此
与前偈结皆报身性故不再结三精进慧云法性
本清净谓法性之体本来清净犹如虚空离一切
相既本无相更何所修见牟尼即应身也汝执法
性名为不觉专在无情与佛性异者何故今于法
性本净无相无修能见牟尼耶四真实慧云无相
即法身离染碍之相故云无相真佛体即法身也
法身遍处二身常在三一融即未始暂离若见法
身岂容乖二前之二身亦复如是文从别说耳既
卷二 第 581b 页 X56-0581.png
了真佛之体在一切法不当分情无情佛性法性
之异也请子思之仍以迷教进否而责之由野客
迷无情专名法性不当立佛性之名故今从实以
法性即佛性而申之即前来大经说实教佛性之
进也若不许于无情上立佛性之名者此乃前来
带权而说佛性之否也意质野客必信无情有佛
性矣。】

「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
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
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华严又云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
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
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
一故也。」

【既示法性即是佛性则了佛性不专有情也不但
法性即是佛性而随缘之真如亦即佛性异名为
破彼计真如随缘遍情非情有佛性法性之异今
通会之故云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
法佛也法即法身以法身是理会真如名便符上
立宗正因体遍之义故也他宗但知法身遍不知
真如随缘即是法身体遍法身体遍即佛性体遍
故记主以法佛之性会真如名令成一辙也佛性
论文凡四卷天亲所造言佛性即人法二空所显
卷二 第 581c 页 X56-0581.png
真如故今引会名异体同人法二空即能显之观
智也真如佛性所显之理体也故结会云当知真
如即佛性异名也次引华严法性随缘会真如而
显体同众生非众生即情与无情二俱随缘虽俱
随缘当处不变若了不变则随缘之相自泯故曰
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下通例前来所列法界
等名并与真如名异体同悉有随缘不变等义皆
不隔情与无情是知法性之名不专于无情中之
真如此世人迷于法相体一名异故割真如为两
派使佛性法性之硕乖矣。】

「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
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
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
等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
得理證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
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互立。」

【上示诸经论中凡明所诠法界等名并是名异体
同然于同中不无少别以由诸名有性名无性名
如佛性五名多在凡在理多之为言乃从偏强而
说多必对少亦有通义若法界等无性名者多通
于凡圣因果事理盖陀罗尼即果人所得总持秘
要之法波罗蜜即果人所至究竟涅槃彼岸也如
三昧等名惟局在果后别示因名佛性等由众生
实未成佛得理證真开藏以其烦恼生死是修恶
卷二 第 582a 页 X56-0582.png
故从无始来全性而起故今指此修恶性是性恶
示令称性修习故名佛性理性等诸教诸名互立
者如前有性无性果德之名在诸教中诸名互立
亦不一向也。】

「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
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
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
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
言岂唯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
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

【然大总相法门之体本无高下而涅槃经中偏于
性字之上加一佛字者由众生背觉合尘是以特
唱此名寄果立因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无
二无别欲其改迷向悟从因至果同佛受用故偏
言之此果上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具足世人
迷此而不从果上依正融通之义但云有情众生
有佛性无情无佛性若知果上依正融通因心本
具岂分情无情之别而失体遍之旨耶又云遍者
下约经遍义以斥其疑所以遍者良由众生烦恼
心性体遍云佛性遍故上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由无始以来全性起修名为烦恼之俦即生时此
种纯变为修者也是故今来指修即性一切众生
有此性故此是如来种性元遍名佛性遍也故知
不识佛性遍者良由偏指清净真如不知烦恼性
卷二 第 582b 页 X56-0582.png
遍即佛性遍也所谓唯心者正唯烦恼心也非但
不识佛性体遍亦失惟心之义故使用观亦直观
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知生死色遍由色即
心故依正一如同居一念所以众生正因体遍也
四明得之则曰若信诸色即心则成无情有于佛
性义也生死色者即分段变易之色故云生死若
约十界则属九界之色由无明未尽故曰生死故
吾祖云寂五住灭二死也。】

「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
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
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复
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
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

【至此徵起以释上文色遍融于即心之义色何以
遍良由依之与正并是随缘变造之事如山河国
土依报也五阴色质正报也同业所感砂砾荆棘
共造也异业所感巨细殊形别造也造虽共别既
同出一源二则俱二一则俱一此二相即心遍故
色亦遍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者非斥野客之辞意
谓有情别造之正报无情共造之依报并是全体
随缘变造而有于随缘中造分能所心色异耳今
明色遍正论平等法体色心不二显妙境遍若信
随缘之色体性元遍岂有不信随缘之心体者耶
此述者之意此依之与正虽随缘边造分能所既
卷二 第 582c 页 X56-0582.png
皆惟心心体遍故横亘竖穷讵可以方所局之分
有无耶世人局遮那于阴质内则有于方所矣所
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者此也所谓理
性心种者本有三道指修即性即三佛性由未曾
发心加行名理性也种者能生为义烦恼之俦是
如来种即本有三种三理元遍是今心体能生一
切依正故经云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无
有挂碍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复次者归元佛
性斥邪显正亦所以寄斥世人及野客者也故知
下以名体同异而结责之大小教门名同体异名
异体同如法性解脱等大小名同其体永异如大
教佛性真如等其名虽异其体乃同学释教者苟
不达此是大患也故引法华等證我等同入法性
乃真谛法性其名虽同其义则异解脱亦然。】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巳理合释
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
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
虚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
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犹业力造造遍三界又
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有二种
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
体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巳亦合薄知
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子初闻无情有性惑耳惊心者以不达余所立之
卷二 第 583a 页 X56-0583.png
义旨故也今既为子始自大经进否权实终于名
体同异委曲而详申之巳合涣然冰释世人局遮
那佛性于有情阴质内直云诸法是无情者不但
迷于大教体遍之旨如邪外偏小亦皆不及矣如
外道二种一计神我之我我大色小者及我遍虚
空一切无非我者又有计我身微尘所成者虽所
计不同皆于无情等色有我遍之义不直云无情
而巳又如小乘二种一者诠业力搆造三界业由
于心义当心造即实有俗也又知法性无常即真
谛也此以小乘二谛言之亦不直云无情也如共
乘即通教二种一者诠能造心如幻如化幻遍三
界何所不该即幻有俗也又知诸法体性当体即
空真谛也此以共乘二谛而言岂直云无情耶若
次第乘之别教诠一真遍造诸法心生理遍故非
所拟又闻是巳者拟上多番往复开导亦合薄知
教法权实佛性进否之义此再击之欲其开解耳。】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
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
佛之心性情犹未决余曰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
自他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
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
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晓余之
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卷二 第 583b 页 X56-0583.png

【自野客以大经无情非性执难以来述者为判涅
槃权实之文佛性进否之义兼示唯心唯色之旨
示烦恼性遍修遍等义节节复疏至此方解瓦石
无性是权虚空体遍是实故曰仁善分别实坏重
疑偏权疑碎理实然也虽解此意解而未解如上
文有种遍修遍果遍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
性等若不具以一家不思议境圆具之旨而广示
之终未能尽圆解之妙故又以情犹未决为辞而
生起下文也只一具字弥显今宗抗折百家超过
诸说述者于观心中明凡圣一如色香泯净乃至
不逾下凡之一念者由具故也无情遍者此也昔
计佛性唯局有情今蒙开示知正因性遍情与无
情故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犹疑缘了性遍修遍
果遍此指前文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
达性成修修三亦遍虽不云果既曰修遍则必订
果果在其中矣所以前云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
性心种也言三因种者即性三也修遍者则修二
亦各具三也果遍者即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
之依正也故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前云正因遍
虽巳粗晓但云三因俱遍等疑犹未决余曰下谓
以由不达教观圆具之旨故今以观言之由自昔
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三
无差别之旨是故昧于种遍等义此由不善观心
具之失也文云因果自他依正三双通而言之即
卷二 第 583c 页 X56-0583.png
一念三千之旨别而言之不善遍揽因果观于巳
心所以不解种遍修遍果遍不善遍揽自他依正
所以不解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也以教
言之一代显顿诸教大旨示众生本有性种合依
解立行全性成修既不闲此所以不解种遍修遍
说佛果德意在因心本具既不晓此所以不解果
遍佛现融通全由理本故云佛说果上依正融通
并由众生理本既不达此所以不解一尘一心即
生佛心性虽有此四不出教观二义教则为下四
十问张本观则为下观心六问张本是以更设四
十六问而徵之于一一问无不显三千圆具之旨
以见无情有佛性义于诸问中若解一问无滞不
销则了诸法皆是法界法界圆融故不见有一法
之隔法界虚通故不见有一法之碍岂非大觉是
以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色一心无非法界所以
前云一念具足一尘不亏一念具足即唯心三千
也一尘不亏即唯色三千也色法不二依正体一
文虽不明言三千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此四十六
问不无生起次第佛性是所立之宗故先徵之无
情是所破之执故居其次巳上情性既皆唯心故
次示心法心法属自生佛属他故次心问生心生
在因佛法在果故次生问佛佛是正报佛既属悟
依正兼明故次问土成道之别心佛众生不出变
造十界诸法并属所随之缘而能随者全是真如
卷二 第 584a 页 X56-0584.png
故次之真如之问上之七义皆属法说利根虽解
钝根未明故更以譬问前四十问乃约教开解为
问对前不了教旨之失后之六问约依解立行为
问对前不观心具之失若约总别言之前四十五
问是别后之一问是总如下文云岂非晓最后问
三无差别文。】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问佛性
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变问佛性之名共
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
小无性名大无无情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辩
异其相何耶。」

【初问因果当知佛唯在果性多在因因具果性故
名佛性果上依正融通并由众生因中本具因果
不二佛性宁偏何执情与无情有性无性故大经
云是果非因名为涅槃是因非果名为佛性一切
众生即大涅槃是约因从果佛性名因是约果从
因二问常无常佛性不变应是他宗执在无情偏
名法性者却见佛性是无常耶三问共别佛性平
等一切众生同共有之遍一切处非内非外大小
内外其理一如何得分情无情有性无性耶四问
大小小教乃存无情之说无佛性之名大教唯有
佛性之谈无无情之说今佛性既属大教所诠岂
复存无情无佛性之称耶五问权实者此问因涅
槃经中云瓦石非性故以权实为徵涅槃瓦石非
卷二 第 584b 页 X56-0584.png
性之文则有带权说实故有缘了难正之文实则
正因体遍权则缘了不遍若一向实如三点二鸟
等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等如是则权实
各有所归。】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问无情
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问无情色等佛
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
阴亦败坏性亦然耶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
耶为复有耶。」

【问大小教部者前约佛性问大小今约无情分大
小乃就经部中用权实分大小耳无情之名局在
小宗亦遍大部由大部中有于权实权有无情之
名实教不分情无情异二问非色即心此以今家
色心一体而诘之子执无情无性若云无情是色
无佛性若云无情即心与俱遍色心色心相即岂
非佛性耶三问无情色等即等于色非色异为佛
见耶佛眼佛智真空冥寂不应有二为生见耶生
既迷妄所见故二子为顺迷为顺悟耶若生佛共
见者佛见既其不二生见岂定异耶四问若以生
灭色法有败坏故无佛性者有情阴质亦有败坏
身内亦应尔耶五问以无情是色者约根尘相对
十八界中色声等虽属外五尘于法界法尘中少
分转入意地缘虑之色为当有耶无耶若有佛性
内色既有草木之色何无耶若云此色无者且此
卷二 第 584c 页 X56-0584.png
无色一分属心心若无者却见有情亦无耶。】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问唯心
之言凡圣心耶若圣若凡二俱有过问唯心名心造
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
若不唯色色非心耶问唯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
二俱有过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耶异
耶。」

【初问一切唯心文出华严岂不闻乎既曰唯心则
心外无法只一心而巳谓情无情苟曰有异唯义
不成二问唯心只是法界依正一体圣凡一致若
执凡心圣在凡外若执圣心凡与圣隔故曰若圣
若凡二俱有过只缘他执众生唯有清净真如正
是弃凡唯圣即唯圣心之过若如今家了一念三
千之旨则无是过也三问造有能所心为能造色
为所造唯者无外之称既曰唯心即能造所造全
色是心心外无色色心不二今唯心之言唯造于
(无心是色)为只造心(造心是心)若执一边则色心隔异非
唯心也四问既名唯心为复只是唯心为亦唯色
色非心者大教唯心心色不二色即是心心即是
色一体不二何得心外有色耶五问唯心所造不
出依正正是能依依是所依若云同者岂可佛性
一无一有若云异者能造既唯一心所造岂应有
异。】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问众生
卷二 第 585a 页 X56-0585.png
惑心性遍不遍神我句四为同异耶问众生有性唯
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
佛既悟巳悟生迷耶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
中几生性耶。」

【初问众生量异谓众生形量巨细长短异状若佛
性随异异不名性若佛性不随量异者却不局众
生身内故曰不尔非内尔不名性者若谓佛性随
众生量者佛性是一岂有变迁量异不同二问众
生惑心等者谓无明惑心之性为遍不遍惑性若
遍佛性安得不遍无情若云不遍与外道四句为
同为异若谓是同外道自云我大色小我遍虚空
今云不遍那得与同若云异者尚不及外况圆顿
教耶三问众生有性佛性有三今问他云众生有
性必竟有何性耶若云法身性者法身体遍法身
遍在一切处何隔无情若云有报应性三身相即
无暂离时如妙乐云法身遍处二身常在故云性
具三不可遍一义解云此难众生有情性边故自
应身遍乎法报也四问众生本迷者生佛迷悟众
生无始背觉合尘浊成本有迷成不觉诸佛究竟
背尘合觉返本还源迷名永失是则生惟迷佛之
悟佛乃悟生之迷迷悟虽殊事理体一佛既依正
融通生岂情无情异五问众生佛身者三千妙性
圆融遍入生佛互具悟之成佛迷之成生一一生
佛即具一切生佛之性岂可计于一生几佛一佛
卷二 第 585b 页 X56-0585.png
几生耶。】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问佛土
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问佛土界分生
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
何土与生一异共别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
处为共别耶。」

【初问国土者乃他宗所弘华严之经现十身舍那
之一也由其执国土无情无性故难云此国土身
为在果上始有为因中本有若果上始有者乃本
无今有是无常法若云众生身中本具国土身即
见有情有国土之色何云国土无性乎始本同者
因果不二因果既其不二果既依正融通因亦不
当分情无情之别若言异者非圆顿所诠二问佛
依正者如来所依之土能依之身为一为异一则
无能依所正之别异则同于凡夫身土差别子为
学佛为学凡耶三问佛土界分等者其意有三佛
土界分生亦居耶者此问为是佛土许生同居耶
为各所居者此问生佛还各有土而自居耶佛无
土者此问生所居土为佛与居佛身无土耶问虽
有三正显生佛共居佛既依正相即生岂不然以
佛验生无情性显四问佛既三身土必摄四言远
近者若分别为言方便在同居外乃至寂光在实
报外故名为远若即事而真即此娑婆或见方便
或见实报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
卷二 第 585c 页 X56-0585.png
婆故知横竖只在一处故名为近一既摄四何土
与生一异共别一异约土共别约人土既非一非
异人谁共居别居以佛互融显生不二也岂可若
共若别理固不可若一若异佛性宁分五问佛佛
土体者前以生佛对论同异今以佛自问所谓若
兼体同一切皆四则同实未尝同又知横竖只在
一处则异实未尝异如是则法界终日常同终日
常异何同何异究竟而言求其身土了不可得何
情无情之有耶此通约四土论同异也第二别约
释迦同居与诸土论同异为别是释迦之土为复
即同诸佛之土然土体既一一必成同同则无异
何得分情无情耶。】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问佛成
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问佛成土成与
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
及彼彼生为一异耶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
境初后如何。」

【初问佛成土成凡佛成道三惑究尽四德圆明法
界之体究竟极證得法界之大用依随正转山河
国土靡不成矣所谓一成一切成法界无非此佛
之依正尚可成否广狭之问耶若计不成过莫大
矣二问佛成见性者佛成道时佛眼所见皆毗卢
体众生肉眼所见自成差别今是佛成道所见有
何情无情异然依正色心之境虽同而能见自有
卷二 第 586a 页 X56-0586.png
迷悟之异同异二义不可离也三问佛成土成即
依正也彼彼十方诸佛果成即理事一也彼彼不
成即是众生有异圆宗所诠三无差别岂应异耶
四问生佛三身者前第三问通就身土今别就三
身为问佛成三身遍其依正与彼十方果成三身
事理一也与彼彼众生理一事异也既理是一岂
分情无情异五问身土既成毕竟成何眼智身既
遮那土既寂光非四眼二智森罗即佛眼种智真
空冥寂岂复境有自他初后之殊既自他初后不
二岂分情无情耶。】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问真如
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问真如随缘变
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问真如随缘随巳与真
为同异耶为永随耶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
住同异如何。」

【初问真如所造相摄不相摄者真如随缘造于万
法若互相摄则依正不二若不相摄能随既一所
随岂异二俱如何者岂摄不摄义两立耶二问真
如通修性者此问正同妙乐修德四德为能依性
德四德为所依能所并有能依之身依于所依之
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今所问意
既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何云无情依报无性矣
三问情无情并是真如全体不变而变变为有情
而有性变为无情则无性者为永无耳既从性变
卷二 第 586b 页 X56-0586.png
那得永无若也永无那得将来佛果当成依正融
摄果既融摄因验不无四问真如随缘同异者盖
问能随之真如为所随之真如为同为异故云随
巳与真为同异耶为复永随不与真如同耶谓异
则非圆顿大教所诠谓同则不当分情无情之别
五问以真如有无为问当知真如佛性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故曰本有若谓本无则因不称果若也
共住为同为异真妄同源惑性体即惟同非异谁
情无情未发心前无真不俗唯异非同固非所论
耳。】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问病眼
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问镜像明体本
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
亦譬因耶果无因耶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
耶通因如何。」

【初问波水之喻在湿讵间于混澄水同也为波自
分于清浊波异也前后得失者若论波湿同时未
始前后一往言之全水为波为前全波为水为后
水本无波得也波无水名失也合法言之从真起
妄名前返妄归真名后若从悟理名得若从迷事
名失问意在于真本无妄岂隔无情二问空本无
华由眼病故华存空泯眼病若除空存华没于空
同处见华成异由眼病故即华异处见空元同由
眼病除故是则空同空异若并存没合法言之病
卷二 第 586c 页 X56-0586.png
喻妄情空喻佛性华喻依正真如境上依正元融
由无明妄情于融成隔伹见差别不见无差如华
存空没妄情若除隔即融泯故所见处差即无差
如空存华没唯一佛性而巳何间无情三问镜像
明体者谓镜像之体镜明之体本始同异者镜明
性十界本也像生修十界始也明体则同像分妍
丑前后存没者本前始后明存则像没明没则像
存以法言之若论佛性不存依正依正佛性宁存
四问帝网之珠帝网喻依正互融举一全收彼彼
无碍若唯譬果成果异因若亦譬因因必摄果故
依正融通岂唯果上身土耶五问如意珠身者此
珠状如芥粟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称意丰俭
降雨穰穰今以之喻随所应度现十界身譬如意
珠王随意雨宝说法利生故名如意珠身身必有
土故云身有土耶若谓如意珠身唯在果者却见
此果无因若通因者请示其旨故曰通因如何若
知果既身土不二因何依正差别。】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问行者
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问行者观心为
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
内耶外耶同耶异耶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
耶为始净耶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
融摄一切同耶。」

【良由世人不闲诸教大旨故前以四十问为其开
卷二 第 587a 页 X56-0587.png
解亦由世人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巳心
今更以六问问于观心意谓既能妙解须立妙行
解行相资凉池可到矣当用观时以此心为所观
复即此心为能观能所俱心境智互照俱三千故
各摄一切境之与观不分而分得名有异二而非
二其体复同故义例云以心为境心亦能照若能
所不二境观一如岂分情无情之异耶二问心境
一多者行者唯于万境观一心岂非一心遍于万
境故不以一多求之盖由行者即于当念观具三
千故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妙不决定不可以
一求之故不同也不可以多求之故不异也三问
行者观心了自他依正之法无非心具若只观心
不观身土则成差别不得名为不思议境观不二
门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
正宛然岂分情无情耶四问苦惑业三圆人了达
三道即是三德不可于三道外别求三德若离三
道别求清净真如如何名为圆具一体不二五问
心内佛性为本净始净者由众生本理清净依正
一如是故始觉果成身土融通自在六问此以心
佛众生因果身土融摄为问者若了心佛众生同
一三千三无差别则因之与果身之与土一切法
相互相融摄未始有一法之不同苟能如是解而
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
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如此则岂计
卷二 第 587b 页 X56-0587.png
无情无佛性耶是知此一问总前诸问若了无差
之旨则一问中可消众滞一答之中则为遍答众
问故下文云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即知我心
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
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

「如是记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客曰何以
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
通义通自通他一问亦足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
六即分證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应知
一问亦皆能攻馀四十五馀一一位仍须皆具四十
六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不可穷尽者以略例广谓若也搜括一家教观深
旨设于问端不可穷尽客拟止尔故且至尔许客
所拟者以教言之由其不闲教旨因果互融遂不
了无情佛性三法无差真如变造如全水为波等
故有前四十问以观言之由其不善遍揽因果自
他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但观清净真如故有
后之六问耳设复客问以不多不少为辞生下答
文若利根者则若惑疑行理一问亦足众滞自消
何待四十六问所谓攻者即攻破也通者即通达
也他所惑者由惑果事而迷因理不了因心本具
至果方融此惑当攻既疑无情无性此疑当攻不
但其解如此及其立行用观亦直观于清净真如
此行当攻其将真如变造依正分为两派此理当
卷二 第 587c 页 X56-0587.png
攻若攻此四则通权实之教通佛性进否之义若
能妙解一念三千依之立行无复直观清净真如
则自行无壅而通矣自行既立无复踵于真如两
派之说而障后学佛之知见故曰通他此对利者
而言次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六即也为对钝根
等者当知利根之人于一问中即能袪滞释然大
观解行俱通若钝根者以四十六问备该圆顿因
果及以经论所明身土观境互融之义方能解了
依正一如始终理一及对六即者谓非但唯对钝
根而巳仍兼乎六即之位故也理同故即事异故
六如指要分證离为四十一位者初住至等觉兼
前理即名字观行相似及后究竟共为四十六也
以问对位其数虽同非谓直以一问对一位在问
则无不遍攻在位则无不具摄亦理然也又复应
知诸问自佛性至观心就其所攻义异故曰一能
攻馀攻者断其疑也若论能攻之问只是一念三
千教则解此三千行则观此三千岂复更自相攻
耶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此结上不可穷尽之意。】

金刚錍释文卷中
卷二 第 588a 页 X56-058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