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546c 页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四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

客曰下七野客咨审三初咨审行门二初咨审四初
正咨审几近也巨机反又居祈反又祈冀反皆通然
用去声为雅必依此见等者谓定依向者所答而修
获得分果及究竟果否。

余曰下二泛示行门二初明行门未备一家宗途者
脩行之门教法周备委穷始末者唯止观耳教行至
心法总有六双教谓大小诸教行谓偏圆诸行事理
即诸教真俗又体相是理体相所摄是事惑谓三惑
智谓权实诸智凡圣各有因果因果各有依正心谓
能生心法谓所生法辅行云心谓能计假名之心法
谓所计五阴实法若未善解止观十章始末安能周
遍搜括六双之义摄入巳心观于心性三千融摄自
在以为初心行人修观之端首乎又辅行云故须善
晓前诸大章钩锁冠带收摄文旨揽入一心仍须十
法和合成乘一一调停境境研覈借使未悟可为妙
卷四 第 547a 页 X56-0547.png
因是知未善止观安可修心益见诸文托附观心未
堪修习观法旁正深可思量故义例云凡欲释义先
思部类知法华玄虽诸义之下皆立观心然文本意
明五重玄义出诸教相则教正观旁托事兴观义立
观心托事观心既是义立岂可便堪修證况义例喻
疑示三种观相明示托事未可修习故云十二部观
寄事立名虽有三观之名十境十乘不列一部名下
唯施一句岂此一句能申观门(古人非但别立顿顿兼谓事观可修一句
者如十二部观云观心空假中名长行直说等)若此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
乘便成烦芿今人谓事法观心便可修习不假止观
者岂不全同往代邪师谓十二部观便可脩行邪况
复论主于释签及文句记中指示观心须依止观非
不分明仍于今论明其所以寄言学者当取信于宗
师无取信于未习然子下二与夺结示似虚其情者
谓据前答问所领之义但是圆解空其执情耳解犹
未备故曰似也观道犹为罔像者以未闻止观行门
故罔像亦可云仿像未审貌此即与其解夺其行也
客曰下三徵行门祖承文有三问一总问何名观道
二问此观道从谁传授三问此观道在何教法所明
余曰下四答行门祖承二初答祖承向问仁师谁邪
今答天台智者是我之师观道从彼传授也灵山亲
承等具如别传是余师也者智者灭后章安集成此
止观法门传于缙云威缙云传东阳小威东阳传左
溪朗左溪传论主智者望于论主即第六代祖师耳
卷四 第 547b 页 X56-0547.png
非父师也。

摩诃下二答行门二初示行法向问法依何邪今答
摩诃止观即诠观道之教法也指此教法为所传故
云所承法也问若尔乃是传言教何言传心观乎答
心观在乎内證岂得相传夫言传授者伹传其言令
学者体言见心其犹斲输之艺其艺可传其妙不可
传也故有始闻即悟又有久习无成若心观可传不
应有久习无成者也有智思之故山家六代相承唯
传十卷之文为行法耳问智者巳前止观之法未形
文墨可云传心否答既云北齐慧文依论立观口授
南岳口授岂非言教邪以二十五下宗示止观行法
之意于十章中且置前五以全属依教开解故方便
虽犹属解以二十五法稍堪为行始故故今示之是
则一部之意正以二十五法而为前导十乘十境以
为正修境观相融令有所到故义例云止观纵用诸
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观又云脩行俱须二十五法以
为方便十乘十境以为正修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
无十法名坏驴车故今所答唯示正脩兼论方便耳
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
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
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此之十法即能观观一念
三千三谛即所观境为对三根故观有十上根只观
不思议境即入初住或内外凡中根更假发心乃至
对治下根复须善知位次乃至若入似位法爱不生
卷四 第 547c 页 X56-0547.png
圆真方显然次位下三只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
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故云成乘经云乘是实
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斯之谓矣十境者一阴入二
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摩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
慢九二乘十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阴居初者二义
一现前二依经大品云声闻人依四念处行道菩萨
初观色等故不违经又行人受身谁不阴入现前是
故依经准行初观阴境下之九境随发而观一一皆
用十乘观法观彼十境不离一心三千三谛也故云
观于十境十境互发者阴境现观则不论发阴解有
发义如观烦恼境时于烦恼上圆解不生而却通达
五阴发于圆解名发境解此名互发共观阴境发阴
解者则不名互发若观阴境发烦恼等境或发烦恼
解等并名互发馀境例尔是则阴境不论发阴解得
论发馀九境境解俱论发若读止观九双七只互发
文须知此意观时进否者馀之九境发时则观不发
者则不观故云进否是故博地初心唯观阴境而巳
尝试思之止观以阴境现观九境待发者此约博地
初心大分而说若巳禀权教修行或在伏位或在断
位忽闻圆法起圆信心若欲造修应先观二乘菩萨
馀境待发方观也又一种凡夫此世巳曾得四禅者
应先观禅定若四大由来违反者应先观病患若四
分巳自增多者应先观烦恼故辅行释修发中云况
复随人作意欲修有发不发故下九境通名修发然
卷四 第 548a 页 X56-0548.png
四分由来增多等既不因修观而发则但是阴境所
收今言烦恼等境者必须因观而发宿习方乃别受
境名大略者略不具也则止观之文为初心修观者
略举纲格而统明大理耳。

诸问下二对显今文诸问即前四十六问此四十六
问于止观十境中且示阴境于十乘中且示观不思
议境也故云且令识十乘初妙观而巳馀乘即阴境
中起慈悲心等九乘诸境即烦恼等九境请观今文
四十六问巳示不思议境尚云必欲修习观法未周
况诸文托事附法曾未略示三千应知未可修习他
又救云讲授诸文之次岂遏观行之机故须悬取止
观之境来消事法观文所堪或曰槃特唯诵一偈尚
获圣果事法观心岂令彼机缘依而修习若然者乃
是以止观随机面授深违大师遗嘱也遗嘱云止观
不须面授私记时为人说辅行释云嘱意正言随机
面授非后代可不任脩證乎又百录训知事中备明
往人依事法脩观得入也今试通之且槃特是佛世
机缘今论末代根性又槃特所證是小今之所取是
圆如诸声闻位登极果方等弹斥般若被加来至法
华三请四止犹须广略法譬因缘殷勤郑重仍有未
了来至涅槃岂有末代钝根唯依一二句事法观心
便能證理邪况止观十章备明行相取于妙理尚恐
难当故辅行云借使未悟可为妙因又百录所明自
论宿习今之所议乃约现修况诸文观心直列一二
卷四 第 548b 页 X56-0548.png
句而巳十乘未辨造趣无方十观未明异相安别阙
十乘则焉称妙运迷十境则岂免随邪自贻驴车之
讥公违慈父之嘱若了诸文观心止存二意自晓浮
沉信夫大小两乘未有不修十乘而證道果者也安
知槃特而不用乎愿舍异端审思大义。

客曰下二受旨。

客曰下二咨审迷者之由二初问为一别见者他谓
今宗无情有性之谈非通方尽理之论故云别见此
乃当时弘大乘师未信斯教故设此问问其元由何
故不信故云何邪。

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三初正释二初正立所因曾
睹至之语者只由不知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
石无情之语生于小宗是故虽谈佛性复说无情大
小不分因兹谬执。

亡其下二示迷倒二初失圆意谬
敩下二执权文谬敩者谓不敩所弘是大而谬敩小
宗说无情也部时出没者法华涅槃虽俱是第五时
教而二部出没不同法华立实废权故云没涅槃为
末代机仍带权说故云出由二经对机不同故权教
出没有异又涅槃部中自有出没或出实没权如三
点二鸟等或出权没实如恒河中七众生及瓦石无
性等又瓦石无性之文只据迦叶重难如来重答一
段经文即是出权没实若望初段以果地无碍答迦
叶文及结无非虚空对虚空文此前后文既是实义
以望中间瓦石之说乃成带权明实也他不见此专
卷四 第 548c 页 X56-0548.png
执瓦石无性之权文以拒一切唯心之实义故云不
测也。

如福下二举喻如福德子等者涅槃第二云譬如巨
富长者生子相师占之有短寿相父母闻巳知其不
任绍继家嗣不复爱重视之如草弱丧徒归者少失
覆荫萍然异国谓之弱丧虽归乡党既迷本族名空
归也㽵子云弱丧而不知归如受贵位等者梁史云
候景既篡位国号汉年称太始王候请立七庙景问
何为七庙伟曰古者天子祭七代祖考故置七庙并
请七代讳太常具祭祀之礼景曰前代吾不复忆唯
记阿爷名史抵具在朔州伊那得来此啖之众闻咸
笑此即不识祖宗也死人缨络者月灯三昧经云譬
如死人著金缨络多闻破戒亦复如是今以福德归
乡贵位缨络喻所弘大教以无寿命迷本族不识祖
宗死人喻弘大教者不知心性周遍之义用是下略
结初后两喻中间例者应云用归乡为用贵位为今
弘大教者既不达依正唯心用大心为皆言为者平
声呼犹语助即问人待答之意论语云何以伐为汉
书外戚传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

法相下三结斥法相者即所弘大教中法相也如三
无差别虚空佛性等既不达依正唯心则所弘经论
中圆融法相皆成空设故云徒施依正唯心之理是
大教之根本今既不了故曰全迷其本如此弘通大
乘何殊死人而著缨络。
卷四 第 549a 页 X56-0549.png

忽遇下二教用对治如上诸意即四十六问也尚失
小乘者小乘尚云造遍三界故。

客曰下咨审四教四初领向所说愿闻四教斯失者
众即领向所说也。

余曰下二示文旨浩博难陈关涉等者郑玄注礼记
云关境上门也月令章句云关在境所以察出禦入
涉谓津涉诗云济有深涉郭璞注尔雅谓济渡之处
四教横在五时如关如涉言得其要也捞笼者捞取
也非今所用应作牢韵集云养牛马栏也喻意可知
八教即化法化仪各四也化仪四顿渐秘密不定也
华严时即顿教鹿苑方等般若即渐教不定秘密更
无别体但于顿渐教中约化法四教而论是故藏等
四名能牢笼于八教也三藏即小乘法通别圆即大
乘法诸佛施教不出此四故云咸摄其中。

客曰下三再请略判四义无情有无等者请判四教
中何教无情有性何教无情无性几教论造几教论
变何教心具诸法何教不具等。

余曰下四许可答释二初许可何者下二答释二初
答无情有无义二初约四味泛论俱未禀性者未受
圆顿教故未了一念三千佛性之理也惮徒案反方
言云惮怒也又云惮恶也二乘以恶惮圆顿教故不
受佛性唯心之旨也如迦叶自叙云我等长夜于佛
智慧无复志愿于所得法谓是究竟故云惮教也菩
萨不行者藏通菩萨虽闻圆顿无恶惮心而不依之
卷四 第 549b 页 X56-0549.png
修行是故不通宝所所以两教三乘俱未禀性别教
初心不知性具由教权也證道同圆由理实也所禀
未周者但了心生不了心具故云未周始谓名字末
谓究竟三千理同故云不二依正唯心故云心外无
境。

法华下二约开显结责二初明开显开前三教咸成
圆极九界即佛界故云一切不隔草木等者草谓三
草木谓二木总喻七善下草人天中草二乘上草六
度菩萨小树通菩萨大树别菩萨草木俱依一地色
香味触与地无殊七善同会一如常乐我净与如不
别皆趣宝渚者尔雅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取
陆极水际曰渚也然宝渚喻本出大经与法华宝所
喻意泯同故诸文中多名宝所为宝渚也既开显巳
知城是化乃了始于举足期往宝所况巳行三百乎
弹指等即缘因类种开巳即成缘因故云咸成佛因
与一许三者此就语便若就义便应云许三与一许
三即宅中所许羊鹿牛三车也与一即诸子于宅外
露地坐时从父索所许三车乃各赐与诸子等一大
白牛车也无乖先志者释其与一也如来出世本欲
示与一佛乘但为机宜未堪恐其谤法堕苦故于鹿
苑始说三乘后于法华会三归一方畅出世本怀故
云无乖先志岂至下二结责法华开显偏小皆圆教
被此方谁不受畅云何今讲大乘者固执小教无情
之言邪。
卷四 第 549c 页 X56-0549.png

言心造下二答造变具义二初标示大宗的指圆教
小乘兼于通别有言无理者三教虽有心造心变六
界十界之言而不谈理变理造三千之义也。

然诸下二正释初泛明三义通局二初正论展转通
局诸乘谓偏小诸经论也其名等者谓造名虽同造
义则别也有共去正示别义共造别造等者谓三毒
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故受三界苦乐等处此即
同业所感故云共造依报受五道苦乐等身即别业
所感故云各造正报以同业故同感人身故云共造
正报以别业故所感贫富差殊窟宅优劣故云各造
依报诸趣例尔是知诸乘所说造义不出此之共别
也众生去示外道所计造义自然造者此土如蒙庄
所计西方外道亦多计自然梵天等造者大经云所
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
主也疏释云梵即初禅主自在二禅主八臂护世主
性谓冥初性时谓计时生万物尘谓计微尘生粗果
法及非法谓计善恶行生苦乐受各计所执为万物
因故云是造化主今云梵天等者谓等取自在天乃
至法及非法也造巳去总结偏小诸乘及与外道其
间所见多执依正之别故云或谓情与无情造名犹
通者华严圆顿教中虽云心造诸如来一切唯心造
等造名既滥偏小及与邪外是故应以变名简之心
变复通者楞伽虽云不思议变变名复滥别教心生
十界亦名变故是故须以心具简之方显圆理如大
卷四 第 550a 页 X56-0550.png
集云一念具十二内缘楞严云若烧一尘具足众气
大论云一念具足六度及一切法起信云如来藏具
足无量性功德皆谈圆顿之理也所以一家独以心
具之名用简偏小以无下二以遍义释具以无始心
性本具三千遍彼生佛之三千故也是故言具方显
性遍由生性遍者以果地融通并由众生理本也宽
广遍者即指性体三千遍一切处即狭遍者只指一
色一香亦遍一切何者色香元从性变故色香由妄
心分别不同故色香既即心性心性既遍一切色香
亦遍一切也上文云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又云生死色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皆即狭遍义是
知宽广约理即狭约事事即理故即狭能遍。

所以下二结示三义通局二初示三义对教变下等
字恐误应作义字即是唯圆者是字恐误应云即具
唯圆以此文正拣造变具三义故如上文云心变复
通应云体具文句记亦云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
具足是故须云即具唯圆也及别后位者以登地同
圆故故文句记云别教初心亦且破阴后心能见帝
网之土也。

故藏下二释成三初约四教明造义以造名通于四
教故约所造多少更区别之别圆造十者须知所造
十界虽同而别教但有事造义圆教有理事二造义
然由理具方有事用观事即理彼彼互融故圆教论
造即是具义广如前说此六及十等者谓心造六界
卷四 第 550b 页 X56-0550.png
依正如藏通所谈心造十界依正如别圆所谈括结
也大小乘法不出四教故云罄尽由观去释出四教
所以先标示观解者谓依教开解依解起观四种不
同故云异也各分二别者界内虽同以六道为境而
即不即有殊界外虽同以十界为境而一心异心有
异故云各分也藏见去释出二别相状藏见六实者
谓六道依正皆是实有折灭方空通见无生者谓体
六道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别见
前后生灭者伹了心为迷解之本灭九方见正因也
事理一念具足者事境无边三千收尽事由理变全
事即理三千一念故云具足二造相融此文可信。

论生下二对简别圆由此二教俱以十界为境既易
相滥故须简之论生者谓别圆俱明心生十界故云
似等既具不具异非齐等也辅行云大小乘俱云心
生以教权故不云心具当知心生即事变事造异名
而言论生不云论变造者略其文耳明具别教不诠
者心造十界虽通于别心具十界唯在圆融是以别
教心生伹是事变事造圆教心具三千方名理变理
造变造之名既滥故须以具简之种具等义者种具
谓种性等即等取体量体德二义故云等义委在一
家教文故云非此可述又下文当辨此未暇言故云
非此可述灭九方见者别教初心亦了迷悟事理始
末自他同依一法界但谓真如在迷能生九界以覆
理无明为九界因故自行化他皆须断九九尽方名
卷四 第 550c 页 X56-0550.png
缘了具足足故方乃正因究显所以然者由别教中
无性德九故自他皆断别修缘了而严本有常住法
身故云灭九方见心生十界良在此矣即达九界等
者以圆教中具性德九故故达九界三道即佛界三
德三德性融具足一切故云体遍。

客曰下三再徵具义三初正问具义二初问问意者
前段诸文及以诸问虽言心体具摄依正因果三无
差别次云诸问且令识妙境而巳至此又云即具唯
圆并未点示具之所以故今问之。

余曰下二答答意者正由一念妄心即三谛理具足
三千所以能摄自他依正因果之法文复为三初示
三千该广一家所立等者即指止观阴境之初观不
思议境文也理具三千者止观问云一念具十界为
作念具为任运具答云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
尘具十方分又行人必先了心生十界方信心具三
千心能生者良由体具体若不具云何能生其犹水
具波性方能生波是故先了水能生波方信水具波
性止观以思议显不思议即此意也故辅行云思议
乃作从心生说不思议作一心具说以生显具也古
师既昧此旨遂弃思议之文如辅行委破故曰去正
申彼问由念具三千故是故前云具有因果等也是
知一家学者若不精解止观不思议境若性若修若
结若譬七科文旨者云何谈无情有性云何示一切
唯心云何了三无差别云何明诸法实相既犹昧此
卷四 第 551a 页 X56-0551.png
若释玄义文句任运失趣若晓斯旨诸文有归良由
止观正显所传所以委的明其心体诸文正明教义
曾未点示故须揽此妙旨往通诸文乃至止观虽广
开十章论其旨趣全归妙境七科之义鹿几后德一
以贯之因果只是界界十如六界为凡四界为圣于
四圣中二乘法界为小菩萨佛界为大依即国土一
千正即假实二千巳心三千名自生佛三千名他既
我三千遍彼三千所以一念具于自他依正等法不
二门云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即此意也所变处无非
三千者一性本具是能变即理造也十界依正是所
变即事造也不变随缘理即事故十界依正炳然差
别随缘不变事即理故界界三千未始改移故云所
变处无非三千也当知言心性能造诸法者岂可如
匠造物有能有所邪是则全所是能能所俱泯故终
日随缘终日不变变处无非三千意在此也若晓斯
旨始可与言心性巳矣。

而此下二示三千即三谛三千不离心性故是中理
辅行云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也心若定有不可令无
心若定空不可令有故云不当有无以不定空故三
千宛然以不定有故当体亡泯故云有无自尔自尔
即自然也请观今文全指事造即是心性故云所变
处无非三千等如此了知方识无情有性故观音玄
云若观心空从心所起一切皆空假中亦尔所起即
今文所变也良由所变全是心性所以观心空假中
卷四 第 551b 页 X56-0551.png
即诸法空假中也言观理造时未收事造者几许误
哉几许误哉何以去释成三谛相实相谓心性虽空
虽假不离心性三一本融故云俱实相故释成中谛
也既三千即心性故知心性即是三千故云法尔具
足诸法释成俗谛也而此三千当体亡泯故云法尔
性本无生释成真谛也三谛一心怡然理顺法尔亦
自然也。

故虽下三结体性融即有而不有者三千即空中故
辅行云空中二体二无二也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
泯三千假立空称是故今言不有即空中也共而不
杂者虽三法互遍而彼我宛然大意云一一身土体
常同何妨心佛众生异离亦不分者如我一念具三
千法彼彼亦然所谓地狱众生无量一一三千乃至
诸佛无量一一三千以我三千摄无不遍故大意云
故我身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亦无所在者虽
各各互遍而遍无遍相故无所在大意云诸法诸尘
诸刹身其体寂然无自性也。

客曰下二问所依部教二初问于中先领解其理者
即指心具三千三谛之理也决定如是故云必然此
为凭教者谓信仰此说以作永劫依凭之教法也下
文云自尔永劫唯奉持之为通等者正问所依部教
也如上所谈三千之法为通依诸部大乘立义为专
在一经立义邪。

余曰下二答二初明所依旁正于中先叹所问言甚
卷四 第 551c 页 X56-0551.png
善者谓能问三千之理所依经教则令后代知一家
所立三千之义出自妙经非师巳见既与经合则使
闻此理者信心弥笃久久流通诚由此问故叹云甚
善虽则去正明旁正通依一切大部者谓华严依正
不二大集染净融通乃至涅槃佛性周遍等文立此
一念三千之义也然诸部虽俱有此义文旨显著其
唯法华良由开显故也故今所立正依法华故云指
的。

故方下二正引法华二初引经文如是相等者等取
馀九如是谓如是性体乃至本末。

当知下二释经意
即是转释诸法实相者既云诸法故实相即十既云
实相故十即实相故指十如名为转释此即天台大
师依义读文凡为三转初以如为句即空也次以相
性等为句相性不同即假也次以是为句如于中道
实相之是即中也以一一界具三谛故今文从便小
不次第实相无相等者只中道无二边相名为空耳
当知空中体一名异问圆融三谛其体即一何但空
中体一邪答实尔今且就即假独是建立空中俱是
亡泯故云空中体一也。

客曰下三问三千二初问谓所依部教十如之义虽
闻命矣三千之法今犹暗然故问云何三千。

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二初正示三千三初正示三
千义二初依法华明界如实相必诸法者法华既云
诸法实相当知实相必具诸法如举摩尼必具众宝
卷四 第 552a 页 X56-0552.png
诸法必十如者一言诸法不出十如因果法也以南
岳读文皆以如为句末故云十如也十如必十界者
若非十界约谁论于相性体力等既有十界必有阴
身及所居土诸法实相其意若是三千之说则可知
矣。

又依下二依大经大论立三世间十界虽必有身
土而法华无文故准大经大论立三世间故大论释
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
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
至释一切住处三昧云得是三昧者乐住世间不乐
住非世间以世间有无常过故世间有三种亦如前
列非世间者无一切法大可畏处且指有漏名为世
间二乘所依名非世间故云可畏大经十六梵行品
释十号中至释世间解中云有六种世间一者世间
名五阴(五阴世间)又世间者十方阿僧祇世界(国土世间)又世
间者一切凡夫(六界众生)又世间者名莲华(二乘)又世间者
谓诸菩萨(亦摄二乘)又世间者名为五欲(更立因法世间)故知六
种虽加因法亦不出三以十如中含因法故今家依
义开十法界各三世间文云世界者间即界义故有
三千者夫一念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
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以三世间皆具相性
等故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若非三千摄则不遍
若非圆心不摄三千故三千总别空假中具如止观
及广记中者即指阴入境初观不思议文并此段辅
行记文也今文略指三千出于经论广引文义如辅
卷四 第 552b 页 X56-0552.png
行中故云广记。

故知下二结三千理遍因谓九界果谓佛界又因谓
五即果谓究竟凡谓六凡圣谓四圣恒具三千者止
观云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三
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
前一心在后故云恒具而此三千彼彼互遍。

是故下三引经结叹显三千圆极唯佛即释迦与佛
即十方三世三千究显故故云究尽二乘谓两教二
乘菩萨谓三教菩萨六度菩萨义同人天通教不退
断界内惑不知别理别教地前亦有證位不退行不
退良以前三教人未闻开显并不能知此一念中具
足三千三谛之理也。

是故下二结示三千二初结示三千理性为大教之
本二初正明法华当以是故二字贯下诸句谓七轴
之文若机若慈若法若喻本證迹施莫不皆以三千
三谛而为宗本是知身子三请由未解一念三千理
故如来略广开权明出世意正为显示此三千理故
诸佛既尔释迦亦然故云仰同等复为中根举高广
大车为喻以广喻其三千以高喻其三谛下根未晓
乃次宿世因缘示之谓昔大通佛时覆讲法华正谈
此理又以宝所而晓喻之唯證于此者明三千为本
久本者也谓复得长远寿由證此三千理故根败等
者次明为机缘获益之本根败适复者适近也始也
此乃法华之前谓二乘为根败洎至法华开显云汝
卷四 第 552c 页 X56-0552.png
等所行是菩萨道根始还生故云适复受八相记故
云获记皆由二乘本具三千理故故能适复及受记
等此即明三千为迹门得益之本也菩萨疑除等者
若除权疑则菩萨获益通于迹门今文正约除近疑
耳故下句即云损生增道谓闻佛寿长远损变易生
增圆妙道入真因位则分显三千初发心即初住讫
补处即等觉如经云一生当得菩提等如分别功德
品疏文所明岂有馀途者谓除三千外更无别途故
云并托于此即明三千为本门得益之本若正宗可
识岂迷流通一句一偈之言弥可信也三德三轨之
说皎若目前若得此意广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经
五十小劫讵动于刹那例知一代逗机居于心性十
方佛事宛然瞩目法界根性览而易通随宜所说咸
归藏理由前下二简前四味谓四味非不谈圆顿三
千之理鹿菀虽复但小约秘密论有闻圆之者伹由
兼等未畅本怀故云部非究竟法华既其开显故独
推功所以向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也涅槃虽是醍
醐为末代故兼权而说前文备明。

当知下二结示一家行法得大教之源谓一念三千
既是大教之本故知一家所立十乘观法得其宗源
言一乘十观者开显圆乘具此十法是故大车唯喻
此十故曰一乘十观三昧正体只是三千三谛之理
是知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
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境故况复不思议境
卷四 第 553a 页 X56-0553.png
智即境是观是故十法是其正体普现色身之所依
者由于十观观于三千三谛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
身一念遍于法界由之果用者因用十观观一念三
千正因之理故至果上显发有其大用缘了行性由
之能显者此即修德缘了以十法成乘具兼脩性性
种正行为了助开为缘十法能成缘了故云由之能
显性德缘了所开发也者性德虽本具缘了由未加
行但名正因若十观圆观即本具缘了自然开发以
其理具转成修具一一脩具咸即理具故也真伊所
喻正喻所观三千三谛之理也大车所至者所至即
极果究竟三千之理是知大车通该六即理性车体
具度资成白牛观照如此三轨在一念心即理性也
闻名起观名为等赐诸子乘乘入位不同故有观行
相似等别乃至四方直至道场故指道场以为所至
当知文中七句虽显十观而能所不同正体所依所
开发所喻所至皆约十观所观三千之理由之果用
及由之能显即全约能观十观能所交映其旨可知
诸大乘意准例可知者一家所立十乘观法非但得
法华涅槃之宗极亦得华严大集诸圆顿经之宗极
也故云可知。

子得下二结劝可谓久种者沉运居像末闻此圆乘
自非宿植善根诚为难遇我等心游理外即野客也
得闻此论由久种也再思良导永佩大恩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勤而习之者劝如说而观令其成熟未来
卷四 第 553b 页 X56-0553.png
相遇必定得脱。

于是下三流通分五初愿传此法欲报大恩悲喜交
集者悲昔不悟喜今得闻悲他不闻喜巳得悟故云
交集投身莫报者谓纵如雪山童子投身酬罗刹偈
者亦莫能报今日奖导之恩粉骨宁酬者纵如波崙
为见昙无竭出髓卖身者亦不能酬今日教授之德
也故涅槃后分须跋自叙云蒙如来因得入正法窃
自惟忖累劫碎躯未能报须臾之恩唯以此义等者
既投身粉骨不能酬报唯应以此一念三千之义随
其方处转为他说以报德耳故经云若不传法化众
生除此无能报恩者质其可否故云如何。

余曰下二为示流通方轨二初引圣教为證二初引
教明圣位鉴机泛證方轨然未下二引教明凡位未
鉴正證方轨亦可者不定之意谓末代凡师既未知
机应从容设化令彼获益又有二意一者乐法难问
者即依安乐行二者不乐欲与结缘即依常不轻等
但以大答者经云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伹以大
乘而为解说故疏释云若见无大机而说小得方便
益若不见无大而说小妨其大缘等是不见但说大
无咎不轻憙根而强毒之者法华云乃至远见四众
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
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
詈乃至云彼时四众以瞋恚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
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狱受大苦恼毕
卷四 第 553c 页 X56-0553.png
是罪巳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大论云过去师子音王佛灭后有二比丘一名憙
根二名胜意喜根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
法恶法喜根弟子聪明乐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持
戒头陀等但说诸法实相语弟子言淫欲痴相即是
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于众人中无瞋无悔得无
生忍于意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持戒头陀四禅弟子
钝根多求分别乃至胜意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诳惑
诸人入邪见中其言淫欲是无碍法是时喜根作是
念言是人大瞋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
深法作后世因即集众僧一时说偈云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等七十馀行偈三万天子得无生忍八
千声闻皆得解脱胜意即时身陷地狱受千万亿岁
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
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
六万二千世常舍于戒无量世中虽作沙门虽不舍
戒诸根暗钝喜根今于东方作佛土号宝严佛号光
逾日月尔时胜意即我身是当知不轻喜根皆是疆
为宣说圆顿之法彼实不乐与作远因初虽谤法堕
苦后终得脱犹如置毒食中心性正因譬之于食闻
了因法犹如置毒后时毒发必死无疑故而云而强
毒之首楞严者即首楞严三昧经罗什翻者今引此
经證不轻喜根强毒之事谤法堕狱如因地倒又因
果种未来得脱如因地起。
卷四 第 554a 页 X56-0554.png

应运下二正示流通方轨二初劝诫应运大悲等者
谓起大悲悯伤未悟顺彼所习点示心具若为胜他
以圆诃偏名恼他说何者既未知机傥本无大机疆
以圆诃乖心成恼偏既被诃圆复未解前疑后悔偏
圆俱失岂非恼他若在圣位善鉴机缘知因折伏而
得益者方可弹诃观时进否者彼若信心顺教即为
点示心具彼若惮教成诤应用不轻之法故云进否
顺彼所习名护彼意故安乐行云不乐说人及经典
过况安乐行中正示末代流通之式示彼心具名顺
本怀以佛出世本意在此。

若有下二正示方轨二初对顺教求益者用安乐行
所示方法四初对未禀权教者直示大法二初直示
佛性妙理二初显示三义三初示种性全是理性三
因者烦恼即了因性结业即缘因性苦道即正因性
此从当体敌对相翻即事理因果迷悟缚脱等始终
理一波水之义准望可知又复应知百界三道皆即
三因三一相融不离一念然百界即属体德今且示
种性令其知有耳申未等者发心谓闻名识体即起
圆信也加行谓加修正助即立圆行也由未曾发心
故无脩德了因由未曾加行故无修德缘因上句省
曾下句省由文之体也由未或作由来者误同名正
因者众生无始性虽具三以在迷故从理立名故理
中三皆为迷摄故合性为一同名正因种类之三亦
为所合所以涅槃亦从合说故云正性问发心加行
卷四 第 554b 页 X56-0554.png
为在何位答即名字位中依圆顿解立十乘行也若
尔何故前云智三是名字位合而为一是了因邪答
名字位既发心加行则实具缘了若望观行成就入
五品中则名字但受了名五品十信别得缘称与夺
虽尔其实缘了位位有之且如五品六根俱用十乘
即此十乘兼乎脩性性种正行为了助开为缘故缘
了所照即是正因斯则理性之三转成修境智行各
三良由于此但从强受名并束三从一二修一性约
位如前是故诸文约修以说缘了各三或但论理性
始终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又一家缘了之
位深浅与夺非止一途若法华寿量疏文则住前通
是缘因初住真證显了乃是了因以约声闻闻经得记
即入初住故若药草疏文至于究竟名为智三中间
四即悉为行三所摄以顺经文究竟至于一切智地
故若玄文行妙之初以理即为性三名字为智三观
行相似为行三以三法妙显在初住故故以缘了并
在住前故不二门云境本具三依理生解故名智等
是故一家所谈不出诸意若的示初心修性须依玄
文而与今文其意正等又修性之名通于别教别教
虽有修性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别义若三
皆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当知圆教若性若修三
皆圆妙此修性是一家喉衿之义后学多惑故此勤
勤问止观十法成乘安忍唯约五品离爱但在六根
向何故云名字等位修十乘邪答有通有别通则位
卷四 第 554c 页 X56-0554.png
位俱修十法即如法华玄义一实位中始自名字修
行十乘得入初品乃至分真皆须用十止观为对三
根故作别说以通贯别彼此互明。

既信下二示体量先示种性如指一波即水次示体
量如示水遍百川内谓六根外谓六尘以心性体遍
外内不唯专内外故非内外遍虚空者虚空虽广心
性亦遍与诸佛体同故云同诸佛与众生性等故云
等法界故不二门云十方诸佛法界有情一切无殊
性体咸遍也。

既信下三示体德二初正示体德常具三千既了性
德须知本遍之性常具三千依正融通与佛无二如
了水遍百川须知一波水处本具百川众波之性也
是知谈法界指真如者意不及此具诸佛等者诸佛
巳成众生但具诸佛得互融之用众生具互融之理
故举果成以示性具尘身与法身量同故一身即一
切身尘国与寂光无异故一土即一切土此即三身
不二四土体一身土相即者上之二句犹是依正各
自论融复须晓了依正不二四土即三身三身即四
土三四互融不离心性故身说时即名土说讲者但
云刹说众生说而不思刹及众生皆为能说所被者
谁良由不思众生刹性若得此意彼此互明大小一
多者即八自在中二也大经二十一云一者一多示
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如微尘充满十方如来身
实非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二者小大示一尘身满
卷四 第 555a 页 X56-0555.png
大千界三者轻重以满大千之身轻举飞空实无轻
重四者色心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
类五者根六根互用六者得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
无得想七者说演一偈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者身
如来遍满一切处如虚空不可得见文中略举前二
意该后六众生虽无八种自在之用而具自在之性
例如具身土故云亦复如是诸佛得斯大用正由三
千理显众生理具三千与佛既等故云有性。

若世下二兼斥他宗唯立净性三初第一重三初叙
唯有清净性者伹谓真如自性清净随缘能为染净
不了真如净性本具三千染净依正等法其犹但谓
水湿能为清浊波水不了水湿本具清浊波水之性
也加彼万行者彼字恐误应作修字为功用体者如
他云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被无明烦恼垢染故须持
戒定慧种种薰修至果方有净用此即因中万行为
果上功用之体也此乃当途宗教所谈学者共知。


乃下二破佛果既只是本来净性有用则反成佛有
生性果上大用既是修成则众生在迷但有净性净
性既不具大用何名众生有佛性邪况涅槃极唱正
示生有佛性云何立义特违彼经是知若了今家生
佛三千始终一贯既诸佛得互融之事故众生有互
融之理则众生有佛性之说坦然明白既了生具佛
性亦知佛具生性以生具佛性故遇缘善发成佛界
人以佛具生性故为机所击起九界应他人明阐提
卷四 第 555b 页 X56-0555.png
断善尽为阿黎邪识所薰更能起善黎邪即是无记
无明善恶依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记无明故
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薰故恶不复还生
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耳此乃作意
方能起恶非任运化全是思议之事何异外道邪通
无谋而化之言翻成妄矣如镜现像之喻无所用焉
谅此未闻性恶之名抑亦全昧性善之理须知佛果
有性恶故名不断无修恶故名不常若脩性俱尽则
全是断不得为不断不常也是则阐提性善不断还
生善根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虽起于恶而是解
心是故如来达而不染阐提染而不达此为异也一
家学者请以修性善恶之义不常不断之言一一甄
分勤勤简别则因理果用思过半矣不断而断旨在
其中三无下三劝华严既示心造诸法乃结会生佛
皆然岂非理性各造三千彼此互遍方名无差乃顺
涅槃有性之义若谓众生但有净性佛果修成大用
者则差别宛然各造安在徵證也验也今云生佛俱
具三千乃有无差之文为其證验寄言于讲说之者
勿负背此经而云但立净性也问华严既云心造种
种岂非本有净性能随缘造作邪何须坚立性中具
诸法乎答性若不具云何能造当知能造全由性具
譬如水能造波只由水具波性是以一家所立永异
诸宗灵鹫亲闻良在此矣故知他宗所谈虽至融即
既不论具融义未明若望今宗非圆非别复非藏通
卷四 第 555c 页 X56-0555.png
比斥虽然与而论之得一分圆义也。

若言下二第二重二初叙此由前难而生纵彼转计
故云若言前有净性至果有用既乖众生有性之说
复背三无差别之文故转计云凡言众生有佛性者
乃是众生本有正因净性与果佛法身理等故云众
生有性正因与法身既等三无差别其义亦成但不
等报化二身故云加修万行至果方有大用也大用
即报化。

还成下二破犹是众生者言果者正由有报
化大用故孤然法身何殊众生纵正因等此法身者
虽免佛有生性之𠎝仍成生有生性之过未是众生
有佛性义也。

又若下三第三重二初叙谓所等法身非是孤然乃
是等于有报化大用之法身故成众生有佛性义其
如下二破既许法身有报化用是知法身非离报化
报化之处全是法身故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
遮那以是言之众生之性悉具果佛三身是故不可
云但有净性不具三千也须了性具三千故至果时
乃有大用以三千即假是应身性三千即空是报身
性三千即中是法身性众生心具三千即三身性故
云众生有佛性耳。

今此下二结示三名向云无始唯有烦恼业苦故云
示有即此全是理性三因故云是示种性此即三道
是三性之种故名种性有生性故故名为种生时此
种纯变为修脩性一如无复别体始终理一故名为
卷四 第 556a 页 X56-0556.png
性波是水种水是波性岂不信哉又种义复有二别
一者相对论种如向文中二者就类论种类谓类例
亦修得也众生无始恒居三道于中谁无一毫种类
是故一切低头举手即解脱种一切世智三乘解心
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问若尔般
若解脱有于种类及以对论法身种类与对论种为
同为异答理一义异言理一者只缘理一是故性修
相对离合言义异者对生死边名为相对理池本净
名为种类又闻能观智名为了种闻所缘理名为正
种即是理净与事净为类若约教者别教唯有种类
之种而无相对于中法身种类仍别始终常净唯不
从覆故得种名藏通两教全无此义但约当教其名
非无因时三学为五分种达分即为二解脱种念处
即为般若种也隐显并别具如止观第二记示遍者
即向云非内外遍虚空等此即示种性之体其量广
大乃是无量而言量耳故云体量示具者即向云故
此遍性具诸佛之身等此即示种性之体非但周遍
而有具法之德故云体德此盖论主依止观不思议
境立此三义以为示他心性之式一义有阙心性未
明三义俱陈妙境方显若望他宗唯立净性者大用
既假修成显无体德前之二义一往或通以彼有理
事无碍之谈体用相即之说故也所以一家明义须
论体德简显方明故论主于此义中方斥他说当知
种等三名唯出今论足可拣馀宗未了之说足可显
卷四 第 556b 页 X56-0556.png
一家尽理之谈后学牢知诚堪悯矣幸希同见常用
照怀。

既示下二劝依理起行一体三宝者即向所示种性
三因了因即佛正因即法缘因即僧即一即三不离
心性故云一体又此三宝有隐有显我及众生名隐
唯佛名显今若缘之须了隐显不二三无差别如此
三宝即是三谛融妙无缚无脱一法界耳而众生于
此无缚法中而思想作缚谓有凡圣真俗有情无情
等于无脱法中而求解脱谓舍生死取涅槃离二边
观中道等所以起慈悲兴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
生死即涅槃故烦恼无数誓愿断烦恼即菩提故法
门无尽誓愿知即惑成智故佛道无上誓愿成即生
成灭故故云发四弘誓此四弘誓即依无作四谛而
发四谛三谛同体异名既发誓巳必须脩行填愿进
受大乘律仪修习十乘观法皆缘三性事理齐融即
名修行填誓借使此生未證能令乘种不断若闻而
不行但得为其远种如净名记所明具足十乘方名
乘种(云云)由持戒故获人天身由乘种故值佛闻法
即乘戒俱急也相似分真俱名得脱问此云发誓与
十乘中发心何异答闻圆顿巳必先发心方乃进行
故止观五略发大心在修大行之前也若十乘中发
心者乃由观境未悟重为成观故须缘理益他。

若有巳下二对巳禀权教者随位开显二初正示巳
禀方便教者者巳禀前三教修观入位成三乘人若
卷四 第 556c 页 X56-0556.png
散心信教者如次文所明若闻若行者约藏通是外
凡人若伏约藏通是内凡约别教者闻行伏俱在十
信以十信位能伏见思故若断者藏通即圣人约别
即初住巳去断见思故證道同圆理非所化随其所
得等者若在凡位即点示凡心具足三千三谛令了
权实不离唯心圣位例然既知权实唯心则了即权
是实若依之修者两教二乘应观二乘境三教菩萨
应观菩萨境若凡若圣随位斟量经云闻巳谛思惟
得近无上道其斯谓乎故知不可一例观五取阴也
止观正为末代凡夫故云现观阴境耳又若据通义
乃至无漏亦名五阴则三乘凡圣依圆修行亦观阴
境然依别义方可甄分故经下二引證五章谓法华
方便品中五佛章也是法即指偏小之法是则虽施
偏小元为佛乘权既即实而权实乃即权而实当知
此二段经但明开显不事弹诃故今引之故教他者
但可示权即实不应以实诃权若以实诃名恼他说
若示即实名护彼意。

散心下三对讲授者示本习即是散心者谓未能修
观入位也随宜设化者若讲方便大乘即为示大乘
之教不离心性以三千中本具菩萨法界故若竖立
清净真如当如向文善为开示令了心性本具诸法
讲小乘者为示小乘之教不离心性以三千中本具
二乘法界故。

一种下四对禅观者示心具诸法暗證禅人虽复观
卷四 第 557a 页 X56-0557.png
心不了心具故令示彼心具三千故云从心示之此
亦随宜也示彼禀权讲授禅观者应须具以种性等
三义示之委如前段于中种性乃属类种以随彼所
习而示故。

若有惮下二对执偏毁圆者用常不轻所用方轨二
初正明方法虽不弹诃于彼而彼权执既深怒惮圆
教如胜意破喜根若生诤竞应起大悲当效不轻与
作远种故大下二引文结劝判教末云者即净名玄
义判教相后大师说偈也凡十六句初二句标难解
次十句示非凡所知后四句结劝于十句中初四句
举圣况凡次六句正譬凡夫大师示居五品即外凡
人灵岳亲承道场契悟故云亲證喻晓也大师判释
时教妙尽佛心尚于判教文末露谦损之语晓喻后
学故令流通圆理以教于他他若成诤伹可撝谦用
不轻语恣彼讪谤亦为远种故大经三十师子吼言
是大众中有八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是
故是经名不思议佛言如是之人于未来亦当信是
经典见于佛性得三菩提又善住天子经闻法生谤
虽堕地狱从地狱出还得闻法是故今虽未信亦为
未来熟脱之种。

余今下三结劝流通一家宗途等者即论主自叙尚
之所谈一念三千互融互摄及示修习须依止观等
者盖依准天台宗途奘劝导引于予作此说耳依凭
有在故云非师巳见当顺我所说以教于他使圆理
卷四 第 557b 页 X56-0557.png
之水从今注当故云顺教如是流行。

野客下四野客辞还圆信成就解三谛理是故欢喜
即名字欢喜也信心如顶信心领义即顶受也自从
尔此也谓从此日去当永永奉传此法故云唯奉持
之所在者三苍云所处也谓在处宣弘顺所嘱𠼱故
云不违尊命敛容等者叙外仪也敛容亦可云检容
谓收敛捡束容仪皆恭敬之貌再拜安庠示敛容相
庠谓庠序安庠即徐缓次第之貌如经云安庠而起
安庠而坐故安庠字不应从言从言者乃审详覆察
也覆察属心非身仪也初刖容仪粗犷总表于迷今
则敛容总表于悟初则平立表持权轻实次则昃跪
表知权解偏局今则再拜表发生权实不二之解冥
伏实相唯心之地初云逼前表执权难实次云恭退
表权执渐薄今云安庠而出表权执尽除又恭及安
庠皆翻前粗犷也问前以野客表心游理外今既开
悟何故犹存野客之号邪答且从本受名耳。

忽然下五明一性融泯至理一如本无言说及以自
他以他迷故故强兴言说如眠法法心遂成于梦今
他迷既悟如眠法巳除故云忽然梦觉觉居效反问
者答者是人所问所答是法又问者所问是他他所
问之法故答者所答是自自所答之法故今他既悟
同了三千即空即中彼我互融语默咸一三无差别
唯一妙性妙性尚泯况复自他故云都无所得。

卷四 第 557c 页 X56-0557.png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四(终)