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558a 页
No. 936
金刚錍义解之中
四明沙门 善月 述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于性
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
在佗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
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
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
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巳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
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
【自上今立正因体遍至此总是申通涅槃经旨未
为一家建立之义故复于此申以唯心体具之说
盖巳示三千为之张本故也此虽一家建义然必
依文立宗故曰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现即法华
正被当机未即涅槃兼为末代依此二经以立一
念三千唯心体具为今所明佛性之大宗也若有
一义之偏则非圆若有一法之异则非融故今言
圆融二字则所以佛性破立之旨尽之矣而是佛
金刚錍义解之中
四明沙门 善月 述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于性
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
在佗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
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
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
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巳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
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
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
【自上今立正因体遍至此总是申通涅槃经旨未
为一家建立之义故复于此申以唯心体具之说
盖巳示三千为之张本故也此虽一家建义然必
依文立宗故曰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现即法华
正被当机未即涅槃兼为末代依此二经以立一
念三千唯心体具为今所明佛性之大宗也若有
一义之偏则非圆若有一法之异则非融故今言
圆融二字则所以佛性破立之旨尽之矣而是佛
卷一 第 558b 页 X56-0558.png
性非以今示故有亦非以不示故无非以佗宗失
旨故亏亦非以今宗得意故圆盖有佛无佛性相
常然之佛性也所以明之者不弊性无言不以心
性无是之理为患也但困理壅言所患在于体遍
之说有所不通耳故因其所巳知推其所未通故
曰故于性中点示体遍若论佛性体遍一切则诸
法平等不二互具互遍互摄互生无适不可但近
从心性点示则易故于性中了体遍巳不妨头头
物物无非法界所以情具无情亦然十界依正无
非是者而世人乃偏计之且谓真如有情无情之
异于是引而斥之则曰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旁遮
谓遮于无情非是佛性偏指谓指于有情始是佛
性下文所谓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又曰为同真
如分为两派岂非于一清净真如旁遮而偏指乎
故此偏指等言不可以常途释之以非今文破立
之意故也如是计者尚失小真佛性安在盖小教
所诠之真尚不容有异岂圆顿佛性真如之理乃
反旁遮偏指邪佗不见之者以彼不见今约性示
遍之意故虽欲论无情有无佛性之义而不晓一
家立佛性之大旨乃成徒论而巳所以大旨者即
文所谓唯心体具之说夫唯心则约心以论具一
切法趣心心外无馀名之曰唯唯者无外之义即
止观一念三千唯心观体是也体具则约法法论
具故诸法虽异一性本融以其本融则法法各具
旨故亏亦非以今宗得意故圆盖有佛无佛性相
常然之佛性也所以明之者不弊性无言不以心
性无是之理为患也但困理壅言所患在于体遍
之说有所不通耳故因其所巳知推其所未通故
曰故于性中点示体遍若论佛性体遍一切则诸
法平等不二互具互遍互摄互生无适不可但近
从心性点示则易故于性中了体遍巳不妨头头
物物无非法界所以情具无情亦然十界依正无
非是者而世人乃偏计之且谓真如有情无情之
异于是引而斥之则曰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旁遮
谓遮于无情非是佛性偏指谓指于有情始是佛
性下文所谓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又曰为同真
如分为两派岂非于一清净真如旁遮而偏指乎
故此偏指等言不可以常途释之以非今文破立
之意故也如是计者尚失小真佛性安在盖小教
所诠之真尚不容有异岂圆顿佛性真如之理乃
反旁遮偏指邪佗不见之者以彼不见今约性示
遍之意故虽欲论无情有无佛性之义而不晓一
家立佛性之大旨乃成徒论而巳所以大旨者即
文所谓唯心体具之说夫唯心则约心以论具一
切法趣心心外无馀名之曰唯唯者无外之义即
止观一念三千唯心观体是也体具则约法法论
具故诸法虽异一性本融以其本融则法法各具
卷一 第 558c 页 X56-0558.png
即四念处六尘皆唯是也所以指要文中先明体
具次示唯心盖从通向别为成观体故也如彼文
曰云云先后之旨于是可知今则先言唯心次云
体具盖自别之通约性示遍故也故以唯心体具
言之则依正色心情无情境皆唯心所具亦全体
互融未尝不与心俱而性一者矣故曰故达等然
同异之言或约事自论或事理对说苟达唯心体
具之妙则此等同异一切皆泯尚不当同岂得有
异而所以与同并遣之者盖有同则有异同异待
对曾不足以造于非同非异之境故双遣之则佛
性大旨于是彰矣若不立唯心等者此复以失显
得言一家唯心体具之旨不可失也失之则教无
所归理无所成立言此许言彼盖互见耳既言唯
心又曰心具按文恐误应作体具方映上文由是
言之唯心体具之说不可不信也而曰信唯心具
者盖兼言之耳具即体具故也既信心具则无适
而非心若犹疑其有无是于自巳心中自成胡越
岂心具之谓也故知一尘等者则又推此唯心体
具之理即彼生佛心性成三法互即也亦应例云
既信心具复疑有无是亦遍疑一切生佛心性之
有无也故曰何独等苟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
之心性则不应复疑其有无也何以故以其心性
三千不容有异故然言三千均一心性足矣而又
言共造等者盖以事造三千显夫理造心性唯事
具次示唯心盖从通向别为成观体故也如彼文
曰云云先后之旨于是可知今则先言唯心次云
体具盖自别之通约性示遍故也故以唯心体具
言之则依正色心情无情境皆唯心所具亦全体
互融未尝不与心俱而性一者矣故曰故达等然
同异之言或约事自论或事理对说苟达唯心体
具之妙则此等同异一切皆泯尚不当同岂得有
异而所以与同并遣之者盖有同则有异同异待
对曾不足以造于非同非异之境故双遣之则佛
性大旨于是彰矣若不立唯心等者此复以失显
得言一家唯心体具之旨不可失也失之则教无
所归理无所成立言此许言彼盖互见耳既言唯
心又曰心具按文恐误应作体具方映上文由是
言之唯心体具之说不可不信也而曰信唯心具
者盖兼言之耳具即体具故也既信心具则无适
而非心若犹疑其有无是于自巳心中自成胡越
岂心具之谓也故知一尘等者则又推此唯心体
具之理即彼生佛心性成三法互即也亦应例云
既信心具复疑有无是亦遍疑一切生佛心性之
有无也故曰何独等苟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
之心性则不应复疑其有无也何以故以其心性
三千不容有异故然言三千均一心性足矣而又
言共造等者盖以事造三千显夫理造心性唯事
卷一 第 559a 页 X56-0559.png
与理更相表发则其旨愈明以共造共变者心也
化境化事者生与佛也既皆以共言而同亦共也
是则虽有十界三千之异以心则诸法皆心言生
言佛莫不同趣所以能造能变者心性也所造所
变者亦心性也以全所造是能造故既无非心性
安有所谓情无情邪造变等义后当更明。】
「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
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巳如前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
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
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
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
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
乎。」
【此不知教之权实等文前以为结斥今以为生下
意各有在故重出之所以余患下指迷点示者良
由世人不知教之权实佛性进否故也即自以子
不思下四句所谓佛性进否也亦应反云所以迷
于佛性进否者由不知教之权实故并如前说由
是患之常思指迷点示也是亦本上不觉寱云之
文而重申于此何谓等者重徵上点示之言不出
二意故曰一者示迷元从性变此谓言无情也若
论所迷何直无情而云示迷从无情邪盖有情之
性世所共许故偏迷者无情而巳今从偏迷以示
则有情可知性变之说亦尔若论一性变为诸法
化境化事者生与佛也既皆以共言而同亦共也
是则虽有十界三千之异以心则诸法皆心言生
言佛莫不同趣所以能造能变者心性也所造所
变者亦心性也以全所造是能造故既无非心性
安有所谓情无情邪造变等义后当更明。】
「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
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巳如前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
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
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
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
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
乎。」
【此不知教之权实等文前以为结斥今以为生下
意各有在故重出之所以余患下指迷点示者良
由世人不知教之权实佛性进否故也即自以子
不思下四句所谓佛性进否也亦应反云所以迷
于佛性进否者由不知教之权实故并如前说由
是患之常思指迷点示也是亦本上不觉寱云之
文而重申于此何谓等者重徵上点示之言不出
二意故曰一者示迷元从性变此谓言无情也若
论所迷何直无情而云示迷从无情邪盖有情之
性世所共许故偏迷者无情而巳今从偏迷以示
则有情可知性变之说亦尔若论一性变为诸法
卷一 第 559b 页 X56-0559.png
则无有间异有情性变既有佛性无情性变那得
非乎故亦偏示之即下文所谓不变随缘义也二
者示性令其改迷者此谓言佛性也以一佛性示
之不分情无情之别令其改迷从悟也又此示性
示迷之言虽分二意义归一揆莫非为显无情佛
性故以且言之且者一往指迷点示云尔若教分
大小此又映上其言硕乖之文以示无情有性言
各有归故不应执小以难大也则曰随缘不变之
说等大小之义巳如上明子欲执木石无心之小
道而抗随缘不变之大逵者亦见其不知量也故
曰其犹螳螂乎井蛙螳螂二事并出庄子云云皆
所以喻执小抗大耳。】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
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
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
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
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
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
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
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秪可云水本无波必
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祇可云东处无西终
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既斥小不足以抗大故复寄彼随缘不变之说以
非乎故亦偏示之即下文所谓不变随缘义也二
者示性令其改迷者此谓言佛性也以一佛性示
之不分情无情之别令其改迷从悟也又此示性
示迷之言虽分二意义归一揆莫非为显无情佛
性故以且言之且者一往指迷点示云尔若教分
大小此又映上其言硕乖之文以示无情有性言
各有归故不应执小以难大也则曰随缘不变之
说等大小之义巳如上明子欲执木石无心之小
道而抗随缘不变之大逵者亦见其不知量也故
曰其犹螳螂乎井蛙螳螂二事并出庄子云云皆
所以喻执小抗大耳。】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
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
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
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
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
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
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
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秪可云水本无波必
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祇可云东处无西终
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既斥小不足以抗大故复寄彼随缘不变之说以
卷一 第 559c 页 X56-0559.png
申明今无情佛性之旨使其理愈彰其说益信盖
是彼宗所立义门故也于中先立云云彼明真如
对无明而说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义无明有体空
成事之义更各有种种义门互相成摄委如彼文
(云云)今并置之姑取真如中二义一不变义即真
如守于自性未论缘起诸法时也二随缘义即真
如不守自性故随染净两缘起于十界诸法约相
分别其义虽尔约性相即理乃不然故曰万法是
真如由不变故此谓于随缘处体即不变故指万
法无非真如也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此谓全不
变性而为随缘故指真如是于万法也今此借显
以明佛性之旨则唯圆而巳四明兼彼宗途判之
则该于圆别故指要云故知若不谈体具者随缘
与不随缘皆属别教何者如云黎耶生一切法或
云法性生一切法岂非别教有二义邪而自来说
者于四明别理随缘有可否之论今因略明之然
指要等文所以立别理有随缘义者非谓别立有
二义故一以教理当然盖别与圆同诠真如变造
但约即不即具不具以分教别若非随缘安能生
法是则生法乃随缘之末随缘乃生法之本理之
所在孰曰非邪二者判佗属别然而彼宗虽明不
变即随缘等以不谈具则非全体而造虽曰相即
还成离义以非即具之即故也故今判之伹至别
教而巳然约理实亦得言即而以教权故不言具
是彼宗所立义门故也于中先立云云彼明真如
对无明而说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义无明有体空
成事之义更各有种种义门互相成摄委如彼文
(云云)今并置之姑取真如中二义一不变义即真
如守于自性未论缘起诸法时也二随缘义即真
如不守自性故随染净两缘起于十界诸法约相
分别其义虽尔约性相即理乃不然故曰万法是
真如由不变故此谓于随缘处体即不变故指万
法无非真如也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此谓全不
变性而为随缘故指真如是于万法也今此借显
以明佛性之旨则唯圆而巳四明兼彼宗途判之
则该于圆别故指要云故知若不谈体具者随缘
与不随缘皆属别教何者如云黎耶生一切法或
云法性生一切法岂非别教有二义邪而自来说
者于四明别理随缘有可否之论今因略明之然
指要等文所以立别理有随缘义者非谓别立有
二义故一以教理当然盖别与圆同诠真如变造
但约即不即具不具以分教别若非随缘安能生
法是则生法乃随缘之末随缘乃生法之本理之
所在孰曰非邪二者判佗属别然而彼宗虽明不
变即随缘等以不谈具则非全体而造虽曰相即
还成离义以非即具之即故也故今判之伹至别
教而巳然约理实亦得言即而以教权故不言具
卷一 第 560a 页 X56-0560.png
耳彼既云即而不云具故知义属别教非圆诠也
是不唯随缘义显抑亦教权理实其旨甄明而或
者谓四明所据诸文伹是生法而非随缘者此知
其末而不知其本也殊不知若非随缘何以生法
岂别教生法本于业惑所造邪若亦真如唯有二
义而巳则别理未有不须随缘而自生法者然则
四明亦据黎耶生法之文有不随缘者矣今何槩
言之曰今约教旨大体而说无得以彼文相偏明
为难也此虽略明大槩尽矣(云云)子信无情等者
结斥正示也信恐作言然则无情言其偏万法举
其全既即万法性是真如岂有无情无性者哉故
立理正示曰万法之称等万乃诸法之总名总故
无所不摄尘至于极微亦不离其内岂有无情在
其外邪故曰宁隔于纤尘真如体在万法不即不
离无遣无立若专彼我则真如之体有亏故举波
水譬之可谓妙尽圆旨也波喻万法水喻真如波
分清浊譬法有依正湿无混澄譬理无间异清浊
常途本喻染净今从文旨及下合文乃譬依正也
故曰无有无波之水至依理终无异辙文多一依
字释义虽通终成繁长略之可也细合可知不俟
详释若许等者此又因上法譬以其理晓然而结
斥也无情有无者正应云无情无性有无之言从
容言耳然亦且示因心而巳未明果地之相故复
以果会因彰因果不二乃曰故知等依正融通如
是不唯随缘义显抑亦教权理实其旨甄明而或
者谓四明所据诸文伹是生法而非随缘者此知
其末而不知其本也殊不知若非随缘何以生法
岂别教生法本于业惑所造邪若亦真如唯有二
义而巳则别理未有不须随缘而自生法者然则
四明亦据黎耶生法之文有不随缘者矣今何槩
言之曰今约教旨大体而说无得以彼文相偏明
为难也此虽略明大槩尽矣(云云)子信无情等者
结斥正示也信恐作言然则无情言其偏万法举
其全既即万法性是真如岂有无情无性者哉故
立理正示曰万法之称等万乃诸法之总名总故
无所不摄尘至于极微亦不离其内岂有无情在
其外邪故曰宁隔于纤尘真如体在万法不即不
离无遣无立若专彼我则真如之体有亏故举波
水譬之可谓妙尽圆旨也波喻万法水喻真如波
分清浊譬法有依正湿无混澄譬理无间异清浊
常途本喻染净今从文旨及下合文乃譬依正也
故曰无有无波之水至依理终无异辙文多一依
字释义虽通终成繁长略之可也细合可知不俟
详释若许等者此又因上法譬以其理晓然而结
斥也无情有无者正应云无情无性有无之言从
容言耳然亦且示因心而巳未明果地之相故复
以果会因彰因果不二乃曰故知等依正融通如
卷一 第 560b 页 X56-0560.png
华严云云所以然者盖其说有二一则以果上融
通之相显于因中依正亦本具此理则无情佛性
自然可知二则对斥佗宗但谈性起不言性具今
则不然果必由因如曰谈法界者未穷斯妙致使
惑果事而迷因理是也此乃等者结上文旨总不
出事理相对之义虽云相对即在其中亦为生下
从理等文故也言唯从理者然约圆论固无一向
从理之说但一往言之理尚可无事事必须有理
故以波水譬于事理也合法言之秪可云佛性无
情无情必不得云无情无佛性也如迷东为西者
此又为迷悟作譬也语势似同其意则别圆觉所
谓四方易处是也东本非西迷而为西故秪可云
东处无西虽迷为西西元是东故终不得云西处
无东若云波无水名西失东称则迷而巳矣何关
法理者耶故曰若唯从迷等情性等者情兼无情
性即佛性合上波水其义可知无情有无者合上
东西譬若言无情有者正同西处不可无东也若
言无情无者是西失东称迷方者也故曰例之可
见。】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
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
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
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
之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
通之相显于因中依正亦本具此理则无情佛性
自然可知二则对斥佗宗但谈性起不言性具今
则不然果必由因如曰谈法界者未穷斯妙致使
惑果事而迷因理是也此乃等者结上文旨总不
出事理相对之义虽云相对即在其中亦为生下
从理等文故也言唯从理者然约圆论固无一向
从理之说但一往言之理尚可无事事必须有理
故以波水譬于事理也合法言之秪可云佛性无
情无情必不得云无情无佛性也如迷东为西者
此又为迷悟作譬也语势似同其意则别圆觉所
谓四方易处是也东本非西迷而为西故秪可云
东处无西虽迷为西西元是东故终不得云西处
无东若云波无水名西失东称则迷而巳矣何关
法理者耶故曰若唯从迷等情性等者情兼无情
性即佛性合上波水其义可知无情有无者合上
东西譬若言无情有者正同西处不可无东也若
言无情无者是西失东称迷方者也故曰例之可
见。】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
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
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
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
之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
卷一 第 560c 页 X56-0560.png
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
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
离能觉耶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余曰子为
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
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
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
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野客既闻示喻于是退伏咨询既领而复请也恭
退吴跪异乎梦中初接之时也恭则非粗犷矣退
则非不恒矣吴跪则非逼前平立矣即其退伏可
知也彼闻波水之譬晓然无可疑者而犹以其师
承之说故不能无惑而再咨之也故曰仆曾闻人
等据此岂非正斥清凉承之于师云尔其文本出
起信论疏释归敬三宝之文云云然则文出于其
师又言本于今家所承之智论其固执也宜矣若
以佛性法性为一则不应分情无情异若以为异
则无情果不可名佛性邪故曰仁何故等余曰等
者述者示之乃分二意先折其无文则曰亲曾委
读等然大论百卷之文既无此说或恐谬引佗家
章疏之言世共以论文传之耳若直谓无文亦未
足折其异论苟有其义何必求文况大经亦有法
名不觉等之言故次泛通其名义以示无方之说
则曰汎为通之然彼以在有情名佛性等者盖见
有大经之文遂谓觉即有情不觉即无情因诧大
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
离能觉耶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余曰子为
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
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
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
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野客既闻示喻于是退伏咨询既领而复请也恭
退吴跪异乎梦中初接之时也恭则非粗犷矣退
则非不恒矣吴跪则非逼前平立矣即其退伏可
知也彼闻波水之譬晓然无可疑者而犹以其师
承之说故不能无惑而再咨之也故曰仆曾闻人
等据此岂非正斥清凉承之于师云尔其文本出
起信论疏释归敬三宝之文云云然则文出于其
师又言本于今家所承之智论其固执也宜矣若
以佛性法性为一则不应分情无情异若以为异
则无情果不可名佛性邪故曰仁何故等余曰等
者述者示之乃分二意先折其无文则曰亲曾委
读等然大论百卷之文既无此说或恐谬引佗家
章疏之言世共以论文传之耳若直谓无文亦未
足折其异论苟有其义何必求文况大经亦有法
名不觉等之言故次泛通其名义以示无方之说
则曰汎为通之然彼以在有情名佛性等者盖见
有大经之文遂谓觉即有情不觉即无情因诧大
卷一 第 561a 页 X56-0561.png
论以行其说所谓迷名而不知义也殊不知彼文
乃一往暂分之义所以法名不觉者以三义故一
者从性则理非能所体绝觉知故名不觉二者从
迷即文所谓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是也三者形
夺盖法即真如之性佛是觉智之修以修夺性故
一往得不觉之名不可二皆名觉故佛名为觉反
上可知故曰故且分之意令众生以能觉之智觉
不觉之理既觉不觉则不觉全觉岂此不觉犹守
迷而不觉抑谓所觉离能觉邪苟不离者不觉即
觉矣一往乍分终归一致非谓以觉不觉分情无
情也更以一义表发之如起信论有二觉一不觉
之义三者次第相依若以配今佛法义者则本觉
不觉以配法始觉以配佛既法兼本觉则亦有觉
义但于众生边全为不觉今以始觉之智照之则
全不觉复本觉性始本一合同一觉源矣以彼例
此其义善成能所等义亦悉皆成客曰等者则又
蹑上文以为难也令觉不觉凡离何乖既觉不觉
至佛方会何妨今从凡离言之余曰下亦先折之
以理曰子为学佛等今号称圆顿学者岂反舍佛
而学凡邪苟为学佛则必以上品寂光而为观体
抑亦因中实慧宜符全生是佛故曰理本无殊凡
谓之离者盖以情分别无法而不离也岂直情无
情觉不觉而巳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即全不觉
复本觉之性起信所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
乃一往暂分之义所以法名不觉者以三义故一
者从性则理非能所体绝觉知故名不觉二者从
迷即文所谓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是也三者形
夺盖法即真如之性佛是觉智之修以修夺性故
一往得不觉之名不可二皆名觉故佛名为觉反
上可知故曰故且分之意令众生以能觉之智觉
不觉之理既觉不觉则不觉全觉岂此不觉犹守
迷而不觉抑谓所觉离能觉邪苟不离者不觉即
觉矣一往乍分终归一致非谓以觉不觉分情无
情也更以一义表发之如起信论有二觉一不觉
之义三者次第相依若以配今佛法义者则本觉
不觉以配法始觉以配佛既法兼本觉则亦有觉
义但于众生边全为不觉今以始觉之智照之则
全不觉复本觉性始本一合同一觉源矣以彼例
此其义善成能所等义亦悉皆成客曰等者则又
蹑上文以为难也令觉不觉凡离何乖既觉不觉
至佛方会何妨今从凡离言之余曰下亦先折之
以理曰子为学佛等今号称圆顿学者岂反舍佛
而学凡邪苟为学佛则必以上品寂光而为观体
抑亦因中实慧宜符全生是佛故曰理本无殊凡
谓之离者盖以情分别无法而不离也岂直情无
情觉不觉而巳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即全不觉
复本觉之性起信所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
卷一 第 561b 页 X56-0561.png
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
此法身说名本觉既复本觉尚泯觉不觉之异何
情无情之有乎故曰一如一如即佛性矣故知觉
无不觉等者既会一如岂复更施觉不觉之名邪
故复以本会末约名偏义圆而结成之然以一如
之本会觉不觉之末则知觉不觉名皆出乎一如
言偏也其理相成而不可㸦无者义圆也以其义
圆言之则觉乃非觉非不觉之觉不觉亦非觉非
不觉之不觉也而言觉无不觉不名佛性者谓此
觉若非法性之不觉则不名能觉之佛性不觉无
觉法性不成者谓此不觉若非能觉之佛性则无
以成法性之不觉据理四句足矣而又言觉无不
觉佛性宁立者义不异前存亦无咎然则觉与不
觉义必相有不有不足以为今佛性法性也假有
此说则小教名诠非大教也故曰是则等以小教
不诠佛性中道故法性之名容非佛性大教异是
故得相即文如后见。】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
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教不
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
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
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
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
此法身说名本觉既复本觉尚泯觉不觉之异何
情无情之有乎故曰一如一如即佛性矣故知觉
无不觉等者既会一如岂复更施觉不觉之名邪
故复以本会末约名偏义圆而结成之然以一如
之本会觉不觉之末则知觉不觉名皆出乎一如
言偏也其理相成而不可㸦无者义圆也以其义
圆言之则觉乃非觉非不觉之觉不觉亦非觉非
不觉之不觉也而言觉无不觉不名佛性者谓此
觉若非法性之不觉则不名能觉之佛性不觉无
觉法性不成者谓此不觉若非能觉之佛性则无
以成法性之不觉据理四句足矣而又言觉无不
觉佛性宁立者义不异前存亦无咎然则觉与不
觉义必相有不有不足以为今佛性法性也假有
此说则小教名诠非大教也故曰是则等以小教
不诠佛性中道故法性之名容非佛性大教异是
故得相即文如后见。】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
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教不
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
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
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
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
卷一 第 561c 页 X56-0561.png
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于无性又云无修能
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
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
否也。」
【向虽汎通无非实义犹恐野客未即为然故复例
诸圆顿名诠以难先就彼计通别定之为同法性
在无情者别定也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者通定也
若据初义本自次义中出而别定之者此义正当
破立之本故也次双难之先难通义云若同真如
等亦应云分为两派但文略耳而诸教中既无无
情法界等言安得独分于真如耶次偈引经委难
别义则有多文之妨故曰何故华严等一一皆引
文结示大约四处经文皆即法性而见佛性何尝
但在无情而名法性邪更随文释之文云了知一
切法自性无所有者谓一切法以无所有为自性
以无所有故则能净满遍照故从梵语曰卢舍那
即报身也若能于一切境了达性无所有者即见
舍那见修即见性见相即达理故曰岂非诸法本
有舍那之性邪不闻在无情名法性而巳次偈与
上大同但加无取亦无见及不可得思量亦其理
然也即是佛者虽不显指何身而结示寄于次文
是亦应佛而巳又精进慧云者偈意与上亦不异
但云清净如虚空兼彰性德故无所修能见大牟
尼者以名准身即应身也岂于等者于字应作非
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
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
否也。」
【向虽汎通无非实义犹恐野客未即为然故复例
诸圆顿名诠以难先就彼计通别定之为同法性
在无情者别定也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者通定也
若据初义本自次义中出而别定之者此义正当
破立之本故也次双难之先难通义云若同真如
等亦应云分为两派但文略耳而诸教中既无无
情法界等言安得独分于真如耶次偈引经委难
别义则有多文之妨故曰何故华严等一一皆引
文结示大约四处经文皆即法性而见佛性何尝
但在无情而名法性邪更随文释之文云了知一
切法自性无所有者谓一切法以无所有为自性
以无所有故则能净满遍照故从梵语曰卢舍那
即报身也若能于一切境了达性无所有者即见
舍那见修即见性见相即达理故曰岂非诸法本
有舍那之性邪不闻在无情名法性而巳次偈与
上大同但加无取亦无见及不可得思量亦其理
然也即是佛者虽不显指何身而结示寄于次文
是亦应佛而巳又精进慧云者偈意与上亦不异
但云清净如虚空兼彰性德故无所修能见大牟
尼者以名准身即应身也岂于等者于字应作非
卷一 第 562a 页 X56-0562.png
字之误以此两句双结二文无性即上性空无修
即无所修而能见牟尼者以了性空及无所修即
是真觉故云能见又真实慧云无相者非直无相
无相亦无方名无相故无相之相是名实相实相
即是佛体如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
相即见如来以身言之既云真体真则非应体则
非用故知法身明矣既三身一体故见一即见三
见三即达一文虽从别体无增灭故结示云既真
佛体在一切法岂有情无情之间耶请子思之总
结上四文若思法性即佛性之旨则不迷于此等
教文也亦晓佛性之进否矣进否云者意与上异
在文当以向法性即不即为今佛性进否也。】
「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
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
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华严又云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
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
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
一故也。」
【既示法性即佛性矣则不当分情无情别复以真
如会同佛性皆同出而异名故真如随缘即佛性
随缘也佛之一字既即法佛性即不变性矣法佛
与真如岂容异乎苟为不异则随缘之处情与无
即无所修而能见牟尼者以了性空及无所修即
是真觉故云能见又真实慧云无相者非直无相
无相亦无方名无相故无相之相是名实相实相
即是佛体如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
相即见如来以身言之既云真体真则非应体则
非用故知法身明矣既三身一体故见一即见三
见三即达一文虽从别体无增灭故结示云既真
佛体在一切法岂有情无情之间耶请子思之总
结上四文若思法性即佛性之旨则不迷于此等
教文也亦晓佛性之进否矣进否云者意与上异
在文当以向法性即不即为今佛性进否也。】
「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
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
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华严又云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
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
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
一故也。」
【既示法性即佛性矣则不当分情无情别复以真
如会同佛性皆同出而异名故真如随缘即佛性
随缘也佛之一字既即法佛性即不变性矣法佛
与真如岂容异乎苟为不异则随缘之处情与无
卷一 第 562b 页 X56-0562.png
情皆佛性也而特云法佛者此约能随不变性说
若报应二身则缘起边事故偏从法佛以会真如
亦约理名便故也道理虽然非文不信故复引论
證之论即天亲所造文凡四卷题标佛性而云即
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岂非即所显真如是佛性异
名乎又引华严以證法性亦有随缘之义遍于情
无情境故云众生非众生等经意一往以随缘为
妄故二俱无实法性不变为真故实义俱非有俱
非有者遮于随缘妄中诸法也故述者释曰二俱
随缘即释俱无实句并皆不变结释次句可知所
以法界等者例上所列诸名既名异体一故随缘
不变亦悉然也由是论之既法性之名不专无情
中之真如则佛性之称宁专有情之真如邪故结
斥云云。】
「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
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
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
等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
得理證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
佛等性而诸教中诸名互立。」
【此又仍上以示体同而名别者以其义异故也然
言小别则大同矣所以异者名则有性无性义则
有凡圣因果事理之别故云凡有性名等在理云
者一往约义是性理之理非事理之理六即通局
若报应二身则缘起边事故偏从法佛以会真如
亦约理名便故也道理虽然非文不信故复引论
證之论即天亲所造文凡四卷题标佛性而云即
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岂非即所显真如是佛性异
名乎又引华严以證法性亦有随缘之义遍于情
无情境故云众生非众生等经意一往以随缘为
妄故二俱无实法性不变为真故实义俱非有俱
非有者遮于随缘妄中诸法也故述者释曰二俱
随缘即释俱无实句并皆不变结释次句可知所
以法界等者例上所列诸名既名异体一故随缘
不变亦悉然也由是论之既法性之名不专无情
中之真如则佛性之称宁专有情之真如邪故结
斥云云。】
「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
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
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
等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
得理證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
佛等性而诸教中诸名互立。」
【此又仍上以示体同而名别者以其义异故也然
言小别则大同矣所以异者名则有性无性义则
有凡圣因果事理之别故云凡有性名等在理云
者一往约义是性理之理非事理之理六即通局
卷一 第 562c 页 X56-0562.png
即思之可知佛等五名通言性者文自释云众生
实未成佛等以一实未之言贯下得理證真开藏
皆实未故通得性名谓其全乏解行證即但具理
性而巳文虽不言实性亦可以烦恼生死是佛等
性之文兼之即实性义也示性所以在修故曰示
令修习馀名法界及实相等即诠理之名故通于
凡圣因果事理如三昧陀罗尼等则彰其德用故
唯在于果然此分别亦且一往而诸文中诸名互
立亦不一向也。】
「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
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
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
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
言岂唯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
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
【向以佛性之名在理此言众生有果人之性皆偏
言之也若论佛性之体不当因果而名或从因或
从果者盖佛则极性故寄果言之性则本凡故从
因言之偏言之意如是而巳而惑者迷名因失体
遍故今以名正其偏失故云世人迷故而不从果
者不知佛是果人之称谓但在于因则失果遍云
众生有者不知佛性遍于依正而谓唯在众生则
失依遍此所以失于体遍也又云遍者重示体遍
之所以也然佛性本遍岂必由于烦恼心遍邪伹
实未成佛等以一实未之言贯下得理證真开藏
皆实未故通得性名谓其全乏解行證即但具理
性而巳文虽不言实性亦可以烦恼生死是佛等
性之文兼之即实性义也示性所以在修故曰示
令修习馀名法界及实相等即诠理之名故通于
凡圣因果事理如三昧陀罗尼等则彰其德用故
唯在于果然此分别亦且一往而诸文中诸名互
立亦不一向也。】
「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
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
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
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
言岂唯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
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
【向以佛性之名在理此言众生有果人之性皆偏
言之也若论佛性之体不当因果而名或从因或
从果者盖佛则极性故寄果言之性则本凡故从
因言之偏言之意如是而巳而惑者迷名因失体
遍故今以名正其偏失故云世人迷故而不从果
者不知佛是果人之称谓但在于因则失果遍云
众生有者不知佛性遍于依正而谓唯在众生则
失依遍此所以失于体遍也又云遍者重示体遍
之所以也然佛性本遍岂必由于烦恼心遍邪伹
卷一 第 563a 页 X56-0563.png
就迷就近示之故上文云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
是也所以遍者略如止观三喻中明云云意谓佛
性之理纵远而难示岂烦恼心遍近而不自得邪
故约烦恼以示体遍良有以也然亦不离烦恼起
处即是心源心源即是佛性故佛性遍于是彰矣
然则不识佛性遍者是不知烦恼性遍亦不达唯
心之旨故复以唯心难之凡言唯心必即妄示具
若唯真心真心巳是法界岂必更言唯耶子尚不
知等者此复况斥野客及示色心俱遍即佛性偏
之意然以情言之信烦恼心遍则易了生死色遍
则难彼尚不知其易况达其难乎虽然以一佛性
言之色遍即心遍心遍即色遍复何难易之有而
文特偏言色即心故者良由承上徵释文势当尔
圆意言之何往不可亦犹止观大意云色由心造
全体是心是亦言偏而意圆也所以意圆者既均
即一性必色心相即亦色心相造岂即一性是同
而有可否之异然则今言色即心者乃即即性之
心也何妨心即色者亦即即性之色乎而四明于
此有所谓因易解难以心例色之说则又圆旨教
意两得之矣。】
「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
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
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论空具如涅槃一十复
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
是也所以遍者略如止观三喻中明云云意谓佛
性之理纵远而难示岂烦恼心遍近而不自得邪
故约烦恼以示体遍良有以也然亦不离烦恼起
处即是心源心源即是佛性故佛性遍于是彰矣
然则不识佛性遍者是不知烦恼性遍亦不达唯
心之旨故复以唯心难之凡言唯心必即妄示具
若唯真心真心巳是法界岂必更言唯耶子尚不
知等者此复况斥野客及示色心俱遍即佛性偏
之意然以情言之信烦恼心遍则易了生死色遍
则难彼尚不知其易况达其难乎虽然以一佛性
言之色遍即心遍心遍即色遍复何难易之有而
文特偏言色即心故者良由承上徵释文势当尔
圆意言之何往不可亦犹止观大意云色由心造
全体是心是亦言偏而意圆也所以意圆者既均
即一性必色心相即亦色心相造岂即一性是同
而有可否之异然则今言色即心者乃即即性之
心也何妨心即色者亦即即性之色乎而四明于
此有所谓因易解难以心例色之说则又圆旨教
意两得之矣。】
「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
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
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论空具如涅槃一十复
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
卷一 第 563b 页 X56-0563.png
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
【然既以色即心示色遍之义因恐惑者徒信色遍
而不信心遍故反以共造别造而徵难之意其文
外潜有此义是亦色心相显之意也不然何得至
此反云信共而不信别耶依报共造者世界国土
则同也正报各造者有情躯命则异也然依报非
无异义正报非无同义且一往耳既各由心造岂
一信一不信耶苟共别俱遍则佛性无偏故曰能
造所造等然由向色何以遍色即心故言之则能
造是心也由今依报共造等言之则所造是心也
既能所皆心则心体皆遍是故佛性非方所之可
局也非情无情所得异也所以十方佛土等者惟
其所造无非心体故虽十方佛土亦在所造之内
以其各各因心方感佛土故也如楞严所谓外洎
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亦其理也故指所
造无非理性即此理性是为正因成佛种子故曰
理性心种体遍一切无所挂碍故向以虚空譬之
而曰具如一十复次者盖举其所遮即所显之空
可知也文旨深流既自上文明名体同异而来故
还以此义而结斥之或名同体异当以实而正名
或名异体同无以名而惑法若迷名失旨则解行
俱非此所以为学者之大患也上既引华严以见
即佛性之法性故此复出身子叙昔之文以證非
佛性者则小教法性而巳然巳开显知无别有及
【然既以色即心示色遍之义因恐惑者徒信色遍
而不信心遍故反以共造别造而徵难之意其文
外潜有此义是亦色心相显之意也不然何得至
此反云信共而不信别耶依报共造者世界国土
则同也正报各造者有情躯命则异也然依报非
无异义正报非无同义且一往耳既各由心造岂
一信一不信耶苟共别俱遍则佛性无偏故曰能
造所造等然由向色何以遍色即心故言之则能
造是心也由今依报共造等言之则所造是心也
既能所皆心则心体皆遍是故佛性非方所之可
局也非情无情所得异也所以十方佛土等者惟
其所造无非心体故虽十方佛土亦在所造之内
以其各各因心方感佛土故也如楞严所谓外洎
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亦其理也故指所
造无非理性即此理性是为正因成佛种子故曰
理性心种体遍一切无所挂碍故向以虚空譬之
而曰具如一十复次者盖举其所遮即所显之空
可知也文旨深流既自上文明名体同异而来故
还以此义而结斥之或名同体异当以实而正名
或名异体同无以名而惑法若迷名失旨则解行
俱非此所以为学者之大患也上既引华严以见
即佛性之法性故此复出身子叙昔之文以證非
佛性者则小教法性而巳然巳开显知无别有及
卷一 第 563c 页 X56-0563.png
解脱等亦同此意。】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巳理合释
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
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
虚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
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业力造造遍三界又
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有二种
不知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
体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巳亦合薄知
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从初至此反覆开喻佛性体遍理极于斯故追述
昔迷以显今解故曰子初不达即不达于文初所
谓无情有性之旨所以闻之惊骇遂至于执经为
难也为子申巳者既以佛性进否教部权实申之
又以一家唯心体具申之又以示迷示性申之又
约不变随缘申之又为汎通大论申之又以名体
同异申之又以烦恼心遍性遍申之其谆谆诲示
如此自非顽冥无知必合释然而晓解也释然语
出庄子云云亦犹所谓焕然冰释然野客纵得无
疑犹恐世人有此之见故复约诸教相以斥不及
故曰故知世人等然遮那法身体遍一切世人乃
以佛性唯在有情则是局遮那于阴质之内岂法
身之谓哉彼既直以诸法唯是无情而不知有佗
意者则尚不如外道所计况佛法大小教乎故曰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巳理合释
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
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
虚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
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业力造造遍三界又
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巳又有二种
不知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
体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巳亦合薄知
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从初至此反覆开喻佛性体遍理极于斯故追述
昔迷以显今解故曰子初不达即不达于文初所
谓无情有性之旨所以闻之惊骇遂至于执经为
难也为子申巳者既以佛性进否教部权实申之
又以一家唯心体具申之又以示迷示性申之又
约不变随缘申之又为汎通大论申之又以名体
同异申之又以烦恼心遍性遍申之其谆谆诲示
如此自非顽冥无知必合释然而晓解也释然语
出庄子云云亦犹所谓焕然冰释然野客纵得无
疑犹恐世人有此之见故复约诸教相以斥不及
故曰故知世人等然遮那法身体遍一切世人乃
以佛性唯在有情则是局遮那于阴质之内岂法
身之谓哉彼既直以诸法唯是无情而不知有佗
意者则尚不如外道所计况佛法大小教乎故曰
卷一 第 564a 页 X56-0564.png
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有计神我之我我大而
色小者及我遍一切无非我者二计大同故合为
一又有计此身微尘所成者虽所计不同皆于无
情等色有我遍之义不直无情而巳又有二种不
如小乘者小乘诠业力搆造业出于心故义当心
摄一切又云诸法无常岂直无情邪共乘即通教
也通教所诠能造之心如幻化相幻遍三界何所
不该及诸法体空亦不止云无情而巳次第乘者
即别教也别诠佛性中道虽所造法非而心生理
遍言非所拟则圆固可知今以教相比决而不用
藏通等名者盖对斥外宗云尔此虽通斥世人不
妨兼示野客故曰子今闻巳然权实等义岂向未
领而犹言薄知耶是亦逼令其必信故也。】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
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
佛之心性情犹未次余曰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
自佗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
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
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晓余之
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巳闻比决颇知诸法不直无情故先美而称之而
再咨决也则曰仁善分别等然信一切法皆正因
性而犹疑于三因种遍及一尘一心之说者盖信
色小者及我遍一切无非我者二计大同故合为
一又有计此身微尘所成者虽所计不同皆于无
情等色有我遍之义不直无情而巳又有二种不
如小乘者小乘诠业力搆造业出于心故义当心
摄一切又云诸法无常岂直无情邪共乘即通教
也通教所诠能造之心如幻化相幻遍三界何所
不该及诸法体空亦不止云无情而巳次第乘者
即别教也别诠佛性中道虽所造法非而心生理
遍言非所拟则圆固可知今以教相比决而不用
藏通等名者盖对斥外宗云尔此虽通斥世人不
妨兼示野客故曰子今闻巳然权实等义岂向未
领而犹言薄知耶是亦逼令其必信故也。】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
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
佛之心性情犹未次余曰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
自佗依正观于巳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
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
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晓余之
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
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巳闻比决颇知诸法不直无情故先美而称之而
再咨决也则曰仁善分别等然信一切法皆正因
性而犹疑于三因种遍及一尘一心之说者盖信
卷一 第 564b 页 X56-0564.png
具正因则易信具缘了则难信法身性遍则易信
报应性遍则难信果德互融则易信因心本具则
难信一心即诸法则易信一尘具诸法则难故于
其文情犹未决也殊不知信一而不信诸者一亦
未通也疑彼而不疑此者虽此亦未也何以故以
其理一故也还即此理以示之曰良由自昔不善
等究其所以疑者其皆出于不善一家教观大旨
故以是而斥之乃所以而示之然言总揽因果等
者即向所谓一念三千佛性大旨览彼诸法趣入
一心即于此心观具三千三千理一生佛无殊苟
善斯旨岂复更疑耶不闲等三皆斥彼之辞变其
文耳所以诸教大旨者即上文所谓若教一向权
则三因俱局若圆顿实说则本有三种三理元遍
是则三法一法种遍修遍之说不足疑也如一代
教中巳多显顿佛说果德意在因心果现互融由
于理本是则果遍之说又不足疑也故通则遍通
其理一致虽然犹恐野客执情未解故更设四十
六问以开决之使众滞之情消法界之理显则佛
性之旨于是乎得故曰余欲开导等所以若晓一
问而能消于众滞者盖今所问本出一理由一理
未明故四十六问得以设焉苟能因是之问反而
思之忽有得于众问之外则四十六问皆涣然冰
释复何疑情于其间哉故曰法界融通释然大观
亦犹不二门所谓法界洞朗无所分别而帝网依
报应性遍则难信果德互融则易信因心本具则
难信一心即诸法则易信一尘具诸法则难故于
其文情犹未决也殊不知信一而不信诸者一亦
未通也疑彼而不疑此者虽此亦未也何以故以
其理一故也还即此理以示之曰良由自昔不善
等究其所以疑者其皆出于不善一家教观大旨
故以是而斥之乃所以而示之然言总揽因果等
者即向所谓一念三千佛性大旨览彼诸法趣入
一心即于此心观具三千三千理一生佛无殊苟
善斯旨岂复更疑耶不闲等三皆斥彼之辞变其
文耳所以诸教大旨者即上文所谓若教一向权
则三因俱局若圆顿实说则本有三种三理元遍
是则三法一法种遍修遍之说不足疑也如一代
教中巳多显顿佛说果德意在因心果现互融由
于理本是则果遍之说又不足疑也故通则遍通
其理一致虽然犹恐野客执情未解故更设四十
六问以开决之使众滞之情消法界之理显则佛
性之旨于是乎得故曰余欲开导等所以若晓一
问而能消于众滞者盖今所问本出一理由一理
未明故四十六问得以设焉苟能因是之问反而
思之忽有得于众问之外则四十六问皆涣然冰
释复何疑情于其间哉故曰法界融通释然大观
亦犹不二门所谓法界洞朗无所分别而帝网依
卷一 第 564c 页 X56-0564.png
正终自炳然即其旨也一念具足一尘不亏者到
此方知一家唯心体具之妙亦不疑向一尘一心
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矣宜善思之宜善照之。】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问佛性
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应不变问佛性之名共
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
小无性名大无无情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辨
异其相何耶。」
【此下凡四十六问今节为九段第一五问总问佛
性之名且初问从因从果者意显佛性之名不可
偏于因果所以众生具佛之性佛遍众生之心果
既依正互融因必色心俱遍无情有性其理昭然
此问之所以得也下去例尔次约常无常问者问
虽双覈旨必常住常即不变不变之性岂隔无情
故前文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即其意也三约
共别问者此共别义应约生佛相对论之虽亦双
覈正约共难盖佛性是一岂容生佛之别故云别
不名性若唯共论则众生诸佛性一而巳苟不可
分那独信果而不信因遍邪四约大小教旨问者
此与上大小意别上为申通涅槃经旨故得大小
兼明今问意在野客舍小从大然则小无性名固
当舍小如曰从大岂得更存无情之见五约权实
问者意亦令其从实识体故先覈其名有权实果
通权实则名下之体岂得不异故曰对体辨异亦
此方知一家唯心体具之妙亦不疑向一尘一心
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矣宜善思之宜善照之。】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问佛性
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应不变问佛性之名共
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
小无性名大无无情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辨
异其相何耶。」
【此下凡四十六问今节为九段第一五问总问佛
性之名且初问从因从果者意显佛性之名不可
偏于因果所以众生具佛之性佛遍众生之心果
既依正互融因必色心俱遍无情有性其理昭然
此问之所以得也下去例尔次约常无常问者问
虽双覈旨必常住常即不变不变之性岂隔无情
故前文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即其意也三约
共别问者此共别义应约生佛相对论之虽亦双
覈正约共难盖佛性是一岂容生佛之别故云别
不名性若唯共论则众生诸佛性一而巳苟不可
分那独信果而不信因遍邪四约大小教旨问者
此与上大小意别上为申通涅槃经旨故得大小
兼明今问意在野客舍小从大然则小无性名固
当舍小如曰从大岂得更存无情之见五约权实
问者意亦令其从实识体故先覈其名有权实果
通权实则名下之体岂得不异故曰对体辨异亦
卷一 第 565a 页 X56-0565.png
可云对辨体异文之倒耳苟能辨异终不以实滥
权若实者岂更无情。】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邪大教大部有权实耶问无情
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问无情色等佛
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
阴亦败坏性亦然耶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
耶为复有耶。」
【第二五问总约无情为问初问无情之名上云大
无无情而此复约大小问者盖上对佛性从别言
之今约名中自论故复通大小而于大教言无情
者权邪实邪权非所从实则何有无情之名次问
无情无者意问若以色为无情故无性者有情亦
色那得无性若以非色为无情者非色即心岂无
性邪若色非色俱无情者则二法外尚无有情安
求性邪三问无情色等者等即等上非色亦可等
于馀尘如是色非色境为佛见邪为生见邪佛见
无二二则生见今为顺迷为顺悟邪若共见者则
二无二元无自性岂定有情无情色非色之异邪
四问无情败坏者若以有败坏故非佛性者有情
之阴亦归败坏性岂然邪五问无情是色者如阴
界八本皆有色而特举于法界处色者盖法界处
色少分而巳举少况多为难耳如是之色谓无性
则同于无情谓有性则彼此皆色何得一有一无
故皆无所逃其非也。】
权若实者岂更无情。】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邪大教大部有权实耶问无情
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问无情色等佛
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
阴亦败坏性亦然耶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
耶为复有耶。」
【第二五问总约无情为问初问无情之名上云大
无无情而此复约大小问者盖上对佛性从别言
之今约名中自论故复通大小而于大教言无情
者权邪实邪权非所从实则何有无情之名次问
无情无者意问若以色为无情故无性者有情亦
色那得无性若以非色为无情者非色即心岂无
性邪若色非色俱无情者则二法外尚无有情安
求性邪三问无情色等者等即等上非色亦可等
于馀尘如是色非色境为佛见邪为生见邪佛见
无二二则生见今为顺迷为顺悟邪若共见者则
二无二元无自性岂定有情无情色非色之异邪
四问无情败坏者若以有败坏故非佛性者有情
之阴亦归败坏性岂然邪五问无情是色者如阴
界八本皆有色而特举于法界处色者盖法界处
色少分而巳举少况多为难耳如是之色谓无性
则同于无情谓有性则彼此皆色何得一有一无
故皆无所逃其非也。】
卷一 第 565b 页 X56-0565.png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邪唯秖是心异不名唯问唯心
之言凡圣心邪若圣若凡二俱有过问唯心名心造
无心邪唯造心耶二俱有过间唯心唯心亦唯色耶
若不唯色色非心耶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
所同邪异邪。」
【第三五问总问唯心初问直约其名难之先言子
曾闻者盖佗宗亦有唯识之言所谓唯遮外境识
表自心况乎今家唯心之谈一切法趣无非法界
又安得而不闻邪果闻之也则一心之外更无馀
法岂容异邪异不名唯矣如彼之见异乎不异当
自知之次问唯心之心是凡是圣者虽云二俱有
过意实正示凡心故前文云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苟于妄念达唯心者何得更分情无情异此则违
于凡言唯心之过也但凡心唯处即是圣心圣若
异凡非唯心也(亦可云圣心唯处了无圣凡)故知唯无凡圣不
妨凡圣皆唯若此明之何过之有三问唯心名造
者文误作心字然言唯心名造即不二门所谓心
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但文略耳既全唯心
而造则造处当体无非是心谓无心得乎既全造
是心岂复有二谓无情得乎故二皆有过言唯造
心邪者是亦文略应言唯造是心邪四问唯心唯
色者文叠言唯心下唯心字对色言之然六尘法
界色等皆唯故四念处有非但唯识亦乃唯色之
文盖圆论诸法理之必然若不许唯色则色非心
卷一 第 565c 页 X56-0565.png
矣色若非心则色心相外何伹色非法界抑亦唯
心不成若唯色者其执自亡五问唯心所造者不
出依正而此依正有能有所今问同耶异耶谓异
则唯心所造谓同则如依正何依正若同佛性何
别。】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邪不尔非内尔不名性问众生
惑心性遍不遍神我四句为同异耶问众生有性唯
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
佛既悟巳悟生迷耶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
中几生性耶。」
【第四五问总就彼计众生边问也若谓有情有佛
性者秪如众生数量种种差别是应佛性亦随异
邪谓异则不可不尔则非内矣彼云身内岂得非
异乎次问众生惑心遍者如前文曰以由烦恼心
性体遍云佛性遍然言不遍则不可遍则与彼外
计神我四句我大色小等为同为异同亦不可谓
异则反不如外然则何自而可必曰唯心体遍则
自异乎外计也三问众生佛性有通局者然圆论
三身佛性未始暂离此难众生有情性边故自应
身通乎法报则不隔无情若问无情性边当以法
身达乎报应则不止法身言各有当所显则一四
问生佛迷悟者意显生佛虽殊迷悟无别众生迷
处即诸佛悟处诸佛悟处即众生迷处佛既显悟
身土融遍以悟显迷迷中佛性岂得不然五问佛
心不成若唯色者其执自亡五问唯心所造者不
出依正而此依正有能有所今问同耶异耶谓异
则唯心所造谓同则如依正何依正若同佛性何
别。】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邪不尔非内尔不名性问众生
惑心性遍不遍神我四句为同异耶问众生有性唯
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
佛既悟巳悟生迷耶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
中几生性耶。」
【第四五问总就彼计众生边问也若谓有情有佛
性者秪如众生数量种种差别是应佛性亦随异
邪谓异则不可不尔则非内矣彼云身内岂得非
异乎次问众生惑心遍者如前文曰以由烦恼心
性体遍云佛性遍然言不遍则不可遍则与彼外
计神我四句我大色小等为同为异同亦不可谓
异则反不如外然则何自而可必曰唯心体遍则
自异乎外计也三问众生佛性有通局者然圆论
三身佛性未始暂离此难众生有情性边故自应
身通乎法报则不隔无情若问无情性边当以法
身达乎报应则不止法身言各有当所显则一四
问生佛迷悟者意显生佛虽殊迷悟无别众生迷
处即诸佛悟处诸佛悟处即众生迷处佛既显悟
身土融遍以悟显迷迷中佛性岂得不然五问佛
卷一 第 566a 页 X56-0566.png
性一多者生佛之性固各互具而以几言者此以
非问为问意必反之生佛性一岂有几邪则将亦
曰佛性是一岂有情非情之异邪诸家浪释皆不
知此述者之意得无隐乎。】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邪始本同耶为复异耶问佛土
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问佛土界分生
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
何土与生一异共别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
处为共别耶。」
【第五五问总约佛土问也初问佛国土身为始本
者言国土身即华严十身舍那之一也而彼有十
身牙现之相即依正不二是也今问此国土身为
始有邪为本有邪为始本同邪为复异邪谓异而
始有者固非谓同而本有者则既因中巳有不二
之相矣何谓无情无佛性邪次问身土一异者意
以佛果身土之融用显众生依正亦即依正若即
岂有无情异于佛性邪三问佛土界分共别者虽
设三端为问正显生佛共居以生则身土虽殊以
佛则依正无别惟其无别验彼常融以佛显生执
情自释四问佛土所摄远近者佛必四土俱摄言
其远近次第论之亦应可见今此问者伹问何土
与生一异共别然与生之言通于三土别在同居
一异共别意显如上(云云)五问佛佛土体者上与
生对问今约佛自问若一往论佛佛土体为同异
非问为问意必反之生佛性一岂有几邪则将亦
曰佛性是一岂有情非情之异邪诸家浪释皆不
知此述者之意得无隐乎。】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邪始本同耶为复异耶问佛土
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问佛土界分生
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
何土与生一异共别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
处为共别耶。」
【第五五问总约佛土问也初问佛国土身为始本
者言国土身即华严十身舍那之一也而彼有十
身牙现之相即依正不二是也今问此国土身为
始有邪为本有邪为始本同邪为复异邪谓异而
始有者固非谓同而本有者则既因中巳有不二
之相矣何谓无情无佛性邪次问身土一异者意
以佛果身土之融用显众生依正亦即依正若即
岂有无情异于佛性邪三问佛土界分共别者虽
设三端为问正显生佛共居以生则身土虽殊以
佛则依正无别惟其无别验彼常融以佛显生执
情自释四问佛土所摄远近者佛必四土俱摄言
其远近次第论之亦应可见今此问者伹问何土
与生一异共别然与生之言通于三土别在同居
一异共别意显如上(云云)五问佛佛土体者上与
生对问今约佛自问若一往论佛佛土体为同异
卷一 第 566b 页 X56-0566.png
者必曰同若论娑婆之处为共别者必曰别虽然
未见所显者何旨故须更知所谓若兼体同一切
皆四则同实未尝同仍知横竖秪在一处则异实
未尝异是则法界终日常同终日常异何同何异
谁共谁别究竟而言求身土了不可得尚何情无
情之有邪。】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邪成广狭邪不成有过问佛成
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邪离二不可问佛成土成与
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
及彼彼生为一异耶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佗
境初后如何。」
【第六五问总约佛成身土问也初问佛土成否者
夫成道之说至难言也今于不可言中试略言之
其必于一切法證夫大圆觉体得法界之大用始
可谓之道成所以一成一切成依随正转山河国
土靡不皆成是之谓毗卢身土非分别情量所可
拟议者也故曰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又曰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皆理之固然非一家之
私言也今述者乃问以土亦成邪成广狭邪是亦
非问之问彼如曰不成则巳成则岂有广狭邪苟
无广狭岂分情无情乎不成有过者有背身土俱
成之过也次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同异者谓异
则处同谓同则见别以同考异必一实一虚亦可
佛见性则同生所见则异抑若见异异即同凡如
未见所显者何旨故须更知所谓若兼体同一切
皆四则同实未尝同仍知横竖秪在一处则异实
未尝异是则法界终日常同终日常异何同何异
谁共谁别究竟而言求身土了不可得尚何情无
情之有邪。】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邪成广狭邪不成有过问佛成
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邪离二不可问佛成土成与
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
及彼彼生为一异耶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佗
境初后如何。」
【第六五问总约佛成身土问也初问佛土成否者
夫成道之说至难言也今于不可言中试略言之
其必于一切法證夫大圆觉体得法界之大用始
可谓之道成所以一成一切成依随正转山河国
土靡不皆成是之谓毗卢身土非分别情量所可
拟议者也故曰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又曰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皆理之固然非一家之
私言也今述者乃问以土亦成邪成广狭邪是亦
非问之问彼如曰不成则巳成则岂有广狭邪苟
无广狭岂分情无情乎不成有过者有背身土俱
成之过也次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同异者谓异
则处同谓同则见别以同考异必一实一虚亦可
佛见性则同生所见则异抑若见异异即同凡如
卷一 第 566c 页 X56-0566.png
其见同那分情等如是二义非异即同不可更有
非同非异故曰离二不可三问以一佛土成对彼
彼生佛有成不成而言一异者谓异固不可谓一
不可分四问意同上但约三身对彼彼果果即成
也及彼彼生生即不成言之异耳五问总上身土
所成眼智即佛眼种智明矣自佗境者即上生佛
等境也然以佛眼种智观之则自佗一如初后不
二岂容有身土差别见耶。】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邪不相摄邪二俱如何问真如
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问真如随缘变
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问真如随缘随巳与真
为同异耶为永随耶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
住同异如何。」
【第七五问总约真如为问也初问真如所造相摄
不相摄者此相摄等言该于二向若事理对论则
真如理也所造事也谓摄必事理俱融谓不摄则
岂应隔异若约事以论则十界依正莫非真如随
缘所造摄不摄等准上难之二俱如何义不两立
次问真如等不等者然真如无别自体以一切法
为体故该于修性遍于身土盖无适而非真如也
既修性身土莫非真如岂有等不等于其间邪等
犹可尔不等尤非三问性变无情为有无者若许
无情元从性变变岂永无若亦当有则将来果成
还显此性以其初后验今佛性知非永无也何当
非同非异故曰离二不可三问以一佛土成对彼
彼生佛有成不成而言一异者谓异固不可谓一
不可分四问意同上但约三身对彼彼果果即成
也及彼彼生生即不成言之异耳五问总上身土
所成眼智即佛眼种智明矣自佗境者即上生佛
等境也然以佛眼种智观之则自佗一如初后不
二岂容有身土差别见耶。】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邪不相摄邪二俱如何问真如
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问真如随缘变
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问真如随缘随巳与真
为同异耶为永随耶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
住同异如何。」
【第七五问总约真如为问也初问真如所造相摄
不相摄者此相摄等言该于二向若事理对论则
真如理也所造事也谓摄必事理俱融谓不摄则
岂应隔异若约事以论则十界依正莫非真如随
缘所造摄不摄等准上难之二俱如何义不两立
次问真如等不等者然真如无别自体以一切法
为体故该于修性遍于身土盖无适而非真如也
既修性身土莫非真如岂有等不等于其间邪等
犹可尔不等尤非三问性变无情为有无者若许
无情元从性变变岂永无若亦当有则将来果成
还显此性以其初后验今佛性知非永无也何当
卷一 第 567a 页 X56-0567.png
作为字之误四问真如随缘者此该二问一问为
随缘巳还为真邪为永随邪一问能随之真与所
随之法为同异邪若知随缘即不变不变即随缘
则此二问自然可释问意乃显万法之真如矣五
问真如有无者问虽双覈意归本有若本有者则
惑性元同而言与惑共住同异如何者以彼不知
圆即圆具之旨故一往难之同异俱非若知真妄
同源则可依正一本复何情性之异耶。】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问病眼
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问镜像明体本
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
亦譬因耶果无因耶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
邪通因如何。」
【第八五问约诸譬喻为问也初问波水同异者即
上文曰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此所
谓波水同异也又曰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
波中无水此所谓前后得失也若以合今真妄同
异者亦应云秪可云真本无妄必不得云妄中无
真然则今见有依正情无情异者妄也岂无佛性
真同者邪故曰法譬如何任其自答得失可知次
问空华存没者意以空喻觉性华喻依正然空本
无华由眼病故有觉无依正由情见故有是则空
处即华处华灭则空存苟依正之见未妄则觉性
之空自隐若言无情无佛性者大类见华而不见
随缘巳还为真邪为永随邪一问能随之真与所
随之法为同异邪若知随缘即不变不变即随缘
则此二问自然可释问意乃显万法之真如矣五
问真如有无者问虽双覈意归本有若本有者则
惑性元同而言与惑共住同异如何者以彼不知
圆即圆具之旨故一往难之同异俱非若知真妄
同源则可依正一本复何情性之异耶。】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问病眼
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问镜像明体本
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
亦譬因耶果无因耶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
邪通因如何。」
【第八五问约诸譬喻为问也初问波水同异者即
上文曰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此所
谓波水同异也又曰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
波中无水此所谓前后得失也若以合今真妄同
异者亦应云秪可云真本无妄必不得云妄中无
真然则今见有依正情无情异者妄也岂无佛性
真同者邪故曰法譬如何任其自答得失可知次
问空华存没者意以空喻觉性华喻依正然空本
无华由眼病故有觉无依正由情见故有是则空
处即华处华灭则空存苟依正之见未妄则觉性
之空自隐若言无情无佛性者大类见华而不见
卷一 第 567b 页 X56-0567.png
空也是得为解乎为迷乎三问镜像者然镜像一
喻诸文或以譬三法或以譬修性(云云)今并不尔
直取镜中之像以喻依正镜之明体以喻佛性然
必依明而有像故一往镜明为本现像为始由象
以显明故象前而明后若约此以论同异者谓异
则离明无象谓同则象心有明然象有存没而镜
明常存惟其常存故有象则有明以法言之则依
正等亦皆有性可也使象而非明则虽有情亦无
性矣以喻合法思之可知四问帝网之譬者帝网
所以喻依正互融举一全收彼彼无碍若唯譬果
则无因若亦譬因因必摄果故依正融通岂唯果
上身土耶五问如意珠身者此本譬果上随类现
形有若雨宝然而诸文或以对药树王身示有善
恶之异今不取此意正譬身必有土而巳因果通
局难意同上巳上四十重问虽各据名相所问不
同并览诸大教约以圆旨正显无情佛性之义苟
得斯旨不唯佛性义明抑圆宗大体触类长之亦
莫不明矣。】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邪能所得名同异如何问行者
观心一邪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问行者观心为
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
内耶外耶同耶异耶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
耶为始净耶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
融摄一切同耶。」
喻诸文或以譬三法或以譬修性(云云)今并不尔
直取镜中之像以喻依正镜之明体以喻佛性然
必依明而有像故一往镜明为本现像为始由象
以显明故象前而明后若约此以论同异者谓异
则离明无象谓同则象心有明然象有存没而镜
明常存惟其常存故有象则有明以法言之则依
正等亦皆有性可也使象而非明则虽有情亦无
性矣以喻合法思之可知四问帝网之譬者帝网
所以喻依正互融举一全收彼彼无碍若唯譬果
则无因若亦譬因因必摄果故依正融通岂唯果
上身土耶五问如意珠身者此本譬果上随类现
形有若雨宝然而诸文或以对药树王身示有善
恶之异今不取此意正譬身必有土而巳因果通
局难意同上巳上四十重问虽各据名相所问不
同并览诸大教约以圆旨正显无情佛性之义苟
得斯旨不唯佛性义明抑圆宗大体触类长之亦
莫不明矣。】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邪能所得名同异如何问行者
观心一邪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问行者观心为
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
内耶外耶同耶异耶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
耶为始净耶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
融摄一切同耶。」
卷一 第 567c 页 X56-0567.png
【第九六问专约观心问也对上乃成教观二门亦
所以示野客一家解行相济之意则佛性之道得
以入也初问心境同异者意问观心心即是境既
许以心为境何妨境即是心义例所谓以心为境
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遍但从不二而二能
所得名岂可定分境观之异苟为不异则依正自
融佛性显矣次问心境一多者方谓之一通于万
境方谓之多不出一心既于万境而观一心是则
一心遍于万境万境岂非情与无情一心岂非佛
性非同即异得失可知三问观心通局者若唯观
心小乘何尝不观心邪若于观心亦观身土其理
更明况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既观身然观
土亦尔无非实相非佛性何四问观心三道同异
者凡论观心自非偏指清净真如必依三道故曰
在惑业苦内同邪异邪者意问观心若同三道则
全色心体是佛性有何无情更在三道之外若异
三道别显佛性殊非圆观矣五问观心佛性为始
本净者意问性若本净则无染碍无碍则融岂待
更观方始净邪若始净者非由性发又岂得因中
巳有依正不二之相故以本始覈而难之要必归
于因德本净可也六问观心三法融者按下野客
述答乃知此问总前四十五问悉入其中故得以
一遍答众问也所以问意者一家论观虽拣难取
易唯观于心然必约无差之旨故虽观心而摄彼
卷一 第 568a 页 X56-0568.png
生佛故曰心佛众生等因果身土亦约上三法言
之如是法相皆悉融摄者以理体经旨然也若一
切皆同则因果不二身土互融无情有性岂得不
信四十六问旨在于斯。】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客曰何以
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
通义通自通佗一问亦足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
六即分證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应知
一问亦皆能攻馀四十五馀一一位仍须皆具四十
六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凡问出于疑疑而不问其为疑也终莫能解疑既
无量问亦无穷但其例有二或以自疑故问或以
佗疑故问今从后例此问所以能断子之疑然今
所疑直无情有性而巳而必至于四十六重何也
故客曰云云余曰等者对下钝根则利者得旨一
问即足谓攻惑等虽有多义之异一问一答可尽
也攻之犹言破也惑谓惑于涅槃进否之旨疑则
疑于无情有性之言此二并从教起故继之以攻
行攻理然行理本无可攻亦攻行理上疑惑耳其
惑既去故能通涅槃之教其疑既亡故能通佛性
之义不唯通野客之自行亦将展转通于化佗是
则虽有八义要之疑惑乃能迷之情行理即起迷
之所教义是其所通自佗乃其能通所以通者其
唯行耳作此区别文旨焕然亦可约义别对上九
之如是法相皆悉融摄者以理体经旨然也若一
切皆同则因果不二身土互融无情有性岂得不
信四十六问旨在于斯。】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客曰何以
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
通义通自通佗一问亦足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
六即分證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应知
一问亦皆能攻馀四十五馀一一位仍须皆具四十
六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凡问出于疑疑而不问其为疑也终莫能解疑既
无量问亦无穷但其例有二或以自疑故问或以
佗疑故问今从后例此问所以能断子之疑然今
所疑直无情有性而巳而必至于四十六重何也
故客曰云云余曰等者对下钝根则利者得旨一
问即足谓攻惑等虽有多义之异一问一答可尽
也攻之犹言破也惑谓惑于涅槃进否之旨疑则
疑于无情有性之言此二并从教起故继之以攻
行攻理然行理本无可攻亦攻行理上疑惑耳其
惑既去故能通涅槃之教其疑既亡故能通佛性
之义不唯通野客之自行亦将展转通于化佗是
则虽有八义要之疑惑乃能迷之情行理即起迷
之所教义是其所通自佗乃其能通所以通者其
唯行耳作此区别文旨焕然亦可约义别对上九
卷一 第 568b 页 X56-0568.png
重之问思之可知次为钝根所以必备至于四十
六者则又为表六即及分證诸位故一往以数对
之然亦不定以问对位也所以一问能攻众疑者
融上若问若位皆悉互摄故今四十六问虽所攻
各异而所显则一是故一问义当遍攻众疑一问
既然以问对位则位位悉具于众问况约圆位初
后不二举一摄诸以此妙位而表问者则何问不
具何理不彰故曰云云然则义虽无量要不出此
故今四十六问亦能总于无量法门也。】
金刚錍义解之中
日东天台山沙门亮润校阅
六者则又为表六即及分證诸位故一往以数对
之然亦不定以问对位也所以一问能攻众疑者
融上若问若位皆悉互摄故今四十六问虽所攻
各异而所显则一是故一问义当遍攻众疑一问
既然以问对位则位位悉具于众问况约圆位初
后不二举一摄诸以此妙位而表问者则何问不
具何理不彰故曰云云然则义虽无量要不出此
故今四十六问亦能总于无量法门也。】
金刚錍义解之中
日东天台山沙门亮润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