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568c 页
No. 937
金刚錍释文卷上
荆溪尊者湛然撰后学玄箸海眼会
天台沙门时举释后学新伊大真校
四明十义书云荆溪立于无情有性正为显圆妄
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据此则四明巳断
尽金錍述作之意故此文首于题下先示抉膜之
旨后于偏权疑碎而下方示旁遮野客之意又滥
沾释典下亦先明佛性正义自曾于静夜下方对
野客耳以此则知一书始末正为显圆妄染即佛
性义刚之一字乃旁遮野客之偏执使山家学大
乘者毋惑于彼无情无性之见而失遍具之旨故
于性中点示体遍也。
「金刚錍(圆金[金*((白-日+田)/拱)]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删假梦
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圆伊三点不纵不横以喻圆融三德大教示于佛
性体遍四眼二智万象森罗佛眼种智真空冥寂
以九界众生虽有四眼而无明未破佛性不显故
以圆伊三德大教以抉九界四眼无明之膜使其
金刚錍释文卷上
荆溪尊者湛然撰后学玄箸海眼会
天台沙门时举释后学新伊大真校
四明十义书云荆溪立于无情有性正为显圆妄
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据此则四明巳断
尽金錍述作之意故此文首于题下先示抉膜之
旨后于偏权疑碎而下方示旁遮野客之意又滥
沾释典下亦先明佛性正义自曾于静夜下方对
野客耳以此则知一书始末正为显圆妄染即佛
性义刚之一字乃旁遮野客之偏执使山家学大
乘者毋惑于彼无情无性之见而失遍具之旨故
于性中点示体遍也。
「金刚錍(圆
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圆伊三点不纵不横以喻圆融三德大教示于佛
性体遍四眼二智万象森罗佛眼种智真空冥寂
以九界众生虽有四眼而无明未破佛性不显故
以圆伊三德大教以抉九界四眼无明之膜使其
音释¶ 第 569a 页 X56-0569.png
佛眼开明见佛性之妙体也九界三土之性既显
九界即遮那三土即寂光则一切之言合该十界
故曰圆人即达九界三道而见圆伊三德体遍下
文亦云一切世间何所不摄指义本于大经云尔
时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膜初以一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未见此抉见思之膜示以真谛之指未
见中道所證真理全是无明复以二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我犹未见此抉尘沙之膜示以俗谛之
指未见中道犹是无明复以三指示之问言见不
答言少见此抉无明之膜示以中道遮那佛性之
指以圆人分破无明分證中道故云少见故辅行
引涅槃疏云既譬佛性不应馀解即以三谛而为
三指初指如空故云不见三指如十住故云少见
即圆十住也如是开决则知四眼即佛眼无明即
佛性九界即佛界空假即中道有何一法而非遮
那佛性圆伊虽具三德乃即一论三遮那即一中
道之理乃即三而一若知正因体遍三一相即何
所不遍也但他宗惑于经中偏权之说今直示以
圆实佛性使其偏权之疑惑消灭故喻之以刚所
拟之处无不碎坏也盖宗有所异为护时情不欲
正斥故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此书者必母罪也
故曰恕之此谦辞耳。】
「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
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万派之通途众
九界即遮那三土即寂光则一切之言合该十界
故曰圆人即达九界三道而见圆伊三德体遍下
文亦云一切世间何所不摄指义本于大经云尔
时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膜初以一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未见此抉见思之膜示以真谛之指未
见中道所證真理全是无明复以二指示之问言
见不答言我犹未见此抉尘沙之膜示以俗谛之
指未见中道犹是无明复以三指示之问言见不
答言少见此抉无明之膜示以中道遮那佛性之
指以圆人分破无明分證中道故云少见故辅行
引涅槃疏云既譬佛性不应馀解即以三谛而为
三指初指如空故云不见三指如十住故云少见
即圆十住也如是开决则知四眼即佛眼无明即
佛性九界即佛界空假即中道有何一法而非遮
那佛性圆伊虽具三德乃即一论三遮那即一中
道之理乃即三而一若知正因体遍三一相即何
所不遍也但他宗惑于经中偏权之说今直示以
圆实佛性使其偏权之疑惑消灭故喻之以刚所
拟之处无不碎坏也盖宗有所异为护时情不欲
正斥故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此书者必母罪也
故曰恕之此谦辞耳。】
「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
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万派之通途众
音释¶ 第 569b 页 X56-0569.png
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
【然佛性之说乃具遍之旨自非潜心积学不能通
明滥沾释典积有岁年非积学欤未尝不以佛性
义经怀非潜心欤由斯二者则涅槃佛性之文得
以申通若了此佛性则可为教行之本教行以此
为本故超过诸说不堕邪见次举譬中通途合大
旨归趣合所期盖教诠佛性之源示众生之本有
如水发源故曰通途行则从因至果趣于极果如
流之归海故曰归趣。】
「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
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若是乃承上之辞苟能了知如上佛性之旨为教
行之本则达一切诸法无非三千有何一法非佛
性具之义亦未始有一念而越三千之外上言滥
沾释典即闻慧能如是思即思慧能如是观即修
慧即闻思修之三也若然尚何凡圣色香之异又
虽依正各说意实依正㸦融凡圣者或作六凡四
圣说下文既约九一分此不当四六分虽曰色香
则六尘在其中矣佛性是一故名一如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则离染碍故云泯净阿鼻依正下佛界
具九界且就极下界说云阿鼻耳毗卢身土下九
界具佛界既九一依正互具互遍即一念三千之
法文虽未明言三千而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故阿
鼻依正下佛具三千诸法毗卢身土下乃生具三
【然佛性之说乃具遍之旨自非潜心积学不能通
明滥沾释典积有岁年非积学欤未尝不以佛性
义经怀非潜心欤由斯二者则涅槃佛性之文得
以申通若了此佛性则可为教行之本教行以此
为本故超过诸说不堕邪见次举譬中通途合大
旨归趣合所期盖教诠佛性之源示众生之本有
如水发源故曰通途行则从因至果趣于极果如
流之归海故曰归趣。】
「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
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若是乃承上之辞苟能了知如上佛性之旨为教
行之本则达一切诸法无非三千有何一法非佛
性具之义亦未始有一念而越三千之外上言滥
沾释典即闻慧能如是思即思慧能如是观即修
慧即闻思修之三也若然尚何凡圣色香之异又
虽依正各说意实依正㸦融凡圣者或作六凡四
圣说下文既约九一分此不当四六分虽曰色香
则六尘在其中矣佛性是一故名一如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则离染碍故云泯净阿鼻依正下佛界
具九界且就极下界说云阿鼻耳毗卢身土下九
界具佛界既九一依正互具互遍即一念三千之
法文虽未明言三千而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故阿
鼻依正下佛具三千诸法毗卢身土下乃生具三
音释¶ 第 569c 页 X56-0569.png
千诸法只一三千心佛众生一一具足三无差别
此之四句为下文对他宗破立佛性之张本也暨
下文以此三千妙旨破立之后而野客方知一家
所立不思议境一念三千之功始陈请之曰云何
三千是知今虽不明言三千而三千之旨在其中
矣。】
「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巳恍焉如睡不觉寱云
无情有性。」
【荆溪将显圆宗折冲异论故设睡梦以发言立野
客以发问皆托事明理强立问答假立宾主恍惚
似睡非实睡也故曰恍焉如睡。】
「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容仪粗犷进退不
恒逼前平立。」
【此下对斥外人所计言之野则鄙之之辞客则外
之之意言其未领佛性以来有若野客容仪等者
则叙情状如此由其未深圆理不能住于柔和善
顺之地故见之于容仪粗犷尔由其不守宗途出
入彼此进退失据故见之去就不常耳直欲与今
争衡并驱故云逼前平立。】
「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彼将欲挟其所承之说与夫涅槃斥非之文以难
一家建义故先定其宗旨云向来等言然者汎应
之也。】
「客曰仆恭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
此之四句为下文对他宗破立佛性之张本也暨
下文以此三千妙旨破立之后而野客方知一家
所立不思议境一念三千之功始陈请之曰云何
三千是知今虽不明言三千而三千之旨在其中
矣。】
「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巳恍焉如睡不觉寱云
无情有性。」
【荆溪将显圆宗折冲异论故设睡梦以发言立野
客以发问皆托事明理强立问答假立宾主恍惚
似睡非实睡也故曰恍焉如睡。】
「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容仪粗犷进退不
恒逼前平立。」
【此下对斥外人所计言之野则鄙之之辞客则外
之之意言其未领佛性以来有若野客容仪等者
则叙情状如此由其未深圆理不能住于柔和善
顺之地故见之于容仪粗犷尔由其不守宗途出
入彼此进退失据故见之去就不常耳直欲与今
争衡并驱故云逼前平立。】
「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彼将欲挟其所承之说与夫涅槃斥非之文以难
一家建义故先定其宗旨云向来等言然者汎应
之也。】
「客曰仆恭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
音释¶ 第 570a 页 X56-0570.png
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
情有耶。」
【恭寻薄究亦谦辞耳他以涅槃为极唱由古人立
涅槃为第五时极唱谓法华谈万善同归未及双
树佛性极唱也故今云岂过双树等涅槃既曰瓦
石非佛性仁何独言无情有性也。】
「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
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
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古人尚云阐提无者指彼三无二有之家言阐提
无佛性也如此则成有情亦无佛性汝云无情无
性未足可怪此且与之在古人虽然若今家以教
分大小其言大乖此之大小当约偏圆以分如下
文云藏通三乘俱未禀性别人初心所禀未周故
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圆人始末知理不二
心外无境谁情无情如此则无情无性之言属前
三教是权是小无情有性属于圆教虽不明言四
教而四教之义在其中矣至下文野客具知其义
方请问云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
「客曰涅槃部大云何并列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
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
【此文由上教分大小而生若云大无无情涅槃岂
非大教何以无情佛性并列野客在前不知佛性
体遍荆溪以教别大小而覈之野客于此又执部
情有耶。」
【恭寻薄究亦谦辞耳他以涅槃为极唱由古人立
涅槃为第五时极唱谓法华谈万善同归未及双
树佛性极唱也故今云岂过双树等涅槃既曰瓦
石非佛性仁何独言无情有性也。】
「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
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
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古人尚云阐提无者指彼三无二有之家言阐提
无佛性也如此则成有情亦无佛性汝云无情无
性未足可怪此且与之在古人虽然若今家以教
分大小其言大乖此之大小当约偏圆以分如下
文云藏通三乘俱未禀性别人初心所禀未周故
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圆人始末知理不二
心外无境谁情无情如此则无情无性之言属前
三教是权是小无情有性属于圆教虽不明言四
教而四教之义在其中矣至下文野客具知其义
方请问云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
「客曰涅槃部大云何并列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
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
【此文由上教分大小而生若云大无无情涅槃岂
非大教何以无情佛性并列野客在前不知佛性
体遍荆溪以教别大小而覈之野客于此又执部
音释¶ 第 570b 页 X56-0570.png
难教乃谓涅槃部大部既是大只可列有性之大
云何又列无情之小荆溪于此又以其不解教部
权实佛性进否而斥之盖涅槃部虽是大部中谈
教有权有实所以佛性有进有否故曰以子不闲
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何者涅
槃部属醍醐其如部中谈教有权教之小有实教
之大大教中正因佛性遍一切处名进权教中缘
了佛性局在有情名否以子不思部中谈教有权
有实遂乃执权缘了难实正因疑于实教正因不
遍瓦石故同于常人疑之也。】
「今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證佛性非无
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
【今且为子委引涅槃经中瓦石缘了不遍之权文
證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中权教缘了不遍之旨
不昧实教正因体遍之宗知余所立众生正因体
遍善符合于经文所谈佛性之宗。】
「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三十一
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
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
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
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
【今立众生正因体遍荆溪立也经文亦以虚空譬
之符经宗也经谈常住佛性为宗佛性之体遍一
切处故以虚空譬之虚空喻文出迦叶品众生佛
云何又列无情之小荆溪于此又以其不解教部
权实佛性进否而斥之盖涅槃部虽是大部中谈
教有权有实所以佛性有进有否故曰以子不闲
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何者涅
槃部属醍醐其如部中谈教有权教之小有实教
之大大教中正因佛性遍一切处名进权教中缘
了佛性局在有情名否以子不思部中谈教有权
有实遂乃执权缘了难实正因疑于实教正因不
遍瓦石故同于常人疑之也。】
「今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證佛性非无
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
【今且为子委引涅槃经中瓦石缘了不遍之权文
證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中权教缘了不遍之旨
不昧实教正因体遍之宗知余所立众生正因体
遍善符合于经文所谈佛性之宗。】
「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三十一
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
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
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
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
【今立众生正因体遍荆溪立也经文亦以虚空譬
之符经宗也经谈常住佛性为宗佛性之体遍一
切处故以虚空譬之虚空喻文出迦叶品众生佛
音释¶ 第 570c 页 X56-0570.png
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众生心中本有
佛性遍一切处无有挂碍故以虚空为譬所喻佛
性非局于心之内非局于色之外能喻虚空非局
此内非局彼外若局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
今请野客观经中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云
经文不许惟局内心及专外色是故得名非内非
外一切处有等及云佛性犹如虚空既云众生佛
性岂非因心理性之具非内非外即是中道正因
故曰岂非理性正因所言佛性者因不名佛果不
名性因人具有果人之性故曰佛性在荆溪则曰
众生正因在经文则曰众生佛性在荆溪则曰体
遍在迦叶则曰犹如虚空既云佛性本来周遍何
假今立良由野客但知权教缘了局在有情不知
实教正因体遍瓦石等对其不知故云立也虽云
正遍非但中理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
三亦遍但为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性虽
具三以在迷故开乃成合故但同名理性正因而
巳一切众生皆有正性与下文即此全是理性三
因未发心等是同但野客不了此意却作权教缘
了而说故以缘了难正也。】
「次迦叶问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
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
【然佛性之体具足诸法非内外遍虚空同法界无
有挂碍是以前三十一卷迦叶品中如来以虚空
佛性遍一切处无有挂碍故以虚空为譬所喻佛
性非局于心之内非局于色之外能喻虚空非局
此内非局彼外若局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
今请野客观经中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云
经文不许惟局内心及专外色是故得名非内非
外一切处有等及云佛性犹如虚空既云众生佛
性岂非因心理性之具非内非外即是中道正因
故曰岂非理性正因所言佛性者因不名佛果不
名性因人具有果人之性故曰佛性在荆溪则曰
众生正因在经文则曰众生佛性在荆溪则曰体
遍在迦叶则曰犹如虚空既云佛性本来周遍何
假今立良由野客但知权教缘了局在有情不知
实教正因体遍瓦石等对其不知故云立也虽云
正遍非但中理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
三亦遍但为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性虽
具三以在迷故开乃成合故但同名理性正因而
巳一切众生皆有正性与下文即此全是理性三
因未发心等是同但野客不了此意却作权教缘
了而说故以缘了难正也。】
「次迦叶问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
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
【然佛性之体具足诸法非内外遍虚空同法界无
有挂碍是以前三十一卷迦叶品中如来以虚空
音释¶ 第 571a 页 X56-0571.png
为佛性喻由迦叶权机不晓虚空喻遍之旨故至
三十三卷中问云众生佛性云何名为犹如虚空
今但略引一句尔此是问因以迦叶不但不解所
喻佛性仍复不解能喻之空迷实执权如来尔时
欲显实教正因因果不二不将因答乃以果地依
正融通无碍之事而答迦叶章安科此文云佛性
虚空文有三节先明佛性同虚空非三世摄二明
佛性同虚空非内外后明佛性同虚空无挂碍即
今云果地无碍而答迦叶迦叶问因如来答果以
由迦叶权机惑果事而迷因理齐巳领解故以果
上缘了是有为问。】
「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
难佛空喻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先顺
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为
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
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
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
暂说三有以斥三非。」
【此大经文章安科为佛性异虚空述者于斯先叙
出难意而后引文迦叶通举因果三法为难者盖
由如来以果答因意显因果不二迦叶以果推因
因果俱有故举三法以难虚空法喻有无不齐如
来从而亦顺问而答之以三故记主首叙云迦叶
三十三卷中问云众生佛性云何名为犹如虚空
今但略引一句尔此是问因以迦叶不但不解所
喻佛性仍复不解能喻之空迷实执权如来尔时
欲显实教正因因果不二不将因答乃以果地依
正融通无碍之事而答迦叶章安科此文云佛性
虚空文有三节先明佛性同虚空非三世摄二明
佛性同虚空非内外后明佛性同虚空无挂碍即
今云果地无碍而答迦叶迦叶问因如来答果以
由迦叶权机惑果事而迷因理齐巳领解故以果
上缘了是有为问。】
「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
难佛空喻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先顺
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为
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
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
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
暂说三有以斥三非。」
【此大经文章安科为佛性异虚空述者于斯先叙
出难意而后引文迦叶通举因果三法为难者盖
由如来以果答因意显因果不二迦叶以果推因
因果俱有故举三法以难虚空法喻有无不齐如
来从而亦顺问而答之以三故记主首叙云迦叶
音释¶ 第 571b 页 X56-0571.png
乃以权智断果即如来涅槃二法也此即是果果
上缘了乃佛性之一此即是因迦叶不了佛答乃
实教正因因果不二乃认为权智断果有缘了性
也此之智断有證有见果由因尅以因修缘故果
尅断以因修了故果尅智因中恶法破尽而證是
果是果者功由别修岂非在因有修在果有證因
果既喻虚空虚空是无法喻不齐乃成佛性异虚
空之喻也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
当亦是有耶如来以果验因皆如虚空迦叶以果
验因与虚空异教部权实佛性进否由之而有所
以科分佛性与虚空同异者在此故记主有带权
说实分正缘了之语与夫寻常一向权实各说三
因之义不同也何者迦叶难权即缘了佛性与虚
空异是佛性之否也如来说实即是正因佛性与
虚空同是佛性之进也迦叶既以权为难佛亦顺
以权为答则三非之文正是带权说三二果一因
也如来涅槃果也佛性因也只缘错认权教智断
之果乃谓缘了之因有修智断之果有證虚空之
体是无何得以虚空之无喻佛性之有只缘权教
因果不即能所不忘故至果时不忘因性所以智
断二果与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
齐只缘迦叶权机先则迷因次则迷果因合而果
开是故双挟因果并问故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是无云何以虚空之无喻佛性之有虚空应
上缘了乃佛性之一此即是因迦叶不了佛答乃
实教正因因果不二乃认为权智断果有缘了性
也此之智断有證有见果由因尅以因修缘故果
尅断以因修了故果尅智因中恶法破尽而證是
果是果者功由别修岂非在因有修在果有證因
果既喻虚空虚空是无法喻不齐乃成佛性异虚
空之喻也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
当亦是有耶如来以果验因皆如虚空迦叶以果
验因与虚空异教部权实佛性进否由之而有所
以科分佛性与虚空同异者在此故记主有带权
说实分正缘了之语与夫寻常一向权实各说三
因之义不同也何者迦叶难权即缘了佛性与虚
空异是佛性之否也如来说实即是正因佛性与
虚空同是佛性之进也迦叶既以权为难佛亦顺
以权为答则三非之文正是带权说三二果一因
也如来涅槃果也佛性因也只缘错认权教智断
之果乃谓缘了之因有修智断之果有證虚空之
体是无何得以虚空之无喻佛性之有只缘权教
因果不即能所不忘故至果时不忘因性所以智
断二果与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
齐只缘迦叶权机先则迷因次则迷果因合而果
开是故双挟因果并问故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
虚空是无云何以虚空之无喻佛性之有虚空应
音释¶ 第 571c 页 X56-0571.png
当亦是有耶此辩佛性异虚空也如来说因果在
实以空喻遍迦叶解因果为权以空喻无迦叶既
不晓实教之中因果不二故佛覆实顺权答三先
权顺问而答三非次则复于实教佛性之宗以明
虚空喻遍之旨先顺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
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佛證于果方是涅槃因中有
为烦恼非是涅槃此以涅槃之果斥于烦恼之因
也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佛
證于果方是如来因中阐提二乘非是如来此以
如来之果斥于二乘之因也以由权教因果不即
是故以果而斥于因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
者谓墙壁瓦砾有情中方有佛性瓦石无情不有
佛性以此有情之因斥无情之因由权教色心不
即故以有情斥无情也今问若瓦石永无佛性应
阐提二乘永非如来有为烦恼永非涅槃也故知
经文正意在圆佛寄方便权教说三对治说果上
有涅槃对斥烦恼非涅槃暂说果上有如来对斥
二乘非如来暂说有情有佛性对斥瓦石非佛性
故曰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权用三教以为苏息实
不保权以为究竟故此权后便用实教之义而总
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等自古于此
有辩三非之难乃谓迦叶问三如来答三显然各
有三法何故荆溪在后结斥野客但作缘了二法
而叙乃曰缘了难正殊不相应须知迦叶问三者
实以空喻遍迦叶解因果为权以空喻无迦叶既
不晓实教之中因果不二故佛覆实顺权答三先
权顺问而答三非次则复于实教佛性之宗以明
虚空喻遍之旨先顺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
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佛證于果方是涅槃因中有
为烦恼非是涅槃此以涅槃之果斥于烦恼之因
也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佛
證于果方是如来因中阐提二乘非是如来此以
如来之果斥于二乘之因也以由权教因果不即
是故以果而斥于因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
者谓墙壁瓦砾有情中方有佛性瓦石无情不有
佛性以此有情之因斥无情之因由权教色心不
即故以有情斥无情也今问若瓦石永无佛性应
阐提二乘永非如来有为烦恼永非涅槃也故知
经文正意在圆佛寄方便权教说三对治说果上
有涅槃对斥烦恼非涅槃暂说果上有如来对斥
二乘非如来暂说有情有佛性对斥瓦石非佛性
故曰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权用三教以为苏息实
不保权以为究竟故此权后便用实教之义而总
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等自古于此
有辩三非之难乃谓迦叶问三如来答三显然各
有三法何故荆溪在后结斥野客但作缘了二法
而叙乃曰缘了难正殊不相应须知迦叶问三者
音释¶ 第 572a 页 X56-0572.png
乃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此
即迦叶问三也为非涅槃说为涅槃等此是如来
答三也若知经中佛意与记中荆溪之意则可知
矣经意通因果祖意唯局因如迦叶问三如来答
三有因有果此乃经意通因果也荆溪与野客所
辩者不辩如来涅槃之果只辩瓦石非性之因野
客亦不执如来涅槃而难乃执瓦石一非性文而
难故曰祖意局在因是故荆溪在前但云不觉寱
云无情有性野客亦只执瓦石非性之权文而难
曰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此乃
以权缘了难实正因是故斥其不知教之权实云
缘了难正殊不相应应知只一佛性之言在如来
则为实教正因在迦叶认为权教缘了只一佛性
之言在荆溪则为实教正因墙壁瓦砾有佛性在
野客执为权教缘了墙壁瓦砾无佛性是故斥云
缘了难正殊不相应若孤山佛性居中义兼上下
与夫澄子照之说不欲叙破。】
「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
切无非如来等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
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
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佛于此后舍
喻从法广明涅槃不同虚空若涅槃不同馀二亦异
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
即迦叶问三也为非涅槃说为涅槃等此是如来
答三也若知经中佛意与记中荆溪之意则可知
矣经意通因果祖意唯局因如迦叶问三如来答
三有因有果此乃经意通因果也荆溪与野客所
辩者不辩如来涅槃之果只辩瓦石非性之因野
客亦不执如来涅槃而难乃执瓦石一非性文而
难故曰祖意局在因是故荆溪在前但云不觉寱
云无情有性野客亦只执瓦石非性之权文而难
曰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此乃
以权缘了难实正因是故斥其不知教之权实云
缘了难正殊不相应应知只一佛性之言在如来
则为实教正因在迦叶认为权教缘了只一佛性
之言在荆溪则为实教正因墙壁瓦砾有佛性在
野客执为权教缘了墙壁瓦砾无佛性是故斥云
缘了难正殊不相应若孤山佛性居中义兼上下
与夫澄子照之说不欲叙破。】
「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
切无非如来等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
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
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佛于此后舍
喻从法广明涅槃不同虚空若涅槃不同馀二亦异
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
音释¶ 第 572b 页 X56-0572.png
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来有證有
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佛先顺问答乃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今不容不
以实教正因结显归源虚空体遍之圆宗也故结
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既是无非虚空
对于虚空此明虚空无待对也既是无非涅槃对
于涅槃涅槃无待对也既是无非如来对于如来
如来无待对也既是无非佛性对于佛性佛性无
待对也无其三非此三皆是即是三非而为三是
非对是说涅槃疏中作此消经不可以无非作无
不消也佛意以瓦石等三为所对虚空为能对故
云对于虚空虚空喻如来果遍为能对阐提二乘
为所对则阐提即是如来虚空喻涅槃果遍为能
对有为烦恼为所对则有为烦恼即是涅槃虚空
喻佛性周遍即佛性为能对墙壁瓦石为所对则
墙壁瓦石即是佛性是则一切无非如来一切世
间皆是如来一切无非涅槃一切皆是涅槃一切
无非佛性一切皆是佛性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
三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虚空无对是故
名无迦叶在前以法喻不齐难空非有乃云如来
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今来迦叶复
有四大无对难空非无令空成有故迦叶难云不
但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一切世间亦乃无非四大
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来有證有
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佛先顺问答乃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今不容不
以实教正因结显归源虚空体遍之圆宗也故结
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既是无非虚空
对于虚空此明虚空无待对也既是无非涅槃对
于涅槃涅槃无待对也既是无非如来对于如来
如来无待对也既是无非佛性对于佛性佛性无
待对也无其三非此三皆是即是三非而为三是
非对是说涅槃疏中作此消经不可以无非作无
不消也佛意以瓦石等三为所对虚空为能对故
云对于虚空虚空喻如来果遍为能对阐提二乘
为所对则阐提即是如来虚空喻涅槃果遍为能
对有为烦恼为所对则有为烦恼即是涅槃虚空
喻佛性周遍即佛性为能对墙壁瓦石为所对则
墙壁瓦石即是佛性是则一切无非如来一切世
间皆是如来一切无非涅槃一切皆是涅槃一切
无非佛性一切皆是佛性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
三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虚空无对是故
名无迦叶在前以法喻不齐难空非有乃云如来
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今来迦叶复
有四大无对难空非无令空成有故迦叶难云不
但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一切世间亦乃无非四大
音释¶ 第 572c 页 X56-0572.png
对于四大四大无对既得是有虚空无对何不名
有迦叶意以四大无对是故有之小虚空无对是
故有之大也虽作此难佛竟不答迦叶本以四大
无对名有难于虚空无对亦应是有若四大无对
言之但无外道所计非四大来对四大故名为无
而四大中地水火风各有相对但以四大无对得
名为有若虚空之中更无一佛相对得名为无难
既不成故佛不答迦叶既不晓实教虚空之喻故
佛于此复舍实教虚空之喻从于权教涅槃之法
广明权教涅槃之法不同实教虚空之喻具有一
十五句明其不同故曰广明若权教涅槃不同实
教虚空则权教如来佛性亦不同实教虚空故馀
二亦异如是则权教因果皆不遍矣故知前来经
文乃以正因结难乃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
虚空正喻实教因果皆遍一切世间之言非独摄
于瓦石故云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
之言不独该于二乘烦恼而巳故云何所不该安
弃墙壁瓦砾等耶佛以正因结难之后复以实教
虚空权教涅槃虽则俱非三世所摄权教如来有
證有见具有一十五句所以是有实教虚空常住
不变故无證无见无一十五句所以是无是故不
然故总结云岂非正与缘了不同若据涅槃经但
云涅槃有證有见不云如来有證有见今文例显
是故通云涅槃如来上文则曰若涅槃不同馀二
有迦叶意以四大无对是故有之小虚空无对是
故有之大也虽作此难佛竟不答迦叶本以四大
无对名有难于虚空无对亦应是有若四大无对
言之但无外道所计非四大来对四大故名为无
而四大中地水火风各有相对但以四大无对得
名为有若虚空之中更无一佛相对得名为无难
既不成故佛不答迦叶既不晓实教虚空之喻故
佛于此复舍实教虚空之喻从于权教涅槃之法
广明权教涅槃之法不同实教虚空之喻具有一
十五句明其不同故曰广明若权教涅槃不同实
教虚空则权教如来佛性亦不同实教虚空故馀
二亦异如是则权教因果皆不遍矣故知前来经
文乃以正因结难乃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
虚空正喻实教因果皆遍一切世间之言非独摄
于瓦石故云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
之言不独该于二乘烦恼而巳故云何所不该安
弃墙壁瓦砾等耶佛以正因结难之后复以实教
虚空权教涅槃虽则俱非三世所摄权教如来有
證有见具有一十五句所以是有实教虚空常住
不变故无證无见无一十五句所以是无是故不
然故总结云岂非正与缘了不同若据涅槃经但
云涅槃有證有见不云如来有證有见今文例显
是故通云涅槃如来上文则曰若涅槃不同馀二
音释¶ 第 573a 页 X56-0573.png
亦异涅槃如来是所尅之果既其是权缘了佛性
是能尅之因亦即是权能喻虚空以常住故既其
是实所喻正因以体遍故亦只是实岂非实教正
因与权教缘了不同此乃结示经文斥于野客消
文释义之失。】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
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前文云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先顺问答巳如
前说次复宗明空今当辩之复本说实教众生佛
性非内非外之宗显于虚空之喻以其虚空无待
故故云非有非同权教有待对而说三有由佛性
无待对故遍一切处喻如虚空无待对故遍一切
处若其外道所计邪空巳有局限非佛性喻故恐
世人以外道所计邪空为佛性喻故更以一十复
次而遮其非遮其邪空显于正教以情分别一切
皆邪正教亦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邪空皆正若
以理言之魔界如佛界如而邪正体一何邪正之
有外道邪空之计即性恶法门一十复次所遮其
非全是佛性所遍之处谁言邪空非是佛性若佛
性外更有邪空魔能说之即同魔事今取明于圆
常大觉之宗岂有邪正是非分别之相以情从理
故有邪正之分以理简情乃有邪正之辩邪正既
其不同是故邪空非佛性喻故用复次而遮其非
大意各有三初牒外计次牒佛斥后斥世同邪然
是能尅之因亦即是权能喻虚空以常住故既其
是实所喻正因以体遍故亦只是实岂非实教正
因与权教缘了不同此乃结示经文斥于野客消
文释义之失。】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
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前文云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先顺问答巳如
前说次复宗明空今当辩之复本说实教众生佛
性非内非外之宗显于虚空之喻以其虚空无待
故故云非有非同权教有待对而说三有由佛性
无待对故遍一切处喻如虚空无待对故遍一切
处若其外道所计邪空巳有局限非佛性喻故恐
世人以外道所计邪空为佛性喻故更以一十复
次而遮其非遮其邪空显于正教以情分别一切
皆邪正教亦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邪空皆正若
以理言之魔界如佛界如而邪正体一何邪正之
有外道邪空之计即性恶法门一十复次所遮其
非全是佛性所遍之处谁言邪空非是佛性若佛
性外更有邪空魔能说之即同魔事今取明于圆
常大觉之宗岂有邪正是非分别之相以情从理
故有邪正之分以理简情乃有邪正之辩邪正既
其不同是故邪空非佛性喻故用复次而遮其非
大意各有三初牒外计次牒佛斥后斥世同邪然
音释¶ 第 573b 页 X56-0573.png
文有存略或略佛斥或广经文亦不须一一对经
考證盖述者贵义易显故也。】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
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
殊心所。」
【世人者非今所斥乃经中佛斥者也既空为非现
见有对之色此语全似心所法矣故佛斥言此即
心所非性空无碍莫喻佛性今他宗计佛性惟局
有情身内不遍无情何殊外道所计虚空似心所
耶。】
「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
身内何殊色法。」
【邪计光明即是于空佛斥光明乃是色法外人不
知光明乃空所容之色法色无常岂无碍空今世
人计佛性局在身内昧于佛性之体遍一切处不
隔情与无情若在身内正同外计但以空中光色
而为空也。】
「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
【计空有处所如东西二室一满一空佛斥若有住
处即亦是色法三世所摄非常住空世人执佛性
局于身内不遍无情即邪计空有于住处满室无
空空室有空。】
「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
【疏云次第如箫管中及空门向内数人云窗内见
考證盖述者贵义易显故也。】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
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
殊心所。」
【世人者非今所斥乃经中佛斥者也既空为非现
见有对之色此语全似心所法矣故佛斥言此即
心所非性空无碍莫喻佛性今他宗计佛性惟局
有情身内不遍无情何殊外道所计虚空似心所
耶。】
「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
身内何殊色法。」
【邪计光明即是于空佛斥光明乃是色法外人不
知光明乃空所容之色法色无常岂无碍空今世
人计佛性局在身内昧于佛性之体遍一切处不
隔情与无情若在身内正同外计但以空中光色
而为空也。】
「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
【计空有处所如东西二室一满一空佛斥若有住
处即亦是色法三世所摄非常住空世人执佛性
局于身内不遍无情即邪计空有于住处满室无
空空室有空。】
「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
【疏云次第如箫管中及空门向内数人云窗内见
音释¶ 第 573c 页 X56-0573.png
于窗外之空先于第一窗棂中见次于第二第三
中见故是次第世人计佛性在有情身内此之佛
性必须随于身内刹那之心念念生灭未念欲念
正念念巳四运次第时时迁运佛性随身即有次
第正同外道所计虚空而有次第。】
「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
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
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经云有言夫虚空者不离三法止空及二俱疏云
一空在空处有中无空二空在有处无处无空三
在有无处如湿烂物当烂未烂当烂即义当于空
未烂即义当于实即空实处明有空佛斥可见今
世人计有情有性即但得外计有处有空之义而
尚缺于空及二俱也。】
「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
【言造作法如去屋舍去树林而作虚空世人言佛
性在有情身内正属别教破九界而显佛界破九
界故云身没显佛界故故云与真相应若云破九
界方显佛性即同外道所计去舍拔树方见虚空
也。】
「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馀处无故世言身内馀
处则无。」
【有云虚空即无碍处佛言此无碍处为分有十方
空耶为具有十方空耶若言此处具有虚空其馀
中见故是次第世人计佛性在有情身内此之佛
性必须随于身内刹那之心念念生灭未念欲念
正念念巳四运次第时时迁运佛性随身即有次
第正同外道所计虚空而有次第。】
「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
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
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经云有言夫虚空者不离三法止空及二俱疏云
一空在空处有中无空二空在有处无处无空三
在有无处如湿烂物当烂未烂当烂即义当于空
未烂即义当于实即空实处明有空佛斥可见今
世人计有情有性即但得外计有处有空之义而
尚缺于空及二俱也。】
「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
【言造作法如去屋舍去树林而作虚空世人言佛
性在有情身内正属别教破九界而显佛界破九
界故云身没显佛界故故云与真相应若云破九
界方显佛性即同外道所计去舍拔树方见虚空
也。】
「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馀处无故世言身内馀
处则无。」
【有云虚空即无碍处佛言此无碍处为分有十方
空耶为具有十方空耶若言此处具有虚空其馀
音释¶ 第 574a 页 X56-0574.png
诸处无虚空世人云有情身内有佛性无情色上
无佛性正同外道所计此处具有虚空馀处则无
于虚空也。】
「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
相𧢻三如二指巳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
【有云虚空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
有情之鸟无情之树其业有异名异业合二如羊
相𧢻则彼此是羊名共业合三如二双指合在一
处空体用巳合如一双指巳合物体用巳合亦如
一双指巳合两种巳合共业为一处名巳合共合
今文且云如二指巳合此是文略世人言有情身
内有佛性者正如外道所计空之体用与所计物
之体用各自巳合今共合为一处如此则同彼身
内与佛性共为一处也。】
「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
【外计空在器中如果在器今直言如器中空欲使
文义易显故也佛斥云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
处住若有住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
一言遍世言身内有性先无身时性在何处住若
有住处佛性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
「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
【外计即所指之处便为虚空佛斥所指处不出四
方今云方面即四方也空无方所世言身内有性
局于方所同彼邪空佛性不尔遍一切处非内非
无佛性正同外道所计此处具有虚空馀处则无
于虚空也。】
「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
相𧢻三如二指巳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
【有云虚空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
有情之鸟无情之树其业有异名异业合二如羊
相𧢻则彼此是羊名共业合三如二双指合在一
处空体用巳合如一双指巳合物体用巳合亦如
一双指巳合两种巳合共业为一处名巳合共合
今文且云如二指巳合此是文略世人言有情身
内有佛性者正如外道所计空之体用与所计物
之体用各自巳合今共合为一处如此则同彼身
内与佛性共为一处也。】
「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
【外计空在器中如果在器今直言如器中空欲使
文义易显故也佛斥云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
处住若有住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
一言遍世言身内有性先无身时性在何处住若
有住处佛性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
「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
【外计即所指之处便为虚空佛斥所指处不出四
方今云方面即四方也空无方所世言身内有性
局于方所同彼邪空佛性不尔遍一切处非内非
音释¶ 第 574b 页 X56-0574.png
外。】
「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
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虚空异彼遍一切处
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佛于一十复次之后总结斥云有法若从因缘生
者皆是无常既从邪无因缘而起妄计云何能常
故此邪空不可以喻正因佛性佛性是常邪空是
无常三世摄故佛性是遍邪空质碍局方所故自
非开宗所说空性无碍非内非外遍一切处者何
以喻今正因佛性唯此正因佛性方可取喻无碍
之空此所以违迦叶之问复说实教之宗方符体
遍之空足喻正因之性故曰故此一十邪计虚空
等邪。】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明于邪空云何乃以智断果上
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故智
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
有世人多引涅槃为难故广引之以杜馀论子应不
见涅槃之文空敩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
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此破野客偏权之执显佛性进否之旨云何乃以
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此斥野客以权难
实也何谓智果如来是智果何谓断果涅槃是断
果何谓缘了佛性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故迦叶
前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以由权教如来涅槃
「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
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虚空异彼遍一切处
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佛于一十复次之后总结斥云有法若从因缘生
者皆是无常既从邪无因缘而起妄计云何能常
故此邪空不可以喻正因佛性佛性是常邪空是
无常三世摄故佛性是遍邪空质碍局方所故自
非开宗所说空性无碍非内非外遍一切处者何
以喻今正因佛性唯此正因佛性方可取喻无碍
之空此所以违迦叶之问复说实教之宗方符体
遍之空足喻正因之性故曰故此一十邪计虚空
等邪。】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明于邪空云何乃以智断果上
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故智
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
有世人多引涅槃为难故广引之以杜馀论子应不
见涅槃之文空敩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
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此破野客偏权之执显佛性进否之旨云何乃以
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此斥野客以权难
实也何谓智果如来是智果何谓断果涅槃是断
果何谓缘了佛性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故迦叶
前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以由权教如来涅槃
音释¶ 第 574c 页 X56-0574.png
是所尅之果缘了佛性是能尅之因因果不亡故
名为有良由世人多引涅槃经中瓦石非性之权
文为难故荆溪广引经中权实之文以杜绝后代
执无情无性之馀论也吾子野客想应不见涅槃
经中权实之文空效世人瓦石之妨正当以权教
缘了难实教正因故云缘了难正殊不相应若知
实教正因体遍名进权教缘了不遍名否则不以
权难实也只由荆溪与野客所辩佛性之因故斥
云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
乃涅槃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若顿教实
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众
生本有正性且云正遍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
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此子不
知教之权实。」
【此佛性之进否由教之有权实前巳明佛性进否
故今以教权实次之即带权说实也若一向权实
则三因俱局俱遍今言一遍二不遍者正是带权
说实之义故先云佛性如虚空正譬实教正因体
遍次云为非佛性是墙壁瓦砾即是权教缘了不
遍局在有情权未即实故名犹局岂特缘了佛性
之因是权如来涅槃亦皆是权故继之云如迦叶
所引三皆是有者此乃涅槃经中带权门说即迦
叶问三在权故佛顺迦叶答三三皆是有有修有
名为有良由世人多引涅槃经中瓦石非性之权
文为难故荆溪广引经中权实之文以杜绝后代
执无情无性之馀论也吾子野客想应不见涅槃
经中权实之文空效世人瓦石之妨正当以权教
缘了难实教正因故云缘了难正殊不相应若知
实教正因体遍名进权教缘了不遍名否则不以
权难实也只由荆溪与野客所辩佛性之因故斥
云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
乃涅槃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若顿教实
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众
生本有正性且云正遍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
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此子不
知教之权实。」
【此佛性之进否由教之有权实前巳明佛性进否
故今以教权实次之即带权说实也若一向权实
则三因俱局俱遍今言一遍二不遍者正是带权
说实之义故先云佛性如虚空正譬实教正因体
遍次云为非佛性是墙壁瓦砾即是权教缘了不
遍局在有情权未即实故名犹局岂特缘了佛性
之因是权如来涅槃亦皆是权故继之云如迦叶
所引三皆是有者此乃涅槃经中带权门说即迦
叶问三在权故佛顺迦叶答三三皆是有有修有
音释¶ 第 575a 页 X56-0575.png
證局在有情此乃如来说三在权若顿教实说众
生心中本有正因佛种本有了因佛种本有缘因
佛种此之三因能生果上之三德故名为种以无
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故
三佛种即是三理此三理性元遍一切性三既遍
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是知三因之体本来周遍由
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
因佛示众生本有正因佛性且云正因犹如虚空
于此实教正因之后又说权教缘了欲赴末代权
机以顺迦叶之权问岂非迦叶知机在权故设疑
问疑其佛性喻于虚空佛性是有虚空应当亦是
有耶既不晓实教正因虚空之喻故以覆于实教
正因虚空之喻述于权教缘了之性子以缘了难
正即是以权难实也此即子不知教之权实也。】
「故涅槃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
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
若云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者果性身土何不沾
于瓦石等耶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
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
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也若言但
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又
复经中阐提等人四句辨性子言众生有性为何众
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何耶又第六第九及三
生心中本有正因佛种本有了因佛种本有缘因
佛种此之三因能生果上之三德故名为种以无
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故
三佛种即是三理此三理性元遍一切性三既遍
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是知三因之体本来周遍由
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
因佛示众生本有正因佛性且云正因犹如虚空
于此实教正因之后又说权教缘了欲赴末代权
机以顺迦叶之权问岂非迦叶知机在权故设疑
问疑其佛性喻于虚空佛性是有虚空应当亦是
有耶既不晓实教正因虚空之喻故以覆于实教
正因虚空之喻述于权教缘了之性子以缘了难
正即是以权难实也此即子不知教之权实也。】
「故涅槃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
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
若云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者果性身土何不沾
于瓦石等耶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
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
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也若言但
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又
复经中阐提等人四句辨性子言众生有性为何众
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何耶又第六第九及三
音释¶ 第 575b 页 X56-0575.png
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故佛性
在人差降不同。
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
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
见何佛性故子不知佛性进否。」
【此乃通引涅槃一经之中佛性之义斥其不知佛
性之进否故涅槃经中佛性之言不但有缘了不
遍瓦砾一种而巳言佛性处凡有多种如迦叶品
之下文即下第六第九第二十九第三十二卷等
文并有佛性之义且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
谓十力是佛性无畏是佛性十八不共法大悲三
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是佛性虽是佛性并是
果上所显之德有情众生既无三十二相等何不
引此文言一切众生亦无佛性何独于瓦石非性
之文执无情无性耶十力等并如法界次第此乃
第一番反难野客有情无佛性也以由野客但执
有情有佛性故若云三十二相等乃果上所显之
德因中有情众生有此果性者果上身土互融因
性本具则因佛性遍身遍土何故执其佛性不沾
于墙壁瓦石等耶此乃第二难正显有情有佛性
也及若许众生之因有果人性者世人所弘华严
经中何故伹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
不云众生之因与诸佛之果亦同法身力无畏等
果上三身依正互具众生心因有此果性则使众
生依报中一尘无情之色正报中一念有情之心
在人差降不同。
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
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
见何佛性故子不知佛性进否。」
【此乃通引涅槃一经之中佛性之义斥其不知佛
性之进否故涅槃经中佛性之言不但有缘了不
遍瓦砾一种而巳言佛性处凡有多种如迦叶品
之下文即下第六第九第二十九第三十二卷等
文并有佛性之义且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
谓十力是佛性无畏是佛性十八不共法大悲三
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是佛性虽是佛性并是
果上所显之德有情众生既无三十二相等何不
引此文言一切众生亦无佛性何独于瓦石非性
之文执无情无性耶十力等并如法界次第此乃
第一番反难野客有情无佛性也以由野客但执
有情有佛性故若云三十二相等乃果上所显之
德因中有情众生有此果性者果上身土互融因
性本具则因佛性遍身遍土何故执其佛性不沾
于墙壁瓦石等耶此乃第二难正显有情有佛性
也及若许众生之因有果人性者世人所弘华严
经中何故伹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
不云众生之因与诸佛之果亦同法身力无畏等
果上三身依正互具众生心因有此果性则使众
生依报中一尘无情之色正报中一念有情之心
音释¶ 第 575c 页 X56-0575.png
无非三德三身之性种岂可云无情无佛性耶此
是第三难其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佛说果上依正
融通意在众生因中本具所谓谈法界者未穷斯
妙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即此类也又复若云众
生但有果上法身性而无报应二身性者何故经
云十力无畏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
岂非报身三十二相岂非应身既是三身皆言佛
性佛是果人则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即是具
足三身佛性法身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岂可无报
应二身之义耶此是第四难其三身佛性体本相
即又复大经三十二卷中阐提善人四句辩性或
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此辩修恶性或有佛
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此辩修善性或有佛性二
人俱有此辩性德性即性善性恶二人俱有或有
佛性二人俱无此辩不退性未入似位故二人俱
无也子但执云有情众生方有佛性为是何等众
生为阐提众生耶为善根众生耶此乃难其不知
人有善恶言有性者为是何等性修善性耶修恶
性耶性德性耶此乃难其不知性有善恶修性之
义阐提起于修恶则诸法皆恶无一法在于修恶
外则瓦石之法亦有修恶之性善根之人起于修
善则诸法皆善无有一法在于修善外则瓦石诸
法亦有此修善之性阐提善人俱有性德性则诸
法皆性无有一法在于性德外则瓦石诸法亦有
是第三难其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佛说果上依正
融通意在众生因中本具所谓谈法界者未穷斯
妙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即此类也又复若云众
生但有果上法身性而无报应二身性者何故经
云十力无畏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
岂非报身三十二相岂非应身既是三身皆言佛
性佛是果人则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即是具
足三身佛性法身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岂可无报
应二身之义耶此是第四难其三身佛性体本相
即又复大经三十二卷中阐提善人四句辩性或
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此辩修恶性或有佛
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此辩修善性或有佛性二
人俱有此辩性德性即性善性恶二人俱有或有
佛性二人俱无此辩不退性未入似位故二人俱
无也子但执云有情众生方有佛性为是何等众
生为阐提众生耶为善根众生耶此乃难其不知
人有善恶言有性者为是何等性修善性耶修恶
性耶性德性耶此乃难其不知性有善恶修性之
义阐提起于修恶则诸法皆恶无一法在于修恶
外则瓦石之法亦有修恶之性善根之人起于修
善则诸法皆善无有一法在于修善外则瓦石诸
法亦有此修善之性阐提善人俱有性德性则诸
法皆性无有一法在于性德外则瓦石诸法亦有
音释¶ 第 576a 页 X56-0576.png
性德性二人俱无不退性则瓦石亦无不退性如
是则瓦石亦可以此四句而辩于性瓦石为复无
四句耶正彰其有此乃难其不知瓦石可辩四句
圆诠诸法色心不二有情之心既有四句无情之
色亦有四句若然则有情无情皆有佛性也文中
虽未明言三千之相而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此第
五番难其不知四句辩性之旨如云果性身土沾
于瓦石又云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种性复
云四句辩性遍于瓦石莫非性遍故名为进又第
六卷明藏教佛性第九卷明别教佛性及三十二
卷明通教佛性此止观以三教判三处经文并以
杂血五味用对凡夫声闻缘觉及对于佛何故三
教佛性在人差降不同三教既其各异佛性亦应
有殊此是权教佛性不遍无情名之为否又二十
七卷若修八正道即见佛性修圆八正道此是能
观观也即见佛性所显之理也此之佛性遍于诸
法名之为进若三藏婆沙论与俱舍论悉有八正
见于佛性不遍诸法名之为否乃至诸经若权若
实咸有八正道见于佛性遍一切处名之为进为
修权教八正见于佛性不遍诸法名之为否耶为
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既不能明此等权实教中所
谈佛性有进有否所以将权缘了难实正因故曰
此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巳上通约涅槃经中所
明佛性之义斥其不知佛性通否也如此。】
是则瓦石亦可以此四句而辩于性瓦石为复无
四句耶正彰其有此乃难其不知瓦石可辩四句
圆诠诸法色心不二有情之心既有四句无情之
色亦有四句若然则有情无情皆有佛性也文中
虽未明言三千之相而三千之旨在其中矣此第
五番难其不知四句辩性之旨如云果性身土沾
于瓦石又云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种性复
云四句辩性遍于瓦石莫非性遍故名为进又第
六卷明藏教佛性第九卷明别教佛性及三十二
卷明通教佛性此止观以三教判三处经文并以
杂血五味用对凡夫声闻缘觉及对于佛何故三
教佛性在人差降不同三教既其各异佛性亦应
有殊此是权教佛性不遍无情名之为否又二十
七卷若修八正道即见佛性修圆八正道此是能
观观也即见佛性所显之理也此之佛性遍于诸
法名之为进若三藏婆沙论与俱舍论悉有八正
见于佛性不遍诸法名之为否乃至诸经若权若
实咸有八正道见于佛性遍一切处名之为进为
修权教八正见于佛性不遍诸法名之为否耶为
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既不能明此等权实教中所
谈佛性有进有否所以将权缘了难实正因故曰
此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巳上通约涅槃经中所
明佛性之义斥其不知佛性通否也如此。】
音释¶ 第 576b 页 X56-0576.png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余曰众生无始
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涅槃经中带权说实
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
如别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
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
又复一代巳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眼
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
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法华本
末实相皆如涅槃唯防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
隅若执实迷权尚失于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迷验
子尚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客曰涅槃岂
唯兼带说耶余曰约部通云一切兼带部中品内或
实或权如申迦叶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巳则权实并
明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
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色常色
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令局限耶此世人
不知教之权实。」
【此通引一代权实之文斥其不知教之权实因前
文云以空譬正缘了犹局故今野客问云何故权
教不说二因佛性遍无情耶余曰盖由众生无始
以来计于假名之我及以五阴实法之我所由于
此假名五阴而生计执迷于佛性故从其所计阴
心点示缘了佛性未应说遍无情此乃涅槃经中
带权缘了说实正因故得以空譬实教正因未譬
音释¶ 第 576c 页 X56-0576.png
权教缘了即带权说实之文所以权教只说缘了
实教只说正因也若教一向在权则说三因俱局
岂但缘了而巳如别教初心之人闻正亦局岂伹
三因局在有情至如名藏性名理性法界实际亦
并约有情故曰一切俱然所以博地凡夫定于无
情无佛性依迷示迷者就他所迷点示云能造心
中具有佛性附权教立性云所造色而非佛性此
是涅槃带权之义正意在于圆顿之实此之圆顿
不止涅槃一代之中巳多显圆体遍之旨中间虽
有权小正意在顿故举诸经云如华严经中依中
现正正中现依普贤行愿无边际普眼广大境界
身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复然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等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耶大集经中
十界染净一切融通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净名
经中不思议品须弥内芥子芥子内须弥毛孔含
纳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思益经中珠网光明光
光相摄一摄一切一切摄一诸法互融无非法界
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般若经中一切诸法混同
无二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法华经中诸法实相
本末皆如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如上诸大乘经
巳被现在机缘圆顿佛性之义唯涅槃经中为防
如来灭后于像法末法之中有谬执权实之机须
明示权实之方隅使其不昧故于三因之中分正
因性别指于实分缘了性别指属权故云分正缘
实教只说正因也若教一向在权则说三因俱局
岂但缘了而巳如别教初心之人闻正亦局岂伹
三因局在有情至如名藏性名理性法界实际亦
并约有情故曰一切俱然所以博地凡夫定于无
情无佛性依迷示迷者就他所迷点示云能造心
中具有佛性附权教立性云所造色而非佛性此
是涅槃带权之义正意在于圆顿之实此之圆顿
不止涅槃一代之中巳多显圆体遍之旨中间虽
有权小正意在顿故举诸经云如华严经中依中
现正正中现依普贤行愿无边际普眼广大境界
身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复然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等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耶大集经中
十界染净一切融通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净名
经中不思议品须弥内芥子芥子内须弥毛孔含
纳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思益经中珠网光明光
光相摄一摄一切一切摄一诸法互融无非法界
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般若经中一切诸法混同
无二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法华经中诸法实相
本末皆如此岂非圆顿佛性之义如上诸大乘经
巳被现在机缘圆顿佛性之义唯涅槃经中为防
如来灭后于像法末法之中有谬执权实之机须
明示权实之方隅使其不昧故于三因之中分正
因性别指于实分缘了性别指属权故云分正缘
音释¶ 第 577a 页 X56-0577.png
了苟权实不明则权实互执若执实教之正因迷
于权教之缘了不能了权即实尚失于实何况于
权而不失乎若执权教缘了迷于实教正因则权
实俱亡矣野客于涅槃顿教之中尚迷权实之义
验子亦迷小乘诸法由心之义则六道依正诸法
由心所造感果不虚尚昧此意何况圆实大教万
法唯心心外无境而能了达耶若有一法从心外
生则不名唯心即佛性则万法无非佛性何间无
情此野客不知四权教实故特以三藏极小而斥
之贬之极也野客由前文云涅槃经中带权说实
故得以空譬正缘了犹局故今问云涅槃经中合
应权则三因俱权实则三因俱实岂唯带权缘了
说实正因故曰涅槃岂唯兼带说耶余曰盖有由
也若曰通论部谈四教兼带偏权而说圆实故云
约部通云一切兼带若逐品各说部中品内或实
或权权实非一有权实兼带说者有一向权实者
若兼带说者如迦叶品中由答迦叶之难初则难
实如云众生佛性云何名为犹如虚空次则难权
如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此
则别为末代一机而说宜于实教但说正因宜于
权教但说缘了此则权实兼带而说也若一向权
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者约鱼为喻也鱼等唯四开
对有七以喻从人云七种耳谓常没及暂出常没
如大鱼以喻阐提及凡夫有小善根者出巳则住
于权教之缘了不能了权即实尚失于实何况于
权而不失乎若执权教缘了迷于实教正因则权
实俱亡矣野客于涅槃顿教之中尚迷权实之义
验子亦迷小乘诸法由心之义则六道依正诸法
由心所造感果不虚尚昧此意何况圆实大教万
法唯心心外无境而能了达耶若有一法从心外
生则不名唯心即佛性则万法无非佛性何间无
情此野客不知四权教实故特以三藏极小而斥
之贬之极也野客由前文云涅槃经中带权说实
故得以空譬正缘了犹局故今问云涅槃经中合
应权则三因俱权实则三因俱实岂唯带权缘了
说实正因故曰涅槃岂唯兼带说耶余曰盖有由
也若曰通论部谈四教兼带偏权而说圆实故云
约部通云一切兼带若逐品各说部中品内或实
或权权实非一有权实兼带说者有一向权实者
若兼带说者如迦叶品中由答迦叶之难初则难
实如云众生佛性云何名为犹如虚空次则难权
如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此
则别为末代一机而说宜于实教但说正因宜于
权教但说缘了此则权实兼带而说也若一向权
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者约鱼为喻也鱼等唯四开
对有七以喻从人云七种耳谓常没及暂出常没
如大鱼以喻阐提及凡夫有小善根者出巳则住
音释¶ 第 577b 页 X56-0577.png
如坻弥鱼喻四念处并煖法人出巳观方观方巳
行行巳复住如䱜鱼喻顶法及须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到彼岸如神龟水陆俱行喻阿罗汉并支佛
经意以通教涅槃喻之若河而以别破之云此七
人皆不能修身戒心慧故知是权也若一向实如
哀叹品中伊字三点以喻圆融三德如鸟喻中明
二鸟双游以喻圆融二用如梵行品明圆教众生
法无缘之三慈如德王品中明圆教十种三谛之
功德巳上诸品实义甚多故名为等其他品内所
明实义准此可知不可具述此乃通指实教三因
之外又复别指陈如品中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之
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之色此乃常住佛性之体
是则佛性之体遍于有情无情犹如虚空遍一切
处何故局定佛性于有情身内何故节制虚空令
局限耶若以权缘了难实正因此世人不知教之
权实此约一代以斥野客不知教之权实者若此
盖荆溪深得一代权实之旨故能斥于野客不知
佛性之进否也。】
「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巳性悔来至此
财非巳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巳方云口
生化生有分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巳
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
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
【此以佛世现在之机况出未来之机明于涅槃带
行行巳复住如䱜鱼喻顶法及须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到彼岸如神龟水陆俱行喻阿罗汉并支佛
经意以通教涅槃喻之若河而以别破之云此七
人皆不能修身戒心慧故知是权也若一向实如
哀叹品中伊字三点以喻圆融三德如鸟喻中明
二鸟双游以喻圆融二用如梵行品明圆教众生
法无缘之三慈如德王品中明圆教十种三谛之
功德巳上诸品实义甚多故名为等其他品内所
明实义准此可知不可具述此乃通指实教三因
之外又复别指陈如品中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之
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之色此乃常住佛性之体
是则佛性之体遍于有情无情犹如虚空遍一切
处何故局定佛性于有情身内何故节制虚空令
局限耶若以权缘了难实正因此世人不知教之
权实此约一代以斥野客不知教之权实者若此
盖荆溪深得一代权实之旨故能斥于野客不知
佛性之进否也。】
「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巳性悔来至此
财非巳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巳方云口
生化生有分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巳
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
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
【此以佛世现在之机况出未来之机明于涅槃带
音释¶ 第 577c 页 X56-0577.png
权说实之意如二乘人在华严中以大拟之不信
于大于方等中以大弹斥犹执小果般若转教付
财二乘自谓自是菩萨法门非巳所有至法华闻
三周开显五佛会同方信巳身有如来性故引经
證悔来至此者乃信解品文此约小机于华严不
受大化故曰悔来如云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
恐怖悔来至此财非巳有者如领付科中云领知
众物金银珍宝等而无希取一餐之意方云口生
化生者如譬喻品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
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现在之机尚至法华方信
有性何况佛灭度后未来一类障重根钝众生必
能使之自信巳身有佛性耶故涅槃犹恐未来一
分有情不信巳身有如来性非伹不信自巳身中
有佛性及谓阐提众生以极恶故于未来世永无
佛性为此机故故于有情心中点示佛性令其知
有迦叶知机设疑正是知此未来不信有情有性
故如来附于权教而说佛性局在有情乃曰非佛
性者谓墙壁瓦砾则显有情有佛性带权之意在
此涅槃部内旁则带于权门正则在于圆顿况复
一代之中巳多显顿所以部内众生佛性犹如虚
空之文及三点二鸟等文此等并是部内之顿故
云岂部内之文全无顿耶如是则法华本迹显于
圆顿被未来机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于大于方等中以大弹斥犹执小果般若转教付
财二乘自谓自是菩萨法门非巳所有至法华闻
三周开显五佛会同方信巳身有如来性故引经
證悔来至此者乃信解品文此约小机于华严不
受大化故曰悔来如云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
恐怖悔来至此财非巳有者如领付科中云领知
众物金银珍宝等而无希取一餐之意方云口生
化生者如譬喻品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
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现在之机尚至法华方信
有性何况佛灭度后未来一类障重根钝众生必
能使之自信巳身有佛性耶故涅槃犹恐未来一
分有情不信巳身有如来性非伹不信自巳身中
有佛性及谓阐提众生以极恶故于未来世永无
佛性为此机故故于有情心中点示佛性令其知
有迦叶知机设疑正是知此未来不信有情有性
故如来附于权教而说佛性局在有情乃曰非佛
性者谓墙壁瓦砾则显有情有佛性带权之意在
此涅槃部内旁则带于权门正则在于圆顿况复
一代之中巳多显顿所以部内众生佛性犹如虚
空之文及三点二鸟等文此等并是部内之顿故
云岂部内之文全无顿耶如是则法华本迹显于
圆顿被未来机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音释¶ 第 578a 页 X56-0578.png
金刚錍释文上卷
* 音释
錍
(音披梵书伊字) 。
抉
(一穴切音渊入声挑也)。
膜
(音莫)。
恍
(呼往切)。
寱
(音刈睡语
也)。
犷
(音矿钩猛切)。
𧢻
(音触牴也据也突也)。
* No. 937-A
金錍一书昔读之冥若夜游莫知所向迩者达空
上人偶得释文一册即金錍之注解也因借读之
数四似知一二则向之冥若今皆朗然其喜跃可
胜言哉但恨板存外省众求颇艰炳遂拉其同志
托诸木以广之伏翼见闻之者知妄染即佛性了
世相皆常住则祖师一场寐语使大地众生皆有
以惺其瞌唾巳乎兹因落成聊记来自云尔。
天启元年孟夏月佛旦日董岩经阁僧圆炳谨识
* 音释
錍
(音披
抉
(一穴切音渊入声挑也)。
膜
(音莫)。
恍
(呼往切)。
寱
(音刈睡语
也)。
犷
(音矿钩猛切)。
𧢻
(音触牴也据也突也)。
* No. 937-A
金錍一书昔读之冥若夜游莫知所向迩者达空
上人偶得释文一册即金錍之注解也因借读之
数四似知一二则向之冥若今皆朗然其喜跃可
胜言哉但恨板存外省众求颇艰炳遂拉其同志
托诸木以广之伏翼见闻之者知妄染即佛性了
世相皆常住则祖师一场寐语使大地众生皆有
以惺其瞌唾巳乎兹因落成聊记来自云尔。
天启元年孟夏月佛旦日董岩经阁僧圆炳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